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现状及其对策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议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现状及其对策(通用8篇)

浅议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现状及其对策 篇1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组成的重要部分。改革开放给各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生机和活力,也给经济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党的建设工作开辟了新领域、新阵地。2012年3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中办发„2012‟11号),3月21日,中组部召开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中办《意见》和会议进一步明确,非公企业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非公企业的数量和作用,决定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在整个党建工作中越来越重要,必须以更大的工作力度扎扎实实抓好。如何发展壮大经济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党的建设、引导经济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基本情况

汉滨区是市政府所在地,全市大部分非公企业聚集于我区。截止2012年年底,辖区内共有非公企业790家,从业人员24170,有党员1766名,已经单独建立党组织的企业73家,组建联合支部的企业50家。其中:区经贸局主管的规模以上工业46家、局属企业17家,有3名以上党员的企业40家,单独建立党组织的21家,联合组建党组织的2家;成立4个党委,7个党总支,12个党支部(两个联合支部);区手工联社主管的改制企业10家全部建立了党组织,其中:成立党总支1个,成立党支部9外;在区工商局注册10人以上的企业69家,建立党组织的1家;全区共成立商会10个,主管部门为区工商联,建立党支部5个;在市工商局注册和由市级部门主管的企业553家,党员1195名,建立党组织的企业27家;省级部门直管的企业13家,建立党组织的企业1家。通过几年来的工作,具备成立党组织条件的企业全部成立了党组织。非公有制党组织的成立促进了企业健康和谐的发展,得到广大企业主和职工的广泛认可,但受各种因素影响,汉滨区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目前依然是党员空白企业。

二、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们按照上级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探索适应非公有制经济特点的党的工作方法和活动方式。

(一)探索建立健全非公企业党组织管理体系。本着“便于联系和管理、便于工作指导”的原则,按照建立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管理体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分类指导,理顺隶属关系,以属地管理为主,使每一个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和党员都有“娘家”。逐步有效改变非公有制经济中“党员无人管、党费无处交、有组织无活动、有党员无组织”的状况。一是实行属地管理。即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被买断、整体出售或改制的,原党组织关系转往企业所在地党组织管理。非公有制企业新建立的党组织,由所在镇办党委进行管理。二是实行行业管理。对相对小、散的非公有制企业,由行业协会牵头,成立行业党组织,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党组织进行管理。三是归口管理。在非公有制企业比较集中的地方,如开发区、工业园区、综合性大市场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工委、企业党委等,对本区域内的企业党组织集中进行管理。四会员(协会)制管理。由于兴趣爱好、休闲活动、日常生活等产生的各类社团、协会越来越多。可由区委授权,成立有关社团、协会党组织,充分发挥各类社团、协会聚集党员及群众优势,对所在社团、协会的党员进行集中管理。

(二)着眼联动共赢,找准结合点,着力破解“业主支持难”问题。一是明确非公企业党组织的职责和地位,在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实践中,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企业的生产经营开展工作,把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党组织的工作重点,使党组织与企业实现目标同向、行为同步;二是重视个体私营企业主思想教育、引导,处理好党组织与私营企业主的关系。坚持党的自身建设与解决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问题相结合,按照“团结、帮助、引导、教育”的方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把业主纳入党建工作“体制内”。对业主不是党员企业,党组织活动时积极邀请其参与活动,工作计划安排同业主商量,重大活动请业主参加,突出问题与业主沟通,最大限度争取得到业主的支持,避免了业主袖手旁观,党组织活动脱立企业生产活动的局面;三是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坚持“业余、小型、多样”的原则改进党组织活动方式,提高活动实效。

(三)以开展活动为载体体,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开展了“比党性、比奉献”活动。在坚持有利于生产经营的原则下,采取知识竞赛、岗位比武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党员先锋岗”、“一个支部一面旗,一个党员一盏灯”等主题实践活动,真正为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发展谋路子、出点子。二是开展“学先进、赶先进”活动。注重培养、挖掘、宣传非公企业组织党建工作的先进党组织和先进个人,并在评选“优秀共产党员”、“党员经济能人”、“先进基层党组织”时实行政策倾斜,营造“学先进,赶先进”的浓厚氛围,促进非公企业组织党建工作的有序开展。三是开展党员责任区活动。按照党员所在岗位的不同,层层建立党员责任区,要求党员在责任区内做到“四带头、四保证”,即带头学理论学政策,保证党的方针、政策和党组织的决策落到实处;带头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责任区内员工思想稳定;带头遵纪守法,保证责任区内不出现违法乱纪行为;带头出满勤、干满点,保证责任区内员工按期完成生产工作任务。四是开展“回报社会、服务农村”活动。引导企业员工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公益捐赠、扶贫济困、灾害救助等慈善事业。

三、汉滨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取得的成效

(一)非公有制企业对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认识有所提高。近年来,各级党组织始终把在非公企业中设臵党组织、开展党的活动作为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同时,加大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各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初步认识到在非公企业中建党和开展党的工作的重大意义,使一些私营业主认识到企业党组织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出现了一些非公企业业主主动要求建立党组织、并积极开展党的活动的好现象。如:南方商务公司、安康华盛百货公司等。

(二)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工作进一步规范。首先在集体企业改制过程中,坚持改制与建立党组织同步考虑、同步实施,保证了企业基本上不影响党建阵地、不影响党的工作,从而保证了改制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的稳定,如:泸康集团有限公司、安康市舒尔乐公司、安康市文化印务公司等企业。其次切实根据企业党员数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单独、联合、挂靠等多种途径,确保了非公企业党组织的组建。对企业主一时难以接受或不具备条件的企业,采取了“以工建、妇建、团建促党建”的工作方法,在一些规模较大、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中建立群团组织并开展活动,促进党组织及早组建。

(三)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不断壮大。大多数改制的原集体企业,作用发挥好的党组织成员得以保留,从而稳定了一些改制企业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在新建的、规模较大的、有发展潜力的非公有制企业中,一方面着手建立党的组织,另一方面坚持选拔任用条件,广开选人渠道,采取与工会相结合、与经营主管者相结合、与有党务工作领导经历、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党员相结合的办法,切实将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熟悉党的方针政策、有一定经营管理经验的党员选任到非公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岗位上来,加大了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指导力度,壮大了党务工作者队伍。

(四)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逐步推进。一些非公企业在工作中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这个中心,注意找准结合点、切入点,坚持“为企业所需要、为业主所理解、为职工所拥护、为党员所欢迎”的原则,围绕“业余、小型、务实”的思路,开展了党的组织活动。如开展“党员示范岗”等活动,使非公企业党员荣誉感得到了体现,促进了非公企业守法经营和健康发展。

四、汉滨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形成共识难。个别业主对党组织建设持冷漠和观望态度,有的业主对党的方针、政策不甚了解,存在三怕思想:一怕党组织建立后,会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削弱和制约业主的权力;二怕党组织活动过多,影响正常生产,加大管理成本;三怕党组织建立后,对解除党员的劳动关系受到制约,增加自身负担,因而对建立党组织缺乏理解和支持,这些都直接影响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组建、活动的开展和作用的发挥。调查发现,部分已建党组织的企业主认为,经营企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企业领导的核心任务就是生产经营和管理,党建是“附带”工作。他们对党建工作缺乏热情,大多数都是被动应付,有的是为了应付上级党组织的检查,也有把党建工作作为企业的一种广告宣传。未建党组织的企业,普遍对建立党组织和开展党组织活动存在顾虑,担心企业生产经营受到影响,担心党组织活动打乱企业正常工作秩序,担心有摊派行为带来经济负担等。

(二)党员队伍教育管理难。由于非公有制企业中,普遍存在党员分布零散,流动性大,给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和培养发展党员带来较大困难。甚至有的党员不愿暴露身份,怕参加党的组织活动,耽误自己的工作时间,影响自己的收入,逐步成为“自由党员”、“隐形党员”。

(三)党组织运转难。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普遍存在无活动阵地、无活动经费、无活动时间的问题。同时,非公经济党组织的工作制度,基本上是沿用机关行政党组织的工作制度,在内容和活动时间上没有考虑到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生产经营的特殊性。因此,企业党组织工作与生产经营活动结合不够紧密,形不成合力。调查发现,由于非公有制企业生产资料归企业主所有,工作时间由企业主支配,党组织开展活动时间缺乏自主性,活动经费存在依赖性。一些企业党组织连党刊杂志等基本学习资料都难以保证,大部分党组织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加之企业党员流动性大,“朝增暮减”的现象常有发生,党员数量不固定,党组织不够稳定,部分企业党组织组建后得不到巩固,党组织中“有组织、无作用”、“有组织、无活动”及“有活动、无效果”的现象十分普遍,党组织边建边瘫现象突出,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党建工作的开展。

(四)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活动的开展和作用的发挥还不够。非公有制企业中党组织的地位、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途径等,现行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只作了原则的界定,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规定和制度,更没有规定企业党组织的建立及地位与作用的法律依据,没有建立党建工作保障机制,造成党组织建立和开展工作处于“受制于人”的尴尬境地。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只是建立了党的组织,但是各种制度不健全、活动开展不够、党员教育管理跟不上,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明显下降。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也只是停留在收党费和上级布臵开展的一些活动上,没有自己组织活动,没有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五)管理机制和领导体制不完善。一是隶属关系不顺,导致领导不力。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重组和改制过程中,一些主管部门及企业注重与产权、经济关系等方面的转机转制转型,党的组织未同步转型和建立,使企业党员职工在解除同原企业劳动关系的同时,也失去了基层党组织的联系,除离退休党员的组织关系转到所在社区外,一部分党员的组织关系还留在原单位。调查显示,有些非公制企业的员工甚至是中层领导不知道本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更不知道党组织隶属于哪个党委管理,找不着“娘家”;有的企业则感觉“娘家”太多,今天这个部门要个数据,明天那个单位要求填张表格做统计,后天又有一个部局领导来检查业务工作,出现双重管理甚至多头管理。而企业本身的党建工作,主要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在党委、组织部门的领导下,发挥各自功能,协助抓好,由于各自的工作职能、职责不同,在管理上分工不太明确,很容易造成多头领导、重复管理和漏管的现象,导致领导不力的状况发生。二是管理协调不力,造成管理混乱。我区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隶属多样性,有的按企业属地,隶属乡镇、街道党委或由市上直管;有的按党员的行政关系挂靠直属机关;有的按行业性质,挂靠经贸局和建设局;有的则挂靠工商联;有的挂靠二轻局;有的按企业注册登记机关,挂靠工商局。而这些单位都是各有自己的业务工作,工作量都很大,一般没有专职的抓党务工作的人员,只是兼职,为了更好的完成自己的业务工作,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和打算党务工作,另外各企业存在着多头管理、指导关系错综复杂的问题。安康巴山丝绢公司行政关系隶属于区经贸局,党组织关系隶属于关庙镇,该企业现有党员人数达到成立党支部的标准,由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企业内部改革等因素,现在仍未建立党组织。安康宝业丝绸有限公司行政关系隶属于市国资局,党组织关系隶属于汉滨区恒口镇党委,因隶属关系较为复杂,在指导和开展党建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加之不少地方党务部门的工作手段比较陈旧,照搬照抄传统的党建套路,停留在党务部门自我封闭抓党建的层次上,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变化和私营企业的特点。按照条块管理的模式,实行纵横结合领导体制,条形领导的工商、经贸、二轻、乡企党组织与块形领导的地方党委联系较为紧密,而其分支机构基层党组织与地方党委的联系则相对较弱。在实际工作中,地方乡镇党委更需要时时与这些分支机构的基层党组织相配合,才能有效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些分支机构也需要地方乡镇党委及时给予理解和工作上的指导、帮助,才能有效地发挥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作用。三是管理职责不清,造成重复管理。我区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多是实行条块管理模式,上级领导属“条形管理”,地方领导属“块形管理”。由于条块管理分工不明确,块形领导的工作范围就可能与条形领导的工作辖区相重合。具体表现为,在同一个企业既要接受地方党委的领导,同时又要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党组织的领导,出现了双重管理,容易造成重管现象。同时,由于条形管理部门的工商、经贸、二轻、乡企等部门不是党的职能部门,却要做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行使政党的职能,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党政”、“政企”职责不分、工作界限不清,不利于有效地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

六、解决问题的主要抓手及对策

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既要组织协调好组织部门自身的资源,又要注意整合组织部门以外的资源,充分发挥统战、工商、税务、工会、共青团、工商联等部门和单位的职能优势,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式宣传和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加强对业主的教育引导,促使他们理解并支持企业党建工作,积极为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努力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浓厚氛围。

(一)坚持定期清查,厘清党员底数。只有在确切掌握党员底数的情况下,才能把每个党员凝聚到组织之中。这是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一是全面普查。要科学设计普查指标,严格普查纪律,采取党组织派人进千家入万户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全面宣传,细致工作,摸清党员情况。二是建立信息库。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管理信息库,形成各基层单位有“小库”,县委掌握全县的“大库”的局面。三是设立月报制度。针对非公有制企业人员变化大的特点,对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进行实时动态管理。

(二)理顺管理关系,灵活组织设臵。一是探索设立县级非公有制企业党总支,归口管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二是以“党员在那里,党组织就建到那里”的原则,创新组织设臵方法,有三名以上正式党员的非公有制企业要100%建立党组织;对尚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的,采取几个相邻非公有制企业联合建立党组织;依托载体建立党组织,如在人才服务中心建立党组织,将托管人才纳入党组织管理,利用协会组建。可利用个体工商协会建立党组织,将个体工商户纳入管理,利用行业协会建立党组织。三是按照“组建一个,巩固一个”的思路,建立党建工作制度,使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四是建立党建工作联络员和指导员制度,向每个非公有制企业派驻党建工作联络员和指导员,对已建党组织的,重点在帮助他们开展活动上下功夫,对未建党组织的重点在帮助他们建立党组织上下功夫。

(三)抓好队伍建设,选准配强班子。一是抓好党员队伍教育。根据党的中心工作任务,利用党校培训党员,举办短训班训练党员,以党章为基本教材,每次选准一个点,上好党课,以遵章守法为主题开展廉洁自律教育,以提高自身素质为目标,搞好党员自学。二是抓好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要把思想政治素质好、懂经营管理、有组织协调能力、会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一定文化、责任心强的党员干部,选派到非公有制企业做党建工作指导员。在任职上可实行一人一企、一企多人、一人多企等多种方法。其次要抓好业务培训。拓宽视野,选人才,通过“公开选拔,双向选择”的形式,推荐一批思想政治素质好、熟悉党务知识的同志到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中任职;注重从非公有制企业的管理层中选拔一批优秀党员,通过培训、选举成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领导班子;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人才库,解决党务人才不足问题;通过挂职锻炼,向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中派驻一批懂技术,精管理,熟党建的在职干部到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中任职。三是要选好配强党组织负责人。要本着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党组织作用的发挥,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的原则,挑选那些政治信念坚定、党性观念强、熟悉企业经营管理、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能够与企业主合作共事的党员,担任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在选配方式上,可以采取改制企业原有党组织负责人自然过渡、选派、外聘(公开招聘)、内选等办法。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要注意征求和尊重企业主的意见,取得他们的信任、支持和配合。并要按照组织与企业相互推荐、双向选择、党内选举、岗前培训等程序选配党组织负责人。同时,还要建立解聘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负责人报告制度。对确因工作另有安排或其他特殊原因需要解聘企业党组织负责人的,必须依照有关规定进行,企业主不得随意解聘。四要加强指导督查。要定期召开党建工作指导员例会,听取工作汇报,交流工作经验,布臵工作任务,不定期地派人深入企业,检查了解党建工作指导员的在位情况和工作情况,并及时指导和帮助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第四要建立考核制度。把党建工作指导员任期内完成任务情况与干部目标管理考核相挂钩,严格考核,切实发挥好党建工作指导员应有的作用。

(四)探索培养机制,加快党员发展。一是适当引导,激发员工入党的热情。党组织要经常派人与员工进行谈心,关心他们的成长和思想状况,帮他们释疑解惑,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激发他们入党的热情。二是注重从已写入党申请的生产技术骨干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三是建立健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档案,将他们的培养情况整理归档。四是建立培养接转制,对因工作变动的员工,将其培养档案交由新单位党组织,保证培养的连续性。五是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积极召开支部大会,在程序完备,资料齐全的情况下,上级党委加快审批。

(五)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建立非公有制党组织党建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形成由组织部门牵头,统战、工商、税务、商务等有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个私协等组织参与分工负责,形成合力的工作格局,不断加快在非公经济企业中建立党组织的步伐。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健全抓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的非公制企业党建工作联系协调机制,形成整体合力。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与各乡镇党委“一把手”签订责任状和目标责任书,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纳入基层党建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严格实施考核,严格兑现奖惩。要引导各级党组织强化“抓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是本职、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不称职”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乡镇党委的职能作用,做到党委书记亲自抓,党委副书记具体抓,党委成员共同抓。

(六)创新活动载体,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要适应企业的特点和需要,创新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和工作方式。本着“小型、分散、业余、务实”的原则,积极把企业党组织独立自主活动与群团组织活动结合起来,把解决自身问题与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问题结合起来,把开展党建活动与培育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结合起来,采用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等现代传媒手段,开展党的活动,使之为党员和广大职工所欢迎,为企业资产所有者、经营管理者所理解和支持。通过发挥“四个作用”,使党组织真正成为企业主“政治生活的老师”、“经济运作的参谋”、“法律保护的依托”。一是要围绕企业决策开展活动,发挥参与作用。对关系国家、企业、职工利益的问题、关系企业发展方向的问题,以及生产经营中的重大问题,要积极开展提合理化建议活动,集中党员、职工的意见建议,并通过党组织负责人或决策层的党员向企业谏言献策,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二是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活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企业党组织要引导党员带头学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带头搞好生产经营,促进企业发展;带头遵纪守法,维护企业制度和社会秩序;带头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帮助企业搞好精神文明建设。要积极开展“创先争优”、“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等活动,鼓励和组织党员在本职岗位和急难险重的任务中勇挑重担,发挥党员勇于奉献、不怕吃苦的精神,做到关键岗位有党员、困难面前有党员、突击攻关有党员,更好地发挥党员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表率和带动作用。三是要围绕保持企业稳定发展开展活动,发挥凝聚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企业工会、共青团组织这一政治优势,广泛开展“四有”职工队伍建设、创建“职工之家”、“青年岗位能手”、“青年文明号”等活动,并把这些活动寓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之中,形成长期性、经常性、群众性、多样性的职工文化活动机制和联系、宣传、组织、团结职工的工作机制。通过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凝聚作用,全力支持帮助企业主,团结带领职工搞好企业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四是要围绕打造企业文化品牌和企业环境创优开展活动,发挥协调作用。在企业中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企业合法经营、监督企业依法纳税,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同时,党组织要积极做好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及其他群众团体的协调工作,协调企业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企业与社会、职工与社会的关系,妥善处理劳资矛盾,做到既保证资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又注重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七)建立配套保障激励机制,有效解决工作保障和动力的问题。一是层层实行目标管理。县委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作为考核基层党委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对领导干部和党务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二是探索研究相关政策。试行每年招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时拿出一定名额专门招考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参照村(社区)干部选拔任用办法,探索非公有制企业优秀党组织负责人到乡(镇、部门)担任领导职务;试行将党建工作开展得好的非公有制企业作为评优评先和政府优先扶持对象,对大力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业主,在评优评先、安排社会职务时优先。三是落实经费保障,采取“财政预算安排,企业管理费中提留,党费收缴返还补助”等办法,解决非公有制党组织的工作经费、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活动经费和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的工作报酬问题。鉴于目前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处在发展初期,上级组织部门可在近期内将非公有制企业党员上缴的党费全部返还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建活动的专项经费。

浅议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现状及其对策 篇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全面的部署, 明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落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全国各省、市、地区相继出台了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由于城乡差别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制约因素导致新农村建设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开展进程缓慢, 现状不容乐观。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农村基层组织引导、规划力量薄弱, 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够

农村基层组织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组织建设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客观实际要求, 整体素质不高, 组织力量薄弱, 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农民大量外出务工, 特别是文化水平高、能力强、有技术、有经济头脑的年轻人外出务工造成基层村干部队伍整体年龄偏大、思想相对保守、缺乏领导力, 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长远性认识不够, 目标不明确、把握不准、认识存在误区。对新农村建设认识短浅片面、重硬件轻软件, 很多地方村干部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的等同于修路刷墙, 对农村的长远发展缺乏关注。对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建设、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问题缺少切实有效的引导。

新农村建设规划上缺少整体规划和设计, 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资金匮乏, 仅限于局部规划, 缺少必要的整体规划, 很多乡镇甚至将新农村建设流于形式, 仅限于个别市集的改造, 广大的农村还处于空白期。有些乡镇脱离农村实际, 只重视村落整洁, 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 强制性的要求农民搬离老屋, 引发群众不满。重视短期规划轻视阶段性规划和中长期规划, 造成规划起点低、水平差、质量不高的现状, 生搬硬套现象屡见不鲜, 脱离实际, 缺少自身特色。

二、农民主体意识不强, 参与积极性不高

受“农本”思想的制约和农民思想文化素质的限制, 农民, 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思想保守、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小富即安”, 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 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各级政府和党员干部的事, 存在“等、靠、要”思想, 争取政府下拨资金和救济资金活跃, 参与出资建设积极性不高。农村留守现象严重, 懂技术、有能力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人员较多, 老人和妇女儿童成为农村留守人员, 整体素质不高, 主体意识不强, 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

三、多方面制约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

1、经济因素, 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虽然国家制定了很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民增收的政策和规定, 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差距, “三农”问题仍然是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 虽然, 近年来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但是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生产单一造成产品成本高、价格低, 广大的农村, 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高,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制造成两极分化严重, 城乡差距明显。随着消费水平的水涨船高, 很多地区还仅限于满足温饱农民无力出资, 地方乡镇财政还处于吃饭财政阶段, 单纯依靠中央和省市下拨资金搞建设不足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2、政治因素, 农村基层组织涣散, 干部待遇低, 对政策解读不到位。

农村基层干部整体年龄偏大, 思想保守, 观念陈旧, 能力不足。基层干部待遇低, 工资拖欠严重, 对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虽然中央和省市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 但是具体执行的各级政府, 尤其是县乡一级对政策解读不到位, 工作中存在不协调的情况, 基层组织对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目标、思路不明确, 对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突破口把握不准。

3、资金因素, 资金筹措困难, 投入不足。

广大农村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尚处于吃饭财政阶段, 支农资金有限, 没有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另外, 农、林、水、电、交通、教育等各部门分管资金, 造成资金分散无法集中使用, 效益也就不明显。加上农村集体经济困难, 信贷困难, 而向农民筹措资金几乎不可能, 资金投入不足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软肋。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流于形式, 缺少规划和长远发展, 出现了许多地方新农村建设仅以刷几面墙、修几条路、建几个厕所为目标。

4、教育、卫生、医疗分布不均, 投入不足, 公共设施和公众服务不到位。

“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成为一句空话。农村义务教育设施老旧, 危房较多, 办学条件差, 资金投入不足, 资源分布不合理, 教师队伍不稳定。优秀的教师资源, 年轻的、素质高的教师日趋向城镇分流, 随着适龄儿童的减少, 农村生源向城市和软硬件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集中, 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教育出现恶性循环。

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 农民看病困难。绝大部分的医疗服务资源、优秀的医护人员、先进的医疗设备、先进的医疗技术集中在城市, 农民患病很难在当地得到较好救治。合作医疗的推广虽然制定了很多惠民的政策,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看病压力, 可是在广大农村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存在相当大的问题, 比如以住院报销为主, 农民“小病靠扛, 大病靠拖”的现象严重。

广大的农村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卫生条件差, 垃圾无人回收, 乱扔乱倒现象严重, 缺乏对垃圾的统一回收处理。农村焚烧秸秆现象还时有发生。饮用水匮乏或不卫生, 虽然个别地方组织挖埋自来水管道, 通了自来水, 可仍然是直接饮用的浅表层地下水, 未对水质进行必要的处理。个别地方甚至定点放水, 造成自来水实用率不高, 不符合农村实际。

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少, 条件差, 甚至还存在乡镇缺少村部用房难以解决的问题, 更别提农民图书馆、活动室、锻炼场地了。公众服务意识淡薄, 大多数人只看重小家不顾及大家, 从一家、一族 (本姓) 利益出发, 缺少为他人服务意识。

对策和建议

针对上述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必须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领导, 积极引导、科学规划新农村,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干部, 乡村两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适度向在职优秀中青年村干部倾斜, 积极筹措资金和经费用于村干部工资发放和津贴拖欠。选拔优秀乡干部到村委会任职, 加强基层组织力量。加大对乡村两级干部的培训,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新农村建设精神, 积极引导广大农民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上不能搞“形式化、一刀切”, 要体现和谐性和包容性, 因地制宜, 科学合理规划, 要顺从当地的民风民情, 做到人与自然和谐, 保护当地的特色民居、祠堂等有价值建筑, 保留历史文化遗产。从农村实际出发, 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资源, 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避免产生新的“空心村”、“空心房”。充分发挥规划尤其是乡村建设规划的导向作用, 引导农民尤其是地处偏远、条件恶劣、经济落后、改造成本高的村子和附近发展好的村子合并, 资源优化利用, 共同发展。

二、从农村实际出发,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广泛发动群众, 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 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必须从农村的实际出发, 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 通盘考虑既要考虑硬件设施也要考虑软件设施, 对那些环境整治好、经济发展快、新农村建设开展效果好的乡镇设立示范点, 能够对农民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广泛宣传中央、省、市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 帮助农民了解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意义和相关政策, 及时报道和宣传各乡镇新农村建设的好思路、好典型, 组织农民到新农村建设搞得好的地区参观学习, 明确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激发农民生产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农村实际, 开展各项技能培训, 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 对农民进行种植、养殖及其深加工技术培训, 改变农民生产单一、单纯依靠农业的现状, 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和生产技能, 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组织的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调动农民生产建设积极性, 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针对各方面制约因素采取有效措施, 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

1、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各方面共同努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必须着眼于农村地区生产发展实际, 结合当地的现状, 深入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立足农业, 以种植业为依托, 发展特色农业, 开展农产品深加工, 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改变农产品单一的种植生产现状。政府也要加大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重点扶植和推广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找到适合农民的培养方式, 学与用相结合, 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政府要保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 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 为农民工付出得到合理回报保驾护航。农民增产增收经济发展, 自然对投入新农村建设产生兴趣, 从而切实推动新农村建设实施。

2、进一步建立健全村委会民主选举制度, 让农民真正当家作主

进一步建立健全村委会民主选举制度, 尤其是偏远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 由全体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委会干部, 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力量, 吸收有技术、有头脑的年轻加入, 另外, 从县、乡一级领导干部中选派优秀的掌握新农村建设精神、愿意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的干部深入到村委会, 切实提高基层组织的领导和组织力量, 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扩大农民的自主权, 使农民能够直接行使自己的权力, 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充分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 让农民真正当家作主, 才能充分的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才能让农民真正的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3、转变投资方式, 切实落实资金链

新农村建设以政府为主导, 农民为主体, 投入是关键。资金是新农村建设能否执行和执行效果好坏的重要条件。国家已经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力度, 各部门和基层组织要保质保量落实。积极探索新的投资方式, 政府拨款、支农资金出资、农民筹资、社会帮扶、信贷借款一系列能筹措资金的方式都要尽可能的争取, 切实落实新农村建设的资金。

4、教育、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提高保障水平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抓好九年义务教育,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重点改造农村危房旧房, 改善农村教育软硬件条件。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 实现医师双向交流, 定期组织农村医疗队伍到条件好, 技术强、设备齐全的城镇医院交流学习, 支教、支医工作常抓不懈, 改善农村医疗条件。重视村容村貌、乡风文明建设, 建立专门的垃圾填埋场, 开展农村饮用水建设和管理工作。加强医疗、养老等各项保证工作, 推动新农村建设良性发展。

四、结语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只有切实从农民自身、农村实际出发,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确实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才能真正调动农民积极性, 推动新农村建设迈向新台阶。

摘要:各地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但是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现状不容乐观。如何客观的发现问题, 正确的解决问题?本文将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 闻金华.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农业科 技》, 2010年21期

[2] 秦正修.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J].内蒙 古煤炭经济, 2008 (2) :50-51

[3] 奚俊. 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考, 池州学院学报.2009年4 期

浅议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现状及其对策 篇3

南郑县地处国家连片贫困区的秦巴腹地,为破除农村人口和农村经济缺乏便捷支付结算服务的难题,在人行汉中中支指导下,南郑人行引领县内金融机构转变观念、积极创新、加大投入,大力开展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具体做法

一是四方联动,形成合力。采取“政府支持、人行主抓、金融机构参与、示范村配合”四方联动的工作模式,定期召开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工作会议,明确工作目标、实施步骤及相关责任人,检查、督促工作进度。

二是试点先行,注重长效。选择经济特色明显、辐射带动作用强、支付结算业务活跃的黄官镇水井村作为“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示范村”,先行试点。在村委会设置了支付结算、银行卡知识宣传专栏,在农民夜校教室里摆放了宣传折页和相关书籍,组成金融宣传小分队深入农户家中面对面宣传网银和银行卡的使用方法,构建了支付结算知识宣传的长效机制。

三是整合资源,惠及农户。把信用农户评定、农行惠农卡、信用社富秦家乐卡、电话银行业务、POS刷卡取现等便农、惠农金融资源整合在一起,统一规划,在水井村进行宣传推广,使水井村村民成为熟知金融知识、会用金融工具的新型农民,从而有效发挥网银、银行卡等现代金融工具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四是依托特色,扩大影响。藤编制品是水井村的传统特色产业,县人行利用其辐射面广、带动性强的特点,依托良顺藤编厂大力开展“公司+农户+网银”业务。使该企业的货款收付、工人工资发放等绝大部分通过网银结算,以此来带动关联企业、客户和农户使用银行卡。

(二)取得成效

一是农村支付环境明显改善。各涉农金融机构在支付环境硬件建设上加大了投入力度,截至2012年底,全县布放ATM机42台、POS机413台,分别较支付环境改善前增长323%和422%。开通网银8558户,个人电话银行2073余户,客户基础持续稳步壮大;在农村布设支付通和POS机助农取款点216个,支付渠道持续拓宽。

二是“刷卡”正在逐步成为农民新时尚。通过两年多的宣传推广,部分农民居民已经接受和认同了银行卡、网银等现代支付工具。两年多时间新增银行卡22.8万张,增长79.18%。偏远地区老百姓拿着银行卡可以就近到助农取款点进行实时帐面余额查询、支取惠农补贴等单笔200元以下的款项,省时省力,方便快捷。外地打工人员再也无需担惊受怕地带着现金回家,而是怀揣一张银行卡轻松返乡。外地打工人员实现了“打工地挣钱、家门口取款”的美好愿望。

三是示范效应明显,带动了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自从网银开通以后,良顺藤编厂利用便利的结算渠道使其业务不断壮大,年产值由网银开通前的400多万元扩大到目前的1500多万元。同时,也带动了当地120多户农民的网银和银行卡业务,该厂的工人工资、订单加工的报酬等均通过网银支付。由于该厂的示范效应,网银、电话支付、手机银行等现代支付方式受到了广大企业和居民的青睐,开户量得到了井喷式增长。目前,全县已开通网银64885户(其中企业528户,个人64357户),电话银行2073余户,手机银行120468户。

四是一卡在手,贷款随用随贷。截止2012年末,全县发放具有贷款功能的银行卡45782张,其中农业银行“惠农卡”35784张,农村信用社“富秦家乐卡”9998张。凭借这种银行卡,农民朋友无需担保可随时取得银行贷款,彻底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其中持有信用社发放的“富秦家乐卡”,在授信期内,可到全省任一信合网点自助办理小额信用贷款。2012年末,卡贷款余额3.82亿元,支持了4000多户农民致富创业。

二、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改善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金融机构覆盖率低,支付服务供给不足。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撤离,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只剩下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代办机构,缺乏有效竞争,致使支付服务处于低水平状态。截止2012年底,南郑县共有22个乡镇393个行政村,布设金融网点61个,平均每个金融网点要服务6.44个行政村、0.75万名农村居民,而存取现金是最主要的金融服务。

(二)非现金支付工具城乡分布失衡,制约了银行卡使用空间。鉴于成本因素,金融机构在布放ATM机、FOS机等非现金支付服务设施时往往选择县城和经济相对发达的重点镇,在其它农村地区布放很少。如南郑县目前布放的ATM机和POS机90%都是在县城和大河坎镇,其它乡镇仅仅4台。

(三)现金偏好严重阻碍非现金结算方式的推广。由于经济不发达、贫困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使农村居民对现金具有特有的情感,拥有现金、数钞票对其来说具有强烈的幸福感和愉悦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于用现金结算,认为银行卡里的钱看不见摸不着,心理总是不踏实。

(四)农村常住居民的现状使支付服务环境改善缺乏良好的群众基础。目前,农村常住人口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儿童,缺乏金融知识,不熟悉自助存取款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支付的操作流程,加之网络短信诈骗、银行卡诈骗等犯罪活动时有发生,使金融机构辛辛苦苦推广发行的银行卡老百姓却不会用、不敢用,放在家里“睡大觉”,依然是怀揣现金购物消费。

三、进一步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对策

(一)建立财政补贴政策,加强农村支付基础设施建设。建议中央财政安排一定的资金对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布放ATM机和POS机进行补贴,降低金融机构安装成本,通过现代化的支付手段来延伸金融机构的服务触角,提高农民使用银行卡的便利度。

(二)大力推广农村“一卡通”业务,倡导农民形成使用银行卡的新习惯。银行应与政府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开发符合农村特点的支付工具,提供针对性服务。可以为每个农户办理一张惠农专用卡,使这种卡与国家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有机结合。通过机制的改变来影响和带动农民使用银行卡结算的新习惯。

(三)实行差别化费率,降低农村居民刷卡消费成本。农村金融机构要适当降低非现金支付结算业务收费标准,让广大农民能够愉快接受,从而吸引更多的农民使用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培育和扩大农村地区使用银行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的固定消费群体。

(四)坚持支付结算知识的长期宣传,提高农民居民对非现金支付结算的认知度。人民银行应发挥组织作用,整合涉农金融机构的资源,设计出符合农村特点的宣传形式和宣传内容,以设立宣传站、咨询台、张贴宣传画进行阵地宣传,以组成志愿者宣传队进村入户,办培训班,现场咨询,进行流动宣传,让广大农村居民了解和熟知各种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方法、操作流程、风险防范等知识,为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奠定知识基础。

浅议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现状及其对策 篇4

当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困难。总的来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的问题,二是财的问题,三是物的问题。

人的问题,就是建设主体和建设主导的问题。建设新农村,离不开人的活动。这里所指的“人”,一是农民群众,他们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二是各级干部,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引导者。要建设好新农村,必须靠农民群众和各级干部的合力推动。但在欠发达地区,由于“人”的主观意识、综合素质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不高。目前,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当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只有13%,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有29.2%,而文盲和半文盲还有7.5%。在欠发达地区,这种现象更为突出。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的机会相对要少,文化程度不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掌握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技能不强。甚至有少数地方封建迷信盛行,陈规陋习严重,这些村的群众,脑袋里装不进新思想,行动上迈不出新步伐。他们观念落后,创新意识不强;思想保守,缺乏建设新农村的勇气。由于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他们难以担当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如在我县,近几年来,初中阶段每年有千多名学生流失;高中阶段,高一年级有四千多名学生入学,但参加高考的只有一千多名,由此可以想象出欠发达地区人民受教育的现状。

其次是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不深。最近,我到农村搞了一次调研,不少农民特别是山区的农民为中央关注新农村建设、关心农民利益而由衷高兴,但也还存在不少忧虑。比如,“是不是喊一阵口号、粉刷一遍墙壁就没动静了?”“会不会又让我们交钱?”“会不会把我家刚盖好的房子拆掉?”,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内容、内涵缺乏应有的了解,认识模糊不清。同时,也有不少农民群众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以及各级干部的事,就是等着政府来投资建设,他们的主体意识十分薄弱,普遍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自己主动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我在调查中得知,部分村干部和农民群众说,搞新农村建设就是给钱,现在不知道上面能给多少钱,所以还没法确定干什么;有些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对帮建单位说,你们把钱拿来、把东西送来就行了,别的就不用你们管了;还有的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对怎样建设新农村还处于“不管不问不懂”的状态,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上面热、下面冷”、“干部热、群众冷”的现象。

再次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相对缺失。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为了拓宽增收渠道,实现发家致富,大量外出打工(实际上,欠发达地区农民的非农收入主要也是来自外出务工),有一定能力和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在外,老弱病残及妇女儿童留守现状突出,他们根本无法担负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特别是一些文化高、能力强、有经济头脑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导致很多农村没有合适的村干部人选,农村干部队伍青黄不接,村干部年龄偏大,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能力较弱,难以带领农民群众搞好新农村建设。如我县的一个扶贫村,省里和县里的扶贫部门都已出钱买好了水泥、沙子、卵石等物资,但由于村干部号召力不强,群众素质不高、积极性差,导致村里的巷道硬化一拖再拖,至今仍未完工。此外,一部分致富能人、素质较高的能人,有的小富则安,缺少开拓精神,帮扶意识不强;有的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享受更舒适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多地移居城镇,能人的带动作用不突出。在我调查的6个乡镇的12个村中,95%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部分素质高的农户打工有了一定的储蓄后,移居到城镇生活。在这些村的村支两委班子中,有4个村的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年龄结构极不合理。

第四是各级干部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政府却是主导。政府的主导作用要得到有效的发挥,就必须想办法提高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和积极性,坚定他们的信心。如在我县,通过问卷调查,有50%的乡镇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他们有的认为,像我们*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搞新农村建设的难度太大。很多农村特别是山区、林区的农村,由于受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返贫现象较为严重(1990年至,共返贫11.4万余人),现还处于脱贫的阶段,建设新农村,那是不敢想的事。有的认为,建设新农村需要大笔资金,而像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无法拿出多余的资金去建设新农村的,他们行动的主动性、工作的积极性因此而受到影响。此外,欠发达地区干部的综合素质也难以跟上新形势的需要。一些基层的干部对建设新农村的理论知识、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总体原则、主要任务和推进措施等学习不够、认识不深,没有掌握操作方法和推进手段。还有部分干部工作方式方法简单,还停留在过去靠行政命令推进工作的管理方式上,没有根据形势的变化,转变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没有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引导农民、服务农民上来。

财的问题,就是建设投入的问题。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注入。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大部分都需要用财力作保证、需要经济实力做后盾。但这些都是欠发达地区目前所缺乏且难以办到的。

首先是农民增收难度大,收入水平明显偏低。现阶段,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两块,一块是家庭种、养殖业等农业收入,文章版权归文秘资源网作者所有!一块是外出打工等非农收入。二十世纪末,由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扶贫力度的加大、打工潮的刚刚兴起,以及市场等因素影响,农民这两块收入均增长较快,对温饱问题的解决及少数农民提前实现低水平的小康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农产品供求状况的根本改变、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国家支持农业发展政策的变化,依靠传统的家庭种、养殖业增收已十分困难。对打工经济来说,随着全国打工人数的增多,对打工者素质,尤其是知识与技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这又正是欠发达地区打工农民的“软肋”,因而靠打工逐年增加收入也存在很大的难度。以我们*为例,*是少数民族自治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特别是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农林业产业发展步伐不快,农民组织化程度不够高,产业致富的`带动能力较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20,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1602元,远远低于全国3255元、全省3118元的水平,可以说是十分偏低的。由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收入不高、生活不富裕,要想让他们拿出钱来自主投资新农村建设,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其次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自我投入能力差。由于受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在欠发达地区的大部分农村,都没有建立起自己的集体经济组织。即使有一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得好的村,在农村税费改革、企业改制等一系列改革进程中,历年积累的集体资产也基本拆分殆尽,发展得好的村级集体经济少之又少,在此基础上,发展集体经济自然困难重重。特别是对于地理位置偏僻,自然资源匮乏,既无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又无人才资金等优势,基础条件比较薄弱的穷村,发展缓慢的问题更加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此外,部分村管理混乱,制度不健全等,也影响到一些村的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由于村级集体经济的落后,导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里的自我投入能力大打折扣,农村公共事业得不到发展。在我的调查中,部分示范村由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导致一些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发展项目和村庄整治等都难以筹集到资金,工作进展相当缓慢,令人感到十分的惋惜。这里有一个明显的例子,我县林区的一个村,因水渠损毁,在只需200斤水泥、50元工钱就可修好的情况下,村里居然拿不出钱,可见村级经济之薄弱。

再次是地方财力不足,地方财政支持农村发展的能力有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上级的支持外,离不开地方财力的支持。城乡统筹、以工补农,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在工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的县市,这点很容易做到。但在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有限的地方财力大都只能维持当地党政机关工作的正常运转,是“喝粥”财政,有的甚至负债沉重、难以为继,很难为农村大量的硬件设施、公共事业建设提供足够的配套资金。如拿我们所在的永州来说,全市每年安排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是800万元,即使是这800万全部分配给我县的499村,每村只有一万多,更何况全市有5000多个农村。此外,欠发达地区在争取国家资金扶持上也有一定难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会从多方面予以扶持,但国家扶持是有条件、有重点、有限度的。“先易后难、突出重点”是国家实施项目的基本原则,新农村建设也不会例外。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农村基础好、配套资金充足、建设条件成熟、示范作用强,在争取国家扶持上占据明显优势。欠发达地区则相反,许多农民才刚刚摆脱贫困、求得温饱,有的甚至还在贫困线上徘徊,基础太差,加上地方财力弱,缺乏足够的配套建设资金,且大部分欠发达地区交通信息相对不便,缺乏示范效应,因而在争取国家资金扶持上往往处于劣势。

物的问题,就是建设基础的问题。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农村公共产品等“硬件”的投入,如水、电、路、讯等网络体系。只有把农村硬件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好了,这个农村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的任务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但在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缺失,恰恰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重要因素。

首先是农村公共产品严重不足。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产品建设主要靠村集体和农民微薄的力量,缺乏稳定的财政保障和完善的投入机制,导致农村的公共产品严重不足,建设新农村往往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如对于我们*来讲,全县的公路等级还十分低下,国道还是三级路,省道还是四级路;全县10%的村不通公路,特别是林区所占的比例更大,有的林农生产生活资料运送都是靠肩背手提,翻山越岭几十公里,生产生活十分不便。全县80%的村不通自来水,仍有8万农民的饮水不安全;40%的村没有实现稳定通电,20%的村庄未通电话。此外,卫生、教育、文化、医疗、保险等社会事业设施落后,基础脆弱,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学无所上,老无所养,病无所医”的现象还是许多村庄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是农村环境卫生令人堪忧。近年来,国家在农村通水、通路、通电,改厕、改圈、建设生态家园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欠发达地区的不少地方,道路建设粗糙,厕所乱建,柴草乱垛,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污水乱流、人畜混居的现象还随处可见,管理杂乱无序,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相去甚远。此外,由于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如定销粮食和造林抚育补助粮的取消),一些欠发达山区的林农只能基本维持温饱,他们往往迫于生计,只能拿起斧头砍树,形成越穷越砍、越砍越穷的恶性循环,导致过伐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再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对农村规划的意识淡薄,有关部门对规划建设缺乏强有力的指导和管理,农村投入相对短缺,农村建设基本处于自发状态,民房设计单一、无序,呈现“有新房,无新貌”的状况,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格格不入。

浅议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现状及其对策 篇5

磐安县水务局

磐安县位于浙江中部,是全省欠发达县市之一。全县总面积1196平方公里,辖9镇10乡,人口20.84万。该县素有诸水之源之称,是钱塘江、瓯江和灵江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境内大小溪流共96条,河道总长1494公里。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财政、水利及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磐安人民勒紧腰带搞建设、只争朝夕谋发展,全县水利面貌日渐改善。一、十一五水利建设成果

十一五是我县推进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居兴县战略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期间全县水利建设以千万农民饮用水、千库保安、强塘工程、水资源保障工程为重点,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6亿元。水利在抵御洪涝旱灾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城乡基本供水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坚持把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作为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防汛防台抗旱工作上新台阶。

根据县委、县政府对于防汛防台抗旱工作的总体部署,五年来我们始终把防汛防台抗旱作为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民生至上”的理念,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得到较大提高。

1、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步入规范化。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的意见》和省防指《浙江省基层防汛防 1 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全面完成19个乡镇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并通过省级验收。

2、防汛防台抗旱机制建设逐步完善。强化责任机制,加强对防汛防台抗旱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以行政首长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责任制。强化联动机制,加强沟通与组织协调,密切部门和地区协作,形成防汛防台抗旱合力。

3、应急抢险救援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建立健全了分级负责、社会联动、区域互助、军民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机制。

4、着力做好防旱抗旱工作。进一步完善了磐安县防汛抗旱预案。加强旱情和蓄供水监测,统筹各方用水需求,确保重点地区供水需求,抗旱成效明显。

(二)坚持把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作为民生水利的重点,努力改善乡村饮用水条件。

1、工程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根据“五年任务,三年完成”的总体计划,近几年来先后实施了新渥、仁川、双峰、方前、大盘、尖山、玉山、双溪、尚湖、万苍、窈川等12座集镇供水工程,同时完成了237个行政村(452个自然村)的村级饮用水项目改造,累计新增供水规模2.49万吨/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人口15.068万人。实际完成饮用水工程投资10617万元。

2、工程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从项目计划落实到开工建设实施,始终抓好工程建设管理,实行项目统一设计,推行饮用水管材统一采购,保证饮用水管材质量,降低原材料成本。开展农村饮用水工程建后管理调究,确立了长期承包、产权拍卖、竞标投资建设等三种长效管理模式,开创了全省饮用水改造管理经验先河。

3、饮用水水源和水质保护得到进一步提高。一是开展水源水质定期检测。08年开始对安文镇马蹄坑水库等10座水库山塘进行水质检测,受益人口近9.3万人,保障水源水质的安全。二是免费安装饮用水消毒设备。对饮用水进行消毒是安全饮用水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省厅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保证农村饮用水安全,我县自07开始累计对60多个村免费安装了消毒设备,保障了农村饮水安全。

(三)坚持把强塘固房等工程作为水利建设的龙头,全面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1、千库保安工程进入攻坚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保护民生,保障民安”的“强塘固房”工作精神,抓住重点,稳步推进,加快我县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五年来先后实施完成大路、长北坑、上马坑、小桥、桐背等11座小型水库和五丈岩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目前仍有茶潭、下畈、源头和日月潭等4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在建,预计在2010年底前全面完成。

2、小流域堤防加固成效显著。小流域堤防加固自2008年开始实施,已先后完成了冷水镇龙溪、方前镇方前村、双溪乡西溪和尖山镇大门坑4个项目的防洪堤加固工程。2010年度计划上马8个乡镇23个村的小流域堤防加固项目。预计到年底止,我县小流域堤防加固将完成9个大的项目共18.37公里,工程投资将达4498万元。

3、山塘安全整治工程稳步推进。针对部份山塘建成时间早、建设标准低、存在隐患多的实际情况,近年来积极开展了病险山塘安全整治工作,以汛前安全检查情况为依据,对隐患严重的优先给予安排整治,根据各山塘存在的问题,针对性进行坝体加固、坝体防渗、坝 3 坡整治、洪道整修、启闭机改建等工程建设,已累计完成40余座山塘的安全整治。

(四)坚持把小农水项目作为民生水利的抓手,有效推进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1、实施农村河道整治工程。围绕“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总体目标,力求因地制宜,倡导就地取材,注重简单修复和生态建设,提高农村河道防洪能力,美化农村水生态环境。五年来累计完成农村河道清淤整治96.95公里。

2、开展以灌区改造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入手,开展以灌区节水改造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后实施了尚湖、茶潭、双溪3个灌区改造工程,完成渠道改造55公里,新建堰坝17条,机埠改造4座。

3、小型水源工程建设有效推进。结合集镇供水、小农水、农业开发等项目,先后建成方前小坑、大盘里西坑、双溪金鸡岩、冷水小北坑、深泽西华坑、仁川东坑及东胡庄、后塘、市口、平象等10座小型水库山塘工程,目前仍有窈川奇龙坑、万苍秧田坑2座在建水库项目。预计十五期末工程投资将达2300万元,新增库容约250万方。

4、水资源百亿保障工程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好溪水利枢纽工程组织并完成了水库淹没区实物调查和复核,工程项目建议书获省发改委批复。花溪水库扩建工程项建书获省发改委批复,工可报告正在编制中。

(五)坚持把加强管理作为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推动水利新发展。

1、大力开展河道采砂和水土保持执法监督管理。加强砂场监督管理,及时查处乱倒费渣、超范围开采、乱排浑水等违法行为,确保河道堤防和防汛安全。严格落实水保方案编报审批,与部门加强协调,有效改善了水保执法的被动局面。

2、强化水资源管理。深入开展水法律法规宣传,及时做好取水许可审批和发证工作,加大对违法取水的打击力度,确保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抓好重点项目取水实时监控装置安装,规范集镇供水工程供水计量,安装集镇供水计量装置。进一步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实施取水许可、审批及有偿使用制度。

3、加强小水电行业管理。加快水电站更新改造项目实施进程,完成五丈岩、友谊、大盘等3座电站更新改造。强化水管单位管理,科学调度,统筹兼顾,确保水库安全度汛。加强行业安全生产宣传,开展水电行业安全管理年检工作,组织开展水利安全大检查,确保全县小水电安全生产无事故。

4.强化水利队伍管理。以贯彻落实中央“四个文件”精神为抓手,强化水利队伍作风和效能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在全系统弘扬求真务实、防腐倡廉的工作作风。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和机关内部管理的规章制度,注重干部业务能力的提升,组织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水利干部职工服务新时期水利工作的本领。

二、我县水利工程现状及薄弱环节

十一五是我县水利建设项目最多、投资规模最大、成效最为明显的五年。通过十一五期间水利工程建设,我县水利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由于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我县水利基础设施依然比较薄弱,5 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县工程性缺水和局部地区资源性缺水矛盾依然突出。通过前几年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的实施,农村饮水管网基本得到更新改造,同时配备了饮水消毒设施,农村饮用水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比较明显不足的是,除集镇供水覆盖范围以外的大多数农村饮用水项目还缺少配套水源工程,在干旱面前,农村饮用水紧缺问题依然相当严重。

2、防洪减灾能力建设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亟待提高。流域性防洪工程还没有全面达到规划的标准,防洪抗灾的安全度不高,洪水威胁依然存在。多数集镇防洪工程没有形成有效的闭合圈,许多农村堤防年久失修,防洪标准仍然很低,防洪安全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3、病险山塘整治任务繁重,山塘度汛安全压力很大。全县山塘水库540多座,通过前几年的千库保安工程,病险的小型水库已基本得到除险加固处理,但10万方以下的山塘,从普查情况看,很大部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亟待整治和处理。

4、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比较突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体制不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节约的机制体制还不够健全,“重建轻管”、“重骨干轻配套”的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水利投资渠道单

一、规模较小,不能满足水利事业发展需求。水管单位体制改革任务艰巨,特别是基层水管单位机制不活,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经费不足,影响水利设施的安全运行。

5、水利规划和项目前期较为滞后,影响水利事业整体发展。一方面我县地处山区源头,项目工作存在先天不足。一是小项目多、大 6 项目少,境内没有大江大河,没有连片大的灌区,没有大型水库工程;二是分散村项目多、骨干项目少,我县许多水利项目单个工程量普遍较小,缺少骨干项目;三是乡村水利建设项目需求总量多、可与上级对接争取的项目又比较少,特别是乡村小溪小沟标准较低的防洪工程,解决饮水和灌溉的小型水源工程,小型山塘和防火塘的清淤整修等等,基层需求强烈,但无法上级进行项目对接,无法获得上级支持。另一方面,我县项目的规划和相关前期工作相对比较滞后,影响水利事业整体发展。

6、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筹集困难,成为水利发展的重要制约瓶颈。水利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近年来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建设任务不断加重,建设资金筹集难问题非常突出。一方面是上级配套比例依然较低。如万里清水河道,省补助资金为每公里不到3万元,农村堤防加固工程补助比例为40%,千库保安工程补助比例也仅为40%左右,地方资金配套压力很大。另一方面是我县财政安排难,乡村自筹能力低。我县是欠发达地区,县级财政非常困难,乡镇配套资金更是难以落实,村级集体经济又普遍较薄弱,资金筹集相当困难,严重影响群众建设水利的积极性,影响水利工程的顺利实施。

7、基层水利队伍建设与形势发展存在较大差距。科技不断进步,形势不断发展,对我们水利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现状看我县基层水利队伍还不能完全与建设现代水利工程的要求相适应,水利业务、工作能力等方面都还有待于提高。三、十二五水利发展目标与配套政策建议

(一)十二五水利发展目标

十二五是我县水利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新要求、积极适应发展形势新变化、妥善应对发展阶段新挑战的时代要求,我们要在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管理、深化水利改革的同时,着力解决问题最突出、矛盾最集中、群众要求最紧迫的水利问题,增强民生水利保障能力,扩大民生水利成果,使水利更好地惠泽民生,造福人民群众。十二五我县水利建设总体目标可以概括为“突出两个重点,完成三大任务,抓好四项工作”。

第一,就是要突出两个重点。抓好花溪水库和好溪水利枢纽两大重点工程建设。

一是抓好花溪水库工程建设。为解决云山开发新区及县城老城区双水源供水问题,计划上马建设花溪扩建工程,新建水库总库容467.5万方,正常库容378.6万方,项建阶段概算总投资为9986万元。

二是开展好溪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好溪水利枢纽磐安项目包括虬里和流岸两座中型水库建设,其中虬里水库坝高55.5米,总库容2276万方,流岸水库坝高64米,总库容3156万方。概算总投资为83740万元。

第二,加快完成三大任务。全力抓紧抓实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城市防洪工程和小流域堤防加固工程三大任务。

一是进一步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因地制宜地采用集中供水、分散供水、城乡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等方式,加快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同时要健全农村供水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按照磐安 8 县2010~2013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计划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万人,新建10座合格水源,以及落实200处饮用水工程长效管理机制。十二五期间计划总投资2200万元。

二是进一步加快小流域堤防加固工程建设步伐。目前我县还有一半左右的小河流达不到规定的防洪标准,成为防汛抗洪工作的薄弱环节。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好溪、溪炉港、西溪、玉虹溪等流域堤防加固30公里,总投资8500万元。同时,要全面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工作,落实好监测、通信、预报、预警等非工程措施,建成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

三是进一步加快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步伐。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建城市防洪堤3500米,新建堰坝10座,概算投资1400万元。切实完善城市防洪体系,保障城市防洪安全。

第三,着力做好四项工作。在加快完成三大任务的同时,抓住群众期盼、成效显著的民生水利项目,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和规模。

一是大力开展新建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在上一轮的千万农民饮用水改造工程建设中,受建设资金等方面的制约,我县许多农村自来水工程普遍缺少水源配套工程,乡镇集镇供水均为单一水源,无双水源保障,遇到干旱年份,饮水困难问题还无法解决。新建小型水源配套工程成为下一阶段的一个工作重点。

二是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十二五期间计划以高效节水灌溉、现代化灌排渠系、节水改造等工程为重点,新建渠道20公里,堰坝20座,喷微灌3000亩,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三是抓好重点屋顶山塘整治工程。根据普查结果,目前我县有300多座山塘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问题,对防洪安全构成重大隐患。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县将开展53座屋顶山塘整治,消除山塘险情,确保山塘防洪和兴利等功能的正常发挥。

四是开展农村水环境整治。当前,农村河道淤积堵塞、水质污染恶化、功能丧失、效益衰减等问题十分突出。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农村水系治理、河道清淤疏浚、水污染防治等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治山、治水、治污相结合,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改善水域水质,恢复河道功能,美化人居环境。

(二)配套政策建议

1、加大对花溪水库和好溪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政策扶持。花溪水库和好溪水利枢纽是我县十二五水利的工作重点,两项工程合计投资将近10亿元。特别是花溪水库工程,是解决我县新老城区饮水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项目上马势在必行。但由于我县财力有限,建议上级部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2、建议将小型水源工程列入省级资金补助范围。我县许多农村自来水工程普遍缺少水源配套工程,遇到干旱年份,饮水困难问题还无法解决。建设小型水源配套工程基层需求强烈,积极性很高。但苦于上级部门没有资金补助,县乡村配套难度较大,工程建设非常缓慢,成为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的一个短腿。因此,建议将小型水源配套工程列入省级资金补助范围,切实推动水源工程建设。

3、建议加大农村堤防建设省级资金补助比例。我县农村堤防标准低,工程建设相对滞后,是防汛防台安全的一个重要隐患。根据《磐安县主要河道堤防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县将开展小流域堤防加 10 固30公里,新建农村堤防50公里,可以说基层建设需求非常强烈。而目前小流域堤防加固项目省级补助比例为40%,同时农村规模较小的堤防项目还难以列入加固项目补助范围。因此建议扩大农村堤防加固项目补助范围和资金补助比例。

4、加大源头地区水环境保护的政策扶持。我县素有诸水之源之称,是钱塘江、瓯江和灵江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境内大小溪流共96条,河道总长1494公里。近年来我县持续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庄严兑现送一江清水给下游人民的承诺。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成果。因此建议加大源头地区水环境保护的政策扶持。

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 篇6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部经济地带,除昆明周边区域外均属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农业人口众多,城市化进程落后。本文以云南省罗平县明格村为例来分析我国欠发达地区村庄的发展特征及其规划要点。村庄规划的一般性问题

现行的城市规划法律体系中,涉及村庄规划的国家级法规和规章只有《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及《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两个文件。按照这两个文件的指导,村庄规划一般应参照村镇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编制;而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地也通常是按照村镇规划标准进行编制的。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往所编制的村庄规划主要集中

1.1 我国村庄的总体特征

(1)规模少,布局分散

这是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低和便于耕作管理的要求造成的。在乡(镇)域范围内,有许多规模大小不等的村庄和集镇,形式上是分散的个体,实质上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他们在生产、生活、文教、服务和贸易等方面形成网络结构体系,呈金字塔形分布。

(2)村庄类型多样化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自然生存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历史文化背景差异巨大,造成各地村庄在结构布局形态、社会经济职能、民俗民风、生产特点乃至建筑风格等多方面呈现多样化的格局。

(3)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大

各地区村庄生产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的不同,造成村庄的规模、分布密度、生产能力、经济效益及农民的物质文化水平等各不相同。

1.2 村庄建设发展的一般性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以往的村庄规划所遇到的村庄建设发展的主要问题概括起来集中表现为:土地浪费严重、资源利用差、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环境差、难以培育工商业文明、生产要素市场难以建立、环境污染难以治理和村庄自身特色缺失等八个方面[1]。

1.3 传统村庄规划的体系构建

根据现有的两个法规文件的规定,村镇规划包含村镇体系规划、村镇(庄)总体规划和村镇(庄)建设规划三个层次;而涉及村庄规划的主要是村庄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并且在实际的操作层面,常常将后两个层面的规划合并编制,统称为“村庄规划”。实践证明,村庄总体规划与村庄建设规划的合并能够提高规划的效率,有利于村庄长远发展与当前建设需求的结合,便于操作实施。

1.4 村庄规划所涉及的一般性问题

已有的研究表明,村庄规划在内容上所涉及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人口与用地的合理计算问题、村庄的规划布局问题、村庄的道路交通问题、村庄公建设施的配置问题和村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保护问题等方面,这些问题在《村庄规划若干问题探讨》[2]中有过深入探讨,此处不再赘述。欠发达地区村庄规划的非常规性问题

2.1 山地多,耕地少

欠发达地区的村庄一般位于山区,也正是由于山地的比例过大造成了生存、生产、生活所依赖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同时交通不便,其村庄自然也就比较落后。而较大的平原或坝区往往是比较发达的城镇和村庄所占据,并且这种情况在西部欠发达省份(如云南、贵州)尤为典型。山区的村庄通常会依托一小片平地进行耕作,而村民的民居建设多位于山上依山而建。由于山地多、平地少,农业基础薄弱;交通不便,无其他产业支撑,从而导致经济长期不发达。比如罗平县明格村,全村耕地面积410亩,仅占土地总面积的6.83%;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71亩,远远低于平原地区的耕地数量,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只有林地较多,面积2050亩,可占总面积的34.17%,但由于国家的山林保护政策,林木的经济效益往往无法发挥。

2.2 区位偏僻,远离中心城、镇

欠发达地区的村庄通常都远离中心城市,甚至距离中心镇、集镇都较远。这种区位条件也限制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使之无法受到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无法享受到中心城镇产业转移所带来的机遇,长期以来只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相对封闭、内向的进行缓慢发展。如明格村离罗平县城60余公里,且多为山路,长期只能依靠所处九龙瀑布景区的外围区位进行部分游客餐饮接待来带动经济发展,而且形成的规模不大,品牌效应不明显。

2.3 人口数量少、素质低

由于发展的滞后,欠发达地区人口的增长动力主要依靠其自然增长。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相对宽松,通常这些地区自然增长率会比较高,但如果考虑到机械增长因素,这些村庄的人口,尤其是素质较高的人口,多向发达地区和城镇迁移(即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且迁移速度高于自然增长,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常呈现负增长的趋势,这也就导致了这些地区长期以来人口数量少、劳动力不足、素质低下,并且人口的结构也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如明格村的总人口只有不到600人,青壮年劳力则更少,连组成一个稍大型的工厂所需的人力资源都不足。如此,要想走大规模工业化道路,使该村的经济达到发达地区村庄(如江苏华西村等)的水平是十分不现实的。

2.4 社会及市政基础设施落后

相对于发达地区的村庄,欠发达地区实际的发展水平有限,其自身没有经济能力改善社会和市政基础设施;外来资本又没有动力对该地区进行投入。由此所造成的现实是很多村庄没有上下水设施、没有小学、图书室、医疗室等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其卫生条件堪忧,生产生活长期处于很低的水平。

2.5 法治观念、管理观念滞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欠发达地区的村民由于长期为生计奔波,忙于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其经济形式具有自然经济和小农生产的特征,长期脱离社会化生产分工和协作,导致其观念的落后、封闭,尤其是法治观念的缺失和村庄管理层管理理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形势。

这样以来,即使有科学的《村庄规划》,也无法得到管理层的透彻领会和真正认可,难以真正落于实处。因此在欠发达地区编制村庄规划,更应当注重规划编制的过程。欠发达地区村庄规划的编制过程,应当成为对村民普法教育、对村庄管理者更新治村理念的过程。

2.6 规划重视不够,经费不足

由于欠发达地区在市域、县域甚至乡(镇)域范围内所处的地位常常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上级主管部门(一般是所在县的城市建设或规划管理部门)对于其规划也较城市和中心镇的规划重视不足,直接导致上级经费投入不足甚至没有规划费用的投入。而实际中这些地区的村庄又根本无力承担正规规划院高昂的规划费用,或者即使有些经费也不愿投入到非直接效益的规划之中。村庄经济实力远不能跟城镇相比,如果得不到专项经费支持,规划编制经费很难筹措,编制经费短缺使得村庄规划流于应付。为了应付规划检查,行政村组织往往自己或委托上级管理部门简单做个规划,这样,规划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不足便成为理所当然。

2.7 少数民族聚居

欠发达地区的村庄很多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西南诸省尤其突出。一方面这会加强该地区发展的紧迫性;但另一方面,少数民族蕴藏了丰富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文化,也为其发展带来隐性的有利条件。欠发达地区村庄规划的要点(以明格村为例)

3.1 明格村现状的简要分析

(1)道路系统:现有的道路网系统尚未完善,各级道路普遍偏窄;村内小巷狭窄弯曲,消防车无法进入;除过境路外,村内其他道路均为质量较差的水泥路;道路附属设施不够齐全。

(2)村民住宅:住房布局散乱,住宅用地严重;房屋多为砖木结构,通风条件不良,质量较差;建筑风貌参差不齐,新建的砖混农家乐建筑对原有村落风貌破坏严重;环境脏乱,卫生状况差。

(3)公共设施:小学规模太小,教学设施不完善;无幼儿园、医疗所等设施;村内商业点店铺店面凌乱,无良好的商业环境和商业气息。

(4)市政基础设施:排水不成系统,生活污水无处理;村中乱拉电线,存在火灾隐患。

(5)环境卫生:生活垃圾缺乏管理,闲置空地内和排水明沟垃圾较多;居民家庭多露天或简易厕所,卫生条件差。

(6)景观环境:绿地率低,缺少公共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河流岸线绿化较差,垃圾较多;村内“裸”房子居多,严重影响村的视觉环境。

3.2 规划内容与思路

针对欠发达地区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明格村实际,笔者认为其村庄规划在满足基本的规范要求的基础之上,尤其应当突出重点、抓住中心,避免“面面俱到”而“面面不到”。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所谓重点和中心也只能有一个。对于几百人的一个村子,无论如何难以聚集多大力量做出多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因此村庄规划的内容与其遍地开花,不如集中力量研究好主要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经济滞后),办好一件事,谋划一个发展思路,解决好一个问题……。

就明格村而言,由于其属于自然村庄,经济主要依靠基础农业为支撑,附带旅游餐饮接待服务,所以明格村的发展在做好农业这个基础的前提下,尤其应强调特色农业的发展,走以农

带商,以商促农的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集中力量做好几个方面,不能贪大求多,具体归纳为五个“一”的发展思路,即:

(1)一个目标:即和谐农村建设,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合理发展)和人与人的和谐(文明的提高)。

(2)一个中心任务:即经济发展,抓住以农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方向,带动农家乐的餐饮接待业。

(3)一条主导产业链:即绿色农业――延伸产业(农业产品浅加工、绿色服务业)。

(4)一个窗口:即能够反映明格村自然生态及丰富资源的窗口,通过一个重新整合的村落风貌,来表达这个窗口的形象。

(5)一种新面貌:即明格村新的物质环境与精神面貌,物质环境包括生产环境的改善,生活环境的美化,生活物质内容的丰富,精神面貌包括,人的满足感增加,对未来充满希望。

同时,规划的主要内容,重点也需围绕这五个“一”来展开,包括:(1)合理布局村庄发展用地,明确未来发展方向;(2)理顺村内道路交通,处理好内外交通的联系;(3)改造村庄生活环境,包括卫生、生活、生产、旅游接待环境;(4)营造特色村庄景观,包括建筑风貌的统一,突出明格村的自然景观特色;(5)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给排水、电力电信、污水处理等;(6)建立新的管理体制,为将来作为旅游餐饮接待区的建设打下组织基础。

3.3 功能布局的调整

依据突出重点这一规划主题,本次规划在用地调整上以增加“合力”为核心内容,将原有的两个不同村落(上明格村和下明格村)的空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空间关系,使其组成一个完整的环境空间,更好的发挥作用,从而使整个规划区形成“一轴、一带、三片”的格局:

(1)“一轴”:即原村庄道路,穿越整个村庄的主干道构成的村庄发展主轴。

(2)“一带”:即一条滨江绿化带。

(3)“三片”:以现状形成的居住村落形态,将整个规划区分为三个片区,即北部村民居区,南部村民居区,以及位于河道两侧的新规划居住和管理片区。

3.4 村庄特色规划

村庄特色是吸引外来投资及外部消费对象的重要因素。明格村有山有水,环境优越,同时处于旅游景区的外围。规划在保持现有格局和风貌的基础上,力求将山、水、绿地、村庄各项用地融为一体,注意地方特色的挖掘,将当地民居文化的特色融入村庄建设之中,使山区村庄环境和景观建设的特色得到更充分的体现,营造出“山中有村、村内有水,水绕村行”的自然村庄特色形象。因此,规划考虑从“一种风貌、两大特色、三个要素”三个方面形成有主有次,点、线、面相结合的特色系列:

一种风貌:即以自然村落的肌理为主调的纯朴乡村风貌。

两大特色:紧紧抓住山、水、村相依的特色,使山青水秀成为村庄最突出的两大特色。

(1)山青:对村庄周围的山体加强绿化,使之成为村庄的绿色背景。有山之处,建筑布局依山就势,相得益彰。

(2)水秀:充分利用现有水系景观,规划把水系揉进村落,使村庄有青山的衬托,房前屋后有潺潺流水,面对一片开阔的田园风光。

三大景观元素:

(1)休闲空间:为了使城镇空间更为通透和具有现代感,规划将在重要地段设置各具特色的广场,一是使村庄空间富有变化;二是为村庄增加 “客厅”,它是表现村庄形象的重要窗口。

(2)游览空间:依据现状条件,在村庄北部、中部、南部设置一个休闲游园,设计充分突出滨水特色,使公园成为村庄景观的“点睛”之笔。

(3)休闲绿化带:滨水绿化带,以地方性民俗民风为主要文脉,沿江设置部分休憩的小品设施,利用绿化营造不同氛围的空间环境,形成丰富的、多层次的外部空间环境。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村庄规划的差异

通过上述分析和实例说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村庄规划的差异可概括为:①内容差异:后者追求全面发展,注重协调,而前者更突出重点,特别强调经济的发展;②产业差异:前者较之后者更注重农业基础,走以农带商(或以农带工,尤其是加工业)的绿色产业发展道路,而非大规模工业化生产;③用地布局差异:前者以基本的宅基地划分为主,而后者多参照城镇居住小区规划进行布局;④发展策略差异:前者多利用后发优势,尤其是古建筑、古民风保存完好的优势,并常利用山地打开发展的思路,强调对山地的开发;后者则多利用先发优势,走工业化道路;⑤灾害防护差异:由于地形条件的不同,前者的村庄灾害防护多以防洪为主,而后者则以防涝为主;⑥特色差异:前者更强调原始古朴、自然生态的村庄环境特色,主要是对现有村庄空间格局的保护、建筑的维护与更新、生活环境及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别于发达地区的建设向城市特色发展的趋势;⑦编制过程差异:前者更注重规划编制的过程,规划过程强调村民的参与,强调规划人员与村民的互动及对村民村官规划普及教育;⑧经费来源差异:前者以多方筹措和政府财政支持为主,规划行为更少市场性、更多计划性,而后者多实力雄厚、自筹经费。结语

尽管欠发达地区有诸多制约发展的欠发达因素存在,但其村庄规划却不应是“欠发达”的。该地区的村庄规划凭借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产业基础、民俗风情和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在规划布局、建筑形式、建造方式、环境利用和资源开发各方面都可舒展地方特性、挖掘传统文化,创造具有鲜明山乡村寨特色和浓郁乡土文化氛围的村庄规划。如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先行;改变现状农村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落后面貌将成为推进国家整体文明的大事,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浅议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现状及其对策 篇7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存在问题,对策,城镇规划

具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成果显著。与此同时, 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而要缩小差距是非常艰巨的任务。

1 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 经济欠发达地区, 由于受经济、地理条件和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制约, 与苏南和浙江沿海一带的小城镇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 不能适应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要求。

1.1 城镇建设不能科学规划布局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 在小城镇建设的前期, 缺乏科学的规划;小城镇形成雏形后, 进行城镇规划, 但又难执行。1.1.1缺乏整体规划, 在小城镇建设上存在自由主义。小城镇发展的内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外因是交通的发展。在陆路不发达的时期, 小城镇的发展依从水路。随着陆路的发展, 小城镇的发展依赖于公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 (镇) 由于缺乏财力, 小城镇的建设都是依赖上级政府所建设的公路。为了拉动土地经济, 乡 (镇) 政府率先在公路边建起办公大楼, 不惜借债, 不惜改变南北采光方向。政府率先到路边发展, 政府的下属单位也要求沿公路发展, 造成这些小城镇的地图是长带形的。政府机关办公楼、工厂、学校、商店、居户等, 都沿着公路发展。这样的建设谈不上超前意识, 更谈不上科学布局。小城镇建设之初, 感觉街道还比较宽敝, 但3~5年后, 随着人口、车辆、店外店、摊外摊的增加, 人流与车流交织在一起, 小城镇成了阻塞交通的瓶颈。上级交通管理部门为了解决小城镇的交通瓶颈, 总以改道为措施。然而, 当公路的路线改变后, 小城镇的地图也随之改变。乡 (镇) 政府的办公大楼要动迁, 其下属单位也要紧跟着政府大楼动迁。

1.1.2 小城镇建设难以按照规划执行。

由于规划管理缺乏权威性、严肃性, 规划方案常常随着主要领导人更替和注意力转移而改变。一些领导干部对规划权威性认识不足, 思路不清晰。且在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为了办企业, 不惜破坏自然景观;为了办企业, 不惜破坏湖畔、湖面, 建设宾馆饭店, 任其污水流入湖内。二是为了突出“亮点”, 不顾交通安全隐患, 在交通的三叉路口, 建起小游乐场, 导致交通不畅。三是为了超额完成财政收入指标, 将黄金地块拍卖。由于规划没有权威性, 导致小城镇无规划的建设, 布局不合理, 城镇公共基础建设分散杂乱, 工商、税务、公安、司法、学校等职能部门不集中, 城镇功能区域不完善。由于规划没有综合意识, 建设随意性很大, 重复破坏现象严重, 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1.2 环境治理落后

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在环境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乱占道。一些店主觉得店铺面积小, 千方百计地侵占街道搭棚, 形成“店外店”;不能搭棚者就将商品摆在路边, 形成“店外摊”;另外, 一些居民也将杂物乱堆乱放于街道。二是乱停车。货运汽车、客运汽车、农用车、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乱停乱放现象严重。三是乱丢乱扔垃圾。垃圾乱丢、乱扔现象严重, 居民环保意识差, 相关部门管理不善。四是乱贴乱放广告。小广告乱贴、乱放。五是乱养小动物。家禽散养, 四处横行, 排泄物污染环境。六是乱拉线。照明电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网络线、晾衣线等随意乱拉, 极不规范。

1.3 基础设施薄弱

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 由于财力不足, 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 短期行为突出。街道是依赖上级政府所建的公路, 投资改造少, 街道狭窄, 交通不畅, 路面不平, 环保设施不健全, 甚至没有下水道。缺少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站, 县城以下的城镇没有专门的文化体育场设备设施。“三场” (广场、停车场、运动场) 不全, 甚至没有。

1.4 规划建设生态意识不强, 缺乏生态空间和生态系统

城区内绿地严重不足, 缺乏绿化设施。楼房密度太大, 遮光现象严重。由于生态意识不强,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 在任务的压力下, 常引进一些污染环境的企业。这些企业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 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规划常不到位。

2 加快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的对策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 是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为解决农村一系列的现实矛盾指明的方向:发展小城镇, 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发展小城镇, 有利于解决现阶段农村一系列深层次矛盾, 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因此, 经济欠发达地区必须抓住机遇,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 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把一般乡镇建成规模适度、特色鲜明、生态优良、环境优美、充满活力的新型小城镇, 成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平台和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火车头”。

2.1 提高小城镇建设规划的意识, 规范规划的修编和实施2.

1.1提高县 (市) 、乡 (镇) 党委和政府领导干部的认识。组织县 (市) 、乡 (镇) 党委和政府领导干部学习、研讨科学发展观, 让他们真正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增强他们科学发展、总体规划和执行规划的观念, 摆正政绩与发展、政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1.2 推进小城镇规划和修编科学化、民主化。

小城镇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蓝图、管理的依据、经营的纲领, 对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布局、规模和功能定位起着指导作用。因此, 小城镇建设一定要规划先行[1,2]。规划建设要以人为本, 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 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统一。一是变依赖公路为依托公路。区分街道与公路, 消除小城镇的交通瓶颈, 消除交通安全隐患。即使是把公路作为一条街道, 也要拉开宽度;规划要留出停车场, 保证交通畅通。国道和省道要与街道绝对分开。设10~20 m宽的绿化带分隔, 减少事故和对沿路两侧的噪声、尾气和粉尘污染。二是小城镇规划要统筹兼顾, 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改变过去沿路一条街长带型的公路城镇, 明确划分工业区、商贸区、居住区。特别是工业区与居住区要严格分开, 中间设立生态隔离区和绿化缓冲带。合理规划布局建筑密度, 控制容积率。三是树立“保护环境发展经济”的观念。在保护环境发展经济方面, 要吸取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过程中, 不能不顾环保而引进污染环境的企业。对于所有引进的企业, 都要坚持生产设施建设和环保设施建设同步进行, 同步验收, 防止若干年后这些企业被迫再转移[3]。四是保证有足够的绿化空间。坚决执行城市规划规定, 旧区改造绿地率不低于25%, 新区建设绿地率不低于30%。在城镇规划建设中, 要合理用地, 科学投资, 搞好绿化, 即使现在条件不具备, 也要在规划上定好位置, 预留出足够绿化用地。五是留有足够数量的活动和运动空间。除广场外, 还要有运动场地, 以及休闲、娱乐、交流、演出场地, 提高城镇文化品位, 满足人们精神、文化、健身等各种需求, 不断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六是保护好文物和名胜古迹。七是在规划新城区的同时, 更要规划老城区的改造。八是小城镇规划初步方案或规划修编初稿要公布于众, 让更多的本土专家参与讨论, 提出修改意见, 要通过同级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修改, 最后通过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定稿。县 (市) 城中心镇规划要通过全县 (市) 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定稿。

2.1.3 维护规划的连续性和权威性, 加强规划的监督管理。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加强规划管理和执法。要保持规划的连续性, 维护规划的权威性, 对规划的实施管理一定要严格, 对不遵守规划的建设行为一定要认真查处。小城镇规划的实施, 要接受上级规划部门的监督, 县 (市) 城中心镇要接受地 (市) 规划部门的监督, 乡镇小城镇建设实施要接受县 (市) 规划部门的监督, 要接受群众、政协和人大的监督。在实施过程中, 若需要修改, 一定要按程序进行审查和审批, 要通过人大讨论通过, 并接受其监督。

2.2 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2.2.1 硬件建设。

硬件建设就是要投入资金。垃圾处理要有转运、消化的渠道。污水净化要有流出渠道和净化的场所。车辆不能乱停, 要有停车场地。

2.2.2 软件建设。

软件建设是要让“保持环境美”深入每个居民的灵魂深处, 提高居民文明的思想境界。一是制定乡 (镇) 规民约和社区居民民约。让居民自己讨论并约定, 做到互相监督, 互相促进。二是建立专人管理机制和专人监督机制。公共场所卫生由专人负责实行考评制。三是建立卫生长效机制。四是强化执法, 从源头抓起。比如, 严重污染环境的方便塑料袋, 要通过执行《环保法》, 对生产厂家和经销商家实行制约或取缔, 促使他们转产, 生产或销售方便袋的环保替代品。

2.3 建立健全多元投入机制, 解决制约小城镇建设资金“瓶颈”2.

3.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加大政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县 (市) 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县城以下的小城镇建设, 并对财政困难乡 (镇) 给予重点倾斜照顾。对于县 (市) 城以下的乡 (镇) 土地出让金, 要取之于乡 (镇) 土地还之于乡 (镇) , 用于小城镇建设, 专款专用, 县 (市) 财政对其实行监督[4]。县 (市) 城以下的乡 (镇) , 要依靠上级政府对教育文化的投入, 建设好适度规模的初级中学、小学、幼儿园和文化体育场所;依靠上级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 建设好卫生院和防疫站。

2.3.2 加快住宅小区建设, 加速小城镇良性发展。

依托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公路交通、集镇贸易市场等资源, 建设规模住宅区, 不仅能够解决小城镇建设资金缺口问题, 更重要的是建立了社会安全体系, 推进社会和谐。有了规模住宅区, 把分散的农户集中到小城镇, 以促进广大农村的安全和稳定。让“三留”人员安全, 让外出经商或务工人员安心。一是给“留守妇女”增加安全系数。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村庄都只剩下老人和儿童, 这是犯罪分子的侵袭对象。二是给“留守儿童”增加安全系数, 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留守儿童”能够集中到城镇幼儿园、小学、中学就读, 可以提高他们的安全性, 让农村孩子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是给“留守老人”增加生命安全系数, 有病可以就近及时医治。

2.3.3 制定优惠政策, 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多方引进资金和项目, 把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吸引到小城镇来, 形成人气聚集效应。

2.3.4 充分运用市场机制, 推进有关行业市场化。

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 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住宅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供水、供气、供热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行业。政府要做好服务工作, 做好协调工作;银行要支持这些行业上规模, 上档次。

3 结语

总之, 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任务艰巨。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 要正确处理时间、质量与目标的关系;同时, 要不断地探索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要研究有效的解决方法和渠道。

参考文献

[1]尹德喜.加快新型城镇建设促进村镇城市化发展[J].城乡建设, 1994 (5) :21.

[2]王安石.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J].上海农村经济, 1997 (1) :26-28.

[3]岳立军.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J].中国土族, 2002 (4) :25.

浅议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现状及其对策 篇8

那么,当前梅州市各中学实施的教师评价采用何种方式?哪种方式的教师评价是科学合理的?有无具体实施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教师心目中的理想评价体系是怎样的?这些疑问代表了一线教师对教师评价的思考和教育管理者对教师主体的关注,亟待解答。基于此背景,本问卷调查主要以梅州市各中学教师为调查研究对象,立足现实,旨在掌握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学教师评价体系的现状情况,探讨存在的问题。

问卷以选择题的形式从个人基本信息、学校工作环境、工作压力情况、教师评价的基本情况、教师对评价制度的意见、期望和职业认同度等六个方面进行调查。2014年9月至2015年2月,有来自16间中学的部分教师参与调查,另外有部分教师通过网络参与了调查,最终获取有效问卷数目为971份。虽然本调查的样本绝对数量并不很大,但是已经能够照顾到梅州市中学教师的各个层面,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应该可以客观反映梅州市中学教师评价的现状。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见表1(下页)。

二 、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学教师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多数教师比较关注现有的教师评价活动,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较高,但普遍感觉工作强度繁重,工作有较大压力,职业认同感不高。

表2、表3(见下页)显示超过七成的教师觉得教学工作环境还是不错的,但有47.48%的教师感觉工作比较繁重,近二成的教师感觉工作非常繁重。对工作压力的调查数据显示,有73%的教师觉得有压力,其中有约两成的教师觉得非常有压力,54.79%的教师觉得压力来源于工作量,近五成的教师觉得个人财务状况带来压力,二成多的教师觉得学校制度和身体状况带来压力。

(二)评价目的仍然以奖惩性为主,评价结果用于奖惩。

从表4、表5(见下页)发现本地区现行的评价方式主要是奖惩性评价,评价周期多为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学期或学年结束后作总结性评价,评价的结果主要用于教师的奖惩。具体就是将教师分成不同等级,根据评价的结果分别进行奖励、降级等处理,并以此作为提干、评职评优的依据。

(三)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内容片面量化。

从表6(见下页)数据可以看出,本地区现行的教师评价的主要形式是打分制,即量化评价表。写书面总结说明教师的自我评价是存在的。但是从很少人选择开座谈会和个别面谈来看,本地区的教师评价不注重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交流,不了解被评价者的感受,这样就无法反馈评价开展的情况。

从表7(见下页)数据看,本地区教师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校规定的评价量化指标、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水平。量化能够用数字说话,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简单明了。不可否认量化的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教师。但是,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忽视了教师的大量隐性工作。另外,过分重视学生成绩,这样就会造成教师片面追求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对学生品德等方面的教育,重新走上应试教育的老路。

(四)评价主体单一,不重视评价结果的反馈。

从表8、表9(见下页)调查情况看,目前,本地区教师评价中,评价主体主要是领导及学生,教师的自评结果不被重视,评价人员与被评教师很少会共同商讨评价结果,说明评价者对被评价者自身的认知并不重视。作为被调查对象的教师们,希望自己的自我评价能够得到评价者足够的重视,通过交流评价结果,才能对自身的优缺点有更深的认识。如果在评价时能给教师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其实是对教师的尊重,也是民主管理的表现,同时也是对不公正的评价标准的挑战。教师们只有在沟通交流中才能真正的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才能切实的改正问题。

(五)教师心目中理想的教师评价。

从表10、表11、表12(见下页)统计的数据看,教师对当前教师评价的标准、方案和方法的认同度均不超过五成,说明现行教师评价的现状并不能使人满意。超过九成的教师赞同将教学进步加入到评价中去,说明教师们内心还是渴望教学进步和提高学科教学水平的。分别有超过八成的教师认为优秀教师应该具有突出的教学教育能力,接近五成的教师认为优秀教师应该具有突出的教研能力,这说明本地区的教师是重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发展的。

调查表明,教师们心目中理想的教师评价满足以下要求:能体现教师的个体、学科和地域差异;不以奖惩为唯一目的,能关注教学进步和专业发展以及专业素养的提高;不以学生成绩论英雄;能以人为本,被评者能参与评价过程。总之,教师评价不应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要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出发,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尤其是有利于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

三 、实施教师评价的对策思考

针对当前梅州地区中学教师评价现状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如何改进教师评价,提出以下思考和改进意见。

(一)正确处理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关系

本地区现行的评价标准是奖惩性评价。奖惩性教师评价就是通过对教师表现(效绩)进行评价,得出结果,然后依据这一结果作出加薪、增加津贴、解聘、晋级和降级等决定。这种评价方法的弊端在于其“终结性”和方式上的自上而下,很难调动大多数教师的积极性,并且也极容易挫伤部分教师的感情。教师们希望能够进行发展性教师评价。发展性教师评价则是以促进未来发展为目的的一种形成性评价制度。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但发展性教师评价在具体实施时需要一定的经费,评价者和评价对象需要接受一定的专门培训。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发展性教师评价在本地区全面实施会有比较大的困难。那么有没有一个折衷的办法呢?我们认为,在实施教师评价过程中,我们可以扬长避短,一方面发挥奖惩性评价的优势进行长期有效的绩效管理,提高办学质量;另一方面发挥发展性评价的优势,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利用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具体操作中,可以参考丹尼尔森给出的如下建议:第一,区分性的评价体系;第二,教学评价中创造专业学习的氛围;第三,精心设计评价活动。

(二)提高教师在教师评价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

目前,本地区的教师评价主要由领导和少数人执行,一线教师很少参与其中,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往往流于形式。但是,教师是教师评价中的被评价者,他们的工作有很多是没法看到的隐性工作,只有教师本人才能更具体的了解自己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可见,教师应该是评价中最有发言权的人。突出教师主体地位的有效手段是提倡和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价具有如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有利于教师角色的内化。即通过自我评价的实践,加深对教师职责、任务的认识和理解,并自觉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教学行为。二是有利于激励教师的内在动机。自我评价通过自我教育机制,在个体和集体的动态发展中,在自我评价得出的差距和由此产生的思变力量中,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力量。三是有利于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增强主人翁意识和民主气氛。自我评价可以拓宽评价信息的搜集渠道,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可以提高教师的自我评价能力,提升教师专业水准。

(三)选择多样性的评价方式和发展性的评价内容

为避免教师评价出现片面性,可在听课、检查、考核、分析、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采用教师自我评价、同行相互评价、学生评价、学生家长评价和领导小组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评价的周期不应是简单的一学期或一学年一次,要注重过程性评价,让评价伴随教学过程的始终。进行评价时,往往需要将数据信息、评价结果量化处理,便于对评价结论量化比较。但教师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劳动,在重视定量评价的同时,更要注重定性评价。教基[2002]26 号中强调,不得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未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任何社会团体、民间学术机构组织的教学评比结果不得作为教师晋升、提级、评优的依据。因此,评价教师的内容要多从教师的发展性考虑,即考虑教师的素质、表现、成就、终生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等方面。

(四)重视评价的反馈作用

在教师评价中,对教师进行评价后的反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有助于评价双方的沟通,促进教师对评价的理解和参与。评价反馈能为评价双方提供一个沟通与交流的理想平台,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对评价的理解与激发教师积极参与评价的主动性。如果评价者能以平等的倾听者和对话者的身份出现 ,这样就能从心理上为评价双方的交流和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和易于创设的和谐氛围。在这样相互尊重信任的建康的心理环境中,教师才可能改变原有的对评价意义的误解以及评价者的心理成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价中。其次,教师评价的反馈有利于评价功能的真正实现。作为管理者,首先在思想上要重视评价的反馈,通过评价的反馈能够提高管理者的评价水平。管理者在每次评价后,及时与教师沟通,让他们了解自身在这一时期存在的不足,及时作出改进。管理者还要认真听取教师们的建议,通过谈话的方式,了解教师们在教学背后的工作,要照顾好被评价者的情绪,和他们坦诚交流。总之,应该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的理念,为教师的发展提供空间与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斌华. 教师评价:绩效管理与专业发展[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2。

[2]王一喜,严桦. 试论我国教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师教育研究,2006.4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课题批准号:2012YQJK239)《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学教师评价现状调查研究》研究成果。

上一篇:三家中学校本教研工作总结下一篇:五年级语文期中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