本真课堂与自然教学(推荐6篇)
作文入门起始阶段, 因为孩子的能力有限, 我们还不能将他们写出的文字称为文章, 所以统一都叫做“写话”。一年级下学期伊始, 面对稍有识字量的一年级学生来说, 引入写话教学是最合适的时机。低年级孩子有对文字的特殊情感, 也有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需求, 更有创作的欲望。但是, 刚刚蹒跚学步的他们如果空有写话的热情, 没有新颖活泼的形式作为创作的动力, 那么随着年岁的增长, 那些曾经对写话充满憧憬的孩子, 定会走上失真无味的老路。
如何抓住合适的时机, 为孩子打开文学创作之门, 我在整个年级内推行了绘本周记的教学方法。“绘本”+“周记”的形式在初次接触写话的孩子们身上体现出了无限的生命力。低年级孩子的形象记忆占优势, 对图形、色彩十分感兴趣。因此, 我们在年级中让孩子自己买来喜欢的速写本, 将每页的上半部分绘图, 下半部分写话。绘本重在“绘”, 即我手画我心, 将每周公布的话题主旨用自己的绘笔描绘出来。周记侧重“话”, 即我书写我口, 将图画中的内容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绘图时孩子边画边说, 这是帮助其第一次在头脑中进行写话草稿;写话时孩子边写边赏, 将图中景物一一变成文字, 这是形象至抽象的过程。“绘”与“话”的自然结合, 让孩子心灵的泉水自然地流淌。
一、统筹规划, 使万千溪流汇聚
低年级写话的内容可谓丰富而庞杂, 似乎主题很多却散乱无章。常规的看图写话、续写故事、创编童话之外教师没有一个统筹规划的理念, 往往各自为政, 写话要求显得很随性。有的老师把要求定得太高, 一年级孩子写出的内容不像一年级, 成人指导的痕迹太明显, 有揠苗助长之态势;有的老师则将写话要求定得太低, 认为低年级不需要动笔, 写作文是中年级的事, 所以每到中年级孩子的学习落差会很大, 这也是许多家长感叹三年级是个转折点的原因:还有的老师有意识地在低年级进行写话训练, 但独木难成林, 目标方向不清晰, 操作起来没有梯度, 往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学生的习作水平参差不齐。
为了使学生迈好第一步, 我带领一年级全体语文备课组老师, 坚持以课文拓展延伸为基础, 补充随机话题的方式, 把课堂内的写话训练点和课堂外的补充增长点相结合, 让万千写话内容如细流汇聚, 统筹安排每周一次“绘本周记”的内容。具体操作如下: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词串形式的识字课文, 词串间有许多语言训练的空白点, 因此在课堂上就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能用课文中的两到三个词语练习说话, 一个单元四篇课文下来, 孩子们运用词串说话的能力大大增强。但低年级孩子有个特点, 就是“说得比写得好”, 只有通过及时的写话练习趁热打铁予以巩固说话练习的成果, 才能让孩子的习作迈出扎实的第一步。因此, 我们第一次提出的写话要求是:请你用上课文中两到三个词语写一写你所喜爱的春天, 如果能用上课堂补充的成语就更好了。初次写话的要求不能太高, 所以我们统一规定孩子只要能写出一句话就是成功的, 要给予鼓励。到了第二周, 课内的训练点学生完成得不错, 我们就要拓展课外的增长点了。全组老师制定第二周的写话内容为“看图写话:春天”, 别看又是春天, 这次的要求有所提升:请同学们按顺序观察图片, 再将图上的景物按顺序写下来。很明显, 如果说第一次的训练点是把话说出来, 那第二次的增长点就是有序说话。这样课内外结合的训练效果十分明显, 在第一次课堂练习中我们有意识地将一幅学生春天放风筝的看图写话放入试题, 全年级600多个同学都能识别图意, 完整地写出一两句话, 这说明前期的绘本周记尝试是十分有效的。
课内的八次写话练习只是构建在基础学习之上的练笔, 我还在八次之外增加了课堂之外的补充话题练笔和看图写话练习, 以此作为写话的增长点为学有余力的孩子搭建展示舞台。话题一:我与爸妈捉迷藏。这一话题源于一位老师和自己孩子的游戏感悟, 那些被成人遗忘的游戏孩子们玩起来感受颇深;话题二:运动会一幕。学校的大活动学生每人参与, 是描写加抒情很好的题材;话题三:春游一景。春游是孩子们心驰神往的活动, 我们不要流水账, 不要孩子们有负担, 写一景, 抒一情, 言之有物即可;话题四:啊, 二年级。随着学期的结束孩子们渐渐长大, 对于升级的喜悦与责任, 用自己的文字记录成长的心情, 有感而发, 不受羁绊。四个话题之外, 我安排了四次看题写话, 有春景描绘, 有植树护绿, 有课间活动, 有创编童话。
一学期十六次的写话练笔, 课内+课外, 基础+提高, 构建梯度的同时考虑到孩子的不同水平, 可以说半学期尝试下来, 整个一年级的写话水平与以往相比, 有了显著提升。首先学生对写话的恐惧消失了, 一提到每周的绘本周记, 都是笑嘻嘻的, 周一上交的作品常常令教师惊喜。其次, 孩子们对这种“绘”“话”形式十分喜爱, 看着自己的一幅幅精美绘图, 读者亲手书写的一串串文字, 十六次的累积成了小小的“著作”, 每每翻阅都是成果的展示。第三, 在写话中提升了识字量, 巩固了已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写话中我们提倡学过的汉字不用拼音, 简单的汉字尝试自学的原则, 因此许多孩子在练笔中把能够全文字表述当做一种荣耀, 大大增强了汉字的识字量与阅读兴趣。此外, 课内的大量汉字在写话练笔中反复运用, 许多同音字、形近字在课堂练习上的错误率也大大下降。
二、方法指引, 让汩汩清泉流出
在刚开始教学低年级孩子的习作时, 老师写话方法的指引尤为重要。我们一年级每周有八节语文课, 组内老师商定每周五的最后一节语文课作为学生写话练笔的指导课, 先导而后写, 明确写话要求, 理清写话思路, 打开创作之门, 这是教师课堂上要做的事情。写话起步要低, 要顾及能力最差的孩子可以跳一跳摘到桃子。因此我们语文组的老师刚开始就对孩子们说, 写话重在真, 而不在长, 写成文章是中年级时的要求, 我们可以慢慢来, 一两句话把事情、景物、感受说清楚就可以了。实在写不出, 在你的画儿旁边写词语也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认识, 就是写文章应该是心灵的自然表露。因此, 我们对孩子的写话要求是坚持“三真”, 即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只要真实、健康, 孩子的文字一定会受到老师的称赞, 获得班内传阅、发表的机会。
说真话, 是文学创作的生命, 一切虚假的积极比真实的消极更令人恐惧。一个孩子在绘本周记中写道:妈妈, 我想对你说, 请你少买些衣服吧。这就是童眼看成人的真实写照。比起“妈妈, 我想对你说, 我长大后会报答你的”要真实可贵得多。还有一个学生在《我的爸爸》中写道:我的爸爸爱抽烟, 牙齿上有许多斑点。我最讨厌他来亲我, 一股香味, 难闻死了。这样具体真实的感受是老师们最欣赏的, 也是大力推广的典范。
三、发表激励, 令浪推浪涌沸腾
作文是拿起笔来说话, 要凸显对话的本质, 就必须发表出来。文字只有发表出来, 才能实现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人, 也只有在这样的对话中才能得到文字的滋养和浸润。纸黑白字的作品是“死”的, 只有当作品和读者见面, 读者给作品注入了生机, 同时也给作者注入了生机。传统作文教学中“发表”学生的习作, 大致有这几种做法:1.班上朗读;2.上黑板报;3.贴“学习园地”;4.同学传阅。在交际的力度或深度上, 往往只能暂时鼓励作者本人, 很难由此影响、波及班上的其他学生, 出不了“最大成效”。科技发展到今天, 办班级作文小报成为现实, 于是我们学习了管建刚老师作文周报的形式, 在班级内办起了《半月刊》。把孩子们的优秀绘本周记发表在半月刊上, 让孩子们进行多元对话, 班上的每个孩子都是小作者的读者, 每个孩子背后的每个家庭也都是小作者的读者。“发表”刺激着孩子们的写作, “对话”也会刺激孩子们的写作。
每周一当孩子们将绘本周记上交时, 我就会选用15份左右的优秀习作下发“用稿通知单”, 请他们回家修改, 修改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学片段回放】
一、润物无声,教学无痕
(一生读课文第二节:在我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师:请你停停,你知道“弃养”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放弃抚养了。
师:是母亲不愿意养育孩子了?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可以换个什么词语?
生:去世。
师:请你用这个词去替换“弃养”读读。
(生读)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去世这个词?
生:作者不相信母亲去世。
生:作者深爱母亲,不忍用这个词语。
生: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眷恋。
师:你可以成为我的老师了。来,再请你读一读这句话。
(该生读完,全班同学读。)
唐代“诗圣”杜甫在他的《春夜喜雨》中写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其实给予了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种启迪,那就是教学要像春雨无声一样做到教学无痕。教学无痕的目的在于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环境,通过间接、暗示或者迂回的方法,给学生以教育。这种无痕的教育可以降低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可以说,“润物无声,教学无痕”彰显出教育的最高境界。“你停停,你知道‘弃养什么意思?”“那是什么?可以换个什么词语?”“作者为什么不用去世这个词?”这些问题犹如邻家大哥哥的问候,看似平淡无奇却蕴藏无尽玄机,吴老师把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融入到和学生的对话中,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抓住课文的精髓,并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回归本真,以读代讲
生:我喜欢开头这一句“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因为这一句让我感受到山雨就像人一样悄悄来了,很亲切,很美!
师:我有同感,作者用拟人的写法,把雨写活了。请你再美美地读一遍。
生:我喜欢“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句话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想象成“琴键”,把“飘飘洒洒的雨丝”想象成“轻捷柔软的手指”,雨声联想成“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我读了仿佛自己来到了山里,经历了这场山雨。
师:你真会读书。的确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请你读读,把大家都带进这个境界里。
生:我喜欢“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这句话作者用比喻的手法,让我感到雨越来越近越来越近了,仿佛就在眼前了。
师:请你读出这种感觉。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阅读贵在多读,贵在自悟自得,苏秦苦读,方能游说天下;杜甫勤读,才能下笔有神。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大加分析,学生所感所悟的也只能是教师强加于他身上的心得和体会,并非是自己的感悟。吴老师深谙此理,课堂上,他将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其能够充分地阅读。“我有同感,作者用拟人的写法,把雨写活了。请你再美美地读一遍。”“你真会读书。的确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请你读读,把大家都带进这个境界里。”“请你读出这种感觉。”吴老师一次又一次地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去阅读,使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阅读中达到 “在读中有所感,在读中有所悟”的目的。
三、大胆放手,学生为主
师:谁来复述藏戏由来的传说故事?
生:唐东杰布为了造桥,但是没有钱,于是就用演戏的形式,让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结果把桥造起来了。这种歌舞的发展就成了藏戏。
师:谁来评一评这个同学的复述。
生:我觉得这位同学说得太简单,没有说具体。
师:那你说,哪些地方没有说具体?
生:比如,藏戏产生在什么时候?为什么要造桥?
师:这两点是应该说清楚,同学们看看还应该说清楚哪几点?
生:故事的经过要说具体。
师:对,我们复述是应该注意一定的方法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都要表述清楚。像今天的课文特别适用于这样的几点去复述。
师:这位同学其实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谁来说说?
生:我觉得他说得很简洁,高度概括了这个故事,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师:说得好,谁再来复述,取人之长,改进不足。请同学们认真倾听,等一下请你做点评。
生:600多年前,唐东杰布看到藏民们在渡雅鲁藏布江时许多人被江水吞噬了,于是他发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于是他就组织说唱班子宣传募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最后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一座座桥。这个演出就发展为藏戏了。
……
布鲁纳把儿童看做是“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苏联教育学中也明确提出,“儿童是教育的主体。”“孩子永远是教育过程的积极参加者。”“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主要的。”“教师的任务在于为提高学生的一般认识积极创造条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性和工作能力。”因此,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藏戏》这课的教学中,吴老师把讲授、自学、实践、讨论、归纳有机结合在一起。“谁来评一评这个同学的复述。”“那你说,哪些地方没有说具体?”“说得好,谁再来复述,取人之长,改进不足。请同学们认真倾听,等一下请你做点评。”在其适时引导下,让学生去评价学生,让学生去总结,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复述课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培养了学生倾听的习惯和能力。
吴小军老师是新课改的实践者,他将新课改的理念成功融入教学中,致力于营造民主、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如同“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让自然与本真在课堂流淌。(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金师附小教育集团)
□ 本栏责任编辑 汤金娥
[关键词]习作 兴趣 本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83
小学三年级是作文起步的重要阶段,学生刚刚接触正式作文,都比较陌生,对作文有“老虎吃天,无处下嘴”的感觉。那么如何引导三年级学生入门呢?这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让学生放开手脚去写,彻底解决作文难的问题;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培养再现生活的能力,发展连贯语言表达的能力,让他们把文章写得开,把笔头写得顺。
一、留心观察,“绘”出本真
“欲筑室者先建基。”学生习作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但他们还不够留心生活,不懂得积累素材。我便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一草一木、课堂的学习、课间的活动,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变化,并要求每一个学生在家里养一种小动物或植物,坚持写观察日记。学生这么一留心,习作的源泉便滚滚而来了,在此基础上指导习作,自然不再是“无米之炊”。如一学生在观察蚕宝宝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蚕宝宝的头顶已经有些发白,体型也增大了些。蚕宝宝或趴在桑叶上,或者躲在桑叶底下,桑叶被咬出一个个细微的小洞。换蚕宝宝吃剩的桑叶是很麻烦的,必须把趴在上面的蚕宝宝清理下来。”
学生通过对蚕的长期观察,存了许多信息与素材,再加上一颗善良的童心,真情流露,习作水到渠成。
二、指导练笔,讲究方法
1.学会构段方式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除了习作课,语文课上也必须讲究片段的指导。如《北大荒的秋天》《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中“总—分”或“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异常鲜明。教学这样的课文时,我扣准构段的方法指导学生认真掌握,并在习作中迁移运用。如在参观过学校的春景后,我指导学生以“总—分”的构段方式练笔。有不少同学条理清楚,描写出色。如淇淇写的:“我站在教学楼上向下俯瞰,只见五颜六色的花充满生机。炫彩夺目的海棠已换上艳丽的春装,粉的如霞,白的如雪。红得如火的红叶石楠,宛如一位位手拿红刺刀的将士,守卫着花圃。红叶石楠的脚下是三叶草,三叶草穿着绣着白色花边的小短裙,在风中摇摆,满眼的绿色诠释着一份勃发的生命。”
2.注重对话描写
在描写事情和人物的习作中,少不了要进行对话描写。《花瓣飘香》中就有对话描写的三种形式: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没有提示语。《跟踪台风的卫星》中有三处是提示语在中间的运用。揣摩出对话描写的四种方式,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对话仿写便水到渠成了。如果果的一段对话描写就很成功:“我快步走过去,打开柜门的那一瞬间,我语无伦次地喊道:‘我看到了!我找到了!婆婆急切地跑过来问:‘在哪儿?在哪儿?‘在柜子里的卫生纸旁!我激动得双手捧起手机,它似乎成了价值连城的宝贝,被我紧紧地攥在手心。”
三、及时表扬,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要达到这样的标准,教师及时的表扬会对学生起很大的激励作用。如楠楠同学的日记:“走在扬州运河畔的石子路上,看着来来往往的游人,我感觉扬州城因为春天的到来变得热闹起来。运河两边的杨柳长出了青绿色的嫩芽,柳枝垂在水面上,像是一个个姑娘在水边害羞地梳妆打扮,远远看去朦朦胧胧的,富有诗情画意。有几棵玉兰树在一片绿色中装点着我们的运河,玉兰花有纯白的,有粉中带白的,还有紫色的,竞相开放。最让我好奇的是,玉兰树满树全是花,没有一片叶子。妈妈说,它是先开花后长叶的,和木棉树差不多。”
我在全班朗读并表扬后,她又在日记中写道:“当老师朗读我的日记时,当全班同学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时,我的脸热乎乎的,心里美滋滋的,原来我也可以把作文写得很好。感谢颜老师的表扬,让我有了写好作文的信心,我一定会更加努力的!”
习作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词语积累少,或表达能力差都会给学生带来压力。有的同学不敢放手写,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怕写错,于是我用“你试一试,一定能成功”“错了没关系,只要你尽力了就行”等激励性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激起他们的写作欲望,让他们敢写敢说。
在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教师要用神奇的金手指,指引学生一步步迈进习作的百花园。在这成长的过程中,学生必能采摘到绚丽的花朵。
关键词:情境;诵读;多媒体;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75-01
“语文”,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汉民族共同语;是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载体的汉语;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中国语文。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是热爱民族语言,养育言语生命,打造诗意人生。 “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语文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学生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把祖国的语文溶化在血液里、积淀在骨髓中,成为人的饱含生机、灵气、活力和智慧的生命的一部分,才是孩子喜欢的“本真课堂”! ”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课堂上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走进文本,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為形象直观的情镜教学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能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之感,既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如:在《北京亮起来了》的阅读教学中,可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北京的夜景中,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之后,向学生提“现在你想说什么呢?”学生纷纷举手说自己的想说的话,我就抓住其中一名学生的“哗,好美啊!”这一句,让学生就“哗,好美啊!”这一句话,读课文,从文找出你认为美的地方并读出来与大家分享。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个个争着读课文,课堂气氛活跃,一节课下来,学生基本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品读悟情内化美
中国人喜欢品茶,刚泡好的茶颜色鲜亮,香气四溢,凑近一闻,一股淡淡的清香植入鼻孔,钻入肺腑,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而端起茶杯呷一口,更有一种甘甜留于唇舌之间,正所谓“茶烟一缕轻轻扬,搅动兰膏四座香。”而我们的语文课就应该注意课文中关键词语、句子、句式的点拨,引导学生像品茶一般通过咬文嚼字,朗读吟诵,好好地品味感受语言的魅力。让语言文字深深地感染学生,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象中,从那阵阵墨香中品出它的独特韵味来。
如《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中第一节中有一句“菜园里,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我问学生:“为什么一个用‘躺’,一个用‘挂’”?学生窃窃私语,但似乎又说不清楚。于是,我出示了菜园里冬瓜和茄子的图片,学生一下豁然开朗,形象地说出了:“因为冬瓜很胖,就像躺在地上的胖娃娃。茄子细细的,所以挂在枝上。”
语文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走进美的殿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学生美的启蒙者、引领者,就必须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善于捕捉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和学生一起探究文学词语精粹,挖掘语言文化。而词句是文章最丰富细致的“血肉”,没有词句的挖掘、感悟和赏析,语文教学将会变得空洞无物、枯燥乏味。我认为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借助文本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最直觉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从语言比较中体悟人物形象美,从语言想象中体悟意境美,把课文中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让课文中美好的人物、意境由自己的心灵内化、洋溢开来。
三、熟读成诵积淀美
诵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放声吟诵,字字响亮,字正方圆,既可体验课文的音韵美,又感受文章的内容美,还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心理学告诉我们,7至12岁,尤其在小学低年级学段是发展记忆力的最佳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阶段。邓小平同志说:“小时候背的东西往往可以记一辈子,而且背得多了,对一个人的文化功底甚至可以起相当大的影响。”
背诵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通过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同时可以全方位地积淀语感经验,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重构语言模式。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在课堂中完成背诵的任务比较困难,学生也容易把背诵变成死记硬背。因此,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变“死记硬背”为“活记硬背”是指导低年级学生熟读成诵的着力点。低年级学生的背诵,更应强调感情投入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在诵读的过程中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语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诵读课文,是对课文音韵美、形象美,蕴含美等多层面进行整体性全面欣赏、品味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己独有的阅读感受的表现,自我潜能的一种释放。
四、拓展延伸创造美
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课文,就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锻炼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我们可引导学生在理解、感受课文形式美、音韵美和内涵美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模仿课文中的美点进行重新加工和提升,创造出新的美的靓点(如音韵、句式、艺术形象等)。当然,创造美的形式可灵活多样,如或用自己的嘴说出来,或拿出手中的笔画出来,或我手写我心,将读文后的美好感受写出来……这种形式多样的仿说、仿写与配画,是学生学习课文后理解美、感受美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良好开端。
【关键词】情境 诵读 多媒体 小学语文
汉子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由汉字构成的文章更是美仑美奂,魅力四射。只要你翻开书页,捧读一篇篇美文,那《欢庆》《我们成功了》中催人奋发的社会美,《日月潭》《春雨的色彩》中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地球爷爷的手》《我是什么》中启迪才智的科学美……会让我们目不暇接,流连忘返。然而我们的学生,由于受环境的干扰,他们的精力一时很难集中到书本上来。当然,这时强制也好得不偿失,还需要我们巧用课文中美的因素,去唤醒学生对文字、对语文、对生活的热爱和欣赏。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课堂上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走进文本,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为形象直观的情镜教学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能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之感,既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如:在《北京亮起来了》的阅读教学中,可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北京的夜景中,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之后,向学生提“现在你想说什么呢?”学生纷纷举手说自己的想说的话,我就抓住其中一名学生的“哗,好美啊!”这一句,让学生就“哗,好美啊!”这一句话,读课文,从文找出你认为美的地方并读出来与大家分享。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个个争着读课文,课堂气氛活跃,一节课下来,学生基本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品读悟情内化美
中国人喜欢品茶,刚泡好的茶颜色鲜亮,香气四溢,凑近一闻,一股淡淡的清香植入鼻孔,钻入肺腑,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而端起茶杯呷一口,更有一种甘甜留于唇舌之间,正所谓“茶烟一缕轻轻扬,搅动兰膏四座香。”而我们的语文课就应该注意课文中关键词语、句子、句式的点拨,引导学生像品茶一般通过咬文嚼字,朗读吟诵,好好地品味感受语言的魅力。让语言文字深深地感染学生,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象中,从那阵阵墨香中品出它的独特韵味来。
如《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中第一节中有一句“菜園里,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我问学生:“为什么一个用‘躺’,一个用‘挂’” ?学生窃窃私语,但似乎又说不清楚。于是,我出示了菜园里冬瓜和茄子的图片,学生一下豁然开朗,形象地说出了:“因为冬瓜很胖,就像躺在地上的胖娃娃。茄子细细的,所以挂在枝上。”
语文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走进美的殿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学生美的启蒙者、引领者,就必须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善于捕捉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和学生一起探究文学词语精粹,挖掘语言文化。而词句是文章最丰富细致的“血肉”,没有词句的挖掘、感悟和赏析,语文教学将会变得空洞无物、枯燥乏味。我认为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借助文本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最直觉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从语言比较中体悟人物形象美,从语言想象中体悟意境美,把课文中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让课文中美好的人物、意境由自己的心灵内化、洋溢开来。
三、熟读成诵积淀美
诵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放声吟诵,字字响亮,字正方圆,既可体验课文的音韵美,又感受文章的内容美,还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心理学告诉我们,7至12岁,尤其在小学低年级学段是发展记忆力的最佳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阶段。邓小平同志说:“小时候背的东西往往可以记一辈子,而且背得多了,对一个人的文化功底甚至可以起相当大的影响。”
背诵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通过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同时可以全方位地积淀语感经验,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重构语言模式。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在课堂中完成背诵的任务比较困难,学生也容易把背诵变成死记硬背。因此,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变“死记硬背”为“活记硬背”是指导低年级学生熟读成诵的着力点。低年级学生的背诵,更应强调感情投入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在诵读的过程中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语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诵读课文,是对课文音韵美、形象美,蕴含美等多层面进行整体性全面欣赏、品味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己独有的阅读感受的表现,自我潜能的一种释放。
四、拓展延伸创造美
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课文,就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锻炼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我们可引导学生在理解、感受课文形式美、音韵美和内涵美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模仿课文中的美点进行重新加工和提升,创造出新的美的靓点(如音韵、句式、艺术形象等)。当然,创造美的形式可灵活多样,如或用自己的嘴说出来,或拿出手中的笔画出来,或我手写我心,将读文后的美好感受写出来……这种形式多样的仿说、仿写与配画,是学生学习课文后理解美、感受美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良好开端。
一、生态情感体验 突出学生的真情实感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性成为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性学习的理想方式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考察、调查等途径进行身体性参与,我们在教学中,更多的还是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景设计、知识链接、师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情感态度等身边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想象、探索、思辨、归纳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当学生敏感的心灵受到感染和震撼,就会燃起情感的火焰,课堂也会成为一座冶炼人格的熔炉。
教学《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时,笔者创设情境: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聋哑人和盲人体验残疾人问路,其他学生作为路人。这两位“残疾人”小心翼翼地路上行走,但不知道去某地点的陆,于是上前向路人问路,一些学生通过鄙视的眼神看着“残疾人”,一些学生故意指相反地方,一些“文明监督岗”的学生主动告诉“残疾人”具体怎么走,并担心他们仍旧找不到正确的路,就陪着“残疾人”一起走到目的地。情境体验结束后,笔者首先请扮演“残疾人”的学生谈谈对这件事的想法。扮演“聋哑人”的学生说:“听和说是人类相互交流的主要途径,而聋哑人听不到,就只能凭借自己看到的进行猜测,猜测则容易产生各种错误信息,造成误解。他们苦于不能表达,故烦躁苦闷等情绪会随之滋生。”扮演“盲人”的学生说:“一直以来,我都认为盲人虽然失去了双眼,却好像看得见似的,因为他们的每一步都走的那么坚定。直到今天经过切身体会,我才意识到:我错了。原来盲人的每一步,都走得如此艰难,背后付出了如此多的艰辛。”笔者又问几位“文明监督岗”的学生:“你们怎么会想到去帮助他们呢?”有一学生说:“不论是因为什么残疾,他们的内心世界都是痛苦,当他们被剥夺了做正常人的权利的时候,就意味着痛苦了。那作为正常人的我们,更应该帮助他们,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接着,笔者采访“鄙视的路人”,她说:“刚才,当我看见残疾人无所顾忌地指出来,并用鄙视的眼神看他们,这在无意间就对残疾人造成心理上的伤害,我的这种行为是错误的。”最后,笔者采访“故意指错方向”的学生,他说:“我不仅没有帮助残疾人,还指相反方向戏弄他们,真得很不应该。”他们也觉得自己的做法不对,纷纷表示以后看见残疾人一定会帮忙。听完学生的发表的想法后,我说:“同学们,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如果别人因为我们的帮助而使生活更加快乐和幸福,那么,我们就会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满足和道德的升华,我们的人生就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其实爱心是一份情感,一种责任,它更多的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它需要启迪、激活、熏陶和培养才能养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笔者让学生真实地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和那份孤立无援的心情,从而使学生有所感想、反省和触动。当然,倘若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多和学生做沟通、做榜样,多指点和提携,相信学生在爱心的牵引下一定会茁壮成长。
二、本真课堂案例 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基本命题是“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也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之需要而教育。因此,政治教学内容生活化就必须把教材与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及时从学生真实的、平凡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现象加工成教学内容,赋传统教材予新意,充实时代精神,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轨,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可信度。
【本真课堂与自然教学】推荐阅读:
还原语文课堂 回归语文本真06-16
本真,小学数学课堂的呼唤10-29
寻求本真作文600字06-06
教学反思与物理课堂06-08
有效教学与高效课堂构建09-14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07-05
课堂改革与有效教学 实施方案07-02
益智课堂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07-08
浅析教学目标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统一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