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与物理课堂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反思与物理课堂

教学反思与物理课堂 篇1

实验操作策略

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结构ブ饕依据掌握学习的策略,研究如何将多种教学信息集成到计算机多媒体上,提高教学密度、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创造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具体做法如下:

ア倮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优化前置教学。由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实例、故事等,引出新问题,以此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或者是根据教学需要,可以在本环节设计适当的铺垫题为新知识教学打下基础。例“惯性、惯性现象”这节课导入时,我们先动画显示“最便宜的`旅游”:在大气球下吊一吊篮,人坐在吊篮里升至高空,地球在篮子下不停地自转,加圈闪烁地球,悬于高空的人便可以领略世界各地风光。通过绘声绘色地讲述和电脑摸拟,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再问:“实际上能做到吗?为什么?”这样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

教学反思与物理课堂 篇2

1 物理探究式教学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现实需要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 勇于实践, 勤于思考”“高中阶段的物理课, 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学习质量, 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从认识论角度看, 物理科学认识获得本质上就是探究, 放手让学生思考, 使探究贯穿课堂, 则化被动为主动,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 教学程序化, 学生根据教师的预设, 生硬的学习, 弱化了“知、情、意、行”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具体表现为“重知识, 轻方法;重讲授, 轻活动;重结论, 轻过程;重机械训练, 轻思维探究;”效率低下, 事倍功半。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过分侧重于知识的灌输, 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压抑了他们主体性发展。缺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应用能力及科学态度、科学研究能力方面的培养, 导致学生死记硬背, 脱离实际, 机械训练, 学生负担过重, 对物理敬而远之。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如学生上课听得懂, 但课后不会做的尴尬局面, 使学生对物理学习失去信心。其原因是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因此, 要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 彻底改变“填鸭式”教学, 积极实施探究式教学, 还主动权于学生, 让他们自主愉快学习、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 勇于展示、提高学习物理兴趣。

2 探究式教学特征

教学活动以学生活动为中心,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相当, 教学民主化, 老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有意义建构, 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在教学策略上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锐意进取, 注意提升他们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在教学原则上,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要求具有非常规性, 即问题的内容不一定是教材内容的翻版, 可以是教材内容有意义的延伸和超越, 或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 解答要有一定的创造性、情景性和开放性。在同一课题下, 探究视角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 均有较大的灵活度, 为学习者个性特长和才能的发挥留有足够的空间。

3 让课堂充满“探究”, 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有效的物理活动, 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 “问题情景—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是本次课改倡导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进行探究式学习, 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实践中尝试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探究中思考。

3.1 精心设计实验, 拓展探究

例如:楞次定律的教学时从实验中提出以下6个设问:

(1) 当条形磁铁的N极插入螺线管时, 磁通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2) 什么时候产生感应电流?线圈中有磁感线就能产生感应电流吗?

(3) 如何产生感应电流磁场?什么时候产生?

(4) 感应电流磁场如何阻碍原磁场的变化?

(5) 磁铁的N极下插时为什么感应电流磁场会产生N级与之相斥?

(6) 怎样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这一系列问题不仅揭示出教材所研究的问题, 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调动了学生自我探索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较牢固地掌握了知识, 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发挥学生在科学探究实验中的主体作用, 而且向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和合作的良好空间, 通过创造这样的机会有助于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和谐共处, 共享成功。

2.2 鼓励学生交流合作, 深化探究

由于本质往往深藏于现象的背后, 人们容易找到的是事物间表层的、非本质的联系, 加上学生认识存在差异, 对同一个现象往往有不同的解释是很正常的。当学生公布自己的解释时, 别的学生就有机会对这些解释提出疑问、审查证据、挑出逻辑错误、指出解释中有悖于事实证明的地方, 或者就相同的观察提出不同的解释。于是每一个学生都需要面对不同的解释结果展开讨论, 讨论中往往会引发新的问题, 导致进一步的求证活动和最终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知识。此时,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全班同学之间都需要进行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 从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问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到意义的最终建构都需要进行学生相互交流信息, 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教师则要尽可能地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乐于思考、乐于动手、乐于讨论、乐于公开自己的成果和困惑。如, 在宇宙速度、人造卫星这一节教学时, 让学生设计一个方案, 使抛出的物体不落到地面上来, 这个课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强烈的冲突, 课堂气氛也立刻活跃起来。这时我不着急把问题点破, 把结论全盘托出,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 再与同桌讨论, 最后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对全班同学说出结论。引导学生从平抛运动的规律出发, 认识到要使抛出的更远、只有增大抛出高度延长落地时间、增大抛出速度到使抛体物体的速度满足围绕地球作圆周运动, 而万有引力正好提供向心力, 这时物体就不会落到地面上来。教学实践发现每个学生都能设计出这个方案, 推导出人造卫星的速度,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告诉学生, 这是人造卫星的原理,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完全可以与牛顿相当, 这时学生的内心是喜悦的, 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经过这样的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是很难忘的。

2.3 帮助学生自主思考、创新探究

如在学习完了宇宙速度、人造卫星这一节要求学生设计一颗同步卫星, 向学生讲清“同步”的要求后, 由小组学生集体完成, 最后每个小组汇报, 令教师激动万分的是他们都确定了同步卫星的轨道平面, 计算了离地面的高度和运行速率。科学家们研究的问题我们的学生也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得到了延伸, 将思维引向深入, 因此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 用心去思考, 发明创造不是高不可攀的, 我们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4 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1)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问题和实验要具有基础性, 源于课本, 但要高于课本, 要巧妙地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经验联系起来, 把书本知识“重新激活”, 恢复到鲜活的原生状态, 这就能唤醒学生内在需要和兴趣, 提升探究问题的欲望。

2) 要立足于发展, 体现发展性, 促进三维目标达成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和学生观, 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来设计教学, 从有得于用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 努力引导学生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合作、自主钻研, 鼓励他们求异创新, 主动建构自已的知识体系。

3) 要面向全体学生, 关爱每个学生, 体现全体性。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情感、品质各不相同, 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和探究的深度也往往不同, 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实际, 采用不同的引导、激励方式, 激发他们的挖掘潜能。如在合作学习中, 有些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和能力不够, 往往不爱或不敢动手, 不爱或不发言表达。教师要把更多的鼓励给他们, 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表现, 让他们乐于参与, 日有所进。在物理探究式教学活动中, 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有机融合起来, 不能在强调某方面的同时, 又忽视了其他方面, 实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目标。

4) 注意思维的开放, 体现创新性。在探究活动中, 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参与热情, 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通过“一题多解”“一问多答”“自己变题”等创设情境, 引发思维的“冲突”“发散”“开放”“拓展”, 在多种方法中比较最佳方案, 进行再拓展。

5) 要认真调查研究高中学生总体的认识结构和知识层面, 要充分了解校情和学情。探究性学习应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 确保他们能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此学习过程, 切忌贪大求全, 过多地耗用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 加重学生负担。

6) 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 在探究过程中, 很有可能越过教师事先“预设”的思维轨道空间。在面对学生的“节外生枝”, 教师绝不能回避、压制、排斥, 而是要接纳、鼓励、营造适合能力培养的民主环境, 通过“师生共鸣”和“和谐共振”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辟肥沃的土壤。

当然, 探究式教学并不是教师撒手不管不问, 而应发挥指导作用。一方面要为学生能顺利开展探究活动创设必要的外部条件, 如, 资料、器材准备、信息环境的预设等;另一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落实, 引导学生正确探究、指出误区, 把握探究方向。总之, 实施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能够强化学生参与意识, 落实他们的主体地位, 让其在参与中主动学习、主动研究, 学会创新, 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

最后, 值得指出的是探究性教学法在课堂教学的某些环节中应用, 但不要形式化, (不管什么内容都采用探究式) 不能丢掉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知识技能、重基础理论、重过程方法”的优良传统, 要确保知识与技能的落实, 过程与方法的领悟, 优化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和思维结构, 发展学生的物理认知能力、物理思维能力, 提升学生的物理创造性思维水平, 实现物理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的升华。

摘要:学生常常说:“高中物理好难, 听得懂但用不来, 对学习物理没有信心”。作为教师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这需要教师对高中物理教学大纲透彻理解, 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和思维能力, 总之要使学生能学好物理, 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奋斗。

关键词:课堂教学,探究过程,实验,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物理课堂教学反思 篇3

五年前刚入职时,我的办公桌上除了高中物理需要的教学用书、练习册外,还有学校推荐书目,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全面反映了作者30多年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但是当时我没有教学实践经验,很多问题只是在理论上明白,在具体如何结合教学实际去应用上,我还没有完全领悟。好书常读常新,现在结合我五年的实际物理教学经验去理解,发现很多书中内容我其实只理解了一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地方我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初为人师:“一语道破,重在总结”

我在新课教学过程中,很看中知识点,注重导课环节,让学生按照我的思路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我再将知识点总结起来,最后让他们将知识点牢牢记住。能够总结知识点,“一语道破”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语言修养。我将课本读薄,上课时候我和学生基本都不用书,知识点识记之后,就进行习题练习。我感觉这样做的课堂效率很高,我也从中体会到了教学的收获和快乐。

但是不久之后,我发现了我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新课导入上,总是我在不停的设置问题,学生思考回答。但是由于学生自身状况和能力差异,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跟上每节课的探究环节。但是在最后的知识点识记上,大家都做得很不错,我最看重的也是识记与应用这个环节。

二、常读常新:“让学生回归教材”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教师在自己的关于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越少,则学生的脑力效率越高”。我反思了一下课堂教学过程,总是把知识点总结之后,在按照自己的模式一点一点灌输给学生,只是注意他们的回答,我总认为课堂比较积极的学生都是愿意动脑愿意思考的学生,他们成绩也必然会很好。但实际上,班上学习特别好的学生,其实在课堂学习上并不显眼,但他们的学习也一直有种优势,我想他们才是真正善于思考和学习的学生。我换了一种启发方式,并且回归到教材中。在新高一的新课教学中,探究阶段我增加了一个自学教材环节,教材是新课的必备内容。在配套的练习册上,也有针对自学教材情况的小练习。我发现,这样的效果很好,我以前很费劲需要学生理解识记的知识点,很多学生通过阅读自己就已经总结出来。我也明白了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使学习、掌握知识变得很轻松、毫无困难,而是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困难与挑战:“关心学生思维情况”

但是这种自学教材的方式,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在去年新高二的新课教学中,每次让他们完成自学教材这部分内容时,他们做的都很不好,态度上看起来也很不情愿。我开始认为是他们刚刚换了物理老师,对我这个新老师很陌生,不适应。直到有一天下课时候,班级有一个各科成绩都很好的学生跟我说:“老师,能不能不让我们看书,我们以前上课时候从来都不用书。我们认为书上的话太幼稚太繁琐,大家都不爱看,你这样做还耽误时间。”听了他的回答,我才知道他们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对我的教学环节设计不满意。下课之后我问了班级其他几个成绩比较好学生,他们也都认为我的自学教材这部分环节没有什么意义,没有效率。我在班级上对他们说“这本教科书是全国教学专家和物理学者智慧结晶,你阅读之后一定会有很多收获。”虽然我反复强调回归教材重要性,但是学生依然保持自己的学习习惯。在班级整体都这么认为的情况下,我也疑惑了,当学生都很排斥时,我是否该坚持这样做呢?如何平衡这种关系呢?

“我们深信,如果学生在少年期没有遇到一位脑力劳动的真正指导者,那他就永远不能学会真正的思维。”在吴非老师《致青年教师》一书中也提到,学生有问题时,最好的方法是“启思”,让学生自己“悟”出来;退而求其次的是教师“点”出来,这些,都比“告诉”有用。于是我换了一种回归教材的方式,不再强调阅读教材在新课教学中的作用,而是把这个环节放到了学生做错题之后,在书中仔细阅读每个物理定律定理内容的产生背景,基本概念的物理意义、内涵、适用范围、引入过程。他们很快的意识到自己做错的原因就是对基本规律的确切含义、表达式中每个量的确切含义理解不透彻。而公式的使用条件及解题的基本步骤,同一规律的各种表达形式在书中例题都表达的非常清楚。当他们发现自己通过阅读就可以解决问题时,也逐渐的重视起教材中他们原本认为“幼稚肤浅”的课本例题。

教学反思与物理课堂 篇4

反思

篇一 :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一:高中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反思与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二章 匀变速运动的研究

运动的描述

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2.《课标》研读

知识性行为动词2个;技能性行为动词1个;体验性行为动词3个。由此不难看出,新课程在重视知识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体验过程。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讨论交流,即:活动1“飞机跑道的设计”;活动2“飞机制动系统的设计”;讨论交流“一起交通事故的分析”。“设计”两个字反映出编者意在把学生放在自主学习的位置,活动中要求学生“1.画出设计分析草图;2.写出设计依据的公式;3.算出你的结果”。也适合对学生进行过程和方法的训练,如果在加上“4.拿你的设计方案和同学交流”,就多了一个探究要素。因此,这节课不应该是一节普通的习题课,而应该是一节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课。

考虑到活动1和活动2本身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设计中将讨论交流“一起交通事故的分析”等内容作为后续课程,旨在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学生对匀变速运动有一些了解,但是解决问题对规律的应用和理解仍有较大的困难。

本节的内容是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教材给出的实例比较典型,但是略显平淡。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特别选择了当年震惊世界的“协和飞机失事”事件为线索,设置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让学生体会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中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2.尝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使学生在对设计结果的分析、论证和交流中,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创设真实的、富有震撼力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3.通过“协和飞机失事”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领悟细节决定成败,提高责任意识。

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

探究讨论、分析讲解

教材、ppt课件、有关视频资料

第一环节:通过“协和飞机失事”视频的演示,创设问题情境,强化感官与心灵体验,激发学生对飞机起降问题的关注

赋有“空中骄子”之称的协和超音速飞机是由英国和法国联合研制的一种超音速客机,它的最大飞行速度可达2.04马赫。

1969年10月1日,协和飞机首次超音速飞行; 2003年10月24日,协和式飞机退出了商用飞机的历史舞台。

2000年7月25日,协和客机AF4590班机在法国戴高乐机场进行起飞,当起飞速度达到328km/h时,飞机接到塔台传来消息飞机尾部起火。但是,机长还是拉起了飞机。飞机于起飞后约2分钟爆炸,坠毁于机场附近,这场悲剧造成了113人丧生。

教师:让我们把沉重的心情化为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来研究下面的问题。

第二环节:通过对〖问题1〗的探究和讨论,体会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问题1〗飞机跑道的设计

请你设计一种飞机跑道,给一种特殊类型的喷气式飞机使用。

该飞机在跑道上滑行以a=4.0m/s2恒定的加速度增速,当速率达到85m/s时就升空,如果允许飞机在达到起飞速度的瞬间停止起飞而仍不会滑出跑道,且能以大小为5.0m/s2的恒定加速度减速,跑道的长度应当设计为多长?

1.画出设计分析草图

2.写出设计依据的公式

3.算出你的结果

4.拿你的设计方案和同学交流

独立思考 ——发现问题

交流讨论 ——修正设计

设计展示 ——规范要求

第三环节:通过对〖问题2〗的讨论分析,深化对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运用价值

〖问题2〗协和号AF4590班机的机长为什么还是拉起了飞机?有关数据:法国戴高乐机场跑道的总长度为4000m,飞机起飞时的加速度约为2.1m/s2,降落过程中加速度大小能够达到约1.4 m/s2,飞机拉起时速度已达到328km/h。

学生通过计算分析,得出结论:此时速度达到328km/h,飞机已经跑了2000m,如果此时采取制动措施,还需跑出3000m才能停下来。因此,在地面减速已经不可能了,于是机长拉起了飞机。。。

第四环节:通过对〖问题3〗和〖问题4 〗的思考和讨论,引出飞机的制动系统设计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3〗为了避免AF4590班机空难的发生除了延长跑道长度外,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增大飞机的制动加速度。

〖问题4〗喷气式飞机的制动系统设计

机场跑道长为2500m,喷气式飞机以恒定的加速度a=3.5m/s2增速,当速率达到95m/s即可升空。假定飞机在达到此速率时因故要停止飞行,设计出的喷气式飞机的制动系统至少要能产生多大的加速度。

学生分析计算,得出结论。

第五环节:通过协和式AF4590班机失事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领悟细节决定成败,提高责任意识

协和式AF4590班机失事的原因

事故调查结果表明:AF4590班机在进行起飞时,辗过了跑道上另一架美国大陆航空公司的DC-10班机脱落的小铁条,造成爆胎,而轮胎破片以超过音速的高速击中机翼中的油箱,之后引发大火。

教师: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协和式飞机为什么退出了商用客机的历史舞台?

高能耗、高燥声、载客量少、安全性……

教师:人类在追求高速度与保护环境两者之间应该做出怎样的抉择?

第二代协和飞机将于2017年上天 载客能力达250人。

教师:让我们关注它吧!

第六环节: 通过师生互动归纳出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小 结〗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

画出物理过程的分析草图;

运用物理规律和方法,分析计算得出结论。

教师:你可以使它更加完善吗?

汽车的制动加速度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指标,请你尝试设计一种测定汽车制动加速度的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我们高一物理备课组集体完成的。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为了实现三维培养目标,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为了搭建好这个平台,就需要从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景入手,尽可能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深刻的、真实的、有生活与社会意义与价值的体验。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协和飞机失事”的视频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心灵震撼,这种体验使他们更加主动、热切地投入问题的探究。在真实的情景中,利用所学习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强化了知识的实际运用意义与价值感悟。课堂上学生们以较大的热情认真思考,积极交流,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高一新生的特点,教学中特别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规范方法。

但是,随着学生自主活动的增多,课堂的组织略显松弛,对学生设计的展示和交流有些不足。

新课程的实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了一个更大、更坚实的平台;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面对许多困惑,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在给学生创设“体验课堂”的过程中,也体验着创新、创作的快乐。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

我经历这么多教学坎坷,我对教学理念,物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有了一定的领悟.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踏遍千山和万水,一路走来不能回,而今才发现,一个人,不仅要低头赶路,还要学会遥望远方,更应仰望苍穹,走走停停,回头望望,不断反思总结,为下一段路的风兼程而养精蓄锐。

一、作为二十一纪的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注意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特别要求教师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解和应用,要求教学中要有情感,要有对学生的评价和激励。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注重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这样的课堂才显得“有血有肉”,“充满生机”,才会激起学生无穷的学习欲望。

二、作为物理教师,不仅应该具有丰富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较高的专业应变能力和专业情感。新课程对物理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课堂教学目标已从过去的“学会”转变为了“会学”,而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直接来自于教师的合理指导。这便首先对教师自身的学习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教师要想教好学生,首先得自己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的将这种能力传授给学生。

三、作为新课改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教师,应该懂教育学、心理学,掌握高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接受知识的过程与特点。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思想不够成熟,在某种程度上情感的波动对学习的影响较大,而且这时的学生也非常渴望老师的理解、鼓励和关怀。因此,我们应该有健全的专业感情,真心去关爱学生,理解学生,走到学生中去,多和学生交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学生就会喜欢你这位老师,更会喜欢你这门学科了。这也就是所谓的“感情投资”了,回报要比付出大得多。

教育以学生为本,关注生命,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教育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一脉不和,周身不畅,我将继续不断反思提练,争取最终上为理论,从而更有效的指导我的物理教育教学工作。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三:高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反思

实施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首先就要明确物理学科的思想:把复杂问 题简单化,简单问题理想化,理想问题模型化,模型问题具体化。其次明确物理教学的任务:在课堂上播撒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撒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撒一种习惯,收获一种人格;播撒一种人格,收获一种命运。

有效物理课堂的教学,首先取决我们老师对课堂上应做什么作出正确的决定;其次取决于我们如何实现这些决定,课堂上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其中也包括对人对已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等心理成份。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应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元走向多位。高中物理教学不仅应该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谈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应该重视知识的传承,但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对有效课堂教学谈以下几点看法:

1、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常仪器简单、现象鲜明直观的演示实验、或能使学生多观察、多动手的学生实验,利用设悬念、摆疑点、设置矛盾的方法,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而根据教材举出一些生动、直观、新奇的现象,也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如,苹果为什么落向地球?如果抛出的石块速度足够大,还会落向地球吗?在光滑的平面上,一只蚂蚁能推动一个很重的铁块吗?在雪地上开车时为什么速度不能太大?如果太大会有哪些危险?有哪些方法可以辨别一根木棒哪头是树根?在此基础上再不失时机地设法强化、巩固学生的兴趣。

2、让学生在活动掌握物理知识

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要让学生听中学、做中学、听懂以后做出来、做好以后说出来。教师教学中要“敢放”“能收”。新课标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就高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学,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

学生实验及有趣的小实验,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我发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实验时候,连最不学习的学生也会目不转睛的看着实验,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实验及有趣小实验,既生动又形象,能使学生在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千万不要因实验仪器或教学进度的原因放弃实验,而失去一个让学生动手的机会。有趣小实验更能发挥这种作用。例如在讲惯性一节时,我先给大家演示一下惯性小球的实验,然后让他们自己做一下,来体会一下,把笔或者文具盒放在一张纸上,迅速抽出纸张时发现放在纸上的物体并没有随纸一起运动,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其回到课本中找到答案。再如将重心时,拿来一根木棒,然学生开办法找出那头是树根,然后当堂动手找出。激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让教学内容事先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声音的发生时,可让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喉咙,让学生惊奇的发现原来每天都听到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等等,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有效物理课堂教学离不开启发讲授式、实验探究式、小组合组式、自主学习式、科学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孔子在《论语》中指出了“悟”的边缘状态是“愤”、“悱”。说出了启发教学的精髓。通过启发让学生达达“愤悱”的状态:“心求通而尚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探究式教学有多种形式,灵活运用,把握好提出问题这个要素,让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课堂的中心。爱因斯坦讲:“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一堂有效的物理课,必须使所有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真实”,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模糊到清晰、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的循循善诱、真诚帮助、严格要求和规范训练的方法之中;体现在学生不同方法不同过程的交流、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碰撞和怀疑、争论、发散、统一以及自圆其说之中;体现在教师真情实感的批评和表扬之中;体现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和有胆魄的对一切权威的否定之中;体现在教师机敏地捕捉动态生成的教育教学资源,对预设教案的必要调整和舍弃之中。真实的,才是最美的、最精彩的。

4、发挥多媒体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创建物理情景、渲染气氛,增强学生求知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可以轻松的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如在讲授 “曲线运动”这一节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过山车情景来引入新课,学生会被刺激的情景深深吸引,有的还会想起自己的亲身经历,有的还会以后去试试。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在高处,为什么过山车在轨道的下面也不掉下来?其中包含了什么物理道理?这样可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再结合其他生活中的例子,指导学生思考提出假设,这会给学生产生难以忘怀的印象,从而加深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

5、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利用猜想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猜想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维发散过程,通过猜想力的锻炼和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浓厚兴趣和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去探求物理知识。这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起到重要作用。

利用猜想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力、观察力、操作力和其他方面的技能,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使物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积极参与的智力活动过程,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探讨研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为创造力的孕育、萌发创造了条件。

总之。一堂有效物理课的教学,需要有丰富的“知”和“识”,“知”和“识”是黄金搭挡,只有“知”,而没有“识”,那只能是个容器,所学的东西不能内化为自己的血液,只能是一种外加的累赘,有了“识”,才能化死为活,化古为今,为我所用,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与探索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有效物理课堂教学的底线。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果。在课堂上,主要考查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这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和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吃得饱”,让“暂困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各有发展。要充分开展课堂有效教学,一切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顺应学生的学情、讲究实效,正确处理好教、学、练关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手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全面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篇二 : 高效课堂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教师反思不是对教学过程的回顾,而是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解剖、分析,找出问题,发现不足。实践证明,教学反思是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成为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的必由之路。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何谓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对日常教学工作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反思是面对问题和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主要标准。

那么,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哪些角度来反思教学才不会舍本逐末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不成熟的认识体会,以飨同行。

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的反思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念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程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互动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的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和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等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有着许多帮助。

2.对教材的解读与处理的反思

教师要上好课,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因素是教师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和巧妙处理。正好比感人的话剧,首先要有感人的剧本;动听的演唱,首先要有动听的词曲。杰出的上课,需要充分的备课。学生不同,教师不同,教师对教材教法的理解就不同。教完一节课,教师要及时回头望一望,认真想一想:概念怎样阐释的,公式怎样分析的,习题怎样处理的,对教材的解读是否到位?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是否建立了联系,学生的认识结构有无欠缺?若有,这些欠缺是如何造成的,如何尽快补救。例如,在教学《向心力》中的圆锥摆,我设计教学内容,按教材中设计了演示实验,由于实验装置比较简单,但实验的过程中做成圆锥摆比较复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课后反思时,能把实验改进一下就好了,我就决定把这个实验用课件在大屏幕上展示,由学生自己模拟动手。课件模拟过程逼真,学生很快就能自己得出“向心力由重力和绳子的拉力的合力提供,也可以是绳子的水平分力来提供”的实验结论。这样既方便操作又容易观察,效果非常好这也体现了,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在这一过程中,我还发现了,学生们的想象力都非常丰富。

3. 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 “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物理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4.课堂中对学生学法指导的有效性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第二,学生的参与意识强,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物理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

5、课堂中学生的发言、观点和认识的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相互关系来决定的。” “知识只有触及人的精神领域时,才会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因此,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立足物理学科,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将所学知识与个人经验结合起来,触及学生的态度与情感,发展智慧,提升思想。这种教育并非是虚无飘渺的,应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过程来体验、培养。明白物理6.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物理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优美。教师的语言应是科学的、优美的。语言是意识的外化形式,抑扬顿挫的语调,优美动听的语言,既使学生享受美妙的语言,又对物理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言简意赅的讲解,灵活……

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特别是作为一名新教师,开始时缺乏些粉笔字的经验,没有考虑到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特别是没有考虑到要合理地使用面板,往往板书小、草、乱,以致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情绪。有的老师为了强调某个感念或它的某个特征,往往重复在一些字句下面加点、加圈、加波纹线,“五彩缤纷”,致使版面很不整洁,有损于美育教育,记得笔者的高中物理老师能信手在黑板上画一个非常圆的圆,我们由此对他十分佩服。此外,板书难免有错漏,我们写好后要复看一遍,有错的能及时修改,错的地方不要用手掌随便一抹,否则黑板就成了“花脸”。板书又快又好,应当是努力的目标。同时老师也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学会如画直线,画圆,画各种姿势的小人物等等。

其三,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譬如我们在“练习使用示波器”的分组实验中,示波器面板上的旋钮很多,在给学生讲解之前,教师自己一定要知道每个旋钮的功用以及它的详细的使用方法,操作规范。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过程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理念、假设进行的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回顾这八年多来的的教学,经过教学反思,留自己之长,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扩大自己的专业和理论视野,促成自身专业化发展和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使自己不断成长,促使我们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一、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物理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初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总是先介绍了一些定律的发现过程,再引导学生思考等教学方法。

二、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教师应加强对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三、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出自:本网网 篇四 : 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初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

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现过程:它起源于16~17世纪西欧的哲学家对宇宙运动的哲学思考。

二、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 篇5

----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反思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落实,主要从学生自己认识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互动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导促学,养成乐学、活学、易学和会学,主动构建自我完善到自主性过渡。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协作的师生关系,形成教学相长的民主和谐的氛围,这里关键是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教师要放下架子,充分信任和尊重每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教学的目的要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协调等考虑,突出素质的全面提高。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按诱动→互动→导动→自动→创新过程,组织教学,目的是激起兴趣,学会思考,协同合作,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如我在初三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这一章,液体内部压强与那些因素有关教材上是教师演示的实验,现在请学生来演示,此时讲台上是他们朝夕相处的同学,是他们中的一份子,台上台下的距离一下子拉近,同学们都显得非常关心,都能专心致志看同学的演示,他们都会为台上的精彩之处感到高兴,有时也会为同学的失误而惋惜,并会从台下传来窃窃私语,提示或宽容的笑声,此时台上台下交融一片。同学们在愉快的心态下不知不觉地主动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更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却能在畅通的信息中真正做到以诱达思,以导促学。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

------获得知识与教学过程的反思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 篇6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规定:“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的较少或落实不够,尚未体现提升民族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观的物理课程重要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强调接受式学习,忽略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强调统一性,忽视地区差异和学生个性差异,难以适应各地学生发展多样性的需求,因此物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课程标准对初中物理教学做了建议:“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坚持这一观念,才能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 篇7

一、学生:如何学?

在传统教学中, 学生的学是跟随着教师的“讲”而进行的, 学生多是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课后完成作业即可。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 学生在课堂中只是被动地接受已有的、现成的知识, 创新意识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课堂教学提倡让学生从知识接受转变为知识构建。

为此,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成为物理课堂教学改革首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 学生对知识的构建更多的是自主行为, 而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受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知识基础等多种因素影响, 对此教师的指导不可或缺。也正是如此, 新课标中才提倡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案例1】运动的描述

要求学生预习, 并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课前预测:教师根据本课时的目标编制导学案,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后完成导学案, 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相互纠错, 然后汇总上交, 教师检查。

课前反馈:教师针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找出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 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同时, 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 教师给予评价。

从案例中不难看出, 教师通过预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 形成直观感知, 然后以课前预测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把握学生预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如何教?

在新课改下, 物理教学提倡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构建知识, 教师从“讲授”的角色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数学课堂提倡“学生不懂的不讲”、“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 那么, 这个尺度如何把握?虽然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导学案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对知识形成初步认知, 但这还是停留在感性认知上, 没有形成系统构建。新课改中提倡教师“教”, 更多的是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 而方法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 试想, 如果学生连什么是“功”都不知道, 又如何去计算呢?而这是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前提的。因此, 教师在物理教学实践中还是要落实讲授这一基本环节, 通过讲授来让学生初步掌握基础知识后, 然后再从方法上进行引导。

尤其是实验教学更应该注重教师的讲授, 如果忽视了教师的讲授而只是让学生进行摸索, 那么, 探究活动就会成为自由活动。通过“教”来“引导”学生“学”, 这样才能让教师的教学行为变得更加有效。

三、课堂:如何动?

课堂是互动的过程, 而在实践中如何实现互动?教师讲得过多则容易走入“灌输式”极端, 讲得太少又怕学生理解不了。创设情境虽然能激发学生兴趣, 但如果情境太花哨, 学生又只会获得感官刺激, 思维得不到发展。问题太多又容易让学生疲于应付。师生间的互动在环节和步骤上如何进行?互动的方式哪一种更优?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课堂实践中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因此, 解决课堂中的互动方式就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下面笔者谈谈对互动方式选取的一些体会。

【案例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情境1:演示“气球反冲”实验。

问题1:就以上实验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

情境2:体验 (教材图8-34) 。

问题1:手有何感觉?说明了什么? (请你猜想)

问题2:生活中还有哪些情景能说明这一猜想?并将结果与同学进行交流。

情境3:播放动画“穿旱冰鞋的老人用力推墙”。

问题1: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用什么来判断物体是否受力?

问题2:老人在运动中的状态有没有发生改变?如果是改变, 受力如何?

问题3:老人给墙一个推力, 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老人离墙运动是因为墙对老人施加一个推力。那么, 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又是谁?

由此可以得出: (一个物体) 对 (另一个物体) 有力作用的同时, _____对___也有力的作用。即___, 施力物体, 同时又是_____物体。

通过以上情境和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探究后教师再进行点拨, 这样师生间的互动才会更加融洽, 学生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快速地理解并构建起知识体系。否则, 教学就容易走灌输式教学的老路。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反思 篇8

【关键词】物理;教学;效率

新课改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教学过程必须满足发现发展的各方面需要,如果像传统应试教学那样,只依靠增加课时数与作业量来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是无法让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的,只能把学生培养成知识接受器而已。老师在进行新课程教学时,必须转变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与技能,还受到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体验探知的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在具体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在有限的课堂内,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呢?

一、重视预习

预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项重要活动。为了提高学生预习的质量,老师应该作必要的指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能提高预习的效率。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布置预习的时候,常常叫学生看一遍教材而已,学生看了教材后,并没有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预习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为了提高学生预习的效果,老师应该将学生的预习纳入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编写预习的提纲,让学生了解新知识的大概,初步明确学习的目标,并能开展定向思维活动。比如,预习光的传播内容时,可以给学生下列提纲:光的传播路线怎样?哪些例子可以证明?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少?什么叫光线?随着学生预习能力的提高,从单一式的问题导向,转为每节课的整体内容的感知。比如,对机械能的预习,要求学生预习时弄明白每段的内容,怎么探究的?各种能之间是怎么转化的?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较好的把握新知识,还有效的发展了思维。对于学生在预习中不能明白的问题,要求学生将它记下来,同学之间可以先进行探讨,这样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学实践表明,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环节。

二、情境导入

导入是新课的开端,好是导入能立即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有效的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新课改要求物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将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同时也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运动的快慢知识的时候,可以播放刘翔勇夺110米跨栏比赛的场景,然后引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式;在学习流体压强知识的时候,可以先请学生上来吹“不落的乒乓球”。这样的导入,能有效的将学生的思绪,从下课散漫的状态,立即转变到物理问题的发现、探索中,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重视体验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主宰着课堂,将大量的知识强塞给学生,学生就像是知识接受器,没有经历获得知识的体验,他们的个性得不到发展,能力得不到锻炼。试想一下,各个老师都是采用同样的备课,同样的教学方法,同样的要求,同样的考试试卷去培养不同样的学生,每个学生能得到充分发展吗?他们的个性能得到培养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得到发展,就必须转变教学思想,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以学生为中心,发展他们的个性,让他们体验学习过程。

新课程大力倡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探知的方法。学生掌握了探知的方法,才能提高终身再学生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走向社会后,能迅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否则,仅靠几年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是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开展好探究学习,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变得比较重要。比如,在学习杠杆平衡条件的时候,先可以叫学生上来用木棒挑前后不一样重的物体,感受一下,如何能使这个担子平横,也可以叫两个学生上来用木棒抬一个重物,感受一下重物放在不同位置个人肩膀承担的重力,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平衡条件的探究。这样,学生不仅能牢靠的掌握杠杆平衡条件知识,还体验到知识的探究过程,并在探究过程中提高了科学素养,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四、使用多媒体

教学总是与社会相联系的,社会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手段。以多媒体为主的信息技术,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物理上有很多不易看见的事物,我们可以用多媒体进行展现,比如,分子、原子的运动,这是肉眼看不见的,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三峡大坝为了能将水的势能转化为电能,必须提高水库里水的高度,整个大坝气势恢宏,巍巍壮观。但,每个学生不是都有机会去看到的,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播放视频,不仅能使学生明白能量的转化知识,还能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感受物理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当然,多媒体不能滥用,很多老师的板书,物理实验等等,都用多媒体技术来代替,这是不允许的,老师的在黑板上的解题板书,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如果用多媒体一幕一幕的播放,不利于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至于物理实验,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手段,凡是能在实验室里做的,决不能用多媒体代替,毕竟学生看看多媒体课件是得不到动手能力锻炼的,更不能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追求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每个老师关注的问题,但能不能实现要看学生是不是愿意学习,有没有主动参加教学的积极性以及会不会学习,而不是像传统的应试教学那样,只看看学生记忆了多少知识与规律,考试的时候考了多少分数。因此,在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老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愿望,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实现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物理课程标准解读》主编 廖国琴 张大昌

上一篇:观念决定成败议论文下一篇:小学生安全责任书(寄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