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xx县经济发展的思考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xx县经济发展的思考(精选11篇)

对xx县经济发展的思考 篇1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连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纽带,是城镇化的载体。要保证财政增收、农民致富、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发展工业经济。近年来,我镇工业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对我镇的自然及社会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从整体上看,我镇的工业经济发展程度还远远低于我县的平均水平。如何创新工作思路,加快我镇工业经济的发展,是实现我镇经济社会突破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此我对XX镇工业经济发展现状谈一些个人的认识。

一、XX镇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截止目前,全镇共有非公有制企业5家(其中采矿业1家:XX县XX镇XX石料厂,制造业4家:XX县XX镇XX食品厂、XX火纸厂、XXXX机砖厂、XXXX加工厂),从业人数共计49人,企业资产规模都在30万元到150万元之间。此外还有家具制造、石灰窑、小规模机砖生产、小型火纸制作等一批手工作坊等经济组织。没有大型企业,其中X家处于半停产状态,对我镇的就业、税收以及经济带动作用不大。总之,我镇工业发展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小而散:企业总量小、发展规模小;企业总体布局、企业内部管理松散。部分企业面临着生产管理落后、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的困境。市场机遇与经营管理滞后同在,资源优势与开发能力不足并存。1

二、XX镇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定位不明确,规划布局不合理,严重影响着我镇工业经济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镇工业经济还处于自然发展状态,谈我镇的工业经济,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谈作坊经济,人们对未来该发展什么,该怎样去发展根本没有一个正确的思路,其结果就是那个行业赚钱就搞那个行业,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还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的特色,就难以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工业经济的发展就会处于不利境况。

(二)现有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优势不明显,严重制约着我镇工业经济发展速度。

我镇山地、林地较多,水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劳动力资源充足,经济作物品种多,也具有一定的规模。但现有企业对其充分利用的很少,比如劳动力密集型的建筑业、装配制造业之类的企业几乎没有;以林木为原料的木材加工业、以林地,山地为资源的养殖业形不成规模、以水资源利用的矿泉水饮料企业没有;对现有资源的开发利用极为不足。而且现有可直接利用的资源种类少,没有明显优势。

(三)资金短缺、经营方式落后,严重困扰着我镇工业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要想快速发展,企业要想做大做强,没有足够的资金是不行的。而我镇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少,主要是向个人借钱,向银行贷款,通过这些方式得到的资金往往是有限的,难以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资金缺口,加之近几年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央行不断的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问题日益突出。

(四)人才匮乏、管理不科学是我镇工业经济难以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镇绝大多数企业都带有浓厚的家族性质,懂得现代企业管理、现代营销、专业技术型的人才极度匮乏,因受自然条件差、企业底子薄等因素影响,往往很难求得科技、管理等方面人才,而能留得住的人才少之又少。如果乡镇企业还不具备现代企业生存技能,在当代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情况下,仅凭多年的经验教训,企业的前途会更加渺茫,会严重制约着我镇工业经济的发展。

三、对XX镇工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营造我镇发展工业经济的浓厚氛围。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宣传发展工业的重大意义,宣传发展工业的先进典型,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我镇工业化发展。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切实树立工业兴镇思想,真正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工业兴镇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加快工业发展上来,形成合力,催生动力,激发活力。

2.准确定位,合理规划布局,力推我镇工业经济突破发展

我镇工业化程度低、规模小,以致于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城镇化发展滞后,只有努力提高工业化水平,迅速发展工业经济,才能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才能加快人民致富奔小康。而发展工业依靠企业自身的原始积累太慢,依靠银行贷款又太难,乡镇工业的发展只有招商引资最快捷,只有引进项目,才能增加发展后劲,形成新增生产力。所以今后发展经济的思路应定位为根据我镇实际合理规划布局,做大做强现有产业,努力寻找新项目,依靠招商引资,推进我镇工业经济突破发展。

3.优化发展环境,引导鼓励全民创业,掀起工业经济发展新高潮

充分发挥乡镇企业主管部门的职能,大力引导提倡、积极谋划新上项目,提高服务水平,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进一步改善我镇工业发展环境,充分利用我镇优势和特色,组织企业参与经贸活动,开展经贸洽谈和招商。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实行特别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和鼓励有创业激情与资金实力的农村能人兴办企业,掀起首次创业与现有企业二次创业的新高潮。

4.加大现有资源开发力度,进一步发展我镇工业经济发展我镇工业经济,很大程度上要靠发展乡镇企业,只有找准定位,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才能使企业的发展更具生命力。我镇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文化底蕴厚重,在发展过程中完全可以以此为特色,比如XXX厂可以定位为XX

特色原材料XX生态化制作,XXXX可定为继承乡土文化纯手工制作等。

5.努力培育新的优势资源,为我镇工业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

针对我镇现有资源少、优势不明显的问题,大力整合现有资源、培育新的资源优势非常重要,我镇可以依托适宜的气候、林地优势,搞药材、XX、XX等经济作物种植、争取与大集团,生产型企业建立联动机制,为其做好原料生产、加工基地,增加农民收入,待时机成熟时,利用产业优势招商引资,走以“企业+基地+农户”为模式的发展道路。

6.转变经营管理模式,多方式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拓宽我镇工业经济突破发展之路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产品与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资本的竞争。一方面,引导企业努力尝试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股份制道路,鼓励企业员工和有闲置资金的社会人士进行投资,这样既能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又能使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减少个人武断行为,延长企业寿命,使其更具活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密切政企、银企关系,争取金融部门加大对乡镇中小型企业的服务和支持,大力支持乡镇企业做大做强。

7.把握机遇,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我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

谈企业的发展,其实质是在谈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与把握

市场的能力。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着眼于更大的市场,把握机遇,这样才能不断向前发展。我镇企业虽然在当地和邻近的市、县具有一定的市场,但占有率还远远不够,不足以让企业满负荷生产。比如XXXX厂就可以走内引外联之路,对外联合一家比较知名的同类企业进行合作,为其挂牌生产,将自身企业作为其一个生产基地或者一个分公司,这样就可以享用合作方的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这样就能满负荷生产并增加收益,还能拉动企业自身向良性、科学、快速的发展。

总之,没有工业的发展和振兴,就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和振兴;没有工业的大踏步发展,就没有小康目标的实现。工业经济的发展对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和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吸收大量的乡村剩余劳动力,以及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对城镇化的推进均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持之以恒地发展好我镇的工业经济,为我镇的城镇化建设、农民致富奔小康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坚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XX的明天会更美好!

对xx县经济发展的思考 篇2

1 发展林下经济的重大意义

1.1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发展林下畜禽养殖, 既可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 又可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可以有效解决宁洱县经济发展缺乏产业支撑的难题, 可以有效解决贫困地区山区就业困难的问题, 进而带动林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2 促进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

积极探索和推广农林牧相结合的林下养殖模式, 可以增加林区农民经济收入, 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 同时通过带动林下养殖大户、林下养殖企业和林下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3 提高综合效益、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林下畜牧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 发展林下养殖业, 可以加速森林的新陈代谢, 提高树木的生长和林分质量, 有效提高单位面积林地综合效益, 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4 解决畜禽养殖用地和粪污治理

发展林下畜禽养殖, 提高林下土地利用水平, 探索解决畜禽养殖用地;通过把合理的林下资源和环境容量作为发展的前提, 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 可有效解决规模养殖带来的粪污水污染问题。

1.5 提升畜产品质量

大力发展林下畜禽养殖, 是通过生态化养殖、规范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建立产业链条中畜产品生产各环节质量控制联动机制, 可提高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保障广大人民食品安全。

2 宁洱县林下畜禽养殖发展现状

2.1 林下养殖业初步形成

目前, 全县林区散养土鸡养殖点达107个, 散养生态鸡50多万羽;林下放牧养牛点78个, 养牛4万多头;林下放牧养羊点46个, 养羊3万多只。

2.2 林下畜禽养殖企业已成雏形

全县建有规模较大的林下养牛养羊企业1个, 占有林地5000多亩, 年养牛200头和养羊400只;创办山地鸡养殖专业合作社1个, 有103户组成, 养殖土鸡10万羽;建办散养土鸡企业2个, 年养殖土鸡5万羽。

2.3 林下畜禽养殖规模户逐步形成

通过林下畜禽养殖企业的示范带动, 加快了林下畜牧经济的发展, 全县林下畜禽养殖规模户达436户, 其中:年养肉牛50头以上的16户, 40~49头的42户, 30~39头的53户, 10~29头的104户;年养羊100只以上的9户, 50~99只的36户, 20~49只的108户;年养土鸡10000羽以上的4户, 5000~9999羽的8户, 4000~4999羽的13户, 3000~3999羽的17户, 1000~2999羽的26户。

3 存在的问题

3.1 规模总量不大, 缺乏龙头带动

近年来, 林畜林禽养殖虽然取得了初步进展, 但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林下畜禽养殖规模较小, 难以形成竞争优势, 不能满足市场成批成量的需求。

3.2 基础设施条件差

发展林下畜牧经济的林地大部分属于生态公益林, 地形地貌复杂, 主要集中在山区边远、偏僻的山地, 这些地方普遍存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 制约了林下畜牧经济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

3.3 群众认识理解有偏差

一是农户普遍认为林下养殖与普通养殖没什么两样, 要求甚至还不如普通养殖;二是部分农户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扶持方式和优惠政策等内容认识不够, 缺乏参与热情;三是有的农户思想不解放, 怕吃亏、怕赔本, 畏首畏尾, 对发展林下畜牧经济持怀疑观望态度。

3.4 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生产标准化程度低, 林下经济发展规模小, 粗放经营比较普遍;二是市场组织化程度低, 因缺乏行业协会组织, 没有形成订单农业, 各农户各自为主、自产自销, 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管理技术水平不高, 由于技能培训与服务指导跟不上, 农户在养殖过程中缺乏科学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 造成疫病发生率较高, 致使养殖成本过大, 经济效益不高。

3.5 资金不足

由于没有林下养殖专项资金扶持, 农民在发展林下畜禽养殖之初就缺乏启动资金, 在规模化经营的进程中更缺乏资金支持, 导致在发展新模式、引进新品种、发展深加工等方面止步不前。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一要成立林下畜牧经济工作领导小组, 对全县林地资源进行规划、管理和指导、协调与服务;二是要成立林下养殖技术小组, 为养殖户提供畜牧养殖技术、疫病防控、饲草饲料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等多方面的优质服务。

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发展条件

通过整合扶贫项目、生态移民项目、新农村建设项目和退耕还林工程、天保工程等各类生态工程建设项目, 完善林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为林下畜牧经济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保证。

4.3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 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突出特色的原则, 从当前经验和市场前景看, 宁洱县林下畜牧经济发展应重点推广以下两种模式。①林禽模式:即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杂草多的特点, 在林下放养或圈养土鸡、鸭、鹅等禽类, 在一般情况下, 每亩可投放60~100只。②林畜模式:即在林下放养或圈养猪牛、羊、兔等家畜, 每亩可分别投放牛5头、肉羊10只、兔30只。

4.4 加大技术培训, 提高劳动者生产素质

为农民定期组织开展林下经济实用技术培训班, 邀请农、林、牧等部门专家就一些林下畜牧经济关键技术进行现场授课、现场指导;指导和规范林下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建立, 引导农民走联合经营的路子, 提高农民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 提高农民的经营技术及管理水平。

4.5 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积极争取国家和当地政府投资, 扶持和补助林下养殖户, 对林下养殖示范户、龙头企业和林下养殖专业合作社分别给予补助支持和资金奖励;鼓励和扶持一批林下养殖示范户和龙头企业, 引导和带动更多的农民解放思想、增强信心, 致力于林下畜牧经济发展。

4.6 加大政策宣传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 对发展林下畜牧经济的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激发群众发展林下畜牧经济的热情和积极性。

4.7 培育龙头, 示范带动

旗县广播的发展与思考 篇3

一.旗县级广播的发展现状和原因

旗县级广播直接面对的是中国最广大的农村牧区人民群众,承担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主流文化,为基层百姓提供信息服务和文艺娱乐的重任。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所属旗县大多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地方财政紧张,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体制不清、生存空间被压缩、事业难发展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大部分旗县级广播电台已陷入保生存、难发展的尴尬境地。总体上有三种局面:条件好一点的地方,主要为转播节目,自办节目很少,节目不成体系;还有一些地方没有自办节目,以转播中央台、自治区台新闻为主要内容;最后一种有频率、有编制,但没有节目播出,广播基本瘫痪,这种情况也不在少数。

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重电视、轻广播

主观上,地方主管在思想上对广播不够重视,内蒙古自治区的旗县尽管不能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但广播作为一种低成本的媒体,基础设施部分很多地区是有能力建设的。从设备的情况看,当地电视台一台普通摄像机的价格就可以买一台1000瓦的调频发射机。从资金、编制上看,电视也要明显优于广播。

2.人才匮乏,无法启动

客观上,目前旗县广播在职人员老化,大多不具备广播专业技术能力,旗县的客观条件、发展空间都难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至于目前多数旗县电台连基本满足日常播出条件的采编播队伍都难以组建起来,使得当地广播电台形同虚设。

3.接收终端普及率低,广播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随着电视媒体的发展,电视频道的增加,收音机逐渐淡出基层百姓的视线,收音机作为一种最低廉的信息接收工具,普及率的降低并不是经济原因,关键是当地能接收到的节目内容有限,广播频率太少所造成的,相比大中城市平均能收到10个以上调频广播来讲,地域比较分散的旗县和农牧区可接受的节目实在有限,这就造成了老百姓对广播的依赖度降低。

4.“村村通”工程没有解决节目内容的问题

近几年,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开展村村通工程建设,许多旗县都建立了中央台和省级台的无线覆盖,但农牧区听众主动收听的积极性仍不能提高,主要原因是节目内容不能贴近当地的生产生活,发展当地的广播才是提高群众收听广播的重要途径。

二.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发展旗县广播的途径是:

1.提高认识,把旗县广播提到民生工程的高度

“三农”工作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为“三农”服务这个问题上,宣传文化工作不但不能缺位,而且应当有所作为,要让农牧民也能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

广播是一种运作成本低、接受成本低的大众主流媒体,相比有线电视、报纸来看,广播是基层百姓最适合的免费信息接收途径,广播的时效性、伴随性、互动性、传播广等特点,更适合在旗县和农村牧区推广普及,是真正的民生工程。

2.发挥地缘优势,面向“三农三牧”

旗县广播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宣传中,可以发挥地缘性优势。县级广播因熟知当地情况,可以根据当地实际,解读政策,化解矛盾,传播科技知识,丰富农牧民的文化生活。这种宣传内容的针对性,有利于当地党委、政府更好地指导工作,也有利于调动广大农牧民投入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积极性。

3.实行优势互补,走联合办台之路

随着宣传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广播正在走出低谷,许多电台以各种形式,突破生存和发展的瓶颈,在这之中,台台合作有之,跨媒体合作也有不少,这些横向的和纵向的甚至是多方位的合作为广播的未来开启了一种新的模式。旗县电台受设备、技术、人才、办台经验等条件所限,靠自身力量走出困境显然比较艰难,如果借助上级台的力量,走联合办台之路,必将在较短的时间内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2009年1月1日,呼和浩特人民广播电台与托克托县广播电视新闻中心联合开办的“云中之声广播”在托克托县开播,并派驻管理人员和全台主持人轮班主持节目。

“云中之声” 根据托县的特点和听众的需求,开办了《云中服务台》、《云中致富路》、《午间随身听》、《云中书场》、《高考直通车》《云中大戏台》等节目,以新闻资讯、信息服务、文艺娱乐为主要内容,以主持人直播、听众参与互动、提供实用信息为特色,体现广播的时效性、参与互动性、服务性、伴随性和娱乐休闲等特色。“云中之声” 开播一年多来,已经成功地进行了“托克托县两会特别报道”、“春节大联播”、“红红火火闹元宵”、《盛世中国,红歌飞扬》、“两个文明”现场会、高考期间“爱心送考”等专题策划和公益活动,及时的新闻、实用的信息、丰富的娱乐节目,以及直播互动的播出形式,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也吸引了周边旗县的听众,收听率和广告创收稳步提高。

旗县广播电台只要采取灵活多变、喜闻乐听的播出形式,出精品、创名牌,一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对xx县经济发展的思考 篇4

——关于对XX县民族完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思考

目标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实践证明,学校有一个明确而切合实际的办学目标,不仅有强大的驱动力,激励全体师生向目标积极进取,而且有强大的凝聚力,使全体师生团结起来,齐心协力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目标是工作的标杆,前进的方向,有了正确的目标,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步骤,就会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实现目标,空喊口号或因循守旧是行不通的,因此,制订发展规划时,必须以客观实际为依据,立足于校情,注重可行性。为了更好地适应牧区教育发展新形势的需要,为了真正地发挥重点学校的职能作用,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必须从加强教学管理入手,改变过去的经验型、封闭型的管理模式,制定发展规划,确定明确目标,推行教学的目标管理,走向管理要质量的新路子。

教学的目标管理对于量化教学目标,控制教学过程,对于提高和巩固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实施教学目标管理过程中,主要做好两大方面的工作:

第一,搞好目标管理与教学管理的结合,是实施目标管理的基础。目标管理与教学管理的结合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和诸环节中对教学目标的制订及实施具体化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教的目标及其具体化。笔者以为民族完小的教学工作目标应该是“全面培养,发展特长”;措施是“三全三抓”,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德、智、体一起抓;全面关心每个学生,好、中、差一起抓。还规定全校教职工在实现教学总目标中的责任和任务。同时,将学期、学科、单元的教学质量,教研成果和备、讲、批、辅、考五环节进行定性、定量,确定目标。学校教学主管领导和教师签定责任书,确保目标得到真正落实。在教学质量评估中,要确定班级整体“双线”达标分机制。即班级学科平均达标分和平均提高幅度分。规定凡是实现达标分和提高幅度分的任课教师,学期终政绩加分。

二是“学”要达到的目标及其具体化。把学生通过期末、单元、章节考试所要达到的目标,按知识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生活技能、思想道德、身体素质六个方面确定具体目标。同时将出席率、听课情况、作业质量、考试成绩和竞赛成绩作为目标的重要因素进行定性、定量考核。

三是“教学”互导过程的目标及其具体化。因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递前人经验的过程,而且对教和学双方是个创新、再创造的过程。在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这方面强调双重要求:一是对学生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提出定性目标,然后根据目标进行有计划的测试,再根据结果调整和完善,二是对教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经验进行提炼。

第二,抓好目标管理在教学中的实施,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关键。学校在总的办学目标指导下,确定工作目标,字数整齐,言简意明。同时建立各层次的分目标,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

首先,根据学校的总体目标的要求,结合各教研组的实际,围绕总体目标建立完整的指标体系。一是做好目标制订的准备工作。二是保证教学目标的协调,这就是说教研组、教师、学生的教学目标之间的协调和匹配。三是目标体系的分解。学校教学目标体系建立之后,更重要的一环是做好指标的分解落实工作,这一环关系到目标管理的成败。

因此,在具体工作中,根据学校实际,将学校全员分为三个系列,即领导系列、教师系列、教辅系列;七个层次,即校级领导层次、中层领导、班主任、科任、后勤、财会、三室(实验室、图书室、电教室)层次。这样从学校到教研组,从老师到学生,从前勤到后勤,都有具体的目标要求,人人都在系列里,人人都在考核中。其次,教学目标管理必须通过一系列活动得到实现。一是制订目标的实施计划。二是落实责任,目标分解到人头。三是教学目标的检查与控制。

XX县清欠农民工工资情况的思考 篇5

XX县清欠农民工工资情况的思考

从起,我县劳动保障部门按照省、市劳动保障部门的统一部署,本着对广大农民工负责的精神,认真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与政府其他有关部门配合,充分履行“维权、维稳、服务”的职能,全面整治了用人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截止今年上半年,共接待来信来访农民工268人次,共计513人,为212人追回拖欠工资40余万元。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效果和社会效果。但据我们调查,我县各类用人单位和个体老板、包工头还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初步统计全县拖欠农民工工资额在50万元左右。分析拖欠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建筑市场管理极不规范,层层发包,一部分工程包给一些不具备法人资格,也不具备建筑施工资质的个人;二是建筑业主拖欠工程款,造成三角债,严重影响农民工工资的追讨;三是一些包工头与民工在外地施工,造成拖欠无法按时有效地追讨。

一、建立长效机制,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

为了切实解决用人单位(特别是建筑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从源头上防止发生新的拖欠,在县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配合下,我们已着手建立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

1、建立建筑业企业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经县政府领导批准同意,底建立了我县建筑业企业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制度规定,建筑业企业承包工程建设时,建设单位(业主)在项目开工前向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代建筑业企业缴纳工资支付保障金,具体缴纳金额按年度预算款的0.8%划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设立的工资支付保障金专户。工期不足一年的,以全部工程合同价格为基数计提,最高不超过50万元。

2、强化劳动合同管理,加大工资支付监管力度。依据劳动保障部、建设部、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建筑等行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的通知》(劳社部发[]9号)、《XX省劳动合同规定》(省政府273号令)等规定,我们对各类用人单位,特别是工程承包企业、建筑劳务企业招用农民工,全面实行劳动合同管理,在积极向建筑企业宣传国家、省有关劳动保障政策、法规的同时,要求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并于15日内到县劳动保障局仲裁机构鉴证备案。通过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明确劳动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较好地防止了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工资发生新的拖欠。

3、建立检查制度,强化预防机制。根据每年在大的节假日前会出现大量民工追讨工资的实际情况,我县劳动保障局于20成立了“民工工资清欠领导小组”,清欠小组由一把手负总责,分管副局长具体抓,劳动保障监察、劳动统计工资股等具体承办日常工作事宜。从年起,我县“清欠小组”每年搞两次工资支付专项检查。一是两节(元旦、春节)期间开展“民工工资清欠”的专项监察;二是根据需要适时开展全县用人单位“工资支付专项检查”。通过建立检查制度,较好地遏制了拖欠的发生。

4、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强化办案规则。一是把为农民工追讨工资案件放在首位,在立案、调查、处理和执行环节中,要特别关注,优先办理;二是把方便、高效的服务作为重点,做到“三快”,即快立案、快调查、快结案;三是强化调解的力度,要求不论能不能解决的案件,必须先行努力调解;四是对大案、典型案件要申报局长办公会集体决策。

二、民工工资清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民工工资清欠工作几年来我们虽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但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由于市场经济秩序尚不健全,在建筑工程领域发包方层层转包、分包行为的大量存在,使农民工无法确定义务主体,分包方又常因多方面原因无法兑现农民工工资,即使劳动保障部门处理了,甚至是法院判决了,少部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仍然得不到保障。

2、由于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加之目前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实际情况,建筑承包方不与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民工也不愿签订,致使劳动合同签订工作存在实际上的困难,同时给劳动保障部门监察工作人员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埋下了隐患。

3、由于被告地址不明或无固定住址,造成寻找被告和送达困难,影响了案件查处效率。

4、由于建筑业主拖欠工程款,资金不到位,造成建筑企业拖欠民工工资,这给劳动保障监察人员办案带来无法克服的困难。

5、由于我县跨地区流动民工较多,当地民工和当地分包头在外务工拖欠工资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春节期间,民工回家投诉较多,但包头迟迟不回家,这给追讨工作带来巨大阻碍。

6、劳动保障监察、仲裁要充分发挥职能,离不开必要的物质保障。但是,由于人员少,经费困难无法外出办案,缺少必要的.交通工具等制约着监察、仲裁工作的正常开展。

鉴于民工工资清欠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为了能切实维护好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努力建立和谐社会,我们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建议政府就防止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建立便于操作又切合实际的长效机制,并着实加大机制落实力度。

2、动员全社会,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广泛宣传国家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和政策,努力提高农民工和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督促市场主题双方自觉遵纪守法。

3、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监管力度,下大力解决建筑市场管理混乱状态,遏制不规范的成发包行为。

4、政府要加大对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的协调力度,要切实保证“建筑业企业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的落实,同时应着手在使用农民工较多的私营、外资、个体企业等建立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以确保清欠工作全方位顺利进行。

5、政府要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建设。要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彻底解决劳动保障监察人员少、办案经费少、办案交通不便的现实问题。

6、劳动保障部门要切实树立便民、亲民的思想,选调业务强、素质高的工作人员充实劳动保障监察队伍;要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总结会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总结交流清欠民工工资的好做法、好经验。

xx县农民增收难问题调查与思考 篇6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洪泽县农民增收难问题调查与思考

学校:淮阴工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承诺书 我是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班学

生。我承诺:2011年暑假,我认真仔细的开展了

“思政课”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所写实践报告

《》,内容真实,绝无抄袭现象。

承诺人:

日期:2011年月日

洪泽县农民增收难问题调查与思考

自2001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

干政策的意见》全文出台,三农问题就一直倍受国家领导和各界人

士的关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表后,中央

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

近年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缓慢,已经成为三农困境的关键问

题。这次暑期,我走访了县农工部和我显得几个乡镇,对我县农民

增收问题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我县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

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县农民的人均

收入由2009年的7309元增长到了2010年的8303元,同步增长了

13.6%。由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我县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长,但城乡居

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农民增收难度大,三农问题日显突出,主要

表现在:

1)城乡居民收入反差大。

2)农民增收渠道少。我县农民的收入渠道主要是种植业和畜牧业以

及出外劳务收入。

3)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明显,农村

适用技术推广不到位,粮食尤其是经济作物的品种更新极为缓慢,虽然产量增加了,但是品种结构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优质的农产

品比较少,市场卖价低,虽然增产但是不增收。

4)农民收入不稳定。

5)农民收入不平衡。农村留守人员中绝大多数属于“3861”型,农

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较低,高中学历的很少,有一技之长的更少。

调查中发现,凡文化程度高的,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从事二、三产

业致富;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低,劳动力不强,思想

观念落后,生产投入不足,外出打工的机会少,增收渠道窄,家庭

收入低。

6)农民收入入不敷出。据调查显示,虽然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大多农民只能养家糊口,生活并不宽裕有的还比较贫困。而且农

村医疗、孩子教育和红白喜事方面的支出,导致收支不平衡。

7)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的附加值不

高。

当然,出现农民增收难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通过调查总结,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有以下几点:

1)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质量差。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是促

进农民增收的重头戏,但是由于在科学规划和宏观指导方面存在不

足,一些地方在结构调整时出现了问题,有的地方把结构调整片面

理解为“减粮扩经”,导致农产品质量不高,市场压力,价贱伤

农。

2)农村从业人员劳动素质不高,适用技术应用较差。现有的农村从

业人员中大多数农民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不强,思想观念落后,技术资料看不懂,适用技术学习困难,先进的理念

接受不了,农业科技城国难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收入稳定性差。

4)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业增效差。

5)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三农”的手段不给力。

6)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发展筹资困难。农业方面贷款审批困

难。

7)农村适用科技人才缺乏,现有人才作用发挥差。

综上所述,在解决三农问题存在着困难,为解决难题,进一步促进

农民增收,我总结出一下几点建议:

1)坚持传统产业与特色产业并重,引导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增

收。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因此,要坚持传统产业与特色产业并重。

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特色的都面临一个产业调大、产品调优、特色调

强、市场调活问题,所以要引导农民搞好科技开发、生产要素开发

和市场开发,不断推进农业内部调整。

2)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引导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增收。发

展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的增值效益;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

程度;完善土地经营制度逐步形成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规模化

经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3)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引导农民多渠道增收。只有把农民培养

成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才能是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

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实现“三增”目标。所以要进一步发挥

好现有农科技人才、科普克即可写网络组织在三农第一线的作用;

坚定不移的在农村进行“普九”义务教育,从娃娃抓起提高全民素

质;积极发展职业教育让返乡青年掌握农业基础知识;狠抓农村适

用技术培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转产技能培训,重视对外农民

工的劳动技能和生存本领的培训,努力打造“劳力品牌”。

4)加强农田水利和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从改善农业

生产条件中增收。要建立县、乡、村和民间多元资本投入农业基础

设施建设体系。各级财政保证改善农业条件的专项资金按时足额到

位。

5)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农民从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中增收。建立完善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优良种苗繁育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6)着力解决农业融资难的问题,是农民从加大农业投入中增收。改善农业投资环境;着力解决好农业贷款难问题,金融部门要创新支农方式。

7)积极化解乡村债务,是农民从减债解困中增收。减负是增收,减债解困也是增收。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帮助农村集体化解债务工作,不仅有利于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而且有助于农村几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社会稳定。

8)以农村合作医疗改革为重,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让广大农民放心发展,全力去挣钱。

景宁县如何发展水干果的思考 篇7

关键词:水干果基地,发展,存在问题,建议思考,浙江景宁

1 优势条件

1.1 气候条件

景宁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和湿润, 雨量充沛, 四季分明, 冬夏长, 春秋短, 热量资源丰富。因地形复杂, 海拔高度悬殊, 气候存在着垂直地带。据县气象部门测计, 县城年平均温度17.5℃, 400~600m的丘陵低山区年平均气温15~16℃左右, 800~1 000m以上的地区年平均气温14~12℃左右。一月份为全年最冷月, 月平均气温6.6℃;七月份为全年最热月, 月平均气温为27.7℃, 县域极端最低气温-8.3℃, 年均降雨量1 626mm。夏季多雨, 立秋前后常出现干旱期。因受季风影响, 5~6月的梅雨季节和8~9月的台风季节容易形成暴雨, 春末夏初, 受冷暖气流影响还会出现狂风、暴雨和冰雹等灾害。一年中有两个相对雨期 (春季梅雨期和秋雨期) 和两个干期 (7~8月和10月至次年2月) , 形成“双峰型”。

1.2 生态优势

该县植被覆盖较好, 森林覆盖率达77.9%以上, 有8.61万hm2重点生态公益林, 累计建成生态公益的优质林分6万hm2, 负氧离子高, 以绿色掘起、科学跨越为总战略, 为发展绿色无公害水干果奠定了良好基础。

1.3 交通运输

公路运输是景宁县的主要运输方式, 以云寿线、庆青线两条公路为主线 (云景高速公路将在2013年4月通行, 景瑞高速公路已经得到有关部门批复) , 由此与相邻各县市形成公路交通网络, 县内行政村通公路达到100%。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6 882万t·km, 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周转量9 040万人·km。

2 发展经验

2.1 提高组织化程度

以政策为支撑、科技为依托、市场为导向、农民为主体, 实行标准化生产, 加快品牌建设, 推进规模化经营, 建设成一批生态高效生产基地, 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和合作社, 形成了“龙头企业十基地十合作社十农户”的水干果产业化格局。

2.2 示范推广优良品种

加大优质品种推广力度, 水干果重点推广中, 杨梅以东魁、黑炭梅为主, 板栗以魁栗、毛板红为主, 枇杷以白枇杷为主, 桃以江南1号为主;发展香榧、山核桃等品种。各乡镇科学合理确定适合当地种植的主导品种, 水干果主导品种覆盖率达到60%以上。

2.3 狠抓低产水干果基地改造

近年来, 景宁县狠抓低产水干果基地改造、新品种开发和品牌建设, 名优果总量明显增加。据统计, 2011年该县水干果面积2 667.7hm2, 水干果总产量6 263t, 比上年增13%;产值2 948万元, 比上年增23.15%。

2.4 实施高接换种技术

近年来, 通过高接换种, 把一部分中熟和劣质品种改接为优质的早、迟熟品种, 使早、中、迟熟品种搭配合理, 延长了收获季节, 消除了销售压力, 实现低改水干果基地66.67hm2以上。同时, 抓好城北山后100hm2水干果基地建设, 引进东魁杨梅, 高接部分柑桔优良品种, 实施标准水干果基地建设, 做好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示范。

2.5 以科技创新为先导, 实施优果工程

以科技创新为先导, 实施优果工程, 推广梨、杨梅疏果技术, 梨整形拉枝、套袋技术, 梨、杨梅、柑桔等水果的控梢促花、保花保果、疏花疏果及杀虫灯诱虫新技术, 发展水果绿色无公害生产。

2.6 加强技术培训

为实现果业从规模向效益的战略转变, 景宁县从培育新型农民入手, 每年开展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15期以上, 培训人数1 500人次, 发放技术资料2 800余份。

2.7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景宁县职能部门还通过信息网及时向果农传递准确的市场供求信息, 通过举办杨梅品尝推介会、农产品展销会、评比活动等提升精品果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并依靠水干果专业合作社, 促进水干果流通工作的顺利开展, 增加果农收入, 提高果农种植积极性。

2.8 强化服务, 积极推进水干果生产发展

稳定发展种植水干果大户队伍, 在总结成功模式经验的基础上,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积极探索农村林地经营权流转, 提高水干果规模化水平。

3 存在的问题

3.1 果树进入衰老期、更新速度慢

有些果树开始进入衰老期, 而承包者无长远思想, 不肯增加投资更新, 导致果树更新速度缓慢。

3.2 相对效益降低

据调查, 在县城近郊区, 果园效益较种菜、养殖效益低。地处近郊, 进城打工、做买卖可现得利,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果树生产的发展。

3.3 发包方未认真履行合同

由于一些果园已近承包期末, 承包方开始对果园进行掠夺性生产, 而发包方却不认真履行合同督查权利。

4 几点建议

4.1 转变思想观念

要振兴景宁果品业, 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目标, 必须及时转变观念、调整对策, 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抓精品名牌、抓改造、创高效”上来, 把工作方法转移到紧盯市场、调整结构、更新品种、改劣换优等方面上来。

4.2 转变生产经营方式

组织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经营, 并以优势品种推广应用为重点, 积极开展新品种引进、繁育、推广。

4.3 加强服务

景宁县职能部门要发挥积极作用, 如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水干果基地的道路建设、灌溉水池建设、新品种和技术推广示范等方面, 促进水干果健康发展, 实现全县人民增收致富。

4.4 广泛开展水干果高产高效创建活动

开展百亩核心公关、千亩展示示范、万亩辐射带动活动, 建立示范点, 确定示范内容, 落实各项技术措施。村村有示范点, 乡乡有示范基地, 各乡镇建设3.33hm2以上示范基地1~2个。

4.5 程序规范操作

3.33hm2以上水干果示范基地实行项目库管理, 按申报、评估、立项、实施、验收等程序规范操作。

参考文献

[1]魏晓清.砀山果园场现代农业建设结硕果[J].中国农垦, 2008 (3) :44~45.

[2]牛纪全, 黄洁, 王鸿, 等.扩规模提质量推进优质果品基地品牌建设[J].中国果菜, 2010 (10) :29~31.

[3]黄金生, 伍建武.温州市鹿城区果树经济林生产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华东森林经理, 2008 (1) :40~43.

对xx县经济发展的思考 篇8

关键词:大型煤矿 国有 生产经营现状 对策

一、企业简介

XX煤业集团是省属国有特大型煤炭企业,原为XX矿务局,1996年12月改制为国有独资的XX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12月改制为XX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现有的职工5万人左右,资产总额157亿元,矿区地跨河南、青海、新疆、山西、内蒙古等五省(区),拥有16个生产矿井,产能达2200多万吨,是国家500家特大型企业之一。

在2011年2月,XX集团完成借壳了XX视讯,且已经经过上交所核准,其总核定产量1720万吨,公司利润主要来自于煤炭生产和销售,主要煤矿均为早已投产的成熟煤矿,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 XX集团已提出了最新战略目标:河南省内最大的上市公司,全国第四大煤炭企业集团,XX集团还制定了“强势起步、强势跨越、强势腾飞”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最终把XX建设成为资产总额和生产经营总额分别超千亿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二、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从XX集团的简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XX集团是一个以煤炭为主业的公司,主要销售额和资产以及利润都来自于煤炭,因此,我们在下面也以煤炭业为主要的描述对象和解决目标。

(一)各种人才匮乏,也缺少培养人才和科技水平的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和氛围,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稳定运行,更严重制约了煤炭企业的国际化步伐。

根据XX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河南省内最大的上市公司,全国第四大煤炭企业集团。‘十二五’末实现双千亿目标:资产和销售收入均超千亿规模”,可以看出XX集团应该是正处于急速扩张时期,对人才需求必然处于一个井喷期。

然而XX集团的人才形势并不乐观。自从98年国企改制的三年困难时期以来,煤炭行业的人才不断流失,中国煤炭报曾经报道过有的几千人的生产原煤百万吨的大矿竟然连一个大学生都没有。虽说近几年,随着煤炭市场情况不断好转,煤炭价格不断攀升,煤炭企业利润大幅增加,也招到了很多大学生,但是,一、是“进门”的质量不高。由于煤炭行业的外部形象和长期实际收入不如人意,因此,煤炭院校往往难以招到高素质的有潜力大学生,即使招到合适的学生也很难和其他热门行业的学生相比,即使有一些素质高的煤炭专业学生往往也通过读研改变专业或者在科研院所工作,直接导致了煤炭企业很难吸收到一流的人才,因此,企业急需用人只好通过青年职工成人高招委培或者单招来解决问题;二是人才的培养的时间不够,后劲不足。XX集团通过提高技术补贴等形式增加了员工的收入和大学生就业形势不佳,短期内吸引了部分大学生,但也只有近几年,而人才的成长需要足够时间和周期,“十年育木,百年育人”一点不错;三是存在着劳动密集型企业特有的轻视知识的风气。煤矿行业有个广为人知的说法“三年合同工胜过大学生”,虽然很极端,但也很能说明问题。

因此,我认为:

第一,企业应该继续加强和改进对煤炭专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和合作,用更为有效的手段来吸引人才。比如可以在多个院校提供煤炭特殊奖学金或者代付学费等形式来吸引优秀学生投身煤炭行业;也应该通过举办各种有影响力的煤矿类科技竞赛,来提高年轻学子对于煤炭事业的热爱。

第二,通过人才市场解决集团公司缺少人才的问题。集团公司应该提供有竞争力的收入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吸引优秀人才来义煤集团工作,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应该积极探索主动吸引人才方式。

第三,对现有人才的使用和培养要更加重视,积极改革创新,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应该建立健全各种激发提高现有人员的能力的机制,用改革创新的眼光下大力气培养人。比如说可以鼓励建立各种科技交流机制以活跃科技气氛,多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各种在职学历和非学历学习,另外,可以建立健全员工的部门流动机制,以培养更适合未来的复合型人才,还应该定期開展读书活动,以活跃思想,避免思想僵化,提高素质,并提供各种相应的经费支持。

(二)企业对于市场形势的发展认识不足

这种现象比较的普遍,比如说对于企业缺少良好的定位和灵活性不够,对于市场认知不够,导致企业扩张和收缩或者转型时比较容易丧失时机等等,导致经营困难。另外还表现出的一下两点:

1.大型企业普遍存在的大企业病;

2.国有企业的文化传统有依靠政府的习惯。

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

1.继续深化改革,促进市场经济观念深入,特别是政府和企业家心中;

2.企业应该考虑下更大程度的进行组织变革,改变过于单一的垂直的直线式组织结构,以更好地适应形势。

3.企业应尽可能的在市场中来择优选拔人才,以更好的市场观念来应对市场变化。

4.尽可能多的积累市场中生存的意识、本领和手段,并能够有效转移出去。

5.企业应对职工进行市场观念教育,树立一定的危机意识。

(三)中国煤炭企业的外部形象不佳,有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经营

近年来,煤矿事故不断,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和对生产事故更加关注和透明的报道,煤炭企业在人们心中普遍形象不佳,并且有加剧之势,但是又有谁能离开煤炭行业呢?恐怕,一天都不能生存,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煤炭消耗大国。而对于像XX集团这样的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的大型国企来说,在煤炭行业辛辛苦苦为祖国奉献了几十年,还落不下好名声,实在很冤枉。

因此,我认为集团公司应该加强公共关系处理,树立起大型国企的良好形象,积极消除人们可能对煤炭企业的“偏见”,增进共识,促成加快企业发展的合力。

参考文献:

[1][美]安索夫著.邵冲译.战略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美]斯蒂芬.P.罗宾斯,蒂莫西.A.贾奇著.李原,孙健敏译.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加里.德斯勒,曾湘泉主编.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对xx县经济发展的思考 篇9

【内容摘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完善,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成主体之一,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XX县近年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从XX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入手,探讨其健康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近年来,XX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创新农村经营机制体制,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提升农业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带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XX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近年来,XX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截至2014年底,全县已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458家,其中:种植业170家、养殖业163家、林业42家、水产16家、植保17家、农机24家、其他26家。出资金额11.9亿元,成员8.9万户,带动农户12.3万户,销售产值15.6亿元,盈余8972万元,市级及以上示范合作社41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4家,省级示范社20家。

在这些发展较快、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较为突出的有永新镇崭山米枣专业合作社、刘营镇广联农业植保专业合作社、立新镇科美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典型。以永新镇崭山米枣协会为例,该协会拥有会员1000余户,米枣种植面积3000余亩,年产米枣7000余吨,产值6000余万元。

二、XX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经验

作为当前政府农村工作的重要方面,XX县委、县政府在引导和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全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较好地坚持了“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做到了引导不命令、指导不包办、规范不限制。坚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着力建立健全内部运行机制,特别是利益联结机制,围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产业的建设目标,以重点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为依托,积极引导农民建立“自我经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让农民从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获得更多的后续效益,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健康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日趋凸显。具体来说,XX县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一)政府积极引导。由于XX县农村经济发展还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农业生产大多还属于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农户对于农业合作社的认识不足,因此全县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由政府涉农部门引导成立。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极大地推动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此同时,这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势头也激发了农户特别是一些专业经营大户的合作意愿,促进了农户自主发展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成。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二)加强业务培训。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近年来,XX县各级涉农部门不断加大对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尤其是骨干成员的培训,通过协会成员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生产。县委组织部、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把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人才培养纳入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阳光工程”培训,2014年先后组织开展理事长培训3期520人次,财会人员培训4期230人次,主要管理人员培训10多期1254人次。

(三)发展主导产业。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稳定总量、提升品质、突出特色、打造亮点”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粮油、蔬菜、林果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合作社建立在产业链上,提高主导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推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实现“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目标。

(四)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和“七统一分”的发展模式,推动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品牌化发展。大力推行“支部+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组织青龙生猪、向阳红藤椒等21个合作社建立了党支部,共有党员500余人,把党支部建在合作社上,合作社建在产业链上,提高党统揽农村工作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能力。

(五)注重品牌建设。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施标准化生产,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加强营销体系建设,实施品牌化经营战略,以信誉和品牌占领市场。全县共有37家合作社拥有注册商标,2家合作社获得有机食品认证,1家合作社获得绿色食品认证,29家通过了农产品质量认证,34个合作社建立了直销网点,16个合作社建立了气调冷冻保鲜设施,24个合作社开展了农产品初加工。

(六)开展创建活动。指导大兴农机、科美、丰凯蔬菜、本源麦冬、坤发生猪、金鼓条粉、富乐花生等18个合作社,大力开展以“法人化运作,实体化经营、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示范社创建活动,进行亮点打造,重点培育和典型示范,发挥可看、可学、可推广的示范作用,引导和带动全面发展,两年内成功创建全国示范合作社4个、省级示范合作社12个、市级示范合作社12个。

(七)加强指导服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与之相配套的专业技术,农业部门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63个镇乡,加强业务指导,规范经营行为,提升管理水平。先后开展专题调研5次,接待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法规咨询1270人次,开展注册登记服务指导140社次,指导230个合作社建立完善章程制度,帮助42个合作社建立成员账户,开展会计核算,按照“九规范一明显”的要求,加强合作社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八)加大资金扶持。县委农办、农业、金融、财政、林业、畜牧、水务等涉农部门,2014年为40多家合作社提供资金支持2653万元,发展特色产业,开展实体化经营和标准化建设,农行、农发行、信用联社共为30家合作社、1447个成员户提供贷款6482万元,支持合作社做大做强。

三、XX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提升了组织化程度。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老龄化、空心化、兼业化越来越明显,“谁来种地”、“谁来组织种地”已成为农村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七统一分”的运作模式,把农民组织起来,使其“为农服务、教农学技、带农入市、助农增收”,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建基地、做品牌、闯市场,构建统分结合的生产经营机制,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问题,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小生产”走向“大市场”,带领成员“抱团”闯市场,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走向集约化经营。既为农户提供了低成本、便利化、专业化的生产经营服务,解决了农户劳动力、技术、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困难,又为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农民在农村发展提供了平台。

(二)强化了社会化服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的自身优势,积极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帮助成员实现增产增收。全县17个植保合作社,组织200多名机防植保人员,积极开展农作物统防统治,统防面积达37万余亩。24家农机专业合作社,670名农机作业能手,组织农业机械8500余台套,积极开展机耕、机播、机收等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2014年全县农机化作业面积达38.6万亩。

(三)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一是推动了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9个,绿色食品1个,有机食品1个。二是促进了农业标准化建设。立强蔬菜、富乐花生、青龙生猪、向阳红藤椒、涪城麦冬、本源麦冬、崭山米枣等20多个典型合作社通过建立健全内部生产技术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实现了从农业投入品使用到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标准化管理。三是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全县139个合作社流转土地1.5万余亩,发展规模经营,专合社一头连农民带基地,一头连龙头企业和市场,既代表农户与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又帮助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基地,从而实现了农户、企业、合作社的“三赢”。

(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效地整合了资金、技术和农村人才资源,切实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2014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15.6亿元,年销售收入在500-1000万元的合作社达64个,1000-2000万元的15个,2000-5000万元的7个,5000万元以上的1个,为农民二次返利4665万元,成员户均纯收入比非成员户增收5000元以上。

四、XX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

XX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从数量上来看的确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农户参与程度不高。从全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合作社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制度章程,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系不直接,存在好则合、不好则散、有利则合、遇险则散的现象,农户与合作社之间相互制约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实体经营薄弱。农户经营的土地零星分散、基础设施条件差,不利于规模化经营、机械化耕作,加之农业自然灾害多、抗灾能力弱,农产品价格极不稳定,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农业比较效益低,合作社主营业务不突出,优势不明显,经济实力和服务能力不强。

(三)经营资金缺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导致农民收入较低,绝大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考虑到这个因素都没有向会员收取费用,大多数合作社的启动资金都是成立时由相关部门所提供。而且合作社可供质押抵押的财产少,信誉贷款多,金融部门不敢大胆投放,融资难、贷款难十分明显,筹资渠道窄,营运资金缺乏,发展后劲不足,严重制约了合作社的快速发展。资金实力的薄弱造成这些合作社发展规模小,抗市场冲击能力弱,以至于部分合作社成立不久就已无法运转,甚至自生自灭。

(四)内部管理不规范。部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合作意识不强、集体观念淡薄、社员素质不高。对合作社理事长、财会管理人员培训少,组织外地考察学习的机会少。合作社内部运行不规范,会计核算不及时,迫切需要加强业务培训、指导和管理。

(五)管理人才缺乏。与其他各种经济组织一样,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也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但是目前全县各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人才缺乏的状况,尤其是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农户加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够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降低他们进入市场的门槛和风险,但是目前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懂市场经营和科学管理人才的缺乏,造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难以真正带领农民闯市场,从而使得其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不强,无法实现组织建立的初衷,也使农户对组织的归属感不强。

五、XX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XX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来看,要进一步推动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还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实体化经营。要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合作社,用新型职业农民充实合作社,按照“运作法人化、经营实体化”的要求,鼓励和引导合作社建立产业基地,兴办各类经销、服务实体,参与农产品加工,建设产后处理、冷藏和冷链物流设施,发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推行“网络营销”,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开展“三品一标”认证,以诚信铸品牌,以品牌赢市场,围绕产加销环节,开展实体化经营,不断提高自身经济实力。

(二)立足丘区实际。XX县作为丘陵地区,又是人口超百万的农业大县,最大的特点就是人多地少,在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时也应考虑到这个客观制约因素。在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组织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立足实际,推动一些消费合作社的发展,降低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

(三)加强规范化管理。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工商登记,规范章程制度,规范组织机构,规范民主管理,规范财务管理,规范盈余分配,规范服务内容,规范内部监督,规范档案管理,运行绩效明显的“九规范一明显”的标准化建设要求,加强规范化管理,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着力打造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农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XX县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汇报 篇10

一、高度重视,强化领导,全力推动软环境建设工作

1、强化组织领导,摆上重要位置。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软环境建设工作,把

其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列入县委、县政府重要工作日程,纳入全县目标考核体系,与经济工作的各项指标同部署、同考核,制定出台了《关于经济发展软环境和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意见》,切实加强对软环境暨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指导。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及重点部门负责人通过“政(行)风热线”和“政务会客厅”与群众面对面沟通,零距离对话;定期到县行政效能投诉中心亲自接待群众来访和投诉,倾听民声;坚持深入基层调研、体察民情、收集民意,集中会办群众反映的焦点、难点问题。领导的重视,目标考核的定位,有力推动了软环境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

2、强化目标管理,推进责任落实。坚持把软环境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明确各单位“一把手”为软环境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把软环境建设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考核,逐级明确行政管理人员、执法人员和行政事业服务人员的岗位责任,层层签订软环境建设责任状,有效推进了软环境建设工作责任的落实。以来,先后有7个效能考评倒数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县委工作会议上作大会检讨,10个效能考评落后单位班子成员接受诫勉谈话。

3、强化舆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发动群众,动员全社会来齐抓共管,推动机关效能建设。以来,我们先后开播《提高机关效能,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电视专题栏目62档、印发《xx县软环境建设与管理情况摘报》65期,印发了《xx县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与管理服务手册》,广泛宣传我县在机关效能及软环境建设方面出台的政策规定、重点单位的服务承诺、岗位职责等内容,营造浓烈的软环境建设氛围。

二、健全制度,规范运行,全力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

1、立足长效管理,强化制度建设。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治本之策,做到以制度管权、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针对机关中一些不在党纪政纪条规制约范围内的迟到早退、上班期间办私事、上网聊天、上网玩游戏等问题,制定了《进一步明确有关工作纪律的通知》,加以制约、规范,有效提升了广大机关干部的精神面貌;针对中层梗阻、基层板结及其工作人员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出台了《xx县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良行政行为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特别是《关于经济发展软环境和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意见》明确了涉及行政许可、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管理等九大类61种行政过错行为的追究办法,进一步规范全县各级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此外,我们逐步健全完善涉软投诉受理、案件查处、涉企检查备案制等一系列制度,进一步推进了软环境建设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2、立足优化服务,规范工作机制。首先是减少审批事项。坚决取消国家和省市明令停止的审批事项,县属审批事项在报请上级部门批准后改为核准或备案制,向社会公开各职能部门保留的审批事项的内容、条件、依据、程序和收费标准等。其次是创新运行机制。整合园区办、招商办、考核办、软建办职能,实行“四位一体”合署办公,成立行政服务中心,对企业实行一条龙帮办服务;推行“四卡一单”制即企业缴费明白卡、企业付费登记卡、客商投诉登记卡、帮办服务跟踪卡、调查处理登记单,切实加强对行政执法和行政收费的有效监督。第三是提高服务水平。对进入开发区的项目,建立县级领导牵头的“三人帮办小组”和定期会办制度;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建立驻厂“指导员”制度,及时解决企业与客商经营中遇到的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在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实行了服务事项登记备案跟踪服务制,全面推行服务公示制和服务承诺制。在全县各乡镇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各行政村(居)建立便民服务室,全面提高了行政服务水平。

3、立足优化行风,开展效能评议。为促进机关作风转变,自起,我们对各项作实行季度观摩评比,制造不平衡,挑起竞争,凡季度观摩综合评比连续两次处于全县后三名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引咎辞职;单项考评处于全县最后一名,且未完成任务的分管领导引咎辞职。结合季度观摩评比,我们认真抓好政(行)风评议,凡连续两次政(行)风评议牌全县末位的,县管部门主要领导就地免职,条管单位的主要领导,建议其上级主管部门调离。同时,为实现全县效能考评全覆盖,制定出台了《关于对未列入行风评议的部门(单位)实行机关效能考评制度》,加强了对县委办、人大办、政府办、政协办、纪委机关等32个未列入政(行)风评议的部门(单位)效能考评。实行了“效能投诉查实末位制”,规定凡在年内存在严重影响软环境建设以及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

等行为被查实,当事人所在单位不论在效能考评中名次高低,一律定为效能考评末位部门,并同其他考评后进部门一样兑现惩处。我们还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监督员、客商和群众代表,对全县各乡镇、各部门的软环境建设情况实行量化测评,以评促建,解决软环境建设中认识模糊、工作松懈等问题。

三、科学监控,跟踪问效,全力巩固软环境建

设成果

1、科学设置监测网络,消除监控盲点。在企业和交通、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设立了25个软环境建设监测点,每个监测点聘请一名监测员,对职能部门服务情况、引资单位帮办情况、客商投诉情况和交办问题调查处理情况等进行明查暗访和信息收集,并及时汇报县软建办。软建办定期将监测员的汇报情况进行登记、汇总,并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督促整改。在农村,依托农经管理信息化和县、乡计算机联网优势,建立起覆盖县、乡、村三级纠风监控网,每个乡镇设立不少于2名工作人员的监控站,每个行政村(居)设立一个不少于3人的监控点,每名监督员联系农户不少于10户,对落实党的惠农政策及控减农民负担实施全程化网络监控。

2、拓宽诉求渠道,零距离倾听群众呼声。充分发挥行政效能投诉中心的作用,坚持和完善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超时默认制、ab岗无缺位服务制度,县效能室实行24小时值班,零障碍接待群众来信、来电、来访,投诉受理率达100%。在县广播电台开辟了“政(行)风热线”,每周由一个县直单位或部门主要负责人走进直播室,与听众直接沟通,接受投诉、举报和咨询。在县电视台开辟《提高机关效能,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专题栏目,及时宣传纠风工作中的一些好做法,曝光批评违反软环境建设相关规定的人和事,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在中国xx网站开辟了《政务会客厅—周末论坛》栏目。每两周一次,由县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分别做客会客厅,就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与广大网民进行交流。县委书记、县长以及各部门的负责同志定期召集由群众、客商、创业大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及时改进工作中的不足。

3、强化效能问责,清除发展障碍。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工作、政府职能和机关作风转变、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以明查暗访为主要方式,强化效能问责。针对涉软案件查处中说情风重问题,县委、县政府明确赋予机关效能执纪检查人员现场处置权,对违纪违规人员,直接对照有关制度规定条款,现场作出处理决定。并坚持做到,只要有1%的错误事实就100%处理到位。该制度实施以来,先后对300多名违反机关效能建设相关规定的工作人员进行了现场处理,强势推进了软环境建设各项制度的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超时默认制等制度的落实,有效地转变了机关作风;涉企检查、收费审批备案制和培训办班审批制的严格执行,禁止了对企业进行重复检查、多头检查;全清理取消了县乡两级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实际需要的各类评比表彰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清除了经济发展障碍。

对xx县经济发展的思考 篇11

一、门源县农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 农牧业生产的现状

农牧业是门源县的主导产业, 农牧业在全县GDP中占有很大的比重。2008年门源县GDP12.73亿元, 人均GDP8 316元。全县农业总产值4.76亿元。辖区耕地总面积60万亩 (1亩≈667 m2) (其中县属44.43万亩) , 农作物以油菜、青稞为主, 兼有豌豆、小麦、马铃薯、蔬菜等, 是青海省最大的商品油料基地和藏区青稞制种基地。全县可利用草地面积38.87×104公顷, 占草地面积的84.95%, 从事农牧业人口1.68万人, 草场围栏14.67×104公顷, 畜棚1.2万幢, 人工种草1×104公顷, 全县牲畜56.19万头 (只) , 出栏率55.83%, 商品率42%, 母畜比例60.37%, 肉类产量7 400吨, 产毛量1 000吨, 奶类10 000吨。

(二) 存在的问题

1. 海拔高、气温低, 自然灾害多

门源县平均海拔2 800米, 年平均气温在0.5℃左右, 年降雨量530毫米, 无霜期很短, 没有绝对无霜期, 昼夜温差大, 霜冻、冰雹、春旱、雪灾等自然灾害较为频繁。农牧业基础条件滞后, 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低。

2. 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展滞后, 群众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受传统畜牧业观念的影响, 传统的畜牧业经营观念根深蒂固, 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普及面较小, 以传统的自然经济方式发展农牧业生产, 造成成本高、品质差、出栏慢、产品没有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低、思想观念跟不上现代农牧业发展需要的现象。

3. 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 农牧业生产、销售、服务体系尚未健全

门源县虽然建成了一些专业种养户, 初步形成了一些专业特色村, 但所占的比例小, 形不成规模, 而且发展不稳定, 专业化程度低。农畜产品以初级产品形式上市, 难以做到精加工、深加工, 产业链条短, 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 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开拓市场的难度大。

4. 青稞、油菜、半细毛羊、牦牛等地方品种生产性能低, 育种繁育体系不健全

门源县青稞、油菜、半细毛羊、牦牛等地方品种对当地的环境具较强的适应性, 但生产性能较低, 加之多年来对农牧品种发展认识不够和长期闭锁繁育和粗放管理, 使农牧业生产性能整体水平下降。

二、实现农牧业发展的思路及措施

(一) 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 发展现代高效农牧业

1. 围绕提质增效、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结合门源县实际, 在保障粮食的前提下, 以扩粮、增草、优质、高效为方向, 优化种植业品质、区域、比例结构, 依据市场需求调整粮、经、草、特;坚持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产品品质, 增加单产, 推进优质粮油高产区的制种区建设, 辐射带动浩门、西滩、北山等地区, 走全面提升粮油生产水平和择优发展粮油制种产业“双向发展”的路子;努力提升粮油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 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和无公害绿色食品, 依靠科技发展三红胡萝卜、甜脆豆等特色种植业生产, 提高效益;以仙米、珠固为核心, 建立以特色种养业为主的庭院经济示范区;抓好以东川为核心, 以油菜青稞生产及制种为主的冷凉农业示范区建设。

2. 突出资源优势, 积极发展特色畜牧业

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畜产品产区。建立以皇城乡东滩村、苏吉乡药草梁村为主的细毛、半细毛改良区;以青石咀为重点, 大力发展牛羊育肥区贩运业, 建成一个集饲草料保鲜、储藏、加工为一体的牛羊育肥区;以青石咀、麻莲、阴田为主, 大力推动牛奶协会的作用, 建设四处牛改点, 积极引进优良品种, 开展人工授精;以仙米、珠固为主, 发展绒山羊综合开发产业。不同区域, 结合各自的实际, 分别引进推广陶赛特羊、特克赛尔羊、波德代羊、柴达木绒山羊、荷斯坦牛等优质种公畜, 对土杂绵羊、山羊和牛等进行杂交改良。

3. 加强生态保护建设, 积极发展草业生产

开展优质牧草新品种引进及技术推广工作, 在引进、试验、示范的基础上, 带动广大农牧民大力发展产量高、营养成分高、适合本县种植的优质牧草品种, 并做好饲草产、加、销一体化服务, 让农民放心发展优质饲草产业, 增加农民收入。

4.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进一步发展“暖棚经济”

采取更加大胆灵活的措施, 制定自治县的优惠政策, 支持农民发展“暖棚经济”, 提高生产水平, 同时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对“暖棚经济”的投入, 充分调动农民建设温棚, 科学种养的积极性。在资金投入上, 要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 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 把争取国家支持、农民投资、社会投资和企业投资有机地结合起来。金融部门充分发挥投资主渠道作用, 采取国家投入、财政贴息贷款、引进资金、农民自筹等多元化投资的方式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5. 瞄准市场, 树立品牌, 促进产业化经营

高度重视信息收集、分析和研究工作, 建立起牛、羊系列产品开发及蔬菜种植研究基地和销售窗口, 与国内各大批发市场实现信息联网, 保持对市场信息的快速反应态势。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气候冷凉、环境无污染的条件, 紧紧围绕标准化和无公害开展工作, 使产品通过国内、国际质量标准认证, 注册商标, 打出品牌, 并提高品牌知名度。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扶持农字号企业, 延伸肉食品、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环节, 提高产品附加值, 使农牧产品走上产业化经营路子, 打造出门源县牛羊肉、蔬菜等品牌产品[1]。

(二) 加大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

1. 抓好生态工程建设

继续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积极探索畜草平衡制度, 大力推广禁牧、休牧、轮牧和保护性耕作等措施[2], 积极开展草原病、虫、鼠害防治,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管理机制, 使草原生态良性循环。

2. 抓好农田草场水利基本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 加大设施农牧业、农田草场基本建设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力度, 牧区重点加强草原分隔围栏、施肥灌溉、天然草场改良、饲草料基地、标准化畜用暖棚等配套建设;农区重点加强育肥养殖暖棚、蔬菜温棚、农田水利灌溉、中低产田改造、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

3. 抓好农村牧区公共设施建设

按照统一规划、量力而行、逐步配套、稳步推进的原则, 实施好农村牧区“六小工程”和公路建设、能源建设等, 逐步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及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 构建和谐的发展环境。

(三) 着力构建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认真按照县政府《关于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加强县农牧科技推广部门的科研示范职能, 体制上实行两级管理, 以县为主, 功能上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服务延伸, 由单项服务向综合服务拓展, 强化公益性职能, 放活经营性服务。要结合机构改革, 鼓励、引导离岗人员积极投身农牧业社会化服务[3]。

(四) 突出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 加大推行“科技入户工程”的力度

大力开展“科技入户工程”, 通过利用新型农牧民培训工程等进村、进社集中举办培训班, 进户、进田实行现场指导、跟踪服务等办法, 加强对农牧民的科技培训和指导服务, 大力推广设施农牧业、粮油丰产栽培、无公害生产、畜禽养殖及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

参考文献

[1]沈建云, 解晓忠.青海省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建议[J].青海农牧业, 2008 (2) :20-21.

[2]张海兰.论草地生态建设从何处入手[J].青海农牧业, 2008 (2) :10.

上一篇:考后分析总结作文下一篇:政教处周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