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课堂教学反思(精选6篇)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演唱、感受、表现等形式,有效的激发调动学生在歌曲中的创造活动尤其是它带有地域特点的衬词“吔依吔依吔”孩子们非常爱唱。以教师范唱《长江我的家》导入,引出三峡。简介三峡,与学生共同说一说对三峡的了解及其作用即可,大部分时间我们都用在歌曲的学习上。在学唱歌曲环节,我将其分为了聆听歌曲与学唱歌曲两大环节,并跟据学生的学歌特点分别细化为多个步骤。先通过三次聆听,先让学生对歌曲的情绪、情感、乐曲结构有一个较深的感受。再通过老师逐步的引导用图形谱感受歌曲。使学生循序渐进中掌握学会并唱好歌曲。通过视唱第一句乐谱和图形谱的方法很自然的解决了音准和大跳的难点。后面设计演唱形式对答式的演唱由于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而不是教师机械的灌输,学生学唱很积极,参与度很好,演唱效果很好。
经过上课过程评课也反思自己的问题所在:
1、对于学生的个别回答和同学们的集体表现有时评价不具体。
2、在划旋律线感受音乐起伏环节,不太仔细,没有照顾到全体,个别同学有些乱。或者启发学生自己创作更好。
3、个别环节课堂气氛略显沉闷。
(播放《长江之歌》, 渲染气氛。)
二.引用古诗, 导入新课。
(长江三峡是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上最神奇、最壮观的一段峡谷。它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西起白帝城, 东至宜昌市, 全长193公里。三峡的山和水, 千姿百态, 吸引无数的文人骚客, 写下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南朝梁萧绎有“树杂山如画, 林暗涧疑空”;唐朝陈子昂有“古木生云际, 归帆出雾中”;唐朝诗圣杜甫有“入天犹石色, 穿水忽云根”;唐朝诗仙李白有“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万丈赤幢潭底日, 一条白练峡中天”;明代吴本泰有“云开巫峡千嶂出, 路转巴江一字流”;清代孙原湘有“奔雷峡断风常怒, 障日峰多雾不开”。)
三.细品课文, 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 学生试读。 (要求学生订正不正确的读音。)
2、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 课本下的注释, 扫除字音障碍。
投影:曦 (xī) 阙 (qué) 嶂 (zhàng) 属 (zhǔ)
3、教师再次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 学生跟读。
四.品读赏析, 突破难点
1、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 (每生译一段)
2、请同学们归纳重点词语。 (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归类归纳, 用投影仪显示。) (1) 通假字: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哀转久绝:转通“啭”婉转发声。 (2) 词类活用:奔:动词作名词, 指奔驰的马。例句:虽乘奔御风。湍:形容词作名词, 指急流。例句:则素湍绿潭。清:形容词作名词。指清波。例句:回清倒影。霜:名词作动词, 指结霜。例句:每至晴初霜旦。
3、引导学生简单叙述归纳作者写景的思路。
作者先总写了三峡的山势, 再写了夏季三峡的水, 再写了三峡的景色, 最后写了秋天三峡的景色。
4、品读课文, 学生领悟三峡总的特点及四季不同的特点。 (投影)
总特点:峰峦绵延不绝, 山势雄伟峻拔。
夏季:水势迅疾凶猛, 奔御风不及也;
春冬:景色秀丽奇绝, 清荣峻茂趣味;
秋季:高猿长啸凄凉, 空谷传响久绝。
5、突出重点, 学生理解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相结合。
(1) 正面描写:“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重岩迭障, 隐天蔽日。”体现了山恋绵延, 山势高峻。 (2) 侧面描写:“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突出山高。 (3) 生动写实:写“湍”用“素”;写“潭”用“绿”;写“柏”用“怪”;写“泉”用“悬”;写春冬之时, 则用了“清峻”四字, 精练之极。 (4) 形象夸张:“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突出水势疾速。 (小结;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写实与夸张相结合, 使文章摇曳生姿, 景色形象逼真, 使读者如临其境。)
五.讨论归纳, 解决疑点
1、学生分组讨论:“作者在写景中渗透了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体会关键词“良多趣味”。) 学生回答讨论结果, 教师点拨。高明的作家, 总是在景物的描写中, 注入个人的主观感受, 因而写得情真意切、情景交融。文中的“良多趣味”实实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
2、“清荣峻茂”四个形容词, 修饰的对象是什么?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学生回答讨论结果, 教师点拨。
六.拓展探索, 布置作业
1、拓展探索。
(1) 孔子说“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说一说你最喜欢的山水。
(2) 古人云:“学则须疑。”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把文章中有疑问的问题提出来, 写在小纸条上, 共同讨论解决。
2、布置作业。
(1) 三峡风光无限好, 三峡风光说一说。 (口语训练)
(2) 写出三句描写“长江”的古诗词。 (积累训练)
(3) 描写你最喜欢的校园一景或家乡一景。要求仔细观察, 写出特色。 (写作训练)
《三峡》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言文,它是郦道元所写的《水经注》中的一篇典范之作,不仅详细介绍了三峡的地貌体征,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文艺并感受文章美丽,在教学时,我设置了一下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
3、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学习本课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三峡》一课的教学,我没有设计一个个零敲碎打的问题,始终以“读”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轻读、朗读等,在读中完成学习目标。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品,在记,老师只是引导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语文课“语文味”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
教学这课,我采用的方法是:从整体入手,再回扣课文内容,最后再回到整体。
这节课的教学流程是从文章的最后一句“游览三峡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哇”入手,学生读句子,然后发问“作者这种美的享受是从哪些方面体会的?”给足学生读书时间,从而得出如下几个方面:
1.山水画;
2.船上所看到的景色;
3.巫山十二峰里的神女峰;
4.葛洲坝工程。再次给足学生读书时间,让他们找出自己喜欢的画面与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突出重点段的学习。值得让人欣慰的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找出有关句子,还能充分地说明理由,如:他们在交流“船正慢慢地前进,突然,前面出现了两座峭壁,一左一右像是被江水推开的两扇大门,奔腾的长江就从中间冲了出来。”这句时,能从“大门”“冲”等词语中想象到奔腾的长江推开石壁的样子,体会到水流之急,来势凶猛。又如句子“船眼看就要撞在峭壁上,好多人不禁惊叫起来:”哎呀,危险!“但是就在这时候,船拐了个弯儿,山峰一下子就被甩到后边去了。”学生能从“甩”字,读取出船员驾驶技术的高超,也写出了游客们有惊无险的轻松与神奇。前半句还通过好多人的语言描写,写出了峭壁的险,这些信息都是学生通过读书截取到的。在抓重点句子突出重点段的学习完后,又回归到结尾那句“游览三峡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哇”,完成了整篇课文的学习,这样就避免了把文章弄得四分五裂,也减少了琐碎的追问和老师讲得太少的弊端。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一个入情入境的教学氛围,实现了情境互动,激起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并通过朗读进行文意疏通,重点引导学生疏通“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林寒涧肃”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因为这些是学生翻译中初次遇到的句式,虽然互文和并提的修辞不要求学生掌握,但稍加提示会便于学生掌握句式。
接着引导学生对文章初步感知,引导学生通过梳理思路,明确本文的构思之妙。
然后让学生“找寻景物的特点,领悟自然的魅力。”并进行交流,从中感受体验三峡独特的美。运用“读”、“写”、“说”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课文,品味课文,体悟课文意境。启发学生拓展延伸,通过联想和想象,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审美情趣,锻炼了言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领略三峡景物的独特之美。接着通过“找寻写作的美点,感受艺术的魅力。”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的写景方法,并为随后的写作打基础。
整个教学过程努力体现着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由此迸发了些许火花。我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去感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思考、评价及审美追求,让学生学会发现,发现知识,发现感受,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以说,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我努力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见解,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求得新的发现。
1.导语:同学们, 我们的祖国幅源辽阔, 景象万千, 名山大川令人目不暇接, 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一的长江三峡就是其中之一。她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 因而闻名于世, 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慕名而来, 老师可向往了, 你们呢?
2.揭题:那么, 今天, 让我们再来读读19课《船过三峡》, 重点去欣赏欣赏三峡那壮丽的自然风光, 好吗?
二、从课题入手, 学习第4节
(一) 质疑
读课题深入质疑。
(1) 船过三峡时, 船是怎么样的?
(2) 船过三峡时, 作者看到怎么样的三峡?
(3) 船过三峡时, 听到了些什么?
(4) 船是怎么过三峡的?
(二) 初读第4节, 整体感知“船险”
1. 过渡:作者乘船过 (游览) 三峡, 他对船的感受一定是最直接, 最真切的。
2. 请听老师范读课文第4节, 边听边把作者对船的感受的句子用“=”画出来。
(三) 再读第4节, 细细体味“船险”
1. 导入:三峡的船真的好险吗?请朗读后体会后面的三句话, 在句中细细体会“三峡的船好险啊!”用“”画下来。
2. 指名交流。 (以下是交流的程序) (1) 画了哪些词?
(2) 体会到了些什么?
(3) 请联系生活描述:
a.我读了____词 (句) 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情景______。
b.读了___词 (句) 我回忆起了___________。
3. 教师在交流时, 作适当的点拨或补充。
例1:江水翻卷, 漩涡连漩涡, 波浪推波浪。
(通过看剪辑的VCD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与气势, 体会江水的汹涌澎湃, 理解船险的原因)
例2:大轮船像摇篮, 又像竹叶, 随着浪花飘。
(1) 看剪辑后的VCD, 理解像……又像……及飘的那种险情。
(2) 比较下面句子有什么不一样, 哪个更好, 为什么?
a.大轮船像摇篮, 又像竹叶, 随着浪花飘。
b.大轮船像摇篮, 又像竹叶, 随着浪花前进。
(体会“飘”时无法控制的危险, 想象有可能出现的险情, 为学好第3句话打下基础)
例3:比较下列两句话中的标点, 读读想想哪句更好, 为什么?
有时, 像要碰着山壁;有时, 山崖又好像要掉下来……
有时像要碰着山壁;有时山崖又好像要掉下来。
(比较体会, 加了个“, ”, 有一种惊愕、可怕的感觉, 有一种不敢再想的危险之感, 这样更能体现“三峡的船好险啊”。“……”表示还有很多险情, 如:有时, 浪把大轮船推上6米多的浪头上……;有时, 船被翻卷着卷进漩涡……;有时, 船从浪头上滑下来, 会有一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感觉……, 真是好险好险啊!)
4. 此时此刻, 我想每个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说:“三峡的船好险啊!”那用“三峡船险”这句话行吗?那请大家由衷地读:
“三峡的船好险啊!”
三、学习第5小节
1.过渡:坐在船上那么危险, 那就别去了吧, 可作者一路前往, 一路欣赏三峡风光, 这三峡风光怎么样呀?用一句话来概括。
2.指名交流:
啊, 百里三峡, 好一幅百里山水画! (出示)
3.边读边想, 读后质疑。
(1) 为什么说百里三峡是“一幅山水画呢”?
(2) 这里的“山”怎样, “水”又如何?
(3) “百里三峡”说明了什么?
(4) 为什么前后要加一个“啊”?
(5) 这里又为什么要加一个“好”?
四、自读、自悟, 体会“山奇”、“水急”
(一) 读2、3小节, 感受这里的山水如画
1. 自读课文。想想作者的话是否过分, 为什么?
2. 与第4小节比一比, 有什么相同的规律吗? (总———分结构)
(二) 总结学法, 推而广之
1. 回顾学法。
一读 二画 三议 四读
2. 教师小结过渡。
(三) 自读、自悟, 研读“山奇”、“水急”部分
1. 自读, 完成练习纸上的作业。 (可自选第2小节或第3小节, 每人只要研究一部分即可)
2. 小组伙伴学习, 交流自读结果。
3. 组队:研读山的同学组成三峡队, 研读水的同学组成长江队, 进行按步骤比赛。
4. 交流反馈。
(1) 选代表上台交流。
(2) 期间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适当补充或点拨。
例1.理解比喻句, 帮助造句, 积累词语。
有的像蘑菇, 有的像骆驼, 有的像仙女。
真是一座山峰一个模样!
a.看VCD, 理解三峡的山形状多, 形状的奇特。
b.造句: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c.把“一座山峰一个模样”换一个词语。
d.比较, 哪一个更好, 为什么?
例2.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江水在山丛中, 七弯八拐, 东闯西撞。
▲江水在山丛中, 七弯八拐, 东流西流。
例3.看《20古诗二首》中的画面, 理解:云雾缠绕、刀砍剑劈。
(3) 教师适时板书
五、学习单元提示, 指导背诵。
1.比背诵、记忆水平。 (提示:看单元提示, 看课后习题2, 看练习纸)
(1) 试背。
(2) 摆擂台, 树擂主。
2.长江三峡闻名遐迩, 我们的长江队、三峡队也名副其实, 让我们同舟共济一起再去看看吧, 请三峡队起立, 读山奇, 请长江队读水急, 请大家齐读船险部分。 (配乐)
山 (缓慢点) ——水 (快而响) ——船 (快而轻)
3.面对这样的山, 这样的水, 你想说什么?
六、回读第五节
1.作者也和我们一样, 情不自禁地深深赞叹:“啊!百里三峡, 好一幅百里山水画!” (课件出示)
2.我想每一个游三峡的游客都会不由自主地赞美道:“啊, 百里三峡, 好一幅百里山水画!”
3.让我们齐声歌颂吧, “啊, 百里三峡, 好一幅百里山水画!”
4.曾经有多少文人墨客描写她呀。如刘白羽写下了《长江三日》歌颂她, 杨宏基用《滚滚长江东逝永》歌唱她, 还有如李白、杜甫等诗人咏叹她, 请大家课外找来读读, 唱唱, 看看, 另外还有伟大的三峡工程, 去了解了解吧。
【三峡课堂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三峡_教学设计12-06
三峡之秋名师教学设计09-28
121119公开课《三峡》教学设计11-17
三峡水利06-16
《三峡》说课09-28
三峡工程评价06-02
三峡之秋上课教案09-07
三峡工程简介09-20
长江三峡教案09-26
测绘三峡实习日记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