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022-1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以昂扬姿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近两年来,潍坊仲裁事业发展迅猛,服务力、公信力、影响力大幅提升,仲裁受案量、标的额连创历史新高,年均增长率超过50%,增幅居全省前列。今年截至日前已受理经济纠纷案件2211件,标的额31.93亿元,其中受理仲裁案件832件,已超过2019年全年,总数比去年同期增长109%。山东省司法厅领导多次来潍坊仲裁委专题调研并给予高度评价,连续两年获评“全省仲裁工作先进单位”,连续两年在全市综合发展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为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维护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仲裁服务和坚实的法治保障。

担当实干全力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潍坊仲裁高度重视、高位推进、高效落实服务企业专员制度,在抓好自身包靠服务企业和项目的同时,主动做好面上工作,对接市服务企业发展办公室,共同研究印发仲裁法律服务手册3.6万份。服务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开展仲裁助力经济发展专项行动,护航“双招双引”和重大项目建设,为两级政府及平台企业化解土地招拍挂、园区建设、招商引资等纠纷60起,标的额28.64亿元,及时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

服务金融健康发展,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市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潍坊中心支行、潍坊银保监分局等部门联合组建金融仲裁院,开辟金融纠纷化解新渠道,在省内率先出台指导意见助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仲裁工作获评“市政府金融创新奖”。围绕激发市场活力、保障实体经济发展,快速审结买卖、租赁、房地产、建设工程、股权转让等合同纠纷478件。主动对接12345服务企业专线建立电话转接制度解答企业法律问题652个。组建市合同公益审查服务团,面向市场主体提供常见民商事合同公益审查服务,已拟定制式合同文本73份,从源头上帮助企业预防风险。围绕保障和维护民生权益,主动延伸仲裁服务到基层,处理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涉及财产权益的各类民事纠纷,化解房屋买卖、商品房预售、房屋拆迁补偿等纠纷559起,化解物业服务、交通事故、旅游等纠纷465起,将一批矛盾纠纷消弭在基层和萌芽。

组建商事调解中心打造国内商事调解高地

在国内鲜有独立运行的专业商事调解机构的情况下,潍坊仲裁主动担当,抢抓机遇,先行先试,率先组建省内第一家实体化运行的商事调解机构市商事调解中心,采用不纳入机构编制管理的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的形式,体制建设走在业界前列,构建起“仲裁+调解”并行并重双轨发展新格局。

今年4月14日中心正式掛牌运行,已构建起诉裁对接、保险、消费金融、交通事故、信用卡、文旅等6大分中心的组织架构,形成了“调解先行,仲裁保障”的模式,人民法院及其他部门、协会商会等委派、委托调解的纠纷案件导入市商事调解中心,中心根据案件情况分配给相关专业领域的调解员,将纠纷圆满化解,必要的予以仲裁确认保障,节约了司法资源,优化了法治化营商环境,成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新阵地。目前市商事调解中心累计受理调解案件1379件,标的额23.43亿元。

中心拥有专业调解团队提供服务,目前聘用调解员62名,建立起退休法官和退休法学教授等为主体的专职调解员队伍,聘用调解秘书5名,实现调解队伍专业化、规范化,调解成功率36.9%充分体现了调解队伍的强大调解能力。正围绕“一年进驻全市基层法院融入诉源治理、两年建成消费金融纠纷调解基地、三年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的商事争议多元解决新高地”的目标,努力形成潍坊经验和潍坊模式。浦东、包头、枣庄等地来考察学习。

推动仲裁国际化 全力服务对外开放发展

围绕有效破解潍坊市涉外法律服务短板,潍坊仲裁集合诸多国内知名涉外法律专家和36家相关部门、企业,组建市法学会涉外法学研究会,服务市外资外贸企业发展。大力推动仲裁国际化发展,组建中日韩(潍坊)国际商事仲裁中心,举办中日韩国际商事仲裁论坛,邀请日本商事仲裁协会、大韩商事仲裁院、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国际商会等国际知名仲裁机构和国内外仲裁专家开展“国际仲裁与投资贸易”主题研讨。举办“香港仲裁周”线下活动“仲裁国际化高质量发展”主题沙龙,积极帮助企业解决涉外经贸纠纷。

加强仲裁普法 让更多市场主体享受仲裁制度红利

围绕让更多市场主体享受到仲裁制度的红利,潍坊仲裁组建了由75名专业仲裁员组成的民商事法律“巡回问诊”服务团,开展进机关、商会、企业、社区等“七进”行动,深入潍柴集团、海化集团等172家企业单位提供点对点、面对面服务。

创设潍仲大讲堂,联合潍坊市委办公室、市工商联、市工信局、市住建局等19家市直部门单位举办20期,培训29万人次。常态化开展仲裁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走进仲裁,感受潍坊仲裁文化和服务,设立仲裁工作联系点33个,推介大使20名。构建多元、全面、有效的宣传体系,公众号、头条号、人民号、百家号、法治号、视频号等宣传体系建设全面铺开,宣传推介力度、服务覆盖广度不断拓展。

提升办案质效 把仲裁权力置于阳光之下

潍坊仲裁一直牢同树立“仲裁公信力就是仲裁生命力”的理念,根植于心,体现在行动上。围绕提升质量、提升效率、提升服务三方面内容,持续发力,坚决铸牢仲裁事业发展的公信力基础。

潍坊仲裁委员会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高强告诉记者:“办案质量是仲裁公信力建设的核心,要实现办案质量的提升,办案力量的能力水平是关键。潍坊仲裁委日前聘任仲裁员472名,其中驻会仲裁员6名,新增了一批退休法官仲裁员,仲裁员队伍素质、层次、结构大幅提升,市外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占比达到50%,涵盖建设工程类、房地产类、保险类、涉外经济贸易类、金融类、公司业务类、医疗纠纷类、知识产权、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9大类。办案程序和监督管理是重要保障,我们不断加强仲裁办案流程规范化建设,创新推行仲裁案件过问登记、仲裁员分层管理、仲裁办案承诺、主任接访日等制度,制定仲裁办案工作规程、庭审操作规范等业务规范19项,扎牢制度笼子。在业界率先组建案件监督管理委员会,形成了办案部门、监督部门、案管委等六级监督体系,把仲裁权力置于阳光之下,实现仲裁办案全程监督,发出监督建议书26份,书面警示仲裁员5名,未发生一起违法违规办案行为,办案质量得到当事人普遍认可,今年已收到当事人致谢锦旗21面。”

高强介绍说,快捷高效是仲裁制度的一个突出优势,我们以打造高效潍仲为主题,大力提升办案效率,启动两轮办案提速工程,层层倒逼,年年加码,每年对办案提速提出目标,推出快速程序、24小时办案模式等创新举措,市限内结案率达到95%以上,组庭后一个月结案率达到70%,创出平均28天结案的潍仲新速度,业界绝对领先。不断加大案件调解力度,调解和解率80.58%位居全国第九。

两年来,潍坊仲裁秉持“阳光、亲和、专业、高效”的服务理念,服务水平走在业界前列。在业界率先推行“360全时空仲裁服务”,周末、节假日等非工作时间立案、开庭等服务预约即享,一年到头“服务不打烊”,这在机关中比较少见。简单来说,当事人需要的时间就是仲裁的服务时间,这项服务获评市直机关“优质服务项目”。

记者注意到,潍坊仲裁刚刚完成了立案办案智能化改造,建成了风格现代、功能多元、环境温馨、独具特色的业界一流办案场所,肩并肩、心贴心的零距离现场立案方式也是业界首创,建成集立案、办案、进度查询、综合评价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網上仲裁系统,实现随时随地网上立案、网上开庭。

党建引领法治文化和普法阵地精彩呈现

牢固树立和践行“抓好党建就是最大政绩”理念,以“活力潍仲红色党建”为抓手,以党史学习教育为着力点,既做好规定动作,又创新自选动作,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丰富多彩、扎实有效,推动党建工作深化、实化、细化。围绕倾情献礼建党一百周年,打造的学习实践习近平法治思想仲裁基地业界唯一,成为法治文化和普法阵地新名片,接待潍坊市文旅局、市检验检测中心、中国银行潍坊分行等考察学习团22批136人次。

在潍坊市建党百年红色故事演讲大赛、红心向党大合唱比赛、红色经典朗诵大赛中取得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的优异成绩。组织全体党员干部集体过政治生日重温入党誓词活动2次,举行“恰百年风华正茂 启新程青春奋进”庆祝建党百年主题演讲比赛,激励党员干部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投身事业发展。

仲裁事业迎来改革发展的新一轮大潮。潍仲人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指示要求,按照市委“一一二三四五”基本工作思路和“CDP过万亿、进军国内二线城市、冲刺全国大中城市综合实力前30强”奋斗目标,高起点、高定位、高标准谋划潍坊仲裁未来发展:一年厚植根基,缩短与业内先进机构跟跑的距离,两年全省前列,三年塑成区域化品牌,实现与先进机构的并跑,四至五年综合实力进入国内20强,实现在业界的领跑,受案量过5000件、标的额过百亿、跻身全国仲裁机构20强,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高晶质城市作出新的更大更贡献。(图片由潍坊仲裁委员会提供)

作者:段志欣

第2篇:开发立体办学资源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引言:

职业学校的科学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如何使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开创“高质量、高水平、创新型、示范性”科学发展新局面,充分开发利用好校内外职业教育资源,实现行高走远、科学发展,无疑,是学校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常熟职教中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积极实施校区、社区,南北、东西,校企、中外“六大”合作,努力探索学校建设与开发区发展、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培养、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四个对接”,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当前,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就业市场的严峻考验,对职业学校如何开发利用办学资源,构架区域合作桥梁,发挥规模资源优势,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区域经济和跨地域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也对职业学校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学校的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地利用和发挥现有资源,挖掘内部各类办学资源,开发外部优质发展资源,创新内涵管理运行机制,构建立体办学资源网络,实施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常熟职教中心在职教职工630余人,在校生7600多人,中职联办学生2600多人,成人学历教育近3000人。几年来,学校从整合、磨合到融合,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为主旋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建设、内涵建设,实施了校区、社区,南北、东西,校企、中外“六大”合作,步入了立体合作、多方办学、资源共享、和谐发展之路,走出了创新创优创业“三创”特色办学之路,实现了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综合提高。

实施区域联动 服务经济建设

把学校建在开发区

1.开展校区合作、推进区校联动

学校地处东南开发区,身在现代企业中。五年来,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与学校同步启动、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历经资源整合、载体建设、项目推进和升级转型四个阶段,形成了新兴电子、创意及软件、汽车零部件、高分子新材料、新兴纺织五大新兴产业板块,实现了在宏观调控中发展,在舆论压力下成长,在矛盾困难中前进,由外延开拓向内涵建设的跨越。而学校建在开发区,也充分展示了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实用性。学校为开发区的迅速崛起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开发区招商引资的一张声誉名片、一个后方花园、一块培训热土、一方人才基地;同时,开发区也为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招生定位、学生就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发展平台。校区之间形成了顶岗实习优先开发区、专业设置配套开发区、就业创业服务开发区、订单培养联系开发区、员工培训满足开发区、人力资源倾斜开发区的合作联动局面。

2.开展社区合作、推进三农服务

学校在加强校区合作的同时,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发挥成职集团作用,完善社区培训网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实施三农服务。根据江苏电大常熟学院等办学资源条件,创办了常熟社区培训学院,每年招收近千名成人本、专科学员,开发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行动计划,开展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及在职工人转岗就业培训,设立了“高级技工培训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满足了20多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并建立了常熟市高中学生劳动实践基地、退役士兵培训基地、服务外包扩大内需培训基地、校内下联办学点实习实训基地等,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类学员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实施办学辐射 服务师生成长

让校园成为创业园

1.坚持东西合作、推动共同开发

开发职教资源就是立足学生、教师和事业发展目标,根据政策导向、政府推动和市场需求,将学校资源、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发掘筛选、优化组合,转化为1加1大于2的系统资源,并充分运用,为师生服务,为社会服务。

近年来,学校为西部地区青海乐都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了两届毕业生;与新疆伊犁新源职教中心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特别是在省教育厅的推动和两地政府的互动下,又与西藏林周中学实施了办学对接,成功举办了酒店管理专业“西藏班”。既让藏族学生们从生活到娱乐、从学习到实训,实实在在体会到了职教惠民政策,也让学校开辟了两个星级实训宾馆“西藏厅”,为学生成长创设了良好平台,拓展了办学渠道,形成了校园风景,巩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职教发展。

2.坚持南北合作、推动共同发展

在不断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的同时,学校从历史发展中寻求路向,从被动执行中转向主动出击,形成高规格、大容量、多专业、规模办学的经营势态,通过校校合作,丰富了办学内涵,拓展了办学思路。

学校与徐州雎宁职教中心保持常年合作办学关系,并为江西同学来校进修、学技、考证实施了合作培养。在政府的引导下,学校每年组织校内大型双向选择用工招聘市场,并且通过自办的春来人力资源公司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帮助外地学生在常熟及苏州工业园区就业创业,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技能和收入,也为推进苏北及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缓解本地区劳动力短缺和企业“技工荒”作出了积极贡献。

与此同时,学校更注重师资品牌建设,造就了一支囊括80多名“五高教师”、83名市级以上骨干教师、4名国家级优秀名师的教师队伍,并形成了一支150多名技能型教师团队。学校积极营造创业载体,探索创业教育,开展创业实践,创办创业实体,成立了创业指导中心、创新活动工作室,努力打造生活创业园,系统推进文化创业园,科学规划科技创业园,启动了1万平方米的创业实训大楼建设项目,明确了校园就是创业园的理念,凸显了“大学校培养小老板、小老板成就大事业”特色创业教育实践,成功举办了江苏省首届创业教育论坛,使教师成为引导者,让学生作为创业者,把校园变为创业园。

实施中外交流 服务社会发展

使专业匹配市场化

1.加强中外合作、注重专业优化

学校以服务内需办专业、推动创业促就业为策略,把目光聚焦在市场变化、内需服务、就业创业、办学投入,在创业中创新、在创优中发展。突出自主创新、互动并进、内涵发展,提升校企融合力、办学竞争力。把“适应市场的专业就是好专业,适应创业的学生才能好就业”作为发展的硬道理,通过骨干示范专业建设带动五大专业群,坚持在动态发展中做好四个调整:根据开发区及常熟市行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专业设置;根据企业生产经营与发展趋势调整课程设置;根据企业用工特点与人力需求岗位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调研与社会需求调整招生目标。同时,把培养目标瞄准到服务区域经济、具有小企业、大市场就业前景上,把就业行业瞄准到规模小、投资少、起步快、收益高的企业,大力发展高职高专和五年制高级技工“双高”教育。

根据常熟市大力发展餐饮业、旅游业”十一五”规划和市场需求,学校及时与常熟餐饮集团联合,并受其定向委培,与新加坡博伟工商管理学院实施了联合办学,通过竞争考试,择优开办了酒店管理专业“新加坡合作班”。作为四星级以上的高级酒店定向培养对象,学生们不仅享受两年国家助学金,地方政府也将提供奖学金、助学金;学校还设立了奖学金与“爱心基金”,并计划与餐饮名店合作开设“新加坡厅”;此外,新加坡方面还实行6个月带薪实习制,这为实施中外交流、服务第三产业、打造品牌专业,开辟了新的渠道。

2.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内涵提升

学校始终坚持学历与培训并举、职前与职后并行;多种形式办学、多种层面就业;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校企深度合作,立足东南、服务全市。学校以“大职教”为理念,打破部门界限、突破区域限制,整合职教资源,配合人才管理部门,联合相关培训机构、建办了由28家知名企业和成职学校组成的办学集团,实现了与本地区重点职业学校互动交流、校校合作、错位发展与集团内企业技能培训、双向协作、校企联合的共赢局面。对外,与“1126工程”百强企业广泛对接,搭建了学生就业创业广阔舞台;对内,创办了独立法人资格的实训工厂、园艺公司,构筑了学生实习实训坚实平台。

几年来,学校建有省级示范专业4个、实训基地2个、紧缺人才培养基地1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项目2个;先后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职业学校创新大赛先进学校、技能大赛优秀学校;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江苏电大二级学院;江苏省首批课改实验学校、(职业学校)和谐校园、高水平示范性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

学校将结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实施“12345”发展思路:围绕争创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一个目标”,坚持服务师生、服务经济社会“两个服务”,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三大战略”,落实全面创优、全员创新、全力创业、全程惠民“四项方针”,构建核心作用好、团结协调好、民主作风好、廉洁自律好、工作业绩好“五好班子”。

同时,要围绕学校《以创业教育促进中职生就业方式转变的实践与研究》国家级课题和《职业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省级“十一五”规划课题,破除各种管理障碍,深化“经营学校”理念,推进内涵建设,提升办学实力,加强区域合作,扩大中外合作,强化校区合作,深化校企合作,完善社区合作,贴近社会办职教,贴近市场办专业,贴近企业谋合作,贴近师生谋服务,明确科学办学方向,落实科学发展措施,把发展作为要义,把师生作为根本,把统筹作为方法,把服务作为义务,适应经济社会市场变化,全面开创学校高位发展新局面。

作者:陈军伟

第3篇:树立诚信会计风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摘要 会计诚信是社会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领域中做假现象也时有发生,但作为会计人员,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必须诚实守信,依法理财;必须从我做起,在工作中坚持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帐”。

关键词 会计诚信 失信危害 执业守信

会计诚信是什么呢 ? 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在给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题词“不做假账”作了最好的诠释 ,“不做假账”的基础就是要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有利于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有利于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会计诚信是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是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应当遵循的职业品质、工作作风和工作纪律的行为规范。目前 ,会计信息失真在一些领域仍然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造成投资者不能根据会计信息正确确定投资方向 ,管理者不能正常指导生产 ,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此,一个会计人员必须牢固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形象,坚持依法理财,在工作中坚持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帐”。

一、敬业奉献,坚持诚信为本

社会的和谐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基础是诚信。实践证明,经济越发达,越要讲诚信。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富,国无信不强。会计工作作为经济管理最基础的工作,诚信是其灵魂,是安身立业之本。一个会计人员要有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诚实守信的职业品质;要有依法理财,客观公正,廉洁自律的工作作风;要有遵纪守法,遵循准则,恪尽职守的工作纪律。因此,会计人员要坚持“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的诚信精神,牢固树立“诚信是财富,诚信是资源,诚信是资本”的诚信意识,做到“执业以德、核算依法、遵循规则、不做假帐”。 坚持诚信为本,敬业奉献。

二、忠于职守,坚持操守为重

操守是指人的平时行为和品德的谨守节度,也就是为人处事所持的原则和风格,它关系到一个人的声誉、信用、效率以及社会评价和事业前途。一个会计人员,须具备熟练的业务技能、忠实维护和执行财经纪律,还要坚守好自己的操守,如青松般挺直,出污泥而不染,不为弱者而傲慢,不为强势而低头,敢于同一切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坚持以会计信息质量真实为核心,以整顿和规范会计秩序为中心,以提高财务管理、增加效益为重点,以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推动社会全面发展为目的,努力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推动会计工作的新发展。

三、依法理财,坚持遵循准则

会计人员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过程中,要熟悉准则、遵循准则、坚持准则,妥善解决道德冲突。只有熟悉准则,才能按准则办事,才能遵纪守法,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经常学习、掌握准则的最新变化,了解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准确地理解和执行准则,还要在面对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准则未涉及的经济业务或事项时,通过运用所掌握的会计专业理论和技能,作出客观的职业判断,予以妥善地处理。利用法律、法规、制度、原则来规范会计行为,在发生道德冲突时,应坚持准则,切实依法维护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所以说遵循准则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重中之重。会计工作以会计准则为指导,以会计处理为载体,涉及社会生活中的所有经济事项和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每一位会计人员必须自觉遵守会计准则,牢固树立财经法制意识,时刻保持清晰的头脑,在各种诱惑面前不为所动。

四、自我约束,坚持不做假账

“不做假账”,这是会计人员职业操守的“底线”。 是对会计工作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最高的道德标准要求。“不做假账”,这是每一个会计人员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坚持原则,忠于职守,不做假账,保证会计核算的真实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也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客观需要。“不做假账”,更是我们会计人员毕生的追求!在会计工作中,面对单位、面对负责人、面对社会环境,必须要处理好“外部法律法规与内部会计控制、单位负责人与会计人员、金钱与地位、违法与守法”的关系,会计人员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防微杜渐,忠于职守,以《会计法》和会计职业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切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创造一个和谐、诚信的会计春天!

会计人员的政治思想、政策水平、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关系到诚信为本,会计诚信度将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诚实守信,依法理财,必须从我们每一个会计人员做起,要结合会计业务工作,开展具有会计行业特色、职业特点的道德实践活动,把诚信的观念贯穿于会计实际工作中去;要立足本职工作,坚守准则,做到财务监管合法合理,账务核算准确无误,编制财务报表合格标准,及时、真实、客观的反映会计信息;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好五个“表率”。即:诚实守信,服务热情的表率;勤奋学习,熟悉业务技能的表率;遵纪守法、恪尽职守的表率;增收节支、提高效益的表率;善于监管、依法理财的表率。诚实守信是会计人员毕生的追求!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防微杜渐,树立和谐、诚信的会计新风尚,携手来促进会计事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毅.有感不做假账.农业发展与金融.2005(2).

[2]左连梅.会计呼唤诚信,诚信从我做起.中国工会财会.2004(2).

[3]静波.浅析会计诚信.吉林金融研究.2009(2).

作者:梁熊

第4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和谐”是人们长期以来追求的一种理想生存境界。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向往和追求“国泰民安”、“政通人和”、 “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但和谐社会作为一个多方面、多层次与广范围的系统工程,无疑需要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和谐与深入发展。而要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为基点,妥善协调好经济社会结构变动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社会矛盾,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长期稳定和谐的环境。由此可见,构建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而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二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然而审判工作在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功能。而我,作为一名法院系统的普通干警,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又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呢。

首先,明确思想方向,围绕党委中心工作增强服务意识。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是人民法院开展司法工作的前提条件。作为一名普通干警只有紧紧围绕党委工作大局才能更

准确、更有效地发挥职能作用。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进一步明确法院既是经济发展的保卫者,也是服务大局的实践者。真正做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上同向,工作上合拍,行动上一致,并保证在关键时刻顶得上去、帮得上忙、管得上用。

其次,践行主题,围绕优化法治环境完善服务措施。法治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承载着打击、保护、调节、服务等多重功能,是创建优良法治环境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为此,我们一定要本着公正执法就是最好服务的原则,始终不渝地坚持以公平正义为主题,充分履行审判职能。

三、拓展范围,围绕保障改善民生提高服务水平。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是新时期党对司法工作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也是检验司法工作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我们只有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范围、完善服务措施,努力提高服务的能动性、自觉性和实效性,才能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彰显法官队伍的良好形象。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司法为民为宗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温和的语气、耐心的解答、一杯热水,都有可能是缓和当事人之间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不断学习,围绕素质作风建设提升服务能力。经常通过各种渠道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政治理论

知识水平,始终不渝地坚持以提升自我素质为根本,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司法能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坚强干警。努力使法官成为社会公正的象征,法律精神的化身,公正行为的标准,社会形象的表率。

通过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多做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工作。为我市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司法保障。

第5篇:规范统计基层基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统计数据质量,数据质量的高低决定决策水平的高低,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推进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则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必然选择。基于这个认识,我县积极适应形势发展,将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作为当前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全县统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一、我县基层统计基础工作的现状

乡镇机构改革后,我县部分镇的统计机构形同虚设,统计人员频繁更换,统计网站建设严重滑坡。虽然我们在推进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目前统计工作的现状来看,乡镇统计基础十分薄弱,依法统计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乡镇统计严重缺员,统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基层统计队伍极不稳定。目前,全县16个镇专职统计人员仅有3名,占总数18.75%,兼职统计人员13名,占总数81.25%。从人员组成、年龄结构及文化程度看,专职的3人中,有2人年龄都在50岁以上;在兼职的13人中,涉及社保、安全生产、扶贫、畜牧等行业。从文化程度看,大专10人,本科6人,分别占总人数的62.5%、37.5%。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7人,30-40岁6人,40岁以上3人,分别占总人数的43.8%、37.4%、18.8%。由于缺少专职统计人员,致使统 - 1 -

计人员变动频繁。

(二)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足。少数基层和部门的统计人员认为乡镇统计可有可无。特别是个别领导同志,只是注重于单位中心工作,比较热衷于能带来项目的工作,对统计工作只是在报表上签个字。

(三)统计工作任务繁重,待遇差。在乡镇做统计既要搞常规报表,还要承担乡镇的中心工作,兼职的更不用说了,既要做本职工作,还要兼做统计工作,甚至还有包村等工作,工作负荷明显过重,而工资待遇却不变。

(四)统计制度不完善,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不健全,乡镇统计基础十分薄弱。一些乡镇的统计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不健全,报表档案交接不规范,甚至遗失,造成数出门。

(五)办公条件差,收集报表难。乡镇虽然设臵了统计信息站,可是没有固定办公场所。机构改革前,县局给各镇配备了电脑、打印机和上网的密钥,但由于体制、机制和管理不善等原因,有的乡镇密钥丢失,有的机子被政府办公占用,有的没有上网条件,所有这些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我县统计基础工作的提高。

(六)依法治统的社会氛围尚未完全形成。大多数同志对统计法律法规意识不强,致使有法难依。具体表现在:一些同志对《统计法》认识不够,统计法制观念淡薄;对统计违法案件查处难,执行难;执法力量过于单薄,对统计违法案件缺乏有效的打击;县乡统计工作经费短缺、硬件条件差。经费困难的问题,一直是困扰统计工作的老大难问题,主要

体现在统计任务与经费保障的矛盾,致使一些统计调查任务无法有效开展。

二、影响基层统计基础工作的主要原因

认真分析造成我县统计基础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管理体制、机制有弊端。一个表现在人事方面,县一级只管业务不管人,而镇统计信息站又设臵的是公务员岗位,加之统计行业任务重,待遇差,没人愿意干,所以造成了现在青黄不接的局面;第二个表现是在业务方面,统计系统内部报表任务是从上到下逐级布臵,从下到上逐级上报,上级补助的经费十分有限,下级只有报表义务,严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的发挥;第三个表现是工作体制方面,政府综合统计部门与部门统计多轨运行,各行其事,使各种统计资料不能很好的得到整合,造成了统计资源的浪费。

(二)职能发挥不力。一是法律虽然赋予了政府统计部门在某一行政区域内行使对统计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能,但长期以来各级过分注重考核排名,争先进位,给统计部门压力加大。统计部门只能把精力投入到抓业务之中,没有更多的时间参与管理工作。二是重统计服务,轻统计管理。许多本来可以利用各业务部门的行政记录和统计报表取得统计资料,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既浪费了人力、财力、物力,又使统计部门的工作陷入到大量的具体统计业务之中,没有更多的精力进行统计工作的组织管理。

(三)现行的统计制度方法设臵不尽合理。《统计法》

规定,统计调查应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以必要的统计报表、重点调查、综合分析等为补充。但在实际工作中依然过多地依赖于全面调查。在报表上,指标设臵项多而细,要求既全面又详细具体,而统计登记和其他部门协调渠道又不尽通畅,搞准的难度大,所起的作用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工作的建议

从目前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如不加改进,势必会影响全县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政府的公信力,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党委、政府的正确决策。

(一)抓制度改革和创新,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建议上级在下达各种统计调查任务时,尽可能考虑到下级的承受能力和调查任务对地方的适用性。针对目前我县统计工作人员缺员严重,工作任务重的现实,可在逐步实施“企业一套表”的基础上,尝试推行“县乡统计一套表”。通过“统计一套表”的全面实施,有效减轻基层工作负担。

(二)尝试建立改革统计管理体制,实行垂直领导。为保证统计数据质量,尝试建立垂直管理的统计体制,形成真正由国家统一管理为国家负责的强势统计,县乡统计机构的编制、人员、经费统上。这样,地方人为干扰统计数据、执法难等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三)强化部门统计,有效整合统计资源。政府统计部门作为组织、指导和监督部门统计工作的机构,要采取行之

有效的措施,依法树立政府统计的权威地位,切实加强对部门统计的组织、指导和管理,进一步规范部门统计行为,加强横纵联系,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数据衔接。

(四)强化乡镇统计基础工作,狠抓源头治理。乡镇统计工作是政府综合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统计数据准确性、科学性、及时性和树立统计工作权威性的重要基础,也是目前统计基础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统计改革的着重点应放在基层,要从完善统计台账资料、建立有关报表制度等最基础的工作抓起,从源头上下工夫,千方百计地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一是充分认识乡镇统计信息工作站建设的重要性,高度重视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二是乡镇统计要积极主动工作,多向政府主要领导汇报,赢得他们的支持。三是作为乡镇统计工作人员,要积极钻研业务,自觉提高业务素质。四是严格建设标准,切实抓好镇级统计工作站规范化建设工作。各乡镇要严格按照“八有、八化”的要求,完善制度,健全台帐,认真进行对照检查,积极开展查漏补缺,做好镇、村两级历史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统计信息站建设。

(五)加大统计执法力度,优化统计服务环境。一是要加大对统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统计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增强全民的统计法制观念,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二是要加大惩处力度,综合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从重处臵统计违法行为。坚持统计执法 经常化,对证据确凿的统计违法行为,不论是单位还是

个人,都要坚决依法严惩,决不手软,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六)稳定基层统计队伍,强化整体素质。统计工作是业务性较强、连贯性较强的工作,统计人员的稳定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统计人员的素质是做好统计工作的保证。一是建议人社局为我们招录一批大学生,配齐专职统计人员。二是结合继续教育和职称考试等形式加强统计人员培训,改善统计人员知识结构,提高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七)优化服务水平,强化统计职能。按照“有为才有位”,在搞好统计业务的同时,积极为社会各界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服务,不断提升统计在领导心目中的地位,提升统计在社会公众中的地位,树立政府统计的良好形象。

(八)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重要的是常抓不懈,持之以恒。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统计调查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数量成倍增加,而且结构日趋复杂,由于投资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统计工作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干扰,为此,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以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为龙头,全力推进统计整体工作实现新突破,为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丹凤统计局:李鸿博)

第6篇:加强防震减灾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纪念山东省开展防震减灾工作40周年 日期:20090718

作者: 山东省副省长 王随莲

今年是山东省开展防震减灾工作 40 周年。1969年7月18 日发生渤海 7.4 级地震以来,在历届省委、省政府和中国地震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省防震减灾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组织领导和保障体制基本建立,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防震减灾地方法规逐步健全,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明显提高。我们稳妥处置了1983年菏泽 5.9级、1995年苍山 5.2级、2003 年青岛崂山 4.2级震群等地震事件。防震减灾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为今后防震减灾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防震减灾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防震减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2008年6月23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我们必须把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进一步抓紧抓好。”今年5 月1日,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正式实施,为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是各级政府、地震部门、相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山东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相当部分的国土面积和人口处于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防震减灾任务十分繁重。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对防震减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继往开来,扎实工作,把全省防震减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要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各级政府要把防震减灾作为保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列入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保证防震减灾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指挥协调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各级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健全人才培养、选拔、使用、评价的有效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和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各司其职,密切合作,全面提高防震减灾能力。

要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汶川地震发生时,位于极震区的北川县桑枣中学校舍严重损坏,全体师生处惊不乱,快速有序撤离,无一人伤亡。出现这个奇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该中学平时的防震减灾教育扎实深入。这充分说明深入开展防震减灾教育的极端重要性。要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要建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全面推进宣传教育示范社区建设。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科普“ 村村通”工程、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等平台的作用。要把经常性宣传、流动性宣传、应急性宣传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要加强地震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通过客观、及时、权威的信息发布,消除谣传,维护稳定。

要推进防震减灾法制建设。继续加强地方防震减灾立法工作,依据《防震减灾法》新规定和新形势的要求,健全配套法规规章,积极推进《山东省防震减灾条例》修订和《山东省地震台网管理办法》、《山东省地震应急救援管理办法》等法规建设。积极开展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普及宣传活动,组织好培训学习,努力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法制意识。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健全行政执法制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将法律规定落到实处。

要提升地震监测预警能力。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和首要环节。要加强地震监测系统建设,优化监测台网功能和布局,提升台网监测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地震预报研究和探索实践,切实提高地震预测预报能力。地震预报是当今世界的科学难题。地震工作者必须肩负起历史使命,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刻苦钻研,矢志不渝,把老一辈地震工作者开创的地震预报事业发展壮大起来。

要重视地震安全规划。地震灾害深刻昭示我们,搞经济建设必须统筹考虑地震安全问题。国土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和工程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潜在的地震危险,合理避让地震活动断层等抗震不利地段。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是保证城市地震安全的基础性工作。 尚未开展这项工作的市县,要投入专项资金,尽快完成地震活动断层调查工作。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易产生次生灾害的工程,要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科学选择建设场址,尽可能避开地震活动断层。

要提高工程建筑的抗震性能。要把抗震设防标准管理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做到前置审批、事前把关,并落实到立项、选址、设计、施工、验收等关键环节。按照《防震减灾法》的要求,学校、医院等人口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适当高于当地的抗震设防标准。加快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推广试点示范经验,努力提高抗震防灾能力。

要完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适时开展地震应急演练,以检验预案的可操作性,熟悉预案的启动程序,做到临震不乱、 指挥有序。 进一步推进地震专业救援力量建设,完善救援装备,壮大救援队伍。立足于抗大震、救巨灾,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搞好救灾物资的储备。 建立完善的应急通信系统,加强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做到紧急情况下信息畅通、决策科学、反应迅速、处置有力。

山东省防震减灾事业走过了 40 年辉煌历程,成绩已经属于历史,我们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国地震局的领导下,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夺取防震减灾的更大成绩,为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第7篇:某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30条意见

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的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GS行政管理工作会议精神,紧扣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把握总基调、强化主抓手、突出着力点、营造好环境”的总体工作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充分发挥GS行政管理职能作用,全面推进GS行政管理效能建设,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全力推进“一中心三城市”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市场体系

(一)积极促进各类市场主体持续健康发展。积极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依法快速办结股权质押登记、动产抵押登记,积极开展商标权质权登记。推动长三角地区市场准入一体化,促进资本要素流动,支持区域内企业进行横向联合、纵向延伸,加强对各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投资和经济发展情况的分析研究,为宏观调控和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服务。

(二)创新注册登记办法支持新型金融机构发展。积极支持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小额贷款、融资担保、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发展。支持金融数据处理、金融软件开发、客户服务等服务外包行业发展。积极研究支持保理、融资租赁等行业市场准入和规范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

- 1

(七)大力提升企业登记服务质量。全面推行企业登记“一审一核制”,试行“审核合一制”,扩大登记窗口直接核准的登记事项,提高企业登记当场及当天办结率,减少登记内部环节,缩短登记周期,提高行政效能。积极推进外资企业分段式审批的规范登记,对于设立登记前无法取得前置许可文件的项目,加强与审批部门的沟通协作,商议采取分阶段表述经营范围的方式审批、登记该项目。审批时将项目的建设期和正式开工运营期都反映在经营范围内,登记机关根据企业项目建设的阶段摘取相应的经营范围予以登记。

(八)着力搭建便捷高效的年检通道。实行及时提醒制,针对企业业务繁忙延误年检时机的情况,采取上门通知和电话联系的方式,及时提醒;实行集中年检制,针对产业园区企业比较集中的情况,联合相关部门到产业园区开展“入园企业年检服务行”活动,为企业提供上门集中年检服务;实行网上年检制,积极推动企业网上年检,提高年检效率。

(九)切实提高登记管理数据监测分析质量和水平。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中心工作,针对企业发展现状和重、热点问题,积极深入基层、企业,加大调查研究力度。加强对重点地区、行业、投资领域企业发展情况、发展趋势的统计分析,及时掌握各种类型外资企业登记及准入后全方位动态情况。建立苏、锡、常、宁、通五地数据共享机制,开展数据比较分析。

- 3事不涉及公共安全和人身健康的许可经营项目企业,在未取得相关审批文件或证件前,向GS部门作出相关书面承诺,先行办理一般经营项目的市场主体登记;对市、县(市、区)两级政府确定的新兴产业重点项目,辖区GS部门要建立“绿色通道”,明确专人,提前介入,跟踪服务。

(十三)大力支持现代服务业聚集化发展。对大型企业建立家政服务网络中心的,予以支持,简化企业分支机构登记。分支机构经营范围超出母体企业经营范围的,允许先行办理分支机构登记;设有多个分支机构的,允许在分支机构设立后一年内集中办理备案登记。支持外资服务业企业发展,使用外国(地区)出资企业字号的外商独资企业、外方控股的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达到3000万元人民币,从事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可在名称中间使用“(中国)”字样。

(十四)支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积极支持传统产业企业产学研结合,支持企业吸收高新技术入股,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以先进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以高新技术入股增加注册资本的,增资部分可不受货币出资比例的限制。

(十五)创新服务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农业项目;切实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积极引导和扶持信誉好、规模大的农资

- 5用投入翻一番,广告经营额达到22亿,广告经营额增长率高于全市GDP增长率。

(十八)加快实施商标战略提升企业竞争力。贯彻实施《关于大力实施商标战略加快建设品牌强市的意见》和《大力实施商标战略加快品牌强市建设工作任务分解落实方案》。

(十九)支持企业市场化兼并重组。支持国资国企深化改革,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改制、重组和转型升级。积极探索并努力解决企业变更登记和注销中的疑难问题。简化企业兼并重组GS注册登记手续,允许以股权投资方式直接申请设立集团母公司。因合并分立导致分支机构隶属关系发生变化的,可办理分支机构隶属关系变更登记,促进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二十)积极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关注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需求,尽力帮助解决其实际困难。大力推动中小微型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改制上市。积极研究个体GS户转变为企业组织形式的操作办法,支持有条件的个体GS户转型升级为小微企业。

三、全速全力推进沿海大开发,积极构建沿海开发、江海联动的新格局

(二十一)积极帮扶大型园区(港区)项目落户。围绕江海经济发展特点,结合地方特色和优势产业,开设园区企

- 7(二十四)支持海洋特色产业的发展。加强与前置审批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对从事海洋生物、海洋医药产业的,可以采取分段审批和分段登记的方式,由审批机关对企业的经营项目按照实施时间进行分段审批,登记机关依据其审批文件分段核准经营项目。支持沿海发展滨海旅游、生态旅游和海洋旅游,对利用游船(艇)从事滨海、湖泊观光旅游企业的经营范围可以按照旅游部门颁发许可证所列经营项目核定。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支持企业实施采购、生产、仓储、销售和物品回收的物流一体化运作方式,允许从事上述经营项目的企业在名称中使用“供应链管理”作为行业特征;允许从事仓储、运输、加工、装卸、整理、货运代理、配送、信息等复合型的企业在名称中使用“物流”字样。

(二十五)不断完善沿海三市GS部门协作机制。通过建立健全沿海三市GS部门联席会议机制、信息共享机制、执法联动机制,实现沿海三市GS部门支持服务沿海开发的工作联动,共同研究沿海开发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交流经验、互通信息、执法联动,有效地提高服务沿海地区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四、大力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加快构建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社会管理新体系

(二十六)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建立健全商标保护长

- 9(二十九)加强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企业、个体GS户信用分类监管办法,探索信用分类监管和行业分类监管相结合的新模式。以社会关注的消费热点、投诉焦点和监管难点为重点,加强企业信用监管,分行业实施信用分类监管;运用企业信用监管平台,建立健全企业信用激励和惩戒机制,建立健全企业信用数据档案。

(三十)积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股权化运作,允许以量化的村级集体资产出资设立开展自有资产管理的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对具备条件的,允许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家乐、农村经纪人、渔业养殖等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鼓励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推广“公司-农户-商标”的发展运作模式,培育江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

第8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扎实做好反腐倡廉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XXX作为XXX市经济新的增长极,起步较晚,发展较快,基础设施建设较多,任务较重,大力抓好工程防腐、监督检查、惩治腐败和体系建设尤为重要。

一、坚持廉洁自律,提供工程建设的有力保障。 坚持廉洁自律,就必须注重思想教育。廉洁自律要切实贯穿在建设管理者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贯穿于工程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应以教育为本,预防为先,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为党风廉政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着力营造廉洁高效的工作环境。通过正面引导,反面警示,提高教育实效,做到廉政警钟时时敲,思想教育不松懈。

坚持廉洁自律,就必须注重制度建设。要把自身廉政制度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围绕工程建设实际,建设单位应全面制定和完善廉政建设制度,就工程招投标、施工组织管理等不同环节提出明确的廉政要求。凡是制度规定的,任何人无权干预;规章制度面前,全体建设者令行禁止,坚决杜绝建设过程中的“人情关”。在签订施工合同时,与施工、监理单位签订《廉政合同》,双方要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执行。 坚持廉洁自律,就必须自觉接受监督。主动接受监督和批评,是增强免疫力,抵御各种诱惑的重要保证。在内应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监督检查,对干部进行廉政测评,把监督关口前移;在外应积极接受上级单位、纪检、监察等机构的检查监督,主动配合协助他们的工作。同时,应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网络监督的作用,广泛接受社会、群众的监督,通过监督进一步提高廉政的自觉性。

坚持廉洁自律,必须人人做到四个“不”。即一不接受监理、施工、设计、审计等各方宴请和礼物;二不指定和介绍工程承包业务,三不指定和推荐所用建筑材料;四不向任何单位提出外出考察、安排亲朋好友工作等变相的要求。在各种诱惑面前应增强自我抵抗能力,在容易发生送、请的环节上,要坚决做到“请不到、送不要”。

二、强化有效监督,筑牢拒腐防变的外围防线。 一要发挥班子成员间相互监督的作用。同级班子成员间的相互监督,由于相互之间知根知底,无论是参与还是知情的程度,都比其他组织和监督主体更深更广,监督的效果也是其他监督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相互监督的优势,增强相互监督的实效性。要充分认识相互监督的特点。相互监督具有内部性的特点:班子成员之间相互监督是在党组织内部,强调用党的思想、组织、纪律对党员和领导干部进行约束。具有主动性的特点: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是一种主动的预防措施,它不仅是一种事后监督,更着眼于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强调发挥预防作用,减少党内不良倾向和行为的发生。具有针对性的特点:由于相互之间较知根知底,监督时能目标准确,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要建立相互监督的工作责任制。要认真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切实建立起班子成员相互监督的有效责任机制,以制度的形式明确每个班子成员的监督责任,确保班子成员只能作为,并有所作为。要发挥好民主生活会的作用。认真抓好民主生活会的会前、会中、会后三个环节,通过民主生活会,认真对照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找到班子和个人存在的问题,会后“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要增强组织监督的合力。要强化上级组织自上而下的监督力度。这是一种以权力制约权力,最易接受,最见效果的监督。因此上级组织要加强对下级组织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力度,通过廉政述职、廉政汇报、廉政谈话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听取下级“一把手”关于廉政建设和思想工作情况汇报,及时了解掌握领导干部的思想和廉政状况,对症下药,及时教育挽救干部。同时也要强化下级组织自下而上的监督力度。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检举、揭发、申诉、控告、上访等制度,畅通反映问题的渠道,切实保障每一级组织和党员干部对党政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监督和制约的民主权利。对于下级组织在执行上级的决策、命令、决定等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应客观、公正、及时、毫无保留地向上级反映报告,避免一些错误决策造成更大损失,达到监督上级、纠正上级错误的效果。 三要不断增强监督的民主性。要畅通民主监督的渠道,纠正那些一提群众监督、群众参与监督就是搞群众运动 ,一提舆论监督就是违反“主旋律”的片面思想认识。要教育群众增强主人翁意识,增强民主参与意识,正确行使民主权利。要建立健全群众举报网络和保护机制,对打击报复举报人、上访人的行为,要依纪依法追究责任。要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作用,自觉接受监督。同时强化新闻监督的职能,使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处于新闻媒体的监督之下。

三、坚决惩治腐败,保持查办案件的高压态势。 要加强信访举报工作,积极开展信访监督。建立健全各种信访网络,进一步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建立信访举报处理机制、信访问题协调机制,完善纪检监察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和分片联系解决信访问题制度,实施信访直通车制度。精心筛选举报线索,提高初信初访的办结率,务求在解决重信重访问题上见成效。

坚决查办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查办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案件;严肃查办工程建设中搞虚假招标投标的案件,非法批地、低价出让土地或擅自变更规划获取利益的案件;坚决查处发生在重点部门、重点领域、重点工程中的违纪案件;注重查办基层站所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严肃查办商业贿赂案件;查办村级组织换届中贿选等违纪违法案件。加大对腐败分子经济处罚和赃款赃物追缴力度。 按照“办系统案、系统办案”的思路,提高初核的准确性和成功率,建立直查快办的工作机制。规范案件审理和申诉复查工作,认真落实纪律惩戒,加强回访教育。坚持依纪依法安全文明办案,在查处案件的同时,依法保障被调查对象的合法权益。发挥办案治本功能,做到“查处一个案件,解决一件信访,教育一批干部,规范一种行为,健全一项制度”。

四、完善体系建设,建立源头治理的长效机制。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实施办法》,推进园区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把深化制度改革和创新融入各项建设之中,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管委会机关和各单位干部,尤其 “一把手”要做改革的促进者、制度的维护者,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加强对制度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厉查处违反法规制度的行为,充分发挥制度在预防腐败现象中的基础作用。预防为先,关口前移,管委会机关和各单位仍然要把制度建设作为重点,加大制度创新力度,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各项制度体系,规范工作程序,使各项制约机制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

第9篇:鹤岗市发展防震减灾事业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鹤岗市发展防震减灾事业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011-07-28 16:23:10 来源: 鹤岗市政府

——写在“7·28”唐山地震35周年

●鹤岗市副市长马冲

今年的7月28日是我国唐山大地震35周年纪念日,也是全国“防震减灾宣传日”,宣传主题是“勿忘国难,珍爱生命”。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特殊的社会公益事业,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全力抓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

一、广泛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

搞好宣传是贯彻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实施综合防御战略和推进防震减灾奋斗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有效减轻地震灾害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针对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淡薄、避险自救能力不高的现状,扎实有效地开展好宣传教育工作。一要抓好各级领导干部培训,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应急指挥能力。二要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的“四进”活动和地震科普示范校创建工作,努力构造专业教育、培训与科普教育相结合的科普宣传教育体系,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三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宣传载体,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咨询、讲座、竞赛活动,并通过建立活动站、科普基地等多种形式,大力普及防震抗震、避险逃生、自救互救知识,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防震抗灾能力。

二、坚持专群结合,全面提升地震监测预报水平

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和首要环节。地震部门要切实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努力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要认真总结经验,根据新形势下地震监测预报特点,切实推进地震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健全完善本辖区地震监测台网,努力提升地震监测台网的技术含量,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科学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科普知识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三网一员”建设;加强区域宏观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地震前兆宏观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牢固树立震情观念,建立健全震情报告责任制,落实地震微观、宏观异常报告责任制和奖励激励机制;定期开展震情会商,严密监视震情动态,努力捕捉地震前兆信息,力争作出有减灾实效的预测。

三、强化设防监管,不断提高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能力

唐山地震表明,地震导致建筑物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为此,提高城乡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能力,是有效防御地震灾害的关键。要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落实防震减灾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依法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督管理,积极做好重大工程和易产生次生灾害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从工程建设的规划选址、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各个环节着手,增强重大建设工程和易产生次生灾害工程抗御地震灾害能力。发改、规划、建设、住房保障等部门密切配合,严格把关,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工程设计、施工审批和颁发产权证书的必备内容。认真做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等基础工作,搞好城乡建设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要高度重视学校、医院、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和生命线工程的地震安全,提高抗震设防等级。扎实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结合农村泥草房改造和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扩大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示范范围,建立健全农村防震抗震技术服务网络,组织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地区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四、完善预案管理,切实增强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

建立科学完善的地震灾害应急管理机制,是应对地震突发事件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有效减轻人员伤亡,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迅速安定民心、稳定社会和恢复家园的重要措施。各级地震工作管理部门和重要行业部门,要加强应急指挥机构和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预案管理和备案制度,建立地震应急预案数据库,指导有关部门修订行业地震应急预案,强化应急准备,进行经常性的地震应急检查和演练,进一步提高各级各类预案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要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跨系统、跨行业、跨区域的地震应急联动机制,拓展救援行动范围,配备必要的装备,加强培训和演练。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加强对学校、企业、商场、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地震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指导,不断提高全民应急避险救助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规范已建成的室外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室内永久避难场所,做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性能鉴定,为大震巨灾后灾民安置做好充分准备,真正使避难场所成为地震后的“保命”、“救命”场所。要加强地震应急区域联动机制和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强化地震应急救援力量和物资储备,全面提高我市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防震减灾事业是功在当代,惠泽千秋的伟业。我市的防震减灾工作,将更加深入地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强化抗震设防监管,提高综合防御能力,减少地震灾害损失”的“32字”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原则,紧紧围绕“和谐发展、服务民生”这个大局,不断地强化社会公共安全意识,加强“预、防、救”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增强政府应对因地震可能引发的公共安全危机的能力,为实现我市“712”跨跃发展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上一篇:当前生猪生产形势下一篇:财政局预算科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