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的思考

2024-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的思考(精选12篇)

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的思考 篇1

张 宁

人才工作是一项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共识,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从“科教兴国”到“人才兴国”无不揭示了人才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性,可以说,人才是制约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要发展,除要有好项目、充足资金外,还必须拥有一批懂技术、能创新、高素质的各类人才队伍。要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必须坚持和实现党管人才,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牢牢抓住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把人才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加快制订人才规划,全面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根据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首先要认真做好人才资源状况的摸底和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规划,确定明确的工作目标,提出有力度、可操作的工作措施。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本地,以培养适用人才为主,努力改善人才环境,积极引进急需的人才和智力。

同时要不断加强教育和培训,促进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积极构建人才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推进教育培训的社会化,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要把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单位发展规划,建立带薪学习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并以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为载体,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要加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实施分类培训,注重实效。党政机关管理人才的重点是提高文化层次,开展现代经济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继续教育,主要是进行普遍的工商管理培训,使其尽快熟悉 1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运行规则;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着重强化知识的更新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二、充分发掘潜能,发挥现有人才资源最佳效益

要充分发挥在职人才的作用。首先是要用事业留住人才。要为各种人才提供一个自由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以展示他们的个人才能,实现个人价值,追求个人理想抱负。其次要用感情留人。要主动与人才加强感情交流,建立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在人才的职务升迁、晋升职称、学术活动等方面给予特殊的照顾和支持,再次,要用适当待遇留人。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要根据现有的财力、物力,一方面提高薪酬,一方面注重人才成长环境建设,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关心他们的健康,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拉开优秀人才与一般人员的收入差距,让人才在经济上、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回报。

三、不拘一格,广揽适用型的经济建设人才

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单靠自我挖掘和自我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大力引进外地人才或智力来壮大人才队伍的实力,发展地方经济。一是通过市场招聘人才,将人才直接吸纳到我县人才队伍中来。二是通过引资引才,将引进外资和引进技术、人才结合起来。三是变人员流动为智力流动,取消人才流动中的部门、身份、地域界限,同时采取兼职聘用、短期聘用、学术交流等形式使人才身在彼地而智为此地,使人才为我所用。

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容易产生急功近利思想,只注重人才引进的数量和速度,而忽视质量和效益,致使一方面人才引进速度加快,数量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引进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不出应有的效益,造成人才引进与实际工作脱节,人才供需结构严重失衡。因此,在大量引进人才的同时,要重视引进人才的质量,优先引进具有高学位、高

级专业技术职称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其次实用与创新要并举。经济欠发达地区最紧迫的任务是发展壮大经济,这就要求引进人才能够“拿起筷子就吃饭”,这种人才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对欠发达地区来说比较实用。同时,要保持经济持续发展,掌握经济发展主动权,就必须拥有优秀的掌握创新技术的青年人才,因此,对具有创新技术的青年人才要给予政策倾斜,重点引进。此外还要注意内外要兼收并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学历毕业生回本籍工作一般很少,在大力引进外地人才的同时,要积极鼓励本籍毕业生回家乡建功立业。对回本籍工作的人才同样要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破除本籍人才是“自家人”,多奉献、少索取是天经地义的认识,树立新型的市场经济人才观,不厚彼薄此,只要是人才都平等对待。

四、齐心协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聚集的社会环境政府部门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担负着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等重要职能,应利用环境优势、政策优势营造出具有“磁场效应”的社会大环境。一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一个地区的人才政策是否完备、是否配套、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是能否更有效地吸引人才的关键。面对各地争抢人才的严峻态势,必须象改善投资软环境一样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既要抓好原有各项制度和政策的落实,又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地好的政策措施,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形成有本地区特色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奖励、流动、保障等整体配套的人才队伍建设新体制。二是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良好的用人环境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和发挥人才的作用,因此,必须在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上进行创新。要创造条件,使各类人才的潜能在公平竞争中得到充分发挥,真正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从而使本地区成为各类优秀人才向往的地方。三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

境。良好的舆论环境能够激励人才的情感,要通过宣传优秀人才,树立人才典型等手段,在整个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舆论环境,建立起“以人为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等新的发展思路,让人才真正体会到全社会的关心和重视。四是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良好的服务环境能够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各地人才政策日趋接近,能否提供优质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才引进工作的成败。要把提供优质的服务放到首位,急人才之所急,想人才之所想,一切从有利于引进优秀人才出发,简化手续,强化服务,要敢于打破常规,做到快速、方便、周到,努力创造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环境。

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的思考 篇2

党的十七大会议上,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了“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等人才发展战略。如何贯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人才资源的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重要的课题。做为边疆地区既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生态发展,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对人才的渴求尤其显得重要。当前, 地区之间科技与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 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重要, 人才流向受经济条件、自然环境、政策导向制约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如何在这场日益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赢得主动, 努力营造尊重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的战略氛围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1 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状况的形成原因分析

1.1 思想观念陈旧“观念的贫困是最大的贫困”, 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党政领导和用人单位没有真正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喜欢嘴上当“伯乐”, 没有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体现在行动上。

1.2 经济发展落后这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的瓶颈, , 由于产业结构单一, 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及高新科技产业, 没有形成民营企业产业集群, 工资待遇低、文化、教育、医疗条件差等种种因素, 难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1.3 体制不畅欠发达地区, 由于经济发展滞后,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困难重重。尤其是在用人机制上, 分配机制、干部任用制度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等没有进一步深化, 分配上搞平均主义;任用上搞论资排辈;在人员流动上热衷于吃“财政饭”。这些体制、机制上的弊端, 既影响了欠发达地区现有拔尖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又堵塞了各类人才引进的通道。

1.4 政策缺少吸引力许多经济发达地方出台了引进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的优惠政策, 如给予一定数目的安家费、项目科研经费等。但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影响人才引进优惠政策至今仍未出台实施, 有的地方政策虽然出台, 落实不到位。

2 经济欠发达地区, 人才引进与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在对外引进过程中, 重项目轻人才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 往往急于求发展, 把对外引进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了引进资金和引进技术项目上, 认为这是直接效益。认为引进人才特别是引进高层次人才, 投入大, 负担重, 产生效益过程长, 对人才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 忽视了对人才资源的引进工作。

2.2 人才引进工作不从实际出发, 急功近利相当多的地区在人才引进来以后, 要求引进的人才能在短时间内发挥巨大的作用, 希望引进的人才能为本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甚至有的对引进的人才求全责备, 要求他们样样精通, 一旦引进的人才达不到这种的要求, 就认为引进的人才不成功, 处处发难, 致使引进人才无所适从, 造成人才资源的流失。

2.3 现有人才专业结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 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短缺, 尤其是缺少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优秀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才。在三支人才队伍中, 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中, 有大部分是通过成人、自考、党干校进修等方式取得的文凭。主要集中在经济、财会等专业, 而新兴产业的专业人才却很稀少, 特别是生态旅游、生物制药、绿色食品、等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从人才的分布来看, 多数集中在机关从事管理工作, 真正在生产一线和科研单位从事技术和科研开发工作的为数不多。

3 实施人才战略应采取的措施及对策

必须从待遇上、政策上、情感上、工作环境上营造一种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 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1 充分认识人才资源在社会发展中重要性的认识十七大报告提出“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把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三大发展战略之一, 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对此要认真学习领会, 真正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树立人才就是财富, 人才就是效益, 人才就是竞争力, 人才就是发展后劲的观念, 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认真把人才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 以战略的眼光、超前的意识, 努力做好人才的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

3.2 不拘一格地引进人才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想实现经济跨越势发展, 需要一批各领域各行业的高层次人才提供智力、技术支持, 从欠发达地区的条件来看, 长期拥有一支稳定、数量充足的高层次才队伍显然不现实。这就需要欠发达地区创新人才引进模式, 对高层次人才“不求为我所有, 但求为我所用”。实施多样化的人才引进模式。坚持行政调动与柔性流动、引进人才与引进智力、招商引资与招贤引才、有形引才与虚拟引才、国内引才与国际引才相结合。积极探索聘请顾问、课题攻关合作、国际技术合作、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委托开发、共建研发机构、专利技术入股、并购企业引才、硕博士假期实习、星期天工程师等多种柔性引才模式。通过兼职、租赁、网上人才交流等手段, 灵活机动地使用人才、引进智力。

3.3 用好现有人才要克服“远道的和尚好念经”思想, 对外来人才、现有人才一视同仁。从当前欠发达地区情况看, 主要是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 激发创造的活力。一是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积极稳妥地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机制, 使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二是积极开展继续教育, 不断提高人才素质。在鼓励人才自学, 提升素质的同时, 要为人才的知识更新、提高能力创造条件, 选送优秀人才到高等学校深造。三是挖掘培养农村乡土人才和民营、私营企业中的实用技术人才、办好职业学院, 有针对性培养当地经济发展急需人才。四是建立激励机制, 全面提升欠发达地区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3.4 用好国家人事人才优惠政策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使欠发达地区走上共同富裕道路, 新时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惠政策, 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领域。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毕业生分配压力的影响, 使目前毕业生降低了分配预期, 欠发达地区应当抓住机遇, 用好优惠政策, 抢抓优秀人才。当前一是要用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的优惠政策, 吸引千百万高素质的青年人才到经济欠发达地区支教、支医、支农和扶贫, 为农村输送一大批高素质人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是要根据欠发达地区自身实际积极争取上级设立的人才开发专项资金, 积极申报引才引智项目和扶贫开发项目, 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国外智力。

3.5 加大投入, 有效地改善人才工作的硬件环境一方面要加大各级财政投入, 设立人才工作专项基金, 用于人才引进, 人才培养以及科技研发前期必要的经济扶持, 用于激励人才工作良好地循环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大社会投入, 建议用人单位每年要设立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专项经费, 用于提高各类人才, 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工资待遇, 解决他们的办公、住房等工作和生活条件, 用于他们的奖励等。

摘要:如何在这场日益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赢得主动, 努力营造尊重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的战略氛围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的思考 篇3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 电视直播台 工作思考

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a)-0235-01

湖北省五峰县地处湖北省西南部,属于国家连片贫困区—武陵山片区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五峰县城回迁步伐的加快,飞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边远乡村、普通百姓,渴望及时收听收看到五峰本土广播电视节目的愿望更加强烈。担负着直接向全县及周边部分县、市收转发射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宣传覆盖任务的独岭、黄连山等高山直属台站,条件艰苦但责任重大,应该如何面对所承担的工作?作者结合五峰当地实际情况,对该地区广播电视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1 五峰县广播电视发展现状

1.1 地形地貌的制约,新闻传播信道严重地受到自然条件的阻塞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鄂西南边陲,属武陵山支脉,系云贵高原东延部分的尾翼地带,东邻宜都市、松滋市,西倚鹤峰县、巴东县,南交湖南石门县,北毗长阳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系之中,五峰县全境皆为山区,属武陵山支脉,系云贵高原东延部分的尾部地带,系典型喀斯特地貌,境内溶洞伏流遍布全境,地势由西向东逐渐倾斜,海拔500 m以上的山地占总面积的86.3%,其中海拔1200 m以上的高山占44.8%,县境内最高点白溢寨顶峰——黑峰尖海拔2320.3 m,海拔最低点东部渔洋河桥河峡口150 m。境内沟壑纵横,峰峦重叠,复杂的地质构造造成经济发展滞后、人烟稀少的生态环境。不良的生态环境给广播电视事业带来了重重困难。近年随着国家“村村通工程”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该地区电视新闻传播的生态,但从有关方面的调查显示,该地区仍然存在一定数量的广播电视盲区。尽管近几年投入的设备、人力在不断增加,但效果并不理想。

1.2 广播电影电视有效覆盖较差,覆盖方式亟需改进

“村村通”等工程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该地区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落后面貌,但多种原因所致,其综合覆盖率与有效覆盖率之间仍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看不到、听不到的矛盾非常突出。由于该地区地理环境复杂、人口居住分散,很多地方村一级基本未通公路,在行政村实施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不能覆盖到边远的自然村,还有相当的行政村的群众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看不好、听不好的问题普遍存在。由于广播电视设备单一,不配套和老化现象严重,输出功率低,开播频道较少,无法满足城乡居民看电视的需求。由于地方方言等原因,农村地区看不懂、听不懂的问题还普遍存在。

此外,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也是该地区新闻传播的一大掣肘。

2 经济欠发达地区广播电视直属台站工作思路及对策

广播电视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是人们获取资讯信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渠道;广播电视技术工作是广播电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播电视宣传的重要保证。作为全县无线覆盖工程的主战场——高山直属台站,首先应该充分提高认识,抢抓独岭台获批中央台覆盖点,县城回迁等重大机遇、扎实工作、千方百计作好对上争取、支持、扶持工作;立足长远,结合实际,高起点规划,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真正把直属台站办成老百姓的“精神家园”,用事业留人。

针对高山直属台站海拔高、气候条件恶劣、生活工作条件艰苦等实际,应变“禁区”为“特区”,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将直属台站工作人员的工资上浮、享受与在牛庄乡工作的同志一样的待遇;同时还要做好艰苦广播电视台站的津贴争取工作,给高山台站配备公用卫生药箱,尽可能为职工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条件,引导干部职工能够在艰苦环境下耐得住寂寞、坚守工作岗位,充分发挥台站应有作用,用适当的待遇留人。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管用的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技术安全制度,值班制度,交接班制度,重要播出保证制度,检修测试制度,技术资料(图纸)和仪器管理制度,业务培训制度,奖惩制度,重大事故报告制度,安全保卫制度等一系列相关的管理制度,所制定的规章制度要结合台站的实际切实有效并严格执行,用制度管人。

针对直属台站单位小、人员少、人员年龄老化,青黄不接等实际,每3~5年要新进1~2名青年人才、并作好新进人员的培训工作,以老带新,做好传帮带、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营造大气场,提升正能量。以真心、真情、真做服务高山台站。建立高山直属台站服务长效机制,建立台站问题收集分析处理机制。对高山台站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提供技术支持及电台常规保障。众人拾柴火焰高,充分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确保“满时间,满功率、满调制”的安全播出,用实际行为践行“三贴近”,甘当人民的“千里眼”。

选对配强班子。作为一名台站负责人,既要懂技术,又要善管理,还要有责任心,更要有吃苦的精神。

3 结语

目前,我局正以“搬迁建设”为载体,扎实推进广电设备设施等各项基础建设。全面做好党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机关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依法行政等工作,规范管理、高效工作;正以“事业建设”为依托,做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工作,做好独岭、黄连山转播台的基础设施建设,恢复调频广播建设,实施“户户通”“村村响”工程建设以及其他工程,不断实现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新突破,满足全县人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加春.县级电视台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及其突破[J].东南传播,2009(6):47-49.

[2] 曾钰寒.县级电视媒体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有的角色[J].新闻窗,2009(3):117-118.

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的思考 篇4

●张真

磐安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小县,“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农业的小农经济格局。如何使农业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已是眼下急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步入正轨,发展农业品牌已成为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途径,因此,必须从农民收入结构、市场需求变化和资源条件出发,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发展农业品牌,让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瞄准市场需求,做好农业“药、菌、茶、菜、畜、竹”等六大重点产业文章,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丰收。

一、磐安县农业品牌建设现状

近年来,磐安县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目前已有大伟牌茶叶、山贝牌山茶油等40多个农产品通过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认证面积超过10万亩(次)。这些认证的农产品对发挥山区生态优势,创造知名农业品牌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相对于农业发展水平来说,农产品注册商标数尚少,著名农产品品牌更是寥寥无几,与农产品品牌相关联的农业龙头企业产值大的才一、二千万,小的仅几十万,大多为作坊式,且科技含量很低,产品附加值很小,很难形成较大的规模。目前现状产生的原因在于:

(一)农产品品牌意识缺乏。据磐安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提供的数据表明,到目前为止全县农产品注册商标已达155个,其中省级著名商标2个,市级知名商标9个,在上述农产品商标中,真正能形成市场规模效应的还极少。磐安农产品在市场流通过程中,还缺乏主导品牌的支撑,以致不少本地农产品成了别人的“嫁衣”。由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导致农业品牌意识薄弱,对农产品的认识仍停留在产品阶段,信奉“好酒不怕巷子深”,致使许多曾获得国家级、省级金奖的农产品并未能借奖壮牌,借牌抢市,没有产生应有的效益。

(二)生产组织形式过于分散。目前,磐安县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相当低,尽管已经建立了30多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其中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1家,市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6家,但大部分合作经济组织并未真正发挥组织农民的作用。而小规模、分散化的农民不具备注册商标的经济实力,即便是所谓的“大户”,相比较而言也显得规模过于狭小,而且经济实力较弱、资金匮乏,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商品化程度较低,生产个体还不具备为产品注册商标的生产规模和经济实力。若没有一定的组织载体,仅仅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为产品注册商标显然是非常困难的,如近几年发展的高山蔬菜、茶叶等产业,一般种植户是不愿意出钱进行商标注册的。产业品牌建设的滞后,直接影响到磐安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影响到产业的持续发展,最终影响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三)农产品加工能力低下。农产品的易腐性和季节性,决定了其特殊的销售方式。而当初级农产品经过加工后,就能解决储存难、销售难的问题,不仅延长了销售时间和半径,而且还可增加附加值。但是从全县情况看,虽然已有300多家农业企业(不包括个体企业),其中还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8家。但大多数农业企业基本上是直接从事初级农产品的购销,食品加工制造企业也是以茶叶加工业为主,其它加工型农业企业很少。这些农业企业往往自身抗风险能力很弱,更不用说市场竞争力了。全县农产品中,除茶叶基本上全部通过初加工后销售外,每年的3万多吨商品蔬菜中仅有生姜、蕨菜等少量品种有加工产品,加工数量还不到总量的百分之一,其余大量的商品蔬菜和5000—6000吨的畜产品均以初级产品直接外销。

(四)农业标准认识薄弱。虽然近几年磐安县制定和颁布了一批农业标准,其中还有为数不少的省级、市级标准,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如中药材、香菇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均已通过省级验收,但农业标准和农产品质量认证意识在许多乡镇和农业企业中还很薄弱,特别是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的管理缺乏力度。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申报,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各自分散操作,这将对农业品牌建设留下隐患。

(五)市场机制不够健全。由于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手段过于简单,在大多数农业企业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注重加工,轻视销售,注重品牌与工业接轨,轻

视品牌与市场接轨的问题,企业本身就没有很好地宣传农产品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大。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品牌经济,要想做大一个品牌,宣传的投入应该是一个重点,如化妆品、保健品行业,广告成本占到总成本的80%,是生产成本的4倍,而农业中却很少有这种情况,因此品牌也就很难成为名牌。这样一来,就使农产品缺乏竞争力。还有,各级政府部门在引导农民走产业化路子,调整产业结构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过多地参与了农产品生产经营,使不少农民、企业产生了依赖心理,造成企业和农民普遍缺乏品牌意识。

二、加大农业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本质应该渗透到生产、研发、营销等各个环节中,并细化到每一个细胞、每一个动作,甚至成为每一个人的责任。因此,要有效推动农业品牌建设,必须合理品牌定位、树立品牌形象、调整品牌结构、弘扬品牌文化,具体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品牌意识。要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形式,切实转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增强商标意识,进一步完善农业品牌战略,大力开展树品牌、创名牌活动,不断培育出有名气的名牌农产品。对现有的品牌农产品,要搭好宣传平台,通过举办外宣活动、参加各级农博会等措施,不断扩大影响面。同时要引导生产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广告投入力度,扩大辐射范围,千方百计提高知名度,并扩大生产规模,进而提高市场占有率。对于在市场上已经拥有一定知名度的茶叶、食用菌等农产品,应在深挖市场潜力和扩大规模的基础上,进行形象设计和“包装”,以创造品牌,占领市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农产品科技含量的竞争,是农产品质量的竞争,尤其是品牌的竞争。所以,推出农产品品牌,培育农产品名牌,实施农业名牌战略,对农业和农产品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积极培植载体。磐安县虽然人均农业资源较少,但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单靠销售出口初级农产品,这种优势就无法充分发挥。与此同时,农业企业在优化调整产品结构的过程中,也迫切需要把农产品加工列入其业务范畴,这就为农业产品打响品牌战略提供了便利。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培育农产品

加工企业,特别是要加快建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同时,要加强营销平台建设,组织产品与市场的对接,组织建立各种农产品营销协会,培育壮大经纪人队伍。培育一支过硬的农产品营销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协会、经纪人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大中城市超市、批发市场的联系沟通,定期组织对接,保持和扩展销售渠道。在上海、杭州、温州等大中城市设立直销点,推介磐安生态农产品,化品牌效应为市场份额。另外,还要树立经营品牌意识,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放开眼界,把磐安农产品放到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范围内来定位发展。可以预见,当龙头企业具备一定实力后,创立自己的品牌就会成为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品牌战略将成为农业经营者的自主行为。

(三)实施有序管理。实施品牌战略,并非是指品牌越多越好,农产品品种很多,但没有必要每个农产品都注册商标,更不要一个产品注册数个商标,如磐安香菇就以一个品牌出去,集中全力打造一个品牌。为此,磐安县应该建立一个农业品牌建设及名牌战略工作领导机构,对农业品牌建设及名牌战略工作实施有序管理,使农业品牌建设能因地制宜,紧紧围绕 “药、菌、茶、菜、畜、竹”六大主导产业,以突出优势产业,优化农产品结构,实现名牌战略构想。

(四)抓好区域农产品的开发和整合。品牌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整合,无论是国内品牌的发展还是国际品牌的形成莫不如此。农业品牌的发展也不能超越这一经济规律,只有整合才能指导农业品牌做大做强,才能把有限的资源盘活,显示地方特色,形成群体优势,进而提升品牌效益。如磐安香菇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可以利用这一载体,发展精深加工业,开发一个知名品牌的食用菌系列品种,如茶树菇、杏鲍菇等,作为系列产品推向市场,形成品牌优势,提高品牌知名度,进而提升品牌效益。这也就是品牌整合的魅力所在。

(五)加强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推广。品牌的出路在标准。按标准进行农业生产,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农产品品质使之成长为名牌的技术基础。因此,要把实施农业标准化与示范基地建设、产业化经营、发展名、优、特、新产品结合起来。把农业标准化的制定和实施作为示范基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示范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将农业标准化工作由点及面开展起来,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进程,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批无公害种养殖基地,加

快发展一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用安全水平。要充分调动农业企业实施农业标准化的积极性,形成县、乡(镇)、村、龙头企业及农户等各级组织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新格局。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使生产过程规范化、系统化,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市场标准。同时,选择一批重点产品,引导一批相关企业,积极申报“三品”认证,培育名牌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名牌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

(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创建知名农业品牌需要构建多元化支持体系,并提高产业的集约化程度和综合竞争力。因此,必须制订优惠政策,全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通过全方位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以思想解放的深度增强对外开放的力度;以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带动产业选择;以外来投资激活存量资产;以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以商品的大流通谋求利润的最大化。有关职能部门要努力提高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时刻把握农产品市场律动的脉搏,力促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为农业品牌创建铺好快车道,并以科技进步为突破口,带动农业品牌升级。

欠发达地区如何走出人才困局 篇5

江苏响水县委常委 组织部长郭 云

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科学发展,快速崛起,更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前,一些地区面临人才总量偏低、素质不优、结构不够合理、人才难引进、外流多的状况。人才资源匮乏成为制约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破解这一“瓶颈”制约,走出人才困局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口。

坚持务实,引的进更要留的住。对欠发达地区而言,在引进人才之初,不仅要考虑是否引得进,还要考虑是否留的住。这就要求引才时,立足实际、立足脚下,不盲目跟风、好高务远,提高引才成功率,降低人才流失率。一是在引才区域上,舍富近贫,选择经济相对落后地区,通过在这些地区举行专场招聘会,向当地人才推介本地情况,靠本地的发展潜力和优势吸引人才。二是在引才属地上,内外并重,注重选择熟悉县情实际、适应岗位较快的本籍人才。实行回乡工作大学生与外籍人才享受同样的优惠政策,通过乡情和亲情留住人才。三是在引才层次上,高低兼顾,根据县内人才需求实际,结合本地行业、产业因需引进,因岗引才,在力所能及地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更注重在中等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中“淘金挖宝”。

借脑引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在经济总量和人才吸引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高层次人

才紧缺的矛盾较为突出。针对这一实际,欠发达地区应更新观念,调整思路,改变传统引才模式,变“为我所有”为“为我所用”,着力引导用人单位采取柔性引才方式,解决发展中的人才制约问题。一是 “挂”,挂靠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在有关院校设立人才工作站,在本地建立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二是“借”,聘请专家学者担任“假日教授”、“双休日工程师”,邀请他们定期到本地举办培训、讲座等形式,为本地发展提供指导,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三是“租”,以人才市场为主体,开展人才租赁业务,用人单位通过人才中介选聘急需的人才,用人不“养”人,实现人才资源共享。

培“优”挖“潜”,释放本地人才活力。要促进本地科学发展,不仅要注重“引才”,更要重视现有人才资源的合理开发,释放本地人才活力。一是 “选”,坚持公开选拔、实绩优先的原则,选拔出优秀的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积极创造条件,把他们推向干事创业的前沿阵地,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二是 “培”,着眼于各项事业发展需求,结合人才自身特长,进行综合开发、分层培训。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培养大批事业需要的人才。三是 “挖”,积极开发各种潜在人才资源,建立相应的人才库。比如,在农村,注重把转业退伍军人、外出务工回村有一技之长的青年、种养大户、乡村企业技术工人、初具规模的个体经营户、善闯市场的农民经济人等“土专家”、“田秀才”纳入选拔视野;在城市,关注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等群体中的人才资源。

拴心留人,营造创业乐土。欠发达地区必须树立求才若渴,真心实意为人才服务的理念,通过政策支持、精神激励和环境优化,为各类人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聚集力和感召力。一是落实人才待遇。认真落实在政治待遇、薪酬福利、成果分享、住房安置、子女入学、就医等方面许诺的各种政策优惠,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二是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坚持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人才”的用人导向,通过“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任用机制,激发人才活力,把各类优秀人才导向经济发展一线,让人才的智慧和力量得到有效转化,人才的价值在干事创业中得以实现。三是营造舆论环境。设立人才奖励基金,大力表彰奖励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才,在新闻媒体开设专栏,大力宣传表彰优秀人才;建立人才健康体检、定期休养和培训深造等制度,扎实营造“四尊”氛围。

通联:江苏响水县委组织部 刘志杰 转

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的思考 篇6

发达地区乡镇和经济欠发达乡镇是两个概念。总体说来,欠发达地区因为信息少,资源少,渠道窄,所以人肪关系、任人唯亲现象反而显得多,因为可选择的机会较少。为了入公门,选择最偏远乡镇是你保守的个人想法,但还要靠运气。道理显而易见,因为你所想到的,也是别人所想到的,特别是一些官二代更想到的,因为他们整体(不指个别)水平会略为低下,所以他们只有过了笔试才能有机会,入去后几个月就外向借调,继而调动,这就是关系的力量。所以,你要祈祷的是在笔试挤掉他们,不然就是他们面试挤掉你。

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的思考 篇7

关键词:西部地区,服务型政府,建设,思考

2008年2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建设服务型政府, 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 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也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自然环境比较恶劣, 经济基础薄弱, 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 怎样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处理好政府的社会职能与经济管理职能的关系, 既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又确保民生的建设意义重大。

一、深刻理解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 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 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我国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已经成功实现初步转型,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初步建立。在政府改革过程中, 针对以往政府注重于经济建设, 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明显薄弱的问题, 提出重点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2004年2月21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 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 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首次将“建设服务型政府”正式写入党的文件。2007年10月15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 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建设服务型政府。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为计划经济服务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从管制型政府、经济建设型政府, 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其间经过数次行政改革, 政府建设一直随着改革发展的进程探索前进。这一过程就是政府履行使命, 不断创新的过程, 也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积极实践。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服务型政府, 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㈠服务型政府建设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新的形势要求政府经济职能从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和直接投资管理项目, 向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转变。把不该管且管不好的事情交给市场、企业、社会组织, 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增强企业和整个社会的活力与效率;同时, 政府应该切实承担起应负的责任。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如何, 直接关系到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㈡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促进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 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 社会结构的调整落后于经济结构的调整, 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很不协调。建设服务型政府, 就是要逐步扭转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 建立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以基础教育、基本医疗、群众文化、公共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就是要求政府转变管理方式, 逐步从竞争性行业撤出资金, 在履行好经济监管、市场调节职能的同时, 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将公共资源注入公共产品和公共事业发展, 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系统性、制度性、公平性、可持续性的公共服务。

㈢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促进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 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许多进展, 积累了不少经验, 但总的看来, 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仍然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建设服务型政府能够很好解决政府管理中为谁服务、谁来服务、服务什么、怎样服务等问题, 因而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关键环节。

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困境

㈠服务主体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当前, 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干部还程度不同存在“官本位”思想。个别公务员习惯于对社会事物进行管理、干预和控制, 不习惯公民运用自己的权力与政府互动, 程度不同的存在官僚主义习气。这也使得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过程中, 个别公务员摆出的却是“民之主”的错位姿态。这种官僚主义作风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服务型政府建设中, 政府部门重管理、轻服务, 重形式、轻效果, 重权力、轻责任。

一些政府部门及其公务员对服务型政府的认识还存在种种误区, 一是没有认识到服务就是将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的工作纳入服务的范畴;二是忽视了政府、市场、社会三大系统之间的密切配合;三是没有认识到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四是认为服务型政府建设就是访贫问苦, 没有认识到服务型政府的宗旨是为公众服务;五是认为服务型政府仅仅是政府功能上的转变, 没有看到服务型政府建设也是体制的转轨、机制的转型、理念的变革和文化的更新。

㈡经济的欠发达导致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础薄弱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任务。尽管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人民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 但由于历史、地理位置及经济基础等原因, 与中、东部地区的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仍未根本改变。

构建服务型政府切实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地方社会的发展首先取决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地方经济的发展必定推动地方社会的发展。只有丰富的物质基础, 才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㈢政府的管理水平还不适应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一是公共服务职能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管理职能还需不断规范和加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事业建设明显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尚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 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和机制不健全造成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非常重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科技等各方面协调发展的问题, 但是还不能有效的调节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生活, 并在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生机勃勃的社会力量之间达到动态平衡。与经济发展相比, 社会发展明显滞后, 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不和谐、不公正的现象。二是经济管理职能还需要继续改革完善;市场机制的作用还需不断增强。提供公平环境一直是我国政府市场监管的主要内容, 西部地区地方政府, 不同程度的存在地方保护倾向, 还未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开放市场, 提高资源的合理配置水平;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有着推动本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强烈愿望, 期望通过自身干预市场活动来实现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存在地方政府直接介入企业管理的现象, 这与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主体资格要求相违背, 直接损害了企业利益。

三、围绕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际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㈠更新观念, 努力培育服务型政府建设基础一是切实提高行政道德水平, 强化服务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重在服务的行政观是能否真正建设好服务型政府的关键环节, 整个行政体系是否健全是以行政道德为标尺的。二是加快公民社会建设步伐, 公民社会的发展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社会基础, 然而目前以非政府组织为主要载体的公民社会还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 远未定型和成熟, 牵制着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因此要积极培育现代公民意识, 塑造公民人格, 确立公民身份, 尊重维护公民权利, 设计、构建有效的公民组织化参与。

㈡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一是进一步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弱化政府微观经济管理职能, 最大限度地削减政府在经济工作中的审批职能,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为社会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二是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主要是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 依法规范和管理社会组织、社会事务, 化解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三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职能,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的稳定器, 服务型政府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做好社会保障管理。四是要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通过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促进政府职能结构转型,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财政基础。五是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建设, 重新划分政府与社会各自的职能权限, 目标是“小政府大社会”的体制模式, 政府改革的深入依赖于社会自我管理能力的发育程度, 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政府改革的深度与进程。

㈢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一是夯实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法治基础。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发展方向, 是一种先进的政府模式, 因此, 在逻辑上服务型政府目标必须依托于政府法制化, 规范化, 民主化, 公民化的基础。二是强化社会监督, 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在改革和完善政府决策机制的工作中, 应当逐步提高决策过程的透明度, 强调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政务要公开, 要抓紧建立政府决策项目的预告制度和重大事项的社会公示制度, 建立和完善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基础上的政策听证制度, 逐步完善和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行使公共权力、履行公共职责的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信息披露作用。三是建立健全绩效评估体系。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 不能从单一的角度来理解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 而应该从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与服务型政府属性和要求之间的关系, 从评估主体、指标、方法和制度安排等方面总体上考虑这些结构要素的特征和构建的具体途径。

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的思考 篇8

关键词:就业培训 培训模式 特色就业培训

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中国编钟之乡”“中国专用汽车之都”,总人口256万,辖一县一市一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随州借助于“汉——随——十”汽车走廊和“鄂西生态经济圈”快速发展,形成了汽车机械、食品工业、建材工业等七大产业板块。随州属于湖北省较不发达的地区之一,2013年全市GDP仅661.94亿元,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规模最大且增长最快,增长12.8%,第三产业增长10.5%,第一产业增长4.8%。

一、就业培训服务于本地经济的发展

1.服务随州支柱产业

随着国家对汽车节能减排要求越来越高,逐步向欧五标准过渡,小规模企业先后与中国重汽、厦门重工、东风公司等500强企业重组。由于企业生产技术和设备升级改造,对劳动力数量需求相对下降,综合素质要求逐渐提高。

汽车改装产业需要大量中高级电焊工、维修电工、机器人维修等人才,但此类高级技能人才已由本地的一所技师学院和高职所承担,就业训练中心不必要重复投资实训设备,而且在师资方面也没有优势。为此,就业训练中心开设了服务汽车产业的叉车、汽车装配、AutoCAD等相關工种培训,弥补了本地区初、中级技能培训的空白,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

2.服务随州第三产业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度加快,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各类服务人员。而大量的城镇失业人员、企业改制后的4050人员、失地农民不能适应企业用工需求,使劳动就业人员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就业人口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此,就业培训中心适时推出餐厅服务员、月嫂、养老护理员等培训,解决了中年妇女的就业困难,缓解了就业矛盾。

二、培训模式对接就业职业能力

就业培训的主要对象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成年人,培训时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完成实用的工作任务的基本职业素质为重点,尽量采用讨论式、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方法,形成“以学员为主体、任务教学为手段、生产性实训为载体”的职业能力培训模式。

例如,传统 Word应用教学模式是按启动、退出、新建、保存、汉字输入与修饰、图文混排、打印输出等程序讲解,学员学习后没有成就感。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针对Word应用设计了输入一首唐诗、制作个人名片、建立家庭收支表等任务,引导学员自主学习、完成任务,学员完成任务后会有成就感。

一是对失地农民采取上门服务、与征地企业合作的培训方式进行。培训时将理论学习、情境模拟、就业实践三者有机结合,引导学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着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是对月嫂、护工、育婴员等进行培训尽量采用集中培训模式。随州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3.7%,已成为湖北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对老年人的赡养也由家庭转向社会,急需更多的养老护理人员。为此,就业训练中心在随州地区首创月嫂、护工培训,具备较好的培训条件和过硬的师资队伍。请三级医院妇产科专家担任技术指导或培训,联合制订培训计划,编写培训教材。大部分月嫂学员在实训期间就已得到雇主的预约,对随州服务专业培训及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对企业需要的叉车、汽车装配等工种培训尽量采用项目引导的一体化模式。

三、就业培训遇到的问题

1.培训内容更新与现实需求不适应

一般情况下,教材内容和应用软件的更新速度远落后于网络的更新。如订购的《劳动合同法》培训教材局限于对法律条款的解释,与现实中的案例没有紧密联系,没有与当地劳动仲裁方面的案例结合。空洞说教吸引不了学员,教材编写过程中应设计学员关心的案例来解释各条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材一般是介绍Microsoft Office 2007办公软件,而网络上已使用Microsoft Office 2013。

2.培训教师自身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培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国家政策、先进技术和教学方法,更新培训观念和知识体系,提高培训质量,促进就业。

3.师资队伍人才库需要建立和共享资源

就业训练中心教师一般是聘用的,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建议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协调相关的职业院校,建立师资队伍人才资源库,并纳入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免费培训计划中,也鼓励院校的在职教师参与训练中心的职业技能培训。

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的思考 篇9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创新主体对策措施宁夏

区域发展的实践表明,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创新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高区域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有助于塑造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主体,培育区域自我发展的能力。

一、相关文献回顾

自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后,创新理论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熊彼特指出,企业和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但创新实质上是一个社会的过程,企业创新成败不仅取决于企业内部因素,还取决于是否拥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包括市场规范程度、政府政策、社会教育程度、公民对创新的认同以及所在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等。现代创新理论认为,创新只有在创新系统中才能发挥最大效能并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国家或区域创新能力主要依赖于创新参与者(公司、大学、组织、研究机构、政府机构等)的相互作用。弗里曼(Freeman,1987)提出国家创新系统并对其进行开拓性研究,之后成为研究热点,推动了创新理论进一步发展。克鲁格曼(2000)等认为,研究创新体系的最佳空间是国家次一级区域,由于区域聚集创新活动主要基于区域范围。库克(Philip Cooke,1992)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较早和较全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认为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虽然区域创新系统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理论体系,但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的思考 篇10

关于欠发达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办学的思考

陕西省铜川市聋哑学校 宋志新

近年来,随着国家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现状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为此,国家在“十一五”期间中出台了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要求在中西部地区30万人口以上的市、县建一所综合性或单一性的特殊教育学校,现有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要得到明显改善。这一举措有力的推动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如何把握良好机遇,办好符合当地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特殊教育学校,是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特殊教育机构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本人从普校到聋校,从事学校管理工作二十多年,从中深深体会到残疾儿童及其家庭是社会上最为弱势的一个群体,因残致贫导致了上学难;而现有特殊教育的局限性导致了其成年后就业难;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地位导致了生活困难。虽然国家不断地出台政策,加大了对特殊教育的投资力度,但特殊教育学校办学之路依然很艰辛,困难重重。特殊教育学校在体制、机制、学制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亟待我们解决。今后特殊教育学校该怎么办,路该怎样走,在此谈一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加大建设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的力度

目前聋教育在全国已基本普及并形成了一定规模。我省属西部欠发达省份,特殊教育学校的普遍现状是:规模小、基础设施较差、师资力量薄弱、布局不合理、门类不齐全、课程设置不科学、社会效益不明显。现阶段因资金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等方面不利因素的制约,省内特殊学校多以聋校为主,在校生中听障生占绝大多数,而视障、智障只占了其中的极少数。为了能够让各类残疾的适龄儿童走进校门,接受较为专业的教育,科学规划,合理布点,分地区、按人口数量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建设一批综合性的特殊教育学校应是当务之急。在西部地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迫使我们必须这样做:一是随着优生优育,国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残疾儿童日趋减少,聋校招生难;二是智障、视障儿童多年来被拒之校外,无学可上;三是西部地区人口居住疏散,而且相对贫困,绝大多数家庭没能力送孩子到省会城市上学。

建议省政府修订特殊教育发展规划,整合现有资源,对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合理布局,加大地方财政的投入力度,鼓励地方政府积极利用国家项目资金,加快硬件设施建设的步伐,为我省特殊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打好基础。在管理体制方面,建议将特殊教育真正纳入教育目标考核体系,提高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实行特殊教育一票否决。

二、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特殊教育面对的是特殊群体,而且这个群体当中个性差异较大,这对特教工作者而言,仅有爱心和耐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较高的业务素质。目前各特教学校的教师绝多大数来自普通师范院校或由普校调入,从特师专业毕业的只有极少数,特校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普遍较差、业务能力不强,缺乏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严重影响了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降低了社会各界对特殊教育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对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一所综合性的特特殊教育学校,除建设配备好硬件设施外,必须足额配备各类专业教师。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各级教育部门要协同人事等部门,采取引进特殊人才等方式,每年计划招聘一批特教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生,充实到特教学校来,不断优化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其次,要想方设法稳住教师队伍,要从职称评定、工资及福利待遇等方面不断提升特教老师的社会地位,要防止人才向沿海发达地区流失;第三,要加强对现有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轮训的力度,增强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事业发展的需求。(教学论文 )最后,要设立省级示范学校,建议在省会城市创办一所集聋、盲、启智等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特殊教育示范学校,发挥人才优势,面向全省特教学校积极开展特殊教育、教学研究,开展培训、支教、深造等活动,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类残疾儿童在特校,接受相对专业的教育。

三、真正凸显地方办学特色

特殊教育面对的是各类残疾儿童,由于他们本身的某种缺陷,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值较低,所以这就造成他们课业程度差,基本技能低,走向社会后很难找到合适的事情去做,以致一部分人走向偷盗等犯罪道路。怎样让他们学有所成,变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是我们多年来面临的一个问题。特殊教育学校要结合本地实际,将学生的学业和将来的出路兼顾考虑,办有地方特色的学校,让学生毕业后较快融入社会,找准自己的立足点,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大力开展第二课堂。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可开办不同类型的兴趣小组(如美术、陶艺、剪纸等),吸收那些有爱好或特长的`学生参加,让专业性较强的教师兼职辅导,有条件的学校可外聘专业技师客教,使他们的爱好、特长得到提升。这样做既为他们今后的创业辅路,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在校生活。

2.开展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关键是要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因地制宜是基本原则,学以致用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学校在高年级可积极开展种植、养殖、手工制作、机械加工等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技术课程,要与当地的企业联姻,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工人。每周安排足够的课时让高年级学生去参与实习,在劳动实习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学校也可以与当地企业联合或独立创办校办企业,可让高年级学生在其中承担一部分的工作量,使他们得到锻炼,提高,也可以直接吸纳毕业生在校办企业中就业,提升学校的社会效益。

3.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就目前而言,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农村,毕业后返乡率高。根据这一情况,学校可联系一些养猪、养兔、瓜果种植等农户,与他们建立联谊关系,定期带学生去参加劳动实习,同时让专业户传授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这方面的兴趣,为他们今后回乡做一些辅垫。

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特点;教育教学理念;使命观;习惯;精神;品格

在探讨欠发达地区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工作方面,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认清欠发达地区普通高中学生的特点。

只有了解学生的特点,教师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精准发力,才能做好教学工作。我们欠发达地区普通高中学生的特点是什么呢?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和了解,我发现:首先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乡下甚至山沟沟里面,经济的落后和与外界的“与世隔绝”,许多因素相叠加,造成了他们比较腼腆和相对内向,不太喜欢主动交往、交流的性格,同时这也对他们的思维带来一些限制,这些心理性格的特点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学习上的一些不利因素。加之生活的相对简单使得他们对外界的感知和体会比较少。举个例子,人教版的高一英语下册中的“unit22 A world of fun”中关于主题公园的话题,城里的学生和我们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对主题公园的认知程度就不一样。我们山里的许多学生对很多游乐设施并不了解,更别说亲身体验,如果让他们谈谈对那些游乐设施的使用感受就勉为其难了。其次在学习语言方面,由于从小受本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和干扰,大部分学生语言基础较差,不管是学国语还是学英语,拼读常常不准确。举一些例子,不少壮族学生常把“开始 (kai shi)”说成“该死(gai si)”,把“跳舞(tiao wu)”说成“吊舞(diao wu)”,把“吃大片(chi da pian)”说成“思大便(si da bian)”,把“快来(kuai lai)”说成“怪来(guai lai)”,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以至闹出很多笑话。还有个特点是少数民族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汉语、英语思维方式有较大差异,少数民族学生的思维方式是:汉语-本族语-汉语-英语。例如一个瑶族学生要将一个汉语句子译成英语。他要先从瑶语思维转换成汉语思维,然后再从汉语思维转换到英语思维,中间环节过多,造成了他们对语言学习的相对困难。

二、树立“让欠发达地区学生走上世界”的教育教学理念。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欠发达地区发展滞后,但也正因为如此,教育更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欠发达地区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根本途径。可以说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大计,根本在教育。因此我们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让欠发达地区学生走上世界”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完全正确的,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线工作者,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贯彻执行。当今世界,知识日新月异。其特点之一是知识更新周期短,特点之二是获取知识的渠道现代化、立体化,特点之三是源头活水的注入是学习型社会的主流。为此,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能与世界同步、与时俱进,教师理应先人一步,责无旁贷。

三、拥有“失不再来”的使命观。

工人加工零件失败了,可以报废重来;农民种的庄稼失败了,明年接受教训就可以了。但是,育人如果失败了,我们还有重来的机会吗?没有重新再来的机会了,它要求一次成功。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一旦形成,几乎无法改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从事的是根的事业。因此,我认为:广西百色市高级中学“为学生一生奠基,对民族未来负责”的办学理念是正确的教师使命观的体现。欠发达地区要想赶超发达地区,希望在教育,而教育的希望在学校,学校的希望在教师。但是,育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也容易使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常留下遗憾。因此,我们说教师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教师责任重大,我们务必要拥有“失不再来”的使命观,要践行正确的办学理念,要心怀祖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慎言、慎行。作为本地区普通高中的教师,我们要勇于担当使命,绝不能在塑造人的灵魂的工程上留下遗憾。

四、养成良好学习和研究分析的习惯。

先进的理念和丰富的知识是教师魅力之所在。一个观念陈旧、知识老化的教师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因此,作为学习型社会的教师,要持之以恒,不断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科学知识来充实自己,既要成为本学科的专家,又要成为学识渊博的杂家。老少边山各方面条件的落后及学生的特点,注定了在这一地区工作的难度更大,对这一地区的教师的要求更高。实践证明,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不学无术的教师是无法在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事业上获得成功的。所以,我们要以“只争朝夕”紧迫感投身学习中,尽早成为一个有深厚学养的学者、研究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教育教学的成功,才能赢得学生的敬重和爱戴。欠发达地区的教师,你有一块钱,花五角用在继续教育,是一种战略。

纵然我们的理念再先进、知识再丰富,如果不能结合老少边山学生的特点,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不断总结经验,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难收到很好的效果。那怎么办呢?要有研究分析的习惯,要经常研究分析我们的学生,熟悉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只有掌握了他们的特点,我们的方法才有针对性、才有实效。如前面提到的“unit22 A world of fun”中关于主题公园的话题,遇到了问题,我们下次怎么办?通过反思和研究发现,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图片或影像提前向学生们介绍主题公园来解决。通过让他们提前了解主题公园,从而能够在教学中提高他们的兴趣及参与欲望。

五、具备“勇于实践”的品格。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检验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否先进、工作是否取得成效的标准。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千差万别,因此,作为普通高中的教师,沉下去、融入学生中,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对我们做好工作尤为重要。我们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勇于直面矛盾、迎难而上,实打实地解决问题,在欠发达地区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洗礼身心、锤炼品质、成长成才。

总之,作为欠发达地区普通高中的教师,我们要多一些思考,方能交出一份份满意的答卷,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作者简介:闭燕勤,女,1982年5月,广西百色高级中学,中学二级,研究中学英语

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的思考 篇12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但是,我国由于占地面积较广,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差距,东部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普遍高于西部地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我国东部、西部、中部这三大经济地带的经济实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与发展,但是,受各地经济发展基础、自然条件、政策倾向、技术水平、人力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仍存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 这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增强企业实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制约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是最关键的因素是对高级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 目前,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落后的经济无法吸引更多的高级人才,严重影响着人才的流入。

1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级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高级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资源, 如果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不能正视高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性, 区域经济必将出现发展迟缓的问题。 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受自然条件、历史条件、 经济基础等因素的影响, 高级人才的匮乏一直是困扰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人才老化”“孔雀东南飞” 的现象表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的严重流失。 就目前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级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来看,还处于被动和不利的状态,主要现状如下。

1.1 高级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数量短缺

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很多人的思想观念落后, 企业的用人机制也不灵活。 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条件差,很多人都想进入当地一些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 一些无法胜任工作岗位的人员凭借裙带关系进入企业, 这就导致一些企业在用人机制上出现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而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才、高素质人才较少或流失严重,很多低层次的人员充斥在企业内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于具有知识技能的高层次人才越来越缺乏,例如:网络、 信息技术、通讯、工程等领域的高级人才。 另外,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条件差,很多优秀的企业家人才、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与管理者也较为缺乏。 在经济发达地区曾流传着一句话“博士遍地走、 硕士如牛毛”, 这说明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具有高级技术专业人才的学历比较集中,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硕士生、博士生极为稀缺。

1.2 高级人才严重流失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我国就开始了一场人才的争夺大战。 在这场人才战争中,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好、环境优越、待遇好、信息灵通,并能为高级人才提供创业的空间与自我发展搭建平台等优势,对高级人才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与诱惑力。 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很难留住人才。 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家曾说过:我们成了向发达地区无偿输送高级技术工人的基地与加工厂了。 有的企业甚至还出现了“团队型”人才流失现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适应国家竞争形势的变化,每年都选派一大批优秀高级人才到海外或我国知名高等学府深造学习,但是,很多留学海外的高级人才几乎没有能在学成后回当地发展的。这主要是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科研与发展的硬件条件、配套设施等方面无法满足海归者的才华施展。 当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物质生活条件无法与国外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这也是高级人才不愿回来的一个原因。

1.3 缺乏对高级人力资源的科学、有效培训

对高级人力资源的开发是需要不断进行投资与培训的,只有这样开发出的高级人才才能不断适应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目前, 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很多企业只是将目光集中在对眼前利益的追求上,缺乏对人力资本培训的投资。另外,由于很多企业的培训制度与措施还不完善,没有制定出明确而科学的人才培训目标与计划。 很多培训还局限在临时性、随意性、短期性等方面。 由于缺乏对高级人才的开发与培训, 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宁愿花巨资、高薪从外面聘请专家与人才。这就形成了老百姓常说的“来了女婿、气走了儿子”的现象。

2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级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策略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状况差、思想观念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人才发展的环境得不到有效保证。 现代竞争的核心已经逐渐转向对人才的竞争,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想实现经济的腾飞就必须重视高级人才的开发。

2.1 转变观念将高级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落到实处

面对经济发展比较滞后的状况,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比较追求在物质方面的资金投入, 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很少。 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可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要想赶上发达地区,就必须转变落后的观念,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新理念,彻底改变只重视物质投入忽视人才开发的思想,将高级人力资源的开发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为人才的引进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2.2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的建设

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人才引进的渠道上必须朝着多元化、 多层次、多渠道、不拘一格的方式引进人才。 首先,必须对本地人才需求做出调查,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例如:组织本地区的用人单位到外地开展招聘活动,用本地的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 真正做到留得住人才、用得好人才。再例如:可以和本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大型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不仅要引进经济发展需要的项目,还要引进高级优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 其次,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不论经济欠发达地区采取何种模式引进高级人才,必须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人才的引进创造出宽松、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2.3 充分开发、利用本地区高级人力资源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对高级人才的认识存在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认为只有高学历、高职称才是高级人才,而对本地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视而不见,最终导致本地区人才的严重浪费与大量外流。 其实,本地高级人才有许多外地人才无法比拟的优势,例如: 本地区的高级人才对本地经济、社会、政策等环境十分熟悉,虽然他们长期以来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但是强烈的事业心与建设家乡的愿望使他们敢担当、敢付出,只要转变思想、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技术就能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中担当重任。

上一篇:远程培训小学英语体会下一篇:励志演讲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