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哲学与人生高效课堂教学运用(精选9篇)
摘要:在哲学与人生高效课堂教学实践中,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势在必行。它可以形声并茂、音画同步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通俗的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关键词:哲学与人生 高效 课堂 多媒体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对哲学与人生课高效课堂教学无疑是一场革命。通过多媒体可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原本枯燥、抽象的原理变得直观生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高效课堂。在多媒体运用的过程之中笔者遇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探讨如下。
一、多媒体在哲学与人生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优越性
1.利用多媒体视听结合,形声统一,能够直接强化教学效果,形象生动,直观易懂,便于记忆和运用。多种感观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远远优于单一感观感知的学习效果,多媒体产生的教学效果更全面、更深刻、更有利于保持。
2.多媒体可以提供丰富的图形界面和反馈信息,可达到更好的互动效果。除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之外,可实现更多的人机互动。学生能直接参与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精神状态,从被动的 “ 要我学 ” 转为 “ 我要学 ”,从而发挥其主体作用,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多媒体提供的教学信息,不受时间与空间、宏观与微观的限制,根据教学需要,把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从太空到海底,从异国到本土,特别是学生不太熟悉的事物,都能通过多媒体手段表现出来,让学生如亲眼目睹。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化深为浅,化难为易,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更加形象生动,简单直观,从而把哲学与人生课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直观地展现出来,形成具体概念,帮助教师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多媒体通过传输、存储、提取或呈现大量的语音、图形、图象乃至活动画面信息,不仅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而且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哲学与人生课教学是时代的要求
把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成功运用到哲学与人生高效课堂教学活动中,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改变传统的手工性质的哲学与人生课教学方式,告别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的呆板模式,走向视听形声结合的现代化的高效率的哲学与人生课教学方式,已成为时代和社会的迫切要求。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具备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等。”作为素质教育主要阵地的课堂教学,正呼唤、亟待多媒体的渗入、融合,以期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一次深刻的变革。面对此趋势,作为哲学与人生课教师只能跟进,不可落后拖沓。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
不同的学科都有其不同的教学特点。为了使多媒体课件能真正有效地辅助我们的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应充分考虑高中思想哲学与人生课的学科特点。
第一,要根据知识要点的特征和学习者的心理特点来设计哲学与人生课多媒体课件。心理学中有关记忆的理论研究表明,学习者掌握知识时,会受到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的表现方式及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和需求的影响,以生动有趣的展示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是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所应遵循的原则。
学习者的记忆与知识内容的表现有关。知识以文字线性的结构表现出来,会使学习者感到知识的枯燥和乏味,因此多媒体课件应注意以文字、声音、图象、动画等多种媒体综合地加以表现,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感知。
第二,哲学与人生课多媒体课件要正确处理信息的输出量和接受量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在有限的 45 分钟内,向学生输出大量的教学信息。但是,向学生输出的教学信息量不宜太多,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状态、教材特点等多方面做好教学信息输出量的调节和控制。
如果运用多媒体传输的信息量大大超过学生在一节课内所能接受的程度,会使得教师忙于讲解,一段材料还没等学生看完,就已经放映下一个内容了,学生则象看电影一样,知识内容只在眼前一闪而过,如坠云里雾里,收不到多媒体课件授课本应有的教学效果。
因此多媒体的制作应立足于教学目的,做到图文和谐,目的与需求、重点与一般的统一,做到宜简不宜繁。如果一味追求多媒体的引入、一味追求表面内容的丰富,往往会适得其反,不利于课堂教学。
第三,哲学与人生课多媒体课件应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在知识呈现的形式、内容深浅及广度、逻辑层次和顺序的排列、辅助内容的选择等方面均要精心设计。制作课件时,应考虑窗口或面积的大小,这有利于学习记忆,随着面积的增大,阅读速度、记忆效率都会随之下降。
哲学与人生课多媒体课件还应注意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等进行合理的组合,以适应学生对知识的加工和记忆。对于知识内容多而长的地方,应按一定的标准,有目的地空间和时间上进行分块和组合。在版面的设计上,也应注意多种媒体所带来的视听效果,满屏汉字极易形成压抑的心理感受,造成学习上的抵触情绪。
哲学与人生课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多媒体在哲学与人生课教学中将逐渐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辅助教学主要手段之一。同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愿各位同仁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中,能够扬长避短,学好多媒体,用好多媒体,努力寻找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模式的切入点,积极去开创哲学与人生高效课堂教学的美好明天。
一、回归中国哲学经典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发展中, 中国哲学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国的医学、科学、文学、艺术, 乃至风俗习惯, 等等, 都直接受到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我们在进行文化建设的时候, 既要吸收世界各国的文化成就, 又要继承本国的优良传统。中国哲学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神, 所以学习中国哲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中国哲学的意蕴内涵在不同的哲学经典上, 要想把握中国哲学特质及其演变的逻辑, 离不开对中国不同时期哲学经典的把握。
过去由于受到西方哲学体系建构的影响, 中国哲学史家在撰写中国哲学史的时候有些是直接用西方的学术方法和哲学架构来诠释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 这样就遮蔽了中国哲学的精神。比如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就是运用现代学术方法来研究中国哲学的奠基之作。这种方法对于彰显中国古代哲学的学理特征、提炼中国哲学的理论特色有着重大意义, 标志着中国哲学的叙述方法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于胡适运用的方法主要是西洋的实证方法, 对于解析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方法的意义, 却没有真正从理论建构和创制的角度为中国哲学增添新的内容, 这种方法的发展和进一步运用倒是阻碍了中国哲学自身的理论发展, 也限制了中国哲学原本教化作用的发挥, 因此金岳霖先生认为该书美国式的“成见”过多。他认为《中国哲学大纲》就是根据一种哲学主张而写出来的, 此书给人一种奇怪额定印象, 让人觉得作者是一个研究中国思想的美国人, 作者不知不觉间流露出来的是多数美国人的成见。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取得了许多进展, 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的广泛运用, 诸多学者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探讨中国哲学的发展, 比如曾经被广泛使用的任继愈先生的四卷本的《中国哲学史》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建构中国哲学史的。然而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产生于西方的哲学文化, 与中国哲学的精神难以达到完全的相契。当然我们可以吸收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西方哲学的优势资源来建构中国哲学, 但是如果忽视了中国传统哲学精神自身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哲学文化系统, 那么很难把握中国哲学的精髓。所以要真正把握中国哲学的深刻意蕴, 就需要回到中国哲学经典中去探寻中国哲学活的精神, 挖掘中国哲学固有的人性教化功能, 揭示中国哲学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更好地传承民族精神。
对于《中国哲学与人生》这一课程而言, 其课程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研读不同时期的中国哲学经典:一是可以把历史上经过诸多艰难曲折才获得的哲学劳动成果和哲学斗争经验重新反刍一遍, 总结和吸取其中理论思维诸多典型经验教训, 锻炼、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二是可以对历史上独立形成的哲学范畴的体系、哲学斗争的焦点、哲学发展的“圆圈”进行认真的分析, 揭示其规律和特点, 解剖世界上仅有的几个文化系统中哲学创造的这一个历史类型, 继承这份珍遗产;三是可以吸纳古圣先贤的人生智慧, 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境界,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中国哲学经典教学改革的方法
经典教育法在有些课程中也会应用到, 但由于课程性质的不同, 对此方法运用的具体手段也应有所差异。就经典教育法在《中国哲学与人生》这一课程运用而言, 需要在现代教育的背景下注重经典教育与人生智慧的启迪相结合, 从而达到传统经典的人生智慧与现代精神相融合的目的。因此, 要想使得经典教学法在《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运用中达到良好的效果, 必须探讨新的教学方法。
首先, 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阅读准备。通常在经典教学的课堂上, 教师往往要花费很多时间讲解中国哲学经典作者的观点、影响、评价, 这样会浪费太多的时间。所以非常有必要在讲授某部经典之前, 规定学生需要在课前做好经典阅读的准备。比如在准备讲解《道德经》这部经典之前, 可以要求学生通过阅读《道德经》事先了解以下内容:老子的生平简介、《道德经》简介、《道德经》主要观点、《道德经》的人生哲学有哪几章、《道德经》的人生哲学和《庄子》的人生哲学的区别等。这样在教师课堂讲授之前, 学生有了大致的了解,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集中精力讲解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了突出本课程是引导学生吸纳经典人生哲学中的智慧这一目的, 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阅读准备时, 需要帮助学生筛选经典中与人生问题相关的那部分内容来阅读, 避免平分秋色。
其次, 注重分组讨论和提高平时成绩在考核中的比例。课堂上大部分时间应当用于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提出问题, 组织讨论、交流, 教师首先是问题的提出者、活动的组织者, 其次才是讲解者。比如在讲《论语》这部经典的时候, 教师提出供小组讨论的问题可以有:《论语》在中国哲学中占据怎样的位置, 你自己的人生哲学与《论语》有哪些相契合的地方, 《论语》中表现人生智慧的有哪些章节, 《论语》和《道德经》的人生哲学有何相似和不同, 《论语》中的哪些内容对你影响最深。可以引导学生将小组中对这些问题思考结果进行概括并形成报告, 然后派小组中的一名同学在课堂上进行报告, 报告之后,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比如教师可以在小组对《论语》的人生智慧讨论之后, 总结这种人生哲学对中华民族文化和心理结构的影响:其长处表现在人道精神、人格理想、经世致用的理性态度、乐观进取的实践精神, 其短处表现在等级主义、专制主义、奴才主义、“发乎情止礼义”的中庸之道、压抑个性和情感调人世现实、忽视抽象思辨等。为了达到以上教学效果, 必须扩大平时成绩在整个考核体系中的比例。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可以各占一半, 平时成绩包括课前准备情况、课堂讨论、小论文等。提高平时成绩在考核体系中的比例, 其主要目的就是激励学生能够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避免期末考核中一张试卷“一锤定音”的片面性。
最后, 教师对经典的诠释要以增长学生的人生智慧为目的。作为经典, 虽然其具体思想已经成为历史, 但是整部经典蕴含的精神能量只要与经典阐发所激越的人生智慧相沟通, 其时代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彰显出来。《论语》尽管可以从不同的学科来解释, 但是就《中国哲学与人生》这一课程而言, 其作为经典的意义就是在代代中国人的口诵日记中潜在地发挥着一种人性教化的作用, 使得中国人的人性和人心不断向善。这一强大的教化作用应该在《中国哲学与人生》的教学过程中凸显出来, 使之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 从而发挥经典的教化作用。比如在讲解《庄子》时, 就可以借助这样一个思路来深入剖析庄子的人生哲学。第一, 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庄子》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是:“人之生, 气之聚也;聚则为生, 散则为死。若死生之徒, 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 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 神奇复化为神奇, 神奇复化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第二, 生命的意义何在?《庄子》借庄周梦蝶的寓言来表达人生如梦的感叹:“昔者庄周梦为胡蝶, 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俄然觉, 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 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第三, 《庄子》的理想人格是什么?“古之真人, 不逆寡, 不雄成, 不谟 (谋) 士, 若然者, 过而弗悔, 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 登高不慄, 入水不濡, 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第四, 达到真人境界的途径是什么?一是吾丧我,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 仰天而嘘, 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 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 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 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 不亦善乎, 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 汝知之乎?’”二是坐忘与心斋, “堕肢体, 黜聪明, 离形去知, 同于大通, 此谓坐忘。”“若一志, 无听之以耳, 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 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 心止于符;气也者, 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虚者, 心斋也。”最后, 通过老、庄、禅比较来凸显《庄子》人生哲学的特点。老子是以无情展示其人生哲学,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而庄子确是有情的, “与物为春”, “万物复情”, “与天和者, 谓之天乐”。禅的“落叶满空山, 何处寻行迹”、“空山无人, 水流花开”、“万古长空, 一朝风月”三种境界彰显其对无情与有情的超越。《庄子》的内容纷繁复杂, 但是就《中国哲学与人生》的课程而言, 我们只关注其人生哲学, 所以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层层深入的展开, 就可以让学生了解《庄子》人生哲学的大概, 通过与老子、禅宗人生智慧的比较, 又可以凸显庄子人生智慧的特点。面对当下的各种困境, 《庄子》给我们的启迪是:如果每一个人能够打破这些困境, 超越这些困境, 我们就可以进入到一种自由的、全新的境界, 进入到一种精神极度自由放松的状态。
三、中国哲学经典教育的意义
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 是世界各族文化的根本, 是全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 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对于《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中经典教育而言, 其目的不是追求直接回到经典本身的文句和文意当中, 而是运用现代教育方法, 使得学生了解并吸纳中国哲学经典蕴含的人生智慧, 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智慧。所有经典教育对于《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 进行哲学经典教育是维系这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一个民族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行为习惯、共同的心理结构、共同的精神价值, 根本缘由是因为这个民族在传承着共同的经典。因此, 梁启超曾说, 《论语》、《孟子》等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 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 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 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而在不同的经典中, 哲学经典又显得尤为重要。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代表了文化发展的方向。开展中国哲学经典教育可以重现和恢复传统民族心态。一个民族的竞争力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文化思想高度, 而文化思想的高度又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成员所具有的经典的学习能力和思想文化的创造力。一个民族人文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提高民族成员在人文领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其次, 进行哲学经典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中国哲学经典的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 总结和吸取其中理论思维许多典型的经验教训, 可以锻炼、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恩格斯指出:“训练思维能力, 迄今为止, 还没有比学习哲学史更有效的方法。”而哲学史的就是一部部哲学经典的延续, 所以进行中国哲学经典教育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历史的分析和鉴别水平, 看到古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 如何逐渐由浅入深, 他们在认识的曲折历程中, 如何不断克服谬误而发展前进的。
最后, 进行哲学经典教育可以启迪智慧, 提升境界。传统经典承载的是民族精神, 经典教育以此为依托, 可以为现代人的人性和人心的显发提供精神家园。经典教育可以帮助学生重新梳理民族心态,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促进心理健康。比如《论语》的人生启迪有“你就是自己的上帝, 变通比执著更重要, 人无无虑必有近忧, 成功需要勇气更要智谋, 胸怀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道德经》的人生启迪有“知道满足是富有, 坚持力行是有志, 轻诺必寡信, 勇于不敢, 少取反而获得”;《庄子》的人生启迪有“与物为春, 无用乃为大用”;《坛经》的人生启迪有“破除贪、嗔、痴”。可以看出, 儒家经典的人生智慧是德性的智慧, 礼乐教化的智慧, 通过修身实践的功夫, 尽心知性而知天。道家经典中的人生智慧是空灵的智慧, 逍遥的智慧, 超越物欲, 超越自我, 强调得其自在, 歌颂生命自我的超拔飞越, 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和。佛教的人生智慧是解脱的智慧, 无执的智慧, 启迪人们丢掉外在的追逐, 消解心灵上的偏执, 破开自己的囚笼, 直悟生命的本真, 这些经典对于人生智慧的启迪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人文素质教育不是无根的, 它有中国传统文化做根基, 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主要表现为诸多中国传统经典的延续。经典教育对于人文素质的教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国哲学与人生》这一课程而言, 我们要重新梳理中国哲学经典中人生哲学的内容, 结合学生当下所面临的种种人生困惑给予新的诠释, 启迪智慧, 丰富心灵;在运用经典教育这一方法的同时, 需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 注重启发式教学, 避免“满堂灌”的传统教法, 从而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使得这一高水平建设课程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刘仲林.亲证中国哲学大智慧[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9.
【关键词】《哲学与人生》;中职;任务教学法;应用
在中职学校中,开始《哲学与人生》课程的目的便是为了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帮助其将来更好的进行问题解决,让其更好的面对人生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情。而任务教学法便是在制定总目标的情况下,进行各类分目标的设计,并利用各种手段来实现这些分目标,从而达到总目标实现的目的。
一、对任务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选择最合适的策略进行学习
任务相关的因素主要包含了下面几项,比如说任务的实际难度、任务的分类、人物特征造成的选择性影响、任务的参与者以及任务的实际熟悉程度等方面。在进行《哲学与人生》教学的时候,任务难度指的是依靠语言复杂性、交际压力以及认知复杂性来进行区别的,也就是任务完成所需要的思考、语言以及任务完成的情境。在使用任务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时候,任务的意义是最为重要的,在教学的时候只有创设出来的情境是和生活相关的,才能够真正的将哲学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真正的有意义。这样,我们便必须在认知因素的角度出发来对任务的难度进行评价,因为正是因为认知产生的意义来给任务赋予了实际的内容。并且,交际存在的压力也对任务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另一个重要联系进行了强调,也就是任务加工过程方法。任务的实际难度受到的影响比较的多,种类以及数量都会对其造成影响,学生往往更加容易完成那些自己比较熟悉的任务。在进行《哲学与人生》教学设计的时候便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这样学生学习的难度也会有明显的降低。在进行任务特征选择性影响研究的时候一般有两个方向,首先是对任务特征因果关系进行研究;其次则是研究任务给加工过程造成的实际影响。在进行第二种研究的时候,任务的复杂程度、类型以及难度都会受到时间长短、负担范围以及以往知识的影响。而在进行任务完成的时候,认为完成会受到参与者熟悉程度以及情绪的影响,若是情绪放松,参与者互相都很熟悉,那么完成起来也会更加的容易。
根据上面的分析,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必须重视学生的实际生活,并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办法,保证创设情境的生活化,做好教学任务的设计。比如说在讲到普遍联系以及人际和谐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和自己关系最不好的同学或者老师,让其在评估表上就二者关系进行评估,这样学生在认识自己和身边人联系的时候会更加的深刻,也会更加能够理解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二、进行任务教学目标的设计,进行教学基本步骤的掌握
在对任务的一些因素进行明确之后,老师应该根据任务的实际难度来进行教学任务的设计,保证其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必须重视下面两点,首先,必须重视学生实际认知能力的培养。这门学科本身便是比较特殊的,这也决定了其在学生认知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性,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的时候,必须学生认识能力方面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从实际出发,更好的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其次便是,老师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的时候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认清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的知识水平,这样能够避免课程过于枯燥,若是课程枯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的时候,还必须注意难度,若是难度过大,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范围,对学生的学习也是不利的。在进行教学目标确定之后,老师还必须进行教学步骤的设计。教学步骤设计一般会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任务前阶段、任务中阶段以及任务后阶段。在任务前,老师应该有意识的对任务进行介绍,让学生更好的进行任务的讨论,鼓励学生更好的进行任务资料的收集;在任务中,老师应该要求学生进行任务的执行,并根据实际情况写好详细的报告,这样在介绍任务完成情况的时候会更加的方便,这个时候,老师最好不要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通过协商的方式进行任务的完成,在任务结束之后,老师可以让小组之间进行互评,找到对方任务完成过程中的不足。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帮助小组进行改正,并评价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
三、将网络教学内涵结合起来,进行任务教学措施的实施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学模式也有了新的变化,网络教学逐步的兴起。以往老师仅仅依靠一个教室、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便能够做好教学的方式已经过去了。很多学校已经将网络这种方式利用了起来。通过多校园网、多媒体网络的运用,可以进行《哲学与人生》的教学,用多种方式提高教学的实际质量,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将一些和学习有关的网址推荐给学生,并且还可以通过QQ群的建立来和学生更好的进行交流,这对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实现都是非常有利的。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将微博利用起来,其在互动、及时以及便捷方面优势非常的明显。网络教学将声音、图像、视频以及文本等方式集于一体,优势非常的明显,并且还能够将学生的主体位置更好的突出出来。但是在教学的时候若是仅仅依靠网络进行教学,那些学习自主性比较差的学生,学习效果会比较差,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会比较的低下,并且,老师在对自己进行定位以及进行观念转变的时候也往往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将任务教学法利用进去,网络的优势会更加的明显,其作用发挥也更加的充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将网络利用起来,更好的进行资源和材料的搜集,掌握更多的教学案例,并且,多媒体课件本身图文并茂的优势非常的明显,完成任务的时候,可操作性也更强,并且手段也更加的灵活,对任务的完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方式能够更好的将学生对《哲学与人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进入情景中,掌握知识的速度也会更快,并且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也能够更好的将知识内化,能够帮助学生将来更好的面对社会和自己的人生。
四、结语
在中职学校中进行《哲学与人生》的学习,目的便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马克思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在将来更好的面对社会和人生。而任务教学法的引入,能够让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好的实现,并且教学有效性也会有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覃少英.浅谈任务教学法在《哲学与人生》课堂的应用[J].才智,2013(30)
[2]王华贵.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哲学与人生》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1(24)
[3]曾记有.浅谈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以《哲学与人生》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1)
[4]李宁.浅谈探究教学法在《哲学与人生》课程中应用的研究[J].新课程(下),2013(11)
[5]刘玮莹.浅谈任务教学法在外语课堂的应用——以日语拟声拟态词的讲解为例[J].学理论,2013(27)
[6]张钰铖.品味哲学,体验人生——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三味[J].考试周刊,2013(51)
陈素珍
本学期我担任高中二年级三个班的《哲学与人生课》教学工作。本学期即将结束,现将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正视政治管理论和教育理论的学习。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胡景涛提出的“四好青年”认真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结合本校素质教育,把理论与本校的实践相结合。
二、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
因为职业高中的政治课从本学期开始采用新的教材,我是第一次接触到教材,由于上学期我教受的是《就业指导》学校做了任课调整,这学期才开始讲授《哲学与人生》。因此要当真研究教材,备好课,尽量在有限的课堂教授教养时间里取得最佳的教授教养效果。对高二年级的教材我也是第一次接触,所以我也是认真钻研教材,并阅读了大量与教材有关的资料,还与同事们积极讨论。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预备,课后总结得失。
三、正确掌握学情,激发学习爱好。
要上好一堂课,除了认真钻研教材和备课外,还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取得课堂教授教养的有效性。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基础差,良多人都以为读职高就是学技能,其他课可以不用当真上。因此在教授教养中,留意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学生的思维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课堂上,引用鲜活的材料,身边的新闻,学生关心的社会热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精心设计功课,认真组织考查。
在教授教养中,按照学校的教授教养工作的要求,有创造性的设计功课。对职高二年级的学生,布置一些简朴的功课,或是回答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或是写小论文,考查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及运用。对高二年级的学生,除了要求他们完成训练外,还布置功课,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每次都及时批改和讲解训练和功课,考查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和运用。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留意分层教授教养。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维的辅导,课余时间找他们谈话,了解他们的思维动向及成绩落后的原因,帮助他们改正学习习惯,进步后进生的成绩,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第一讲哲学是什么?
一、哲学是什么?
二、人生是什么?
三、哲学的价值?
四、如何提升哲学素养? 第二讲哲学的思想方法
一、逻辑
二、语言分析
三、现象学
四、诠释学
第三讲哲学探寻
一、人活着:出发点
二、如何活:人类主体性
三、为什么活:个人主体性
四、活得怎样:生活境界和人生归宿 第四讲儒道释与基督教
一、孔孟之仁
二、老庄之道
三、佛家之空
四、基督教之罪
第五讲存在哲学
一、克尔凯郭尔
二、萨特之选择
三、加缪之荒谬
第六讲态度与成败
一、人生态度
二、人生成败
三、人生创造
第七讲人生悲喜
一、起点与终点
二、生与死之间
三、快乐与幸福
第八讲追求超越
一、文学艺术的审美超越
二、皈依宗教的信仰超越
三、至情至性的情感超越
四、坚韧不拔的意志超越
五、脚踏实地的实践超越
一、为哲学辩护:哲学无用?
1.由于哲学发挥作用的方式比较隐蔽
2.哲学的用处往往是有大用而无小用
3.由于哲学有远用而无近用
4.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
5.哲学赋予日常生活以意义
6.哲学提供理论思维模式,锻炼理论思维能力
7.哲学还具有提供理想,塑造理想人格的功能
二、哲学思考什么问题?
1.宇宙之谜
2.人生之谜
三、哲学家是善于思考的人
四、哲学家之死
1.苏格拉底
2.毕达哥拉斯
3.李贽
4.孔子
5.庄子
五、哲学家与权势
1.庄子
2.孟子
3.释迦牟尼
第一讲哲学是什么
一、哲学是什么
1.追问哲学
2.爱智的智慧
3.批判的智慧
4.反思的智慧
对桌子的思考:一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二是感性和理性的关系问题;三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四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问题;五是真善美的关系问题;六是现实与理想的关系问题;七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可以拓展为对科学、艺术、伦理和宗教的追问,拓展为对历史、文化、语言和逻辑的追问,拓展为对真理、价值、认识和实践的追问。哲学把简单的东西变复杂。
5.创新的智慧
6.哲学是一种态度
7.哲学是一种惊奇
8.哲学是一种行动
9.哲学是一种超越
二、人生是什么
1.叩问人生
2.认识你自己
三、哲学的价值
1.培养智慧
2.发现真理
3.印证价值
4.追寻意义
5.质疑现实
6.每个人都需要哲学
四、如何提升哲学素养
1.培养思考习惯
2.掌握整体观点
3.确立价值取向
4.力求知行合一
5.凡事保持好奇
音乐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音乐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二是使学生得到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艺术氛围,三是给予学生以一定的审美知识和审美观念。具体到小学音乐教学,是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小学音乐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应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他们求知欲旺盛,活动性大,模仿力强,但持久性和耐力差。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在教学以应试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向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转轨并不断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辅助教学早已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需要、音乐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发展的需要,并在音乐教学中发挥了它强大的作用。在教学中为学生欣赏、表现音乐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感受、想象、表现、创造等综合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这样,既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又使学生的素质在愉快、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中得以提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多媒体是伴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和成熟的。它是指图文声像等多种信息传达形式的综合。在这里可理解成在计算机平台上对信息载体,包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文字的收集,加工,处理和再现,使信息表达更具综合性和表现力。在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兴趣集中并偏向于MIDI音乐、声音、文字、图片、动画、电影、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又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 多媒体教学课件
★ 多媒体教学课件评析论文
★ 多媒体课件
★ 多媒体课件在美术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 幼儿园 多媒体课件
★ 多媒体课件制作
★ 论语十则课件
★ 浅谈多媒体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 试谈新课程英语教学中的多媒体运用
一、当前多媒体辅助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知识教学是一种比较现代比较实用的工具。如何将多媒体巧妙地运用于教学是教学首要思考的问题, 也是教学中需要追求的根本。但在实际教学应用中, 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方式
仔细分析我国当前小学教学多媒体化发现, 教师并未考虑教学内容是不是适合采用多媒体, 一律将教材内容“电子化”。多媒体教学是有其独特的优势, 但过度依赖就会偏离教学的本质, 影响教学的质量。
2. 忽略教学规律
小学语文教学纲领要求:先易后难、重点内容具体讲解、考虑学生接受能力等教学规律。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存在教师不区分教学的重点、忽略学生接受能力忽略教学规律等不良教学局面。例如:在《小河与青草》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这一课题教学中, 教师将各类花草的图片纳入课件, 进行多媒体播放, 学生面对过多的信息量, 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3. 教学过程缺乏互动
由于多媒体教学方式便捷、教学内容丰富等特点, 在实际应用中, 教师大多以多媒体课件为中心, 无法将精力放在如何引导学生从课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方面, 也忽略了调整和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多媒体教学, 过程缺乏交互, 师生互动很少, 学生和多媒体硬件之间的交互也很少, 达不到教学应有的目的。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改进措施
针对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1. 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从上文的所提到的问题中, 了解到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不利于教学功能的发挥。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需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学生不易直观理解的教学内容, 可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模拟;对贴近生活中的现象的教学内容, 则使用传统教学。
例如:《母亲的恩情》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苏教版) 这一课题教学中, 教师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二分之一的课堂时间放映《狼之子雨与雪》动画, 由于该片主要塑造了一个“理想中的母亲形象”, 非常贴切课堂教学氛围;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与母爱有关的话题;5分钟的时间教师提问学生一些有关母亲及母爱的问题;最后进行重点内容的讲解。通过这种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实际生活进行教学的模式, 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进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2. 坚持多媒体实用性教学理念
针对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忽略教学规律这一问题, 提出“坚持多媒体实用性教学理念”的改进措施。首先, 明确每一堂课的教学目的, 明确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课件是为解决什么问题, 达到什么教学目的, 换言之, 考虑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要解决相对应的重点和难点, 体现多媒体教学的实用性。
比如《跟踪台风的卫星》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苏教版) 这一课题的教学中, 教学的重、难点是“感知卫星的基本特征, 并且了解卫星如何跟台这就可以设计多媒体课件很好地向学生展示卫星的特征、追踪过程, 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3. 教学过程中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由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 出现教师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忽视与学生之间互动这一问题。提出“教学过程中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一改进措施。
首先, 借助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注意力。即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的画面, 优美动听的声音来吸引学生, 使学生的注意力能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与学生互动的基础。
其次, 在多媒体内容操作完成后, 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 强化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记忆, 同时给予学生构建对信息的独特理解的契机。
最后, 利用多种媒体图像、声音、动画等内容播放后, 引导学生参与声频互动。即让学生进行模仿, 在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来满足学生听觉视觉的同时, 调动课堂活跃氛围。
三、总结
综上所述,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有利有弊, 教师应当学会把握。一方面, 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使得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等多方位的感官能够充分获得信息;另一方面, 合理设计课堂, 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达到教学目的。
摘要:本文以“巧用技术, 构建高效课堂”为中心, 对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辅助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旨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1]唐英.小学语文多媒体课件运用的“三偏离”[J].新课程导学, 2012, (09) :11.
[2]朱彩云.多媒体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的便捷[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 (06) :63-64.
有人認為一部哲學史便是人類自我覺醒、自我發現與成長歷程的紀錄,當人類在自己存活的 自然 環境中覺醒,發現到人與自然的區別之後,便開始嘗試去瞭解自然、瞭解自己,發掘自然與人之間的關係,更重要的是人類幡然醒悟到認識人自身、解開生命之謎、追求生命的意義,才是人生命在自然中奮鬥、存活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說認識人本身,追求生命的意義,才是人終極關懷的首務。從剛開始素樸的理解到現在多學科的發展,例如,醫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政治 學、經濟學……等等,一言以蔽之,無不是在探究與解釋人類生命過程中的各種現象而已。
前 言
然而由於近代以來,學術的分工,專門化、部門化的發展,固然深化了各個層面的理解,相對的,也造成各個學科都只偏重研究人類的某一個面向;再則由於受到實證主義的影響,各學科對人的研究也都傾向於把人當作一個客觀事實來研究,並嘗試經由經驗歸納去表述和證明「人」這一客觀事實。長期以來,造成人被當作一個客觀的存在物來觀察,並且被割裂地去研究。相較於這種割裂分析的研究,哲學則採取較為宏觀、整體的觀點去思索人的問題,哲學不是將人割裂地、當作一個客觀對象而已,哲學所要研究的是做為一個整全的人是什麼;主要探究的不只是當下的人,而是探索人始終是什麼的問題。主要問題有:人開始時是什麼?什麼力量賦與人去改變所遭遇到的環境?在主體性的意義上,屬於人自身的東西是什麼?人可以相信些什麼,能運思些什麼?人應當在什麼範圍內懷疑自身所要求的對象的確定性?人能對其自身所遭遇而又參與其中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指望什麼?在艱難的人生過程中,人繼續生活的勇氣從何而來?超越自身、超越自身所接納的對象的人本身是什麼?人生命終止於何處?此種種便是哲學所探究人類生命問題的主要課題(赫爾曼。施密茨,1997,頁ix)。換句話說,從哲學立場整體地去探索生命,可以避免把人當作對象物、割裂的研究傾向;而且透過哲學性的探索,不僅只是知道現實上的「人是什麼」、「人能知道什麼」而已;更可以瞭解到作為一個理想的人,「應當做什麼」,「可以期望什麼」。如此哲學性探索的方向,可以作為人類謀劃未來,應當如何行事的參考,更是有關人的生命 教育 課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學科。有關探索生命的課題相當多,無法一一陳述,在此僅嘗試就哲學的立場擇要探討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問題。對其他生命問題有興趣的讀者,則可進一步閱讀有關生命哲學的相關著作。什麼是「生命的意義」
在探討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之前,首先必須要澄清的是究竟什麼是「生命的意義」問題。這個問題不是在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也不是在問「生命」是什麼」。「生命」是什麼是有關「生命」的本質是什麼的詢問;而「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是在追問「生命」本身有什麼意義。本文所要探討則是「生命的意義」本身是什麼。人的「生命」從人類受胎開始就已經存在了,但是「生命的意義」並不是始於人的受胎成形,也不是天生現成的,而是人在有所自覺之後才開始自己構畫賦與的。誠如諾齊克(nozick)所說的:「生命的意義:一個人根據某種總體計畫來構畫他的生命,就是賦與生命意義的方式;只有有能力這樣構畫他的生命的人,才能具有或力求有意義的生命。」(尼古拉斯.布寧、余紀元,2001,頁596)「生命的意義」是人類自我所賦與的,是在人們根據某個總體計畫,或者說是依照某個總體的生命藍圖來構畫自己的生命方向時才賦加上去的,也就是說隨著每個人所選擇總魯生命藍圖的不同,所構畫出的「生命的意義」也有所差異。在這層理解之下,當我們面對生命,或許不必先急著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而要先問:「人應該如何賦與生命意義」,或者說:「人應該如何去構畫出生命的意義」,只有人們開創了自己生命的意義,而後才能去追問我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去對人所建構出來的生命意義進行肯認。因此不必惋歎生命沒有意義,畢竟「生命的意義」是在每一個人如何去構畫自己「生命」的活動中賦與的,責任在每一個賦與生命意義的人,只有人們去構畫自己的生命,並努力成就自己的生命,生命才活出了意義。如何活出有意義的生命
一個人想要活出生命意義的人,首要的工作就是要自我立定志向、目標去找尋一個總體計畫或是總體生命藍圖,依照這個總體生命藍圖去構畫自己的生命,同時能夠貫徹實行自己的構畫,才能活出自我生命的意義。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可能會根據宗教的計畫來構畫自己的生命,並活出具宗教意義的生命;一個注重傳統的人,可能選擇根據傳統的計畫來構畫自己的生命,並活出承襲傳統的生命意義;一個凡事要求合理化的人,可能根據各種不同的理論模型來構畫自己的生命,過著他所認為的合理的生活;……。無論我們從事什麼樣的選擇、找到了什麼樣的總體生命藍圖;然而依照該計畫來構畫生命,進一步活出有意義的生命,並不是件簡單的工作。因為總體生命藍圖不是現成的羅列在眼前,任由我們隨意去評比揀選,就可以對我們的生命活動產生影響力的;總體的生命藍圖必須要內化為自己堅固的世界觀、人生觀或人觀才能影響生命的方向。
一、總體生命藍圖的內化與建構--一種永恒的追求
總體生命藍圖在內化為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或人觀的過程中必須經過漫長而艱辛的磨鍊:人必須經過一段不斷選擇、結構、解構、重構的接受過程。這個內化的過程從人們還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從我們開始會對所遭遇到的人事物去詢問「為什麼」並努力找尋解答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從事一種建構的謀劃,至於說要到人生的那個階段才構畫冗成滿則不得而知,或許可以說人終其一生都在構畫一個總體而完整的生命藍圖,這是人終極的追求。這並不是說要構畫完成一個最完整的總體生命藍圖,人的生命才有意義;事實上,隨著個人生命的成長與發展,隨著個人所遭遇到的人事物之增廣,個人所構畫出的總體生命藍圖有其廣度及深度上的差異,每個階段的完成,對個人而言都有其階段性的意義;只不過對一個追求成為完備的人而言,永遠不會停滯於現階段的完成,因為他明白只有不斷地開拓總體生命藍圖的廣度與深度,個人的生命意義,才能不斷地開展。總之,內化到個人心中的總體生命藍圖不是一個封閉的世界,而是開放的,一個可以不斷擴展與加深的內在世界,所以人與其說是在找尋一個總體的生命藍圖,不如說是人在心中不斷地調整與構畫著一個較完整的總體生命藍圖,而正是因為這個永恒的追求,使人生命的意義具有了無限開展的可能性。
二、建構內在總體生命藍圖的重要性
人究竟該如何在心中建構總體的生命藍圖呢?簡單地說,就是「即事而問」,在日常生活的遭遇中,不斷地去扣問所遭遇到的人事物及問自己「為什麼如是存在」、「為什麼展現如是的生命現象」並積材地去找尋解答。在人生過程中對所遭遇到的人事物問「是什麼」,與問「為什麼」是兩個不同的發問。「是什麼」的發問,主要意味著我們想要進一步瞭解所遭遇到的事物本身的結構如何?這個事物本身有那些特性?這個人事物本身之所以為人事物自身的本質又是什麼的問題;而問「為什麼」的問題則並不只是想要去認識人事物本身是什麼而已,「為什麼」的發問是人們企圖對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進行解釋與理解,企圖將所遭遇到的人事物納入到他個人內在意義世界時的一種提問。接觸過小孩子的讀者,大概都領教過他們每事必問的工夫吧?!一連串的「為什麼」時常會問到大人們無力招架,或感到困窘,甚或有時會因為不耐煩而惱怒。小孩子真的是每事必問,這為什麼這樣,那為什麼那樣,何止十萬個為什麼!孩子這一連串「為什麼」,意謂著在孩子的小腦袋瓜子裡正在尋求一個解釋、一種答案,以便去編織一個對自我而言充滿意義的世界,他必須對所遭遇到的人事物,一一在他腦袋中加以編碼連結,使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都能納入到他意識中原本已經自我建構的意義網絡中而得到安頓與理解,才會使孩子暫時的停止發問。若是面臨到無法理解的人事物,也就是無法將現實中所遭遇到的人事物納入原先已經構成的內在意義網絡,孩子們就會又開始進行這個「為什麼」的提問過程。在詢闆與找尋解答的過程中,孩子不只是將獲得的答案納入一己原先構畫的網絡中,同時也開始去對原先建構起來的意義網絡進行解-相應新的人事物,調整自己原本建構起來的意義網絡,直到重構出一個可以將所遭遇到的、新的人直物一一納進來的意義網絡為止。這個相應於所遭遇到的人事物,不斷地追問「為什麼」並找尋解答的過程,並因此而建構起來的內在意義世界,就是一個已經內化為個人世界觀、人生觀或人觀的總體生命藍圖。
人的真實生命是在與情境的互動中展開的,相對於人的內在世界,外在世界雖然是被給與的,但是外在世界也必須被人的內在理智所掌握,並稚有經過人的詮釋才能被人理解。人雖然是世界的一個部分,但是人必須經過不斷的與世界交往互動,並經過人不斷地去向世界追問「為什麼」,從而為自己的提問找尋答案,再三琢磨確認,才能消除內心對世界的陌生感,有了這種確切的認知,人在生存世界之中,才能逐漸獲得一種安居其中的熟悉感及確定自己該如何行事的方向感。如果仔細觀察,或許會發現當孩子們面對新的環境,接觸新的人事物時,「為什麼」、「是什麼」的發問特別多,多到令大人們覺得有些聒噪了,換個角度想想,似乎這也意味著這個孩子急著重構自己內在的意義世界,因為他原本建構起來的內在意義世界,無法安置所面臨的哀的人事物;孩子的聒噪,顯示了孩子無法將新的人事物納人內心意義世界時,內心引發的焦慮不安,及不知所措、失去行動方向感的困窘。所以說對所遭遇到人事物去追問「為什麼」的問題,並找尋解答的努力,絕不只是哲學家們無聊的思想遊戲而已,基本上這種活動,是參與生存世界中的人,企圖在心中構成總的生命藍圖,活出生命意義的嚴正活動。有意義的生命,意味著我們可以將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都轉化成為可理解的,並且能運用在實際生存情境中,去獲得一種熟悉戊及決定行動的方向感,讓人安居在生存世界中而不致焦慮不安、不知所措。
三、建構內在總體生命藍圖的可能方式
如前所述,人是在日常生活的遭遇中,不斷地去扣問「為什麼」並努力找尋解答的過程中建構起生命藍圖的。根本而言,找尋解答的方式非常的多,比如我們問說:「為什麼我會感到痛苦?」一方面我們可以對這個問題提出生理學角度的解釋,亦即把痛苦當作一種生理現象,並去描述痛苦的生過程;另方面我們也可以提出宗教上的解釋,將痛苦解釋成源自人本身的無名;或者也可以從心理的角度來理解,將痛苦理解成是某種心理狀態;……總之,找尋解答的方式可以是多樣,同一件生命事件,放在不同的脈絡中則展現不同的意義。換句話說,生命的意義是如何的,決定在我們將生命現象放在什麼樣的脈絡背景中去理解。
醫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學科,乃至哲學,所有的知識都足以提供人們作為理解生命現象的背景。所以廣讀這些學科的知識,可以幫助人們走出狹隘的認知,而廣泛的理解生命現象,從而在其中揀擇、構成總體的生命藍圖。但必須要指出的是,無論我們採取那一個學科領域對人的研究成果來理解生命現象,所構成的總體生命藍圖,仍只是一種思想的存在或是意識的存在。這種思想的或是意識的生命藍圖,所能解決的不過是我們理論理性的要求,滿足我們知性上合理化的需求而已。不可諱言的,凡事要撾有一個合理化的解答,對人類的生存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因為我們總是不可避免的會去思索「為什麼」的問題,而各種知識性的理論模式,都是勇於嘗試解答者,儘可能的為我們提供一種可能的、理解生命現象的途徑。然而人類的認識能力終究是有限的,生命對我們而言永遠是個待解的謎,我們似乎永遠無法知道生命「為什麼如此」,對一個明白自己認識限度的人而言,再完備的理論體系,都無法完全安頓他對生命的提問。如果他還堅持要問「為什麼」,那麼似乎要尋求其他的解答途徑了。在這種狀況下,訴諸傳統、信仰都是可以嘗試的途徑,也是一般較熟悉的途徑。
一、《哲学与人生》是一门怎样的课程:
德育课,用哲学的思想来指导人生,哲学与人生是密不可分的,生活中充满了哲学,用哲学来指导人生,使人少走弯路。
这门课,共分5个单元,每个单元3次课,共15次课。当然这15次课里,按教务科的要求,还有上四次“安全教育”课,我会灵活地穿插进行讲解。这样,本学期的课程是比较重的。
安全课会讲的内容有:校园的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交往安全,用电安全,逃生防灾意识等内容。
《哲学与人生》这本书很好,很适合大家。我拿到书后几乎一口气看完了,假期就备课好了。相信书中很多道理对大家都很有帮助。道理不深,但很有用。
主要内容有: 唯物论:尊重客观实际 辩证法:一分为二看问题 认识论:知行统一提高能力
历史观:历史规律与人生理想,人的本质与自由。人生问题要与哲学道理的运用结合起来讲,用智慧感悟人生,解决人生成长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第一单元:人生路。第二单元:人生态度。第三单元:人生能力。第四单元:人生理想。第五单元:人生价值的问题。
教材的基本线索:哲学基本观点----人生哲学知识----解决人生问题的方法的思路、脉络。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有个同学很喜欢哲学,天天抱着哲学书看,人家叫他书呆子,但他说出的一些话,总是富有哲理。有一次,同学们在争论,人生能不能游戏?有的同学说霍金。。有的同学说达尔文。。该书呆子回答了,书呆子只说了一句话,大家就热烈鼓掌,他说:人生可以适当游戏,但不可游戏人生。
8小时学习,加1小时游戏(活动),大于8还是9小时,我们的课堂也会存在游戏,活泼些。
周国平先生说:哲学的首要目标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人们追求智慧。
有一个外国记者问:“周总理,你们的路,为什么叫马路,是不是马走的?”
周总理怎么回答?因为我们所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如何教好这门课,我觉得挺难的,因为很多内容差不多,容易混淆。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二、我的教学特点:
我是大学本科“政教”专业毕业,就是政治思想教育专业毕业,《哲学》学了很多,我本人也很喜欢哲学。我想我讲课的水平一定不会差。同时,我是学生科科长,因此,我的课堂纪律也不能差。
但我不会死板地进行课本讲解,我的课堂会比较活泼,我会跟大家讲很多故事,将哲学的思想寓于故事之中。同时,会提些问题,让大家回答,然后我会记录,给大家打分,根据平时表现与课后作业,定出最后的分数,有可能就不最后考试了。让大家学得轻松,大家只要根据我的要求,我希望大家都在80分以上。
我的课是每周的第一、二节,希望我的课能成为指引同学们一周的学习与生活。让大家充满激情,充满干劲地生活与生活,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课堂要求:
1、喊起立:
2、点名:
3、学得轻松:怎么轻松?
1)我们不是应试教育,不死记硬背,灵活学习,当作听讲座,讨论思考就可以了。我会多讲故事。
2)根据中职实际,不讲太多。重要的是对大家有启示,有帮助,就达到目的了。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真正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用哲学的思想来观察人生,思考人生,指导人生就好了。
3)课堂气氛可以活泼些,自由些。
4)课后作业布置两道题,要求同学自己做,不要求做多好,多长,只要自己做。
5)有可能不期末考试了。但大家上课时,最好要认真听,认真回答问题,并做好笔记,或期末进行笔记整理,我要检查。这样,如果不考试,那分数的组成:课堂纪律,回答问题情况,笔记情况,作业情况等来评判分数。
4、课堂要求:1)不睡觉。2)不玩手机。3)不走出教室。可以讲话,可以讨论。大家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意见,可以直接向我提,目的一个:就是共同将课上好。
5、科代表:选一名科代表
6、目标:人人都在80分以上,争取大家都拿奖学金。只要按我的做,就一定可以的。
7、师生关系: 1)知识上: 2)人格上: 3)品德上:
四、对0991班的印象:
五、课后作业:查找吴士宏的故事与事迹
课本部分:
第一课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教学目标]
1、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2、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3、运用课本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进行思考,进行人生选择。[教学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与方法。
2、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吴士宏事迹的讨论。
“小赵从事农机维修成功”的事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引入客观实际的教学内容。
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
人生处处有选择。如:下课,去东街口,就是选择,有了方向。。
<新课讲授>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哲学大家应该学了很多了,我就学过好几遍,首要的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问题。是哲学首先要分清的问题。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家。物质决定意识。就要讲求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
“王强踢足球”的故事,首先考虑的具备什么条件。引导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遗传、教育与环境。
再看,“张仲景诊病”的故事,得出以下结论: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再看“存奶请客”的故事,违反客观规律的后果。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就象兔子会跑,但不会爬树。鱼儿会游泳,但不会走。猴子会爬树,但不会飞。各人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来想问题。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黄莺与秃鹰”的故事。。秃鹰说是黄莺害的,我一定要报仇。试想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同学呢,就象秃鹰一样呢?引导同学们进行讨论。得出:
1、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还要注意对象的实际,与自身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还有不同的实际。
如:购买衣服,考虑的实际有:
1、客观实际:流动什么?
适合不适合,男女、高矮、胖瘦。钱。
2、主观:自己的喜好。
客观实际在变,人在变(身高、器官、知识、才能都在变),想法也在变,所以人生不同阶段,必然有不同的实际,也有不同的选择。
分槽喂马,合槽喂猪的故事吗?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德国哲学家和科学家莱布尼兹,有一天与国王谈论哲学。
1、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树叶、沙子、手掌
2、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不同的东西。(任何东西也有其相同点)
概括起来,世界上事物和现象千差万别,丰富多彩,但又有物质的统一性。选择是多种多样的,但又有规律性的。
第7页“小龙”的故事,讨论书中的两个问题。
选择是多样性的,自由性的,上课可以迟到吗?(自由不是绝对的,不是随心所欲的)得出结论: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注意人生选择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3、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前一段很流行一句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现在基本不用了。这样有好高骛远的感觉,不切实际,我们应实事求是进行我们的自己的定位。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第10页“胡适”的故事,说明:
1、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兴趣
2、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国家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我选择中专、中职校是否是错误的呢?对照以上三点,说说自己的看法?
故事:有一位中职生,要缀学回家做生意,觉得自己的同学很多都赚钱了。哥哥带他回家,村里,汽车跑不过单车,而到城里呢?。。后来,他继续留下来学习了。
我们的实际又是什么呢?
选择了,就不要再犹豫了,就要勇敢地付诸行动,坚定地走下去,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
故事:一个以色列人与一个美国人在一艘船上相遇。午餐时间,他们四处寻找吃饭的地方。结果发现一个快餐车旁围着好多人,生意不错。以色列人说:“如果让我们来做快餐生意,也许可以发大财。”美国人说:“嗯,主意不错,但旁边的咖啡厅生意也很兴隆,何不再考虑考虑呢!”。告别后,以色列人把所有的钱都用于投资快餐店,经过8年的奋斗,建立了很多连锁店,也买了一艘游艇。有一天他驾着游艇,发现了一个衣衫不整的男子从远处走过来,近了才发现他就是原来有船上相识的美国人。他问美国人:“8年了,你都在做些什么呢?”美国人颓废地说:“8年来,我时刻都在想,什么才是我最合适从事的职业呢?”
没有明确的目标,有明确目标后,却犹豫不决不能付诸实施,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有成就的。<板书小结> 以上“隶书”部分 <随堂练习>
1、宋代苏轼,“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体现了什么?(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当局者迷。。)
2、实事求是,是什么意思?(实事: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求:研究,探索,是:规律性)
3、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A量力而行,B自知之明,C不自量力,D妄自菲薄(选A)<课后作业>
1、第12页,第2题
2、查找张瑞敏的事迹与资料。
第二课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运动及规律。
2、理解人生与行动的关系。
3、用积极的行动构筑辉煌的人生。[教学重点]
1、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2、敢于行动,善于行动。[教学难点]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人生存在于行动中。[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说说张瑞敏的故事与事迹。
2、有一首歌《山不转水在转》,有哪位同学唱一下。提示:“山不转水在转”的寓意是什么?
引:学生讨论。教师总结:1)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山、水、云、风、心,都在不停地转。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无法让世界停止运动。2)“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也说明,不管有多少苦难,有多少坎坷,多少不如人意,只要用积极的行动去克服困难,总会有峰回路转、阳光明媚的一天的。
3、三国吕蒙的故事。
吕蒙,自小不读书,大家都看不起他,称“吴下阿蒙”。因
此发愤学习,终成饱学之士。人们对吕蒙的进步十分惊讶,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毛主席曾经高度评价吕蒙,“如不读书,如何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呢!”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典故说明了什么道理? 引:学生讨论。教师总结:1)人生也是运动变化的,不会停滞不前的,我们要积极行动,开创人生的新局面。2)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待他人,理解他人的不完善,不成熟。
4、看看第13页“阿平的故事”。
不仅是参加工作,现在看看班级里,有些同学就存在怕事。怕苦、怕累。其实力气是越做越多,就是苦点,累点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干能力得不到提高,不干得不到锻炼,不干领导(班主任)不赏识你。自己就无法进步。
我的故事:跑步。。一发不可收,原来自己还有这个能力。敢于大胆去试。希望大家参加表演,免费展示的。<新课讲授>
一、物质在运动中存在
有三个结论要掌握: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3、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运动是绝对的,大家应该都知道。
案例1: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个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不运动的物质是根本不存在的。有些事物运动是明显的。如:奔驰的汽车,流动的河水,飘动的云彩,划破夜空的流星等。有些事物的变化是缓慢的。俗话说:稳如泰山。泰山也在变化。
“现在”的概念是什么呢?说“现在”,已经不是现在了。
案例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水不流动会发臭,木门轴不转就会被虫蛀。物质在运动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物质世界因为运动而生生不息,人类社会在运动中,由落后走向兴盛,由愚昧走向文明。
案例3:“刻舟求剑”的故事,错误在哪里?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应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地球绕着太阳转。运动是有规律的,不是杂乱无章的。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请一位同学诵读第14页,“破茧成蝶”的小段。说明,人的成长过程也有规律,也需要在成长过程中经历各种挫折和痛苦,才能变得成熟起来,不能健康地成长。
故事:“圣神皇帝”的无奈。一日,武则天在花园赏雪,忽然有花开的清香扑鼻而来,原来是腊梅开了。武大悦,下一道御旨,令园中各花开放。百花仙子迫于武则天的权势,不敢违抗。只有牡丹仙子坚强不屈,拒不从命。第二天一大早,各处群花大放,真是花花世界。仔细看去,只有牡丹含苞未放。武大怒,传令将牡丹贬去洛阳。所以,洛阳就成了牡丹的世界的。
这则神话故事,说明什么? 武是违背了自然规律的。
3、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二、人生存在于行动中
有三个结论要掌握:
1、人生行动是自觉,能动的。
2、人生行动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3、人生行动是物质力量和内在精神的统一。
1、人生行动是自觉,能动的。
马克思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那就是,他在建房之前,已在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说明什么?
人生运动是有意识的,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能动的活动。
2、人生行动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案例:爱因斯坦的“梦想”
爱因斯坦小时候,梦想成为一名小提琴家。一有空就练,但拉得实在太差了。一天,去请教一位老琴师。老琴师说;“孩子,你为什么想成为小提琴家呢?”,他说:“我想成功,想为出众的小提琴家。”,老人又问:“你拉琴快乐吗?”他回答:“非常快乐”
老人把爱因斯坦带到自家的花园,对他说:“孩子,现在你非常快乐,说明你成功了,对不对?你看,世界上有两种花,一种花能结果,一种花不能结果,可它们同样美丽,在阳光下开放,这就够了。”
老琴师的这番话,让爱因斯坦恍然大悟。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不再对拉小提琴那么狂热了,只把它当做调节生活的一种方式。20年后,他成了名扬天下的物理学家。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人生行动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行动中,我们不但要有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也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审慎地判断各种主客观因素,扬长避短,选择正确的行动方向,这样才能一步步踏上成功的快车道。
我们人人都想成为姚明(年收入1.4个亿,排名第一),但中国只有一个,我们要看看自身的条件。
3、人生行动是物质力量和内在精神的统一。岳飞与秦桧,说明物质力量与内在精神的问题。
运动员,物质力量强,精神:不畏强手,勇于拼搏,超越自我,才能取胜。
三、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由一连串的行动构成的。我们每一位同学,每天都在行动,你是如何行动的,最后就构成了每一位同学的人生。不同的行动,造就不同的人生。
1、不同的行动造就不同的人生。
如上面说的岳飞与秦桧。以正确意识支配、遵循客观规律的(社会道德),才能成功。受错误的意识支配、违背客观规律的行动,会葬送自己的人生。
如:李俊----湖北省娲石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2006年“熊猫烧香”
说明了什么?
我们在行动中要尊重社会规律,遵守法律和道德,使自己的行动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充分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说明我们在学校要如何行动?(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学习要如何行动?(遵守课堂纪律,努力学习)
2、人的成长只有在行动中实现。
为什么说,人的成长只有在行动中实现?行动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和最宝贵的财富?
画家要拿起画笔,科学家要走进实验室,人生不是睡觉,人生,由行动组成。你爱睡觉是吧!曾经有一位天使拿着一个魔棒来到你身边,说:。。
大自然并没有直接给我们提供生存必须的衣、食、住、行。
这些东西是人们通过行动,按照客观规律和自己的需要制造出来的。同时,也创造了科学、文学、艺术等精神财富。劳动改造了人类,也促进了人类体力、智力等的发展,得到良性循环,推动人类的进步。
有一个故事大家一定听说:有一对夫妇,老年得子,非常宠爱,抓在手上怕掉,含在嘴里怕化,什么事都不让做,一天外出,做个大饼挂在脖子上,而回来后。。夸张些。
3、只有积极行动才有精彩人生。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成功的人无一不是脚踏实地努力行动的结果,不积极行动,不想行动,不愿意付出努力,终将一事无成。
第20页,张学海的故事。做到五点:1)要求上进。2)观察。3)学习。4)思考习惯。5)积极行动。成功的五点。很多书都有介绍成功秘诀,大同小异。
四、敢于行动,善于行动
1、勇敢地走出自己的人生路。
人生不仅需要理想,需要智慧,还需要勇敢。行动中的勇敢是:选择决断,克服困难,坚持到底之勇。
书中第21页的汤姆,有说出了五个“马上行动”,台湾销售大师陈安之的关于“成功”演讲的视频,大家可以去网上听听,非常好,都离不开“马上行动”。很难做到,做到就成功了。
故事:林肯的一封信。写给一对老夫妻的。
30年前,捡煤屑的,乞求上帝赐予一双鞋子。但得到一双袜子,和一番话。让他自己去寻找梦想的鞋子。而30年后,他找到他的鞋子----当上了美国第一位共和党总结,他就是林肯。
故事:愚公移山。也获得了成功。
给我们的启示是:成功离不开行动,离不开顽强的精神和坚
韧的意志。
2、不怕失败。
有行动,就有失败。前进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失败是成功之母。
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危险时,常常凭着本能和个人的经验,不用思考就做出了选择。例如,你不会把手伸进火里,不会自己站立在摇晃不稳的石头上。为什么呢?因为你经历过痛苦,有过教训。可能小时候,被告炙热的烫伤过,从高高不稳的石头上摔下来过。人人都是如此,烫过手,就不会再次把手伸进火里,而且在同样的地方再次跌倒的情况也很少出现。
失败让你变得聪明,让你得到了各种经验,是人生中一种宝贵的经历。
3、遵循客观规律,积极行动。
案例1: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推翻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学说。给我们的启示?(行动时,要遵循客观规律)
案例2:杞人忧天的故事。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因此,听不下饭,睡不着觉。说明: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人对客观规律认识,有局限性。<板书小结> 以上“小点”的部分 <随堂练习>
1、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B)
A物质是运动的。B运动是绝对的。C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启用8架次飞机进行催化消云作业,保证闭幕式的正常进行。这说明了(A)
A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C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
3、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需求已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对素质低、技能差的劳动力需求减少。这意味着()
A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B企业应不断扩大就业岗位。C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观念。C劳动者要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课后作业>
1、第24页,第2题。
2、张海迪的故事与事迹。
第三课
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
[教学目标]
1、了解如何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基本哲学观点。
2、尊重客观规律,正视现实,脚踏实地。
3、做一个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教学重点] 增强自信自强的意识 [教学难点]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张海迪的故事与事迹。第25页“小李”的故事。
青藏铁路的建设。跨越“世界屋脊”,堪与长城媲美。将不可能的事,做成了。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新课讲授>
一、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
1、自觉能动性的含义。
自觉能动性又称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自觉能动性是指人能动地反映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如:前面说的“蜜蜂筑巢”。草房、洞、木屋等等,现在的高楼大厦,各种建筑。
2、自觉能动性的特点。1)想
思考致富。万有引力、元素周期律,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都是“想”思考,总结出来的。2)做
创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事物。如:克隆羊,人造心脏,“嫦娥奔月”的神话,登上月球是现实。各种电器,来改变人的生活。
变害为利,三峡建设,用水发电,引水灌溉。3)精神
精神状态,决心、意志、干劲等。如: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孜孜不倦的务实态度等,都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 1)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不是随意的,要受到客观规律和条件的制约,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的作用。只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预想的成效。孔子说:欲速则不达。“拔苗助长”的故事。
2)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受能力、水平、观念、健康等因素的影响。是否积极主动。(精神)等方面的影响。
二、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
1、人生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自觉能动的过程。
人与动物不同,人生不是机械的、被动的、本能的生存过程,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和环境条件基础上,能动的、创造性的生活过程。
大家在学校是否是被动听老师的话呢!讨论。应该是能动的,那就是:1)进行分析。有的接受,有的不接受。2)按自己的意志来行动。
2、人生发展过程是把自己的潜能变成现实的过程。人的潜能是现实存在的,如何挖掘,就要发挥主动能动性了。能动性,发挥程度越高,人自身的潜能挖掘也就越大。例如:美国一穷人学校,犯罪率最低,研究。。一支铅笔的作用。。每个东西都有自己的作用。
山西矿山有一位,买一辆“劳斯莱斯”,可他不知它的潜能,在车头栓了一匹马。。
人的潜能有多大,我们来看书本第28页,最后小段。每个人的潜能也应该差不多。
3、人生是发挥自觉能动性的过程。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命运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同时,每个人也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人生的路只能是自己去选择,也必须自己去走。
故事:有一位青年想自杀,来到海边,遇到一位老者,拿起了一把沙子和珍珠。。
故事:达尔文劝儿有高招。儿子威廉,在单位。。使自己强大起来,才不会受到伤害。什么虫,有多少种天敌。。只有豹子与老虎天敌最少。16年后,成为远近闻名的银行家、总裁。成为一只“豹子”,谁还最招惹他。
三、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1、自信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自信是自己相信自己,对自己所具有的现实力量持积极肯定的心理状态。你的力量,你的潜能存在,但你有没有看到?看到了,自信了,能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个自信的人,会把“不可能”的三个字,变成“我能行”
这三个字,谁拥有了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另一半成功则是靠付诸行动。
关于“自信”方面的励志书,是很多的,大家可以找到一些看看,我很喜欢一本书是,丁远峙的《方与圆》,人就象一枚铜钱一样。。
故事:跳蚤在杯中加盖,大象加链锁。
2、自信是打开自己潜能宝库的钥匙。
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充满自信的人,就会发现它在的巨大潜力。
哈佛大学有一书《人生哲学》,第一章就讲自信。第一首话就是:你能行,你心中拥有一座宝藏。他们认为:潜能是每个人固有的天然宝库,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潜能宝库。自信心是开启内心宝藏的金钥匙。
3、自强是战胜各种困难的法宝。
自强是人生进取的动力。自强是面对困难不低头,挫折能进取,不怕困难,勇于开拓。这样的人,能不成功吗!
平平庸庸地活着,也是活着,顽强进取地活着,也是活着。但平庸活着的人会死去,而顽强奋斗的人将永生。开启成功之六的第二把金钥匙,就是自强不息。
日本著名演员高仓健,去南极拍《南极狐语》时,随飞机带下一只苍蝇,那只苍蝇在南极的冰天雪地里,拼命地挣扎,高仓健看着,流下了眼泪。这么丑陋的生命尚且惜性,何况是我们的人呢?请珍惜生命吧,活着真好,活着可以做很多事。
四、积极进取,自强不息
1、要做到自强不息必须不断自我激励。
很多成功人士,每天都在镜子前,自我激励,动力才会源源不断。
精神激励,是哈佛人生哲学中主张的培养自信心的一个最佳途径。
故事:有一个烟民,吸烟达20年,后发病。。
精神激励好比是动力。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火车牛不牛,就看有没有油。
2、要做到自强不息必须战胜自我,克服自卑。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有八九。每个人都有不如意,不要自卑。遭遇困难、经受挫折是生活中难以避免的事。安排一名同学,诵读“自卑”段。
3、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实现自我。故事: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人要想成功,原来我们认为是知识。但知识是学不完的,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应是运用知识才是力量,要进行运用。
后来又觉得应是能力,但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能力来源于实践。
但现在大家认为,最重要的是品质。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质。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应是品质因素。丁远峙说一个人品质最重要有三点:自信、勇气、热忱。概括起来,应就是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成功的关键。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有三只青蛙同时掉进一只装满鲜奶的木桶中。第一只:这是上天的旨意。。第二只:木桶太深了,我实在没有办法跳出去。。第三只,没有放弃努力,它想:只要我的后腿还有些力气,我就一定要把头伸出鲜奶上面。结果怎样?。。由于它不断地游,鲜奶变成奶油,结块了。它自然得救了。
世界上最伟大的发现,就是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从而改变人生。古人说得好:“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你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就一定能成功。
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出生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心境。要想赢得自信,要人另眼相看,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自己更加优秀。你要是真在乎别人对你的态度,那么就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吧!
性命、性命,有什么性格就有什么命运。<板书小结> 以上“小点”部分 <随堂练习> 游戏----《撕思人生》
每人一张白纸,画上箭头坐标,标出出生,实际年月,功成名就的年月,迫切想要实现的三件事情,思考如何才能实现,预测死亡年月。
启发提问:1)面对这张纸,有何感受?2)那仅有的,可以用来努力学习和拼命工作的时间,应该怎样利用?3)应该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呢? <课后作业> 第33页,第3题
胡雪岩的故事与事迹。
第四课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教学目标]
1、掌握联系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人际关系的含义与特征,了解人际关系的作用。
3、尊重他人,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学重点]
1、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2、人际关系具有复杂性和交互性。[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故事:分槽喂马,合槽喂猪的故事。说明:
1、分析问题要从实际出发。
2、要辩证地看待问题的两面性,或多面性。
说说胡雪岩的故事与事迹。“下雨不被淋湿的妙法”――胡雪岩有一次外出,天下雨了,自己有带伞,而路上遇到很多人没带伞,他就帮人打伞。。你肯为别人打伞,别人才会愿意为你打伞,谁有都有雨天不带伞的时候,能帮人遮点雨就遮点吧!
还有有个商人需资金,来找胡雪岩,准备将产品低价出售。。书中第36页,“小何”的故事,引发大家思考。
人际关系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这就是联系。
<新课讲授>
一、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物质世界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联系的概念。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人们强加的。
联系是普遍的,没有孤立的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相联系,整个世界是有机的整体,一环扣一环的。如:地球与月球,自然界内部,人类社会内部,人类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都是联系的。有的联系是直接的,有的联系是间接的。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联系、发展、全面地看问题。孤立、静止、片面的看问题。
2、联系的形态是复杂的、多样的。
有直接、间接,内部、外部,本质、非本质,必然、偶然等联系。如:人的五脏六腑,如:探月工程。
3、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学生在人生成长中,不能只看到自我,而看不到人与社会的关系,自我封闭或自我满足。
如:
。吕蒙正有一个好朋友,是冠准。有一天,他们外出玩,看到有一家小姐,在抛绣球,找夫君。结果绣球抛给了吕蒙正。。
2)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不能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认识一个人也要看他长期的表现,而不是一时的表现。所谓“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系。
知心”,但也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呢!
3)要把握事物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注意区分不同的特点。
事物联系有显性的,有隐性的;有已知的,有未知的;有横向的,有纵向的。要善于分析,善于把握事物的复杂性,才能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如:学生间的矛盾,应该是很复杂的,有多种原因的。
“茫茫人海,让我多看你一眼,从此无法忘记你这张脸。”,这样的脸一定要有特色,与众不同的眼。否则是无法记住的。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是人的社会联系的基本形式。
有人的地方,就有人的基本联系,就构成人际关系。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无处不在。每个人都生活在纵横交错的“人际关系网”中,离开与他人的关系,人就无法生存与发展。
如:第39页的图,我们会感慨,世界原来这么小。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互联网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越来越广泛与密切,广阔的世界变成小小的“地球村”了。
“六度分离”理论,不超过六人,就能联系在一起了。
2、人际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由人的角色多样性,人的特点多样性,交往的广泛性等决定的。如:上课是师生关系,下课是朋友关系,还有可能是亲戚关系等。同事之间也很复杂。现在可能是同事,一段时间可能是领导,下班后,又是朋友等等。
3、社会交往的作用。
做个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总结交往的作用有哪些?同时亮牌。进行评判。
通过故事“天堂与地狱”,引发同学们间的思考。
故事:最珍贵的财富。艾达是一名小学生,在公交车上遇到一位老人,她给他让座,并帮他关窗。。开学后,艾达由于家庭困难缀学了。有天,校长找到她,说乔治教授找她。她很惊讶,不就是著名的小提琴家吗?来到学校后。。要收她为徒,免费的。。他是从校徽上知道她的名字的。后来,她成为享誉世界的小提琴家――艾达·享德尔。
三、人际和谐是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1、人际和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传统。
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孔子,就非常提倡“礼”,不学“礼”不能立。“不学礼何以立”。崇尚: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我们应真诚与人相触,有困难要互帮互助,也才会得到帮助,而不是当面友好,背后撕咬。
我们今天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的生活才越来越美好。
2、积极的人生态度可以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就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的态度表现为:接纳、合作、和睦、和谐。
第41页,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以下特征:
平等相处。宽松的人际环境。相互真诚信任。友善和关爱。我们可以看到凡是乐观、积极、主动、开朗、活泼的人特别有人缘,特别受人的欢迎。我们同学中有这样的人吗?
大家做个游戏:每组各写出其他组中,人缘特好的人各三位,同时亮牌。
3、人际和谐的作用。
1)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心情,能力,工作,身体。
2)社会作用。你有困难大家一起帮。如: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我们的国家才能战胜各种灾难,迎接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故事:1)狐蝠(吸血蝙蝠):借血。吸动物的血。。向同伴身上借,否则会死。。
2)蚂蚁求救:蚂蚁在森林中行走,会被树脂粘住,同伴要不要营救,看它平时的态度。。
如果没有朋友,我们就成了“独行侠”了。
故事:白老鼠与黑老鼠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发现一箱宝物。。食物放毒。。放夹子。。算计别人,反被别人所算计。
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
1、走出孤独,主动交往。
大家回想进入中职校的第一天,很多同学进行主动交往,取得良好的效果。得到信任和友谊,大家虽然刚离开家长,离开父母,但大家的心情还是暖暖的,因为有爱,因为有同学的友爱。
第43页,小李的故事,一个同学来诵读。主动交往,开朗大方,健康快乐。
希拉里小时,看到父亲到处与人打呼。。父亲说,要用欣赏的目光去欣赏别人时,你也会被别人所欣赏。对她的成长帮助很大。
今天你对待别人的样子,便是明天别人对待你的样子。故事:有一个人到一个新的村子,来到一个加油站,他问加油工,这村子里的人怎么样,加油工问,你生活的村子人好吗?陌生人说糟糕透了,加油说,那这村子的人也是糟糕透了。而又有一陌生来到这村子,问加油工这村人怎么样,加油工又问。。
2、学生会与人共处,和谐共事。
第43页,中间小段,请一位同学大声诵读。
与人合作共事,在于彼此尊重和诚信,学会互相配合,学会
分享合作的成果和成功的快乐。
在生活中,有人向你伸出温暖的双手,解除生活困顿,有人为你指点迷津,明确前进的方向……你能不心存感激,你能不为之感动吗?
故事:1)救人鱼的智慧。非洲有一种鱼,有人落水,会尾巴拍打水面,通知同伴救人,人们也从不捕食救人鱼。
2)五千桶井水。有一位初二学生有天看到一位老奶奶担水,她提出帮她提,结果,老奶奶塞给她一元钱,她。。后来,村里很多老人都叫她提水。。完成学业,挣到不少钱,锻炼了自己,被媒体报道,成为名人。。
3、建立真正的友谊。
第43页,马克思的话,一位同学大声诵读。
故事:“无心之失”后的双赢。刘德华演电影,用箭射。。后吕良伟演《飞狐外传》,获得成功。
愿同学都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愿同学都有快乐的人生。<板书小结> 以上“各点”部分 <随堂练习> 分析自己与人交往中,失败之处?今后,我应如何与人交往呢!<课后作业> 第45页第3题 查找桑兰的事迹与故事
第五课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教学目标]
1、掌握发展的含义,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2、正确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在人生发展中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
3、处理好顺境和逆境的关系,提高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战胜困难的挫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教学难点]
1、顺境、逆境的联系与转化。
2、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来看第53页,轮椅上的微笑天使----桑兰。第46页,一位中职生的故事。
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会改变的,会过去的。事物都在变化之中,具有曲折性,要居安思危的思想。才会以积极的心态来战胜困难与挫折。<新课讲授>
一、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一切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数事物的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我们现在在建设社会主义,也要追求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现在提倡科学发展观,就是不能盲目追求发展。而是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样发展才更有意义。
今年是兔年,有一个有关“兔”故事,大家一定听说,“守株待兔”,就是看不到必然性与偶然性,看不到事物的变化。
2、事物的发展不是单纯数量上的增加,不是重复。而是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运动。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的。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是总的趋势,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
但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总经历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循序渐进和反复曲折的发展过程。事物的发展不是笔直的,而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练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新生婴儿。进行讨论。教师总结:新生婴儿虽然开始时没有什么用,力量也弱小,但其生命力是旺盛的,前途是远大的,会代替老一辈人继续开创社会的未来。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把婴儿看做是他们的希望所在,积极创造一切可创造的条件,以婴儿茁壮成长,他们不会因为婴儿暂时“没有用”就抛弃掉。
植物的种子也一样。爱迪生总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的每一次试验。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着眼于发展,立足于发展,与时俱进。在前进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走
曲折的路,在遇到挫折时坚定前进的方向不动摇。
二、人生是一个曲折中发展的过程。
1、人生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
生理与精神。生理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精神方面,如品德、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都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因此,我们每天都要追求进步一点点。
故事:你能追上倒数第二名吗?有个人先天发育不良,被人嘲笑,不想上体育课,妈妈对她说。。她就是朱成,哈佛大学的博士生,1.3万名研究生总会的主席,创造370年哈佛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籍学生会主席。
2、人生发展同样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生活是复杂多变的,有很多偶然因素,人的发展总是受到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制约,也就难免遇到挫折和逆境。
我们中职生,步入中专,是否也是人生的不如意呢?那我们如何对待呢?
看看第48页最后一段,我们应如何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呢?
3、要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准备走曲折的路。
人生不是一切努力都能立刻获得回报,不是一切奋斗都能顺利获得成功的。人生无坦途,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我们要勇于勇敢面对。
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伴随着失败。失败与挫折有时更能磨炼意志,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失败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而后出现的就是成功的朝霞。无论我们遭到什么失败,都要勇于面对,心中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失败算什么,抬起头来,继续走下去,成功就在面前。
三、顺境和逆境是人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人生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顺境和逆境两种不同的境遇。
1、顺境和逆境都是对人生的考验。
人生的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但应该说人生是多彩的,人生是快乐的,否则每个人都愁死了。顺境时,应占大多数。但许多人没有居安思危,没有拼搏进取心了。在安逸中死去。
看看我们的中职生,很多同学在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在顺境中精神不振。
点燃生命之火,别让惰性占据你的心灵。长期处于顺境里的人,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当逆境来临时,往往表现脆弱,接受不住考验。
逆境当然更是对人生的考验,我们一定要能接受住考验。
2、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逆境是对人生巨大的考验。历史上许多人物面对逆境不屈服,变压力为动力,创造出伟大的奇迹。如: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卧薪尝胆的勾践。重耳、司马迁、屈原,现在的张海迪等等。大凡一些伟人,都有各种逆境。
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人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人们在价值目标的指引下,在克服困难的实践中不断磨炼的。
逆境可以帮助人正确认识自我。可以反省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
逆境可以积累人生的经验。爱迪生的实验就说明这一点。逆境还可以催人奋进。“穷则思变”愈挫愈勇。
3、顺境与逆境的联系与转化。著名的“塞翁失马。。”
重要的是,人要有宽广的胸怀,容下生活中的悲喜宠辱,得
意时,不张狂;失意时,不自践,做到宠辱不惊。人才能活得潇酒自如,快乐幸福。
四、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
1、正确处理好人格与境遇的关系。
失败不可怕,挫折不可怕,都是暂时的。人格操守的丧失才可怕。如:南平的郑民生。报负社会。
因此,在逆境时,要保持真诚、真实、善良、友好、负责的良好品质。摆脱逆境要通过正当手段,不能因为逆境就扭曲自己的人格。
如书中第52页,洪战辉的故事。
《西游记》,取真经就是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黄河大合唱》《命运》。。
2、要有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人的境遇也会随之迅速变化。主动适应,就会产生顺境;被动适应,停滞不前,不如意随之而来。
我们来看第52页,《谁动了我的奶酪》一段。
3、要保持必胜的信念。
我们要学会积极地看待挫折和逆境,要正确看待过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寻找走出困境的途径和方法,从失败中找出成功的因素。
日本一家著名企业在一次高级管理人才的公开招聘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个平素成绩优异,对未来充满自信的大学毕业生,因为未被录取而自杀了。三天后,是电脑发生错误。。
哈佛哲学:1)人生不怕犯错误,怕的就是错得没有价值。2)只要我们心中还有希望,还有生活的勇气,还有梦想。我们就会爬起来的。3)坚强能够把挫折当作挑战,把挫折化为自己锐意
进取,执着向前的动力。<板书小结> 以上“各点”部分 <随堂练习>
1、请同学们列举励志歌曲,并进行大联唱。(爱拼才会赢、阳光总在风雨后、奔跑等)
2、小作文《我看人生挫折》,不少于<课后作业>
1、第54页第1题
2、许三多的故事与事迹
800字。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教学目标]
1、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2、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问题,处理人生中的问题。
3、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教学重点]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教学难点]
1、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看书中,第57页,许三多。第55页,第一段。
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辩,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
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具有矛盾性。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我们人的口。吃饭,说话,我们活着靠它了。但,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们就可以不要吗?
有关“矛盾”的寓言故事,大家一定听说过。但这里所讲的矛盾,与故事的矛盾有所区别。这里的矛盾,一般指事物的两面性,具有即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与生活中的闹矛盾不同。<新课讲授>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既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哲学上把事物自身包含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
游戏:以小组为单位,找到生活中具有两面性的事例与现象,最多为胜。
结论:比赛中的攻与宁。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社会生活中的阴阳,有无,大小,美丑,真假,善恶,福祸,强弱,动静,正反,生死,兴亡,治乱,正气歪风,自由纪律,先进落后,友好敌对,战争和平。自然界中的排斥吸引,遗传变异,阴电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正确理解的把握矛盾的含义,要注意:1)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不可分割。2)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又指事物之间。3)哲学上的矛盾不能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正因为事物内部有差别和不同,矛盾对立的双方力量的不均衡,才引起事物的自身调整、变化和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事物内部矛盾推动的。如果事物内部矛盾不包含不同和相反的因素,事物就会永远没有变化和发展,永远是原来的样子。
如果事物没有变化,没有发展,只是暂时的,只是还没有变化,还没有发展。不等于不变化,不发展。
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
这样看,还要感谢它的反面了。
3、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
学习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一方面,看问题、办事情不能偏激和简单化,把事物看成是纯粹的这个样子或那个样子,看不到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看不到本质的东西。或只看到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而要认清事物的两方面。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
曾志伟的故事,引出刘德华的为人。
韩信曾受“胯下之辱”,杨志的牢狱之灾。同学们不要认为吃亏,没有面子,吃亏是福。
二、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人生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度过的。有成长的矛盾;学习中的矛盾,思想上的矛盾。家庭中的矛盾,同学关系中的矛盾等。
故事:一根绳子,两种命运。说:山里住着一户以打猎为生的人家,父亲摔死后,给两个儿子一人一根绳子。。
故事:走人之前。不喜欢这单位,骂领导。。朋友告之,偷学技术,再走也不迟。。
故事:伴脚石与铺路石。黎明乡长,独眼龙,一只眼盯着腐败问题。在他的督促下,做了三件事:修桥、查贪官(把老村支书拉下马)、办公楼建设问题。升副县长。
三、正确处理人生矛盾,积极促进自身发展。
学生活动:各组代表讲述积极面对人生中各种问题,正确处理人生中各种矛盾的故事。
如:同学不喜欢你怎么办?被老师批评怎么办?考试考不好怎么办?班主任叫你做,你不想做的事,怎么办?
被人误解的事是很多的。怎么处理?
我的故事:邻居的毛巾掉了,说是我碰掉的,说是我碰掉的。。
还有看过视频:开玩笑,并排坐,从侧旁打人,认为是后面人打的,大打出手的事有之。。
对待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历来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从同学们讲述的各类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
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正视生活中的矛盾,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和协调处理矛盾的不同方面,积极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
消极的人生态度是害怕矛盾,掩盖矛盾,有两种倾向:1)简单化,偏激,激化矛盾。2)回避,消极听从命运的安排。
闻一多先生说过很著名的话: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是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不一定说。
说与做就是一对矛盾的问题,积极的人生态度的人,就会象闻一多先生那样,正确处理好“说”与“做”的问题。
有人说:眼睛是黑的,心是红的。如果眼睛变红了,那心就会变黑了。
一个东西的变化,会引起另一个东西的变化。对抗发展。
四、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事物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第59页,最后一段。
再来看第60页,毛泽东的一段话。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合适的温度只有作用到鸡蛋上才能孵出小鸡,作用到石头上则不能。
故事:两个青年一起找工作,他们分别是英国人和犹太人。有一次,他们发现一枚硬币,英国人不理睬就走过去了,犹太人赶紧把它捡起来。英国人说:一枚硬币也捡,没出自。犹太人则说:看到钱不要,没出息。
不久两个人竞聘一家的职位成功了,但公司小工作累,工资较低。英国青年不屑一顾走了,犹太青年却留下了。时隔10年,两个人在街上又偶然碰上。现在的犹太青年已升级为老板了。而英国青年却仍在找工作。
同样的外部条件,犹太青年成功了,而英国青年却不成功。主要在于内因不同。
学习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自身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和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把握机遇,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记住: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你自己,无数成功的人生都在说明: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人生发展,创造出自己理想的人生。<板书小结> 以上“大点”部分 <随堂练习> 每个人都写出自己的优点(强项),弱点(弱项),各五条吧!说说自己喜欢做,及能做好的事。
<课后作业>
1、每个人都写出自己的优点(强项)和弱点(弱项)各5条。
2、第七课
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教学目标]
1、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2、理解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必须做到知行统一。
3、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教学重点]
1、辩证唯物主义知行统一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教学难点]
1、做到知行统一。
2、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事例教学法、设疑探究法等。[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从头再来》,“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这首歌曲告诉我们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成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如同歌词中说的那样: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从头再来。
再来看第64页,“小陆”的故事。引出新课。<新课讲授>
一、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来源。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
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不投身于社会实践,人们的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实践出真知。没有做饭的实践,能写好做饭的文章吗?没有实践的医治,怎能有医学的发展?
故事:小马过河。大家小时候都学过。。
牛要下田耕田。一人说:不让下田怎么会耕田?一个说:不会耕田怎样下田?谁对?
2、认识指导实践。
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又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有效地指导实践。
体育运动,如:游泳。从实践中来,形成理论,再来指导实践,从而使活动越来越科学化,实践水平也越来越高,认识水平也越来越高。
3、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反复,不断深化的过程。从上例,游泳的实践与认识中,可以看出,我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第66页,“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的小段。这个事例说明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但,这种无限性不是简单的圆圈式的循环,而是表现为螺旋式的上升。
将人送入太空,送到月球,都是实践与认识不断发展的结果。生命有限,知识无涯。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学习科学知识比实践更重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的重要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统一。
二、在知行统一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1、要不断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人生活在世界上,每天都要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但,大量的事实表明,每个人的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能力强,有的人能力弱。有的人认识快,有的人认识慢。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能力,来解决各种问题。人的能力是后天学习获得的,也就是说,人的能力是由人自身的学习能力决定的。
请同学,读一读第68页第一段。
2、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对实现成功人生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为每个人获得成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自身整体素质的高低。因此,人生成功需要在知行统一中提高自身整体素质,提高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作为中职生来说,人生发展能力的高低,不仅决定着现实的学业成绩,而且是今后事业成败,生活幸福的决定性因素。
齐白石学画。原是一个木工,27岁,开始学画,不断观察,临摩、领会、吸取,不断提高掌握了山、水、人、物、花等的基本画法和技巧。经过不断苦练,终于成为名满天下的书画家。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每个人只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发展能力,勇于实践,踏实肯干,持之以恒,最终就会像齐白石一样取得人生发展道路上的成功。
3、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是在实践和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锻炼提高的。是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发展的。
第69页,蓝领专家----孔祥瑞的故事。说明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是在实践和认识循环往复中不断锻炼提高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做到知行统一,要注意知与行不能割裂,知而不行,只说不做,知就会丧失意义。行受知的指导,行而不知,就是盲
动,效果势必受到影响。只有知行结合,才能不断提高,走向成功。
三、成功与失败伴随着人生的发展。
1、成功与失败相伴。
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谁都期望获得成功,避免失败。但成功和失败总结相伴而生的。而且失败往往多于成功。古今中外凡属成功人士都曾有过失败的经历。
如:第70页,中间一段。
人的一生就象是长跑,在跑步的过程中,难免会摔倒或跌伤的。
2、成功与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是人们的良好愿望。人生是美好的,但人生历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天下没有不经过任何失败就取得成功的人,也没有从未体验过失败的滋味就永远成功的人。
失败孕育着成功,成功常常是从失败中发展而来的。失败又造就了成功,失败是通向成功的途径。失败是成功之母。
成功背后隐藏着危险和失败。不要洋洋自得,也不要故步自封。否则就会导致失败。
3、对待成功和失败要有正确的态度。
同学们进行思考,列举一件成功或失败的事,总结你是采用什么态度的。
成功不沾沾自喜,失败不灰心丧气。当然成功了,可以庆祝,但不躺在功劳薄上睡觉。调整心态继续努力。
第71页,最后一段,读一读。再看第73页,最后一段。
四、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1、青年学生要做到知行统一,必须终身勤于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第74页第二段。
2、青年学生要做到知行统一,必须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干。第74页第三段。
故事:一位哲学家来到一片荒弃的废墟。看到一尊被遗弃的“双面神”像。不由感慨万千。
突然有声音在问:“朋友,你为何感叹啊?”
哲学家疑惑不定,原来是神像在说话。哲学家好奇地问:“你为何同时拥有两副面孔呢?”
双面神回答:因为我有神奇的功能,一副面孔可以察看过去,吸取曾经犯过的教训,另一副面孔则可以展望将来,描绘无限美好的蓝图。
哲学家说:过去只是现在的残存,无法再挽留。未来是现在的预演,一个人没办法提前迎请。唯有你不放在眼里的现在,才是你能真正把握住的。如果放弃现在,即使你能对过去、未来了如指掌,那大有什么用呢?
双面神听了,纵声大哭,他说:我现在才明白我沦落这种地步的原因了。
哲学家问:朋友,你何故有此态?
双面神说:那是很遥远的事了,那时我镇守这座城池,我自夸既能一面了解历史,一面展望未来,唯独唾弃现在这一关键。结果,敌军一进攻,我无力守住,城池就破灭了,它的辉煌转眼成为陈年往事,我被抛弃在废墟中。
这个故事就是教育我们要把握现在,只有珍惜现在才能拥有成功。
3、青年学生要做到知行统一,必须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两者有结合起来。这是人生成功的关键。第76页最后一段。<板书小结> 以上“各点”部分 <随堂练习>
1、有的同学说自己只要考试成绩高,将来就一定会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该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2、记住这些词语:我一定,我能行,相信我,现在就开始。忘记:我做不到,我不行,太难了。<课后作业> 第78页第1题
第八课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教学目标]
1、了解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2、理解明辨是非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
3、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教学重点]
1、掌握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方法。
2、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教学难点] 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79页,学习第一段内容。<新课讲授>
一、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1、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第80页第一段。
故事:国王,听过所有故事,只要大家讲没有听过的故事,女儿送给他,农夫,“欠钱,欠女儿”有没有听说过?
2、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1)对立。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易逝多变,个别具体的,是能被我们的感官或借助仪器观察到的。本质则不同,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第80页漫画。“苹果落地”是现象,可以通过我们的眼睛观察到。“万有引力”是本质,只能由人理性思维去把握。
春夏秋冬,气温在变化;火炉烧水,水温升高;锯木摩擦生热,等等。都只是现象,或是由现象引发的结果,可以看到,观察到。而本质的东西,却是内部的原理与规律。
2)统一。
两者紧密相联,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现象尽管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但都是由本质决定的,都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比如:我们说班里哪个同学品质不错,往往是通过他的言谈举止表现得出结论的。同样道理,一个人的每一个言行都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品质。
3)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复杂性。
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它们都是对事物本质的表现,都是客观的。
成语“声东击西”指的是什么意思?声东是假象,击西是真象,其本质是迷惑敌人,保存自己。
叫一位同学举例,真象与假象
大家可以再举些这样的成语及故事。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意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
3、指导意义。
1)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告诉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生活情境: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这种现象似乎告诉人们太阳在绕着地球转。
2)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地心说统治1000多年,直到哥白尼日心说。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
“海市蜃楼”现象。怎么形成的,认识的局限性,而引发很多的传说。
二、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1、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突出表现在能否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上。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面对同一个问题,有的人看得比较肤浅,有的人看得比较深刻,有的人能够列举一大堆现象,有的人只停留在表面上说不到点。这就说明一个人认识能力的高低了。
第82页最后一段的故事----惊弓之鸟
2、怎样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呢?
1)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全面把握事物的各种现象。现象是认识入门的先导,认识事物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A要有丰富大量的感性材料。B综合现象,不道听途说。C不看局部,不看个别。D不轻率下结论。
第83页,小天使亲眼所见的现象是不是真实可靠的,为什么?
故事:《三国演义》有一段写曹操与陈宫,投宿吕伯奢家,杀其全家。。
2)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思维,对现象进行科学分析研究。
第84页的故事。
故事:孔子周游列国时,遇到两小孩争论“中午还是早上,太阳远近”的问题,孔子无法回答。
掌握丰富的知识,具备一双“慧眼”,开动思想机器,要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先看第85页,小龙的故事。
1、生活中需要明辨是非。
现实生活中,非常复杂,存在是非混杂,鱼目混珠,真假混淆的情况。我们难免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判断各种各样的事情。就需要明辨是非。明辨是非是指辨别清楚事情的正确和错误。
郭德纲的“板砖论”,对待批评他的板砖,不去理会。。第85页最后一段,你是如何辨别的。还有: 1)上课时,好友邀你去上网。
2)为了上网,朋友要你帮忙向低年级同学勒索。3)有人向你散发“传销”材料,邀你加入。
2、明辨是非的重要作用。
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我们只有明辨是非,区分善恶,才能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才能抵制诱惑,做一个正直善良、遵纪守法的人。
【多媒体在哲学与人生高效课堂教学运用】推荐阅读:
《哲学与人生》课程期末教学总结06-10
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09-08
多媒体课件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06-22
多媒体课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06-26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09-28
多媒体课件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运用09-11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多媒体的运用06-20
高中自学辅导教学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与思考10-20
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09-18
哲学与人生试题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