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竖笛教学动态的生成策略(精选8篇)
摘 要:竖笛进课堂。竖笛的气息练习;竖笛的指法和姿势;练习曲目的节奏;,要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
关键词:气息 指法 节奏 音乐情绪
音乐课是同学们比较喜欢的学科之一。课程改革后,我校尝试着让乐器走近课堂,“竖笛”逐渐走进了课堂、课外。课堂教学中,由于个体差异,导致有些同学越学越有兴趣;有的同学在学习中跟不上,缺乏自信心,课堂出现两极分化,这样的音乐课堂,是每一个音乐教师不愿意看到的。改变这种状况,让乐器真正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有效助手!教师的“教”和同学们的“学”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教”、“学”互容的生态课堂!然而,音乐课堂的竖笛教学怎样才做到不生搬硬套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我们一直在探究。[1]
中年级的同学活泼好动,第一次接触竖笛,如何从手型,指法、练气息、这些基本的练习很重要。教师示范演奏《小白船》第一遍的演奏气息较强,呼出的气息让竖笛发出了刺耳的音乐,同学自然的皱眉,有的捂住了耳朵。同学们的动作做出了最好的答案,这样的竖笛演奏气息是错误的。第二遍示范演奏,教师用演唱这首歌的气息,均匀的演奏,同学们没有了刚才的动作,面部表情自然,有的同学还伴着音乐轻轻地摇摆。《小白船》是一首四分之三拍的歌曲,律动鲜明的音乐情绪优美,节奏宽阔舒畅,在演唱中要求音色柔美,竖笛的演奏业一样,要求用均匀的气息缓缓吹出,同学们初学竖笛,气息应作为重要的讲解和练习之一。当然也可以利用一些辅助工具来练习气息。拿一张小纸条放在嘴前,轻轻地吹动但要求不要把小纸条吹跑了,也可以玩吹泡泡的游戏,只有气息均匀,吹出来的泡泡大小才基本一致。过于用力或用力不够,泡泡就会破了,还可以吹羽毛,用均匀的气息让羽毛飘在空中不落下来,通过这些辅助练习,让同学们对竖笛演奏的气息运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进一步掌握竖笛的基本演奏方法做好准备接下来,请同学们谈谈为什么演奏统一的旋律会出现不同的声音,让同学们从听一听,想一想,动一动吹一吹的方法找到原因得结论,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竖笛演奏中气息问题的这个重点,也得到初步的解决。[2]
竖笛演奏的气息和演唱一样自然,自然清晰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仿佛闻到花香一样。和同学们做一做闻花香的动作,深深的吸气,把气吸到腹部与唱歌的复习方法相同,运气是使音色更为饱满,这就需要增加肺活量的锻炼,然后轻轻的呼吸,呼出的气息要均匀、有力。呼吸时不能像泄了气的皮球,腹腔的气息始终保持满满的。其次,舌尖的作用也要应用适当,这是一个小开关,可以控制气流运行,连奏和断奏都离不开舌尖的正确应用,舌尖定位上牙的地方。可以堵住气流,吹奏出舌尖迅速离开,发出“吐”的音,就能演奏出断音,但注意,气息不能太强,防止把音吹破,连奏要求气息均匀,舌尖离开吹口。这样演奏的音会清晰一些。
在课堂教学的竖笛,培养学生真确的演奏姿势很重要,身体端正腰部自然放松,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手和右手的大拇指放在笛子的上面,小指放在笛子下面,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分别按住上方的三个小孔,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按住下方的三个小孔,注意指腹按圆孔要严密,避免出现漏气现象,了解握笛的方法,吹奏的口型也很重要,不能把吹口含在口中,应对把口轻轻地接触竖笛吹口,不要咬吹口或让吹口碰到牙齿。
正确的姿势从第一堂课开始建立,抬头,避免低头压住喉头,两手的大拇指拖住笛身,小拇指搭在竖笛上面,形成一个支架,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分别按住上方一、二、三小圆孔(要按紧,避免漏气)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分别按住下方的四、五、六孔,老师在这个环节里做好示范,及时纠正不良姿势,为了巩固同学正确的姿势,教师也可以做出一些不正确的姿势,让同学们纠正做出正确姿势,这样入门的第一步激起同学们的兴趣。
竖笛演奏除了掌握气息、指法、音乐节奏外,在演奏练习过程中也有一些细微的方法注意。弱拍起及末音的时值得准确性;换气自然、无连续保持乐曲连贯,音色要柔和,音量不要大; 在高音长音处,应注意气息保持在吹满时值,当然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歌曲情绪也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做到演奏的歌曲有感情。
竖笛演奏要学好,对歌曲的情绪理解和对旋律的理解也不可忽略。《小宝宝要睡觉》音乐旋律节奏宁静优美,全曲出现了1、2、3三个音符,节奏为多为八分、四分节奏,通过演唱击拍,同学们初步接触到竖笛演奏,反复的练习让同学们对竖笛反复的练习让同学们对竖笛有了了解,这样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同学们有了兴趣。
有了信心和兴趣,接下来的学习变得不再枯燥,同学们按照指法练习了4、5、6、7。《小白船》的音乐情绪优美,节奏宽广舒展,主要节奏为“X-X”和“X---”,在演奏中要求气息均匀且七夕不能断,就像演唱一样,换气的地方不能明显,过渡要自然清晰,这就要求隔膜始终保持吸气状态,每个乐句进行换气中,横膈膜都要打开,气息源源不断。这样竖笛声中的小船才能轻轻飘荡,听者和演奏者都体会到其中的美。[3]
在竖笛教学的不断学习进步过程中,可以这样节奏感较强的曲子进行练习。循序渐?M形成,听一听,唱一唱,吹一吹为中心的学习结构,丰富同学们的音乐课堂,加强独奏合奏的练习,包括唱吹结合,把竖笛与谱唱,歌曲演唱,音乐作品等欣赏练习在一起。竖笛便于携带,可以让竖笛走出课堂,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了新的曲子,可以让同学回家演奏,给家人和小伙伴停,请他们谈谈听后感,在复习中,老师对同学们存在的问题,再予以纠正,让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我校2017年六年级7班的同学在毕业晚会上,56名同学一起演奏《放心去飞》音乐旋律,同学们演奏更是带着对母校的眷恋和对老师们的感恩,演奏真挚、流畅,深深地打动了全校3000多名师生的心。而这样精彩的表演无疑对低、中年级同学上了一堂精彩的竖笛课。
音乐课堂通常只有教师有伴奏乐器:电子琴、钢琴或手风琴同学们往往只能通过聆听、模唱学习歌曲。竖笛作为一件简单易学的走进课堂,改变枯燥的指法练习,让竖笛真正成为孩子的学习好伙伴。音乐竖笛教学在不断的研究和探讨中,但我们不变初衷―音乐竖笛教学带给孩子们的健康和快乐!
参考文献
一、基于生成, 弹性预设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它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 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这种“预设”不是预设教学过程的全部细节 (如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探究的具体步骤等) , 而是从整体上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学的预设, 为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预留“弹性空间”, 为即时生成提供广阔的舞台。这样的预设应该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 这是因为教学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生动可变性,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 给生成留足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 自觉“预设”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 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 形成弹性化方案, 即方案应是一个粗放型的结构, 不要过于具体和详细, 要给学生留下自主思考的空间, 为教学的动态生成预留“弹性空间”。
例如, 在对“圆的周长”一课进行预设时, 如果仅仅考虑教材设计的活动, 教师往往会假设学生对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是一无所知的, 一旦课堂上出现了不同声音, 教师也大多选择置之不理, 机械地执行自己的教案。如果教师在备课时能预设两种可能性:一是学生不知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二是能猜测出两者的关系。对前者, 教师在预设时可设计“对新知的探索”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并自行探究;对后者, 教师则应在肯定的同时, 设计“对猜想的验证”活动,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方案, 证明自己发现的规律。这样一来, 不管课堂上遇到哪一种情况, 教师都给学生留足了探究的空间, 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 只有在备课时尽可能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预设他们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才能在面对学生的生成时做到心中有数, 临阵不慌。
二、抓住契机, 创造生成
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经常见到教师为落实自己事先制定的教学方案而教, 面对课堂中学生出现的始料不及的想法, 有的只是蜻蜓点水, 有的则是避而不谈……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及时地捕捉课堂上有教学价值的信息, 因势利导, 将其变为推动教学的动态生成资源, 通过正确的引导, 激活这些资源, 让问题得到真正的真实生成———即有效生成。
一位教师在教学“厘米、分米、和米”这一知识后, 学生在做填空练习时, 有个学生回答:“一个游泳池深是210米。”另一个学生说:“一个游泳池水深应该是210分米。”这时, 有一位学生说了一句:“你们的游泳池太危险了, 这样深的游泳池会淹死人的。”很多同学马上对这位同学投以异样的目光, 纷纷说他在“瞎说”, 但教师却充分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想法, 并由此引导学生思考:多深的游泳池才是适合的、安全的?这种“瞎说”其实是学生的真实想法, 在这里, 教师依靠自己的教学机智, 善待学生的“瞎说”, 它就成了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促进了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这里出现的“意外事件”, 教师如果没有教学的敏锐性, 不能及时捕捉, 就会转瞬即逝, 教学就不可能是生成的。而捕捉教学契机, 并根据教学境遇调整教学行为, 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智慧, 面对教学情境能做出正确的调整决策, 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创见和变动着的有价值的信息, 将其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
三、把握价值, 引领生成
我们关注生成, 如果仅仅停留在激发即时生成的教学情境, 等待学生充满童趣的问题的出现, 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上即时生成的资源具有方向上的不确定性。因此, 教师在课堂生成中要注意把握好方向, 充分利用自己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 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恰当的问题做“节点”, 提升即时问题情境的思维价值, 使之成为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的课堂教学资源, 推进教学进程, 让动态生成真正为完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认识、挖掘学生的潜能服务。当学生的回答不周到、理解抽象模糊、没有深入挖掘, 显得表面、肤浅时, 教师要通过价值引导帮助学生拓展思路、调整方向、引导深化。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教学目标, 迷失了“方向”时, 教师要充分地应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及时地加以转化和抛弃, 避免使之演变为教学的“垃圾”, 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教学内容为“长方体认识”, 课前教师精心准备了大量长方体的教具与学具。教学预设的流程是首先复习平面图形, 再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等立体图形, 接下来进行“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实际教学中, 在得出立体图形后, 教师说:你想深入了解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吗?你想研究什么图形?此言一出出现了意外, 一个学生答道:“我想研究正方体。”这时, 教师居然果断地放弃了原先的预案, 顺应学生意愿, 组织“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读到此, 我不禁在想:这位教师的果断选择真的正确吗?课堂上根据学生的意愿, 甚至是个别学生的意愿, 就轻易放弃了课前精心预设、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真的可取吗?正方体的认识离不开对实物的观察, 而教学前教师毫无准备, 如何让学生借助实物去探究?这样的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四、合理评价, 导向生成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以学生发展为主旨, 关注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落实新课标理念, 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主导思想,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教师往往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 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 导致对结果评价的过度关注, 把评价功能退化为仅仅是对学生分数的鉴定, 而忽视了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资源。
在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 关注学生的发现与生成。我们所倡导的过程性评价既包括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也包括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评价。前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价, 后者通过具有一定情境的问题进行评价。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要注意考查学生能否在教师指导下,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趣的数学问题;能否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是否养成了反思自己解决问题过程的习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 给予定性评价, 用鼓励性的语言进行描述,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在过程评价中关注发现与有效生成, 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得到进一步增强, 学生的探究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过程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共性, 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 实行统一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 以分层评价为主的方法。对于优等学生的评价, 重在引导他们创新, 引导他们勇于挑战教师、挑战书本, 勇于超越自我。对于相对后进的学生, 则要千方百计抓住闪光点,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发现, 都要及时加以表扬。
除了传统的教师单一评价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评价, 还应包括师生之间的交互评价。交互式评价, 即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 随即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再做出新的评价, 在这样循环往复、交错提升的动态评价中, 教与学充分融合, 实现了师生双边的提高。总之, 为了更好地把握教学推进过程中预设目标的发展和价值的生成, 注重评价的时机, 扩充评价的主体, 拓展评价的功能不失为一个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0.
[2]蔡楠荣.动态生成教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6.
[3]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课程·教材·教法, 2006 (10) .
[4]李袆.生成性教学研究述评.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6 (4) .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竖笛;方法;策略
一、前言
竖笛亦可称为牧童笛和直吹笛,高音准是不能改变的,吹走起来比较容易,大多数人可以较快学会。竖笛教学在小学的音乐教学已经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了,学生们对于竖笛的学习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们在教学时也更易取得良好的效果。竖笛较其他乐器而言,有很多独特的地方,其一,它所能及的最低音到最高音的范围比较宽,音高又是竖着排列下来的,更换音调时比较便捷,并且可以同时使得学生锻炼了手指的灵活度和小脑的反应速度。其二,竖笛是乐器中比较容易上手的,小学生在学习时很少会因为过难而失去兴趣,这可以促使小学生培养音乐兴趣。
这几年来,全国有很多小学都看到了竖笛教学的好处,都纷纷开展了竖笛教学,这其中不乏有很多教学成就,但这些成就仔细研究一下还是比较浅显的,本文根据实际探索与调研,对小学的音乐课堂上关于竖笛教学部分做了一些实际性建议。
二、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
小学竖笛教学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来制定。教授课程的目的应以激发小学生对乐器的兴趣以及陶冶小学生的情感节操为主,教授课程的内容要符合小学生的接受程度,对课程内容能够结合现实中的情况做出相应的改变。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要对小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根据其心理特征选择适度的教学目标,使得目标可以让小学生对竖笛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可以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虚心求教、独立思考等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内容上,选择的乐曲要符合小学生喜爱的风格,同时要有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比如《卖报歌》、《闪烁的小星》等等,这些乐曲的旋律都比较简单易学,学生也都非常耳熟,低年级学生或者是初学者学习此类乐曲较为合适。等到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乐器的熟练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后,可以选择节奏感较强的经典曲目进行教学,乐曲的难度要能够被小学生所接受。在教学时要能够逐渐增加歌曲的难度,循序渐进,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音乐带来的乐趣。
在竖笛教学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可以着手训练学生的多声部吹奏能力,通过在简单的曲子中加入第二声部的方法促进学生进行多声部练习。例如,我们给学生非常熟悉的《闪烁的小星》增加一个低声部,教导学生利用“单吐舌”的方法吹奏长音和短音,在这样的练习中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
三、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的第一步应该是引导学生了解及认识竖笛演奏的基本知识,这一步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方便。小学音乐教师在竖笛教学时要善于和实际相结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不仅要结合竖笛教学的一般方法,还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更,尽可能地制定出最为合适的方案。一般来说,老师最好能够把竖笛教学划分成三个组成部分,一是认知阶段,即对竖笛的基本认识;二是入门学习阶段,即教导学生学习基础的竖笛演奏方法;最后一部分是熟练演奏阶段,即使学生能够熟练演奏竖笛,并且能够对演奏技巧做到游刃有余。音乐老师在制定这三个部分的教学计划时,应仔细观察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个部分的时长做合适的调整,使得竖笛教学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完美地进行。每个学生因为学习能力和自身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进度不一的情况,老师应该注意掌控教学进度,照顾绝大部分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形式多样化
(一)形成课外学习小组
对于学习与教学来说,兴趣是最有影响力的因素,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竖笛的兴趣上,使得学生因为自身兴趣而激发对竖笛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兴趣的第一步应是灌输音乐作品的魅力,用富有吸引力的音乐作品打开学生们的兴趣大门,让学生对竖笛有一种好奇与冲动。第二步则是鼓励学生的竖笛学习,学生在进行竖笛学习后,受到老师极大的鼓舞,心中定然会对竖笛有着更大的学习热情。另外,老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的方式巩固学生的竖笛学习,并且可以通过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来增强学生对竖笛的兴趣,同时也巩固了学生的演奏技巧。
(二)积极开拓新的教学模式
小学生还处在天真烂漫的年纪,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不喜欢安安分分地坐着干一件事,大多数小学生还是喜欢到处去玩,对新事物有着极大的好奇心,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学方法一成不变,学生们慢慢地会失去兴趣。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老师在探索教学方法时,要有新的尝试,可以试着将其他的表演形式融合进来,例如,学生在演奏竖笛的同时可以加上适当的肢体动作,在课堂上还可以想出一些好玩的游戏促进学习。在乐曲教学之前,老师可以先讲述一下曲子所表达的情感,然后让学生们自由发挥,在学生们都演奏之后,老师可以让每个小组说出他们觉得最符合乐曲情感的演奏者,最后学生们一起探讨。老师根据学生的看法对演奏进行点评,再对竖笛进行深入教学,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用乐器表达情感,也可以使得课堂更加活跃。
(三)课堂内外教学紧密联系
竖笛小巧易携带,教师可以利用竖笛的这点优势适当进行课外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新的曲子后,老师可以布置课外任务,比如说让学生回家后把曲子演奏给自己的家人听,并且让家人写一份听后感受,老师检查家长的听后感受后,对学生的竖笛学习做进一步的指导,当然,在指导的时候要多鼓励学生,这样可以保持学生对竖笛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条件组建一支竖笛队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参加或者不参加,这支竖笛队伍在周末可以抽出时间来排练,在学校有表演活动时可以参加。课堂内外的教学紧密结合后,可以增加小学生接触竖笛的频次,在不断接触与练习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使得学生对音乐更加有学习的动力。
五、结论
小学音乐课堂的发展对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而言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小学音乐课堂进行竖笛教学是对小学生音乐教学中的一项有效措施,对于小学生而言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小学音乐老师应该对他们的教学有良好的把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要对小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根据其心理特征选择适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上,选择的乐曲要符合小学生喜爱的风格,同时要有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通过形成课外学习小组、积极开发新的教学方式、课内外教学紧密结合等方式改变教学方式,使得小学音乐课堂更加有活力。通过对小学音乐课堂中竖笛教学的现象分析和实际探讨,本文所列举这些可参考的策略能够对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变革后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小学生对乐器的兴趣以及陶冶小学生的情感和节操,学校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取得进一步成效,让音乐教学成为现代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在课堂内外积极参与进来,有助于更好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安,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朱则平,廖应文.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解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侯颖.小学音乐课堂实施竖笛教学的策略[J].课程教学研究,2013(02).[4]余古友.学校器乐学具乐队组合与训练[M].广州:广州外语音像出版社,2006.
[5]朱则平.欧洲竖笛教与学[M].北京:北京文艺出版社,2008.
[6]孙岩.论竖笛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意义[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6).
随着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器乐教学仍然是音乐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器乐教学是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竖笛的优点很多:它操作容易,在短期内易出效果,它体积小便于携带,价格便宜,音色自然优美并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音域较宽,音高按顺序排列易转调等,是最理想的选学乐器。下面浅谈竖笛教学方面的尝试。
一、竖笛教学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当学生拿到竖笛时,有一种新奇感和神秘感,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姿势及吹奏方法。因为初学时,正确的姿势和正确的方法很重要,决不能因为竖笛容易学而放任自流。学习时应从最容易演奏的音(或指法)开始进行,使学生在初学时感到获得成功的愉快,从而加强学习竖笛的自信心。当学生会三五个音或音阶时大都便开始跃跃欲试,此时教师应持续和发展学生的良好情绪,及时引导学生去演奏一些简短的乐曲,应从由中音组成的乐曲学起,用缓吹慢慢地练习,求得柔和明亮的音色,然后练习有高音的乐曲。学习吹奏高音时可用急吹来练习,做到笛孔要严,不漏气。从适中的节奏练习曲逐渐过渡到较长的练习曲,练习时可采用如下方法:单纯指法练习、默唱与指法练习、图式指法练习等。通过上述练习可使学生首先抛开音准做指法练习,当学生的手指灵活及熟练后再与默唱听琴练指法相结合。学生感到会演奏乐曲了,便有一种异常的兴奋与自豪感,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油然而生。当学生能吹奏简短的乐曲了,教师要时时提醒学生保持正确的口形、拿法、指法及逐步掌握正确的呼吸,然后再从音准、节奏、音色、力度、速度等一一加以指正,并时时贯穿于练习;教师还要选择一些活泼欢快的练习曲,以满足学生的需要;还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点,让学生在基础学习的进程中,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竖笛的基础学习必须扎实、方法必须正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方能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二、竖笛教学与综合教学
竖笛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习一件乐器,更重要的是通过竖笛进一步学习音乐、表现音乐,从而增长学习音乐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因此竖笛教学要紧密结合教材,与教材中的唱歌、视谱、欣赏等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竖笛综合教学。
以教材中歌曲教学为主要内容。在新授歌曲时,学生用竖笛视奏歌曲曲谱就非常感兴趣,并有一种急于学会的心情。用竖笛进行视谱气氛会活跃很多,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竖笛与欣赏教学相结合,形成了听、奏、唱、说、表演等综合形式。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欣赏曲目的理解和感受。丰富了欣赏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通过竖笛演奏队伍的组织与训练,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爱好,丰富校园生活,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乐器的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竖笛教学的开展。
三、竖笛教学是识谱教学的最佳实践活动
竖笛引进课堂是识谱教学的最佳实践活动,学习竖笛演奏的过程,同时也是识谱的过程,通过竖笛乐器的吹奏,使学生不仅能正确地奏出乐谱中各种音符,还能通过反复的听音训练,使学生在多听中潜移默化地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地增强识谱能力。并有效地调动学生识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取得最佳的识谱教学效果。特别是在歌曲教唱时,先用竖笛吹奏歌谱,然后再视唱歌谱,这样学生很快就能把一首新歌的歌谱唱会,而且音准也非常好,学唱歌曲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欣赏课中,学生用竖笛吹奏主题,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就把主题记住了,提高了识谱教学的能力及乐曲欣赏能力。
四、竖笛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音乐课教学以唱歌为主,学生则经常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转,教学缺乏灵活性,学生较为被动。因此,显得枯燥、乏味,没有符合音乐课“寓教于乐”的特点。要使一堂音乐课“活”起来,就应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竖笛教学能营造一种民主的、和谐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变观众为演员,在唱唱、奏奏、想想、动动、的过程中,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掌握并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在合奏时要求学生承担主角、主律声部的任务,有时又要求这些学生承担配副旋律、甚至是伴奏的任务。这种角色的变化,意味着他们必须要与他人紧密合作,他们在什么时候应该突出,什么时候应该配合,什么时候应该出现,什么时候应该沉默……所有的学生都要有一种角色感,都应该把握适当的分寸。这些演奏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适当加上乐器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有益于学生淋漓尽致地发挥其主动性。不仅每个学生都动了起来,都参与了活动,也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
江苏省沛县实验小学刘念泉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预设”在这里指教学设计。指教师在对教材深入钻研和对学生准确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策略所做的设计。
“生成”指事物的发生、发展、达成的成果。本研究中的“生成”指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预设,学生独特的思维与见解随着教学过程的进行而自然形成的过程。
“动态生成性教学”是指课堂教学不完全根据教师的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与教学资源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学生新的学习需求不断产生。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思考和困惑时有形成。教师以学生有价值的、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从而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在相互作用中达成。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我们经常感受到生动活泼、富有生机的课堂氛围,感受到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和创造精神,感受到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求知欲越来越强烈。但细细品味,我们的课堂教学又缺失了什么:虽然我们的课堂教学确实有了民主和开放,但一些老师对“活”的课堂出现了“失察”或一定程度的“失控”现象;教师已有的文化知识已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已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面对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少教师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不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或置之不理、按预设方案进行,或对价值判断不分主次、疲于应付,或听之任之、无所作为,或搪塞了事;或装着没听见„„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据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研究》的课题。通过研究,达到教师教学理念和教育实践的根本转型。让教师意识到,教学活动不只是教书,而且育人;认识到学生成长的多方面生命需要及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和发展的可能,从而重视、研究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过程,使教育活动过程焕发生命的活力。
新课程改革以来,浙江奉化市实验小学重点研究了“生成中学生的发展问题”;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研究“小学数学生成性教学”不够全面具体;我省部分学校的教师也对“生成”中的个别环节、案例作了初步探索,并发表在教育杂志上。本课题力求全面细致研究“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施策略,帮助和指导小学数学教师时刻关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动态生成”,适时捕捉、利用好生成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1.教师部分:通过课题研究,不断地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切领会其新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不断改善。在这个基础上,构建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模式。将数学教学提升到生命的层次,变学生为活生生的学习主体,变数学教学为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生命发展的过程。
2.学生部分:通过课题的研究,学生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使得各种情感态度、知识技能、价值观在过程中“动态生成”。
研究内容与重点:
探索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1、整合教学资源,为“生成”打好基础。
2、精心设计预案,为“生成”提供前提。
3、采取以学定教,为“生成”保驾护航。⑴学会倾听,寻找教学资源;⑵学会捕捉,实现学科价值;⑶学会点化,引导自主探究;⑷注重提升,推进高层互动。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
深入学习与深切体会“数学课程标准”及其它各种教育书刊,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占领当今教育的制高点、教育科研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并在教学中不断实施、不断反思、不断升华,以探索出“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施策略,增强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带动我校数学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同时,也使得学生各种情感态度、知识技能、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4——2007.2)。对课题进行规划设计,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在教师中全面、深入地开展学习和研讨。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7.3——2007.12)。教师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与研究。通过采取各种手段、创设开放学习情景、创造互动学习情境、捕捉点化,体验探究,教学内容的结构重组、教学设计的精心预想、教学环节的弹性控制、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来引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并不断提高教师自身智慧,灵活调控,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行为,使“动态生成性教学”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8.1——2008.4)。分析研究过程,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及相关教学论文、优秀研究案例等 ,总结研究成果。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数学文献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突破。
2、行动研究法: 教师课堂教学短时、高效行为的研究,研究这种做法的效果。
3、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教学就是结合当时课堂特定的环境,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产生互助、互惠的效果,使整个数学课堂教学形成共识、共享、共进的氛围
1.对教学价值的“新”定位
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追求生命的意义应成为数学教学的起点和归宿。
2.对学生地位的“新”认识
以往的研究中,曾提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认为学生的地位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至少是以下三个教学资源:A、基础性资源B、差异性资源C、生成性资源。
3.对教学过程的“新”理解
我们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围绕教学内容积极的、有效的、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就像是一个网络,学生是网络上的节点,网络上的节点都在活动,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构建者。
4.对教学评价的“新”体会
教学评价应该立足于课堂,促进学生的“动态生成”。通过适当评价,提升“生成”价值;让学生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评价中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看到希望,树立信心,产生动力。
六、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主持人除外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1.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科研工作,具有强烈的“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意识。学校有完善的教育科研制度,有完备的领导、专家、教师组成的科研群体,并有完成国家、省、市“十五”课题的成功经验,且能拨付充足的研究经费作为保证。
2.本课题的核心成员中,秦磊老师一直在进修学校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工作,李志健校长、吕美荣主任是徐州市名教师,高岭主任是我校教科室主任,都曾主持过多个国家、省、市科研课题,都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其他五位老师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有多年的从教经验。
3.确定本课题之初,我们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做了以下工作:⑴查阅了《江苏教育》、《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教学参考》、《小学教学研究》、《黑龙江教育》、《辽宁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月刊》、《小学数学教师》等刊物中的有关文章,从中汲取“生成”营养。⑵从网络中搜寻到了《小学数学生成性教学管窥》、《让课堂因生成而美丽》、《动态生成的课堂,关注学生的发展》、《生成的课堂更有活力》等研究论文,从中借鉴“生成”经验。⑶召开课题组全体人员会议,借助教育刊物、网络资源中的“生成”资料,集中集体智慧“生成”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案。
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也是连接情感的纽带。人们因为被音乐艺术“脉冲”,激发出丰富多元的情感波澜,从而执着于人生的美好憧憬和追求。因此,音乐艺术对于提升人的感性素养有着独特的积极意义和价值。
我们首先要具备感受世界、体验生活美的能力,然后通过这种能力来培养感性素养。小学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感性素养的重要课程,然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常常仅注重技能技术的培养,而忽视感性素养的陶冶,偏向于音乐知识理性的追求,而轻视情感情绪的熏染,背离了音乐艺?g教育的初衷。
那么,小学音乐教育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性素养呢?
一、创设愉悦的音乐课堂情感氛围
在平时的音乐教学工作中,笔者经常会对学生的音乐课堂学习效果进行调查。通过练声、练声时的嘴型和演唱等测试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对所学歌曲并没有很好地掌握,有明显的走调、忘词、吐字不清晰、歌声缺乏气息的支持等现象。究其原因,他们在音乐课堂中均属于后进生,有的不喜欢上音乐课,有的上课经常走神等。
事实上唱歌本身是一门艺术,如何让所有学生接受这门艺术,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望则是艺术的艺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虽然他们的经历少,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愿望,也有自己的主观意识。
音乐教师从第一节课起,言行举止就要散发着艺术魅力,充满艺术激情,深深地吸引学生模仿、学习、追求和超越。在上课时,教师要做到精神饱满,尤其是上课的前十分钟,教师一定要用语言或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教师在课堂上要真正和学生建立意识上的平等,而不应居高临下,整天牵着学生的鼻子跑。学生不是教师情绪化的倾泻对象,他们也有尊严,他们不喜欢教师经常用命令式的口气跟他们说话。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应多用一些“好不好?”“行不行?”“大家说怎么办?”一类的话语,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又激发了他们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在练习演唱歌曲的时候,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演唱甚至跳舞,尤其在低年级教学时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亲密的语言与动作。当学生表现出色的时候,教师可以摸摸他们的头,贴贴他们的脸,说一声“你真棒”!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拍拍他们的肩,说一声“要加油”!教师要让低年级的学生感觉我们像亲人,让高年级的学生感觉我们像朋友。总之,在课堂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课堂气氛,多把关爱和笑容留给学生,从而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开展丰富的音乐情感体验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学生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而体验是培养兴趣的基础,因为良好的情感体验总会伴随着兴趣的生成。而兴趣、好奇心则是学生学习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学生获得发展的真正动力。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设计多种歌唱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歌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在熟悉曲调之后,让学生一遍一遍地演唱,但每次演唱前都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位学生都参与音乐活动。运用歌声、表演等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加深他们对歌曲情感的理解,进而准确地抒发情感,表现歌曲的形象。
笔者在执教《小花猫和小老鼠》歌曲时,先组织学生开展“猫捉老鼠”的音乐游戏,在歌曲范唱中游戏。然后按节奏读歌词,引导学生选择唉、哈哈、咦、哟等衬词填入每个乐句休止符处,以增添歌曲情趣。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休止符”,帮助学生很好地解决了歌曲学习中的难点。在唱熟练歌曲后,要求学生跟教师用唱名分句唱歌谱,从中有效解决歌曲中的附点节奏。
在执教《动物说话》一课时,笔者围绕“动物”展开,抓住学生喜欢小动物的心理,并且以歌曲《动物说话》的伴奏为背景音乐,让学生模仿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标志性动作和声音,引导学生边体验,边感受,边思考,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乐园,让学生真正做到敢说、敢动,想说、想唱。学生兴致勃勃地学唱歌曲,不只是依靠歌词去理解音乐,而是从歌曲的音乐旋律、速度、力度、情绪等诸多表现手段去体验音乐,表现音乐,感受歌曲在内容上、形式上、情感上的美感,从而更好地表现音乐情趣。通过粗唱、细唱、精唱,使情感抒发步步深入,让学生从感性的愉悦层面上升到理性的情感共鸣、审美层面,审美情感的进一步调动、激发,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审美体验。
三、运用多元的音乐情感教学方法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常常会采用学生互相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传统的填鸭式让教师的教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只能硬生生地接受。所以,给学生提供指导学习的方式很有必要,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学生的主体性也得以充分体现。笔者在教唱《七个小兄弟》一课时,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笔者邀请了七个学生按照由矮到高的顺序排列,分别代表Dol、Re、Mi、Fa、Sol、La、Si七个音,指导学生唱好音阶,并跟笔者学做每个音的柯尔文手势,之后让学生仔细聆听,笔者随口唱哪个音,代表这个音的学生必须马上根据笔者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反应。整个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个个聚精会神,紧跟老师的上课节奏,完成了一个接一个的学习任务。在这样的情景下,教师带动全班学生安静地聆听所要学习的歌曲,想象着音高的变化,再用歌声表达出来,教学效果显而易见。这时教师的评价也显得尤为重要,音乐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满满的正能量。笔者从不吝啬自己对学生的夸奖,有的学生音准特别棒,有的学生表现力很出色,有的学生坐姿端正,有的学生积极发言等。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肯定的语言,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在以后的音乐课上学生一定会更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这就是教师多夸赞学生所产生的良性循环。
一、科学预设,打造科学化学课堂
教学的预设是应对复杂的教学活动所制订的引导学生学习的课前计划, 教师若要指定具有科学性、实际性的课堂策划,就应该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学生,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无限的思维知识财富, 从而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走向动态生成性课堂。
1.重视预设基础 ,全面把握教材。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标准,是组成课堂的基础部分,教师应该对促进学生学习的载体准确把握。预设的基础就是对教材内容透彻、完整地把握,由于教师具有统一性和固定性, 而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却具有多样性与可变性,因此,教师对于课堂预设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对教材进行一定整合和取舍, 但是要保证课堂内容的完整性和连接性,让课堂充满趣味性和动态特征。例如在化学知识“气体”的学习中,首先教师应该对学生设计相关的提问让课堂的进程在教师的基本把握之下:(1)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气体,然后通过互相了解增进知识的把握。 (2)对氧气氮气氯气等气体进行了解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3)通过探究性实验对相关气体进行验证新知识,等等。
2.了解课堂主体 ,打造和谐课堂。要完成科学预设环节不仅需要对教材内容的了解和设计,而且需要通过日常学习和学期成绩等了解学生,从而为完美的预设活动奠定基础。教师在预设准备中要重视对课堂主体的强调, 从而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知识学习。和谐课堂是在师生的共同配合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了解和强调是重要的课堂内容。对于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重要地位, 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发展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初中化学水平进行一定的考察,作为高中学习化学的基础准备,学生的课堂配合和知识学习能力都是教师需要了解的重点, 也是促进和谐课堂进行预设的重点内容。
二、促进动态生成,完善动态主体课堂
对于高中化学课堂中促进动态生成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知识学习和实验操作, 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和有限的实践内容下完成无限的思维空间开发, 从而在课堂中强化化学能力, 最终提高化学成绩和参与科学的兴趣。对于动态课堂的完善内容应该重视发展学生的可能自主性和能动性, 不可为了配合课堂预设而限制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学习。
1.配合预设内容 ,注重课堂灵活性开展。动态生成的课堂应该在课前预设的基础上进行, 对于教学方法的设计要进行恰当取舍,以便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的的思维知识拓展, 从而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方式。例如在知识点“氯气”的学习中,教师的课前预设可能是先对实验操作进行描述,一般强调的是实验结果对课本结论的证明,但学生往往感兴趣的是“为什么”这一环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增加操作和问题环节,通过将红纸分别放在干燥和潮湿的氯气中进行对比试验,根据结果教师应该让学生体验实验,加强对实验现象的表述。后续实验中,对于实验结果教师也应该在动态生成的基础上完成对预设的取舍、整合和利用。
2.将教学活动具体化 ,紧扣动态生成性这一主体内容。教学活动具体化是让教师将教学目标细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在预设的基础上实现动态生成性的教学进程, 才能真正打造让学生自由自主学习的课堂。课前教学预设教师会组织设计多个方案, 在准备充足的基础上仍然有不可避免的意外产生,教师应该把教学活动具体化,在细小分支方面进行动态生成性的教学活动内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知识是需要利用课堂实验进行证明的结论性知识学习, 动态生成课堂的作为主体内容, 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创造学生动态学习的机会。例如,在氯气的学习中,化学知识表明利用氯气可以进行自来水的消毒杀菌,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进行设计实验方案 , 观察颜色—用 红纸—加石蕊 试液—加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这4个方案可以得到结论:只有方案4的溶液是呈浑浊的,自来水是利用氯水进行消毒的。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可以跳出课堂预设,提问学生“养鱼能用自来水吗? ”和“经过哪个环节自来水才能养鱼? ”等。
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开展有效预设和动态生成的教学模式,不仅要强调课前预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要重视在动态生成性课堂中对教案的灵活性使用, 为开展适合学生发展学习的化学课堂更应该将有效课前预设和课堂动态生成性有效、高效结合起来。有效预设是开展课堂学习的前提条件,动态生成性是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有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才能在科学教学的基础上实现学生思维与知识、能力与实践的共同发展。
摘要:现阶段,我国新课程改革正逐渐深入高中课堂,对于化学这一科目主要强调有效预设和动态生成教学模式的构建。随着高中化学教学的逐渐成熟和深入研究,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构成生成性教学成为评价高效课堂的标准之一,化学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把握动态生成的途径和课堂动态生成的方法,才能真正打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有效课堂。高中阶段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阶段,高中化学知识向更深层次、多方面、全方位的方向发展,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趋向成熟的阶段,有助于营造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活跃课堂气氛,对于化学知识能很好地理解和记忆。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有效预设,动态生成
参考文献
[1]王卫东.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预设与动态生成的教学模式与策略[J].学苑教育,2014,22:60.
精心的预设铺垫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也就是说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
首先。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学习政治知识不仅是在政治课堂上,在生活中,他们也不断地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在执教《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时怎样导人新课,有三种预设方案。方案一:较系统地复习上节课或以前复习的相关内容,可提问学生,可教师讲述,一般是根据内容特点,将两种形式结合起来,并自然地导人新课内容,同时明确学习目标。方案二:创设情景,或从时政热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导入新课,或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导入新课,或从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导人新课。可教师主持,可学生主持。方案三:展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简短的研究报告)导入新课。因为这个方案比较贴近他们的认知规律,教师很容易地把枯燥的概念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结果这堂课上得异常精彩、生动,引起大家共鸣。
其次,教学设计要“粗”“精”搭配,富有弹性。生成需要一定的空间,空间是生成的前提条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做到“粗”“精”搭配,以赋予课堂更多的创造性、生成性。如在《关于台湾问题》的探究教学中,我根据知识结构,分别设计了四个问题:1、台湾的历史和台湾问题的由来是什么?2、台湾的现状什么样?3、为什么要解决台湾问题?4、怎样解决台湾问题?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既激发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台湾问题的认识,使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正因为有了这一精心设问,学生在理解台湾问题时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创造出不同理解方法。
平等的对话促进生成
对话在当今社会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对话教学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教学过程成为引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基于个体经验去富有差异地建构起自己的独特意义或意义体系的过程,人在这样的过程中才得以主动积极地发展他自己。以下是《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中“人们文化需求的特点”的教学片断。
师: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你认为应该提供哪些类型的文化产品?
生:经典的和流行的,传统的和时尚的,高雅的和通俗的,严肃的和娱乐的等等。
师:有人认为流行文化作品大于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因为它接受群体更广泛;有人认为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大于流行文化作品的价值,因为它更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你认为呢?你更喜欢哪种类型呢?为什么?
学生辩论:结合书本89页材料讨论问题——“经典”vs“流行”文化的价值,引出什么是我们所提倡的大众文化。
最后教师总结。
这样的对话教学主张先学后教,先思后问,先问后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保证学习过程的充分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先学后教,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基础和潜力,使教学安排如同赞科夫所说“走在学生发展前面”。
及时的调整推进生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书本的“奴隶”,也不是教师的“应声虫”。课堂上,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旁逸斜出,南辕北辙,背道而驰。面对这些“歧路动态资源”,教师应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敢于因势利导、打破计划,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在复习到有关民族团结相关内容时,大部分同学都能深深地理解民族文化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突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发问:“老师,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水的作用也这么大,可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许多水,这不是浪费水资源吗?”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不和谐音”,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明白了这清洁的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他们相信,虽然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西双版纳,但爱水的民族,肯定最懂得水的珍贵。短短的几分钟,不但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错误”变成了宝贵的学习资源,更重要的是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辨错、改错的过程中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呈现出一种人文之美。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竖笛教学动态的生成策略】推荐阅读:
小学音乐学科教学策略11-18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器乐教学07-18
小学音乐教学中声乐教学探索论文11-24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分析12-03
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对策及建议11-18
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问题浅探09-19
体会新课标下的小学音乐教学07-13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交往策略07-07
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经验06-03
小学音乐教师教学总结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