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改革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精选8篇)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 篇1

中学地理教学方法改革初探-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内容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教学改革的根本性任务.地理教学因其自身特点,优势也承担起一部分责任.中学地理“参与式”教学法是利用地理学科的趣味性,实践性,综合性,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面向的是每一位学生;它的目的是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从中体验到获取知识的乐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方法改革 有效教学理念 多元智力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 “参与式”教学

1、中学地理教学方法改革的背景

1.1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知识观的演进变革促使教学方法的改革

所谓知识经济,按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中定义,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当今世界上一种新类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这种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1]它以信息、技术的发明、使用、传播为主要特点,以知识的不断创新为动力,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因此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强弱不再完全受制于该国资源的多少,该国和地区拥有的高智慧、高技术及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成为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因素。

这个时代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劳动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现代文盲定义为,“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和图表的人,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 ”。[2] 由此可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中心。地理学科涉及到新技术推广、使用及人类日常生活的重要方面,更是知识经济时代不可缺少的一门基础学科。今后的地理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使其掌握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才会使他们更好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

1.2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优势,使其承担起实现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重任的 一部分责任

1.2.1地理教育与素质教育

地理课本身就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功能,学习区域地理知识是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学习有关全球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为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各种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他们的体质,对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精神也起了重要作用[3]。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大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德、智、体全面发展。依据这一目标,地理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自信心,充分发掘他们的创造性,培养合作精神;另一方面,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1.2.2地理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相继出现了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后,人类认识到合理开发、使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广泛的定义和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造成危害的发展,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它的提出就是为解决人类的环境、资源等问题[4]。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具有自然,经济,人文学科特征,它十分重视区域和人地关系的研究。2000年教育部编订的《全日制高级中学地理教科书》就 1 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构建了新的教材框架,改变了传统的四大圈层,而按与人类关系密切程度,把人类生存环境由远及近分别讲述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在每个部分中都融入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因而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理解,接受可持续发展思想,但作为即将走上社会的中学生,只接受可持续发展思想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使他们可以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为他们实践,创新能力的发挥奠定基础,因此,教学方法的改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3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的弊端[5]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其特点是以书本,教师为中心,大班授课,教师讲述,学生记忆为主。但知识经济的到来,教学内容已由过去简单的学习地理事物分布和自然地理知识发展为思想方法与能力的培养。而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发展的不平衡制约了地理新思想的渗透。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述什么是环境,为什么要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怎样协调两者的关系?但学生只是把教师所讲的当作知识,而想真正让他们形成一种环境意识,做到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有让他们在真实的世界里去亲身体验,另一方面适当减少教师讲课量,组织学生积极讨论,辩论,做一些有关环境问题的调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了亲身体验他们就会更加确定自己的信念,才会使环境知识转化为自己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自觉行为。

2、“参与式”教学法实施的依据 2.1有效教学理念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指通过教师的一段时间教学,学生是否获得一定的发展与进步,它是衡量教学有无效益的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取决于学生是否学到一定的知识,是否有了收获;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得到发展与进步,即使老师教得再认真,再辛苦这种教学仍是无效或低效的。

所谓教学,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目的是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它要求具备三个必要条件:第一,激发学生动机。第二,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什么。第三,教学语言的独特性。

所谓理念,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为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为。有效教学理念主要为:第一,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它要求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不可唱独脚戏;同时要求教师有“全人”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切不可将之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第二,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这种效益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第三,有效教学是通过过程,结果;定量、定性相结合;来反映学生的收获与教师的工作表现。2.2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加德纳认为,每个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智力外,还有七种智力分别为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他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智力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差异,因此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掘每个人不同的智力潜能,实施个性化教学[6]。

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是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强度等,让每个人都能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多给他们交流合作机会,多发掘他们的闪光点,达到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成功的、有效的学习者。2.3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他认为每位学生均存在两种 2 发展水平:即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学生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水平。最近发展区就是这两种水平间的差异。通过教师对学生发展目标的确定和最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的学习就会处于“跳一跳就能把果子摘下来”的状态,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独立创造性就会充分发挥出来[7]。

综合上述三个观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点: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多给学生参与机会,提高学习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

第一、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同时发展应是全面的、自主的;传统的讲授法注重的是给学生一个结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现在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去会学无限的知识。教师应极力诱导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爱学习、爱观察、爱探索、爱讨论。

第二、强调个性化教学观念。教学中鼓励支持冒尖,一马当先精神;让学生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某一方面的才能。给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多创造各自成功的机会。如课堂提问要有阶梯性、针对性,多给差生机会,对每位学生的回答都要及时给予诚恳的、鼓励性的评价。

3、中学地理“参与式”教学法的几点思路

中学地理“参与式”教学法是利用地理学科的趣味性、实践性、综合性,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吸引每一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愉快地学习,得到成功的体验的一种教学方法。

“参与式”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学生是否“学到手”,是否学会,会学。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是学生“自我表现”的场所。他要求大力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投身到教学过程中,真正体验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使学生感到教学是自己的事,是一种积极的内心需要,是完善自己的途径。

“参与式”教学法的主体是学生,如何让每一位学生愿参与,敢参与,想参与是这种教学法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

3.1重视引言,创设“参与”情景,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好奇心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创造发明活动最直接的动力。如果学生觉地得有趣,就学的积极、主动;反之,就消极、被动。所以,我们应在教学开始时,去诱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例一: 高中上册·1.4节·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与公转

导入:新课之前,请大家解答一个小学语文的思考题,幻灯片上打出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两小儿辩日》。接着提问(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2)孔子有没有回答出来?(3)请您帮孔子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导入的前两个问题,是小学生就可回答的。但第三个问题的出现,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在上语文课时就讲过的,可能有的学生已记不清了,但会有一点印象。这时老师可以补充道:“请大家打开课本,粗略浏览一下,看谁可以帮我们解决孔圣人的难题。一听解决孔圣人的难题,学生的表现欲望就会被激发,促使他们去寻求答案,学习的主动性就被调动了起来。

例二:七年级上册·3.1节·多变的天气

导入:今天,我想统计一下我们班里有多少人看过《三国演义》?[学生答] 谁能举出其中一些有名的故事呢?[学生答] 我想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赤壁之战的故事。[学生答] 故事听完了,那请问诸葛亮为什么能大获全胜呢?这个导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给予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

例三,高中必修上册·地质灾害及防御

用播放惊心动魄的地震和火山爆发过程的视频资料作为导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教学 3 情境,不仅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有助于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3.2巧设疑问,激发“参与”行为,给每一位学生自由讨论的空间

侦探小说为什么可以吸引读者,在于其中设下了许多疑问,这些疑问激发人们想去寻求结果。同样在学习中,适当的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周围环境中,从较易感知的地理事象,地理事实中找到激趣点。

例一:七年级上册·1.1节·地球和地球仪

讲完课以后设计的一个活动:一位中国小朋友在放暑假前写了三封信,分别邀请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的三位小朋友到纬度40o、经度116 o 的地方一同度假旅游。现在假设你们是出租车司机,请把这三位朋友送到指定地点,并把你所送的地点标在你们的世界地图上。大家在标注地点时就会发现纬度40o、经度116 o的地方有好几处。这时教师提问,你们认为他们能相聚吗?学生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教师可分别请两位代表各自阐诉自己的观点,让学生自己说服自己,最后教师总结。这个例子是通过教师设疑,激发学生间的矛盾,最终诱导学生参与到解疑的学习中。例二:高中上册

水循环知识上完后的活动:朗诵“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提问(1)该诗句出自我国哪一位大诗人?(2)请大致介绍一下这位大诗人。地理课评论诗人学生惊奇,积极参与。这时话题一转,请从地理角度评价这句古诗是否符合地理规律。学生兴趣盎然,在激烈的讨论中,海陆间的水循环又一次得到巩固,学生们在老师引导下轻松愉快地参与到教学中。

3.3角色扮演,施以形象“参与”,营造学生自我表现的平台

中学生普遍存在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一旦有了机会,他们就会想方设法赢得别人的称赞,在称赞中他们获得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角色扮演主要是通过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给他们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一:七年级上册·3.1节·多变的天气 活动的设计

该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天气预报中的常用符号。活动设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把本活动单独设置为一个班会活动,题目为《竞选本班天气预报员》,并制定竞选规则如下:第一,竞选者需本着为大家服务的精神,认真完成每天天气预报工作,工作时间为一个月。第二,竞选者需熟记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第三,被选上者,每隔两星期,要在全班学生监督下进行测试,测试不合格者,取消工作资格,并重新竞选。第四,一个月后,下位天气预报员由学生推荐或自我推荐,经测试合格后上任。备注:竞选前可先给学生一段时间准备,由大家推荐出评委,利用课余时间初试,选出10人进行复试。这个活动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初中生强烈的表现欲,让其由被迫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感受到地理的实用性。3.4创造成功机会,鼓励人人“参与”,给每一个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每个人智力的多元性表现出个体间的差异性。因此,课堂的着眼点应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需给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创造参与机会,让其感受到成功的满足感,刺激再参与欲望。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具有坡度与针对性,这样,一方面可让学的吃力的同学有参与机会,培养他们参与勇气;另一方面,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觉得值得参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真正做到人人敢参与,愿参与,想参与[8]。

例一:七年级上册·1.1节·地球和地球仪

经纬线讲完后的问题设计:(1)请在地球仪上找出0o 和180 o经线?(2)从0o经线向东、向西经度数有何变化规律?(3)从0o 纬线向北、向南经度数有何变化规律?(4)4 请在图上读出A点、B点的坐标。第一个问题是基础题,应把这个机会给一些学习较吃力的同学,当他们回答以后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第二、三个问题稍微有些提高,最后一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是在理解前题的基础上得到答案的,这类题目可以让学得较好的学生回答,并让他们讲解给学生听,从而获得荣誉感。

例二:高中上册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 篇2

一、学生学习兴趣化

一个优秀教师, 必然是一个善于使学生对自己课程感兴趣, 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教师一方面要深入钻研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 如广泛搜集、积累以备教学用的各种素材性课程资源, 生动的故事, 各种有趣的问题, 耐人寻味的典型事例等等。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保证教学内容生动有趣, 让学生“愿学”“乐学”。如笔者在讲“常见天气系统”时, 从以下材料引入:播放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天气预报背景音乐, 学生对此音乐比较熟悉;播放天气预报节目视频;播放各地各种天气现象下的景象。学生从这些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中体验到了学习地理科目的乐趣。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指出刚刚观看的视频中所介绍的天气现象类型。本课借助情境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最优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 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正因为如此, 运用情感功能来优化教学, 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主题。如在讲“地质构造”内容时, 笔者制订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和特点, 学会判读地质构造的类型, 理解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在设定目标时需贴近课标要求, 避免盲目的急功近利思想, 让学生感受到试验对地理学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深度和自我提升探究能力, 学会用发现的眼光去获得科学知识。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地理学, 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地理学的核心概念, 并能运用地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做出相关的个人决策。笔者认为, 要使地理教学生活化, 科学地寻找“结合点”至关重要。如笔者在进行校本课程“潮汐与人类生活”内容教学时, 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地球上会有潮汐现象发生?为什么月初、月中和月末潮汐比较大, 其他时间相对较小?可以说, 这种紧扣社会问题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化教学, 既能促使课堂教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化抽象为具体, 又能让学生看得见、有话说、感受得到, 从而轻松地对那些枯燥无味的知识进行记忆、理解。

四、发挥学生主体化

新课改特别强调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 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选择和探究。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学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 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之中的个体, 学生是“知识的主人”, 而不是机器, 学生是具有青春活力的“生命体”。地理课堂教学一定要改变教师唱“独角戏”, 搞“一言堂”的现象,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探讨、自己体验。如笔者在讲“气候”基础知识内容时, 先把班级分成几个小组, 让他们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完成预发的导学案, 一定时间后让学生分组展示自己完成导学案的情况。这样整堂课气氛活跃,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五、学习能力创新化

教师要勇于摈弃传统的教学模式, 立足“知识点”, 大胆选用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教法, 如地理辩论会、课堂分组讨论、情感体验活动等。如笔者在讲“热带雨林减少”内容时, 采用课堂辩论的形式来教学,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笔者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 并围绕相关内容搜集资料, 课中将全班学生分成4个小组, 笔者也参与其中, 进行适时的点拨、必要的引领。学生对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向其他小组同学发问, 其他小组采用抢答的方式就自己在预习中所了解的知识来回答, 回答正确则获得积分, 积分最多的小组获得奖励, 最后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通过此类活动, 促进了师生交流和学生之间的合作,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从一定意义上说,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堂, 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教师。课堂教学是完成学校教育任务的主渠道、主阵地, 地理新课改教育目标的实现更多依赖于课堂教学的渗透和落实。因而, 我们一线教师要在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上多下工夫, 多学习、多钻研、多思考, 增强自身能力, 进而实现新课程改革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浅析地理课堂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地理 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094-02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学地理教学的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应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例如合作教学作为一种小组学习形式,是目前很多课程教学中都比较适用的教学方式。高中地理阅读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改善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将教师转型为课堂的引导者,将学生变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使得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相互探讨,相互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的训练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认知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小组参与与合作意识,使得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有效的习得地理学习的技巧和策略。

一、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地理知识的兴趣,扩展视野,提高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极大的局限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兴趣,也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进行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像任务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来改善地理课堂教学的困境。地理学科在中学教学内容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以一味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内容的教授。这种机械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兴趣低下,同时也降低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因此,新课程改革对于地理学科的促进作用是十分巨大的,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得以提高。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和合作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二、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途径和策略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要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和改革。目前很多地理课堂上教师过于强调知识目标的重要性,将教学内容局限在课本内容中,知识的拓展性较低,而且教师强调知识的死记硬背,忽略了学生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学习方法及策略。地理知识本身是丰富而有趣的,如果将地理知识能够以一定的方法串起来呈现给学生,将大大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的乐趣。那么如何能够引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呢?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才是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以某地区天气、地理及文化知识为例,教师可以以图片、幻灯片或视频的方式给学生呈现,然后结合这些生动的画面进行地理理论知识的传授。结合本地的气候和天气,给学生讲解和天气相关的知识。教师也可以带着学生走进自然,观察自然,将各种植物的生长结合气候进行分析,不同气候下的植物生长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增加了学生对自然的兴趣。

2.多样化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要一改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在“做中学”。随着科技及网络的普及,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渠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或网络进行相关地理知识的获取。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指定的主题,以任务型教学方法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课后进行相关知识的查阅,然后在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和发散思维,以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为起点,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的学习地理学科的理论知识。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小组之间的分工协作和讨论,教师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地理知识的梳理和吸收,例如组织学生制作以某一主题为主的课件展示、新闻点评、角色扮演等。以黄河相关的地理知识为例,除了介绍黄河的相关知识,还可以对比长江的相关知识,使得学生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学习,加深对我国两大河流的相关理论知识。

3.地理学习的地图化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教会学生认识地图,通过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地图的更新也非常快,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地图来掌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知识。学会认识地图,使用地图是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最佳途径。借助于网络或图书馆,结合地图信息,更好的学习地理知识。另外,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要和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以过程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结合学生日常的课堂表现、实践过程和理论知识考试来评价学生,这样既能公正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能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起到较大的鼓励作用。

结束语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是为了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会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以及学习终生有用的地理知识,在教师的的引导下,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学习为中心进行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通过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全面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旭. 浅谈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02

[2]杨建林.浅谈地理教学的课堂实践,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05

幼儿师范地理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4

摘 要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最为重要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阵地,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渠道。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与自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非常密切的一门科学,在幼儿师范地理教学过程中,依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断改革地理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幼师地理 教学改革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幼师地理教学需要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立足于教学规律和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促进幼儿师范生的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和地理综合素养的提高。为此,作为幼儿师范地理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不断运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好地感知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

1立足学生基础,过程与结果并重

当前我国幼儿师范的学生大多都是初中毕业生,而且他们地理基础知识较差,一般情况下也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不到20%的学生感觉学习比较有动力,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他们对地理学习不够重视,认为和专业教学以及以后的发展联系不大,只有把舞蹈、声乐、美术、钢琴等专业学好,以后就可以更好地从事幼儿教学,就可以更好的发展。从教学的角度来想,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基础,围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注重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引导他们更好地去改进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更好的表扬,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更多的精神鼓励和自信心培养,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自信和自尊,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成功的体验,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不断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地理知识,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和表扬,能够促进学生奋发进取,增进学生对老师之间的情感,从而不断地唤起学生积极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热情,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研究,从而使传统的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更加富有新鲜活力。

2结合学生和教学内容,需灵活选择教学方式

幼儿师范地理教学一定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组织形式,结合教学内容,围绕学生的基础,不断地转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灵活教学途径,坚持以学定法。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灵活自如地组织课堂教学,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有效引导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地理知识变为主动的探求地理科学,由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转而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3利用教学相长,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处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地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需要重新的审视,教师和学生应该更好地认识和定位,教师和学生不再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学,学生向老师学习这样的一种单向的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成为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统一体。对学生的教学也不再是沿袭传统的一对一的手把手教学,而是更多地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结合自己的学习基础,在教师的主导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好地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相关问题,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获得具体的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在实践中感悟,促进自己教学能力的提升。幼儿师范地理教学一定要注重教师和学生关系的有效处理,用启发式的教学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能力,而且让老师和学生有了更多的独立对话和思考的空间,实现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4艺术和科学相结合,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

地理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地理教学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有关地理的科学问题,又要更好地结合地理教学和地理本身的艺术性,采取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更多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艺术作为学科教学的补充,充分调动非智力因素的特点,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在素质教育推行的今天,让学生感知科学知识,更好地发现美学价值,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引导学生在知识和艺术的相互交融中共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审美意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总之,幼儿师范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技能的提升,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学地理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地理教学感想 篇5

张家界市第一中学高中地理组覃鲜艳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放在突出位置,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自主参与,完成素质教育。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课程改革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受益的地理。所以,我认为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教材处理的方式上应注意如下几点内容:

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统一过程。“教”引导“学”,又服务于“学”,“学”源于“教”,又受制于“教”。假如我们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的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生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一般为:受到刺激→积极学习→学会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刺激下,进入学习状态,并因此激发、强化其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学生在这种内驱力的作用下,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大脑积极地去寻找,去验证,去发现,去探究学习内容,从而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习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为适应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教”的过程应该是:创设情境→激励学习→引导反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的基础上,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刺激条件,激发、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教师即成为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领学生进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褒奖学生的成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有实用价值。在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可采用如下方法:

(1)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指导学生阅读图表、欣赏图片,激发学生求知欲;

(3)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例如,在学习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时,可对教材进行如下处理,采用下面的教学方法: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基本上都有风,你想知道风是从何处来,又到哪里去吗?通过切身体会,合作探讨,了解其中的奥妙;

(2)提出问题,指导自学:①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如何运动?②近地面和高空的高、低气压是怎样形成的?③热力环流是由于什么原因形成的空气环流? ④什么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⑤什么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⑥高空大气中的风、近地面的风是怎样流动的?

(3)指导学生绘热力环流图;

(4)分组讨论:海陆之间、城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如何形成的?

(5)进行社会调查或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城市热岛环流形成的原因?提出怎样的解决措施?指导学生写社会调查报告。

二、强调基础,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高中地理教学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强调基础的重要性的同时,也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正确处理好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并非意味着削弱知识的学习,而是强调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要以储存大量基础知识为依托、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割裂,更不能对立。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高度关注教给学生怎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怎样使传授知识的过程成为掌握科学方法、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即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学生懂得这些理论是如何获得的,应该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生成”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论,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首先要明确什么样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湘教版地理必修一选取了一些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基本观念。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

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等。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基本过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基本观念包括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的显著特征;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人类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对人类活动产生危害或损失就成为自然灾害等。上述这些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基本观念,以及它们之间那种具有内在联系并起普遍作用的知识体系,迁移程度高,适应范围广,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其次,课堂教学要从知识的传授过渡到对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应当追求“知识的创新应用”,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湘教版地理必修一高度重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运用地图(或图表、资料)的能力,分为用(绘)图说明和读图分析(归纳)两大类。第二,举例(或结合实例)说明的能力。第三,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这些学习能力是高中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中应高度关注、重点培养。

三、注重发展,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目前,地理课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向学生提问多,而引导学生主动发问少,轻视甚至抑制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提问的意识和热情;二是提出“知识训练”型的问题多,而思维性、启发性的问题少,课堂提问的权利控制在老师手里,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层层“诱惑”下沿老师设计的思路解答问题,而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创新的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得不到应有的塑造和升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地理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掌握地理学科学习方法,树立科学态度具有重大意义。

1.提高教师的“提问”质量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必须经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思维活动去建构知识、掌握知识。因此,教师的提问应具有启发性,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的读图思考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可从以下二个方面提问来点拨学生的思维:①《两小儿辩日》中第一个小孩子的问题是:早晨的太阳离我们近,因为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的太阳大;第二个小孩子的问题是: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近,因为早晨时冷,而中午的时候热。孔子无法回答两个小孩子的问题,我们应用已学过的知识能回答上面的问题,请思考讨论。②引申问题:为什么在远日点北半球却是夏至日,而在近日点北半球是冬至日,从这样来设计地理问题来展开思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比较好地体现了启发性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既对立又统一。教师提出的地理问题应蕴涵地理事物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在提问中抓住了这一关系,就能培养学生认识和掌握这个规律,就有利于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地理知识。

2.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第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教师要树立新型教学观,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和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对喜欢质疑、提出不同意见或超过老师认识水平的学生持鼓励、赏识态度;也要看到学生思想单纯、认识能力不足,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或这样那样的错误;更要能宽容、理性对待学生“突发奇想”“异想天开”的问题,往往就在这些“奇谈怪论”中孕育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萌芽”。

第二,创设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教师应精心设计能促进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学习只有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才是有效的,只有在问题情境中,才能促使新旧知识发生冲突,产生困惑、疑问,有了疑问就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勤思好问。

第三,注重思维过程与方法,教学生会问。教师要重视思维的推导过程,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一些问题情境,清晰地向学生展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思维过程,以便学生模仿、领悟和习得。

第四,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引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教师要确立“大教育”思想,树立“开

放性”课堂教学观念,建立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学习基地,为学生营造更加广阔、真实的探究、学习空间。允许并激励学生将课堂中解决不了的疑问带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 篇6

(讨论稿)

为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普通高中地理课教学效益,现根据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江苏省教育厅下发的《实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总结近几年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推进教学改革的成果和经验,结合我区地理课教学实际,研究制定本《意见》,本《意见》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着重就普通高中地理课革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各环节的原则和策略提出一些意见建议,供我区普通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中参考。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课程开设建议

高中地理必修的三个模块是递进关系,因此安排先学“地理1”、再学“地理2”、后学“地理3”。基于必修各模块间教学内容及难度的差异,因此,在保证总授课时数的基础上,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适当调整课时安排,如“地理1”为地理学科基础必备地理知识,为确保学生对基础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在课时上可适量增加。

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新高考方案的要求及实际教学等多方面的因素,在选修模块中,我区选择“海洋地理”、“环境保护”作为全区统一选修的两个模块。

由于学生在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基于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需要,建议给选修地理的学生在高二年级安排适当时间补修初中地理的相关内容,以安排在必修3之前开设为宜。

三、课程理念与教学原则

1、课程的基本理念

(1)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建立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注重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2、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学习实践才能实现。为此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时间和空间,并关注主体性学习活动的“质量”,主体性学习的实质是要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2)生活性原则。地理课选择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作业练习等,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应用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联系现实生活,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发展需要和思想认识问题,二要关注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现实生活,三要联系高中学生应该关注的社会现实生活,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思考生活、提高认识。

(3)发展性原则。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能力、经验都处于发展之中,处于不成熟、不完善的状态。这种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知水平的发展,二是人格的发展,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既学会学习,又学会做人,实现学生认知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4)问题原则。问题即思维,一切探究、发现、创新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凭借,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新知,不断进入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设计问题一定要注意新颖性与层次性,问题要有思考价值和有可探索的余地,多设计“为什么”和“怎么样”之类的问题,少问简单的“是什么”之类问题,以让学生通过问题激发思维,要鼓励、诱导学生的求异思维。其次,教师不要直接向学生提供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结论和方法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同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思维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三,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上一定要创设问题情境,容忍学生幼稚的甚至荒诞的想法,使学生逐步做到想问、敢问和善问。

(5)创新性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锐意开拓,冲破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篱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做到:选择多种结论的问题,否则思维容易缠绕在一颗树上无法散开;开导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精确性,尤其要在变通性方面下功夫;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合理假设越多,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1、正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优化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的依据。我们必须增强目标意识,在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

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有: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际。强调根据学生特点和需要来确定教学目标,只有通过分析发现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共性及个体差异,才能设定更灵活和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关注如何处理好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学生实际情况之间的落差问题,这需要把目标订得适合教材需要和学生接受能力,同时要保证在教学活动中能完成这些目标。另外,制定教学目标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切忌脱离学生实际盲目跳跃,急于求成。

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明确、具体:表述语言要简洁、准确、一目了然、清晰地表达教学活动的任务与预期结果;既要体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又要反映各个认知目标的能级要求(了解、理解和运用);评价项目和要素要是可观察、可感受、可测定和可评价的。

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目标的动态“生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但“生成”都是在、也必须是在既定的目标上恰当展开。

2、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深入研究教材,合理确定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确定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突出基础性,从学生发展的需要来考虑;突出地理知识的综合性,从以人为中心的人地关系角度加以整合;突出重点,使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学习方法;紧密联系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重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的培养。

要认真分析教材,理清脉络,抓准关键,以重点内容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或举一反三拓宽思路,或联系旧知形成网络,或进行迁移探索新知。

可以调整与增删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与再创造,改革传统备课方式,切实提高教学能力。要在教材的系统与结构、联系与规律、特征与要点等方面进行分析,依主次定取舍,依难易定详略,并进行合理的增减或集中与分散的处理。对教材的整理加工要符合知识发展、逻辑关系与内在联系,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

五、优化课堂教学的模式与策略

1、革新教学方式

为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革新。

改造传统教学行为。课堂教学的本质属性仍是间接经验的传授过程。因此,传统意义上的讲授式教学仍必不可少,但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坚持启发式教学,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体现,在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的学习上要结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生成过程,突出规律、原理讲授的过程与方法,同时要注意通过设计一定的教学情境和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科知识的特色、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地理观察、实验、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注重案例教学的有效使用。《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有许多“标准”都要求“运用资料、示意图”,“举例”或以典型案例说明。因此,案例教学已逐渐成为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最为常见的基本形式之一。以“案例”为中心,通过师生间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有利于师生的互动,有利于渗透不同形式的教与学,有利于学生在参与案例的分析过程中不仅学习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能逐步学会和掌握分析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案例教学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评价的要求,同时,也是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的纽带,对当前深化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

重视图表教学。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特色,能较好地作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载体,传统的图表教学一直受到广大地理教师的重视。同时,图表教学在区域地理教学和比较教学中均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图表在地理教学中的实际价值,强化图表教学。

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意以下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尤其是重点内容)和学生情况,并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序列性、悬念性;创设的问题要让学生有兴趣去探究,有空间去探究,有能力去探究,并有探究的意义。

创设问题情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利用原有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各种现象、地图及数据,设置问题情境;利用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带有知识性、趣味性的问题、典故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旧知识的片面性和不完备性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教科书中一些原有的问题加以挖掘加工, 创设问题情境。

3、合理设计与组织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意义,要整体、系统设计:拟定的题目不宜过多,应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或具有不确定性和不一致的问题进行难易适度的设计;要精心设计恰当的组织形式,有多种活动类型的组合;要设计给予学生独立钻研、思考和反思的时间和帮助。

对学生活动的调控决定了活动是否能成功进行,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恰当运用规范的制约和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活动目标激励学生;对学生思维活动进行灵活的控制与引导;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要有明确的结论,公正评价,合理期望;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评价与反思,以助于今后学习的改善。

4、恰当应用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选择要从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年龄、学校设备、主要教具的功能等方面考虑。

选择教学手段时,要考虑到目标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新颖性。教具的选择一忌过多、使用过频,使课堂教学变成教具的展览;二忌教学手段过于简单,不能反映地理课的特点;三忌教学手段流于形式,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不能起帮助作用。

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教师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优化地理教学结构,突破时空障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地理教学活动,不断拓展教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

5、重视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要素。只有通过科学的、机智的课堂管理,通过对课堂上各种行为和关系的合理调控,才能营造平等、和谐、严肃、活泼的学习氛围,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潜能,才能引领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生是课堂管理的最主要对象,除此之外,课堂教学的时间、教学中师生的情绪、学生智力活动的密度等等均是需要教师管理、调控的。

制定学生学习行为规范,不能是“要遵守课堂纪律”、“要积极参与”等一般的、抽象的情感要求,必须是具体的、可观察的行为要求,如:发言、提问等,必须高声讲,用普通话讲;其他同学交流发言时,必须静心倾听,认真思考;老师提出问题后,必须自觉看书、思考,或参与同伴讨论等。

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和指导。课堂上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行为,对一些不良学习行为要敢于管、善于管,通过强有力的管理,恰当的指导,严格的训练,帮助学生矫正不良的学习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个性品质。

着力改善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带动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化。如教学过程中必须精神焕发、富有激情;学生发言时认真倾听,不随便插嘴。学生发言后及时与以评价和指点;课堂上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下课前必须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总结反思本课的学习活动;必须准时下课,不得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等。

六、提高课后作业练习的水平与实效

1、精心设计和选择人性化作业

对作业问题的思考,要从“教师” 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要从把作业当作单纯的“教师教学任务”和“教学巩固手段”转变为把作业当作学生延伸性的学习活动,设计出关注学生发展的作业形式和内容。

作业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改重知识型作业为知识和能力并重型作业,改标答式作业为开放型作业,改被动型作业为主动型作业。把学生从机械重复的练习题中解放出来,学会如何掌握、运用知识和如何进行创新。

作业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作业的分层设计。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作业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进行合作型作业的设计,为学生提供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提高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优化作业的批阅和评析

在作业少而精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研究性地做作业,教师研究性地批阅学生的作业,善于发现学生练习中的优点和思维中的亮点,善于研究学生发生差错的具体原因,以加强作业评析和后续教学的针对性。要坚持写作业批阅札记,在每次批阅作业后简要记录下典型的优点和问题,以及自己的感想。

要认真上好练习评析课,不能只是简单地校对练习的正误,分析练习的答案,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必须选择典型的错误,进行重点分析,并适当进行变式训练。必须帮助学生从具体的习题中归纳出一般的方法,举一反

三、发散迁移。

必须重视作业练习的个别指导,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面批,可以在作业本、练习卷上多作指导性的批注,如“想一想,是审题错了,还是分析不全面”?“分析得很好,试一试,语言能否再简练一些”等。

七、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地理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是教育和教学环节中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是不可相互替代的两个方面,它们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在新课程实施的进程中,地理课外活动有其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学校所在地区可能提供的条件,设计布置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开展一些形式适当的地理课外活动。

活动内容要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相适应,要力求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三者很好结合起来。每一次活动前,都应要求学生要制订一个详尽的、动态的计划,包括目的、任务、方法及所需的场地材料等,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由于中学生年龄、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完全自发地,独立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有许多困难,教师要加强领导,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活动,发挥好主导作用。但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则应以学生为主体,大胆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创造,让他们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增长才智,不断进取。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多一些耐心、表扬和鼓励,少一些急躁、批评和责怪,以免损害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做好成果检阅、交流和总结反思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八、优化学生学业评价

地理学习评价,要在知识与技能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对学生价值判断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人生规划能力形成状况的评价。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教师可以从教学实际出发,注意和重视使用下列发展性评价方法:对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评价;对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对地理学习活动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评价。

要根据课程改革的方向研究和改进考试评价。一要精心设计试题,减少封闭型试题的数量,增加开放探究性试题;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等。二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除了书面测验外,还可以采取作业、小论文展示、地理图表的绘制与分析等各种方式,侧重考查学生地理学习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要关注学生在讨论、实地观察、探究等日常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并给予必要、及时、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和指导性评价。我们可以实行学生地理学业成绩与地理学习档案相结合的综合、动态的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历程。

九、充分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对利用与开发地理课程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是高中地理课程资源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素材和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之一。但地理课程资源不是只有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改变把地理教材作为惟一的地理课程资源的观念,合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结构和功能。要充分利用与开发地理课程资源,丰富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

1、积极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

教科书以及教学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电教器材、教学实践场所等都是学校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其中,必备的设备和教学用图有:地球仪、等高线地形模型、投影仪、投影图片、主要岩石和矿物标本;各种有关的政区图、自然地理图、经济地理图、专题要素图、景观图等。此外,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观、主要地理事物等,也是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注重地理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除添置必要的地理教学图书、设备以外,可以自制各种地理教具、学具,开发各种地理教学软件,不断扩大地理课程资源库的容量。在有条件的学校,要逐步完善地理信息技术教学所需的软硬件设备,提高地理课程资源库的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地理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地理课程资源,以及可用于课程教学的师生自身的经历和体验。

2、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图书馆、科技馆、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和主题公园,大专院校、政府有关部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信息媒体,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等等。

教师要加强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组织和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邀请相关人士进行演讲和座谈。

3、积极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努力实现地理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地理教学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成果,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学习地理的经验。

十、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对推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促进学生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学校领导要抓好学科教学培训工作,把教师岗位技能和专业发展作为师训工作的重点,注重培训质量,从关键处入手,让教师尽快适应新教材、新教法,提高业务素质;积极组织不同形式的研究课、观摩课,开展各类评比活动,以评带训,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支持教师参与学校实践活动和外出参加教学研究活动。学校领导要给予教师人文关怀,创造民主、和谐、开放、自由表达的组织气氛和教研机制,适当给予激励性评价,让教师感到工作的愉悦,增强自信心。

2、教师要在自己的工作中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地理教师必须结合教育教学实践,通过个人研修、参加各级教研活动,认真学习地理专业知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努力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能力。

3、要发挥教研组力量,开展同伴互助行动,在教师集体中营造一种研究的氛围。可以以教研组为单位,或几位教师合作,每学期选择教学过程中的1--2个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围绕研究重点开展学习、研究、实践、反思等研修活动,在研究与实践中创新教学方法,培育教学风格。

4、教师要懂得积累得失。一件事情,今天成功了,是怎样做的,有什么体会;今天遇到了什么挫折,有什么感受;今天发生了什么矛盾,是怎样解决的等等。日积月累,一定是一笔不小的收获。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 篇7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地理教学改革,新课标

基于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背景, 将信息化技术与地理教学模式相融合, 对地理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则架起了地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是地理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1. 地理教学改革的宏观要求

要利用信息技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是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所明确提出的。同时,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也被给出, 其中明确提出“在地理教学中要加强信息技术的使用”, 培养学生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促进地理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势必要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 这已然成为地理教学课堂改革的必然要求。在地理教学改革的宏观条件下, 虽然传统教育对地理教育的束缚正在逐步减弱, 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步入地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之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例如, 教师以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度不够, 与地理课程的结合点较少, 教学模式选择和应用不合理等, 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地理教学改革。

2. 课程范式创新的要求

在地理课程改革逐步强化发展的背景下, 地理教学范式展现出了差异化和时代化的特点。我国地理教学改革深受时代教育观念和学科科学发展的影响, 不停地在发生着改变。教学范式虽然种类多样, 但都存在着本身的优点以及或多或少的缺陷。这对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线教师必须选择适合某种教学情境的教学模式, 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 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进而达到吸引学生、充实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3. 地理信息技术运用于地理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

(1) 教育信息化理论。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应髙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 并在此前提下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充分运用, 设备上, 加强计算机及其辅助工具、网络基础设施等信息处理设备的运用;技术上, 依赖远程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资源上, 主要指建设数字图书馆和制作教育网站的信息资源。

(2) 教学范式创新理论。高中地理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强调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 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这为地理教学范式的创新点明了道路——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相结合。教育技术专家南国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学生的课程融为一体, 使之成为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帮助学生认知的工具, 是重要的教材形态和教学媒体;或者把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学习领域, 既是学习的对象, 又是学习的手段。”

二、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地理教学模式设计

地理教学模式设计重点在于围绕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环境进行设计, 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 选择不同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形式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 “以学定教”, 科学地安排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使教学过程最优化。

第一, 要考虑哪些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应用在地理学习中。

根据目前学者们的研究, 地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利用形式主要包括:基于地理信息技术软件平台的运用、GIS地理空间分析教学、地理数据存储与可视化、数字地图操作等。另外, 还包括基于GIS数据输出的应用, 如利用GIS软件输出地图数据、专题地图等。

第二, 要考虑如何结合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有效整合地理信息资源和工具。

第三, 要考虑在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具体应用新的教学模式。

三、结论

关于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 篇8

一、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地位。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这样的教学模式被时代所淘汰是必然的。

新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参与者,改变过去教师的满堂灌,让学生在学习和应用地理知识过程中逐步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变被动接受者为主动学习者,这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二、重视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素质

地理新课标突出了能力、特别是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过去相比,新课标对能力培养的要求更加具体。其宗旨是: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并运用学习地理和认识地理的基本方法,增強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地理学习中的核心能力是地理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科书的框框内,不准他们越雷池一步,那么只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结果扼杀了学生的首创精神。如何使学生认真学好前人的知识,既不受其拘束,敢于另辟蹊径,又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这就必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思维定式”,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但是教师应该注意到,对学生的问题要推迟判断,避免武断。过早地下结论或向学生预示解决方法,都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即使学生把答案搞错了,也不必大惊小怪,要善于区分“笨拙的错误”和“创造性的错误”。后者往往是成功的先导,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克服学生孤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消极定势的影响,即对同一事物要善于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揭示。同时,教师所提问题也要有较大的内涵,要多提需要从不同思路去考虑的问题,以利于学生进行扩散思维,使学生产生尽可能新,尽可能多,尽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

三、改进教学的手段和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的出现和繁荣,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多媒体是将影像、声音、图形、文字等多种方式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用它来创设地理情境,化静态为动态,使学生身临其境,既突破重点和难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但有的教师不是完全为了教学而用多媒体,是为了用多媒体去用多媒体,甚至是为了展示自己对多媒体的熟练程度而用多媒体教学这种教学现象,我们在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上经常遇到。他们费尽心思,制作课件,设置动画,拍摄录像,而教师自己则成为放映员,教师只要打开电脑,动动鼠标,敲敲键盘就可以了。整堂课师生都在围绕计算机转,更有的教师一堂课下来,连一字板书都没有,像这样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看似创设了情境,提高了教学效率,实际上学生就像看图片画展,课堂效率不仅没有实质上的提高,而且学生的智力得不到开发,能力得不到培养,是必须规避的。

总之,新课改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究竟怎样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来达到新课改的方法和途径是很多的,只要我们每位地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就一定能找到好的并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上一篇:钢化玻璃发展现状下一篇:学校公共卫生组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