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共9篇)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篇1

几年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今年计划新开工重点建设工程320项,计划总投资超过80亿元。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防治工程建设中的腐败行为,对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实现跨越发展、崛起腾飞的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工程建设领域发生腐败问题的主要环节

工程建设特别是重点工程施工周期长、涉及环节多、资金流量大,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潜伏着腐败的诱因。从最近几年工程建设领域违纪违法案件看,主要发生在以下几个环节:

1、工程前期立项环节。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开发方兴未艾,工程建设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只要能承接一两个大项目,就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维持企业全年甚至几年的正常运转。正因为如此,一个工程从立项开始,就受到方方面面的关注,建筑企业采取各种或公开或隐蔽的手段进行攻关。有的以帮助建设单位获取立项审批为筹码,或在项目考察阶段进行“感情投资”,得到建设单位决策者给予承建的承诺;有的则是在对将来承建有“充分把握”的前提下,对立项决策方进行公关,提前干预项目的投资规模、建设标准、补偿资金额度,从而为实现利益最大化打下基础。

2、工程竞标发包环节。一是陪标、串标现象较为严重。参加竞标单位结成利益同盟,有的在自定的最低投标价格内开展竞争,有的以商定的价格中标后轮流承建,还有的借用多家单位资质独自“作秀”。二是串通、泄底行为时有发生。表面上看,招投标的入围、评标,由专家、领导集体决策,但实际上个人说了算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投标方与建设单位私下串通,甚至用金钱贿赂相关人员,事先获得标底,从而击败资质优良的公司。三是规避招投标、指定承包人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将工程化整为零、分批建设,达到投资数额小、不须招投标的目的;有的建设单位以建设资金短缺、需要有实力单位垫资为由,实现指定承建的目的。四是转包、分包问题屡禁不止。有的凭借在地方的“过硬关系”,逢工程项目就参与竞争,中标后即收取高额“劳务费”予以转包,俨然成了重大工程的“承揽专业户”、“一级经销商”;有的为回报在中标过程中有关人员的“帮助”,或为在施工过程中得到相关人员的“照顾”,应他们的“介绍”将工程分包。

3、工程施工建设环节。有的施工单位通过游说建设单位负责人,或采取其他非正常手段,导致少数领导干部将个人意志凌驾于专业设计和专家意见之上,置工程量变更须监理单位、原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四方会签的规定于不顾,以初始设计不适用、不美观、不大气、不超前等为由,擅自变更工程设计,增加额外工程量,以便获得更多的利润;有的施工单位通过对建设单位负责人、工程主管人行贿等手段,以使用特殊材料、采取新工艺达到更高的环保、安全要求等为由,抬高决算造价。

4、工程质量监管环节。有的施工单位、设备材料供应商通过向工程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质量检测机构的负责人员行贿等违纪违法手段,在建设工程中偷工减料、粗制滥造,降低工程及设备材料质量等级;有的建材供应商以高额回扣引诱材料采购人员,建材物资以劣充优、以次充好,造成工程质量低劣、安全隐患严重,这些工程发现得早是“烂尾楼”,发现得晚便是“彩虹桥”。

5、工程款结算环节。有的建设单位的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利用职权或职务之便干预工程款结算,以优先拨款相诱或以迤延结算相协,迫使建筑企业向其“进贡”;有的建设单位的领导干部与施工单位合谋,虚结工程量、提高项目造价,增加工程结算款,从中获取私利。

二、工程建设领域腐败问题的严重危害性

1、扰乱了正常的建设市场秩序。公平合理的竞争秩序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条件,也是体现“优胜劣汰”法则的根本途径。但是,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商业贿赂行为从根本上扭曲了这种公平竞争的本质,使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对市场的调节作用无法正常发挥,阻碍了市场机制的健康运行,破坏了市场的交易秩序,使靠诚信经营、科学管理立身的企业在竞争中落败,而靠行贿、欺诈或其他非正常手段获胜的企业却大行其道,这种背离法治、践踏诚信的现象反映出商业道德的沦丧,也必然会影响企业生产、技术进步、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阻碍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2、影响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工程建设领域特别是房地产开发中发生的商业贿赂费用,最终都会转嫁给消费者,使得交易成本增加,消费者不堪重负。而且从曝光的工程建设领域中商业贿赂案件来看,工程施工中偷工减料或以次充好较为普遍,公共项目“豆腐渣”工程常有所闻,极大妨碍了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危及了工程质量和安全,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不惜以重金腐蚀、收买工程建设中的相关人员,败坏了商业风气

;而地方和部门领导干部和相关工作人员收受贿赂、损公肥私、中饱私囊的行为,则对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都产生极大的毒害作用,甚至蔓延到其他行业、其他领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4、破坏了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对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倚重于城市开发和工程建设带来的拉动效应。因此,欠发达地区的工程建设环境在整个发展环境中也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在有很大选择余地的情况下,外地客商必然会“择善而从之”。如果建设市场混乱、商业贿赂横行,外来投资者便会望而却步,一个地方的凝聚力、吸引力将大为降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域外资本进入,对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工程建设领域腐败多发的原因分析

1、心态失衡,私欲膨胀。综观工程建设领域违纪违法案件中的领导干部,无一不是见利忘义、贪心过重。他们之所以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究其思想根源,在于心态严重失衡、私欲恶性膨胀。有的领导干部看到自己一个决定、一个签名就能使他人一夜暴富,而自己辛辛苦苦一辈子还不如他们轻轻松松干一年,觉得当官太吃亏,于是眼红手痒,对开发商送来的巨款坦然接受,认为这才是对自己用权行为的合理回报。有的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审批权、监理权、验收权向开发商索取好处费,错把正常履行职责当作索取回报的筹码,权力观扭曲,价值观错位,最终堕入犯罪的泥潭。

2、体制不顺,制权不力。在经济转型期,与工程建设相关联的一些行政管理体制、市场运行体系还有一些不衔接、不完善、不配套的地方,使工程建设的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如国家尽管出台了建筑法、招投标法等法律法规,但体系仍不健全,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工程建设法律法规体系,在具体落实的各个环节上也缺乏一套完备的操作程序,而且各地区、各部门由于区域情况、认知水平的差异,出台的招投标操作细则往往不够严整统一,甚至在解释上也有很大的幅度空间,使招投标制度不能形成真正意义的、统一的有形建筑市场。同时,现行的工程管理权力配置也存在弊端,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是一个管理规程,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决策权却集中掌握在地区、部门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手中,使一个或几个人就能随意干扰工程立项、工程建设的正常秩序。这样一来,主要的权钱交易完全可以在进入法定程序之前完成,之后不过是走走形式而已。

3、违规操作,滥用职权。从工程建设领域违纪违法案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看,不按规定程序操作、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是腐败多发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领导干部便千方百计插手和干预建设项目的开发、规划、建设等,有的无原则地打招呼、批条子,有的让亲友承接工程、开发项目,有的对依法办事百般刁难、处处设卡。这些非正常行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私欲、私心、私利,直接导致工程建设领域的违纪违法问题纠而不止、久治不愈。

4、唯利是图,恶性竞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里包含着大量的隐蔽工程,由于监管难以到位,加之建筑材料市场价格的经常性变化,为一些不法之徒留足了谋取非法利益的空间。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城市建设的滞后性,所以城市开发的空间特别大,这几年建筑市场多呈加速发展的态势,建筑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如雨后春笋,个体公司、个体承包户层出不穷。一些规模、管理、技术、资质等方面处于劣势的企业,为了能与条件好的企业相抗衡,便不择手段,以金钱铺路、贿赂开道,或是以色情引诱、提供高档娱乐消费活动等方法打通关系、获取工程。而一些各方面占有优势的建筑企业在正常竞争往往败下阵来的情况下,转而开始效仿,形成恶性循环。本应是技术、质量、信誉激烈竞争的建筑市场,却变成了贿赂的竞争;本应是公平竞争、程序规范、运作有序的商业行为,却形成人人皆知的“潜规则”。

5、监督不严,惩处不力。重点建设工程投入资金数额大、覆盖面宽、施工周期长、建设主体多元化等特殊性,加大了对其市场监管难度。同时,腐败本身具有隐蔽性,加上监督人员专业水平不足,责任意识不强,许多监督行为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对一些深层次问题介入不够,导致大量腐败行为得不到及时的曝光、立案和惩处,在高额利润、侥幸心理的驱使下更加肆无忌惮。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出于加快城市开发的考虑,怕管得过死会影响干部的积极性,减缓工程建设步伐,对重点工程建设领域的不法行为提得多抓得少,要求严监管松。还有的认为收受回扣、手续费等行为属于商业惯例,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即使查处,也多是一罚了之,缺乏长期有效的制约机制,导致商业贿赂在建设工程领域泛滥蔓延。

四、治理工程建设领域腐败问题的对策

1、加强廉洁教育,提高涉及工程建设人员的拒腐防变意识。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追求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在工程建设中变通政策、简化程序等现象屡见不鲜,这虽然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客观上为违反制度、规避监督提供了机会。因此,在教育引导上,首先应加强对地方领导干部的科学发展观教育和正确政绩观教育,引导他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遵循规律、尊重实际、遵守法规的前提下,加快城市开发步伐,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绝不能为树样板、出政绩而忽视工程监管,让腐败分子有空可钻,给工程质量留下隐患。其次,要加强对项目管理和建设单位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针对腐败易发多发的关键环节,有的放矢地开展事前、事中教育,增强党员干部法纪意识。再次,要加强对建设承包单位和施工单位人员的教育。建设主管部门及各行业协会要自觉承担起教育责任,尽快解决建筑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廉政建设无人抓、无人管的状况。要引导建设企业以诚信立业、靠质量生存,树立正确的竞争理念和经营道德,坚决杜绝靠行贿承揽工程、靠偷工减料增加效益的错误理念。

2、注重制度建设,打造规范有序的工程建设招投标市场。把抓制度落实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建筑市场规范有序运行。一要认真落实招投标法。对投标单位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禁止挂靠投标;对投标过程进行严格监督,禁止串标行为;对中标单位进行跟踪监督,禁止分包、转包等行为。要积极推行“标底公开和无标底招标”、“技术标、商务标分段评定”、“封闭式评标”等评标方式,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二要建立权力制衡机制。要坚持决策、监管、操作三分离,坚持科学的项目论证决策程序,制定规范的招投标程序,建立公开的审批程序,严格专家资格的评定标准。要合理制约和分解权力,促使有形建筑市场与行业招投标管理机构、招投标代理机构分离,建立统一的招投标市场。三要建立岗位工作责任制。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延伸到工程建设领域,建立具体的岗位工作责任制,从建设单位主管人员、招标办工作人员、专家评委,到施工人员、采购人员、监理验收人员,根据每个人职务、职责、岗位和权限,制订严格的责任要求、工作制度和岗位纪律,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涉及人员都要承担相应责任。

3、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对重点建设工程的全程督查。一要建立专门机构。要通过实行招投标管理办公室与招投标中心脱钩、充实专业能力较强人员等途径,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做到监管分离,实现由“体内监督”向“体外监管”的转变。今年,我市成立了重点工程建设监督领导小组,对全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实施统一领导,并下设办公室和派驻监督组,形成了重点工程建设监督大格局,对工程建设领域腐败问题产生了较强的遏制作用。二要实施全程监督。要围绕监督的目标要求,把实施工程建设监督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纪律等,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靠制度监督、按程序办事、由纪律约束的监督模式。三要落实监督成果。要完善重大项目稽查制度、审计监督制度、财政监管制度和行政执法监察制度。要建立诚信档案,建立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对有假借资质、转包、发包和行贿等不良记录的施工企业或人员,限制进入建设市场;对达不到规定技术要求的企业及人员,坚决依法予以降级或清出。

4、加大惩处力度,扩大工程建设领域腐败问题的警戒效应。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负起监督管理的责任,对重点工程中标合同的实施要实行跟踪调查,对监督中发现的违纪违法者要采取必要的处置措施,保证监督效果。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工程招投标环节、施工过程、资金使用、工程决算等环节的审计,对掌握的违纪违法线索,要及时移交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纪检监察机关要拓宽监督渠道,建立举报激励机制,通过群众举报、走访用户单位、剖析有质量问题工程等多种渠道,严肃查处私下发包、泄露标底、定向评标、层层转包、从中收受贿赂等问题;对一些典型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要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以震慑犯罪分子,扩大警戒效应。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篇2

2003年以来,我国已全面推进县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扩大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推动部门单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2011年,审计机关围绕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全面推进经济责任审计。2011年1-11月,全国已完成对2.6万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比上年增加1300多名,其中省部级领导干部35名。审计结果表明,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能够尽职尽责和守法守纪,但也查出领导干部负有直接责任的违规问题金额34亿元,有36名被审计领导干部和214名相关人员的问题移送司法、纪检监察机关处理。如何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形式,经济责任审计是党和政府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也是审计机关今后工作的重要职责和主攻方向。审计机关要严格按照工作标准依法实施审计,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

二、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向社会宣传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让各级党政领导、组织人事部门、行政、企事业单位乃至全社会都重视、了解和支持经济责任审计。使各级党政主要领导重视这项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督促、支持、帮助审计机关开展工作,为审计机关撑腰壮胆,排忧解难,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顺利开展。更主要的是,我们应当意识到,审计不是目的,如果全社会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和企业法定代表人都知道有一种审计制约机制将对自己的任期经济责任做出客观公正评价,因而做到了尽职尽责;那么,即使审不出问题,审计的目的也达到了;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这项审计可以起到保护干部的作用。

三、充分运用审计人力资源

审计部门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增加审计力量的空间是有限的审计任务重与力量不足这一矛盾,是永远存在的。面对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化解这一矛盾的方法,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讲政治的高度,把解决问题的立足点向内,采取以内为主、外援为补的方法,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通过加强与各级审计机关、其他部门的协作与配合,整合审计人力资源,借用从其他相关部门熟悉被审计行业经济业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合理运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力量,较好地实现审计机关人力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审计成果的共同使用,缓解审计机关人员力量不足的矛盾。

四、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范,全面提升审计工作水平,进一步充分、合理地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的成果,其在干部监督、管理方面应用的充分性、合理性决定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生命力。因此,干部管理和监督部门,要积极探索应用审计结果的方法和途径,坚持“审用结合,先审后用,不审不用”的原则,把审计结果与反腐败斗争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与干部选拔工作挂钩,并作为识别、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要建立审计结果利用情况反馈制度,使有关部门及时改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质量和结果质量。要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把组织监督、纪律监督、经济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干部管理工作的透明度。要坚持按“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安排审计项目,不盲目追求数量。要突出审计重点,选择拟提拔晋升或群众意见较大的干部,重要执法部门及掌握资金量较大单位的领导干部,经济活动量大、潜在发案率高的部门单位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要改进审计方式方法和手段,做好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审计相结合的文章,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率。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与预算执行审计相结合;对部门单位领导审计时,与行业审计、建设项目审计及专项资金审计相结合,突出抓好与财政收支审计的有机结合;对离任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与在任期间的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相结合。在审计手段上,除采用表格化审计,充分利用资料库资料的审计成果外,要加强对审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管理、组织和协调,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加快推进“金审”工程建设步伐。

五、加强领导和部门间的协调配合

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离不开各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审计等部门应当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制定议事规则,使各有关部门能够协调运转、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切实抓好审计结果的运用。对审计结果的运用要讲究方法,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慎重确定使用方式。对肯定性的审计结果,审计部门应适当宣传,组织人事部门应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或提拔重用。对问题性的审计结果,按问题的性质区别对待。对只涉及一般性问题的,由组织人事或纪检监察部门对审计对象开展谈话教育,打招呼,防止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对问题较多但够不上党纪政纪处分的,先由审计机关按照财经法规规定对审计对象及其所在单位给予处理处罚,然后,由组织人事或纪检监察部门对审计对象进行谈话诫勉,诫勉期限为一年。对诫勉对象每年跟踪审计一次,经两次审计仍没有改进的,由组织人事部门对审计对象给予组织处理。对因工作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确有经济责任问题的,先由审计机关按规定进行处理处罚,然后由组织人事部门对审计对象的职务进行降免。对严重违法违纪的,由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立案查处。

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随时存在,有效防范审计风险是当前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一项关键任务。对于审计质量带来的审计风险,当前着重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防范工作:一是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中,紧紧扣住“任期”与“经济责任”,控制审计活动的全过程,如:制定的审计计划是否周密,搜集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反映的情况是否全面,运用法律、法规是否准确,审计评价是否突出重点,评价意见是否恰如其分,运用的审计程序是否恰当等,以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二是规范审计复核工作,审计组长、分管项目审计工作的领导、复核机构或者专职复核人员层层把关,严保审计质量,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三是建立健全质量检查制度。成立质量检查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项目质量检查,强化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大局意识和督办意识;多协调问题、化解矛盾、督促检查。

七、当“先审后离”困难时,采取“先离、后审、再任”来规范审计程序

在经济责任审计的操作程序上,“先审后离”的好处是可以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避免陷入先入为主的框框,保证审计的客观独立性,使审计结论成为组织人事部门调整使用干部重要依据。虽然中央五部委“通知”中要求“未经审计,不得办理离任手续。”可现实中,组织人事工作往往衔接不上,“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的现象普遍存在,给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离而不审,形成的损失就会职责不清,无法追究;如果先离后审,就会对离任领导缺乏约束力,使审计流于形式。也就是说“先审后离”与干部考核保密原则相悖,在实际中推行比较困难。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先免职、再审计、后任用的措施,即采取“先离、后审、再任”来解决。根据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和干部任用条例的有关规定,应试行先免职、再审计、后任用的做法,如调离的领导干部有紧急、重大的任命需及时调离;审计部门因审计任务重安排不过来;法定代表人有明显的过失行为,若不及时调离,会给单位造成重大损失。在组织人事部门决定干部离任或有调整意向前,先免除其领导职务,再委托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待审计结果出来后,由有关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参考审计结果,综合全面情况决定是否任用。组织人事部门要做到未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或经济责任不清的不研究、不任免,切实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去。同时还可以试行把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干部任前公示的内容之一的做法,使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任前公示制度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从程序上保证了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又将审计监督机制恰当地引入了干部考核管理体系;既为组织人事部门调整使用干部提供了依据,又摆正了审计工作在干部考核管理中的位置,做到“参谋而不决策,尽职而不越位”。

参考文献

[1]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 2002.

[2]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M].中国审计出版社, 2001.

[3]董大胜.审计技术方法[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4.

[4]陈秋华.经济责任审计理论和实践[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5]朱尧平.经济责任审计向导[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4.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篇3

【关键词】腐败;成本与收益

腐败发生在权利层面,某种程度来说属于政治问题,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但政治的基础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腐败问题源于经济利益,发生于经济交易,影响于经济进步,所以要想从源头探讨腐败问题就必须从经济入手分析腐败的产生和腐败的发生,运用经济学原理中理性人对于成本和收益的综合考量对腐败问题进行剖析。

(一)腐败行为者参与腐败的成本分析

成本是为了取得物质资源所需要付出的经济价值。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人们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大多是趋于理性的,理性人的目标是最大化自己的效用水平,无论懂与不懂具体的经济学原理,个体在做出决策之前总要进行成本收益的综合考量,其中包括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所以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贪腐人员进行腐败的动机首先一定是自己认为腐败行为是利大于弊的。他们对于个人的收入与产出进行了精确地分析,在当前经济体制下是一种低成本高收入的最好方式。腐败行为的成本分为两种情况,不被查处的情况下是手中便利的职权;被查处的情况下轻则遭受党纪、政绩处分,重则受到开除党籍、撤掉职务等处罚,在精神层面要遭受道德和人民的谴责。腐败行为的收益则是多方位的,通过贿赂所收受的大笔钱财,通过交易所得到的权力满足,通过腐败所得美色情人。在个人得到满足的同时,家人亲眷也得到了相应的收益,于人于己都是一种较好的投资方式,所以腐败分子宁愿选择冒着不被法规制度发现的侥幸心理去满足自己的欲望和寻求更高品质的生活也不愿意清正廉洁的拿着固定工资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存在这种成本小于收益的最大原因就是当前尚不健全的经济体制和民主法治制度,它给贪腐官员得以选择的权利,让腐败行为在理性人的衡量下造成一种成本小于收益的现状。

当前中国的腐败呈现出一些特有的特点。首先,经济利益驱使下行使不当“权”与取之无道的“钱”苟且为伴。经济利益永远是腐败的基础,过分追求权利的背后是欲望和金钱的诱惑。无论是传统型、现代型或是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腐败或是基层、中层、高层领导干部的腐败现象都与钱密不可分,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一切向钱看齐的腐化思想是诱发腐败的极大成因,所以研究和解决腐败问题也就不得不从经济学角度中理性人追求的利益最大化入手。

其次,经济体制转型中“双轨制”发展的漏洞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渐进式而非激进式。在新旧制度接轨的档口就容易出现改革形势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态势,民主法治建设跟不上一个完善市场经济需要的保障,由于这些制度的不完善和法制监督的不完善,易钻空子的职位和官员在权利欲望的引诱下贪污受贿,容易做出违反人民意志的事情。

最后,经济改革过程中尚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和政府权利的发挥不当助长了腐败的歪风邪气。计划经济更多的是人治,市场经济更多的是法治,人治更多的偏向领导者的权威、能力和品质等,所以计划经济下对于领导者的领导能力和个人品质的要求更加苛刻。市场经济主要靠激励机制和利己本性,是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下人与人之间公平的竞争和透明的选拔任用。那么我们当前这种计划与市场经济的转型当口,制度上的不完善引起的腐败也就显而易见,因为它对于贪腐者有利、有好处,这些好处恰恰来自于官员手中的本该是政府发挥的资源配置权,有了这种权利就可以为自己谋取利益,这种权利的错误归属就来自于我们当前的经济尚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还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政府的权利又掌握在当权者手中,所以在面对可以利用自己职务谋取便利的情况下就会丧失理智,失去信仰,走向腐败。

(二)腐败行为者参与腐败的收益分析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将收益定义为“那部分不可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我们所理解的收益即狭义上的收入的增加,收益是发生于交易一方或交易双方的,可以使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腐败的发生一定是双方的,或是人与人之间的官位买卖,权钱交易;或是人对权力、公共物品、公共财产的私自占有。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属于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有供给才有需求,有需求才会产生供给,供给与需求相等时会产生一个均衡价格。而这个价格对于双方来说就是双方所满意的一种心理收益和实际收益。拿腐败的权利交易来说,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会较低,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会不断提高如图一,(供给与需求模型:x轴为Q数量y轴为P价格)供给与需求成反比例变动。但在当前情况下供给大于需求基本不可能,因为在当前体制政策下的一些具有资源配置、财产配置、人事变动等决定权的官位有且仅有一个,所以供给一定小于需求,对于权力交易的价格也就一定不会太低,而从中取得收益也就相应的会提高,这也是当前中纪委抓了大批贪腐巨额资产官员的体现。然而,供给只是一个方面,有需求才会刺激供给,如果人们打消这种用行贿来为自己谋取利益和便利的念头,那么供给方也就没有市场而言,也就可以相对的清廉,正因为供给方对于自己提供的物品成本较小,而取得的收益相对较大,所以才会源源不断的进行提供。行贿方把这种行贿当做一种投资方式,这种投资可以带来较高的收益,远大于投资成本的收益。这种丰厚的收益归根到底又要从资源配置权的归属来论证,就是政府权力与市场权利之间的平衡问题,就是经济体制转型和改革的问题。

(三)腐败行为者参与腐败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

从腐败行为者的心理和个人效用模式分析可知,短期看来腐败带来的成本明显要小于取得的收益,所以腐败现象的发生也不只是仅限一次的,往往伴随着人欲望的增加和预期的增大而愈演愈烈、愈加贪婪,这就是腐败问题的机会成本和边际收益问题,正是这种预期和欲望把贪腐人员带入了铁窗的深渊。

边际成本是指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应用到腐败分子贪腐的边际成本中就是,随着贪腐分子权力或职位的不断提升或减弱,他所谋取利益和金钱所花费的成本的增多或减少。从经济学原理来看,就是腐败的机会成本很小,正因为此腐败分子才乐此不疲的在不归路上前赴后继,抛弃道德的审判,敌人的打击报复,自己内心的挣扎、焦躁、担惊受怕,而得到的仅是权利、金钱、美色,失去了内心的正义、清廉、坦然、轻松,他所得到的金钱美色权利收益要远大于他面对的道德谴责和法律制裁。而且,这种不断增长的权利推动着受贿者继续加重贪污的步伐,权利的昭著盖过了他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边际收益是指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增加的收益。人的追求是无限的,同样欲望也是无止境的。受贿人员大部分都是从开始的溪流走向罪恶的深渊,他们对于同等数量或价值相当的钱财增加的边际效益是呈现递减趋势的,只有第二次增加了行贿的数量才可以達到和上次一样的满足程度,也才能达到自己权利欲望的目的,这种情况下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增加同等数量的贿赂品带来的满足程度小于上一次同等贿赂品的满足程度,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贪污数量不会日渐削减而是与日俱增的经济学原因。

参考文献

[1]成本.百度百科词条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篇4

(渤海大学审计处 解玉梅 纪茂利)总书记2014年在河南省考察时首次以“新常态”概念,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2014年11月9日APEC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题为《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并强调:“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如何立足内部审计,预防腐败,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新常态的内涵,尽快转变思想观念,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高校内部审计与反腐倡廉工作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高校进入提升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时期。然而,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经济活动的增多,对外交流、校企合作的加强,腐败问题也随之而来,并且具有一定的特点,如隐蔽性高,专业性强,金额少,次数多等。近年来,高校腐败案件呈上升趋势,原因之一是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不到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约束高校领导干部权力腐败的重要手段,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在高校快速发展的时候,通过加强高校内部审计,构建政风、党风清明的良好氛围,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加快高校可持续发展。

2.高校内部审计在预防腐败中的不足之处及其原因

2.1 在预防腐败中的不足之处

2.1.1 内部审计队伍薄弱,监督作用不强

高校内部控制审计中,没有严格的内部审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由于内审人员少,工作繁杂,具体审计工作随意性大,审计工作质量不高,使得内部审计缺乏有效的监督作用,加大了审计风险。在高等学校管理体制中,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管理层,不具有独立性,无法有效监督评价同级别的部门。

2.1.2 内部审计范围小,不深入,效率低

在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人员大多是根据被审计人员提供的资料以及财务部门提供的账务资料进行审计,审计内容更多地是侧重对被审计人员任职期间的财务收支是否真实、是否合法合规,相关资产是否按规定管理来进行,审计范围过于狭隘,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反腐倡廉建设对内部审计的要求。2.1.3 内部审计未能常态化

目前,高校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还不完善。新常态下,政府大力简政放权,高校的各项工作繁杂,各部门的既有格局难以打破,内部审计往往存在走形式的现象,导致工作不规范。各高校也没有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规范(试行)》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建立自身的评价体系,导致审计工作的规范性比较差。内审部门受高校的组织部门委托或领导指示,对离任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过程已经落后于干部任职时期,导致审计结果与干部任用脱钩。需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使内部审计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

2.1.4 缺乏群众监督,难以发现腐败

高校内部审计相关制度不完善,实施审计的具体步骤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审计过程中没有建立群众监督机制。

审计部门仅仅是将审计通知书下达到审计对象所在部门或被审计对象本人,在开展审计工作中除审计对象外,其他职工均不知情,导致审计结果不能反映一般群众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意见。审计部门仅对领导干部本人交换审计意见,整改情况群众不知情。

2.2 未能及时发现腐败的原因

2.2.1 受社会其它领域腐败的影响

我国腐败问题由来已久,高校也不例外。高校是专业人才集聚之地,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大多高校职工的道德与法制观念比较高,但仍有一些人受不了各种诱惑,道德与法制观念淡薄是一个重要原因。

2.2.2 单次金额少,但次数多

高校教师员工、学生众多,教学、科研、后勤等方面事务繁杂。学校在教学器材、仪器设备、教材、图书以及师生员工的生活用品等需求量很大。一些大宗物品通过政府招标采购,而一些小量物品则采取其他方式。物资采购种类繁多,工作千头万绪。一些人在物资采购过程中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吃回扣,每次金额少,次数多,不易察觉。

2.2.3 专业性强,隐蔽性高

高校的基建工程项目多,建设资金量大,涉及到的环节很多,如立项、审批、规划、勘测、设计、招标、施工、质量监督等,专业性强。一些公司为了能拿到工程项目,不惜重金贿赂。而一些主管人员的法制意识淡薄,出现受贿,甚至权力寻租现象。这些腐败分子不但行贿受贿数额巨大,而且手段极其隐蔽,以躲避纪检部门、审计部门的监管。近年来,高校工程建设领域一直是腐败的高发之地,也是国家反腐的重点。国家组织各个部门对高校进行巡视,一大批腐败分子纷纷落马。

2.2.4 管理制度不完善

近年来高校办学多元化,资金来源中除了国家资金,还有学费,科研经费,以及其它资金等。由于资金来源多,多头管理,又缺乏严密的监管措施,导致资金使用不透明。高校的管理相对封闭,缺乏有效监督。高校又缺乏腐败“预警”和“发现”能力,且对腐败问题的处罚较轻,腐败分子的犯罪成本低。这些制度上的缺陷给了腐败分子可趁之机。

3.通过内部审计发现腐败,预防腐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3.1 加强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高校内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同级,有些高校甚至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无法保证内部控制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高校可以将审计部门的级别设置为高于其它部门,并由书记或行政一把手校长直接领导,以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

3.2 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和监督,预防腐败

加强高校内部审计,严格执行财务预决算制度,规定教育收费管理,杜绝各种乱收费行为,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健全防治不正之风的长效机制。对高校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进行内部审计,完善高校资产管理,防止高校固有资产流失。强化基建工程项目的全程监管,对立项、招标、施工、资金使用及时追踪。对仪器设备、教学器材、教材、图书等大宗物资的采购,内部审计要全程介入,做到公开透明,阳光采购,严格程序,加强监督,防止违规操作,防止在采购活动中的收受回扣、贿赂等腐败问题的发生。

3.3 加强科研经费审计,预防学术腐败

高校从国家、地方、企业获得的科研经费,要专款专用。在科研项目评审、成果评奖、职称评审等工作中,通过内部审计进行管理和监督,从严控制,坚持公开透明,廉洁评审,避免弄虚作假,预防学术腐败。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科研项目的结题,需要内部审计介入与监管,以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监督约束机制。

3.4 引入群众监督,实现内部审计阳光透明,预防特权腐败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深入开展党的作风和纪律教育,规范管理。推进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完善招生政策,引入群众监督。改革和完善招生制度,加强对招生工作各环节的管理、审计和监督,防止徇私舞弊、权力寻租等特权腐败现象。强化内部监督,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通过完善责任评价体系、扩大经济责任审计范围,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率,对领导干部实施真正的权力监督与约束,及时发现腐败。对审计人员不负责、避重就轻的要调离审计岗位,情节较重、玩忽职守的要给予党政纪处理。

3.5 内部审计全程跟踪,构建实时预警机制,预防腐败

高校腐败对国家造成的损失巨大。如何预防腐败,将损失降到最低,建立即时、有效的腐败事件预警机制,显得十分必要。利用内部审计,全程介入,随时跟踪、分析资金结构,建立风险控制系统。加强审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通过构建实时预警机制,可以及时发现腐败,预防腐败,惩治腐败,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对腐败问题的认识与研究 篇5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2010041班马骏骁

摘要: 腐败被称为“政治之癌”,对一个国家的政府具有这毁灭性的破坏作用。腐败问题自古有之,其本质的根源是“失去了制约的权力”。它是人们切齿痛恨的社会顽症,也是执政党必须要面临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在体制转轨的今天,腐败问题的现状令人堪忧。通过对腐败问题产生的根源、特征、影响等方面的分析,可探求解决腐败问题的合理途径。

关键词:腐败产生原因危害治理

正文:腐败问题日益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当代中国,腐败现象在广度上己经腐蚀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程度上已经达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腐败不仅造成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巨大经济损失,造成了及其恶劣的政治影响,还逐渐扩大,社会各界皆出现严重的腐败现象,而且还对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判断造成了巨大的不良冲击社会公平感、正义感受到了威胁,严重败坏了我国的国际声誉。腐败治理刻不容缓。

近年来,我国的腐败问题越演越烈。腐败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江西省鹰潭市房管局原党委书记、局长林建伟因受贿、贪污、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涉案267万余元,近日被鹰潭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0年6个月,并处没收财产6万元。重庆市检察院昨日透露,今年1至9月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办渎职侵权案件139件161人。其中,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29人(含厅级1人),占立案人数的18.01%。贵州省城市客运交通管理局原局长宋建星利用职权,收受贿赂631.3437万元,日前被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受贿款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赃款没收上缴国库。这些案件都显示,腐败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一大顽疾。

这些令人发指的腐败问题让我们不得不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与研究。

一.腐败的定义

我们可以定义腐败为:

1.主体:拥有某种公共资源的人。这种公共资源包括政治权力、其它类型的公共权力以及其它社会组织中的权力。

2.目的:以私利为目的。所谓私,不仅包括主体个人,还包括其家属、亲信和所在集团。

3.违反规范:规范不仅包括刚性的法律法规,还包括职业准则,公认的社会准则和道德准则。

4.交易行为:有以私利为目的、违反规范、以手中公共资源为筹码的客观交易行为。

二、当代中国腐败的特点

当代中国的腐败现象具有自身的特点,与国外的腐败现象有明显的差别。当代中国处于转型期,因而当代中国的腐败具有转型期的特征,与国外非转型社会的腐败不完全相同。

第一、转型期社会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思想意识领域的多样化,这在客观上非常不利于遏制腐败。解放思想是启动改革开放的号角,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思想、价值出现失范现象,社会思想多样化,国外思想大量流入,思想上、价值上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强。一方面从客观趋势来讲,社会变得更有活力,人的自主性显著增强,另一方面也给腐败的思想根源留下了一定的空间。享乐主义、金钱至上、政治麻木、急功近利等观念都有很大市场,而腐败的蔓延又进一步推动了这些不良观念的膨胀。

第二,当代中国的腐败己经呈现出体制化的恶性态势。中国的腐败还没有完全体制化,但在某些领域、某些地区已经形成了腐败体制,而且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当代中国腐败呈现出以下极为令人担忧的趋势:①个体腐败与群体腐败并存,群体腐败呈上升趋势。②腐败行为主体正在从基层向中层和高层领导干部蔓延。③腐败行为己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一般经济管理部门扩散到了党政领导机关、组织人事部门、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等要害部门。

当代中国的腐败有扩大化、弥散化、复杂化、网络化的趋势,体制化的苗头已经出现。总结上述两大特征,当代中国的腐败问题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与发达国家法治相对完备状态下的腐败局势不完全一样。因而我们必须拿出理论勇气和

见识,扎扎实实努力,解决当代中国腐败的理论问题。

三、腐败产生的危害

腐败主要从政治、经济、社会风气三个方面对一个国家产生巨大的危害:

1、在政治方面,腐败放映的是国家与私有部门之间的一种关系。首先,大多数国家都是政党执政,腐败会动摇政府合法性地位,使民众对政府产生信任危机。2007 年发生在泰国的军事政变,也正是打着反对政府腐败旗臶,才获得了部分民众的认同。其次,腐败使得政府的工作效率极大的下降,如果腐败已经深入到国家最高统治者的话,那甚至可能危及整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由于腐败存在,政府成员在工作时想的不是如何提高民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而是在考虑如何通过工作使自身获取利益,在工作中必然不会从公共利益最大化出发,政府工作人员工作互相推诿,工作效率随之下降。

腐败在本质上作为一种权力腐败,对我国的政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它是涣散党心、离间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的形象、降低党的威望的催化剂,严重破坏着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2、在经济方面,腐败会带来大量的外部性,严重妨碍或误导经济发展,使之偏离社会最优方向。腐败会扭曲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造成不正当竞争;严重影响国家税收,并阻碍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由于腐败造成收入分配合理,从而直接影响人们劳动的积极性;国内还有学者认为,“腐败活动侵吞与虚耗了巨额资金,人为加剧了资金短缺状况,大量赃款外逃,阻碍和破坏了物质资本的形成和积累”。

3,社会风气方面,腐败现象对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判断造成了巨大的不良冲击,社会公平感、正义感受到了威胁。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学校腐败、舆论腐败……腐败几乎是无处不在。因而,出现了两种值得深思的观念:其一,见怪不怪。反正腐败到处都是,今天抓了明天还有,对其采取默然的态度,进而产生政治冷漠,对党和政府的反腐败和其它工作都采取消极态度。其二,能腐败也是本事,不腐败只因为没机会。腐败成为一种迅速牟利的手段,其价值上的负面性被回避。这两种观念和态度在人民群众中有一定影响,两者都是当代中国腐败问题引起的心理变化。

四、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

腐败的一般成因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当代中国的腐败也不例外。

1、权力。权力是腐败得以产生的前提和基础。腐败是权力的异化,有权力就存在权力异化的可能性。眼光如果放得远一些,从根本上说,腐败将与权力相始终,直至权力消亡、政治消亡。从这个意义上说,腐败不只是当代问题,也不只是中国问题,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任何有权力存在的地方都可能发生的问题。因而,反腐败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不容低估,必须常抓不懈。

2、经济。有经济就会有交易,而且市场经济中交易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臵。交易的本义在于交易双方互惠互利。就从市场经济的本性而言,权钱交易对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和宏观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因而,权力不可以拿来交易,属于“非卖品”。寻租理论在这个方面颇具解释力,己经获得广泛的认可。寻租理论认为,腐败的根源在于政府对市场的管制和干预。寻租就是权钱交易。

3、法律。法治不够完备使腐败有空可钻。尤其在现代社会,技术条件日新月异,腐败犯罪的手段层出不穷,立法者不是巫师,无法预测所有未来发生的情况。因而很多法律是在社会出现某些典型或普遍的问题之后才跟进的。客观上,腐败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先于相关法律的出台是不可避免的。

4、道德。道德自律性的薄弱是腐败行为之所以发生的主观原因。个人的道德自律是抵御腐败发生的最后一道防线。腐败是一种逐利行为,从交易的角度而言,对自己是完全划算的。但这种趋利之心能够被道德感压制,腐败行为就不会发生。人有自利之心在道德上并不是错误的,但放任自利之心而不顾道德就是错误的。个人道德感的薄弱与社会整体道德感的滑坡相关联。

五、腐败的治理对策

1、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有许多贪官都抱定这样一条定律: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因此,作为领导干部,首先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与理论素质,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政治素养。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从思想上主动地杜绝腐败思想,以弘扬正气。可尝试在各地区、部门和全国设立道德委员会,赋予其一定的约束和影响的权力,使其评价与官员的选拔、任用和奖惩挂钩,等等。

2、加强制度建设。邓小平指出,反腐倡廉要靠思想教育,更要靠制度,制度具有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作用。制度好了,可以使坏人不能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一些领导干部对他人严,对自己宽,执行制度不能一视同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使违法泛滥,法不责众,甚至使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成为违法犯罪的保护伞。我们要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制度和纪律,同时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不搞下不为例,抓住一个,惩处一个,起到强大的威慑作用,避免幸心理和法不责众的现象发生。

3、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完善监督机制,权力高度集中而又缺乏监督的集权体制,会最大程度地激发掌权者内心的腐败欲望,使握有权柄的人几乎为所欲为。虽然我们常常讲人民监督、舆论监督、上下监督、司法监督,而且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监督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是遏制腐败的一方良药。政府机关只有公开除机密以外的文件,接受社会的监督,使每个敢于冒被惩治风险的贪官污吏时刻处于严密的社会和舆论监督之下,才能有效地遏止腐败。

4、建立健全法治。过去我们主要采取两种方法处理腐败问题:一种是进行专案查处,另一种是发动严打运动。回过头去看,这两种办法并不是很有效的。今后应当把反腐斗争纳入法治的轨道。法治的最起码的要求,是实现反腐的法制化。这就是说,不是用个别的措施对腐败案件作专题处理,而是从制度层面解决问题,否则很难避免少数纪检干部疲于奔命地到处救火的被动局面。就是说,宪法和法律至上,一切团体和个人都服从法律和作为法律制定依据的宪法。建立法治对我们来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虽然近年来党和政府的领导人强调依法行政和建立法治,但观念上的惰性仍旧是我们必须克服的首要障碍。

5、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肃贪反腐不能仅仅依靠国家权力机关的自我约束,说到底,还要靠人民大众行使他们当家作主的权利,对政府进行监督。也就是说,归根到底要靠民主的政治制度,黄炎培和几位民主人士访问延安,谈到治国方略。当时黄炎培向毛主席提出:大凡一个团体、一个政党,初起之时都是艰难困苦、聚精会神,因而生气勃勃;而一旦环境好转,便惰性发作,人亡政息。真所谓“其兴也縨焉”,“其亡也忽焉”。黄炎培希望共产党能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毛主

席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当然,建设民主政治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将是今后要着力达到的一个长远目标。但是无论如何,这方面的实质性推进才是遏制腐败蔓延的根本保证。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篇6

人民银行承担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等职能,对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人民银行根据自身业务的特点,将社会反腐倡廉工作贯穿于履行职责的全过程,通过建立支付监管体系、落实金融账户实名制、完善账户管理系统、反洗钱机制以及征信系统等为社会反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人民银行履行社会反腐职能的途径

(一)实施银行账户实名制。2000年3月31日《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正式实施,2007年6月会同公安部建成了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银行账户以及以银行账户为基础的其他业务有效识别客户身份提供了权威、便捷的技术手段。2009按照银行账户实名制的要求,人民银行组织银行机构对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的相关公民身份信息真实性进行核实和甄别,在防范和打击利用假名、匿名账户从事诈骗、偷逃骗税、贪污受贿、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推行国库业务信息化。近年来,人民银行围绕国库业务集中支付改革,积极推动国库业务流程再造,加快国库信息化建设,先后开发建设了国库信息处理系统、国库会计核算系统、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以及国库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支付系统办理的支出、退库等业务,都将完整地记录在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中心;通过系统对账控制,有效杜绝了手工缴税方式下商业银行延压税款现象;通过银行卡刷卡缴税,大幅度减少缴税过程中现金交易量,避免税收征管人员挤占、挪用、贪污税款;通过预先设置的预算指标或用款额度,自动审核财政支出是否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及时堵住违规调库、混库、截留上级收入和违规拨款、退库业务发生,保证预算支出的正确执行。

(三)全面开展反洗钱工作。国家《反洗钱法》的出台,从法律层面上确立了我国反洗钱监管体制和人民银行履行反洗钱工作职责及任务。人民银行会同公安部、监察部等23个部门建立了反洗钱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分别就成员单位职责、反洗钱国际合作、贯彻《反洗钱法》等进行协调。出台了《反洗钱信息查询规定(试行)》、《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金融机构报告涉嫌恐怖融资的可疑交易管理办法》、《支付清算组织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指引》等规章,反洗钱法律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同时专门成立了接收、分析大额和可疑资金交易的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目前资金监测范围已基本扩大到所有类型的金融机构。人民银行的反洗钱已经成为打击洗钱犯罪的开展重要线索来源,在配合国家反腐败、扫黑除恶、禁毒、反恐等专项斗争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四)加强征信系统建设。1993年人民银行颁布了《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和《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管理办法》,现已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企业与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凡是和银行打交道的信息,信用报告上均有记录,只要提供个人有效身份证件并提出申请,就可以在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查询到自己的个人信用报告,查询信息包括个人身份信息、居住信息、职业信息、信用卡还款状态记录、贷款明细信息等。同时,征信系统还采集了税务信息、社保和公积金信息、法院民事判决和执行信息、环保信息等非银行信息,征信系统成为了信用信息有效传播、共享的重要平台,为公安、检察、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查处案件,特别是大案要案提供了及时有效的信息。

二、人民银行履行社会反腐职能的问题

(一)实名制执行不到位。《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的配套制度不够完善,银行在实施“实名制”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具体明确。“实名制”仅限于客户办理存取款业务,不包括主体对象从事的全部金融活动。金融机构因业务竞争激烈等原因,执行“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时不按规定识别客户身份,导致冒名、借名开立存款账户时有发生,容易给腐败分子造成可乘之机。

(二)现金管理政策滞后。1988年出台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及《现金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已长达23年,现金使用管理、监督检查已不适应金融监管的需要。现金结算对于资金去向具有隐匿作用,各种违规违法交易利用多种方式大量提现、违规套现,一定程度上为腐败创造了可乘之机。

(三)银行卡发案率较大。银行卡管理措施不够完善,办理银行卡已成产业化趋势,一人可向多家银行申领信用卡,使用他人身份证骗领信用卡,虚构和伪造企业名称或注册空壳企业办理信用卡的情况时有发生;信用卡恶意透支、诈骗犯罪,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犯罪,境外不法分子实施诈骗活动等逐渐增多。

(四)反洗钱工作力度不够。反洗钱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对反洗钱工作的认识不高,协调机制形同虚设。对可疑资金交易进行监测分析工作不够,基层人民银行主要依靠举报或专项检查发现可疑线索。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依法采取的反洗钱措施追溯上游犯罪活动困难。

三、人民银行履行社会反腐职能的建议

(一)进一步落实银行账户实名制管理。一是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制定相应的保密实施细则,明确为客户保密的内容,解密的限制性条款以及违背保密规定的处罚措施等。二是拓展账户实名制范围。认真执行个人存款、银行卡业务、个人股票交易、个人保险实行实名制外,对于个人与金融机构的其他业务往来也应严格实行实名制。三是进一步改进公民身份信息联网核查工作。依托联网核查系统,积极稳妥地开展存量银行账户信息清理核实工作,督促各金融机构严格执行人民银行关于做好联网核查工作的有关规定,完善信息反馈核实机制,为金融实名制提供更为先进的技术保障。

(二)进一步创新银行卡服务与管理。一是加强银行卡发卡管理。按照谁发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对发卡机构的责任追究制度,利用现有的银行卡发行、受理和清算网络及服务体系,建立标准统一、资源共享、跨行业和区域的支付体系。二是加强银行卡交易监测和使用管理。建立健全对特约商户的实名审核、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控制度,完善收单协议,抑制不法分子利用终端机具实施伪卡盗刷、套现、欺诈案件的发案率。三是加强对银行卡市场的检查、监督和处罚。人民银行要会同银监会加强银行卡业务管理,会同公安部门加强对银行卡违法犯罪行为的侦破和打击,会同工商部门加强对信用卡及贷款咨询类广告的规范管理,严厉打击不法中介活动。四是认真落实商业预付卡管理规定。近日,国务院转发了人民银行、监察部等7部门《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意见》,新出台的购卡实名登记、非现金购卡、限额发行等一系列制度,达到源头治理的目的,对于防范金融风险、促进反腐倡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进一步履行反洗钱职责。一是广泛开展《反洗钱法》等法规的宣传活动,提高金融机构及全社会反洗钱意识。二是加强反洗钱工作人员培训,提高可疑交易报告上报质量。三是从规范和完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入手,建立反洗钱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沟通、协作的作用。四是尽快出台《现金管理条例》,建立和完善大额现金管理体系,促进大额现金存取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对中国移动连环腐败案的思考 篇7

然而, 这件事情似乎还远没有终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 4月底再次爆出天津移动和广州移动多位高管牵涉其中, 再一次绷紧了产业的神经, 我们不得不问, 这到底是制度之缺, 还是人为之祸?

业界对于中国移动连环腐败案已经有太多的解读, 甚至有媒体人以此为素材写了一本畅销书, 深深刺痛了所有中国移动员工的神经。然而, 当我们去仔细分析一个产业或者说一个大型国企出现连环腐败案的原因时, 无非下面三个根源。只有研究如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而不是“头疼医头, 脚疼医脚”的治疗式反腐, 才能有望降低或者减少贪腐行为, 至于说杜绝, 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第一, 制度之缺

企业是靠制度来确保正常运行和发展的, 企业越大, 制度越重要。对于许多百年老店而言, 应该对这个问题更有感触。比如CEO的更迭, 重大问题决策, 安全风险防范, 高层腐败防范等等, 都需要一套完善的制度来防范。

回过头来, 中国移动这样的大型国企没有制度吗?我想显然不是, 在各种规章制度, 尤其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方面, 中国移动恰恰走在前列, 甚至说是其他行业学习的典范。加之中国移动这样处于风口浪尖的企业, 还包括国资委的监管、工信部的监管、中纪委的监管、企业内部监督、媒体的监督、民间的监督等等, 可谓是法网恢恢。

然而, 法网恢恢, 却不能做到疏而不漏。在这个时候, 我们还能说是制度之缺吗, 我看恰恰是制度太多了, 监管的婆婆太多了, 反而让腐败的温床更加的舒适。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制度被搁置在某些权力人之外, 说白了, 规则制定者和规则执行者是同一批人, 那么, 这样的制度就如同摆设, 起不了作用。

第二, 人为之祸

人的本性生来就是贪婪的, 是靠后天的约束, 尤其是道德、宗教和法律来约束和规范的, 说白了就是靠价值观来约束人的行为。然而, 中国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一方面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但同时也将一部分人对物质欲望的贪婪和动物属性的欲望发挥到最大值。不得不说, 这是改革的弊端之一, 因为任何超自然规律的发展都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对于中国移动而言, 其主体除了网络之外, 就是鲜活的人来管理这样一个庞大的网络。而只要是鲜活的人, 就无法避免其贪婪本性的爆发, 尤其在今天中国社会价值观极其混乱的时期更无法避免。

然而, 个人的贪婪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生活在一个贪婪的环境下, 这才是最可怕的问题, 亦是反腐年年唱, 贪官年年出的根源所在。查一个, 抓一个, 供一群。再查一个, 再抓一个, 再供一群。如此下去, 何时到头?

因此, 对于中国的反腐大业而言, 真正应该解决的是如何改善一个贪婪的环境。就像今年整个华北地区挥之不去的雾霾一样, 环境不改, 生命将逝, 何谈未来。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 就算中国移动以“臻于至善, 厚德载物”作为企业文化, 亦无法去阻止腐败的发生。

第三, 产业之殇

一个产业的高速发展, 势必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 势必造就一大批新生的企业, 势必造成激烈的市场竞争, 也就会产生大量寻租行为, 这是无法避免的。

对于中国的移动通信产业而言, 有着数十亿用户造就的巨大市场蛋糕, 有着中国改革开放造就的巨大发展空间, 就必然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而同时, 却只有少数几家企业依靠政策性优势去分这块蛋糕, 那么, 这里面就会产生巨大的交易风险。而这种交易风险在一个普遍的贪婪环境下, 在监管虽多, 但不到位的制度下, 在人性贪婪无法得到有效价值观的约束下, 一个接一个的腐败就诞生了。

而中国移动作为最大的移动运营商, 牵扯到的风险交易环节也是最大最多的, 自然也就走在了腐败的最前列。

对房地产经济泡沫问题的思考 篇8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泡沫;控制

房地产泡沫经济问题简单说来可以理解成:房地产的价格在一个过程中的疯狂和持续上涨,给人们造成一种房地产价格在未来时间内还会持续上涨的预期,让这种预期不断的吸引新的买主,随着价格的不断上涨与投资成本的增加,房地产的价格远远高于与之对应的内在价格。房地产泡沫的特征是供求严重失衡,需求量远远大于供应量;投机气氛非常浓厚。判断的标准可以参考房价收入比、房地产投资与房价增长速度、房地产价格增长与GDP等的增长速度比。

一、房地产经济泡沫产生的重要原因

土地特有的稀缺性导致供求关系的不协调、投机需求的持续膨胀、银行信贷在房地产业中的过度扩张是房地产泡沫经济产生的重要原因。过度放贷甚至是房地产泡沫的助燃剂。若银行持有大量的房地产,那么银行扩大信贷和提高房地产价格,就可以从宏观上对银行的资本规模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银行资本的充足率也将得到更大的改善。因此,银行不断在提高房地产价格的基础上,再次扩张银行信贷,房地产泡沫将在这种恶性循环中产生。此外,还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也导致了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比如:消费者的预期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国民高收入群体缺乏投资渠道并且购房方面只具有投资性需求。

二、控制房地产经济泡沫的对策

在中国城市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房地产业不仅要由一般的产业发展为支柱产业,同时还要面临新经济的发展框架,在解决房地产业的高速成长问题的前提下,提高房地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调整经济增长结构,认识到过分依靠房地产经济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模式不具备可持续性。深化完善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体制,切断地方政府在土地一级市场的利益,不盲目追求GDP的增长,更加注重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对实体经济的政策倾斜,同时中央政府加强地方政府对房地产业政策执行的监督。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社会保障性住房的供给,更好地起到解决民生问题和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作用。

2.规范金融业务,防范房地产贷款金融风险

严格审查房地产贷款条件、运用差异化的金融政策、强化贷款管理。金融政策关系到房地产业融资。没有金融的支持和资金的推动,房价没有可能大幅上涨。差异化的金融政策应体现在个人按揭贷款和房地产开发贷款之上,差异的标准除了套数外,还应体现贷款标准。能够买得起多套的高收入人群,不应享受金融机构提供的相对优惠的利率和贷款。

3.建立全国统一的房地产市场运行警报制度和监控制度

通过对全国房地产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就市场运行情况做出正确的评价,合理引导市场,为政府的宏观决策做好参谋。有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可以建立信息预报,及时的对房地产信息进行监控和防范。定期的发布一些关于房地产信息的宏观变化信息,增加工作人员对房地产信息的把握程度,从而采取有效的房地产泡沫经济防范措施,将房地产泡沫经济发生的可能性及时消灭。同时,要通过广泛的途径及时获取真实且准确的安全信息,改善设施配置,健全人员配置,拓展房地产信息的收集渠道,实现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加强房地产泡沫经济防范的网络建设。此外,还可以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的监控网络平台。这种网络平台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资源,同时还可以促进建立起规范、公平、公正、公开的房地产市场运行制度,提高房地产市场监控的透明度,规范市场秩序,净化经营环境。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监控有效。能迅速的将房地产信息覆盖整个房地产市场,全部聚集到这个虚拟的市场空间中,用动态房地产价格进行监控,保证房地产信息监控过程的规范、高效和权威性,提高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化和简单化管理,增强政府对其管理的透明度,从根本上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促进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和稳定的发展。

4.建立土地产权制度

要有效的控制房地产经济泡沫状况,必须要在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市场管理上取得一定的突破。土地资源的短缺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房地产发展的重要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控制房地产泡沫经济,就必须从土地源头入手,规范土地市场,从最大程度上解决土地资源缺乏对房地产经济的冲击力度。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为国民提供一个平等、安定和稳定的生存环境,保障土地结构使用的合理性,为城市和地区的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总之,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不是单一的环境条件造就的。它对于我国的社会和经济都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要正确认识到房地产泡沫经济的问题,并采取积极稳妥的有效措施控制房地产泡沫经济的发展,实现房地产市场软着陆。

参考文献:

[1]冯广东:房地产经济泡沫问题分析[J].民营科技,2009,(01):47.

[2]周静华 赵 阳:泡沫下的中国房地产[J].商场现代化,2009,(02):254.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篇9

时间:2007-12-20来源:中国农村金融网作者:刘爱国 叶 龙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正处在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要阶段,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又是直接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在当前新形势下,如何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突破传统的“小农经济”,放眼农村大视野,立足农村大市场,支持农业大项目,寻求农业大效益,以不断适应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使经济、金融共兴共荣,这是目前亟待探讨的现实问题。对此,笔者近期对湖北省武当山农村信用联社金融服务与地方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这一个案专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发表浅见作以探讨。

一、典型剖析

武当山农村信用联社地处我国道教圣地——武当山脚下,是按经济区域设立的一家县级信

用联社,也是丹江口市内两家联社之一,1996年底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直接隶属十堰市农村信用联社领导和管理,区域所辖丹江口市其中江南9个乡镇和武当山特区的农村信用社,辖内共有行政村 212个,4.5 万农户,18.4万人口。根据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武当山的农村合作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较为典型。

武当山农村信用联社自行社“脱钩”以来,紧紧围绕当地政府经济工作中心,准确市场定

位,加大支农力度,强化服务措施,有力促进了经济和金融协调发展。

1、在支农的重点上:一是支持农民保丰产。多年来,该社始终把支持春耕、夏种、秋播等农忙时节农民生产费用和抗旱救灾贷款作为信贷工作的头等大事,情况早调查、任务早下达、资金早筹措、贷款早投放,确保了各个农忙时节农民生产费用资金需求和不误农时,据统计,每年发放春耕贷款就达2000万元左右,为辖区农民的粮食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发展特色促增效。在支农工作中,该社始终以突出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提供金融服务,重点支持了各乡镇因地制宜发展柑桔品改、蔬菜大棚、种植烟叶、茶叶、养鱼等特色农业和科技农业,许多项目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三是扶持民营树典范。对辖区内优良的涉农客户群体,他们都把其视为“黄金客户”,建立大户档案,实行“一次核贷”信贷扶持政策,在核定的贷款额度内随到随贷,周转使用,同时,做好跟踪服务,实现规模化经营,并影响带动本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四是围绕旅游抓服务。近年来,该联社在重点支农的同时,还充分运用武当山旅游资源,大力支持武当山旅游行业和相关的服务行业。目前武当山城区80%的个体工商户与信用社都有信贷资金业务往来。与此同时,对农民生活、消费、建房、婚嫁、治病、子女上学、购买电器等也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2、在支农的方式上:一是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及时提出了“小额、流动、分散、安全”的信贷资金运用策略,并在不断完善农户联保贷款、“黄金客户”贷款等信贷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全面推广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对每一个农户建起经济档案。据统计,仅今年前8个月就有2.4万农户在信用社办理了小额农贷业务,占辖区农户总数的53%;二是积极创建“信用工程”活动。通过宣传发动、调查摸底、评级授信等五个步骤,截止目前,已在辖区201个村开展“信用工程”,占总行政村的93%,参评农户共有4.1万户,占农户总数的90%,已评信用户3.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75%,已颁发《贷款证》3.4万本,颁发《信用等级证》3.2万本,授信总额1.2亿 元,今年来急需支农资金的信用户已在农信社累计贷款7325万元;三是提供了包括资金、信息、技术于一体的“金融套餐”服务,改变以往等贷户上门要贷款为柜台办理、上门送贷和现场放贷。据了解,今年来仅信贷人员送款上门就达350余万元、送技术资料2000余份;四是实施了“阳光信贷”服务。把贷款方式、品种、对象、利率、条件、程序、权限、期限做到“八公开”,并公开信贷服务承诺,让客户贷的放心,贷的舒心。

3、在支农的措施上:首先在内部实行了“领导包片、信贷员包村、责任到户”的支农目标责任制和全员营销贷款制度,做到人人头上有任务,个个肩上有压力;二是为方便农户贷款,结合各乡

镇区域差别,因地制宜下放贷款权限,缩短审批时间,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审批程序,尽最大限度地方便贷户;三是在信用社内部建立责、权、利挂钩的信贷管理机制,每人建立营销贷款台账,实行包放、包收、包效益、包损失的“四包”责任制,充分发挥全员营销的作用,实现了“四个转变”,即:由“坐等客户上门贷款”转变到“全员营销贷款”上来;在贷款投向上由支持企业为主转变到支持“三农”为主的生产、生活、消费并重上来;在贷款营销上由少数信贷员办贷尽快转变到全员营销贷款上来;在贷款管理上由考核收贷收息转变到考核放款数量、贷款质量和收益上来。

4、在支农的效果上:近年来,该联社由于支农力度的加大,取得了良好的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了农民受益、农信社增收、政府满意的“三赢”局面。在内部效益方面,据统计,近三年该联社累计发放支农贷款2.1亿元,其中今年前7个月就发放支农贷款7325万元,同比多发放3465万元.由于支农份额的加大,经营效益也比往年有了明显提高;在社会效益方面,通过小额农贷的发放,有效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农村信用工程”开展后,经过评级授信的农户,只要拿“两证一章”就可以直接到信用社贷款,不再报报批和抵押,办理贷款如同办理存款一样方便,服务方式上的创新,赢得了各级党政的充分肯定和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有力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如土台乡已形成了15000亩柑桔、20000头牲猪和3000箱网箱等支柱产业;均县镇发展名晒烟叶3000多亩,等等,许多项目已成为各乡(镇)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二、反映出的问题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通过调查分析,武当山农村合作金融与辖区内农村经济的在相互协调发展上,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在金融服务、优势项目、龙头企业、商品基地、运行机制等农业产业化要素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农村金融服务明显加强,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农业产业化认识逐步加深,思想障碍在逐步清除,主导产品的商品基地初具规模,农业产业化初具特色。但是,客观地分析,在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中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亟待解决,有些已成为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应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一)关于农村经济面临的问题

1、科技含量不够高。长期以来,许多乡镇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一味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

了品种的改造,如柑桔品种存在单

一、老化问题,晚熟品种多,由于受价格的影响,有时增产不增收;茶叶由于加工技术的问题,高品质、高等级、名牌产品的少,普通茶售价低又不好卖。因此,急需得用科技手段对现有品种进行改良改造,提高加工技术和品种质量。

2、流通渠道不够畅。如今随着我国农业基础地位的不断提高,农业要想实现产业化发展,就必须由“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并在发展特色农业上下功夫。而现实情况是,由于受加工、储藏条件的限制,许多农业产业化项目农民在种植上虽然尝到了不少甜头,喜获了丰收,可相关部门服务的内容、方式、方法跟不上农民的要求,例如在销售上大多靠市场调节,由农民自己去闹市场,没有形成一个“产供销”,“农工贸”一条龙的路子,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跟不上,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再生产的积极性。

3、产品规模不够大。现在有些地方“小打小闹”、“遍地开花不结果”的现象比较突出,农民的多种经营基地,优质产品量少分散,多数为粗放低效经营,既没有规模效益,也没有“龙头”效应,既是已形成的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也低、知名度不高、产业链条不紧、系列加工跟不上,经济效益低下。同时,对有些项目开发后,不能科学的管理,也不能科技兴农,而是穿新鞋,走老路,使一些好的项目不能发挥较好的经济效益。

4、观念转变不够快。由于受长期以来“小农经济”的影响,现在有许多农民还存在“豆黄种麦、麦黄种豆”的“小农意识”,不能从传统的粮食种植中解脱出来,还一直把多种经营生产作为统称的“副业”来对待;也还有少数农民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认为只要解决了温饱问题就可以了,不愿意再资金投入进行产业化调整,即使农村信用社的同志找上门要他贷款再生产,还认为借钱是件“丢人”的事;同时,也还有一些乡镇的村组干部在推广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对政策理解不透,方法措施简单,不是采取引导,试范、说服的方式,而是采取强制措施用“一刀切”的办法来操作,从而造成了农民的逆反心理,挫伤了农民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二)关于农村金融面临的问题

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在“三农”,主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这一改革方向无可非议,但如今农信社面临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果处理不好,不仅农信社自身发展不了,也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1、历史包袱沉重。农村信用社自1951年建社以来,由于受历史性、政策性因素影响以及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和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干预,当时发放的支农贷款目前许多已基本上已形成了不良贷款,加之目前受结构调整的冲击和中小企业的改制、破产影响,造成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有增无减。由于农信社是一个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集体企业,沉重的包袱自己背着,同时还要承担支农的重任,支农资金显然不足,支农不足从而另一方面又限制了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

2、扶持政策太少。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对其资金投入周期长、见效慢、且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对其资金投入,资金的运用周转速度相应也慢,一旦遇到天旱水灾,支农贷款也就遇到风险。对此,国家在对农信社相应的倾斜政策上太少。

3、外部环境欠佳。目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环境比起往年来说,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因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所决定,仍不够宽松,逃废债务、歧视政策、多头检查较多,给农村信用社经营带来了较大困难。

4、服务品种单一。农村产业化结构调整的多元化,要求农村金融业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而从目前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发展情况来看,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品种与市场需求还有相当的差距,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农信社的负债、资产业务品种也一直比较单一,有待进一步创新。

二、几点建议

为使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协调发展、共兴光荣,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笔者根据武当山联社所辖区域的农村经济与金融服务调查分析情况,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地方政府:要立足资源开发,发展特色经济,逐步探索一条规模农业之路

1、因地制宜,明确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七山二水一分田”,这是丹江口市地貌的主特征。因此,该市所辖的武当山联社区域内的10个乡镇在抓好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应根据当地的地理资源等优势,因利势导发展各具特色的科技农业和特色农业。一是在山上做文章,致力发展药材、鲜果、绿茶、菌种等多种经营,加速科技品改速度;二是在库区和水上想办法,加速发展水产养殖,加大丹江口水库库区水面的利用率;三是在城郊农业上找出路,利用驻地国营大中型企业较多和邻近车城十堰市,用科技手段大力发展“菜篮子”工程建设;四是在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上下功夫,以武当山景区为中心,围绕旅游业的“游、住、行、食、娱、购”六要素,大力挖掘旅游资源,开展游武当山水、观武当风景、听武当故事、品武当山名茶等旅游观光农业。

2、把握原则,推进农村规模经营健康发展。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金融服务中,务必要严把以下五项原则:一是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结合本地资源和地理优势,培植出发展前景好的主导行业和产品,从实践出发,不搞“一刀切”;二是要立足市场,规模经营,唯有此,才能形成批量市场和规模效益;三是要合理布局,科技兴农,尽可能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四是要正确引导,坚持自愿,不可强制推广,一哄而上,应做到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五是要生态平衡,永续利用,力求探索一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好路子,切忌使资源的开发与退耕还林等项工作相矛盾。

(二)农村信用社:要改进工作作风,防范金融风险,不断提高支农水平

1、认真学习和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增强做好农村信用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前,随着农业生产商品化、产业化、社会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村经济正在迅速发展,农村信用社要取得健康发展,必须尽快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首先要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端正经营思想,明确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因此,在新形势下,农村信用合作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所做的工作,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实践者、推动者、促进者;要切实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充分认识农村信用社工作的重要性,切实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新形势下农民自己的金融组织,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广大农民走向市场的桥梁,办成联系千家万户的金融纽带。

2、转变工作作风,改善金融服务。农民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为“三农”服务是农村信用社的根本宗旨。农村信用社要把服务的对象定位在农民,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好帮手。各级信合领导干部要察民情,理民事,解民忧,帮民富,广泛听取农户意见,了解农民想什么?盼什么?要求信用社做什么?虚心接受农民的意见和建议。信贷人员要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继续发扬“背包精神”,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交朋友,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按照代表最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扎扎实实为农民办实事,把农民满意作为信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深入农村、深入农户,切实了解农民的需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和农民一起研究市场变化和致富门路,靠优质服务争得农户对农村信用社的信任和爱护。要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改进贷款方式,简化贷款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农户贷款。要继续大力推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新的贷款模式,真正起到靠支农促发展、靠支农降风险、靠支农树形象、靠支农增效益的效果。

3、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三农”,服务“三农”,既要讲社会效益,又要讲内部自身效益,在信贷支持中必须要把防范和化解信贷资产风险放在重要位置。一是必须

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信贷风险制度和内控制度,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审贷分离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建立规范的监审体系,定期进行检查监督,出现问题,从严查处;三是加大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依法保全资产。只有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增强抗御风险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信贷投入,才能充分发挥农信社服务“三农”的作用。

(三)社会各界:要高度重视支持,多方理解配合,为农村信用社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信用社工作。当前,各级党政部门领导干部首先要从重视农业的高度来重视农村信用社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搞活农村经济,必须首先搞活农村信用社;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首先发展农村信用社。其次要促进农村稳定和防范区域金融风险的高度,来重视农村信用社工作。要全面提高对农村信用社性质、宗旨、地位、作用和风险的认识,增强对地方性金融机构依法规范经营应尽的责任和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信用社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2、有关部门对农村信用社应实行政策倾斜。一是应改变对农村信用社存款开户方面的歧视性政策,以不断壮大支农资金实力;二是应切实减轻农村信用社不合理负担。要从农村信用社承担政策性支农重任的实际出发,把信用社作为各级政府部门的重点保护单位,严格监控,不准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应减少不必要的检查,避免重复检查;三是应制定和落实对农村信用社的各项帮扶措施。针对目前农村信用社普遍亏损严重、支持地方经济任务重的实际,国家应按合作金融不以盈利为主这一性质适当减免信用社的税费,降低税费征缴比例,调整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农村信用社以前因政策性造成的不良资产国家应划给相关的资产管理公司,以帮助农村信用社走出困境,夯实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的后劲;四是农村信用社在农村人熟、地熟、情况熟,建议国家委托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发放的扶贫贴息贷款改由农村信用社来发放,这样也便于此项贷款的发放和管理。

上一篇:医院护师工作计划下一篇:全市女职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