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它的基本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 具有熟练的某一类专业技能, 必备的通用技能以及一定的其他专业技能, 形成较强的应岗能力和一定的跨岗、跨职业能力, 毕业生出去能适应一定的职业, 谋得一份工作。但是, 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面临困境, 其专业设置、生源状况、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等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要, 难以对当地经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有效发挥作用。因此, 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更应引起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与关注, 使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健康快速发展。本文结合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就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发展提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1 甘南州职业教育基本现状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 是全国31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 也是西藏之外的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甘南州自然条件艰苦, 经济发展缓慢, 职业教育发展起步晚, 投入不足, 发展相对滞后, 职业学校综合水平低下。现有职业学校及职教中心13所, 其中中等专业学校4所, 职业高中5所, 职教中心4所。各职业学校现有教职工432人, 其中专任教师378人。培养各类专业人才23810人, 农牧民及回乡青年短期培训71696人。开设有畜牧、农林、医疗、机电、旅游服务、工艺及综合等类别40多个专业。近年来, 随着国家职教惠民政策的落实和招生宣传工作力度的加大, 我州各职业学校招生规模有了一定的扩大, 目前在校生4032人 (包括省内外联合办学人数770人) , 职普比为3.1∶6.9。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是县市进行分配, 但本地经济落后, 社会就业岗位少, 跨地区就业难度大, 近年由于大学毕业生无法安置就业, 中专、中职生更无法安置就业, 中专、中职生大多数回家务农牧业。同时, 由于职业学校办学实力等方面的因素与社会、家长、学生的期望值差距较大, 虽然近几年全州毕业初中学生7000多名, 3000多名升入普通高中就读, 每年约有4000多名初中毕业生因各种因素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 但大多数初中毕业生不愿意进入职业学校, 致使学校生源匮乏。而未能升学的毕业生回到家乡务农或放牧或在外打工, 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家庭加重了负担或产生了不稳定因素, 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始终徘徊不前。

2 制约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1 职教认识不足

目前, 经济发达地区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开发人力资源的重大举措和增强地方经济竞争力的治本之策, 纳入经济社会整体规划, 确立为发展重点, 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战略重点地位。而我州仍明显存在着重普教轻职教的问题, 老百姓送子女上职业学校的积极性不高。认识上的差距, 决定了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 是形成较大发展差距的重要主观原因。

2.2 办学条件有限

大多数职业学校占地面积少, 办学力量分散, 投入分散, 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小、条件差, 教学及实训设备落后或严重短缺, 许多县职教中心名存实亡, 不具备办学条件。在学校建设方面, 除极少量的上级专项资金外, 地方财政投入很少。同时, 职业学校存在依赖思想, 争项目、跑资金、谋发展意识不强。这一差距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是造成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的最重要的客观原因。

2.3 职教师资力量薄弱

大多数职业学校师资中, 师范类普通师资占绝大部分比例, 专业课教师短缺, “双师型”教师奇缺, 师资队伍“一多一少二低”的问题客观存在 (即文化课教师多, 专业课教师少, 教师的学历达标率低、实践技能水平低) 。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 职业学校急需的部分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难以分配或引进到学校工作。同时, 在社会聘请专业课教师则需花费一定的费用, 职业学校无力承担。目前, 我州职业学校基础课和专业课师资比例严重失调。

2.4 就业渠道窄、就业难, 导致生源匮乏

制约我州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就业渠道不畅、就业难, 形成出口不畅, 进口不旺的恶性循环。甘南州职业学校在校校联办方面基本上限于学历教育形式, 更谈不上校企合作, 实行订单培养, 也没有建立相对稳定的省外实训就业基地和服务机构。因此, 各职业学校招生困难重重, 发展举步维艰。

2.5 各类培训分散、水平低下

在各类培训过程中, 部门单位各自为阵, 没有形成工作合力, 导致培训水平低下、质量不高。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和“两后生”培训量大面广, 没有统筹到职业学校和省、州确定的培训基地来完成。各职业学校所承担的各类培训任务微乎其微。

2.6 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机制不畅

办学体制、办学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调整的需求。同时, “农科教”结合的规模程度十分有限, 农业、科技、教育基础本身薄弱, 相互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协同和支持。

3 对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3.1 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 加大统筹力度, 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是大力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

民族地区党委、政府要以“抓经济建设必须抓职业教育, 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的共识, 以抓“两基”的攻坚魄力, 加大政府统筹和协调力度, 出实招、出硬招、出新招, 致力营造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良好氛围, 有力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 形成政府重视职业教育、社会支持职业教育、人人关心职业教育的工作局面, 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通过定期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安排部署职教工作, 加大政府的统筹力度, 有力的促进职业教育发展;通过组织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职业教育考察活动, 不断更新观念, 理清发展思路。同时, 经常深入学校开展调研, 了解情况, 协调工作, 解决问题。

3.2 统筹发展, 整合资源, 壮大实力, 走大职教之路, 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 甘南州职业学校分散, 各自为阵, 缺乏统一规划, 出现重复建设, 产生资源浪费, 经常发生恶性竞争等问题。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条件较差、水平不高, 职普比例严重失调。面对新形势, 各级党委、政府要审时度势, 用全新的思维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确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办学体制, 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统筹力度, 对中职学校采取合、并、改等形式整合职教资源, 全力打造办学规模较大、办学实力较强、办学特色鲜明的中职学校。学校数量虽然少了, 但规模扩大了, 办学条件改善了, 办学效益提高了。

3.3 加强队伍建设, 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 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一是高度重视学校队伍建设, 选拔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作风务实, 懂教学、善用人、会管理的校长队伍。二是在专业课教师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上, 采取送教师到高校对口专业进修、校本培训、引进大学工科类毕业生来校工作、聘用企业技师指导等方式, 使师资队伍满足专业教学需求, “双师型”教师比例较高。特别是从企业中聘用的熟练技师来自工厂车间, 实践能力强, 操作水平高, 有力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促进就业工作。

3.4 专业与市场“零距离”、教学与需求“零距离”、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是职业学校的办学突出特征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学校要定位准确, 树立专业与市场“零距离”、技能与岗位“零距离”、教学与需求“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距离”的办学理念,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 以市场为先、质量为本、特色为翼、就业为准的办学策略, 以技能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升学有希望、进修深造有基础、拓宽有潜力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在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突出职教职业性的过程中, 做到“对准市场设专业, 对准岗位设课程, 对准实践抓, 对准创新育人才”和“办学形式多样性, 专业设置职业性, 培养目标应用性, 方法实践性”。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 根据职业岗位订单培养学生, 实现技能培训与岗位就业的零距离对接。专业导向构成三个框架体系, 一是围绕地方产业开发,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专业体系。如学校围绕旅游产业开发, 开设旅游服务、旅游英语、美容美发等专业。二是适应对外输出就业的专业体系。如各职业学校开设的数控技术、机械加工、电气焊、钳工、机电技术、电子电工、缝纫, 计算机应用等专业。三是既支持地方产业开发, 又适应对外输出就业的“两旺”专业体系。如学校开设烹饪、民族舞蹈专业等, 并成为学校的骨干特色专业。

在教学改革上, 突出实践, 根据学生特点和就业的要求, 坚持基础课够用, 专业课求通, 实践课过硬的总体要求, 实施“模块教学”, 实现技能培训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推行学校企业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车间合一、作业与作品合一的“五合一”教学法, 按企业化模式培训, 教学和实训过程、实训时间等与企业生产线对接, 甚至对学生的饮食习惯都根据地方特点作相应的调整。

3.5 积极推行校校联合、校企联姻、工学结合的合作办学模式, 是扩大职教办学规模和效益的必由之路

民族地区学校要抓住市场机遇, 建立校校合作、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 实施“打造品牌教师、建设特色品牌专业、培养品牌学生”的品牌带动战略。开展学校与学校之间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办学,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其中校企合作是联合办学的核心支架, 建立“1+1”、“2+1”、“1+2”的联合办学模式, 学校为企业输送熟练技术工人, 企业为学校提供稳定的实训基地和就业市场, 促使学校进、出两口互促互通, 实现招生与就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同时, 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相对稳定的协作关系。如;直接和服装加工企业合作, 将企业的部分生产线搬进校园, 学校缝纫专业实训室就是企业的服装生产车间, 由企业提供必要的设备和材料, 选派有经验的技师指导学生进行服装加工等办学形式, 已成为校企合作办学的典范。

3.6 部门协调, 加强培训工作, 推动劳动力输转, 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

民族地区要把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培养新型农民、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举措, 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能人带动、城乡统筹、培训服务齐抓、需求供给对接、就业创业并举的基本思路, 变就业压力为发展动力, 变人力资源优势为人力资本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构建订单式培训、联合式培训、品牌式培训、储备式培训等多元化培训模式, 使劳务经济走上规模化、产业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促进大批农牧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通过部门协调, 各职业学校承担各类短期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两后生”培训, 既提高了培训水平、保证了培训质量, 又为职业学校增添了活力和效益。

总之,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前景, 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机遇, 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做出锲而不舍的巨大努力, 开拓创新, 锐意进取,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一定会又好又快发展。

摘要: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认识不足, 办学条件有限, 职教师资力量薄弱, 就业渠道窄、就业难, 导致生源匮乏, 各类培训分散、水平低下。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机制不畅等因素, 导致职业教育发展迟缓。因此, 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教育, 通过加大统筹力度, 整合资源, 壮大实力, 走大职教之路, 职业学校实行专业与市场“零距离”、教学与需求“零距离”, 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 推行校校联合、校企联姻、工学结合的合作办学模式, 并加强培训工作, 有效开发人力资源, 推动劳动力输转, 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思考

上一篇:探究当代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下一篇:深入开发综合利用——浅谈土地档案的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