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堂基本教学技能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课堂基本教学技能(共6篇)

1课堂基本教学技能 篇1

龙广一中

郑鸿钰

时间:2013年7月30日

上午 地点:龙广一中 学时:4学时

话题二

备课中对教材的使用与处理

一个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

公开课,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点意见,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完全被讲课吸引了,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课后,听课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老师说:“您的每一句话都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

一、树立新的教材观

(一)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

(二)新课标下的教材

(三)充分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

二、吃透教材

(一)吃透教材的要求

(二)如何吃透教材

三、尊重教材,超越教材

(一)超越教材的几个层面

1、教材内容的心理化

2、教材问题的内容化

3、教材内容的实践化

4、教材内容的结构化

(二)超越教材需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处理好依循教材与超越教材的关系

2、处理好教本与学本的关系

3、处理好利用教村与开发课外北信源的关系

《有效教学的基本功1——备课技能教案》

龙广一中

郑鸿钰

时间:2013年7月31日

上午 地点:龙广一中 学时:4学时

话题四

备课中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准备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新课程理念P82

(一)教学目标中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的特征P84 1.整体性

2.主体性

3.层次性

4.可测性 5.动态性

6.具体性和准确性 7.适应性

(三)如何制订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目标

1、采用结果性目标的方式

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

 结果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 ①知识 :

了解水平:包括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理解水平:包括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 ②技能 :  模仿水平。包括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所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

 独立操作水平。包括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迁移水平。包括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有技能;理解同一技能在不同情境中的适用性等。

2、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

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领域。 体验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 经历(感受)水平。包括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

 反应(认同)水平。包括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作出相应的反应等。

 领悟(内化)水平。包括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 启示:

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以及我国新课程目标分类,均描述了学习结果,包含基本的心理过程(由简单事实学习向高智力水平学习的累积发展过程):  教学要重视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目标,而不同类别的教学目标有不同的行为动词和表述方式。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优化P89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

1、课堂教学常用方法  讲授式的教学方法  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  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

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的选择

 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 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 依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 依据教学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 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优化 

三、作业与练习设计P96

(一)作业与练习设计的方法

1、作业设计的方法和原则  讲究实效,趣味十足  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 形式多样,层次分明  贴近生活,注重实践

2、练习设计的方法和原则        

(1)练习的原则 练习要有目的性 练习要有层次性 练习要具备多样性 练习要有反馈调节性 练习要面向全体学生

(2)练习设计要注意的问题(3)作业与练习的种类

《有效教学的基本功1——备课技能教案》

龙广一中

时间:2013年8月2日

下午 地点:龙广一中 学时:3学时

话题九

教师教学备课技能训练

一、教师教学备课技能的训练目标

(一)对教材的使用与处理

(二)对学生的考虑与调动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准备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优化

(四)备课的弹性预设

(五)教案生成

二、教师教学备课技能训练的内容

(一)对教材的使用与处理技能训练

(二)对学生的考虑与调动技能训练

(三)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准备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优化训练

(四)教案生成训练

三、教师教学备课技能训练过程

(一)对教材的使用与处理技能训练过程

1.通读全册教材,做到胸有全局

2.精度要教授的新课文,做到知识点烂熟于胸

3.广泛阅读与教材相关的资料,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4.或舍弃,或补充,或一笔带过,或重点突出,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二)对教材的考虑与调动技能训练过程

1.弄清具体需要学生的哪些内容

2.掌握并能运用了解学生的方式和渠道 3.调查了解学生的同时建立学生的学情档案 4.分析学生,设计教学方案时应突出学生

(三)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准备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优化训练过程

1.制定教学目标

(1)了解课程学习需求(2)钻研课程标准(3)分析教材

(4)解决教学目标包括哪些内容,掌握编写教学目标的方法(5)陈述教学目标(6)实际操作

(7)自我分析评价 2.确定教学重难点(1)确定教学重点(2)确定教学难点(3)实际操作 3.自定教学策略(1)优选教学方式(2)优选教学方法(3)实际操作

(4)参照评估标准进行自我检验(5)上一堂公开课检验

4.设计针对性作业与练习的技能训练

(四)教案生成训练过程 1.导语设计训练 2.板书设计训练

3.编写出规范科学的文字教案训练

4.能制作符合自身需要的电子教案写课件训练

四、训练备课技能应注意的问题

(一)训练目标方面

(二)训练要点

1.训练目标要明确 2.训练方法要科学

3.训练过程要完整

1课堂基本教学技能 篇2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

对学习者特征进行认真分析是实现个别教学和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学习者特征分析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主要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 (知识结构中是否有便于新知学习和吸收的旧知) ;与非智力因素有关的则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笔者所任教的荔波民族中学有九成的学生为少数民族, 主要是布依族、水族、苗族和瑶族。这些少数民族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生长在贵州山区的本民族人民聚居的村寨里。而这些民族村寨大多建在依山傍水、远离城镇的幽僻之处, 通向这些民族村寨的路往往都是崎岖难走的山路, 有些根本就无法供车辆通行。步行进入这些村寨通常要花两到三个小时。这些生活在村寨中的少数民族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步行到乡镇参加每五天举行一次的“赶场”, 出售自家生产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交通的闭塞, 经济的落后, 使得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学生在上小学前几乎是没有机会接触汉语的, 更别说是英语了。他们用于交际的是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本族语言:布依族讲布依语, 水族讲水语, 苗族讲苗语, 而瑶族则讲瑶语。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就带着几乎为零的汉语知识基础, “见不多识不广”的认知水平踏入了小学的大门。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在城市出生的孩子, 他们绝大多数是汉族。这些孩子从呀呀学语时就开始学习和使用汉语, 在成长的过程中, 又频繁地接触电视、电脑、手机、MP3、MP4等能快速传播大量信息的工具。这使得许多城市孩子在开始上学前, 就已提前感知英语, 甚至有些孩子已在规范地学习英语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 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已有的背景知识越丰富, 越有利于新的学习;反之, 越不利于新的学习。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 学习效果越好;反之, 则学习效果越差。就这样, 这些对汉语、英语的学习起步晚又见不多识不广的来自民族村寨的少数民族学生, 在语言学习上艰难跋涉进入到高中阶段。这时, 相较于那些语言学习起步早又见多识广的城市汉族学生, 这些少数民族学生所具备的相关语言背景知识就显得十分贫乏, 经验的概括水平也比较低, 学习效果也较差。再加上, 在学习新语言的过程中, 他们不知不觉地就将本民族语言中所特有的语音语调以及语言组织习惯融入到了新语言的学习中, 导致他们中的许多人出现了“四不”现象, 即“听不对、说不好、读不准、写不了”。结果, 在语言学习上所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极大地打击了这些少数民族学生的积极性, 滋长了他们的厌学情绪, 语言学习效果更差, 渐渐地, 他们在语言学习上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二、因材施教

根据前面对所教少数民族学生的特征分析, 笔者认为, 应运用循序渐进原则设计教学活动, 帮助学生巩固基础实现稳步提高;运用情景性原则设计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成学生情感体验;利用迁移规律, 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最后,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 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运用循序渐进原则设计教学活动, 帮助学生巩固基础, 实现稳步提高

笔者认为, 所教的少数民族学生所具有的薄弱的英语知识基础、贫乏的英语背景知识和较低的语言经验概括水平, 这些特征决定了针对他们的英语基本技能教学活动设计不宜一开始就采用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原则, 而是应该从浅、易、简开始, 一步步地帮助学生巩固基础, 然后再逐渐地进入到深、难、繁, 循序渐进地实现稳步提高。

2.运用情景性原则设计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成学生情感体验

教师应该努力找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学习主体的联系, 然后利用这种联系, 尽可能创设出贴近学习主体生活的教学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与经验, 引起共鸣, 最终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和吸收。少数民族学生因自身的民族身份背景, 尤其容易关注与本民族有联系或能引发联系的信息与活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努力找出并利用这种联系, 使设计的教学活动能够创设出贴近他们自身生活的情境, 引起他们的共鸣,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刘道义主编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英语》 (必修) 第一册 (上) 为例, 在学习Unit 1 Good friends时, 笔者不断地向学生传达这样一种观念“Everyone needs a friend, even though it is an unusual friend, such as a dog, a tree, or a diary.”在这之后, 笔者以“My good friend”为题, 让学生用英语写一篇小短文, 介绍自己真实生活中的好朋友以及与之有关的故事。然后将全班分成八组 (每组都安排有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和基础较差的学生, 有少数民族学生也有汉族学生) , 先在小组内由组员评选出他们最喜欢的故事, 接着再代表本组参加班内的评选, 由全班选出他们觉得“最有趣的朋友”、“最令人感动的朋友”以及“最想认识的朋友”并且要用英语说出理由。同时, 笔者还规定, 在组内评选结果出来后, 全组成员在征得作者的同意后, 可以对参赛作品的语言进行修改, 以提高作品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流畅性和生动性。笔者还据此设立了一个“最佳团队奖”, 用以授予在参选过程中, 组内成员参与性最高、团结协作性最好的小组。由于此话题比较贴近生活, 易于学生选材发挥, 所以, 学生们都积极响应。最后, “最有趣的朋友”奖给了一个瑶族学生写的故事主人公“打猎鸟”, 此鸟神奇之处在于它并非鹰、雕, 只是瑶族同胞饲养的山鸟, 别看它体形小巧, 却能在咱们瑶族同胞打猎时, 追踪猎物, 引领它的人类朋友找到猎物的藏身之所。笔者留意到, 在进入班内参选前, 各小组为了赢取荣誉, 积极地做着准备工作, 有的在忙着修饰故事, 有的在培训参赛组员的语音语调, 还有的则在秘密地商量出奇制胜的点子。到班内参选时, 笔者惊喜地发现, 有的小组竟将故事的讲述同舞台表演相结合, 这个小组正是前面创作“打猎鸟”的小组。当那个瑶族学生在讲述故事时, 其所在小组成员竟在一旁模拟表演瑶族同胞打猎的场景, 其中一身材娇小的组员则扮演那只神奇的精灵“打猎鸟”, 那夸张却又活灵活现的肢体动作伴随着作者的一声高喊“Enjoy hunting, enjoy life!”顿时引爆全班的参与热情。学习Unit 3 Going places时, 笔者结合荔波是世界自然遗产地, 每年都有一些外国朋友到此旅游的实际, 给学生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在你和你的好朋友上学的路上, 你们遇到了一个进行徒步旅行的外国朋友, 他在去某某民族村寨 (或回城) 的路上迷路了, 他请求你们的帮助 (笔者认为, 对问路的可选择性设定有利于激发班上每个学生的参与性, 不管他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 。然后让学生三人一组设计对话和动作, 将求助与帮助的整个过程表演出来, 最后以组为单位不记名投票评选出最佳组合并且要用英语写出自己的理由。学习Unit 7 Cultural relics时, 可以把它和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独特性、重要性以及它的保护联系起来, 唤起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还有Unit 8 Sports, 可以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全国民运会以及我县少数民族同胞在全国民运会上所取得的骄人成绩联系起来, 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而Unit 11 The sounds of the world的主题是音乐, 可以据此设计一场民族歌曲演唱会, 演唱会的主持、报幕、歌手的致辞以及观众的互动都用英语演绎, 当然中间少不了由班上的各民族学生代表的现场演唱, 最后笔者用录音机播放了一首以中文老歌“吻别”的曲子为旋律, 用英文全新演绎的歌“Take me to your heart”, 让学生在熟悉的旋律中感受歌曲全球化, 加深对主题The sounds of the world的理解。

事实上,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许多语言材料与少数民族同胞独特神秘的文化、生活有着各种联系, 彼此是可以形成强烈呼应的, 教师应该努力找出它们之间合适的联系, 尽可能创设出能促成民族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 持久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以利于他们的长期学习。

3.利用迁移规律, 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笔者通过对所教的布依族、水族、苗族学生的英语教学实践以及课外与少数民族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发现, 利用少数民族语言与英语之间的同化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有助于这些少数民族学生树立和提高迁移意识, 促进他们的英语学习。同化性迁移, 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 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重组性迁移, 则是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 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 从而应用于新情境。如英语中的die, door, true, you等, 水语与这些词在发音上惊人的相近, 意思也完全相同。而布依语中意思为“死”的语言发音同英语的“die”一样。而苗语中意思为“我”的语言发音则与英语的“we”相同。对于这种情况, 我们可以利用同化性迁移来帮助学生学习。同时, 布依语、水语、苗语同英语也存在着发音极其相近, 但意思完全不同的现象, 如英语中的 I, men, you的发音与布依语中意思为鞋、你、油的语言发音几乎一致;而英语中的 our, dear, soda的发音与苗语中意思为水、门、真的语言发音几乎一样。至于这种情况, 我们则要利用重组性迁移来帮助学生学习。类似的语言现象还有不少, 笔者仍在归纳总结当中。其实, 笔者认为, 重要的不是现象本身, 而是在笔者与学生一起对这些语言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过程中, 学生的迁移意识得到树立和提高, 有助于促进他们的语言学习, 这才是重要的。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 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一个阶段 (通常把一个单元算作一个学习阶段) 的英语学习结束时, 教师应正确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归因, 建议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 这样可使在英语学习上表现好的学生不至于骄傲自满, 能继续努力;也可使表现不佳者不至于过于自卑, 失去信心, 也能进一步努力以争取今后的成功。当然, 如果学生取得成功, 则要及时给予表扬, 激励其继续努力。

三、结束语

总之, 在英语基本技能教学活动的设计中, 教师只有分析学生特征, 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 才可能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激发, 从而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摘要:本文是一篇读后感。基于对《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高中英语》一书有关“英语基本技能教学活动设计原则”观点的不完全赞同,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认为“因材施教原则”是教师设计课堂基本技能教学活动应遵循的最重要原则。本文从少数民族学校实际出发, 通过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教学实践, 对此进行了阐述与例证。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活动,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魏立明, 刘丽艳.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高中英语.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73-74.

[2]何克抗.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初级.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5.

[3]教育部人事司, 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77-79.

[4]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英语室, 刘道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英语 (必修) 第一册 (上)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1课堂基本教学技能 篇3

一堂课开始,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环节,它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导入既是学生学习新知的起点,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触发点,它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架设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桥梁。

一.教学语言和教态

1.启发性语言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赏识性语言——学生的个性发展、理解、信任、发展、友爱、尊重、鼓舞

3.激励性语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动力

4.反思性语言——巩固知识、提炼学法、对知识的理解更加丰富、更加全面。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认识能力

二.板书(写意板书、投影板书)1.文字、数字和字母

2.用于文字下方的的起述记提示作用的点 3.各种形式的线条 4.多种示意图 三.情境创设 1.以竞赛形式 2.生活背景展现 3.实物构建等类型 4.用音乐等艺术手段 5.以游戏活动活跃气氛 四.课堂提问

1.启发思维,主动学习2.引起注意,激发兴趣 3.反馈信息,教学交流。

误区:

1.提问过于频繁,主动学习

2.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问答 3.不会倾听学生正在回答的问题

五.课堂调控(量、度、法、情(情绪)、知的失控)

1.表情示意法(小动作)2.走动示意法(看其他书)3.手动示意法(睡觉的同学)4.变音示意法(听评走神)5.提问示意法 6.阶级导航法 7.因势利导法 8.旁敲侧击法 六.多媒体教学 作用:

1.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可控性,教会学生有目的的观察 2.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表现力,提高学生的观察效率 4.利用多媒体,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应用: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优化学习策略,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 3.注意发散创新,培养学生个性 4.开展合作交流,实现互动学习5.利用网络优势,开发学习资源 七.自主学习教学技能

培养方法: 1.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去锻炼 2.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 3.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

4.教师应当有意识的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 5.教师应当适当改变教学组织形式 八.合作学习的技能

诱发学生的合作行为: 1.改变课堂的空间形式 2.创建能形成合作的学习过程 3.精心设计能过诱发合作行为的教学活动

学生合作行为的指导 1.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2.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3.养成良好的”支持”与”扩容”习惯 4.养成良好的”求助”与”帮助”习惯 九.探究式学习技能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基本流程1 篇4

一、课堂操作基本流程

二、基本流程解读

(一)情境设置,启动思维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通过设置情景,建立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和新知识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中的固着点;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为下一步的自主学习提供内驱力。

本环节的操作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创设的情境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文字、图表、图片等文本材料,或音频、视频材料,也可以是小品、学生的探究活动等。

2、情境设置要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以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共鸣。

3、情境所反映的内容要注意典型性和针对性,要体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设置应有利于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

4、对情境材料的处理要灵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可以把情境材料作为单纯的新课导入来使用;也可以是教学铺垫,设置的问题是悬念,为解决悬念引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也可以采取案例教学(见实施策略7)的方式,统领本节课堂教学。

(二)自主探究,信息搜索

本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感知教材,培养其搜集信息、发现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基本知识教学,为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形成奠定认知基础。

本环节的操作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于比较简单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自读要求,指导学生围绕自读要求去感知教材,链接生活,找出基本的知识,写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对于内容较复杂的学习内容,应辅以导学提纲,引导思维方向,提高学习效率。导学提纲的设计要科学、实用。既有强化重要知识点的题目,也应有运用知识进行初步尝试解决的生活现象,问题具有一定思维含量,尽量避免纯知识问答式的问题。

3、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堂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作个别指导。

(三)全员互动,交流共享

学习个体和学习小组水平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对问题的认识不同,通过交流,可以实现共享与互补。本环节通过组内交流和组际交流,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全员互动,使学生个体对问题的理解趋于科学、完整,培养学生善于合作、认真倾听、善于反思、勇于表现、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

本环节的操作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科学划分学习小组,明确组员职责,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管理、调控作用。

2、要把握好交流的顺序,先进行充分的组内交流,在小组内部基本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更大范围的组际交流,在更大的范围内达成对问题的共识。

3、组际交流要体现全员互动。对于别组同学的见解,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评价、辩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老师也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客观公正的即时性、激励性评价。

4、教师要加强课堂管理。一要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培养学生善于合作、认真倾听、善于反思、勇于表现、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二要注意捕捉课堂生成的问题,找准学生认识的盲点、模糊点和思维发展的障碍点。

(四)精讲点拨,知识整合

本环节是教师针对学生在自学和交流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启发诱导,精讲点拨,解决学生的困惑;同时对搜集到的零碎知识点进行整合和深化理解,实现知识的重新建构,为学生学科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本环节的操作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在精讲点拨时,以问题解决为线索组织学习。要讲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知识的易混点和拓展延伸点。借助知识,学生思考现实生活,挖掘除教材内容以外的课程资源,实现“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局面。同时,依据情景事例,让学生感悟其内涵的的基本观点(道理),引导学生的道德践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2、精讲点拨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杠杆,搭建思维桥梁,做到归纳与演绎结合,以归纳为主。杜绝将问题的现成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3、知识的整合方式要灵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然后逐步完善;也可以师生共同构建。知识体系要注意突出教材的主干知识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4、要适当设计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进行其它课堂活动,在互动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论题设计要科学,围绕认知冲突点、模糊点、兴趣点(与重点知识相关)、重点、热点进行设计,问题要难易适度,在学生智能的“最近发展区”,体现讨论的价值。

5、对讨论的问题要达成共识。

(五)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本环节统揽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适当选择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典型材料,设计具有层次性、时代性、开放性的训练题,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与转化,培养学生的学科规范和学科技能,这是提高学科成绩的重要一环。可以分典型题目分析和当堂达标训练两步来走。

本环节的操作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典型题目分析。基本思路是设置典型题目--讨论解题思路--完善答题方案--沉淀梳理反思。典型题目应是材料式或探究实践性题目,设计要围绕重点知识,体现时代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特点,体现“三贴近”原则,注重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和整合,强化习题设计的精品意识,问题设计要体现理解运用及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强化学以致用。对于问题的解答应体现课堂民主,指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逐步完善答题方案,做好课堂笔记,把知识落实在笔尖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要注意解题思路的归纳和规范答题能力的培养,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提高学科技能。

3、当堂达标训练。当堂训练题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数量一般以2—3个选择题,1—2个主观题为宜,既要覆盖面广,又要突出教材的主干知识和道德践行。要避免与分析的典型题目重复,与其关系可以是互补,也可以是变式。

4、合理控制时间,当堂达标训练题要当堂完成、当堂反馈、当堂矫正,坚持做到学习目标的“堂堂清”,努力提高学习效果的达成度。

5、学生自己编制练习题。指导学生依据学习目标对知识点不同水平要求,自己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并同桌之间交换作答,教师巡视,发现题目“精品”,及时向全班同学展示,不断积累学生的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六)反思总结,指导践行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是对一堂课教与学情况的反思,也是对本节课学习目标的回扣,能力、方法的总结和概括。同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方法论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提出要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一个好的课堂小结,可以起到强化“三基”、深化升华之效。

本环节的操作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归纳总结。可以让学生自我总结,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感悟或还存在的疑惑;也可以师生共同进行总结、梳理,进一步落实各项学习目标。

2、指导践行。在归纳总结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方法论要求或思想觉悟、道德践行的要求,落实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的根本任务,突显课程的育人功能。

3、问题解决。利用本节所知识,解决在第一环节的情境下提出问题、设置的悬念,做到课堂首尾呼应。

4、深化问题,设置悬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5、实践性作业布置。布置实践性作业,加深对课上所学知识理解的同时,让学生亲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操作时应注意的的几个问题

1、上述六个环节仅是对课堂教学结构作出了一般性的技术性要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个环节所规定的操作技术也不是每节课都要做到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整合和创新,也可以与其他教学模式配合使用。

2、要注意课堂教学的流畅性,各个环节之间要自然过渡和衔接,学习目标象一根红线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一切教学活动应围绕学习目标的达成来安排。

1课堂基本教学技能 篇5

教师教学基本功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胜任自身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完成教书育人任务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教师品德素养: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和职业道德。

基本知识:包括教育教学与心理学理论、法律法规常识。

学科知识包括全面理解课程标准和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等。

教学能力:

——教学设计:课前教学准备及学习准备,教学预设及教法学法等研究;

——上课:语言表达、组织教学、教学调控、学习指导等研究;

——作业与辅导:根据每个学段儿童的基本特点,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作业与辅导等研究;

——检测与评价:教学和学习效果检测及改进教与学等研究。

教学技能:各学科通用的小学教师基本技能要求及学科特点的教学专业技能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环境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小学教师教学基本技能要求如下:

(一)口语表达方面,能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普通话一般应达到国家语委制定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以上水平;在公众场合即席讲话,能正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具体,用词准确,条理清楚,节奏适宜。

(二)写字方面,能正确运用粉笔、钢笔、毛笔,按照汉字的笔画、笔顺和问架结构,书写规范的正楷字,并具有一定的速度。

(三)简笔画方面,能按本学科教学要求,突出教学重点,用简练的线条较快地勾画出事物的主要特征,设计、绘制简笔画。

(四)使用教具、学具方面,能按学科教学要求,正确使用教具,指导学生使用学具;并能就地取材,制作简易的教具、学具。

(五)完成教育教学活动方面,能按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组织学科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六)信息技术运用方面,能对计算机、视频投影仪、实物投影仪等硬件设备正确操作;Windows文件管理、Office办公软件的正确使用;Word、Power point、Excel基本软件的使用。根据各学科教学内容的要求,能够正确运用本学科教学软件和课件辅助教学。

教育心理学培训内容纲要

第一部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主要内容

·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主要研究方法:根据数据类型可分为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

二、关键术语

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等内容。

2· 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3· 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4· 行动研究方法: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及其同事、学生、专业研究者)单独或者共同进行的以提高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和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反省研究。

三、重点

5. 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过程。

要点:行动研究大致分为如下环节:

(1)从日常教学情境中确定、评价和形成有意义的问题。(2)与有关人士初步讨论和协商,形成初步的意向。

(3)查阅相关文献,从同类研究中汲取经验教训,包括他们的目标、程序以及遇到的问题等。

(4)重新修改和定义问题。

(5)选择研究程序,比如取样、管理、材料选择、学与教的方法、资源与任务的配置、人员准备等。

(6)选择评价方法。研究者要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一定的方式连续地评价和反思教学方案、包括课堂观察和记录、访谈、问卷、测验和教学日记等。

(7)实施。包括展开教学、收集资料、监督评价、反馈改进、资料分类分析等。(8)资料解释、推论和课题评价。

第二部分智力发展与差异(学生心理)

一、主要内容

·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阶段与机制模型)·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 多元智能理论

二、关键术语

6. 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

7. 同化:个体在反映和作用于环境(即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8. 顺应: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已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9. 最近发展区:指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与既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问的差异。

10. 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一种智能理论。他认为,传统的智能理论过于狭窄,局限于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方面,忽略了对人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其他方面,因此,他提出人至少具有八项智能,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三、重点

1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主要内容。

要点: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可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

12.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知发展观、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要点: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有很大的影响:(1)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有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即不主张毫无根据地或人为地加速儿童的发展;但同时,过于简单的问题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作用也不大。(2)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3)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维果茨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1)研究者在维果茨基搭建支架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架式教学。(2)教学是交互作用的动力系统。(3)对于合作学习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4)在情境认知理论及其教学模式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第三部分一般学习心理

一、主要内容

· 学习的界定及其分类

· 行为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学习动机

·迁移及其分类

二、关键术语

13. 学习: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14. 认知策略:调控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15. 态度:影响个人对人、事和物采取行动的内部状态。

16· 发现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只呈现了有关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问题的要点。

17· 接受学习:是一种由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是概念的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18· 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如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等)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19· 讲授教学:又称为言语信息的学习,即以一种有组织、有意义的方式将知识讲授给学生,主要适用于有意义的言语学习。

20· 先行组织者:先于某种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用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同化、理解新的学习内容。

21· 抛锚式教学:将学习活动与某种有意义的大情境挂起钩来,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

22· 支架式教学:教师或其他助学者和学习者共同完成某种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立无法完成的任务。而随着活动的进行,逐渐减少外部支持,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活动。

23·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

24· 迁移:一种学习对争一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技能、认知策略和品德的学习也有迁移。

三、重点

25. 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及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观点。

要点:加涅认为学习结果就是各种习得的能力或性情倾向,可以分为五种类型:(1)言语信息的学习;(2)智慧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4)态度;(5)运动技能的学习。

奥苏贝尔根据以下两个维度对认识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因此分为接受的和发现的;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因此可分为机械的和有意义的。这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26. 学习理论的核心问题。

要点:学习理论主要讨论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学习的实质是什么?即学习的结果到底使学习者形成了什么,或者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外部的行为操作还是内部的心理结构?是简单的一条条经验的积累,还是整体的经验结构?(2)学习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即学习是怎样实现的,或者说是怎样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3)学习有哪些规律和条件?即学习过程受到哪些条件和因素的影响,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27. 行为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要点: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即s—R,就是形成行为习惯或条件反射,这一过程是通过反复尝试实现的。

认知学习理论主要包括两种倾向:(1)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主要是受计算机科学的启发,用计算机来类比人类的认知加工过程,从信息的接收、存储和提取的流程来分析学习的认知过程;(2)认知结构理论,它把人的认知看成是整体的结构,而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

人本主义反对把人还原和分割为各种要素,主张研究整体的人,而每个人都具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潜能和动力,它从追求自我实现的角度来解释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参与、自我激励、自我评价和自我批判。

建构主义认为: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自己决定的,事物信息要被人理解,这依赖于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不同人的理解常常会因此而有所不同。学习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即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的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成(建构)起新的经验。

28. 运用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来分析某学科某部分内容的教学任务。

要点:奥苏贝尔认为同化理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有意义的同化。根据新旧观念的概括水平及其联系的方式的不同,他提出了三种同化方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组合学习。

29.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策略。

要点:教学吸引:(1)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2)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

兴趣激发:(1)利用教师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利用已有的动机和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3)加强课外活动指导,发展学习兴趣。反馈和评定、奖励和惩罚、合作与竞争、归因指导。

30. 举例说明迁移的分类。

要点:从迁移发生的学习类型或领域上看:迁移不仅发生在知识和动作技能的学习中,同时也发生在情感和态度的学习和形成中。从迁移的方向上看: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从迁移的影响效果上看: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从迁移发生的方式和范围一卜看,分为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从迁移与原经验的相似程度上目的地,分为近迁移和远迁移。从迁移发生的自动化程度上看,分为低通路迁移和高通路迁移。

第四部分分类学习心理

一、主要内容

· 知识的涵义、概念的学习

· 技能及其分类、形成过程

· 问题解决的学习、· 元认知等学习策略

· 品德的形成和培养

二、关键术语

31. 知识: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反映,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32. 表象: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与现实世界的情境相类似的心理图像,是对事物的物理特征做出连续保留的一种知识形式,是人们保存情境信息与形象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33. 概念:代表着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代表一类享有共同特征的人、物体、事件或概念的符号。

34. 概念转变:指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是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

35. 技能:是指运用一定的知识、经过练习而获得的一种合乎法则的活动动作方式。通常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

36. 问题:是指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完成这件事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每一个问题都必然包含以下三种成分:给定信息、目标和障碍。37. 反应定势:有时也称定势,指以最熟悉的方式作出反应的倾向。

38. 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习的方案。

39.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1)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存储在长时记忆中);(2)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存储在工作记忆中)。

三、重点

40. 举例说明如何促进学生的概念转变。

要点:为了促进错误概念的转变,教学一般要包括三个环节:第一,揭示、洞察学生原有的概念;第二,引发认知冲突;第三,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调整原来的看法,或形成新概念。一般要注意的问题:(1)创设开放的、相互接纳的课堂气氛;(2)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3)引发认知冲突;(4)鼓励学生交流讨论。

41. 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并结合教学实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要点:冯忠良教授提出的四阶段模型:(1)操作的定向;(2)操作的模仿:(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动作技能的培养一般经历三个环节:(1)指导与示范;(2)练习;(3)反馈。42. 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并结合教学实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要点:加里培林的五阶段模式:活动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有声的言语活动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段。冯忠良的三阶段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43.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教学实例说明如何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要点: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有些因素能促进思维活动对问题的解决,有些因素则妨碍思维活动对问题的解决。这些因素可以分成问题因素和个人因素。问题因素包括问题的刺激特点、功能固着及以反应定势。个人因素包括有关的知识背景、智慧水平、对问题的敏感性、好奇心和综合各种观念的能力以及动机和气质。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重点放在课题的知识上,放在特定学科的问题解决的逻辑推理和策略上,放在有效解决问题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上。(1)鼓励质疑;(2)设置难度适当的问题;(3)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4)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5)辅导学生从记忆中提取信息;(6)训练学生陈述自己的假设及其步骤。

44. 结合教学实例,如何使用案例研究法和角色扮演来进行品德教育。

要点:案例研究法是发展道德推理技能和能力的一种实际活动。它从关于具体行为的各种决策开始,而不是从各种原则、价值或理想入手,从中归纳出相关的原则和价值范围。在这种方法中,先给学生一个假设的情境(某人面临一个决策),然后让学生根据他们的观点考虑这个问题,并要求他们就某一情形推断,如果他们遇到相类似的决策情境,会如何行动。其基本步骤包括:(1)呈现案例;(2)找出各种可能的选择;(3)估计各种后果;(4)探究;(5)做出决策。

角色扮演是让儿童在团体的活动中扮演一定角色,按照相应的角色规范进行活动。在担当一定角色的过程中,儿童可能充分理解体现在这一角色身上的规范要求,感受到相应的情绪体验,练习相应的行为方式。

第五部分教学心理

一、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分类、设计

· 教学模式、探究学习、基本问题学习、合作学习、个别化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 学习评定的分类及方法

二、关键术语

45.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46. 任务分析:是将目标化成各级任务、再将各级任务逐级划分成各种技能和子技能的过程。

47. 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的教学理论的,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一系列教学形式、策略的模式化的教学活动结构。

48.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科学研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49. 基于问题学习:是指一种让学生通过解决不一定具有正确要点案的真实性问题而获取知识的教学,是由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构成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50. 合作学习:是一种结构化的、系统的教学策略,由2-6名能力各异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以合作和互助方式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小组学习目标,在促进每个人的学习水平的前提下,提高整体成绩,获取小组奖励。

51. 个别化教学:是为了适合个别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和学习进度而设计的教学方法。个别化教学并不意味着独自学习。

52. 程序教学:是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学习自我教学性的材料(以特定的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53. 课堂管理:指教师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减少不良行为而采取的各种活动和措施。

54. 学习评定:指教师通过搜集学生在课堂中的信息、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判断和决策、并制订出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的过程。

55. 信度:反映的是评定的可靠性,即多次评定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56. 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评定在何种程度上测量了它想测的东西,并且在何种程度上允许对学生的技能和能力进行适宜的概化。

三、重点

57. 布卢姆将目标分为哪几类,每类目标的基本学习水平分成哪些层次。

要点:认知目标: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情感目标: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

动作技能目标: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58. 探究学习、基于问题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

要点:探究学习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活动:(1)提出问题,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2)收集数据,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3)形成解释,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作出回答;(4)评价结果,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使解释和科学知识相联系;(5)表达结果,学习者要阐述、论证和交流他们提出的解释。

基于问题学习的基本环节包括:(1)呈现问题情境;(2)研究问题;(3)重新研究问题;(4)交流与汇报;(5)反思与评价。

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包括:(1)积极的相互依赖;(2)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3)个人责任;(4)社会技能;(5)小组自加工。

59.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在本学科教学实践的主要应用形式。

要点: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可以包括传统的计算机辅助科学实验、网络学习环境、整合学习系统以及各种学习工具的应用等。例如,(1)计算机辅助教学:操练与练习、个别辅导、对话、模拟、游戏、问题求解;(2)专门的学习系统、环境和软件工具;(3)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文字处理软件、多媒体演示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数据库软件、绘图工具。

60. 学习评定的分类及其方法。

要点:布卢姆依据学习评定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分为三类:诊断性评定、形成性评定、总结性评定。根据评定时的比较标准可分为:常模参照评定和标准(效标)参照评定。学习评定按照其严谨程度可分为:正式评定和非正式评定。按照评定人数可分为:团体评定和个体评定。

61. 教师自编测验的注意事项。

要点:(1)测验应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2)测验必须是教学内容的良好取样;(3)根据测验目的,确定测验的结构;(4)注意测验的信度,在解释结果时应慎重;(5)测验应该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第六部分教师心理

一、主要内容

· 教师的角色

· 教师的成长与培养

· 教师的职业倦怠

二、关键术语

62. 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63. 微格教学:即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进行的小型课堂教学。

64. 职业倦怠: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指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

65. 反思: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活动过程来分析自己做出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它包括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和为活动反思三种成分。

三、重点

66.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多种角色。

要点:(1)设计者;(2)信息源;(3)指导者和促进者;(4)组织者和管理者;(5)平等中的首席;(6)反思者与研究者;(7)终身学习者。67. 专家型教师的心理特征。

要点:(1)教学策略以课前的计划、课后的评估和反思为核心,从而产生教学的创新。(2)具有鲜明的情绪稳定性、理智、注重实际、自信心和批判性强的人格特点,能够更好地控制和调节情绪,处理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并进行评估和反思。(3)对教师职业的情感投入程度高,职业的义务感和寅任感比较强。(4)良好的师生互动、强烈的职业成就感。

参考书目:

《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陈琦 刘儒德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参月第2版)(2008年5月第6次印刷)

《教育心理学》冯忠良 伍新春 姚梅林 王健敏 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l版)(2008年4月第10次印刷)

教学论培训纲要

1· 赞科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的中心思想和主要教学原则。

要点:赞科夫教学论的中心思想就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或者说致力于探求新的途径去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其主要教学原则有:高难度原则、高速度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2.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要点:(1)提出一些基本概念。“最优的”是指“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标准是效果和时间。“最优”不等于“理想”。它是特指一定条件下的最优。巴班斯基认为,应该把教学看做一个系统,从系统地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问,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考察教学,以便达到最优处理问题。(2)关于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环节。认为教学活动过程应该包括社会方面的成分(目的、FJ容-),心理方面的成分(动机、意志、情绪、思维等)和控制方面的成分(计划、组织、调整、控制)。他规定教学过程的结构成分如下: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结果。他规定的教学环节是:①掌握教学的社会目的和任务,并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具体化;②根据学生的特点,使教学内容具体化;③选择最优的形式和方法;④在教学统一寸过程中,师生的相互作用;⑤通过日常检查和自我检查,随机调节;⑥一定阶段的分析,查明尚未解决的

任务,以便在新周期中加以考虑。(3)关于教学最优化的方法体系。即“相互联系着的、可以导致教学最优化的所有方法的总和。”(4)关于实施教学最优化的程序。①综合地掌握教学任务,并在研究学生在某一时刻的实际可能的基础上,使任务具体化;②选择在该条件下最优组织教学过程的标准;③研究制订一整套该条件下的最优手段;④尽最大可能地改善教学条件;⑤规定的教学计划的实施;⑥依据标准,分析教学过程的结果。

3. 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的主要思想和教学原则。

要点:布鲁纳教学论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我们将教些什么?什么时候教?怎样教法?”其中,“教些什么”是最主要的。(1)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早期教学,“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3)发现学习。他提出的教学原则有:(1)动机原则。(2)结构原则。(3)程序原则。(4)反馈原则。

4· 什么是教学原则,举例说明几种常用的教学原则及运用。

要点: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主要有:(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5. 什么是教学方法,举例说明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及运用。

要点: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常用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和实验法等。

参考书目:

《教学论稿》王策三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版)(2008年7月第20次印刷)《教育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l版)(2007年11月第27次印刷)

教育教学相关的法律法规培训内容

一、依法治教的意义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实施科教兴国的要求来衡量„„教育系统自身的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依法治教的意识亟待提高。(摘自陈至立: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开创21世纪教育振兴的新局面l999年12月7日)

依法治教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依法治教是培养跨世纪一代新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保证。在社会、学校中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的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养成守法习惯,提高依法保护自身权利、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国民素质、推进我国的民主法制进程,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依法治教的过程中,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在遵纪守法方面做好表率,发挥人民教师应有的作用。

教师要遵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基本任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守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及学校的要求。教师应执行学校制定的具体计划,履行教师聘任合同中约定的教育教学职责,完成职责范围内的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质量。

教师要守法: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对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基本要求。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教师的基本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要求教师应当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及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因此,教师应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学习和遵守法律、法规,教育学生要学法、懂法、守法。

二、依法治教的涵义

依法治教,指全部的教育活动都应当符合教育法律的有关规定,所有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在从事各类教育活动时都应当遵守或不违背教育法律的规定和精神。

依法治教的主体: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认为,能够成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有:国家教育 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学校及其它国家教育机构、教育者、受教

育者及其他公民,其中最重要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是(1)教育行政机关;(2)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3)教师(包括其他教育者);(4)学生(包括其他受教育者)。

依法治教的范围:(1)国家机关的教育管理活动;(2)其他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办学活动、学校管理活动、教育教学活动、教育集资和捐资助学活动以及其他教育活动等等。依法治教的依据:(1)宪法有关教育的条款;(2)国家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学位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小学管理规程》等等;(3)与教育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如《妇女权益保护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4)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中涉及到教育的条款,也是依法治教的重要法律依据。

三、依法治教的内容

第一部分:了解《教育法》和《教师法》对教师素质和教育工作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五条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十二条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第三十二条 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参考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第三条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第六条每年九月十日为教师节。

第七条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第八条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第三部分:了解《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学校教育的要求

(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2)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4)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八)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

参考资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基厅[2004]12号)

第四部分:知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对课程改革目标、内容等方面的规定

课程改革的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

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凋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

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课程标准

3.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教学过程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5.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参考资料: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l基[2001]17号)

②《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小学科学学科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内容

一、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专业基本技能(一)观察和实验技能

1.会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能选择恰当的方式(如语言、文字或图画等)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显著特征。各种感官:眼、耳、鼻、舌、手、皮肤。2.会指导学生使用简单的工具(如放大镜、显微镜等)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画、图表或文字表达。

3.会指导学生使用简单测量工具(如尺、测力计、天平、量筒、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4.会指导学生使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5.会指导学生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6.会指导学生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实物模型)

7.会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8.会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室外考察。(二)科学探究的技能 1.提出问题

(1)能引导学生对周围的物体、生物和发生的现象进行观察与思考,提出有关的科学问题。

(2)能指导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科学问题。

(3)能引导学生从提出的问题中筛选能够自己研究的问题。2.收集证据

(1)能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要研究的问题作假设性解释。(2)能引导学生提出可能找到验证假设性解释的观察或实验方法。(3)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或实验方法收集证据。(4)能引导学生用简单的工具和设备来收集数据。(5)能引导学生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做好原始记录。(6)能引导学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方式来呈现搜集到的证据。(7)能指导学生从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3.形成解释

(1)能指导学生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2)能指导学生整理分析证据,提出合理的解释。

(3)能指导学生对数据整理过程中发现的冲突或矛盾之处进行分析和判断。4.交流与质疑

(1)能指导学生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2)能指导学生对研究过程和结果、对证据与解释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与他人交流。

(3)能指导学生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评议或质疑,并进行反思。5.结论与拓展

(1)能指导学生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2)能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图画、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结论。(3)能指导学生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科学知识与能力解决新问题。

二、小学科学教师学科专业知识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1.能够叙述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理解和应用其中的主要观点。2.熟悉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见附件)。

3.能够理解和恰当应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内容。(二)义务教育《科学》教材 1.要依据课程标准,使用教材。

2.教师要系统研究所使用教材的整体结构。要了解所教内容在单元(或主题)、全册、及整套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掌握每课教学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和难点。掌握科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应用范围,掌握观察和实验的操作要点,等等。在认真阅读与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

3.要将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在适当的环节引导学生阅读和使用教材,使教材成为学 生的学材。

4.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根据学生实际、当地的情况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对一些内容进行删减、替换和补充。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

5.教师要根据教材选择和整合有关的优质教学资源,有效地使用网上资源和多媒体等资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等校外场馆资源进行教学。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一)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视频投影仪和实物投影仪等硬件设备。(二)会使用Windows文件管理和office办公软件。1.Windows文件管理中的文件及文件夹的基本操作。2.Word办公软件的基本使用。3.PowerPoint办公软件的基本使用。

(1)知道演示文稿的制作过程。演示文稿的制作,一般要经历下面几个步骤: 准备素材:主要是准备演示文稿中所需要的一些图片、声音、动画等文件。确定方案:对演示文稿的整个构架作一个设计。

初步制作:将文本、图片等对象输入或插入到相应的幻灯片中。

装饰处理:设置幻灯片中的相关对象的要素(包括字体、大小、动画等),对幻灯片进行装饰处理。

预设播放:设置播放过程中的一些要素,然后播放查看效果,满意后正式输出播放。(2)会制作一份演示文稿。4.Excel办公软件的基本使用。

(1)掌握运用Excel把实验数据转化成柱形图、条形图、折线图、饼形图的操作。(2)利用Exce l进行数据管理或统计。(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能够恰当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四、教学设计、说课和案例分析(一)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单元)课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2.教学背景分析

包括学习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技术准备,以及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3.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安排等。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本部分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应把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表达清楚,可附教学流程图。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师自身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要具体、实事求是,评价方式应尽可能做到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强,灵活多样。6.本次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建立在总结个人以往相关教学经验、借鉴他人已有教学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特点及对学生的学情分析进行深入研究,应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创新性。请用300—500字简要描述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特色之处。

教学设计全文要求4000字。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清晰表达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2.教学背景分析

(1)准确分析教学基本内容要点以及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其在教材中的地位。(2)对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前概念水平进行分析,说明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及对策。

(3)针对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手段的使用及技术准备,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进行可行性分析。

3.教学目标说明

(1)准确表述本课的教学目标及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2)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对制定的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分析。4.教学过程分析

(1)简明阐述教学全过程(可附教学流程图)及其教学特色。(2)分析各个教学环节的目标及各个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

(3)分析说明教学资源的选择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关系。(4)分析说明关注学生概念形成的教学策略和学生思维发展的轨迹。(5)分析教学过程中可能生成的问题,阐述应对策略。(6)阐述本课对学生学习的评测。5.其他方面

(1)说课时,语言表达清晰、明确,无科学性错误,具有感染力。(2)观察和实验演示安全规范,板书设计合理。(三)案例分析 1.案例主题分析

(1)分析描述案例所反映的核心理念。(2)清楚表达案例所反映的核心问题。2.案例内容分析

(1)针对案例中描述的教学实例及其作者表达的思想,从其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媒体的支持、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2)揭示并论述案例所链接的教育理论。3.案例的启示

清楚表达案例对自己教学的启示。4.其他方面

(1)表达清晰,有逻辑性。

1课堂基本教学技能 篇6

一、职业学校会计基本技能教学现状

会计基本技能教学是结合基础会计课程自身的特点, 通过模块式专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对会计基本技能的掌握能力。从现有的职业学校会计基本技能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 学生在基本技能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较低、学习毅力不强以及受挫能力弱等情况, 这些情况的存在对会计基本技能教学的提升有着一定的负面作用。导致这些情况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有的职业学校学生进入到学校以后, 在学习方面的自信心不足, 学习的主动性不高, 甚至有的学生在会计学习中没有目标, 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学习毅力不强, 在处理学习困难问题方面的能力也较低[2]。职业学校会计基本技能教学的提升受到诸多现状的制约, 除了职业学校学生本身的心理特点以外, 还需要结合会计基本技能教学的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职业学校会计基本技能的教学水平。

二、职业学校会计基本技能教学提升策略

(1) 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素质。职业学校会计基本技能教学水平的高低与教师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不断地通过自我学习或者参与培训等多种方式的结合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从会计基本技能教学的要求来看, 教师不但应有较高的理论知识, 还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教师应多参加实践提高自身的技能, 进而将自身培养成为素质较高的双师型教师, 只有这样才能为职业学校会计基本技能教学的提升奠定必要的基础。

(2) 结合学生心理特点, 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教师在会计基本技能教学中, 应结合学生心理特点灵活应用教学方法。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确定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 如针对学习主动性较低以及受挫能力弱等情况可以确定竞争促进式教学方法, 在会计基本技能教学实践中通过竞争评优活动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辅助, 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让学生在观看银行如何用点钞机点钞以及如何辨认假币的资料来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在会计基本技能教学中关注理论联系实际。会计基本技能教学水平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关注理论教学以外, 还要关注实践操作课的教学, 实践操作课的教学所准备的资料应尽可能地联系现有的实际工作。如在教学中通过审核法的应用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让学生在做操作后对自己进行审核, 或者用学生之间互相审核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 确立以模拟工作为中心的技能教学方式。职业学校会计基本技能教学的提升还要求教师改变以教师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 建立以模拟工作为中心的技能教学方式。通过该类教学方式的应用, 让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实际感受到会计基本技能在实践中的运用, 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能力。如教师在银行结算业务的教学中, 可以通过让学生担任某公司的出纳以及担任某银行的会计, 来建立以模拟工作为中心的技能教学方式。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 让这些学生分别担任不同岗位角色, 让学生在不同的模拟工作岗位中去体会实践的操作。让学生通过这种技能教学方式来体验将来要从事的工作, 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总之, 职业学校会计基本技能教学水平的提升是一项动态的系统化工程。需要职业学校教师在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质的基础上, 结合会计基本技能教学的实际情况, 确定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提升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职业学校会计基本技能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帆.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方法的探究[J].新课程学习 (中) , 2012 (6) .

上一篇:付款方式变更通知下一篇:丰子恺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