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精选10篇)
一、基本情况
我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县,全县面积2394平方公里,总人口33.3万,其中瑶族、畲族等15个少数民族5.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7%,是郴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民族乡村面积最大的县。全县辖有5个瑶族乡镇。
汝城县历届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民族乡镇的工作,把做好散居少数民族工作作为整个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在认真贯彻落实民族法律和政策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汝城县委、政府于1996年做出了《关于认真落实民放政策,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决定》(汝发[1996]14号文件),把民族乡镇作为为辖区的“西部地区”来对待,制定特殊政策措施,切实加大对民族乡扶持力度,帮助民族乡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导下,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全县民族乡镇各族人民奋发图强,克服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等困难,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乡村面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由于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仍相对落后缓慢,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仍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条件恶劣。少数民族乡镇往往既无区域优势,又无资源优势,山高田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自然条件差,造成经济发展落后。
2、思想观念陈旧。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小农经济意识比较突出,缺乏冒险精神和闯劲,固步自封安于现状较普遍。部分干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3、基础设施落后。各民族乡成立之初,大都处于“无公路、无电力、无电话广播、无医疗设施”和“缺吃、缺穿、缺住房、缺文化、缺技术”的“五无五缺”状况。近些年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导下,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信息闭塞、交通状况、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仍是制约民族乡经济发展的障碍。
4、财政非常困难。财源枯竭,乡村两级发展集体企业难度大,几乎没有支柱财源,加上历史上的各种负债,乡村两级都只能以保工资保运转为目标,无钱办事业现象普遍。
5、文教卫事业发展缓慢。民族地区条件较差,压力大,待遇不高,影响了干部工作积极性;基于同样原因,教师、医务人员、科技人员也不愿到民族地区工作,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加上经济条件所限,医疗设施、学校建设硬件设施都相对落后。
三、建议
为了更好地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建立完善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政策,体现民族乡镇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让民族乡镇得到更多实惠,提出几点建议:
1、建议县委、县政府出台新的文件,制定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民族政策。现有的汝发[1996]14号文件《关于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决定》有许多条款已经过时,如关于农业税、屠宰税的条款,有的已执行完毕,有的标准参照现时太低了。
2、建议各级各部门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重点加强民族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民族乡镇交通、通讯、农田水利、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指导,帮助民族乡镇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并在资金物质技术上给予帮助。
3、建议加大对民族教育科技医疗事业的投入,适当增加少数民族义务教育补助费,适当减免民族乡镇贫困人口住院治疗费用。
4、提高民族地区干部待遇。在干部选拔上,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民族干部,并建议上级制定鼓励干部、教师、医务人员、科技人员到民族乡镇工作的优惠政策。
一、瑞金路地区科技创业创新基本情况
南京瑞金路街道东起中山门, 西至龙蟠中路, 北至中山东路, 南至瑞金路、后标营路, 向南涵盖5311厂, 区域面积2.1平方公里。地区汇聚了10家高等院校、省部级企业、科研院所, 科研成果丰硕、人才力量雄厚、城市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区委、区政府决定将瑞金路地区建设成为以航空航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产业的科技创业创新示范街区。经过规划改造, 在未来5年将形成近150万平方米空间载体资源, 逐步形成南京中心城区可用于科技创业创新规模性集聚区。目前, 根据产业方向和土地、载体的权属关系, 形成了八大功能园区:中航科技城、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园、南工院金蝶大学科技园、电子工程技术产业园、军民两用产业园、科技服务产业园、微电子创新中心、航天航空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1. 地区载体资源概况
一是航空科技资源。金城集团的轻型动力为主的军、民品产业链已雏形初现, 南航占有航空技术产学研独特优势, 两家单位已拥有无人机、直升机、航空发动机等技术和产品。二是电子信息科技资源, 55所、8511所、63所、解放军理工大学、5311厂、南工院等6家单位已拥有卫星应用、卫星测控、航空电子系统等技术和产品。三是高端人才资源。南航、解放军理工大学、55所、8511所、63所现有院士10多人, 高级专家2000多人。四是创业创新服务资源。驻区单位中拥有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等99家国家和省市科技服务载体。
辖区内金城集团、5311厂、南轻集团、8511所、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大单位从“十二五”开始, 逐步出台外迁计划, 把原来的厂区、校区用于第三产业开发, 根据规划, 预期五年内可建土地面积约50万平方米, 可用建筑面积约150万平方米。
2. 创业创新的举措
2011年9月, 瑞金路街道成立中航科技城创新创业基地, 2012年, 街道被南京市命名为“瑞金科技创业创新街区”, 原白下区从发展战略角度组织专门人员成立街区管委会, 管委会集中力量, 统筹规划, 加强整合, 分步实施, 初步拉开了街区建设框架, 数次前往台湾、北京、上海、成都及周边地区参观学习。
(1) 搭建工作平台。2011年9月, 金城集团支持提供125平方米办公用房用于管委会办公, 明确11名干部承担街区推进任务。制定管委会工作规则和管理制度, 建立辖区单位联席会制度, 制定街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年, 两区合并后, 秦淮区根据区域发展新要求, 成立瑞金科技创业创新街区管委会, 重点打造中航科技城板块。
(2) 强化规划引领。导入第三方机构, 制定瑞金路地区科技创业创新产业发展规划, 明确“一城两园” (中航科技城、大学科技园、电子信息科技园) 功能板块, 建设以信息技术为引领、“两机一星” (无人机、直升机及卫星通信应用) 为核心、国内领先的主城区军民科技融合创业创新示范街区。
(3) 推进项目建设。辖区规划布局九大支撑项目, 包括中航科技城、金蝶园区、5311厂园区、8511所园区、通院园区、南航园区、55所园区、南轻园区、地矿所园区。辖区近三年已完成3处11.7万平方米项目载体建设 (即中航科技城—金城大厦5万平方米、金蝶园区4万平方米、5311厂园区—紫荆大厦2.7万平方米) 。金城大厦已完成招商, 入驻31家企业;南工院金蝶大学科技园2012年9月开园, 现已引进88家企业, 税收收入已超1000万元;5311厂紫荆科技创业大厦入驻33家企业, 其中“321”人才企业18家, 后续发展良好, 逐步形成产业化, 其中朱孔军宇热材料公司预计2017年将实现上市。中航科技城地块于2013年4月28日挂牌, 中航科技城中航科技大厦 (11万平方米) 、航空探知馆 (6000平方米) 、240米地标性建筑 (A12地块) 和5311厂园区二期 (12万平方米) 建设正加快推进。
(4) 加强规划对接。九大支撑项目中, 除中航科技城、金蝶科技园、紫荆大厦3处在建项目外, 解放军理工大学通院园区教学功能今年实现置换, 已规划打造30万平方米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2020年前完成中心建设, 目前正在推进3.7万平方米一期改造;南航园区拟依托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 推动建设环南航大学科技产业园区建设;55所园区拟成立微电子创新中心, 现有科技开发公司 (民品) 业务不断拓展;南轻园区拟作为南工院金蝶大学科技园二期发展, 正在规划洽谈;8511园区现办公空间也将实现置换, 未来园区定位为电子信息产业园。
二、瑞金路地区科技创业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1. 载体项目建设推进难度大
从客观上讲, 辖区内企业大单位多、级别高、来头大, 对自有载体资源开发利用的主导力强, 而对载体资源实施经济创收的迫切感弱, 对载体资源开发积极性不高, 导致项目推进运作效率低。从主观上讲, 目前瑞金科技创业创新街区管委会对在建项目建设单位提出的需政府帮助解决的实际困难, 协调各方难度大, 解决问题周期长。同时, 从待建项目看, 虽辖区制定了规划, 做好了跟踪服务, 但载体单位为确保自身利益最大化, 项目建设存在自筹自建情况, 与辖区规划定位推进步调不一致, 与产业集聚要求不协调, 整合区域资源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2. 载体招商出现瓶颈困难
由于载体资源的他有性, 且多数为央企和部队单位, 政府在园区招商引企中话语权较弱, 易与载体单位在企业准入上发生矛盾。一方面载体单位急于将闲置房屋出租获取利益, 以致会引入租金高却不符合产业定位的企业;另一方面符合产业定位企业洽谈时又常因房屋租金较高而使洽谈陷入僵局。比如, 南工院金蝶大学科技园前期约30家入住企业税收未属地, 通过街区与金蝶园区管理层多次协调, 逐家走访企业做工作, 现已成功实现税收转引落地14家, 其余税收未落地企业还在全力协调之中, 工作矛盾突出, 困难重重。
3. 辖区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瓶颈
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大都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企业, 其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特点, 使企业的发展存在不确定性, 加之大多数创业者来自高校, 缺乏创业经验, 很难获得各类风险投资方青睐。目前, 地区科技创业创新型企业主要以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和基金支持为依托, 难以形成包括政府、企业、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各方力量构筑的四位一体投融资环境, 严重阻碍了高新技术企业的正常发展。
4. 对孵化成功的企业缺乏后续支持
目前, 各地许多政策和措施都针对园内正在孵化的企业, 对那些孵化成功的企业缺乏促进其进一步生根发展、成长壮大的政策措施。例如, 有些企业在科技园内经过几年孵化培育, 达到一定规模后需要走出科技园, 导致有些企业“流失”。政府应高度重视这些问题, 加大对这些企业的后续支持, 切实发挥这些企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
三、促进瑞金路地区科技创业创新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辖区大单位的科技创新、功能置换和产业升级, 特别是中航科技城、南工院、紫荆大厦等项目的先行启动, 为创新高地开辟了更大发展空间。区政府应积极研究, 抢抓机遇, 占领制高点, 尽快出台瑞金科技创业创新发展的扶持政策, 在整合资源、优化环境、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1. 加强组织协调
建议由区政府牵头推进瑞金地区科技创业创新发展, 统筹地区“两机一星”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工作, 把“两机一星”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放在更突出位置。支持和鼓励探索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模式, 推动地区高校、科研院所为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支撑, 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真正主体。促进产学研用深度合作, 加强各类创新主体间协同创新。定期组织与辖区内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空军装备部及有关中央军工集团对接活动, 商谈合作可能性, 争取新产业项目落户街区。进一步落实南京市政府与中航工业集团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为协议的落地创造条件。
2. 推进载体建设
建议进一步推进瑞金路地区载体设施建设, 加快区域内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步伐。重点推进李府街、蓝旗街、解放路等道路改造工程建设, 综合布局, 统筹抓好污水和垃圾处理、园林绿化、道路交通、管网配套等工作, 着力提高区域建设管理水平。创造条件大力支持辖区载体搬迁、改造、优化存量等工作, 协助解决载体推进中存在的难题与困难, 重点支持中航科技城建设、南工院•金蝶大学科技园改造、南轻集团创业园改造、地调中心创业园改造、5311厂紫荆大厦2号和3号等项目建设和园区改造。
3. 建设服务平台
建议依托中航科技城有限公司, 建立“两机一星”军民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军民需求信息等服务平台。依托金蝶大学城有限公司, 建设电子信息技术服务平台。搭建全新技术发布和交易平台, 实现技术供需双方的高效对接, 为区域内需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科技人员答疑解惑提供全方位服务。组织专家团队加强对辖区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筛选评估, 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着力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 促使其在区域内迅速转化。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作用, 逐步建立健全“两机一星”军民融合公共服务体系。围绕地区科技服务产业发展需求, 设立瑞金科技管理服务公司等融资平台, 通过公司引导、政府支持等多种方式, 帮助区域内创业创新初创期、成长期科技中小企业所拥有的专利、技术、工艺、配方等无形资产进行资本化, 同时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信贷、科技等服务。
4. 培育优秀项目
建议密切跟踪高校院所、大型央企、军工集团、境外知名企业、研究机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的重大科技成果和产业化项目, 建立健全项目信息沟通渠道和合作机制。定期举办由企业、投资机构、高校院所、产业联盟、行业专家、协会等参加的科技沙龙, 研讨“两机一星”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 筛选、发布自主创新成果信息, 提出重大项目建议。
5. 政策引导扶持
一、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旅游经济的必要性
红色旅游,顾名思义,指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后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以及其所包含的革命精神内涵为吸引,组织人们参观游览,学习伟大的革命精神,使革命传统教育得之传播、革命精神得之传承的一种旅游活动。红色旅游就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把发扬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红色旅游所打造的红色旅游线路,既可以观赏自然景观,又能了解革命人文景观,学习先辈革命斗争的精神,培育新时代的革命精神,并使之形成一种旅游文化。
红色旅游资源不但是红色旅游活动的重要的参观目标, 也是发展旅游经济的根本。本质上說红色旅游资源规模、总量和个性化差别, 在一定程度上定义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红色旅游发展的规模大小和旅游质量等级。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数量多, 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变、 历史悠久、文化差异性大, 从而产生了极其富饶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及人类名族文化旅游资源。从全国具有旅游资源优势比较上来,已经拥有了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发展前景。
中央有关文件指出,红色旅游是政治工程、经济工程、文化工程。也就是说,红色旅游是一项事关政治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全面综合性的事业,值得予以高度重视。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总书记指出: “中西部地区需要加快开发和改革开放, 发挥资源优势, 发展优势产业。”在中国富饶的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众多的红色旅游资源,例如遵义、延边等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旅游资源,所以,必须要充分发挥其旅游资源的特色, 把旅游业培养成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从而推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
二、发展红色旅游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新活力
( 一) 红色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促使少数民族地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旅游业的关联带动效应很强, 它的发展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红色旅游业的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起飞支柱性杠杆。
民族地区的红色旅游发展也将促进该地区中其他服务业的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服务业由于相对偏僻,所以发展速度相当缓慢。服务业中的旅游业产生的旅游消费有其专业性, 旅游的消费需求通过交通运输突破了地域限制。所以,积极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旅游资源, 把具有消费能力的人吸引到这里来消费, 这必然对当地的服务业的繁荣将产生极大的积极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和刺激许多其他服务行业的繁荣, 对旅馆业、邮电通讯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综合体、金融业及其他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的部门产生重要经济作用。
( 二) 发展红色旅游业有利于减缓民族地区人口就业压力。
旅游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发展红色旅游更可以更好的解决人口就业问题。部分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 旅游业就业的平均成本比其他经济部门低36. 3%。据世界旅游组织计算,每一人在旅游业就业,就能给当地社会的其他行业(通讯、交通、商业、酒店、房产、食品生产等) 提供7个就业机会。
(三) 发展红色旅游,可以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的见识与生活水平。
发达地区的旅游者由于民族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吸引,来到民族地区旅游,通过其在旅游地的衣、食、住、行、娱乐等商业消费活动, 把资金流动到旅游地区, 旅游地区则可通过拉动旅游者的经济消费来获取经济收入。从而提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在旅游过程中,当地人民通过和旅游者的沟通,也将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
三、发展民族地区红色旅游应注意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在扶持红色旅游发展的同时, 也需要积极防范红色旅游业的商业信贷风险。金融机构需要认真研析多年来对旅游项目资金投入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 充分意识到旅游业不但有行业竞争风险、季节风险、项目经营等风险, 还对国际国内形势、政治局势、宏观经济、天气自然灾害等十分敏感, 都有可能转变成信贷危机。在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红色旅游行业发展的同时也要保证信贷资金的稳定和风险效益。
(二)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特色效应,要从创新品牌、行业规划、保护与研发等各层面加以规范。政府要把握大局,制订出强有力推动红色旅游业发展的措施和政策。在红色旅游规划布局、环境治理等重大决策上当好“把关人”。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和人文自然优势, 从体现本地区、本民族的特点上, 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红色旅游项目。
综上所述, 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大力分发挥红色旅游的资源优势, 通过旅游业发展, 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就业机会的增加、促进当地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建立以红色旅游为中心的综合服务体系并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周振国,高海生. 红色旅游基本理论研究[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吴必虎,余青. 红色旅游开发管理与营销[M]. 北京: 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2006.
[3]刘秀鸾.“十一五”期间贵州加大投入促红色旅游迅速发展[N]. 贵州日报, 2011 - 02 - 28.
[4]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 1997( 1) .1997( 5) . 1998( 3) . 1999( 4) .
[5]旅游经济(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 1997( 2) . 1997( 6) .1998( 3) . 1998( 5) . 1999( 5) .
[6]吴仕平. 民族问题概论[M] . 四川人民出版社.
[7]中国旅游协会. 区域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 . 江苏人民出版社.
近年来,我县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在全面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煤炭工业作为我县的基础产业,对带动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意义重大。而且,煤炭作为全国性的基础能源,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务院、省政府都针对煤炭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特别是在确立“建设新型能源全县”目标的基础上,我县持续坚持开放引进发展战略,充分认识推进煤炭工业新型化,实现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努力促进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和经济结构调整,扎实推进煤炭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渐进发展。
一、我县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取得的成绩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是党的十六大对发展全国工业提出的重要要求,县委、县政府紧密结合和顺实际,确定了要把我县建设成为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目标。通过几年的努力,在煤炭工业新型化,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煤炭企业集团化加快推进。去年,借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契机,成立了和顺云龙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由正邦煤业、隆华煤业、银圣化工三个子公司以及六个煤矿企业组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井田面积38.9401km2,煤炭资源储量3.056亿吨,设计能力570万吨,已缴纳资源价款
31041.83万元,拥有资产51.8亿元,在册职工3800余人,成为全县规模最大的煤炭企业集团。同时引进了阳煤、潞安等大型国有煤炭集团参与新型能源强县建设,为全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煤炭生产洁净化正在推广。凤台一缘煤业瓦斯利用项目投资1500万元,完成储气罐、配送站建设,每天向外供气已达到60000余立方,已经成为银圣集团的主用燃料,节能减排的效果十分明显。
(三)新型产业发展起步入轨。镍热联产联供项目完成投资1.9亿元,实现金属煤镍一期试生产;银圣化工第二条生产线建成试生产,并完成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实现我县高新技术企业零的突破。总投资8.9亿元的阳煤集团百万吨尿素项目一期工程正式奠基,“煤与非煤并重”的格局正在形成。
(四)产业素质整体提升。通过积极稳妥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全县煤矿数量由31座减少到15座,平均单井产能由40.1万吨提高到98万吨,全部实现综合机械化采煤,核定产能由1203万吨增加到1470万吨,煤炭产业集中度、煤矿整体经营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实践证明,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全行业上下的艰苦努力,我县煤炭工业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坚定不移地走煤炭工业新型化道路,是实现煤炭产业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和顺县的经济发展因煤而兴,许多问题也因煤而生,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推进煤炭工业新型化进程的难题很多、加
快发展的压力很大、科学发展的任务很艰巨。一是煤炭经济粗放式发展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煤炭工业新型化基础薄弱,企业规模依然偏小,市场竞争和抗风险能力弱,导致政府监管困难,许多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用工制度、安全规程标准等难以落到实处,给生产安全留下隐患。二是煤炭加工转化率低。煤化工、煤矿办电、煤层气开发利用、煤炭液化等战略性起步工程进展较慢,煤炭产品结构单一,原煤输出比重过大,三是矿井技术装备水平低。地方煤矿的机械化改造还刚刚起步,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手工作业并存,安全生产装备和设施简陋,防灾抗灾系统不完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很低。四是安全生产虽然稳中趋好,但仍不容乐观,煤矿仍是事故多发区。五是资源浪费的问题还很严重,对环境的破坏日趋突出。资源回收率较低,矿区环境污染治理滞后,土地塌陷和水土流失严重等,都制约着我县煤炭工业新型化的顺利推进。
二、推进我县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煤炭工业的高度重视,确定了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去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省政府制定了《山西省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我县必须根据当前的煤炭产业发展政策,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煤炭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就是要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强县战略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经济调整“一条主线”,努力实现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突出矿井规模改造,发展循环经济“两个重点”坚定不移走规模化,洁净化、多元化、现代化,“四化”发展之路,努力实现技术水平高,资源回收率高,加工转化能力高,经济效益好,安全管理好,生态环境好的“三高、三好”强势产业,最终把我县建设成为东山县最具实力的新型能源基地。为此,要在四个方面狠下功夫:
1、建设大型骨干矿井,进一步提升矿井机械化水平。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着力培育和发展大型骨干矿井,储备资源发展潜力,规划在泊里井田新建500万吨/年井型2座,大佛头井田新建600万吨井型1座,使之成为优化煤炭工业结构,建设新型能源基地的龙头企业。继续推进现有矿井机械化开采水平的提高,大力引进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矿井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全面实现综合机械化开采,加快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强化资源节约意识,推进资源节约工作,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2、突出安全质量标准化,加快“两型三化”矿井建设步伐。无论生产还是基本建设矿井,在继续巩固、提高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成果的同时,大力开展“安全高效型、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活动,努力做到“基础管理精细化,技术装备现代化,人员培训制度化”,2015年末,所有矿井实现安全质量标准化,力争120万吨以上矿井实现“两型三化”建设。
3、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主导产业与新型产业同步发展。“十二五”期间,坚持以煤为主,做大做强主业的同时,大力开发煤电、煤气、煤化工等优势项目,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一是推广洁净煤生产。大力发展洗煤、配煤,提升产品结构档次,改变产品结构单一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二是推广煤层气综合利用。力争2015年实现城镇利用瓦斯集中供气、取暖;兴建矿井坑口瓦斯发电站或煤层气液化。三是开
发煤化工产品。阳煤集团和顺尿素厂也奠基开工,力争2015年建成投产,并根据产业政策,探索开发甲醇煤化工项目。四是积极发展非煤产业。在“十二五”期应抓住机遇,创造条件,依托煤炭大力发展非煤企业,进一步落实“煤炭支持非煤,地下带动地上”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力争到2015年,煤炭行业的非煤企业产值比重占到全行业总产值的20%。
4、严格把握煤炭产业政策,把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污染排放为核心,以多联产、洁净化为方向,引导煤矿企业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发展模式,逐步取代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发展模式,实现由初级产品型向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向转变。借鉴阳泉、晋城等地经验,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高瓦斯矿井利用瓦斯发电或转化为民用瓦斯项目,发展煤焦、化工、建材等多元产业,使洁净型、环保型、科技型产品和新型服务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实现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一、主要成效
**县煤炭资源丰富,现已探明地质储量*.*5亿吨,约占**市储量的35、居全市第一位,是全国***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目前,全县共有煤矿企业48户,分布在**个产煤乡镇。***4年全县煤矿生产原煤*5*万吨,比上年增长*6;实现利税3*4*万元,长期提供*6***个农民工就业岗位,为全县农民人均创收39*元;发生煤矿安全死亡事故8起,死亡9人,百万吨死亡率为3.58人,连续9年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煤矿安全状况创历史最好水平。
二、具体做法
(一)深化专项整治,夯实煤矿安全基础。**县坚持每年至少开展一次煤矿安全专项整治活动,由县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县煤炭局具体抓落实。一是规范专项整治。在整治前,提出统一验收标准,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在整治中,根据全县统一规定的验收标准,逐矿现场验收,凡验收不合格的煤矿一律停产整顿。二是整治与检查并举。坚持将专项整治与季度安全检查、平时巡查督查相结合,对查出的安全隐患,下达《煤矿安全监察意见书》,要求煤矿限期完成整改任务,对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5户煤矿企业依法实施关闭。***4年,县煤炭局先后出动车辆4**车次,派出人员*7*6人次,检查煤矿4**矿次,共查处安全隐患*797处,责令停产整改煤矿48矿次;全县煤矿投入整改资金*6**万元,整改隐患*695条,整改率达94.3。三是严肃查处事故。对发生死人事故的8户煤矿和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3户煤矿,采取强制措施,即:用铁链锁绞车、张贴停止井下作业封条,责令其停止井下一切作业(至少**天);按照事故管理“四不放过”的原则,分析事故原因,制定整改措施;积极协助配合**站开展事故调查,并按规定程序督促整改验收。同时,对群众举报的5个案件,及时派出执法人员认真进行现场查处,受到群众好评。今年3月,该县按照国务院、省、市的要求,开展煤矿瓦斯集中整治活动,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煤矿瓦斯集中整治督导办法》、《煤矿安全管理处罚规定》等规章制度,规范集中整治内容,明确整治目标,签订《煤矿瓦斯集中整治目标责任书》,各煤矿配备安监员。目前,该项整治工作进展顺利,将于年底前全面结束。
(二)抓好安全培训,强化从业人员素质。成立安全技术培训中心,着重抓好煤矿安全技术培训工作,着力提高煤矿安全监管水平和生产技能。一是主动开展培训。对**户煤矿进行了全员培训,培训职工4***人,并实行了持证上岗。二是选派人员参加省、市培训。共送省业主、矿长资格培训69人,送市特种作业人员培训396人。三是广泛印发安全生产资料。县煤炭局组织专业人员编写《安全常识***例》一书,共印制****余本发给各煤矿,为第一线职工学习掌握安全知识创造必要条件。四是建立违章职工黑名单制度。对严重违章造成重大后果的职工列入全县煤矿黑名单,要求全县煤矿不准招聘使用。
(三)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煤矿安全管理。一是实施煤矿安全包保责任制。把全县煤矿划分为四个片区,实行分片管理。由县煤炭局局长负总责,分管副局长具体抓,局机关人员全部与煤矿挂钩,分别联系*-3个煤矿,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确保责任落实到人,纳入目标管理,年终统一考核,兑现奖惩。制定《煤矿防治瓦斯透水事故的管理规定》、《煤矿事故矿井安全管理办法》等**项管理制度,确保煤矿安全监管有章可循。二是明确下井天数规定。制定《关于煤炭系统安全管理人员下井天数的规定》,要求下井天数县煤炭局局长每月不少于4天,副局长不少于6天,片区组长不少于8天,其他人员不少于6天,对无故未完成任务的进行罚款。三是扎实开展煤矿安全评价。截止目前,全县已有35个企业通过安全评审,领取了《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此项工作居于全省各产煤区县第一。四是抓好煤矿技改和新建工程。严格按照省、市对新办煤矿或煤矿技术改造工程在报批、设计、基建、验收程序等方面的规定开展工作,推动技改工程规范化。***3年,县煤炭局规划**户煤矿技改,截至目前累计投资45**余万元,其中*户已通过**站验收,其他9户完成立项批复和安全专篇评审工作,相继开工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各技改工程建成后,可年新增生产能力6*万吨。同时,和邦集团新建的年产**万吨桅杆坝煤矿已于***4年8月经省发改委批准后动工,计划投资*.5亿元,预计***6年7月可建成投产。
一、医疗卫生基本情
况
(一)机构和人员情况
我县共有5个县直医疗单位(县人民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卫生防疫站),9个乡镇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下设村卫生室个,其它医疗机构个。卫生系统共有干部职工人,其中在职人,离退休人;在职职工中共有卫生技术人员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占,中级职称人,占,初级职称人,占,无职称人,占;按学历结构分,本科人,占,专科人,占,中专人,占,初中人,占。全县共有乡村医生人。
(二)资产情况
全县医疗卫生单位共有资产万元,其中流动资产万元,占;土地及房屋价值万元,占;医疗仪器设备价值万元,占。占地面积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共负债万元,人平负债达万元,固定资产负债率为。
(三)经费收支情况
2004年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收入共计万元,其中县财政预算拨款万,;医疗收入万元,占;药品收入万元,占;其他收入万元,占。人平创收万元(剔除财政拨款部分)。支出共计万元,其中人员工资万元,占,人均工资为元;药品购置万元,占;其他支出万元,占;设备购置万元,占。人平支出万元。
(四)主要卫生工作情况
近三年来,我县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各医疗卫生单位坚持实行统一领导管理,全县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加快了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累计筹措建设资金近万元,改建扩建房屋万平方米,添置大型医疗设备多台件。目前全县共开设病张。二是加强了农村卫生工作。杜绝了霍乱的传入和控制了大宗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10万左右,实现了大灾之年无大疫;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0万和‰以内,均达到自治区下达的控制指标。我县提前年达到了全球妇女儿童两个发展《纲要》的中期目标,提前年实现了国家第一个《十年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三是加速提高了医疗技术。全县的乡镇卫生院达到了一无三配套(无危房,房屋、设备、技术配套)标准,的医院达到了“一甲医院”标准,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达到了“二甲医院”标准。四是加大了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全县各医疗单位都建立了“一把手”任组长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文明医院建设标准和考评细则,持续开展行风评议。近年来我县先后获得全区“《广西母婴安全工程》先进单位”和“自治区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展态势
近年来,卫生部门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政府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配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对全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实行了医院业务收入“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现象得到初步遏制。从年起,我县在乡镇卫生院和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实行了医院业务收入“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管理办法,每年初由县卫生局根据近几年医疗医药费用的收入情况,给每个医院下达业务收入和药品收入控制指标,如超过控制指标比例,则对医院采取一定的惩处措施。据县卫生部门检查统计,通过采取这一管理办法,近3年全县医院业务收入增长幅度下降了个百分点,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下降了个百分点,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情况得到初步遏制。
(二)开展了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规范了医疗机构购药行为。我县从wenmi114.com年启动医疗药品集中采购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达到了保证药品质量、降低药品采购成本、遏制医药购销不正之风的目的,受到了医疗机构和药品供应企业的肯定和欢迎。
(三)推进了医疗机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增强了医疗机构的活力。根据中组部、人事部、卫生部《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我县一些医疗卫生单位推行以“定岗定责、竞争上岗、优化组合、减员增效”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医疗机构的活力。
(四)推行了医疗机构收费项目公开查询业务,增加了医药收费的透明度。从年起,县卫生局规定医疗单位都要公开医疗收费标准,县级一些医疗卫生单位创造条件开展收费电脑查询,随时接受病人的监督。
一、普洱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状况
几年来, 人行普洱中心支行根据总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 从支持普洱市经济发展、农村基础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出发, 充分发挥基层人民银行“窗口”的指导作用, 以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为主要内容, 农村为主、城乡结合的工作思路, 采取“以点带面, 全市推动”的工作方法, 在镇沅县试点成功的基础上, 全面推动全市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农户建档面和农户贷款面达到7成以上。截至2010年12月末, 全市农村信用社已为39.3万农户建立经济档案, 占全市农户总数的73.7%, 贷款农户39.5万户, 累计发放农户贷款48亿元, 农户贷款面达74.1%。评定信用户19.5万户, 占建档农户的49.6%。农户贷款余额50.5亿元, 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7亿元, 农户联保贷款1.4亿元。在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的同时, 农业银行也积极开展农户建档、评分工作, 截止2010年末共发放“金穗惠农卡”67373张, 完成计划的148.1%, 总发卡量96213张;激活率99.2%。
(一) 农村信贷投资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
1. 社会信用环境明显改善。
农村广大农民、工商户、专业合作社及企业等只要凭借自己的信用等级, 手持“三证一申请”, 即可按照“一次核定、随用随贷、周转使用、余额控制”的放贷方式, 方便使用信贷资金, 实现了农村信贷的快捷、高效、安全。
2. 农户信用意识明显增强。
主要体现在农户还贷意识普遍增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按季结息率和贷款到期收回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其中镇沅县农村信用社两项指标均保持在99%以上, 农民开始主动归还贷款及利息, 改变了过去多次催收才能归还贷款及利息的习惯。
(二) 农村信用联社取得长足发展
1. 各项存贷款快速增长, 资金实力显著增强, “三农”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截至2010年末, 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131.7亿元, 同比增长33.1%, 各项贷款余额87.7亿元, 同比增长25.2%, 存、贷款份额持续保持全市金融机构首位, 市场份额分别占36.2%、37.8%;涉农贷款余额69.9亿元, 占全市涉农贷款余额的55.2%, 同比增长37.7%, 农业贷款的发放额占累计发放量的79.9%。
2. 信贷资产质量明显提高。
截至2010年末, 农村信用联社不良贷款占比五级分类为3.97%, 比年初下降2.1%。
3. 盈利能力显著增强。
全市一级法人社从2005年以来连续6年实现社社盈余, 其中镇沅农村信用社连续14年实现社社盈余。2010年末, 全市农村信用实现净利润1.3亿元, 拨备覆盖率179.57%, 资本充足率达9.39%, 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
(三) 新农村建设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
1. 新农村建设项目得到了支持与发展。
普洱市农村信用社围绕青年创业、重点工程建设、新农村建设、扶持龙头企业、特色产业、扶持购买农机具、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便民店发展等不同项目, 为推动区域经济实现转型、安全、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010年辖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456元, 同比增长17%。
(四)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效果明显
主要表现在地方财政收入大幅提高, 与“十五”末相比, 全市一般预算收入从6.23亿元增加到27.6亿元, 年增长34.7%, 生产总值从107.4亿元增加到247.3亿元, 年增长达到了13.5%。
二、普洱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 依托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加大农村地区信用宣传力度
1. 积极探索, 稳步推进。
人行普洱市中心支行把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全行的工作重点, 制定了《关于推进普洱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 积极与农村信用联社、农业银行进行沟通协调, 统一思想认识, 以镇沅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试点, 积极推进农户电子档案建设, 稳步发展“金穗惠农卡”和“金碧惠农卡”业务, 依托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联合各方力量,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征信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使征信知识深入社区、广场、村镇、高校等。一是普洱中支根据网络普及率高的特点, 将“读懂我的信用报告维护好自己的信用权益”宣传资料登载在普洱市人民政府网站、中支内部网站;每月在《普洱市主要经济金融指标简表》中进行征信知识宣传。二是以思茅区农信社携手开展“良好信用记录, 架起致富桥梁”为主题的征信知识下乡活动, 使征信宣传贴近农户;还开展了与大学生为重点的征信知识进校园活动, 在普洱学院校园网站上挂相关宣传资料和宣传视频。三是借助地方平台, 在全市第二期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共84人举办了征信及相关金融知识讲座, 并开展了征信知识问卷调查。通过现场征信讲座, 散发宣传资料, 现场咨询解答等方式, 增强了广大农民“守信光荣, 失信可耻”的信用意识, 对全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2. 金融机构合力开展征信知识的宣传。
各金融机构采取在主要营业网点张贴海报、悬挂横幅、设置专柜、利用营业大厅显示屏滚动播放征信宣传广告, 同时基层人民银行利用农村集市、县城公休等多种方式开展征信宣传。通过通俗易懂、内容 (形式) 多样化的宣传知识, 为推进征信体系建设和改善普洱市金融生态环境营造了较好的社会信用氛围。
(二) 形成了政府牵头、人行主导、多部门参与的工作格局
1. 普洱市人民政府下发了《普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
于建立普洱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文件, 确立以人行普洱市中心支行为牵头单位的普洱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各级人民银行多次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情况, 取得县政府等部门的大力支持, 镇沅县还拟定了《关于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金融支农工作的实施意见》, 由县政府领导、人行推动、部门配合、金融机构参与的格局;各县 (区) 委、县 (区) 政府把农户建档评级和信用乡 (镇) 评定工作纳入对乡镇的绩效考核。
2. 人行普洱市中心支行以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为平
台, 认真做好贷款卡发放及年审工作, 通过贷款卡发放及年审, 多渠道收集借款人基本信息, 及时更新系统, 维护征信系统所载信息清晰准确。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充分利用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查询系统, 加强对农村中小企业基本信息、生产经营及财务信息的征集和对企业和个人贷款资格的审查, 目前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成为金融机构对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的重要审核条件之一, 对信用良好的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 积极给予信贷支持, 有效缓解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截至2010月末, 全市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0.4亿元, 同比增长31.5%, 分别占全市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和各项贷款余额的16.1%和8.8%。
3. 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不断拓展。
目前已将药监、工商行政管理、公积金管理、质监、环保、食品药品监督等信息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在全社会共同营造“守信受益, 失信惩戒”的氛围, 促进普洱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三) 积极推进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建设
各级人民银行积极与地方政府部门协调合作, 引导当地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探索, 稳步推进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建设和农户信用评价工作, 农村信用社借助人民银行征信管理系统平台, 按照“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 将农户电子信用档案与农户信用评价结果引入农户贷款审核流程, 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健全信贷业务及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目前农户经济档案已成为信贷员发放贷款的主要依据。
(四) 积极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 (镇) 建设
农村信用社开展“三信”工程建设以来, 各级地方政府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积极支持和配合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工程建设, 监督、规范农村“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 (镇) ”建设。截至2010年12月末, 全辖共评定信用镇7个, 信用村164个, 信用组1959个, 核发贷款证31万户, 占总农户数的58%, 已有近34万户农户获得贷款支持, 核贷金额35.7亿元。农业银行根据农户家庭资产状况、收入情况等通过打分卡测评对其进行信用评级, 共分为AAA级 (优秀:得分≥90分) 、AA级 (良好:80分≤得分<90分) 、A级 (一般:70分≤得分<80分) 、B级 (较差:60分≤得分<70分) 、C级 (违约:得分<60分) 五个级别, 对评定为A级以上的农户发放农户小额贷款。2010年起, 由系统自动对农户信用等级评定。
(五) 推进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人行普洱中心支行和各县支行积极深入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化、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组织, 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的信息采集与信用评价机制, 推进农户之间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截止2010年12月末, 我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49个, 拥有会员2.9万多人, 带动5.5万多农户发展种养业, 其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91个。其中:种植业102个 (包括茶叶、水果、蔬菜、蚕桑、烤烟、粮食) , 畜牧业35个, 渔业8个, 林业11个, 服务业8个, 手工业1个, 其他26个。在组织类型上, 多以松散型为主, 且组织形式多样化, 多以当地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如茶叶、蔬菜、水果、水产、畜牧等为主, 坚持农民自愿, 民主管理原则。目前大多数农民合作社主要以农民个人方式取得贷款, 大部分没有建立信用档案, 其信息采集与信用评价主要限于与信用社发生信贷业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法人直接向金融机构申请借款的较少。截止2010年末, 发放种养殖业贷款余额19.1亿元, 其中茶叶、橡胶、咖啡、蚕桑分别为4.6亿元、3.4亿元、1.8亿元、1.1亿元, 畜牧水产8.2亿元。
(六) 争取政策支持,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各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是财政部门出台一系列支持农村金融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 利用财政杠杆提高扶贫资金的运行效率和扶贫效益, 并对涉农贷款提供奖励和补贴。二是人民银行积极采取扶持性的货币信贷政策, 对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实行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对农村信用社给予支农再贷款支持;发行央行专项票据用于置换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和弥补历年亏损。银监会积极推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 并采取差别化的监管政策, 鼓励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新设机构免征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监管费, 对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费减半征收。农业部会同银监会出台措施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金融支持。最近, 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指导意见》。截止2010年末, 全市涉农贷款余额126.7亿元, 同比增长24.3%, 其中农户贷款余额52.4亿元, 同比增加16.3亿元, 增长45.1%, 增幅高于涉农贷款余额的20.8个百分点;新增金融机构网点8个, 其中农信社5个, 邮储银行2个, 富滇银行1个, 有效缓解了金融服务缺失问题。
三、存在问题
(一) 地方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认识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
从调查的情况看, 普洱市属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受各种因素制约以及短期利益的考虑, 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农村信用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二) 缺乏资源共享机制
目前,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多以某一地区为中心进行, 信用信息也多向本地相关机构提供, 信用体系建设的地域性、阶段性和层次性差异, 成为信用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障碍。
(三) 农户信息采集、建档和更新困难, 成本高
小额农贷涉及千家万户, 普洱市辖内农户大多数居住在边远山区, 居住分散, 调查、收集信息工作困难, 特别是近几年农民进城打工人数日益增多, 加上辖内农户搬迁导致户籍迁移, 农户信息采集、核实、建档和更新难, 且信息采集录入工作量大, 信息录入与建档工作未能同步。
(四) 农村信用担保机构不完善, 缺少适合农户的担保方式
首先, 目前农村的林地属于“天保工程”林地范围或防护林, 其林权不可用作抵押, 可以抵押的林权存在评估困难等问题;第二, 贷款担保难于落实。由于农村企业、个人经济条件差, 底子薄, 难以提供有效的担保;第三, 由于农户的房产等属于宅基地上所建的不能用于抵押, 农村能抵押贷款的物品相对较少;第四, 农户小额贷款联保方式难以落到实处。很多农户由于种种原因不愿互相担保, 使联保方式难以落到实处。
(五) 农村征信市场发展缓慢
当前辖内无农村信用协会、农村信用中介机构、农村融资担保机构等相关组织机构, 对中小企业的评级均按照各级上级行、社的内部评级管理办法进行评级。目前我市尚未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采集与信用评价,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多以松散型为主, 大部分没有建立合作组织与成员之间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经济关系。
四、改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思考
(一)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参与主体亟须进一步多元化
一是建议强化部门协助。农村信用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需要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 一个有机的信用体系涉及征信系统、企业法人登记系统、纳税信息系统、经济违法管理系统等, 这就需要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及工商、税务、公安部门的通力合作。此外, 各级政府应承担起对公民的信用意识, 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是建议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规划, 明确目标、职责及工作重点, 规范发展, 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和协调, 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将信用村镇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工作目标, 纳入各级县、乡 (镇) 政府考核的主要内容, 建立激励机制, 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三是积极扩大农村征信产品的应用范围, 营造“守信受益, 失信惩戒”的农村信用约束机制。
(二)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信用信息收集及信用等级评价体系亟须进一步完善
一是建议要加强资源共享, 并应逐步实现电子化管理。随着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拓展, 各地信用信息系统相互连通将成为必然趋势。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对农村信用信息的采集、信用等级的评定以及失信行为的惩处做出明确的规定, 以及保障信用信息的准确性、等级评定的科学性和对失信行为惩处的有效性。
二是应以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及企业征信系统为基础, 统一规范各农村金融机构收集信用信息和信用评级,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重复工作。
(三) 加强农村诚信宣传教育, 建立征信宣传成效机制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现状;思考
一、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较大。与东部沿海地区不同,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多因素的限制,且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水平差距越来越大。2003年,西部地区人均GDP为6416.5元,;2009年为18205.7。虽然到2013年,西部地区有一个省份进入了GDP排行第一梯队,但总体水平仍与东部地区差距很大。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的贫困地区,不仅贫困人口数量巨大而且收入很低,这给当地的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
(二)基础设施建设仍不能满足需要。我国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以后,西部地区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普遍的到了一定的发展,改善了西部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但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贵州省,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铁路、公路运力较低,缺水也十分严重。
(三)生态破坏严重。西部地区一般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疆地区,水土流失比例很高,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局部有所好转,但仍不容乐观,草场数量仍在锐减,产草量下降了30%左右,干旱、沙尘暴市场发生。在云南、贵州等西南省区,干旱、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西部民族地区多以高碳产业为主,万元GDP耗能远超全国平均水平。高耗能使东部地区的废物、废气的排放量也很高,均比东部地区高2倍左右。西部地区的生产总值多靠投资拉动,内部动力不足,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就业压力大。
(五)城镇化水平较低。据《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13)》显示,西部成化率为44.9%,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最高的重庆为56.98%,最低的贵州为36.4%。低城镇化导致了与城市的互动不足,配套设施的利用率较低,许多小城市的辐射范围很小,发展动力不足。
二、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原因
(一)自然条件的限制。中国幅员辽阔,地形西高东地,东部地区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沙漠,气候条件也很差,缺水严重,除了汉中平原、宁夏平原等少数地区外,都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另外,西部地区的地形也很复杂,不利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建国后我国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修建了多条铁路和公路,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交通业仍很落后,使得经济活动成本提高,限制了资本的流入,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较差。在建国后,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之后,我国的经济建设重点转移到了西部地区,但由于经济基础差,西部地区的经济积累速度很慢。但随着西部地区市场的扩大和国家的持续关注使得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
(二)政策不均衡。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政策倾向有东部地区,使得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这样虽然在客观上提高了全国的经济水平,但在局部也拉大了东西部经济之间的差距。在计划投资方面,中央项目多投资于东部,审批权限也很少,使得投资主体多选择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投资少、资金少,资金积累速度慢,这对资金紧缺的西部来说极为不利。在财政政策方面,自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特区、非国有企业的政策都倾向与东部地区,对经济特区的进口产品施行产品免征税和减半征收等政策。
(三)非国有经济比例小。西部地区市场化速度较慢,国有企业的比重仍很高,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的比重较低,企业机制呆板,市场适应力很弱,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导致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四)西部地区政府思想落后。由于东部地区的改革开放较早,思维活跃,能够较快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新思想,率先走向市场,政府也能够放下管理权,为企业发展铺路,在政策上给予有利的支持。但在西部地区,仍有很多领导不肯放下管理权,企业的任何事务都要过问,企业也对政府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三、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能够提高投资商的投资信心,减少商品的交易成本,从根本上改变西部的投资环境,加强与省、区和国家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带动交通线沿线城镇的发展,另外也可以带动西部旅游业的发展,是其潜在的资源优势变为具体的现实优势,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要面向区域整体利于,提高区域的合作程度,共同开发、共同利用、共同富裕,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把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运输区,把外部的资源运进来,取长补短,加快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除此之外,还要加快西部地区软环境的建设,改善司法、行政等制度。以制度创新带动经济的增长,地方政府要发挥制度创新的主体作用,合理调控资源,加快地方经济增长,另外,还要积极放手,放开市场,鼓励私企和个体的发展;积极引进外资,促进本地企业和外企的合作。
(二)发展教育事业。发展教育事业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落后的面貌,特别是基础教育,要实行严格的九年义务教育,保证适龄儿童的入学率,降低文盲率,各级政府要及时方法教育专项资金,保证资金的利用。另外,还要加大投资力度改善西部地区的教学环境和教师待遇,积极招募教育志愿者到西部从事教育事业;要充分利用网络,开展网络教学;另外,还要积极与大学联系,让大学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此外,还要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鼓励学生学习农、林、牧等专业,政府还要制定鼓励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贫困地区宣传科学知识,加快贫困地区的脱贫步伐。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西部各省份也要积极制定政策吸引优秀人才,避免人才外流。
(三)调整产业结构。一方面,要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同时要注重保护自然环境。西部地区有着独特的生物环境、丰富的矿产资源、独特的西部风光,因此,可以利用这些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农业、牧业等。另一方面,要积极促进工农业的发展。由于西部地区独特的地理和自然环境,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巩固牧业的优势,积极发占乳业、羊毛业等,但要注意保护植被,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三,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中小企业在小城镇的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头独特的优势,能够有效地改善民生。因此,西部地区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减轻社保压力,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
(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发展体系。一方面,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要节约用地,积极发展水利事业,同时还要提高单位亩产;要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改善生态农村的生态环境;积极退耕还草。另一方面,要建设生态工业。在企业内部要推行清洁技术,减少废弃物的排放,积极推进技术个性,依靠科技进步。
四、总结
西部地区因独特的民族、地理等因素,其位置十分重要。自西部大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形势由所改观,但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仍很大,发展现状仍不容乐观。因此,要继续推进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充分发挥西部民族地区的优势,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崛起。(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袁瑛.论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J].特区经济,2007(05).
优化环境是全县上下十分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县连续四年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县经济发展环境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最近,县委办公室就此深入企业及部分县直部门进行了调研。从调研情况看,全县各级各部门服务企业、服务发展的意识明显增强;企业上大项目、求大发展的势头强劲。但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引起注意的薄弱环节和问题。
优化环境成效显著
几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始终把优化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坚持软硬环境并举,有效的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政府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随着我县四大主导产业的资源整合、产业扩张,前店后厂、家庭小作坊式的生产格局,严重影响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安全生产隐患。规范企业发展,聚合产业优势已是大势所趋。为此,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依托产业优势,建设了“三区一城”,为企业构筑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特别是投资5.5亿元塑料包装基地的建设,为一大批塑料包装企业解决了征地问题。目前,23家企业已购买一期土地400多亩。在调研中,鹏程彩印厂经理反映:企业建厂后多次搬迁,多年限制企业发展的用地问题,去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帮助下得到解决。
——出台优惠政策。我县在废止不合时宜的文件、法规40余项基础上,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进一步培育扶持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的实施方案》等优惠政策。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设了项目审批大厅,实行“一个大厅办公、一站式服务”,简化了项目审批手续,提高了办事效率。组织开展了“四帮一”活动,进一步明确了帮扶任务、责任单位,协调解决企业和乡镇、部门、银行之间的关系。对79家企业实行重点保护,统一收费。同时,加大对破坏环境案件的查处力度,成立优化环境办公室,公布举报电话,坚决治理企业“三乱”,仅去年就查处破坏环境案件32起,维护了企业和商户的合法权益,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在调查中,许多企业反映:前几年收费检查不断,这几年企业交一次费就行了,我们有更多的精力从事生产经营。
——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通过几年的治理,各级各部门基本实现了由管理到服务的角色转换,纷纷向社会公开承诺,规范执法行为,创新服务举措,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工商局设立了“一站式”办公大厅,国地税建设了纳税申报大厅,设立了工作人员监督栏,开设了下岗人员税收优惠政策咨询窗口。国税局每年定期公布企业纳税金额,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许多企业反映:主动申报,纳税公开,我们该交多少交多少,心里平衡。
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实践证明,经济发展的环境正在逐步改善。但由于优化发展环境涉及方方面面,问题成因复杂,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引起注意和解决。
1、思想观念在与时俱进上有较大差距。①大发展意识不强。我县和先进县市的差距,虽然外在表现为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上,但根源还在思想上、观念上。前几年,我县曾组织企业老板到南方等先进地区考察,但收效甚微,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一个建厂20多年的吹膜企业反映:我们主要是搞加工的,大客户都买了吹膜机直接生产,现在只要勉强维持就行,不想投资扩建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企业缺乏敢闯、敢试、敢冒的思想,缺乏上大项目、求大发展的气魄。②对我县的比较优势认识不到位。我县有“一气、二城、三水”的资源优势,但地热目前仅用于洗浴、取暖,我县白码矿泉水富含五种微量元素,但至今没有进行合理开发。近年来一些县市发挥资源优势,大做招商引资文章。如丰润县依托奶牛存栏7.6万头的产业基础,成功引进了三元、蒙牛等四大奶牛巨头。而我们却守着宝藏谈贫穷,没有从自身优势上挖掘潜力,招商引资的针对性不强,没有把资源优势、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的优势。③招商引资的压力不大。调查中,一些干部常常慨叹:我们这里一无产业基础,二无资源优势,三无地利之便,招商引资太难了。其实正是这种“唯条件论”限制了手脚。我县每年都下达招商引资的硬指标,但个别单位新上项目不上报,留着明年凑指标,一个项目连续建三年,年年都能应付考核。“等、靠、要”等惰性思想影响着我县对外开放水平。
2、政策支持力度不够。①有些应完善的政策没有及时完善。2001年以来,我县虽然清理了一批行政法规,废除了一些不合时宜的政策,一些同志反映应完善的没有及时完善,没有结合实际超前制定优惠政策,审批事项虽然削减了不少,但大多属于与部门利益关系不大的事项,实质性意义不大,企业没有感到宽松很多。特别是个别执法、执纪人员,打着政府的旗号,提高收费标准,败坏了政府在企业、群众中的形象。②有些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一些企业反映,我县制定的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措施有哪些,部门执行起来是不是变味、走调,对此,企业了解的不多。③企业贷款难。由于银行放贷权上交到省市行,县级行放贷权限很小,企业不重视信用等级评定,担保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2003年,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21617万元,共发放贷款89577万元,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贷款大部分投向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想进一步扩建,更新设备贷款无门。部分企业主反映:为什么银行只会高坡添土,不能雪中送炭。
Http://news.rjxj.com.cn 2005-9-5 17:48:39 县委党校课题组 字休:大 中 小
农村医保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广大农民大病住院医疗问题,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一项重大决策,事关农村居民身体健康,事关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县委、县政府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工作高度重视,在去年福应街道、下各镇试点工作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县全面推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为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工作在我县的运行情况,近期,我们组织人员走访了有关部门,并设计、发放、回收了300多份调查问卷,对各乡镇、街道的农村居民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调查情况及建议整理如下,供参考。
一、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工作进展比较顺利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乡镇街道的共同努力下,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工作开局良好,进展 比较顺利。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试行意见》和《仙居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管理试行办法》等政策性文件;专门成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设立了农医保业务管理中心,并开通专线电话,方便群众咨询;为确保农村医保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我县将这项工作列入对乡镇街道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把农村医保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截至2004年10月31日止,全县已有199258人缴纳了今年的医保基金,参保率为61.6%。
二、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部分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在我们组织的调查问卷中,对于“你对新型合作医疗的态度”回答“支持”的占59%,回答:“无所谓”的占34%,回答“反感”的占7%。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相当一部分农民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风险意识不强,对建立大病医疗保障认识不足,年轻人和没有病人的家庭不想参加农村医保,认为自己无病无痛,交了钱也是给别人用,自己又享受不到好处,互助共济观念比较淡薄。其次,农村合作医疗在我国已经搞过几次,但都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在问卷中,针对“你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过去60-70 年代农村合作医疗相比”这个问题,61%回答“说不清楚”,23%回答“有进步”,回答“差不多”的占16%。在回答“参加合作医疗后,你最担心的有哪几项”中,98%都选择了“政策多变、不兑现,有始无终”;另外,在回答“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前途有信心吗?”这个问题时,63%回答“说不清楚”,12%回答“没信心”,只有25%回答“有信心。”由此可见,部分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存在一些疑虑和担心。再次,宣传力度不够也导致部分干部群众对农村医保有关情况了解甚少,对这项制度的目的、意义认识还没有真正到位。在回答“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了解多少”时,回答“很了解”的只占23%,回答“知道一点”的占43%,回答“不清楚”的占34%。
2、有些乡镇卫生院适应不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工作的需要。多年来,由于农村卫生管理体制不顺,国家对农村医疗卫生投入较少,致使基层医院(尤其是经济落后地方的乡镇卫生医院)医疗设备陈旧老化,医护人员得不到培训,技术骨干流失。再加上农村医药卫生领域管理不规范,对乡村医护人员管理难度加大。在这种大背景下,农村居民普遍认为基层医院没有足够的技术与设备,即使参加合作医疗也于事无补。在问卷中,对于“你对当前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满意吗”这一问题,回答“基本满意”的占35%,回答“很满意”的占13%,回答“不满意”的占52%。由于我县乡 镇卫生院的条件所限,目前我县参保农民只能在白塔、下各、朱溪等几个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卫生院接受住院治疗,没有覆盖全县范围,偏远乡镇的农民住院治疗很不方便。其次,乡镇卫生院的药价相对偏高也影响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工作的推开。近年来,我县平价药店纷纷开业,大幅度降低了城区的药品价格水平,而由于自身运营成本高以及处于药品市场竞争边缘的原因,乡镇卫生院的药品价格相对较高。我县现行的农医保管理制度中,农民只有在当地乡镇卫生院接受门诊治疗时才能报销20%的费用。而农民认为同样的治疗或药品,卫生院的价格远高出私人诊所或平价药房的价格20%以上。以至出现参保后农民仍旧小病跑药店,大病进县城的状况。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费收缴的难度较大。我县属全省25个欠发达县之一,长期以来农村经济一直比较落后,农民人均收入一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相当一部分乡村都是集体经济“空白村”。而农民是很讲实惠的,习惯于集体出资,不愿个人出钱。虽然政府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十分重视,投入相当大,农民的保费也只是每人每年30元,但据调查,对大多数农民来说这还是一种负担,在回答“你能接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收费标准吗”这个问题时,23%回答“负担过重”,54%回答“有一定负担”,23%回答“没有负担”。部分农民对保 费收缴有抵触情绪,甚至有极少数群众抱怨政府刚刚宣布免收农业税及各种规费,又巧立名目“乱收费、乱摊派”,没有把农村医保工作当作解决农村居民自身困难的大事。从全县收费的总体情况来看,象福应、南峰、安洲等街道和横溪、白塔、下各等乡镇由于经济相对发达,村集体经济较为充裕,参保农民的保费一般都由集体支付,所以保费收缴工作开展得较为顺利;而象溪港、安岭等欠发达山区乡镇的工作进度就相对较慢。另一方面,向农民收取保费的工作面广量大,要占用基层干部相当多的时间、精力。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初期,基层干部需要走村入户进行广泛宣传引导,同时做好保费的收缴工作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以后每年都需要征收,加上我县外出经商、务工人员众多,收费工作牵制乡镇、街道和村干部大量精力,行政成本很高,影响了基层行政效率。
4、参保人员抵御大病风险能力依然很弱。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医院的医疗费用一直居高不下。一般来看,大病治疗费用都在数万元甚至更高。而目前我县的医疗救助制度还很不健全,农民的医疗保障程度还很低,现行的农医保制度中住院报销封顶线最高的才20000元。另外,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我县长期以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比较滞后,很多患者得了大病后都转到了省级医院和市级医院等治疗水平更 高的上一级医院治疗。但是《办法》规定凡在本县以外定点医疗机构诊治的,只能按本县定点医疗机构诊治报销标准的60%补偿。所以,参保人员抵御大病风险能力依然很弱,一旦发生大病,还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5、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工作的管理有待进一步改善。目前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工作的管理中,乡镇、街道兼职人员和临时抽用人员多、流动性大,服务欠到位,不够贴近农民;报销审批环节多,结算、领取医疗补偿相当不便。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病农民医药费报销的及时性,难以满足农民愿望。另外,在信息化管理方面与发达市县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数量庞大,各种信息处理的工作量极大,如果不实行信息化管理,各项工作成本和差错率都会很高。虽然目前管理机构和全县各地的办事机构在一定程度上都实行了计算机管理,但基本上没有联网,不能进行实时连接、资源共享,信息化的高效率没有充分显现。
三、进一步加强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工作的建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我们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求真务实,因地制宜,循序 渐进,不断探索和总结,扎扎实实地推进农村医保工作。
(一)加强宣传和引导,提高广大农民对农村医保工作的认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政策在本质上与广大农民的需求是吻合的,是一项“德政工程”,应该得到农民的支持和拥护。但鉴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工作在实施中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以及有关政策和实施方案的不断调整,农村医保的宣传也要坚持长期性,使农村医保的实施和宣传引导形影相随。在该项工作推开初期,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有些农民抱着等一等、看一看的态度,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可能不踊跃,工作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力,这是正常的。随着农民健康风险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当他们得到实惠、感受到好处后就会信任和拥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因此,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引导工作,提高农民的自我保健意识、互助共济意识和健康风险意识。要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式的宣传教育形式,通过会议、广播、电视、报纸、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途径开展宣传发动,力求在形式上丰富多样,在内容上贴近实际;要充分利用现有农村各级培训机构,为更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力载体;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如参加医保的患病 农民能享受大额度医疗费报销,新闻媒体可进行跟踪宣传报道,使宣传工作贯穿农医保工作的全过程。
(二)加强农村卫生院建设和药品管理,提高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1、合理配置城乡卫生资源。目前制约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障碍之一是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我县农村医疗卫生战线的医务工作者文化程度和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一些山区的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收入低,工作条件差,自然留不住人才;而医疗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农民对乡镇卫生院的信任度逐步降低。这既影响了农民所享受的医疗服务水平,也不利于乡镇卫生院自身的发展。为了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必须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实行城乡卫生资源统筹。所谓城乡卫生资源统筹,是指从缩小城乡差别出发,打破现有卫生资源配置格局,在保证县城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县城卫生资源向乡镇、农村辐射、延伸、转移,加强扶持力度,在城乡医院之间,建立从人才培养、业务指导、疾病会诊等方面长期的可操作的帮扶制度,县城医院定期、轮流地接收乡村医生到医院进修、培训。县城的大医院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骨干医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一段时间,并作为其评职或晋升的考核标 准。
2、进一步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水平。乡镇卫生院要尽可能做到合作医疗、卫生保健、卫生服务三位一体,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鼓励各级卫生机构间的纵向合作,使各医疗机构的技术服务向基层延伸,让农民能够就近享受到较好的和适宜的医疗服务。要研究制订诊疗规范和必要的制度,切实规范诊疗行为,确保农民就医看病的需要。要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的管理,进行机构合并与调整,精简富余人员,实行全员聘用制。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要更新服务观念,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驻村医生制,提供上门服务,积极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全面推开。
3、加强药品购销管理。加强农村药品监管,保证农村药品供应,方便农民得到安全、有效、价廉的药品,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既保证药品安全、有效,又可以降低药品价格,减轻农民负担。二是鼓励药品连锁企业向农村发展和延伸,鼓励将药品批发企业面向农村建立配送中心,对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药店实行集中配送,防止伪劣药品流入农村。三是 要严格农村药品批发零售企业的经营准入,打击非法经营,整顿和净化农村药品市场。四是要制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实行药品价格公示,加大农民群众的监督力度,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三)扩大群众的受益面,激发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
一是要继续加大合作医疗资金投入,调高报销比例,降低起报线,提高封顶线,以增加农民的受益面和受益程度,提高农民的参保积极性。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最好是“收支平衡,略为亏损,亏损部分由政府保底”,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使农民受益,取信于民,有利于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我县农村合作医疗的重点还是控制和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必须合理确定补助标准,妥善处理好受益比例和受益程度的关系,以切实保障参保者的利益,激发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可对年年缴费年年得不到报销农民进行补偿,尽可能扩大群众的受益面。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参加医保而又未报销医药费或未患病的农民进行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二是建立社会医疗救助机制。社会医疗救助制度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针对患特大病农民。其建立可以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更好地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 贫问题。有条件的乡镇、街道、行政村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建立乡镇、街道、村级大病统筹基金,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补充,实行二次救助。要加强合作医疗工作与农村医疗救助及扶贫工作的有机结合,建立医疗救助基金,实施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扶贫纳入扶贫规划。
(四)改进工作方式,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1、完善资金收缴方式。目前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费主要依靠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到各村逐户收缴,要改进农民个人缴费收缴方式。在农民自愿参加并签约承诺的前提下,由乡镇一级有关部门一次性代收,开具统一的专用收据。也可以采取其它符合农民意愿的缴费方式。应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资金运作周期与财政年度一致起来,各级财政的补助资金应在农民个人缴费到位后及时下拨,不得延迟,以免损害参保农民利益,影响政府信誉。
2、建立健全长效的监管机制。一是要制订完善业管中心考核管理办法、定点医院管理办法、医保专管员考核管理办法、农村医保理赔程序等制度,促进规范管理。二是要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要定 期向社会公布农村医保基金的具体收支、使用情况,保证农民知情和监督的权利,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要把基金收支和管理情况纳入审计部门的年度审计计划,定期予以专项审计并公开审计结果。还可以由相关部门和参保农民代表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共同组成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定期检查、监督基金使用和管理情况。
3、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合作医疗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农民群众,降低运作成本,确保数据准确,保障资金安全,促进科学管理。一是要优化硬件资源配置。要优化配置并充分利用现有硬件设施,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流程和需求,解决参保农民的合作医疗业务处理。各定点医疗机构要具备自动、快捷、准确的医疗收费结算手段,使参保农民、医疗机构能够与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实时或非实时地进行信息传输和费用结算。二是建立软件信息系统。要建立起包含参保家庭、个人和定点医疗机构的档案信息、结算信息、缴费信息和相应的医疗数据信息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并实现业务操作和业务管理自动化。要应用信息公示子系统,在政府网站上定期公示有关数据。三是抓好人员培训。要从思想观念、应用技能等方面,加强对管理机构、职能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保证信息系统有效运行,提高使用效率。
【关于我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推荐阅读:
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调查与思考06-23
大力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09-15
关于我县返乡农民工情况的调查报告09-21
关于我县人民调解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09-27
关于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的报告11-17
关于我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情况汇报09-10
关于农村文化现状的调查与思考10-01
关于人大机关老干部工作的调查与思考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