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庄园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发展“庄园经济”的调查与思考(精选8篇)

对发展“庄园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篇1

一、生产成本较高、商品优势不明显等诸多问题。在这些问题面前,广大农业生产者躬身实践,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步伐。其中,庄园经济不 是一条适合山区农业发展趋势的新思路。

庄园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

庄园经济,是依托农业生产者居住地及住房,以租赁、转包、购买土地使用权等方式适当集中一定规模的土地,广泛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通过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等产业,形成一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产业链,促进土地及农副产品迅速增值的一种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XX县XX镇缩山村的李治民,经过近五年的艰苦创业,其庄园经济已初具规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其经营项目有四个方面:一是建立水果产业基地,以此作为庄园经济的骨干产业。李治明于1998年购买了本组60亩土地的使用权用于规模发展水果业,栽植锦橙2500株,黄花梨2500株,巨型柚1000株,日本甜柿1000株,红堤葡萄4000株。二是在水果基地间作蔬菜、果用瓜,以此作为庄园经济的辅助产业。在建园培园初期,为了以园养园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的增值潜力,李治民在果树间隙间作韭黄、蒜薹、卷心菜等优质蔬菜,好的上市出售,边脚菜叶则青储用作猪饲料。三是(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发展家庭作坊酿造业,以此作为庄园经济的后劲产业。李治明常年聘请酿酒师2人,大量收购当地农民的剩余粮食,发展家庭作坊酿酒,所生产的纯粮白酒外销邻近7个县市,酒糟则用于喂猪。四是大力发展仔猪繁育和生猪养殖,以此作为庄园经济的主导产业。李治明于1998年从重庆荣昌购回杂交母猪18头进行仔猪繁育,修建规范化养猪场450平方米,常年饲养生猪140头,年平出栏肥猪200头。猪粪水经腐熟悉后又是优质的农家肥,用于浇灌果树和蔬菜。合理的资源配置,高效的产业搭配,使李治明的庄园经济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蔬菜一年三季年平收入12万多元,酿酒年平收入3万元,养猪年平收入10万多元,李治民也因此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科技状元”。柳滩乡三角滩村郑俊杰、郑建设承包50亩土地,种菜、栽优质梨、养LY杂交母猪20多头,仔猪2000多头,常年出栏肥猪130头,年纯收入3万元。鲜店乡兴水是谢代荣2002年底从沿海回乡,投资50万元,承包鲜店水库闲置荒滩200亩、荒山450亩,从水库坝下修建了一个蓄水面积达150亩的小型水库,发展水产、畜禽养殖和经果林综合开发,养殖场饲养太湖母猪、荣昌母猪20头,每年产仔猪1000余头,饲养生猪100头,饲养良种鸭1万只,投放鱼苗7.5万尾,产鱼28万公斤,每年可实现总产值100万元。

从以上几个典型的“庄园经济”可以看出,其经营模式有以下几类:一是果蔬型,即在优质水果基地的空地间作蔬菜;二是果养型,即在优质水果基地内饲养鸡、鹅等家禽,家禽粪则是优质的农家肥,能促进果树生长和改善果质;三是果药型,即在水果基地的空地套种中药材;四是果瓜型,即在水果基地空地套种果用瓜;五是加养型,即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发展家庭畜禽养殖相结合,此模式能有效促进农副产品的转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六是鱼果型,池园经济即是此类的典型,即在鱼池四周栽植果树,池内养鱼;七是鱼养型,即立体养殖方式,指导鱼池里养鱼,鱼池上方发展家禽、家畜养殖,畜禽的粪便又是优质的鱼饲料;八是综合型,即多种产业有机结合,合理搭配,李治民的庄园经济就是典型的综合型。

庄园经济的优势

——经济优势:庄园经济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各种资源的增值潜力。庄园经济是庭院经济的再发展,其内涵比庭院经济的产业结构、资源配置更丰富,其外延则扩展了生产经营的领域和空间。庄园经济充分运用了土壤培肥、悬耕免耕、微膜覆盖、化学除草、(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矮化密植等耕作种植技术,引进采用了现代化的生产加工、管理技术,使各种资源配置更趋合理,产业链条连接更为紧密,其增值潜力更大。李治民仅蔬菜一年三季就收入12万多元,扣除生产成本和劳务支出,净收入6万多元;而养猪业的收入年平均超过10万元,净收入5万多元。其显著的经济优势是传统农业的数十倍。

——驱动优势:庄园经济能促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的显著特点是单家独户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农业生产者拘限于资金、技术、信息等制约因素,加上难以抗拒的自然、市场风险,导致生产一直停滞在简单再生产阶段,经济效益十分低下。发展一户,带动一片。经济效益是对传统农业最敏感的刺激,谢代荣庄园经济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刺激了农民对科技知识、信息资源的需求,带动了周边乡镇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进程。农业生产者一改过去政府出技术、出资金、出种苗也不愿意发展的落后观念,而是积极主动向政府寻求技术、信息帮助。鲜店乡龙滩村在谢代荣的带动下,发展水产养殖大户7户、生猪养殖大户2户、种植专业户2户。

——科技优势:庄园经济促进了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推广运用。李治民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庄园经济的效益,多次外出到成都龙泉驿、重庆荣昌、南充凤垭山参观、考察,并购买各种科技书籍30多本,边学边干。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他积累掌握了丰富的蔬菜高产技术、果树矮化密植丰产技术、短期高效育肥技术。他所雇请的季节帮工,既挣到了劳务收入,也学到了许多种养。当前,山区农村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的结合程度还相当低。而通过庄园经济的示范、带动,农业生产者学起来快,用起来也快,能迅速促进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推广应用。当前,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其核心因素是“农民增收”。

发展庄园经济的原则

山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可利用资源十分有限,如何利用这些有限的资源重构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来促进农民增收,是一个值得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组织者、领导者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庄园经济,能容纳多种产业,能以较少的资金投入启动发展项目,通过逐步积累与滚动发展,进面全面优化农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应予大力发展。如何推进庄园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应坚持以下五个原则:

原则之一:规模发展。庄园经济没有规模,其经济效益也将难以实现。首先,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和多种经营主体联合协作,集中土地、资金、技术、信息和劳力,突出规模效益和规模优势。其次,庄园经济经营者要主动转包、租赁、购买土地使用权,集中一定规模的土地,大胆发展优质水果、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深加工,形成专业化和多业并举相结合的产业结构,走规模经营的路子。

原则之二:市场定位。庄园经济的生产经营项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庄园经济生产经营项目可选择的类型较多,转型较快,这就要求一个区域的庄园经济要立足本地资源、技术优势,形成本地区的特色和优势,以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产品开拓占领市场,形成长远的经济优势。同时要以特色产品刺激市场发育,由被市场牵着走变为吸引市场跟着来。

原则之三:协调服务。各级政府要在土地合理流转方面做好政策引导,起好协调服务,为庄园经济的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保障。庄园经济一般是由专业大户发展壮大的,而目前影响专业大户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土地规模较小,而土地又是庄园经济发展所(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依赖的资源之一。因此,应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拍卖、租赁、转包等方式推动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水利、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切实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着力夯实发展基础。第三要建立健全基层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

原则之四:商品意识。庄园经济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自始至终贯彻商品意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商品价值规律指导生产经营活动,突出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和成本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为此,庄园经济要选择品质优良、市场前景看好、生产经营管理成本低廉的项目,改善生产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各级政府要正确处理政府推动与农民主动的关系,既合理引导,又正确激励农民创业的积极性,防止采取行政手段压项目、压任务的做法。

对发展“庄园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篇2

镇沅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云南省、普洱市以现代庄园经济为重要组织方式和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农村转型发展的良好机遇, 围绕“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思路, 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生态特点和产业基础, 对茶庄园经济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思考。制定镇沅县庄园经济短、中、长期规划及实施方案, 明确2013~2020年创建17个茶庄园, 实现综合产值2亿元的预期目标。切实完善组织领导机制, 形成推动镇沅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真正让庄园经济有人抓、有人管、有人推、有成效、快发展。2013~2014年, 重点打造的五一、康提、茶山箐3个茶庄园示范点建设, 已按照实施方案和设计图纸要求有序推进, 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完成投资2680万元。标志着以打造庄园经济为驱动力的茶产业发展新模式被引入企业, 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产业经济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是推动镇沅茶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起点。

2 镇沅县茶庄园经济发展中存在困难

2.1 资金投入大, 融资困难, 推进缓慢

标准化茶庄园建设资金投入大、产出周期慢, 很难在招商引资方面取得突破, 发展的主体主要依靠茶企业, 在缺乏有效抵押物、银行融资困难的前提下, 有限的资金投入, 势必会制约茶庄园建设规模和档次。同时,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茶庄园建设的推进。

2.2 企业规模小, 发展不均衡

企业规模小, 部分茶庄园不同时具备“六有”标准要求, 基本处于“有主体、有基地、有加工”的主体功能区建设阶段, 展示、商务、观光、休闲、餐饮、养生配套功能区建设滞后, 缺乏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茶庄园经济发展格局尚处于起步阶段, 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不明显。

2.3 组织化程度不高, 经营机制不活

茶庄园建设主体政策引导、投入融资和基地流转等机制不活, 企业与茶农利益联结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组织化程度低, 生产、加工和销售呈现较为分散格局, 导致集中收购、加工难度大, 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 形不成规模效益。

2.4 人才匮乏, 管理滞后

缺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队伍和专业技术人员, 在经营管理和技术服务上存在较大差距, 现代茶庄园涉及管理内容多, 专业领域广, 需要大量懂市场、懂管理、懂经济、懂技术、懂文化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尤其对企业带头人的知识素养有较高要求, 要建设适应现代发展要求的精品茶庄园, 人才培养刻不容缓。

3 镇沅县茶庄园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在统筹规划, 推进功能多元化上实现新突破

科学合理做好庄园建设规划设计, 明确庄园经济发展方向和目标, 把庄园经济规划与美丽乡村、农村土地、产业发展等八项规划相衔接, 从整体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做到一园一规划, 一次规划, 长远有效, 一个规划, 带活全局。

3.2 在循序渐进, 分步骤实施上实现新突破

科学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庄园经济的先进经验, 认真总结云南省“柏联普洱茶庄园”、“玉溪庄园”在基地建设、质量管理、品牌打造、文化弘扬等方面的成功做法, 以打造特色精品茶庄园为重点, 条件成熟后再全面铺开。

3.3 在做大企业, 培育主体上实现新突破

创新发展理念, 打破传统经营模式, 强化资金政策扶持, 提升服务水平, 按照“择优、扶强、扶特、扶大”的原则, 集中力量培育壮大一批开拓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经营水平高、经济效益好、发展愿望强烈、发展势头强劲的茶庄园建设主体, 提高组织化程度, 建立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相互协作”的利益联结机制, 实现庄园牵企业、企业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紧密型产业链, 促进旅游业、茶产业的和谐发展。

3.4 在突出特色、打造品牌上实现新突破

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人文、交通、品牌、旅游资源优势, 充分挖掘传统茶文化及地方民族文化, 突出生态观光、标准化生产、文化旅游等主题特色, 进一步改造提升, 深入开展“三品一标”认证, 建立茶叶质量科追溯体系, 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安全的庄园经济特色品牌, 增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知名品牌以品牌整合产品、以品牌产品占有市场, 凸显庄园的文化品位和独特魅力。

3.5 在精深加工、转型升级上实现新突破

强化科技驱动, 创新生产技术模式和加工工艺, 研发特色新产品, 引进和利用先进技术设备, 推进精深加工, 调整产品结构, 提高生产效率和专业化生产水平, 延伸产业链, 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 提质增效, 创新发展。

3.6 在拓宽融资渠道、夯实产业基础上实现新突破

完善出台发展庄园经济的优惠政策措施, 在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县专项投资的同时, 把投资作为打造庄园经济的重要动力, 广筹建设资金整合各类项目资金, 加强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示范园建设步伐, 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摘要:本文介绍了镇沅茶庄园经济发展现状, 分析发展中存在问题和困难, 对茶庄园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思考, 提出加快茶庄园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茶庄园,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岩甾.普洱市庄园经济发展调查[J].云南农业, 2014{02) :10-14.

对发展“庄园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篇3

【关键词】无量山;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对策

村集体经济既是村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的物质保障。发挥新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就是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只有发达的集体经济才能更好地扶持家庭经营及个体经济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发达的集体经济才能大力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发展村集体经济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事关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政治问题。

为了研究集体经济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笔者选择云南省南涧县无量山镇的13个村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1 基本情况

农村集体经济在农村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也发展越来越重要。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即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空壳村”问题日渐突出。在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基层组织正常运转难,党群、干群关系协调难,公益事业建设难,村级债务化解难,农民增收难等一系列矛盾相互交织,直接关系到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从一定意义上讲,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因此,必须把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放到战略高度来认识,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狠抓落实,不断发展和壮大村集体经济。

无量山镇位于南涧县东南部,地处无量山和哀牢山中部,镇人民政府驻地距县城50km,是大理州通往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州的南大门。全镇国土面积251.95km2,辖13个村民委员会、222个自然村、290个村民小组、8986个农户,总人口3.6万人,居住着汉、彝、苗等11个民族。2012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6600万元,比上年的21800万元增长了22%;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120元,同比增长50.2%。

2 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几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农村干部普遍认识到,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最大问题就是多数村集体经济薄弱甚至“空壳”,存在“无钱办事”的问题。作为一个村,一方面没有集体经济不行,另一方面想发展、要发展集体经济虽有愿望,但总感到无处下手。当前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与形势任务不相适应,距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差距较大,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很少。长此下去,村干部的积极性将难以调动,进而影响到村级组织作用的发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这些制约因素具体表现在“六个缺”上:

(1)缺信心。农村干部群众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普遍存在信心不足,尤其是过去不少村发展集体经济时没有实现有效发展,不仅加重了乡村债务,影响了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而且挫伤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动摇了人们的发展信心。

(2)缺资金。调查中发现,村集体经济较为发达的村面临着进一步做大做强的问题;而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的村,以村集体的名义进行贷款融资非常困难,当前发展面临的资金困难问题较为突出。

(3)缺人才。村干部普遍文化水较平低,改革意识、市场意识、发展意识不够强。

(4)缺机制。当前村委会发展集体经济面临诸多机制方面的问题,如:管理机制不灵活,程序多,决策慢,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集体经济产权不清,村委会承担风险大,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等。在集体经济较为发达的村,这种状况阻碍了集体经济做大做强,在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的村则制约了集体经济发展。

(5)缺氛围。一方面,近年来村集体经济通过改制把集体企业改了、卖了,但集体资产没有实现保值增值,村民没有得到更多的实惠。另一方面,舆论环境采取各种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加大了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宣传力度。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想集体的少了,想自己的多了;关心集体的少了,关心自己的多了;干集体的少了,干自己的多了,发展村集体经济缺乏号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

(6)缺体制。现在的村级班子3年一选,有的村干部反映,这种情况导致了部分村干部的短期行为,对村里集体经济发展很难有一个长远规划。领导班子不稳定,集体经济很难有长远发展。

3 无量山村集體经济发展模式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照抄,必须因地制宜,立足村情选择适宜的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路径。从无量山农村实际情况看,目前村集体经济发展途径概括起来主要有:

(1)土地经营权流转型。通过多种方式集中土地,积极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种植以三七为主的中药材,使农村集体经济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到2012年底,全镇共种植中药材约573hm2。

(2)社会化有偿服务型。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建种植、养殖协会等中介组织,向公司和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有偿服务,为集体经济培植新的增长点。全镇共发展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6个,增加农村经济收入1250万元。

(3)盘活存量资产型。对处于停产状态的村办企业,采取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租赁、拍卖等多种方式盘活集体经营性资产。

(4)骨干企业带动型。对村办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大力发展以华庆公司为主的乡镇企业。走集团化发展的路子,加快推进村办企业的二次创业,实现了靠企业强村。目前为止,全镇共有10个乡镇企业。

可以说,村居条件各不相同,增收招数不尽一致,但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目前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应该多思考、多研究,结合实际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nlc202309020444

4 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对策与思考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事关农村工作的全局,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是加强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现阶段,我们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努力实现有人办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巩固农村经济基础。

4.1 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实践证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离不开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离不开好的带头人。因此要引导党员群众把愿意为干部办事、符合党员条件的农村致富能人选到基层党组织中来,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同时,加大对村干部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村干部带领农民发展集体经济的本领,把村级领导班子建成带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强集体。

4.1.1 配强班子,选好带头人

发展经济要以人为本,村集体经济发展需要有强有力的村领导班子来作支撑,因此要选好配强“领头雁”,切实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通过多种途径,选优配强党支部一班人。一是要“选”,通过公开选拔,把社会上能力强、作风正、有本领的党员选拔上来。二是要“请”,把外出务工经商中有能力、素质好、愿意为家乡群众服务的能人、大户、致富带头人请回村担任村干部。三是“派”,对无合适人选的村,可从镇机关或镇属部门中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村里任职。

4.1.2 加强村干部培训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提高干部的经营管理水平。

4.2 营造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采取各种形式,多渠道、多途径的加大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宣传力度,提高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思想认识。认真总结实践中群众创造的丰富经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意义,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明确发展的途径,继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大力表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营造有利于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3 落实和完善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

近几年,中央加大统筹城乡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学透用足这些政策,可以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这些政策包括鼓励发展名优规模养殖;鼓励发展休闲旅游业;鼓励开展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鼓励发展村级合作经济组织;鼓励企业投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和鼓励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

4.4 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

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总体规划,认真分析每一个村的发展条件,突出重点行业和领域,突出特色和优势,选准发展路子,“干能干的事,挣能挣的钱”,建立起村级稳定的收入来源。因此,每个村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切实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实现集体经济的膨胀式发展,使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的村实现集体收入的较大增长,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服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摸清村情和群众意愿,找准发展路子,制定好村级经济发展的中远期规划。同时,镇党委、政府要抓好指导,整合资源,落实好帮扶工作,增强村级组织的造血功能。

4.4.1 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共同體,建立“公司+农户”式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体制。

4.4.2 大力发展效益农业

要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扩大种、养殖基地规模,重点发展有市场前景的农副产品,一个村打造一个品种、一个品牌,形成资源优势,提高土地经营效益。

4.4.3 推行农业资源资本化经营

村集体经济组织可通过股份合作、专业承包、招标经营等形式搞活集体土地经营,也可以通过集体所有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参与兴建工业园区,建造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等开展物业租赁,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4.4.4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对区位优势明显的村要抓住小城镇建设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利用土地资源适量进行固定资产投入,发展饮食、宾馆等旅游辅助产业,拓展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新途径。同时要针对目前回归自然休闲观光旅游盛行的情况,挖掘潜力,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4.5 建立和完善村干部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上级组织和有关部门要关心、爱护、支持村干部,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在保障村干部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根据工作实绩和集体经济发展情况适当拉开收入标准差距,并随着经济发展和村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逐步提高收入水平。同时也要规范养老保险制度,真正发挥保障机制的作用。

4.6 加强管理

一要制定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方法,盘活现有资产,防止集体资产流失。二要加强村级债权债务清理。三要进一步完善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继续深化和完善村级财务委托代理制,切实履行村务公开制度。

参考文献

[1]陆学艺.中国农村现代化基本问题[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2]徐勇等.中国农村村民自治[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韩俊.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思路[J].中国经济时报,2004(2):2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6] 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7]农业部:关于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农经发[2005]5号.

[8]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制度.

[9]云南省南涧县2012年年鉴及统计报表.

对发展“庄园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篇4

思考

对我乡劳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我乡劳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整个社会的小康,关键是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核心是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重要途径就是把大批农民逐步从土地中转移出去。近些年来,我乡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三农”工作的大事来抓,劳务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发展现状

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

来源。全乡输出劳动力5100多人,年人均收入按4000元计算,总收入可达2040万元。劳务输出的性质已由过去农民增收的一个项目,向牵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一种重要经济成份转变。

劳务输出的行业已由过去单一体力型,向体力智力复合型方向转变。过去的劳务人员大多从事建筑力工、装卸力工等体力活,从事技术工种的不多,而现在却向体力智力复合型方向发展。目前从事装璜、磨工、焊工、车工、钳工、机修工等技术工种的人员已占相当比例。

劳务经济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的前提是非农产业大发展,劳务输出能够不断将农业劳动力吸纳到非农就业岗位,不断降低农业就业的比重,从而促进多种经营的发展,改变了农业中种植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另外,土地的集中,有利于调整农作物布局,又使林、牧、副、渔等产业得到有效调整。近年

来我乡蔬菜产业的迅速崛起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劳务经济有效促进了农村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以前,老百姓农闲时无事可做,赌博、打架等事件时有发生,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较差。劳务经济发展起来,人们没有了闲工夫,都一心想挣钱、一心想发家,扰乱社会治安、聚众闹事等不良行为减少了许多,农村出现了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二、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较大盲目性。由于当前劳动力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劳务信息渠道不畅,劳务经济中介服务主体发育滞后,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无序性、盲目性和不稳定性。目前我乡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仍然以传统的血缘、地缘、友缘带动为主,有组织输出虽有进步,但进展不快,比例较低,主要是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数量偏少,没有形成有组织、大规模的有序转移格局。

二是对劳务输出的服务不够到位。乡镇政府在组织劳务输出工作上没有比较成型的组织,没有各种健全服务机构,无法为外出务工者提供信息。

三是外出务工者的文化程度偏低。近年来,大部分外输人员都是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后就直接外出务工,没能做到先培训后输出,外出务工人员没有进行一定技能培训,素质不高。据统计我乡5100多外出务工者当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者达4380多人,占总数的86%。

三、对策建议

附城乡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现有农村人口万人,农村劳动力万人。发展农村劳务经济,还有着巨大潜力。按照全国平均水平计算,全乡实际所需农业劳动力约为万人,还有万劳动力需要转移,而且随着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潜在富余劳动力还会不断增加。因此,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发展力度,尽快把这一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1.要在更新群众的思想观念上下功

夫。首先,要教育群众摆脱宿命论思想的束缚。相信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克服自暴自弃的心理,培养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其次,要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理想。敢于追求未来美好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使他们认识到:要想生活好,就要挺直腰杆走出去,只要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奋发图强的品格和敢想敢做的精神,生活就会好起来。再次,还要帮助群众养成艰苦奋斗的作风。要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来发家致富,靠自己的双手架起通向富裕的金桥,在外面广阔的世界里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2.要在畅通输出渠道上功夫。一要变自由输出为组织输出。要健全组织,明确专人负责,把劳务工作时时抓在手上,变自由输出为有组织的输出。输出的每个环节都要有人抓,有人管,使劳务输出工作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二要变盲目输出为定向输出。以前大多数劳务输出属于盲目输出,听到哪个地

方有活干、有钱赚,不考察、不了解,就急忙组织人员去,许多时候劳务人员去后就返回,不但没有挣到钱还白花了路费。今后政府要多联系一些输出渠道,多辟建一些劳务基地,多提供一些劳务信息,使劳务人员输出有方向,立足有根基,挣钱有把握。三要变就地输出为异地输出。本地经济不发达,内转人员收入较低,加之市场狭小有限,不能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而向发达的大、中城市输出,活好找,钱好赚,收入远远超过本地。

3.要在强化务工者素质上下功夫。提高外出务工者的素质,必须大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市场竞争力、推动劳务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学校或有关培训机构搞好衔接,根据市场需求,科学确定培训专业和培训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坚持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紧密结合,积极推行“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学

校垫资培训”、“跟踪企业培训”、“校企结合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实行包学技能、包就业、包维权服务等“一条龙”服务的新模式。

4.要在增强就地转移能力上下功夫。在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的同时,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乡域经济,引导农民就地转移、就地就业。一是大力发展种养业。我乡农业资源丰富,种养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近年来,我乡在发展蔬菜产业、生猪养殖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把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作为乡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特别应在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服务业上花气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三是抓好小城镇建设。我乡城镇化建设相对滞后。当前应借县城移的机遇,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增强小城镇综合功能,提高小城镇对农民的吸纳能力。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篇5

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经济基础。近年来,我区农村在交通设施、村庄环境、农田水利、文化设施等各方面均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得到稳步提高,但整个村集体经济积累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仍然停留在收入渠道单

一、结构形式粗放、综合实力薄弱的尴尬境地,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任重道远。

一、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意义

农村集体经济是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对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壮大村级财力的有效途径。只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级组织才有掌握得住、运用得了的资金,增强集体的服务功能,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优化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巩固基层政权的根本保证。集体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村,村级组织经济有实力,服务有手段,党组织一呼百应,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干群关系十分融洽。相反,一些集体经济薄弱,或者根本没有集体收入的村,没有钱给群众办事,村干部在开展工作时举步维艰。这样的村干部威信低,群众意见大,群众对村干部没有信心。显而易见,集体经济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党群干群关系,影响着党组织的威信和作用的发挥。

维护农村稳定的基本保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在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严重缺位的情况下,村级经济薄弱使农村的公益事业发展缓慢,影响了广大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只有集体经济发展了,各类公益事业才能得到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不安定因素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消除。

二、当前我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发展现状

2012年,全区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510.7万元(索溪峪、协合、中湖、天子山四个乡镇36个村居,联系单位支持和争取资金没计入收入);50万元以上2个,11-50万元2个,1-10万元22个,1万元以下12个。村级集体经济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资源依托型。这种模式凭借山林、土地、水、旅游景区等特色自然资源,通过开发利用这些自然资源的经济潜力,拉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如天子山、河口、龙尾巴、野溪铺四个和景区直接相连的居委会,集体经济收入较高。二是产业服务型。这种模式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本地特色农业优势,组建专业合作社、加工企业以及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的中介组织,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有偿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如鱼泉峪、向家台等村。三是是资产经营型。这种模式通过盘活闲臵场地、出租集体固定资产,实现村集体创收。如杨家界、宝月等村。四是财政补助性。这种模式主要是生态公益林等集体资源的财政补助收入。如黄河、土地峪、双星等村。

三、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

1.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从统计数据来看,临近景区依托旅游资源的村居与偏远山区资源贫乏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差别太大。天子山、河口、龙尾巴、野溪铺四个和景区直接相连的居委会集体经济收入达303万元,占总数的59.5%。而三家峪、文庄等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仅几千元,印家山、车家山等村集体经济几乎为空白。

2.村级集体经济增收难度加大,发展后劲不足。区域位臵好的村,依靠旅游景区,通过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办法,多渠道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而地理位臵偏远的村,而边远的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原因,固定资产出租经济价值不高,自然资源开发有限,收入来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缩,增收后劲严重不足。

3.对上级政策补助的依赖性较为突出。2012年许多村生态公益林的补助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大部分,各村依靠上级财政的补助和联系单位的支持,使村级组织勉强度日。同时,也使少数农村干部群众产生了“等、要、靠”等惰性思想,艰苦奋斗、主动作为的优良传统和思想意识日渐淡化。

4.钢性支出逐年攀升,部分村级组织不堪重负。农村环卫长效保洁、治安联防、农田设施、合作医疗、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各项创建活动等方面的钢性支出逐年攀升,村级组织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对集体经济本身薄弱的村级组织来说,实在难释重负。另外,部份农民群众集体意识不强,只要权利,不要义务,无疑又给村级组织增添了不该有的负担。

5.村干部和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企业心存疑虑,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他们片面地认为,“村干部再回头搞集体企业,一无精力、二无能力、三无财力,力不从心,不合时宜。”缺乏敢想敢做敢为的勇气和魄力,丧失了发展集体经济的机遇和主动权。不少人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认识不足:一是存在“过时”论。认为现在大气候是鼓励发展个私经济,再讲发展集体经济不合时宜。二是存在“畏难”论。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集体资产管理难度大。三是存在“无用”论。认为现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无关乎农村经济发展大局,不须再强调集体经济作用。此外,在一些贫困村还存在“等靠要”的心理,自我发展意识不强,认为与其自我发展,不如国家扶持来得快。

基础薄弱,路子不宽。不少集体经济薄弱村所处地理位臵偏僻,自身资源较为匮乏,可开发利用资源较少,而且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技术落后,既无优势自然条件,又无新的发展出路,加之缺乏产业开发、资金运作、农业科技等支撑手段,导致村集体经济增收陷入“束手无策”“无从下手”的困境,除了财政转移支付外,基本没有其他收入,而且村级债务沉重,不能兑现在职村干部的补贴报酬、误工补助,连基本的村级组织办公经费都无法保障,缺乏多渠道、大数额、稳定性的收入来源。

能力不足,水平有限。近年来,通过“两推一选”选配农村党支部书记和村民直选村委主任,农村干部队伍整体上得到优化,素质得到提升,但是村干部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发展经济本领不强的状况没有得到彻底改善,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仍有不少差距。特别是一些村干部在发展农村经济、致富农民群众上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思考不多,精力投入不够;有的村党支部书记思想不够解放,怕担风险,不能放开发展集体经济;加之近几年劳务经济发展很快,农村优秀人才严重外流,农村人才资源匮乏,影响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制度不严,管理不善。由于集体经济在体制上存在先天不足,有的村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中,不能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少数村干部法制观念、民主意识、自律意识不强,尊重村民民主权利不够,集体资产管理处臵不依法依规按程序进行,变卖、出租、发包集体资产全凭支部书记一句话,导致集体经济财务不清、管理混乱,造成集体资产流失,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党员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稳定。

扶持不够,投入不足。虽然不少地方采取部门挂村帮扶、下派村书记等方式来支持农村的发展,但许多部门在帮扶过程中往往注重农户个体,而忽视了村集体。不少帮扶部门只是在逢年过节对村上老党员、贫困群众搞搞慰问,送点物资,送点钱;有的虽然注重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对壮大村组织建设的物质基础认识不足,只重视“输血”而忽略了村集体“造血”功能的建立完善。此外,近年来,各金融部门风险意识不断增强,贷款审批权限上收,村级靠贷款创办集体项目的难度加大,一些空壳村创办经济项目的门槛抬高,与先进村的差距越来越大。

(四)主要原因。

一是发展环境的差异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因。从调查情况看,凡临近城镇、集镇、近郊的村庄,得益于优越区域位臵、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较为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村集体经济较为强壮,一、二、三产业健康发展,特别是二、三产业发展较好。而位于山区、稻区的村,地处偏僻,村落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观念陈旧,级集体经济一般比较薄弱,甚至是空白村。

二是村级集体积累困难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村级集体积累是农村集体经济生产和服务的物质基础,是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和进行公益事业建设的重要保证。从情况调查来看,受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严格的用地政策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影响,我市各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土地征用和“三提五统”的局面消失,农民的应交款拖而不决,钢性支出的不断攀升,冲抵了积累,坐吃山空。

三是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观原因。我市完成村办集体企业转制,受此负面影响,各级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不重视。部分村干部怕麻烦受气,不用心;农民群众对村组织发展集体经济不放心,对集体丧失信心,甚至出现只要权益、不要义务、不愿出钱出力、不闻不问的现象。这些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性,严重制约了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一)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利用当地农村资源。

我市村庄分布在平原、半山区、山区,村与村之间条件千差万别,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农村资源,把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防止一哄而起,套用一个模式。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近郊和边远农村,应根据各村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干部农民素质等各方面实际,发挥优势,挖掘潜力,优化结构,扬长避短。

1.近郊村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信息通畅、人才资源丰富、基础设施较好等有利条件,在发展二、三产业上走出新路子。一是建立农副产品商贸市场。集体投资办市场、商场,以场生财。如朗霞街道的新新村,通过创办蔬菜农贸市场和停车场,年可收租金等65余万元。二是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空间巨大,要利用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发展加工业,拉长产业链,而这也正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难点。三是建立服务市场,兴办各类服务实体。本着为民服务的方针,为本地的个体私营企业开展产品推销、供应原辅材料以及信息、运输、餐饮等有偿服务,既为农业和农民走上市场架起桥梁,又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装壮大增添一条途径。也可依托原有基础产业,建立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从中收取服务费、管理费,以壮大集体经济。2.山区要搞好农业资源开发,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山区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要开发好。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发展新项目,开拓新产业。发展一些集体统一经营的种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开发利用集体自然资源如山地、水资源等,通过招标等形式开发经营,获取收益。二要管理好。改造好、管理好现有村级集体的山林、茶园、果园、竹林、水域等资产,使村级集体资产获得保值增值。针对“分得过多,统的较少”的实际,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返租倒包,把农户的责任山以及长期失管荒芜的山地,通过规划,向农民返租,统一开发后重新承包给农户经营,获得发包收入。二是合股经营,通过笋竹两用林、水果蔬菜基地和小水电等项目开发,村与农户或投资公司按一定比例合股开发经营。三是实施品牌战略,重视科技投入和产品营销,发展优良品种,开展产业化经营,不断提升农产品的档次和质量。

(二)管好用活村级集体资产。

农村集体资产是广大农民多年来辛勤劳动积累的成果。要建章立制,强化管理,实现村级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做到聚财有术,理财有方。第一,要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积累机制。凡是集体项目都要落实责任制,及时收缴承包金或租赁费,把该收的钱收起来。对农户长期放弃管理,粗放经营甚至荒芜的承包项目,由集体收回后,实行招投标承包经营,提高经济效益。要对属于集体的山地、水等资源实行有偿使用。第二,加强资产核资,盘活集体存量资产,构筑资产增值机制。要积极实行集体资产以价值形态为主的管理办法,把土地等资源性资产作为经营性资产来运作,根据有关政策,保护好、发展好宅基地(土地)整理后的成果,促使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要管好土地征用补偿费,严禁乱支滥用。对使用集体房屋和集体公益设施的,要收取一定的使用费和公益事业费。第三,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代管制度。强化开支审批、收支预决算、财务审计监管、民主监督、财务公开等工作,堵塞村级财务管理漏洞。

(三)制定扶持政策,优化集体经济发展环境。

从调查座谈体会到,我市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困难重重,不论是近郊村、远郊村,还是山区农村,都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极大的扶持,尤其是对山区集体经济基础较差的村,更应加大扶持力度,采取“扶两头,带中间”的办法,助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一是要活用村级留用地政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集体必须占有生产资料,而土地是现阶段农村最重要、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要维持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必须赋予村级一定数量的土地经营权,确保村级通过土地经营获取稳定的收入。“留用地”,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留给将来农村发展使用的土地。与其留着将来用,不如现在就用,迟用不如早用,早用早收益。在当前关键建设时期,必须突破僵硬的思维定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精心保装,适度开发,早开发早发展。从干部群众的呼声来看,村集体占有10亩左右为宜,这样村均固定收入可达到10万元以上,减轻村级组织的开支压力,维持村级正常运转。二是要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活化土地使用权。采取土地反租倒包、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等形式推行农户土地经营权流转。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与其他投资者共同兴办企业或开展物业经营,获得土地使用收益。支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到城镇发展集体经济,从非农建设用地指标中,安排一部分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专用指标,给集体经济薄弱村2至3亩的非农建设用地指标,并以最低价位在区位较好的城镇规划区内落实地块建设工商用房,以获取稳定的租金收入。三是要建立新增工商税收分享政策。村级在村内或城镇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民营经济,创办工商企业,新增工商税收可按地方收益部分一定比例给予奖励,用于补充村级收入的缺口。按工业集聚要求搬迁至其他乡镇工业园区的企业上缴税收,原所在村应按一定比例分享收益。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着力改变引进企业越多,村负担越重的局面,从而调动村级在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上的积极性。

四是要整合各部门政策资源,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目前,分散在有关部门的涉农政策资金在扶持农村发展上,存在着不确定因素,且随意性较大。为此,要整合部门政策资源,优化资金配置,规范操作,增强方向性,提高透明度。要理清村级组织的财权和事权,按一定比例加大对农村道路养护、卫生保洁、绿化等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统筹村级班子成员工资报酬,切实减轻村级组织的开支压力。

(四)化解村级债务,切实减轻村级负担。

村级债务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阻力,要采取各种措施和办法,切实减轻和缓解村级组织的负担,使村级组织在发展集体经济的道路上轻装上阵。一是增收还债。通过大力培植集体收入来源,增加集体收入,提高还债能力。二是清欠还债。主要是加大对农民欠缴的“三提五统”和各项承包费的清缴力度,在清欠工作中,要坚持执行先党员干部、后农民群众的原则,在广泛动员的前提下,对有能力还款而不还的,必须利用法律手段收缴。三是降息减债。对于高息借款,不管原来达成什么协议,都严格按照金融部门规定的同期利率计算,由乡镇农经站统一换据,签订协议,或由政府进行适当贴息,以此减少村级负债。四是节支还债。严格核算享受误工补贴人员数量,减少工资支出。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对办公费、报刊费、会务费等项目要实行限额管理,降低管理成本,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五是核销减债。对村级债务进行全面审核认证,经过核定已确定认为无效的债权债务,按法定程序予以核销。六是归责还债。对原村办企业向银行贷款形成的债务,要按照谁借谁还的原则落实债务人,债务由企业承担并负责偿还;企业倒闭的,可以采取股份合作、租赁、拍卖等形式处置,所得收入按法律规定偿还债务。

(五)加强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发展活力。

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村级班子建设至关至要。一是要配强配好村级班子。特别是要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要不拘一格地把年轻、懂科技、有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选配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来。对一些相对贫困且又缺乏人才的地方,不能光以内选方式,必要时还要突破条条框框,通过下派途径解决好班子软弱的问题,使村级班子人员真正具备带领一方农民开拓创业,勤劳致富的能力,成为党在农村基层的坚强堡垒。二是加强村双委班子成员的培养和教育。加强思想教育,树立为民服务、清政廉洁的思想,明确村级班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要加强村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到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典型地方考察学习,借鉴经验,因势利导,强身固本。三是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完善对村干部工作业绩和收益挂钩制度,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村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考核重要依据,对在一定时期内村级班子建设和村级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充分调动农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同时,也要防止个别村干部采取虚报瞒报手段,谋取不当利益。四是要切实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对从事村级组织工作达到一定年数的老村干部,离任后要继续落实养老、医疗保险等关爱政策,使村干部有一个盼头,多一份工作干劲。

五、需要调整或出台的扶持政策

1.村级留用地政策。

2.村干部报酬逐步统筹。

3.农村社会公共服务经费(正常运转经费)的补助政策。

4.发展物业经济的扶持政策。

5.村干部的激励、关爱政策的继续运行。(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

6.由村级出资共建农村公共设施的收益回报机制。(水、电等垄断性行业)

7.进一步完善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地利益保护政策。

8.设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重点扶持薄弱村和山区农村)

加大宣传,提高思想认识。集体经济薄弱,固然有客观原因,但主观原因不容忽视。要加大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宣传力度,切实解决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存在的“发展集体经济不必要、不关心和畏难情绪大”的问题,让广大基层干部特别是农村主干认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增强他们发展集体经济的紧迫感、责任感和自觉性,促使乡村两级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基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工作来抓,以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制定发展规划,研究发展措施,拓宽发展门路,开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新局面。

因地制宜,拓宽增收空间。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就应从固有的思维圈中跳出来,树立多业并举、多产并进的观念,充分利用资源,发挥优势,面向市场,广开渠道,走特色路。处于县城近郊、乡镇所在地、交通要道的村,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集贸市场、餐饮业、旅馆业、物流企业等第三产业,发展城郊经济、要道经济,积极搞好房地产开发、商贸流通招商引资等项目。以种养为主的村,要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而劳动力富裕的村,村两委可组织村民劳务输出,收取管理费用,增加集体收入;也可以组建有偿服务组织,通过传播信息、提供技术、种苗、营销等有偿服务,增加集体收入。此外,为拓展集体经济增收之路,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可以以土地、农机、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入股,并承担生产服务费用,农户则以劳力、管理、技术入股,产品由集体收购销售后,按销售额的比例分红,实现社村与农户的“双赢”。

增强素质,提升发展能力。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须要有坚强的领导班子,要有高素质的带头人。一是注重培养选拔。要注重把农民中思想政治素质好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将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培养、选拔成村干部,注重村干部的年轻化、知识化,将一批有经营头脑、有管理能力、有奉献精神的年轻同志充实到村两委班子里。二是注重培训教育。要加大培训力度,多渠道、大规模地对现有农村干部进行素质教育,使他们进一步开放思想,增强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具有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三是注重考核激励。乡镇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村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作为考核村干部的重要依据。对在一定时期内村级班子建设和村级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鼓励村干部到集体项目兼职,凡集体总收入、利税达到一定规模的,政府对有功人员给予奖励。

强化管理,实现保值增值。从某种意义上讲,管好并盘活存量资产,使其保值增值,比新增资产投入更为重要,因而必须把加强集体资产管理放在重要位臵来抓。一是要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实行村会计代管制,代管帐目,堵塞村级财务管理漏洞。二是要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在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登记的基础上,对集体资产的占有、经营及日常管理作出明确规定,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三是要强化民主监督。实行民主理财,定期公开帐目,接受群众监督,解决账目不清、贪占挪用、滥支乱花等问题。四是要转变经营机制。集体资产保值要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大力发展混合型经济,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开,从而发挥集体资产最佳效益。此外,通过增收还债、清欠还债、降息减债、节支还债、核销减债、归责还债等措施,有效化解清理出的不良债务,切实减轻村级负担。

加大扶持,营造良好环境。要加大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帮扶和支持,创造良好外部发展环境。一是要建立集体享有基本生产资料的政策。就农村而言,土地是现阶段农村很重要、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村级作为基层政权,维持基层正常运转,必须赋予村级一定数量的土地经营权,确保村级通过土地经营获取稳定的收入。二是要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活化土地使用权。可以采取土地反租倒包、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等形式推行农户土地经营权流转,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与其他投资者共同兴办企业、发展第三产业,获取土地使用收益。三是要建立新增工商税收奖励政策。村级在村发展民营经济,创办工商企业,新增工商税收可按地方收益部分按比例给予奖励,用于补充村级收入的缺口。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村级在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上的积极性。四是要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积累机制。对集体经济收入进行规范管理,实行集体经济收入分配比例和分配总量控制,防止分净吃光,培植集体经济的发展后劲。

1、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民专合组织。以专合组织为纽带组建经济实体,发展集体经济。各村(社区)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结合本地的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地理环境优势,以村委会为主体,村社合一组建相应的专业合作社或创办经济实体。通过开展产、供、销服务和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壮大集体经济。

2、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结合本村的地理条件、产业优势确定发展项目,制定发展规划。由于各村地理位置、外部环境、资源状况、干部思想解放程度等情况不同,发展集体经济的模式也应该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不搞“一刀切”要“一村一策”。要立足优势,选准路子,引导各村立足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可以充分利用荒山荒地等土地资源引进业主投资,盘活非耕地资源,加快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化,增加集体收入;可以依靠村级成立服务组织,开展有偿服务,增加集体收入;可以集体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或收购公司,使农副产品在加工、储藏、运销等环节中实现多次增值,使集体收入与农民收入同步增长;可以依托地理优势,开发饮食服务、商业流通、运输等产业,增加集体收入。

3、结合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鼓励农民集中居住,修建农民集中居住区,通过撤院并院,新增土地由村上通过调整,集中成片统一经营,其收益在保证组级和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村上参与收益分成,增加村级收入。

4、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好带头人。一是要认真选优配强党支部一班人,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从能人、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二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干部的培养教育。通过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水平,增强他们发展集体经济的恒心和本领。

5、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一是制定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办法,盘活现有资产,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对集体原有的厂房、设备等资产及农村“四荒”资源,要通过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等形式交付农民开发利用,以此盘活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二是加强村级债权债务清理。村级债权债务是当前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对各村债权债务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理整顿,应回收的各种欠款一定要收回;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村社集体资金“社有乡管”制度。严格规定集体资金的使用方向和原则,搞好民主理财,严格控制各种非生产性开支,管好用好集体资金。

对发展“庄园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篇6

中共晋城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增长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我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在物质资源消耗过程中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如何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把晋城建成“山西省循环经济模范市”的要求,是全市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亟待探讨与研究的重要课题。近段时间,我们对全市如何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现将主要内容报告如下。

一、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优化发展环境,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有效形成了以“四梁八柱”为主要特色的产业结构,极大地推动了全市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明显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2007年,在全省确定的十二项循环经济特征指标中,我市的单位GDP能耗为

2.23吨标煤/万元,同比下降6.46%,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3.86吨标煤/万元,同比下降9.35%。这两大能耗指标连续两年保质全省最低。2007年,我市能耗降幅在全省各市中排名第二。

1、初步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和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工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的领导工作机制。市长与各县(市、区)长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曾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实施意见》、《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和《关于印发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及奖惩办法的通知》。有关职能部门成立了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机构,成立了节能监测办公室,对各县(市、区)和高耗能企业建立了GDP能耗公报制度,重点对全市50户能耗企业实施监控和纳入能量考核。泽州县、高平市编制完成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2、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和再生资源,积极组织实施节能工程。近年来,我市始终把优化能源结构作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煤层气、沼气、化工尾气等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积极组织实施了十大节能工程,仅此一项,年可节约标准煤250多万吨,相当于再建了10座中型煤矿。一是煤层气开发工程。我市在煤层气开发利用上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在国内首先实现了煤层气的规模化和商业化开发利用。目前全市已建成1500多口煤层气井。煤层气发电厂达到21座,总装机容量达18.095万千瓦。寺河煤矿建设的全球最大的12万千瓦煤层气电厂,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完成了5个新型发电项目的审查和上报,新批准煤层气发电装机约8万千瓦。北京蓝清创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3亿元,建设阳城屯城矿区矿井废气环境治理及综合利用项目于10月16日正式奠基新建。目前,煤层气在晋城已广泛运用于发电、工商业和民用。煤层管道气源于10月份在市区实现了对接,全市煤层气用户累计达到8万多户。市区所有公交车、出租车和部分私家车都用上了清洁能源,常年运行的128台燃煤锅炉中,有8家改用空气热源和太阳能,有6家改用煤层气,至明年元月20日前,将有70家完成煤改气工程。金驹煤矸石电厂年前可完成煤改气项目。我市现有300多辆大型煤层气罐车往省内的太原、长治、临汾,河南的郑州、洛阳等地运送新型高效洁净的煤层气,市场前景广阔。二是化工尾气回收工程。天泽永丰煤化工公司率先在全省合成氨生产中实现了“两煤变一煤”蒸汽自给的节能生产。该厂运用巨大的吹风气余热回收装置,成功的将合成氨生产过程中原先废弃的二氧化碳、氮气的高温余热充分利用起来,实现了生产过程中蒸汽的循环

利用。仅此一项,一年就可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152吨,减少烟尘52吨。三是冶金行业尾气余热发电等工程。近年来,在全市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进程中,高炉喷煤、煤气回收、区域热电联产、余热发电、集中供热、燃煤工业锅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铁水输送的短流程工艺等节能项目,已在全市兴高能源、沁泽焦化、春晨兴汇、福盛钢铁、三甲炼焦等大中型企业分别推广运用,收到了明显的节能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是兴高能源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被国家农业部、世界银行全球环球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等四家机构联合授予“中国乡镇企业节能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示范企业”的炼焦企业。四是粉煤灰矿渣综合利用工程。通过实施资源集约化和废弃物资源化的开发利用,我市发展了以煤矸石、粉煤灰、高炉炉渣等废弃物为原料的各种墙体砖和高标号水泥等新型建材企业40多家,年产20多亿块新型墙体砖,100多万吨高标号水泥。目前,阳城润城镇准备投资1亿多元利用阳电排出的粉煤灰年产五万吨纸浆项目。五是积极打造循环经济圈和产业链。目前,我市按照“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形成了“煤——化肥——电力——汽油”、“焦炭——煤气——电力焦炉”、“煤矸石——电(气)——粉煤灰——新型建筑材料”、“煤矸石——热电——建材、煤化工尾气利用”和“煤层气——发电(民用—工业用—汽车用—商业用)”等五大循环经济圈。与此同时,也初步形成了煤炭深加工、变输煤为输电输肥输油、焦炉和高炉煤气、煤矸石和煤层气、冶炼——铸造——机加工——装备制造业、煤——新型化工系列产品、煤——电——建材、循环农业等十大产业链。这些循环经济圈和产业链的形成,标志着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六是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将为民办实事工程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并狠抓落实,在全市广大农村广泛开展了沼气、秸秆气“户户通”工程,截止2007年底,全市建成和在建沼气、秸秆气用户10.1万户,市县两级政府补贴资金累计达一亿多元。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省22万吨燃煤。随着沼气、秸秆气的广泛运用,在全市广大农村初步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种植——养殖——沼气——种植——养殖、养殖——沼气——发电、种植——养蚕——沼气——种桑、种植——秸秆气化——综合利用”等循环农业生产链。

3、大力提升科技水平,淘汰落后产能。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我市重点在钢铁、煤炭、水泥、电力等行业进行了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一方面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落后产能,采取“五停”(停水、停电、停原料、停贷、停运)等强制性措施。2007年,全市共拆除100立方米以下小高炉347座,炸毁烟囱502根;淘汰钢铁产能70万吨;淘汰水泥产能84.9万吨;淘汰关闭小火电机组3台,总计1.8万千瓦;关闭电石企业2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8.2万吨。对市区及周边14户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排放的工业企业实施了搬迁、关停或改造。另一方面对煤炭行业实行了关小改中建大的整合机制。今年,全市又关闭了126个煤矿。同时,全面推广了节水技术改造。全市投资3亿元,相继建成了市区、高平、晋煤集团3个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巴公工业废气处理厂。天泽、大化等化工企业建设了中水处理池,打造企业冷却水闭合循环系统,基本做到了不外排。沁泽焦化等公司使洗煤水达到一级闭路循环,实现了废水零排放。阳电、兴高能源等企业都实行了废水循环使用。

(二)存在问题

一是发展规划滞后。国务院2005年就正式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并分别于2005年和2007年确定了两批全国试点单位,山西省也确立了30个试点单位,并确定我市5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截止目前,市和4个县区还未编制完成发展循环经济的整体规划。二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还不够大。晋城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偏重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尤其是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1%,不仅低于全国水平,而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如不下决心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影响全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影响全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三是体制机制管理不到位。据调查,全市发展循环经济仅处于起步阶段。从企业来讲,主要表现在各行其是、自行发展,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统一体。

从管理层来讲,由于部门职能所限,存在着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从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全局来分析,目前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尚处在“减量化”即节能减排阶段,距离“再利用、资源化”还有较大的差距。四是科技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短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强有力的技术和科技人才作支撑,由于我市地处内陆省份,位于偏僻的太行山区,在引进高科技人才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不及时解决人才引进和技术问题,将很难实现循环经济模范市的目标。五是发展循环经济立项难。阳城县早在“十五”期间就提出利用煤矸石建设2×13.5万千瓦热电联供电厂,至今项目还没有批下来。市区在金村境内规划建设的热电联供电厂,也已有五年之久,至今也未建成。

二、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构想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为主线,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山西省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按照建设经济发达、文明富裕、生态良好、和谐稳定的新兴现代化城市的目标,以理论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资源循环式利用,实现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和效益型转变,努力达到全面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使用较少的能源和原料投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提高资源生产率,推动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模式,拉长资源、能源利用链条,促进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多次回收利用和多级资源化,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走节约型发展之路。

2、坚持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原则。要紧紧依托科学技术促进我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转型发展,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3、坚持强化市场为主导,政府引导和公众参与的原则。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作用,积极调动公众参与和民间团体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广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和多主体的循环经济发展新局面。

4、坚持规划先行与重点突破的原则。要依据各县(市、区)的不同情况,搞好规划编制工作。把分散管理、各自为政的经济活动,统筹到发展循环经济的大局上来。要实行由点到面、典型引路、全面推广,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率先突破,从而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5、坚持推行循环经济发展企业是主体的原则。实现传统的线性经济向闭流动经济的转变,链接技术是关键,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尤为重要。在推行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中,要把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和基层群众的智慧与力量凝聚起来,对各类循环经济模式的设计、链接技术的选择和创新,合力攻关,取得新突破,全面推动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6、坚持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先导的原则。各级政府要率先创新发展理念,完善体制机制,大力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和科研开发活动,积极主动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紧密结合,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发展思路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总体思路是:“实现一个目标”,即:建设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循环经济模范市;“抓住两个关键环节”,即:转型发展环节和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回收与多级资源化环节;“构建三个核心体系”,即:构建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体系、现代绿色宜居城市和特色城镇化建设体系、生态环境建设体系;“拉长四个产业链条”,即:煤化工产业链、新型材料产业链、装备制造产业链、生态旅游产业链和绿色商贸为重点的生态服务产业链;“实施十大节能工程”,即:化工行业尾气回收利用、高炉喷煤、煤气回收、区域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余热发电、资源综合利用、电机系统节能、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及设备、农村沼气和秸秆气化工程。

三、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1、科学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与措施。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发展循环经济,尤其是要把建设循环经济模范市列入经济工作的重要日程抓落实。一是科学规划。有关职能部门要尽快制定出台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规划。二是试点先行。各级各部门要规划设立市级和县(市)区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率先做好典型引导工作。三是要建章立制。要积极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体系,坚持将企业层面的循环、工业园区的循环,产业之间的循环、区域之间的循环和社会层面的循环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解决资源节约问题,实现经济发展的大循环。

2、为把循环经济打造成强势经济,必须在项目建设上做文章。一是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积极打造生态工业园区。煤层气是我市近年培育和成长起来的新型产业,各级各部门要下大力积极扶持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加快引导向工业企业和服务业的广泛运用。与此同时,要巩固和发展我市已经形成的“十大”节能工程,积极打造生态工业园区,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二是推行循环经济发展应将减量化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构建生态工业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保障。为此,积极培育清洁生产企业,引导企业加强原料替代,降低GDP能耗,强化工艺改进和产品设计,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实现废物“减量化”和无害化。三是大力培植和发展废弃物资源化和再利用。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市区每年产生大量的垃圾。市环保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尽快推进市区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再利用工作。四是要坚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绿色商贸为重点的生态服务业,加快传统服务业向生态服务业转型。五是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逐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以此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3、努力构建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体系。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政策法规体系。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循环经济促进法(草案)》,要通过法律来规范政府的行为,通过严格执法来推动和保障循环经济发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应根据我市的实际,建立抑制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的有关规定,建立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强化对高耗能企业的管理制度。二是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示范园区、示范项目、示范企业、示范产业、示范产品等投资配套、开发补助和贷款贴息。各级财政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循环经济专项基金。三是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场准入机制。市、县两级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步伐。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招商引资,选上项目,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坚持把好上项目的关口,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对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循环经济要求的投资项目,坚决不予立项审批。四是有效提升科技创新机制。从技术层面上讲,需要构建以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为重点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从人才层面上讲,当前我市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人才普遍匮乏,因此,必须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在管理制度上进行创新,建立循环经济认证制度,并要鼓励和促进发展循环经济。五是设立循环经济发展奖励机制。各级政府要将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和任务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时要重点奖励循环经济发展比较好的企业。通过设立奖励机制,促进全市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六是建立循环经济信息平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真实而充分的信息来提高管理水平。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利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平台。市县两级都要建立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库,并实行网络动态管理,定期更新,加快推进。

4、坚持把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落实到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一是要把发展循环经济落实到“绿色”工程中。把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紧密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坚持以建设绿色晋城为目标,打响生态宜居城市明片,重点推进通道绿化、城市绿化、村镇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有关职能部门要抓紧完成高等级公路沿线、白马寺山和城市周围可视荒山绿化任务,有效提升高速公路直通口、出入口和城市出入口绿化标准。二是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落实到“蓝天工程”中。随着煤层管道气源输入市区的实现,有关部门要对市区内餐饮业强制实行燃气等清洁能源。新更换的城市公交车、出租车都必须使用清洁的煤层气,并要积极引导公用小轿车和私家车改用煤层气。宾馆饭店、洗浴业常年运营的燃煤锅炉一律实施煤改气改造。市区重点区域禁止燃煤,积极扩大集中供气和集中供热能力,进一步提升市区的空气质量。三是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落实到“碧水工程”中。沁河和丹河是我市的母亲河,在流域内新上或正在新上的项目,必须实行环评一票否决制,保证流域不受污染。建成的市区、巴公工业园区以及高平等地的污水处理厂,尽快做到中水回收利用。沁水、陵川县城北留等工业园区以及重点发展乡镇应及早规划筹建污水处理厂。丹河、市区东河等河流要尽快完成治理工作。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全市环境治理水平、生态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真正使晋城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

牵头单位: 市委政研室 李兴文(课题负责人)、赵积伦(执笔人)

参加单位: 市经济委员会 张丽清

对发展“庄园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篇7

榆次区位于山西省中部的晋中盆地, 全区总面积1 328km2, 其中耕地48 667hm2, 林地13 333hm2, 荒山荒坡和宜林地14 667hm2。全区人口65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26万, 管辖10个乡镇9个街道办事处, 272个行政村、61个社区。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是晋中市委、政府所在地, 是太榆同城化核心圈。因此, 在榆次区发展生态庄园经济具有地位优势、地域优势、资源基础。

2 榆次区发展生态庄园经济背景及意义

2.1 发展生态庄园经济是加快我区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客观需要

当前, 适应榆太同城化、城乡一体化的要求, 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已成为全区工作的重点。发展生态庄园经济有利于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梯次向城市转移, 加快实现城镇化建设布局。

2.2 生态庄园经济开发是我区农业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 农民陆续由平房集中到楼房, 由农村走向城市, 导致大量房屋土地等资产闲置, 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新问题。在资源资产闲置的背景下, 榆次大量“四荒”资源, 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开发, 一直处于浪费状态。据统计, 榆次因撤乡并镇、教育整合、产业转型等原因, 造成近20万m2乡村办公场所和校舍, 40余座砖窑闲置, 亟待寻找合适的开发利用模式。生态庄园经济的开发建设能引进资金和技术, 集闲散的“四荒”资源、房屋、水、电及劳动力等资源于一体, 使原有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有利于实现农业的转型跨越发展。

2.3 生态庄园经济开发是提高农民收入, 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当前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 农民单靠农业生产很难致富, 逐渐从农村走出去, 以工补农。由于精力有限, 大量土地存在疏于管理、经营效益较低、无序流转的情况。开发建设生态庄园经济, 广大农民可以通过“两权”折股或转移实现增收, 同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对提高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意义重大。

3 榆次区生态庄园经济的开发情况

为推动全区生态庄园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区委、区政府通过各部门全力配合、科学规划引导、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土地流转等措施, 使得全区生态庄园经济建设从无到有, 落地生根。目前建设总数已达160余处, 利用土地8 200hm2, 累计投入15亿元, 建成明乐庄园、老树天下谷庄园、丰润泽高科技生态园等“十大魅力生态庄园”, 按功能定位大致可分为五个类型:

一是观光休闲型。如晋中明乐农业生态庄园, 对废弃的旧砖厂进行投资利用, 以辽原马术俱乐部为依托, 建设了生态马场、生态餐厅、游乐园、百鸟园、垂钓池等休闲娱乐场所, 并在庄园内建设了高科技阴阳温室种植示范区、沼气生态环保工程。集自然风光、田园情趣、农家生活、生态环境为一体, 成为宜乡宜城的休闲度假好去处。金威生态园、九龙山庄和潇河人家等生态庄园都属于此类型。

二是科研教育型。如丰润泽现代科技农业园, 不仅建有集约种植、农业科研、科普展览于一体的现代高科技展示园区、高科技栽培示范区;而且建有无公害蔬果采摘区、丰泽湖、聚成谷、青少年国学教育基地及成人拓展训练基地等, 让游人在观赏现代科技农业、见识工厂化育苗、无土化栽培新型农业科技的同时, 熏陶于中国传统文化, 享乐于田园魅力。

三是市场开拓型。如华玉荣香椿生态庄园就是这一类型的代表, 以培育、研究香椿树为发展主体, 将香椿加工成香椿辣酱、香椿茶等系列产品, 注册“华玉荣”商标被认定为“山西省注明商标”, 是典型的集种植、科研、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

四是产业发展型。如圣农庄园以核桃种植和育苗为主;世纪丰元葡萄园以种植优质无公害葡萄为主, 建设了年出栏3万只商品兔的养殖场, 用粪便作原料配套建成了300m3的沼气池, 沼渣、沼液成为生产无公害葡萄的绿色有机肥, 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利用。

五是综合经营型。如晋中老树天下谷生态庄园, 为了让游客体验乡村生活, 开设了吃农家饭、进采摘园、住窑洞房等休闲项目。还成立了农民合作社, 发展生态有机种植基地200hm2, 注册了“天下谷”和“老树净枣”两个品牌, 杂粮产品达到17个系列、42个单品, 以黑小米为原料酿造“天下谷”黑米酒。同时在知青文化上做文章, 开发了庄园附近被誉为“全国第一知青村”的村家山旅游专线, 形成了集农事体验、休闲娱乐、观光采摘、红色旅游、杂粮种植、加工销售多位一体的综合经营模式。

4 榆次区生态庄园经济的实施效果

榆次区生态庄园经济的发展呈现“老板进村、资本进村、产业进村”的局面, 不仅具有提供食品和原料的农业功能, 而且具有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综合功能, 实现了土地与资本的结合、农业与生态的结合、资源与产业的结合, 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高效统一。

经济效益高。榆次区生态庄园大多建成为休闲度假和产业开发型庄园, 投资见效较快, 效益好。据统计, 2010年生态庄园始建初年累计实现收入1.56亿元, 其中养殖收入达8 700余万元, 观光旅游、干鲜果、蔬菜苗木等收入达到700万元以上。

社会效益好。一是生态庄园经济开发所依托的土地使用权在流转过程中, 遵循农民利益最大化原则, 采取以耕地农作物年均亩产量折价的办法确定补偿标准, 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二是生态庄园经济开发中创造了多种入股形式, 农户以土地流转、劳务输出、家禽入股、林权流转等各种形式入股, 实行区域化整体开发, 走出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生态效益显著。大多数生态庄园利用了“四荒”资源, 建在了荒山、荒沟、荒丘、荒滩, 进行大规模绿化造林和生态建设成为多数庄园的首要任务。初步统计, 全区160余处生态庄园累计造林已达3000hm2, 占全区林地总面积的16.7%, 随着生态庄园建设的不断推进, 绿化面积将不断增加, 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5 生态庄园发展存在的难题及建议

一是土地流转问题。发展生态庄园, 涉及耕地、林地、“四荒”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以及流转问题。依法规范用益物权是有效推进生态庄园发展的必要条件, 若流转不规范, 对农民权益考虑不充分, 必然给生态庄园发展留下致命隐患。

流转用益物权要坚持平等协商、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 耕地和林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均不得超出承包剩余期限, 耕地承包期为30年, 林地承包期为30~70年。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要根据当地实际, 采取转包、出租、互换和转让等方式, 签定规范的流转合同, 足额补偿农民土地流转费用, 保证农民权益不受损害。对宜林“四荒”地使用权的承包和流转要本着尊重历史、尊重农民意愿和中央林改要求进行。

二是建设规划问题。榆次区的生态庄园建设基本上是自发形成的, 是庄园业主自我选择的结果, 在整体布局、经营规模、内容、管理等方面需要进行科学研究, 加以调整和完善。

庄园经济的发展必须注重长远, 一定要避免建设与投资的盲目性;要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和特色;应提高文化品位, 加强对绿色产品的认证程度;要注重整体档次、经营管理、员工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是融资贷款较难问题。目前, 庄园业主大部分资金是过去积累的自有资金, 随着生态庄园规模的不断扩大, 自有资金将不能满足所需, 必须为其注入新的资金。

需要在政策上, 相关法规基础上, 及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从服务庄园经济发展的目的出发, 制定可操作的土地利用政策,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政府出面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建立健全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证、农村房屋等抵押贷款担保制度, 解决开发资金不足的问题。

摘要:近年来, 随着榆次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生态庄园经济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也存在不少问题。要使生态庄园经济健康、稳步地发展, 必须对其发展情况、效果、问题等有充分的认识, 因地制宜与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相结合, 强化政府管理、解决用地、规划、投资等方面着手。

对发展“庄园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篇8

关键词:贫困地区;特色经济;拉面经济

中图分类号: F323.8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9-0420-03

收稿日期:2013-11-2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编号:71303227);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编号:11CJY050);国土资源部软科学基金(编号:201350)。

作者简介:巩前文(1982—),男,安徽池州人,博士,研究方向为城乡经济发展。E-mail:gongqianwen513@126.com。从改革开放的初期1978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各种惠农政策相继出台,财政支农能力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转移,这些有利因素使我国贫困问题得到了缓解[1-2]。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物价指数的变化,将全国农村扶贫标准从2000年的人均纯收入低于865元逐步提高到2010年的1 274元。以此标准衡量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从2000年底的9 422万人减少到2010年底的2 688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从2000年的102%下降到2010年的2.8%(《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2012)。同时,必须看到每年下降的幅度也各有差异。据《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1》数据显示,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净减少1 350万,90年代平均每年净减少530万,而2002—2008年平均每年净减少的人数只有221万。他们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地区,使得脱贫成本和难度加大。虽然从贫困发生率来看,2010年的2.8%是个比较小的数字,但是从绝对数上来看,2 688万人仍然是个巨大群体。由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已经得到理论界的一致认同和实践中的广泛运用,但是目前仍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农户几乎都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发展农业生产的资源匮乏,使造血功能难以形成。如何发展贫困地区经济并保持持续增长成为扶贫工作攻关的难题。

1发展特色经济是贫困地区脱贫的现实选择

特色经济是指从本地区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出发,根据本地区在某一个阶段的要素禀赋结构,即经济中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份额,在某一产业或产品上构建经济增长极,形成主导产业,提高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的经济[3]。简言之特色经济是一个以特色产品为核心,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特色技术为主导的完整的“特色经济系统”。培育特色经济是发挥经济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結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方向。在一定程度上讲,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市场。发展特色经济是贫困地区脱贫的现实选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发展特色农业是挖掘贫困地区优势自然资源的重要途径

《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1》数据表明,病、残、灾、极度恶劣的自然条件是导致贫困最重要的原因。2010年,在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收入低于贫困标准的人口中,病、残、灾和处于恶劣自然条件下的农户占68%。不管是自然环境还是社区环境,贫困农户及低收入农户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差距。贫困及低收入农户所在地总的来说自然环境较为恶劣,自然资源短缺。2010年,52.7%的贫困户和48.8%的低收入农户都住在山区,而同时全国平均水平只有25.6%。资源在分布上具有地区差异性,造成各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所以人类在经济开发中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走特色资源发展道路,而特色经济的理论依据就是比较利益理论和资源禀赋理论。可见发展特色经济有利于发掘本地区的优势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独有资源和优势资源,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受特殊地理、气候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一些地区无法替代、仿造与迁移的独有资源。对这些独有资源加工形成产品甚至形成产业,从而形成差别经济,构成本地区的特色经济,能对脱贫致富起明显的推动作用。

1.2发展特色农业是充分体现特色技术市场价值的主要手段

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技术和知识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增长已由资源投入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在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逐渐超过传统生产要素的贡献。据国家民委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监测(2011)分析,2010年末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为1 481万(人均纯收入低于1 274元),占全国的55.1%,超过全国的50%。但是,少数民族由于自身的发展历史,也同时拥有一些富有特色的传统工艺技术,如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在青海省化隆自治县调研时就发现这里富有民族特色的面食技艺非常精湛。利用特色技术发展特色经济能够最大程度发挥特色技术的市场价值,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化隆县长期在省外51个大中城市从事拉面经营的农民多达4 600多户、32 000多人,户均收入多在1万~3万元之间,高的达到5万~7万元,个别经营户年收入高达50万元左右[4]。

1.3发展特色经济对提升贫困地区农民市场意识和市场参与程度作用巨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的市场意识和市场参与程度直接关系到农户的经济收入水平。尽管贫困人口所在社区的电力通达、公路建设、电视节目收看等基础设施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根据全国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结果,2007年农村外出劳动力平均在外打工时间为8.3个月,而同期贫困农户外出劳动力平均打工强度最小,为7.2个月。贫困地区农民市场参与程度明显低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有限的条件限制了贫困地区农户市场参与和市场意识的增强,而农民市场意识和市场参与程度依赖于农民自身能够提供的优势技术或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实践证明,按照市场要求,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和产品有利于充分利用各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把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经济优势,有利于避免区域产业类同,从而形成独具一格的特色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可以说发展特色经济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然趋势。从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对青海省化隆自治县沙莲堡乡的调查数据来看,2011年外出6个月以上(包括6个月)的人数为865人,占全乡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8.2%,其中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在餐饮业中从事拉面生意的占27.6%,年收入却占打工年总收入的42.7%(根据沙连堡乡政府劳动法的统计数据计算所得)。

nlc202309021928

1.4发展特色经济是增进贫困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和谐的必然要求

一个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往往愈是贫困的地区,其生育观念愈陈旧、落后。在“多子多福”观念的支配下,贫困地区的生育率居高不下。过多的农村人口使自然资源消耗加大,使环境的破坏程度加重,例如,化隆县沙连堡乡地处青海省东部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该地区山多坡陡、地形复杂、土地破碎、植被稀少、土壤持水力差、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长期以来,由于人多地少,人们为了满足极少利益不惜破坏植被、乱开垦荒地,乱砍滥伐,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草地退化、沙化。2000年以来,沙连堡乡外出打工人数逐年增加,特别是由“拉面经济”带动的农户举家迁移,对缓解当地人地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生态环境也有所好转。

1.5发展特色经济是加快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增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选择

特色经济是利用地区的优势资源来获取更高的市场收益。由于地区差异和历史原因形成的优势资源具有独特性和难以模仿性,由优势资源形成的优势产品或服务占据的市场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随着特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富有竞争力的特色行业和特色品牌,能够持续性地促进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化隆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51.1元增加到2010年的1 798元,其中劳务收入达926.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1.53%,“拉面经济”虽然还未形成化隆品牌,但已对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了显著作用。

2贫困地区发展特色经济存在的问题

青海省农村贫困发生率大于10%,是全国唯一的农村贫困发生率超过10%的省份。青海省共有14个全国贫困县,其中化隆回族自治县位于青海东部,东西长98.5 km,南北宽48.5 km,总面积2 740 km2,其中耕地面积36 883 hm2。总人口227 549人,其中农业人口210 712人。全县辖巴燕、甘都、群科三镇,牙什尕、扎巴、黑城、昂思多、德加、二塘、加合、谢家滩、德恒隆、沙连堡、阿什努、石大仓、初麻十三乡及支扎、雄先、查甫、金源、塔加5个藏族乡366个行政村1 126个生产合作社。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富有特色的经济模式“拉面经济”的发展情况,选择了化隆县沙连堡乡展开了调研,采取的形式是访谈和调查问卷。沙连堡乡位于化隆县南部,南连德恒隆,东连阿什努,西俯临群科镇,海拔2 700~3 600 m,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0.7%),汉族(占总人口的0.27%)和藏族(占总人口的19.03%)等多民族居住的貧困、边远山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综合经济实力在化隆县倒数第一。选择沙连堡乡作为调研对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沙连堡乡以拉面经济作为特色经济来发展,蕴涵着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客观基础,资源特性是稀缺性和地区分布的差异性,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对资源进行最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用特殊的资源生产特色的产品。青藏高原牛羊肉无污染、品质好,赢得越来越多客户的青睐,青海牛羊肉占有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再加上沙连堡乡80.7%的居民都是回民,其富有民族特色的面食技艺,是“拉面经济”模式得以形成的重要条件。但是,即使沙连堡乡拥有特色的资源和特色的技术,但并不等于就一定能形成特色经济,还要面临着市场的激烈竞争等其他因素的制约。 沙连堡乡发展以“拉面经济”为主的特色经济仍面临着许多问题。

2.1农民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

2011年,沙连堡乡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为2 760人,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为1 650人,占总人数的59.8%;小学文化程度的为996人,占总人数的36.1%;初中文化程度的为101人,占总人数的3.7%;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为13人,占总人数的0.5%。在乡村劳动力资源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总人数的95.9%,可见该地区农民总体文化水平低。较低的文化水平会直接影响农民外出与内地居民的正常交流,在调查中70%的被调查者听不懂普通话,更不能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想法,受自身文化水平限制,对市场的理解和对新鲜事物的接受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2.2信息闭塞,对外界市场不熟悉

至2011年年底,沙连堡乡尚未开通有线电视,能通电话村数也只有2个。对沙连堡乡14个村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拥有电视农户仅占总调查户数的8%,电视普及率非常低。电视拥有率低虽然与当地农户生活习惯有关,但更为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当地农民对外界的认知主要是通过亲戚朋友和邻居外出务工回乡带回的信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和牵带成为当地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要途径。

2.3资金匮乏,融资难度大

一般来说,在苏州、杭州等城市的城乡结合地区开一家4~5人经营的拉面馆需资金1万~2万元。而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市区比较繁华的地带,投资一家拉面馆需要资金10万~20万元。对人均年收入不足1 000元的村民来说,算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对于绝大部分农户来说都负担不起。在问卷调查过程中,95%的农户都希望外出从事拉面行业,但是都很难筹到原始资本。调查的所有农户都愿意贷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于普通农户来说贷款非常困难。2011年化隆县农业贷款为3 913万元,仅占当年各项贷款总额 51 873万元的7.5%。很多拥有拉面技术的农民因为难以融到所需资金而放弃了外出开拉面馆的想法。使“拉面经济”难以大面积展开,拉面生意也难以形成特色产业。

2.4尚未形成品牌,市场难以打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品牌在厂商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通过创造产品差异赋予厂商特殊的竞争优势。在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化隆人去外地开拉面馆都使用“兰州拉面”的品牌。为提升“化隆拉面”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化隆清真餐饮业的影响力,创立“西北化隆拉面”品牌,2004年化隆县政府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西北化隆拉面”商标,但是尚未形成品牌效应。

nlc202309021928

2.5制度制约依然严重

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是农村流动劳动力所面临的劳动就业、技能培训、义务教育、社会保障方面的差别与歧视的制度基础,也是改革过程中变化最小和最为缓慢的社会经济制度[5]。由于二元户籍制度依然存在,使外出打工的农民子女上学难,社会保障没有着落,制约了当地农民在城市安家立足。

3贫困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发展特色经济的本质是从地区资源禀赋出发的,以特色技术为主导,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特色产品。经分析可以看出贫困地区发展特色经济面临着系列问题和矛盾,及时缓和矛盾,解决存在问题是贫困地区特色经济稳步发展、农民脱贫的根本要求。

3.1加强九年义务教育,开展农民特色技能培训

2010年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简称普九)。在调查中发现,既使已经实现了普九,学生中途辍学现象依然严重,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初中生。建议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设立中小学专项助学金,重点扶持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学,逐步扩大免费发放教科书的范围,帮助学校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補助。同时,农村贫困地区师资数量不足和水平不高,也影响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在努力提高九年义务基础教育质量的同时,对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也不容忽视。2011年,沙连堡乡经培训输出的劳动力仅占外出务工总数的15.2%。当地政府在高度重视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应组织人力、财力对已经外出和准备外出的农民实行特色技术培训,使外出农民能够尽快融入城市,从事特色经营。

3.2推动信贷扶贫改革,加快小额信贷项目的实施

信贷扶贫已经成为扶贫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式,它不仅改变了贫困地区资金匮乏的局面,还提高了贫困地区农民的商品经济意识,将市场经济机制引入贫困地区,使扶贫开发真正实现了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但是,由于贫困农户固定资产少,预期还贷能力差,使贫困地区农户获取贷款的可能性大为降低。在调查过程中,贷款难成为当地群众面临的普遍问题。因此,各大银行要转变观念,要从是否有利于贫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否有利于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脱贫、是否有利于国有金融资产保值增值的高度适时调整信贷扶贫工作思路和重点。积极创新贷款方式,推动信贷改革,如积极稳妥开展小额信贷,使普通农户能及时获得从事特色经营、发展特色的原始资本。

3.3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

特色经济效益是通过生产特色产品在市场中出售而体现出来。作为一个特色产业,创建品牌应是集体的共同愿望和行为。首先,应由当地政府领头委托专门培训机构或邀请专家广泛开展外出从事特色经营农民培训活动,营造全员关注质量、爱护品牌的良好氛围;其次,坚持以市场销售为载体,创新品牌,鼓励走出国门,占领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

3.4转变政府观念,增强政府服务功能

特色经济发展是通过市场竞争原则来形成的,为避免特色经济发展的盲目性及由此造成的混乱,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与协调。(1)

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正确引导农民外出从事特色经营;(2)

跟踪服务,主要是在从事特色经营农民聚集区成立专门政府服务部门,集中对农民经营过程中面临的管理问题提供咨询,并对大中型的经营实体提供上门服务。定期邀请专家对从事特色经营农民的市场驾驭能力和管理能力进行培训,实现特色经营实体能做大做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俊飚. 中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J]. 经济问题,2000(10):33-36.

[2]巩前文,张俊飚. 从能源严重短缺现象看国家对农业投资政策的调整[J]. 经济界,2005(2):25-28.

[3]郭俊华. 特色经济的理论依据、内容与发展对策[J]. 经济纵横,2004(9):26-28.

[4]孙发平,马桂芳. “拉面经济”——青海省化隆县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有效模式[J]. 攀登,2005,24(2):63-67.

[5]尚云仙,赵清华. 制约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因素探寻[J].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8(2):7-10.岳慧丽,诸叶平,雪燕,等. 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的河北县域农业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9):423-427.

上一篇:校车车主保证书下一篇:导航产品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