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勘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地勘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的思考(精选8篇)

关于地勘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篇1

一、我国地勘行业经济发展现状

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全球地勘投资只有20多亿美元。此后,随着矿产品价格上涨,中国地质勘查投资总量也随之上涨。2005年,全球地勘投资达52亿美元,接近1997年的波峰(当年全球固体矿产投资57亿美元)。2006年,全球地勘总投入又比2005年增长20多亿美元,单从固体矿产投资总量上就可见一斑。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地质勘查投入萎缩,但总体发展前景依然看好。2010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资在整个勘查投入中的比例继续加大,预计整个勘查投入在财政资金的拉动下保持增长态势。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地质勘查投资力度的“十五”期间,社会类资金投资第一次超过了中央和地方投资,社会类地勘投资份额从2000年的30%增加到2005年的70%,投资比例变化的同时,地勘市场主体也在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民企涉足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矿产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愈来愈显著。

二、我国地勘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地质勘查工作领域扩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地勘单位改制,国有地勘单位逐步融入本地区经济发展之中,受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影响,市场由原来传统意义上的地质勘查市场向“大地质”市场过渡,地质工作的内容将不断丰富。来自地质灾害防治、地热资源勘查、建筑工程勘查、地下水污染防治、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等领域的地质工作将继续走强。

(二)海外地质市场发展空间巨大。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瞄向海外市场,主要以亚洲和非洲国家为主,投资矿种多为有色金属。虽然进入海外矿业投资市场的历史较短,但近几年的发展确实使我国企业在融入国际矿业投资市场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我国地勘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断层和复合型人才缺乏。随着地勘经济和矿业开发的不断发展,地质找矿工作投入力度的加大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很多地勘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严重断层,已退休的老同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年轻人在业务方面还不能很快上手,技术骨干凤毛麟角。随着地勘单位越来越多地融入地方、越来越多地走向社会,经营管理、综合研究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匮乏的问题就越来越突出。

(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在加强地质找矿和地质勘查工作中,作为地勘单位,依法取得矿业权是先决条件,而现在由于种种政策的、经济的、社会的因素存在,办理矿权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大,矿权申办难度加大、维权成本高。地方政府成立资源管理委员会,以实际控制矿业权及其运作管理,制定地方政策,收取安全、投资保证金。同时,这些保证金并没有相应的专门账户进行管理,常被挪用,到时会以投资不到位、环境遭到破坏而不予退还。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选择地方企业开发资源,制定土地政策,帮助地方的矿业公司垄断辖区内的矿产开发,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当前的地勘工作和长远的地勘经济发展。

(三)忽视科技创新,设备落后。目前,我国很多地勘单位只注重开拓社会市场,增加经济效益,人力、物力的应用都集中在具体项目实施上,真正投资在科技创新、技术手段创新方面的人力、物力资本少之又少,坐下来潜心搞研究的技术人员也很少。现有的勘查设备相对落后,对于设备,使用的多,维护的少,有的设备购买回来了,才发现不适用;有些先进的设备,又不是很会操作。地勘单位要充分挖掘设备的潜力,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已经陈旧落后,有的甚至还在超期服役,但我们可以通过合理配套、加强改造,进一步挖掘现有设备的潜力,提高生产效率。

四、我国地勘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注重人才培养,留住人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地勘单位应该更新观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借鉴先进的人才管理理念和方法,使得人尽其才。前些年,由于地勘行业不景气,地勘单位盲目转型,发展第三产业,地勘主业的地位降低,许多优秀地质技术人员纷纷下海或调入其他行业部门,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目前,好多地勘单位用人方面都是论资排辈,一些年轻而且有才能的人,得不到单位重视,不能充分实现个人价值,因而跳槽谋求更好的发展。针对人才断层的问题,地勘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适当聘请地质专家和已退休的老技术人员,充分发挥老专家熟悉本地区地质工作背景和经验丰富的优势,一方面“传帮带”,另一方面有效缓解人才断层的问题。

另外,要给在职人员提供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注重调动地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激励技术人员积极参与科技攻关,制定相关的技术人员管理办法和科技进步奖励办法。在人才引进、培养方面,不但重视高级人才队伍建设,而且重视应用型、操作型人才建设,注重野外一线初、中级专业人才和技工人才的培养。地勘单位地质工作以野外工作为主,工作地往往都是大山、草原和戈壁,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地勘单位要提高野外工作人员的津贴,尽可能地改善野外生活环境。

(二)加强与矿权所在地政府沟通,做好矿权运作。加强与地方政府的交流,了解地方政策,用最大的努力节约矿权维护成本。对近年来所做的矿权工作总结经验和教训,对已经向外合作的矿权继续抓好落实和推进工作;对成矿条件好、有开发前景的矿权,由以往的转让向经营开发转变,由资产管理向资本运营转变,由买卖矿权到自主或联合开采转变,最大限度挖掘矿权效益;对于成矿条件不清、开发环境不佳的矿权争取在有效期内一次性转让;对于基础地质工作没有做足、开发前景不明的矿业权,投入资金进一步开展地质勘查工作。在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情况下,确保矿权流转实现货币化。

(三)有效防范经营风险。经营风险包括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其中内部风险又可以分为投资风险、筹资风险、资金运营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从地勘单位的发展历程中分析,投资风险和筹资风险对地勘单位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最大,有的单位甚至因盲目快速扩张和大量筹集资金造成损失并陷入瘫痪状态。地勘单位应从自身的规模、经济条件出发,认真分析单位现有资金存量和现金流量大小,加强预算管理,尤其是现金流的预算管理,做到事前控制风险,确定适度的发展速度,合理确定经营目标。积极开展财务综合效益审计和经营项目审计,通过分析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和资产保值增值率等主要指标和其他相关指标,全面衡量单位的财务效益能力、经营运作能力、支付偿债和销售发展等能力。在项目审计中,从项目的人、财、物和生产过程进行审计,审计所从事项目的可靠性、真实性以及项目生产环节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改善项目流程中的薄弱和不合理环节,使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进行海外投资的地勘单位,要客观评估自身经济技术实力,避免盲目投资。我国的海外矿业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的一些落后国家,这些国家政治形势多变,对投资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在选择投资项目时一定要谨慎,首先要分析该国针对矿产资源投资的政策和管理制度,做到知己知彼。对于融资能力较弱但是具有自己专业勘查队伍的企业,就从投资国政府申请探矿权,从基础的地质勘查工作做起,圈定具有开采价值的矿床。

(四)发展低碳矿业。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矿业是低碳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低碳勘查是低碳矿业的基础和生命线。要发展低碳矿业,就要提高找矿科技手段,加强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危机矿山地质探矿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加矿山服务年限。加强设备研发、生产与找矿实践的结合,提高科技含量。

关于地勘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篇2

我国林木种苗业虽有长足发展, 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其表现必须予以重视。

首先, 种苗总量供过于求严重, 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据统计, 我国国有苗圃已达到9000多个, 量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需求量。从事苗木生产的个人和企业超过了30万户, 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总根据国家林业局场圃总站雨季林木种苗供需情况通报, 今年雨季种苗的剩余比例为70%:种子方面, 雨季直播造林和育苗可供林木种子761万公斤, 共需林木种子486万公斤, 剩余种子200万公斤左右;苗木方面, 雨季植苗造林实际可供应苗木70多亿株, 共需苗木18亿株, 剩余苗木50多亿株, 大部分主要造林树种苗木均有剩余。

同时, 由于苗木生产区域结构的不合理, 苗木结构品种与生产需求不对路, 种苗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显得尤为突出。主要原因是信息不畅, 服务体系不健全, 种苗生产的盲目性依然很大, 不能与市场需求很好地衔接。

其次, 苗木产业生产单位经营运行机制效率差, 信息化建设比较缓慢。

目前我国大部分苗圃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 集成的苗圃管理信息系统还没有一个苗圃能实现, 即便是入库和销售以及相关数据处理大部分也是用手工或半手工来处理或进行帐本登记, 仍然沿用旧的管理模式, 工作效率低, 增加了苗木成本和管理难度, 缩小了苗木利润空间。随着苗圃生产能力的提高, 种苗品种增加和交易量增大所产生的大量数据给传统处理方式提出了巨大挑战。

还有, 苗圃信息化建设的滞后也使得苗圃自身无法与各级种苗信息网链接, 这势必又造成了生产者找不到市场, 种苗的市场信息不畅, 需求者找不到苗源。这种信息阻断的情况无疑将成为制约种苗业发展的瓶颈。

再次, 林业方面科技研发与经济建设脱节,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且慢。

推进林木种苗产业化发展, 对策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 核心是要建立和完善4个体系:

要建立和完善生产供应体系。

生产供应体系是林木种苗产业建设的主体。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 国家、集体、个人多层次、以国有种苗基地为骨干,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今后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工作:

其一是对国有苗圃进行产权改革和产业化重组。主要是通过产权制度改革, 彻底抛弃“等、靠、要”的思想, 建立能按市场法则办事, 真正成为自负盈亏、独立经营、独立享有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 将其纳入市场经济轨道, 实现经营管理机制由事业性管理转变为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运行体制, 并在市场竞争中做强做大, 自觉适应市场竞争要求, 正发挥国有苗圃的龙头和示范带动作用。

其二是建设种苗生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种苗产业化的核心, 因此, 要加快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种苗业开发, 大力培育区域性种苗业骨干龙头企业, 建设包括国有种苗基地和非公有制种苗基地在内的多种类型的大型龙头企业。

要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检验体系。

种苗行政执法主要是指健全种苗执法体系, 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明确执法主体种苗案件查处等内容。种苗行政执法是种苗生产和经营有序进行的保障。

要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和新技术推广应用体系。

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种苗的科技含量, 是林木种苗发展的重要保证。因为种苗产业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种苗科技含量的高低是林业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林业三大效益的发挥。为此, 一是要加强科技研发攻关, 根据“相持阶段”生态环境建设最终苗木的使用方向, 采取相应的培育措施, 发展林木种苗定向培育技术, 使种苗在形态、生理等方面满足生态建设要求;二是努力提高种苗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要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社会化服务体系复杂、多层次, 可划分为四个子系统:即行政服务体系、中介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种苗行政服务主要是提供政策、法律、项目审批、资金和规划等方面的服务, 对种苗产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中介服务由行业协会或社会团体等相关中介机构负责, 为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者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 以营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为目的;建立林木种苗交易市场, 通过展览会、信息发布会等多种形式, 为种苗供需双方提供交易场所和信息交流机会。所以, 市场体系的建设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种苗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做好社会化服务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全面转变职能, 真正改善行政服务现状。

林业主管部门要理顺管理体制, 转换职能, 由行政管理转向全社会公共服务, 主要做好宏观调控, 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通过制定有关政策和规划, 采取有效措施, 引导种苗产业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发展, 由单纯的业务指导、行政型控制转变到依法行政、发挥引导、规范、监管、服务上来。

2、加强行业协会建设, 完善林业中介组织服务。

加强种苗行业协会建设, 建立健全各级林木种苗协会或社会团体, 充分发挥其在行业协调、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代表等方面的职能。行业协会要以当地龙头企业为中心, 规定各方权利和义务, 通过签订合同等方式, 吸纳小型种苗基地和个体育苗户成立本地区的种苗协会或种苗合作社, 收集对本组织有用的政策信息、技术、市场、法规, 为组织自身及其成员使用。

目前, 我国种苗业建设正处在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历史性时期, 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种苗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生态建设和林业建设的快速发展, 对林木种苗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进程中, 尤其是当前生态建设“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 要赋予种苗业建设以重要的基础地位, 要优先发展种苗业。这是我们的基本对策。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林木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如何实现其产业化发展对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看法。

三亚会议业的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 篇3

【关键词】三亚;会议业;旅游业;SWOT分析

引言

会展业作为新兴现代服务产业,在加强经济贸易交流、扩大消费需求市场、带动会展产业升级、提高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三亚的会议业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会议业发展基础较薄弱;行业标准和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高等院校的会展教育落后,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三亚会议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会展业的基本概念

会展业是指现代城市以必要的会展企业和会展场馆为核心,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为支撑,通过举办种类繁多的会议和展览会,吸引大量的观众、参会者、参展商、贸易商前来洽谈贸易、观光旅游等,以此拉动城市旅游、餐饮,酒店住宿、交通、广告、印刷、特产等行业发展的一种综合性产业。【1】

2、三亚会议业SWOT分析

2.1 竞争优势(strength)

2.1.1自然资源。三亚地处北纬18°,属于热带季风性气候。这里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25.5度、森林覆盖率达到64%、空气质量常年位居前列,被称为“东方夏威夷”,将会议地址选在这个热带滨海旅游城市,让与会人员在享受碧海蓝天的同时,又能让疲惫一年的身心得到解放。

2.1.2旅游资源。三亚是海南省旅游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其中5A级旅游景区有南山旅游文化区、南山大小洞天旅游区和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还有人们熟知的天涯海角、亞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等。这对众多公司来说是很大的吸引,在会议之后都伴随着奖励旅游,也极大的体现了公司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对优秀的员工是鼓励,对其他员工则是激励,要在新的一年,厉兵秣马,再创新的辉煌。

2.1.3会议酒店资源。三亚目前拥有数量众多的星级酒店,这对选择召开年会的公司以及各行业协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吸引源。其中三亚国光豪生度假酒店、三亚喜来登度假酒店、三亚亚太国际会议中心具备先进的设备、专业的接待、周到的服务等,已成为国内著名的会议中心之一。

2.1.4政治优势。2011年11月2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全市会展行业“‘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和原则”,成立三亚市会展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对会展企业的服务、协调、监督、自律作用,保护会展企业的合法权益,积极开展国内外的交流合作。

2.2 竞争劣势(weakness)

2.2.1会议基础设施薄弱。三亚缺乏专业的会展场馆,没有能以会议或展览功能为主的会展中心,这也导致三亚难以组织更高级别的大型会议。美丽之冠文化会展中心是三亚目前唯一的会展中心,展馆总面积13000平方米,容纳4000余名观众入场观看表演。

2.2.2缺乏会展专业人才。三亚缺乏会展专业人才,会展业、奖励旅游都处在人才匮乏的状态,“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国际兰花博览会”、“海天盛宴”以及“环海南岛自行车赛”等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都从三亚各高等院校选出的优秀大学生志愿者,是他们的出现暂时解决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琼州学院于2011年开设会展专业,现有专业学生180余人,三亚学院也于2007年开设会展专业,这两所本科院校开设会展专业的时间较晚,专业教学力量不足,在校企合作方面也缺少经验,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难以跟上行业发展的速度,不足以改变三亚缺乏会展专业人才的现状。

2.2.3缺少专业的会议公司。三亚缺少具有先进管理经验和优秀服务理念的会议公司,也缺少优秀的会议管理人员,现有的会展公司数量小、规模小,也有一部分直接由旅游公司下设的会展部门组成,专业化程度较低;星级酒店有专门从事会议执行的部门和相关人员,并没有专业的会议公司对会议进行全面的策划、组织、执行,只有形成一套整体的实施方案,才能在每一个环节都能让参会人员感觉到舒心。

2.3 机会(opportunity)

2.3.1旅游业的发展。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以旅游业为核心的服务经济体系,从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完善旅游业发展布局、加快旅游要素国际化改造、强化旅游管理等五各方面提升旅游国际化程度和城市知名度。优质丰富的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的星级酒店、较完善的旅游业配套设施等因素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各大公司,他们把三亚作为年终会议的首选城市以及奖励旅游的目的地。

2.3.2交通条件的改善。三亚凤凰国际机场是国内干线机场,目前已开通201条航线;海南岛环岛高速、三亚绕城高速均已全线正常通车;海南东环高铁通车运营,海口到三亚仅需2个小时,极大的改善了出行条件;海南西环高铁也正在加紧建设阶段,预计2015年12月31日建成通车。

2.4 威胁(threat)

2.4.1省内会展城市的发展。海口是海南省的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交通中心,市政建设较好,相关配套设施齐全;琼海市博鳌镇已经凭借“博鳌亚洲论坛”的影响力以及不断完善的配套设施,成为高层会议、专题会议的热门举办地。

2.4.2市场缺乏监管。三亚相继出现了“天价客房”、海鲜市场“暴力宰客”等问题,另外“黑车”、“黑导游”、“黑价格”等负面新闻,也让三亚的城市形象受损,会成为影响各大知名公司选择会议的会址和奖励旅游目的地的不利因素。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三亚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酒店资源,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上升期,政府的积极引导以及政策的大力支持使三亚会议业的发展也较为迅速,但大型会展中心、专业人才极度缺乏,现有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无法达到专业会议的要求,三亚会议业的发展如何突破瓶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并为之付出努力。

3.2 建议

3.2.1加强行业规范,注重市场化运作。地方政府可根据国家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经济格局、城市建设规划,对会展项目进行统一规划引导,加强城市形象的宣传,提高城市知名度,并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兴建大型会议中心,能满足各类会议及展览会的举办要求。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其对会展企业的服务、协调、监督、自律作用,保护会展企业的合法权益,积极开展国内外的交流合作。

3.2.2加强校企联系,定向培养人才。重视培养专业人才,通过加强与开办会展专业高校的联系,开启定向式培养专业人才的方式,可选派优秀定向生到会展培训机构的专门学习先进的会议管理经验和优质的服务理念,还可通过举办会展知识培训、会展策划师认证培训等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3.2.3加强会议公司合作,提升竞争力

积极鼓励本地会议公司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会展公司的交流,可选派优秀会展人才出国考察、深造,积极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升服务水平;鼓励会议公司通过战略重组或兼并等方式提升公司规模,增强自身的实力,成为行业的标杆,使三亚的会议业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羊业现状、发展对策 篇4

中国畜牧业协会羊业分会副会长 张冀汉

全国养羊业的概况:据2002年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存栏绵山羊总数为3.166亿只,其:绵羊1.438亿只,占绵山羊总数的45.42%;山羊1.728亿只,占绵山羊总数的54.58%。全国主要畜禽2002年出栏比2001年出栏增加值(%)中,羊居于首位为7.2%。依次为牛6.9%、兔5.4%、猪3.2%、家禽3.0%。

羊肉产量,羊肉虽然仅占肉类总产量的4.81%,但2002年比2001年增长8.2%依次为牛肉

6.5%,兔肉4.2%、猪肉3.4%、禽肉3.3%。绵羊毛产量中,2002年比2001年增长3.1%(由292854吨增至3.7588吨),其中细毛为-2.1%(由114651吨减至112193吨),半细毛为16.3%(由88075吨增至102419吨),粗毛为-2.7%(由95528吨减至92976吨)。羊绒产量中,2002年比2001年增长7.3%(由10968吨增至11765吨)。在国际上,中国绵羊、山羊的饲养量、出栏量、羊肉产量、生绵、山羊皮产量、山羊绒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一、我国绵羊业发展现状、对策

(一)我国绵羊业发展现状

我国绵羊业在经历了近50年的品种改良、草场基地建设和新品种的不断培育成功,使绵羊数量、质量均得到发展、提高,其数量已由1949年的2622万只增长到2002年的14379.3万只增长了4.48倍,绵羊毛产量由建国时的2.47吨增长到2002年的30.76万吨,增长了11.45倍。绵羊品种在改良和育种并举的方针指导下,从1954年培育成功我国第一个毛肉兼用细毛羊新疆细毛羊品种开始,到目前又培育成中国美利奴羊、敖汉细毛羊,甘肃高山细毛羊、鄂尔多斯细毛羊、内蒙古细毛羊、东北细毛羊、云南、四川的48-50支半细毛羊等细毛、半细毛羊品种近20个,特别是引入澳大利亚美利奴羊,对我国现有细毛羊品种进行改良后,使羊只个体羊毛产量、羊毛品质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和改善,为我国毛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原料。

1.主要省(区)绵羊数量

1)按其数量排列顺序及占全国绵羊总数的百分比(%)前十位的省(区)是:新疆(22.8%)、内蒙古(16.73%)、青海(9.99%)、河北(8.37%)、西藏(7.93%)、甘肃(6.27%)、山东(4.52%)、山西(4.26%)、黑龙江(3.62%)、四川(2.46%);其中新疆、青海、内蒙古、河北、西藏五省(区)绵羊合计数占全国绵羊总的65.48%。

2)主要省(区)绵羊改良情况引用1999年统计数字,2000年以后,无这方面统计数字可供参考)。

从全国看,细毛、半细毛及其改良羊的数量占全国绵羊总数41.38%,粗毛羊占58.62%。分省(区)看,辽宁、吉林、黑龙江省细毛、半细毛及其改良羊占全省绵羊总数的100%;其它省(区)的羊只改良程度不等:江苏61.15%、内蒙古58.91%、河南58.57%、山东49%、1

新疆44%、甘肃41.50%、河北37.96%、陕西32.84%、云南31.77%、四川29.93%、山西19.39%、青海12.74%、宁夏、西藏无这方面统计数字,无法排到其中。

2.羊毛产量2002年全国羊毛产量为307588吨,其中细毛112193吨,占羊毛总产量的36.48%;半细毛102419吨,占羊毛总产量的33.29%;粗毛92976吨,占羊毛总产量的30.32%;细毛和半细毛合计产量为214612吨,占全国羊毛产量的69.77%。

从羊毛产量看(细毛、半细毛、粗毛合计产量占全国总量的%):前十位是新疆24.20%、内蒙古19.03%、河北9.32%、吉林7.05%、山东6.35%、黑龙江5.69%、青海5.21%、甘肃4.98%、辽宁2.98%、河南2.92%、新疆、内蒙古、河北、吉林、山东五省(区)合计产量占全国的65.95%。

从细毛产量看,内蒙古(30.02%)、新疆(25.70%)、吉林(16.85%)三省(区)合计产量占全国细毛总产量的72.57%。

从半细毛产量看,新疆(15.49%)、山东(14.39%)、黑龙江(12.62%)、内蒙古(12.41%)、河北(11.58%)五省(区)合计产量占全国半细毛总产量的66.49%。

从粗毛产量看,(反映绵羊改良程度)(粗毛占本省羊毛产量的百分比%):宁夏74.40%、山西68.02%、青海64.14%、西藏63.21%、四川47.77%、甘肃44.46%、河北42.86%、新疆39.94%、陕西38.23%、河南24.15%、内蒙古20.75%。

3.市场对羊毛需求

近十年来,世界羊毛产量逐年递减,与此相反,我国绵羊毛基本上呈逐年增长,并稳定在已增长到目前的水平上,我国羊毛产量占世界羊毛总产量,已由1999年的9%,上升到2001年的12.9%,其总产量在澳大利亚之后,保持在世界第二位。我国目前有408万毛纺沙绽加工能力,每年需35万吨左右净毛原料,虽然国产净毛折合为12.74万吨,但实际收购上来的羊毛最多也就是11万吨,仅占需求量的30%,九十年代以来,平均每年进口羊毛23万吨,2000年、2001年外毛进口量在30万吨左右,2002年羊毛与羊毛条的配额量近34万吨左右。

又由于近十年来,世界羊毛品质方面出现了划时代的重大变革,主要表现在羊毛细度上,如澳大利亚近十年羊毛减产,但减产的羊毛几乎全是较粗的细羊毛,即平均直径在19微米以上(70支为18.1~20微米),而平均直径19微米以下,很细的细羊毛,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度增产,澳大利亚目前品质支数80支、90支、100支的细毛羊都已育成,并已能批量生产。中国目前羊毛的细度和品质将成为羊毛流通中受到影响的重大障碍,而且国内外毛纺产品已向轻薄、柔软、挺括、高档方向发展。

(二)对策

1.世界绵羊业发展趋势

19世纪20-50年代,世界绵羊业以产毛为主,而把羊肉生产列为从属地位。50年代以后,随着对羊肉需求量增长,羊肉价格提高,单纯生产羊毛,而忽视羊肉的生产,经济上是不合算的,因而绵羊的发展方向逐渐由毛用,毛肉兼用,转向肉毛兼用或肉用,并由生产成年羊肉转向生产羔羊肉。羔羊肉具有精肉多,脂肪少、鲜嫩、多汁、易消化、膻味轻等优点,倍受国内、国际市场欢迎。羔羊生后最初几个月生长快、饲料报酬高(羔羊为3-4:1,成年羊为6-8:1),产品成本低,而羔羊肉价格高,所以养羊业发达的国家都在繁育早熟肉用品种的基础上,以及利用杂交优势,进行肥羔肉的专业化生产,目前在国际市场销售的羊肉主要为肥羔,4-6月龄屠宰的肥羔胴体重可达15-20千克,这样的肥羔肉质细嫩,在市场上倍受青睐。在美国、英国每年上市的羊肉中90%以上是羔羊肉,在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法国,羔羊肉的产量占羊肉产量的70%。欧美、中东各国羔羊肉的需求量很大,仅中东地区每年就进口活羊1500万只以上。

2.对策

1)羊毛的发展趋势是向细度更细的方向发展(因为毛纺织品向轻薄、柔

软、挺括、高档方向发展)。为此,建议调整毛用羊生产结构,对现有生产细毛、半细毛的绵羊品种进行划分,生产66-70支(细度为21.5-18.1微米)及以上细度的羊毛品质优良的细毛羊品种,继续选育提高,有条件发展超细度羊毛的地区(饲料条件好,生态条件具备的)应加快其发展速度,以增加优质羊毛产量,满足毛纺工业发展所需要的优质原料。对生产粗型,羊毛品质较差或产毛量低的细毛、半细毛羊,可利用同档次的肉用或肉毛兼用羊杂交,提高其产肉量羊肉品质或产毛量,且不可利用仅是产羊率高,常年发情,但羊毛品质差为异质毛。肉用体型差的羊只对其回交。

2)在绵羊肉方面:应扩大并加快利用已引用的国外优良肉用羊品种与我国地方绵羊品种杂交速度,提高其产肉量;扩大可繁殖母羊的比例(由繁殖母羊占存栏数45%提升到60-70%),多生产肥羔,尤其是4-6月龄的肥羔,提高其胴体重(由目前平均胴体重13.6千克提升到18-20千克)。在牧区实施当年羔羊当年屠宰,和农牧区结合牧区繁育农区育肥等措施。加快我国绵羊肉的产量,并提高其羊肉品质。

3)加强绵羊毛产销管理

a)建议不断加强和改善基层收购单位羊毛的分级收购,检验、打包、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从羊的放牧和羊毛的剪、购、用等方面加强系统管理。

b)为促进国内绵羊业的发展,支持毛纺工业生产和扩大出口创汇,希望毛纺企业在满足产品质量要求的前提下,优先使用国毛,在进口羊毛的品种和数量上,国家能进行宏观调控。

c)大力推行羊毛工牧直交,即国营农牧场将羊毛直接销售给毛纺厂。

d)改革羊毛流通体制,建立国家和地方的羊毛拍卖市场。对羊毛生产推行羊群分群、组群放牧或舍饲。羊毛实行除边、分级整理、客观检验、净毛计价、公平交易、公开拍卖。

e)建议加强绵羊毛的质量监督,和检验工作,健全和加强羊毛主产区专业纤维检验机构。采用先进的检验仪器和设备,提高检验指标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在羊毛收购时,一律按净毛计价,建立健全羊毛公正检验制度,依法进行管理。

二、我国山羊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一)我国山羊业发展现状

我国山羊业由解放初期,除个别品种为羔皮、裘皮用和少量奶用外,基本上为普通山羊(即皮、肉、乳、毛养兼用),生产性能低,绝大部分与山羊以生产板皮为主,形成了我国几大路皮张集散地。山羊绒产品不被重视,牧民一般不将其作为商品出售,仅自家留用,或任期自然脱落,即使出售,价格也非常低廉,一般仅几元钱一市斤。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人们对绒、肉、乳、皮的需求与日俱增,更加之出口贸易发展,国际上对羊绒及羊绒制品,国内及国外对羊肉需求量的供不应求,促使我国山羊主要向二个方面发展,即肉用和绒用方向发展,出现了在我国中原及南方各省(区)山羊主要向肉用方向发展的趋势,北方及中原地区的部分地方向绒用方向发展的趋势,(从全国看,也保留少量奶用、羊皮用和裘皮用山羊的生产地区)。

1.山羊数量及产肉量:截止2002年年底,我国山羊的数量已由1949年的1613万只,发展到17275.9万只,增长了9.7倍,而在1994年以前,我国绵羊数量一直高于山羊数量,从1994年起我国山羊数超过绵羊数量,而且在逐年增长。各省(区)存栏山羊数量:在绵山羊总数中山羊数超过50%的省(区)有:江西、广西、福建、广东、海南均达100%、湖南99.98%、重庆99.91%、安徽99.69%、湖北99.57%、江苏96.73%、贵州94.15%、河南89.89%、云南87.91%、上海85.96%、山东78.60%、陕西78.20%、四川73.41%、浙江52.90%;山羊数占绵山羊总数约40%的省(区)辽宁45.94%、河北42.71%、山西42.60%、内蒙古39.12%。上述以山羊为主的18个省(区),加上山羊数占40%以上4个省(区)的山羊肉产量已占到全国绵山羊肉总产量的60%。

2.山羊绒产量及主要省(区)在全国羊绒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2002年全国山羊绒总产量为11765吨。按其产量及占全国羊绒总量的%顺序排列如下:内蒙古38.51%、新疆

8.79%、河北7.66%、山东7.16%、西藏6.93%、山西5.68%、陕西5.41%、宁夏3.62%、河南3.59%、辽宁3.16%。其中内蒙古、新疆、河北、山东、西藏五省(区)合计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9.05%。

(二)对策

我国山羊按其生产性能可分为六种类型:即普通山羊(皮肉兼用),约占我国山羊总数的59%(约1亿只),主要分布在我国中原及南方广大地区(22个省(区)市);能产绒的山羊约占山羊总数的35%(约6000万只),主要分布在蒙新高原(内蒙古、新疆)黄土高原(陕西、山西的部分地区、甘肃、宁夏的大部分地区)青藏高原(青海、西藏以及四川的甘孜、阿坝地区)太行山、燕山、沂蒙山区(山东、河北、河南和北京的部分地区)、东北地带(辽宁、内蒙古东三盟、吉林、黑龙江、其中后2个省为有发展潜力地区);奶用山羊(主

要分布在陕西、山东、河北部分地区及一些内地的城郊);毛用山羊(主要分布在陕西、内蒙古、山西的极少部分地区);羔皮用山羊(山东省的济宁、荷泽地区)和裘皮用山羊(宁夏中卫县),后四类山羊合计约占山羊总数的6%。

1.肉用山羊的发展

主要在我国中原及南方广大地区的22个省(区)市发展。这些地区的大部分山羊,早在八十年代初期,为了提高本地山羊的产肉量,曾被引入的奶山羊(萨能、吐垠堡、努比羊)改良,改良后,羊只个体变大,活重比原品种提高了20-30%,产肉量也增加了,到1998年我国普通山羊被奶山羊改良的比例至少有30%。自1995年首次由德国引入波尔山羊以将,用其改良我国本地山羊,优于奶山羊的改良效果,其杂交一代的体重比本地山羊至少提高50%以上。目前引入波尔山羊的省(区)已超过20个,全国纯种波尔山羊已有4万多只(陕西已超过1万只),在引入波尔山羊的省(区)有我国地方优良山羊品种15个,占我国地方优良山羊品种的四分之三,为此在大力开展波尔山羊改良之时,必经注意我国地方山羊品种的保护,应划是品种保护区,对地方品种的优良种群进行保护,并进行选育提高,使其不被冲击,更不能将我们祖先几千年经过多少世代选留的地方品种给改掉。还有,在波尔山羊改良中,有些地方把经过解放后几十年的培育成功的新品种,也要去改良,这种改良不是在原有方向上提高其性能,而是改变了其方向,如果将奶山羊改为肉用山羊,目前虽然还未形成一种趋势,但应引起有关地区政府部门的重视。

目前全国羊肉产量中山羊约占60%以上,由于我国牧区草原的载畜量几乎处于饱和状态,自然灾害又经常在发生,而且牧区人们的食羊肉量大,商品率低。为了满足市场对羊肉的需求,故今后我国羊肉的增产将主要靠我国中原地区的规模化舍饲饲养和南方草山草坡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南方农区的小规模化饲养山羊所提供的羊肉,而北方牧区的羊肉生产也在发展,并不可忽视的。应促进其发展。同时还应增加羊只的年出栏次数和提高总体的出栏率。

2.绒用山羊的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市场的需求,国内外对山羊绒制品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饲养绒山羊对农牧民脱贫致富和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国家和创汇都带将明显的效益。近三十年将,我国绒山羊品种由辽宁绒山羊、内蒙古白绒山羊发展为近10个品种,饲养绒山羊的省(区)和数量也得到大力发展。但良种及改良种绒山羊的比例较低,从全国看不足50%(内蒙古也仅68%),特别是优质绒山羊仅25%左右,绒山羊个体平均产量低而且差异较大(0.17-1.5千克)。羊绒综合品质尚不理想,如羊绒的细度、净绒率等)。近年将羊绒有变粗的趋势,优质高产绒山羊种羊缺乏,又由于绒山羊比绵羊更耐粗饲、粗放管理,所处的饲养环境较恶劣,并相对加剧了草原的退化、沙化,致使绒山羊的发展受到自然环境与生态的制约,可持续发展受到较大限制。

市场前景:尽管2002年我国羊绒产量是1985年的3.93倍,达到11765吨,但仍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对羊绒需求量。当前世界羊绒的产量仅为世界羊毛总产量的不足0.4%,远远不能满足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高档绒制品的需求,羊绒及其制品购销的有利形势:我国加入WTO后,市场扩大了,今后出口产品可以在众多成员国中享受多边的、无条件的、稳定的国民待遇,消除贸易歧视,出口环境大大改善,国内市场经过整顿,也会趋向规范,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一批颇具吸引力的新产品纷纷上市,有利于扩大销售。

但也存在诸多不利条件,我国的羊绒及制品年出口量约占总量的60%,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较大。在一定意义上讲,出口形势决定了我国的羊绒生产形势,多年来,我国的羊绒及制品主要出口欧洲、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约占80%以上,但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仍不太景气这对我国羊绒及制品的出口必然带将不利影响;一些厂家互相竞争报价过低,增加了与外商谈判的难度,不利于企业出品增效。

为使中国羊绒在世界上能永占优势地位,除利用上述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外,我认为,我国山羊绒产业,今后发展方向不是增加绒山羊的数量,而是提高个体产绒量和羊绒品质。按可产绒山羊计算,我国总体个体平均产绒量仅190克左右,如能提高到个体平均产绒量为250克,则我国羊绒总产量可达15000吨左右。而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羊绒制品,如羊绒衫起球、掉绒、这主要是羊绒的长度不够,还有羊绒细度上也应向羊毛一样,向更细方向发展,澳大利亚已出现了100支细度羊毛,而我国也应使现有羊绒细度16微米或15-16微米向14-14.5微米,甚至向更细方面发展,提高我国羊绒品质,在国内市场及国际市场上才有竞争力。

今后应抓好几项工作:

绒山羊作为我国独特的稀有的优良品种资源,在产业投入,科研、品种选育等方面应加大资金投入。

关于地勘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篇5

关键词:集体经济 资源优势 科学经营 奖惩激励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整个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是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的物质基础。近几年,布尔津县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大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和扶持力度,农村级集体经济的总体实力得到了不断壮大。

一、发展的基本现状

据我们调查资料显示,截止====年底,全县辖=乡=镇==个行政村,=个居委会,目前,乡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为===.====万元。其中:村(社区)级集体经济收入为===.==万元,集体地面积=====亩收入===万元,集体林面积====亩收入===.=万元,草集草场====亩收入==.==万元,集体畜====头(只)收入==.=万元,其他经营性收入==.=万元。==个行政村和=个社区居委会中:=万元-=万元的==个,占村总数的==.=%;=-=万元的==个,占村总数的==.=%;=-==万元的==个,占村总数的==.=%;集体经济收入==---==万元以上的=个,占村总数的=.=%;集体经济收入==万元以上的=个,占村 总数的=.=%。

二、呈现的主要特点

近几年来我县乡村两级党组织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依托地缘、资源、产业等优势,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从全县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依托土地资源优势,开发农业增收,仍然是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据统计,我县农村集体共有集体地=====.==亩,平均每村===.=亩;集体林====亩,平均每村===.==亩;草集草场====亩.平均每村===.==亩,总数收入===.=万元,占总收入的==.=%。特别是杜来提乡耕地面积大,各村预留机动地相对较多,周边宜农荒地也较广,在全县集体经济收入=个到十万元以上的村中,该乡就占了=个,其中最多的杜来提乡草原新村集体地====亩,承包费=.==万元,集体林===亩,收入==.===万元。这些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采取集体所有,农户竟价承包经营办法,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二)依托集体资产优势,实行多种经营,仍然是乡、村级集体经济最普遍的经营方式。我县大部分乡、村的集体经济规模较小,经济总量不大,区位优势不明显。这些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搞活集体资产经营,促进资源转化增值,增加集体收入。主要是利用集体统管的荒地、荒滩、林场、草场、养殖场(集体畜)、房屋等资源,通过招标承包、招商引资,使用权出让,租赁经营等途径,搞综合经营性开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年全县各村集体畜====头(只),收入==.==万元。杜来提阿肯齐村集体林===亩,收入=.=万元。窝依莫克乡托洪台村水费收入=.=万元。禾木哈纳斯村房屋租赁一次性收入=.=万元。

(三)依托地缘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成为乡、村集体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按照“围绕旅游办基地,办好基地促旅游,搞好旅游促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靠城、靠路、靠景点的优势,修建饭店、市场、出租门店等设施,围绕第三产业求发展,成为乡村集体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目前,由各乡镇村自主开发建设了“阳光沙滩”、阿合贡盖提民俗风情园、白桦林休闲园等==多个旅游景点和配套服务网点,使乡村集体年增收==多万元。例如,窝依莫克乡养殖示范区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在旅游沿线建起了“大药房”,一部分用作村办公室,一部分用于出租,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近====元。

(四)依托资源优势,组建农村股份合作社,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新渠道。在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许多村集体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想出了很多好办法、新点子壮大集体经济。例如,托洪台村积极兴办农村股份合作社,按照“参股不控股,监督不经营”的原则,采取村集体出资、村民出力的方式,成立了“托洪台湖股份合作社”,增加集体收入,达到了村集体与村民共同获利的“双赢”效果。窝依莫克村在不影响正常办公的前提下,把村办公室的临街处全部建成了门面房,增强了集体经济。

关于地勘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篇6

学员姓名

农村行政管理 学

江苏电大武进学院

二00九年

目录

一、小城镇发展的现状-----(3)

二、制约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原因----------------------------(4)

三、小城镇发展的指导思想-(5-10)

1、小镇建设目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5)

2、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6)

3、承担小城镇基础建设组织的主体性与商业性-------------(7-8)

4、小城镇产业的主导性与多样性-------------------------(8-9)

5、小城镇人口的凝聚性与政策性-------------------------(9-10)

安龙县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内容提要】小城镇的蓬勃兴起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40%以上。尽管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由于小城镇建设是复杂、系统、长远的社会性工程,所以,应当对其中一些内在的并互为联系的问题有明确的指导思路: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承担小城镇建设的主体性组织和商业性组织,小城镇中的主导性产业与多样性产业问题,实现人口向小城镇聚集与适宜的政策,等等。对以上问题如能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并正确处理,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就会有大的发展,城镇化步伐就会大大加快。【关 键 词】小城镇建设 人口 产业 政策

【正文】

一、小城镇发展的现状

小城镇的蓬勃兴起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40%以上。近10年来,小城镇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6000多万人,占同期转移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0%.小城镇发展已成为推进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之一。迅速发展起来的小城镇,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已经成为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及社会服务的中心。在东部地区,一些小城镇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一些中、西部地区县级市甚至地级市的水平。

尽管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一些地方把推进城镇化片面地理解为加强城镇建设,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甚至不惜举债建设大广场、大马路和标志性建筑。还有一些地方通过修编城镇规划、设置开发区,以及“县改区”、“乡改镇”等,把规划区做大,把开发面积做大,以获取土地开发的短期收益。很多地方城镇规划面积的扩张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有城无市的地方为数不少,没有把推进城镇化的工作重点放到如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上来。

一些地区把城镇化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原则绝对化。简单地将城镇化等同于工业化,片面强调要在本市或本镇建多少工厂和制造业基地。反映在工作上,就是 不惜代价招商引资,盲目上工业项目,但却忽视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带动、互为前提的作用。还有一些城市脱离本地实际,贪大求洋,追求高标准,试图建成国际性经济中心、国际大都市等;只重视现代服务业,不重视那些能增加就业、吸纳农民进城的一般性服务行业的发展。

二、制约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城镇化建设上,发展小城镇的推动源应当是产业行为,即市场行为。小城镇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产业来支撑,即需要产业载体,这种产业可以是第二产业,也可以是第三产业,或者二、三产业并重。但在我国不同地区小城镇的就业结构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从事第一、二产业的人员比例不同。小城镇发展的水平,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的发展对第一产业的替代上。东部地区部分小城镇已初步完成工业化,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仍很低,经济的发展水平不足以支撑小城镇的发展。

非农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小城镇是非农产业发展的物质载体,为非农产业提供场地、设施、劳动力、市场等,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非农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内容,为小城镇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力,使之规模扩大。载体与内容的发展要相适应,否则会带来诸多问题。建国初期,我国的城市发展在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下走了一条重内容轻载体的发展道路,把城市建设成为生产基地,建设了许多工厂,而忽视了生活消费,造成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并因此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现在全国各地搞小城镇建设似乎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重载体轻内容,不少地方高标准搞基础设施建设,搞“五通一平”甚至“七通一平”,而非农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使小城镇建设没有经济支撑。

非农产业集中效果不好。东部发达地区业已分散的乡镇企业搬迁成本太高,只好维持现状。中、西部地区则缺乏乡镇企业,许多乡镇可以说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乡镇工业,或者说还没有开始农村工业化进程,也就没有集中的对象。

三、小城镇发展的指导思想

目前,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4 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必须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具有正确的思想。

(一)小城镇建设目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

目标决定方向,只有目标清楚,才能产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证。

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有阶段性与根本性之分,二者绝对不能混淆,这必须有清醒和明确的认识。所谓目标的阶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基础条件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小城镇各有不同的建设与发展目标。比如,有的是完成旧镇改造任务,有的是搞好“几通一平”,有的是建设安居工程,还有的是抓好基础建设、解决绿化环卫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小城镇建设阶段性的目标。这种阶段性的目标体现的是个性、特性与差异性,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比较容易明确和做到的事情。

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是现在的薄弱环节。所谓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就是不管哪个小城镇,不管在什么时期,也不管处于什么建设阶段,都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种根本性目标体现的是共性和普遍性。因为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市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镇(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小城镇“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所以说,小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做“花瓶”、搞摆设,根本目的是集中人口居住,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这里安家落户,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

从我国许多地方的实际情况看,现在有一些领导特别是不少小城镇的领导对此并不明确,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三个通病:重引进工商企业,轻吸纳居民;重工业区开发,轻生活区建设;重经济效益,轻镇区居民生活质量。因此,必须向相关领导特别是小城镇的领导进行宣传教育,使之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各级领导所制定的一切政策,所采取的一切工作措施,都要围绕人口向小 5 城镇集中这一目标服务。同时,各级领导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部署、检查与考核,都应当以人口集中这一根本目标为中心。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明确了,这项工作就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健康发展。

(二)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普及性是重点性的基础,重点性是普及性的结果。我国和国外的现有大中城市,都是在小城镇的基础上选择发展起来的。同样,现在的一些小城镇将来也会发展成为大中城市,但是,更多的小城镇永远不能成为大中城市,有一些还必然会走向消亡。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有选择地、重点地布局建设小城镇。

目前的小城镇设置确实颇多,具有很高的普及性。全国共有18000多个,山东省有1000多个,平均每个只有3万人左右。青岛市郊区不足1万平方公里,却有111处小城镇,平均人口只有3.5万人,而且现在都各自为政,每个小城镇都进行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规划,都进行交通、电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污、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么,现在大家都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既没有必要,又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务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当前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突出重点性”。

从现实情况看,要在面上通过“撤镇建乡”,减少小城镇建制来控制普及性,阻力是比较大的,不容易做到,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可行的办法是,有选择地建设小城镇,就是在普及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基本的选择思路为:首先是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区域,可以按10万左右人口的规模来布局,人口密度小的区域可以再少一点。其次要选择那些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强,对人口集中吸引力大,现有人口多的小城镇作为中心或重点城镇,集中精力进行建设。再次是要尽早把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小城镇合并到就近的强镇或重镇。如果暂时不合并,也不要铺开基础设施建设,不再上大的企业项目,防止造成更大的浪费。这样,把重点城镇突出起来了,再加上强有力的工作,小城镇就能健康发展,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就一定会大大加快。

(三)承担小城镇基础建设组织的主体性与商业性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有着良好的 6 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但是,基础设施投资是要花大钱的。根据青岛市小城镇建设的实践,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供5万到10万人口生活的城镇基础设施,需要3亿元以上人民币。这么多的资金从哪里来?于是,有的小城镇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城市建设办法,投资口号是“人民城市人民建”,投资来源是“国家拨一点、企业拿一点、群众出一点”,结果很快没了后劲;也有的小城镇为筹资,违章提高土地出让价格、征收各种杂费,甚至违法集资,结果不仅不解决大问题,还带来若干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小城镇政府自恃经济实力强,对各种基础设施大包大揽,甚至直接投资建设楼堂馆所和商品批发市场等,但是当他们难以为继之时,却没有资格向银行借贷,结果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甚至使小城镇建设被迫搁浅。

以上这些做法之所以行不通,甚至走入死胡同,根本原因是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建设。要进入小城镇基础建设的柳暗花明之路,必须科学解决投资的主体性和商业性问题。正确的投资主体应主要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投资方式应主要是商业性的,而不是行政性的、无偿性的。小城镇的各类基础设施,包括各种商品批发零售市场、学校、幼儿园,甚至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等等,都应该由企业来筹资建设。建成后,可出租、出卖,也可以自己经营或利用其他形式收回投资。不管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都可以参与投资,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真正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形成开放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小城镇政府的资金则集中用于确实无法实施商业化投资和经营的纯公共设施项目,如街道整修、公共场所照明、环境治理等等。这样做,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就会进入良性循环之路。

在明确了小城镇基础建设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的同时,还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向小城镇建设提供中长期贷款。具体可以参考城市建设开发的模式,大部分可以基础设施为抵押物向企业借贷,发挥国家商业化投资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拉动作用。这样,企业性的投资主体将更有活力,商业性的投资方式将更有基础。

(四)小城镇产业的主导性与多样性

良好的主导产业不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形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础,而且它是决定小城镇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使小城镇更有生命力和 7 延续性的重要条件。著名的江西景德镇和贵州茅台镇,就是因为有“瓷”和“酒”为主导产业,其镇才得以长久延续并名闻天下。但是,从全国的小城镇看,大部分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往往是你有我有他也有,同构现象非常严重。而且,这些产业很不牢靠,随时都有被市场淘汰的可能。这样的小城镇,一般不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现在要重视的是,一方面,在选择重点发展的小城镇的时候,要考虑有主导产业基础,而且其产业有生命力、有良好的延续发展前途,这样的小城镇才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城市,达到我们建设小城镇的预期目的。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小城镇,尽早树立建造主导产业的强烈意识,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的自然、经济、区位、地理、人文、技艺、资源等等优势,扬长避短,尽快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同时,还要帮助已经初步形成主导产业的小城镇,不断发展壮大,真正形成有广泛影响、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

为了使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的主导产业不撞车,要注重产业的多样性,在更广的产业范围内进行选择。从我国的整体情况看,小城镇可选择确立的主导产业有以下一些类型:一是基础农业型。主要是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进行系列服务,形成农产品的贸工农和产加销城镇;在平原地区和城市远郊农业为主的小城镇可着力向这方面发展。二是工业主导型。城市近郊有工业基础,特别是已经形成拳头产品或形成工业集团规模的小城镇,应当以此为重点,培育主导产业。三是商业贸易型。有自己特色商品资源的小城镇,可以通过建设或改善市场设施,拓宽交易范围,增大市场容量,发展成为区域性小商城。四是旅游开发型。有名胜古迹、历史文化遗产或靠山靠海的小城镇,可加强吃、住、行、游、购、娱乐设施及软环境建设,形成休闲、度假、观光、购物的旅游型小城镇。五是交通枢纽型。处于交通要道的小城镇,可凭借运输方便、信息快捷、流动人口多的优势,建设产品集散基地或运输量大的工商企业,并搞好三产配套,形成新型城镇。六是海洋开发型。沿海的小城镇可围绕海字大做文章,诸如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等等,形成以海洋渔业为中心内容的主导产业。七是资源采掘型。有矿藏资源的小城镇,应当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以采掘为龙头,带动运输、加工工业共同发展,形成矿务小城镇。以上主导产业类型,仅仅举例而已,实际上大部分小城镇都可以依据各自的优势,形成不同特色的主导产业,关键是 8 善于发掘、组织和利用。

(五)小城镇人口的凝聚性与政策性

目前,建制城镇的人口普遍偏少。青岛市郊区是我国比较发达的一个区域,小城镇建设起步也比较早,但现在居住在镇区的人口平均也不过6000多人,而且绝大多数是当地原有农民,外地迁入定居的很少,而且有的小城镇人口还呈减少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建制镇的平均人口不足3000人,许多所谓的镇根本名不副实。

小城镇的人口凝聚性差,主要是政策性原因。政策不对头,就不能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集中。具体表现为:一是户籍障碍。没有户口好多事情很麻烦,而要迁移户口既有政策限制,又有各地不同的附加条件约束,诸如交纳增容费、落户费等。二是承包地与资产障碍。多数农村现行的办法是,凡户口迁移后,承包地就要收回,每个农民均有一份儿的集体财产更不能变现付给你。三是宅基地障碍。农民进入小城镇,等于放弃原来不花钱的宅基地,再花钱购买新宅基地,很多农民认为不划算。除此以外,更可怕的是领导意识障碍。一些小城镇的领导不懂人口集中能带来商机与活力,错误地认为是增加小城镇负担,从而对人口向小城镇集中采取限制行为。

增强人口凝聚性,关键在于政策要对头。为了使农村人口有效地向小城镇集中,实现农村城市化,应该尽快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大胆改革户籍制度。对大中城市以下,特别是小城镇,全面实行按属地和职业划分户口类别,以身份证为合法证件的自由迁移和登记有效政策。农民在任何一个小城镇,只要有固定住所,有比较稳定的职业,有生活来源,就要允许落户,并且在子女入托、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均享受原有城镇居民同等权利。第二,改革农村集体财产拥有方式,允许农民将其拥有的已经量化的集体财产变现流动,或者保留其迁移户口后的分红权利。这实际上是维护农民自身劳动成果,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一种改革措施。第三,正确处理入镇农民与承包地的关系。如果农民有要求,就要保留其迁称户口后对土地的承包权利。这样,入镇农民就不会有后顾之忧,一旦在镇上的非农产业失败,可以照常有饭吃,入镇的积极性就会高涨,但是可以鼓励他们有偿转让承包地,把分散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第四,改革农民的宅基地使用办法。农民进入小城镇首先要解决住的问题,而宅基地是 9 一种比较大的支出负担,这也阻碍了农民积极入镇。解决办法是,以县为单位,统一掌握使用部分农民住宅用地指标,允许入镇农民利用原有宅基地按一定折算标准置换城镇住宅用地,以减轻入镇农民这方面的压力,促使他们积极向城镇迁移。第五,规范收费行为。入镇农民除了依法纳税外,不得向他们收取增容费、落户费等五花八门的费用,使农民轻装入镇,尽快地安居乐业。

主要参考材料:

1、高潮(《小城镇建设》杂志社总编辑)

《小城镇建设运筹与管理实务全书》新华

关于地勘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篇7

1 一村一品发展现状

芮城县地处山西省最南端, 辖7镇3乡, 173个行政村, 农业人口34万人, 现有耕地6万hm2, 全县土地总面积1 176 km2, 是山西传统的农业大县和粮食生产基地。

2011年以来, 芮城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山西省运城市号召, 大力推行“一村一品”, 按照全县巩固提升54个专业村及新建21个专业村的目标任务, 实施了苹果提质增效、设施蔬菜基地和干果经济林建设三大工程, 并且县财政每年拨付专项资金, 用于扶持苹果产业及设施蔬菜新技术, 建成现代苹果高标准化示范园666.7 hm2;建成干果经济林面积达1.63万hm2 (其中包括:核桃3 133.3 hm2、花椒6 833.3 hm2、红枣6 200 hm2、其他133.3 hm2) ;建设设施蔬菜基地800 hm2;发展壮大了一批以水果、干果、设施蔬菜、养殖、棉花、中药材等为主的“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

该县现有水果种植面积2.67万hm2, 其中2.37万hm2优质苹果获农业部“芮城苹果”地理标志登记, 年产优质苹果近7亿kg, 产值10亿多元, 被农业部授予“现代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称号, 被山西省政府确定为“一县一业”优质苹果示范基地县, 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华名果”称号;培育花椒生产专业村30个、红枣生产专业村18个、设施蔬菜生产专业村15个、芦笋生产专业村10个、香椿芽生产专业村10个;小麦、芦笋、番茄、柿子、香椿芽获无公害认证6 666.7 hm2, 核桃获有机认证33.3 hm2。全县形成了以十大龙头企业带动、三条产业带贯通、三大特色经济循环圈示范和九大特色产业并进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2 发展一村一品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特色已有, 规模不够

据统计, 全县75个示范村总耕地面积2.61万hm2, 平均每村348.1 hm2, 总人口17.3万, 平均每村2 304人, 主导产业经营收入3.5亿元, 平均每村464万元, 人均产值2 015元, 产业规模十分有限。若细算到每个分产业, 则布局分散, 总量不足, 难以形成产业规模。

2.2 产品已有, 延伸不够

全县75个示范村共涉及种植业、养殖业与加工业三大产业门类的10个产业类型, 其中包括种植业69个、养殖业6个, 而从事手工艺及休闲旅游的门类还没有, 传统的种养殖业仍然是一村一品的主要产业门类, 简单的原料输出仍是一村一品的主要产品形式, 特别是农产品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等产后环节发展不足, 大量产业利润未得到有效开发。

2.3 龙头已有, 带动不够

近年来, 虽然形成了农产品加工十大龙头企业, 但由于以村为单元的生产规模有限, 标准化实施还不到位, 龙头企业发展正面临原料供给总量与质量的双重制约。同时, 现有的“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组织形式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健全, 企业和农户的衔接还不紧密, 龙头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

2.4 品牌已有, 整合不够

全县已出现芮城溢香牌酱菜、芮城麻片、阳城东娃卤肉、侯家酱豆、焦芦粉条, 以及“晋福星”、“天之润”红枣和九峰香菊等令当地人耳熟能详的一村一品品牌, 但品牌效应发挥不佳。整体来看, 一是不少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文化内涵的产品尚未注册为品牌;二是品牌雷同、各自为政、市场分散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在上述问题中, 规模不足是当前一村一品发展面临的最主要问题。由于规模不足, 产业集群效益难以发挥, 标准化措施难以实施, 后续的产业开发也无从开展,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受到很大制约。

3 发展一村一品的对策及措施

3.1 选准主导产业, 夯实“一村一品”发展基础

一是培育主导产业。“粮、果、菜、药、畜”是芮城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已经有了一定基础。要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每村形成1~2个骨干产业。二是选准主导产品。各乡村要立足自身实际, 以市场为导向, 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安全农产品。三是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引导“一村一品”向优势产业带聚集, 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板块经济。

3.2 实施科技创新, 强化“一村一品”技术支撑

一是推广新优技术。着眼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积极试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提升农产品品质上下工夫,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二是打造名优品牌。实施名牌战略, 对芮城溢香牌酱菜、芮城麻片、阳城东娃卤肉、侯家酱豆、“天之润”红枣及九峰香菊等一系列产品加强推介和宣传, 着力打造省级和国内名牌产品。三是创办示范园点。大力创办新优品种试验示范、新技术示范推广等科技示范园点, 培育产业亮点, 带动产业发展。

3.3 推进产业化经营, 拓展“一村一品”发展空间

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经营体制的要求, 进一步深化龙头企业改革, 积极扶持民营企业壮大, 为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二是狠抓产业基地建设。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在“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原料基地, 开发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销售前景好的产品, 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股份制、合作等方式建立稳固的生产关系, 发展“订单农业”, 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四是发展合作组织。按照“市场运作、民主管理、部门指导、政府扶持”的思路, 围绕“一村一品”区域规划, 以“选准一个能人, 培育一个产业, 成立一个合作社, 带富一方农民”为抓手, 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3.4 培养新型农民, 构筑“一村一品”人才保证体系

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整合各类培训资源, 以实用生产技术、市场经济知识、法律常识等为重点, 以农业科技入户为载体, 积极开展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民科技培训活动。二是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充分发挥县、乡、村农民培训学校主阵地作用, 积极实施普及中等职业教育项目计划, 培养建设“一村一品”开拓型技术人才。三是实施“阳光工程”。加大对“一村一品”示范村的劳动就业培训, 拓展“阳光工程”培训范围。

3.5 完善信息服务, 搭建“一村一品”服务网络

一是构建信息网络。积极实施农业科技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扎实开展电子农务、农信通、农家乐信息服务, 每个示范村每年发展各类信息用户20户, 到2015年农村信息服务站点实现全覆盖。二是健全流通网络。支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在批发市场、超市设立产品销售专柜和专卖点, 支持发展连锁经营、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三是完善技术网络。加强县、乡、村和示范户四级技术服务网络建设, 加快农业技术服务“进村入户”步伐。

3.6 加大扶持力度, 建立“一村一品”投入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发展专项资金。设立“一村一品”发展专项资金, 重点用于产业开发、新技术和新品种引进推广、农村人才培训、信息网络建设、合作社建设、品牌培育宣传和市场开拓等。二是实行项目捆绑运行。相关部门要按照“统筹协调、各计其功、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 将沼气能源、退耕还林、人畜饮水、农田基建、土地复垦、农业综合开发等有关涉农项目和资金向“一村一品”示范村倾斜。三是开展农户小额贷款服务。县信用联社要积极开展农户信用等级评估, 规范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程序, 对示范村农户小额贷款依据信用等级简化放贷手续, 切实落实贴息政策。

3.7 加强组织领导, 提供“一村一品”组织保证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要建立“一村一品”发展各项会议制度, 加强领导, 高效决策, 协调解决资金、项目、人才等重大问题。各乡村要成立专门组织机构, 明确工作责任, 完善考核管理机制, 认真组织抓好“一村一品”规划的落实。要全面落实县级领导包抓、部门联抓、乡镇主抓、科技人员驻村、龙头企业帮扶为主要内容的包抓共建责任制, 上下联动, 齐抓共管, 加快“一村一品”发展。二是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和完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公开选拔机制, 选好、配强“一村一品”领路人, 着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带领群众发展“一村一品”、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增收致富的本领。三是严格考核管理。将“一村一品”建设目标纳入各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岗位责任制进行考核, 制定考评办法, 年终进行严格考核。对示范村实行动态管理, 年度实施效果不明显、达不到要求的, 在下一年度取消示范村资格。对“一村一品”建设成绩突出的乡镇和单位进行表彰奖励, 并在重点目标任务考核中加分;对未完成年度工作任务的乡镇和包抓部门, 按照责任制考核办法给予处理。

摘要:介绍了芮城县一村一品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对策。

曲靖乳品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8

关键词:曲靖乳品业;现状;优势;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93-2

曲靖地处云南东北部,西距昆明135km。2008年统计,城市常住人口已超过55万,2020年,人口将达100万,成为云南的第二个百万人口大城市[1]。曲靖地区多山地,气候温和,林木广茂,污染少,经济以农业为主,旅游资源丰富。曲靖在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以来,很多行业都有了逢勃的发展,但乳品业的发展一直都不被看好。2008年统计,世界人均年牛奶占有量为100kg以上,发达国家为300kg,我国人均年牛奶占有量10kg左右,国内发达城市青岛人均年牛奶占有量35kg以上,曲靖市麒麟区人均年牛奶占有量为4.07kg,曲靖地区人均年牛奶占有量仅为2.73kg[2]。曲靖作为云南第二大城市, 人均年牛奶占有量还未达到国家平均水平。

1 曲靖市面上乳制品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原料奶、乳制品质量参差不齐

曲靖市面上目前80%是手工擠奶,且日益增多的个体户不注意奶牛疫病防治,原奶细菌超标、抗生素含量过高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着乳制品质量的提高。即使在原料奶主产区采用机械挤奶设备,但仍然存在管理水平低、设备不能及时保洁等问题。原料奶生产卫生条件差、细菌数量偏高、杂质较多。检测方法落后,远远落后于当前食品安全的要求。

1.2 企业规模小、设备制造技术落后

曲靖市面上乳制品工业发展时间短,真正的发展仅15年历史,经济实力、技术装备水平、企业规模均不能同发达地区相比。曲靖市面上乳品业装备整体水平同先进地区相比大约还有20年差距。目前,乳品机械进口量占到10%,乳品机械三化程度低、配套性差,尤其是通用关键机械上,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大,品种少,性能差。

1.3 产品结构不够合理,乳品品种少

目前,曲靖市面上乳品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在风味、品质、品种上差距比较大,据统计,发达国家2008酸乳上市的新品种有900多种。我国品种百余种,乳品产量中奶粉产量占70%,奶油的产量很小,在液体奶品中,巴氏杀菌奶约占53.1%,保鲜奶约占29.9%,酸奶约占17%[3]。而曲靖仅有几家乳品厂,产品有五六种,生产的产品仍为塑料袋鲜奶、玻璃瓶装的酸奶,多采用的是巴氏杀菌工艺,工艺设备落后,生产条件差,乳粉生产线还是一个空白,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产品档次低度、配方工艺粗糙,口味欠佳,销售价格难以提升,品牌忠心诚度也不高,很难抵御外来乳制品的冲击。

2 曲靖乳品业发展的优势

2.1 资源优势

曲靖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最高气温30左右,最低气温0℃左右,年种植2-3季,适合种植青贮玉米、苜蓿草等奶牛饲料,发展奶牛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经科学饲养,奶牛单产均可达5000kg,(目前曲靖奶牛单产3500kg,国内奶牛单产可达4000-5500kg[3])。

2.2 地理优势

由于曲靖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国内乳品业较发达地区运距较远,外来产品运至曲靖及周边山区一是成本高,二是不能保证供应近期生产的产品,新鲜度没有地产鲜奶好,因此外来产品就失去竞争优势。

2.3 政策优势

随着我国对西部大开发的发展进程,乳与乳制品这一与人民生活悉悉相关的基础产业会越来越被政府所重视,定会给予更多的扶持与相关政策。农业部等国家8部委倡导并发起实施的“学生奶计划”不仅为支持该项计划实施的乳品开辟了学校市场,培养了未来潜在的消费群体,而且能够争取政府给予的政策与资金支持[4]。国家将乳品行业作为“十五”规划的重点项目来抓,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政策保障。

2.4 市场潜力

因曲靖乳品业发展较晚,2008年统计牛奶产量仅6.2万吨,人均年牛奶占有量为2.73kg,且目前国内乳品业巨头和国外乳品企业还未把曲靖作为竞争对象和发展重点,因此空间巨大,很利于自身乳品业的快速发展。据悉,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未来两年我国人均年奶占有量要提高到16kg,这对曲靖市面上乳品业发展速度提出要求。另外,随着学生饮用奶计划在全国的实施,作为云南第二大城市的曲靖,乳制品的消费空间将非常巨大,近几年农村对乳品消费量也有很大增加。这充分说明曲靖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对牛奶需求量会有很大增加,乳品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3 曲靖乳品业发展对策

3.1 大力扶持奶源基地,变供求关系为利益共沾是曲靖乳品业发展之基础

奶源基地建设是乳品发展的基础,往往是乳品发展链中的薄弱环节,而原料生产成本高,质量偏低,又使奶制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经过对奶牛饲养户的调查,许多农户尚不懂或不习惯对奶牛科学饲养,青饲料与精饲料搭配不合理,甚至有的就是按使役牛的饲养方法只喂青饲料,不喂精饲料和青贮饲料,造成牛抗病能力低、产奶量低、奶质量低的“三低”现象[5]。在交售鲜奶时,谁给的价格高,谁的质量要求低就卖给谁。由于养牛户与企业未形成唇齿相依的关系,所以造成了鲜奶的销售有着很大的随意性。应尽快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提高原料奶质量,建立稳定的供求关系。

奶源基地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而且需要政府、企业、相关部门群策群力,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实施。

进一步加强奶牛饲养技术培训,优化优良品种,配套社会服务体系;抓好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大力推广紫花苜蓿和高产青贮玉米的种植面积;开展“以质论价,优质优价,等外拒收”的办法[5],鼓动饲养户自觉改善饲养管理,注意安全卫生,达到提高原料奶质量的目的;在养牛大户和集中养牛的专业村大力推广机械挤奶;除为养牛户提供必要的服务外,尝试将养牛户以参股的形式纳入企业经营中来,日常为养牛户结算保护价奶款,年终再以红利或奖励的形式给予回报,以建立巩固的原料基地。

3.2 实施独特的营销战略,潜心打造地产鲜奶品牌是曲靖乳品业生存之根本

3.2.1 加大宣传导向,“地产新鲜盖过一切[6]” 就品牌而言,曲靖任何一家乳品业都不能正面与市场上的乳品业巨头去竞争,无论知名度、企业规模、加工设备、技术力量都不能与之抗衡,但自有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地产新鲜”,牢牢抓住这个切入点,就大有文章可做。

3.2.2 加强服务 在订奶送奶工作中进一步加强服务,对服务进一步细化,如何了解消费者为谁订奶,订什么样的奶合适,不同品种的牛奶有什么特点,如何饮用牛奶,出现差错和质量问题如何投诉等等,通过消费者“满意度”以达到对产品品牌的“忠诚度”。

3.3 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档次和竞争力是曲靖乳业上台阶之方法

引进自动化程度高的先进工艺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档次和竞争力是曲靖乳品上台阶方法之一,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就必须有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6]。目前曲靖全市还没有一条较为先进的生产设备,从硬件上就不具备竞争条件。

曲靖乳与乳制品的发展要充分估计自身的不足和劣势,要通过加快生产工艺和设备改造,来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根据奶牛饲养成本高、原料价格高的不利因素,曲靖适合引进和发展保质期3-15天、销售半径在200km以内的新鲜屋包装生产线和保质期1-3个月、销售半径在400km以内的百利包类包装的灭菌奶生产线,同时可开发运作学生奶项目。不易引进保质期6个月以上的长效奶项目,一是投资规模大,企业会背上更加沉重的包袱,造成资金不足,影响产业链的发展;二是成本高,难于外销,外省由于饲养加工规模大,成本低,长效奶有竞争优势,发达省份的长效奶运到曲靖都会低于当地的加工成本。

3.4 更新观念,汇集八方人才,加快企业改革步伐是曲靖乳品业快速发展之渠道

3.4.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曲靖因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企业和一些企业的决策思想不够解放,观念守旧,对新的东西不能正确看待和接受,没有很好地把握机会,影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观念问题不解决,看不到企业的危机,小车不倒只管往前推,迟早会被历史车轮辗出轨道。

3.4.2 要快速发展,首先要解决人才问题 曲靖乳制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更是奇缺,现在岗的技术人员多数为改行从事该行业的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工作,仅个别为正规乳品院校所培养的本科与大专生,乳品硕士、博士生、专业工程师为空白,从事乳品企业的管理者更是外行人居多,如此的人才结构,“矮子里面拔大个”的用人方法显然不能够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要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就要解决用人机制和决策思维问题,要纳八方贤士为我用,给予必要的条件和待遇,建立相应的竞争机制,一切从市场出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才能提高决策效率和企业运营效率。

总之,曲靖乳品业的发展有喜有优,潜力巨大,任重而道远。机遇与挑战同在,矛盾与发展共存,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经过乳品业战线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创造出曲靖乳品业辉煌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政务公开办.曲靖市情况简介[EB/OL].中国·曲靖电子政务门户网站,2008-09-20.

[2] 曲靖市统计局.2008年曲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qujing.gov.cn,2009-2-26.

[3] 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575-580.

[4] 励建荣.我国乳品工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中国乳品工业,2004,(9):49-52.

[5] 胡小明,胡文英.喀什地区奶牛业现状及发展对策[C].第三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2008:120-123.

[6] 邓江.国内乳品业发展状况研究[C].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2002:49-57.

上一篇:上了初二,我多了一份压力下一篇:物业公司客服助理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