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体会(精选13篇)
那拉提镇中学 吴承芳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战场,而学生是教师主导下的课堂活动的主体,这已不容置疑。建构主义认为:把学生置于真实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感受、体会、学习,这样才能使学习更为有效。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在与周围相互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知识结构得到发展,只是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本文以初三化学教学为例,谈一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
一、运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抓住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求知欲旺盛,其过程直观、富有启发性。尤其对初三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接触化学知识领域,相关内容是否吸引他们,是否引起他们的共鸣,是否让他们有认同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最活跃的状态。第一上化学课,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了好奇和想象,在他们眼中,化学老师就像魔术师一样有着神奇的魅力,教师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和活动的时间,使学生愉悦、轻松地“撩开化学的神秘面纱”,例如:在绪言课中适当补充两个有趣的实验:其
一、魔棒点灯——用蘸有高锰酸钾和浓硫酸的玻璃棒去碰酒精灯的灯芯就可以点燃酒精灯。其
二、用无色酚酞浸过的蝴蝶状滤纸放在浓氨水瓶口上方时,蝴蝶又渐渐褪色。又如:在教学溶液酸碱性的表示方法——PH值这一节课时,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
课例:溶液酸碱性的表示方法
教师提问:“生活中的哪些物质曾给你留下过酸的印象?” “糖醋排骨”、“西红柿”、“苹果”、“酸奶”、“橘子”„„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凭着自己的经验回答着。教师取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几种食物,又在屏幕上打出了一些酸性食品的照片,又问:“他们的酸性强弱一样吗?”
学生回答:“不一样。”
教师动手将1毫升白醋稀释了十几倍后问学生:“这瓶中的白醋和稀释的白醋的酸性强弱一样吗?你又是那么办法来确定这些酸性的强弱呢?”
“用酚酞试液”、“不,用石蕊试液”
在大家面前,两位同学用试管进行了实验,但所有的同学都呆住了。因为两个试管中的红色几乎一样,同学们面露惊异之色。“看来,我们要用别的方法来区分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
“对了,用PH的方法。”一位同学不知是预习了还是接触过该知识点,睁着眼睛兴奋的打断了老师的话。
“对,就是常用的溶液酸碱性的表示方法„„” „„
二、利用化学故事,创设生动情境
许多中学生热衷于听故事,许多化学故事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
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初三化学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后,教师可引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
故事:1854年5月31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远航,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的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月后的一天,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事后英国军事保安部门调查,没有什么结果,但化学家门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却很快找到了“纵火犯”。
问题:谁是纵火犯呢?
学生交流:可燃物燃烧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要与氧气接触,船舱里有大量的空气,草料着火可能的原因是温度达到了着火点,那么,温度是怎样达到着火点的呢,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
学生1:有人放火;
学生2:有人不小心将烟头掉到草料堆中; 学生3:战舰在海洋上远航,太阳照射在船舱里热量来不及散发,温度升高达到草料的着火点;
学生4:船舱里很潮湿,草料慢慢腐烂产生热量,聚集起来使温度升高。
„„
通过学生的猜想、分析、讨论和教师的及时评价,可帮助学生理解课燃烧物的条件。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利用对学生进行过程和方法教育,同事增进了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利用一些相关的逸闻趣事导入新课,比如:教学<金刚石与石墨>这一节课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的尝试,拉瓦锡有一次曾用放大镜把太阳光聚焦在一块贵重的金刚石上,希望仔细欣赏它的璀璨光芒。没想到,在强烈的光照下,不一会,金刚石居然烟消云散般消失的无影无踪,让他既诧异,又后悔不迭。听了这个有趣的故事,让每个学生都急着想弄清楚金刚石到底哪去了,其后的教学当然就好组织了。
教师还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化学史创设情境,如:
1、拉瓦锡发现空气的成分;
2、稀有气体的发现等,通过创设科学发现的教育情境,帮助学生养成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敏锐的捕捉信息能力。
三、运用多种媒体,创设直观情境
教育家荀况曰:“不稳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行、声、色的感官刺激,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从信息角度看,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现代化教育手段,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吸收,不但能使学生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中,较好的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制作课件:奇怪的“死狗洞”与二氧化碳情境:在法国阿尔卑斯山下有个山洞。有一天三个探险者带着几条狗进入山洞探险,走着走着,几条狗就瘫倒在地,四肢抽搐,相继死去,可奇怪的是人却安然无恙。消息传开,许多好奇者蜂拥而来,屡次实验结果都相同。为此,人们称之为“魔洞”,认为洞内有一“妖魔鬼怪”专门杀狗,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受到上帝的保佑,他不敢轻举妄动。难道真的有这么离奇古怪的事情吗?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让我们一起讨论今天的学习内容——二氧化碳。通过教师对这一探险故事的播放及富有感染的讲解,顿时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迫切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求知欲大大提高。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去再认识更高层次的问题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习内容和跟其形式、运用的教学情境结合时,有意义学习才能发生,所学知识才易于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再运用。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才能理解和掌握,才可能到真实生活或其他学习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一、利用化学实验, 创设真实情境
初中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课堂教学离不开实验。九年级学生处在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 对化学实验普遍感到具有神奇的魅力, 好奇心与日俱增。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适量运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获取知识。譬如, 我在讲授CO2引起的温室效应时, 采用搜集空气和氧气的集气瓶做一个类比性实验, 先在两个集气瓶上分别安装好温度计, 然后再分别用反射灯照上一个小时, 通过观察可以看到, 装有CO2的集气瓶的温度比装有空气的那个集气瓶温度高的多, 学生面对此景感到异常纳闷, 探究欲望油然而生;此时我趁机引出由CO2带来的温室效应的原因、危害, 从而使学生初步感知CO2引起的温室效应, 环保意识也同步增强。再如在执教“氧气的鉴别”方法时, 我绕开理论性的鉴别方法, 运用两个集气瓶分别搜集空气和氧气, 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两个集气瓶内, 顿时出现两个截然不同的的情境,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他们在热烈的讨论和严密的思考中得出了正确鉴别氧气的方法。
二、善于设疑问难, 创设探究情境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 有助于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使教学过程变成几个回合的问题探索、研究并解决的过程, 使课堂活动由教师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譬如, 我在执教“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 先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一瓶氧气后发问:“集气瓶中的氧气是怎样收集到的?”然后引出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并简要阐明在实验室里一般用加热某些含氧化合物的方法来制得氧气, 并出示白色氯酸钾晶体、黑色二氧化锰粉末。接着我设置疑问:“加热二氧化锰与加热氯酸钾是否都会产生氧气?”布置学生亲自动手分别给试管中的二氧化锰和氯酸钾加热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并将加热过的氯酸钾实验试管移开火焰, 立即洒入二氧化锰后就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最后要求学生围绕如下的问题情境讨论:“给氯酸钾加热至熔化, 才产生少量的氧气, 为何二氧化锰和氯酸钾混合以后会在较低温度下产生大量的氧气?”经过各学习小组的广泛讨论, 使学生由情入境, 情境交融, 学习欲望达到旺盛状态, 其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巧讲化学轶事, 创设趣味情境
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比较热衷于听故事, 而不少化学故事是妙趣横生的, 当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巧妙穿插小故事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譬如,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燃烧和缓慢氧化”的内容时,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的物质燃烧的条件, 就讲述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的悲剧故事:1854年5月31日, 英国皇家军队的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远航, 当时船舱里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 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 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 顷刻间便葬身大海底, 全体官兵、战马都无一生还。悲剧发生后, 英国军事保安部门虽然结果认真调查, 但一无所获。后来化学家门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 却很快找到了“纵火犯”。通过学生的猜想、分析和讨论, 学生终于明白了可燃物燃烧要达到一定的温度后与氧气接触是燃烧的条件, 而“欧罗巴”号船舱里有大量的空气, 草料着火直接的原因就是温度达到了着火点。学生在类似的故事情境中轻松、愉快地掌握新知识, 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经验情境
化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目前使用的初中化学新教材内容的设计尽量贴近了生活实际, 甚至嘴巴里呼出的一口气都成了学生探究的对象, 这样的学习易被接受。众所周知: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 比较容易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 有效诱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因此, 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创设生活情境是有效课堂的重要手段之一。譬如, 我在执教“一氧化碳的性质”的过程中, 让学生联系馒头摊的店主在馒头时, 假如不慎将少量水泼撒到煤炉火焰上, 炉火不但不灭, 反而火焰越烧越旺;假如冬天关闭门窗用炉火取暖, 空气流通不畅, 容易引起煤气中毒等。种种现象成功启发了学生形成表象, 积极思考, 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再如讲授“溶液”时, 我就让学生联系淘米后剩下的淘米水, 马铃薯切成丝在水中浸洗后的液体是悬浊液;用洗涤剂洗油脂形成乳化现象与用汽油洗油渍形成溶液有何本质的区别?在学生学习了“物质组成的表示”时, 我就取许多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药品和食品标签作为教学情境, 并要求学生分析有关成分及其含量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
所谓教学情境,就是使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一种环境或背景,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它是教学信息的载体,能给学生提供课堂思考的背景,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思考、学习,并获得科学知识,创造不同的教学情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究性为主的学习方式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很重要,也是我们要去认真贯彻和实施的。如何让学生更好的进行探究性学习就尤为重要。现在学生思维活跃、开放,而且容易开小差,走神、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这就需要我们想办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进入一种比较好的学习状态,来进行有益于化学学习的思考。教学情境的创设就可以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好的教学情境能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后,学生对核外电子的排布不太理解,教师可以在体锻课的时候用10分钟来玩一个游戏,让男生当质子,女生当核外电子,男女生自由组合成一些原子或离子,谁先组合成功谁就先自由活动。这样以游戏的方式创设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性和集体感。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初中化学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备课时可根据所讲授的知识内容的特点,接合实际生活的事例,接合一些化学实验,制造“事故”,发挥联想或进行特定讨论等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
1.小中见大,微观问题宏观化
在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时,就要开始学习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等知识,这些都是微观世界的物质,看不见,摸不着,很难去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的学习掌握这些知识点,我们教师有必要给他们创设一种情境,把微观问题宏观化。
如在讲解分子的特性的时候,来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和分子间是有间隔的这二个性质时,都是用宏观上可观察,可察觉的事例来证明的。讲完后可以反过来问学生: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学生一般会想到空气可被压缩、风的存在等等,这些事例反过来又可以证明空气的特性。
在讲到原子的结构时课本上也有一个很好的情境创设,把原子比作一个大的足球场,原子核就是其中的一个蚂蚁,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个情境,重点来讲解原子的内部结构和内部微粒质量的关系。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关系时,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水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然后来表述自己身边能够看到的。学生一般会想到自己身边还有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同胞兄弟,而且一同被一个大一些的氧原子牵着手,远处还有好多相同的组合,且都在不停的运动着。在讲到原子结构示意图时可以做上文所提到的让男女生分别做质子和电子来排出结构示意图游戏。用建筑物是由砖、瓦构成来比喻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启发学生联想,开拓思路。
2.制造“事故”,“故弄玄虚”
有时候平铺直述的讲解学生容易疲劳,注意力也会不集中,如果我们在讲课时故意制造出一些“事故”来,一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来可以给学生提提神,让他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甚至可以把学生经常错的地方先来一次错误重现。
如在介绍各种实验室仪器时,就可以故意写出一些错别字:把试管写成“试卷”,把水槽写成“水糟”,把药匙写成“小勺”,长颈漏斗说成“长脖子漏斗”等,然后再一一加以纠正。
演示制取氧气的实验时,可以故意让试管口向上,等试管炸裂后再让学生来思考为什么,最后来给学生解释,也可以等实验结束后不急着取出导管,继续做氧气有关性质实验,等水槽内水被吸上来使试管炸裂后再来解释。这样的教师犯错会让学生记忆深刻。
3.化学实验,信手拈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生活中的酸、碱、盐”这一章节时,可以在实验室设计一个情境,给学生一些实验仪器、药品,让他们分组来进行药品间两两的反应,最后分小组来总结出一些酸碱盐的性质。
又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制法时,为解决气体的实验制法的基本思路,可以设置如下问题:
(1)现有碳酸钙、碳酸钠、石灰石、稀盐酸等药品,请同学们动手实验,最后选择出合适的反应物。
(2)能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为什么?
(3)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应该选择怎样的实验装置?为什么?
(4)应该选择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能不能跟氧气的收集方法相同?为什么?
(5)怎样检验生成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6)怎样证明集气瓶里已经收集满了二氧化碳?
有些家庭实验也可以让学生提高化学的学习兴趣。如可以让学生将鸡蛋放在食醋中,可以着到鸡蛋起浮下沉;可以教学生用食醋去清洗开水壶中的水垢;还可以教学生如何洗去衣服上的油污及圆珠笔划痕等。
三、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适时提出学生熟知但又一时解释不了的问题,造成学生认知冲突。这样就能创造直观而富有趣味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和情感,使之进入特定的学习状态。因而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设置好课堂教学情境,就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1.好的教学情境要面向全体学生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面向全体,力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新教材在内容的编写上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无论哪一种类型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通过化学情境的创设,让他们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也使得一些弱势学生得到了善待。
2.好的教学情境能深化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创设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将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对话、辩论等积极的学习方式融为一体,以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
3.好的教学情境内容注重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化学知识接触较多,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习兴趣提高。如通过铁生锈和防锈等知识内容的情境创设,学生既体验了主动合作的学习乐趣,又通过分析铁生锈对人类造成的损失,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从真实的情景中去学习化学,强调化学科学知识的应用。
课 题 研 究 计 划
一、提出的背景分析:
教学情境是联系化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的纽带,是沟通化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它所蕴含的大量化学信息能给学生提供广泛的化学活动的机会。从目前中学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手段还是比较落后、僵化,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学校教育严重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苍白无力,学生的思维潜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因此,精心创设特色情景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特色情境或氛围,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和机会,激发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此,我们提出了在新课改中,如何“创设情境特色策划”的研究。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使化学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更加有效,能切实提高化学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能力。
(2)、通过研究促进学生和教师能够将化学和生活很好地融合到一起,能够用化学的眼光发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该研究使化学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时更加规范,有法可依,驾御学习情境更加自如。使化学教学水平和质量踏
上一个新的台阶,推动化学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内容:(1)生活情境的创设(2)问题情境的创设
①在新旧知识连接点间创设 ②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处创设 ③在学生惊疑中创设
(3)活动情境的创设
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能在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中探索出情境教学的有效方法,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本课题属于应用型、实践型的研究,本着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以课题组活动为主要形式,进行以校为本的有效研修。
1、文献研究: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教育理论专著,撰写读书笔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2、行动研究:课题组将组织教师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科研活动,边行动边反思,在反思中总结提升。
3、课例研究:进行课例展示,组织教师说课、听课、评课、研讨,使教学实践不断地重建,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4、经验总结:课题组在前期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形成成果。
五、课题组人员分工:
高福明:负责课题的统筹、宣传、组织和落实工作,协调工作,并作好阶段性总结工作;
张贺刚:具体落实课题研究工作、组织各成员开展相关活动; 全体成员:负责课堂实践、收集数据、成果的集成和进行阶段反思与汇报。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研究时间:2012年12月-2014年6月
(二)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2.12~2013.1
课题申报、立项,成立课题组,收集资料,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资料。
2、课题实施阶段:2013.2~2013.12 制订课题研究计划,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收集、整理课题各项活动的资料,并及时提炼成研究成果。
3、课题总结阶段:2014.1~2014.6 总结、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撰写课题结题的研究报告。
七、预期成果形式:
(1)课例:开展教学观摩课,撰写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集,课堂教学实录的影像资料。
郭冀行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的发生源于情景变化的刺激。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创设情景问题,将这些问题用各种形式给学生质疑,存疑,有了疑就会产生思维,而有了思维就会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案例1] 在讲 “二氧化碳性质”时,教师可先讲述下边的故事:
在意大利那布勒斯深山峡谷中,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洞里有一只屠狗妖,当人牵着狗进入山洞时,人安然无恙,狗却昏倒,甚至死亡。科学家波曼尔决定探索此洞的秘密。他一手牵着狗,一手拿着火把走进洞里。没走多远,狗昏倒在地,他马上蹲下查看究竟,这时他感到呼吸困难,并看到手中火把的火焰飘浮不定。
波曼尔抱着狗跑出山洞,放声大笑: “原来这屠狗妖就是......”
然后提出问题:
1、屠狗妖是什么?
2、该物质具有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化学性质有哪些?紧接着教师做了的个实验:二氧化碳熄灭蜡烛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因此利用趣例或生活中的实例激疑,可以令学生心生疑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利用化学探究性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中学生对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运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化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
[案例2] 在讲授“钠的化合物”这节时,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水通常用来灭火,你能相信用水能生火吗?”紧接着进行演示实验,老师在包有少量Na2O2(事先不让学生知道)的棉花上滴几滴水,当学生观察到棉花剧烈燃烧的现象后,明知水不能使棉花燃烧,可又无法解释眼前的事实时,强烈的探求欲望喷发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其在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处于积极主动地状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样,中学化学很多课程都可以由生活实际或小故事引入的,如用酸雨问题引出“硫酸”,油田水质问题引出“硬水及其软化”,“鬼火传说”引出“白磷”等等。
引出了问题,下面就要进行实验探究了。教师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或实验方案,观察演示实验或自己动手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初步结论。无论是阅读、实验还是讨论前,教师要精心指导,一是要指明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观察哪方面的现象,要进行哪些探究,二是强调阅读时要在教材上画出重点。观察时作好记录,讨论后要注意归纳。带着明确的目的性围绕着中心内容展开探究,并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观察、思维、实验等多方面的能力。
实验探究结束后要归纳小结,老师应全面、准确地归纳出实验的结论和说明的问题。如总结“钠的化合物”一节时,经过实验,可以归纳出几点:
① Na2O2能够和H2O、CO2反应,都生成氧气,氧化性强。
②Na2CO3和NaHCO3都可以和盐酸反应,但是后者反应比前者要剧烈得多。NaHCO3受热易分解,稳定性比Na2CO3弱。
3.利用社会实践创设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经验、社会环境或自然情境相结合时,所学的知识才容易发生迁移;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并应用于真实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一件化学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事实、一项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重大成就、一幅真实地反映化学现象的插图、一则生动的有关能源或环境问题的报道等.都能使学生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产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动机,强化自主学习的责任。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过程中的重要使用,最终形成综合的科学观。
[案例3]“金属钠” 问题情境的设计
据某报报道:在广州市珠江河段曾经出现过惊险神秘的“水雷”。6个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水桶浮在水面上,其中3个发生剧烈爆炸,另三个被成功打捞。据现场的一位同志讲.早上1O点。河内突然冒起一股白烟.在水面上漂浮的一个铁桶内部窜出黄色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群众议论说,“没想到水里的东西也能着火爆炸”。打捞上来的桶被打开盖子后,马上冒出白烟.而且一旦人们接触了桶内的物质,双手感到剧烈的疼痛?? 消防队员将打捞上来的铁桶立即用煤油浸泡。问题:(1)为什么装满金属钠的铁桶不下沉?为什么“水里的东西也能着火爆炸”?(2)为什么消防队员将打捞上来的铁桶用煤油浸泡?(3)为什么打捞上来的桶被打开盖子后,马上冒出白烟,而且一旦人们接触了桶内的物质,双手感到剧烈的疼痛?感受此情此景,学生的好奇、议论、猜测油然而生,求知的迫切性得到强化,探究心理氛围已经形成。此时学生经过实验探究,弄清了神秘“水雷”爆炸、燃烧的原因,认知积极性受到强化。课后部分学生还设计出了“滴水点灯” 和“滴水生火”的实验。学完钠及化合物的内容后,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主动实验,萌发了主动获取知识的心理特征,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4.利用生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习者产生探究的动机,并以渴望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如生活中与所学知识有关的趣事,有趣的化学故事、夸张的卡通图片或动画、生动的化学史料、适合学生言语习惯的文字对白等,都能吸引学生自然融入学习活动中。
【摘要】 教学中的情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起端,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是化学新课程对化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通过对实验情境、问题探究情境、生活情境、多媒体情境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性的创设研究,对课堂教学环节中情境的合理创设进行探讨,从而对九年级化学教材的情境教学有一定的把握和设计,使之更好的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服务。
【关键词】 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
九年级化学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典型的教学情境,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相比一般的教学形式,情境教学因为其现实性、生动性、丰富性、趣味性激发了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和吸收,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促进了“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因此而备受广大教学工作者的推崇和喜爱。
一、创设实验探究情境 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重要方法和必要手段,我们应加强实验教学,充分挖掘实验的教学功能,尝试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使实验情境发挥应有的作用。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激疑情境,其实验过程充满着探求的因素、神奇的实验现象吸引着学生的注意,是一个可以强化学生好奇心理的“教学场”、“激疑场”。实践证明,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是强化学生好奇心的重要因素。实验设计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更能有效地强化其好奇心理。所以作为老师要多为学生提供设计实验和动手做实验的机会,让学生根据问题来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例如: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中,不是老师告诉学生结论,而是让学生象科学家一样设计实验,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发现规律,体验成功的喜悦。
师:现有铁片、铜片、硝酸银溶液和盐酸四种物质。欲确定铁、铜、银的活动性顺序,请同学们先设计实验方案。
生1:铁和硝酸银、铁和盐酸、银和盐酸、铜和盐酸、铜和硝酸银。生2:铁和盐酸、铜和盐酸、铜和硝酸银。生3:铁和盐酸、铁和硝酸银、铜和硝酸银。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三个方案哪个是最佳方案呢?
(同学们热烈讨论,互相补充,有的发现了自己方案的不足,有的发现了别人方案的优点,最后确定出最佳方案。)
生4:生2的方案最好。师:为什么其他方案不够好呢?
生5:生1的方案虽然正确但有点罗嗦,生3的方案根本不可行,因为无法确定银的位置。
师:同学们不但设计出了实验方案,而且还选出了最佳方案。下面我们就用最佳方案做实验进行验证。
(同学们很快就做完了实验)
师:如果我们再把镁、铂这两种金属加进去,那么它们的位置应该在哪儿呢? 听到这一问题后同学们马上投入到新的实验设计中„„
运用化学实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抓住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求知欲旺盛,其过程直观、富有启发性。例如,在绪言课中适当补充两个有趣的实验:其一魔棒点灯——用蘸有高锰酸钾和浓硫酸的玻璃棒去碰酒精灯的灯芯就可以点燃酒精灯。其二用无色酚酞浸过的蝴蝶状滤纸放在浓氨水瓶口上方,滤纸上很快就会出现一只红色蝴蝶,再将滤纸放在浓盐酸瓶口上方时,蝴蝶又渐渐褪色。象这种魔术般的实验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设置有效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索,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如:教学《燃烧和灭火》时,在做完演示实验“燃烧的条件”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燃烧的三个条件,接着教师又分别点燃两根火柴,学生观察到一根竖直向上的火柴火焰很快熄灭,而另一根平放(或向下)的火柴火焰却不会熄灭,如此反复数次,结果都一样。教师及时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分析上述现象,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索欲望,经仔细逐步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的解释结论。利用各种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
人们称之为“魔洞”,认为洞内有一“妖魔鬼怪”专门杀狗,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受到上帝的保佑,“他”不敢轻举妄动。难道真的有这么离奇古怪的事情吗,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让我们一起讨论今天的学习内容——二氧化碳。通过教师对这一探险故事的播放及富有感染的讲解,顿时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迫切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求知欲大大提高。
五、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从包里取出一只捆绑着的活鸡,放在讲台上,然后抓米去喂鸡,鸡尽管很饿,但在惊恐状态下不啄食。然后给鸡松绑,让它在室内自由活动,再抓米喂鸡,鸡很自然地啄食。在现实中我们当教师的站在神圣而威严的讲台上,居高临下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不容置疑地向学生提出种种要求,甚至有的还声色俱厉地斥责学生。孰不知正是“居高临下”“不容置疑”拉开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育家杜威说过:“被人尊重和信任的欲望是人类天性最深刻的冲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愉快状态下心智发挥能力要远远超过心情受压抑紧张状态下。为此,教师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才能放下精神上的包袱,冲破心理上的枷锁,自由联想,畅所欲言,刻板划一的教学秩序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在开始上化学课时,我要求自已在很短的时间内叫出班上每一位学生的名字,课余时间经常询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交换意见,师生间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式的融洽关系,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并想方设法从不同角度只要是合理的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以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阐述自己的观点。要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共识:“不怕见解错,就怕没见解;不怕问题不好,就怕没问题”。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所犯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要引导学生对所发现问题展开讨论。教师要设计好讨论的问题,讨论的问题要体现知识的连贯性和深刻性。同时,老师还要作好有效的调控,使讨论始终处于宽松的气氛中,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努力营造有疑问、有惊讶、有争论、有竞争积极认知活动和肯定的情感意志活动,和谐的、生气勃勃的化学课堂氛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的呼吸”。
六、创设情境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解于问。所谓创设问题情境,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精心设计, 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思维用问题而发动, 因问题而深入, 并以问题最终解决为目的。在问题情境中, 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时间和空间, 促使学生边看、边听、边议。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尽量用化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 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 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
在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 我变魔术般地出示一朵白色的小花 ( 用酚酞试液浸过) , 再向上面喷洒一种无色溶液 ( NaOH溶液) , 学生很惊讶地发现, 白色小花变红了 ( 我望着一双双好奇的眼睛问为什么变红了呢?) 然后我在花上喷洒另一种无色溶液 ( 稀HCl) , 红色的小花又变白色, 这时学生的好奇心更加强烈了。我对同学们说“别急, 学完这节可你们就明白了。”这样让理论和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与之相关的知识也能掌握得更加牢固。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 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的解决问题方法。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 不仅兴趣盎然, 学得主动, 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教学效果更好。
二、巧设导语, 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兴趣十分必要。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所以课的开始很重要我们应设计有富有新鲜感的导语, 如用“讲故事”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
讲故事是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 对学生具有特别的吸引力, 教师可投其所好运用这种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充满情趣的情境。例如, 在讲《奇妙的二氧化碳》这节课时我用一则小故事引入新课, 意大利有一个神秘的“杀死狗洞”, 如果人牵着狗进入此洞中, 狗就会晕倒、甚至死亡。而人却安然无恙, 如人弯腰去救狗, 人也会晕倒。这是为什么呢? 问题提出后, 我故意不做声, 环视教室里每一位同学, 同学们有的窃窃私语、有的锁眉冥想, 当他们把视线都转向我时, 我便微笑着说: “学完这节课的知识后, 大家就会解开这个谜底”, 学生听完后立即兴奋起来, 对新知识的渴求溢于言表, 这是在教学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通过我的讲解学生把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这一重要的性质跟神秘的“死狗洞”有机联系到一起, 谜底揭开, 新的知识得到消化。
因此, 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导语, 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 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 使学生感受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加深对化学的理解, 并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三、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教学中,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机会, 教师若能选择好时机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兴趣就能提高。所以, 我们在课堂上要有目的地巧设问题, 形成不同的问题情境, 就可以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 造成一种积极的“心理紧张”,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加强学生思维训练。
教师可充分利用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 引导学生在质疑、解疑、释疑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 强化学习意志, 产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愿望。如我在教学《金属与金属矿物》时, 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金属的实物, 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 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 并组织讨论、交流, 总结出金属的性质,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 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 使学生对金属的物理性质有深刻的认识, 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多种金属的用途及优点。比如, 为何铁制锅铲需要加上木柄或塑料柄? 选择铸造硬币的金属材料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等等。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 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化学问题, 然后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 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四、创设情境, 增强学生的内动力
素质教育说到底, 在于开发学生智力和非智力潜能, 培养创造性的想象力。“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激励的情绪从事学和思考, 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为人的智慧和意识的伟大感到骄傲 ( 苏霍姆林斯基语) 。”因此, 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材料, 创设情境,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在“高峰体验中”不断产生内在的学习原动力, 促进学生不断探索, 主动发展。
在讲《物质的溶解》时, 我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况。如做饭菜时不小心把油、盐、糖、面都洒到衣服上了, 请同学们帮助想想办法。同学们脱口而出“洗呀”“用什么洗?”“用水洗!”好, 这节课我们就探究物质的溶解。这节课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懂得除去衣服上的污渍的方法。学会悬浊液、溶液等知识。所以, 我们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 既要大胆改革教学,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 又要增强学生观念, 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渗透创新方法, 树立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 正如陶行知所说:“天天是创造之时, 处处是创造之地, 人人是创造之人。”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我鼓励学生拓展视野, 分析问题要独立思考,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同时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注重他们的各方面表现, 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 鼓励他们树立起信心, 感觉“我能行!”把枯燥的学习过程变为趣味活动, 使学生参与其中,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挖掘学生的潜能, 这就需要教师要不断积累课堂情境知识, 创设出适宜学生领悟的、真正为化学教学服务的情境。创设情境要为化学教学服务, 创设情境应为学生服务;我们要用化学的眼光关注情境的创设; 让情境的创设为化学知识服务;为学生化学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 让情景的创设为学生化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吴洪明.试论问题情景式教学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化学教学, 2001.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 情境 有效创设
情境其实是在创造学习气氛和文化环境以及一些活动的前提下,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进而形成动机。如果学生从“景”转入“境”,就可以说其已经融入学习情境。换句话说,学习情境不仅指学生必须要知道的知识、需要处理的问题和已经得到解决的问题,而且还指其情感体验以及主要动机。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设计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热情以及道德情感的提升,而且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一、情境的创设要以学生的生活背景为依据
与日常饮食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情境创设。饮食能为人体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以促进生命活动的正常开展。食品中往往具有各种营养物质,比如:维生素,脂肪,糖类,蛋白质以及矿物质等。这些营养物质会由于储存以及加工而出现各种形式的化学变化。而化学情境创设都可以从这些变化中取材。比如:为何面粉在加热后会有小孔存在?为何保鲜膜不以聚氯乙烯为主要材料?碳酸饮料在打开后为何会出现气体?等等,这样的问题不胜枚举。
与生活用品有关的化学知识情境创设。比如:哪些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碳酸钙?虽然珊瑚以及珍珠中都包含着碳酸钙,但是为何其形态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怎样判断物质中包含的碳酸钙含量呢?通过该种创设方式一定会提升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促使其在回家后积极找出有关物品开展化学实验。
从实际生活中取材对化学实验进行创设的例子非常多,化学教师如果在平时多留意周围的环境,就会发现情境创设的素材是非常丰富的。
二、通过传说故事进行情境的创设
在课堂教学中引进一些和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传说故事进行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其对知识的渴望,而且有利于开发其思维,进而促使其自主思考以及积极探究,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学习上。
比如关于“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课的学习中,可以引进传说故事如“死狗洞之谜”等进行情境的创设,可以在课堂上将死狗洞故事的动画展示给学生:意大利境内有一座山,被称为那不勒斯山谷,这是座神奇的山,狗一旦走进山洞就会莫名其妙死亡,可是人却毫发无损。因此一直以来人们都疑惑不解,觉得洞中肯定有“屠狗妖”,最终还是科学家找到了答案。看完动画后,学生很投入,但更多的是迷惑。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提问:洞里究竟是何种物质引起狗死亡?
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最后给出答案:洞中也许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教师接着再提出问题:人与狗是一起入洞的,可是人却毫发无损而狗却突然死亡?学生回答:二氧化碳与空气相比,前者的密度更大,而人的位置比狗高。以上通过传说故事,进行了一个良好的自由探究情境的创设,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将死狗洞故事和“二氧化碳密度大”这一化学知识结合起来,既找到了谜语的答案,有效消化了新知识。
三、采取有趣的化学现象以及实验的方式进行情境的创设
初中生的年龄及其所具有的心理状态决定其好奇心较强。采取趣味实验的方式创设情景能增强其好奇心,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以及观察问题的能力,提高创造力,进而激发其对化学学习的热情,形成积极自主的学习态度。
比如:关于CO2和NaOH以及Ca(OH)2进行化学反应一课的学习,能采取这样的方式创设实验情景。首先准备四个一样的容器,即甲乙丙丁,容器中不能放任何物质,在甲乙丙中装满CO2,接着在甲容器中加入蒸馏水,在乙丙容器中各加入饱和的NaOH以及Ca(OH)2溶液,要注意量必须相等,然后盖好瓶盖并摇晃以便于观察。接着在丁容器中加入与上面一样的热水,先摇晃后再盖好瓶盖,以观察变化。通过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第一,乙丁体积变化较大,而丙甲体积变化较小;第二,丁体积变小需要的时间最长,其次是丙,再次是乙,甲在这方面不显著;第三,只有乙瓶子出现了污浊情况;第四,只有丁未进行化学反应。
通过对四个容器的观察可以进行情景问题的创设:第一,丁体积变小的原因与乙丙有何本质区别?第二,我们在对CO2进行检验的过程中为何选择了石灰水,为何NaOH溶液是吸收CO2的最佳选择?第三,乙体积缩小与丙体积变小之间存在区别的原因何在?
经过这种创设化学实验问题情境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并运用化学原理的能力。
四、结语
简而言之,教学有一定的方法可循,可是教学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化学新课程教学对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进行教学情境创设,要求其尽可能生动形象,还要求不断优化以及整合,以实现化学教学效果的最优。
参考文献:
[1]周恩芳.化学教学的创新重在问题情境的创设[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1):88.
例如,在学习学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设置了情景 : 通过飞镖游戏引入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同学们,你们玩过飞镖吗?老师这儿有一个,我们一起试一试。(多媒体由外及里依次演示三种情况)。(从中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吸引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从游戏中你能联想起我们学过的哪部分知识?(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是从什么角度来研究的?(便于类比学习新知识)。
教学情境是根据教学内容,以直观方式,借助一定的物品、设备或形式,创设出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和场景,能促使学生对教学问题思考探索,在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能获得丰富的情感态度体验。
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有一个重要的规律: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在初中阶段,学生形象思维仍占较重比例,教师亦应注重创设情境。
一、取材生活
生活实际,是学生最熟悉、最了解也是最感兴趣的。许多思品课的内容都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如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国内外时局、轶闻趣事、权利义务、经济纠纷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当地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就可以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中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雷锋活动影像、参观游览、物价房产、新闻时事报道、惠民工程等。
二、学科知识融合
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适时地将历史、地理、生物和语文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加强学科联系,实现知识迁移衔接,过渡自然,易于理解接受。
三、语言法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注重教学语言的技巧性,能使课堂轻松、活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生动描述地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及言行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让学生沐浴在情感世界中,能激发学习兴趣。
1设疑提问
古人云,“学则需疑”。“怀疑”是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思考的有效动力。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上下功夫,克服学生对新课“望而生畏”的心理,引导学生运用有关旧知去进行新知的探求,这样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尝到自己“摘苹果”的甜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兴趣浓了,思维也就活跃了。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通过有目的地设置相关的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动脑,逐步深入地探索问题的实质,主动学习。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①提问要有一定难度。这个难度要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要适度。②问题的设计要循序渐进。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难点知识,学生在思考时不可能一步到位,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几个有梯度的题目,由简入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③问题要能诱发学生反思,从问题的解决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即把整个学习过程看成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良性循环。
2制造悬念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插播一段《法律时空》中的遗产继承纠纷,关键时刻提出出嫁的女儿想参与遗产继承是否合适的疑问,暂停播放,引导学生思考,以激发兴趣。
3新闻时事法
思想政治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有着鲜明的时代性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讲述一些当前社会新闻或时政,不仅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学生用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回到现实社会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故事激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与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者典故创设教学情境,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如《今日说法》、《东方时空》等栏目片段,教师可以适时引入,既能帮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又能营造引人入胜的课堂气氛,活跃班级气氛,吸引学生思考相关课本知识,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5想象和联想类比 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发展。如,知识点的归类整理,纵向横向的对比分析,相似中的异同分析。
6设身处地情感共鸣
可以提供多种假设情景,让学生换位思考,体验彼情彼境,引起感情共鸣,加深认识,有助理解所学内容。
四、实践活动法 1场景角色模拟
就是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假设或假想,从而扮演某种角色,去展示情境,在角色体验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使枯燥的教材转化为学生的形象表现,学生在形象表现中掌握知识。角色法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因为他们自己也成了整个情境的一部分,既是情境的感受者,又是情境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角色扮演法中所展示的情境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实际生活,有利于情境中蕴含的情感与人生哲理契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最佳点,从而使地理教学更富有感染力和实效性。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扮演其中角色,自己创设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是情境的创设者又是情境的体验者,更好地在情境中理解掌握知识。比如,在讲到罪行法定时,我就让四个同学上来分别扮演法官、原告、被告和律师,通过模拟法庭辩论审判、判决执行等情景,帮助理解法院制度,明确司法公正,增强学生知法守法的意识。
2游戏竞赛
规则知识点的理解,结合遵守公共秩序,模拟交警指挥,加深对规则的理解和感悟,明白其中的含义和意义。教学 “心理健康”一节时,我们借助“做健康文明的中学生”的演讲比赛,认真聆听很有个性的演讲,赛后进行心得交流和讨论,表达自己对健康的含义的理解,加深印象。
3素材积累实践操作
利用材料或资料,进行数据、数量等方面的直方图、饼图和表格等制作分析,通过数据归纳道理或揭示规律。
4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
如组织学生参加杨善洲植树造林先进事迹报告会,了解人物事迹,丰富知识,加深敬业奉献精神的理解,激发认同感,形成仿效先进的习惯。
五、教育技术辅助呈现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随着学校硬件设备的完善,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通过多媒体来创设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视频、音频、图片资料,具有形象、具体、生动性,适时又适度地运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探索,并丰富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A-
0112-02
在初中化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只是其中一个辅助的教学环节,短则一两分钟,长则三四分钟,有时则贯穿于整个课堂中,由教师视具体情况而定。问题情境的成功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增长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甚至还可以为课堂带来一些乐趣。笔者十分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不断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深得学生的喜爱和好评。在此试作分析和归纳,希望得到同行们的指点与建议。
一、利用化学的奇妙创设问题情境
一个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新课程。绝大多数学生会产生这样的好奇心: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化学老师又是什么样的老师呢?为此,教师可以“神秘”的第一次亮相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开学第一节课,上课铃响后,笔者故意推迟两分钟进入教室。这时,教室里吵吵嚷嚷,学生正在猜测着化学老师的种种。看到笔者走上讲台,学生一下子安静了下来。笔者于是故作严肃地问:大家好!你们能猜猜我是谁吗?”“化学老师。”“不知道……”学生又开始大声嚷嚷起来。笔者示意他们安静并故弄玄虚地说:“同学们,你们都猜错了,我是你们校长请来的一个魔术师。你们想看魔术表演吗?”学生兴奋起来,异口同声地答道:“想!”紧接着,笔者拿出备好的高锰酸钾、浓硫酸、酒精灯、玻璃棒等,把蘸有高锰酸钾和浓硫酸溶液的玻璃棒靠近酒精灯芯,这时,玻璃棒被点燃了。学生刹那间高呼起来:“哇,真的是魔术!”“啊!好神奇呀!”“老师,老师,再来再来……”看到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笔者趁机表演了“滴水生火”。即把过氧化钠藏到棉花团里,然后往棉花团倒水,由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产生热量而使棉花团燃烧起来。学生再一次为这神奇的“魔术”吸引住了。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奇妙,笔者微笑着拿出7张滤纸(已用酚酞写好字晾干),一瓶装有澄清石灰水(或稀氢氧化钠溶液,瓶口有喷水装置)的玻璃瓶。先让学生检验7张滤纸,学生都说是一张白纸。于是笔者开始表演:将澄清石灰水均匀地喷洒到这7张纸上,不一会,纸上显示出7个红色的字:“自、我、介、绍、蒙、化、学”。“哗,太奇妙了!”学生们都发出这样的赞叹。笔者相机问:“同学们,你们看看,这是怎么回事呢?”大部分学生此时恍然大悟,马上抢着说:“老师,你骗人,我们现在明白了,你就是我们的化学老师,姓蒙,对不对?”“就是,你刚才的魔术是自我介绍的开场白。”……等学生都平静下来,笔者问:喜欢这样的魔术吗?”“喜欢,超喜欢!”全体学生高喊着。看到学生的情绪高涨,笔者及时进行了小结:“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老师的魔术表演,其实都是利用了化学知识的原理来进行的,以后你们学习了化学知识,知道了其中的原理,也可以像老师一样表演魔术。你们想不想学好化学?”学生信心满满地答道:“想!”
奇妙的问题情境创设,独特的自我介绍,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起来。十几年的化学教学生涯,笔者都能在第一节化学课堂上创设这样的情境,使得学生都爱上了化学课。
二、根据内容特点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的不同而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无论是备课时准备的,还是在课堂上信手拈来的问题情境,都应该是有针对性的,与讲授的知识点息息相关。例如,在演示蜡烛燃烧实验前,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都熟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句话吧”。那么,蜡烛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同时,会不会产生新的物质呢?经过这么一提问,大部分学生都会明白:蜡烛燃烧过程中,虽然眼睛没有看到生成的物质,但看到了蜡烛的火焰和滴下来的“泪水”,这些应该跟生成物有关。若再让学生探究蜡烛火焰的温度,则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当你们在点燃生日蜡烛时,有没有被蜡烛火焰烧到手的经历呢?有没有认真观察过蜡烛火焰有分层的现象?大家有没有兴趣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经过教师这么一鼓动,相信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到这个教学活动中来。
三、根据地方特色创设问题情境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创设具有地方特色的问题情境,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怀。例如,在讲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一教学内容时,笔者这样导入新课: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化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学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同学们都应该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吧?我们不要小看这个小小的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前面提到过我国古代化学史像青铜器、炼铁炼钢、制造火药、烧瓷器等闻名于世的文明,就是在这些炼丹和炼金的作坊中创造出来的。又比如笔者家乡盛产优质的石灰石,闻名于全国的两家水泥大户——华润水泥和台泥分别落户我市其中的两个大镇,较多有规模的石灰厂也分布在本地。这些资源都是笔者在课堂上创设情境的素材。
四、根据社会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互联网、电视新闻、报纸期刊能让人足不出户就可以知晓天下事。近年来,每年的化学中考必有与社会热点有关的考题。例如2003年的抗非典、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等均成为当年中考考题的题材。而热点问题一般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互联网、电视、报纸上,教师应注意搜集有关社会环境保护、人类健康饮食、地震海啸灾害等世人瞩目的大事件。又例如国际或国内发生的一些灾难性事件:地震、海啸、化工厂爆炸、毒奶粉、毒大米、毒豆芽、染色馒头、地沟油等均可成为创设情境的题材。这些大事件,老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两三分钟向学生传达,也可以通过印发资料,以资料的形式给学生传阅。学生在关注课本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到社会发生的一些事件,这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只要善于发现,善于挖掘,教师都可以创设出更多更好的问题情境。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我们的生活处处都与化学紧密相连,衣食住行样样都离不开化学。教师要多对生活中的化学进行研究和探索,查阅资料,搜集信息,为在教学中创设有趣的情境准备充足的素材。然后巧妙合理地将我们所熟识的蕴含着化学知识的场景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从中感觉到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化学在我们生活中有多重要,从而使学生对化学更感兴趣。
例如,笔者发现学生对“气体溶解度”与“固体溶解度”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不能抓住它们的本质差异进行区分。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区分这两个概念,笔者特意准备了一瓶雪碧饮料,并提问:这瓶雪碧我们该轻轻地打开呢,还是该用力摇晃之后再来打开?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轻轻地打开。继续提问:为何不能用力地摇晃之后再来打开?根据生活经验,学生马上做出回答:用力摇晃之后再打开,瓶口会涌出很多泡沫。又追问:这是为什么呢?随即,教师告诉学生雪碧是碳酸饮料,饮料内溶有大量CO2气体。于是教师借此引入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这一情境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压强升高会导致气体溶解度变大”这一知识。
由此可见,与生活密切相连的生活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如此一来,在积极活跃的化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定会得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不断的提升。
二、引用故事趣闻创设问题情境,点燃学习激情
引用奇妙的故事趣闻设置悬念,很容易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牵引学生探究奥妙、揭发真相的神经,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究。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平时注意对那些与化学知识有关的故事以及新闻热点进行收集,从而确保在教学中将这些素材运用得科学合理、得心应手。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CO2的性质时,教师首先向学生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在意大利的一座深山里有一个神秘的“屠狗洞”。相传当猎人带着猎狗不慎走进此洞,猎人往往毫发无损,而猎狗却总是无一例外地晕倒在洞中,甚至死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位科学家决心入洞一探究竟。一天,他一只手举着火把,另一只手牵着狗进入洞中。进去不久,狗便晕倒了,于是他立即俯身查看情况,然后他马上感觉自己呼吸困难,火把上的火焰也飘忽不定。科学家立马迅速将狗抱起,跑出洞来,狗最终得救。学生被故事深深地吸引,产生了揭秘真相的冲动。随即教师提出问题:进入山洞的狗为何很快晕倒,而人往往不会有事?可是当科学家在洞中俯身查看狗的情况时,为何会呼吸困难?
像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在课上能够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动力,课后学生还会意犹未尽,继续讨论和思考。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记忆更为牢固,也会对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启迪和指导,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学有所用。
三、运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开拓学生思维
实验本身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实验往往隐含着需要探究的问题,驱动学生去积极探究奇妙现象背后的本质,这样学生在收获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开发。
例如,学习《燃烧与灭火》一课时,教师首先为学生表演了一个奇妙的小实验:将一纯棉手绢放入含乙醇70%的酒精中浸泡至完全湿透,之后将手绢取出,然后将手绢的两个角用镊子夹住,在酒精灯焰上将其点燃,并迅速离开灯焰,待手绢上的火焰熄灭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该手绢。学生惊奇地发现,着火之后的手绢竟然完整无缺。学生顿生疑惑,个个急于弄清真相。于是教师顺势抛出问题:手绢明明着了火,却为什么依然完整无缺呢?燃烧究竟需要怎样的条件呢?随即教师引导探究热情高涨的学生展开了进一步的探索。
如此生动奇妙的实验如同精彩的魔术一般神奇而绚丽,实验焕发的魅力使学生为之惊叹,为化学折服,使学生处于兴奋而愉悦的气氛中探索求知,教学效果极佳。
2010春汉语言文学(本)张 智 1053001203011
写作提纲:
引论:
如何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如何把课堂教学情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施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本论:
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既是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教育新理念的要求,又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二、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三、创设图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四、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五、创设情感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六、创设多媒体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结论:
情境教学法在操作过程中实质上体现了新课改中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在保持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性”地位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当今的语文课程改革充溢着生气和活力,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和语文教育新理念的特点,为实施情境教学提供了必然。所以说,语文与情境教学有不解之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要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实施情境教学是必由之路。
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既是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教育新理念的要求,又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了解情境教学,结合语文课本身特点,大胆运用情境教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性,积极创设情境教学,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以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是极为重要的。那么如何创设情境让语文教学渐入佳境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生活,是语文之源”。语文与生活联系密切。语文教材离不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学生自己在生活中的已有经验也影响着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从教材中寻找生活的痕迹,用与生活自然联系的情境去开启学生的情感,才能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走入语文学习的美好境界。
例如学习课文《看云识天气》,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了解了云的不同特征,也明白了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课文的学习似
帝的新装》时,结合课文特点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到了八年级带领学生走近大自然,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并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歌颂自然”诗歌朗诵会。进入九年级则根据中考试题样式,分别组织学生根据实际进行了“走近名人”“我文明、校园文明活动”采访和演讲活动。于活动中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在活动中,也更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优点与不足,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依据学生现状更好地因材施教。
三、创设图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明了诗与画之间的关系。语文教材中,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教读《爱莲说》,讲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几句话时,就可以拿出画有莲花的挂图,在学生仔细欣赏中,加以指点和启发,同时有感情的讲述:同学们,周敦颐是如此这般地给我们描绘了莲花的美好形象;再引导学生从莲花的生长环境、体态、风度等方面分析,学生爱莲之情便溢于言表。
这种创设图画情境的方式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比空洞讲解效果要好。
四、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文学与音乐都属于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所以在教学中利用音乐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春》这一课,有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如能引进音乐,则会取得
中的一件平常小事,但却使我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幽默是最佳的润滑剂”。
六、创设多媒体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引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更新,过去语文教师那种“夹着课本和粉笔进教室,一支粉笔一张嘴讲话”的形象有所改变,电子备课已基本取代书写教案,电脑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备课工具,无论是初
一、初
二、还是初三语文教师都能够自己从网上下载教案和课件,许多老师还能亲自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上课、专题训练和实体讲评。随着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以及网络更加直接更加快捷地去了解语文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因而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提高。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朱自清的《春》时,就可以选择《春花图》、《荷塘景色》、《夕阳无限好》、《好大一场雪》等几幅图片,要求学生在总结文章写景特色的基础上用一段话描述图片的景色,并且请其他同学评价。同学们激情难抑,纷纷举手,展示自己的描写才能。在学《孤独之旅》时,在多媒体上播放电影《草房子》中与课文相关的那一片段,同学们兴趣高涨,与主人翁杜小康产生了共鸣,对课文中心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透彻了。总之,影音情境的创设能够给学生的内心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对师生而言也是一次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如此说来,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 的语言可以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我是这样说的:“话说有一个职员在上班的时候出去理发了,这下领导可不高兴了,他可是振振有词的说:‘我的头发可是在上班时长的啊,所以我利用上班时间理啊,没问题啊 ’。这领导说了:那‘你下班后就没长头发吗? ’职员一脸无辜地说:‘是啊,所以我没把头发都理了啊„„’领导这下真是气得没话说了。”引得同学们哈哈火笑,我一本正经地又说 :“这个职员啊,就在我们班上,不过他没出去理发,他在干什么呢?”同学们先是一愣,转而会心一笑,那位同学也很自觉地收起了指甲钳。精巧风趣的幽默艺术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切实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效率。正如别林斯基所言:“准确的和使人畏惧的幽默,对一切卑鄙可笑的东西来说都是当头一棒。”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方面要从自己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多渠道多角度的创设教学情境,全方位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入手,另一方面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入手,使他们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兴趣回,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得知识。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体会】推荐阅读:
初中教学中情境创设探索论文06-09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10-08
初中教师化学教学心得体会10-08
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构建07-15
初中化学优质课听课体会07-26
初中化学课堂运用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11-12
基于培养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06-06
初中化学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06-13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环保教育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