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学课堂管理之我见(精选11篇)
李芹
摘要:课堂管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良好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当今时代,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如何协调好课堂上的各种关系,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成为有效课堂管理的重点。
关键词:课堂管理学生教师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为了保证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协调、控制课堂中各种教学因素及关系,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这一过程称之为课堂管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教学目的,贯彻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要求,而这些是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形式下完成的,所以,良好的课堂管理是教学过程很好实现的必要前提。笔者对于如何实现有效的课堂管理,谈了以下看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之间平等互动。《学记》里有句话“亲其师,信其道”,意思是学生接受老师,喜欢老师,就会更愿意接受老师的课堂。南京师大曾进行过一项“学生对教师态度与学习兴趣、成绩的关系”的调查,结果是:有将近70%的学生认为喜欢一个教师就会喜欢上他的课,还有超过70%的学生认为不喜欢一个教师就没兴趣听他的课。要想真正实现课堂高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做学生喜欢的老师非常重要。
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做到相互理解、尊重与关怀、密切联系、真诚交往、关心学生,让学生带着“教师总是在关心我”的想法来接受教师提出的各项要求,这样他们就会理解教师、体谅教师。大多数教师偏向喜欢成绩好的学生,这样在跟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会在无形中表露出来,学生都比较敏感,从而自尊心会受到伤害。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平等对待优秀生和后进生,每一位学生都有闪光点的,教师树立全民教育,全面教育的理念,真正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良好的同伴关系以友好型为最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首先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缺失需要的实现,其次在实现缺失需要(尤其是爱和尊重的需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行负责并自主选择的从成长需要中追求自我实现的结果。最后对于缺失需要得到满足但依然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教师和家长要给以必要的引导。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环境,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学生实现缺失需要的第一步。在地理课堂上,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之间沟通与交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之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二、教师要注意自身仪表,言谈高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这其中包括了教师的仪表,如果学生对一位老师的印象不好,那么
不管这位老师多么努力,也很难获得学生的好感。因此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注重仪表,让学生觉得教师热情和蔼,他们才愿意亲近,教师才有可能有效地对学生加以影响,实现对课堂的有效管理。
首先,教师必须和蔼可亲。当教师走进教室时,学生首先看到的是教师的一张脸。这张脸必须是面带笑容、和蔼可亲的。俗话说:“出门观天色,进门看脸色。”学生对教师的脸色特别敏感,若板着脸孔上课会给学生一种压抑感。反之,看到老师灿烂的笑容,他们会感到亲切,受到向上的感染,就会思维活泼,反应敏捷。
其次,教师要衣着得体,干净整洁。教师的衣着必须是“得体、整洁、随众”,不穿奇装异服。着装颜色也可以尽量的深一点,随众、脱俗,刷洗干净,扣子扣齐,拉链拉上,男教师领带要打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好的集中在黑板上,集中在教师上课的内容上,而不是老师的着装上。
第三,举止大方,言谈高雅。教师走上讲台,应举止大方,精神饱满,语言文明高雅,不说脏话,不带脏字。教师跟学生交谈或课堂提问应带鼓励、启发式的口气,不用低卑的语言讽刺学生。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或答错时,教师应从某一侧面提醒。当学生回答正确的时候,更要正面表扬。大方的举止、和善幽默的语言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提高自身的地理素养
学生是否敬重一位老师,主要看他是否具有专业的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只有这样的教师,学生才会心悦诚服,发自内心地服从教师的管理。如果一位教师总是说话声音比别人大,自觉高人一等,在教学上没有什么真材实料,那么学生会只会觉得这位教师夸夸其谈,从而不会听从其管理。
首先,教师要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了解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专业知识。例如,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多以身边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为素材,以“人地合一”为主要的地理观念,这更需要地理教师多观察,多思考,更好的从生活中为地理课堂搜集材料,尤其是遇到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时候,如近几年国际国内发生的一些重大自然灾害,可引用到课堂,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对其分析评价。在教学方法方面,摈弃传统的说教法,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采用案例法、学案法等有效的教学方法。
其次,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共同学习,不可固步自封。“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我们可通过听讲座、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形式开展学习经验交流,切磋教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改进教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尤其是要多向老教师,名教师取经。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许多名教师的课堂录像,在网络上也都可以找到,我们都可以拿来学习。
四、管理教室的光线、卫生,教室布置有地理特色
教室的光线、卫生情况也会影响到学生上课时的情绪和效率。光线太暗,学生容易瞌睡,情绪提高不起来,相反,干净,明亮的教室则会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管理好教室的光线问题。教师一走进教师,首先要检查教室的光线情况,当教室光线不好时,教
师要拉开窗帘,阴天时要打开教室的灯。然而,当我们使用多媒体时,光线太亮又会影响到使用效果。所以,这个时候又需要拉上窗帘,关上灯。学生要每天打扫教室卫生并保持教室清洁,保证有一个清洁的上课环境。
课堂环境的布置,要求具有学科氛围,在一些活动区域,教师可以动动脑筋,营造好的学科氛围,教室可以布置地理角、英语角等,例如在地理角,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在墙角里摆放地球仪或者矿石标本等,在教室的读书角里摆放一些有关地理知识的报刊杂志,比如《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华夏地理》等。在黑板报中,开设地理学习的专栏。这些小细节都可以增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五、提前五分钟到教室
很多教师想到上课前班级的情况都会无奈地苦笑,追逐的、打闹的、睡觉的、吃东西的,像菜市场一样。尤其是非高考科目上课之前,更是如此。如果教师打上课铃了再进班级,至少要用三到五分钟时间整顿班级秩序,才能使学生进入上课状态。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变成了四十分钟,很多教师为了能完成地理教学的进度就不得不推迟下课。这样既影响到学生的休息,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教师可以提前五分钟到班级,维持班级秩序,组织学生拿出地理课堂上需要用到的课本、地图册、练习册等,教师需要作图的,提前在黑板上作好图,需要用到多媒体的,准备好多媒体。有了这五分钟,学生可以很快的进入状态,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很快的进入角色,为提高课堂效率提供保障。
六、善于运用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通常, 教师在课堂中经常运用的肢体语言包括: 一是眼神接触。眼神接触是课堂上师生最常用和最普通但却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因此, 教师要做到和每一个学生进行多次的眼神接触, 并努力熟悉每个学生的眼神意义, 读懂每一个眼神反应。二是身体接近。课堂上教师的言语批评既会中断教学活动, 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就是身体接近。在大多数情况下, 教师走近学生, 或轻轻地拍拍学生的肩膀就能使其端正行为。三是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是语言的重要部分。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尽可能变换身体姿势并结合讲课内容, 惟妙惟肖地表现课程内容, 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 从而被学习内容所吸引
七、善于处理应急事件
任何教师的课堂上都会出现一些预想不到的情况。比如学生上课吃东西、说话或不服从教师管理等等,这些会令教师生气、失望甚至会感到非常失败,一旦教师的情绪受到干扰或带着不良情绪上课,会直接影响到教学工作,这对学生和教师自身都是极其不利的。所以教师必须摆正心态,不断锤炼自身应变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学生长时间高度集中注意力会感到很疲劳,课堂上的一些小插曲有利于调节气氛,创造活跃的氛围,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实践当中不断总结,把坏事向好事的 方向转化
一、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观是有效教学的基调
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认为让学生考出好成绩, 考上好大学就证明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思想观下, 我们培养出的书呆子, 高分低能的现象很严重。学生的思维模式比较被动, 学习上欠缺积极性、缺乏个性的张扬, 没有兴趣爱好, 整天为了应付考试而忙碌, 忙着做题、忙着记标准答案, 对学习之外的事情完全屏蔽了, 两耳不闻窗外事。有媒体称, 中国的学生和外国学生比起来, 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欠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长此下去, 怎么能担当起建设国家的重任呢?教育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从90年代开展, 新课标的颁布, 新课改的深入实施, 素质教育都在大力开展。我们现在的教育重在培养全面素质发展的人才, 而不是能考出高分数的好学生。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渴求与长期以来形成的强调知识传授, 统一步调的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 高中教育面临着改革的挑战。因此, 高中教育迫切需要转变人才培养的模式, 探索建立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二、打破教师对教学的垄断
长期以来, 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 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即使是素质较差的教师, 借助所拥有的知识, 在学生面前也是权威, 居高临下, 一切由教师说了算。但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 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希望研究探讨的很多问题都超出教师的专业领域, 有的即便在教师专业范围内, 也是教师自己平时并没有关心、留意的。对于学生将要学习的很多内容, 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可言。同时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 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 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当中, 由于不受“经验”的制约, 知识的发展是多向的。由于学生在研究、探索的学习中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 教师们失去了对书本对大纲的依托, 也就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与垄断。因此, 教师在走进教室、走近学生的时候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忐忑不安”的感觉, 这将直接导致传统师生关系的改变。在素质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在很多地方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 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 教与学的互换日趋频繁。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 谁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谁就首先获得发言的主动权。教师不再是掌握知识的权威, 学生对教师有权利反驳、怀疑, 他们和教师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不再被动地学习, 教师的要求和命令只会让学生对自己产生反感, 更多的提倡师生之间共同学习, 互相讨论, “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正在退出历史的舞台。
三、提倡学生研究性学习
学生学习不是把教师讲的知识记下来就行了, 这样得来的知识没有自己的建构过程, 只是在吃教师“嚼烂的馒头”。只有自己探究思维活动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真正学到知识, 培养学习的能力。因此, 我们要从灌输式的教学转变为学生研究性的学习。对此, 教师应充分注意其下述特点。
1. 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物理学习离不开实验, 很多物理现象和原理, 单靠教师的讲解是不能充分传达给学生的, 必须要通过实验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有的教师习惯自己动手操作实验, 边操作边讲, 学生只能看实验, 对实验过程知识的形成体会不深。只有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才能进入知识的探究过程, 让学生感受实验带来的成就感,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自己列出实验提纲, 定出实验项目, 找出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和设备, 记录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进行讨论, 最后写出实验报告、总结。学生在课下也可以自己制作实验器材, 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等。
2. 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问题是思维探究的体现, 没有问题就显示学生没有对知识进行思考。学生只有在探究分析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 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要在教学中留白, 不要把内容一股脑地给予学生, 要让他们有探究的余地。教师引导学生在物理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分析发现问题, 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 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推动学生的探究过程, 发现问题。
3. 学习途径开放化。
研究性学习范围是广泛的, 不能把学生束缚在课堂上, 这样就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局限性。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途径, 来拓宽学生的思维实验, 开阔视野, 感受知识的多样性, 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比如, 把书本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 使知识变得生动活泼, 便于学生了解。学习了摩擦力后, 学生可以从生活中找到事例, 如自行车车轮和路面之间的摩擦, 手和门把之间的摩擦等。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 给学生讲解著名物理学家的故事等等, 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在集体的氛围中, 学习气氛活跃, 互相被调动起来, 大家积极发言, 取长补短, 拓宽了信息的来源, 激发出灵感的火花。即便平时学习不主动、沉默寡言的学生也会参与其中, 共同进步。
一、运用科学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名优秀的政治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要善于把学生的间接兴趣引导到事物或行动本身所引起的直接兴趣上。成功的课堂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性学习,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营造一个师生合作、生生互动、宽松民主、积极主动的教学氛围,才能提高学生对政治学科学习的兴趣。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如何在吸收传统政治课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突破“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改变传统政治课堂教学的被动局面,探索一些适合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这些问题刻不容缓地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幽默的语言来为课堂增添一些笑声,此外还通过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运用情感教学,在教法和学法方面双管齐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无限的生机和魅力。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的兴趣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应该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应该千篇一律,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兴趣”不放,充分调动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政治学科的学习中来,政治课就会越上越活,就会激发出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更主动地发展自己和完善自己。
二、创设民主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的隐性权威影响较大,学生往往倾向于揣摩教师的心思,回答问题总是小心翼翼,这样长期的被动式学习方法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发展。在这种教师权威导致学生主体精神压抑的状态下,学生的思维是不可能有什么创新意识的。作为政治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做到师生平等,尊重学生、宽容学生、鼓励学生。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材,精心设计,紧扣环节,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创造读书思考、动手操作、独立探求新知的时间和空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存在的思想误区,教师要细心、耐心地说服,给予辩证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供良好的氛围和人际关系环境。学生才能放松心情,积极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出创新欲望,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
三、通过探究性活动,让课堂充满探究魅力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学会方法和体验情感。因此,一堂政治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合理有效地开展了探究性活动。近年来,政治教师们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教学方式有了明显的改观,自主、合作、探究逐渐成为政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多的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设计多种多样的探究性活动。虽然很多政治教师尽力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想在新课程下的政治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来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方式,但现实与设想往往是有距离的。探究活动的设置与开展是新课程下政治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能体现学生的充分参与和合作对话。而且从高一新教材的内容组成看,每一框题都安排了一定量的情境材料和问题,在每一单元结束后又有一框题的综合探究活动,所以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要求与思想。政治教师就必须结合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情境材料,设置具体的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小组合作、相互讨论,完成探究性活动。同时要围绕一定的探究性任务去展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知识、体验情感魅力。
四、对作业进行创新,增加开放性作业模式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和高考的直接影响,传统的政治书面作业存在着很大问题,教师一味地用教材上或是练习册上的题目考查学生,按照标准答案判定对错,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因此,政治课后作业要进行作业的创新,在书面作业的基础上要增加开放性问题作业,以学生普遍熟悉的事物为基础,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独立完成,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通过开放性作业,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想法,进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备课,有的放矢,制订教学计划,安排教学重点和难点。例如: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请你评价一下自己的消费观,并说出你的评价依据是什么?”由于这种作业形式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与传统的作业相比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没有标准的答案,能使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如实回答,有话可说,甚至可以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这样的作业改变了传统作业的封闭性和单一性,很受学生的欢迎。因此,学生能积极主动并且热情地完成作业。
总之,科学的政治课堂教学体现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政治新课程改革后的有效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应试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政治课堂教学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开展,要兼顾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这样才能让学生乐于接受政治这门学科,从而提高政治学科的学习效果。
诗歌是文学中的瑰宝,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不断优化思维观念和教学方法,着力提升高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全面增强高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关键词:朗读
类比
拓展
启发想象
情感渗透正文:诗歌是文学中的瑰宝,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现行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所选的诗歌近二十首。这些诗歌作品上起《诗经》,下迄当代新诗,体式各别,风格各异,大致可以反映我国诗歌发展的轮廓。新课标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作了明确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不断优化思维观念和教学方法,着力提升高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全面增强高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诗歌的教学方法谈几点看法。
一、注重朗读教学
我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见诵读是开启理解一首诗歌大门的金钥匙,是诗歌教学的灵魂。梁实秋先生也说过:“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所以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要领就是反复诵读诗歌。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喜悦;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忧思;“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是激愤;“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豪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悲壮;“凄凄惨惨戚戚”则是凄婉……凡此种种情感,只有通过朗读教学,才能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如教学《沁园春长沙》应指导通过学生抑扬顿挫,充满激情的朗读,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园,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感受“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逢勃气象,领略毛泽东“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迈气概。古代诗词更应采用朗读教学法,让学生在朗朗吟诵中入情入境,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内容、品味语言;在朗读中享受美的熏陶,形成语感,培养想象力。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外,还可以在学习完这一诗歌后,专门设置一节诵读课:先由学生自由诵读,然后有感情的朗读,直至背诵而出。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付诸于写作,进行诗歌创作。在教学完一个诗歌专题后,教师应安排一两节课举办班级背诵古诗词比赛、班级朗诵会、即兴演唱古诗词等活动。将学生创作的诗歌编辑、打印,装订成册,在班级或学校展览。这些有益的尝试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也会唤起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愫。
二、注重类比教学
在推进高中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在比较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诗歌教学中类比教法,不断训练学生的比较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沁园春长沙》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其与《沁园春雪》进行比较学习。首先要让学生说出自己更加喜欢哪一首,然后让学生从诗词中找出自己最喜欢之处,比如诗词中所呈现出来的意境美、气魄美、色彩美、情感美、动词美、结构美等,之后让学生自行分析和剖析一下各自对诗词美的理解,再根据学生的不同理解,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文字材料。这对学生而言,也是一次诗词创作思维的“大练兵”“大检阅”。虽然学生在这方面的思维还显稚嫩,甚至比较肤浅,但是可以让学生面对这样的题目,知道如何切入,如何深化,如何化大为小、化小为大等等,从而让学生的创作思维更加清晰,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三、注重拓展教学诗歌语言精美,内涵丰富,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应该有效拓展文本,不断挖掘深意。如教《归园田居》时,我在解答《归园田居》中“从何而归”这一问题时,就专门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寻找出“尘网、樊笼”来作答,之后再从中分析它的比喻义,而不是简简单单地随口告诉学生是“从官场归”,借用“尘网、樊笼”向学生作答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比较贴切。因为官场就像网、就似笼,在官场的作者就如笼中之羁鸟,网中之池鱼,真正入木三分、具体可感地形容出官场之不自由、不自在,这比直接回答“官场”两字,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而真正达到迂回启发的效果。教师在高中诗歌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不断挖掘引申之义。在讲清陶渊明“归去如何?”的问题时,就可以告知学生,作者在诗歌中不断歌颂田园之美,怒斥官场之厌,其实正是作者在不断追求自身的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追求着人生更高的境界,如此的诗歌教学不仅仅教授了语文知识,更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说是既教好了书,又育好了人,一举两得。发现的过程其实就是质疑的开始,许多看似容易实则复杂的问题正是在这种“疑义相与析”的过程中得到解决的。在讲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学生对我照教参讲的“鸡鸣桑树巅”一句有异议,认为鸡怎么会飞到桑树上去叫呢?是不是古代的鸡和今天的鸡不一样呢?这个问题当时令我也一时语塞。师生在课堂上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前一句“狗吠深巷中”写狗叫声从深巷中传出,写听觉,“鸡鸣桑树巅”是紧承上句继续写听觉,应是“鸡鸣之声高过树巅”之意。我又顺势发问:既然两句均写听觉,那么又表现了什么呢?学生回答:“反衬村庄的幽静。”教学的民主化开启了学生的大脑思维,使他们发现了美。因此,要使学生对久远的诗歌文化作更深入的了解、思考,达到赏析,我们就必须营造一种诗歌赏析的氛围,本着“让课堂更有活力,让孩子更加聪明,让发展更为全面,让教学更富创意”的宗旨,教学中我不断启发学生充分联系社会生活背景,去理解、赏析诗歌。比如教学杜甫的《登高》一诗时,我们就很有必要联系杜甫的生平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对杜甫做全方位的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这首诗歌中,读出诗人老病孤愁、身世飘零之感慨,也才能体悟出诗人关注时事、忧国忧民的情怀。走进诗歌,即从多个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内在情感与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切入点找准了,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同时还可以使课堂教学别致生动。
四、注重启发想象
诗歌大多有形象感。利用诗歌的这一特点,可以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寥寥几笔,将几种景物组合起来,便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田园风光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几句,单从表面上看是状写江水拍击崖岸的宏伟壮丽的景象,学生并不难想象。但是要联系到词的标题“赤壁怀古”,就可进一步想象出当年赤壁鏖战、曹军“灰飞烟灭”的场面:此火彼水,一红一白,色彩对比何等鲜明,古今比照何其强烈,恰是应“怀古”二字,实扣伤今之意。再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几句,祖国江山色彩壮丽,世间万物争奇斗艳,促人上进,催人奋发。学生于此不正可以感受到一代伟人勃发之雄心、激荡之情怀?正是这些极富感性的诗句把学生带到了一种艺术创造的空间,在对它们进行咀嚼、品味的同时,也获得了思维的灵动、想象空间的拓展和审美情趣的升华。诗人借助诗中生动而有立体感的景物和优美和谐、富于节奏的声律,唤起读 潜在的思想感情,生发联想,虚构出形象或展现出某种意境,这种形象和意境美,或诉诸视觉,或诉诸听觉,能诱发鉴赏者更自由地去联想、想象。所以我们在吟诵诗歌时,要细心地去捕捉他们,进而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形象大于思想”,诗尤其如此。可以说,运用诗歌对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应该是诗歌教学的主要任务。
五、注重情感渗透
河南省杨庄高级中学王二华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必将成为一门基础学科,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就笔者从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多年来所看到以及经深入调查发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目前确实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正吞噬着新课改的伟大成果,所以必须得以及时解决!如果错过信息技术,不仅错过的是机遇,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关键词】:调查现状、信息技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一,当前高中信息技术面临的现状
信息技术(IT)课程在高中已开设多年了,每年的高一新生开学我都要进行书面问卷调查以及对周边县市的走访调查经过认真的归类整理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应试教育环境下学校管理层面对信息技术教学重视不够,给予教学课时严重不足,不到一半!更有甚者平时根本都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直到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前突击一个月应付考试„„以及硬件方面跟不上,虽然近几年教育上对这方面投入很大,但是有些学校的学生一个月下来还不能上机操作一次!
其次,师资配备不够到位,还有一些学校数都凑不够„„另外一少部分信息技术老师认为学校都不重视,自己也就放松对自己和学生的要求,采取“放羊式”教学,机子一开就万事大吉不管了直到下课!
最后,一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观念不强,学习重视程度不足、基础薄弱、娱乐性趋势明显,对于老师在课堂上要求掌握的内容重视不够,学习不认真,把信息技术课时认为是休闲、放松的“美好时光”
二,如何上好高中信息技术课
一,更新教学管理观念
信息技术课应纳入常规教学管理,既是必修课,管理上就要正规起来,一旦教学管理层面不重视,学生就很容易把它当作休闲课、玩耍课,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也变得很难了。由于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小学中普及的时间不长,所以管理、制度等方面不够健全、完善,那么我们应该趁着新课改之风不断完善健全有关制度,更新信息技术教学管理观念,比如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同工同酬,优化机房管理„„
二,优化教学方法
1、注重思想教育,提高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识
要想有效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兴趣,首先就应纠正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正确认识,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具有全面的了解。笔者在教学活动中,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了在当前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前景,无论将来学习什么专业,从事什么事业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全面认识。
2、强化基础知识教育,有效弥补基础薄弱的负面影响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参差不齐是教师面临的普遍问题,学生中不乏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但是一般来讲比例不高。作为教师,应当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扎扎实实的为学生补上前一阶段欠缺的部分。笔者在教学中,高一新生第一节课主要内容是: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的五大组成部分、正确的开机、关机方法等,都会先用一小段时间强化基础内容的学习,然后进入高中阶段的信息教学课程,并让学生重新树立起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
3、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营造一种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环境,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主体激发——激发兴趣,主动学习;主体尝试——尝试自学,动手实践;主体归纳——实践小结,体验成功。如在教学简单的图像处理内容上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运用教师机进行演示,其他学生观察分析,在学生演示结束后,要求其他学生进行点评。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有助于暴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也让更多学生纠正了类似的错误。此外,在一些教学内容完成之后,笔者给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自主制作简单的图文混排、网页等,其结果不乏一些好的作品。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即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同时“小试牛刀”拥有一定的成就感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
4、采取多元而全面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遵从的评价原则为:①尊重学生主体地位;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③尊重学生个体差异;④指明学生的发展方向;⑤激发学生内在评价的需求。同时以真挚的评价鼓励学生,友善的评价靠近学生,全面的评价促进学生,最终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
5、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增强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是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那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创设类似于实际运用、学生关心、感兴趣的题目,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对学生指定一篇文章,让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图文混排,或者从互联网上搜索专门的网站以及当前正学习的各学科参考资料,查找最新热点新闻事件相关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信息技术的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手段和途径,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从上到下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念、教学观念、学习观念,实施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教学真正走上阳光大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出色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新时代具有信息素养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科学出版社,高级中学课本,《信息技术基础》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 给学生营造好学习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一方面, 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物质条件, 大到校园的整体规划, 小到图书馆、机房和教室的建设, 都要考虑到信息环境的营造;另一方面, 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 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
要营造好学生课堂学习的小环境, 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 适当放手,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 在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 陶冶心性, 形成健康人格; 教师要做好指导和调控, 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与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现自主学习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讲课内容首先要实用。多实践操作, 少理论知识。中国计算机教育专家谭浩强曾经讲述过学习计算机的问题, 他说“计算机对于绝大部分人重在实用, 对于它的软、硬件理论部分, 非专业人员可以不必要求。”计算机教学它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 它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它比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要更新得快。中学生的信息基础都很差, 侧重面主要在于使用, 让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操作的实际技能, 这既符合该学科的特点, 又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要求, 从而能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比如, 在网页设计教学时在大屏幕上展示一个设计非常独特、文字、图片、动画、背景非常漂亮的个人主页, 内容有自我介绍、个性特长、兴趣爱好、Flash动画欣赏、留言板等。学生看了赞不绝口, 个个跃跃欲试。于是我抓住学生们的这种求知欲, 授课题, 事半功倍。及时把做个人站点这部分内容的重点、难点授完然后让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尝试做一个个人站点的主页面。这样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审美、文采等才能, 利用网络资源, 制作出了非常精美的作品; 然后挑选好的作品放在校园网上供全体师生欣赏。
三、利用分层教学, 实现共同提高
有的班里, 同学们的信息知识水平存在很大差异, 有的学生家中有计算机已经能够熟练操作, 而有的学生连计算机都未曾碰过, 这样就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因学生水平不一, 极易造成重复性教学, 不仅浪费学生时间, 也会破坏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消化不了”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我采取分层次教学, 根据学生的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点等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 小组长协助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 提倡同组同学要相互帮助。最后, 以小组的学习目标达成为标准, 作为小组评价和奖励的依据。这样他们在学习中不但能充分地感受到同学间的友谊, 也进一步培养了他们间沟通、合作的能力。
四、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要求教师“要在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即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及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因此,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信息技术知识是基础, 德育教育是教学的优先目标。
1. 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信息技术教材中, 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研读教材, 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 把德育要素蕴藏于知识讲解内容中。譬如, 在word“制作贺卡”的任务中, 让学生制作给同学朋友、父母亲人的贺卡, 籍此进行友爱、亲情教育; 在PPT的讲解时, 让学生收集有关长江的资料, 在《长江之歌》的雄浑背景音乐中、在圣洁的雪山、绚丽的风景、悠远流畅的沿岸概貌中, 让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感油然而生。
2. 在习惯上渗透德育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 养成好习惯终身收益。虽然我的信息技术课每周只有一节, 但在课堂上特别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 我会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 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譬如, 让学生按照学号对应机号入座, 上课过程中责任到人, 如因人为因素引起机器故障的则全校通报并照价赔偿; 上完课后正常关机并把板凳安放整齐, 每节课每一列的一位同学最后进行检查和调整。
五、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及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领域宽泛, 发展日新月异, 光靠学校的有限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从未来来看, 信息技术不仅是学习的对象, 更是信息时代公民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环境。因此, 培养高中学生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 既是当前教学的需要, 也是培养信息时代公民的需要。
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注意知识的更新, 在教学过程中, 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进行科学研究, 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肩负着信息技术教学和教学科研的任务。要完成这样的任务, 必须不断地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 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丰富自己的信息知识, 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以适应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不断发展。
总之,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 必须持之以恒, 一点一滴, 长年累月, 促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成长。信息技术教师也需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 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 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信息技术课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 具有工具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更需要加强理论学习, 结合教学实际, 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关键词:自主学习,分层教学,德育渗透,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张行涛, 郭东峡.新世纪教师素养 (第2版)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树仁.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课程·教材·教法, 2002, (7) .
一、高效课堂体现在教师的教育理念上
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在于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计划,在于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知识积累,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引导和提升,使得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当前数学课堂除了课前的周密准备、课堂求真务实、不断改进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实践。受传统课堂教学“一讲到底”的影响,如数学课就必须让老师在课堂上讲,不讲学生不会,不讲就怕自己的课堂没有效率。在这里不是强调数学课不要讲,而是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掌握的不讲,通过小组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后能解决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已经能够解决的问题,通过合作交流也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在课堂上难道还需要“孜孜不倦,呕心沥血”地讲吗?若这样的问题也需要在课堂上讲的话,那么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知识时间的分配,已经会的在课堂上摄于老师的课堂威严而不得不继续听讲,不会的也只能等老师在讲完会的以后在说,这无形当中浪费了师生的共同资源,当然也谈不上课堂的高效性。究其原因关键就在于教师的教育理念,即教师的观念依然没有转变,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因此教师在高效课堂的教改中必须转变观念,必须从教师自己的思想意识中投入到高效课堂教学中,即高效课堂首先体现在教师的教育理念上,若教师的教育理念没有转变,依然是传统的教学观念,那么高效课堂就不可能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二、高效课堂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
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不再作为教师“满堂灌”下的机械重复和简单记忆,而是强调学生亲自经历发现、体验、探究与感悟。那么,在高效课堂中体现学生怎样的学习方式呢?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种:
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出发的,它倡导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这就意味着要满足学生在学习内容、时间、地点和形式上的自由选择,它含有一系列新的学习观念,其主旨首先就是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良好的自主学习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动机、形成需要,进而产生内驱力,使学生越学越愿学;可让学生在轻松自在的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积累、升华认识,形成自主意识与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越来越会学。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点选择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在新课程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课堂上怎样进行合作学习呢?合作学习是学生形成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和相互尊重习惯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并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都会得到增强。
3.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也称为“研究性学习”,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从广义上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而狭义的理解,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试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认知性单一的课程目标,使情感目标具有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并列的重要地位。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特别强调“体验”的过程,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验,在改变学生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人的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上有所长进。
高效课堂之所以高效,就应体现在教师学生双边资源的最大利用上,就应该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效率与效果上,而学习效果的关键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高效课堂应该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
三、高效课堂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上
关键词:文言文 诵读 基础 情感熏陶 写作 做题技巧
摘要: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对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别列举了加强阅读,建立知识体系,情感熏陶,掌握技巧等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心得,以期跟上新改革步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代社会文明的蓬勃发展,正是来自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源,而传承这一文化的载体就是这一篇篇文言文,一首首诗歌。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它们所占的比重近百分之四十,但是文言文教学却是素质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兴趣,练就过应的基本功,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有以下一些心得:
一、强调诵读,培养学生阅读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读书未必先疏通字词的障碍,字词的意义是从反复诵读乃至“倒背如流”中“悟”出。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传统的重要的方法。可前些年,我们总是先由教师疏通文意,扫清字词障碍,然后串讲,最后归纳中心与写作特点,课后才要求学生背诵或熟 读。近年来,我们逐渐认识到中学文言文教学不能丢掉传统:一是普遍重视学生诵读,强调整体阅读;二是文言文初学者最基本的实践是口诵;三是先读准字音和句 读,在初步理
解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熟读到背诵。在此基础上逐步解决疑难问题,最后归纳全文内容和特点也便水到渠成了。
因为诵读有助学生读准字、词的语音。只有读准语音,才能对语言产生语感。诵读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意。学习语言必须要正确理解语言的含义、内涵,否则就 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的真正内涵了。在文言教学中,要注意诵读的轻重音的不同,其意义也是不同的。如《鸿门宴》就有这么一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而“此”字,如果读重音,那么它将会作为主语;若读轻音,那么它就会作为定语。显然两种读音,将会导致句义的差异。所以重视诵读在文言教学中是很必要的。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加强诵读是第一步。
二、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建立文言知识系统
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是常提常讲常归类的对象,必要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句式也 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 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
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概念。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
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
一。从初中 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文言文通假字特别多,“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失其所与,不知”中“知”通“智”,“约从离衡”中“衡”通“横”,“ 制其弊”中“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中“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崛”,“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都是通假字。教师 可以适时地指导学生对其归类列表,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当我们把这些文言基本的东西都掌握了,剩下的就是不断地练习,面对花样繁多的问题。
三、陶冶性情,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在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情感美犹如一朵梅花,留香千载,不绝如缕。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我们要鼓励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进作品,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更进一步,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 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羲之兰亭赋诗作序,“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李白傲视权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
甫关心百姓疾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陆游心系国家,“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苏轼豪放洒脱“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阅读其实是对话,是交流,是积累。它可以让学生在陶冶性情,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建立健全性格品质,真正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提高写作能力是面对高考的必由之路。文言文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留下的作品都是经过筛选的古文化精华。教学中,在疏通文意之后,让学生明确文章所表达的思想主张,所提倡的 主体精神以及这种思想、精神在长期历史延伸中所铸就成的民族性格特质。“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有屈原型的操守坚贞。正直不阿;“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舍生取义,与民同乐,有孟轲的民主思想精华„„像这样当一个单元或学期、学年后,引导学生列表归类,可在青春、信仰。前 途、理想、知识、成材、尊师、品德、文明等栏目内,分别摘录出所学文言文中的语句、格言、诗行、典故事例,这不仅积累了十分可贵的写作论据,而且在学习,品赏中,陶冶了性情,感悟出生活的真理。同时让文言文的文气在作文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发挥,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使我们的文字,灵动飞扬,精彩纷呈!
四、加强练习,掌握做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题虽然出题内容不定,人物各异,主旨差别。但我们细心归纳,还是能够找到做题的技巧的。无论是文言翻译,还是诗歌鉴赏,都有一定的出题套路和原则,而这项技能不是一朝一夕便可突
击练成的,它是一项语文基本功,必须经 过严格、规范的长期训练。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要注意选择、命制试题,力争课有所练,练有所得。练过之后要集体讲评,指导解题思路,点拨答题 技巧,规范答题方法,并让学生在反复读题看题中思所从来,加深理解和记忆,力争做到举一反三。只要平时加强文言文学习,经常阅读,经常练习,我们就能熟能生巧,融会贯通。如文言翻译就有许多方法。
1.对译。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多)音节词。例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够发现千里马。句中的“世”可译为“世上”。
2.替换。把古代词换成构词成分完全不同的现代词。例如上例中的“有”,可译为“发现”。至于有些意思含蓄深奥的句子,虽然把其中的古代词换成了现代 词,但仍不能表达清楚时,就只好意译了。例如: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句中的“为刎颈之交”,若直译为“成为割脖子的朋友”,那会使人感动莫名其妙,因此 必须意译为“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等才能表达清楚。
3.保留。对文言文中的古今通用词和一些专有名词(人物名、地名、国名、朝代、年号、官职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等)可保留不译。例如前边例子中的古今通用的词“有”“然后”、人物名“伯乐”“千里马”就不必译了。
4.删略。对文言文中的某些语气词、连词和谦敬副词等,现代汉语中没有对等的词可以代替,删去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时,就可以删略。例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廉颇者,赵之良
将也”中的“者”“也”,等等。
5.补充。即被译出文言文中没有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成分。例如“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只有补出状语“才”、“能够”,句子的意思才完整。
6.调整。即对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序,一般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过来。例如:甚矣,汝之不惠!这个句子是主谓倒装的,目的是强调谓语,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为:你不聪明,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了!
文言文学习重在课本学习,又不能局限于课本,进行适当的拓展阅读与练习是十分必要的,任何语言的学习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可选取与课本相近的或相联系的文言文进行比较阅读。
总之,文言文学习信心兴趣是根本,诵读与背诵是核心,词语落实是基础,语法掌握是关键,文本赏鉴是升华,拓展延伸是必然。注意了这些环节,就一定能学好文言文。
参考文献:
付自萍: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J].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05,(32)吕世虎:《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年5月,朱绍禹: 编著《中学语文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 卢琴凤
[内容]
英语单词的记忆方法较多,如课文背诵记忆法、强化记忆法、词典记忆法等。
但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 践,觉得在高中英语单词教学中充分发挥录音机
──这个现代化的语音教学工具的优势,提高了学生记忆单词 的功率,促进了
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而取得了从89─94历届统考超省均分、省及格率双
丰收的好成绩。 以94年尤为显著,省均78.94分。我所任教的班均分为88分,
省及格率为34.56%,我所任教的班及格率为46.6 7%。下面就我如何利用录音
机教学英语单词的具体方法作详细介绍。
一、利用录音机复习、巩固国际音标。
考入我县高中的学生尽管在初中阶段掌握了国际音标及一些常见的读音规
则,但由于学生是来自县城四所 不同的中学,各自发音差异很大。针对这种情
况我决定通过录音机把国际音标再让学生仔细地、认真地、系统 地学一遍,以
求达到正音的目的,区别一些常见字母组合如:-tion、th、ch、ph、sh等的
通常读音以及在不 同单词中的读音。录音磁带(原声带)的发音清晰、纯正、
地道、学生们感到很新鲜,学习兴趣极浓。音标的 复习是很成功的。为学习记
忆英语单词奠定了坚实的工具基础。
二、利用录音机学习,记忆新单词。
每逢学习新单词前,要求学生要预习,根据音标来拼读生词,在课堂上我还
要把生词录音放给学生听。要 求学生听的时候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就象练气功
时一样,不能有丝毫杂念。静听磁带读音,纠正自己拼读不正 确的单词。在含
有特殊字母组合读音,或含有不发音的字母的单词上作标记,个别记忆。听完两
次录音后,立 即抽查学生拼读单词情况,95%的.学生均能读出发音标准正确的
单词来。一节课要求学生学习三十个左右生词 及短语词组。在学生会读单词后
还要求其能熟练地写出单词来才算完成单词的学习。因此老师还需反复播放录
音磁带,学生在听的同时眼、口、耳、手、脑也要动起来,即:眼盯着单词,看
清单词有几个字母、字母组合 构成、字母组合的读音区别,口里要念念有词,
巩固、加深前两次听录后单词读音记忆,手里还要拿着笔不停 地写(或书空),
耳朵听自己的发音正确与否,脑子分析该单词的结构(有无前后缀、是否是合成、
派生)及 词性和汉语意思。最后进行单词的音、形、意综合记忆。跟着录音机
读完单词后,给学生10―15分钟时间自己 拼读、书写、记忆单词。15分钟后
检查深重记忆情况,听写单词,即:老师说单词汉语意思,学生写英语,同 时
要注出音标及词的属性,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听写单词,检查结果90%的学生能
写对当堂课上所学的全部单词 。
三、利用录音机训练学生书写单
词的速度
在学生已会读、会写单词后再加快单词书写速度,对提高学生英语成绩是在
有益处的,学生要听着录音磁 带书写单词。第一次放录音时要求学生写出所学
单词的30%(实际上每听三单词,只要求写一个单词),第二 次跟录音听写出
30%,第三次要写出40%。实验结果,听完三次录音能写出全部单词(一节课
所学三十个左右 )的学生为10人(全班为59人),37人能写出80―85%,10
人能写出60%,只有2人只写出50%的单词,实验表 明90%的学生通过利用
录音机学习,强化记单词的方法是收到了好效果的,现在同学们不再感到英语难
学了, 不再感到英语单词难记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倍增,因此我在英语教学
中能够取得如文章开始所说的好成绩。 愿我们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外语同
认真领会新课程理念,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能在45分钟内完成任务的同时争取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够学到书本知识的同时,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好的发展,这些是我们在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关键,那么我们该怎么实施课堂教学手段呢?
一、让学生的学习激情成为我们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满激情去学习,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高效顺利地开展。教师要认真抓好个性化教育,掌握好学生的心理规律,搞好师生关系,创设和谐课堂教学气氛。
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要比初中难得多,许多学生在初中阶段成绩比较好,然而到了高中虽然努力了,但成绩往往事与愿违,所以在学习信心等方面就会不足,甚至产生一定的失落感、压力增大等。这时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让他们对化学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样他们就会产生积极的探索热情,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能够高效地开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要注意收集学生的建议,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尽可能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实现高效课堂,让课堂教学顺利完成
1.认真落实新课程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程的要求,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组织好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为此,要尽量地实施探究性学习,进行教学整合,发挥一种教学素材的多种教学功能。一方面,教师要深研教材,充分利用好相关资料,要根据教学内容,抓好重难点,做到轻重有度,教学有方。同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在组织学生学习、实验 、开展探究活动等方面的课堂时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和他们自身的素质能力,巧施教法。比如学生基础薄弱,自学能力较差,那么探究设问题要简单,内容要少,开放程度要小,降低探究活动的梯度,并在实施过程中给予细致指导。这对保护学生的探究信心与兴趣尤其重要。
2.有效利用教材资源,以实现课堂教学高效性。教材是我们教学的主要对象,是根据地。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内容,是实行有效教学内容的核心和基础。教师只有深入理解、研究和挖掘地使用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让新教材真正成为有效的信息资源,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激励学生自我实现,不断提高学生的素养。教师还要深刻领会、理解课标、课改精神,抓住核心内容进行整合教学,缓解教学时间压力。只有在这个前提下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很好地对课程内容、能源进行整合、优化,并设计出相关的互动环节,使知识在课堂中有效生成、深化,让思维在教学中被激活、被丰富,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师生的有效互动。
3.教师要根据课改要求,改变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灵活的、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主体,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设计课堂教学。要突出新课程教学活动中三维学习目标的整合,充分考虑化学学科的特点,利用青少年普遍有好动、好奇、好胜、好群心理,学习活动中求新、求奇、求趣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推动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
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抽象的东西直观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多媒体也有利于情景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用好多媒体对组织好课堂教学有很大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多媒体可优化实验,增强实验的可见度,强化实验的演示效果,可模拟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减少污染。例如:氯气漂白性的实验,运用flash动画“次氯酸使有色布条退色”就可很好地解决氯气对教室环境的污染。高一演示金属钠和水的反应实验中,过去是钠与水在大烧杯中反应,后面的学生不容易观察到所有的现象,而现在利用实物投影仪,可改在表面皿中进行,当我们向盛有酚酞水的表面皿中,投入金属钠时,学生可以在投影屏幕上清晰地观察到“浮、游、熔、响、红”等现象。另外,高二在演示铜锌原电池实验中,利用实物投影仪,当我们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时,学生就可以在投影屏幕上清晰地观察到气泡在铜片附近一个一个慢慢产生,实验效果明显提高。
关键词:高效课堂,体育,主体,合作精神,开放性
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 很多体育教师对于体育课堂教学主体的定位有着不是很清晰的认识, 这样对于教学主体认识的模糊不到位, 使得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时采用的教学方法模式杂乱无章, 导致体育教学成效参差不齐。高中体育新课程目标要求让我们明晰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主体定位, 以及高效开展体育课堂教学的思路方法。下面我就以如何构建高效体育课堂跟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体育课堂教学主体定位的转变
体育课堂的教学实践活动, 可能相较于其他学科, 教学主体对象的偏置化不是那么明显, 因为不可能存在其他学科在教室里由教师霸着课堂教学时间一节课讲到头的现象, 这是由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特点决定的。但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对于教学主体定位清晰认识的重要性, 因为这样就会造成我们沿袭以往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围绕着教师对于体育教材的自我理解去预设展开, 没有充分结合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场地情况差异, 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体育教学设计与教学实际的游离, 低效化体育课堂教学活动。
体育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主体的转变, 就是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 清晰认识并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是构建体育高效课堂的基本前提。
确立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就是要在设计体育课程教育流程环节的时候, 充分考虑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情况, 结合学校的教学设施环境, 制定具体化的教学活动方案, 使得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围绕这个教学方案展开, 让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感受到体育课堂教学的实用价值, 有效提升自我身体素质, 达成体育课堂教学目的。让学生机械性复制教师的肢体动作, 忽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及对于教学实践活动节奏的种种不适应, 认识到并建立起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也就是要围绕着学生的切身状况, 考虑到学生心理和生理的承受能力, 从培养学生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参与感出发, 让学生对于体育课堂教学不再有被拖带被边缘化的感觉。
二、注重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体育课堂教学不应该成为各练各的肢体锻炼, 而应该强调团队合作精神, 这是对于学生的一种体育素质培养。学生作为一个自然人, 不管是在学校, 还是在家庭, 以及将来的走入工作岗位, 生存的空间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集体单位, 那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就显得非常重要, 这一点体育课堂教学实践的责任首当其冲。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体育教师无须做更多的强调, 只需要在体育课题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下功夫, 多引入一些集体活动方案, 让学生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体会到团体合作的必要性, 建立起团队合作意识, 给人分担, 与人分享。
三、控制好自由活动时间
体育课堂教学活动, 我们都会选择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 可能自由活动时间也成为了部分学生喜欢体育课的原因。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体育课的自由活动时间的利用率低下, 对于体育课堂教学成效的帮助提升作用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应该转变一下对于自由活动时间的节奏把握, 让学生不再散漫于自由活动时间的组织, 比如站着坐着聊天, 甚至跑回教室做作业甚至打瞌睡。我的看法是:自由活动的时间应该保留, 也不必缩短, 只是在自由活动的时间段里面, 作为体育教师要加强引导, 让学生有选择地从事自己喜欢的体育锻炼, 场地器材合理规划利用, 做到每个学生人人有项目参与, 杜绝把自由活动时间变成聊天故事会。
四、发挥体育课堂的开放性, 让学生来上课
让学生来上课?是的, 没有看错, 就是让学生来上课。我们现在倡导让学生做教学的主人, 这不应该仅仅是教学观念的转变, 更应该是教学实践行为的转变, 我们可以试着让学生来上课, 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来做体育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做体育课堂教学设计, 随机抽取一个学生, 让他在课堂教学开始的前两天写一份教学设计, 也就是关于一节体育课开展的具体活动环节预设报告, 交给体育教师, 教师斟酌方案之后, 提出修改意见, 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具体实施, 教师则站在一旁观看整个教学过程, 给予当事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度, 这样所有学生都有新鲜感, 兴趣也随时提了起来, 那么课堂教学的成效也就显著提高。体育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所要做的就是关注学生课堂教学环节设置的合理性, 是否均衡。让学生来“上课”组织教学, 是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开展好体育课堂教学。
【高中教学课堂管理之我见】推荐阅读: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之我见11-25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评价之我见09-15
课堂教学之我见07-03
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09-13
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11-16
小学生课堂教学之我见01-06
多媒体教学走进体育课堂之我见07-16
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之我见论文12-30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之我见11-06
高中英语作文优秀:纪律之我见10-2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