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危机的看法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经济危机的看法(精选8篇)

对经济危机的看法 篇1

近几年的五一,十一,春节三个大假,捧红了一个新名词---假日经济。假日经济是指人们利用假日集中购物、集中消费的行为带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系统经济模式。

对于“假日经济”,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1999年国务院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延长了人们的休假时间,原来“五一”、“十一”两天假期延长至三天再加上原来的两个周的双休日就达到了一周的时间,这正有利于人们出游。

经运行,“假日经济”流金淌银的财富效应开始显现,出现了今天之节假日旅游消费的火爆场面,形成至今日之谓“黄金周”。“假日经济”就象是给长期低迷的市场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使得整个市场主体血液都为之沸腾起来了。面对假日间疯狂购物的火爆场面,有哪个经营者不为之“动容”呢?为了适应假日消费的特点,不少经营者有针对性的调整了营业时间,采购了大量应节商品,调整商品布局,商场面貌焕然一新,“旧貌换新颜”,专候“上帝”的到来。为赢得消费者的青睐,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消费火爆的同时,消费者投诉也热了起来,这固然与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有关,但其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不少经营者借机“宰客”,故意欺诈消费者;有的从业人员借机“敲竹杠”、“要黑钱”,弄的消费者苦不堪言,发出“花钱买罪受”..........的呐喊。使消费者的“满腔热情化作了一盆冷水”,消费者“谈‘假‘色变”,恐惧症油然而生,难怪不少消费感慨:“不出去,后悔一辈子;出去了,一辈子后悔”。

对经济危机的看法 篇2

金融危机爆发初始, 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指出, 政府能采取的应对措施中, 排在第一位的应是减税, 高昂成本的下降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的重要因素之一, 减税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力的手段。2009年1月5日, 财政部谢旭人在全国财政会议上指出, 2009年将在2008年财政改革稳步推进的基础上, 大力推进财税制度改革。2009年财税工作的重点是实施经济的财政政策, 扩大政府公共投资, 实施结构性减税以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推进财税制度改革。由于我国财政实力的不允许和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所以不可能向外国那样实行大规模的削减税收。在这种情况下, 结构性减税是一个亮点, 是在这一非常时期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个有力的手段。

结构性减税有别于全面的减税, 是针对特定税种、基于特定目的而实行的税负水平消减, 其追求的目标是纳税人实质税负水平的下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以及我国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 当前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就是扩大内需, 而扩大内需在财政上可以实施的基本措施无非有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政府税收两个线索。其中, 以减税来扩大居民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 从而拉动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无疑具有基础性意义。

我国现行的税负结构存在诸多不合理,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资与消费需求的增长。实行结构性减税也是优化现行税制结构的需要。另外, 近年来我国税收总体实力不断增强, 减税会对刺激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力, 现在正是实施结构性减税的好时机。

二、对结构性减税政策改革的建议

我国政府已经推出并将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继续推出一系列以减税为主要取向的税制调整举措, 但就现实中国税收的格局和实行结构性减税的主要目标看, 减税的重点要在以下两个税种上:

首先是增值税。国务院已经确定, 从2009年1月1日起, 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生产型和消费型增值税之间的差异, 说到底, 就是对企业购入固定资产所付出的款项, 在计征增值税时, 是计入征税基数从而不准予抵扣, 还是不计入征税基数从而准予抵扣。生产型增值税是对企业购入固定资产所付出的款项, 在计征增值税时不准予抵扣;而消费型增值税则准予抵扣。后者对企业购进固定资产的支出免征增值税, 它体现着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一种激励。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的过程, 也就是增值税计税基数趋于缩小的过程。在税率不变的条件下, 其最终的效应, 就是减税。作为现实中国的第一大税种, 增值税在全国范围内的转型, 可说是政府能够拿出的最大的减税动作。

其次是结构性削减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提高工资、薪金所得计税的免征额。考虑到我国地区间物价水平的较大差异, 各地居民的基本生活费用支出实际相差悬殊, 同等工资收入的纳税人其真实纳税能力客观上是不一样的, 因此最好由中央规定一个幅度免征额 (费用扣除标准) , 允许各地区结合当地的物价水平, 在中央统一规定的免征额幅度内, 确定当地适用的具体扣除数额;二是减轻进而暂免征收存款利息所得税;三是在个人所得税税率档次的设计上也不宜过多, 应适当简化税率档次。

现行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分类所得税制, 列入个人所得税的征税项目一共有11个。由于居民收入差距是一种综合的收入差距, 不是基于综合所得概念基础上的调节。在减税时, 如果忽略其他征税项目而仅对工资薪金所得这一征税项目进行调整, 既不利于税制改革, 也不利于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因此, 有必要实行综合所得税制, 即以个人申报为基础, 将其所有的所得综合在一起, 一并计税, 并以此为据求得中低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税收负担的减轻。

三、对其他税改措施的建议

第一, 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于2008年12月29日宣布, 从2009年1月起, 提高部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这也是2008年内第4次上调出口退税率。但是, 仍有部分产品存在征税率与退税率之间的差异。除国家限制类、禁止类项目以外, 建议可考虑将出口退税率提高到7%, 以做到“征多少、退多少”, 从而更大程度上减轻出口企业的增值税税负, 这对于当前应对经济增长放缓, 尤其对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 进一步减轻营业税的重复征税。在中国的税制中, 营业税主要对包括金融业、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征收。而第三产业对于吸纳就业人口和加快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营业税是对收入全额征收, 存在重复征税的情况。目前, 虽有部分行业是以收入净额缴纳营业税, 但还可以进一步扩大以营业净额缴纳营业税的行业范围, 更大程度减轻营业税的重复征税。同时, 为了鼓励就业以及促进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建议可考虑将大部分服务业的税率降到3%。

第三, 进一步发挥企业所得税优惠的扶持作用。考虑到我国“两税”合并后在吸引外资方面应保持税收的国家间的相对优势, 企业所得税的税率水平以不超过25%为宜。在费用扣除标准上, 应该清理现行内外企业相关规定的不同之处, 力争统一扣除标准, 为内资企业创造公平宽松的税收环境。同时, 对于在“两税”统一前就存在的老外资企业 (包括中国港澳台地区的企业) , 由于目前实际的税负水平本来就很低, 可考虑设置一个过渡期, 如借鉴以前税制改革经验, 在一定期限内实行超税负返还。另外, 应该考虑对中小企业的优惠税率, 鼓励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当前我国税制改革宜选择有减有增的结构性调整

我国目前进一步大规模减税的空间十分有限, 但在税制调整基础上的结构性减税还是可行的, 也是必要的。所谓结构性减税就是“有增有减, 结构性调整”的一种税制改革方案。具体是, 根据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 结合税制改革, 相应调整税收政策, 在优化税制结构、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的同时, 可以降低一部分税种的税负, 开征一部分新税种, 这样既能达到短期内刺激经济、扩大投资和需求的目的, 从长远看, 又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从目前来看, 增税是调整完善环境资源税费政策的有利时机。对促进资源节约, 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立我国的环境资源税费体系现实意义重大。而当前则是调整环境资源税费的绝好时机。建议实行的措施主要有:

第一, 抓紧改革资源税。资源税改革的基本思路, 是在资源有偿开采、使用的前提下, 适当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 完善资源税计征办法, 实行从价和从量相结合的计征方法, 以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同时可以适当增加中西部资源省份的财政收入。

第二, 推出燃油税。开征燃油税, 实行“多用油、多付税”, 可以有效地促进能源节约, 是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办法, 我国应推行燃油税。

第三, 适时开征环境税。目前, 我国税制的绿色化程度正在逐步提高, 各主体税种的修订和完善都体现了保护环境的要求。在我国, 开征环境税的观念也正被人们所接受。今后可以考虑开征独立的环境税, 如污染排放税和污染产品税等。对于开征环境税可能的影响, 可采用实行相关税收优惠、逐步提高税率和实施预先告知企业的开征预告制度等, 缓解环境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除此之外, 还要继续执行暂免征收储蓄存款和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利息所得税, 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及单边征收政策;落实降低住房交易税收政策, 统一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并适时开征遗产税、社会保障税、物业税等新税种。进一步合并调整一些内外分设的小洞, 最终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税收制度。

摘要: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其规模与危害史无前例, 给全世界国家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面对严峻的经济衰退形势, 国家财税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专家学者一致呼吁以“宽财政”保障经济增长, 新一轮的财税改革迫待出炉, 结构性减税政策应运而生。

关键词:减税体制,结构性减税

参考文献

[1]祝遵宏.新一轮税制改革应实行结构性减税[J].经济体制改革, 2005.1.

[2]陶学荣, 史玲.我国结构性减税的空间与可行性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2.3.

[3]高培勇.结构性减税:2009年税收政策色主基调[J].涉外税务, 2009.1.

对我国小区物业经济管理的看法 篇3

(一)开发商历史遗留问题成物业纠纷主因

现有物业纠纷中,相当数量源于开发建设遗留问题。开发建设遗留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规划变更导致业主权益受损。房屋格局和小区环境与售房时的承诺有差异。二是房屋建筑和附属设备质量差,出现房屋漏雨漏水,墙体塌陷裂缝等现象。三是开发商不向物业公司及时全面提供建筑图纸和资料。四是建筑权属不清。公摊面积的划分确定和附属用房经营收益分配等问题,是业主与开发商争议的核心问题。

(二)物业管理企业收费难

物业管理企业收费率低是一个老大难,造成收费率低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物业收费的制定不公开透明,在前期,业主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二是物业管理服务不到位,小区脏、乱、差;供暖、供热水的温度不够,供应时间短;小区内存在业主车辆等财产丢失现象。三是低收入群体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四是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居民不满情绪影响交费。五是业主消费意识尚未形成。部分业主商品意识、物业消费意识和责任意识没有确立。

(三)物业公司服务质量不高

随着物业管理的快速发展,物业公司数量迅猛增加,难免良莠不齐。有些物业公司经营思想不端正,不按国家规定标准收取物业费,而是欺诈业主,巧立名目乱收费、多收费,而服务质量又很差,服务态度不好:有些物业公司不经业主同意,任意改变属于业主的公用房屋、设备的用途,挪用小区的公共维修基金;等等,物业公司这些不良表现,必然引发物业公司与广大业主之间的矛盾纠纷。

二、针对物业纠纷的对策

(一)尽快解决开发遗留问题,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

首先要督促有关开发商限期解决开发遗留问题。同时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力度,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为搞好居住小区的物业管理、减少矛盾纠纷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性的外部条件。

(二)严格执法,强化对物业公司的管理与直督

要搞好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物业公司的经营思想和人员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物业公司的管理监督力度,切实维护广大业主的合法权益。要依法规范物业管理市场,指导和帮助小区的业主及其业主委员会通过招标选聘物业公司。同时要帮助物业公司建立行业组织促进行业自律。此外要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对从事物业管理的干部和职工进行上岗培训,端正其经营思想,提高管理服务技能。

(三)加强物业管理知识的宣传

要加强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使广大业主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树立“花钱买服务”的物业消费意识,明白不缴、少缴和欠缴物业管理费不仅损害了物业企业的利益,同时也损害了广大业主的利益。让业主懂得不交、少交、欠交物业管理费,不仅损害了物业管理企业的合法权益。影响其正常的维修、养护、运行、管理,而且更重要的是损害了全体业主的合法权益。要对广大业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合理地解决问题。

(四)积极推动小区业主要员会的建立

政府职能部门、开发商、物业管理企业积极配合协调,及时推动组建业主委员会,发挥职能作用提供便利和保障。通过普法等途径使广大业主明了业主委员的作用、权利和义务。教育广大业主通过业主委员会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不是简单的拒交物业费。在业主委员内部建立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纠纷的自行排解机制,通过和谐手段来解决纠纷,逐步建立良好的互信氛围。

(五)建立物业管理纠纷快速处理通道

建立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三位一体”的物业管理纠纷快速处理工作机制。遵循合法、自愿、经济、简便原则,根据物业管理公司的申请,启动程序,在确定的小区内张贴公告,并通知物业管理公司和相关业主参加调解。调解成功的,除即时结清的以外,由人民调解委员会出具调解书。或者口诉立案后,由法院制作民事调解书;调解不成的,根据纠纷具体情况,物业管理公司可以申请支付令或起诉。

(六)物业管理企业在与业主沟通交流时要以诚信为基本原则

在很多的物业管理纠纷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的沟通不足所致的。而沟通的前提就是诚信。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在与业主的沟通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技巧以消除误解,更重要的是要以诚信为基本沟通原则,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纠纷。

(七)不断提高物业公司人员的自身素质

目前物业公司的一些员工主要由一些中专毕业生、下岗职工等组成,造成服务意识不强,对公司形象的树立有一定的影响。公司应加大对大学生的招聘力度,尤其是物业专业的大专生的招聘,提升物业公司的整体素质。同时加强员工的定期培训。

(八)不断提高业主的公德意识

要想搞好物业管理,除了要用法律形式规范各个主体的行为之外,还必须用道德观念来引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广大业主作为物业管理的主体在物业管理中既有自己的权利,又有必要的责任和义务。只有每个业主都具有正确的民主观念、良好的公德修养和科学的环保意识,才能积极参加社区的物业管理活动,自觉地遵守社区物业管理公约,不会无故拖欠物业管理费,不会随意拋撒垃圾破坏公共卫生环境等。

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看法 篇4

一、时代背景

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蔓延到世界各地,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同时,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已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2010年对外贸易总额达29727.6亿美元,外贸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的国际经贸人才在数量上严重不足,在业务上、素质上符合国际贸易人才条件的人数不多,因此大批量的培养国际经贸人才已成为我国人才培育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对本专业的认识与看法

个人认为国贸专业是一门对学生各方面要求都很高的专业,本专业要求学生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知识,包括专业内的和专业外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到政府对外贸易经济管理部门从事外贸管理工作,到外贸企业从事对外贸易业务及国际市场的营销工作,到国家机关、国民经济综合部门、商业部门、涉外企业、合资企业、大型工商贸易公司或企业从事贸易经济、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工作,到各大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等。本专业要我们掌握的课程很多,具体课程如下:主干学科: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外贸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国际贸易电子化实务、商务沟通与函电(英)、国际投资学、国际贸易模拟等。此外还需学生掌握以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2.掌握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3.能运用计量、统计、会计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4.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贸易政策;

5.了解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动态;

6.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能利用计算机从事涉外经济工作。

国贸专业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一门很有挑战性的专业,学生可以在学习本专业的过程中受益匪浅,不断提升自己。很多人认为该专业很虚,只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且毕业了工作很难找,作为本专业的学生,个人

认为学校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好书本知识,最好可以多开设一些实践课,让学生更好的学到贸易技巧,懂得贸易知识,积累经验。

三、我的专业学习计划

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几点看法 篇5

对目前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本来不准备发表看法。(1)一些基本观点和形势预测,在过去的几本书中都已谈过。近年的形势发展似在意料中。(2)目前在国内传媒占据舆论主流地位的议论是庸俗经济学。对这场金融危机,多数议论仍只是对美国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流经济思潮作出应声虫式的回应。不值得对其作认真讨论。但是,考虑到当前这场危机仍日益深化,对我国的经济前途影响日深,如对其走向与本质认识不清,可能导致国家命运的重大转折、因此,写出以下几点意见,仅供领导参考。

世界经济在90年代将面临二次大战后50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一点,笔者在1990年前后的一系列研究中曾有预测:

①“去年东欧事件后,有人认为世界资本主义正在进人其黄金时代。而我个人的看法却正相反。依我看,从现在起,向下看今后10-,整个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可以说正在遇到其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严重的总体性危机。”(1990・12・11人民日报第一版《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问题》,何新与日本S教授谈话录。)

(这个观点发表后,当时曾被香港报刊抨击及国内一些学者嘲笑。)

②“1991年以来,世界资金市场激发炽热的金融投机活动,再度形成股市膨胀的”金融肥皂泡“。但是,全球性的生产能力过剩,导致工业利润率下降,失业率上升,正从深部损害着世界各国的产业经济。从长远趋势看,在世界经济当前的表面活力下,潜伏着极其深刻的危机。考虑到世界经济的全面态势和近十年来的基本趋势,有根据认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可能正在进入历史上第三次经济大衰退的下降低谷。90年代很可能发生全球性结构性的金融危机,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大危机。”(人民日报1992年1月24日《内部参阅》增刊第一期。)

因此,认识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应具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的眼光。我个人认为这场危机远未走到尽头,我估计其在明年将深入到欧美地区,将进一步直接震撼美国。这个危机能够在几年前被预测,说明其爆发不是偶然的,而具有某种客观的必然性。现在可以说,当前这场危机,最初由美国跨国金融投机集团对东亚发动,但其结果,却是美国统治集团始料未及也不能控制的,而且已经引火自焚,严重地危及美国自身。

因此,发动这场危机的始作源者,甚至在美国国内也受到了抨击:

“当代美国主要经济评论家库特纳(RobertKuttner)最近即指出,大家都在指东指西地宣称亚洲的崩溃是结构出了问题,包括太多的国家干涉,太多的亲信裙带资本主义,银行的自有资本不足等。但这些指控其实都是避重就轻地找理由,反而疏漏了真正的理由,那就是充满了恶意的,完全不受节制的流动资金。它挟带超国家的实力排山倒海而来,再健全的体质,再多的外汇储备,都将无法抵挡它的威力。库特说道:”一旦被全球化的金融投机集团选为打击目标,即突然地暴露在自己完全无法控制的力量中。热钱涌入,追求超级利润,在一番扰乱而不再有利可图后,它又快速流失,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这种投机资金唱和,以货币紧缩和经济的收敛来因应困境,向金融市场屈膝的结果,乃是造成全面性的紧缩。“(《参考资料》9月16日南方朔文)

当前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二战结束以来资本主义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这一点,最近国际经济评论界已有共识。以至一向以鼓吹经济自由主义著称的诺贝尔奖金得主萨缪尔森最近也对西方领导人发出严肃警告:

”这场经济动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段历史时期中前所未有的,它使重要政治领导人及其经济学家们毫无思想准备。他们几乎已经不知所措。正如所有严重的经济动荡所带来的后果一样,这场经济动荡所造成的后果也必然是社会性政治性后果。所有这一切意味着,我们所面临的已不再是少数国家或某一地区的孤立的问题了。日本、亚洲其他国家、拉丁美洲和前苏联集团的经济都在放慢增长速度或陷入衰退。这些地区加在一起,占了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将近一半。除非它们的经济衰退被制止,否则崩溃局面将自行蔓延。“

一位德国银行家最近也指出:”如果美国倒了,欧洲也会跟着倒下去。现在的情况与20年代末在美国和世界发生的情况的相似之处太多了。有一个共同点是:股市在有时出现引人注目的技术性反弹后又一再下跌。一个不同点是:这一次,金融货币投机到了极没有节制的地步。“(《参考资料》9月16日)

更深刻地观察,我们可以认为这次危机乃是50年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将引起全球经济政治的深刻结构改组和政治变动,将导致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最终倾覆。

如果以10~30年发展趋势的观点作中程展望,我认为未来世界极可能陷入多区域的战乱局面。从苏联崩溃到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局面一度成为美国一极主导的局面,并没有实现”多极化“。但是,这种一极化需要非常强大的能够控制主导世界经济的资本力量来支撑。美国虽然是最强大的世界资本主义帝国,目前却也没有这种力量。因此这种一极化的局面,是支撑不久的,必将被打破。打破之后的世界局面,只能是各国、各利益集团根据自身利益自行其是的无极化的动荡纷乱世局。

这种前景,在不远的时期即将出现。

1990年我访问日本时,当时任参议员(后为首相,现任大藏大臣)的宫泽喜一曾对我说,战后,90年代世界经济中最重大的发展就是将形成三大货币区:

1.东亚以日本为中心的日元区;

2.欧陆以德国为中心的马克区;

3.美元将不再居于世界货币地位,仅作为区域性货币从而形成美元区。宫泽说,这将是世界经济中一个极其重大的变局。

宫泽的看法,实际上代表了当时日本统治集团对其国际金融方针的战略指导思想。人们所说的国际政治多极化,其经济基础是国际金融资本的多元化,正是以这种天下三分的蓝图为基础的。

但是,这种局面的发生,将意味着,美元不再作为世界货币,即不再作为世界贸易的主要结算工具和储备工具。对美国自身来说,这将意味着其巨大的外部债务和国际收支逆差,不再能以美元作为结算手段而支付。

如果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观点看,美国作为巨大国际债务国,在国际金融中实际早已处于存在最大坏帐、呆帐(末清偿债务)的不良金融国家的地位,是国际中一个最大泡沫经济的寄生体。

德国一位著名银行家最近指出:”美国经济本身已经变成一个投机气泡,这个气泡是在支撑着美国巨额债务的华尔街证券推动下形成的。这是一种虚无的东西!在美国有50%的家庭是投资股票的,这个数字已经破了历史记录。就像美国的负债水平破了历史记录一样!“(《参考资料》9月16日)

一旦美元不再作为世界货币,也就是美国不再作为掌有世界货币发行权的世界银行国家,其表面庞大而骨子里虚弱的金融地位即将现形。这一前景对是美国是一个恶梦。实际上,自90年代以来,美国在全球所进行的一系列战略调整,从打海湾战争到以”对冲基金“为金融突击力量发动东南亚金融危机,都是为了阻止这种天下三分的局面发生。在实施这种战略时,美国一直在有效地利用两种国际金融工具和一种意识形态工具。

这两种金融工具就是:

(1)表现为对冲基金(hedgefund)的庞大跨国金融游资

(2)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这两种金融工具的背后决策者,是美国的联邦储备委员会。财政部和国会。而其所运用的意识形态工具就是弗里德曼、萨缪尔森――萨克森主张放任金融资本的全球自由化,不受任何政府力量控制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意识形态。

去年年底我在香港,有一位香港金融界人士对我讲了一句令我至今印象深刻的危言。他说: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实质上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只是这场战争的手段不是飞机大炮,而是金融手段――各国货币储备、金融衍生工具,以及金融信息。

但是不管用什么手段,某战果是一样的。战争的目的无非是掠人之财,屈人之兵,乱人之政。近一年来,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我们在俄罗斯、印尼,在韩国,在东南亚,看到强人倒台,政权易位,无数人倾家荡产。据统计,”除了在金融市场上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比价下跌和有价证券价格下跌以外,人们还看到当地人的资产贬值75%(包括香港)。相当于的100美元贬到今天的25美元,甚至更少。设在香港的一家基金会的代理人马克・费伯最近指出,亚洲主要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按美元计算)至少下降50%。印度尼西亚的人均收入(按美元计算)下降了80%。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如今低于瑞士的国内生产总值,而后者人口仅为700万。香港自去年7月以来,房地产价格已下跌 40%,人民资产缩水 1700亿美元,相当于全部金融体系总储蓄已丧失掉一半。“这种惨重损失的后果不亚于经历一场大型战争。

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美国在19不露声色地对东亚发动了这场金融战,可以说正是达到了这个目的。

必须指出,为美国策划和发动这场金融战。在前方冲锋陷阵者是索罗斯及老虎基金会等对冲基金,而在后方谋略策划,提供后勤支持的乃是美国联储、财政部以及IMF。

这四者表面不同,实际是一个战略整体,都是服务于美国国家以及美国金融垄断资本的全球一体化战略目标和利益的。

美国去年发动这场经济战争,在战略上有两大目的。第一通过摧毁东亚区域经济,打击日本金融资本,迫使其收缩,从而使日本在80-90年代试图构筑以日元为中动的东亚货币区的战略努力被遏止。

这一战略目标可以说已基本上得到实现。

台湾评论家南方朔指出:”就宏观角度而言,日本自从进入80年代之后,其旺盛的生产力即已直通欧美,并面临欧美强大的保护主义及“修理日本”(Japan-hashing)的冲击。这促使日本采取“再亚洲化”方针,在东南亚扮演投资火车头的角色。亚洲金融风暴的出现,打击目标之一无疑是日本。因此,亚洲金融风暴可以被视为处于强势的美国金融势力重新攻占亚洲,而日本则被迫谈出的一个转折点。“

美国的第二战略目标是自亚洲获取巨利后调集资金力量进取俄罗斯及欧洲市场,通过俄罗斯和欧洲股市的大幅震荡,陷德国马克于虚弱地位,进而阻遏破坏欧元在的实施。1991年以来的7年,是欧盟为实现单一货币艰苦奋斗的7年。明年1月1日起,欧元国家将在非现金交易中引入欧元。三年后,1月1日,欧元将全面进入国际货币流通领域。这是世界金融领域中的一场结构性变革。将导致世界货币体系的两极化局面,意味着美国国际金融霸权的终结。围绕着欧元的兴起,美国与德法为轴心的两大金融力量正在角力。这场战役方兴未艾。正当亚洲各国(包括香港地区)在这场美国发动的摔不及防的金融战中倍尝苦果而纷纷采取保护本国货币措施后,未来国际金融大战的战场将进一步由亚洲转向拉美、欧洲和美国本身的战场。

俄罗期经济学家康・索罗金不久前曾在一篇论文中深刻揭露了美国的战略意图指出:

美国人的如意算盘是:首先在亚洲方面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先对小国和周边国家进行打击,然后对因周

边金融环境不利而被削弱的亚洲主要大国――日本和中国进行打击。然后,计划将”战斗行动“推进到欧洲,以中断金融一体化进程并使欧盟的`经济支柱――德国发生动荡。最后,美国准备提供”援助“,但这种援助将使”接受施舍的国家“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美国及IMF”慈善家“。

”正是美国人不露声色的行动使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及韩国的经济和金融问题急剧恶化。向上述国家提供贷款的银行也岌岌可危,日本的金融体系动荡不安。日元不断贬值破坏了该地区业已形成的汇率制度,加深了东京与亚太国家,特别是同中国的矛盾。其原因是:该地区国家的货币贬值使北京的出口能力下降。为了保护本国的生产厂家,中国本应使人民币贬值,但是,无论从国内政治原因,还是从对外政策原因考虑,采取上述步骤对北京都是不能接受的。因此,中国不得不花大力气保持人民币的稳定,在这种条件下,就不可能谈亚洲货币统一和亚洲结算机制问题。“

这位评论家指出:金融和经济危机使亚洲国家对石油和原料的需求急剧减少,使”初级产品“的世界价格大幅下降,低价格重创了俄罗斯,但却加强了美国经济的竞争力。此外,亚洲危机还增加了对美元的需求并加强了美元作为世界结算单位的地位。

竞争对手的困境使得美国人有机会插手以前难以染指的该地区的事务。韩国不得不全面采取IMF的货款条件,将银行体系”廉价出卖给美国。“日元大幅贬值之后,美联储大量购进日元,使日元汇率趋于稳定,暂时平息了日本金融市场的**。但这种干预附加了一些强硬的要求,其中主要要求是准许美国金融机构购买日本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大量股份。俄罗斯的经济崩溃,使它的最大债权国德国银行体系深陷坏帐危机。而目前俄罗斯与德国的关系,十分接近泰国、印尼过去与日本的关系。(《参考资料火8月4日文”美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这种高水准战略分析的出现,表明俄罗斯经济学界终于从萨克斯休克疗法的理论迷梦中清醒过来了。

十一

1994年2月本文笔者接受台湾《中国时报》记者采访时,记者曾提及当时正在被国内舆论界火热鼓吹的金融体制全面对外开放及自由化问题,双方问答如下:

记者:对目前中国金融改革的走向,您有何看法?

何新:我持保留意见。我认为如果仍然盲目听从美国来的专家(包括IMF)建议及理论学说,一

味模仿采取美国式的银行体制,我国国家控制下的国有制金融体系最终势将解体。

记者:那么您对中美财长最近发表的《中美经济联合委员会发表第8次联合声明》如何看?这份

声明很明显表示,美国将大举插手中国的金融领域。

何新:我知道,美国赢了。

记者:如果中国金融真像您讲的那样发生崩溃,后果将是怎样的?

何新:一旦人民币信用由于恶性膨胀而崩渍(像目前俄罗斯卢布那样),那么为了支持人民币信用,可能国家不得不更加依赖内外债务和谋求得到国际金融资本支持。最终在”对外开放金融“的幌子下,外国金融资本将长驱直入,迅速冲击和占有我国原有的金融市场。那么我国经济改革全局最终可能将以人民币信用崩溃为标志,而于本世纪末陷入难以收拾的总体危机。(《中国时报周刊》1994年3月20日第116期,《何新政治经济论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但是,近几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应对措施,放慢金融领域的开放步伐,使上述前景得以避免。然而,爆发危机的阴影并没有彻底消失。

中国并非本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打击和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若干金融机构由于负债累累而破产,也表现为近一年来日益深化的产业危机和严重的失业问题――这种产业危机实际是金融危机在中国的表现形式。因为许多企业就是由于呆帐、坏帐问后得不到银行资金支持而破产的。当前产业危机的严峻性,可以说是建国5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

十二

几点建议:

(一)以上的分析如果是有道理的,那么就必须看到,美国华尔街背景的对冲基金,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邦储备委员会,财政部是一个战略整体,都是为美国国家战略经济利益和美国金融资本统治世界服务的。因此,我国的货币政策不应该盲目追踪IMF的建议。而应该以中国自身的战略利益为标的。

(二)人民币汇率是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按照市场规律和市场需求适度灵活浮动,这是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的。为履行对IMF的某种政治承诺而固守僵死不变的货币及汇率政策并非明智的政策选择。

(三)19欧元的诞生,对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政治体系将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欧元将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有报道说:中国准备将一部分国际货币储备由美元转为欧元。这种寻求多元化的方针是明智的。

(四)我们将进入的时代,是动荡的时代,而不是平静缓和的时代。对国际经济形势未来的严峻性以及国际竞争的激烈性,应有足够充分的估计。但是当前有人提出,有鉴于东亚各国外向型经济的失败,今后中国应采取闭关自守的战略而放弃谋取世界市场的战略,这是绝不可取的。这种舆论的突然噪起,正与1988年――1992年前后鼓吹中国加速人关的噪动一样,理论似乎相反,但背后却有某种共同的意在误导国家经济方针的国际战略背景。很显然,正如同美国近年竭力阻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体制以遏制中国的国际竞争,这种新理论在客观上有利于美国。应当看到,不采取开放体制,中国无法解决自身人口过多、资本及资源不足、技术落后的问题。中国应当利用当前国际原材料价格下跌的世界市场,吸纳国际资源,更快地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在金融上努力保护本国市场,在贸易上不断扩大在世界市场上中国制造品的占有份额(以提高本国过剩工业部门

农村经济形势看法 篇6

一,说说农村十大新鲜事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广大农民生活蒸蒸日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新鲜事儿,下面撷取一组新鲜事浪花,以飨读者。

烧火不用柴。目前,大部分农村已告别了以柴火为主烧火做饭、烟熏火燎的日子,用上了既卫生又节能的沼气炉,还有的地方用上了电磁炉、煤气炉、液化实现了农村厨房的一场革命。

苹果论个卖。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农民朋友已经认识到靠农产品数量取胜已经不行了,在苹果不如一个精品果。在南方市场上,一个经过套袋、贴字、无公害化生产出来的苹果可以卖到两三元钱,甚至几十元钱,可以与美国的蛇果媲美。

割麦坐地头。过去,在夏收期间,人们忙得不亦乐乎,披星戴月磨镰割麦,顶着烈日捆麦、运麦、打麦,龙口夺食,谁也不敢有半点松懈。如今,收割小麦机在地里来回“轰隆”作响,人们悠闲地坐在地头树荫下,只等着拿上口袋装小麦。

养牛不耕地。如今,大部分农户已基本告别了以黄牛为主的耕作方式,采用效率较高的中小型农业机械完成深翻、耕地、播种、管理、收获、运输等一系列和地边地角的辅助作业,也有一些农户由喂养耕牛改为喂养奶牛、肉牛,走上了纯粹靠发展养殖业致富的路子。

大棚栽果树。近年来,在农村种植大棚蔬菜已是平常事,而在大棚栽植果树还是比较新鲜的事。有些头脑灵活的农民,充分利用大棚的温热资源,把反季节大棚里,不但使城乡居民周年可以品尝到时令水果,而且大大提高了种植业效益,增加了自家的收入。

喂猪盖塑膜。在冬天里,一些农户很有创意地把原来只用于大田里、大棚上的塑膜,给猪舍也盖上了,这样,既不怕刮风雨淋,又给猪舍增温保暖,在采用措施改进,就可使猪增膘加快,提前出栏五至十天。

健身不出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通过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在不少农村配备了公共健身设施,如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桌案以及各种健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们的业余生活。

超市家门口。过去,农民朋友选购一些日常生活生产用品,也要到镇上或县城的超市里,如今,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助推了便民工程的实施,村村建应俱全,人们在家门口就可以选购到称心如意的各类商品。

嫁女陪汽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农村姑娘结婚时的嫁妆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单说大件物品,从自行车、摩托车,到三轮车、四轮车,现在又广大农民的生活也在与时俱进,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

农忙雇工难。过去一度曾出现的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随着各级政府引导劳动力转移,进城务工农民增多,已不是什么大问题了。而新出现的问题是,在农一天辣椒给每工30—50元工资,外加管吃两顿饭,即便如此,还找不到差不多的壮劳力,雇工反而成了香饽饽。

二,当前农村政策面临的十大问题

新年伊始,党中央、国务院总以一号文件的形式把“三农”问题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那么,当前农村政策面临哪些重要问题?

当前要注意研究降低农业税税率、取消农业特产税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探讨如何继续推进县乡机构等综合配套改革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对农民利好的政策。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当前的农村政策仍面临十大问题。

一、依法保障农户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益,加快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近几年,一些地方征用农村土地补偿标准低、部分农民生活得不到保障和违法占地问题突出。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当前要加具体的征地制度改革方案,探讨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途径和办法,探讨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探索防范和化解乡村债务的办法

改革的方向是,逐步取消不应当由农民承担的税费,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当前要注意研究降低农业税税率、取消农业特产税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改革的问题。在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中,要高度重视乡村债务问题,探索防范和化解乡村债务的途径和措施。

三、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的办法

近年来,一些地方结合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统筹考虑对农业和农民补贴方式的改革问题,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当讨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

四、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

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少、能力弱,难以满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对信贷的需求,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当前要加强调查研究,按照有利于金融服务的要求,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五、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

为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政府应赋予行业协会必要的职能和手段,引导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各种新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六、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对农村经营体制的丰富、发展和创新。要根据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研究调整和完好地发展、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带动能力创造条件。

七、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和调整,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抓紧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消除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抓展的政策措施。

八、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

要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技能,建立健

九、深化小城镇改革和开发试点,进一步繁荣小城镇经济

当前要解决好目前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布局分散、重点不突出的问题,抓紧确定重点发展的小城镇,集中力量建设好。要研究和制订鼓励农村中小企业向小城镇中。鼓励多渠道、多形式投资兴办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完善小城镇功能。

十、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从2003年起,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当前要着重研究政策落实中的一些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明确任,鼓励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村社会事业建设。

三,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十大特征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单元,充满着活力,蕴涵着希望,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县域经济在积极变化。日前,我国的县域经济发展已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并呈现出十大主要特征。现归纳如下:

中央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以来,几次党的全会、人大会议、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十一五规划都对县域经济进行了表述,县域经济概念与发展农乡镇企业发展、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等工作结合起来,县域经济内涵越来越丰富,并且,发展县域经济不仅是微观经济和中观经济的问题,还关发展的问题。

县域经济在积极探索的同时,其发展的大环境发生变化,目前,县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新时期有以下十大主要特征: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在经济活动中起到基础性调节作用。县域经济的发展既不是以前的“统收统支”,也不是“诸侯经济”,是以市场经济。

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确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县域是农村的集中区域,发展县域经济成为建设全

三、“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论断提出。工业的发展不再牺牲农业的积累为前提,中心城市要发挥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县域经济发展有了内生积累和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不断加强。几年来中央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为县域经济增加了新的动力。以地域为对象的县域经济发展与以人为对象的扶容。

五、各地实践科学发展观。县是统筹发展的“主体”,也是“客体”,是主客体的统一。县域经济之所以被重视是由于县域经济的差异性。县域与中心城区相比较,面,县域内有城镇,有农村,有农业,有工业,还有第三产业,县是统筹的主体。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县的统筹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外界无法补足的经济基础。县台。

六、经济国际化步伐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主导产业的选择,不仅要着眼国内,还要着眼国外,要有国际化视角。

七、走上了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新型工业化为县域经济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指导和约束。

八、“多予、少取、放活”的农村政策,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外部环境。

九、县域经济发展还有许多制度性约束,比较突出的有“市管县”体制、户籍体制、金融体制等等。现在许多省份进行“强县扩权”、“财政上省直管县”等体制改革益的探索。

十、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多种多样,富于特色,这个特色与其地理区位、人文历史、资源秉赋相关联。县域经济发展还要处理好县域经济内、县域经济间、县域经又一主题。

总之,现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以前带有制度和机制性的约束越来越少,而在统一市场体制下的“强县富民”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新时期县

四,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把握县域经济的十大问题

县域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新生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规律,我们要用科学态度来发展县域经济。经过长时间地积极引导和推动,县域经济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闻媒体宣传县域经济,领导干部实践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迎来了新局面。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一些非科学性认识和实践问题,归纳握。

第一,科学规范县域经济单位。

事物的发展是相比较而存在,相竞争而发展。县域经济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一定要有所规范,不能持盲目胡乱的态度。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特殊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与县级行政区划经济都是县域经济。县域经济被社会所关注是近几年来的事情。县域经济之所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是由于县域经济的差异性。这个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县与中心城市的概念不一样,中心城区仅是由市辖区组成的集合,不含所辖县和县级市。中心城区与县域的差距非常大,全国县域内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人均

心城区的50%左右。

因此,县域经济单位的一般规范是:县域经济单位主要是由县和县级市构成的,不包括市辖区。由于我国“市制”不完备,相当多的市辖区内存在相当大的农村人村人口比较大的市辖区包含在县域经济单位内是可以理解的。将市辖区纳入县域经济单位必须根据需要作出解释。

第二,界定县域经济外延,县域经济概念不能无限泛化。

县域经济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有些人就错误地把县域内的经济的、社会的、甚至政治的、文化的问题都归为县域经济的问题,都是县域经济不发达造成的,“都经济”等同,容易引起误导。“县域经济”与“县域社会”、“县域文化”、“县域政治”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不一样的。将县域经济概念泛化、万能化,不利于探索县工作,不利于县域经济发展。

虽然县域经济内涵丰富,县域经济工作繁杂,发展县域经济与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的“三农”问题、城乡统筹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是经济属性,是属于区域经济范畴。经济与非经济还是有所区别的。

县域经济与县域社会、县域文化、县域政治是有不同性质和不同侧重的工作。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物乐业的物质基础。

因此,县域经济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快速发展,有条件的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只有这样,县域经济才能追赶中心城区经济,改变“二元结构”,为全国城现共同富裕。

现在存在一个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社会、文化、政治发展不同步的问题,在今后的实践中更要尽快做好统筹发展工作,做到科学发展。

第三,正确对待县域经济评价和县(市)领导考核。

县域经济评价与县(市)考核是不一样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是对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事后评价,评价结果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的变化规律,找出全国局和工业化、城镇化提供帮助和指导。评价的对象是县域经济单位。县域经济评价依据客观数据来进行。县域经济发展不仅与县(市)领导有关,还与其他因素有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规律,许多事情并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市)领导人的能力有一定关系,但主要的应是与县域经济本身因素(区位许多省份开展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考核的对象是县(市)领导,考核县(市)领导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的情况,考核结果与领导政绩挂钩,与奖惩挂钩。对领导的考核致的。考核的依据可以是上级领导主观意识的要求,考核指标可以随形势需要而增减。有些省市区开展的考核工作虽然冠名“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并对县(市)的考核的性质没有变,需要认真对待。

第四,科学把握县域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

县域经济评价的指标要采用县域经济的公开、客观、可比的基本、核心数据。指标不能盲目扩大,并不是指标越多越好。县域经济评价指标多,评价的结果不一经济竞争力以及指标之间的规律的情况下,众多的指标放在一起,得到的县域经济竞争力就不确切。因此评价指标数量要遵循以下原则:指标真实、客观、可比评价对象要规范;评价工作做到可行性、连续性,通过长期连续的评价结果,探索县域经济发展规律。

如果把县域内的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所有指标叠加在一起,把定性的和定量的指标也叠加一起,也称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不科学的。我们认标来评价县域经济竞争力;其他可比性差的,甚至不好定量的指标可以进行单项评价。

第五,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区经济应是良性互动的关系。

大中城市要履行市带县的责任,积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县域的延伸,引导城市产业向县域转移,实现县域与大中城市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区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两个组成部分。县域经济是中心城区经济的发展腹地,中心城区经济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带动和辐射。工业化、城镇化是有一些县域经济转化为中心城区经济。

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区经济的关系会涉及到“市管县”体制问题,在处理“市管县”体制改革问题上,要坚持“省管县”的大方向,又要正确分析和利用“市管县”体制的发展县域经济要与中心城区经济结合起来,需要在一个更大的区域中来考虑,做到区域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可以作为一级经济区,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区经济可以重点,重点是协调区域发展。县域内主要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要结合中心城区经济的发展来创新。

第六,县域经济要分类研究和管理。

全国县域经济的差异性非常大,从人口数量上讲,有不足1万人的,有达到200万人的;从地区生产总值上讲,有几千万元的,有达到1000亿元的;从产业有商贸为主导的,有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从地理位置上讲,有沿海、沿江、沿线的,有交通不便老少边穷的,等等。

县域经济应该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发展路经也不应一个模式,应该百花齐放。县域经济要分类研究,分类指导,分类管理。

县域经济分类可以根据县域经济竞争力强弱来划分,也可以依据产业结构来划分,也可以依据地理区位来划分,也可以依据混合条件来划分。

不同类型的县域经济有不同的发展需求,需要对应的管理政策。

第七,要建立发展县域经济的协调和指导机制。

发展县域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单靠县(市)政府的力量来完成。发展县域经济涉及多部门和多层次,要配套改革,整体推进。现阶段,县域经济的层次比较次是地市州,第三个层次是省市区,第四个层次是中央。在县域层次上,基本形成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竞争局面;在省市区层次上,认识到县域经济的关县域经济“的有关政策性文件,并下放了一些经济、社会、文化等反面权利;在地市州层次上,比较尴尬,情况复杂。地市州应该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职能,还没有形成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统一机制,还需要更多作为。县域经济的层次性要求多层次推进。

为了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许多省份成立县域经济有关机构,制定文件和下放的权力,这些”边际调整“的工作还需要全国层次的有序推进。

在全国层次上,需要有一个机构来指导协调。对县域经济的协调和协调,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原则,不一定非得由政府来执行,可以由一个县域经域层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议在全国县域经济领导工作不太明确、没有归口管理的情况下,成立全国性社团组织,汇集社会有关县域经济力量。开展调查研究协调县域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县域经济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与我国经济政治制度相联系的一种经济。县域经济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政发展县域经济受”市管县“行政管理体制、县级干部管理体制、财政体制、金融体制、户籍体制等的影响比较大,需要协调指导,配套改革,整体推进。第八,县域经济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

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新时期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建立和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在经济活动中起到基础性调节作用。县域也不是”诸侯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基于县域经济要素秉赋的特色经济。

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经济,是外向经济,是开放经济。只有牢固树立无外不活、无外不兴、无外不强的意识,才能使县域经济真正发展起来。搞开放经济、外向经需求谋发展的局限,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分工协作;突破过去单纯以本县资金搞建设的局限,积极引进外部资金发展经济;突破过去单纯开发内部资源的局去单纯利用当地人才的局限,形成积极引进外部人才促进本地发展的格局。全国经济百强县(市)山西省河津市是依托煤炭资源发展起来的,但是河津市年产原煤原煤却高达1200万吨,其中3/4的煤要靠外采,如果不搞市场化运作,河津市的经济就没有了支撑。

县域经济要培育市场主体。在县域内,国有大型企业比较少,存在大量的中小企业,要对中小企业进行改制和培育,形成现代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对广大农走向市场,提高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县域经济各要素,如土地、技术、资金、劳动力要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进行改革。解放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加快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县域经济强调市场化运作,不是排斥政府运作手段,而是在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达到市场化运作与政府行政运作的有机结合,市场化运作以政府行政运作作为的改革思路。县(市)政府要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到公共服务上来。

第九,县域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县域经济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和变革的决定因素,也是一个县提高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是县域经济创新与发产业转移时,不仅要看项目的总量,还要注重技术进步。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也要调整技术结构,做到技术升级。对资源开发型县域经济,不能搞粗放式开发,要新型工业化要与城镇化结合起来。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加速工业化。通过工业化、城镇化来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搞好工业集中区建设。以工业集中区建设为重点,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不断提高县域经济的集约化程度。工业集中区是工业企业的摇篮,是推进新擎。依托工业集中区,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各县市根据各自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县域经济工业化的布局发生了一些历史性变化。从第一时期的县域内村村镇镇齐开花,到第二时期的县域内乡镇布点,再到现阶段的县域内打造工业集中区,体展观。

第十,县域经济走”生态化"发展道路。

县域经济不仅是中心城区经济的原材料供应基地,也是区域经济的生态屏障。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业、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为支撑,走生态化道路。

县域经济生态化工作要在县域经济规划、项目引进、项目建设、项目生产等环节上进行监督和管理。

县域经济生态化建设存在被动性推力,如在一些地区,水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如果再上一些污染项目,情况会变得更糟。县域经心城区的事情,不是一个县(市)的问题,是整个区域的事情。为了把这项工作做好,需要建立县域经济生态化促进和补偿机制,对为了环境保护而牺牲工业项目城区也可以和周围县(市)建立生态协作机制。

对经济危机的看法 篇7

长期以来, 中国经济的增长全靠投资。目前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投资、出口和消费投资。投资现在占GDP的42%左右, 其增长率在过去几年平均每年为20%;出口, 通常经济学上的计算只是净出口, 去年净出口占中国GDP的9%, 而出口的增长平均每年为30%, 有些年达到了40%;消费方面, 居民消费占中国GDP的35%, 消费的平均增长率大概是在10%~15%之间。从这组数据来看, 中国GDP的增长第一是靠投资、第二靠出口, 消费在这三架马车中是小兄弟, 是敬陪末座。现在出口已经负增长了, 它由推动经济的强大引擎变成了拖累经济增长的因素;投资正在下降, 因为有太多过剩的产能, 但需求严重不足, 产品没有市场自然不会有投资;现在能够撑起中国经济局面的就剩下消费了, 但是当我们需要消费的时候, 就会发现消费占经济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

一、新的世界经济格局

美国经济的调整和中国经济的调整不是在原有的均衡上简单的周期性重复, 而是从一个旧的均衡向一个新的均衡过渡;不是旧的游戏的简单重复, 而是从旧的游戏跳跃到新的游戏上去。旧的游戏和新的游戏均衡区别就在于预期的不同。这里我们用美国代表一个经济发达体, 用中国代表“金砖四国”, 或者叫新兴经济国家, 也就是发展中国家。

在新的世界格局中, 人们预期必须做永久性的调整。美国人再也不能幻想像过去那样靠借贷度日, 美国人必须增加储蓄率, 企业必须降低杠杆率 (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雷曼兄弟倒台原因就是因为杠杆率太高, 有30多倍, 而其自有的资本金只有3%, 抵御风险的能力非常低, 它的投资里只要出现3%的坏帐, 企业就资不抵债, 因此, 美国的企业一定要降低杠杆率。另外美国的家庭一定要增长储蓄, 减少消费, 这就是在美国进行的去杠杆化过程, 实际上就是降低负债。但是降低负债, 企业就要缩小投资计划, 这对整个经济来说意味着经济活动的收缩, 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后恐怕短时间内走不出来, 只要去杠杆化过程继续一天, 美国的经济就会在停滞的状况下度过一天。

美国的经济需要在去杠杆化完成之后才能恢复, 这并不是传统的周期波动, 两个季度GDP收缩, 第三个季度就好转了, 不是那么简单, 因为这次是从旧均衡过渡到新均衡, 而不是在原有的均衡上重复。

二、中国将告别两位数高增长时代

对于中国来说, 也要调整预期, 而这个预期就是国外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不会像过去一样多。中国的出口不会再以20%或者30%的速度增长了, 而会跟着全球贸易量的增长而增长, 全球的贸易量每年增长大约比全球GDP的增长高2—3个百分点, 如果全球GDP是4%, 那全球的贸易量也就是6%、7%, 所以国内根本没有理由投资每年增长20%以上。企业要调整它的投资计划, 投资也不可能在20%多的增长了, 如果外贸从20%多的增长降到6%、7%, 固定资产的增长降到10%, 那么中国的GDP每年就可能只有5%、7%。我们必须习惯一个新的时代, 在这个新的时代中, GDP只有中度的增长, 而两位数的增长已经成为历史。展望未来, 中国GDP增长也许只有5%~6%, 这意味着大学生毕业之后找工作就很困难, 而这个困难今年已经发生了。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10%的增长, 原因在于经济增长低于这个水平就业问题就难以解决。我们有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就是中国经济一定要有10%的增长, 否则解决不了就业问题, 但是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曾经像中国一样长期维持这么高速度的经济增长, 日本3%的增长率保持了20年, 韩国保持了15年, 他们一样解决了就业问题。虽然我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美国高, 但总人口增长率美国比我们高, 因为它有移民。过去我们靠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 而投资的大部分进入了制造业, 特别是最近几年, 大量的投资进入了重型制造业。制造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 它不是劳动密集型行业, 特别是一些所谓的重型制造业, 不会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国内很多著名的经济学家说中国的工业化以后要有二次工业化, 二次工业化的特征叫做重型制造业, 这是缺乏基本的经济历史常识的著名经济学家们讲出来的话。世界各国走的道路都表明, 工业化的下一个阶段是经济的轻型化, 是去工业化。因此在工业化完成之后, 下一个新兴产业不是重型制造业, 而是服务业。

前两年还在鼓吹工业化、后工业化、重型工业化, 完全无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国家自己经济发展的趋势, 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我们的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由于发展的重点是制造业, 而制造业又不能有效地创造工作机会, 所以不得不依靠经济10%的增长解决就业问题。能够有效创造机会的服务业长期被忽视,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靠四万亿财政计划拉动经济增长不可靠

现在受金融危机影响, 传统的办法行不通了, 而我们还是不谈产业结构的问题、不谈经济结构的问题, 我们想用四万亿来扭转乾坤。政府推出四万亿的财政刺激计划, 要扭转中国经济增长下行的趋势, 我们现在也成了“凯恩斯主义者”。下面我们来分析这种做法是否可行, 这里一共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

1、2009年的财政支出是六万亿还是八万亿

如果四万亿是新增的, 则2009年的财政支出是八万亿, 如果四万亿是原来预算中就有的, 2009年的财政支出就还是六万亿, 这一点都不刺激。经济学中只有新增的才有刺激作用, 这四万亿到底是新增的还是原来就有的,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一个明确的说法。

2、资金来源问题

有一万亿已经确定是来自于中央财政, 2009年发行特殊国债五千亿到六千亿, 这一万亿是落实的。算一下中央政府的负债、GDP、增发五、六千亿的国债, 政府的债务水平还能够控制在国际警戒线附近。国际警戒线赤字是GDP的3%, 根据现在的情况我们还能够管理它。问题在于剩下的三万亿来源, 到现在我们也没看到一个明确的说法, 我们国家的财政非常不透明, 我们拿不到数据, 就只好猜测。

(1) 地方政府。依据相关的数据可以判断, 依靠地方政府根本不现实, 因为地方财政目前还处于自救阶段。目前现在多数地方政府都出台了救楼市计划, 政府要救楼市是因为土地财政难以为继。根据数据显示, 2008年1—11月份, 7、8个城市卖地的收入仅为去年2007年卖地收入的1/3, 有些城市甚至连1/4、1/5都不到, 地方政府匆匆出台措施救楼市, 实际上是救自己。土地财政难以为继, 希望刺激楼市, 把地价抬高。目前刺激的结果并不理想。在这样的情况下, 假如2009年的楼市不能恢复到几个月前那样火爆, 地方财政连自己都解决不了问题, 更不会有钱投入到这三万亿中。

(2) 银行。大家知道我们的银行经过了多年的努力, 好不容易开始剥离坏账, 改革建立基本的规章制度, 并在海外上市, 进一步筹集资本金, 所以说现在我们的银行体系基本上是健康的,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没有发生大的动荡,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银行体系基本健康。好在我们抓紧了银行改革, 否则按照过去银行20%~40%的坏账率,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国内的信心发生什么变化就很难设想。

我国银行业才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如果这时候国家马上要求银行放几万亿的款, 银行贷也不对, 不贷也不对。银行现在都是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要对股东负责, 贷的这笔款项风险和收益是否匹配、能不能回收、多长时间回收都是问题, 如果没有效益就不能到股东大会上交代。股东买银行的股票是为了获得收益, 并没有支援国家建设的义务, 如果股东认为这个贷款风险很高、收益比较低, 就不会愿意承担这个风险。所以银行只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就贷款, 那商业银行又要回到政策性银行的老路上去。我们这么多年吃苦头就吃在我们的商业银行不是真正的商业银行, 而是政策性银行, 这条路这么走, 不仅在股东那里没法交代, 就是在全国老百姓这里也无法交代, 不能再人为的制造银行坏账。

(3) 企业。如果银行不行, 就剩企业了, 可是如果企业愿意在这个时候投资的话, 就不会要这四万亿了。这四万亿隐含的前提就是, 企业不愿意在这个时候投资。可以肯定的是民营企业不会掏钱, 因为钱都是他自己的, 他不愿意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冒然把钱扔出去。

还有国有企业, 政府可以跟国有企业讲政治, 让国有企业在四万亿里作出贡献, 但是国有企业的任务是使资产保值增值。尽管国有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是错的, 但是目前政府给它规定的目标就是资产保值增值, 所以在这个时候做投资不容许出现损失, 因为我们不容许国有资产亏损。我们看到国资委领导讲话都非常艺术, “一方面”、“另外一方面”, “既要”、“又要”, 既要支持扩大内需的政策, 又要控制风险。

算了一圈, 除了中央的一万亿以外, 剩下的三万亿仍然没有着落。

3、四万亿的作用

就算落实了资金的来源, 这四万亿能不能起作用?由于这个事情还没有发生, 我们只能借助一些历史的事件来判断这四万亿到底能不能起作用。

我们都认为, 1933年的罗斯福新政结束了上次大萧条, 这被称为“凯恩斯主义”、“国际标准”。新政有两条主要内容:第一, 建立全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二, 政府增加开支创造需求, 试图把经济拉出萧条。但是美国经济并没有因为罗斯福新政而摆脱萧条, 萧条从1929年一直持续到1939年才结束, 结束的原因不是新政, 而是希特勒进攻波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政府的需求突增、政府的开支在1940年后占到GDP的50%, 才结束了美国长达10年的萧条。结束大萧条的不是罗斯福的新政而是希特勒, 这就是历史。当然, 历史经常被人们改写, 如2008年的诺贝尔奖获奖者克鲁格曼, 他获这个奖不是因为他的学术研究, 而是因为他是《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 类似于歌星、球星, 而不是经济学家。但是克鲁格曼讲了一句正确的话, 他说“靠财政政策结束萧条只有一次, 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我们再来看一下日本。日本在1989年经济进入衰退, 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泡沫破灭。日本政府为了应对这样的衰退同样也应用了凯恩斯主义, 连续10几年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财政赤字平均每年达到GDP 5%以上, 早就突破了国际的警戒线, 在高峰的年份达到GDP 10%以上, 但是日本的经济到今天仍然是不死不活。当然, 如果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日本比今天还惨, 但问题在于这样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无法持续的。在日本长期衰退的初期, 也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 日本的国家债务对GDP的比例是50%, 而目前已经到了160%, 日本政府进一步举债的空间非常有限, 如果再增加负债, 国家就有可能破产, 日本政府在海外发行的国债曾经被国际评级机构把它评为“垃圾以下”, 这说明大家对日本政府的偿还能力产生怀疑, 因此中国不能走日本的老路。

有人说1998年我们也执行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结果经济结束了下行增长的趋势而调头向上。现象确实是这样, 但是, 当我们分析数据之后就会发现, 98年财政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1999年、2000年以来经济的反转最根本的是两大原因。一是房地产投资的突飞猛进。房地产在1999年、2000年启动是因为1998年我们进行了住房改革, 取消了分配住房, 把住房推向了市场, 忽然在国内打开了一个巨大的房地产市场, 资金、材料、劳动创造了一个新的产业, 这个新的产业支撑了我们经济发展一直到今天, 到今天我们房地产投资已经占到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3以上。而房地产市场的启动跟四万亿没什么关系, 房地产市场是靠改革启动的。这次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改革, 而非实行了扩张性财政政策。二是进入WTO后的外部需求, 这个是显而易见的原因。

四、放开政府对经济的过度管制是关键

综上所述, 中国经济的调头向上一是靠改革, 二是开放。中国不需要“凯恩斯主义”, 中国需要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就是坚持改革开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让市场发挥作用, 让民众的创造力充分的涌现。现在经济中确实碰到过一些困难, 这些困难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过去我们也碰到过, 但是我们解决这些困难不应该是靠政府的一再花钱, 而是靠不断地改革开放, 培育新的增长点, 相信民众的创造和市场的活力, 实际上我们也提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但是很多时候都被忽视了。

为了培育新的增长点, 就应解除政府对经济的过度管制。上文中我们已经讲过为什么我们经济增长10%还解决不了就业问题, 是因为我们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制造业上而长期忽视服务业, 使得我们国家的服务业在世界各个主要经济体中是相对比较落后的。我们服务业占GDP比重不到40%, 而美国是80%以上, 日本是65%, 连经济发达程度不如中国的印度, 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也有50%。服务业长期落后和政府的管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我们需要放开管制。

这里所说的服务业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洗头洗脚, 而是指金融服务、电讯服务、交通运输、港口机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媒体娱乐等, 这些行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能提供很多投资机会, 创造很多工作岗位。例如金融服务业, 我们80%以上的中小企业现在没有金融服务, 几乎百分之百的农民没有金融服务, 如果把这个市场打开, 就能创造可观的就业机会。

医疗服务的供应长期落后民众的需要也是因为管制。想办个医院, 审批通不过, 民营医院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最后还是经营不下去, 政府铁打的医疗体系阻碍了资源流入, 结果就是医疗资源的短缺, 看病难。我们只指责大夫的医德有问题, 事实上有欠公允。大夫的工资也是管制的, 不能由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 医生的收入长期低于市场价值, 而市场的规律总是要顽强的表现自己, 表现的方式就是红包。不给医生涨工资, 还骂他收红包是医德有问题, 这不是市场经济的逻辑, 而是计划经济的逻辑。

对文化娱乐体系过度的管制也令人难以理解。一个片子出来三堂会审, 关系搞得不好就说你品位低下不能播。文化娱乐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事, 有人愿意做、有人愿意看, 评审就是没有道理的事, 评委们的口味不见得就比老百姓高雅。

无所不在的管制束缚了经济的发展, 我们政府经常做两件事。一是作茧自缚。中国还是一个中等发达程度的经济体, 事实上我们跟日本不一样, 我们有很大的潜力, 但我们作茧自缚。二是“逼良为娼”。如果没有地下钱庄, 我们的民营企业根本不能有现在的发展, 可惜地下钱庄是非法的。倘若地下钱庄如果能在阳光下操作, 大家去注册, 政府可以收税, 可以监管, 这既能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又能创造就业问题。

对经济危机的看法 篇8

竞争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商业银行的经营者树立竞争意识,通过有效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策略运用把本企业竞争能力大大提高一步。但社会主义的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只是经营机制的改变,不改变自身的社会主义经济性质,还仍是社会主义之国有企业,仍需接受国家宏观调控,按社会主义市场规则营运,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必须树立和贯彻公平竟争的观念。公平竞争的核心是严格遵循市场法则和规范,靠自身科学管理经营。提高竞争能力,战胜对方,赢得竞争。摒弃一切违背价值规律、等价交换、优胜劣汰、法律法规、格守信脊等市场法规和规范的行为。实行这种公平有序竟争,一方面某个商业银行与其它商业银行往竞争中,必须通过“一流的服务质量、一流的工作效率、一流的银行信誉、提高整体素质”。以期威得竞争,这样不仅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锤炼,增强实力,站得住脚,而且也给其它商业银行造成一定压力,迫使其改善经营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在业务领域开拓中。创造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梢、人精我全、人全我优”的经营原则和方向,致力于不断創新的境界与实践中去。目前,个别银行或明或暗、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等不正当手段竞争既扰乱了国家金融秩序、又给自身和其它银行带来了现实及潜在的经营困难。你提找也提,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竞

争的原则根本相悖的,也只能是一种短暂的现象。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是企业内外界竟争的延续,是获得外部竞争胜利的基础。因为企业的竟争能力,归根到底是从内部竟争机制中生长起来的,所以树立公平竞争观念不可忽视内部公平竞争机制问题。就目前的劳动机制管理来看还没有能够按照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要求,建立起其自身的公平竞争机制。但作为过渡,比较适宜的是继续落实岗位责任制。凭岗位水平在全员范围内实行竞争上岗或双向选择,具体岗位要明确职责、全面客观考核指标完成、质量等级、政策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实行量化考核管理。通过这种竟争形式的完善和发展,逐步创造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商业银行特点的内部竞争机制。

市场经济是相对计划经济而言的。主要回答资源用什么方式来配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靠市场进行,最后通过市场实现。企业按照市场需求自主灵活地安排生产经营活动,资源配置过程是否合理,只有通过市场去检验。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同样适应这一法则。专业银行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为计划经济服务,受计划经济的制约。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的配置、资金的借贷完全凭上级计划,不存在市场机制对资金的借贷方向、借贷额等的影响。专业银行经营完全受命于政府,充当其总会计和总出纳。由此形成了作为经营者的非市场观念。商业银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市场经济的经营主体之一,它的经营环境和条件是市场。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过渡,自身的地位和环境发生了变化。经营者只有把自己放到市场中去考虑问题,树立市场观念,才能从宏观上分析过去专业银行经营目标的局限性,然后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理论上以国家金融法规政策为依据,客观上以国内外经济市场化为基础,发现、讨论和研究各种对商业银行发展有利的机遇,才能对专业银行在向商业银行转化以获得利润为主要目标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从而选准经营利润这一思维基础,为思考和解决新间题确定明确的方向,为树立全新的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由专业银行向社会主义商业银行的转变过程中,经营者市场观念牢牢树立,不仅能抓住市场机遇,还能清醒地认识市场挑战的存在,充分估计到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必然加大银行经营管理的难度。企业(包含银行)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围绕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依据市场调节信息自发组织生产经营。无论是贷款对象—企业,还是银行本身,如果对市场信息反应迟钝,就会加大市场调节的波幅。加之企业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的矛盾,使企业和银行的生产经营难免不带有盲目性。稍有不慎。市场风险就转化为企业经营风险。有人也以此将市场风险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的三大风险之一。

上一篇:预习题及解析下一篇:医院主题教育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