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之我见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堂教学之我见(通用8篇)

课堂教学之我见 篇1

一、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放在“课堂教学”范畴中来看,“自主学习”既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基础性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范畴中的“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既不同于人民平常所说的学生的自学,也不同于人们提倡的要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它具有以下特征:a.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b.以完成“双基”教学任务为主要追求;c.以“学案”导学为主要教学策略;e.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f.以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活动为核心;g.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所有学科的教学。

所谓“学案”,是指师生共同参与制定,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用的材料,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疑点、学习活动的设计、梯度导练、知识拓展六个部分。学案的编写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编写,也可以由学习来编写,还可以由师生分工合作共同确定;可以就一节课编写一个学案,也可以就一次实验、一类问题、一个单元乃至一本教材编写一个学案,也可以在新授课之前编写,也可以在一个学段结束后编写(供学生小结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学信息反馈为依据,以师生活动为载体,以发现问题、自我探究为主线,以学生多种能力的养成为目标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学习策略教育,有效地弘扬了学生的主题性,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

二、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征:(1)以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为主要教学内容;(2)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来组织教学过程的教学过程;

(3)尽量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的过程。问题探究教学其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用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己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这类教学模式适用于科学学科的教学。

实验学校济宁师专附属中学构建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他们认为,问题探究教学不是简单的提问,更不是一般的例题、习题的解答。这种教学模式是按照“问题探究一新问题一再探究”如此循环往复的科学研究的思路展开的。从教学的外部形态来讲,问题探究教学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创设问题情境。这是探究的准备阶段。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各种情境,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探索求解的创新性学习动机。二是问题定向,多向求解。这是探究的具体实施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之下独立处理教学情境提供材料信息,寻求问题及问题的解决。这一阶段的教学可以在教师内通过谈话讨论的方式完成,也可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在课外或开放教室内完成。“问题的提出”是该阶段教学的关键。当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方寻求教学的关键。当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方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或方案。三是交流成果,严正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汇报各自探究的思路和成果,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修正错误,升华认识。

必须指出:(1)这种教学模式是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的。教师没必要,也不可能在所有的课堂教学中都运用这种模式组织教学。一般来说,一位教师在一个学期的教学中组织五六次这样一来的教学就很好了。(2)完整的“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往往很难在一堂课中完成,一般而言要向课堂教学的两

端,即课前或课后延伸。或者课前为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做好准备;或者课后把课堂教学中新城的探究兴趣继续引向课外。

三、以情境体验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课堂有基本特点,在于情景性。目前,人们特别重视自主、合作、探究性教学,而相对忽视了体验式教学,这既不利于学生情感智慧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智慧的发展。其实,“体验”也是人类智慧生成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创新教育从一开始就特别重视体验式教学方式,提出了“以情境体验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研究。这类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征:a.以“情感发生过程”为教学内容;b.以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动场”;c.特别强调学生在情境体验为主要教学手段;d.特别强调学生在情境体验的基础上,感悟、内化、交流、研讨学习成果。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人文学科的教学。

比如,有的教师在教《败不馁》一课时,他们把课文的第一个小故事《卧薪尝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与教材相适应的情境氛围中,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理去体验,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收到了“课伊始、情亦生”的良好效果。创设一个类似的生活情境,形成一个主动请教、平等交流的环境,使学生毫无顾忌地打开心灵之窗,畅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在这种心心相应的互动体验中,完成忍知和领悟,通过学生的喜、怒、哀、乐,完成有意义的相应道德角色的构建,在感受角色所得和角色要求的同时,构建自己的道德素养。

四、以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把教学活动看做是“特殊的认识活动”,片面强调间接经验的学习,割裂生活实践与知识学习的关系,“讲解接受”教学模式一统天下,忽视甚至排斥实践性教学,不参加社会实践,是导致我国中小学生创新精神不足、实践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以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a.以大学科教学观为指导。为了在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之间架设桥梁,为了推动学生与学科实践活动相统一的大学科教学观。b.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价值追求。c.以实践性知识为教学内容。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学内容,以知识的表现形态看,往往是“知识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的统一,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探究性,比较适合于借助实践活动来展开教学过程。d.以实践活动为基本教学策略。杨振宁教授曾经指出:中国的学生不是天生不会动手,关键是学校、家庭、社会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和条件。实践活动教学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亲自动手的机会和条件。e.以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为基本活动(当然并不必然都在课外进行),然后在进行课内教学,是大课堂教学观的充分体现。

课堂教学之我见 篇2

现行的问题教学模式的基本形式就是:以问题为线索,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说白了,就是教师就文本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与以前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诸多优势,它遵循教学的原则,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然而这样的语文课学生就爱上了吗?课堂上,好多学生不去自己解决问题,而是坐等教师最后对问题做订正、做答复,甚至有的学生在抱头睡觉。如果说以前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是“填鸭式”教学,那么现行的问题教学,我以为是“捉迷藏”教学,它就像教师跟学生展开的一场捉迷藏游戏,教师把教材的知识点藏起来,学生们就“众里寻它千百度”地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预设性太强,学生还是被教师用问题“牵着鼻子”在走,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没有被最大限度地激发起来。

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在台湾的一次公开教学给了我们很多启示。魏老师执教的是《元曲二首》,上课伊始,魏老师问学生:台湾学生学古诗词曲都干点什么呢?学生答: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扫除字词障碍;熟读,好的诗词还要会背诵;会翻译;回答课后问题。魏老师把这些目标让学生一一写在黑板上,全部让学生自己解决,结果学生最快的1分15秒就把两首元曲背下来了,最慢的也仅用了1分50秒,课堂气氛轻松有趣,就像做游戏一样,学生人人参与,没有一个“溜号”的,教学效果奇好。魏老师说,教师教学不能高高在上,而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想着什么,你就为学生做点什么。

解读魏老师的这堂课,我们不难发现,魏老师始终是在引导学生解决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问题是学生自己设置的,也是学生自己解决的,老师好像没干什么,可教学效果却特好。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其实,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因学而教、以学定教。现行的问题教学模式依然是教师本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教学的,而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教学的,难怪学生觉得乏味了。学问学问,“学”和“问”是紧密相关的,“学”须得“问”,而有所“问”,才能真正有所“学”,只是这“问”当由学生提出,而不应该出自教师。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教学旨在“启”和“发”,教师的启发是建立在“愤”“悱”的基础上的,而这“愤”“悱”实际上就是学生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韩愈也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传道、授业、解惑”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人曾做过一个简单而精彩的比喻:“传道”就是传给学生一条道路,指明一个方向;“授业”就是教给学生在这个方向、这条道路上行走的方法和技巧;“解惑”就是当学生在行走的实践过程中遇到疑问和困难时,教师给以点拨、提醒或是帮助。那么具体到课堂上,就是师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教给学生必要的方法和技巧,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学之后,学生会的教师不必代劳,学生不会的那便是学生最想知道的,教师着重把学生疑问之处引导学生解决了,一堂课也就圆满完成任务了。

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组织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的问题教学才是科学的、最有效的教学,也才体现了因材施教、因学而教、以学定教的理念。学生也就愿意听、愿意上了。可能有的教师会顾虑学生提不出关键性的好问题,会使课堂混乱。其实只要教师帮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并加以适当引导,学生慢慢就会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那么,怎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其一,首先要明确该篇文章的学习目标。学习每篇文章时学生该掌握什么知识,学生必须心中有底。其实我们学习文章,不外乎就是掌握其写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写,怎样写。

其二,就是用点拨的方法,促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如:《甜甜的泥土》一课,文字浅显,学生自学基本能自己拿下这篇文章。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却不大到位,在学生看来,文章就是歌颂亲妈对孩子的至爱,批评后妈的狠心的。这时候,教师可设置问题:小亮能吃到糖是谁的功劳?滋润小亮心田的爱来自哪里?这样学生就会探求出文章的深意。

其三,要不断强化学生的提问动机,养成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形成善于提问的能力。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问,可以用古今中外学者爱好质疑提问的实例启发和开导学生,使他们懂得质疑提问不但是好学上进的表现,而且是取得学业进步的关键,要使他们懂得“提出问题意味着已经理解了问题的一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体味“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古训。另外,教师在对待学生提问的处理上应该是多鼓励多引导,不要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而表现出厌烦的情绪。事实上,当学生敢于提问的习惯形成之初,提问质量不高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如: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细小和琐碎,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目标无关等等,教师不要妄加指责,而是因势利导,及时指出毛病并恰当指导;对提问提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对凡是提问的学生,都给予记分鼓励,用打分的方法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学生提问质量不高,往往是学生对所学内容尚未仔细研读造成的,所以教师要求学生对课文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从段到篇细细体察。从内容到主旨、到写法都要细细揣度,要求他们从这个熟读精思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向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只要我们慢慢去着手培养,相信学生很快就会给我们以惊喜。

“新课堂”之我见 篇3

一、教师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原来的教学行为

新课程标准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较大改变,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更新思想观念,转变自身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1.教师应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是学生自己学习最重要的学习资源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形式为学生的创造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如在“七巧板”一节中,我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副七巧板,并拼凑图形。学生对动手操作很感兴趣,不少同学设计出别出心裁的“七巧板”,并拼出了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看后让人耳目一新,为之振奋!

2.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传统教法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思维活动完全受教师的支配,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发掘学生的潜能,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应该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并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一种激励,在学生迷路时,引导他辨明方向,在遇到困难时,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在以往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距离无法缩短,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感情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无法形成。要改变这种形式,教师应该主动由“站在讲台上”,变为“走到学生中去”,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以交流、合作、商讨的语气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这样,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遇到什么问题都愿意和老师讲,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活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具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出来,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在“教育储蓄”一节中,学生对储蓄容易理解,但涉及到利息,利息税却相对陌生、抽象。于是在课前,我在教材的基础知识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到银行去询问和调查,让他们带着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体验了“做数学”的过程,加强他们的实践探索能力。在课上,同学们都踊跃地展开了自己的调查结果,引出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主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去询问、调查、阅读,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他们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实践的快乐,有自己学习的乐趣,而不是只听老师空洞的、抽象的讲解。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到外的生成,而不是由外到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家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弊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以往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例如;在教学“丰富的图形世界”一章中,这一章所涉及的立体图形接近于实际生活,小学时,学生也许初步涉及了一点,在此知识基础上,让他们总结,交流他们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感受。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让他们亲身体验“学数学”的过程,比老师一味地讲解,学生只管记忆,效果好得多。这样教学,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

四、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评价每一个学生

重视教学评价是新课标的一大特点,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也是教师教学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只有通过对学生的评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的,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评价要全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激励是评价的最终目的,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始终要坚持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要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

2.数学学习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在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要看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所取得的进步,全面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

3.要注意评价手段的多样性,评价形式的灵活性,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性差异;教师要尽量鼓励每一个学生,使其建立成功的信念,认真学习,健康成长。

写字教学之我见 篇4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指导纲要》指出:“写字是小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的的语文基本功。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写字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有极为重要作用。”

汉字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主要载体,具有严整、大方、秀气、瑰丽等特点。写字作为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它不仅是练习一项技能,而且对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不弃不馁,持之以恒,多种渠道地引导学生写字,让学生成为读书写字的主人。汉字作为一个文化系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写好汉字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事情。《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指导纲要》指出:“写字是小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写字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有极为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读书无用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及社会的浮燥等的冲击,家长、学校、教师、学生对写字极不重视。审视当前学生作业字迹潦草,错别字连篇,而能写一手好字简直成了凤毛 麟角。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有必要且应该担负起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重任。在教学中,应该下大力气抓好学生的写字基本功,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写一手漂亮字。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呢?我认为应该从六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认识写字的目的和意义

(一)写字目的。汉字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主要载体,具有严整、大方、秀气、瑰丽等特点。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地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也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

(二)写字意义。习字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的过程。要练好字,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需要长期的钻研和磨练,需要“铁棒磨成针”的“滴水穿石”之功。习字的过程是检验毅力的手段,是磨练意志的途径,字的好坏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一个人是否具有敢于战胜困难,百折不挠,力争上游的精神。同时,写字与美育又有密切的联系,鲁迅先生说过,我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感目的“形美”是书写的文字之美,这种美既能陶冶情操,增强审美能力,又能丰富和调剂我们的文化生活,使我们生活愉快,在艺术享受中受到教育,从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写字还与修养有密切的关系,“字”是写给别人看的,好比一个人的“仪态”。字写得规范端正,好比人的衣着整洁、作风严谨、面目可亲,也是一种文明礼貌,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古人言,学写字就是学做人。

二、为学生写好汉字营造气氛

教师设计生动、活泼的活动课堂,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针对不同学生个性的实际书写状况加强指导,通过示范、比较、观摩、展示等各种方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加强写字教学的趣味性,增强成功感。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写字、书法比赛的课余活动,提高书写能力,加深对汉字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理解。

在写字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教育思想是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主体性的表现形式为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在写字教学中,教师通过写字活动激发学生主动练字的动机,尊重学生对字体的选择,练习方法的选择,保护和培养学生在写字过程中的创造性,保证学生在写字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乐学求美。

三、开展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写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之一。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喜欢写字时,才能对写字产生兴趣。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虽然很强,但对写字的基本提法理解较低。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采取了一些措施:编顺口溜。把一些写字要领或握笔姿势编成顺口溜,让学生理解记忆。如: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握笔姿势,我们就给他们编了歌谣:”老大老二对对齐,中间只隔两毫米,老三老四齐用劲,写出字来真有力“。让学生边背歌谣边照做。讲故事。少年儿童爱听故事,爱讲故事,他们从故事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他们从故事中学到知识,受到启迪。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如:学生可以从王羲之每天”临池学书“清水池变”墨池“的故事中学到勤奋;从岳飞”沙土练字“的故事中学到自强不息等等。批改因人而异。教师批改学生的写字时,总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批改学生写字总是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写得好的得”优秀“,并写上”你真棒,再加劲!“写得有进步的也给”优秀“并写上”有进步!相信你下次会写得更好!“写得不好或写错的字,当面订正等。成立书法兴趣小组。为满足同学们的需要,我们还专门成立了书法兴趣小组,让学生们高高兴兴地参与,开开心心地进行写字训练。

四、写字教学方法的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在创设良好的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练字,撑握写字的方法。古人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显浅地归纳了几种规律性的认识及做法。

(一)姿势指导,执笔指导。正确的写字姿势是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的必要条件。首先要有正确的写字姿势,教学时先让学生看写字姿势挂图,然后教师示范,纠正学生写字的坐姿。小学生,尤其是初入学不久的低年级的学生,由于手小,小肌肉不发达,为了写字时使得上劲,往往握笔离笔尖太近,这样姿势就导致视线被手遮挡便看不到笔尖在纸上的如何运行的样子。为了看到笔尖,学生身子势必前倾,以致胸脯紧贴桌边,头部又势必偏向左侧,以致眼睛离本子太近。久而久之,眼睛,就就近视了。所以我们在规范小学生写字姿势这个问题上,从一开始就规范其姿势,另外,除了让学生懂得怎样写字是正确的姿势外,还得让其明确不正确的写字姿势对身体的危害。如易患近视、斜肩、驼背、脊椎弯曲等毛病。引领他们反复练习,逐步养成不摆好姿势不动笔写字的习惯。

(二)认识和学习基本笔画的写法。每一个汉字都是由一定的基本笔画组成的,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认识笔画和学好笔画的写字的基础。认识和掌握“点、横、竖、撇、捺、提”几种基本笔画又是基础之中的基础。这几种笔画的写法规律是:“点”要顿,“横”要平,“竖”要直,“撇”出尖,“捺”尾大,“提”向上。在低年级的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将这些规律贯穿于整个

识字、写字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去熟悉、理解和掌握它。在书写指导时要及时矫正。

(三)掌握几种常见偏旁部首的变化规律。汉字的偏旁部首多数是由独体字构成,如禾、木、火、米、月、几等。这些偏旁部首看起来很复杂,但只要我们掌握了它们之中的规律,就会由复杂变得简单。倒如:在“几、月”在汉字中处于不同位置时,笔画要有变化,如果“几”在汉字的上半部时,第二笔是“横折弯”,如“沿、没”。如果它在汉字的下半部,那原来的笔画就不变,如“亮、抗、坑”。“月”字在汉字中处于左右结构时,其笔画没有变化,如“朋、肚、肝”。而处于汉字的下半部时,它的第一笔由“撇”变成“竖”。如“有、青、育”。

(四)笔顺规则书写的指导。在小学低年级的课本中已经学习了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先中间后两边,先里头后封口的写字规则,这也是初学习汉字的一个难点。要指导学生有规律地去把握一个笔画较多的字,不仅仅是一种书写规则的指导,也要加强汉字书写的综合指导。

另外,我认为要想写出一笔好字还要做到以下“三观察”:

写前观察

低年级学生写字之前没有观察范字的习惯,往往提笔就写。我们应在写每一个字之前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这些范字,使他们对所写之字的笔画姿态、结构特点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例如在识字课上,我经常要安排一到两分钟的“明亮的眼睛”的小比赛:先出示两至三个形近字,后读活泼的儿歌启发“看看有点像,其实不一样,究竟哪里不一样?看看比比再想想。”通过比较,提供给学生观察的着眼点,使他们在观察时能有的放矢,习字时心中有数。久而久之,学生在下笔之前就能养成观察范字的习惯,这为提高习字质量迈出了第一步。

写中观察

对刚开始习字的低年级生来说这一点很重要。许多学生习字中往往看一个字就写一个字,甚至写一行同样的字,中途也不观察范字,以至越写同范字的距离就越大。我们要引导学生随时对范字进行观察。因为他们写前观察到的不可能在书写过程中完全清楚地在头脑中反映出来,总有模糊不清的地方,写中观察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具体做法:指导学生对范字看一笔,我们范写一笔,学生跟着写一笔。训练一个时期,然后逐步放手,使之养成习惯。

写后观察

此过程就是学生将所习之字与范字对照、比较、修改的过程。低年级学生习字,往往草草了事,不去仔细对照,自己所习之字究竟与范字存在何种异同,写后观察能帮助学生发现运笔上的问题、结构上的问题……教师作适当讲评,学生及时修改,能很快提高写字质量。

五、教学中贯彻直观形象原则

提高写字质量,关键在老师的课堂指导。教师要充分使用形象化语言,设计直观的教学方法,并通过示范进行指导,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如写”撇“时,我就告诉学生,写撇就如梳理少女的长发,最后轻轻收笔出尖,并边说边用手演示,很快化难为易。再如:教学

生观察两种”竖“的形态时,告诉学生:”悬针竖“尾端呈针尖状,像一枚悬挂的针,所以叫悬针;而”垂露竖“尾端圆润饱满,像含着一滴将要落下的露珠,所以叫垂露。

这样寓教寓乐,直观形象,这就使学生在写字过程中做到用眼、用脑、用手、用心,不草草了事,书写时才能做到心到、眼到、手到、笔到,使笔画有神,字形美观。而且能鼓励学生主动愉快地练字,不会感到是一种负担。

六、有质量地反馈学生作业

写字教学的评价要有利于引导绝大多数学生对写字书法的兴趣;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具有基本规范的写字技能。对于小学生的写字评价,既要关注认真书写态度和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又要注意学生对基本笔画、汉字基本结构的把握。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又要关注其书写的规范和流利程度,也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化审美情趣。通过发展性评价来提高学生的写字兴趣和自信心,明确努力的方向,一般就做到:

(一)及时性批改。当学生把作业交上来时,教师要及时地修改。如果时改时不改或不能近期把作业发回,这不仅影响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掌握书写水平的变化。

(二)有质量地准确改。对作业的批改,不仅仅以画圈圈来给予肯定,还对每篇作业都应有准确的批语。学生的作业书写水平各有不同,有的竖不直,有的撇捺角度不对,有的点画欠佳,对这些都要一一加以纠正,并用红笔写出范字。

(三)尽量当面改。学生在课堂练习时,老师通过当面改,从运笔、整体布局的角度,当场示范,系统地纠正学生练习中出现的诸多毛病。这样批改,不仅效果好,学生也欢迎。当面批改有利于个别辅导。而个别辅导用于少数书写弊病比较突出的学生,帮助他们找出病因,指出改正方法。

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5

(作文辅导讲稿)

虎林市业余体校唐金秋

学生写作能力没有很快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重视作文修改,不重视学生自己修改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师作文教学之不足,大多数的学生作文写完,一遍不看,也不改,得意洋洋一交了之;多数教师则呕心沥血,精细批改,其改后,作文一发到学生手中,学生知识粗略一看,不留印象。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学生不屑于修改作文,这怎么能提高写作水平呢?叶老师尖锐的指出:“语文老师最辛苦的就是改作文,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有的学生根本不明白为什么改,你改了也没有用;有的学生根本不认真看,真叫劳而无功,至多也是老而少功„„”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改文章,怎么修改,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作文写好。

为让学生学会自己改的本领,提高作文水平,我在教学中总结运用八种方法,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提高学生对修改作文的认识

学生写作文不能绝对无毛病。丢标点、用错标点、丢字、错字、笔误之类,往往就造成了病句,是语言不通——这是最容易出现的错误。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一丝不苟的精神,既不认真推敲,又不认真修改的结果。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修改作文的好处,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其一是向学生讲明修改作文的过 1

程,对作文来说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对自己来说,是通过验收作品来锻炼提高作文水平的过程。修改是整个作文过程中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而不是写文章以外的附加成分。既然是这样,作文训练中,修改这一环节的训练则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每个学生都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其二是修改作文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项有效措施。“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多半是反复修改,认真修改“改”出来的。如,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修改过七遍,杨朔的《雪浪花》仅三千字左右,就改二百多处,这说明修改是避免差错,提高作文质量的保证。尤其是不太成熟的学生,更应从思想上重视作文修改,争取在修改这一环节中,消灭差错,提高作文水平。

二、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学生作文要达到“自能作文,不待教师修改的境界,就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作文修改的方法。

1、咬文嚼字法

学生对写完的作文要慢慢的斟酌、认真的推敲、细细的咀嚼、反复的体会,才会发现和改正毛病。起草时提倡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即使出了毛病,还有修改跟着呢。修改时也就这样急速,就会给文章留下这样或那样的疏漏。

2、坐标记法

学生写完草稿后,先自己朗读,在作文红作标记,作为改正的目标,标记符号我事先向学生作了统一的规定,用起来方便,看起来一目了然。有了统一的符号,在作文修改中,加快了速度,又能使学生

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

3、学生互改法

写生写完草稿后,先有自己修改,然后,再由大家交换,互相修改,这种方法是作文修改中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互改是一个交流取长补短的过程。在听取他人意见的基础上,再进行修改,取得效果更好。

4、一文同改法

学生写完草稿后,先自行修改,再在教师指导下,全体学生共改一文,取得借鉴后,再修改自己的文章。从草稿倒定稿,教师的主要力量是用在指导作文的修改上。在指导时,尽量采取口头交换意见、讨论的方式,做到单位“教练”,有的放矢。在修改时,教师先选出一篇带有普遍的意义的习作,印发给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修改。学生在读、审、评、改的过程中学习了修改该知识,取得了借鉴。这样具有示范性、指导性的修改,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5、一文多改法

采取一文多改的办法,可以把口头修改和文字修改结合起来,在草稿、定稿几个环节反复进行。对少数草率、敷衍了事的学生,则严格要求他一改再改,直到基本合格为止。几年的教学经验,使我体会到,作文训练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是不能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常常可以看到不少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毕业生作文上百次,竟一篇得意之作都没有,也从来未尝到写出的甘苦。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

生作文要保证质量,来求写作水平的提高,反复修改是保证质量的重要途径,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能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还能养成勤于思考反复提炼自己思想的好习惯。

6、教师批、学生改

教师下批语,提倡或建议学生改。要求学生修改时做到:一是朗读一遍自己的作文;二是细心看老师的批改要求及建议;三是具体分析一下自己文章的优缺点,写出“文评”;四是根据老师的建议和自己已经认识的毛病,修改或重写一遍,这样做不仅促进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而对于提高作文水平大有帮助。

7、学生分组互批,再自我修改

学生修改的作文,不能算是完美无缺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有时也可以组织全班同学互相批改。评价一篇文章,通常几个人凑到一起展开讨论,求的比较正确,比较全面的认识。学生的思路也随之开阔起来,评析时不会再无话可说了。具体要求:一是批改组要把批语或建议写在被评改者的作文后面;二是被评者要重读作文,认真琢磨批改组的建议,然后为自己的作文写小结,再行修改。然而这种做法,教师不能放任自流,对小组的批改应进行检查,对合适的地方,要及时订正。学生对这样的修改法很有兴趣,平时不太喜欢作文的同学,做的也很在认真,他们提出的意见诚恳、评语一丝不苟。这样做学生不仅站在一个“听着”的角度去评论,还能站在一个“读者”的角度去鉴赏,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皮大有好处,有仅可以看别人之长,也能体会自己之短,既是学习过程,也是经验积累,思想水平提高的过程。

高效课堂之我见 篇6

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业。备好教学对象。课前备课必须充分,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这节课你虽然设计得很精彩,但是必须符合你这个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不符合,就必须修改,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所讲的这节课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之所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高效课堂需要科学的学法指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应该指导学生拥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传统的教学重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的讲授不易打动学生,导致教学的实效性差。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都是教学的主导,以点拨启发为主,通过合适的形式使学生完全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让这种主动的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我认为高效的课堂是“自主、合作、快乐”的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有所获,更是投入和产生比较合理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乐学:不仅掌握知识,更提高能力;教师乐教:不再声嘶力竭,而是师生互动,适时点拨,少讲精讲。所以,我认为现阶段在数学课堂上我要尽力做到以下几点,才能切合我的教学:

(1)以学为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提高小组学习的整体效果。以练为主:课堂上学生的练习是主线,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组组互动。教师仅起主持人的作用,环节的导入,时间的控制,争议的评价等等。以赛为主:单位时间内要给学生以积极参与的动力与适当的压力,生生之间,组组之间要引入恰当的竞争机制,以调动学生快速高效的学习情绪。

(2)有效合作、展示:根据学生的程度好坏搭配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结成学习对子“一帮一”、“一促一”,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及时运用好的教育机制、课堂机制把学生从题外拉回题内。

(3)导学案的编写:学习目标实用明了,问题尽量启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阅读并思考,设计问题尽量符合学生实际。

历史教学“课堂讨论”之我见 篇7

一、历史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巧妙设计讨论命题,并进行课前准备,以此来保证课堂讨论的质量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命题要匠心独具,结合现实,联系高考命题考点,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贯彻教学大纲,着重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

1. 教师事先公布讨论题,提出目的和要求,布置必读的参考资料,提供某些带启发性的思考点。

并事先确定3至5个主要发言人,其余为补充发言人,或按坐位每10人为一组,选出代表汇集小组意见作中心发言。学生则要根据讨论题认真钻研教材,查阅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人人都做发言的打算,发言要力求做到:不离题,不超时、态度认真大方,尽可能讲普通话,口齿清楚,措词得当。

2. 注意命题的横向联系。

如“明朝为了减轻皇帝的负担,设置了殿阁大学士,而几乎同一时期的英国成立了责任内阁制,这两种内阁的职责是否相同?作用是否一致?”这样做就帮助学生打通因教材章节所带来的知识割裂,使相关的知识体系化、网络化,形成一个横向的联系。

3. 加强命题知识的纵向联系。

因为历史与政治、语文及地理联系密切,命题时充分利用这种联系,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和现实生活中去,以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融合和借鉴,加大知识贮量,使之为创造性思维服务。如通过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讨论,联系到我国1958年的大跃进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以及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使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中借鉴教训,得到启示,深刻地认识到每一种经济体制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只要是适合国情的体制就是合适的体制,而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国企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等社会现象。使学生的认识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

4. 注意命题的多角度和新颖性,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种种联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捕捉其规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如在讲授《鸦片战争》这节课时,在分析到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时,可以从三个角度去分析: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抗英运动;清政府上下对于鸦片战争的态度;专家眼中的鸦片战争。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真正去了解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而不仅仅是只告诉他们一个答案。当材料展示的时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

二、在讨论时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当出现沉默时,老师要拨开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总结。总结时,要表扬质量较高的发言和积极性高、进步快的学生。要特别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规律勇于探索,即使有不妥之处,得出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甚至走入“误区”,教师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其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走出“误区”,变不足为圆满,变错误为正确,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如在讨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有学生将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美国当年的经济危机等同起来,认为要照搬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对此,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着力揭露美国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认清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接着,笔者在实事求是地介绍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困难之后,启发学生畅谈改革开放2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目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只不过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的阵痛,是局部的、暂时的,与美国当时的经济危机呈现的“大萧条”“大恐慌”是根本不同的。只是某些现象有相似之外,况且在程度上也轻微得多。这样的“课堂讨论”所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事半功倍的。

三、课堂讨论的弊端

“翻转课堂”之我见 篇8

关键词: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教学视频   教师   学生

近年来,“翻转课堂”受到很多学校的关注和追捧,大有形成一场班级课堂授课制的变革之势。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森林公园”高中。最初,该校两名化学教师为了给因病无法上课的学生补课,将授课过程制作成教学视频,放到网站上供学生自学。发展到后来,这两位教师让班里所有的学生在家看教学视频,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没想到这种模式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得到了校方的支持和认可,并被推广开来。

传统教学过程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来完成的。知识内化是靠学生在课后做作业、操做或实践来完成。翻转课堂上,这种形式被颠覆了,知识传授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后完成的。知识内化则是在课堂上经过教师的辅导和学生之间的协作完成的。传统课堂上,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翻转课堂上,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两种模式的实施都要靠教师的教学设计来完成。传统课堂上,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这似乎更适合当下的中国教育。当然这是由中国的考试制度决定的。而翻转课堂使学生成为了更加独立的学习者。会的可以跳过去,不会的可以多看几遍,直到看懂,但也存在不一定能看懂的情况。

一、翻转课堂能否在中国推广开来,并引起教学模式的变革

首先,翻转课堂之所以能在美国得以推广并被学生和学校认可,与其国情是分不开的。美国是个高度发达的国家,城市化率比中国高得多,而且人口基数也比我国少得多。美国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早已得到了普及。学生要借助网络和终端设备进行学习几乎不受时间和地域的影响。这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和贫困地区几乎不可能。即使在城市里,学生携带手机和上网也是受到家长和校方棒喝的。尤其是那些在课余时间支持家庭经济的学生不会花很多时间去看教学视频。如此看来,这种模式必然在不同经济收入和地域的学生之间划了一个很大的鸿沟。

其次,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有差异的,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在授课时,除了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还要“察言观色”,及时反馈教学效果,遇到很多学生不明白的问题时,需及时放慢教学节奏,循序渐进,讲解鞭辟入里、深入浅出,还需辅以大量例证。尽管如此,依然有一些学生不能理解。而翻转课堂是一种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但是,不是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很难让大多数学生一看教学视频就能理解教材、攻克难点,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合作学习、教师的个别辅导就解决问题。学习当然需要合作,但我们往往过高地估计了合作学习,放大了合作学习的作用。试问,若学生没有完成教学目标、深层次理解教材,能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吗?

二、翻转课堂是否适合每一门学科

自然科学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物质世界的奥秘、变化规律、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唯物辩证观,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分析实验,才能体会严谨求实、一丝不苟。说到底,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品格,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翻转课堂上,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被教学视频代替了,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就无从谈起。缺乏做实验的过程,学生就缺少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是因为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题,学生才会感受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若理论不能联系实际,学生就难以形成创新意识。

三、翻转课堂对教师、学生及家长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翻转课堂要求班级学生人数不宜过多,而我国目前大多实行的是大班额教学,要想使教师在课堂上对“少数”不懂或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是不现实的。其次,翻转课堂上使用的教学视频是由任课教师录制并制作的,如果视频不好看、不精彩,学生是没有兴趣去看的,更别说提高教学效率了。而中小学教师很忙碌、很辛苦、工作很琐碎,大多数教师不仅没有时间去制作教学视频,也没有那么高的技术水平去制作视频。再次,翻转课堂要求学生要有较高的自律能力。对于那些自律能力较差的学生,只能要求家长干预其学习过程。这样的要求有些家长会接受吗?即使接受,他们能坚持多久?最后,教学模式的转变首先要得到教师的认同,然后才可能实施。任何教育行政机构和校长的强推都很难真正奏效。有一项调查显示:很多一线中小学教师反映,他们比较关注的是如何把一节课上好,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如何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他们不需要建构主义理论、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也不去关注先进的教学模式。如果让教师被动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只会令其无所适从。

上一篇:中学政治学科教学规范下一篇:用款计划表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