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培养自信心得体会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培养自信心得体会(精选14篇)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培养自信心得体会 篇1

南关小学 邢金花

如果品德与生活教学,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局限于书本内容,人为地造成“纯而又纯”的教育,那么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将无法于现实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品德与生活教学将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不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获得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化研究。

一、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进而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学生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春天在那里》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寻找春天。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春天来了》的视频,那美丽的画面,那动人的意境使孩子的内心漾起了向往的感情,陶醉在那诱惑中,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发现春天了吗?怎么发现的?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

生1:我看见红的花,绿的草。

生2:春天到了,放风筝的人也多了。

生3:我发现春天小蚂蚁都出来了。

生4:天气暖和了,人们穿的衣服越来越少了,说明春天来了。

生5:春风吹在我的身上真爽,春天真好啊!

„„

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交流体验到春天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学生在心灵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需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又如,在上《说说我的家》之前,我组织了一个“小鬼当家”的活动,让学生当一天家,从早晨买菜起,安排好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收拾收拾房间。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这一天的感受,再想想你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最需要什么。有的说,在摘菜的时候最需要帮忙,有的说,在感到累的时候需要歇一歇。我就说:“是啊,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和你们一样最需要这些,请你把自己最需要的给你的爸爸妈妈。”这种情感就是最真挚的,发自内心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为支持者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支架,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条件,引导儿童投入活动。例如,教学《迎接暑假生活》这一单元的第一主题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寒假生活交流会”,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畅谈自己在寒假里的故事。说一说自己的寒假之最,交流一下自己在寒假里学到的本领。在活动中,我注意到学生那里反馈过来的信息并将他们进行分类如:快乐、烦恼、有趣、得意等,并根据这些分类深入展开讨论,让学生共同分享寒假生活的各种体验,帮助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互相尊重他人的好品德,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对新假期满怀希望。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之一。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是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例如教学《和春风一起玩》这一活动,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就组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风力小玩具,亲自参与各种春天的游戏活动,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感悟到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他们也发现了风和风筝、风车、纸飞机等的关系,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利用风的力量,这种活动是学生感悟后的创造。把学生带出课堂,以他们的亲眼观察为基础,用他们的亲身体验为材料,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觉的行为。可见,体验在品德在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是多么重要,只是强化重视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三、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但有时学生在认识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品德与生活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是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的知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统筹把握、综合、动态地实现对儿童及其活动的支持、合作与指导。注重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强化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转变观念,实施教育创新,以学生为主体,适时构建学习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入到课堂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于儿童中,让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培养自信心得体会 篇2

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小学的品德与生活是直接涉及孩子们的生活世界,品德修养体现在他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要抓住学生的生活关键,教学中要联系生活,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是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实施,都要紧紧地围绕着生活这个关键,让孩子们能够紧密地体现生活实践,引领孩子们走进生活,使他们能够真正地热爱生活,由此使孩子们学会做人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品学兼优的学生。比如,在教学《春天里的发现》时,我就领着孩子们先到野外的大自然里寻找那个真实的春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真正地体会到了春天的美好,这样要比在课堂里,在书本中看那些文字要强得多,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最后让学生根据在实践中的观察,再结合课文的阅读学习,把春天的美好进行联想和想象,使他们能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在玩中得到乐趣,在乐趣中学习,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二、营造较好的教学情境

教学的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所构成,课堂成为有机平台,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以自己的饱满热情、优美而生动的语言和较佳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极大地吸引着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将学生带进积极学习的情景状态中。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去探究方法和手段,教师要以和学生友好的心理来教学,要爱护、信任和尊重学生的心理和学生相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我们要选择比较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环境教学的创设,比如现代信息的使用。以现代信息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直接感官,增强教学的优势。比如,我为了使学生能够有强烈可感的教学情境,有利于他们思想感情的激发和品德的提升。当我讲《可爱的祖国》一节的时候,孩子们靠素日里已有的生活体验是难以体会到我们祖国山河的美丽多娇、繁荣昌盛、经济发达、人民伟大的。于是我就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课件的制作和演示把利用大量的典型图片展现祖国的物富民丰、山河壮丽、科技进步、人民的智慧展现在银屏上,当孩子们看过之后,他们发出了无限的感慨,情不自禁地说道:“我们的祖国太伟大了!我们为有这样的伟大祖国感到无限的骄傲和自豪啊!”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并且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激励学生参加实践生活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无止境的认识世界。我们作为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就是要通过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潜移默化地在教学中来实施它。但是品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经过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教育过程,并且不是单单地课本文字的灌输问题,要使学生的思想教育落实到实处。那就是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实践,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真正感悟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我对学生的教育要坚持经常性和持久性,因为小学生的思想特征是好反复,我们要常抓不懈。要多结合少先队的活动、班级活动进行教学。比如,在执教《学习真快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知道在课间活动中不能玩那些有危险和妨碍他人的游戏,进行有益的课间活动。利用班级主题班会和少先队活动在内容上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体验、感悟,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素养得到提高。

总之,作为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教师,我们要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利用这个学科对学生进行生动而鲜明的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懂得更多的道理,了解更多的知识,受到更大的教育,让他们成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我们就做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了。

参考文献

[1]王静.“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7).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培养自信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主要渠道;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认知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要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然而,由于思想品德大多都是理论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如何突破这些难点呢?下面就自己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方法谈一些体会。

一、创设情境,在情景体验中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

传统教学比较重视“有形的、线性的形式训练”。其实,感悟才是学习的核心部分。例如,在教学“我可爱的家乡”内容时,讲到“走进我们生活的地方”这一部分,则可在根据课堂活动的需要,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活动内容的各类照片、图片、实物等资料,在活动场地进行一一展示。我及时播放准备的课件图片,让学生从中欣赏我们的城市建筑、了解家乡特产、知道家乡的文化旅游胜地等。通过参观,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加深了认识,而且了解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他们觉得自己现在才认识了自己的家乡。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既对家乡有了新的了解,又对家乡产生了自豪感,开阔了学生眼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受,活跃学生的学习生活,达到活动的真正目的:对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

二、在实践体验中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培养道德行为

学生大多的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因此,学校是体验教育的重要基地。其实,学校里有着大量的体验岗位,如:红领巾广播站、常规监督岗、光荣升旗手等等。我们组织队员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理想,从自身实际出发,每人选择一个岗位上的角色。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合作,培养了责任感,发展了综合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品德与生活”第三册第1课“多彩的课间生活”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下课时从学生身边拍摄的录像,通过录像中的片段层层展开,让学生辨别是非,讨论下课后应该做些什么,在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然后抓住下课后首先要做好课前准备,再进行适当的活动和合理做好课前准备有什么好处这几个重点,分组人人参与编儿歌活动,编好后以组为单位唱一唱、演一演。接着通过“小记者采访”的形式,开展“实话实说”活动,让学生回忆下课时“我”在做些什么,“我”做得对吗。最后在下课前几分钟请小朋友想一想,接下来是什么课,你下课后想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随着下课的铃声,我提醒小朋友说:“小朋友们下课了,你想做什么呢?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好!”老师的这句话把学生从课堂推向了现实生活,让学生把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实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我觉得这样的课虽然看上去不是热热闹闹,然而却是实实在在的,是从校园生活体验中激起了学生真正的思考。

三、抓住问题灵活应用方法,加深学生的道德认知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这使他们对思想品德学习产生怀疑。因此,我们的教学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实践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建立起自己的道德

标准。

1.故事喻理法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喻理法”。运用故事喻理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

2.榜样分析法

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教学目标,以身边的优秀人物为榜样,分析他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通过榜样分析,使得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

3.引导讨论法

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总之,在教会学生做人、提高道德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从学科特点出发,遵循少年儿童道德形成的规律和心理生理特点,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坚持德育回归生活的理念,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实践新的学生教育观。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培养自信心得体会 篇4

用研究

【摘要】《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作为一门异常重视体验的教学课程,迫切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情境的创设来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体验、感受教学内容,从而在体验中引领小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而新时期,“体验式”教学法的落实,就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这一教学要求,故文章以《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为例,简要探讨“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生活

“体验式”教学法

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45-01

在小学教育中,品德课占据着重要位置,通过该门课程的教育,给予小学生德育教育,进而逐渐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今,伴随新课标的落实,“体验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法,也日渐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下面,笔者对“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作一简要分析。

一、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所谓“情境”,指的就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创设的一种情感氛围。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因小学生本身生活阅历较少,多半是由教师带领与各种情境的创设来获得一种相对真实的感受与体验。但是,在情境创设中,还必须做以下两点:其一,“情境”的创设,必须迎合小学生认知层次,并得到其认同,从而使之能够对“情境”中的体验有所期待;其二,“情境”的创设,需最大限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现实生活作为小学生获得知识与经验的起始地,同时也是其检验知识与经验的目的地,教学中,教师需最大限度寻出教学内容同显示生活间的联系,进而创设出更多生活情境。同时,在情境创设中,也可充分发挥出多媒体的作用,引发小学生更为直观、生动的体验。如在《欢欢喜喜过春节》这一课讲解中,笔者首先就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新年好》歌曲,让整个课堂都染上新年欢乐的气氛,然后,通过PPT展示全国各地喜迎春节的精彩图片,引领学生进入到画中的春节,体验感受春节的欢乐,调动学生兴趣;最后,在音乐、图片展示后,将问题抛出,“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每年你们家是如何欢度的春节的吗?你们会玩些什么呢?”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的调动起来,纷纷在笔者的引导下展开互动探讨。通过这样一种情境的创设,来带领学生入境体验,引发学生体验感,调动学生兴趣。

二、开设活动,强化体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教学目标与情境创设的不同,体验活动内容也会有所不同,故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需具体结合体验内容开展不同形式的体验活动,如实践操作、言语表达、角色扮演等[1]。比如在《保护节约水》教学中,笔者就引导学生采取“拿掉地图中海水等非淡水资源小方块”的操作体验情况,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体验到淡水资源的缺乏,引导学生养成一个“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又如在讲解“关爱残疾人”内容的时候,就引导学生在教室里进行“蒙眼睛找座位”的游戏,来引领学生亲身体验盲人生活的不便,在生活中为盲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在讲解“塑造文明形象”内容的时候,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举例一些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不文明行为,进而引导学生将这些行为用动作来表现,通过这样一种“角色扮演”的形式,来加深学生的体验,活跃课堂氛围。

三、深入社会,落实体验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法,来源于生活,归于生活,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逐步强化小学生的主观意识,提升其生活实践能力,使之能够借助课堂知识与生活经验来解决现实问题[2]。为此,在“体验式”教学法中,教师需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深入社会实践,展开一系列实践活动,从而在巩固课本知识的同时,进一步落实体验。如在学完《我是谁》、《我的责任》内容后,笔者就组织学生课后积极展“快乐小信鸽”、“环保小卫士”、“少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社区内展开楼道清洁、敬老助残等活动,在“过马路”时学习相关的交通安全知识等,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认识、感知到自己身为社会的一份子,也应当主动承担一份社会责任,共同为美好社会的创建而努力。

总而言之,“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引发、强化并落实学生的生活体验,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具体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情况,引领学生获得更多情感体验,并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来逐步丰富自身情感体验,最终获得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培养自信心得体会 篇5

一、教学准备

第1条 认真学习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性质、目标,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了解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

第2条 通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全套教材,了解各册教材内容。研读本册教材、教师教学参考用书,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和目标。

第3条 了解任教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状况、认知基础、能力水平、行为习惯等,以便结合学习主题做好预先安排。

第4条 根据本册教材要求、学生特点和需求,确定学期教学目标。安排教学进度。整体设计、规划与教学相关的搜集、调查、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协调与学校活动、其他课程的配合。在此基础上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第5条 进行单元备课。根据课程设计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特点,分析各册教材中相关单元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单元定位。了解单元体现的内容标准、单元设计目的和思路,掌握单元教学目标。

第6条 进行课文备课。分析单元内各课之间内容与目标的联系与区别,明确课文定位。通过观察、调查、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与课文学习主题相关的认知、情感、态度、能力水平和行为习惯,分析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针对性。确定课文教学目标,划分教学课时。

第7条 进行课时备课。依据课文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准确定位课时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课时目标的表述应具体明确,具有操作性,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要求。

第8条 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和组织要合理、有效地利用教材,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及时吸收社会发展信息。

第9条 教学活动形式和方法的选择应依据目标、内容、资源条件、学生特点和能力等情况。既要备教师的教法,也备学生的学法。第10条 根据教学需要,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相关课程资源,准备录音、投影、课件等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手段和课程资源的利用要为教学服务,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注重实效。

第11条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领域广泛,教师要注意查阅资料,准确掌握教学中涉及的概念和背景知识。

第12条 编写教案。教案是针对课的具体设计。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案,一般以课文教案和课时教案结合呈现。课文教案主要包括:课题名称、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文教学目标、课时安排。课时教案主要包括:课时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预设、课外延伸活动设计等。

二、教学实施

第13条 根据教学需要,布置、参与和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搜集、观察、实验、调查、访问等课前准备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完成情况。第14条 课前熟悉教案,准备好教学所需的教具和材料等。

第15条 教学过程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容量适中。

第16条 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能力培养,相关知识概念、技能传授准确。

第17条 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第18条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与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等。教学活动形式和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经验背景、能力水平和学习主题要求。

第19条 根据学习主题要求和学生特点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获得体验感悟。低年级宜以活动体验式教学为主,中高年级宜增强问题探究式教学。

第20条 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多元对话,教师有真情实感。

第21条 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合理调整教学预设。

第22条 教学空间不限于课堂,根据学习主题需要,结合学校和本地实际,可以扩展到校园和校外相关教育场所。教学时间可以在与学校活动或其他课程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

第23条 根据学习主题需要,布置行为练习、资料搜集和阅读、调查访问等课外延伸活动。课外延伸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关注学生个别差异,注意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实践性活动需要考虑可操作性和安全性。

三、学习评价

第24条 学习评价要从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第25条 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学习态度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包括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学习结果指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第26条 评价主体多元,有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和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评价方法多样,有教师观察记录、学习活动记录、学生访谈、作品评析、书面测试等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式、方法,并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

第27条 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及时进行学习反馈。做好课内外学习活动记录和评价。以主题单元为单位进行阶段性评价和反馈。期末进行必要的书面检测。结合日常观察、学习活动记录、阶段性考查、期末检测等方式,综合评定学期学业成绩。

四、教学资源 第28条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可利用学生的经验、兴趣等生活资源;利用学校、学生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资源;利用学校周围的社会教育机构、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人力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意因地制宜,注重教学实效。

第29条 教师应重视阅读报刊书籍,关注时事新闻,加强科学常识、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完善综合知识结构,以适应综合课程教学要求,注意运用相关知识和社会信息资源开展教学。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培养自信心得体会 篇6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自信,是指个体对自己力量的肯定,深信自己一定能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自信心对于一个人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它为人的成功打下了基础。一个缺乏自信、充满自卑的孩子,即使脑子很聪明,反应灵敏,但在学习中稍遇困难和挫折就会发生问题。一个人一旦失去信心,其学业乃至做人将一事无成。

自信心对一个人的发展如此重要,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除了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力因素,在指导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的同时,也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信地投入数学学习。新教育理念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认知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生命价格。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课堂中,教师要用期盼的目光等待学生的发展,要帮助学生树立“我是成功者,我是能者”,只有成功者才会争取更大的成功,只有能者才会去战胜更多的困难。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在课堂中经常出现以下的情况:在解决题目时,为了突出好的解题方法,把几位做法不同的学生请上台解答后通过比较,肯定了其中最优秀的解法。

而实际上,其他学生的解法也都是正确的,但却没有受到表扬。或者在学习中,总会有个别学生的超常想法把教师的教学设想给搅乱了,由于学生的这一超常想法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是一种“节外生枝”,往往不是教师所需要的,于是,课堂中便经常会出现砍“枝”现象。通常在这些课堂现象下,这些学生就会产生消极的思想,在经历这样的体验后,他们积极发言的学习热情将会受到影响,如果经历过多次挫折,他们的自信心也会大大受到打击,可持续发展就会失去后劲。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营造树立自信心的环境。

平常,我们经常说换位思考,但在实际教学中,有多少教师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验学生的需要和感受呢?据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同时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那么,要让学生充满自信地投入数学学习,教师就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课堂上,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会影响学生,特别是上课时,老师微笑的表情能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和蔼信任的目光、鼓励的话语,都能让每一位学生有一种被尊重、被关注的感觉,使其感情愉悦,更加自信地投入学习。如平时在课堂提问中有学生遇到困难时,我都尽量不面露焦虑,而是恰到好处地运用形态动作,以富有“会说话”的脸部表情和“信任”的眼神来激励学生深入思考,并经常用“别急,慢慢想,一定能想出来”、“不要紧,大胆地把你的想法说出来”“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说得真好”等关切的话语来鼓励他们,使学生逐渐

摆脱紧张情绪,以及说不好,说不出来会被批评的心理压力,慢慢地树立起信心。

我坚信,在良好的课堂课堂氛围中,老师尊重、期待的目光,温和的言语一定能让学生获得信心的力量。

三、给予自我表现的学习机会,提供树立自信心的途径。

事实证明,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有机会表现学习,是提高学生课堂自信心的根本途径。数学是一门基础性极强的学科,部分学生由于某一阶段或某一时期的学习态度、方法等因素导致了当前学习上的障碍和暂时落后,从而引起了同班同学的冷眼,致使他们有一种落后于人,抬不起头的感觉,学习上很大程度上会出现畏难怕学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摆正自身的态度,帮助他们,尽可能地让他们感到班级、同学的温暖,给他们最好的位置,让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如班里有位女生,该生性格内向,我发现上课时,她从不主动举手发言,对于难度高一点题目,她更是久久迟疑,不敢完成。针对她平时的学习习惯,在提问一些难度不高的问题时,我试着让她来回答,并经常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她的优点,私下找她谈话,问她愿不愿意帮老师的忙,给老师当小助手。在一番鼓励下,这名女生当上了小组长,而且做得非常出色。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发现,她的胆子大了,上课主动举手发言,跟同学间的相处热情了许多,成绩也提高了。

另外,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给学生一点时间与空间,尽量让他们多想、多说、多做,努力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决

不替代。”

四、运用积极期待、关怀鼓励的评价,激励学习的自信心。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通过发展过程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的信心。”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非常敏感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时给学生留下的印象,甚至比一次教学和一次教育活动更为深刻、更为长久、更有意义,也更有教育效果。

班级中有一个好动好说话的男孩子,父母都在外地工作,由亲戚帮着带他,他的成绩在班级中也只处在中下水平,为什么呢?我在上课时注意到这样一些细节:每次他站起来回答问题,其他学生都表现得很不耐烦,嫌他说话罗嗦,表达不清。而且我自己之前也曾不经意地因他回答不对题而表现出不耐烦。我的一个小小失误和同学的态度直接影响了他对自己的判断,也影响了他对自己的信心。因此,有时明明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却在其他学生的质疑中放弃了自己的观点;有时明明已经极清晰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却总是怀疑自己没讲清楚,于是又绕过来绕过去,讲了一大通,更显得思路不清了。上《角的分类》时,我请他说说自己的想法,可他站起来支吾了半天,就是说不了一个完整句子。下面的学生开始不耐烦了,我示意其他学生安静、耐心地听他把话讲完,结果他想到把角按固定大小和可改变大小分两类,这一分法是其他学生都没想到的。这时我对学生说:“多么巧妙的方法啊!我们刚才差点失去这次学习的机会。请大家给**同学送上感谢的掌声。”这时,掌声响起,这位男孩的脸上也露出了自信的笑容。之后又经过几次的回答,其他学生慢慢地对他改变了看法,而由于经常受到积极的评价,他开始变得自信、变得活跃了,学习成绩也上了一个大台阶。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培养自信心得体会 篇7

一、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合作学习可以在很多方面帮助学生进步。第一,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第二,合作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展学生的思维;第三,合作学习可以带动学生的思想,让每个学生都有说出自己想法的机会;第四,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五,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打破学生的求异思想。事实上,合作学习对学生有很多积极影响,有些是能立即看到效果的,有些是潜在的。尤其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思想碰撞,对于不同的孩子的影响是很难说清楚的。所以,合作学习对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效果是很有帮助的,而如何将教学效果提高到最大,则是我们教学要研究的重点。

二、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策略

1. 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因材施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的是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意味着老师的教学内容要为学生所接受,这种接受是让学生主动去接受,而不是迫于外界压力被动地接受。因为,学生如果是在外界压力的迫使下接受老师的思想,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是潜移默化地扎根在学生的思想里的。所以,老师最好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案。例如,老师可以以寓言或者小故事为例子,根据小学生不同的接受程度,让小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分角色演绎,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把握教学机会,展开有效教育

合作学习不分时间、地点,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情况需要,老师可以指定学生进行合作,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有的小学生可能因为家庭条件好,不喜欢和其他同学合作,或者并不愿意在合作当中完成自己的任务。如果碰到这种被宠坏的小学生,老师可以先让他独立完成任务,然后再进行合作学习,通过两者之间的对比,让他认识到合作学习的力量,从而与同学建立友好的关系。

3. 做好课前准备,展开特色教育

合作学习不只是让学生共同完成一件任务那么简单,这其中有着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所以,在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之前,老师应该在明确此次课堂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做好备课工作,以便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因为每堂课的教学目的不同,所以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也应有所变化。在合作学习里,变换教学形式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例如,如果要让学生意识到队友的重要性,则可以通过开展必须在队友帮助的基础上才能完成任务的手工操作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队友的重要性。如果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则可以通过类似于猜词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尽情地思考,拓展自己的思维。

4. 加强学生指导,展开贴心教育

虽然说,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育,但是,老师在做好备课工作与任务分配工作时,不应将自己置身事外,而让学生去“独立自主”地合作,还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动态,并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给予指导性的意见。这个指导的过程也是老师的教学过程,老师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把握,应尽量以最打动他们的方式刺激其情感与思想。简单地说,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要求老师的感情真挚,授课内容要真实,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最终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

合作学习需要每一个人都完成自己的任务,而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动手能力与理解能力有限,老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能力进行活动安排。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重点是通过思想教育来帮助学生理解生活,所以,合作学习的内容也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于生活中收获精神层面的营养。

摘要:在小学阶段,开设品德与生活课有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上开展合作学习对课堂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合作学习能够将每个人的智慧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产生新的思想。现笔者对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进行简单的论述,着重探讨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如何开展合作学习。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培养自信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小学品德与生活 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59-02

所谓体验式教学模式,其主旨在于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获取知识,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于小学品德与生活课而言,它不同于其它课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领悟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置教学情境,展开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较快的理解知识,并上升至情感升华,这种教学模式对于该类型课程而言也非常有帮助的,值得在教学中大力推广。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是比较接近生活的一门学科,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借助现实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在生活中得到应用。教学情境创设对品德课的教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有最真实的感受。教学情境创设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在以下两方面引起重视:第一,依据受教群体的具体特点。小学生由于年纪较小,因而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较差,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这一因素,只有符合小学生的特点,他们才能理解教师的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式教学才能顺利开展;第二,贴近现实生活。小学品德课的很多内容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教师教学情境要选择比较贴近学生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积累知识,增加生活经验。除此之外,创设教学情境还需要考虑到一点,即学科与生活的契合点,然后组织开展体验式教学。

多媒体设备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比较广泛,其自身具有强大的功能,比如情境创设,或是情境再现,这为体验式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教学相关的内容,可以是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的情境中感受知识,加深学习印象。例如:教师在进行《秋天在哪里》教学时,就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播放图片的形式让学生看到秋天的美景,体验秋天的美,除此之外,教师还准备一首与秋天有关的歌曲,即《找秋天》,进而引导学生发现秋天的美景,从田野到花园,再到果园,切换不同的生活场景,学生通过图片展示真正了解秋天,秋天的景色已经深深印刻在学生脑海中,自然而然就会对秋天产生情感。

二、提出问题,促进教学顺利实施

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创设教学情境之外,还需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式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极好的学习氛围,在推进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设置相应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帮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有效学习。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设置问题需要兼顾到两方面内容:其一,教师设置问题必须从学生立场出发,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设置难度适宜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将知识得以升华,结合自身的体验,解决实际问题。还是以《秋天在哪里》这篇教学内容为例,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设置这样一个问题:“秋天到了,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它们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的设置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教师抓住了校园的花草树木这一景色,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变化,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使他们通过自己的逻辑思维回答教师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对教学能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学生也能够掌握教学内容;其二,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设置多个问题,必须要清楚两个问题之间的衔接,层层递进,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帮助他们通过层层思考,继而步步提升,最终获取知识,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得以提升与进步。例如:《在餐桌上》教学过程中,教师连续设置了以下问题:①今天早上吃了什么?②你认为你的同桌,她的早餐搭配科学吗?阐述你的理由。③请为你的同桌设计科学的早餐,阐述你设计的理念。教师设置上述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层层递进思考,了解早餐科学搭配的重要性,掌握营养学相关内容,并向学生传递不挑食的好习惯。在教学问题的推动下,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组织教学互动

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学互动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生活再现模拟,这也是学生比较喜爱的一种方式。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可以是小游戏、生活调查,也可以是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之间展开互动,例如:在《我是家中小成员》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由发言,首先介绍自己,再介绍自己的家人,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学生之间相互提问,了解对方的家庭,教师还要求学生将调查的结果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最后形成汇总表,突出教学主题“我爱我家”,让学生加深对家的理解,懂得热爱父母,体谅父母的辛苦,形成家庭观念。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让学生之间通过互动交流体会家的含义,生生互动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彼此之间激发对方学习,通过了解其他同学的家庭状况,回想自己的父母,促使学生得到极深的情感体验且得以升华,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生活课通过体验式教学模式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以及教学活动,使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得到了实践应用,效果非常显著。本文针对上述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提出相应的教学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王静.“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7).

[2]黄尧.浅谈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品德课中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0(10).

[3]闵娣.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品德课中的应用研究[J].亚太教育,2015(07).

[4]陈桃.情境体验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04).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培养自信心得体会 篇9

二、教学体现生活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会生活。新课程提出,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生活的人。我在组织这次活动时,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让活动深入、延续,通过活动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和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在教学时,我根据课文创设情景,让学生一起去超市买一买自己晚上需要的菜,并写一写你为家人准备的晚餐,在交流中我们可以知道晚餐要吃的少,还可适当吃些水果来补充维生素。从而能科学地指导自己在生活中的行为。如果教师还是象以往那样死板地空头说教,学生不仅兴趣全无,而且根本达不到效果。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自然、自我和各种社会的经验,才能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更好地做生活的主人。

三、教学体现开放性“品德与生活”课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学评价、教学资源等都是开放性的,旨在努力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开放的教学形式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我在教学内容上有选择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联系当地儿童的实际,及时把社会上新的信息、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使活动真正成为教和学的中介。在这堂课中体现了开放性,向儿童自身开放,向儿童身边的大自然开放,向儿童生活的社会开放。比如:最后的课外延伸,我设计了让学生做一做“小小宣传员”,把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讲给身边人听,让他们也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让儿童更多地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身体验。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培养自信心得体会 篇10

(2009——2010学上期)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孩子们有很大的进步和变化,并对二年级的学习和生活怀有美好的向往。随着对《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了解和加深,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他们活泼好动,上进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并且已开始运用讨论、观察、调查、实验等多种方式去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利用《品德与生活》课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做人,树立班集体荣誉心,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每个人去学习。

二、本学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知识,并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自己的家乡与校园,了解家乡与校园,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意识。用模范的行动指导自己的言行。

2、教育学生了解自己的组织,少先队。培养学生的荣誉心。

3、培养学生看着课文说出内容,联系实际能说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些生活实际。

4、通过教学即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改进措施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利用电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育方法多样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让学生多看,多说。培养学生动脑去想。课外多搜集有关爱祖国,国庆、中秋节的有关的事例,用事实来教育学生。

4、经常向其他老师学习,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5、采用学为主体的方法,课堂上让学生多讲多讨论,从而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辨别能力。

四、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备注

1假期小结提出希望

2我升入了二年级3、4我们班里故事。

5、6 让我们的教室更清洁 第5周国庆节放假

7、好书大家看

8、秋天在哪里9、10秋天的收获

11、秋游去12、13 中秋与重阳14、15我棒你也棒

16、学做“小雄鹰”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培养自信心得体会 篇11

关键词:小学生;道德情感;小学生道德情感培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77-02

道德是千百年来无数哲人谈论不休的话题,说起道德我们又不得不把情感与之联系起来,一个是智慧的理性结晶,一个是外化的心灵语言,道德与情感的不断碰撞、融合、升华才会使得道德教育更加具有实效性。道德情感对于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深刻影响着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没有获得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就不会把自己的道德认知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更不会调节和推动良好道德行为的产生,所以说道德情感作为道德品格形成中的重要因素,必须加以重视。

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其道德教育更是一种外在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行为方式。而在小学中正式的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的德育核心课程主要是《品德与社会》,该课程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基础课程,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担负着提高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重要作用。该课程的教学,要注重发挥“情感”教育的教育功能,重教学过程中“情”的渗透,学生才会在心灵的体验中,思想的体悟中,情感的共鸣中,自觉长久地做到知行合一,形成理想人格和高尚品格。可是当前小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现状却是不容乐观的,据2010年3月18日《文汇报》转载的相关新闻报道,日前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课题“我们青少年情感素质现状、发展及培养的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的青少年情感素质并没有和认知能力同步发展,反而随着年龄的上升出现下降的趋势,尤其是正直感和自信感是几乎接近负数。

所以本文就立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并遵循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特点上来研究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感,提升道德教育的实践效果,从而形成完善的道德品质。

当前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从道德情感培养的内容来看,主要是一些比较抽象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判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对学生个体情感的关注。纵观当前学校中的道德教育,只关注普遍的道德原则、规范,实际的操作性不强;同时忽视或无视学生复杂多变、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忽视现实生活带给学生真切的体验,并没有真正触及学生真实的生活和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内容不能与真实的生活产生情感共鸣,甚至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不符合。试想,仅仅用陈旧死板的道德认知、没有现实感的、空洞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意义,并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于利用直观经验认识世界的小学生而言是多么难的事情?造成的结果只能是学生越来越对课程失去兴趣,情感体验越来越淡薄,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求上进,越来越冷漠。

其次,从道德情感培养的方式来看,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很难产生自身情感体验与感悟。通过反思和观察发现,课堂上的道德教育的模式仍然是传统的“讲授式”,情感教育不是仅仅靠理论说教获得的,它是一种人的主观感受,需要真正触动人的内心,是非理性的东西,需要的是情感陶冶。而对学生进行大量道德知识的灌输,机械的让学生把道理转化成现实的行动,培养出来的只能是一批批没有任何道德感情的“傀儡”。重道德认知轻道德情感的单一教学模式,使得德育教育变成了德育知识的传承,德育课堂变成了说理的地方,德育老师变成了德育知识的灌输者,德育对象变成了德育知识的容器,这样单一说教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从何而来?这样的德育教育只会让学生越来越刻板,越来越没感情。

再次,从道德情感培养的过程中师生间的关系来看,师生双方情感沟通不充分。我们知道,晓之以理容易,可是动之以情则比较难。在德育的过程中师生间的情感达到共鸣才会使德育教育达到理想的状态,学生的情感触发也最深。在一项关于“我们青少年情感素质现状、发展及培养的研究”课题调查中显示,青少年情感素质得分与师生关系是正相关。师生间多交流、多沟通,学生对老师的认可度就会越高,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可是现实状况是几乎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教授《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德育老师,该课程主要是由语文老师或者是班主任兼任,而且该门课程课时比较少,一周一节,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之下,平时师生关系不融洽,需要达到课堂上的“以情说教”是很难的,甚至连进入情感渲染的气氛可能都需要很长时间,更别说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了。

最后,从道德情感培养的地位来看,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培养的目标不明确、落实不到位,仍然偏重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在道德教育培养的过程中比重失调,三者有机融合还未达成。从小学道德实践来看发现,尽管教育者都明确德育教育遵循一条基本的规律,即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性统一和谐发展的过程,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却表现为太多的说教即“重知”或太形式化的行为训练即“重行”,重知而轻行,重行而轻情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种现象的存在必然会造成忽视了对小学生而言最为重要的道德情感的陶冶与培养。无论是在德育理论中还是在德育目标的制定上都给了道德情感充分的肯定,可是在实践中往往偏重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

前苏联心理学家包诺维奇·雅科布松认为:“如果不培养儿童道德情感,道德教育就不能达到预定目的”。既然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有如此重大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呢?现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为立足点,探索培养小学生积极道德情感的方法。

第一,创设生动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人的感情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用有感情的情境氛围来激活、带动、渲染学生心灵深处的情绪,达到“以境生情”的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录像、录音、电影等等,真实的还原生活中的某些情境,利用情境中的感情和移情作用让学生产生共鸣。除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之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小品、角色扮演、辩论赛等等不同方式再现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处在不同位置上人的不同心理世界。

第二,教师用自身积极的情感给学生传递道德情感的正能量。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成果大部分来自于教师是否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教师个人的素养。做一个具有良好心态,精神饱满,善于创造情感、应用情感、释放情感的教师,以老师的“情”触动学生的“情”,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以老师自己的情来感染学生心理的情,两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除此之外,教师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走进学生的生活圈子,真正聆听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学生是如何理解和践行道德情感的。

第三,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培育道德感情。教育家杜威说过,“在做中学”,情感也是一样,在做中学习,在做中体验、升华。感情是需要在做的过程中,在具体行为上产生的,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只有自己亲身实践的,就必然有自己真正的体悟,慢慢就会把这种体悟变成一种长久的道德情感,此时留在学生心中的印象也是最深刻的。而且小学生天生就有爱动的特点,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多创造一些“活”的活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转化成道德行为,进而升华成道德情感,而不是只讲一些死巴巴的硬道理,只过耳不过手,更不过心。

第四,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来实践道德情感的内化。我们知道《品德与社会》课程本身就是一门融合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基础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学科,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老师带着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课外资源,开展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使真正体验现实生活,明白该门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处处来源于生活,并源于生活的道理。哲学上讲,物质决定意识,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实践决定情感,实践是情感转变和形成的基石,同时也在丰富着情感,推动着情感。可以说,实践的越多,情感内化的也越深,学生的道德情感也就越具有稳定性、长期性。

第五,利用其他学科的情感教育资源,多方面渗透道德情感教育。《品德与社会》课是德育情感培养的主要课程,但是仅仅靠一门学科的教育是不行的。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资源丰富思想品德课的内容,这需要德育老师做一个有心人,多收集其他学科的情感教育资源,和品德课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情感教育网。比如,语文课中有许多爱国情感教育的题材,借此培养学生的荣辱感。数学课中优秀数学家的创新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是小学生情感体悟的优秀题材。此外,除了借鉴其他学科的资源外,每一位科任老师也要与德育老师一起随时随地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形成教育合力,强化道德情感,这样可以形成道德情感培养的整体氛围,达到多方面渗透情感教育的目的。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本身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都很强的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积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加强道德情感教育,触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意识,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小学生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上收获的不仅仅是道德知识,而是健康丰富的道德情感的素养,能够为学生今后一生的道德情感品质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好公民。

参考文献:

[1]许蕾华.小学生学校道德情感教育的作用及实施探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2]隋彦玲.小学生道德情感的特点与培养[J].山东教育科研,1998,(1).

[3]姜澎.我国的青少年年级越高情感素质越低为何[N].文汇报,2010-03-18.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培养自信心得体会 篇12

笔者有幸参加市、区的品德学科教学竞赛。在比赛抽签时, 听到参赛选手有这样的对话: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说:“天哪, 我工作七八年了, 从没上过品德课, 学校却指派我来参加赛课活动, 怎么办呀?”另一位女教师安慰她:“我也不会上, 平常虽然有品德课, 可是平常都是拿来上语文课的。”一边的学科教研员面露无奈与尴尬。这一现象折射出目前小学品德学科的现状:学科教师队伍不稳定, 学科骨干力量相对薄弱。笔者在区域的各小学了解到, 学校在配备品德学科的教师时, 通常一部分是安排学校后勤人员或者临退休的教师, 大部分品德学科教师是兼语数等主科, 在主学科的教学任务无法满足工作量时, 将品德学科作为工作量的补充。这些老师通常对品德学科没有清晰的认识, 也没有热情, 既不钻研教材, 也很少研究教学方法, 品德学科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笔者在本校听过几节品德课, 课堂上基本上还是以教材为主, 学生在看教材、读教材, 在听讲中学完一节课。在和上课的教师聊起品德学科的课程理念, 老师一脸茫然。相当多的品德课教师, 不了解相关的课程理念, 无法正确地围绕课程理念来组织教材、组织教法、组织学生活动。笔者也曾听过类似语文课的品德课。课堂上, 老师指导孩子一幅图一幅图地看教材上的图片, 分析图片上的人物、背景。这些课, 明显违背了《品德与生活、科学》的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学期结束时, 教学校长明确重申:小学科的优分率必须不得低于90%。小学科测试采用书面形式, 列于小学科的品德学科同样如此。到底通过这门学科, 孩子们学会了什么, 思考了什么, 形成了哪些好习惯, 体验了哪些积极的情感, 根本无从去评价。无论是课堂评价还是学期阶段评价, 严重落后。

二、我的大品德教育观

品德教育不止是一门学科所能解决的, 也不仅是学校一个组织所能完全完成的。从学校来看, 每一个老师、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有可能且应该进行品德教育。品德教育是潜移默化的, 是润物无声的, 是知行一致的。作为学校来说, 应该充分认识到教育孩子成人是教育之本。从整个社会来看, 学校、社区、媒体、家庭都应该成为品德教育的主要执行者, 且须成为一个共同体, 共同创造价值取向积极向上的品德教育环境和活动, 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在不经意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家校联盟、社区、媒体等共同配合, 为孩子营造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所谓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 所谓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 说的都是环境对于人的影响。家长们应看淡分数, 而将引导孩子正确做人作为自己重要的责任, 并身体力行地行善成为孩子效仿的榜样。媒体多报导积极正面的新闻, 将正确引导公民在正面或负面新闻中获得正确的信念作为从业目标, 而不是哗众取宠。学校应摆正学科位置, 科学配置品德学科教师。品德学科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该将其与语文、数学等学科同等规划, 配备适合的教师, 并至少配备一至两位专业研究品德学科的教师来带动整个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 带动整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健全教研制度, 开展课题研究, 以制度为保障才能有效促进品德学科教研的顺利开展。定期组织品德学科教师进行教学观摩、研讨学习等活动, 带领教师们学习课程标准, 学习教材教法。通过听课评课, 更好地掌握适合孩子们身心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方式。同时, 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科骨干教师, 在时间、空间上能为其创造研究品德学科教育教学的有利条件, 鼓励他们进行扎根学生、深入课堂的草根式的课题研究。以研促教, 研教并进, 从而落实并提高品德学科的教学实效。完善评价体系, 尊重孩子成长。评价方式始终是教育改革的瓶颈。品德学科的评价方式采用分数式的评价, 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孩子是有差异的, 我们更应关注每个孩子的纵向发展成长。比如可以设计孩子的品德成长表或者品德成长袋, 里面记载孩子在某一阶段里的所做、所思、所想、所获。

总之, 品德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尴尬的, 所以形成这样的尴尬现象也是正常的。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和品德学科的教师们应该反思这些现象, 并从中找出行走的方向。向左, 向右, 不畏尴尬, 不求地位与名利, 艰难着, 也前行着!

摘要: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活、社会》 (以下简称品德) 这门学科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活动课程, 儿童在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 并在其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发展着自己, 建构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从而形成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等的人格品质。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培养自信心得体会 篇13

杜泽莲

二、教育教学方面:

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带着一颗爱心去工作,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一)、课程特点: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把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和内容标准四个方面的要求相互联系、互相贯通、整体呈现在主题单元中,体现综合性,注重生活性。教学活动内容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生活的其他空间。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获得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实现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二)、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培养:

(1)乐于助人,爱家乡、爱祖国。

(2)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3)自信、诚实、求上进。

2、行为与习惯方面的培养:

(1)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2)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3、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养:

(1)、掌握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2)、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

4、过程与方法方面的培养:

(1)、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三)、教学措施:

1、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注意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学生适宜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形式,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活动的方式,实现自我的,主动的教育过程,将道德认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教学活动中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教学活动要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活动形式:

小学第四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14

一、指导思想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全社会的追求。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增强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必须充分关注低年级课程在形态、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构建符合本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素质教育精神的课程。

二、基本情况分析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他具有生活性、(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开放性(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活动性、(课程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等基本特性。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二年级的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还非常肤浅,要求教师利用活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

三、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分为五个单元:自己拿主意、献出我们的爱、我们去发现、你好,祖国妈妈、愉快的收获。

“自己拿主意”这个单元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要求学生按时作息,做事用心;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热爱劳动,具有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献出我们的爱”这个单元教育学生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要求学生诚实友爱,能初步分辨是非,不说谎,做诚实的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爱护班级荣誉,关心和爱护同伴;能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积极主动做家务劳动。乐于帮助别人,特别是老年人和残疾人。爱护花草树木和动物。“我们去发现”这个单元教育学生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要求学生能够自己动脑、动手,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能够应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你好,祖国妈妈”这个单元教育学生爱家乡、爱祖国;要求学生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生态意识;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崇敬人民英雄,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愉快的收获”这个单元教育学生积极向上,要求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 ;愿意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做到心中有榜样,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小学四年级思想品德教案:为了祖国的尊严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热爱祖国就要维护祖国尊严。

2.知道尊敬国旗、国徽、国歌等国家标志是维护祖国尊严的表现。

情感:

1.对自觉维护祖国尊严的人表示敬佩。

2.感受到祖国的尊严,并且有维护祖国尊严的愿望。

行为:

1.尊敬国旗、国徽、国歌。

2.不做有损于祖国尊严的事。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热爱祖国”德目中的有关要求编写的,侧重教育学生要维护祖国尊严,尊重国家标志,不做有损国格的事。

近年来,根据****和党中央关于在中小学生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指示精神,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都对学生进行了有计划、深入持久的爱国主义教育,涌现了不少好的做法和动人的事例,如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爱国主义考察团活动,名人的相片、格言进学校,爱国主义百部影片等。各校形成了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看到这些正面教育因素的同时,也应看到一些存在的问题。如社会上一些人不顾人格、国格,出卖国家利益,损害国家尊严;有些人发牢骚不回避孩子,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看,“祖国尊严”对他们来说是很抽象的概念,比较难以体会到。因此,本课教学对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提高维护祖国尊严的自觉性是十分必要的。

本课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在对外交往中要时刻想到祖国的尊严,尽力维护祖国的尊严,维护祖国的尊严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本课难点在于“祖国尊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有困难,要通过具体的事物和直接的感受才能认识。

教法建议

1.本课教学要给学生创设祖国尊严神圣不可侵犯的情境。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借助导入部分,让学生观看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或迎宾仪式录像,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2.为了加深对梁帆道德行为和情感的理解,本课教学可抓住一些关键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梁帆的内心世界。

3.可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看新闻节目中的一些外事活动,看看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是怎么从仪表、举止、言谈中。保持良好的形象,维护祖国尊严的,等等。

4.本课可随机播放一些爱歌的歌曲,渲染课堂的气氛。

教学设计示例

十一

为了祖国的尊严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热爱祖国就要维护祖国尊严。

2.知道维护祖国尊严应该尊敬国旗、国徽、国歌等国家标志。

情感:

1.对自觉维护祖国尊严的人表示敬佩。

2.感受祖国的尊严,并且有维护祖国尊严的愿望。

行为:

1.尊敬国旗、国徽、国歌。

2.不做有损于祖国尊严的事。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在对外交往中要时刻想到祖国的尊严,尽力维护祖国的尊严,维护祖国的尊严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教学难点: “祖国尊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有困难,要通过具体的事物和直接的感受才能认识。

教具准备

录音机、制作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提问:国旗、国歌代表什么?每当升国旗、奏国歌时,你是怎么做的?心里会想什么?(学生回答。)

2.出示幻灯片,师简介:

(1)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毛泽东同志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2)欢迎外国元首的迎宾仪式,国歌奏响,国旗升起,三军仪仗队威武雄壮。

(3)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交接仪式,降下英国国旗,升起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亿万人民欢欣鼓舞。

3.提问:看到这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场面,你们有什么感受?

小结:五星红旗的升起,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新生,从此,我们的祖国将像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东方;五星红旗的升起,标志着中国迈入了一个新时期,打开国门,改革开放;五星红旗的升起,标志着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五星红旗是我们国家的标志,代表着祖国的尊严。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一课——为了祖国的尊严。

板书课题:十一

为了祖国的尊严

二、学习榜样,明白道理。

1.承接。其实维护祖国尊严不仅是国家和政府的事,也是每个公民的事。

2.教师讲故事《我是中国人》

3.提问:

(1)在美国,吉鸿昌准备往国内寄包裹,美国邮局职员竟然阴阳怪气地说:“中国在哪里?我不知道,无法投寄。”当时,吉鸿昌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2)他每逢参加宴会或在大庭广众之下,为什么都要在胸前挂上“我是中国人”的牌子?

小结:当祖国的尊严受到威胁时,吉鸿昌极为愤慨,针锋相对地进行了斗争,一言一行都显示了中国人的骨气,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4.承接。随着我们祖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也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或经商,或进行访问,或参加学术交流。那么我们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要注意什么?我们应怎样维护祖国的尊严呢?现在我们来学习梁帆的事迹,了解她是怎样维护祖国的尊严的。

5.播放课文录音(3-6自然段),要求学生边听录音边看课文内容及插图,并思考:

(1)梁帆为什么要仔细寻找中国国旗?

(2)梁帆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升挂中国国旗?

(3)活动中围绕升挂中国国旗,梁帆的情感变化怎样?这说明了什么?

(4)人们为什么称赞梁帆是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小结过渡:梁帆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虽然身在异国,却心系祖国。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时时刻刻想到祖国的尊严,千方百计地维护祖国的尊严,赢得了赞誉。我们应如何做到维护祖国的尊严呢?

6.读最后一自然段,教师归纳。

板书:无论何时何地,尊敬国旗、国徽、国歌,不做有损于祖国尊严的事

三、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1.小结:通过学习吉鸿昌和梁帆的事迹,我们懂得了: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以实际行动自觉维护祖国尊严,不做有损于祖国尊严的事。

2.学生发言,启发学生列举自己从电视、电影、广播中了解的自觉维护祖国尊严的事例。

四、分辨讨论,指导行为。

借助“议一议”、“读一读”,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知道如何去做。

1.议一议(文字投影片)。

对下面四件事,你有什么看法?

(1)在公园里,小兰和小花看见外国人用一次成像的照相机拍照,就缠着外国人,要求给他俩照一张。

(2)小刚和小强搀扶一位老人过马路,一位过路的外国人看到后,主动提出给他俩照一张照片,他俩大方地同意了。

(3)少年宫演出结束后,外宾赠送给每个小演员一件小礼物,由于小丽有事出去了一下,没有拿到小礼物。回来后就哭着向外宾要礼物。

(4)一个外国人看见小伟走过,故意把钱包掉在地上。小伟把钱包捡起来,双手递给他说:“先生,你的钱包掉了。”

(组织、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发言时,教师根据发言,进行小结。)

小刚、小强和小伟是对的,他们与外国友人交往,有理有节,表现了我国少年儿童文明有礼的风范,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小兰、小花、小丽的做法是不对的。

2.读一读。指名朗读,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明确国旗、国歌是国家的标志,代表着国家的尊严。尊敬国旗、认真唱国歌,是对祖国尊严的维护,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五、对照板书,总结谈话。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热爱祖国就要维护祖国尊严。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尊敬国旗、国徽、国歌,不做有损于祖国尊严的事。希望同学们从身边的小事

时间老人的礼物-小学四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

1. 记住一些有关惜时的格言、谚语。

2. 懂得时间是宝贵的,一去不复返。时间也是公平的,每人每天都有24小时。

3. 知道现实生活中,时间意味着胜利,时间意味着财富。

4. 知道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浪费时间的人将一事无成,最终后悔莫及。情感:

1.感受到时间的宝贵。

2.为浪费时间而惋惜。行为:

1.抓紧时间学习,不随便浪费时间。

2.珍惜时间,学习、做事不拖沓、不磨蹭。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依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勤奋学习”中的有关珍惜时间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编写的。本课侧重说明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课文采用了小学生喜爱的童话的形式,把抽象的时间拟人化,更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运用对比的方法,说明惜时的意义和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的道理。

教法建议:

1.由于小学生缺乏时间观念,教学时必须强化学生对时间的认识。除了看钟,听时钟的脚步声外,还可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时间的长与短,平凡与珍贵。

2.本课是采用童话体裁编写的,教学中,有条件的学校可运用童话特点,配上美丽的画面、悦耳的音乐,通过声、形激情,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3.教学中要把握好两点。一是要避免与下一节课“讲效率”内容重复,二是要注意防止将学生引导到死读书上去。

4.教学中应结合班级学生的思想实际,抓住一两个突出问题加以解决,使教学落到实处。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今天应该完成的事情绝不拖到明天。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时间是宝贵的,它是留不住的,一去不复返,是用金钱买不到的。

2.时间是公平的,它对于每个人都完全一样。

3.现代社会,时间意味着胜利和财富。

4.要珍惜时间,抓紧时间不浪费,学习、做事不拖拉。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时间概念差,对时间的存在缺乏感觉,对于时间的长短、多少不能直观认识,因此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教育过程:

一、猜一猜。(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都非常喜欢猜谜语,下面老师就说一个,你们来猜,好吗?

“没有脚,快步走,无人能够把它留,没有手,本领大,能让青丝变白发。” 同学猜谜语

板书: 时间

二、说一说。(了解学生对时间的原有理解程度。)

1.让同学说说表示时间的词都有哪些?(年、月、日、时、分、秒。)

2.请同学试着用“时间”一词说一句话。

三、看一看、听一听、做一做。(使学生初步感受时间的重要性)

1. 看一看

出示日历

提问:今天是几月几日?

请同学用红笔圈出今天的日期。

出示闹钟

观察闹钟

提问:现在是几点?

请同学在日期旁边记下此时此刻的时间

2. 听一听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时钟的脚步声。

同学听

3.做一做

师:让我们用一分钟的时间来做一些事情。

分组让学生分别写字、做算术题、画画、读课文等。

提问:说一说,在一分钟里,你都做了哪些事情?

小结:

时间对于我们来说十分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珍惜时间呢?对待时间的态度不同,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呢?

四、分析课文,讲明道理。(使学生知道时间的宝贵。)

1.出示课件。(根据课文内容改编)

思考:

(1)时间老人送给兄弟俩的礼物是什么?一样不一样?

(2)兄弟俩对待时间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结果如何?

板书:老人的礼物

(3)今今和明明是同年同月同日生,时间老人给了他们同样的礼物,为什么他们的结果完全不同呢?

2、小组交流:

明明在老年时看到哥哥成就卓著,而自己却是一事无成。他会想些什么呢?他还能把丢失的时间找回来吗?还有没有补救的措施?

3、小结:

时间是非常公平的:它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完全一样的,一天24小时;对它的态度不同,它就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结果。它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悔恨。时间又像流水一样,流过去就再也不会头,再也不复返了。

五、举实例进一步说明时间的宝贵。

1.小组交流: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时间意味着什么?时间在国家建设、人民生活、工农业生产中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

2.放视频:(“议一议”中的内容),让学生说出时间的重要性。板书:意味着生命、财富、胜利

3.有一句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谁来说一说,你现在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的?

4.小结:

时间真是太宝贵了,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胜利和财富;浪费时间就是在浪费最宝贵的生命。时间真是无价之宝呀!

六、联系实际,提高认识,指导行为。

1.分析“议一议”中的格言1。

出示闹钟

提问:现在几点了?

从开始上课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分钟了,刚才画在日历上的时间还 能回来吗?为什么?

出示格言:

“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

请同学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受?

2. 分析“议一议”中的格言2。

提问:你认为方勇说得对吗?为什么?

请你帮帮方勇,告诉他错在哪儿,应该怎样改正?

出示格言:

“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请同学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受?

3.小组交流:

(1)在平时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你有过浪费时间的现象吗?

(2)今后你打算怎样珍惜时间?

4.小结:

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学习做事不拖拉、不磨蹭,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板书:不拖拉 不磨蹭

今日事 今日毕

七、全课总结 激发情感

上一篇:项目经理对工人的管理下一篇:暑期社会实践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