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教学之我见

2024-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跨学科教学之我见(共8篇)

跨学科教学之我见 篇1

长春市希望学校 孙巍巍

摘要:为适应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改要求,打破学科界限,实施跨学科教学和深度学习成为必然选择。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

STEAM 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和数学(Mathematics)的简称,它是由美国政府提出的 STEM 教育战略衍生而来,最初只有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门,后来加入艺术,成为包容性更强的跨学科综合教育。STEAM 教育旨在打破学科领域的界限,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强调体验性和实践性,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法。STEAM 教育发源于美国,自20世纪90 年代以后,逐渐风靡韩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STEAM教育注重知识的跨学科运营,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法对培养综合性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跨界的本质是整合、融合。通过自身资源的某一特性与其它表面上不相干的资源进行随机的搭配应用,这样就可以放大相互资源的价值。

这两个新出现的名词在中国已经越来越被更多的人关注,作为教师更是首当其冲,因为这两个名词意味着教育界的又一次改革已经初露端倪,那就是学科融合,跨学科教学。

原来的教育绝大多数都是在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的驱动下,各学科课程逐渐走向分科和专门化,各学科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有效的整合,这使学生的知识具有片面性,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也不利于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而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颁发和实施,“核心素养”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和新航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的解释是知识、品格、能力和立场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教学转向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学科育人。为适应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改要求,打破学科界限,实施跨学科教学和深度学习成为必然选择。

首先跨学科教学利于拓展教师视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传统教学体系下,教师往往只专注于本学科知识的教学和研究,对学科外知识较少涉猎,即使是有所涉猎,也只是皮毛,这就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面对某些学科交叉处综合性较强的知识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可能还会出现被学生问的哑口无言,令教师在学生心中的高大形象一落千丈,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实施跨学科教学则可以促进教师不断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在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新的教学火花,不仅拓展了教师的教学视野,而且还能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其次跨学科教学有利于增进学生知识理解,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各学科教学活动都是分科进行的,教师“孤立”地教,学生“孤立”地学,最后的的结果就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孤立、死板,无法将不同的学科知识进行相互联系,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没有整合,没有融会贯通,从而影响到学习效果。通过跨学科教学,教师则可以先从自己所教学科中的某一知识为出发点,建立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并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对知识能够形成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认知,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思考的方法和辩证思维的养成,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十分有利的。

再次想要进行跨学科教学,教师必须要有敏锐的感知意识,才能及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和切入点。

在了解了本学科新的思想、新的发展动向、新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教师对所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要进行整理加工、分析研究、系统整合、重新建构以最终实现学科间的真正融合。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需要教师对不同学科的知识、素材及跨学科的社会、社会现象有着敏锐的感知意识,有着充满情感和理智的领悟能力。这种敏锐的感知意识是教师捕捉到学科教学中有价值的信息和切入点的关键,是从浅表联系到深度理解的桥梁,是教师对事物的认识由外在表象深入到内在必然的通道。

最后,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好教学规划,整合多学科知识,开发跨学科课程资源。

跨学科教学之我见 篇2

1.分析现状, 大胆探索, 勇于教学改革

我校是2013年新成立的武威城区第一所寄宿制初级中学, 同样存在“三差三后”的状况,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成绩, 我数学组老师在广泛借鉴各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大力倡导教学改革。 我们经过剖析现状充分论证得出我们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新课程改革要求尚有差距:一是课堂教学中“满堂灌”、“讲多练少”的现象大量存在;二是课堂教学效率低, 学生课内负担轻、课外负担重;三是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学困生多, 学生之间差异大。 要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下好课前、课中、课后整盘棋。 因此, 我们尝试探索“四位一体”的高效教学模式, 所谓的“四位一体”是课前“备”到位;课中“教”到位;课后 “清”到位;“结对帮扶”合理到位。 “四个到位”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相辅相成, 互相依靠。

2.课前集体备课要落实到位, 集思广益才能扩大效益

积极改革备课模式, 实行以“集体备课”为载体的分工合作、取长补短的备课方式。 集体备课可以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单打独斗的现状, 促进教师之间多沟通、多交流, 最终达到资源共享, 互相借鉴, 群策群力打造高效课堂的目标。 集体备课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备课流程与制度, 同备课组成员要分工明确, 备课内容要具体, 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情。 只有对教学中的每个细节进行了认真思考和精心预设, 才能有课堂上的挥洒自如和精彩的生成, 所以集体备课的充分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3.课中和谐共建师生平台, 努力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积极探索数学课堂高效教学模式, 实行以“讲学稿”为施工蓝图的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改革, 实现“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成长”的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 教师首先要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教法。 我们要明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引导、指导学生学习, 而不是“包办”学生的学习。 因此我们在上课时要做到精讲多练, 要让学生有更多动手、动口、动脑的练习机会, 使他们在练习中形成能力、掌握方法, 最终做到“会学习”。 比如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提倡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引导, 预设自学指导并根据书本知识让学生根据明确的自学指导限时完成, 然后通过自学检测, 对于自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解决, 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增强了教学效果, 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4.“四清”活动贯穿始终, 以 “清”促学提成绩

为了督促学生练习并检测学习效果, 我们借鉴了洋思中学的“四清”活动, 并不断细化、贯穿始终。 我们做到当堂教学目标做到“当堂清”, 当天教学任务做到“日日清”, 一周的内容和一月的知识点做到“周周清”、“月月清”。 堂堂清:对于当堂的教学内容努力做到精讲多练, 每节课留至少十五分钟对当堂学习的内容进行测试。 教师对测试情况及时进行反馈, 清查出当堂不达标的学生。 日日清:课后, 对当堂不达标的学生, 由其负责的 “小师傅”利用自习时间进行清查, 极个别仍不能“清”的, 由教师帮助其 “清”,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必须做好督查, 防止学生之间互相放水。 周周清: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后, 由学校领导和部分教师参与进行验收。 对于“清”不了的内容和学生, 由任课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帮助落实补救措施, 再接受验收。 月月清:在坚持“三清”基础上实施月考制度, 进行“月月清”。 月考试题结构为基础性知识的题目要占70%, 应用性题目占到20%, 综合性题目占10%。 月考之后同备课组教师要做好质量分析, 经过充分讨论, 总结得失。

5.“结对帮扶”合理到位着力缩小后进生比例

面对新建学校生源质量差, 后进生比例大的现状, 要提高数学教学成绩必须大面积转化后进生, 缩小后进生比例。 只靠教师的力量是不行的。 为此我们制订了切实可行的 “结对帮扶”计划。 由班主任指导学生成立师徒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由一优一差两名学生组成, 优等生为小师傅, 具体负责被帮扶学生的学习指导和督查活动, 进行“兵教兵”、“一帮一”, 并进行月考核, 对帮扶效果显著的小师傅给予表彰奖励。 通过“师徒结对帮扶”活动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同时也大面积转化了后进生, 大幅度提高了我校的数学教学成绩。

“漆艺”学科建设、教学之我见 篇3

漆艺教育应向开放型、研究型、综合型方向发展,具体内容从三个方面展开:漆艺作为纯艺术的表现与开拓;漆艺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漆艺作为环保材料在现代科技产品、生活器具、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普及与融合。

2001年秋季的一天,有两位从纽约来访的美国客人,向我了解中国漆艺的现状、过去及将来的发展,甚至包括市场的情况。

谈起漆艺,会使人联想起我国的古代“漆器”,又会使人联想到在新中国崛起的“漆画”,还会使人想到工艺品商店里作为旅游纪念品的“漆饰物”……但是,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却难以见到“漆艺髹饰物品”,其中原因很多。

漆艺本不仅限于上面提到的几种,对它的界定,请看漆艺艺术家乔十光先生的一段论述:“它的含义很窄,限于漆。它的含义又很宽,‘漆器’、‘漆画’和‘漆塑’……无论平面或立体造型,无论‘实用品’或‘欣赏品’,只要涉及到漆,都属于漆艺的范畴。”

他又总结说:漆艺“早已突破了‘漆器’、‘漆工’的含义,是一门既有鲜明的界定性,又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艺术形式,是一门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艺术门类”。

我们还可以换句话说:漆艺就是以漆为主要媒材进行的艺术设计和艺术创作。它与陶艺、纤维艺术、金属艺术、玻璃艺术、油彩画、水彩画、水墨画等,都是以设计和创作的主要媒材来界定的艺术门类。

综上所述,漆艺的释义是很宽泛的,我们的漆艺教学也应该是宽泛的,随着漆艺市场的需求扩大,漆艺的教学也应该扩大。

我用红、黄、蓝三原色和橙、绿、紫三间色及黑色,来表述我对漆艺教学体系的构想。

红、黄、蓝各代表漆艺教学的三个方面(未来发展的三个主要方向),橙、绿、紫各代表两个原色之间的相互融合(交叉出新的方向),中心的黑色代表漆艺,它是三原色的综合,是纯熟的(漆艺发展的最高方向)。

漆艺教学这样展开是完全符合21世纪未来人才培养方向的,是漆艺教学走向开放型、研究型、综合型治学道路的可行性方案。下面是漆艺专业教学“三个方面”具体内容的展开。

漆艺作为纯艺术的表现与开拓

在现代造型艺术领域,纯艺术多指绘画(平面)、雕塑(立体)、装置艺术(空间)。而纯艺术更重要的一点还不在于何种样式,而在于不断地超越以往的任何约定俗成,去寻找人类对美的新的追求。

漆作为经历了7000年以上历史洗礼的、恒定性极强的艺术材料,在向纯艺术表现领域不断的渗透与开拓中,在精神文化的市场中,它的魅力将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和体现。

1.漆画

从髹饰技法的掌握到漆画,从漆艺材料的研究到漆绘画语言的表现,作为国家的美术门类,漆画的全面登场是在1984年第6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乔十光先生曾率中国漆画赴日本、韩国、法国、苏联等地展出,所到之地都受到极大的欢迎。日本艺术院功勋艺术家高桥节郎先生观看后说:“发挥了中国美术的特长,与绘画不一样的漆的材料感,加上金、银、蛋壳、螺钿的使用,被现代感和独特技法表现的漆画,肯定会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动。”现定居美国的韩国漆艺艺术家金圣洙先生多次来访中国,并在我院讲学,他也多次赞誉中国的漆画,说漆画是漆材料向纯艺术领域的拓展。目前日本、韩国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漆画,而越南的漆画如同我们的国画一样,每年向欧洲大量出口,这个市场不容忽视。

中国漆画匆匆走过的发展历史是极为可喜的,但随着各国间贸易往来的频繁,应当清醒地看到,我们今天的漆艺材料技术研究水平与日本、韩国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而这是漆画向更高、更好境界发展的基础。越南漆画中那种生动、活泼、自然抒发的表现风格,亦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漆画是我国现代漆艺中的强项,随着漆艺教学思路的打开、以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跨学科、开放式教学的全面展开,漆画作为纯艺术的绘画形式将会得到质的飞跃。

2.漆塑

以夹纻、脱胎法为主要造型手段,漆艺的立体造型,可小、可大,可以是具体的人物造型,亦可以是抽象的雕塑。由于漆的表面可以处理得光可鉴人,还可髹纹、饰彩,更可镶嵌、描绘,而且是脱胎所以很轻,它无疑是一种极好的、有待开发的雕塑材料。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的年轻漆艺创作群体,以漆艺现代派自居,他们有用网状金属物为造型依托,也有用漆、泥、灰(而不用麻布)来直接塑造成型的。在我指导的学生中,亦有使用麻绳、塑料透明胶片来造型的,虽然还不那么成熟、完美,却体现了年轻人大胆的创新精神和创作思维的可塑性。漆艺立体造型在我国还没像漆画那样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拥有一大批作者群,与日本、韩国相比还很薄弱,需要下一番功夫,将这一尚未开发的文化市场打开。

3.漆空间(平面立体结合,任何形式的装置艺术亦可)

nlc202309082140

顾名思义用漆来营造的空间,与漆画相比,它和漆塑一样都属于三维空间艺术。

日本漆艺家、东京艺术大学名誉教授大西长利先生曾举办过个人展览,叫做“漆的空间”。走进展厅,天然的漆香随着空气飘入你的鼻孔,而当你靠近作品时,视觉和身体会被作品包容和嵌入。他的作品是立体的,看上去貌似器皿而非器皿,与作品下面映射力很强的金、银莳绘黑漆板,既形成水平与垂直的对比,又形成形影相似、虚实相生、浑然一体的和声。他通过黑漆板的映射力,幻化出实体作品的虚像,像是把我们带到了云端,使我们升腾,看到了脚下的世界。在他作品群的包围中,我们像是踏进了漆艺的殿堂,又像是散步在漆艺的森林,走在这样的空间里,一种温暖、华彩、深邃、神秘的气息袭面而来,这就是漆所特有的精神魅力的空间。我们感谢他以漆立体造型与平面造型的语言,营造了漆的空间,赋予了漆以新的语汇、新的概念和新的生命。

漆艺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本文开头提到的两位美国客人,不止一次对我说,世界上有很多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后继无人,面临消亡的危机,希望中国能够继承和发展好传统文化艺术,因为这不仅是中国的,而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这使我想起那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中国的漆艺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个方面,它独树一帜,少有外来影响,是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对漆艺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在教学中的作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王明旨先生的一段话非常有针对性:“教育导向功能的第一个方面,就是向传统学习的导向,即教育要立足并植根于民族文化的精华……”

1.漆艺古典技法的学习研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精良、优质工具的准备,实际上是在延长学生的手,手的延长又刺激了大脑。我以为所谓必先利其器之“器”,不仅是指把工具准备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准备好自己的手和脑。

古典技法是作为低年级授课内容的中心而设置的。平面胎板制作,立体夹纻造型,髹朱、饰彩、莳绘、镶嵌、戗金、变涂等漆艺技法,是漆艺作者的基本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基本功,才可能进入创作、设计。

2.古漆器保护与修复研究

我们对传统艺术特别是传统艺术中的漆器,在保护意识、保护科学、修复技术的学习与研究方面,都做得很不够。在经济发达和文化遗产丰厚的国家,大都有高层次的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的研究机构。荷兰的国家博物馆派专人到日本学习漆器的修复技术,为的是更好保护在荷兰博物馆中的东洋漆器。东京艺术大学设有文化财产保护科学和保护技术的学科,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作为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应当建立相当的研究机构,并在大学里建立同样的学科。

几年前,我随日本导师参观南方某博物馆时,看到用乳胶粘接的一件出土漆器文物,至今记忆犹新。鉴于此,我们应建立古漆器保护修复研究专业,设立研究生教学的研究课题,让学生通过对某一件出土或传世漆文物的仔细观察、记录、查阅有关文献,具体测量造型的尺寸,用白描的方法临摹髹饰纹样,绘制三视图、断面图、效果图,最后制作成实物。以此使学生能够较全面地从传统漆艺术造型髹饰中,直接学习到传统漆艺的精华,并撰写论文报告,为以后的修复工作积累理论和实践经验。

对那些经历了沧桑岁月的出土、传世漆文物,加强保护修复、深入研究的意义很多。作为一种纯粹的审美形式,它们本身具有超越时代的顽强的生命力,反映了它们所存在的那个时代的精神、道德、伦理、文化,经济、物质、文明、生活等方方面面。深入研究它们发生发展的规律性,是对今天发展漆艺的极好借鉴。

3.对传统漆艺在造型、髹饰技法上进行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创新

任何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如不发展、不创新,那它只不过是过去的艺术、博物馆的艺术。漆艺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材料、技术上,都有待我们这代人的开发创新。

在传统漆器中的木、麻、纸、皮、竹、金属等胎型的基础上,现代已开发出了玻璃钢、苯板胎型等,这些可贵的开发实验,使漆器的成型时间缩短,形态表现的自由度拓宽。而利用现成或专门设计的玻璃器皿再饰以漆彩,是又一令人可喜的创新。透明玻璃的凉爽、明晰、素雅,配合以有彩凝重漆艺的温暖、高贵、华丽的髹饰,相映成趣,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体验、新的欣赏愉悦。2000级毕业生作品中一组漆艺髹饰的玻璃作品,就得到了各界来宾和日本友人的好评。

今天的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生活环境的变化日新月异,经济消费的形式趋于多样性、多层次化,漆艺的发展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其观念、形式也将以全新的面貌出现。

漆艺在现代科技产品、生活器具、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普及与融合

漆艺作为纯艺术表现的媒材,漆画、漆塑、漆空间,虽然还未能得到普遍的认知,但在现代科技产品、生活器具、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普及与融合的可能性,将会具有极为广阔的天地。

1.漆艺在科技产品中的应用

漆——天然漆,具有耐热、耐酸、耐磨、防腐、绝缘的良好性能,又具光泽之美,故被誉为“涂料之王”。鉴于此,它得到了很多工业造型设计师的青睐。

经以髹漆、莳绘装饰后的日产轿车的驾驶操作系统,看上去给人以高贵豪华之感,让人在享受高科技便捷的同时,又能享受到艺术设计之美。

nlc202309082140

类似的科技产品,如髹朱漆电话机身、髹黑漆照相机外壳、金箔擦漆的高档手表等,已在现代科技产品设计界悄然出现。随着现代科技产品普及应用的开发,这样的消费市场也将在我国出现。作为教学机构,应当起到引导超前设计意识和导向的作用。

2.漆艺在生活器具中的普及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已为漆艺走入现代生活提供了土壤。漆艺茶具、餐具、咖啡具等设计开发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为漆材料可以产生轻柔、静雅、亮丽、华美之魅力。漆艺作为文化,应当在今天的生活中绽放出异彩。

3.漆艺与环境设计的融合

环境设计中与漆艺的融合,好像与漆空间艺术创作有相似之处,但又不能等同,前者是一种公共空间、私人空间,强调其实用功能,而后者是纯艺术的,强调其精神表现的空间。

日本已有漆的住宅,这样的空间使人进入一种静谧的气氛,如同处在超越时空的世界之中。

我在日本留学期间参观过日本的漆乡轮岛。在制漆专家高野信雄先生的邀请下,我走进了一家咖啡厅,当我脱下皮鞋换上拖鞋踏上室内地板时,低头看到隐约可见自己身影的漆地板;待我落座抬头仰望时,天花板上亦闪烁着莹莹的漆光;而当我端起咖啡具的那一瞬间,我的手感到一种异样的温柔——抛光抛得十分讲究的漆桌面,是那样的亲切。我好像完全被这漆的空气所吸纳……

漆艺的教学,通过理论、实践,向古人的传统文化宝藏学习,向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学习,漆艺就会走出现状的低谷,不仅只是复兴光彩照人的过去,而且要筑起驶向未来的道路。

Zhou Jianshi graduated from Central Academy of Arts and Design in 1984 and then took advanced study in Tokyo University of the Arts from 1988 to 2000. Instructed by famous masters of Zhu Danian, Yuan Yunfu, Qiao Shiguang, Du Dakai and Liu Jude, he achieved great success in the research and creation of lacquer arts. Now he is associate professor in Academy of Arts& Design,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visiting professor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etc. He has participated in various exhibitions and won grand prizes. Many of his artworks have been collected by famous museums and organizations.

周剑石,1984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壁画系,师从祝大年、袁运甫、乔十光、杜大恺、刘巨德等。1984至1988年执教于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1988至2000年留学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获美术学、艺术学双硕士学位,任日本目黑ICS环境艺术造型学院教师、目白漆艺文化研究所研究员。2005至2010年策划、主持四届“从河姆渡走来”——国际漆艺展暨学术硕讨会,主编四册图录、论文集(以上展览、研讨会均有中、日、韩、越南、法国、西班牙、美国等国艺术家和学者参与)。与东京艺术大学三田村有纯教授共同主持、策划2006清华大学美术学院VS日本九之音色艺术团体国际交流展。发表论文《日本当代漆艺发展基础研究》《日本传统漆艺及其人间国宝作品》《漆艺之美、绘画之境、生命之歌》和《“再生产”中国当代漆艺发展研究》。漆画《耍靶子》、漆器《十二生肖》、剔犀漆盘《欧洲印象》《太阳鸟》、漆塑《兼怀万物》系列作品2、3、4、5等分获全国第6、10届美展优秀奖、2008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大展银奖,并被中国美术馆、台湾艺术大学、湖北美术馆和国内外团体及个人收藏。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南民族大学客座教授、世界漆文化会议议员、国际漆艺研究所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漆艺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之我见 篇4

新沟桥初中

李聪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能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课程整和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

随着课程整和的发展方向,与各学科的整合从简单的课件到运用网站进行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整合的内涵也越发深刻了。下面我就根据自身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定位

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相对于过去单一的一部钢琴、一部录音机的音乐课模式,我们的音乐教学活动层次感丰富,立体,清晰。信息技术与音乐整和定位的好,则是一堂以音乐为主,信息技术为辅的整和课,音乐还是本位,定位的不好,一味强调信息技术,课的本身已经没有音乐性,任何学科的老师都可以上,无非是用用电脑,滑动鼠标,敲击键盘,何来学科整和。所以在教学中,要始终以体现音乐性为主线,信息技术完全是为音乐学科而服务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融合”,实现教师、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融合。信息技术不是简单的结合课程,而是要有机地与音乐课程结构、内容、资源以及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音乐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所处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惟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课的效益。作为整合主动因素——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当中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概念,即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别人的过程。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上课,教师永远是主导者。教师在设计整和课的环节时,就应这样体现。网络里的内容范围广,容量大,不给学生一个目标他们就会漫无目的的东看看,西瞧瞧,最后你问他掌握了什么,他却什么也说不出,教师煞费苦心搜集的“海量”资料就只是让学生头晕目眩、眼花缭乱的镜花水月、海市蜃楼。教师需要给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给出浏览网站的目标,让学生针对性的去学,起到真正的主导者。

教师还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

三、要注意学生年龄特征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同学段的学生,他们在生理、心理的发展上,特别是诸如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以及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因此,从教学对象出发,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所以,我们在探索、促进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整合时,同样要重视贯彻注意学生年龄特征这一重要原则。

这是我们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和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整合”的重要依据是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做出的明确的描述和规定,该纲要要求小学生“学会使用与年龄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而对初中则要求“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很显然,都是应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小学和初中却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所以,“整合”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

例:我在教学《青春舞曲》一课时,针对的是农村的七年级学生,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操作水平相对较低,所以我的教学中设计的基本以浏览网页、打字等简单操作为主,但是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所以我又设计了模仿手鼓演奏,试着学跳新疆舞的环节,学生兴趣浓厚,达到了甚至超出了我所预想的效果。下课后,学生意犹未尽,围着我谈论上课的感受和自己的感想。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越性和有效性 采取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即通过在音乐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音乐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教会学生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掌握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有力的学习工具并使之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所以,信息技术教育与音乐学科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必然,也是音乐学科不断发展的需要,是中小学实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实施模式的优化选择。

音乐与信息技术整合,力求在教学中既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大容量,又要能体现音乐的审美性、愉悦性。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使音乐教学的很多教学手段和方式成为了可能;在音乐课上唱歌很平常,但是当学生听到自己的演唱录下来放在网上,体会做歌星的感受那就不平常了,信息技术就可以办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可以为多向交往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但还要牢记在音乐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只能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运用中介性的联想去唤起过去的经验和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而不过份地依赖信息技术,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它是否有成效,教学效果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要看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后能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信息手段能否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理解学习重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课堂是否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学生的知识面是否更广,学生学习空间是否更宽,学生能否在信息技术的环境和平台上真正实现其智慧结构个性化地自主、正常、高效的发展,这点是关键,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方式的优势。

有效教学之我见 篇5

俗话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课堂上灵活的应变能力,熟练的驾驭能力,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都离不开教师在各方面持之以恒的锻炼。要想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以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潜能为基础,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各方面不断提高自己,先把自己在教学中的心得和自己努力的方向总结如下:

一、吃透教材,精心设计预案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开放性。现行教材采用的是模块教学法,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知识涵盖广,外延大,需要教师去挖掘、去领悟、并创造性地使用,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入手进行预设,有备而来,有备无患,尽可能多的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预设到,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及时调控,适当删减或调整,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二、促成生成,精彩新课堂

大家知道,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等。

三、课后教学反思 ,提升教学智慧

由于课堂教学的许多临时生成性因素,致使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同实施之间有一定的落差,所以每一堂课后要及时反思,及时写下心得体会,总结“成功亮点”,考虑“失误不足”,思考“创意闪光点”,不仅要善待“生成的问题”,还要会鼓励、期待甚至帮助学生去“生成”问题,不要害怕自己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只要培养自己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就可能将这些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难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四、尊重文本,研读教材

文本是教学之本,是教学之源。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中有两个作用不可忽视:一是文本的感染作用;二是教师本身的感染作用。语文课堂应把文本渲染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尊重文本,就是要求教师要精读文本,深读文本,直到对文本的内容烂熟于心时再进行研读。研读要首先关注教师自身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不要急于看参考书,要弄清文章的篇章结构,读懂文章的主题内容,理解作者透过文章所生发的主体思维,然后再参阅有关文章及参考资料。对待这些东西不是简单地接受,而是为了开阔眼界,提升认识,对文本进行再思考,从“有趣、有用、有效”的角度去对课文进行再发现,架构文本教学的基本内容:一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为何而写,呈怎样的结构,有何主旨,这是最基本的教学层面;二是在课文教学的同时渗透知识教学,注重学生的“积累”;三是在课文教学中既教课文,又“用课文教”,以能力训练为抓手,在课文教学中既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又渗透一定的知识教学。至此,在已经成熟的个人主观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地借鉴吸取外在的材料,对文本的认识就全面深入了,讲课的切入点呼之欲出,讲什么,怎样讲,已心中有数。

五、多向设计,关注学得

文本设计的重点分两类:一是在课文要害处、重要处引导学生思考;二是在学习困难处帮助学生排除障碍。一篇课文中心唯一,但可以有不同的导入内容,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此外,课型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也不一样,我们应针对不同的课型特点,以学生为本,关注学得。课堂设计要先关注学,再考虑教。例如预习课,预习课的目的是为“文本展开、文本阅读”作铺垫,为有效开展“文本阅读”作必需的准备,预习课主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积累整合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新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尤其到了高中阶段,随着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逐步提高,其自身已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而预习课是进行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上“预习课”,师生首先要摆正预习的位置。它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而是当前教学思路更新的具体体现。学生对每一堂课新知识学得好与差,与预习的优劣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对预习这一环节的认识,明确预习的重要性。具体来说,预习课的设计必须达成以下四级目标:一是搜集材料,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解读作者,解读与文本相关的有效信息。有些文章时代背景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在预习中能较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可引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如果条件不允许,教师要提前为学生搜集有关信息。学生了解了这些知识,在预习课文时就能更好地了解课文的主题及所表达的感情。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材料和信息,通过具体的活动,落实学生的表达和整合能力。二是阅读感知,落实字词积累。通读全文,把重点字词和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并学会运用。教师要做好检查和督促工作,并能利用黑板做好重点字词的整理和讲解工作。三是直观感悟,交流感受心得。将对课文的理解或某些感受写在空白处,并做好眉批。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以待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搜集信息,及时引导、点拨。上课时教师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特别是注意学习能力相对不足的学生,他们在思考问题或做眉批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偏颇。教师应把学生的预习思路引到学习重点上来,同时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介绍一下有关文本阅读的知识,告诉学生在阅读时应重点学习什么,从而教给他们阅读文本的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预习时,切入点要小,挖掘要深,不可面面俱到,只要有收获即可。以文言文为例,重点应放在字词上,先由学生阅读感知,自己动手翻译,然后提出问题,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到课堂上,并由教师总结规律性的字词。四是提出问题,确立下节课的文本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问,并发表他们自己的见解。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是创造的动力。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问题中提取共性的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形成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深入研读文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使预习感知趋于深入。为此,教师必须明确预习课不等于自学。自学是在没有教师授课或指导的情况下学习,而预习课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如果在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没有培养起来时,完全靠学生自学,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相对抽象的哲学概念、观点等基本知识的。

六、强化实践,落实细节

新课标对语文课堂的要求之一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的设计。我们知道,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其根本的特点是工具性学科,因此,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应融于听、说、读、写中,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在教学设计中,应适时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设计,在听、说、读、写中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例如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不要片面强调它的信息功能,将语文课上成了相关领域的学术专业课、知识课、信息课,谈美学理论,谈“虚实相生的艺术”,谈“残缺美”,谈得学生如坠五里云雾。备课时教师应从实践入手,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充分调动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引导学生鉴赏国画艺术:水的浩渺无际、山的巍峨高耸等;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深山藏古寺”“踏花归去马蹄香”“野渡无人舟自横”等;体味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通过这些具体的活动,使得知识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小组活动是语文课堂实践能力的主要形式,要明确活动的实质,避免活动被架空,把活动虚化、形式化。开展小组活动的目的有:一是交流思想,共享资源;二是答问释疑,深化理解;三是分工合作,提高效率。要从以上三点出发分别进行精心设计,活动的目的不同,开展的形式也应不同,具体的细节一定要落实,真正使小组活动有效化。

七、重视反思,二次备课

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6

(作文辅导讲稿)

虎林市业余体校唐金秋

学生写作能力没有很快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重视作文修改,不重视学生自己修改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师作文教学之不足,大多数的学生作文写完,一遍不看,也不改,得意洋洋一交了之;多数教师则呕心沥血,精细批改,其改后,作文一发到学生手中,学生知识粗略一看,不留印象。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学生不屑于修改作文,这怎么能提高写作水平呢?叶老师尖锐的指出:“语文老师最辛苦的就是改作文,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有的学生根本不明白为什么改,你改了也没有用;有的学生根本不认真看,真叫劳而无功,至多也是老而少功„„”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改文章,怎么修改,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作文写好。

为让学生学会自己改的本领,提高作文水平,我在教学中总结运用八种方法,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提高学生对修改作文的认识

学生写作文不能绝对无毛病。丢标点、用错标点、丢字、错字、笔误之类,往往就造成了病句,是语言不通——这是最容易出现的错误。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一丝不苟的精神,既不认真推敲,又不认真修改的结果。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修改作文的好处,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其一是向学生讲明修改作文的过 1

程,对作文来说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对自己来说,是通过验收作品来锻炼提高作文水平的过程。修改是整个作文过程中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而不是写文章以外的附加成分。既然是这样,作文训练中,修改这一环节的训练则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每个学生都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其二是修改作文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项有效措施。“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多半是反复修改,认真修改“改”出来的。如,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修改过七遍,杨朔的《雪浪花》仅三千字左右,就改二百多处,这说明修改是避免差错,提高作文质量的保证。尤其是不太成熟的学生,更应从思想上重视作文修改,争取在修改这一环节中,消灭差错,提高作文水平。

二、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学生作文要达到“自能作文,不待教师修改的境界,就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作文修改的方法。

1、咬文嚼字法

学生对写完的作文要慢慢的斟酌、认真的推敲、细细的咀嚼、反复的体会,才会发现和改正毛病。起草时提倡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即使出了毛病,还有修改跟着呢。修改时也就这样急速,就会给文章留下这样或那样的疏漏。

2、坐标记法

学生写完草稿后,先自己朗读,在作文红作标记,作为改正的目标,标记符号我事先向学生作了统一的规定,用起来方便,看起来一目了然。有了统一的符号,在作文修改中,加快了速度,又能使学生

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

3、学生互改法

写生写完草稿后,先有自己修改,然后,再由大家交换,互相修改,这种方法是作文修改中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互改是一个交流取长补短的过程。在听取他人意见的基础上,再进行修改,取得效果更好。

4、一文同改法

学生写完草稿后,先自行修改,再在教师指导下,全体学生共改一文,取得借鉴后,再修改自己的文章。从草稿倒定稿,教师的主要力量是用在指导作文的修改上。在指导时,尽量采取口头交换意见、讨论的方式,做到单位“教练”,有的放矢。在修改时,教师先选出一篇带有普遍的意义的习作,印发给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修改。学生在读、审、评、改的过程中学习了修改该知识,取得了借鉴。这样具有示范性、指导性的修改,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5、一文多改法

采取一文多改的办法,可以把口头修改和文字修改结合起来,在草稿、定稿几个环节反复进行。对少数草率、敷衍了事的学生,则严格要求他一改再改,直到基本合格为止。几年的教学经验,使我体会到,作文训练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是不能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常常可以看到不少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毕业生作文上百次,竟一篇得意之作都没有,也从来未尝到写出的甘苦。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

生作文要保证质量,来求写作水平的提高,反复修改是保证质量的重要途径,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能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还能养成勤于思考反复提炼自己思想的好习惯。

6、教师批、学生改

教师下批语,提倡或建议学生改。要求学生修改时做到:一是朗读一遍自己的作文;二是细心看老师的批改要求及建议;三是具体分析一下自己文章的优缺点,写出“文评”;四是根据老师的建议和自己已经认识的毛病,修改或重写一遍,这样做不仅促进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而对于提高作文水平大有帮助。

7、学生分组互批,再自我修改

学生修改的作文,不能算是完美无缺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有时也可以组织全班同学互相批改。评价一篇文章,通常几个人凑到一起展开讨论,求的比较正确,比较全面的认识。学生的思路也随之开阔起来,评析时不会再无话可说了。具体要求:一是批改组要把批语或建议写在被评改者的作文后面;二是被评者要重读作文,认真琢磨批改组的建议,然后为自己的作文写小结,再行修改。然而这种做法,教师不能放任自流,对小组的批改应进行检查,对合适的地方,要及时订正。学生对这样的修改法很有兴趣,平时不太喜欢作文的同学,做的也很在认真,他们提出的意见诚恳、评语一丝不苟。这样做学生不仅站在一个“听着”的角度去评论,还能站在一个“读者”的角度去鉴赏,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皮大有好处,有仅可以看别人之长,也能体会自己之短,既是学习过程,也是经验积累,思想水平提高的过程。

跨学科教学之我见 篇7

在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中, 许多教师把“整合”狭隘的理解为计算机辅助教学, 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陷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误区。主要表现为: (1) 目的误区。好多体育教师第一次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恐怕都是在评比课、公开课上, 为了体现现代化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以获得评委和同行的好评。事实上, 应该注重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效, 重点考虑计算机辅助教学能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什么帮助和好处, 把计算机恰如其分的应用到我们平时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2) 过程误区。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并没有被广大体育教师所认可,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 好多教师认为开发课件有困难, 即使能开发出一些课件的教师, 也因为开发课件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没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应用计算机而导致成效甚微。事实上现在成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课件已经相当多了, 更不必花时间去开发课件。而应该把精力放在如何使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和教学课件上, 如何把计算机与体育学科整合起来组织教学。 (3) 作用误区。不少体育教师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用多媒体计算机代替教师做一些传统教学方式中无法做或做不好的讲解和演示。这样的整合实质上还是老一套, 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并没有对传统教学方式有所突破。我们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 应该更多的考虑使用计算机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组织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几个特点

现代信息技术的第一特点是:传递的信息量大、速度快。而体育教育具有基础性、综合性的特点。它不仅具有自身的学科体系, 同时还是一个将其他学科 (如地理、历史、人文、科技、音乐等) 的基础知识、观点和方法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交叉学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就为扩大学生视野, 为解决运动训练中的疑难问题提供了极其快捷的途径。现代信息技术的第二个特点是:教材形声化, 表现手法多样化。其中的多媒体课件把运动技能和教学内容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有机结合在一起, 使教材更直观, 从而增加了教材的形象性、生动性, 有利于体育教学。现代信息技术的第三个特点是:计算机网络教学的互动性。利用这一特点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学生和我们提供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形象生动的学习资源。它的交互性优势为学生创设了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 同时也大幅度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与中学体育课程整合的内涵及正确运用

信息技术与中学体育课程整合, 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中体育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 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整合意味着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全面结合使用计算机, 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因此, 要用计算机来系统地处理课程的各个方面, 以建立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有机整合的系统, 并且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改进这个系统。整合强调计算机要服务于课程;强调计算机应用于教育, 其出发点首先应当是课程, 而不是计算机;强调应当设法找出计算机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果, 能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 或教一些重要的生活技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其实质是要让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 包括三个基本点: (1) 课程学习活动是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实施。这是指学与教的活动要在数字化环境中进行, 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堂网络、校园网络和因特网络等, 学与教活动包括在网上实施讲授、演示、自主学习, 讨论学习、协商学习、虚拟实验、创作实践等环节。 (2) 课程学习内容是经过数字化处理并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包括三层意思: (1) 通过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 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数字化的学习资源, 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如可以把课程学习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 教师用来进行讲授或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 (2) 充分利用全球共享的数字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源和教师开发或学习创作的素材整合到与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电子文稿、课件之中, 整合到学习者的课程学习内容中。 (3) 利用全球共享的数字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直接作为学习对象, 供学生进行学习、评议、分析、讨论。 (3) 课程学习知识是经过学习者利用信息工具进行重构和创造。利用诸如文字处理、图形、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等工具, 让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进行重组、创作, 使课程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 而且能够帮助使学生建构知识。

学校音乐学科教学质量检测之我见 篇8

一、谁来检测

在我们最初提出这个命题时,学校的音乐老师都很茫然:谁来检测还用问吗?当然是我们音乐老师。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对学生所起的作用是最直接的,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音乐学习,音乐教师也是最需要了解学生的音乐学习状态和情况,从这个意义来讲,音乐教师是毋庸置疑的音乐教学质量的检测者。

但音乐教师不是唯一的检测者。学生作为音乐教学的对象,作为音乐学习的主体参与者,他们对音乐教学质量的评价更有发言权。除了学生,家长也是重要的检测者,因为他们是最关心学校学科教学质量的人。当然因为家长角色特殊,他们参与检测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学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让家长参与教学质量的检测,让家长多角度地反映出学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事实证明,检测者的多元化让学校音乐学科学科质量的检测更具效度。

二、检测什么

传统的音乐学科教学质量检测对象是学生,通过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检测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而这样的学生评价往往又是与测试唱歌划等号的,最多再加上一点音乐知识的检测,我们觉得即使是对学生,这样的检测内容也太过狭隘。那么,对学校的音乐学科教学质量检测到底检测什么呢?我们认为检测内容的确定依据就是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学习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和技能三个维度和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那么,对学校音乐学科教学质量的检测也就应该从以上出发,既要检测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以及协调能力,又要检测学生音乐学习的方法与成效、音乐的体验与感受能力、音乐的表现与创编能力,还要检测学生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认识、理解,审美情趣的形成以及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等。

检测的内容除了对学生,我们认为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检测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为理念决定了方向,教师有怎样的教学理念就决定了学生在音乐上有怎样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而教师以怎样的方式组织教学,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到音乐课堂的学习中来则决定音乐课堂的成效与成败,因此对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检测将有效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整,进而提高音乐学科的教学质量。

三、怎么检测

明确了检测者,清晰了检测内容,怎么检测将成为整个音乐学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检测不等于考试,考试只是检测手段中的一种。因此,音乐学科教学质量的检测要根据检测者、根据检测内容,建立多元化的检测体系。包括:

1.观察法。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检测用观察法是最合适的,学校可以对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进行检测,采用学生自我检测、生生互测、教师检测、家长参与的方式。

2.座谈、问卷调查法。如前文所说,

家长的检测参与往往就采用座谈法或问卷调查法,从侧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教师的教学水平、受欢迎程度,这样的调查学生同样也可以加入。

3.随堂听课法。为了有效地了解教师上课、学生听课的效度,可以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抽查式的随堂听课,掌握教师课堂教学的第一手资料。

以上三种检测的方法,既是定性和定量检测的结合,也是形成性和终结性检测的结合,更是自评、互评及他评的结合。各种检测方式都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对音乐学科质量检测的效度和信度。

上一篇:夜空中最亮的星作文写人下一篇:读书的感觉真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