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之我见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案例教学之我见(推荐11篇)

案例教学之我见 篇1

---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肖登国

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与原高中地理教材相比,其编写的指导思想更加注重地理的基本理念与独特视角,更加侧重反映地理的应用价值,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地位,能很好地体现高中地理教材的基础性和时代性特征。依据上述指导思想,新课标教材强调地理思想,注重问题探究,联系现实生活,尝试多种表达,构建了新的体系结构和体例结构。比如,新教材增加的“案例”“问题研究”等模块,就是特色与优势。

在实际教学中,教材是教学的资源之一,地理案例的引入是辅助教学的载体。我们有必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学生认知水平及教师授课特点等实际情况,对地理案例进行相应的处理。

1、对案例进行整合

对某些与教材课文联系紧密的案例,可将其与教学课文整合,即作为课文的组成部分进行教学。譬如,在进行“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中“人口迁移”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案例“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与课文中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的内容,存在时间的先后关系,按照学生认知的逻辑顺序,可以将案例与课文相应的内容进行 整合后教学,让学生对国内人口迁移的阶段及各阶段的影响因素有更清晰的认识(比如,可以插入电视热播种的《闯关东》联系起来)。在“必修2”的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城市等级发展区位条件”部分,选取“上海市城市化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的案例,而上海市等级的提升本身又是城市化进程的表现,教学中可将其与“城市化”一节的内容进行整合,实施案例教学。

2、对案例进行增补

根据教学内容或时代发展的需要,从课外选取相关的地理案例进行适当增补。如果能够找一些本地的案例,那就更好了,结合乡土教材是最有效的办法。譬如,“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教学时,教材案例“纽约市的少数民族区”只涉及到民族因素,就需要补充其他因素(个人收入、地区知名度、早期土地利用方式等)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案例。这样,例证会更充分。在阐述交通运输布局受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时,“必修2”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中引用“南昆铁路的建设”的案例,具有代表性。随着青藏铁路的全线建成通车,我认为教学中应该增加“青藏铁路的建设”案例,以更好地体现时代性。

3、对案例进行拓展

即对教材中的地理案例适当地予以拓展。譬如,在农业 地域、工业地域案例的教学中,仅仅凭借教材案例的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欠缺的是这些地域相关的背景资料以及对工农业生产实践的一般认识,所以,教师有必要对相应的内容适当量地进行拓展。案例“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与京杭运河的兴衰密切相关,而历史上与京杭运河共兴衰的名城还包括山东济宁、江苏扬州等,教学时候可进行一定的拓展。

4、替换

即对教材中的某些地理案例进行替换,其目的是为了更符合教学需要,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生态农业教学中,相关的典型案例很多,教材的案例可替换为“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的案例。“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中,水资源的利用的案例“咸海的忧虑”可替换为我国华北平原水资源短缺的案例;“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人地关系失衡的案例“玛雅文明的消失”可替换为我国黄土高原或者新疆罗布泊的案例;“必修2”第四章《工业用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案例“珠江三角洲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可替换本地工业集聚的案例。

另外,部分教材案例以客观地理事实呈现,教师教学中,可依据教材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挖掘隐藏在地理事实背后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再者,以具体解释抽象的例证性案例,一般呈现在地理原理、过程和规律之后,教学中可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顺序调整。比如,“必修1”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中,可以将“东北森林变化导致环境的整体变化”呈现顺序提前,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分析、抽象及概括,最终得出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论。这样,可强化学生对地理规律的印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高考的改革,案例教学应该注重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而不是单单知识的传授,要重在教学的过程而轻结果。让学生从案例当中学习总结事物的规律。

当然,新教材地理案例的处理归根结底是为地理教学服务的,处理的方式会因为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教学中应该灵活应用。需要强调的是,地理案例是辅助教学的载体,只是外在手段;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地理教学的灵魂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设计教学案例时,赋予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权利,让学生学习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

案例教学之我见 篇2

一、建立案例库

重视对案例的编写和积累, 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案例库中有1800个案例, 每年还要新增20个左右。作为授课教师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案例库, 把案例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 平时看到的一些新闻、报道都可以为我所有; 一些老师有喜欢看报纸的良好习惯, 可以将有用的信息剪裁下来, 以备后用; 图书馆、资料室有很多参考书目, 其中含有大量的案例。建立公共案例库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比如寒假期间我们授课教师收集的案例经过筛选也编写成我院的案例集, 这样的书目可以满足不同学科、不同课题的需要。另外, 我们应该对案例进行及时的更新, 以保持其新鲜性。

二、重视案例的选择

一般来说, 在备课的时候授课教师应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明确这堂课的知识点, 尤其是重点和难点, 并对所有的知识点及关联知识有一个精准的把握。然后按照知识点所在, 选择一个恰当的案例, 这个案例必须是教师所熟悉的, 也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在这里我想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 这也是教师艺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的表现。爱因斯坦把兴趣比喻成最好的老师, 相信其中的厉害我们教师都很清楚。恰当的案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不是用来解释某个知识点的简短例子, 而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一方面, 案例的故事是真实的, 是实践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 另一方面, 案例是现实工作中常见而且复杂的两难问题, 具有多种分析视角与解决办法。

另外, 进行案例教学应该注重案例时效性, 这并不代表以前的案例不能用, 相信很多教师经常会谈到海尔集团都会谈到张瑞敏的“砸冰箱事件”, 经典的案例始终都有价值。

三、有所侧重地对案例进行描述

案例通常都是复杂的, 教师在对案例进行描述的时候应该有所侧重。一般来说, 我们认为知识点是对案例进行侧重的最主要的依据。教师在阐述案例的时候应该考虑案例中哪些内容是跟本次课的知识点相联系的, 对这部分内容应给予详尽的描述, 比如海尔的案例就很复杂, 讲管理者你可以讲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故事、讲管理你可以讲海尔的OEC ( 日事日闭, 日清日高, 每天提高1% , 70天提高一倍, 112天提高二倍) 管理模式、讲战略你可以讲吃“休克鱼”、讲创意你可以讲把冰箱卖到非洲最热的地方的案例、讲质量意识你可以讲砸冰箱事件、讲激励你可以讲海尔的正负激励制度、讲组织文化你可以讲海尔文化、海尔人的危机意识……如是而已。另外案例侧重性也应该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及学生兴趣有所侧重。

四、案例讨论组织有序

一般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10人左右, 并选出一个小组长, 一个记录员, 典型的案例讨论一般总是与下列问题的探讨联系在一起的: 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是什么? 哪些信息至关重要? 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作出决策的标准是什么? 什么样的决策是最适宜的? 应制定怎样的实施计划? 什么时候将计划付诸行动以及如何付诸? 如何进行整体评价? 讨论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深入学生, 对他们进行指导及必要的启发。案例教学更应该注重开阔学生观察问题的视角, 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对分析过程的体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可以和讨论式考试相结合, 对学生的作答教师应该给予相应点评。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 充分发表意见, 鼓励不同观点的争辩, 不要单纯地追求一种正确答案, 而是要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当然, 教师对案例讨论进行点评与总结时, 也不能大家说什么就是什么, 或只对学生的讨论做简单综合、重复陈述, 而应当有所升华, 即便是没有定论的案例, 也要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从中获得启发, 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五、积极进行课后总结

教师在完成授课任务之后应该积极地进行个人总结, 对备课和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的综合分析和说明, 包括教学时间的安排是否合理、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和能力的情况怎样、存在什么问题及如何解决等。课后总结的目的一是肯定优点, 找出不足, 使备课和授课中尚未注意到的问题“曝光”; 二是探索更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 在下一次课或者下一轮教学当中进行实践, 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实现理想课堂。

由此可见, 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要求更高, 教师肩负的责任更重。首先, 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 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并能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 这需要教师长期地实践和探索。其次, 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 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单向流动, 案例教学的教与学是互动的过程, 通过师生相互交流, 使学生逐步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与职业能力。再次, 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教学组织能力, 能发动学生广泛参与讨论, 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理论提升, 鼓励学生在讨论和探索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使学生对案例中所包含的问题进行透彻的思考和理解,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作为教师, 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希望我们的学生真正学有所成, 实现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的高效对接。

摘要:案例教学是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一条重要途径, 作为授课教师, 为了方便开展案例教学, 我们应该重视对案例的编写和积累, 建立学科案例库;在使用时重视案例的选择并有所侧重地进行描述, 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中职德育课案例分析法运用之我见 篇3

关键词:中职; 德育课; 案例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114-002

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作为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对于促进职业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提高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真正实现其育人教化功能,是当前摆在每位德育课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我在德育课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实施案例分析法的体会。

一、案例分析法的特点

1.真实生动性。案例教学法使抽象的变得形象,枯燥的变得生动,深奥的变得通俗易懂。

2.实践性。所选案例都是典型而真实的事例,学生通过场景模拟,积累经验的同时,又能够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

3.互动性。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注重讲授,重在与学生互动。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开放创新性。案例教学法改变了由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把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活生生的案例,现实的问题,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调动起来,不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激发教师的科研灵感,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5.民主平等性。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实行案例教学法正符合这一思想,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成了课堂中真正的主角。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就案例阐明自己的观点,学生也可以就案例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大家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深刻领会法律的精神实质。

二、案例分析法的意义

1.体现了德育课教学改革的方向

我校德育课实施案例教学可以说是“在实践中前行、在前行中探索”。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德育,德育教给我们健康的生活,真正懂得“人在社会上,一半是做事,一半是做人,要做事先做人”的道理。

2.有利于教学相长,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教学的实效性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针对实际问题的共同分析,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与情感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他们对教学目标产生认同,进行自身知识更新,从而使得教学更具实效性。

3.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案例教学法把具体问题带进教室,使学生足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其视野。

4.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师生双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联系学生实际,抓住他们关注的“热点”、“疑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二是联系社会实际,考虑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师生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案例分析法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教学的关系

案例分析法是一种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讲授教学,教师对每一门学科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适当的讲授,是教学中不能缺少的。在德育课教学中,利用讲授法,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为案例教学打下基础,因此,课堂讲授应当与案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

案例教学不是完美无缺的,也不能完全取代其他教学方法,因此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时,应该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

3.正确把握好教师和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不能像传统讲授法那样自己扮演课堂的主角,而是以课堂教学组织者的身份积极为学生服务,给学生必要的提示和引导。

4.案例的选取要恰当

我们要选择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恰当的案例。案例应该真实,具有典型性,特别是具有针对性。

5.讨论氛围的控制与调整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配合和努力。教师在组织案例教学中应坚持以鼓励为主,调动积极因素,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四、案例分析法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的运用,是实施案例分析法的重要步骤,主要是在课堂内展开和进行的。

1.案例引入

用案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阅读、探究、讨论、假设、验证、推论等创新性学习活动,这就需要把握以下的调控方法:用悬念式的导言来吸引学生的探究兴趣;用精彩的案例来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用恰当提问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用激励式的评价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思维过程。案例可以是教师描述,也可以是印发的材料,还可以通过电教手段展现等,如果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引用案例,效果会更好。

2.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将案例内容与相应的政治理论联系起来,循着案例事件发展的进程,(下转第180页)

(上接第114页)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在讨论过程中,为了避免学生无主题或偏离主题,教师可以给出问题,提出备选方案,讨论如何实施,让学生循着不同的阶段去思考。

3.得出结论

这一阶段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来做总结,也可以由教师来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该案例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或者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促使学生开阔视野,调整视角,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思考。

以上是案例分析法的几个基本步骤,在这其中,教师的作用是很大的。他既是教学的组织者,更是教学的引导者,他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有:第一,使讨论井然有序。第二,提出切中要害的关键性的问题。第三,协助学生理清思路,使他们的观点更能站得住脚。如果学生的观点有一定的形成逻辑,但不甚明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总结,鼓励其他同学予以支持的方式,帮助他将自己的观点建立在更为扎实的基础上。第四,要及时地对讨论作总结。这样的总结如果放在讨论的最后,效果会更明显。

案例分析法是一种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其作用将会越来越充分的展示。

参考文献:

[1]中学学科网.《案例分析法在政治课上的运用》

教学策略之我见 篇4

教学策略之我见

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有效教学策略的运用与研究 在每一节数学课中,由于教学内容不同,采用的教学策略、方法也有可能不同。但不管怎样,总有一些基本的教学策略、方法,并且这些策略、方法是在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基础上形成的。教师要精心的组织课堂教学,要研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有一定的弹性;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习惯,把课堂的管理变成师生共同交往的过程。只要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勇于思考,敢 于创新,大胆实践,拥有了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理念,把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就会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识字教学之我见 篇5

山东省淄博市高新区卫固镇付山小学 邢会青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学习书面语言必须先识字,只有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并且能够正确地理解字意,才有可能顺利地阅读书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可见识字教学之重要,但往往单调的识字给老师和学生带来乏味,影响效率和质量。而在识字过程中如何用科学的方法途径去激发出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热情,这是决定识字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今年我庆幸赶上了课程改革的大浪潮,有幸成为一名新教材实验教师。通过这近一年来的工作,我认真研究新教材,琢磨新的教学,以及参加实验课程改革培训,总结了些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望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提高。下面是我在识字教学方面的几点看法:

一、情境中认识汉字,增强识字与生活的联系

1、今年的新教材在识字的编排上形式多样,都是在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认识汉字。开学第一天,我就要求孩子们进行自我介绍,然后叫他们将自己的名字写出来,制成一张小卡片,并将卡片带在身上,让全班同学互相认识。孩子由于刚到学校,非常想认识新的朋友,自然就将其他小孩的名字和面孔模样联系起来,这样便对小孩的名字有了一个模糊的认识。教室的四周贴上歌谣、顺口溜及其他小图片,每幅图片都标有汉字。孩子们下课时总喜欢表现表现,这样你教我,我教你,也认识了不少字。

2、每次在教学生字时,我总是先让学生回忆一下:这些字哪些你已经认识了?怎么认识的?这样从一开始就注重学生联系生活主动识字的习惯,使学生乐于识字、乐于交流自己的成果,给学生充分的展示的机会和舞台,学生可能回答:我在学校的大厅里看到了小黑板上写着“四弯腰”活动,认识了“腰”字,在包装袋“大白兔奶糖”上认识了“兔”字,在“烧烤店” 中认识“烧”字,……学生的这些说法,教师不必限制,让学生充分地交流、体验到认识字的乐趣。

3、学到像“沙发、电视机、挂钟、台灯”像这样的词语时,让学生动手制作成一张张卡片,然后将他们贴在相应的物品上,每天回家坐坐沙发,看看电视机,让学生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就认识了很多字,也让学生感觉到识字是一件有趣的事,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

二、让学生自主识字

在学完拼音以后,我让学生自己从文中画出生字,采取“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等形式,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后小组内交流,读给小组内的人听、互相纠正后看谁最先把这些字认识,展开竞赛。通过“小组内、组与组”的竞赛,充分调动了学生认字的积极性。学生还可以介绍一下自己认读生字又多又快的秘诀,把他们的经验加以推广,给了学生展示成功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识字兴趣,激发主动识字的愿望。

2、课堂巧设“点、线、面”引导学生主动识字。如“谁能找到小淘气”-----在课文中的短语儿歌中圈出所学汉字;“请认出它的名字”-----借拼音读准字音;“给它找个朋友”----组词;“与它做游戏”----四人为一组打汉字扑克牌,按老师报汉字拱桥,拼问号,拼加号、减号等。设“点”激发学生主动“布线”,可以利用书中的情景图编儿歌,将所学汉字编入其中,让学生看图读儿歌,记汉字,也可以将所学汉字整合到一两句短语中,再让学生根据语意画图,最后,还要将其字落实到“面”上巩固汉字。可让家长与孩子每天共同阅读短小的童话、寓言故事,或儿童报中的小短文,让孩子在熟悉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巩固应用汉字,既达到了巩固识字的目的,又培养了孩子的阅读习惯。

三、巩固识字,启迪心智

一年级的学生识字学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解决这个难题,通过实践,我发现巩固识字的最佳方法便是让学生进入“游戏乐园”让生字与学生天天见面,在轻松有趣的玩耍氛围中记住汉字。我在每天清晨安排“5分钟乐”时间,成为“文化早餐”,通过各种游戏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的将所学汉字加以巩固运用。教师准备一些声母或韵母相同的生字,学生带生字头饰,读出后,选择字音中相同部分的字手拉手交朋友,也可以教师准备自行结构相同的或能组成词语的两个生字,让学生读后手拉手交朋友。教师还可以出示字,第一个学生正确读出,后面的学生组词,看哪组词说的多,词说完后,小组从说过的词中任选两个词说一句话,和学生做彩虹桥的游戏,还可以通过“猜谜语、说儿歌”、“穿衣带帽”、“开火车”、“钓鱼”、“摘苹果”等游戏,让学生乐趣识字。

四、将对联引入识字教学

把对联纳入识字教学,可使识字教学更有趣味性。如 教“寺”与“诗”,“林”与“禁”时,可引用一对联: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是入山林。”此联是一拆字合字联,通过这一朗朗上口的对联,可让学生学得更快,巩固得更好。在教“春”这个字时,可以引入迷联:三人口中吞扁担,一夫胯下骑太阳。此谜底即为“春”。根据迷联教学可加深印象,开发学生的智力,还有在教学多音字“长”时,可先介绍一则对联趣话:从前,有人给卖豆芽的写了一副门联,上联是七个“长”字,下联是七个“长”字,大家都被弄得莫名其妙,后来作者当场读了一遍,才恍然大捂,拍手叫好,讲到此,教师可向同学提问是否有人能准确地将这一对联读出来。最后公布正确答案(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cháng zhǎng;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zhǎng cháng),解释这一对联意思,告诉学生正因为这则对联,才使小贩的豆芽生意兴隆,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会了“长”字有两种读音,同时又增加了对对联的兴趣。

同字联(重字联)、叠字联谐音联、拆字合字联等,均可被引入识字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不断讲究、挖掘,以激发学生认字兴趣、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以上是我在识字教学的一点看法。总之,低年级学生喜欢游戏,喜欢比赛,让学生将原本枯燥的识字变成学生乐学的伙伴,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双语教学之我见 篇6

当今,英语已成为我国教育学科中一门必修主科,为了更好的为学生营造语言环境,培养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双语教学应运而生。

由此,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双语?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A person who knows and uses two languages.“双语教学”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双语”的真正含义就是指某个个人或语言社区同时懂得两种不同的语言,从而把它们运用于生活当中去的现象。

那么,双语教学又是什么?应该怎样开展?

最早的双语教学是伴随着双语现象出现的。在我国,最早的双语概念主要指各种不同的少数民族学习汉语。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逐渐扩大,双语教学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热点项目。

工商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之我见 篇7

一、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案例本身的问题

由于工商管理案例教学在我国推广和应用的时间并不长, 高校教师所能够选用的案例多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许多高校尽管重视案例教学的应用, 但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相当滞后, 甚至直接采用报纸、杂志、传记文学的内容。由于缺乏对管理过程的专业性审视和洞察, 原始材料的选样就已偏离了企业管理的视角, 因此, 难以做出专业化的分析和评价。

二是照搬从国外引进的企业实例。这些案例虽然能够反映出一些企业管理过程, 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社会和企业制度不同, 不能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拿来主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效果。

三是案例陈旧, 缺乏代表性。有些案例仅涉及传统产业, 缺乏对网络经济时代信息产业、网络企业、电子商务、通讯行业等新型产业的管理研究。另外有些案例研究落后于国际企业管理的潮流, 比如有关跨国投资、国际企业管理、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案例就相当薄弱, 不能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四是案例主题过于暴露, 可供研讨和争论的可能性很小。

(二) 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教师处于指导者、协调者的地位, 这是比较明确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经常出现教师不好把握自己角色的问题。

1. 教师的缺位

教师缺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对案例没有选择, 随意性较强, 结果是案例不适用, 不具有针对性、时效性, 特别是对新的热点、难点问题没有及时引进课堂;二是只布置案例分析, 不公开组织评讲, 让学生交一篇报告就结束案例课, 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抑制;三是教师对案例不熟悉, 组织讲评时不加以正确引导, 课堂效果不佳;四是没有提供一个分析问题的明确目的, 学生分析问题时难以集中, 分析完后没有收获;五是对学生不组织, 每人都是单帮, 案例分析的目的没有达到。

2. 教师的越位

教师越位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案例分析课中唱主角, 忽视学生的反映, 经学生自己努力写出的分析报告“难见天日”;二是教师负责提供案例分析的所谓标准答案, 而标准答案实际上又难以面面俱到, 从而引起学生的质疑。

(三) 学生的适应能力问题

对于案例教学, 学生的不适应性往往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对管理理论与案例之间的关系不甚明了, 认为教师不必长篇大论讲理论, 甚至不用讲理论, 留出更多的时间安排大量的案例组织讨论, 这样通过案例研讨才能学到实际有用的东西, 即部分学生的兴趣点集中于案例本身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以期得出最佳管理模式和方法并将其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移植和推广。

二是多数学生惰性较为突出。在案例教学模式下无所适从, 不知如何下手, 很难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下被动机械抄笔记的惯性, 案例教学的积极主动性明显缺乏, 其表现为不配合、不发言、不思考, 讨论时常冷场, 常将自身置于案例讨论之外, 导致案例展不开, 教师让“位”而学生却不领受, 进入所谓“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境地, 大大影响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提高管理案例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一) 编制适合教学需要的高质量案例

要推行案例教学, 现阶段应该加大管理案例建设的力度, 遵循下述必要的四项原则, 努力提高所选案例质量。

1. 案例要以本土化为基本原则

本土化是工商管理前沿的一个新概念, 中国案例要国际化首先要实行案例本土化。管理学源于美国, 日本、欧洲等国也未完全照搬模式, 而是立足本国, 吸收他国的文化、价值观, 形成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教师如果把这些案例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加以运用, 就不能真正反映我国的特殊国情, 也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走中国自己的企业管理案例教学路子, 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案例, 并能集中代表我国企业在建立市场经济过程中的各种成功经验和各种典型做法, 才能更好地分析我国企业发展中的问题。

2. 案例必须从实际中来, 真实、生动、体现时代特点

案例取材务必要确保案例所陈述的内容是管理实践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 是现实工作中常见而又复杂的两难问题。只有真实而非虚构和脱离实际的案例才有研讨的价值。同时案例必须体现时代特点, 以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3. 案例必须具有灵活的启发性

案例要能提供人们思考和解答问题的多种路径和空间, 切忌用所谓标准化的唯一答案来束缚学习者的思维。理想的案例应该是:既能包容也能促进多种见解的形成, 能使不同经历、不同年龄、不同水平和技能的人对同一案例都有话可说, 而且还能用不同的方式来研讨同一案例。

4. 围绕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编选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 无论是案例的编制和选择, 还是案例教学环节的设计, 都应紧扣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案例要服从于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通过案例, 学习者可以渐渐领悟企业管理的实质, 形成企业管理者必不可少的人文关注情怀, 掌握应对现实的种种管理技能技巧。如果案例偏离了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 案例即使再典型, 再生动, 其作用也必将大大降低。

(二) 准确定位教师所扮演的角色

管理案例教学的一个最鲜明的特点, 是强调学生的独立与自治、自学与互学, 这就明确了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问题。教师的具体角色主要应该扮演以下几种角色。

1. 主持人角色

首先, 在案例教学的开始阶段, 教师要像主持人那样,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帮助学生明确教学目的, 了解学习的程序、规范和方法。其次, 教师要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 编制教学计划和进度表, 使学生心中有数, 尽早进入学习状态。第三, 教师还要像主持人那样, 在教学过程中, 控制发言的顺序和学习的进度, 使讨论的中心明确, 主题突出, 使课堂的发言热烈而有秩序。第四, 在案例教学的结束阶段, 教师要像主持人那样, 对讨论的全过程进行总结, 使案例教学善始善终, 圆满结束。

2. 发言人角色

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的控制作用是通过发言人的角色体现出来的。首先, 发言人是一个代表性的人物, 其发言, 不能只代表自己, 而要代表一个群体, 需要反映学生群体的整体意见。既不能是教师自己, 也不能是学生中个别人的, 而是包括全体学生集体成果的思想和意见。其次, 发言人既不能有言必发, 原样复制, 也不能任意取舍, 随意剪裁。而是对学生的思想“原料”进行加工简化, 对学生的发言做简要的总结和整理归纳, 以求更准确更科学地反映学生的思想。第三, 当学生的意见不统一时, 教师还要综合各种不同的意见, 向学生做一个既有共性又包含特性的结论型的交待。

(三) 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参与意识

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体, 扮演主要角色,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低直接决定了管理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为此, 需要针对学生的这些不适应,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 进行充分的教育与动员。改变部分学生落后的观念和错误的认识, 使其明白案例教学的重要意义所在, 并可选择以专题的形式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培训。其次, 以新鲜、有趣的案例吸引生的积极性。以物质奖励 (比如分数) 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感到压力使其产生动力和紧迫感;另外还可以采取竞争激励的方式, 如小组对抗、辩论赛等, 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 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此外, 还可以有选择地采用一些目标激励的方式等。这些都需要在管理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积累, 逐步形成成功的范式。

摘要:文章从案例教学的主体、客体和对象三方面分析了影响当前工商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效果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必须加强案例的编制工作, 明确教师角色定位以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积极性等三方面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案例编制,角色定位,参与性

参考文献

[1]何志毅.中国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现状[J].南开管理评论, 2005 (8) .

[2]蒋宁.案例教学在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的应用[J].交通高教研究, 2003 (5) .

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8

【关键词】作文教学 教学方法 写作训练

我从事语文教学近20年,为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总在苦恼。我曾尝试过多种方法,不仅耗时多,且成绩甚微。近几年,我不断探索新路子,寻找提高学生作文的办法。现在我把训练学生作文方法的一点心得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摹仿法

“摹仿法”就是向学生提供语言或篇章范例(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准备),让学生通过对其语言形式、表现手法、行文章法及至立意等方面的摹仿而快速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

我认为“摹仿法”是训练学生作文的有效途径。因为人的一切技能的形成,首先靠的就是摹仿。正如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摹仿前人之作,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技能“只能通过正确的摹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摹仿法”可分二个阶段进行,即语言摹仿法、结构摹仿。

所谓语言摹仿,就是通过对语言范例的熟读、理解、领悟,从中学到与范例有相同或相近结构形式、表现方法、修辞方式的语言的训练方式。训练的初始阶段,老师向学生提供议论、抒情、描写等各种各样的语言范例,并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运用这些语言形式。一些时间后,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强了,作文分数高了,就会激起写作的兴趣。此时,就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去寻找可供摹仿的典型例子。

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题:

范例: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洒下一片绿荫。

然后同学们就根据老师提供的范例进行摹仿,有位同学摹仿如下:

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份春色。

如果你是一只雄鹰,就要搏击长空。

如果你是一只蜜蜂,就要酿造甜美的生活。

经过摹仿,学生作文中语言的表达能力显然提高。

一篇文章光有好的语言还不行,还要有好的结构。清代戏曲家李渔把文章的结构比喻为房子的结构,认为何处建厅、何处开户、栋需何木、梁需何材,都要做到胸有“蓝图”,极为重要。可见,文章的结构不仅重要,还有规可循。因此,结构摹仿也有例可依。结构摹仿同样是先给学生提供范例,让学生根据范例进行行文。初中学生,主要是以记叙文为主,在写记叙文时,教学生怎样铺陈、怎样设置悬念、怎样刻画人物、怎样叙述事件、怎样正反对比、怎样埋下伏笔、怎样过渡、怎样点题等多种作文技巧。

二、求异法

求异法就是要求学生对同题目、同题材或社会上某一事物习惯的定位和看法,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而用求异法,对事物进行怀疑,从社会现象之间的差异出发,来揭示事物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差异,从同中寻求到不同,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清代文论家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讲得好:“诗文家最忌雷同,而大本领人偏多于雷同处见长……惟其篇篇对峙,殷殷双峰,却不异而异,同而不同,才是大本领,真超脱。”这段话,充分体现求异法的作用。一位老师,指导学生以《雪》为题写作文时,班上大多数同学都“赞雪”的洁白无瑕、“大公无私”、“一尘不染”,进而联想到老一辈革命家的高贵品质。可有一位同学却贬雪,说雪的虚伪懦弱——以其外衣掩饰世间的污秽,见不得阳光;痛斥了雪的残酷无情——雪压青松、万木萧条;揭露了雪的张牙舞爪——借助风,耀武扬威。最后写自己不怕风雪严寒、刻苦学习的坚强意志。这位同学立意贬雪,独出机杼,出新制胜,此正得力于求异法。作文批改时,老师对其独到的见解十分赏识。

求异法,就是让学生多逆向思维,反弹琵琶,敢于想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破除习惯的思维和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跳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老框框,大胆设想,发前人之未发,化腐朽为神奇,标新立异。这样写出的文章就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无论是平时作文还是考时作文,都会得高分。

三、见奇法

见奇法即要求人们从司空见惯的一般事物中见到不平凡的特点来。见奇法需要有独具慧眼、明察秋毫的观察能力。同一事物、同一题材,因思维主体的素质、能力、经历和心境中的不同,他们各自的认识和感受也会不同。所以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夫之亦云:“观物各以其情而自得。”难怪面对很平常的樱花,不少人因自己的观察角度不同,心绪不同等,都写出了不同的华章。

在冰心的《樱花赞》里,作者感受到的是把绯红万顷、溢光流彩、满山遍野的樱花看成是中日人民友谊的象征。在刘白羽的《樱花漫记》里,作者感受到的是将“迎春风而怒放的樱花”看成是日本人民革命精神和革命热情的反映;而在何为的《樱花之忆》里,作者感受到的是通过写新中国青岛中山公园里的樱花,来揭示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由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这一思想主题。因此,我们的同学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要有独具慧眼、明察秋毫的观察能力,像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那样,用一双“鹰眼”去深刻地观察社会,这样方能在别人不见中有所见,在平常中发现出奇特来。如一位学生在平常逗小鸡时,发现小公鸡与小母鸡不同,写了一篇《怎样辨别小公鸡和小母鸡》的科技小论文。文章发表后,获上海科技小论文一等奖。另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是一句很富有哲理性的诗句,但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对这句诗加以分析、质疑,就会发现问题:如果我们在庐山之中不识庐山真面貌,那么只有在庐山之外的人才了解庐山。这岂不谬乎?所以,我们对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物或见解,甚至前人的定论,要敢于质疑,善于提问,从平凡中发现与众不同的东西,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写出新颖独特的文章来。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探究,我逐渐认识到运用以上几种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而且可以大面积快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同时,以上几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有效培养学生理解、分析等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9

一、搞好课堂阅读教学,让学生学习习作方法。

因为我们的语文教材选择了内容丰富,时代感强,体裁多样的文章,且教材编排注重了内容的整合和训练的循序渐进。我们在阅读教学时除了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外,还应让学生知道文章的结构和一些写作方法。如《夹竹桃》这课,除了让学生了解了夹竹桃婉美、有韧性、引起作者许多想象的特点,以及体会到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和对故乡深切的怀念之情。还要让学生学习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及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方法。在体会夹竹桃坚韧特点时主要引导学生品读“从春季到秋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开,不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了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开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茂盛的时侯,也看不出什么时侯衰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是从花期长,默默开放,不择气侯这三方面的特点去写的。

二、注意积累写作素材

1、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让学生按新课标标准:“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还可让每位学生准备了一个摘抄本。把所学课文以及课外阅读中的好词、好句、好篇摘抄下来。定期检查。可以给这个本子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采蜜本”。让学生像蜜蜂一样勤劳,采取知识的花粉,酿造人生之蜜。

2、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学生习作写不具体主要是不会观察,对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往往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印象不深,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用眼看、耳听、手摸、用心去体会,引起他们的想象和培养观察能力。让学生知道:对同一事物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细心观察。观察不仅要仔细,而且还要持之以恒,并且要善于思考,发现特点,在突出特点上下功夫。如:现在秋天到了,校园里的梧桐树叶一片片落下来了。让同学们观察后,有同学可能只会写,“树叶一片片从树上落下来了。”而不会抓黄叶和落下时的特点。而有同学就会写“到了秋天,梧桐树叶黄了,像一只只黄蝴蝶随风飘落,给大地铺上一层金黄色的地毯。”这样让学生随时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景、天气等,并写下观察日记,积累生活素材。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

三、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1、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次写作老师都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进步,比如:一个好词,一个好句,一个好的段落,好的开头或结尾,都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感受到成功,树立自信心,提高作文的兴趣。

2、可以改变以前的修改作文的方法,以前很多老师完全由自己一人包干,从字、词、句、段到审题、立意、中心全方位修改,这样即浪费了教师的时间,效果也不一定好。可培养学生自己修改或同学之间互改。这样既能及时地反馈,还可以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通过培养兴趣,提高学生自信心,积累习作的素材,学习写作方法。让学生由怕作文到想作文、爱作文。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能提高。

幼儿绘画教学之我见 篇10

绘画作为美术教育的主体部分,是幼儿的第二种语言,从事绘画活动是幼儿天然的需要,是他们健康和谐成长必不可少的,需要幼儿全身心的投入。它区别于其它的教学活动,是一种集感受、思考、幻想于一体的活动,绘画在整个幼儿教育体系中具有任何其他活动不能替代的意义。

绘画教学习惯以教师为中心,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孩子在绘画中,往往按照老师的范画去模仿,教师和家长也常常以画得和老师象不象作为好的评价标准,而幼儿自身的创造性被忽视呢?幼儿在绘画时是不是愉快、自愿的?也就是绘画时幼儿的情感是否积极主动,这常常被成人忽视了,认为只要幼儿能模仿得象就行了。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我也身有感受。只重视结果,而忽视了在绘画过程中,幼儿自身情感活动的发展和在绘画中的作用。通过反复思考,也阅读大量的教学经验。让我认识到绘画教学是让幼儿对事物的正确感受和理解,以及对美的事物的向往和表现欲望,这是幼儿绘画过程中一种潜在的动力。那么怎样指导幼儿绘画活动呢?

一、通过欣赏大班幼儿的作品激发幼儿的兴趣。

把大班幼儿的图画作品布置成一个展览,供幼儿小班欣赏。一幅幅色彩鲜艳,画面充满童趣的作品会深深吸引孩子的目光,从而激发孩子的绘画意识,兴趣。

二、游戏为主,注意绘画方法的多样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学前班幼儿也不例外。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孩子在娱乐、玩耍中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如画“有趣的面具”,我先用准备好的面具戴在脸上,并随着音乐做动作,幼儿积极性很高,他们兴致勃勃地开始绘画,结束后随音乐一起快乐地唱啊,叫啊,跳啊!在绘画“放风筝”时,让幼儿将画画在准备好的风筝上,然后到户外放风筝。绘画时,孩子们十分认真投入,他们在比试一下,飞在空中的风筝谁画得最美。在活动设计中也注意用游戏形式,如一个谜语,一个电话,一封信等吸引幼儿。这些有目的,有任务又带有游戏性的绘画活动,幼儿极感兴趣,教学效果也很好。通过一、二次作业就掌握绘画技能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循序渐进的练习才能逐步掌握。

三、教学运用趣味形象语言提高幼儿的绘画兴趣。

小班幼儿在绘画过程中,不会边观察边画,往往急于求成,画出的作品往往粗造、散乱,有的孩子则表现的无从下手,畏手畏脚。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的运用形象的语言概括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帮助幼儿掌握绘画要领,使其孩子大胆作画,比如画灯笼,我是这样说的,“大圆圈,圆又圆,加上小须子,变成大灯笼。”通过形象的儿歌教学,孩子就很快画出小灯笼。形象性之语言使课堂气氛变的轻松愉快,使孩子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绘画,效果就更好了。

四、多评价孩子的作品

教师要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让幼儿感受到自己在进步,让幼儿体会成功的快感。所以教师要发现幼儿的不同的特点,给予每个幼儿不同进行激励性评价,充分挖掘幼儿的绘画潜力,不要打击幼儿的积极性。

乐理教学之我见 篇11

[关键词] 乐理课程 新音乐基础理论 实践能力

乐理是基本的音乐理论课程,是所有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各类音乐艺术院校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可以说,乐理课程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课程,是学习音乐的重要领域,因为它与专业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起着支持作用,不懂音乐知识就无法准确细腻地表现音乐作品。此外,要进一步学习和声、曲式、歌曲创作等课程,也都离不开乐理课程的牢固理论基础。

第一,在传统音乐理论基础上融进新音乐基础理论,力求使名词、术语、概念更为规范化,更富有鲜明性和逻辑性。

西方传统音乐理论自传入我国后,就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经过数代音乐理论家的实践和探索,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音乐基础理论。近年来,又有理论学家结合本国、本民族的音乐几语言特点,在传统音乐理论基础上对其进行了适当的修正和补充,故称之为:“新音乐基础理论”。新音乐理论既延续传统,又在各种理论问题的阐述上有所创新和提升,力求使概念更明确,更好地去指导实践。笔者尝试运用了“新音乐基础理论”指导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音乐基础理论学科的教师,面对的是基础薄弱的音乐理论初学者,应当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尽可能地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解决疑难困惑。与此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力求各个章节条例缜密,富有逻辑性。教师要学会学习与思索,并关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第二,音乐基本理论课程的教学,需要与生动具体的音乐作品相结合。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是民主。”可见,民主的方式是培养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具体到音乐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放下“架子”,走向学生,多给学生一点微笑、尽量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到歌舞表演、音乐游戏中,使学生消除心理上的压抑感。其次,老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如有学生在律动和歌表演中,动作笨拙、呆板,老师要及时制止其他学生的取笑行为,并给予耐心辅导,纠正动作,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再次,老师要能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回答得好的学生,要用肯定性语言进行评价,使学生感受到被赞誉的喜悦。回答得较差的学生,尽量不要用否定性语言加以评价,而是适当降低问题难度,引导学生正确回答,并进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热切的期望。老师少一份居高临下,学生就多一份自信与热情。

乐理并非纯理论学科,它是作曲技术基础理论的“实践”课程。因而在教学中要避免重理性轻感性,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笔者发现,将声音听觉融入到乐理知识当中,使抽象的理论在实践中得以体现,这样的确优于缺乏感性认识的纯理论性教学。例如,在“记谱法”一章中,对于种类繁多的记号学生经常混淆不清。这时,教师可在钢琴曲以及声乐曲中,选择一些含有不同记号的典型曲例让学生弹和唱,并要求他们自己去寻找含有各种演奏法记号的谱例,有的放矢地学与练,这样才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再如,“节奏与节拍”一章只讲述概念,学生很难真正明白和区分各种拍子。如果在教学中有意识的结合一些不同类型拍子的精髓,这样学生就能真正分清和记住概念了。可以想象,尽管一个学生能用语言来说明调式的种类,但是如果不能从听觉上分析调式调性,那么他还是没有真正掌握知识。另外先让学生听琴模唱,可以听旋律音程、音组,简单的乐句,先把唱名唱清楚,随后要求学生写出来,逐渐扩大到4小节~6小节,教师要多次在黑板上核对,使学生能正确的组合、表达、书写。这样音准能够迅速得以提高。以及填空练习的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教师的琴声下,把强拍音写出来,把弱拍音用( )留着,让学生听琴后把音补写出来;?另一种,把学生熟悉的歌曲,有意将曲调写不完整,让学生自己在黑板上填写,其他学生校正,提高书写能力,使会唱的能写出来,学生认为自己有音乐细胞,愿意同教师配合,也就激发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这一点上看,教师的工作要在细微处见功夫,不厌其烦地大量收集各种音乐资料,以供讲述概念时所需。

第三,着力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

笔者认为,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结合教材以外的知识,系统地概括总结教学原理,深入浅出而又条理清晰地传授给学生。作为学生,透彻理解和深刻领会教材所阐述的原理是学好乐理课程的前提。因为“理论具有生命力的是它能在实践中得以应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在阐释原理时的方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在实践当中融会贯通地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并从中发现知识的延伸性和规律性,做到触类旁通、一通百通,这是教学重点之所在。例如,“ B---#G”一道看似简单的选择题,却包含了:音程的识别、半音和全音的类别、音数的计算、变化音程及不协和音程的概念等几个知识点。再如,写“调式音阶”这种题需要多个知识点的链接,且每个环节缺一不可。在解题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外,关键要求学生找出会找出其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比如,do音和主音,他们均用音名来表示,但对它们要有区分,调号是根据do音的高度位置确定的;另外,音阶结构内部的“调式变音”在不同调内的表现形式问题弄清楚了,题目也就迎韧而解。同一理论、同一概念反映在试题上可能是多种类型的,在讲“音程”这个概念时,我就利用了学生本学期学会的《送别》这首歌。由于学生这首歌唱的好,也能用口琴吹出二声部,又曾受过老师的表扬,所以,很愿意复习。于是,我让学生边演边唱(奏),边聆听和体会“旋律音程”是如何串接成一条单旋律的,以及“和声音程”在合唱部分的立体效果。由于选对了学生所爱,所以,学生学习情绪好、效果佳。在同一课时内,还学了一些常用记号,如强音、保持音、顿音、延长音、D。C、D。S等。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不同题型的综合能力。针对难题,应教导学生采取科学的态度,冷静思考题目所提供的条件,列出解题步骤,难题也就不难了。要知道任何难题,其实都是多种概念的综合性运用。乐理题型常见的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写作题、问答题等,平时通过大量实用型的练习与模拟试题积累解题经验,是乐理教学的重要方面。

托尔斯泰说:“要想学生学的好,就要使他热心学习。”简而言之,就是交给学生一把开启音乐知识之门的钥匙,去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系统性、延续性的有效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动手、用脑的创造能力和习惯,学生这种独立思考和具有自信的个性,将为其其它学科知识的纵深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永福.新音乐基础理论课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上一篇:gyrB基因在细菌分类和检测中的应用下一篇:一年级作文:摘枇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