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江苏经济发展建议

2024-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江苏经济发展建议(共8篇)

对江苏经济发展建议 篇1

江苏省槭树科植物的利用现状与发展建议

江苏省槭树科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加强槭树科色叶树种资源的利用对江苏省城市景观、生态环境园林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元宝枫、鸡爪械、青榨槭、挪威枫等15个槭树科所属种的观赏特性,探讨了它们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

作 者:李倩中 苏家乐 陈尚平刘晓青 作者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刊 名:江苏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6)分类号:S6关键词:槭树科 园林植物 城市景观 生态环境

对江苏经济发展建议 篇2

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势, 首先要正确认识江苏经济发展实质。近十年来, 江苏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外资、出口、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等, GDP实现了12%以上的年均增速, 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有:依赖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惯性思维导致投资冲动强烈、劲头不减;依赖“两头在外”的外需拉动, “资金来自国外、产品销往国外”的出口导向性模式, 导致对外依存度持续高位;依赖廉价劳动力和人口红利所形成的市场比较优势, 使企业缺乏革新技术的动力, 导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全球价值链受控于人;依赖房地产支撑, 经济发展被房地产“钳制”, 增大了经济波动的风险;依赖资源消耗和环境牺牲, 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瓶颈”。这些是十年来发展的共性问题。

从经济增长理论看, 发展动力来自于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科技进步。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 特别是2012年, 在刺激政策效应减弱、人口红利减少、外部需求萎缩、科技水平不足的情况下, 问题集中显现, 经济增速明显放缓, 一季度GDP同比增长不足两位数, 是1999年4季度以来的最低值, 前三季度累计增速回升至10.1%, 仍是十年来的低位。可喜的是江苏2012年前三季度GDP增速逐季走高, “筑底企稳”趋势明显, 走出了不同于全国的发展态势。

但仍然隐藏一些风险。一是财政收支压力增大。特别是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在确保实现财政目标、少数地区“寅吃卯粮”的情况下, 2012年1-10月, 财政收入增长仅为14.5%, 相比去年同期下滑14.7个百分点, 公共财政收支差为-116.6亿元。二是企业运营困难。特别是中小企业, 一方面是成本上升, 原材料价格上升, “钱荒”问题突出;另一方面, 内需未能有效启动, 大多数中小企业举步维艰, 处于“不生产等死、生产找死”的尴尬处境。三是物价存在反弹风险。08年左右的通胀属于输入型通胀, 实际是资源金融化和美国次贷泡沫破裂前的宏观表现。08年以后, 随着世界主要经济体及我国刺激政策的实施, 货币供应大增, 通胀现象明显。从今年物价走势看, 有降低趋势, 但通胀的压力并没有完全消除, 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相对宽松货币政策将增加“控制通胀”难度。

2 2013年江苏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从需求角度看, 由于美国、欧盟、日本等贸易对象形势不佳, 导致外需不足, 至2013年年中才可能缓解;内需方面, 投资、消费需求基本稳定;江苏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外需不足。从供给角度看, 新生产要素提升与旧要素的退出不匹配, 经济下行是必然过程, 属于结构性下行, 如以“光伏”为代表的创新驱动行业, 其发展需要市场支出而且周期较长, 一旦市场受挫, 将难免下行。总的看来, 2012年江苏经济运行平稳, 基本面未发生根本改变。

展望2013年, 各大机构预计均好于2012年。世界银行预测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3%, 高于2012年的2.5%;IMF最新预测2013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6%, 略好于2012年的3.3%, 比7月份的预测下调了0.3个百分点。从中长期看, IMF对于世界经济的中长期预测高达4%, 与短期的“唱衰”形成对比, 世界经济的困难应该是短期的。具体看来, 美国经济基本到底、欧盟经济紧缩自救且基本见底、日本经济进入衰退期, 2013年世界经济将缓慢复苏, 会在较长时期内保持“L”型增长, 出现“V”型反转的可能性不大。中国经济方面发展不会改变:一是宏观经济政策主基调不变。在“保增长”的同时, 更加强调“调结构”。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牢靠, 外需下滑的压力仍然很大;扩大内需在短期内还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一些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会递减, 经济自主增长的动力还不强, 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十分突出, 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将不会改变, 将增强宏观调控的延续性和有效性。二是经济增长动力较足。投资和消费仍是经济稳定发展的中坚力量。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增长预计总体稳定。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将有利于政府消费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居民收入增长以及鼓励消费政策的实施, 将保证居民消费增速基本稳定。降准、降息、支持民间投资等政策效应逐步显现, 对稳增长将发挥积极作用。三是制度改革将继续加力。随着“十八大”会议精神推进落实, 将进一步扫清多年来“扩内需”面临着养老、医疗等现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公共服务体制的障碍, 通过调整分配体制, 加快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可以改善城乡居民的消费预期。总体上看, 中国经济将基本复苏, “不出大问题、不会大增长”。

3 2013年江苏经济发展的关注点

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下足够的“量变”, 我省以内生型增长为主要特征的“质变”要求迫切。应该顺应大势, 促进江苏经济发展的实质转变, 需要对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量变”进行“变量”。省委十二届四次会议明确指出, 到2018年, 我省GDP总量比2010年翻一番。这意味着, 在目前的基础上, 年均增速需达到9.05%, 分阶段看, “十二五”期间平均增长10%以上, “十三五”期间平均增长9%以上, 即可实现目标。对于经济工作确定发展目标来讲, 可以适当减少对经济增速的关注, 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方式转变上。

首先, 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经济增速适度回调有助于完成宏观调控诸项目标, 有助于结构调整和抑制通胀。同时在社会资源总量既定的前提下, 经济增长快了, 用于实现目标的资源也就会多, 从而用于其他社会发展的资源会减少, 很难实现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同步, 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其次, 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经济发展增速要与能源、重要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实际条件相衔接。当前部分行业和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明显。相对于发达国家水平, 我省经济发展依然要靠“高投资、高能耗、高污染”“三高”支撑。经济增速过高, 造成产能过剩, 环境资源压力增大。而一个合适的经济发展速度, 有益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促进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第三, 提升发展内在动力。近十年来, 我省经济处于产能的饱和状态, 相应的是消费水平仍然偏弱, 经济仍将处于调整发展阶段。在经济调整发展阶段, 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速可以为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创造比较宽松环境, 有利于培育经济的内在增长动力。

第四, 重视民生事业发展。省委十二届四次会议提出“到2017年, 城乡居民实际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传递出“未来更加注重改善百姓生活”的重要信号。要充分认识提高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对于扩大内需、提升人力资本、促进技术进步、增强经济整体竞争力等的积极作用。留出充足的收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努力实现基本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五, 警惕通货膨胀反弹。要警惕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相对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混合型通货膨胀预期。通胀问题源自于高速增长的需求。从菲利普斯曲线看, 高增长是与高通胀“相伴而行”的, 抗击通胀需要牺牲一定的经济增速。

保持经济健康发展, 就要正确认识“经济高速增长”的利弊, 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主要从过去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从依靠二产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调带动转变;从依靠增加物质消耗、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因此, 在考虑2013年发展外部环境的基础上, 建议2013年经济工作重点关注“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惠民生”。

4 2013年江苏经济发展的主要建议

为实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控通胀”目标, 政府在经济工作中, 要多做引导员、裁判员, 少做操作员、运动员, 要在稳定和引导经济发展、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就业、进行收入再分配等方面做好工作。

4.1 积极应对,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大势

一是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 着力扩大消费和有效投入。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狠抓扩大有效投入这个重点。要着力扩大消费需求, 加快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完善促进居民消费的政策,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健身等消费, 积极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 改善城乡消费环境。不断优化投资结构, 扩大有效投入。抓好项目带动, 加快建设对发展起龙头作用的大项目、对转型升级起关键作用的新项目、对全局发展起长远作用的好项目, 考虑向民生领域适当倾斜。二是打牢实体经济基础, 提高企业运营能力。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实体经济企业的发展水平, 掌握先进制造技术, 加大科研投入, 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 不断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迈进, 加强和培养企业的经营能力和战略眼光, 增强企业独立生存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和风险抵抗力。另一方面, 要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特别是金融支持, 进一步改善实体经济发展环境, 完善企业的运营能力。要重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让虚拟经济真正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三是稳定外贸进出口, 推进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作为开放程度较高的大省, 江苏要将这次危机视作调整机遇, 推进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 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要把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作为稳外需的首要任务, 巩固传统市场, 开拓新兴市场, 积极应对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 努力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强化外贸政策支持, 稳定出口退税政策, 扩大贸易融资和信用保险, 帮助企业克服订单不足、成本升高、摩擦增多等多重困难和压力。深入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战略, 支持企业培育自主品牌、营销网络和研发中心, 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支持优势企业开展境外投资, 建立境外生产基地、营销网络和研发中心, 提升跨国经营能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4.2 创新驱动,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

一是突出创新能力, 提升自主创新水平。要充分发挥江苏科教和人才优势, 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工程,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突出高端引领、以人才为支撑, 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和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源头作用。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抓手, 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加大研发投入, 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 不断增加江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和品牌。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实现跨越发展。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实江苏“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 大力实施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推进方案。着力优化产业布局, 突破关键技术, 构筑人才高地, 扩大市场需求, 创新发展机制, 加快形成新兴产业的技术领先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服务外包等十大产业为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 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 实施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 确保服务业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取向, 推进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技术改造, 不断升级生产工艺, 深入实施“两化融合”和品牌战略, 支持优势企业开展兼并重组, 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进一步淘汰不符合转型升级要求的落后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转化能力, 完善农业技术补贴制度, 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三是推进节能减排, 加快建设“两型”社会。深入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 坚持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显著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相结合, 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坚持强化责任、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相结合, 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要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4.3 统筹兼顾, 促进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一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一体化。有序扩大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 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路径, 在制定完善政策制度、努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调整空间布局、构建农民增收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二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和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建设, 放大国家战略和政策的叠加效应。以加快苏北振兴、沿海开发为重点, 优化生产力布局,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统筹推进苏南提升、苏中崛起, 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加快三大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 促进要素流动, 引导产业有序转移, 推动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4.4 攻坚克难, 更大力度推进关键领域改革

一是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 加强县级基本财力保障, 推进地方财政预算、决算公开, 加强政府性债务的清理、监管和风险防范。跟踪研究国家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房产税、资源税等方面的税制改革, 及时做好政策配套和落实, 发挥国家税收政策对江苏经济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要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 发展壮大地方金融机构,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使金融业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二是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 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 优化国有资本战略布局。继续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完善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 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更多领域, 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发展壮大江苏的民营经济。三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根据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指导意见, 抓紧制定符合本省省情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和配套政策, 找准切入点, 争取改革有更大进展。坚持“提低、控高、扩中”的主线, 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控制部分行业、人群的过高收入,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着力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4.5 保障民生, 促进发展改革成果共享

对江苏经济发展建议 篇3

关键词:高职动画教育;校企合作;师资队伍;产教结合

0 引言

近些年来,中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促使了文化消费逐渐成为大众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动画作为文化产品的一个类型,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得到了迅速发展,也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江苏省作为经济与文化大省,动画产业的发展自然异常迅猛。因此,需要大量的动画人才参与到这样一个大的产业里面来,院校就担负起了人才培养的重任。除了一些本科院校纷纷建立了影视动画专业,很多高职院校也同样成立了动画专业,开始了动画人才的培养,为整个动画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1 高职动画教育的特点和现状

1.1 高职动画教育的特点

根据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影视动画专业的招生情况来看,刚入学的学生普遍没有很强的美术基础,需要入学后对其进行美术基本功的大力培养,才能继续进行动画专业技能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可能需要投入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教学,以保证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从这个特点可以看出,要将学生培养成专业技能型人才,才是院校办学的根本目的,而高层次的创作人才,可能需要高等院校来进行培养了。

除此之外,动画专业学习需要投入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高职五年的学习时间,对于帮助学生去学好一门技术,一门手艺,发挥其个人能动性,并培养出优秀的技术人才而言完全足够。但这也要求我们必须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避免盲目教学和教学分离的模式。

因此,根据五年制教育的特点,我们完全具备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动画专业技能人才,五年制也适合我们的动画教学。问题就在于我们如何在五年时间内进行合理的教学,去培养人才。

1.2 江苏高职动画教育的现状

(1)各个院校的专业教学设施不完善。整个高职院校开始动画专业教学也就短短七八年时间,而大部分专业院校开设这个专业的时间也许才三四年,有的也许是刚刚开设这个专业。院校里的专业教学设备相对欠缺,部分院校开设动画专业没有画室,或者没有拷贝室,教师仍然是在教室里进行专业授课,或者一些院校专业机房数量不足,无法充分的开展专业技能教学,更少有学校能够配备完全和行业接轨的生产设备。因此,这样的教学硬件基础对专业技能教学将会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

(2)专业师资缺乏。好的师资队伍是专业教学的保障。而纵观江苏众多开设动画专业的职业院校,参与到专业教学的所有教师中,从动画专业毕业的专业教师的比例非常小,很多院校在开设动画专业时尚无专业的动画专业教师,临时抽调美术专业,平面设计专业或者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组成动画专业教学团队,还有的院校教师数量不足,一个专业教师要承担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不管这个教师在这个方面是不是能够胜任,大家在摸索中前进,教师的工作量很大,这无疑不能保证专业教学的质量。此外,由于条件有限,在专门的行业企业中聘请动画技术骨干到学校进行专业教学,使学校的专业教学与行业能够紧密联系的可能性更是极小的。因此,现有的专业师资基础不但不能保证专业教学质量,还会使专业教学越来越脱离市场,脱离行业需求,对人才的就业带来巨大的隐患。

(3)专业教学与行业衔接不紧密。从动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情况可以看出目前动画专业教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该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本专业的比例很小,大部分都改行进入其他行业。也许人各有志是一方面的因素,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动画专业教学脱离了行业,学生在院校里面学习到的技能比较欠缺,或者不对口的因素。动画公司的负责人经常感叹招不到好的动画师,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却因为不能胜任公司的技能要求而被迫转行,这是院校需要承担的责任。院校教学有其本身的欠缺,专业教师需要兼顾许多管理方面的工作,不能全身心投入到专业教学中,专业教师不能时时刻刻与行业紧密联系,导致专业教学与行业脱轨。我们的教学是为行业输送人才,脱节的教育如何能够承担起行业的人才培养的重任。

(4)专业办学得不到有效的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专业办学其实不只是有教学场所,有优秀的专业教师那么简单,为了使专业教学与行业接轨,不但要引进专业骨干做老师,还要不断开展校企合作。但校企合作是一项建立在学校与企业实际情况下成立的合作关系,必须有强有力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才能长期持续发展,而目前大部分院校的校企合作只满足于有校企合作形式的存在,并不做长期深入的拓展与规划,更谈不上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与团队构架。因此,校企合作也往往只能惠及极少数人,不能让大部分学生真正参与到校企合作项目中来,更不能真正实现产教结合。因此,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与行业脱轨,不能真正学到一手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2 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对高职动画教育的特点和现状分析,发现目前高职动画教育仍存在许多不足,本文提出以下改进措施,以求促使高职动画教育持续科学地发展。

2.1 明确动画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对于动画人才的培养绝对不是盲目的培养,而是需要合理的定位。只有明确了人才市场的需求,才能比较有针对性的培养,才不至于出现什么都只会一些,但什么都不能胜任的尴尬局面。动画行业岗位很多,不同岗位对技能的要求也不同,必须在充分认识学生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定位,将时间用在几个核心技能的培养上,比如原动画的制作能力,动画软件的使用能力等。学生适合面向中低端的动画制作与生产,参与到三维动画制作中的角色建模,材质贴图等。要将学生定位到一些技能性较强,但难度又不是非常大,对创意与艺术能力要求不高的一些岗位上来。有了合理的定位,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对口到相应的岗位上去,而要真正避免大而全的教学模式。有了明确的定位和目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被提高,专业教学也就找到了重点,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进行重点学习,重点提高。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专业教学的实施者,是专业教学的基本保障。好的师资队伍在专业教学中能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作用,而现实中很多院校师资队伍无论是在人数还是在团队结构上都还欠合理。因此,这无疑是动画专业建设发展的一个重点。首先,要对外引进优秀专业教师,来充实教师队伍。其次,要对内积极培养骨干专业教师,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行业进行顶岗工作,积累一线工作经验,学习先进的操作技能,然后反馈到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学习到行业的先进技能。最后,还要不断聘请行业优秀的技术骨干到学校来任课。这三种形式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才能合理有效的开展专业教学。在师资队伍的结构上也要不断优化,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新教师,外聘教师之间的结构要合理,不能偏重一头。

2.3 建立校企合作是动画教学的根本也是唯一出路

很多院校认为,有了好的实验场所,有了好的教师,就能够培养好的动画人才了。其实并不见得。有了场所,有了设备,有了教师,还需要有一套合理的校企合作机制,学生在校企合作中开展教学,产学一体,才是职业教学的根本模式。而现实中,所有院校离这样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校企合作不光光是与动画企业产生联系那么简单,需要结合学校与企业的现实因素制定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度,要寻找到适合校企合作开展的项目,并安排合理的场所进行项目的生产,安排教师团队进行生产、指导与管理。最好是能够安排独立的脱离教学的专业团队来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从而能够避免一个人双肩挑而出现力不从心的状态,反而不利于工作的开展。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校企合作项目顺利稳定地开展,还能够保证专业教学与项目生产进行有机结合,阶段性递进,逐步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合作项目的生产教学中来,真正形成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也只有这样学生在生产中才能真正学到一手的专业技能,完全和行业接轨,毕业后也不需要在通过行业进行培训或者至少是过渡期很短。这样的人才企业才能很好地接受,从而在招生、教学、就业中形成良性循环。

2.4 建立高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为了形成高效的校企合作体制,学校决策层要能够制定相对成熟的运作机制,有相对稳定的政策来保障校企合作的正常运转。要建立一个项目运作与管理的团队,一能进行项目生产,二能进行项目管理,还要能够有一定的业务拓展能力,通过阶段性的发展达到自我良性运转,或者能够形成盈利,这樣才能积极的刺激校企合作不断发展,带动良性的发展,从而在发展壮大后能够吸纳所有的学生融入这个产教结合的教学体系。

因此,发展校企合作是刻不容缓的一件事,在发展校企合作的同时,学校不断调整战略,调整院校的专业建设规划,教学体系的不断进化完善,逐步形成一个成熟的运转的体系,将整个专业的教学都融入校企合作的大项目中,才能够让学生真正融入行业生产,才能够让院校的教学真正符合市场,培养出市场需求的人。

参考文献:

[1] 贾亮.动画艺术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 金铺堂.动画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秦明亮.动画造型与设计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 常东东,王淼.浅析普通高等院校动漫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美术教育研究,2012(14).

[5] 王建凤.中职动漫课程教学探讨[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3(08).

[6] 张峰玮,鲁璐.高职动漫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

[7] 谢卿.职业院校动漫专业的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2).

对学校发展的建议 篇4

我认为,一个学校,治校之道,首在治人;治人之道,首在治心。所谓“人心齐泰山移”,新三中要想做强做大,上下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奋斗,是成功的重要保证。如何才能让教师们心齐呢?我认为:

1、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把新三中建设成为肥乡初中教育标杆,即是各级领导的期望,也应该成为新三中教师的共识。教师对此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对自己高标准要求,为了新三中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不懈努力。这样,大家心往一处用,劲往一处使。不但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而且增强了学校的战斗力。

2、要有一支公正廉明、能力过硬、思路创新的中层领导队伍。领导层是学校管理的核心,领导公正廉明,教师才能安心于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领导能力过硬,才能发挥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学校教师整体的战斗力。不断拓展办学新思路、管理新思路、教学新思路,才能保持学校旺盛的发展生命力。

3、要有严格、公正、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学校的各项教师考核制度是教师行为的指向标。要善于发挥考核制度的指挥棒作用,让教师明确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依制度治校,严格执行,不徇私情,务必使多劳者多得,少劳者少得。树立人人争着干的正气,使每个教师都能在工作之中体验到自己的价值。

4、教师要树立严谨求实、刻苦钻研的校风,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这也是保证学生安心学习的重要条件。

人心齐是学校发展的内部保证,而教学成绩则是学校的命根子。现在社会评价一个学校,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教学成绩。学校说得再好,没有成绩,什么都成了空话。新三中要想成为肥乡教育的龙头老大,成绩是关键中的关键,考试出成绩才能一鸣惊人,立于不败之地。我认为,学生成绩的提高需要具备以下几点:

1、优秀的师资队伍。业务强、素质高、品行好、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是教学成绩取得的关

键。这在我们三中的老教师应该没有问题。将来新招聘的年轻教师,学历高,知识丰富,年轻有干劲,虽然经验欠缺,如果老同志加以帮助指导,假以时日,应该也没有什么问题。这也是我们三中的优势。

2、优秀的生源。文成学校之所以成功,首先就在于他们一直选择最优秀的生源。其次才是

严格的管理。至于师资,用的都是新毕业生且更换频繁,师资实力并不强。蔡校长对我们的招生强调宁缺毋滥。我表示非常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分数线一旦降了,就意味着降低了自己的定位和要求,后患无穷。

3、充足的学习时间。学校一定要保证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这是成绩提高的重要一方面。

4、大量的学习资料。说到底,当前的教育体制还是以应试为主,学生成绩要想提高,应试

能力一定要强。多做题,见识各种题型,考试时才能得心应手,考出好成绩。

此外,校内还要要组织形式多样的学科考试竞赛、班级考试竞赛。“考考,老师的法宝”。只有多考试,才能找到差距,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总结教学经验,同时对学生和老师也起到重要的督促作用。

员工对企业发展建议 篇5

现在,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不再是资金,而是企业是否拥有一支一流的人才队伍以及怎样来吸引和留住人才。许多企业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地引进人才,也投入许多人力、物力、财力去挖掘和培养企业内部员工的各方面能力,以形成企业独特的人力资源优势。”但是,同时也面临这样一种情形: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越来越需要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而另一方面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越来越弱。因此,企业化大力培养的人才流失了,这不但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支出,影响企业正常的工作秩序,更有甚者还有可能随着人员的流失带走企业的商业机密、核心技术、管理密诀等企业的重要资源,给企业造成严重损失。那么,企业怎样来防止这种现象呢?那就是企业要通过一定手段和措施来增进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特别地,在企业实施兼并、重组以及内部人事管理创新(如末尾淘汰制)时,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越发重要。

一、强化企业文化建设

所谓企业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组织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而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机制,整合企业现有资源,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有利于企业发展、增进员工忠诚感的主导价值观。以下主要从三方面说明企业文化建设在培养员工对企业忠诚感方面所起的作用。

1、强化企业的经营理念

理念对人有凝聚作用,并使人产生一种归属感。经营理念关系到企业将是什么样的组织,企业的远景目标是什么,以及企业将树立怎样的公众形象?也关系到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根本看法,决定着员工个人的发展前景。理念有指导人的行动的作用,企业拥有完善而正确的经营理念,就可以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培训、教育、开发,引导企业内部员工的行为,有意识的调整员工的个人需求使之与企业的远景目标相一致,形成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力。

2、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

企业在生存和发展的每一过程中,都需要人、财、物等资源,在这里人力资源是处于首位的。企业应清楚地认识到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能不断开发的资源,在实际中应改变过去那种视人力为成本的观点,而应将人力看着是企业资本,科学的开发、使用这种具有创造性的资源,为企业创造财富。

因此,对待员工应象麦格雷戈的“Y”理论所描述的那样:他们是值得信赖和尊重的,是愿意工作的,受到成就感、自尊感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求的激励,是有进取心和创造性的。“以人为本”不能是企业挂在口边的一句空话,而应下工夫去择人、用人、知人、培养人,要把“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真正体现在企业的各项制度和文件之中。

3、以诚信为凝聚力 人们常说:“人无信则不立。”可见人之立于社会,诚信是何等重要。在商业社会中,这句话同样对企业具有现实意义。企业对外参与竞争需要诚信,对内吸引人才、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更加需要诚信。

诚信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根本,企业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基于诚信来建立。这种价值观一但形成,就会在企业中产生强大的聚合力。能够促进员工大胆地去创新、奋进,使他们在革新中无后顾之忧,给他们犯错误的机会,在不断的实验、实践中为企业提供最新的产品技术、管理方法等,从而持续地增强企业参与竞争的优势。

二、建立公平竞争机制

公平竞争机制主要体现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力使用与管理方面。为了使企业员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使他们不断的自我学习、自我提高。企业在择人、用人方面应充分挖掘内部人员的潜力。而且,内部选拔有助于对参与竞争者进行全面的了解,迅速进入工作状态,节约人员招聘成本等好处。另一方面,要防止“拉关系、走后门”等不良现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把握公平竞争的原则,使每一位员工都有晋升的机会,以促进企业内部人员的合理流动。这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1、公开选拔

晋升应打破企业内部的等级界限,充分挖掘内部的人才,公开招聘、平等竞争,让有能力的人员都参与进来,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一般经过以下几个步骤:①、组织招聘人员。②、公开需要招聘的职位数量。③、公开需要招聘人员的任职资格。④、公开招聘人员的考评内容、方式。⑤、通过内部信息渠道作好宣传工作。⑥、受理员工申请。⑦、考评测试,择优录用。⑧、对录取人员的持续考察。

2、明主监督

要保证选拔过程中公平竞争、择优用人。出了依靠招聘人员的自觉性,还必须依靠明主监督机制。员工参与监督不但体现了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能增强员工的责任感、自信心,亲身了解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对人才使用的价值观。从而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加强员工的自律行为。明主监督体现在:员工应清楚招聘人员的资格,完整的招聘职位方面的信息,考评测试方式的公正性以及提出有建设性的见解等。这样监督机制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建立平等对待机制

公平对待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员工认为是否公平由主观判断形成的,这要受其自身价值观影响,往往高估自己的贡献,看底别人的付出,即使客观上公平,也会认为不公平。一旦他们认为不公,就会产生消极抵抗心理,改变对企业的看法,从而不利于企业内部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因此,必须培养员工对公平的正确看法,通过相应的措施来完成。

1、公平的绩效考评机制

绩效考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对员工完成工作任务的确认,员工使用情况的评定。而且,涉及到薪金确定、晋升机会等方面,总之影响每一员工将来在企业中的发展前景。因此,绩效考评应充分把握公平、公开、公正、面向未来的原则,既要考评其现实能力,也要考评其发展潜力。具体从以下方面进行:①、考评指标应科学、全面、易操作。②、同一工种、同一岗位考评指标应统一。③、考评人员应具有良好素质,与被评价人员无厉害冲突。④、选择科学的考评方法。⑤、作好考评的宣传工作。⑥、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⑦、科学合理的应用考评结果。

2、完善的培训机制

企业培训具有传递信息、改变观念、更新知识、发展能力的作用,是为企业培养人才的有利手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总要淘汰一些不合格的人员,引进一些人员,由于每一企业自身的独特性,不可能总是能聘用到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大部分人才还需靠长期不断的培训来提供。因此,应把握企业发展需要的总体原则,使所有员工都有接受培训的机会。依据不同的职位、工种设计培训方案,并对培训结果进行科学的测试。使他们对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以及各种制度、规范有清楚的认识,树立公正的、客观的评价事物的态度。

3、科学的薪金制度

科学的薪金制度要考虑企业所处行业薪金状况,企业工资总体水平,岗位差别等因素。首先,它不仅要考虑企业的现实情况,也要考虑企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周期波动。因此,科学的薪金制度要有一定的弹性,这样,在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或企业进入战略调整期,企业利润降低。由于,员工薪金能够作出相应调整,就不会导致裁员。这不仅可以降低培训费用,更能增加员工的就业安全感,促进员工队伍的稳定。其次,科学的薪金制度即要体现同工同酬、按劳分配的原则,又要体现激励员工的作用。以防止过去那种吃大锅饭的现象。第三,科学的薪金制度要在现有的薪金分配方法的基础上,引进新的分配方法(如期权),以真正达到激励经营者、员工的作用。

四、健全的激励机制

增进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目的是要在企业内形成一种凝聚力,留住企业真正需要的、符合企业价值观和发展的人才,提高他们对企业的贡献精神。因此,必须健全激励机制,激励的目的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个人潜力发挥最大化。激励机制本身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其对象包括供应商、客户、员工等与企业成长相关的各方面,在此,只探讨企业对员工的激励。健全的激励机制应结合企业的整体制度,从企业中清除不利于激励的因素,采取有利于激励的因素。在现实中物资激励虽有较大的激励作用,但也要避免过多采用物资激励的方式,应使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除了高薪外,企业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舒适的工作环境、竞争力及发展前景等也能对人才产生吸引。而企业内部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员工职业规划、绩效管理、信息共享、末位淘汰、有奖建议等,都能对企业员工产生较大的激励。因此,激励不单是某一方面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去考虑。只有这样,建立的激励机制才会达到企业期望的效果,“促进企业价值观和标准的提升”。

员工对企业发展的建议 篇6

一、构建和谐企业要做到“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企业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各单位既要注重解放人和开发人,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与舞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又要努力做到使人们各得其所。

针对组织对人的过度控制,以人为本体现为对人的解放和开发。如果仅把人看作成本,就容易把劳动者当作物,而不是当作人,就会漠视人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就容易降低劳动者的工资,不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如果把人当作组织的主体与目的,那就意味着要注重对人的解放和开发,为每个人潜能和能力的发挥提供相对平等的机会与平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使人各尽其能。这里着重强调尊重人的能力问题。一般来讲,人们不仅要求能够过上健康长寿的生活,而且要求能够充分接受教育,能够具有足够的社会交往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空间,能够自我实现。人的发展的这种特征,意味着要注重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和运用,并把人的能力作为基本价值。

二、构建和谐企业要做到“三破三立”

一是破除墨守成规的旧观念,与时俱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二是要破除你死我活的旧竞争观念,树立和开展竞合双赢或多赢的新局面;三是要破除嫉富嫌贫的旧观念,树立利益和谐的新观念。通过构建与正确运行共享企业发展成果的新机构,在充分尊重个人价值取向的同时,兼顾对社会的回报;既要提倡带头致富,更要提倡共同致富,促进企业经营成果和利益的“共享”。

三、构建和谐企业要规范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大力推进“阳光”经营,严惩个别销售人员采购人员及干部截流客户货拿回扣现象:

企业是依法成立,合法经营,用户支持中生存发展的实体,员工和消费者利益相关者履行应有的义务与责任。员工的工作环境和相应收入需要得到满足、消费者的权益要得到确保。一是要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责权利、理顺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二是解决好公司内部下下、左右组织的关系,建立横向联系、垂直指挥系统,实现企业管理从能人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的新跨越;三是坚持以企业公开为载体,大力实施“阳光经营”,通过企务公开架起领导与职工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桥梁。四是严惩个别销售人员采购人员及干部截流客户货拿回扣,这种现象在每个分厂几乎都存在,这对一个企业来说是致命的。

四、构建和谐企业要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先导,大力实施和谐管理

“和谐”既是一种伦理,也是一项管理准则,这就要求企业以“和谐管理”为指导思想,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这不但是企业实现与外部环境和谐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石和保障。探索企业内部各种冲突产生的根源,从根本上讲,就是缺乏建立在统一价值观念上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具有整合企 业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它包括企业精神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其中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的经营工作与企业文化只有很好地融合,才能培育员工高尚的精神境界,才能塑造员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创造具有亲和力的人际环境,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同时,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就会深深地扎根于员工的思想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并转变为实际生产力。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为和谐企业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对企业发展会起到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五、构建和谐企业要牢固树立诚信理念、建立健全企业诚信体系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市场经济越发展,人们就越发感到诚信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企业诚信建设是企业的无资产,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要强化信用观念和道德修养,不断完善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切实加强自律,改进经营管理,守法经营、诚信纳税,为构建诚信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六、构建和谐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创建和谐企业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感,以积极的态度承担社会责任,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公益事业多做实事,满怀真诚,奉献爱心,关注社会发展与进步。尽管企业经营最终目的是盈利,但无论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都不可游离于社会之外孤立存在。任何一个企业如果忽视了社会责任就不算成功企业,只有注重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在长远的发展过程中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只有给予社会最优质的服务,社会才会给予企业回报及认同,在这样良性循环下,企业才是最终受益者。

江苏光伏产业发展分析与对策建议 篇7

关键词:江苏光伏产业,太阳能,现状,对策建议

1 国内外光伏产业分析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 各国为提振本国经济, 政府都采取了干预政策, 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挽救市场, 以达到刺激经济复苏的目的, 其中, 发展光伏发电是主要措施之一。由于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盟各国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对可再生能源领域给予了强力支持, 同时, 多晶硅等主要原材料价格在持续了多年高位运行后出现大幅度下降, 导致2010年光伏组件的价格比2008年上半年下降了60%[1]。在以上双重因素的作用下, 光伏发电市场需求在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情况下, 不仅没有萎缩, 反而出现快速发展, 2010年全球光伏产业呈现爆发性增长态势。

在过去10年中, 光伏市场在所有发电技术中增长最快, 年均增长率达到了40%。2010年新增了16.6GW, 截至2010年底, 全球光伏市场累计装机容量达到约39.5GW, 年均发电量达到约50亿千瓦时。近几年来, 欧盟一直扮演全球光伏市场的引领者角色, 处于市场主导地位, 其它地区难以与之匹敌。目前, 除欧盟外, 只有日本和美国超过GW级安装量, 中国将很快会突破GW安装量, 其它国家还要几年的时间才能达到这样的发展水平 (如图1所示) 。

尽管全球光伏市场持续繁荣, 但全球市场发展很不均衡。虽然全球从总量上看市场暴涨, 100多个国家开始利用光伏发电, 但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依然没有改变。2010年, 德国、意大利、捷克、日本和美国5个国家就占据了全球安装量的80%, 其中欧盟成员国的安装量占全球的75%, 排名前三位的国家分别是德国、意大利和捷克共和国, 总安装量为达到10.9GW[3,4], 占全球的65.7%, 仅德国一个国家的装机量就达到7.4GW, 超过2009年全球新增装机总量 (7.2GW) 。日本和美国的市场需求分别增长了101%和96%。中国的光伏发电新增装机总量首次超过500MW, 是2009年新增装机容量的2倍多, 截止2010年累计装机达到近900MW, 比上一年度增长了125%。印度市场的表现不佳, 2009年出台的“尼赫鲁国家太阳能计划”没有达到预期结果。虽然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快速发展, 改变了德国一枝独秀的局面, 但中国、美国和印度等极具潜力的市场发展还不尽如人意, 非洲、南美尚未启动, 光伏发电局限于少数国家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 (如图2所示) 。

数据来源:Photon国际

光伏产业权威咨询机构Solarbuzz预测, 由于欧盟国家实施政策紧缩, 不断削减对太阳能发电的补贴, 到2015年, 欧洲市场份额将会下降至45-54%之间, 而北美与一些亚洲市场将会迅速增长, 其中美国, 加拿大, 中国与日本将会是主要快速成长的市场。欧洲光伏工业协会 (EPIA) 的预测显示, 到2015年及以后的一段时间内, 全球光伏市场仍将持续增长趋势, 2013年全球光伏市场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100GW, 到2015年将达到131-196 GW (如图3所示) 。但全球光伏市场的格局在今后几年内将会很快发生变化, 欧盟成员国所占市场份额将下降到40%-45%, 而其它地区特别是亚洲地区所占份额将会大幅增加, 但在未来10年内, 欧盟仍可能是光伏市场的主导地区, 在光伏技术具有充分市场竞争力之前, 光伏市场仍将是一个靠政策激励驱动的市场[2,5]。可以看出, 今后全球光伏市场将会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 虽然Solarbuzz与EPIA的预测有相似性, 但从全球过去数年的实际结果验证来看, EPIA的预测结果更加准确。

由于国外的技术封锁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我国的光伏产业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 直到2004年后才开始快速发展, 2007年我国跃升为世界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 之后几年产量连年翻番, 2010年达到10GW, 占世界总产量的50%, 连续四年居世界第一, 在利润水平相对产业链最低的电池和组件这两个环节, 中国占据了全球一半的产能及产量 (如图4所示) 。与此同时, 我国光伏发电市场也开始起步, 2010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520MW, 累计装机量近900MW, 居世界前10位。由于全球光伏市场需求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推动了我国的光伏产业链的形成, 不仅在光伏产品上形成了上下游配套, 生产装备和配套辅料的国产化进程也在加速, 我国已经初步掌握了产业链各个环节中的关键技术。在光伏产业链中, 多晶硅企业有20多家, 硅片企业60多家, 电池企业60多家, 组件生产企业330多家, 光伏行业年产值超过3000多亿元, 进出口额220亿美元, 就业人数30万人[6]。由于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明显, 产业聚集效应将得到进一步放大。据上海太阳能学会作出的初步统计, 2010年新建和在建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约400条, 我国太阳能电池总产能在2010年底将超过20MW, 在2011年将进一步达到30GW[7]。

数据来源: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收集整理

2 江苏光伏产业发展分析

江苏是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策源地, 近几年在国际市场的拉动下,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形成了高度集聚的长江下游光伏产业带, 生产工艺水平和产品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产品广销国际市场。2010年, 江苏光伏产业实现产值1988亿元, 同比增长81%, 生产的光伏电池 (组件) 超过5GW, 光伏电池产量约占全国的53%[8];有产品生产、设备制造、配套辅料等光伏产业相关企业600多家, 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 产业链条完整, 配套能力不断提高。

2.1 多晶硅产量大幅增长, 成为我国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目前, 江苏共有5家多晶硅生产企业: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大全集团、江苏顺大集团、无锡中彩集团、江苏阳光集团 (占宁夏阳光硅业65%股份) 。其中, 江苏大全集团多晶硅生产基地设在重庆万州, 江苏阳光集团多晶硅生产基地在宁夏, 其余3家均在江苏境内。2010年, 3家江苏境内企业多晶硅产量为20003吨, 占全国总产量的42%;如果加上江苏大全 (3771吨) 和江苏阳光 (65%*800吨=520吨) 的产量, 则江苏的多晶硅产量为24294吨, 占全国总产量的51%。多晶硅产量的大幅增长, 使得我省光伏产业原料依赖进口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变。

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江苏中能”) 过去4年来, 多晶硅产销量连续翻番, 产品质量提升到电子级, 通过技术提升改造, 2010年实现年产能2.1万吨, 全年产量达到1.785万吨。目前, 江苏中能已经成为世界上单体规模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基地, 产量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9]。同包括晶澳、天合、尚德、阿特斯、南京中电、林洋等国内外主要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企业签订了4~7年的长期供货合同。

数据来源: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收集整理

2.2 光伏电池产量增长翻番, 成为全球光伏产业主要区域

金融危机发生后的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 江苏光伏产业的增速有所放缓, 2009年第四季度起开始回升, 2010年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增长期, 整个行业产值逐月攀高, 单月环比增幅平均在5%以上。为适应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 江苏光伏企业纷纷扩产, 出货量不断增大, 全年光伏电池产量超过5GW, 达到5394MW, 同比增长130%以上, 约占全国总产量的的53%, 约占全球的26%。尚德公司产量达1585MW, 超过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 跃居全球第一;天合公司产量也超过1GW, 同比增长165.7%, 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光伏电池制造商之一。2010年, 江苏有2家企业进入全球光伏企业前10强, 有5家企业进入全球光伏企业前20强。2010年, 江苏有5家企业进入中国最大的10家光伏电池企业。

数据来源: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收集整理说明:其他部分包括江苏浚鑫、南通强生等, 为估算值。

数据来源: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收集整理

2.3 技术创新水平快速提高, 掌握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江苏光伏产业规模在迅速扩大的同时, 技术创新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已掌握了一批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重要技术,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近100项, 创造多项世界“第一”, 填补多个国内“空白”。其中, 单晶硅电池光电转换效率提高至19%, 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多晶硅生产成本控制在每公斤22美元, 每生产1千克多晶硅全流程电耗控制在100千瓦时以内, 达到了国际同行业水平;新研制的双面照光晶体硅太阳电池, 填补国内空白;高端电池背膜研制成功, 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自主研发的多晶硅浇铸炉填补国内空白, 打破国外垄断, 价格只有国外的1/3。近两年, 江苏又布局了一批光伏装备重大研发项目, 其中光伏产业核心装备气相沉积设备、高温扩散炉等陆续实现自主制造, 国产化率已达70%[10]。

2.4 光伏制造进一步向江苏聚集, 产业规模继续放大

“十一五”期间, 江苏太阳能光伏产业迅猛发展, 形成了“多晶硅-单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系统”上下游相配套的完整产业链和庞大的产业集群, 以江苏为主的“长江下游光伏产业带”在国际光伏产业界开始享有盛誉。

无锡不仅是中国光伏产业的策源地, 也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2010年, 无锡市继续领跑江苏光伏产业, 实现总产值410亿元, 同比增长35%, 光伏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实现出口额43.17亿美元, 同比增长137.83%, 占全市出口的11.9%, 占江苏省光伏出口的31%。拥有尚德、浚鑫、佳诚、爱康、海润等一批出口超亿美元的企业。

常州是我省光伏产业发展较早的城市之一, 以天合光能、华盛天龙、亿晶光能三家上市龙头企业为中心, 大力创建太阳能光伏产业园, 迅速成长为有着较完整产业链, 100多家企业汇聚的光伏产业“高地”。据不完全统计, 常州光伏行业2010年销售收入超过320亿元。常州市政府出台了《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三年跃升计划》、《常州市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扶持政策, 加快促进光伏产业园的发展, 引导中小型光伏企业的集聚。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中, 也从政策资源、措施保障、资金扶持到项目管理等也都给予光伏产业园大力支持。在政策鼓励之下, 常州光伏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目前全市有三大光伏业集聚区:天合产业园、金坛产业园和正在规划建设中的武进产业园, 吸引了众多中小型企业。

扬州为加快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 出台了《扬州市千亿元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规划》、《扬州市关于促进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从税费、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对光伏产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市财政还筹资3000万元设立了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专项发展基金, 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和相关产品的推广应用。同时, 围绕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 扬州组织开展了全方位、多形式的专题招商推介活动, 引进了一批大集团、大企业、大项目, 先后有多家企业投巨资建光伏生产基地。2010年, 扬州的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产值已超过200亿元, 今后几年有望实现快速发展。

截止2010年, 我国共有16家光伏企业在海外上市, 16家企业在国内上市, 其中14家是光伏产品生产企业, 2家是工程设计承包企业。江苏有8家企业在海外上市, 如果算上大全集团全资子公司———大全新能源公司 (重庆) , 江苏有9家公司在海外上市。

数据来源: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收集整理。

2.5 工程应用步伐明显加快, 系统承包能力增强

为推动光伏产品的应用, 江苏积极建设各类光伏电站。2010年, 徐州协鑫光伏电力有限公司20兆瓦大型光伏地面电站竣工并实现并网发电, 该光伏电站是目前我国装机容量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 填补了我国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建设领域的多项工程与研究空白。中电集团承建了南京南站10MW屋顶光伏并网示范电站, 该电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建筑一体化 (BIPV) 项目。江苏共获得23个国家“阳光屋顶计划”项目, 全省将在2010年底建成57MW光伏电站。江苏企业在加快省内光伏发电应用的同时, 进一步提升国际工程承包能力, 尚德成功中标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泰国曼谷40MW太阳能电站, 南京辉伦为捷克一家全球第五大单体太阳能光伏电站提供全部35MW组件, 泰州中盛开发出的太阳能巡日发电系统, 能提高太阳能发电效率40%以上, 跻身于全球光伏电站总承包知名企业行列[8]。

3 江苏光伏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由于光伏市场的再次升温, 不仅现有的光伏企业不断扩产, 大批传统集成电路及平板显示企业也开始涉足光伏产业, 行业竞争愈演愈烈。从国内来看, 许多省市纷纷出台鼓励政策、制定发展规划, 加大光伏产业布局, 投资兴建光伏产业的企业越来越多, 且投资规模越来越大;从国际来看, 美国、德国、日本的光伏大佬不断在东南亚地区建立新的生产基地, 大幅度扩充产能, 而中国的一些光伏企业为了避免国际贸易纠纷所带来的影响, 也纷纷向欧美国家布局;与此同此, 台积电、鸿海、LG和三星等全球知名的集成电路和平板显示生产厂商, 凭借资金、半导体制造技术、运营管理及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 纷纷投资光伏产业。从上述形势可以判断, 光伏行业发展将出现新的格局, 光伏行业将面临新一轮洗牌[12]。为应对快速变化的新形势, 促进江苏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 大力提高光伏产业的组织程度

目前, 江苏光伏产业领域的企业数量已经不少, 也有几家进入全球行列, 但总体上企业的分布还是比较分散, 集中度不高, 迫切需要加强行业的组织程度, 推进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和资源重组, 提高产业集群发展水平, 在产业链各环节, 着力培育几家创新能力强、规模大的企业, 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2 加强产业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加大对光伏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在基础材料、制造工艺、生产装备的国产化以及系统集成和平衡部件等各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通过技术创新努力降低成本, 巩固和发展核心竞争力, 加强科技研发平台的建设, 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使我省光伏产业的技术水平始终保持国际领先地位。通过招标等形式调动产学研各方面力量联合攻关, 重点支持气相镀膜、激光刻蚀、氢化还原等光伏产业关键设备的自主开发, 尽快实现全套生产线设备的国产化, 掌握光伏产业核心技术自主权。同时, 积极引导和支持薄膜电池、聚光光伏等下一代太阳能光伏新技术产品的研发, 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13,14]。

3.3 扩大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规模

光伏建筑一体化产业的发展, 重要的是通过培育市场, 形成市场需求规模。一是要尽快实施已完成申报的国家级光伏建筑一体化示范项目的装机应用;二是建设智能电网示范区, 区内以太阳能屋顶和幕墙为切入点, 对原有的电网进行改造, 进行电力双向自动调配的试验运行;三是在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中, 将光伏建筑一体化作为重要组成部分, 设立专项经费推广应用光伏产品, 充分体现节能、绿色、环保的建设理念;四是支持学校、医院、政府机关、机场等公共建筑应用光伏产品, 以市场规模的扩大带动产业的持续发展[13,14]。

3.4 推动光伏产业向高端发展

江苏的光伏产业在经过新一轮的快速发展之后, 必然面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由于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 产业链的部分环节获利很低, 这使得许多企业在技术升级和降低成本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加大, 必将制约光伏产业的持续发展[15]。光伏企业应加快产品结构调整, 根据市场需求情况, 提高产品质量, 把握新技术发展前沿, 抢占技术发展先机, 不断向高端领域发展。

3.5 建立产业监测与风险预警机制

对江苏经济发展建议 篇8

关键词:旅游发展;烹饪人才;需求分析;对策

随着江苏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酒店餐饮行业的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特点日趋突显,各类餐饮企业应运而生,而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及人才紧缺的现状,已成为制约餐饮行业迅猛发展的瓶颈。高等职业教育正在遵循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培养符合旅游酒店厨房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厨房生产者,使学生具备从事酒店厨房生产的工作能力,适应行业发展与职业变化,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和旅游业发展需要。

一、江苏旅游发展对烹饪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1.省内旅游酒店餐饮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餐饮市场的迅猛发展导致国内餐饮业零售总额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新的酒店不断增多,餐饮业需要大批的烹饪专业人才。就目前江苏旅游发展来看,省内烹饪专科学生紧缺,所占比例较少。从市场调研的数据来看,江苏省内旅游酒店餐饮业烹饪工作人员中,18%的人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出来的,30%左右的人只在民办烹饪培训班经过了3个月或1年时间的短期培训,40%的人左右是经过职高、中职的中等职业教育,经过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数不多,只占12%左右。随着江苏星级饭店和社会餐饮业的迅猛发展,烹饪人才的社会需求总量不断增加,每年需要大量的各种层次的实用型烹饪人才。据江苏省旅游局统计的数据,江苏星级酒店数量已位居全国第三位,由于区域饭店发展迅速,不少世界顶级酒店管理机构纷纷涉足江苏省内酒店业。世界前10大酒店管理公司有8家进入江苏省内,如洲际酒店集团、希尔顿集团、香格里拉酒店集团等。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是生活性服务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烹饪专业人才培养应以中国烹饪传统技能和地方特色为基础,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标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烹饪专业人才培养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人才需求为目标,在充分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符合旅游酒店用人标准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江苏省餐饮行业烹饪技能型人才市场短缺

随着旅游酒店餐饮业的不断发展,厨房烹饪技术人员已严重缺乏,酒店企业急需一大批高素质,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具有很强职业岗位能力的应用型专门烹饪人才。近3年,烹饪毕业生供不应求,就南京而言,每增加三星级以上饭店至少5家,每一家按35名厨师的需求计算,至少需要180人,再加上社会饭店、民营餐馆的需求以及每年流动的、改行的、退休的和外地需要的等,每年大约有600-1000人的需求量。而南京地区的高技能、复合型烹饪专门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烹饪专业人才是旅游酒店厨房菜品不断创新的关键人物,是饭店建设最活跃的生产力。现代旅游餐饮业的发展需要新设备、新工艺、新的烹饪技术的不断武装,更需要大批高质量的烹饪专业技术人员。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烹饪高技能人才岗位的缺失,迫使旅游酒店企业在困境中不断寻求解决方案,走向成熟。烹饪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餐饮业的发展密不可分,高职烹饪专业人才培养要为旅游酒店餐饮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我们在旅游酒店市场的调研过程中,必须瞄准烹饪人才市场需求,专业要锁定现代市场的发展趋势,根据酒店厨房的岗位设置专业课程。而且,烹饪专业人才培养要时刻跟踪学生就业岗位,探索高技能应用人才培养的教育特色,牢牢把握高职烹饪人才需求发展的学科前沿,科学分析烹饪人才市场需求,就必须建立在现代旅游酒店企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之上。

3.旅游餐饮业特点决定了烹饪工艺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量大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的“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从1978年起,该院特别是烹饪工艺专业的建设,30多年来以其独特的办学形式、培养模式、创新的教学理念以及多年来办学的积淀,在中国的旅游教育业和饭店业内始终享有较高的声誉。该专业始终着眼于教学与酒店厨房生产实践相结合、烹饪课程的教学服务于行业的现代高职教育理念,持续推进烹饪项目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突破了职业教育原有的知识理论化的学科体系。在烹饪项目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坚持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学生为主体”的办学方针,按照行业、企业技能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任务设置课程,实现了项目课程教学与旅游业市场需求相对接,培养了学生烹饪工艺的生产制作与菜品设计能力、质量管理与菜品创新能力。该专业以构建模块化专业课程为先导,并以此为核心拓展延伸到教学及管理的各主要方面,形成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培养“职业型人才”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做到了毕业即就业。我们根据近5年的烹饪毕业生跟踪调查和招聘单位用人需求统计,每年来招聘烹饪专业毕业生的饭店企业有60-85家,岗位需求平均每年在200人左右,而且许多三星级及以下的旅游饭店和大型社会餐饮企业都进不了我们毕业生所选的行列,烹饪班的学生每年的就业率100%。面对江苏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目前该烹饪系每年只有120-180人的招生规模,烹饪专业招生学生数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些都得益于该烹饪专业的素质教育,立足旅游酒店以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二、烹饪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应采取的对策

1.构建校企结合的旅游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我们根据国家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来进行课程建设。以“项目课程”体系取代了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项目课程与传统学科型课程比较,体现在通过对原有多门割裂的学科型课程重组,引入了营养配餐知识、强调食品安全、中西烹饪技能进行融合,文化基础课为专业课有机服务等,整合出全新的烹饪项目课程体系。在改革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破原有的学科系统化、理论化的框架,在课程中体现生产与教学相结合、体现教与学的互动性,树立以培养学生职业的综合能力为目标的现代职教理念。确立现代烹饪职业人所需要的技能结构,重新构架烹饪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三以一化”(即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化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在项目教学中,强调多种能力的组合、各种知识的结合,不断加强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实践生产相结合。基于上述思考,我们提出了烹饪项目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核心理念:以烹饪原材料生产为主线,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路径,以弘扬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标,以饭店行业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方向,达到国家规定的中高级中西式烹调专业的标准。彻底打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思路和模式,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2.创新烹饪项目课程的体系

(1)制定与培养模式相对应的烹饪课程体系。在烹饪专业课程体系制定过程中,我们通过对餐饮市场和旅游酒店企业现状的调研分析,按照餐饮行业和厨房各个工作岗位的中式烹饪师、西式烹饪师、中西式面点师等职业岗位的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技能训练为重点,突出现代酒店厨房烹饪各工种人员的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基于厨房生产与设计和产品制作与革新、满足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将专业课划分为培养专业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的两大部分,并按照岗位职业能力与专业特点整合课程体系与内容。

上一篇:消防大队2004年度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店长岗位竞聘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