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分析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主要指的是不良贷款, 即经营状态不佳、预期不能正常收回的贷款。我国主要有两种方式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划分:一种是“一逾两呆”分类法, 将不良贷款分为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三类;另一种是“五级贷款”分类法, 将商业银行未到期贷款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五类, 其中后三类被称为不良贷款。自2002年起, 我国全面实行五级贷款分类法[1]。

根据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情况统计如图1所示。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2016—2018年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 (季度)

图1反映了2016年第一季度到2018年第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的变化情况。

从图1可以看到, 2016年第一季度到2018年第一季度, 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2016年第一季度为13 921亿元, 而到了2018年第一季度,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了17 742亿元, 短短两年时间内, 增长了3 821亿元。其中, 2017年第四季度到2018年第一季度增长额最大, 为684亿元。而增长额最小的是2016年第三季度到第四季度, 仅为183亿元。

再看不良贷款率, 从2016年第一季度到2018年第一季度,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 从2016年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一直上升, 在2016年第三季度达到了最大值1.80%。自此不良贷款率波动下降, 在2017年第一季度达到最小值1.49%, 而2018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4%。

总体来看,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虽有下降, 但是不良贷款余额却呈上升趋势。由此可知,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还很严重, 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

2.1 商业银行自身因素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不合理, 特别是在风险管理方面, 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2]。在借贷行为发生前, 不能对借款企业很好地进行资信调查。借款行为发生后, 商业银行对企业贷款的具体用途、流动情况并不知情。当企业不能按时偿还所欠贷款时, 容易产生新的不良资产。商业银行信贷队伍建设落后, 内部信贷人员素质整体偏低、信贷管理能力差、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不能胜任后台信贷监督管理工作, 导致贷款回收的风险增加。商业银行过度关注自身业务发展, 忽视了对有能力、有经验的高端信贷人员进行培养。

2.2 法律法规因素

我国维护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建设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立法机构尚未出台有关不良资产治理的专项法律, 这对我国不良资产处置机构的转型、发展工作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关机构在执法中存在问题, 执法人员对于当前法律的不当操作和错误解读, 降低了不良资产处置效率, 进而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工作进展缓慢。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当地利益, 对资不抵债企业进行包庇, 利用行政力量干涉企业的还债问题, 甚至公然违法行事, 导致不良资产问题进一步恶化。

2.3 社会信用因素

目前, 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仍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尚未有效收集整个行业和个人的诚信行为数据, 未能建立起不同行业间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 不利于商业银行资产评级以及后续追踪不良贷款工作的展开。整个社会主体信用观念淡薄, 企业借款人可能利用财务报表造假, 伪造公司信息等恶意行为, 骗取商业银行贷款。不同银行间未形成有效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企业可能利用这一漏洞, 恶意骗取不同商业银行的贷款, 加速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

2.4 监督管理因素

我国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保监会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监管重点在合规性监督中, 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予没有充分重视, 未能建立起对银行业的全局监管和风险预防监管机制。偏重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外部风险监管, 而忽视对商业银行进行内部监管。对于监管方法缺乏适时创新, 导致金融监管效率低下。同时, 不够重视金融监管专业人才的选拔培养, 使得整个金融业监管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参差不齐, 缺乏有知识、有能力的专业人才。另外, 对于监管队伍内部, 也缺乏有效监督管理[3]。

2.5 宏观经济因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也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 不同经济时期对不良资产有着不同的影响。经济繁荣时, 企业利润增加, 可以偿还之前所欠债务, 使得不良资产减少。经济衰退时, 企业利润减少, 缺乏相应的资金偿付欠债, 从而导致坏账的产生。同时, 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出台, 会对金融业以及相关行业产生影响, 进而也会影响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研究表明, 经济大幅变动的时期, 往往也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最为密集的时期。例如, 1993年国家对泡沫经济进行调控, 使得大量的银行贷款被套牢, 同年形成了很多的不良贷款。

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应对措施

3.1 强化商业银行内部治理

优化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建立行之有效的企业贷款监督评价机制。在企业贷款前, 认真审核其资信状况;当企业贷款后, 持续跟进, 追踪资金的使用情况。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价机制, 对企业贷款风险进行及时预警, 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资产风险。对于商业银行从业人员, 要重视其知识和相关技能培养, 增强其风险处置理念, 切实提高其不良资产处置能力。要建立不良资产处置的责任追究制度, 确保相关处置人员依规办事。同时还要积极引进专业人才, 打造专业技术过硬的不良资产处置队伍。

3.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立法机构要明确职权, 积极制定有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治理的法律法规。比照国际惯例,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要出台有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专项法律, 明确各方职权, 规范处置过程, 为该类问题的解决提供法律保障。同时, 要做好现有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创新工作, 以适应社会变革需要, 切实保护商业银行利益。此外, 要加大执法力度, 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最大限度保护商业银行资产。还要注重相关法律法规落实的有效性, 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对商业银行加大监管力度, 积极减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

3.3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加强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同时, 要强化对信用信息数据的采集与部门间共享。同时, 还要多样化采集社会信用数据, 及时、准确传递, 实现不同行业间的信息数据共享。使商业银行可以在信贷发生前及时、准确了解借款人信息, 避免信息不对称行为。要加强我国征信行业的建设, 构建征信系统与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网, 形成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同时, 要建立健全失信惩戒机制, 增加失信行为的机会成本。以此来帮助社会主体形成守信观念, 从源头上杜绝恶意骗取商业银行贷款行为。

3.4 加强金融监管工作

中国银保监会要发挥领导带头作用, 积极推动监管方式改革, 切实增强监管效率。要重视对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管, 推动监管方式向依法适度监管转变, 并逐步建立起对银行业的全局监管。要采用内外部监管相结合, 鼓励商业银行内部自律组织发展等多种手段, 提高风险监管效率。也要努力提高监管人员从业素质, 加强监管人员业务培训, 引进优秀的专业监管人才, 打造规模化、专业化的监管队伍。要加强监管机构的内部监督管理, 防止内部腐败, 提高监管行为的公平公正性。

3.5 引进国外先进经验

要积极学习国外不良资产处置机构的先进经验, 加强同类型机构间的交流合作。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大胆引进国外相关机构的经验办法, 同时将优秀信贷人员送至国外进行专业化、系统化学习。要结合本国国情, 探索适合我国的不良资产处置道路。例如, 进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创新, 扎实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进程, 整合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使风险与收益等分离、重组, 转换为市场流通债券, 以此来解决不良资产问题。

4 结束语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关乎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的发展, 应予以充分重视。在探索不良资产治理道路时, 要认真分析现状及具体成因, 采用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治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等多种措置。合理降低不良资产余额, 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 使得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发展, 在取得成效的同时, 其不良资产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降低商业银行的资金风险, 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必须充分重视不良资产问题。探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 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 吴晶妹, 范瑾.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 2015 (06) :3-5.

[2] 舒冰青.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分析[J].经济论坛, 2014 (18) :30-31.

[3] 陈小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 2015 (05) :102-104.

上一篇:新形势下动漫产品开发策略管见下一篇:浅谈无公害蔬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