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推荐8篇)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篇1

银行利润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庞大的组成部分,作为国家各项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资金集散机构,银行业健康和持续的发展对宏观经济环境、实体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2月,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到了113.8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7.9%。截至2011年底,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占资产总额份额较大的机构是:国资控股大型商业银行资产份额约为47.3%,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份额约为16.2%,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资产份额约为15.2%。我国银行业的资产总额水平显著高于证券行业和保险行业。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2011年实现了税后利润1.2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9.3%,利润占了全球2011年银行业利润总额的20%以上,我国银行业实现了利润的迅猛增长。其中商业银行实现税后利润1.0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3%。截至2011年末,我国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 1.28%,比上年同期增长了0.16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为 20.4%,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18个百分点。根据各家上市银行陆续发布的2011报告,我国上市银行2011年实现净利润约8750亿元,每家银行平均每天净赚1.5亿元。

商业银行高利润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对我国银行“暴利”的质疑越来越多。“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所以我们有时候利润太高了,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2011年底,中国民生银行行长洪琦一席关于银行利润的坦言,道出了银行和实体经济利厚利薄的差距的感慨。2011年,全球经济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多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下,多数行业经历了严冬的考验,净利润增幅放缓或下滑,但商业银行却独占鳌头,利润逆势增长。

从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来看,其盈利模式主要经历了两种模式的沿革,一是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二是非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以银行批发银行业务为载体,通过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起到信用中介和信用创造的功能。非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是在20世纪80年代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推动下渐渐兴起的,以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为载体,典型表现是层出不穷的银行产品,涵盖了综合代理、金融中介和业务顾问等,起到金融服务的功能。

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金融创新、“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持续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完善,客户需求日益多元化,同业竞争和外资金融机构的外来竞争压力,金融混业经营大趋势的到来,加上《巴塞尔协议Ⅲ》和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方面对资本充足率、拨备率、杠杆率、流动性的更高要求,商业银行依靠信贷的高投放实现利润高增长,以“吸存放贷、办理结算”业务为基础的盈利模式很难再适应未来的经营环境。透过银行经营外部环境和银行发展内在需求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高利润背后的隐忧:盈利模式单一片面,业务开展简单粗放,同质化竞争明显,难以满足客户需求;利润很大程度上依赖政策红利和信贷投放,而政策红利难以持续。

依托商业银行业务改革和银行产品多样供给,现有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需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改变,实现利润来源多元、客户体验良好、业务拓展健康、资本体内循环。从国际经验看,许多商业银行在30多年前就经历了盈利模式转型,逐步摆脱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非利息收入占比显著提高,批发银行业务、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协调发展,这也是商业银行发展必经的改革道路。

盈利模式的特点

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盈利模式是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根据中国银监会的分析,商业银行利润增长主要依靠三个方面:第一、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增加,以信贷为主的生息资产规模显著增长;第二,存贷款利差基本稳定;第三,重视信贷风险的控制,主要表现在不良水平较低,贷款损失准备的增加和拨备覆盖率的提升。

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以利差收入、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为利润主体,共占到了利润来源的80%左右。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利差收入占到了66.2%的份额,利差收入中又以批发银行业务的利差收入为主;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大约占到了14%的份额。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利差收入2.15万亿元,比去年增长 29.3%。我国商业银行为了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在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等非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上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5149亿元,比去年增长46.3%,增幅显著高于同期利差收入。但是非利息收入总体占比仍偏低,明显的收效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

从利差收入来看。以建设银行为例,2011年实现利息收入 4822.47 亿元,较上年增幅为27.65%。其中,客户贷款和垫款利息占比72.06%,债券投资利息占比18.6%,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利息收入、存放同业款项及拆出资金利息收入加上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占比较低,为9.34%。其中客户贷款和垫款利息占比很高,主要原因是2010 年下半年以来,央行连续五次加息使得存量贷款按照加息后的利率重新定价,带动了贷款收益提升;此外,受货币市场利率走高及信贷资源紧缺等多方面影响,贴现平均收益率大幅提升,资金面趋紧,对公信贷量业务供不应求,为提高贷款利率的筹码创造了条件。在我国存贷款利率尚未市场化的条件下,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没有放开。在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下,银行以低利息吸收存款,而以高于存款利率的利率进行贷款,在资金数额显著扩大的运营体系中,银行可以从中获取较高的利息差作为利润,其操作模式简单,获得利润高,大客户的信贷风险相对较小,利润来源稳定。

从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来看。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努力拓展中间业务作为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项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的显著增长。非利息收入净额特别是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的占比持续增加,且大型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高于中小银行。值得一提的是,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的显著增长并非表明商业银行在推动中间业务特别是在落实产品服务上做出的改革和努力。仍以建设银行为例,2011的中间业务收入中,占首位的是顾问和咨询业务手续费收入,达到174.88亿元;银行卡手续费收入 149.10 亿元,其中信用卡收入增长接近30%。代理业务手续费收入142.10 亿元;结算与清算手续费收入 134.84

亿元;理财产品业务收入 79.07 亿元;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佣金收入77.32 亿元;电子银行业务收入 42.46 亿元。从中不难看出,我国商业银行在分业经营的体制下,中间业务收入中低附加值的业务性收费占据大部分,主要局限于传统的信用证、结算、汇兑以及银行卡、代收代付等产品上,手段比较单一。换句话说,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靠的不是优质的服务,而是商业银行排他性牌照取得的超高议价能力。而且银行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也受到了社会的诟病,中国银监会还专门出台条例对银行手续费问题加强了管理和整顿。

现行盈利模式形成的原因

高储蓄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①④我国的高储蓄率为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和动力,高储蓄率为商业银行提供了稳定性好且成本低廉的资金来源,成为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能够持续维系的重要原因。②我国经济的增长与投资增长密切相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远高于GDP增速,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资金整体需求量的增速非常快,形成了我国资金市场供不应求的基本格局,商业银行又在整个社会的资金配给中处于主导地位,而这种格局为批发银行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因素。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基本上不存在真正意义的商业银行,当时的银行只是类似于国家财政的会计和出纳。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的商业银行秉承“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的思路,进行了三阶段的改革。从1984年到1994年处于专办银行阶段,比如工商银行主营工商企业信贷业务,中国银行主营外汇业务,建设银行主营中长期基本建设业务,专办银行业务开展局限,自主运用信贷资金的权力很小,在信贷计划内不能越雷池一步。从1994年到2003年处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阶段,实现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分离,对商业银行进行财务重组,发行特别国债补充资本金,剥离不良资产,取消贷款规模的计划分配,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这一阶段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2003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推动了股份制改革和公司治理改革,国有银行陆续上市,外资商业银行大步进入中国市场,现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公司才算真正建立起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实际上非常短,计划经济的包袱很重,仍旧打着“信贷工厂”、“资金拨付”和“支付结算”的传统烙印,一定程度上被赋予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的政策性色彩。由于经营的惯性,特别是在人力资源、客户结构和思想观念等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很难在短期内适应非利差主导的盈利模式。

资本市场不发达。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并不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尚未建立。我国融资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体,作为长期资金市场的直接融资虽有起色但占比明显低于间接融资。在间接融资中,银行贷款是最主要的融资途径,这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批发银行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拓展多元化盈利模式的动机。此外,许多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比如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业务、兼并收购业务、证券投资基金存托管业务、年金业务、财务顾问业务等,需要建立在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基础上;私人银行业务的开展也需要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具有丰富的投资标的市场作为支撑,有良好的投资渠道才会吸引更多客户选择私人银行进行财富管理,然而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尚在发展的初期,股票市场长期以来重融资轻投资,甚至被称作“赌场”。我国欠发达的资本市场,使得商业银行缺乏盈利模式多元化的外部环境。

存在的主要问题——盈利模式转型的内因

依赖政策红利,利润结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商业银行享受着制度的政策红利,主要指利差水平,信贷规模管制和经营行政壁垒。在利率没有市场化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利差水平还处于管制阶段,在利差最高的1996年到1998年,净利差达到了5.6%,但总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利差水平是在收窄的,近几年尤其是2008年以来存贷利差有所下降,目前维系在3%左右,随着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和经济增长预期的理性回落,利差仍在下降的通道中。我国商业银行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的症结不在于利差水平绝对值的高低,而是通过利差获得的利润在总体利润中占比高导致的利润结构失衡,显示了我国商业银行缺乏业务创新的弊病。当前实际负利率的背景下,我国存款利率设有上限,贷款利率下限仍未放开,消费者关于利率的议价能力不高。企业要申请贷款还要根据银行信贷规模的放量,造成了资金链的紧张,带来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从市场经济发展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会导致政策红利的失效,伴随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严格监管和民间金融的繁荣,政策红利作用逐步变小,依靠利差的盈利模式应该变革。

业务品种较少,中间业务较弱。我国商业银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体制的束缚,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国家财政执行者的任务,扮演的是企业血液的输送者和稳定国家经济金融的调控器,作为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工具,为大量国有企业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了巨额贷款。长期以来,商业银行资金运用渠道有限且手段单一,只有发放贷款、上存存款、债券投资、同业机构往来等,而且我国商业银行以规模扩张为主要手段,包括在资本市场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网点扩张和提高资本充足率,沉浸在稳定且低成本的利差收入的麻醉中,没有重视业务品种的开发。典型例子就是我国商业银行分支行极少有增加业务品种的举措,也缺乏业务创新的激励,许多银行员工也抱怨自己从事的是简单重复机械劳动,没有业务创新的权限和动力。相对于国际成熟商业银行30%以上的中间业务收入,目前我国中间业务收入只占银行盈利很小的部分,中间业务对银行总体经营成果贡献很低。当前世界商业银行业开发出来的中间业务有3000多种,而中国中间业务品种不到300种,而且这些中间业务产品在实际中经常用到的还不多,主要开展的中间业务大都停留在筹资功能强、操作简单的劳务型、低收益业务上,且服务质量不高,客户反馈不佳。从公司客户角度看,表面上看起来中间业务品种不少,但实际上主要是一般性代理收付业务、跟单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等与贸易密切相关的业务。

产品供求矛盾,客户体验欠佳。以公司客户为例,当前资金的来源越来越广泛,客户对商业银行的需求已经不再仅限于借款,更对银行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们在银行存款或借款的同时,要求银行能提供防范和转移风险的办法以减少或避免因利率、汇率波动而造成的损失,商业银行可以发展代理客户进行理财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业务。但是目前法人客户的代客理财产品开发地非常不健全,也缺乏大量的专业人才,很难满足客户的需求。客户导向理念落实地不到位,没有从服务上吸引客户。伴随民众财商的提高,市场对银行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很低,首先在经营网点和渠道的布局不合理,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竞争和服务意识,许多大型银行排队难、态度差的问题多年来都不曾得到缓解,造成消费者的客户体验欠佳,客户没有把银行网点看作是温馨便利和值得信赖的服务区。其次,客户群体的细分不到位,忽视了普通客户群体的价值,大客户是各

银行争夺的主要阵地,普通的客户群体中的利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商业银行要从客户需求出发,以同理心来挖掘大客户和普通客户,个人客户和公司机构客户的利润空间。

同质竞争严重,特色差异不大。截至2011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3800家,就商业银行而言就有5家大型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还有144家城市商业银行,212家农村商业银行,190家农村合作银行,2265家农村信用社和635家村镇银行。在相同类别的商业银行中,不论从产品还是服务上看,还是从盈利模式上看,低层次、同质化竞争现象已经非常明显。不少商业银行片面追求规模与速度,把经营重心放在量的扩张上,在经营战略定位上没有一个特色的安排,商业银行没有形成自己的“技术壁垒”和品牌影响力。严重的同质竞争带来了很大的困境,比如同样的备用信用证业务,在工商银行能做,在中国银行能做,在中信银行也能做,而且办理的流程、支付的费用几乎没有差别,客户选择办理银行时则更多地考虑社会关系因素而不是服务便利因素。关系型营销在我国商业银行展业中非常明显,但是依靠关系吸引客户的维护成本很高,而且随着从业人员的流动,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伴随同业竞争的加剧和外资银行的竞争,将来客户单纯被动地接受商业银行产品和定价的情况将改变,而是主动提出服务需求,自主选择不同银行的服务。如果商业银行没有自身的特色和业务优势,就会陷入同质竞争的“红海”。

面临的挑战——盈利模式转型的外因

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利率市场化终将倒逼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改革,盈利模式的转型也是在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持续盈利的必然选择。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写进了我国的“十二五”规划,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渐进推动的。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的直接冲击是,当前在利润来源中占最主导的批发银行业务将面临萎缩的困境。商业银行在贷款尤其是优质的贷款利率议价能力将下降,在竞争激烈的存款市场上的利率定价将处于被动地位,预期中存款利率的上浮和贷款利率的下降最终将收窄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减少利差收入,直接冲击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此外,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会让债券利率呈现更显著的波动,商业银行持有的债券资产利率风险加大,有可能导致债券价值缩水,减少债券投资利息收入;同业存款的利率市场化之后,不同的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偏好进行资产和负债的定价,同业往来的利息收入将呈现更多的不确定性。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不同规模商业银行的影响不同,大型银行拥有风险定价能力强、中间业务发展相对成熟和存量客户稳定的优势,受到的冲击小,而中小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受到的影响较大。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有的中小银行依赖利差的业务占比较高,利率市场化后利差收窄带来降低利润的压力更大;二是有的中小银行防范风险的能力较弱,利率市场化之后不仅面临着利率风险,还面临着存款者道德风险、不良资产上升等信用风险,风险管理水平低甚至可能直接导致中小银行的破产倒闭;三是许多中小银行在机构网点和存款来源上缺乏优势。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小银行应从提高自身竞争能力、转变经营模式、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等方面入手,迎接利率全面市场化带来的严峻考验。

“金融脱媒”与直接融资的发展。虽然我国的融资体系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但我国“金融脱媒”现象已经显现,根据金融中介理论,“金融脱媒”指的是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的供给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造成资金的体外

循环。当前的典型表现是,许多的小微企业因无法获得银行贷款而不得不转向民间借贷融资;社会融资渠道拓宽,社会融资年均增速高于银行贷款年均增速:2002年至2010年间,中国社会融资总量由2万亿元扩大到14万亿元,年均增长27.8%,比同期各项贷款年均增速高了9.4个百分点。从国际金融市场的历史经验来看,“金融脱媒”和直接融资的发展,为资金需求方和资金供给方提供了更多的融通渠道,企业能够更容易地以低廉成本通过发行证券而不是向银行贷款为其业务活动融资,风险管理成熟的大型企业还可以进入外汇市场和欧洲债券市场等离岸市场筹资。“金融脱媒”带来的批发银行业务萎缩导致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商业银行危机,这是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在未来警惕的。金融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在金融中介的地位在降低,融资体系将由以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间接融资并重转换。从成熟市场经济体的经验可以看出,直接融资的强劲发展会挤压银行盈利,具体可以表现为: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大量发行分流了对公存款;证券投资基金及保险基金的发展削弱银行存款基础;发达的直接融资渠道导致优质客户贷款需求减少,优质信贷资源竞争加剧,优质客户倒逼银行实行优惠利率的现象日益普遍,批发银行业务的盈利空间进一步缩小。

分业经营体制——盈利模式转型的障碍

我国金融行业目前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法律从业务和机构两个方面定义了银行分业,在业务方面不得经营信托投资、股票和保险,在机构方面不得投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商业银行、保险、信托和证券等金融企业各自从事法定业务范围内的经营内容,除规定的一定限度交叉经营业务外,禁止金融企业混业经营。严格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主要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的目的,但是限制了商业银行非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的发展,金融产品和服务难以实现综合供给,制约了盈利模式多元化改革。

以中间业务为例。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从量上看发展速度很快,这与银行支付结算及清算业务、代理业务和银行卡业务密切相关,此类业务事实上是以存贷款为基础的业务。如果把这部分剔除,顾问和咨询业务、担保与承诺业务、托管及受托业务所占份额仍不高。考察美国的商业银行,其在中间业务收入中占比最高的是投行财务顾问费、经纪业务佣金、资产证券化以及贷款转让收入等,这里的许多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尚无法开展。国际成熟的大型商业银行多是全能型银行,比如花旗、汇丰等,不受分业经营的制约,有利于盈利模式的多元化。混业经营是全球金融业发展的趋势,我国一些大型银行也通过在海外成立子公司的形式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工银国际、中银香港、建银国际等,开展券商业务;又如开展寿险业务的建信人寿和开展基金业务的工银瑞信基金公司;更典型的是平安保险集团,下辖保险、银行和投资业务,在混业经营约束条件下做出了积极尝试。

优化盈利模式的建议

精细化作业的批发业务。净利差的相对稳定是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基础,批发业务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重要的盈利增长点,优化盈利模式不能放松批发业务。在保持原有经营优势的基础上,主要需要提高银行贷款风险定价水平,加强风险管理:完善贷款定价机制,采用精密的评估程序确定风险资产价格,实行差异化定价;建立风险溢价测评体系,利用内部评级法和已收集积累的有关数据对各种风险的损失概率和损失大小进行合理测算,提出每笔业务 的潜在风险管理方案;健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合理转移和分散信贷风险,防止信贷过度聚集于单一行业。由于受资本充足率和货币供应量、信贷政策的制约,商业银行已经不能任意扩张信贷规模,需要在信贷发起上进行竞争。商业银行可以把批发业务作为多种业务的发起,后续跟进多种产品服务,通过批发业务来发起并存续客户关系,获取后续的中间业务收入。比如针对型企业的中长期信贷业务可以带动财务顾问、并购咨询、票据承销等投行业务的成长。通过交叉销售和精细化管理,把批发业务做成低成本占用、高效益带动的业务。

对零售银行业务的战略关注。零售银行业务种类多、变化快,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新技术和经济趋势变化很容易催生新的产品需求。产品创新的机遇广阔,同时难度也很大,零售银行业务已经成为了我国许多商业银行的战略核心业务。国外经验表明,随着公司客户的融资和投资能力的提高,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争夺优质客户竞争加剧,导致公司客户业务的盈利水平下滑,批发银行业务定价能力和盈利水平减弱,大型公司客户所能带来的盈利日益趋薄。而零售银行业务在收入和盈利上较为稳定,我国居民储蓄量庞大,高净值客户数量增长迅速,零售银行业务潜在需求旺盛,存量客户资源丰富,不论是大银行还是中小银行、城商行甚至是农村信用合作机构,依托渠道发挥规模和网络优势容易突显。在零售银行业务中,品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应该从品牌认知、产品多样和员工能力三方面入手,让零售业务成为盈利模式转型的亮点。

中间业务应当以质取胜。拓展中间业务品种,合理减少盈利增长对生息资产的过度依赖是优化盈利模式的重要方面。美国花旗银行提供的资料显示,存贷业务为其带来的利润占总盈利的约20%,而承兑、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个人财务顾问业务、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中间业务却为花旗银行带来了约80%的利润。上文已经谈到,中间业务资本占用较低,受经济周期影响小,收益较高,可降低风险集中程度。从我国商业银行实践来看,中间业务利润增速很快,高于批发银行业务利润增速,但仍是以量取胜,通过创设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赚取低成本的利润。中间业务的发展必须重视产品细分,以质取胜,以服务取胜。以质取胜的中间业务通过提供一揽子金融解决方案,对客户进行差别定价,提高综合收益。对公方面,重点在投行、托管、理财等产品,此类业务对市场波动敏感度高,我国商业银行也拥有良好的客户基础,可成为非利息收入持续成长的动力,而担保承诺类业务作为传统中间业务强项,则需要延长产品线,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对私方面,银行卡、电子银行和代理、个人理财、代销业务拥有雄厚客户资源,若能进一步拓宽渠道建设,提高高净值客户对银行专业服务的认同,加强普通客户对便捷服务的依赖,中间业务的潜力将得到释放。值得一提的是,投资银行业务和金融衍生业务在国际成熟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中间业务收入中最具成长性的增长点和改善盈利模式的重要手段,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刚刚起步,由于分业经营的制约和专业人才的缺乏,真正能够开展的投资银行业务品种并不多,这是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缺憾。

打通界限促进产品研发。盈利模式的最终呈现形式是银行提供的产品。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下的业务拓展是被动式的,不重视产品开发,产品设计往往从本部门的局部利益出发,对客户实际情况缺乏关注,在同质化竞争情况下,业务都是类似的,所以客户依靠关系融资、银行依靠关系营销的现象明显。商业银行各业务条线不是割裂的,我国商业银行应该通过成立专门的产品研发机构,打通批发业务、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的界限,实现归口管理和统筹规划,建立以客户和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的产品研发和推广流程,发挥客户经

理、产品经理作为市场前端在创新中的源头作用,建立产品需求直达中后台研发机构的快速通道,达成产品服务创意、功能设计、流程设计、销售、推广、维护及售后的全过程管理。

盈利模式转型的方向

多元化集约型盈利模式是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方向。多元化主要指盈利来源的多元化,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逐步降低对存贷业务和政策红利的依赖,适应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变革,开辟多样的盈利来源。细分盈利对象,改进盈利措施,完善盈利保障,办成资本占用低,特色鲜明的商业银行。集约型主要指银行业务的集约化,实现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对公业务与对私业务,批发业务与零售业务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由传统的融资中介向全能型服务中介转变,从社会资金提供型银行向国民财富管理型银行转变。

盈利模式转型并不是说所有商业银行都要实现转型。我国的商业银行有大型商业银行,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有城市商业银行,还有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此外还有外国银行分行、外商独资银行、合资银行等外资银行的竞争,不可能也不能够“千行一面”,不同银行要打造核心竞争力,通过差异化战略克服同业市场同质竞争的压力。盈利模式的转型需要不同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资产和存贷款规模、资本充足率、风险抵补能力、盈利水平和流动性水平,结合自身的特点、所处地域和优势有选择地塑造盈利模式。比如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以服务中小企业作为主打,简化中小企业融资申请审批流程,更专注地做好精品业务;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利用其自身资金资本充足的优势,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抓牢大项目,把“大零售”条线和“大投行”业务做大做强。在美国商业银行中,真正中间业务发展较强的几乎都是大银行,而美国的社区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只占全部盈利的20%,虽然城商行和农信社、农商行经营盘子小,但在本地拥有良好的客户基础,可以在民生服务、消费金融和便利结算上做好文章。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篇2

一、多元化组织结构的资源基础与特点

金融机构多元化组织结构一般包括三种形态:控股公司,事业部 ( 或项目矩阵形态) ,职能形态。从定义上看,控股公司是母公司通过股权对具有独立法人的下属公司进行控制,下属公司均为独立的盈利机构,在业务和人事方面有着极大的自主权和独立性,有完全的主动性寻找最佳盈利模式,提升竞争力。事业部 ( 或项目矩阵形态)一般是企业中按业务类型或具体项目设立的二级部门。除了日常经营生产工作外,拥有一定的自主决策权。但重大经营活动和人事调整均由公司总部负责。职能形态则是按照业务职能划分,企业员工进入各个部门从事相对专业的工作。从本质上分析,商业银行不同组织结构代表着对不同资源的分配方式,银行组织结构的重要资源包括: 组织自身拥有和从外部获取的资本资源; 组织从内外部获取的客户、产品、技术等信息资源; 银行自身的体制、规章和文化等制度资源; 使用和培养人力的人力资源。

具体来说,控股公司 ( 母公司) 会将大部分资源分配到各个子公司上,以股东的形式参与决策和管理子公司; 子公司自身在资本、信息、制度、人力资源上拥有较大决策权,按照最有利于自身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由于母公司不直接参与子公司经营,这使得资源在母子公司之间的交流变得比较困难。职能形态银行机构的资源配置方向是单向的,即从高层级向低层级进行下放。这种模式将能实现资源的集中管理和整体控制,实现一定程度的规模经济。同时,由于资源传递的过滤效应,在向下配置资源时会出现严重的损耗,职能部门之间也会因为争夺优势资源产生冲突,各自为政。事业部或项目组织结构总部依然有着对制度资源和资本资源的较大控制权,并对投资、并购等重大战略决策进行统一管理,同时总部依然是制定统一规章制度、建设企业文化的绝对权威。事业部则负责相关业务的专门化经营,包括了各类信息资源的整理、收集和管理。同时,除了对本部门高管的任命外,事业部门有自行招聘业务人员等较大的人事权,事业部门与总部的资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双向流动。但不同事业部之间对资源分配的竞争也会影响公司总部治理效率。

二、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以利润为中心进行了治理结构大范围的重组和改革,但受到自身机构臃肿庞大和去行政化不完全的影响,国有银行治理结构不能真正支持其战略意图,其目前仍基本沿用职能型治理结构,按照公司、个人、结算、运营、金融市场等专业技术进行分工,实行五级管理,即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 ( 直属支行) ———县支行———业支行的模式,并在各个层级都建有相对重复的职能型组织。同时,各级机构的负责人具有对下级机构直接发布指令的权力,而上级机构的业务管理人员同样具有对下级机构在所在业务条线的管理和领导职能。目前国有银行治理结构没有体现出以利润为中心的战略目标,治理结构设计与业务发展愿望仍然存在着显著的脱节。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信息资源和决策权的匹配没有在治理结构上体现。随着市场竞争节奏的加快,信息资源以最优路径无损耗的传导并做出正确的决策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关键之一。因此,决策权与优质信息的匹配会带来显著效益。根据目前国有银行治理结构,信息与决策权的匹配更多是通过将信息传递给有决策权的人,少部分是将决策权转移给拥有信息的人,这也就是职能型结构转授权的问题。对于对基层管理者的进一步放权,肯定可以提高对信息的利用效率,但这一方式会导致内部可能的决策权分割,而现有的5级管理体制会产生较高的被授权代理人行为与上级委托人目标一致的管理和监督成本,这将直接影响对新发现利润增长点的及时把握[1]。

第二,以市场化经营为导向的盈利模式没有在治理结构上体现。随着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市场化经营的表现和结果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有决定性影响。但目前国有银行的治理结构不能满足市场化经营的要求,主要表现在管理半径过大,有至少3级管理机构都没有直接面对客户,机制缺乏灵活性。职能型组织架构行政色彩浓厚,前中后台权责划分不清楚,没有相对独立的事业性部门,传统职能型业务部门没有相对独立的人事和财务权,业务部门间沟通不畅,内耗严重,这直接影响业务处理的速度和决策传导。这种粗放式的经营使国有银行无法真正紧跟市场变化而做出有效的战略调整。现代管理会计理念无法真正落地,这也使得各级机构很难真正核算清楚客户、产品在其管辖范围内产生的收益和成本。

第三,以先进信息科技为支撑的盈利模式没有在治理结构上体现。国有商业银行已经普遍将建设智慧银行列入自己的重要战略目标。在管理和政策传导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基本建立了从总行至营业网点的信息传输和数据收集网络,为查询、管理、分析、决策提供了手段。同时,为了提升运营效率,国有商业银行纷纷建立了数据集中处理中心。例如中国银行已把原来的五大区域数据中心集中到了北京数据中心,统一处理全行各种业务。但是,与参与到国际化激烈的竞争的要求相比,目前落后的治理结构对智慧银行建设的制约依然非常明显。这集中体现在一线营业网点和客户关系部门在管理半径过大的情况下,仍然缺乏后台数据对客户需求的分析和研究。这直接造成客户智能化服务需求与银行科技研发方向的错位。同时,以金融市场业务为代表的新兴业务部门缺乏智能化操作和管理平台的支撑,资源投入的不足使大量业务仍然使用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和以下级向上级进行数据报送的方式来防范合规风险。

第四,以全面风险管理作为保证的盈利模式没有在治理结构上体现。全面的风险管理是国有银行持续盈利的根本保证。但目前国有银行的组织治理结构无法满足这一要求。首先,管理半径过长产生的信息传递不对称的道德风险。多层次分级授权造成信息不对称,上级机构所获得大量信息在信科系统无法自动识别和提取时都由下级机构报送,下级机构处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动机,采取欺瞒或非谨慎性原则经营,上级行无法及时准确了解下级行经营情况,由此产生的经营亏损往往只能是事后暴露。2014年下半年S省Z国有银行部分下级机构表外无担保投行业务风险暴露就是典型教训。其次,现有的国有银行治理结构下,缺乏对风险统一的识别、度量、监督、检查体系。存在对同一业务由本级负责人和上级条线部门的双重管理,各层面和条线风险责任人不明确,对地区风险、市场风险的管控没有清晰的目标。最后,一级分行主要负责人人事权和财权过大和过度集中,导致存在较大的市场决策风险和道德风险,但最终的经营风险责任却会由作为一级法人的总行全部承担。

第五,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核心的盈利模式没有在治理结构上体现。近年来,国有银行都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作为自身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国有银行在面临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后,将以产品和账务为中心转向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经营实践的具体体现。但是,目前国有银行的治理结构却无法与这一战略思维的转变相匹配,这主要表现在治理结构上产品部门和客户关系部门仍处于割裂状态,客户需求无法在第一时间进行细分,冗长的信息传递和反馈链条使客户需求得不到及时反映和处理,以一线客户经理为服务核心的人力资源制度没有真正的形成,这都直接影响着国有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将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与国际先进银行进行比较,会有更直观的认识 ( 见表1) 。

三、盈利模式转型下对国有商业银行多元化治理结构的要求

在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海内外竞争日趋激烈,客户的信息流、资金流已经成为市场共享资源。因此,为了更有效地拓展利润增长点,国有银行已经不能局限于以针对传统的存贷款和结算的治理模式来面对市场竞争,必须有符合市场竞争需求的多元化治理结构。

( 一) 市场竞争对经济资本配置与考核的要求

国有银行粗放式的成本收益核算及考核模式是滋生企业内部资本使用和人员工作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多元化治理结构下建立全行统一的,可量化的资本配置与考核方案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从资本配置来讲,应该是在职能型结构各层级结构中统一实施。总行根据年初实际风险资产余额与相对应风险资产调节系数,对各层级进行资本配置。而资本增量,则是由每年预计资本增加量和全行战略发展方向确定。总行应该有绝对配置权,一级分行再根据下属机构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同时,总行应该拿出不低于10% 的经济资本,作为对战略性地区和战略性业务的专项储备,从而引导各级分行与总行战略目标的一致。从资本考核来讲,国有银行在普遍选用经济附加值 ( EVA) 作为指标的基础上,应该在绩效考核中将创造EVE和不创造EVA部门进行区别考核。创造EVA机构员工绩效薪酬按照EVA确定,而非EVA创造员工考核则可采用平衡计分卡,通过对关键工作指标KPI的计分获得,从而弥补了EVA对支持性部门考核的不足,最大可能地用好经济资本,增强员工积极性[2]。

( 二) 信息资源集中分析和处理的要求

随着国有银行资产负债规模、业务种类和客户数量的不断扩大,如何使这些数据能够得到有效分析和利用,是国有银行盈利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国有银行要在总行层面建立起统一的数据分析处理规划目标,明确各层级机构的数据管理职责和功能,落实数据共享和使用价值的提高。全行要在所有机构建立起统一的数据收集和传递标准规范,使其带动业务操作与专业技术在各级机构的标准化,为银行的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建立对暂时无法智能化提取数据而需人工收集数据的质量规范,保证整个数据库的完整和准确性。此外,建立起完善的数据使用分机构授权制度,维护银行自身和客户的信息安全。大数据管理和应用是国有银行未来利润增长的又一引擎,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

( 三) 综合化服务提供者的要求

随着客户需求的日益多元化,提升银行资本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从而使收入多元化,并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对国有银行又一要求。因此,国有银行必须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做到权责明确,各司其职,各层级建立起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综合化服务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国有银行要加快综合性经营管理平台的建设 ( 例如中国银行正在开发的全球业务平台) 实现多元化治理结构下的复合型产品的创新与销售,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同时以客户需求为根本导向,以大数据分析为支撑,分析不同层次客户对服务需求的差异性,从而分类预测客户的行为,这既利于银行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扩大产品在客户中的影响,也利于有的放矢地进行资本投入,节约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 四) 集成化产品供应者的要求

由于客户需求多样化的出现,为了保证客户金融需求得到高效的满足,国有银行只有通过提升自身治理结构的运营效率,才能充分调动企业内各种资源,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各种需要。金融产品,则是维护银行与客户关系的重要媒介,而集成化的产品提供是应对这一需求的必然选择[3]。

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国有银行还承担着较大的社会责任,因此难以实现在机构管理上的跨省级区域协同。集成化产品的提供主要应该以各省一级分行来进行。从未来的利润增长点来看,国有银行应该积极探索将代表未来银行业发展方向的金融市场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贸易金融业务、个人财务管理业务、中小企业信贷工厂[4]业务作为具有更高独立性和自主权的事业性部门来进行运作,并在总行一级形成对新兴业务进行统一审批、统一处理的后台集中操作中心,统一解决审批、操作与风险控制上的问题,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培养核心竞争力。

( 五) 差异化竞争与成本控制的要求

国有银行目前仍处于加速发展的经济周期,客户种类逐渐增多,业务规模急剧扩张,任何一家银行都不可能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满足客户的所有需求,因此国有银行也需要根据自身的“特色天地”以差异化竞争体现自身价值。差异化竞争首选要求国有银行能建立支持差异化产品发展的组织机构,并有针对性地开发出定位市场前沿需求的特色产品,这就要求国有银行在大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对特定细分市场的客户个性化需求进行满足。而目前国有银行应该着力于在中间业务产品上实施差异化竞争,特别是金融市场等产品的设计与研发,而不是传统的存贷产品。这就要求在治理结构上给予金融市场等部门更大的人事权和业务开发权限。数据显示,西方发达银行金融市场衍生品已经占到利润60% 以上,国有银行甚至不足10% 。金融市场等新兴产品轻资本占用的特性,这不仅符合以EVA考核为核心的资本考核战略,有利于国有银行在组织结构上撤销合并利润贡献低,人员富余的部门或营业网点,以节约经济资本,同时能与国有银行信息化管理潜力被更深度挖掘后,集中力量发展高附加值业务的战略相匹配[5]。

四、国有银行多元化治理结构改革思路

( 一) 多元化治理结构革新的特性

为了适应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后商业银行参与国际化竞争的需要,国有银行多元化治理结构革新应该具备以下特性。

1. 柔性化特征。这要求国有银行治理结构能根据市场化境的变化迅速做出调整。传统的国有银行治理效率低下,无法迅速对市场变化产生反应,从而错过了拓展市场或规避风险的最佳时机。组织的柔性化能克服这一缺陷,不仅有利于加快创新速度,又能在新旧结构的磨合中提升组织的向心力,同时在自主式管理和层级控制性管理中找到配合的均衡点[6]。

2. 扁平化原则。对提高服务效率和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道德风险的要求使国有银行多级管理一级经营的治理结构受到严重冲击。实行扁平化管理,将有效提高国有银行经营效率。治理结构的扁平化将削减管理层次并扩大上级机构的管理幅度,使银行结构由金字塔型向圆柱型转变。国有银行的金字塔结构僵化低效的重要原因就是有庞大的中间管理环节,这是行政化组织的普遍弊端。而大数据的集中处理和分享使得中间管理环节的重要性显著下降,信息在银行内外传递已经不需要通过物理层级来实现,信息传递可以使管理者扩大控制范围,使符合条件的部门与层级间的边界可以逐步淡化,从而使组织结构扁平化,决策者贴近执行者。

扁平化要求国有银行在治理结构中围绕工作流程来建立组织,在职能型结构中逐渐引入矩阵型组织结构,简化纵向层级,以项目 ( 任务) 为引导来构成盈利单元,并给予充分的自主权。扁平化结构有利于降低管理费使用,减少信息传递失真,利于上级的高效管理和下级机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加强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

3. 结构分立化原则。国有银行的分立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从银行分离出子公司,将过去上下级的职能型管理关系转变为基于市场平等关系的总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这种产权关系上的变更,有利于母公司通过股权投资的手段对子公司进行控制,同时作为子公司的是独立法人实体,在经营决策上拥有完全独立的权力,能比传统职能结构更灵活,更好适应国际化竞争,规避集团风险,这个非常适合国有银行在海外设立机构。

而在国有银行境内机构更适合以一级分行为单位,建立业务事业部门,并对重大项目采用矩阵式结构管理,并赋予相当业务自主权和一定人事权和财权。同时,在分立的基础上总行层面要积极引导全行在产品、服务、项目上的必要的整合,使治理结构既能体现出分立性的效率,又能体现出对全行战略发展方向和服务输出的统一[7]( 见表2) 。

( 二) 多元化治理结构革新的内容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从而全面实现绩效目标是国有银行治理结构革新的核心内容,具体说应该包括以下五点:

第一,结构上体现出按照盈利需要定位结构,同时兼顾社会责任。国有银行由于还肩负着国家赋予的金融社会责任,所以在治理结构的改革中还必须有所兼顾。因此,国有银行应该在推进扁平化、分立化的原则下,以总行为战略决策中心,一级分行 ( 含事业部) 、控股公司为利润中心,其他下属机构为产品和服务中心。在保留各省会一级分行,并对五大未来重点盈利中心进行事业部改革的基础上,可根据地区经济总量和利润贡献值的大小,撤并部分利润贡献低的二级分行并降级为支行,由周边地级市经济辐射能力较强的二级分行进行管理。同时对于县一级的管理性支行进行精简,直接撤并或改为网点,由就近二级分行统一管理。这样既能满足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民金融服务需求,又能有效改变多级管理,一级经营的问题。同时,总行除战略决策、信息集中处理和授信管理外,产品营销、部分特色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权利要坚决下放分行甚至支行。

第二,治理结构上能充分地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以效益为核心使商业银行的一切行为必须紧紧围绕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展开,而良好的绩效考核机制有利于“学习型”团队的产生,从而进一步提升员工积极性。以中国银行为例,目前正在推行的基层网点等级评定制度有利于打破传统政级别僵化的管理模式,对经营性机构按照规模和经营绩效 ( EVA为核心) 进行管理人员和客户经理薪酬的动态调整。例如,将所有经营性支行 ( 即营业网点) 分为1 - 6级。1级网点的行长薪酬可能高于行政级别高于自身的管辖支行业务条线主任甚至高于一级分行业务部门团队主管。而6级网点行长薪酬甚至低于1级网点普通经理。这样的动态调整能在现阶段大幅度地去行政化,突出利润优先的经营理念。

第三,治理结构上突出将产品与服务的有效结合,进一步挖掘客户经理在多元化结构中利润创造的核心作用。除了事业部门外,在一级分行级下属支行垂直型设立的各专业化职能部门内,应该形成有一定指挥能力,并以客户经理为核心的横向业务联动营销系统和指挥小组。这就意味着在一级分行的职能型结构下,存在平衡矩阵的架构[8]。不仅能一定程度上克服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推诿扯皮的现象,又能做到在产品与服务部门联动营销时,做到对客户经理的灵活调用,从而保持较高的资源使用率。而客户经理作为银行与客户的桥梁,能在第一时间将客户信息传递给各职能部门用于决策,同时从客户需求出发,为其提供全面的银行产品和服务,并传递最新的金融理念,这对于国有银行提升市场反应能力至关重要。

第四,治理结构中加快虚拟化结构的建设,打造智慧银行。传统银行的治理结构一般都是以实体形式存在,以经营性支行作为银行与客户接触的终端,而随着智慧银行的推进,各种以虚拟交易媒体为介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将在银行治理结构中显示出更加重要的作用。这不仅使银行能实现总行研发产品通过末端推广直接与客户需求对接,是银行提升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的需要,也使得银行能加快管理扁平化进程和信息分析传递速度,必然是符合银行未来发展方向。

第五,治理结构上体现出全面、积极的风险管理理念。多元化治理结构下对风险管理的要求将更为复杂。因此,在新结构的建立之初,就要将可能风险的识别、测量、监控、处理完整的纳入整个银行体系。目前,国有银行风险的监控重点依然在传统的信贷资产上,且主要依靠被动的抵质押物或第三方担保来实现风险缓释。随着大量新兴业务,特别是类信贷业务的出现 ( 如黄金租赁变现融资等) ,这一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同时妨碍了新业务的健康发展。因此,主动地改变单一风险控制模式,运用包括RAROC ( 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 等先进风险计量技术,实现对新结构下新业务风险管理的全方位覆盖,是确保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成功的关键所在。

摘要: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需要,深化和加快治理结构改革是国有商业银行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发现和扩展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文从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理论入手,分析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现状和问题,旨在结合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提出建立与未来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相适应的新型多元化治理结构的政策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篇3

一、银行业盈利模式的变化趋势

商业银行业盈利模式,是指银行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机制环境下,以一定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财务收支主导结构,可分为传统业务型和非传统业务型两种。传统业务型简单来说就是以存贷息差为主导的盈利模式。非传统业务型则是指非息差收入占较大份额的盈利模式。现阶段银行非息差收入主要包括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其中中间业务占主导地位。在国际较为成熟的商业银行中,支付结算类收入一般占据了中间业务收入三分之一强的份额。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国际银行业均以传统盈利模式为主导。二战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银行业面临着经营环境的深度变化。金融服务需求的多元化,规避金融管制的需要以及增强同业竞争力的压力,促使商业银行积极寻求盈利模式的调整。特别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新为银行业盈利方式创新提供了条件和手段。以美国为例,由于上世纪80年代金融管制的放松,激烈的竞争导致大量银行倒闭,在促成银行资本集中和垄断加强的同时,也使银行筹资成本不断提高,传统存贷业务举步维艰,迫使银行业寻求新的出路。在以上诱因下,美国银行业竞相以发展非传统业务改变盈利模式,获取更为稳健的回报。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间业务已成为美国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主要的盈利来源。2011年度,美国花旗银行存贷业务利润仅占总利润的20%左右,承兑、资金清算结算、卡基支付、网上支付等大量中间业务创造的利润占据了主导。而支付结算业务作为资金运行载体和最终清算渠道,在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银行业发展中,高储蓄率传统和存贷利差较大的政策因素促成了利差收入主导的银行盈利模式。该模式一方面有利于银行业的原始积累,并成功抵御了新的一轮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在金融业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背景下也暴露了一系列问题,包括融资成本过高,过多剥夺实体经济利润形成银行业暴利以及应对宏观形势变化能力不足等。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存贷利差将进一步收窄,银行业盈利模式必须加快调整。借鉴国际经验大力发展支付结算等非传统业务收入是提升银行业务经营和盈利稳健性的必然选择。2005年以来,我国现代化支付系统推广应用,支付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基本健全,为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调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以六安市為例的支付结算业务贡献度分析

1、六安市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现状

六安市地处皖西,经济金融总体欠发达。近年来,得益于宏观经济形势的总体向好,六安市银行业传统存贷款业务规模扩张较快,成为盈利的主要支撑。通过在支付系统建设以及银行卡业务方面的积极努力,六安市各银行机构支付结算业务收入增加较快,特别是地方性银行业机构在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方面超过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但由于起步较晚,六安市结算品种较为单一,支付结算业务收入占比较小,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截至2011年末,六安市各银行机构累计实现营业收入50.99亿元,其中中间业务收入3.78亿元,占比7.42%;支付结算收入1.10亿元,占营比2.15%。中间业务收入中,支付结算收入占比近30%(见表1)。

目前看来,六安市支付结算业务发展总体有以下特点:一是收入规模总体偏小、占比不高;二是各银行业机构间支付结算业务收入不平衡;三是业务收入增速波动小,占比有逐年扩大趋势。表明支付结算业务收入在未来银行业盈利结构调整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尽管六安作为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基本停留在传统业务领域,但在新的信贷形势下,各商业银行已经逐步开始重视发展以支付结算为主体的中间业务获取稳定的收入,以对冲单纯利差盈利模式在经济周期变化中的波动性。

2、支付结算业务发展对银行盈利贡献度分析

调整盈利模式是银行业未来发展中决定竞争力高低的必然路径,在支付结算业务发展上优先考虑将占得先机。六安市银行业虽然在支付结算业务发展上总体水平偏低,但机构间呈现明显的差异化特征,以下以建行六安分行为例分析支付结算业务对盈利的贡献度。从图1可以看出,建行六安分行的支付结算业务收入金额与农业银行六安分行基本持平,但建行六安分行支付结算收入占本行营业收入比例却位居全市第一,达到10.30%。这与建行总行近年来面对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对转变经营模式与发展理念所作出的前瞻性和创新性探索密不可分。

新一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银行业的利差收入增速大幅下滑。虽然中国的银行业开放程度总体不高,避免了金融危机的大面积冲击,但中国银行业也充分认识到过分依靠贷款利差的单一盈利模式所隐藏的弊端。建行六安分行在业务拓展方面,实行支付结算业务收入增长与等级行考核相挂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激励机制。与此同时,该行大力加快新结算产品的推广应用,在完善客户金融服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寻找新的收入增长点。加强了对国内信用证、现金管理系统、对公一户通、对公通兑等业务的推广,使支付结算业务不断与国际接轨、不断向纵深推进。在同行业中,建行六安分行率先建立了较为稳定客户资源,抓住了近年来部分产业资金流通量规模扩张的有利时机,支付结算收入水涨船高。2008年至2011年,建行六安分行支付结算业务收入逐年稳步增长,2011年支付结算收入总额在全市占比32.25%,在同行业中遥遥领先。

从图2、表2可以看出,2008至2009年度在金融危机下,建行六安分行利差收入对营业收入的贡献度下降6.89%,支付结算业务收入基本保持平稳增长,成为利润表中为数不多的收入不降反增的科目之一。目前,面对利率市场化的金融发展趋势,商业银行需要更平稳、更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支付结算业务收入稳定、低风险的特性正契合了金融形势发展的要求,对维护银行整体收入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平衡和基础作用。相对成熟、服务周到的支付结算业务管理水平,成为有效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重要一环。

三、发展支付结算业务助推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建议

1、继续完善央行支付系统,强化商业银行资金清算的基础通道建设

不仅要在基础系统建设上进一步加大投入,也要根据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类产品创新提供全新的清算方案和平台支持,在支付基础设施领域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提供服务和创新保障。

2、规范收费标准,为提高支付结算业务收入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

建议出台《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收费管理办法》,对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方式及其他相关事项作出具体规定。在支付结算业务收费标准的设计上,坚持收与支匹配、风险与收益对等、向国际惯例靠拢的原则。

3、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对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的重视程度

一方面要在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盈利模式转变方面提前作出政策设计,引导商业银行树立长期稳健经营的理念。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系统内要重视盈利的结构性调整,前瞻性设计经营风险的应对措施,加强对支付结算业务的研究、开发和管理,充分调动基层行拓展支付结算业务的积极性,推动支付结算业务的良性发展。

4、深入拓展支付结算工具应用的空间,不断加强支付结算类产品创新

着力加强支付环境的改造,针对性推广创新型支付产品。大力推行新型支付结算手段如定期借记、电子商业汇票、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协同发展第三方支付等。积极拓展农村市场,针对农民工群体和涉农补贴发放群体,大力推行特色银行卡服务。并在提供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逐步拓展银行卡的消费,电子商务等增值服务,通过对农村市场的细分服务,发展稳定的客户群,为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升级提供客户保障。同时加强电子商业汇票、新版票据、银行卡、第二代支付系统暨ACS系统、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工作。

5、鼓励商业银行在支付结算类产品的市场营销上充分竞争

各商业银行要在支付结算业务的队伍建设、宣传等方面加大投入,积极开展支付结算类产品营销,强化支付结算业务的社会认知,在形成社会需求的同时建立自己的稳定客户群众,保障后期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要支付结算业务品种的推广、服务质量的提升、市场分配上形成充分竞争的形势,推动我国银行业支付结算业务持续发展和盈利模式的加快转型升级。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霍山县支行行长)

婚庆公司盈利的商业模式 篇4

这几天在学校一直在讲商业模式的课程,包括花店的商业模式建立,婚庆公司的商业模式打造。学友听的很过瘾。但很多毕业的学友没听到这堂课。在这里我给大家做个简单的分享。

有句话讲,建立商业模式是世界商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商业模式成功你一定成功,商业模式失败你一定失败。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360打败瑞星靠的就是独特的商业模式,苹果手机的异军突起同样靠的是它的商业模式。现在婚庆公司和花店的发展到了要依靠商业模式盈利的阶段了,我经常讲,目前很多公司还停留在技术打天下的模式里,有的已经导入了管理模式,但要靠这些模式盈利的前提是要有正确的商业模式。

比如说,你的花店除了进货通过你的包装插制,然后出售赚取差价这样一个盈利模式之外,你是否还有别的其他的额外价值和剩余价值产生。婚庆公司除了接单去除各种成本,这样的简单的赚取主要价值,你是否存在其他的盈利比如挖掘你的剩余价值和额外价值的模式呢?

我给学生举例,花店以博思花卉市场店,我不怎么去经营,但有一套很好的商业模式,它照样很赚钱。具体它运营的商业模式我在课堂里给大家仔细的分享了。这里不便多说。博思学校更是因为有了一套商业模式而快速发展。因为它绝对不是依靠简单的收取学费盈利的。这也是很多学校之所以无法和博思抗衡的最重要因素。

今天我在这里给大家以国内的两家婚庆公司为例,简单的介绍一下什么是商业模式。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在淡季的时候走进博思,咱们共同学习一下公司的商业模式打造。

在市场竞争日益残酷的商业时代,一切新商业模式都将被快速复制,靠点子取胜已成为十分幼稚的想法。这也导致许多蜂拥而上的婚庆公司,或纷纷落马、或惨淡维持。今天在业界已独具特色的重庆亮点婚庆公司,其女老板曹婉清创业的曲折经历与成功打造的“亮点”,或许能在怎样做婚庆行业的市场推广,如何应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和低价冲击,以及婚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下一步的盈利点等方面,给我们一些启迪„„ 新手入行的弯路

当曹婉清的亮点婚庆公司在重庆南坪地区的商业中心最好的写字楼里开业时,她满怀着希望。在此之前,曹婉清对婚庆行业还一无所知。开婚庆公司源于一次偶然的发现——她和丈夫到广州旅游,偶然从当地的报纸上看见了广州一家婚庆公司生意火爆得需提早预约的信息。她眼睛一亮:当时重庆还很少见到这种专门为新人提供婚礼整体筹划服务的婚庆公司,曹婉清觉得这一行一定有很大的市场潜力;而开一家婚庆公司,只需租一个办公场所,购买简单的办公设备,以及支付几个员工的工资,几万元就足够;同时这个行业也不需要什么高科技或太多的专业知识,市场上有大量的兼职主持人、摄像师、化妆师、布景师以及租车公司、花店等可以利用。

然而,半年下来,虽然她在公司内部装修上追加了投资,也尝试过登广告、发传单等广告宣传,但上门来的客户却寥寥无几。同时一个严峻的问题也摆在她面前,婚庆公司淡季旺季的业务悬殊较大。一般四五月份,8—10月都是生意很好的阶段,春节也会有一个小高潮。而在剩下的淡季期间,公司就要出现赤字,一个月顶多两三场生意,所以一年的收入就靠旺季支撑。

曹婉清意识到了问题所在:自己对婚庆公司的理解有误,婚庆公司属于服务行业,只有更直接贴近市场,才能够吸引消费者上门。于是,曹婉清走出了解决难题的第一步,主动“从天上跳到地面”,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放弃花了3万元精美装修的办公室,把公司从写字楼搬到南坪步行街上的一间上下两层共70平米的临街门面。

结果在步行街上来来往往逛商店的女人们,果然被各种时尚的婚庆用品和墙上的主题婚礼照片所吸引。那些产生了更多兴趣的人,则被两位漂亮的礼仪小姐引上楼,或在化妆室中尝试做新娘子的感觉,或在办公室里观看各种主题婚礼的DVD。而亮点婚庆的经理会选择恰当的时机,向这些潜在的客户宣传亮点婚庆公司会使他们的婚礼时尚完美,同时更省力省钱。点评

婚庆服务公司的位置很重要。一般情况下,公司开在闹市区比僻静之地要强得多。

然而,更重要的是广告运用,想方设法扩大公司的知名度,这是开业筹备中十分紧要的事,这样,才会有生意上门,财源广进。

婚庆服务包括很多项目:婚庆咨询热线电话,新婚购物咨询服务,蜜月旅游服务,周年结婚纪念,生日祝寿活动,婚纱礼服出租,新婚美容美发,新婚摄影摄像,礼仪小姐送货上门,婚庆吉日咨询等。

办好各个项目,必须全盘考虑,又要具体做好每一个项目。还要注意,开办这样一家公司投入很大,要量力而行。没有市场开拓市场

紧接着,曹婉清走出了解决难题的第二步,放弃了无的放矢的广告宣传,开展直接面向新人的特定市场营销推广——她和公司的公关部经理分别到新人领结婚证的民政局、预订婚宴的大酒店、拍婚纱照的婚纱影楼等开展公关活动,向新人散发亮点婚庆公司的宣传资料。与此同时,公司也积极举办公益性的集体婚礼,这样就吸引了更多的潜在客户。

“而更重要和最好的宣传广告是我们办好每一次婚庆。这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曹婉清解释了其中的秘密:“来参加婚庆的每一位宾客都是我们潜在的客户,因为在他的家人中总有将来要结婚的。虽然这种效果一般较长时间才看得到,但是随着他对一场高质量婚庆的长久记忆,他对我们公司的印象也会比较深远。”而为了做好每一次婚庆,曹婉清不但聘请了较高素质的员工,并且与数以百计的兼职人员保持定期沟通。

半年后,曹婉清创业主初满怀希望的情况出现了:在结婚的旺季,她公司仅有的日名员工同一天要分赴8个婚礼现场,一天下来大家都瘫在办公室的沙发里站不起来。点评

婚庆公司运营中要赚钱,就必须扩大公司的美誉度,赢得对方的信任,获得顾客的好感。具体操作上则要划分层次,拉开档次。

婚庆市场所需要的红红火火,乐队伴奏,汽车接送,实况录像,鞭炮红花。选择饭店、宾馆的档次要讲究些,新婚一日旅游,也是必不可少的,婚庆服务的档次要拉开,可以分七八个档次,对于双方的学历、文化修养、素质、心理、家庭要有个面的分析和了解,对每一对新婚夫妇都力求安排一个新花样,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没有特色发掘特色

然而,红火的生意没有做多久,曹婉清恍然发现,似乎是一夜间重庆一下子冒出了20多个婚庆公司,并且开始做婚庆服务的中介公司和酒店更是不计其数,结果居然出现了有业务时他们却找不到主持人、摄像师的情况。

而旧历年刚过,民间即流行“2005年无春,在这一年结婚夫妻过不到头”的迷信说法,一下子又导致重庆婚庆行业普遍市场疲软,价格大战成了争抢有限客源的法宝。曹婉清发现除去支付给主持人、摄像等兼职人员的钱,虽然自己和公司的员工累死累活,但已基本上没有盈余。

看来低价竞争不行,曹婉清转向了“用个性化引导消费”的策略,相继开发和推出了具有特色且时尚的婚庆项目,吸引新人们主动选择亮点婚庆和高价位的消费。

经过精心思考,他们引进了教堂婚礼、水上婚礼等时尚形式,并且推出了重庆地区第一个花轿婚礼项目。为了让第一对采用花轿婚礼的新人婚庆时打响公司的这个品牌,他们还从广州紧急空运回两套高品质的仿古婚礼服。现在,花轿婚礼已成为亮点的一个特色项目。而经曹婉清之手改造后的烛光婚礼,成了新人们追捧的婚庆形式。她在北京见到的烛光婚礼原型,是宾客手持红烛,在通道上迎接新娘的到来。然后在主持人宣布新人成为夫妻时,双方相互点亮对方手中的红烛。然而,在亮点婚庆筹办的烛光婚礼上,新娘会惊喜地发现;迎接她的首先是一个绚丽温馨的鲜花通道——鲜艳的玫瑰花布满两旁,支支红烛在花丛间脉脉发着柔光,而当新娘在音乐声中慢慢走向婚姻殿堂时,全场的灯光熄灭,惟有粉红色的一束追光灯轻轻照亮着她:新娘走上了施仪台,另一支追光灯慢慢出现,照出新郎双手捧着一支玫瑰花、单膝跪在红地毯上的虔诚身影,随后是来宾们祝福的掌声响起„„层出不穷的个性化服务创新,不但使新人们享受到完美的婚礼,同时使亮点婚庆在残酷市场竞争和整个市场低迷之中,创造了新的佳绩。点评

拍婚纱照、新婚典礼、办喜宴尽管是绝大多数新人的结婚历程,但这其中却是各有各的高招。新人们的个性化要求也迫使婚庆公司的业务不断出新。

据了解,为迎合年轻人追求浪漫的心理,这两年婚庆仪式被策划出了不少新形式。比如北京一家婚庆公司就曾推出了“锁定今生”的仪式:一对新人下车步入婚礼殿堂之前,共结同心锁,并在红绸缎上共同书写新婚誓言,然后把拴有钥匙和红绸缎的氦气球放飞,让蓝天作证,大地为凭。锁定姻缘,这个寓意十分美好。以前北京有订婚的老礼儿,现在这个锁定今生的仪式既不繁琐又有意义,新人们愿意接受。据调查,现在有20%办婚礼的年轻人表示接受这个项目。

这两年婚庆典礼场地的布置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一位“老婚庆”说,以前也就是搭个喜字,做个富贵牡丹花、龙凤呈祥等喜庆的装饰,如今年轻人的要求越来越多。用男、女娃娃组成喜娃娃,做丘比特塑像,扎气球柱,不一而足。在婚礼样式上也是中西合璧。没有未来谋划未来

走过艰辛的曹婉清,觉得自己对婚庆行业有了更多的信心,她准备在重庆最繁华的路段再开一家店。同时,她觉得自己对婚庆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也有了更好的把握。

“婚庆行业要达到真正的跳跃式发展,首先普及消费,开发出低价位高品质的婚庆项目,这样才能被大众普遍认同。”她说。目前,她正在筹划和一家公园合作,举办每人只收30元的草坪自助餐婚礼。而以前在高级酒店的草坪上举行的草坪自助餐婚礼,新人需要支付高达每人300元左右的费用。

“其次,婚庆公司还应充分利用已取得的市场资源,向婚纱摄影及出租、婚礼摄像及DVD制作、礼仪公司等相关行业延伸。”这是曹婉清的另一认识。用怎样的市场思路来完成这些资源整合和行业延伸,以寻找到更多的盈利点,已成为她现在热衷思考的事。点评 如今的婚庆市场,不少商家更崇尚“伞式经营”,即一改以往的各自为战而变为合纵连横:婚庆公司、大饭店、婚纱影楼、租车公司越来越多地联手,共同把这个市场做大。

现在已经不是以前的小作坊经营时代,再搞“小而全”肯定要失败。人们对婚庆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任何一家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在饭店与婚庆公司的联手中,还经历了一个细微变化。以前主要是婚庆公司找大饭店,很长一段时间下来,能和一家婚庆公司建立起关系的不过20几家。但目前,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许多大饭店开始主动找到婚庆公司。如今一家好的婚庆公司合作伙伴已经近80家,其中还不乏五星级的饭店。转变的原因不难理解,对于饭店来说,办婚宴还是个“甜活儿”。在星级饭店办一场婚宴,平均每人消费在100元左右,还不包括服务费,其中的丰厚利润可想而知。

想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婚礼吗?想让它回味一生一世吗?来吧,这里——最美的玫瑰为你而开!”这是一家叫做“知心玫瑰”的婚庆连锁机构的广告宣传语。

水上婚礼、森林婚礼、空中婚礼、烛光婚礼、教堂婚礼、别墅婚礼„„凡是客户能想到的主题婚礼模式,“知心玫瑰”都会设法使它“梦想成真”,甚至让客户自己参与婚庆过程的设计。

说起“知心玫瑰”的诞生,还有些戏剧化的味道。时间追溯到2003年春天,“知心玫瑰”创始人$2女士走上了红地毯,追求浪漫的她,希望自己的婚礼能够与众不同,于是想设计一场当时非常少见的森林婚礼。

然而找遍当地所有的婚庆公司,没有一家可以达到她的要求。于是,她自己花了很大的精力准备,可还是留下了不少遗憾,就这样孟悦萌生了开一家个性化婚庆公司的想法。

“在开张之前,我邀请咨询公司在当地做了一次市场调查。调查显示,80%以上的年轻人不满意传统的婚庆方式,但是自己也拿不出更好的办法;60%的年轻人对浪漫新颖的个性化婚礼表示期许,但表示还没有见过。如果看了别人的个性化婚礼觉得新颖,自己也不会拒绝去做个尝试。”

结合调查结果,孟悦借鉴当时国外一些品牌婚庆公司的经验,推出了婚前培训、婚礼热线咨询以及主题婚礼等婚庆服务,同时也根据客户的要求定制“千奇百怪”的婚礼,尽可能地满足新人们的不同需求。

在以婚前培训为主导业务的“知心玫瑰俱乐部”中,培训的内容主要分为花艺、礼仪、舞蹈和形态四大类。

“这个针对准新娘的培训班,不仅把婚礼全程中的各种细节告知了消费者,还教会了新人在婚礼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相关技巧,让他们觉得准备婚礼的过程也是非常美妙的。” 大多数学员在培训中对“知心玫瑰”建立了信任,纷纷要求由它来操办自己的婚礼。

在众多的主题婚礼中,森林婚礼是“知心玫瑰”的拿手好戏,在故事的高潮部分,王子把公主带到了伊甸园,当王子亲吻公主的时候,悠扬的音乐响起,所有的玫瑰花开始绽放。紧接着,亲友们突然从四面八方涌出来,向新人洒下鲜花,送上声声美好的祝福。

“当然,每个主题婚礼的具体内容,根据客户需要可能会有所不同。每次,我们的奇思妙想都会让尝试主题婚礼的新人惊喜不已。”

不仅是婚礼模式,对于婚庆产品,“知心玫瑰”也满足了现在的年轻人追求个性的心理。2004年上半年,他们就推出了“知心玫瑰”系列产品,以婚礼上用量多、利润空间大、消费者品牌意识强的喜糖、喜酒作为主打产品。

“知心玫瑰”还在产品包装上融入了更多的婚庆元素。比如把酒瓶设计成一对,每个半斤装,寓意珠联璧合、相依相偎。

根据客户要求,新郎、新娘的婚妙照、姓名、星座、结婚日期以及简短誓言、贺词都被精心制作成绝版婚庆酒标,贴在“知心玫瑰”酒瓶上,让婚庆产品有了纪念性和独特性。

“记得有一次在婚宴上,工艺品般的‘知心玫瑰’酒瓶引起了来宾的极大兴趣,散席时许多人都争抢这些具有纪念意义的个性酒瓶。这件事后来还被媒体当作新闻争相报道。”

凭借自己的个性化定位,“知心玫瑰”将个性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有效的结合了起来,由此产生的良好口碑,为它带来了更多追求浪漫、个性的客户。

管理杂志点评: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现代营销中,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也导致了市场营销的个性化。

“知心玫瑰”品牌的核心产品是婚纱摄影。但由此衍生出婚庆策划,推出一系列个性化的婚庆用品,通过这一套盈利体系,吸引来更多追求个性化的婚庆客户。

销售中最大的障碍在于信赖感的建立,“知心玫瑰”先投入、先服务再产生收益,以“知心玫瑰俱乐部”为平台,以婚前培训为主导业务,以建立信任为主要目标。就像案例中所讲的一样,大多数学员在培训中对“知心玫瑰”建立了信任。

婚礼拍照是“知心玫瑰”的招牌,也是它的核心产品。它的婚庆用品比较薄利,而赚钱的则是它策划的婚庆服务。

当然,“知心玫瑰”目前还只是停留在地面推广的阶段,如果它与网站进行结合,相信公司推广和盈利的效果会更好。这两个案例,并不能全面的说明婚庆公司如何真正的打造自己的商业模式。如果你有兴趣,咱们博思花艺婚庆管理培训学校见!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篇5

河源网站,从张朝阳、陈天桥、马云、马化腾到千千万万的站长,无时无刻都关注这自己网站的成长之路,互联网给予了许多创业奇迹,从外到内,这些网站的经营都有着哪些盈利的模式呢?许许多多的精英们都在不断探索自己的商业模式。下面就目前一些网站的盈利模式做个分析,总结一下常见的十一类盈利模式。

河源网站,盈利模式一:在线广告

最主要最常见的网络在线盈利模式,国内做的较好的是新浪(.cn)、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包括行业门户)。大多个人网站的盈利模式也是采用这种方式,靠挂别人的广告生存。

新兴的在线短视频网站,通过影音载入前后的等待时间播放广告主的在线广告。典型例子:

国外的youtube()

国内的56()、土豆()、六间房()等。

盈利模式二:彩铃彩信下载、短信发送等电信增值形式

最疯狂的网络盈利模式之一,几乎每个进入全球排名前10万位的商业性网站和个人网站都在通过sp来获取经济回报,目前由于sp受到中国移动等运营商的限制,盈利率有些下降,以此类引力模式为主的上市公司市值较以前有缩水。典型例子:空中网()、易趣(.cn)C2C在线竞拍,从成功交易中抽取佣金。

卓越()、当当()、鲜花网 B2C通常的B2C网上零售大概有两种操作方法,一种是您自己经销的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售;另一种则是建立一个网上零售的平台,让更多的商家通过此平台销售他们的产品。

豆瓣网()营造社区,推荐销售抽取佣金。

B.通过网站销售自己的产品(含B2C模式)

大多数外贸网站和国内中小企业网站,多不胜举

盈利模式四:提供独特的资源,为会员提供服务而获得收益典型例子:

阿里巴巴()中国B2B网站典范。

中国化工网(.cn)中国化工行业门户

另外还有一些电子图书、交友网站、在线电影等许多的关键信息也都是仅仅面向收费用户的……

盈利模式五:网络游戏运营,虚拟装备和道具买卖

典型例子:

网易游戏()

盛大游戏(.cn)

九城游戏()

及其游戏地方代理运营商。

盈利模式六:搜索竞排、产品招商、分类网址和信息整合,付费推荐和抽成盈利

典型例子:

百度()

中国商机在线()

Hao123()

请客800()

威克平台K68(.cn)

好耶广告联盟()

窄告网()

盈利模式八:企业信息化服务

A.帮助企业建设维护推广网站

中企动力()B2B+建站

书生()一站式服务,从代理销售网络实名起家。

B.代理销售大公司的网络产品

上海火速()

很多规模较小的公司也在做域名注册,服务器托管的生意,收入比较稳定。

D.网络营销策划和搜索引擎优化的专业顾问公司

通王科技()

网站运营()

新竞争力().盈利模式十一:建立网络产品,通过销售产品服务来获得收益。

如一些信息化系统厂商,通过开发开源软件或者做asp系统服务,这些网站本身就是一种产品和服务,网民或直接使用购买或者需要购买一些技术服务.如视频会议系统租用服务,免费的crm系统等。

盈利模式没有固定的,只有成功和不成功之分。现实网络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盈利模式以及若干中盈利模式的组合。总结起来,网站的盈利其实无非是,卖产品或者卖服务或者两者结合,区别是可能是卖别人的也可能是卖自己的。

中国搬运站()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网站建设技术团队,跟踪 IT 科技的最新发展趋势,团队承接网站建设、网站优化技术、网站推广、口碑推广营销、网站运营、网站改版等。中国搬运站论坛力争第一时间开通客户的服务;第一时间解决客户的问题;第一时间通知客户相关说明。

房地产业创新和商业模式转型 篇6

刘琦

2013-2-8 10:08:55来源:《中国房地产》2013年第01期

一、房企转型的必要性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当今企业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商业模式创新已成为促进竞争和商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房地产业也不例外。

房地产的商业模式不是也不可能一成不变。本轮房地产调控,从根本上改变了房地产企业的生存环境。只有那些具备了适应行业特定发展阶段的商业模式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发展壮大,为投资者带来回报。提高附加值,也就是提高投资回报率。就投资回报率而言,房地产企业投资回报率等于利润率乘以周转率再乘以杠杆率。

1.利润空间日益缩小

目前情况下,由于土地贵、工资高、融资难,加上限购,利润率不可能高。2011年房地产500强企业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均值小幅增长24.59%,同时净利润均值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17.94%,为3.47亿元,虽然净利润均值小幅下降,但盈利水平基本保持在较好水平。这表明,2011年房地产开发企业500强盈利水平趋稳,利润空间有所收窄。2010年不少企业创造了良好的销售业绩,为企业将营业收入锁定在较好的水平上,但在建筑材料、人力等成本持续上升以及企业内部管理费用上升等因素的带动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利润空间正在逐渐被压缩,今后此趋势仍将持续。

2.存货去化压力对周转率提出更高要求

由于2010年来的调控政策影响深入,众多房企存货问题加速攀升,压力愈加明显,导致存货周转率不断下降。从投资回报率来看,杠杆率就是表内的负债率和表外杠杆的运用,如土地款的延付和预售款的收取,大趋势可能长期走低,优秀企业只能在周转率上大做文章。大众化的产品定位、标准化的产品设计、模式化的项目管理和适度的土地储备,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周转效率。目前,像万科、绿地这样的标杆企业在经济繁荣时期的周转效率可以达到1倍左右水平,低谷期的周转率在0.5-0.6倍水平。也就是说,在繁荣期最快可用一年时间收回投资,低谷时期最快也需要两年时间才能收回投资。这已是在传统模式下效率的极限了,如若再想进一步提高周转速度,提高投资回报率,就必须要进行商业模式的转型。

二、欧美国家房地产发展的成功经验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让我们看看欧美国家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都经历些什么?

城市化率30%-40%左右进行住宅房地产开发,从30%时开始加速,到70%时基本停止。在城市化率30%-60%的一段时间,人口涌向城市的速度最快、数量最多。因此,实际房价总体上涨最快。这段时间,也是从事住宅开发的最佳时间;当城市人口超过50%之后,人口迁移以小城市人口迁入大城市为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为辅。当城市化率达到60%时,人口对于新房需求趋于停滞,从事住宅开发难以获得超额收益,此时持有商业地产才有可能获得超额收益。一个国家的核心城市永远都是人口的主要流向,这些地区的商业地产升值空间最大,而且可以规避未来人口下降的风险。从美国的数据看,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0%时,城市化已基本完成,对新房需求大为减少,此时商业地产与住宅地产需求发生大逆转。

上海目前城市第三产业占GDP已超过50%,正由粗放式增量开发向集约式存量经营管理转化,此时,商品房投资进一步放缓,保障房建设是此轮结构性调整的重点、也是难点。行业门槛不断提高,资金和融资能力成为进入市场的基本能力,像中星集团这样的大型房企,间接融资“三金二票一托”的工具都用上了。产品趋于同质化,品牌和服务成为重要的竞争手段。开发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粗放的开发模式一去不复返了,此轮调控很多企业已尝到了高负债重资产模式之苦。

三、商业模式的转变急需重视

产业的升级换代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要靠企业家去发现。中国的企业家需要努力了解历史,并要看清未来,了解什么样的技术和什么样的经济能对未来产业产生决定性影响,什么样的产业能在未来引领经济的发展。笔者参加国际专业会议、企业论坛,国外企业家聚在一起讨论的是行业、产业未来格局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而中国企业家特别是房地产商在一起讨论最多的还是政治或政策问题。

IBM商业研究所的全球CEO调查显示,从2006年开始,全球大企业集团的总裁已将商业模式创新作为企业创新的首要考量。2009年,70%的全球大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转型,而高达98%的全球企业对它们自身的商业模式创新进行调整。目前国内城市化进程和人民币升值仍将在一段时期内推动资产回报的上

升,但可以预见的是,上海城市化已基本完成,将慢慢进入老年社会。从长期看,人口红利在消失,土地红利在降低,资产的超额回报在衰减,房地产企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必然的。如何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商业模式,是战略,不是战术,不可动摇。

四、国内房企的转型之路——美国模式

房地产企业的商业模式如何创新,怎样转型发展?万科是中国房地产的龙头,王石坚持万科只做住宅,他有一句著名的话:“死了也要从棺材里伸出双手反对万科搞多元化”。现如今在郁亮总裁治理下的万科,年销售额过千亿,业务也由单一住宅过渡到商业地产和住宅开发.“二八”分配。像万科这样的过渡模式,一是借鉴香港开发商经验,商业地产开发大体是从传统住宅开发公司转过来的,通过拿住宅项目,做一些社区商业,逐步积累商业不动产物业。二是住宅调控,限购了,为了规模必须增加商业份额。

万达做商业地产,目前总资产过2000亿元,年销售额达1000亿元。开始是以商业地产的名义去要项目,实际上是做住宅,最理想的也就是在一堆住宅中间盖个购物中心,从而把商业地产的名目做实。建成后,采用以售带租的方式,售是最重要的,销售大量住宅和一部分店铺后,留下来的部分出租。这样做的好处是现金压力比较小,现金周转比较快,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商业地产上的专业性运作不够,租金回报率普遍偏低。

万通是转型商业地产力度最大的一个。在地产界的思想家冯仑带领下,在转型轻资产模式中,万通是行业内概念浸透比较好的公司。万通一直践行的“美国模式”就是以轻资产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在中国50家重点地产上市公司的战略

线性评分及排名中,万通地产排名第三,未来成长可期。

万科、万达等过渡性模式在中国特定情况下行之有效,但在目前宏观调控不放松,特别是限贷不放、开发贷趋紧情况下,这种模式受到很大挑战,间接融资成本越来越高,好不容易建好一个项目,应有的投资收益没完全拿到就卖掉。特别是在“北上广深”一级城市,在人均GDP达到15000-20000美元之后(2011年上海人均GDP达12874美元),国际通用的标准商用不动产模式即所谓“美国模式”会有更加持久的发展空间。

所谓“美国模式”就是只有购物中心的商业项目,没有任何住宅,会有更多专业性方面的要求和考虑。美国有很多专门做购物中心的管理机构、投资机构和基金,资产管理人都非常专业。项目一般是整体运营不散售,考虑的是最终使用者。用基金等权益资金建设,靠租金回报和物业增值收入。以资金权益为核心,靠运营管理为导向,中期持有,收入多样化。

以资本收益为核心,这是“美国模式”的一个主要特点。商业不动产强调的是投资回报率,而不是强调这个物业的所属。在资本运作上,中间会加进很多夹层融资,然后带动杠杆。到底物业是谁的,自己拥有多少,他们并不关心,因为这个不重要,关心的只是投入的那部分钱回报有多少就行了。大约十多前年,上海房地产业内都知道美国洛克菲勒集团要来做外滩项目了,操作项目的威廉·董是我的一个朋友。威廉·董是华裔美国人,在一次酒会上,他的同学洛克菲勒的孙子小洛克菲勒问他最近忙什么,他说赋闲在家。小洛克菲勒就和他讲,“你去中国上海操作一个大项目吧”。他们的团队就三个人,一个懂房地产运营的,一个律师,一个建筑师。据他讲,他们拿着这个项目满世界找钱,他们只出300万美元和洛克菲勒的牌子,中国会有很多钱跟进来,但他们会最后一个退出,现

金投资回报率是500%。这个项目后来没有做成,中间有很多原因,但这个模式给了我很大的刺激,这就是美国经典模式。你要想赚更多钱,不能想着先开溜,最基本也要做到“中期持有”,比如最近与黑石聊他们的商业模式时,他们的“7+1+1”就是7年后再看延长个一到两年。一般来讲,建一个10万平方米的写字楼或购物中心需要3年,租满需要一年半到两年,5年后租金正常,一般两年后进行第一轮换租约,这时候租金比较稳定了,这个点租金回报率也达到高点,也是资本市场的高点。当这两个点吻合了,不动产证券化变现或碰到一次机会,把它卖掉。这样赚的钱要比散售赚得更多。

运用这种经典模式,专业房地产商收费多样化了,如新加坡嘉德置地就有这几笔收入:第一是资本权益金,投入的资金回报;第二是房地产项目开发管理费,一般为投入的3%-5%;第三为物业资产管理费,即价值形态运营管理,约为收入的5%-8%;第四为资产的财务管理,即增值收入的分成奖励和因运营管理使物业升值或超额租金收入的奖励;第五就是房地产基金管理的管理费。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难度要比普通的产品和过程创新要求高,商业模式创新往往要一个企业进行深度变革。这种变革要求企业打破传统思路,在文化、组织和资源配置上都进行大幅度改变。笔者越来越深切地感觉到,房地产转型需要依靠金融的支持,金融服务也必须要转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转型,没有金融的转型,房地产的转型就会失去资源配置方面的支撑。

我国政策性银行转型模式研究 篇7

1.1 政策性银行概述

1993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将工农中建四大行建设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 剥离出政策性业务, 组建了专门承担政策性业务的专业银行, 即政策性银行。后于1994年3月17日, 国家开发银行在北京成立, 主要承担国内开发型政策性金融业务。同年7月1日, 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北京成立, 主要承担大型机电设备进出口融资业务, 随后11月8日,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北京成立, 主要承担农业政策性扶植业务。经过十几年的运作, 2008年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京挂牌成立, 成为第一家由政策性银行转型而来的商业银行, 这是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的一个里程碑。

政策性银行在资金运用上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贷款, 分为普通贷款、特别贷款即称为政策性贷款, 是由政府补贴或担保的贷款, 如产业开发贷款、基础设施贷款、扶贫开发贷款;第二是投资, 分为股权投资与债券投资;最后是担保, 其形式是出口信贷、补偿贸易、延期付款、承包工程、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等担保。从资金的运用中, 我们可以看出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就是扶持特定产业的发展, 以财政为支撑来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以弥补市场的不足。

1.2 文献综述

关于政策性银行的转型模式, 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针对选题, 利用中国网络文献学术出版总库搜索引擎, 对期刊中相关文章进行了阅读分析, 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

刘孝红、王志峰在《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下政策性银行的功能探析: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一文中提出, 在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下, 在发挥政策性银行职能的同时, 要防范因政策性金融资金财政化而带来的风险, 提高政策性银行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同时, 应将政策性银行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 在服务政策性目标的同时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为市场的大转型夯实基础。

于炳华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政策性银行转型与职能重构》一文中提出三家政策性银行应该借鉴国外政策性银行的经验, 实现商业化经营并重新构建金融资源配置功能, 提高政策性银行业务的市场化程度, 更好地发挥政策性银行的开发性功能和政策引导作用。

张世晓、孔月红在《论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转型中的金融职能重置》一文中提出转型后的政策性银行履行金融企业社会责任需要建立自我激励和外部监督机制, 政策性银行转型后应按照商业银行的运行规律和金融市场规模运行, 同时要发挥原有的职能,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并对转型后政策性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进行监管, 主要是监管政策性银行在转变经营目标后是否在追求利润目标的同时维护了社会公共利益, 以此延续政策性金融的宗旨。

陈艺灵在《浅析我国政策性银行的改革》一文中提出了政策性银行现在存在的问题与如何更好地实现商业性金融业务与政策性金融业务, 并认为政策性银行商业化改革之后, 可以更多地依靠自身能力从市场获得资金, 应当允许并鼓励政策性银行开展自营业务。

通过以上文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政策性银行的转型可以总结为在商业化适应实际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要兼顾好政策性银行原有的职能, 并且提高其运作效率, 另外其职能的实现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去约束。而我认为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应具体深入转型中的具体方式措施,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政策性银行的发展。

2我国政策性银行转型的必要性

2.1 我国政策性银行存在的问题

2.1.1 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主要的政策性银行法律只有《中国人民银行法》中有相关规定, 其他的大多为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 比如《关于组建国家开发银行的通知》、《中国进出口银行章程》等。这一现状造成的问题是这些行政法规与部门章程法律效率较低, 且缺乏权威性, 内容并不全面详实。作为一个政府金融机构, 相对于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 其立法实践较为落后, 缺乏严格的法律保证。

2.1.2 政策性银行的定位不准确

因为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文, 政策性银行的业务划分缺乏明确的标准, 政策性贷款与指令性贷款相混淆, 计划经济色彩十分浓重, 与商业银行的具体业务竞争上存在矛盾, 政策性银行的低利率与行政摊派融资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另外缺乏明确定位使得政策性银行存在政府干预过多的问题, 其运行并不独立, 存在着金融业务受行政力量干预过大的问题。

2.1.3 内部经营机制不健全, 资产质量较差

政策性银行一方面资金的来源与运用都是有偿的;另一方面, 政策性银行要体现政策性职能, 要扶持经济效益差而社会效益好、贷款回收期长的项目。这种矛盾的存在导致政策性银行只能倾向于政策性贷款, 其盈利性得不到保障。另外在政府部门缺乏对出款项监管力度不大, 权责不明确的现实下, 政策性银行的资产质量显然比较低下, 潜在的风险严重, 不利于其正常发展。一边要贷出大量风险很大的资金, 一边又要维持银行运作, 只依靠财政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2.1.4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利率结构不合理

在中央财政财力毕竟有限, 但政策性银行主要通过向中央银行融资和发行金融债券来满足其资金需求。这种单一的资金来源并不可靠, 因为政策性银行的贷款周期长并且风险较大, 这种现状制约了资金的长期使用, 最后只能发新债来还旧债。

2.1.5 业务种类单一

我国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围过于狭窄, 主要资产业务为单纯贷款业务, 难以实现市场化、商业化的手段去完成政策性目标, 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发展, 这种单纯的业务形式必然难以适应市场要求, 不符合金融发展的规律, 不利于我国政策性商业银行的发展。

2.2 政策性银行转型的必要性

2.2.1 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金融行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金融法律法规的建设健全以及各类金融工具的发展增多都要求着我国政策性银行向商业化转型以适应市场化需求。

2.2.2 财政规模的变化

近些年来, 我国的经济稳定增长, 国家财政规模有了长足进步, 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国家相应地行政政策的实施, 都表明了国家财政直接对政策性银行提供大量资金的可能性不大, 政策性银行必须紧密与市场结合, 逐步发展成为可持续运作、相对独立的现代化新型金融市场机构。

2.2.3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产业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 并且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 大量资金流向效益高的产业, 经过十几年的调整, 国家扶植的基础产业已有了较大的发展, 其需要对政策性银行的需求没有以前那么大, 这就要求政策性银行重新调整业务范围, 看准新的市场机遇, 将资金投向新的领域, 比如中小投资者、区县经济等, 这既扩大了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围, 又实实在在地促进了相应筹资者的发展。

3国外政策性银行的发展模式

3.1 日本开发银行

二战后日本为了实现经济的重建与发展, 对各个产业都设立了对应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日本开发银行于1951年成立, 目的是提供长期资本, 促进产业的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本开发银行的贷款投向政策性较强, 根据政府的经济政策, 开发银行与有关部门一起研究贷款的规模, 并交由国会批准, 这种审批制度使得贷款资产质量较高。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 日本开发银行充分发挥了作用, 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 向某个产业进行投资并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机构对贷款进行评估以减少不良债权的发生。

3.2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于1948年设立, 旨在运作马歇尔计划中支持德国的援助款项, 支持德国恢复重建。作为开发性金融机构, 其目的是协助政府经济政策的实施, 但是其经营管理按照商业原则进行, 追求适当的盈利。从最初面向钢铁等基础工业, 后来德国信贷银行的业务对象成为了中小企业, 并且发展到环保、住房、高新技术等领域。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不断发展改革,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3 韩国产业银行

韩国产业银行于1954年建立, 是为了朝鲜战争后恢复经济而设立的。韩国产业银行在不同的年代, 支持的产业不同, 20世纪50年代大力支持电力、港湾等社会基础设施建设;60至70年代支持出口导向型产业;80年代, 对化学工业、高附加值产业进行支持;90年代支持尖端科技的发展以及对国内企业进军海外市场提供帮助。

从三个国家各自政策性银行的发展中, 我们可以总结出政策性银行不应该只成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工具, 应该以一个相对独立的姿态寻求发展, 目光应该放宽, 密切关注各个领域的发展, 以寻求改革突破。

4我国政策性银行转型模式选择

基于我国的国情, 我认为我国的政策性银行应该实行两类业务综合经营的改革模式, 即政策性业务与盈利性业务综合经营。其中, 政策性业务体现了政策性银行的设立初衷与基本职能, 营利性业务则体现了政策性银行作为金融企业的基本要求, 也顺应了商业化的发展趋势。这样做首先应对了我国市场目前仍存在缺失, 需要继续运用政策资源提供政策金融支持的现状;第二, 政策性银行自身应该进行改革, 追求盈利, 以维持自身的良好运行, 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政策提供支持;第三, 通过常态的分账经营或者建立母子公司, 在两类业务之间建立严格的防火墙, 这样就有效防止自营业务的亏损转嫁财政, 规避了风险;最后, 政策性银行可以利用自己特殊的作用开发一些新型的金融产品, 以融入当今不断发展的金融市场, 也从侧面促进了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

5对我国政策性银行转型的政策建议

5.1 完善法律法规, 明确政策性银行的定位

国家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来明确政策性银行的定位, 将其具体业务、职能规范化制度化, 在具体实践中有法可依, 一个明确的定位可以减少政策性银行具体运作的盲点, 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5.2 增加业务渠道, 拓宽资金来源

改变单一的贷款业务, 并且拓宽政策性银行的投资领域, 可以将业务拓展到中小企业融资、高科技等领域, 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今天, 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应该做的是如何规范二者的竞争, 而不是抑制其竞争, 可以制定良好的竞争机制, 规定投资领域及比例, 以实现双赢。

5.3 利用自身优势, 开发金融产品

作为政策性银行, 有着政府的支持, 可以开发一些金融产品来获得盈利, 盈利可以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 与政策性银行的基本职能并不冲突, 单单依靠财政扶植是远远不够的。

5.4 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

应把政策性业务与盈利性业务都纳入考核机制, 针对不同的业务, 采用不同的指标, 以更加客观地进行考核, 以达到良好的激励约束作用。

5.5 加强对政策性银行的监管

要严格审查政策性银行的贷款去向, 完善政策性银行的投资评估机制, 不能盲目地进行投资, 要保证贷款的质量, 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刘孝红, 王志峰.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下政策性银行的功能探析: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J].国际金融研究, 2009, (5) :61-65.

[2]于炳华.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政策性银行转型与职能重构[J].财经科学, 2009, (5) :25-31.

[3]张世晓, 孔月红.论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转型中的金融职能重置[J].中州学刊, 2009, (4) :67-69.

[4]陈艺灵.浅析我国政策性银行的改革[J].消费导刊, 2009, (7) :86.

[5]余结伢, 吴莹.新形势下我国政策性银行转型的模式选择[J].青海金融, 2009, (2) :49-51.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篇8

(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一、引言

在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业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随着国际间金融变化不断,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优势地位正在发生变化,新型股份制银行异军突起。因此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是时候进行转型发展了。随着《巴塞尔协议Ⅲ》的推出,我国银监会也出台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办法》,对资本充足率等指标有了新规定,更加严格。这些新的规定需要我国商业银行适时作出调整。同时,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抢占银行资金,迫使银行提高利息率,给银行发展开来很多影响,同时促使银行进行转型发展。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实力雄厚,网点遍布全国大小城市,市场占有份额高,但是它的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组织治理不合理,受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影响变大。那么,我们有必要对现如今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比较。

二、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指标分析

基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自身特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研究有很大的必要性,同时有助于商业银行自身更深入的了解其盈利能力,进一步优化银行盈利体系。

(一)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指标的分析

国内外学者衡量公司盈利能力指标的主要有净资产收益率(ROE)和资产收益率(ROA)。资产收益率是指每一单位资产能创造多少净利润,它是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它反映了银行管理来自社会金融资源的能力。净资产收益率,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是净利润与平均总资本的比值,其比值越大,股东投资回报率就越高。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杠杆比率,而杠杆比率是公司的总资产与公司总的股东权益账面价值的比率。可见,由于ROA通常较低,大部分银行使用财务杠杆来提高自己的ROE,使其股东增强对该行的信心。可见,从净资产收益率的含义间接知道,企业股东权益是全部股本总额,它在银行总资产中所占的份额不大,这根源于银行大多数资金来源于储蓄,净资产收益率未考虑到公司的负债。所以,要想综合全面的反映银行资金的营运能力,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指标就要选择资产收益率。

(二)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

1.银行的资本监管——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一直是世界各国监管当局关注的一个指标。巴塞尔系列协议的颁布以及我国银监会于2012年6月8日出台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使得该指标更加受到重视,它反映银行的偿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这一指标包含了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对其盈利性和稳定性提供保障。

2.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率为不良贷款与贷款总额的比值。该指标反映银行的资产管理水平,不良贷款率越低,表明银行的管理水平越高,预期损失越少。最近几年资源型企业等企业发展不景气,不良贷款使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资金无法收回,银行的可用资金减少。在2014年,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比去年整体上升20个百分点左右。

3.银行弥补风险损失——拨备覆盖率。而拨备覆盖率衡量的是贷款减值准备余额与不良贷款余额的比值,表示银行应对风险的防范方式增加。资产减值准备是商业银行为了预防不良资产造成损失而计提的弥补损失的准备金,它是在正常的经济年度提取的弥补损失的准备金,它不是对资产质量的直接反应。

三、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财务指标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

从年报中的财务指标可以看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它们的经营方式和模式基本没有差异性。从数据整理的结果来看,虽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各项指标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受国际因素的影响,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正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巨大挑战。从四大行的年报可以知道,中国工商银行ROA稳步上升,最近三年保持在1.40%以上;中国银行的ROA保持在两个百分点的起伏,2010~2014年中行的ROA一直在1.10%以上;中国建设银行ROA平稳变化,最近三年保持在1.42%以上;中国农业银行ROA最近三年维持在1.16%以上,由于上市时间较晚,在2010年以前一直处在1.0%一下。由此可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ROA有一定的差异,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ROA保持较高水平,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相对低。

资本充足率增强了银行防风险的能力和人们对银行经营的信心。在2014年,中国工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4.53%,它的ROA是1.40%;中国农业银行的两项指标分别为12.82%和1.18%;中国建设银行的两项指标分别14.87%和1.42%;中国银行的两项指标分别为13.87%和1.22%。从这四组数据可以看出,资本充足率高的银行它的资产收益率也比较高。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与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而与拨备覆盖率成正相关。

四、完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顺应金融发展的趋势,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发展对策。

我国金融业与国际接轨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必然趋势。《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对风险防范指标的严格规定、利率市场化推进冲击着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对此,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应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设置专门的部门,为应对金融局势的变化而做准备。

(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出自己的优势业务,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

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凭借自身规模和客户资源的优势,其利润逐年稳步增长。本文研究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特色不明显。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实行差异化发展策略,突出自己的业务优势,在某一领域做精做强。比如,工商银行虽然主要支持工商业的发展,但在工商业贷款方面,大型国有企业或者大型私营企业贷款更容易,中小企业需要更多的审核条件,甚至抬高贷款利率。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落后,很多业务没法开启,占银行利润的比重非常低,更需要我国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来带动其发展。

(三)减少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率

经营成本的减少需要银行对组织结构进行优化组合,并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需要扁平化管理,信息传达不易失真,避免因信息的不对称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要合理布置网点,保证客户方便的同时节约银行的经营成本。除此之外,还要提高员工的业务素养和银行的管理信息系统,使业务在办理的过程更加快捷方便,更要培养客户自助完成业务的意识。

[1]曹佳.《我国商业银行盈利变化的因素分析》.《经济论坛》.2010第6期,159-162.

[2]卫庆初.《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金融经济》.2008,42-44.

上一篇:教育类专业实习报告下一篇: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