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经济发展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无锡经济发展(共8篇)

无锡经济发展 篇1

《无锡市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和《无锡市总部企业认定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认定办法》),已在8月27日召开的市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上审议通过,并公布实施(锡政办发【2009】261号)。现对《若干意见》和《认定办法》作如下说明:

一、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意义和我市现状

总部经济是指总部企业在具有良好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要素资源密集的区域集聚,并带动该区域相关产业发展的经济形态,具有知识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集聚带动作用大等显著特点。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发展总部经济对突破资源环境要素制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总部经济能够为所在城市带来五种良好效应:一是税收贡献效应;二是产业乘数效应;三是消费带动效应;四是劳动就业效应;五是社会资本效应。总部经济是我国区域中心城市产业升级、品味提升的动力引擎,也是政府推进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

最新张榜的中国企业500强“总部基地”,无锡以16家入围的强劲势头,出人意料地进入全省第一、全国第六的序列。此次评选还有另外两个榜单——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和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我市有28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占全省企业入围数的41%,同样居全省首位。值得关注的是,我市有商业大厦、万德贸易等9家企业入围服务业企业500强,比去年增加了7家。虽然这些入围企业与《若干意见》中规定的“总部企业”概念不完全一致,但也说明我市发展总部经济具有一定的基础。2002年上海市政府就出台《上海市鼓励设立外国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认定工作》和鼓励外资投资性公司、外资研发中心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2008年又出台了《上海市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规定》。2007年南京市出台了《南京市鼓励境内外大型企业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对来宁设立总部的企业及其高管,在购房、房租、子女入学、出入境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和奖励。2007年杭州市出台了《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明确了要在培育总部经济的同时,加大引进企业总部的力度。2008年深圳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围绕高新技术、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和文化产业四大支柱产业,吸引、扶持和培育一批总部企业。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尤其是2011年前京沪、宁杭高铁和沪宁城铁建成后,给我市发展总部经济带来重要机遇。与国内其它城市相比,我市总部经济发展虽有基础但缺乏优势,特别是尚未形成完善的扶持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因此需要尽快制定出台《若干意见》和《认定办法》及配套政策。

二、发展总部经济的主要渠道和重点领域

与国内其他城市的鼓励政策有所不同的是,针对我市本地有一大批上市公司和优势企业,《若干意见》既重视引进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的综合型总部和职能性总部,也注重培育引导我市本地优势企业在锡设立综合型总部和职能性总部。同理,在《认定办法》采用的总部企业认定标准既适用于从市外引进的总部企业,也适用于本地培育发展的总部企业。

根据发展总部经济的特点和我市的具体市情,《若干意见》中明确了我市发展总部经济的重点领域,即综合型总部和投资总部、营销总部、研发总部、物流总部、金融总部等职能性总部。《若干意见》并对如何发展这些重点总部作出了具体的阐述。

(一)综合型总部。鼓励国内外企业在我市设立综合型总部,承担企业行政管理、战略决策、资本经营、研究开发、市场营销等企业运营所需的全部职能或某几个职能。重点引进与我市优势产业相关联的、在本行业处于较为领先的跨国公司来锡设立区域性综合型总部。重点鼓励我市优势企业以资产并购、成立控股公司等方式设立综合型总部。

(二)投资总部。鼓励国内外企业在我市设立投资总部,以控股或参股等形式,对分支机构实行管理控制。力争引进若干世界500强、长三角地区大型企业来锡设立投资公司。

(三)营销总部。鼓励国内外企业在我市设立营销总部,进行营销的战略决策、营销资源配置和市场业绩管理。重点鼓励已在锡投资外商企业总部在锡设立区域营销中心。加快推进我市优势企业生产与销售相分离,做大做强营销企业。围绕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公司在锡设立营销总部,形成重点领域营销集聚效应。

(四)研发总部。鼓励国内外企业在我市设立研发总部,进行研发活动、研发战略决策、研发资源配置和研发业绩管理。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机械装备、环保、汽车关键零部件等产业领域,突出引进独立研发中心,鼓励内外资企业生产管理与研发活动相分离,力争形成区域性研发总部集聚区。

(五)物流总部。鼓励国内外企业在我市设立物流总部,进行物流链管理、需求预测和结算等服务。鼓励国内外大型企业在锡设立企业物流总部。积极引进上海等地大型物流企业在锡设立区域性总部。支持大型物流总部企业在锡设立信息服务、物流配送、仓储等职能性总部。鼓励我市物流企业加快在长三角地区规模扩张,全面接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六)金融总部。积极引进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具有法人性质的金融机构。鼓励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在锡设立分公司(分行)以及直接隶属于法人机构并单独设立的业务总部、营运总部、资金中心、研发中心等地区金融总部。

三、发展总部经济的载体建设

考虑到我市已经规划建设了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城市综合体,发展总部经济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现有载体。《若干意见》鼓励总部企业进入太湖新城、锡东新城和城市综合体,促进总部经济和城市功能互动发展。鼓励综合型总部、投资总部和销售总部进入城市综合体,鼓励研发总部企业进入太湖国际科技际园、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等,鼓励物流总部进入锡东片区、新区空港产业园等,鼓励金融总部进入太湖新城金融规划区和崇安、南长、北塘城区。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总部企业集聚区在土地政策和税收政策方面给予支持。

四、发展总部经济的财政扶持政策

(一)加大对总部经济发展的财政扶持力度。

《若干意见》规定自2010年度开始,各相关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统筹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支持总部经济发展。财政对总部经济发展的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奖励国内外企业在本市设立总部;补助新设立总部企业在本市购置、租赁总部自用办公用房;促进总部企业健康发展;开展总部企业认定有关必要工作。

(二)对新设立总部企业给予开办奖励。

《若干意见》规定对新设立并经认定的总部企业,根据总部企业规模及贡献程度,从认定当年起给予开办奖励,每个综合型总部奖励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每个职能型总部奖励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具体奖励在《总部经济发展的资金扶持和管理办法》中明确。

(三)对总部企业经营给予发展奖励。

《若干意见》规定对经认定的总部企业所形成的本市新增地方财力部分(增值税部分除外),前二年给予50%发展奖励,后三年给予25%发展奖励。已享受相关政策的企业按照就高原则不重复享受。

(四)对新设立总部企业用房实施补助。

《若干意见》规定对新设立并经认定的总部企业,新建办公用房,可视作城市综合体项目,有关扶持政策参照《关于加快推进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意见的通知》(锡政办法[2008]368号)执行。对新设立并经认定的总部企业,购置总部自用办公用房或者租用办公用房,由总部企业所在地的区级政府给予一次性补助。

接下来市财政局会同市发改委,将制定配套的《总部经济发展的资金扶持和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财政对总部企业的具体奖励办法和有关操作细则。

五、为总部企业提供高效服务

(一)为总部管理人员提供便捷服务。优先办理总部企业人员出国、出境申请。对需要在本市长期居留的总部企业外籍人员及其家属,可根据需要办理《外国专家证》,方便办理居留许可等事项。

(二)为总部企业提供通关便利。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为总部企业进出口货物提供通关便利。总部企业设立保税物流中心和分拨中心,进行物流整合的,海关、金融、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对其采取便利化的监管措施。

(三)为总部企业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总部企业可以建立统一的内部资金管理体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自有资金实行统一管理。涉及外汇资金运作的,按照国家外汇管理政策执行。跨国公司设立的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可参与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管理、境外放款等试点业务。

六、总部企业的认定标准

我委对国内各主要城市的总部企业认定标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合我市的城市属性、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财政实力等具体情况,在《认定办法》中采用“既考察申请企业的母公司情况,又考察申请企业的自身情况”原则分门别类地确定了我市总部企业的认定标准。

《认定办法》要求设立总部企业的母公司,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资产总额不低于15亿元;(二)已在中国境内投资累计缴付的注册资本总额不低于2亿元;(三)在国内外管理的企业不少于3个,其中母公司为跨国公司的,在中国境内管理的企业不少于3个。这些条件参考了上海和深圳的做法,有一定的门槛,在国内属于适中水平。对于申请认定为总部企业的企业,按照综合型总部和职能型总部(含投资总部、营销总部、研发总部和物流总部等)分别明确了应具备的各项条件。

无锡经济发展 篇2

一、创新管理, 广播创造活力空前激发

2003年以来, 随着无锡广电集团新一轮改革的推进, 无锡广播再次走在了前列。在集团的统一部署推动下, 以“广播发展年”为契机, 无锡广播全面推行了以频率负责制为核心的扁平化管理模式, 频率承担节目生产和经营的目标责任, 集团统一调配频率、节目及人力、财力等资源要素, 广播中心在集团的授权下, 对广播各频率进行有效监管, 行使管理、协调、服务等职能。广播的宏观效应得到充分显现, 微观活力得到充分释放。根据市场竞争格局和媒体自身特性, 无锡广播按照企业化管理的要求, 建立了一整套包括考核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用人机制在内的运行管理新机制, 让广播直接面对市场, 从市场和受众的需要中去建构事业发展的新平台, 寻求产业壮大的增长点。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创新和资源整合的深化, 无锡广播这个老“资格”的媒体重新焕发了青春, 迸发出无穷的活力。

图1为《直播中国·走进无锡》直播现场;图2为《先进生产力的对话》直播现场;图3为中国 (无锡) 吴文化节开幕式直播现场;图4为无锡市暨惠山区2009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活动直播现场。

1. 以全面协调发展为导向, 坚持目标管理。

2004年起, 集团每年与频率签订目标责任书, 从目标责任、责任权限、业绩奖惩、风险抵押、扶持政策等方面对频率宣传、经营、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提出明确的任务和目标, 推出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措施。2006年起, 集团又与广播中心签订责任书, 对广播总的目标责任进行有效监管。

2. 以精细化、专业化为要求, 坚持过程管理。

广播中心按照中心及各频率与集团签订的年度目标责任书的要求, 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 用制度杠杆来引导和控制广播的工作着力点和各道环节。全面推行岗位绩效考评体系和目标任务精细化管理措施, 先后就广播宣传管理考核、举办大型社会活动、广告经营管理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推行年度责任目标的分类管理, 根据目标责任书所列的各项目标责任, 按不同的类别进行量化分解, 明确奖惩措施, 逐月跟踪执行到位, 体现出精细化管理的效能优先原则。各频率也制订了内部管理考核办法, 在明确岗位责任和岗位规范的基础上, 实行绩效管理。新闻频率还在国内地市级电台中首家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认证, 树立了精细化管理的新范本。

3. 以激发活力和创造力为目标, 坚持考核管理。

采取专项考核、月度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动态考核方式, 从节目宣传、经营创收、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安全运行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 按照各项指标的权重比例, 实行百分制打分, 确定奖罚额度。员工的收入分配已完全与频率的综合绩效挂钩, 与频率在市场上的表现挂钩, 与频率的实际运行质量挂钩, 集团、中心考核与频率二次考核相结合的做法, 既体现了整体调控的公正权威性, 也保证了频率自身考核分配机制上的自主灵活性。

在高速发展的同时, 无锡广播更加注重管理水平的提升, 通过以广告价格管理为重点的规范管理体系的构建, 有效提高了无锡广播的运行质量, 使无锡广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媒体。在集团的推动下, 无锡广播推行严格的广告审查和价格准入制, 通过招标启用了广播广告管理软件系统, 实现了对广告审批、制作、播出等的全程监控, 使广告监管更加规范, 管理效益日益凸显。同时, 运用政策杠杆, 大幅度压缩医疗广告时间, 减少对频率品质的影响, 并通过大幅度提价和竞标拍卖等手段, 有效提高了广告单位时间含金量和准入门槛。近年来, 无锡广播广告在连续大幅增长的同时, 医疗广告所占比例已下降到20%, 广播广告结构调整战略收到明显成效。与此同时, 与传媒技术发展同步, 无业化定位进行全面梳理、明确。新闻频率采取节目分众化设计编排的思路, 1161新闻广播以快速、密集的各类新闻节目体现出新闻立台的宗旨, 锁定相对成熟的听众;其后双频播出的调频风尚广播则通过提供流行消费资讯, 走时尚服务路子, 吸引年轻收听群体;经济频率以“专家团队、专业理财、专注服务”的财经专业特色为定位, 同时办有经济台特色的新闻, 与新闻频率的节目在形态和风格上形成互补;音乐频率凸显“七彩音乐”系列节目品牌效应, 提高节目的信息量和互动性, 增强音乐节目的影锡广播不断加快技术改造和创新步伐, 为管理的进一步规范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六年来, 无锡广播先后投入400余万元构筑了连通6个频率的数字音频网, 音频工作站超过60个, 各频率主、备直播室已全部完成数字化改造。

二、创新内容, 广播媒体特质精彩呈现

2003年以来, 无锡广播的媒体资源整合进入了新的阶段, 综合化、粗放型的办台思路逐渐被适应传媒市场发展方向的类型化、专业型所取代。以“风格鲜明, 各具特色, 错位竞争, 协调发展”为宗旨, 无锡广播不断深化频率专业化改革, 对各频率专响力与渗透力;交通频率紧扣汽车时代的快节奏, 通过全方位的频率营销手段, 提高频率在聚纳人气、吸附财气、激发士气上的号召力, 使频率的市场空间得以拓展;延伸双频播出的故事戏曲广播将传统与时尚、经典与流行、智慧与情感融于一体, 演绎新语境下的新传奇;江南之声频率打造“居家广播”新概念, 关注本地资讯的整合和利用, 增加节目的贴近性和服务性, “快乐广播”的理念深入人心;都市生活频率着重办好“生活、养生、情感”三大板块, 为忙碌的都市人撑起一方健康生活的绿荫。在包括中央台、江苏台、上海台、浙江台及周边城市电台在内的10多家电台、20多个频率的激烈竞争中, 无锡广播稳居无锡地区收听率排名的前列, 市场份额始终保持在85%左右, 牢牢占据着对本地受众市场的绝对优势, 且新闻、经济、音乐、交通四个频率跻身全国城市广播频率综合实力8强行列。

图1为2009无锡第二届太湖汽车博览会开幕式活动现场;图2为大型新闻行动《寻访红色之声》启动现场。

图3为“太湖—珠峰”环保大行动无锡广播电视采访团;图4为无锡市志愿者“爱心车队”成立仪式。

无锡广播每年都要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对一个阶段重大新闻主题进行集束式系列报道。近年展开的“构筑无锡科学发展新优势, 攀登基本现代化新高峰”、“建设文明无锡、打造文化名城”、“环保优先、共建生态”、“保增长、促转型、维稳定”等主题宣传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无锡广播举办的社会活动异彩纷呈, 各频率根据频率定位和受众需求, 各擅其长, 各显其能。无论是节庆盛典、主题评奖, 还是公益行动、会展演出乃至衍生产品的开发, 各种活动的策划、组织、包装、营销, 均已形成了成熟的模式和机制。广播借助活动这个延伸的舞台, 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展示机会, 也为培育广播忠实听众、培植广播文化营造了氛围和环境。

近年来, 在集团的推动下, 无锡广播与集团内部电视、报纸、网站等宣传资源的整合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展现出全新的效果。新闻资源、节目资源、活动资源和人力资源实现了有序流动和合理调配, 更多的广播主持人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更多的节目实现了广播电视同步或错时播出, 更多的活动由广播电视共同举办。《网络无限》成为国内广播、电视、网络三大媒体携手的典范, 广播各频率都在《新周刊》上开办专版, 在太湖明珠网上开辟网页, 广播节目实现了网络实时播出, 无论你身处何地, 只要能上网, 就能收听无锡广播的节目, 广播传播突破了地域限制。

无锡广播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建立了长期友好协作关系, 与中央台联合举办大型直播节目, 组织专题报道和异地采访。无锡广播与国际台的合作已延续了15个年头, 在国际台陆续开办了华语、英语、日语节目。2009年, 无锡广播正式加入中央台发起成立的中国广播联盟, 融入全国性资源共享和交流的大平台。还通过长三角经济圈经济广播联盟、中国城市广播联盟等广播城际联合体, 以异地采访、联合直播、节目交流、业务研讨等活动来促进资源的互动和共享。

三、创新品牌, 广播形象有效凸显

历史的传承和积累, 让无锡广播在受众中形成了强大的品牌效应。2003年以来, 无锡广播遵循广播传播规律, 以无锡广播特质为依托, 着力强化“栏目、频率、主持人”三位一体的品牌创新, 打造出全新的无锡广播品牌形象。

1.打造品牌栏目。

近六年, 各频率均形成了自己的“拳头产品”, 《1161早新闻》、《小区风景》、《行风热线》、《104早新闻》、《投资宝典》、《音乐磁场》、《七彩金曲怀旧风》、《大李小李有道理》、《欢乐直通车》、《一炮双响》、《速度生活》、《寻医问药》、《维权麻辣烫》等一大批栏目、节目为听众耳熟能详;《周末生活》等一批老品牌也注入了新的内涵, 焕发出新的活力。

2. 打造品牌频率。

无锡广播通过明晰定位、固化标识和多层次、全方位的展示, 不断强化各频率在受众中的印象, 提升受众忠实度、社会影响力以及广告创收效益。新闻、经济、音乐、交通以及江南之声、都市生活等频率针对特定的收听人群, 打造分类更细致、内容更集中、定位更清晰的专业电台, 为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充足的养分。创优水平是衡量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 无锡广播的节目创优始终居于全省领先地位。《圣旅》、《呼应CEPA, 无锡签下全国第一单》等十多件作品先后荣获中国新闻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广播奖。《1161早新闻》和《小区风景》、《104早新闻》等栏目分别荣获江苏省广播电视“十大名栏目”和“十大优秀栏目”称号。在近几年的江苏省广播优秀节目政府奖评选中, 无锡广播每年都有20个以上的节目获奖, 在全省市级电台中连续多年名列第一。

3. 打造品牌主持人。

在实践中磨炼锻造, 在听众中鉴赏与推评, 无锡广播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承前启后的名主持人, 先后涌现出以江南、肖鹏为代表的一批在业内和听众中享有盛誉的著名主持人, 剑兰、梦溪、云雀、冬雪、张幔、麦芒等主持新秀也脱颖而出, 成为广播鲜亮的名片。

四、创新活动, 广播影响日益扩大

随着媒体多元化的发展, 广播在多媒体竞争中如何扩大影响、提升优势, 面临着全新挑战。无锡广播人顺时应势, 创新思维, 直面受众, 以媒体活动深化互动、服务受众, 办“看得见的广播”, 有效地扩大了广播的影响力。

在一系列重大及突发事件中, 无锡广播通过大型活动体现媒体责任。近年来, 面对“非典”、太湖水危机、汶川大地震以及北京奥运会等各类重大、突发事件, 各频率充分发挥广播快、准、广的媒体特性, 通过大时段直播、联动报道、连续报道等形式, 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汶川大地震期间, 各频率迅速策划大型赈灾演出活动, 成功募集社会捐款数百万元, 将救灾物资第一时间运往震后灾区, 成为“感动广播”。

在重大主题宣传中, 围绕无锡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和全市发展大局, 不断推出与之相呼应的宣传活动, 将宣传舆论引导寓于富有影响力的活动中。如在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活动中, 各频率精心策划, 全面反映30年的变迁成就, 以“追梦30年”、专题晚会、征文摄影比赛、评选活动等系列化、深度化广播活动, 掀起宣传纪念的高潮;在纪念无锡解放60周年活动中, 相继推出“无锡解放60周年——亲历者的回忆”、“寻找无锡解放的城市记忆”等主题活动, 回顾历史、总结成就、展望未来, 成为“亲和广播”。

无锡广播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听众需求的社会公益活动, 通过服务广大受众, 增强广播品牌的影响力。交通频率的无锡市志愿者“爱心车队”, 广受社会各届好评, 荣获江苏省“优秀志愿者服务集体”称号。无锡广播各频率举办的“市民理财博览会”、“车友嘉年华”、“温情共享千户贫困家庭援助行动”、“七彩金曲排行榜”、“情深雅韵诗歌经典诵读会”等活动, 都成为无锡广播品牌形象展示的舞台, 成为“爱心广播”。

五、创新经营, 广播实力跃上全新台阶

2003年以来, 无锡广播把通过有效整合形成的资源优势着力转化为传播优势、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 积极转换经营思路, 调整经营策略, 不断改进和优化经营管理机制, 实现了裂变式增长, 成为无锡广电做强做大的有力推动引擎之一。

2005年起, 无锡广播开始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三年规划, 全面实施广播节目品牌发展和广告结构调整两大战略。优势频率拉动, 重点提升“短板”, 全面提升创收, 制定并根据市场和无锡广播的发展, 科学调整广播广告价格体系, 推动了广播整体创收实力的大幅攀升, 经营创收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2006年, 把加大品牌广告增量作为主攻方向, 推行广告行业代理, 通过优势拉动效应, 使交通频率等优质品牌媒体率先发展, 同时引导各频率进行差异化竞争, 使各类广告的布局更加合理, 产生的效益更高;2007年, 对广告经营模式进行重大调整, 在统一管理、分散经营的基础上, 根据广播业态特点、发展规律和无锡广播的实际, 实行统分结合、整合营销的新探索, 充分发挥广播整体资源的优势, 促进广播广告的规范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2008年, 以新组建的广播传媒公司为主体, 充分发挥强势频率的作用, 对房产、广播直销等广告资源进行封闭运作, 跨频率代理, 并提高单位时段的含金量, 广播整体运行水平有了新的提升。

无锡高职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篇3

无锡现共有11所高职院校,其中4所属江苏省教育厅管辖,分别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2所属于无锡市市属高校,分别为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办学点;1所隶属县区政府的是江阴职业技术学院;1所隶属经济开发区的为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另外3所属于民办学校,分别为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太湖创意职业技术学a院。[戴勇:《刍议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以无锡市高等职业教育为例》,载《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S1期]2012年无锡地区各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开设专业数、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数据如下表2-1。

(数据来源:无锡各高职院校官方网站)

根据上表中数据显示,2012年无锡高职在校生规模已经达到8万人,高职院校占地总面积达到7961.3亩,建筑总面积达到251.7万平方米。这一数据在江苏省13个城市的高职教育规模中名列第三,位于南京、苏州之后。

无锡高职院校的专业主要集中分布在制造大类、财经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土建大类、艺术设计传媒大类、旅游大类这几个大类中,在水利大类、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农林牧渔大类等大类中几乎没有任何专业涉及到。在比较集中的几个大类中,土建大类又以建筑设计类、房地产类为主;电子信息大类中以计算机类为主;在财经大类中以财政金融和财务会计两类为主;旅游大类主要是集中在旅游管理类中;艺术设计传媒大类中涉及了艺术设计类和广播影视类。

二、高职办学条件与质量

高职教育在无锡高等教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是高职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无锡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无锡高职院校主要是以服务无锡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行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技术型、创新型的复合型高等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

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与质量体现在师资力量及科研等多个层面。

1. 师资队伍建设

无锡11所高职院校中有1所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3所是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教职员工总数超过5300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超过2500人,其中专任教师比例超过65%,“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超过70%。50人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20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培养对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各学校不仅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培训和工程实践,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还选派优秀教师作为访问学者去国外优秀高层次院校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提高学术水平。各学校还通过以引进高层次人才、行业专家、企业从事技术研发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来充实与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2. 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

以公办院校为主的高职院校拥有30个省级特色专业,12个教育部、财政部重点支持建设专业,教育部教改试点专业20个,15门国家精品课程,35门省级精品课程,拥有省级精品教材28本,普通高等学校规划教材34本,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建成了6个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8个国家级实训基地。各高职院校都拥有职业资格鉴定机构,每年能完成本校学生的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同时还能承担社会人员职业资格鉴定工作。

无锡地区高职院校获得过“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十大新星品牌院校”“全国德育教育管理先进高校”“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安全文明学校”等荣誉。

3. 实验室建设

目前无锡是11所高职院校共建有40个基础实验中心、50个大类专业实训中心。其中旅游管理专业(群)实训基地、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实训室等15个专业实训室获得中央财政资助,“现代商业实训基地”“电子商务实训室”等40个专业实训室获得省级财政资助。所有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设备总值达到6亿元。

4. 人才培养成果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成果体现在人才培养为社会服务方面。无锡11所高职院校拥有电子信息工程、机电工程、物联网工程、艺术设计、经贸管理、旅游管理等共有型专业群,也拥有像光伏技术、创意产业、建筑工程、机械工程、汽车技术、化学纺织工程、陶瓷工艺、环境艺术、服装工程等特色专业群,为无锡及周边地区输送了需求广泛的通用型人才和具有特殊需求的专业型人才,以满足不同行业的不同需求,最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还体现在招生质量上。2012年无锡11所高职院校共在吉林、黑龙江、浙江、安徽、山东、江西、河南、湖北、新疆、云南、湖南、四川、甘肃、贵州、山西、广西、福建、内蒙古、上海等19个省、市、自治区投入了招生计划。无锡公办高职院校在江苏省的招生计划完成情况达100%,民办院校计划完成率达95%。公办高职新生报到率达到90%以上,民办高职报到率达到85%以上。

三、无锡高职教育发展困境

1. 高职教育规模扩张过快

2000年无锡市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总量规模跃上新台阶,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01亿元,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6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2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7680元,全市完成财政收入112.06亿元同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结合21世纪初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需求实际,为进一步拉动内需,缓解就业压力,并参照国际上的一些成功经验作出了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阶段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俗称“扩招”。2000年后无锡新建了3所高职院校,2所中职院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另外有3所学校整合扩大办学规模,3所民办高职院校也慢慢发展起来了。高职在校生人数由2000年的0.8万人到2012年的8.05万人,十年的时间内规模翻了十倍。endprint

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较短,办学力量薄弱,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还处于探索与提高阶段,高职教育规模扩张过快使得这些院校在办学条件上更加紧张,生均教学资源大幅下降,部分院校师资力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专业结构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造成学生培养质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要求,造成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下降,形成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现状。

2. 高职教育结构不合理

高职教育结构不能适应人才需求。到2012年为止,无锡共有48个特色产业园区(Park园区),第一类服务外包集聚园区有14个园区,包含了软件研发、质量技术检验检测、生物医药研发、环保业务流程外包等项目;第二类制造类特色产业园包括了新能源、液晶显示、传感网、现代物流、船舶、汽车零部件、金属制品、新材料、轨道交通、节能环保装备等13个园区;第三类创新创意高端服务业集聚园区包含了科技创业、工业设计、IC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19个园区;第四类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包括了锡山台湾农民创业园和太湖农业示范区。这些产业园区体现了无锡市以发展工业为主的传统开发区向知识型、智慧型、创新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从“无锡制造”向“无锡创造”“无锡服务”转变。

作为为无锡经济产业发展不断输送人才的无锡高职院校并没有与时俱进地更新人才培养要求,满足社会新的人才需求。2012年无锡11所高职院校的招生计划中仅有6个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光伏应用、物流管理、软件设计、环境监测与治理、微电子技术)与无锡园区项目相关联,专业结构设置缺乏前瞻性,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与市场的需要。以无锡某高职院校三年来新增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该校新增休闲服务与管理、投资与理财、电子技术应用、人物形象设计4个专业的就业率分别为98.24%、99.71%、98.95%、95.94%,除投资与理财专业之外,其他均低于当年学校总体就业率。

3. 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无锡的11所高职院校中有4所是属于省属的公办院校,4所属于市属的公办院校,剩余3所属于市属民办院校。首先公办院校除正常的收费和财政给予的经费外,政府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都投入较大。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区所在的无锡藕塘职教园区是无锡市委、市政府于2006年建立的集职业教育、科研、实训、文化、旅游、生态、居住、商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职教园区,是无锡市发展的重要新城之一,同时也是无锡市“十一五”规划的“五大中心”重点项目之一,园区总规划面积达46平方公里。不在园区的几所公办院校也都由政府在近几年规划建设了新的校区。相比较而言,民办院校在学校发展及建设上对政府的依赖度较低,主要依赖自己的经营状况。

无锡11所高职院校因为办学主体的不同,造成管理体制上存在多头管理现象。省属院校的管辖权属于江苏省教育厅,市属院校管辖权属于无锡市政府,但是市属院校在工作职能上同时受省教育厅和无锡市学校管理中心管理,这种不同职能部门的管辖工作造成了工作的重复性和标准的不一致性。

无锡大多数高职院校主要实行院、系两级管理模式。但是,随着一些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部分院校开始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模式,呈现出较多的差异性。在机构设置中,大多数采用直线职能制,内部管理存在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有的采用身份管理和岗位管理,而这些管理模式相互之间还存在很多不协调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关于无锡市服务外包各园区差异化发展的建议. 政协无锡市委员会网站,http://zx.wuxi.gov.cn/.

[2]000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无锡市统计局网站,http://www.wxtj.gov.cn/.

[3]祝方清等. 论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前景和对策. 科技创业月刊,2010(09).

[4]戴勇. 刍议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以无锡市高等职业教育为例. 江苏社会科学,2009(S1).

[5]无锡(藕塘)职教园区简介. 无锡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网站,http://www.wxgz.net.cn/.endprint

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较短,办学力量薄弱,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还处于探索与提高阶段,高职教育规模扩张过快使得这些院校在办学条件上更加紧张,生均教学资源大幅下降,部分院校师资力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专业结构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造成学生培养质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要求,造成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下降,形成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现状。

2. 高职教育结构不合理

高职教育结构不能适应人才需求。到2012年为止,无锡共有48个特色产业园区(Park园区),第一类服务外包集聚园区有14个园区,包含了软件研发、质量技术检验检测、生物医药研发、环保业务流程外包等项目;第二类制造类特色产业园包括了新能源、液晶显示、传感网、现代物流、船舶、汽车零部件、金属制品、新材料、轨道交通、节能环保装备等13个园区;第三类创新创意高端服务业集聚园区包含了科技创业、工业设计、IC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19个园区;第四类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包括了锡山台湾农民创业园和太湖农业示范区。这些产业园区体现了无锡市以发展工业为主的传统开发区向知识型、智慧型、创新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从“无锡制造”向“无锡创造”“无锡服务”转变。

作为为无锡经济产业发展不断输送人才的无锡高职院校并没有与时俱进地更新人才培养要求,满足社会新的人才需求。2012年无锡11所高职院校的招生计划中仅有6个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光伏应用、物流管理、软件设计、环境监测与治理、微电子技术)与无锡园区项目相关联,专业结构设置缺乏前瞻性,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与市场的需要。以无锡某高职院校三年来新增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该校新增休闲服务与管理、投资与理财、电子技术应用、人物形象设计4个专业的就业率分别为98.24%、99.71%、98.95%、95.94%,除投资与理财专业之外,其他均低于当年学校总体就业率。

3. 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无锡的11所高职院校中有4所是属于省属的公办院校,4所属于市属的公办院校,剩余3所属于市属民办院校。首先公办院校除正常的收费和财政给予的经费外,政府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都投入较大。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区所在的无锡藕塘职教园区是无锡市委、市政府于2006年建立的集职业教育、科研、实训、文化、旅游、生态、居住、商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职教园区,是无锡市发展的重要新城之一,同时也是无锡市“十一五”规划的“五大中心”重点项目之一,园区总规划面积达46平方公里。不在园区的几所公办院校也都由政府在近几年规划建设了新的校区。相比较而言,民办院校在学校发展及建设上对政府的依赖度较低,主要依赖自己的经营状况。

无锡11所高职院校因为办学主体的不同,造成管理体制上存在多头管理现象。省属院校的管辖权属于江苏省教育厅,市属院校管辖权属于无锡市政府,但是市属院校在工作职能上同时受省教育厅和无锡市学校管理中心管理,这种不同职能部门的管辖工作造成了工作的重复性和标准的不一致性。

无锡大多数高职院校主要实行院、系两级管理模式。但是,随着一些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部分院校开始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模式,呈现出较多的差异性。在机构设置中,大多数采用直线职能制,内部管理存在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有的采用身份管理和岗位管理,而这些管理模式相互之间还存在很多不协调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关于无锡市服务外包各园区差异化发展的建议. 政协无锡市委员会网站,http://zx.wuxi.gov.cn/.

[2]000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无锡市统计局网站,http://www.wxtj.gov.cn/.

[3]祝方清等. 论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前景和对策. 科技创业月刊,2010(09).

[4]戴勇. 刍议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以无锡市高等职业教育为例. 江苏社会科学,2009(S1).

[5]无锡(藕塘)职教园区简介. 无锡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网站,http://www.wxgz.net.cn/.endprint

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较短,办学力量薄弱,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还处于探索与提高阶段,高职教育规模扩张过快使得这些院校在办学条件上更加紧张,生均教学资源大幅下降,部分院校师资力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专业结构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造成学生培养质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要求,造成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下降,形成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现状。

2. 高职教育结构不合理

高职教育结构不能适应人才需求。到2012年为止,无锡共有48个特色产业园区(Park园区),第一类服务外包集聚园区有14个园区,包含了软件研发、质量技术检验检测、生物医药研发、环保业务流程外包等项目;第二类制造类特色产业园包括了新能源、液晶显示、传感网、现代物流、船舶、汽车零部件、金属制品、新材料、轨道交通、节能环保装备等13个园区;第三类创新创意高端服务业集聚园区包含了科技创业、工业设计、IC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19个园区;第四类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包括了锡山台湾农民创业园和太湖农业示范区。这些产业园区体现了无锡市以发展工业为主的传统开发区向知识型、智慧型、创新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从“无锡制造”向“无锡创造”“无锡服务”转变。

作为为无锡经济产业发展不断输送人才的无锡高职院校并没有与时俱进地更新人才培养要求,满足社会新的人才需求。2012年无锡11所高职院校的招生计划中仅有6个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光伏应用、物流管理、软件设计、环境监测与治理、微电子技术)与无锡园区项目相关联,专业结构设置缺乏前瞻性,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与市场的需要。以无锡某高职院校三年来新增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该校新增休闲服务与管理、投资与理财、电子技术应用、人物形象设计4个专业的就业率分别为98.24%、99.71%、98.95%、95.94%,除投资与理财专业之外,其他均低于当年学校总体就业率。

3. 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无锡的11所高职院校中有4所是属于省属的公办院校,4所属于市属的公办院校,剩余3所属于市属民办院校。首先公办院校除正常的收费和财政给予的经费外,政府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都投入较大。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区所在的无锡藕塘职教园区是无锡市委、市政府于2006年建立的集职业教育、科研、实训、文化、旅游、生态、居住、商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职教园区,是无锡市发展的重要新城之一,同时也是无锡市“十一五”规划的“五大中心”重点项目之一,园区总规划面积达46平方公里。不在园区的几所公办院校也都由政府在近几年规划建设了新的校区。相比较而言,民办院校在学校发展及建设上对政府的依赖度较低,主要依赖自己的经营状况。

无锡11所高职院校因为办学主体的不同,造成管理体制上存在多头管理现象。省属院校的管辖权属于江苏省教育厅,市属院校管辖权属于无锡市政府,但是市属院校在工作职能上同时受省教育厅和无锡市学校管理中心管理,这种不同职能部门的管辖工作造成了工作的重复性和标准的不一致性。

无锡大多数高职院校主要实行院、系两级管理模式。但是,随着一些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部分院校开始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模式,呈现出较多的差异性。在机构设置中,大多数采用直线职能制,内部管理存在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有的采用身份管理和岗位管理,而这些管理模式相互之间还存在很多不协调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关于无锡市服务外包各园区差异化发展的建议. 政协无锡市委员会网站,http://zx.wuxi.gov.cn/.

[2]000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无锡市统计局网站,http://www.wxtj.gov.cn/.

[3]祝方清等. 论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前景和对策. 科技创业月刊,2010(09).

[4]戴勇. 刍议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以无锡市高等职业教育为例. 江苏社会科学,2009(S1).

从无锡蓝藻危机看规划环评的发展 篇4

今年五月,素以“太湖美”而著称的江苏无锡,因蓝藻在太湖大规模暴发而引发水危机.这次事件可以说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部分企业对环境污染与破坏后果的一次集中爆发,并且这种现象在我国其它地区也普遍存在.国家环保总局坦陈,我国已进入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

作 者:谭旋  作者单位: 刊 名:上海企业  PKU英文刊名:SHANGHAI BUSINESS 年,卷(期):2007 “”(10) 分类号:X3 关键词: 

无锡经济发展 篇5

机械行业: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金属制品、汽车制造等行业继续保持回暖势头,均实现增长,从而带动机械行业11月产值增长12.9%,比上月加快7.9个百分点。累计产值增速也扭转前三季度的负增长态势,1-11月实现产值4752.2亿元,同比增长1.1%,增速比上月加快0.9个百分点。从产量看,当月全市发动机产量增长38.5%,累计增长7.7%。重点企业中,威孚高科产值保持较快增长;一汽锡柴当月增长近20%,累计跌幅有所收窄。冶金行业:11月份铜价和钢价有所企稳,下旬起小幅反弹,月底螺纹钢价格比月初小涨1.7%。但铜和钢材价格同比仍有10%左右的跌幅。黑色金属加工业当月产值增长2%,前11个月产值仍为负增长,累计下降2.1%。兴澄特钢、西城钢铁、长强钢铁和锡兴特钢等企业当月产值均实现增长,增速有所回升。铜加工企业产量增加较快,前11个月产值增长14.2%,拉动了整个行业的增长。江润铜业、凌峰铜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1-11月,冶金行业实现产值3036.9亿元,同比增长3.4%,增速比上月加快0.5个百分点。全市粗钢和钢材产量累计分别增长24.3%和14.5%。纺织行业:棉花、棉纱等原材料价格较为稳定,基本保持去年同期水平。从市场看,棉纺行业仍处淡季,服装销售较为稳定,但化纤行业产能过剩、开工不足的现象仍较为普遍。海澜、红豆等重点服装企业由于经营模式优势,产值仍保持10%以上的增长。1-11月,全行业实现产值1697亿元,同比增长2.7%,增速比上月下滑0.1个百分点。石化行业:11月原油价格整体呈下行走势,化工产品价格随之有所回落。当月苯乙烯、PTA 均价比10月份分别回落200元/吨、205元/吨。1-11月,全行业实现产值1587.6亿元,同比增长7.2%,增长较为平稳。电子行业:电子行业从下半年起出口和产值均明显下滑,近期仍无明显起色。1-11月,全行业累计实现产值1483.3亿元,同比下降5.5%;完成出口交货值958.5亿元,同比下降9.7%。数码相机、电子元件、硬盘等产品产量下滑较多,同比分别下降44.9%、20.2%和19.3%;集成电路和锂电池产量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17.1%和13.1%。

无锡经济发展 篇6

目前,电子商务在技术层面上越来越成熟,并且多家公司已推出了第三方平台,因此对于部分地区发展电子商务,在初期应该着重利用这些平台,把本地区的产品依托这些平台推销出去;在长期,应该及时关注本地区企业在发展利用第三方平台的过程中,有何新需求、新思路,发展属于本地区的电子商务平台,并且逐步完善电子商务的产业链。具体实施步骤有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第三方平台应用。初期对于中小型制造行业,已经利用,或期望利用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网、京东商城等知名网站但缺少经验的,区相关部门要积极与相关公司取得联系,对区域内企业进行免费培训;对试用企业,政府补贴。长远期望这类企业在园区内建立专业培训基地,甚至办分公司转移部分业务。

2.加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对于大型企业,要积极鼓励建立企业网站以及电商销售平台。这类可以建立包括旅游网(市旅游局已经建立过,但是不足之处在于旅游公司、酒店加盟较少,形式不够灵活,我们要强调灵活性,便于游客自由组织安排旅程)、汽车销售网(有一定基础)、电子器件(特别是物联网组件)、花卉销售(增加灵活性,加强与物流联系,鲜花配送)等电子商务平台。还有其他一些无锡地区比较聚集的,可以进行整合的,类似于义务小商品、苏州婚纱等。

3.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特别是商务园区的服务平台,便于招商;还有上面某些平台的建设,初期可以政府组织投资建设,为企业免费使用。

4.加强云计算、物联网在电子商务上的应用。对于本区域内电商平台建设,可以利用云计算中心(主要门户网站已报道可以云计算对电子商务平台已兼容,并且性价比较高),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

5.培育2-3家本地区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企业,3-4家电子商务服务性企业(如宣传推广型企业,企业网上办公自动化等),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

6.加强知名电商企业引进。园区管理方为主要招商实体,以主要利用第三方企业为主,区里招商局主要针对我区内电子商务发展短板来引进。

7.促进电子商务平台与物流企业平台对接,完善物流企业建设,促进物联网在物流管理的使用。

8.加强创新型企业引进。在物联网使用的领域平台建设,后台数据处理融入云平台。

无锡经济发展 篇7

一、改革开放以来无锡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 无锡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在区域经济推动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从单一格局到复杂体系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改革开放之初) :无锡经济的启动和复苏带动了职业教育的恢复与重建, 职业教育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无锡经济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无锡的经济开始启动和复苏。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文革”中遭受重创的无锡职业教育得以迅速恢复和重建。

1978年无锡电视大学得以复办, 1979年糅杂的“七二一”大学被整顿集中为无锡机床厂职工大学、无锡市机械工业职工联合大学等14所职工大学。同时, 一些技工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重新兴起, 一批职业中学也开始建立起来。至1981年左右, 无锡市区职业中学的“五朵金花”先后挂牌成立, 分别是:机电职中、电子职中、轻工职中、商业职中和旅游职中;机床厂、航运、交通、商业、机电、模具厂、工艺美术、协新毛纺厂等各类技工学校蓬勃兴起。此外, 无锡还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无锡职业大学, 江阴申港乡则在全国首办了“成人教育中心学校”, 为乡、村培养干部及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全市职工业余学校达到244所, 学生数则达到61075人。

在百废待兴的年代, 无锡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极大地满足了当时无锡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求, 并反过来促进了无锡经济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至1981年, 无锡市的工业总产值扩大到78.9亿元, 工业企业数达到646家, 成为纺织、电子、机械、轻工、冶金、医药等工业门类比较齐全, 具有相当水平的工业城市。

第二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 :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苏南模式的兴起催生了无锡中职教育的大发展, 反过来又成就了无锡经济的崛起。

1982年以后,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 无锡乡镇企业大规模兴起。这些企业从事科技含量不高的简单来料加工, 需要大量的一线技能型人才。当时的企业虽然职工众多, 但技术人员很少, 仅占2%。而职业教育, 尤其是包含了技工学校、普通中专、职业中学在内的中等职业教育正是一线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来源。正是乡镇工业对人才、技术的极度渴望催生了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无锡中职教育的大发展。

1990年, 无锡拥有的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数量分别达到17所、24所和88所, 在校人数也分别达到11491人、6633人和10062人;职业技术学校总的招生数与普通高中的招生数持平, 市区前者甚至是后者的两倍。1994年无锡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数的比例进一步扩大到1.65:1, 全市职业技术学校总的招生数达到了24152人。到1995年无锡各级各类的职业学校数达到73所, 在校生数则达到63000人。

这十多年的中职教育发展为无锡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的生产、服务、管理的一线劳动者, 进而有力地推动了无锡经济的大发展, 工业企业数快速增长, 生产总值逐年稳步增长, 并与苏州、常州一起形成了盛极一时的苏南模式。1993年无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1995年则突破2000美元, 到年底全市共有大中型企业295家, 并初步形成了以无锡小天鹅集团、双良集团、江苏阳光集团、捷达摩托集团为代表的一批规模大、效益好、水平高的企业集团。

第三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005年) :经济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推动了无锡职业教育结构和层次的调整与提升, 反过来又有助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

“九五”“十五”是我国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时期, 也是无锡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高技能的应用技术型人才需求大增, 无锡甚至出现了高级蓝领荒。

区域产业部门的技术结构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层次。无锡的高等职业教育正是在这段时期得以迅速发展和壮大起来的。现在无锡主要的高等职业院校都是在1999年至2005年期间由原来的中专和中职学校升格而来的。毕业生大部分在无锡就业, 极大地满足了当地企业的用人需求。与此同时, 无锡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也仍在持续扩大, 并加强了中高职之间的衔接和沟通,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深造的比例进一步扩大。

区域经济各个生产部门的产业结构还制约着职业教育的结构。职业教育必须根据产业部门的实际需求设置学校和专业, 这样才能满足产业部门的人才需求, 保持供需平衡的状态。2003年江苏省第一轮职业院校示范专业建设起步, 无锡市以服务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为重点, 至2005年建成的职业技术类专业已基本涵盖了全市的主要行业和工种, 包括机电、旅游商贸、服装、现代农业等12个大类共80多个专业, 其中有8个专业 (分布在7所职业院校) 被评定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

无锡职业教育培养的大量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对无锡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经过近十年的发展, 无锡在产业结构的调整方面成效明显, 三次产业产值分别占GDP的比重由1998年的4.4%、57.9%和37.7%转变为2004年的2.2%、57.6%和40.2%, 实现了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地位向二、三产业并重发展的转变过程。这一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无锡经济发展以及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中又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为主体。

第四阶段 (2006年至今) :随着无锡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以及产业转型、结构调整的全面深入推动, 无锡职业教育进入以内涵建设为主的整合提高期。

2006年以来, 无锡经济以体制和技术创新为动力,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 全面推动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升级, 工业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 工业发展水平跃上了历史新平台, 高科技产业比重明显提升。2011年无锡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0%。全市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营业收入5394.8亿元, 其中新材料和新型显示、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占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达47.3%。这些相应地也对无锡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以规模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无锡职业教育进入以内涵建设为主的整合提高期。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根据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大力推进藕塘职教园区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2007年钱桥镇与职教园区实行“街园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 先后有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院校的3万师生入驻。2008年又有无锡市公益职业学校和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入驻, 园区师生达到5万人。2010年, 江苏省无锡汽车工程学校、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入驻, 园区师生增到7万人。

二是人才培养向新兴产业推进。2008年无锡市政府组织了全市高职院校物联网方向师资培训班, 启动了18个无锡感知教育应用示范项目, 其中有9个是在职业院校;确定了28所无锡感知教育应用实验学校, 其中有7所是职业院校。

三是整体推进“课程、专业、师资队伍”三项建设, 提升全市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水平。当前无锡中高职院校在校生突破23万人, 一批学校成为国家和省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教师队伍中的“双高”人才数量和“双师”素质也有较大提高, 职业院校的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明显提高。

四是中等职业学校大规模重组。从2006年开始, 无锡市政府加大中等职业学校整合力度, 对原无锡市机械、电子、化工等产业局及企业所办的15所各类中专、技校进行多次整合, 最终成立了由电子、化工、粮食等9所中专学校联合组建的无锡江南中等专业学校, 以及由无锡市机电工业技工学校 (国家级重点) 、无锡电子信息技工学校 (省重点) 和无锡市动漫技术学校组建的无锡市工业高级技工学校。

五是高等职业教育向本科层次延伸。无锡经济发展对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以高新尖技术为核心的新兴工业和现代管理制度的引入使得企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化成为大势所趋。在这种情况下, 大专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已不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度发展能够把工程理论和技术实践相结合的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就成为必然。江苏省从2012年起就开始做出了这方面的尝试, 既有高职和本科院校分段培养学生, 又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4年制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就是其中之一。无锡职业教育这些新的发展与改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在未来将得到不同程度的彰显。

总体来说, 改革开放以来, 无锡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发展是协调的。一方面, 无锡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影响并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质量、专业设置、结构以及层次等等;另一方面, 无锡职业教育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它提供了大量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技术型人才, 提高了整个无锡经济的劳动生产率和人力资本水平, 推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 并支撑了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无锡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无锡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专业设置重复, 未能很好地与无锡经济产业布局相适应

无锡市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重复现象还很明显。什么专业热门、好就业、投资少、见效快就立马设置什么专业, 如前几年纷纷一拥而上的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日语、软件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等专业;而一旦毕业生数量饱和了, 又都“一哄而下”。相关报告显示, 目前无锡经济发展比较紧缺的岗位有新能源、物联网电子信息、动漫产业、精细化工、环保产业、城市建设、现代制造、自动化、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等, 其中精细化工、环保产业、新能源与再生能源等领域无锡的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设置还比较少。由此可见, 无锡市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还未能很好地与无锡经济产业布局相适应。

(二)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不能较好地满足无锡区域经济发展对各种类型人才的需求

当前无锡市职业教育自身的特色不够突出, 无论是在教材的编写、选用还是授课方式方面借鉴普通高中或普通高等教育的比较多, 人才培养模式显得比较单一。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优势, 未能与普通教育形成差异化竞争。而且, 当前无锡区域经济除了需要学术性的创新型人才, 更多需要的是应用型的工程技术人才, 目前无锡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和人才结构显然还不能较好地满足无锡区域经济发展的这种需求。

(三) 校企合作不深入, 尚未能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当前无锡职业技术院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企业数较多, 但深度融合的企业数偏少, 实际校企合作的内容与形式比较单一, 仅仅局限在学生实习、教师下企业现场挂职锻炼等方面的合作, 在企业职工培训、横向课题研究与产品研发、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等方面进展有限, 在课程开发与建设、教材编写与出版、校内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也没有较大突破。此外, 目前企业兼职教师的聘请仅仅局限在学生实习指导的形式上, 不能充分发挥企业兼职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兼职教学指导和培养学生。总体来说, 校企之间缺乏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紧密的经济利益纽带, 未能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三、促进无锡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以保障和促进无锡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是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产教结合的过程中完善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体系。职业技能的培训必须有企业参与, 在生产现场一线进行实践。但是企业都是追求利润的, 目前的制度和体制限制了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无锡市的职业院校应当走多元化发展之路, 走特色发展的道路,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与用人单位和企业实现共赢, 实现产、学、研合作, 最终促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要改革现行管理机制, 针对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学校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二级管理, 加大对各教学系院校企合作工作的监控、监管和考核力度;同时还要加强专业调查与分析, 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

三是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制定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 搭建互动平台。地方政府应理顺职业院校与地区经济发展各主体的关系, 包括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经济利益的分配、知识产权的归属, 成立由发改委、教育局等人员组成的相应的第三方监管机构等等, 以保障和促进互动主体之间的有机合作。

摘要:无锡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一直保持着紧密互动的联系。文章分三个阶段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无锡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历程, 指出当前无锡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要存在着专业设置重复、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校企合作不深入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并提出相关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新生, 谢忠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贡献的实证研究:以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2 (16) :29-33.

[2]蒋义.我国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贡献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0.

[3]章永刚.无锡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内涵建设[J].江南论坛, 2010 (8) :56-57.

[4]高生.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8.

无锡经济发展 篇8

无锡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无锡的都市农业发展起步于2004年,无锡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无锡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纲要》、《无锡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确定了锡山区万亩优质稻米基地、惠山区万亩精细蔬菜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并建设完成,取得了预期的成效。经过近十年的探索,无锡逐步形成了“以现代化为目标,以园区化为载体,以都市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构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2012年无锡启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提出了打造“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区,现代农业园区化发展的示范区,都市农业融合化发展的样板区”的总目标,进一步把都市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融合起来,标志着无锡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回顾和总结无锡都市现代农业实践的成效,主要呈现以下五个特点:

1.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无锡市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通过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搞好产销衔接、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促进农产品均衡有效供给和市场平稳运行,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

粮食生产方面,2013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72.7万亩,全市小麦产量27.8万吨,水稻产量49.4万吨,总产量77.2万吨,继续实现丰产丰收;蔬菜瓜果生产方面,2011年,无锡市政府启动4万亩市属蔬菜基地建设,认真落实“菜篮子”市(县)、区长负责制。目前,全市常年蔬菜面积稳定在23.8万亩,其中市区保有面积稳定在6.3万亩,重点保障叶菜种植,在田面积比重不低于三分之二,蔬菜自给率达到35%,绿叶菜自给率达到70%,2013年蔬菜瓜果产量达到156-8万吨,同比增长1-8%;畜禽水产养殖方面,2013年全市出栏生猪87.5万头,出栏家禽1792.7万只,水产品产量12.6万吨,特种水产养殖面积比重达到80%。

2.农业设施装备水平明显提升

近年来,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和各类项目建设,无锡市大力推进农田标准化改造和智能温室、温控大棚、节水灌溉、组培中心、检测中心等高科技、智能化设施建设,积极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机械,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市高标准农田比重、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高效设施农业(渔业)面积比重分别达到62%、86%、20%,均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3.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显著提高

无锡市各地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积极引导农民流转土地,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都市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13年末,全市建立了2个县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和41个镇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全市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达到80万亩,占到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近60%;全市工商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达到了57家,符合农业部家庭农场认定条件的家庭农场有近2000家;全市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家,年销售收入总额超过440亿元,带动农户近75万户;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重达到98.5%;农业园区建设面积达到58万亩,园区化比重达到33%,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83%。

4.农业科技支撑作用不断强化

围绕新兴产业和信息技术的科技创新,无锡的生物农业和智能农业得到快速发展。

2010年,无锡的生物农业发展起步,并陆续引进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重大项目。到2013年末,全市生物农业企业达到116家,产值达到47亿元。

智能农业发展全国领先。无锡市以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2011年,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无锡市养殖业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启动,该项目目前总体建设进度达到50%以上。迄今为止,全市共建成智慧农业应用示范点18个,覆盖畜禽养殖面积25000平米,水产养殖面积23000亩,设施栽培面积5400亩,大田种植3400亩,有效实现增产、节能、省工、环保等多方面的效果,设施栽培基地的亩均净收益可增长20%,大田、畜禽、水产等示范基地也能实现5%至15%的增收效果。

在物联网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无锡市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已正式建成开通。平台包括政务管理、公共服务、智能生产、电子商务四大板块,将使无锡农业信息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农业信息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升,有效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无锡市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达97%,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

2013年,无锡市被农业部认定为首批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是全国唯一一家地级市政府作为主体的整体推进基地。同年,无锡市又筹建了“一院四所”,即无锡市现代农业研究院、太湖水稻研究所、益家康蔬菜研究所、明珠水产研究所、吴越花卉苗木研究所,积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力争为无锡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5.农业多功能性不断拓展

在农业发展中无锡始终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积极拓展延伸农业的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

休闲农业方兴未艾。到2013年末,无锡市共有休闲观光农业生产经营单位597个,其中年营业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67家,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1700万人次,年经营收入21.96亿元,每年主要农事节庆活动达到70个。全市累计培育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5个,惠山区阳山镇桃源村荣膺“2013年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称号,无锡市山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被授予“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宜兴市张渚镇南门村、锡山区东港镇山联村、江阴市月城镇双泾村被授予“江苏最具魅力休闲乡村”。

nlc202309051255

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无锡注重抓好自然生态湿地的修复和保护,全市自然湿地保护率已达到34.5%,长广溪湿地公园、梁鸿湿地公园、蠡湖湿地公园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级湿地公园”。与此同时,无锡坚持生态优先理念,逐步形成以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五大工程”(化吧农药减量工程、面源氮磷流失生态拦截工程、养殖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池塘循环水养殖工程、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为重点的农业生态治理模式,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改观,呈现出“一增两减三提升”的良好趋势:2013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持续增长,达到了95%;化学氮肥和农药施用量显著减少,2013年比2005年分别下降了40%和53%;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治理效率、秸秆多种形式利用效益和农村清洁能源工程综合效益全面提升。

尽管无锡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明显,但当前仍然面临一些制约都市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共性问题:一是农业经济总量偏小、占比偏低,客观上导致部分地区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不高,对都市现代农业的认识程度亟需提升;二是土地资源约束日益加剧,农用地的空间分布相对分散零碎,市区周边的农用地大多数都被工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所分割包围,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难度较大;三是产业链的延伸程度还不够,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农业与二、三产的融合发展亟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外来化趋势明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迫在眉睫;五是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科技人才短缺;六是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如土地流转、产业化经营、农业金融、风险保障、生态补偿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突破创新。

加快无锡都市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无锡都市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以“平台园区化、手段科技化、产业一体化、功能多元化、农民职业化”为特征,以都市高效农业、都市生态农业、都市休闲农业、都市安全农业、都市智能农业、都市生物农业为主攻方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协调,具有明显江南地域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体系。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无锡着重创新发展以下五个方面:

1.创新发展理念,强化都市现代农业的功能定位和规划刚性力度

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是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产业水平的必然选择,是提升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都市农业连接着生产和生态、城市和农村、历史和未来,是城市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对都市现代农业的宏观决策和规划,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纳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范畴,积极推进“城镇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四规融合”的规划创新,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农业真正成为城市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具体做法为:一要高标准制定完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突出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二要确保规划的刚性落实,突出规划的严肃性、约束性和长期性;三要加强对规划落实的指导,突出主动性、服务性和技术性。

2.创新经营方式,强化都市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高效率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加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激发其发展活力,能有效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产出效益,还能解决农业生产人员老龄化、后继乏人问题。

具体做法为:继续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创新,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造良好环境;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创新,在农业普惠制的基础上,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兴建生产服务设施、扩大生产规模、推进技术升级改造、建立科技研发机构等,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载体;积极引导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配制度的改革创新,今后要逐步做到在流转费用、打工费用的基础上,逐步向农民实施“二次分配”,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广大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

3.创新人才和科技支撑,强化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链的竞争力

突出人才支撑,优化完善人才引育机制。无锡将依托“530”人才计划和“一院四所”的成立,切实落实相关政策,继续加大农业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积极实施全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打造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职业农民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突出科技支撑,不断增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动力。进一步深化各级各类农业政产学研合作,围绕主导产业、新兴产业、信息技术、机械装备等重点领域开展科技创新与攻关,推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广泛应用;加大对本地科技成果转化的投人,大力扶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农村科技超市、实用农业技术孵化平台等创新平台建设,把农业龙头企业培植成为科技研发、推广和成果应用的主体。

突出休闲农业提升发展,打造无锡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链。休闲农业是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的新型农村产业形态,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无锡丰富的自然山水和农业物种资源优势,精心打造一批以产业发展为基础,集生态、文化、教育、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形式多样、环境优美、功能配套的现代休闲农业产业基地。建议在大景区周边、山水资源丰富的马山地区、雪浪地区、阳山桃博园周边地区等地建设重点休闲观光农业集聚区,提高辐射力和影响力,支持和鼓励农民兴办家庭旅馆,弥补农家住宿缺乏的不足。与此同时,创新休闲农业公共服务模式,注重网络推广宣传,经营维护好现有的“无锡农家乐网”,依托现有农业部门信息网络逐步健全休闲农业公共服务网络,构建城市需求与农村供给的无缝对接机制。

nlc202309051255

4.创新金融服务,强化都市现代农业多元投入的新活力

创新金融服务,明确支持导向,为未来都市农业经济增长发展提供了重点突破口。以此为基础,无锡要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支持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一是要充分活化土地使用权的金融功能和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明确提出,赋予农民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落实好这项政策,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将有效缓解农业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难题,使农业发展获得有效金融支持。

二是完善农业信贷风险共担机制和农业担保体系建设,建议以流动资产抵押,加上合作组织、经营大户信誉联保,再以农业部门鉴证的形式获取贷款。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企业发展直接融资。鼓励银行增加多种融资模式,创新权利资产质押融资产品,重点支持都市农业项目。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各类社会资金以合作、参股、独立投资等形式参与都市农业项目。

三是充分利用好无锡现代农业发展基金这一融资平台,进一步集聚各方资本,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银行联动,争取更多的政策性金融资金进入无锡农业领域。

5.创新体制机制,强化都市现代农业政策保障力

要强化都市现代农业政策保障力,必须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重点加快优化包括土地流转、生态补偿、产业风险防范等在内的政策支撑体系,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加强和完善与土地流转相关的法规制度建设。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促进土地依法、自愿、有偿、合理流转;加强土地流转平台建设,建立健全集体土地评估与招投标机制;完善土地流转补贴政策,重点研究制订农业园区土地流转的奖励办法;积极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确权工作,推广“确权到田,或确权到股,或确权到利”。

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对承担基本农田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村进行经济补偿,保障其公平发展权利和自身发展能力,从而解决生态建设大量投资后的后续管理问题,促进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要按照突出重点、以效定补、公开透明的原则,以基本农田、水源地和重要生态湿地、生态公益林为生态补偿重点,以直接承担生态保护责任的乡镇、村、农户为补偿对象,逐步建立责权利相一致、规范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真正做到“谁保护、谁受益”、“谁贡献大、谁受益多”;要立足无锡实际,尽快出台相关意见或政策措施,并强化贯彻落实;要结合无锡实际和以往实践,借鉴周边城市经验,通盘考虑,从生态补偿角度进行系统设计和探索,增强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突出重点,根据财政状况分步实施,加强市和市(县)、区工作联动,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先从那些对无锡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敏感区域、重点产业开始,例如市级以上生态湿地、生态公益林、连片水稻田、市属蔬菜基地及水源地所涉及的镇村。

进一步强化产业保护,提高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重视程度,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资金,不断扩大政策性高效设施农业保险的覆盖面。

无锡曾以民族工商业闻名遐迩,曾以秀美的水乡风情而远近驰名。展望未来,在这片经济实力雄厚、风景如画的富饶土地上,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已显示出它的勃勃生机。“以现代化为目标,以园区化为载体,以都市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为无锡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打开了崭新的格局。

上一篇:劳生部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师范生小学顶岗实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