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2024-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找规律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共11篇)

找规律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篇1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较强,于是我本着“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教学产生的兴趣,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体现数学的价值。”这一理念来设计、实施教学。回顾整节课,学生好像是在“节日”中度过,时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

1、探究性、活动化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和保障。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自主创造出不同层次的规律,有图形形状的规律,颜色的规律,掌声的规律,小朋友自己上台排队的规律。学生经历了探索规律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切身感受到数学的美和作用,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只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活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一直在担当着主人翁的角色,主动地探索规律、创造规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2、联系生活,感悟规律的美

从刚开始出现的几幅彩旗图,让学生选择哪条看着最舒服,最工整时,学生就对规律的美有所体验了,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营造出规律的美的感受。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中也处处充满这美丽的规律。并让学生举例子,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一是在这节课上我发现自己平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不够,体现在让学生独立或合作设计几组有规律的动作或图案时,学生大多设计的规律没什么新意。二是合作学习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教师应该注意合作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更和谐地进行合作,提高合作效率。但在本节课中我还是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还不够。三是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发现规律,而我在颜色的处理上,甚至摆图形给学生的提示太多,没有做到循序渐进,对学生的审题或思维提出更高的要求。今后我将以课程改革和校本教研为契机,加强学习研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中反思,反思后再实践,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的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找规律》的第1课时。在这里我主要从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八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找规律》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探索规律”这一版块的内容,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本节课主要是学习一些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

二、说学情

“找规律”这一内容,虽然在全册教材中第一次出现,但是学生对于这一内容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在学生的生活中,有大量的有规律的排列,在学前教育中,大部分学生对此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这些都是学习本课的重要基础。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观察和分类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找规律这一内容。

三、说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

2、能力目标: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和发现数学美的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说学习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的的排列规律。

难点:引导学生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

五、说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卡、水彩笔。

六、说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游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游戏、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规律

由游戏导入,在猜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规律的存在。【设计意图:通过教具的辅助,猜一猜的情境,体现新课程标准情境教学的理念,意在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情境,促使他们较快融入其中,并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也让学生初步的体会规律。】

(二)、置身情景,探究规律

课件出示主题图──找主题图中的规律。此环节分四个层次,先出示整幅主题图让学生找一找图上有规律吗?有些什么样的规律?让学生整体感知规律,再出示“彩旗”,图引导学生找规律;接着同时出现“灯笼”图、彩花图和“小朋友排队”图,由学生同桌讨论找出规律;最后汇报小结说清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结合教材所提供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动脑、充分体验,从一组一组、依次不断、重复至少三次,逐层的理解有规律的排列。】

(三)、闯关游戏,理解规律

第一关:说一说。

第二关:填一填。

第三关、涂一涂。

【设计意图:通过闯关的形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同时,通过说一说、填一填、涂一涂等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此环节重在体现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以“听会忘,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四)、回归生活、寻找规律

1、让学生介绍生活中的规律。

2、欣赏有规律的图片。

3、让学生创造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规律、欣赏规律、创造规律在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并感受到有规律的事物能带来美感。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体现“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符合新课标和新理念。】

(五)、课堂总结

这一环节我总结全课,为本节课画上了一个句号,同时鼓励学生创造出更多美得规律来点缀我们的生活。

八、说板书设计

找规律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篇2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 (下) 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 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 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 发展有序思考的能力, 培养初步的符号感。

3.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丰富学生的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上衣和裙子的图片学具、作业纸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感知搭配问题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上一节数学课, 好朋友见面, 按照中国传统的礼节, 见面一般要握握手。如果老师和全班所有的同学每人握一次手, 一共要握多少次呢?

生:我们班有42名同学, 老师和每个人握一次手, 一共要握42次。

师:在看似平常的握手中也蕴藏着数学规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评析:教师用谈话的方式引入教学, 轻松、自然。师生交流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握手问题, 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很自然地引入课题。】

二、引导参与, 探究搭配规律

1. 探究搭配的方法

师:春天到了, 小红准备到钵池山公园游玩, 从衣柜中找出了2件上衣, 3条裙子。 (出示图片)

师:选一件上衣和一条裙子搭配穿, 如果你是小红, 你会选择哪一种穿法?

生:我选第一件上衣和第三条裙子搭配穿。

生:我选第二件上衣和第二条裙子搭配穿。

……

师:看来上衣和裙子的搭配方法不止一种, 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请同学们把作业纸上的图片连一连。

(学生在作业本上连一连, 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生:我用第一件上衣和第一条裙子搭配, 第二件上衣和第二条裙子搭配……共6种。

生:我用第一件上衣分别和三条裙子搭配, 有三种;用第二件上衣分别和三条裙子搭配, 有三种。共计6种。

生:我用第一条裙子分别和两件上衣搭配有两种, 用第二条裙子分别和两件上衣搭配有两种, 用第三条裙子分别和两件上衣搭配有两种, 共计6种。

……

师:比较一下, 你更喜欢哪个同学的搭配方法呢?为什么?

生:我认为第二和第三种方法好, 因为他们是按一定顺序搭配的。

生: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因为这样搭配不容易重复、又不会遗漏。

小结:刚才在选择上衣和裙子搭配的时候, 同学们想到了两种既不重复又不会遗漏的方法:一种是先选一件上衣分别与三条裙子搭配;另一种是先选一条裙子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

【评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 让学生自己利用图片进行搭配, 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又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你喜欢哪种搭配方法呢?”让学生自主评价, 在比较和交流中, 不仅初步体验了搭配规律, 又渗透了有序思考的思想。】

2. 优化思维, 寻找简捷的表达方法

师:如果现在没有图片, 你能想办法表示出这6种搭配方法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表示, 教师巡视并指导)

学生汇报交流。

生:第一件上衣和第一条裙子搭配;第一件上衣和第二条裙子搭配;第一件上衣和第三条裙子搭配。

生:用1和2表示上衣, 用字母A、B、C分别表示裙子, 共有1A、2A、1B、2B和1C、2C, 共6种。

……

师:再比较一下, 你更喜欢哪种表示方法, 为什么?

生:我喜欢用符号表示的搭配方法, 这样比较方便、简洁。

生:我喜欢用字母和数字表示的搭配方法, 这样也比较方便、简洁。

……

小结:同学们想到了用文字、符号、字母和数字的方法来表示, 通过比较, 大家觉得还是用符号、字母和数字表示比较方便、简洁。

3. 归纳总结搭配的规律

师:如果增加1件上衣, 又有几种不同搭配方法呢?你是怎样想的?

生: (略)

师:如果再增加1条裙子, 搭配的方法又有多少种呢?

生: (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幅图, 你发现搭配的总数一样吗?猜一猜, 搭配的总数可能与什么有关?

(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搭配的总数与上衣的件数和裙子的条数有关。

生:我发现搭配的总数就等于上衣的件数乘以裙子的条数。

……

生用前面搭配的例子验证规律。

小结并板书:上衣的件数×裙子的条数=搭配的总数。

师:如果有8件上衣, 10条裙子, 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生用8×10=80 (种) 。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日常生活中的搭配规律, 同学们不仅掌握了搭配方法, 而且发现了搭配中的规律。

【评析:数学具有抽象性。“如果现在没有图片, 你能想办法表示出这6种搭配方法吗?”教者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表示搭配的方法, 学生有的用符号、有的用文字……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抽象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意识。通过上衣或裙子的数量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让学生体验、感悟搭配的规律, 自主建构了数学模型。】

三、应用规律, 解决生活的搭配问题

1. 握手中的搭配

师:前面我们知道握手当中蕴藏着数学问题, 如果听课的4位教师和我们全班同学每人握一次手, 一共要握多少次手呢?你是怎么想的?

2. 早餐中饮品和点心的搭配

出示:3种饮品和5种点心。选一种饮品和一种点心搭配, 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师:我们在选择时不仅要注意个人口味, 更要注意营养均衡搭配, 这样我们才能长得更健壮。

3. 少年宫活动报名表

(1) 红红想学两项, 选择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2) 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4. 设计路线

小明从家经过体育馆到学校, 一共有8种不同的走法, 猜一猜从家到体育馆可能会有几条路?从体育馆到学校可能会有几条路?

5. 观看《田忌赛马》视频

小结:孙膑正是运用搭配的策略, 改变出场顺序, 从而赢得了胜利。

【评析:这一环节的教学, 通过巩固性练习和拓展延伸练习,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创设了较大的问题空间, 学生的思维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深入和发展。】

四、全课总结, 引导延伸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搭配规律。通过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呢?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 还有许多类似的搭配规律, 只要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问题, 就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总评:

综观全课, 教者引领学生从研究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搭配现象入手, 初步学会搭配与选择的方法, 体会搭配的规律。在自主探究中, 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而且提升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 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 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 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 巧妙地设计了“握手—穿衣服—早餐的搭配—设计线路”等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蕴含搭配现象的生活情境,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 在搭配和选择中, 逐步体会到搭配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和活动经验, 而且进一步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引领自主探究,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建构数学模型

皮亚杰认为:“对知识的理解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教者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基于搭配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 教者充分放手, 以“穿衣服”这一学生所熟悉的搭配问题为载体, 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自主建构了搭配的规律这一数学模型。并运用这一模型成功解决了“早餐的搭配”“参加少年宫活动中的搭配”“设计线路中的搭配”“田忌赛马中的搭配”等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使学生对搭配的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三、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找规律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篇3

执教人:方丽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5页 教学目标:

1、能找到简单图形中隐藏的规律。

2、在找规律的过程中,能理解规律的本质是“一组„重复出现”,能用规律解决简单问题。

3、在找规律和用规律的过程中,能理解规律的本质。教学重点:通过活动发现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能发现并理解规律的本质是“一组„重复出现”,能用规律解决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通过游戏,导入新课。1.游戏一(拍手拍手拍肩)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下面咱们先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动作接龙”,老师先做,会的小朋友跟着老师的动作一起做。

师:同学们真能干呀,你们是怎么想到这样接老师的动作的?是不是发现了什么秘密?(生答)

师:老师拍手拍手拍肩,然后怎么做呢?再然后呢? 师:是的,拍手拍手拍肩它在不断地重复。2.游戏二(拍手上上左左右右)

师:你们是怎么想到这样接老师的动作的? 师:上上左左右右在不断地“重复”

师:像这样的一组动作(前面怎样,后面也是怎样的)重复做下去就叫做规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课件出示主题图。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迎接节日的到来,二一班的小朋友们把教室布置得可漂亮了,老师带你们去看看。看看谁的小眼睛最亮? 仔细观察,它们有规律吗?

生说。

1.首先来研究彩旗图中的规律。

师:仔细观察彩旗的排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先自己读读后齐读)2.课件出示彩花图。

师:刚刚我们把彩旗的规律找到了,下面我们来看看彩花有什么规律呢?(课件出示)同学们猜后面会出现什么颜色的彩花?(生说,课件一一出示)

3.研究灯笼的规律。

学生回答。

4.小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都是按一定的顺序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的,像这样的排列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

三、巩固练习。

1.找规律。(课件一组一组地出现3组)学生自己找规律。

2.找规律。(课件一组一组地出现3组)题目难度加大。

学生自己找其中的规律。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课件一组一组地出现3组)

学生说,课件出示。

四、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师: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还有很多,你发现了吗?

学生寻找,汇报。

师:同学们真聪明!其实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还有很多很多,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会发现,规律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欣赏生活中的规律。

有规律的事物常给人一种美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规律的美吧。课件出示图片。

小小设计师。(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找规律

《找规律》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4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第48、49页。教学目标:

1、认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的规律,以及类似现象的规律;

2、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3、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观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发现规律并能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教学难点:观察并发现规律。

教学用具: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自制课件;作业纸。

本节课我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力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动手操作与发展思维的关系,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和年龄特点,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

1、关注学生的情感。

有一句大家都深知的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在参与中获得进步与发展。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组数字***和28282828282,看谁记得又快又准。男生记***,女生记28282828282.女生:很快的记住了。

师:为什么28282828282这组数记得这么快呢? 女生:这组数有规律。

男生:不公平。(板书:找规律)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组数字,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生:两头都是2,每两个2中间的是8.生:2和8作为一组,一共有5组,最后一个是2.师:像这样的一个隔着一个排列,我们叫它“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本环节,我紧抓住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记数游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男生记***,女生记28282828282,这组有规律从而导入新课,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这就告诉我们:当我们重视了“三个维度”中的“情感维度”的建构,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単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师:森林里可热闹了,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些什么? 生:兔子,蘑菇,手帕…

师:那么,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刚才所看到的间隔排列,把你的发现轻声地说给同桌听。

师:先看夹子和手帕,排在第一的是谁?最后的呢?那夹子是排在什么地方的呢?

师:夹子排在队伍的两端,我们可以把同时排在队伍头和尾的物体叫两端物体。(板书:两端物体),手帕排在夹子的中间,我们就把排在中间的物体叫做“中间物体”。夹子有几个?手帕有几个?

师:再看兔子和蘑菇,两端物体是谁?中间物体呢?各有几个呢? 师:篱笆与木桩,两端物体是谁?中间物体呢?各有几个呢? 师: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汇报。

在出示主题图后,寻找规律的环节中,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探索规律,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由此促进了多种发现的产生。在学生初步会报发现后,我采取了列表格的策略,通过表格直观明了地把两端物体与中间物体的数量关系呈现出来,有效地突破了难点,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间隔的排列规律,印象深刻。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探究中思考,从而,不仅获得了新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学习。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的规律之后,我们通过活动来验证一下。活动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最后小组交流,全班集体交流和汇报。本环节设计了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调动学生各种器官去参与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研究知识,“创造”知识。整节课活动丰富,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也给学生提供了尝试成功和欣赏数学美的机会,关注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点。

4、创设探究的情境,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设计了一道封闭型植树问题:沿圆形池塘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质疑:有的同学说74棵,有的同学说75棵,还有的说7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探究规律:你们能想办法找出来吗?在小组内试一试。

在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时,先让学生猜有多少棵桃树,再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当有学生用十个手指围一圈,数手指间的空档这种方法来说明时,老师给以肯定,并让同桌互相围一围,数一数,这里,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氛围,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更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5、关注学生的情感与体验。

课中我充分地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说,给与充分的肯定,并对表达的加以表扬。让学生充分相信自己,树立信心,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让学习变得轻松而有意义,愉快而有价值。

找规律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篇5

甘肃省临泽县西头号小学 张晓梅

一、引入:

师:同学们好!生(齐):老师好!

师:今天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老师非常高兴!同学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声音大一点儿,给老师点信心,好吗? 生:好!(齐)高兴!

师:同学们喜欢看大风车节目吗? 生:喜欢!

师:你们知道大风车节目是什么时候播出的吗?(是上午?还是下午?)

生:是每天下午播出的。

师:是几时几分播出的呢?(学生同桌交流,说说具体时间。)生1:4点15分。生2:5点20分。……

师:同学们都说的不太准确,老师告诉大家,请你记住这个时间,准时收看大风车节目,这个节目可好看!(板书:6时10分,6:10。)师:前面我们学习了认识时间的有关知识,同学们用的还不是太好,今天我们继续复习、巩固认识时间。好吗?(板书:认识时间。)生(齐):好!

二、基础知识回顾

师:请看屏幕,老师给同学们请来了一位老朋友,是谁呢?(出示课件一。)

生:钟表。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学生认真观察后老师让学生边指边说。)

生:钟面上有时针、分针、秒针、还有12个数字……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指得非常正确!又矮又胖的最短的针是时针,最长的这根针是秒针,另外这根是分针。

师: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观察电视机中的老师是怎样给大家介绍的(教师出示课件二。)

师:电视机中的老师给我们做了介绍,谁知道时针走一大格表示多长时间?(指名回答。)

生:一小时。师:非常正确。

师:分针走一大格表示多长时间? 生:5分钟。

师:正确!你真棒,观察得很仔细。那分针走一小格呢? 生:一分钟。非常好!

师:(课件返回)谁观察得仔细,1小时等于多少分呢? 生:1小时等于60分。

师:非常正确,掌声送给他!(教师同时板书:1时=60分)

三、重点练习

师:同学们记住了大风车节目播出的时间,现在老师请你记住爸爸看《新闻联播》节目的时间,把这个时间写在本本上。不要忘了提醒你爸爸。(生写时间,老师巡视。)

师:写上了吗? 生:写上了。

师:写对了没有呢?请同学们对照老师的写法检查。(板书:7:00,7时。)

师:写法和7:00不一样的同学请举手。师:你能说说你是怎样写的吗?

生:我写一个7再写一个时。(生说老师板书:7时。)师:这个写法也对,时间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可以用两个小圆点儿把时和分隔开,也就是电子表的形式:7:00,另一种方法是用文字写时分:7时。

师:同学们都喜欢看动画片,但老师在这里提醒你每天晚上八点半应该准备休息,请你把这个时间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在本本上,好吗?(强调用两种方法写。学生写时间,教师将9:20拔在课件钟面上。)

师:写对了吗?请你对照老师的写法来检查一下。(学生自己检查后同桌交流。)师:谁像老师一样用两种方法写的,请把小手举起来,哦!这么多同学都能用两种方法写出来,真不错!谁的写法不一样呢?

生1:我是这样写的:8:半。生2:我是这样写的:8点半。师:你们同意他们的写法吗? 生:不同意。师:为什么? ……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刚才我说八点半,同学们都会明白老师的意思,8点半是我们的习惯用语,8时30分是书面用语。你妈妈提醒你上学会这样说:“孩子两点半了,快去上学。”不会说:“孩子2时30分了,快去上学。”这样说听起来有点别扭,两点半是习惯用语,2时30分是书面用语,同学们都会听,会看吗?你能读出钟面上这个时间吗?

生:9时20分。

师:非常正确!掌声送给他!

师:同学们,这就是上第一节课的时间,你能很快的用两种方法写出这个时间吗?(学生写时间。)

师:同桌交流,看你们组里谁写得既正确,又好看!请小组长负责评一评。

师:第一小组组长说说选的是……

师: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用你喜欢的方法夸夸你们组里写的好的同学,好吗?

……

(写后让学生欣赏歌曲。)

四、动手操作

师:同学们读的准,写的好,你能很快的在钟面上拔出一个具体时间吗?

要求学生在钟面上拔出相应的时间:2时7分、4时36分、11时50分……

五、感受一分钟

师: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有趣的活动,给大家1分钟的活动时间,看一看这1分时间内你都能做些什么事情,(规则:大家可以写字、画画、拍球等。但是要求听到提示的时候,必须停止所有的活动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师:大家准备好了吗?好!开始。

师:好,时间到了。(请同学说说在1分时间内做了些什么。)师:你们都尝试了在1分时间内里做了一些事情,那么你感觉1分钟时间和一节课时间相比怎样? 师:是呀,还有很多同学没有想清楚该干些什么时间就到了,你们有什么想法呢?谈谈你们的感想吧。

六、本课小结、师:大家说得都很好,我和大家一样都有同感。时间过得飞快,时间过去了就不会再回来了,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做时间的小主人。实践反思:

1.本节课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教师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是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精心设计,让学生懂得学好数学就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充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同时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运用多媒体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构建教学模型,使原来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化、生动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007-06-07 人教网

找规律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篇6

马玉花

** 设计理念 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书扉页中指出:“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因此,我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背景,打破“零起点”教学惯性思维,在尊重儿童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升已有认识,帮助他们将生活中的数学经验进行总结与升华,促使他们完成对知识的理性概括,从粗浅的经验到深入的理解。并且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喜欢的故事为引子,通过“找简单的规律——摆、涂规律——动手创造规律——找生活中的规律”等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因此我制定如下的 **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通过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并能找出图形的变化规律。

** 教学难点:发现并创造出有新意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 教学关键:通过猜一猜、摆一摆、画一画等、认识简单规律和创造规律,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生一袋学具 **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感知规律 1.讲故事

从前有座山......师生其讲

要讲到什么时候才完呀? 为什么呢? 板书:重复出现

在这个故事里是哪几句话在重复出现?

我们把这几句话,叫一组话,也就是一组一组地。板书:一组一组地 2.板书:找规律

小结:我们可以把有这样特征的事物叫做有规律。板书:规律

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找规律。板书:找

二、探究中发现规律 1.出示主题图

这是幼儿园小朋友为了庆祝节日,正在举行联欢会呢!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 么?

把你的发现跟同桌说一说吧!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2.总结规律含义

以后我们只要发现事物的排列它是一组一组的,而且重复出现了3次或者3 以上,我们就说它的排列有规律。

板书:3次或3次以上

三、体验规律 延伸规律 欣赏规律。闯关游戏 第一关:摆一摆

1.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摆的?你会接着摆下去吗?请你用学具试着摆一摆。谁来说说你摆的是什么? 2.这组图形你会接着摆下去吗?请你摆一摆。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3.小结:小朋友真厉害,发现了这组图形不仅在形状上有规律,而且在颜色上也是有规律的。第二关:你会涂吗?

1.空白处该涂什么颜色呢?书89页做一做,请你独立完成,看谁涂的又对又快!2.谁来汇报一下你涂的情况。

3.接着看,你会涂吗?书92页第二题,看谁先涂完!谁来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4.间休:《找朋友》

刚才我们听音乐表演,你有什么发现? 第三关:创造规律

1.用你喜欢的方式创造一组规律,看哪个小组的规律最有创意!2.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说说其中的规律。

3.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有规律的事物,你能找到并说说吗? 小结:边做边想,这节课你开心吗?那你学会什么新知识了?

过渡:是啊,规律无处不在,规律也给我们带来美得享受,我们一起欣赏一下生活中的规律吧!

结课: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每个孩子都能像今天一样,会看、会听、会想、会说,高高兴兴地学。快快乐乐的长大!

**…教后反思:…

“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一部分,要求学生能够 “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找规律”是根据新课标理念新增加的学习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

3月22日在沙区教研活动时执教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 第一课时,这是找规律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会寻找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为后面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对于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较为容易。但是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神容易分散,语言表达不完整。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数学学习趣味性,强化语言表达训练,是本节课教学中我较为注重的学习策略。

本节课我是用“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的方式进行,教学目的明确,能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有条理,设计的练习形式多样,较为直观,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我的教学意图有两个:一是让孩子通过找规律能够说出下一个是什么;二是让孩子充分感受规律的美。围绕着这两个教学意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

1、情境导入

2、发现规律

3、体验规律

4、延伸规律

5、欣赏规律。

在第一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设计时,我首先通过“故事引入”的情境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出孩子大脑中“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原有经验,然后揭示揭题。第二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是通过主题图“发现规律”。这一环节,我重在强化训练孩子用较清楚、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并能猜出下一个是什么?接着,我在“体验规律“这一环节设计了闯关游戏“摆一摆、涂一涂、画一画 ”的教学情境。首先,“摆一摆” 创设了开放的教学情境,提供学具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接下来该怎么摆,既要选择图形又要选择颜色,培养认真观察、动手的能力。其次,“涂一涂”重在让学生会按照规律涂色,还要会说出规律,并能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规律。最后,在“延伸规律“环节我设计了小组合作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规律,使学生在互帮互学的过程中认识到规律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形、声音、动作等,目的在于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并通过欣赏他人作品、比较辨析规律,学生进一步明了怎样才是有规律的排列、谁的规律更有创意。课末以“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让这节课在学生不由自主的感叹声中结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课堂上,我比较注重对孩子的及时评价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因为一年级是孩子学习的启蒙阶段,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的信心都将在这一学段定位。作为一名低年级数学老师,我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习惯是终身受用的。

通过反思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在于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本节课,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猜一猜、说一说、摆一摆、涂一涂、找一找、画一画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规律、经历发现规律过程,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特别是让学生小组合作创造规律这一环节中,我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开放了学生思维,学生设计出了与众不同、有创意的规律,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作为一名低段的数学教师,整堂课的设计和实施也有一些遗憾:

1.在学生小组创造规律结束后,应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在实物投影上,更直观,更明了,便于比较,学生听的效果也会更好;

2.评价方式不够多样。在学生小组合作结束后,应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成员间的互相评价,让学生的合作更和谐,更有效。3.我觉得受40分钟时间和大班型的限制,很多孩子踊跃举手了,面对着一双双挥动的小手,老师我却无法一一满足他们渴望被提问的小小愿望。4.小组讨论的习惯还不是太好。5.教学语言还需严谨。

这些不足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找规律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篇7

本节课是学生继一年级学习了简单的周期排列后第二次学习找规律,无论从情感上还是知识上,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但此次找图形的规律以循环排列为主。这样,学生不仅要看清形状和颜色的组合规律,还要发现图形排序上的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综合概括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与掌握不是易事。反思这一单元教学过程,总结本单元测试情况,结合体育东小学的研讨课,对《找规律》这一单元教学内容做如下反思:

一、应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新课伊始,我觉得不要将教材上墙面装饰图作为学生探究的第一材料,而是先以“只有图形顺序的变化,没有颜色区别的图形”来切入,以减少规律的纬度,凸显重点,分散难点。

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践经历

由于找规律这一内容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要求比较高,如果单单靠老师的讲以及学生的动手去画还是不够的,要想化抽象为形象,更多地应从学生自身出发,让学生亲身感受规律,经历规律发生的过程。我在教学过程中,觉得在课堂上让学生“站队”或者“坐位子”等实践活动来感知规律花费的时间比较多,就把这一环节去掉,但在后面的反馈练习中,学生对于这一内容学得还是不够透的,所以对于学生亲自去感受规律这一实践性的内容还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在探索完循环排列规律之后,再安排4人小组排队演规律,既能加深体验又可帮助梳理知识,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进行自由设计环节也不至于“纸上谈兵”。那样,课堂会因学生的大胆创新呈现更多的精彩。

三、应引导学生对不同类型的排列规律进行总结归纳。

找规律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篇8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7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整理并熟记1-6的乘法口诀表。熟练地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乘法口诀卡片、乘法口诀表。

教学过程

一、回忆搜集再现

师:小朋友,我们学过哪些乘法口诀?

生:1~6的乘法口诀。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1~6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学生闭上眼睛回忆。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些不完整的口诀,你能把它说完整吗?

一般题:()二得二三五()二()得八

开放题:()得六()得四()十二()十八

在回答()十八时,

生1:三六十八(同学认可)。

生2:二九十八。

师:对吗?

生3:我们没学过。

生4:对的,因为两个九相加得十八。

师:是啊。只要我们学会了编口诀的方法,没有学过的口诀也会编。

[评析:课首让学生回忆旧知,诱发学生整理知识的需要,体现了整理与复习的必要性。设计的开放题练习,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口诀,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二、整理观察记忆

师:小朋友,我们以前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还记得吗?你是怎样记住的?

生:整理成加法表、减法表进行记忆。

师:说得真不错。那你们能把乘法口诀也整理成一张表吗?

小组合作整理、排列,老师巡视。

展示各小组用各种排列方法整理成的乘法口诀表,小组代表作介绍。

师:小朋友整理得都有一定道理。这里也有一张口诀表,你有办法补充完整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书上填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邮递员,邮递员,来送信。(送信游戏)

生:(走上台)在“二二得四”和“二四得八”中间贴上“二三得六”的口诀。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竖着看的,在“二二得四”和“二四得八”中间应该是“二三得六”。

生2:也可以横着看,第三排是3的乘法口诀,在“一三得三”与“三三得九”中间当然是“二三得六”。

……

师:邮递员,好细心,认真负责做得对;你满意,我满意,我们大家都满意。(师生一起拍手表扬)

师:小朋友,看了这张表,你想说些什么?

生1:我想说,横着看分别是1的乘法口诀、2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

生2:我想说,竖着看从左往右依次是一几、二几……六几的乘法口诀。

生3:我想说,斜着看第一句乘法口诀中前两个数都一样,分别是一一、二二、……六六。

生4:我还发现,乘法口诀“二二”与“一四”的得数相同,“一六”与“二三”得数相同,“二六”与“三四”得数相同。

师:小朋友真会发现,其实这张乘法口诀表下面还有一部分乘法口诀呢。

没等老师说完,一位学生站起来抢着说:6的乘法口诀下面肯定是7的乘法口诀。一七得七,二七十四……

生:还有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我也能背。

师:小朋友真聪明,那你知道乘法口诀有什么用吗?

生:可以帮助我们计算乘法算式,不仅快,而且正确。

师:是啊,乘法口诀的作用很大,我们要牢牢记住它。你能记下来吗?你准备怎样记?

学生自由背口诀,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小朋友记在心里了吗?背给大家听听好吗?

生1:我能横着背。(背口诀)

生2:我能竖着背。(背口诀)

生3:刚才他们都是顺着背的,我能横着倒背。(背口诀)

生4:我能竖着倒背。(背口诀)

生5:还可以斜着背。(该生斜着背出了第一行,就停下来了)

师:斜着背较难,小朋友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试一试。小朋友,还有别的背法吗?老师会拐弯背呢。(示范背“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三五十五,三六十八”)

生1:老师,我有点看不懂。

生2:我发现老师是这样背的。(一边上台指着口诀表,一边读。)

师:同桌小朋友互相拐弯读一读,不会的可问问其他小朋友。

同桌互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能背的小朋友试着背,不会的小朋友可看着读。

[评析:乘法口诀表的多种整理方法、乘法口诀表的多种补充思路、乘法口诀表的多种编排特点、乘法口诀表的多种记忆方式都让学生自己探索,学生的潜能正逐渐在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情景中得到开发。]

三、提取应用巩固

师:刚才小朋友说,乘法口诀的作用很大,那你能说说每一句乘法口诀能算哪些乘法算式吗?

同桌用乘法口诀卡片合作练说。

师:小朋友会用乘法口诀来计算乘法算式了吗?让小组长来测试一下,如果算错了,一起分析原因。

小组长负责,小组内练习计算乘法算式。教师巡视。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做蹦蹦跳的游戏。每一组由正、副组长负责,各带3位同学成为小小组,组长做裁判,小小组3位同学要求第一位同学算出所给题目的得数,第二、第三位同学说出与它相邻的算式并算出得数。例如:所给题为“4×3”,你可计算:“4×2”或“4×4”;还可以计算“3×3”或“5×3”。算对的就可以跳过一格,比一比哪组跳得快。

各小组开展活动,学生兴趣很高。

师:小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背熟乘法口诀表可以提高计算速度。下次,你们想不想跟老师来比一比谁背得快?

四、课后延伸

告诉妈妈拐弯背的方法,并跟妈妈比一比,谁先背出来。

找规律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课前准备 数学学具。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朋友已经学到了那些规律。请说一说。

学生拿处学具摆成有规律图形。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大家评一评。

二、新授:看!书上的图,小朋友们在摆什么。各是怎么摆的?学生自由说说。

1、我们来看一看例5(1)

图上有什么图形?是怎么排列的?

先让学生说,然后评一评。

2、2)小题,你会写吗,试试看!

做好后讨论讲评。

3、这里画着什么?

那些花儿有几中颜色?

是怎么排列的?

学生读列完成,然后交流。

二、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交流。

三、巩固。

1、组拿出学具摆出有规律的图案,互相说一说。

2、一找教室里那些摆放是有规律的?我们的生活中,你看到过那些有规律的事物,请说一说。

找规律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篇10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郊游吗?

生齐:喜欢!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天,去欣赏欣赏。(多媒体课件呈现课文第1小节的插图和文字)谁能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一只小鸟在飞。

生2:我看到草芽绿绿的、嫩嫩的。

师:你说得真好!

师:春天,草芽从土里钻出来给大地披上了绿衣裳,他会对小鸟说什么?

生1:春天真美!

生2:我要长大!

生3:我是春天。

师:他为什么说自己是春天?

生1:因为春天小草会发芽。

生2:因为人们看到小草绿了就知道春天到了。

师:你们说得真好!草芽多高兴、多自豪呀!自己读读课文,把草芽高兴、自豪的样子读出来。

(学生练习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

(一生朗读,声音太小,别人根本听不见)

师:(做倾听状)哦,他声音真好听,真想再听一次,你们想吗?

生齐:想!

师:你再大声读一遍,好吗?

(生再读,声音大了许多)

师:真好!谁再读读,更高兴些。

(一生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我也想和他比一比。

(老师范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老师读的时候是笑眯眯的。

生2:我发现老师把“我是”读得特别重。

生3:我发现老师把“尖尖”读得特别轻。

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有感情地读一读吗?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读)

师:听了小朋友们的朗读,我真想变成一株可爱的草芽,你们想吗?让我们一起边表演边读,愿意表演的同学起立。

(学生兴致勃勃地扮草芽和老师一起表演)

师:下面老师给你们配乐,你们自己表演,看哪株草芽最高兴、最得意!

(老师朗读课文,学生表演)

赏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朗读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重视并加强对读书的指导训练。学生通过模仿读、自由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找规律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篇11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古诗,也是一则谜语,谁来猜猜,谜底是什么?

生:(兴奋地异口同声)画。

师:(故作惊讶)你们为什么猜它是画呢?根据是什么?

师:别急着说,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分小组讨论讨论,每位小朋友要大胆地说出你的看法。小组长要把小组内同学的意见向大家汇报。

生1:题目是画,所以猜是画。

生2:书上画着一幅画,所以猜是画。

生3:我赞同他的说法。

生4:如果是水在流动,肯定是有声音的,现在走近水旁没有听到水的声音,肯定是一幅画,所以猜是画。

…………

师:我看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那么请小组选代表汇报交流。

生:我们组毛思琪认为这则谜语边上挂着一幅画,因此说是画。陈子熙说题目是画,因此就猜是画。我认为,书上写着“人来鸟不惊”,如果是真的鸟,没等人走近,鸟老早就飞走了,而现在人来了,鸟也不飞走,肯定是画上去的,所以猜是画。还有黄天宇说,春天过去了花还开着,说明花不是真的,是一幅画。

师:你们小组讨论得很认真,还有哪一组要汇报?

生1:我是这样理解的,远看山有色,就是远远看去山是有颜色的,近听水无声,就是站在水边听不到水的声音,春去花还在,就是春天过去了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就是人来了鸟也不飞走。

生2:(马上反驳)她汇报的不是他们小组的意见,而是她自己一个人的意思。

生3:(另一位学生马上接着说)她说的是这首诗的意思,不是我们讨论的问题。

师:你们两位同学真了不起,会倾听,会思考。你们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让我们为他们的精彩发言热烈鼓掌。

赏析:本环节教师完全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在宽松、和谐、趣味的平台中共享学习成果。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发挥交流、评价的能力。如,通过两位学生提出疑问,可以观察到他们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已经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思考。这样,学生结合图文,借助猜想、推测,凭借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就能够理解诗意、图意,体会古诗的情趣,“画”的特别之处。

上一篇:司法考试司法考试:选择题下一篇:我的偶像TFboys - 小学写人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