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经济发展调研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村经济发展调研(精选8篇)

村经济发展调研 篇1

北村书记助理黄瑜

作为新泉镇北村的大学生村官,经过近几个月年基层锻炼,我对北村村级经济的发展现状及艰难处境,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深感肩头责任重大。现结合本人任村职的工作实际和近几个月创业的切身体验,就北村村级经济如何发展作了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

一、我村新农村建设和村级经济基本情况

新泉镇北村位于新泉镇政府周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陈毅曾3次进驻新泉整训,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草案也在新泉起草。是国家级的革命老区,是红色旅游景点。全村辖7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共有760户,总人口3275人。党员91名。村两委共有11人,其中1名女支委。耕地705亩,村财年收入仅1300元,境内有205、319两条国道,龙长、永武两条高速公路交叉纵横而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两年来通过上级拨款、集体投入和群众捐资等多种方式完成了街道硬化、饮水改造、水利建设等多项惠民工程,使我村村级经济获得了较大发展,引进了一家投资两亿的4A级温泉宾馆——红汤温泉休闲度假中心,我村永武新村已成为新泉镇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亮点,但是由于我村村级经济基础整体偏于薄弱,村级经济的后续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我村村级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①村店面租金收入

由于我村基本无村级产业,只剩下村部楼下的几间店面,收入仅1300元。

②上级拨款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出台了许多优惠扶持政策,在政策、技术、资金方面向农村倾斜。其中,资金补助成为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扶助措施,在村 级集体经济收入构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村上的正常经济运转也是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我村在申请上级政策资金方面补助的项目以村道工程、村级组织办公场所、农田水利设施等为主,争取到的资金杯水车薪,入不敷出。

二、制约村级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村级经济发展缓慢,存在的问题,固然很多,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4点:

一是政策因素。

土地二轮延包后,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之后,村级无经济来源,村组织负债运转。村级干部待遇比较低,报酬平均在100元/月左右,较之群众的生活水平低,该报酬标准严重影响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村组干部因公垫资情况普遍,建设公益性事业举债较大。

目前尚没有相应配套政策来优化村级发展环境,拓展村级发展空间,村级经济发展举步维艰。

二是人才、资金、技术、信息匮乏。

调研发现,大部分有头脑、有技术、有本事、有门路的年轻人不愿在村里干事,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尽管就业困难,也不愿留在村里,一些高中毕业生也千方百计外出找出路,致使村级经济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在发展资金方面,由于金融机构对村级贷款控制过严,使村里很难得到必需的资金;上级的一些帮扶资金过于分散,对一个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不能集中财力解决发展问题。

经济土地发包数量小、经济来源少,尽管属长期、稳定、固定收入,但难以维系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只得依靠财政转移支付维持,哪里还顾及到发展村级经济。因为土地政策等原因,办村级企业土地租赁转包资金投入太大,和村民土地纠纷不易协调,限制了村级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

村两委对外接触少,走不出去,请不进来,信息渠道 不畅,加上群众对发展村级集经济漠不关心,很少提出发展村级经济的好建议,即使村里想发展也少门路、缺资金、无项目。

“要想富,先富脑”,没有技术,常常导致一些看好项目半途而废,有的因技术问题背负沉重的经济包袱。

三是干部自身素质问题,也就是事业化、责任心问题。不少村干部,特别是主要干部思想僵化、畏首畏尾、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这主要原因是前些年村里盲目发展村办企业、盲目搞调整负债累累所致。债务中既有金融机构的贷款,也有群众的集资借款,这潜伏着巨大的危险因素,使村干部头痛。因此,发展村级经济对村干部来说,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导致村干部思想僵化,畏首畏尾,停止不前。

导致村干部没有事业心、责任心,还有一个原因是村委换届周期短,一些村委成员不敢得罪人,做事缩手缩脚,没有长远意识、大局观念,已成为制约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短板。

三、村级经济发展之对策思路

村级经济发展发展问题之多,难度之大,矛盾之尖锐是客观存在的,但解决的对策还是很多。

对策之一: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破解发展村级经济难题。

思想是行动先导,思路决定出路。村干部要有敢闯敢干敢拼之精神。看准事要一往无前,一鼓作气,一门心思,一抓到底,不达目的誓不休。在这方面,要把造就一支作风硬、思想正、素质高、责任强的两委干部队伍作为关键来抓。牢牢把握抓项目、上工业、促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两条腿”走路,发挥优势,以农兴工,多元发展,在农区走出一条工业化的富民创业之路。

对策之二:大力实施回归经济,招商引资,实现双赢。一方面把本村在外打工并有一定技术和雄厚资金的能 人请回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信息资金,在家乡投资办厂,带动村级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大抓招商引资,合资联合入股办企业,实现互惠双赢。

对策之三:扶贫攻坚,打碎瓶颈。

取领导干部包户对口帮扶、示范带动等办法,解决制约村级经济发展的资金、人才、项目、技术等关键问题,领导干部要躬下身子为群众发财致富谋点子、找门子、铺路子。

对策之四:大力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

结合村级班子换届,广开视野,扩大民主,大力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和管理经验、乐于奉献、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优秀人才进班子,特别是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核定干部职数,从严把握,最大限度地减少村里吃补贴的人数。

同时注重为大学生村官参政议政、致富创业提供平台,改变当前大学生村官在村里当陪衬、摆样子可有可无的尴尬处境。

大力推进农村事务“4+2”工作法,以增加决策的透明度,以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确保社会大局的稳定。

对策之五:进一步加强村级集体经济投入。

村经济发展调研 篇2

1 基本情况

2011年7~8月, 赣榆县创新土地经营模式调研小组, 数次对村经济较好的青口镇大盘村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状况, 二是土地及作物种植布局, 三是农机装备情况, 四是田间道路状况, 五是劳动力状况。

通过走访青口镇大盘村村干部, 基本上掌握了大盘村农业基本情况。

(1) 人口状况:大盘村现有农户486户, 共1 924人。

(2) 土地及作物种植布局:土地面积72 hm2, 种植小麦66.67 hm2, 水稻72 hm2, 其他作物6.67 hm2。

(3) 农机装备情况:拥有农机总动力408 kW, 小型拖拉机16台, 电动机16台, 配套机具22台套, 各种水泵9台, 喷雾器460台。

(4) 田间沟渠道路状况:田间道路已硬化1 520 m, 计划硬化2 600 m, 铺垫风化石路5 300 m。沟渠配套情况:已建硬渠1 720 m, 计划建硬渠2 450 m。现有电灌站2座, 计划新建2座, 闸涵全部改建和新建60个。

(5) 劳动力状况:出国劳务10人, 常年外出150人, 本地务工300人。

2 调研过程及民意

从调研的结果看, 青口镇大盘村具备了实行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 将村民土地使用权委托给村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的条件。于是, 经大盘村党支部、村委会以及党员会议商议, 由大盘村委会将《征求意见书》发放给每一个农户, 然后根据农户的意愿, 确定土地流转方式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共发放《征求意见书》464张, 同意委托土地使用权的439户, 占总数的94.6%;不同意的22户, 占4.7%;弃权的3户, 占0.7%。同意的1 841人, 占总人数的95.7%;不同意的65人, 占3.4%;弃权的18人, 占0.9%。村党支部一班人认为:村农户的土地, 流转给村合作社统一种管收即“全托”是可行的, 农民是支持的。2011年10月29日上午, 赣榆县犇牛农机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运营, 全村486户农户, 有484户接受犇牛农机专业合作社土地托管, 仅2户10人土地未接受托管, 规模经营土地面积达66.67 hm2以上, 是全市首个以村级整体土地流转, 实现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

3 农民的利益保障

农户将土地使用权委托给村农机专业合作社后, 委托费用采用如下两种方式:一是农机专业合作社每亩每年按时给稻谷275 kg, 小麦150 kg。二是农机专业合作社每亩每年按时给现金1 000元。农户可根据自身意愿, 选择其中一种方式进行结算。另外, 农户土地使用权委托后, 继续享受稻麦两熟田政策性补助 (水稻20元/亩, 综合补贴69元/亩, 小麦种子10元/亩, 水稻种子10元/亩, 总计109元/亩) 。

4 合作社的内部构成

从青口镇大盘村经济状况、农业生产基本情况以及广大农户的意愿综合考虑, 青口镇大盘村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 接受村民委托土地使用权, 采取紧密型股份合作, 按照《农机专业合作社章程》制定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大会工作责任制和议事规则以及财务管理、服务协作、利益分配等各项规章制度, 并经成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付诸实施。逐步建立起合作社自我管理、自我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比较规范的经营管理机制。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组织结构见图1:

5 合作社的种植优势

(1) 增加种植面积。农户种植水稻, 一般采用抛秧, 秧板田与大田比例为1:30;合作社种植水稻, 采用机插秧, 秧板田与大田的比例为1:100, 可节省土地, 增加小麦种植面积。另外, 合作社统一种植后, 田块扩大, 田间田埂减少, 也可增加种植面积。

(2) 省种。农户种植小麦一般采用撒播, 用种量大;合作社种植采用小麦机播, 可省种60%以上。

(3) 提高肥效。农户种植作物水平参差不齐, 肥效差;合作社种植, 由专业农业技术人员指导, 科学施肥, 肥效高。

(4) 省药, 减轻环境污染。农户防治病虫害随意性大, 比较盲目, 用药量大, 防治效果差, 防治效果在60%以下;合作社用药由专业技术人员指导, 针对性强, 防治统一, 用药量少, 效果好, 可降低成本40%以上, 防治效果达95%以上。

农户、合作社种植效益对比见表1。以大盘村66.67 hm2耕地计算, 合作社年经济收入为49.8万元, 若合作社人员为10名, 人均工资为4万元/年, 则合作社年纯利润为9.8万元。

6 存在问题与建议

宜昌市黄马河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湖北;精准扶贫;调研

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要求,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近年来不断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全区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本文以湖北省级贫困村——宜昌市夷陵区樟村坪镇黄马河村为例,通过分析该村的贫困现状、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的建议。

一、黄马河村基本情况及贫困现状

黄马河村位于樟村坪镇西北边陲,由原石碑坡、回马坡、黄马河等三个贫困村合并而来。全村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56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528户1548人。主导产业是传统的粮油种植和养殖业。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2835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现有贫困户92户228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线标准。

近年来,该村“两委”班子团结带领全体村民,齐心协力谋发展,集中精力搞建设,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贫困仍是最基本的村情。

(一)生存状况差。一是收入水平低。村内无集体企业,债务化解难,造血功能差。2015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区平均水平低20%,还有村级债务14.5万元。二是住居条件差。全村现有土坯房412户,其中危房382户。三是生活压力大。在农村,大病救助、灾害救助、农村低保、养老服务等社会保障严重不足,标准不高,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因病因残极易返贫。相当一部分贫困户多为老弱病残人口, 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自救能力差,生活水平低。

(二)基础设施弱。一是行路难。一个自然村(原石碑坡村)未通水泥路。部分住户因山高路陡,不通公路。二是用电难。供电网络老化,村内1/3的农户用电不达标。手机信号没有覆盖全村,只有少数农户安装宽带网,村民对外联系极不方便。三是饮水难。饮水困难207户。

(三)脱贫解困难。一是自然条件恶劣。该村地处高山深谷,基础条件差,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民仍用传统方式耕作,自给自足,经济发展不成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比较缓慢。二是农村劳力匮乏。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留下来的主要是孩子和老人,且长期患慢性病或身体残疾。三是文化素质低下。贫困户绝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既无劳动能力,又无技术,观念比较传统、保守,守摊子的思想比较突出。

二、黄马河村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夷陵区一些基层干部对黄马河村精准扶贫工作存在担忧情绪。

一怕基础设施建不起。当前,贫困村群众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愿望十分迫切,但由于区乡财力有限,村级 造血功能更弱,筹集资金搞建设成为基层干部一大头痛的难事。难以筹集配套资金,不得不放弃一些急需的基础设施项目。

二怕重大疾病治不起。近年来,随着新农合的全面实施和保障水平的逐年提升,困难群众就医现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目前群众大病医疗费用负担仍然较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比较突出,往往一个人得大病,全家便陷入困境。群众时常感叹“救护车一响,一头牛白养”。

三怕产业风险担不起。贫困村脱贫致富,推进产业帮扶是关键,但由于贫困群众缺技能、缺信息,势单力薄,农业又是弱质产业,自然灾害多,效益低,加之市场千变万化,发展产业存在很大风险。调查中,很多乡镇干部感叹,引导群众发展产业经常是费力不讨好,群众“赚了钱不谢你,亏了本要找你”,产业风险真是担不起。

三、做好黄马河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

一是完善发展思路。根据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重新调整发展规划。在产业上,积极探索发展高山蔬菜和特色养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进一步优化方案,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减少浪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班子建设,以及村民素质的提高和各种软环境建设。

二是充分体现精准。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一家一户的脱贫上。根据对黄马河村贫困原因的分析,要在大病救治、社会保障和土坯房、危房的改造上再加力度,再添措施,使每个贫困户有饭吃、有衣穿、有安全的居所。

三是精心谋划项目。要认真谋划项目,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力争有较多的项目落地,并产生较好的效益。

四是保护生态环境。黄马河村自然环境优美,生态植被良好,精准扶贫工作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资源环境的破坏,着力打造天蓝地绿、山青水净、房靓物丰、人和家兴的秀美风光,为夷陵区保留一方净土,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文

某村发展特色经济调研报告 篇4

(二)不断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村传统“一家一户”作坊式粉丝生产,由于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受季节限制,且很难符合卫生、质监、食品安全生产要求。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特别是冷库的建立,使粉丝生产摆脱季节限制,整个粉丝生产从原料配方、制淀粉团、真压处理、漏粉、煮粉、冷却、冻老化解、脱水等生产流程逐步走上机械化、规范化,新生产粉丝不仅口感、色泽好,而且韧性强、成形好,易于包装,进入大中型超市后成倍增值。

(三)积极鼓励能人示范带动。**村粉丝产业之所以能够逐步发展壮大,与该村不断涌现的一批批能人密不可分,上世纪90年代,**村涌现的一批能人,带动村民纷纷投入到粉丝加工销售中,不到几年的功夫,从事粉丝生产经营的小作坊已达200户;进入本世纪以来,他们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粉丝规模生产、质量提高和市场营销上,如粉丝加工大户彭培勋率先在该村引进了第一条现代化的粉丝加工流水线,注册成立了三彭粉丝有限公司,打响“三彭”品牌,创下了在阜阳两届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当场销售告罄的记录。

xx村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篇5

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序言:通过调研,切实摸清易康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状况,为县委进一步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建设提供客观、科学的决策依据。

一、基本情况

xx村(社区)位于xxxx,属于山区村委会,下辖xx个自然村,xx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总户数xx户,总人口xx人,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xx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43元。全村国土面积xx平方公里,海拔xx米,年平均气温 xx℃,年降水量xx毫米,适合种植烤烟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xx亩,人均耕地xx亩,林地xx亩。该村属于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到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

二、集体经济概况

xx村无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总体来说该村的集体收入来源空白,村级组织活动经费主要是靠财政的村级转移支付。

三、发展集体经济的特色与做法(原因)

xx村地处山区村,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技术落后,知识文化水平低,经济的发展空间很小,本身的资源相对缺乏,村里没有集体所有的资产用于发展。山上有林分到户,地下无矿也无地,更没有什么乡镇企业,所以集体经济就成了无水之源。

四、存在问题与思路规划

(一)存在的问题

1、发展的基础条件薄弱。xx村属山区村,各组环境条件差,不少大部分村组所处地理位置偏僻,可开发利用资源较少,而且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技术落后,经济的发展空间很小。

2、发展的意识不强。随着个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逐渐地被大部分村民淡忘,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和村民对于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弱化,集体意识、大局意识淡化,思路不清、办法不多,示范性不强,带动能力有限,个人意识、自我意识增强,观念陈旧,认为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是谁有本事谁致富,只要经济发展了,村民富裕了,有没有集体经济无关紧要。

3、村集体负债大。xx村既无村办企业,又无土地资源,无自主创收能力,收不抵支。由于村集体经济发展长期徘徊不前,修建村委会、村社道路、架电、建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事业只能靠贷款、借债进行,致使大部分村大量负债。

4、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扶持资金和政策较少。各级各部门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上给予了一些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但由于点多面广,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仍然有限和不足。

5、xx村大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剩下孤寡老人儿童,农民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思想保守、守旧。

(二)发展思路规划

1、鼓劲加压,营造浓烈氛围。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和宣传媒介,加大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宣传教育力度,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认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增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使广大村民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树立村兴我荣,村衰我耻的思想,特别是广大党员要作出表率,敢为人先,树好榜样。其次,两委班子要发挥好带动作用,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发挥村支两委班子的示范带动作用非常关键,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2、要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拓宽思路,广辟集体经济增收的来源渠道,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新路子。树立多业并举、多产并进观念,充分开发利用资源,打优势仗,走特色路,探索出各具实力的村级经济发展路子。根据本地实际,发展特色产业。

3、要强化监督管理,提升内在品位。加强现有资产管理,严格推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进一步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使村集体资产管理走向规范化轨道;清理村级债务,加强行政监督和群众监督,杜绝乱借、乱用、贪污、浪费集体资金等现象的发生,聚集村集体财力,坚持民主理财,接受群众监督,量力而行兴办公益事业,防止和减少村级不良债务的形成。

4、帮扶引导,凝聚工作合力。要抓住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的宣传提高工作,总结经验,大力推广;

5、寻找项目支持,提供资金保障。村级经济发展,村民增收,要立足现实,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量力而行。寻找适合本村发展的项目扶持和资金支持。

6、加大农民素质教育力度,培养新型农民。一是加大农民职业技能教育,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充电蓄能,改善劳动就业环境。二是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每个青年农民掌握一项农村实用技术,依靠新技术和诚实劳动致富。三是加强农民文化知识教育。利用农家书屋工程,更新知识,开拓视野,增长才干。通过农民素质教育,培养一批在乡创业,扎根家乡建设的新型农民,使他们成为带动家乡建设、发展经济的“领头羊”。

7、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缓解“有地无人种”和“想多种无土地”的矛盾。让土地以按年分月制、长期租赁制、转让制、托管制等形式,在不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情况下,较大限度地满足农民与土地受让方的需求,逐步向优势产业、能人大户集中,集中连片发展优势农业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企业化方向发展,吸引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助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村(居)委会电话:3359001 党(总)支部书记: xx 手机:xx 村(居)委会主任: xx 手机:xx

乡镇寺坪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6

一、产业发展现状

**村地处**镇政府所在地,人居较为集中,经济较为活跃。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426户,1680人,劳动力380人,有耕地1800亩,退耕还林1700亩,年农业总产值575万元,人均占有粮300公斤,年人均纯收入1853元。

全村现有山茱萸1700亩,年产100万元,人均595元;核桃700亩,年产30万元,人均178.6元;年出栏商品猪1500头,年产150万元,人均892元;劳务输出125人次,年收入25.2万元,人均150元。山茱萸、核桃、养猪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为农民增收提供良好的保障。

农村产业的长足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村三条通外公路已水泥化、柏油化,基础设施建设良好,有60%农户住进宽敞明亮的小洋平房,电话、彩电、摩托车的普及率均达到80%以上。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强化领导,形成工作合力。成立了“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驻村工作队,并把“一村一品”工作纳入全年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工作任务,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各行各业人士共同参与的“一村一品”发展格局。

二是广泛宣传,制定工作规划。充分利用广播、标语、板报、会议、宣传材料等进行了广泛宣传,组织各级干部和产业带头人开展学习培训,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发展一村一品,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了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镇村干部能够立足本村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制定出示范村“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指导“一村一品”健康发展。

三是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今年举办培训班12次,培训45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420份,提高了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积极培育科技示范户,每组培养了2-3名农民技术员。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力度,加快农村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实用技能,实现人才强村新突破。

四是分类指导,实现重点突破。按照“畜牧抓发展,林果抓科管,菌药抓营销,劳务抓培训”的工作思路和 “一业突破,长短结合”的方针,采取“抓大户建小区,抓协会建基地,抓科技提效益,抓营销促增收”的办法,镇村领导干部深入村组农户,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开展服务,突出重点,全力推进“一村一品”实现突破性发展。

五是抓点示范,辐射带动。坚持从示范带动入手,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户、示范小组、示范村。通过典型带路将“一村一品”不断引向深入。形成村、组、户三级示范体系。以点带面,不断扩大“一村一品”的覆盖面。

六是组建合作组织,实行品牌经营。成立了核桃和养猪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三产”服务,拓展市场空间,努力树立产业品牌形象,形成产业发展聚能效应,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载体。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思想观念陈旧,缺乏与时俱进的发展意识。部分干部群众满足现状,“小农思想”严重,只图吹糠见米、立竿见影之效,特别是部分群众认为发展林果业、养猪业,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费力费时、受市场影响大,导致区域产业发展严重不平衡,发展步子迈得不够大,产业聚能效应尚未形成,阻碍了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全面发展。

2、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现该村林果业、养猪业仍停留在家庭小经济状态,做大做强意识不够,年用于发展产业的投入比重很少;风险意识和发展意识不足,年产业发展规模增长和质量提升滞后;村组干部在市场开拓与产业项目引进等方面缺乏创造,等米下锅思想严重;劳务输出没有带头人,难以形成劳务品牌。

3、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虽然群众种植山茱萸、核桃的积极性高,但由于经营分散、技术推广滞后、资金等跟不上,施肥、修剪和病虫害防治难以正常进行,年损失率在15%以上,导致产品产量低、质量差,造成了广种薄收。

4、基地建园质量水平低,良种比例小。集中连片50亩以上的,有8处,良种栽植面积不到35%;基地内种植高杆经济作物和药材,严重影响经济林木生长发育,延缓了结果年限;因群众未按初植密度和树种补植,密度过大,山茱萸与核桃混交,严重影响了产量和质量。

5、加工水平低下,产品附加值低。山茱萸、核桃仅限于初加工,加工方法原始简单,产品附加值低,导致产值效益低下。

村经济发展调研 篇7

我国正进入加速城镇化时期。一方面大量人口涌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以及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大城市密集区;另一方面, 数量巨大的中小城镇在近些年也得到很大发展。近年来, 在西部农村地区, 以经济为主要推动力, 除了劳动力仍然向东部沿海地区以“打工”方式进行周年性的流动之外, 作者观察还发现:西部农村地区的居住模式, 又出现了就地“逐级上移”的现象, 即农村中的一部分住户向乡镇转移, 乡镇中的一部分住户向上一级城镇 (县城或中小城市) 转移。本研究选取贵州省修文县作为调研对象, 通过2008-2010年间实地调研获取的数据与相关背景, 考察其村庄—乡镇—县城三级体系的总体居住变迁状况, 通过数据支撑说明“逐级上移”这一现象, 并且分析西部农村地区居住迁徙特征与原因, 提出相应的思考。

修文县位于贵州省中部, 与省会城市距离40余公里, 辖10乡镇, 均为高原山地地貌。截至2007年, 总人口31.3万, 农业人口27.0万, 以户籍人口计城镇化率约为13.6%。以城镇居住人口计城镇化率约为17.72%, 人口密度约291人/平方千米, 人均地方生产总值9366.3元。各项经济指标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在贵州省内居中上等水平。因此对于考察西部落后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

作者在修文县城—乡镇—村庄三个层面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调研对象。在乡镇层面选取了东部的两个镇 (X镇与Y镇) , 两镇距县城均为17公里, 有良好交通相联系。在村庄层面选取了8个自然村 (寨子) , 其中A村离县城很近, 接受县城辐射, 其余7个村均是行政上归属于X、Y两镇或是虽行政上不归属但实际经济联系于该两镇。8个村庄距离城镇距离从1公里至22公里, 基本代表了该县县域村镇间最近距离与最远距离, 人均年收入从两千余元至一万余元不等, 经济条件基本涵盖了县域内从好到坏的范围,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8个村庄、2个乡镇、1个县城构成了较为完整的村—镇—城体系, 作为一个西部农村地区的标本, 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调研采取数据采集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既通过相关部门、单位获取一定的相关信息及数据, 又通过田野调查实地走访村庄、集镇、县城, 访问当地住户获取经济收入、居住户数变迁等信息, 经整理分析而成。

二、调研数据及其分析

(一) 村庄住户外迁居住分析

为较为全面地反映该县的村庄情况, 调研选取的8个村庄情况有较大区别。主要体现在村庄规模、地理区位 (交通状况) 、经济状况、主要经济来源4个方面。列表1标出了8个村各自的具体情况。本文暂不对村庄规模对居住趋势的影响作探讨。

由上表可看出, 地理区位 (交通状况) 可大致分为三等, 最近的与城镇距离在3公里以下, 交通时间在10分钟左右, 包括A、B、D三个村, 与城镇紧密联系;中等的交通距离在3-10公里之间, 到相邻城镇的交通时间在半个小时左右, 包括C、E、F三个村, 而且其中C、E两村因为处于通村道路的末端, 对外联系并不十分方便;比较远的就在10公里以上, 到相邻城镇的交通时间在1个小时以上, 包括G、H两个村。

经济情况则呈比较明显的梯度, 从户均1.3万至4万元, 而经济情况的好坏则与经济来源关系很大, 若村庄除传统农业之外, 找到相应的新的增长点, 如果发展苗木、蔬菜种植等, 经济状况会有相当提升。其中A村依托县城做个体商贸服务, F村凭借旅游资源发展农家乐, 两村经济状况则较为良好。

8个村庄中有5个出现了居住户数的减少状况, 1个基本没变, 2个则出现了居住户数的增加 (见表2) 。

在访谈中了解到, 越是经济落后、交通不方便的地方, 村民越是想往外边搬。而村庄条件较好、除传统农业之外还有其他致富途径的村庄, 村民外迁的意愿不是很强烈。比如表中的A村, 就在县城边上, 县城的任何便利条件都能享受到, 还能依托县城做一些小生意, 因此不仅没人搬出, 还有很多外地的住户 (多为本村户口村民的外地亲戚之类) 搬到村里来建房居住。B村、D村因为离集镇只需10分钟车程, 交通非常方便, 这样村里的人觉得住在村里既能享受乡村的好空气, 到镇里也都方便, 所以迁居的动力不强。F村则是因为村里依托旅游发展“农家乐”得到很大发展, 村民因此不愿迁出。

在访谈中还了解到:村庄中迁居至城镇居住的家庭往往都是原本在村里比较富裕、具有一定能力的家庭, 能够在农业之外找到其他的主要经济来源, 这样才能有实力在城镇买房, 离开祖祖辈辈耕作的土地。这些迁出去购买或者修建住房的家庭往往是村子里人羡慕的对象。

此外, 还有一个数据能够说明村庄向城镇迁徙的趋势性。笔者获得的一份X镇2006年度国有土地出让登记表, 表上记录了42户土地购买者中, 来自于镇下辖各村的就达18户之多。接近50%的乡镇购房修房来自下面的村庄, 可见村庄到集镇居住的动力之强劲。

(二) 乡镇工作人员县城居住分析

与一部分村庄住户寻求向附近城镇迁徙相对应, 近年在乡镇工作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选择到县城居住。笔者也以X、Y两镇为对象, 具体调研了这部分人群所占的比例。

调研主要考虑了在X、Y两镇工作的公职人员四部分人群:党委政府、各办事处所 (财政所、土地所、派出所、粮站等) 、学校系统、医院系统。对两镇工作人员的居住地状况了解如下。

调研统计两镇总计524名公职人员中, 20%选择居住于17公里之外的县城, 另有4%的人则居住于40余公里外的省城。

此外, 从县城开发楼盘的销售情况也能支持较多乡镇工作人员到县城居住的结论。2004—2006年间, 该县县城上市的大型住宅小区只有一处, 而根据该小区统计的购房者信息, 在查明购房者工作单位工作地点的171套住房中, 55套是由家中至少有一人在下辖乡镇工作或者原本居住地在下辖乡镇的家庭购买。也就是, 来自县城以下各乡镇的人群驱动了县城32.2%的商品房消费市场, 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另外, 笔者在贵州西部某两个少数民族聚集较多的县调研时, 据当地人介绍, 两个县城近年来都开发了大规模的住宅楼盘, 而购买力最大的来源就是乡镇的工作人员。“大约百分之五六十的房子都为乡镇机关的工作人员购买”, 所言也验证了这一现象至少不再是特殊案例。

三、居住迁移的成因分析

(一) 村民外迁居住的村庄区位及经济分析

针对调研8个村庄的外迁百分比进行研究, 发现其与距离城镇距离和经济状况存在比较明显的相关性。现分别说明:

图2中, 外迁比例与村庄距城镇距离基本正相关。距离城镇在3km以内的村庄, 因为其比较方便的联系到城镇, 因此其住户保持不变甚至反而增长, 其中A村更是因为其邻近县城, 县城带动力量非常强大, 调研发现不少外地居民也通过各种方式到A村居住;3km以上, 则开始有相应比例的外迁居住。E村的外迁比例非常高, 达到了惊人的40%。这其中有一个例外, F村离镇区6公里却没人外迁, 主要因为其依托农家乐旅游资源, 经济条件较好。

图3显示外迁比例与户均年收入有比较明显的反比关系。户均年收入越少的村庄, 外迁的比例越高, 而经济条件越好的村庄, 外迁的比例越低, 甚至出现迁入情况。

(二) 村民外迁居住目的地以及从事职业分析

对5个村庄的42户外迁目的地以及所从事职业进行分析, 以找出这部分农户上移居住的原因和动力。

相邻镇区对农村外迁住户的吸引力最为突出, 县城对外迁住户也有不小的吸引力, 而其他部分则包含了众多的其他可能, 比如举家迁徙到外州县的亲戚村庄, 在外省打工地定居下来, 到省城居住等。

而家庭由原乡村迁到乡镇居住后, 失去了农业土地的生活保障, 其新从事的职业就事关家庭的生活与发展, 因此是迁居家庭要解决的首要大事。从表4可看出, 农忙时仍回村从事农业的仅有一家, 而其他家庭纷纷在城镇中寻找谋生的职业工厂做工 (见图4、图5) 。

个体小商贸业、服务业、进工厂做工成为最为重要的吸收这一部分进城农业人口的重要手段。其中个体小商贸业在小城镇里, 入门门槛比较低, 进入比较容易;服务业则多受农民中“有手艺”的一部分家庭的青睐, 其中的9名都是当驾驶员从事运输业, 此外还有建筑施工行业等;而乡镇近些年不断增多的小工厂也吸收了不少剩余农业人口进入。

由此可以看出, 农村住户居住地向城镇的迁移, 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导向的。认为在城镇里能够有更多的机会, 比起在农村专干农业的话能够赚到更多的钱, 这是迁居城镇的主要动力。另外, 小城镇各项设施相对农村比较完善, 比如子女教育、老人医疗两项也是形成这一趋势的部分原因。

(三) 乡镇工作人员县城居住的成因分析

具体分析X、Y两镇公职人员的居住情况, 也能发现较为明显的区别。X镇镇区较小, 全镇34000余总人口中只有2800余名非农人口, 城镇化率 (按户籍人口计算) 仅8.2%;而Y镇镇区较大, 全镇44000余总人口中有11700余名非农人口, 城镇化率 (按户籍人口计算) 达到26.5%, 各项基础设施均较X镇完善。因此, X镇44%的公职人员选择到县城居住, 远高于Y镇的7%, 甚至X镇中就有3%的人选择到Y镇居住 (见图6) 。

另外, 笔者对在县城买房居住且至少有一方工作地点在下辖乡镇的住户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问卷调研, 共获得有效问卷30份。问卷主要涉及到购房意愿、购房资金来源、交通影响等。其中有一题是“为什么要由乡镇到县城来买房”, 列出了几条促使他们来县城居住的因素, 依被调研者选择的比例排列 (见图7) :

从调研可看出, 生活便利设施、子女教育、文化休闲、医疗卫生、小区环境是促使人们到县城来购房居住的五大因素。尤其是生活便利、子女教育、文化休闲这三条, 分别有63.3%, 56.7%和46.7%的调研对象把其选作自己到县城居住的原因之一。尽管这一部分人每天的交通时间平均在1.5小时左右 (多为乘坐公共汽车) , 但他们中的大部分认为相对于其他方面生活质量的提高来说, 这点时间可以忍受。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 得出以下三点关于县域居住“逐级上移”现象的基本结论。

(一) 由村庄到乡镇、再到县城居住“逐级上移”的现象在本次调研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本次调研从8个村庄、2个乡镇、1个县城中获取的数据发现, 农户的居住有向上流动的动力。距离较远、经济状况较差的5个村庄均有外迁到乡镇乃至县城居住的现象, 而距离较近的村庄, 因为其处于“泛城镇”的范围内, 不仅能够享受到城镇的一切便利, 而且更具有一般城镇居民所没有的土地、优美环境等好处, 这才是他们不外迁的原因。

而在乡镇工作的人员, 也有很大一部分 (本调研总体数据比例20%) 的家庭到县城居住, 在某些基础设施较差、辐射力不是很强的乡镇, 更会超出这一比例。

(二) 追求更好的生产条件及生活居住环境是“逐级上移”现象的主要原因

从调研中可以发现, 贫穷村庄村民向城镇迁徙的主要原因是寻求更好的“营生手段”, 以获得相对于传统农业更多的经济收益, 同时乡镇的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也与远远好于村庄, 这是他们选择到乡镇居住的主要动因。而根据对在县城买房居住在乡镇工作的家庭的问卷, 县城较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 在生活便利性、教育、医疗、文化休闲、生活环境等各个方面吸引着他们来到县城居住。两方面的调研均表明, 对生产条件与居住环境的更上一个层次的追求促使他们在居住地的选择上“逐级上移”。

(三) 基层城镇的“积聚效应”与居住的“逐级上移”互为前提、互相促进

部分农民由村庄转移到乡镇居住, 部分乡镇工作人员由乡镇转移到县城居住, 这两者背后都有着共同的根本原因:即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积聚效应开始在西部农村地区发挥作用。

城市经济相对于传统农业具有巨大的优势, 城镇工作的收益远远高于乡村种养殖生产的收益, 在本调研中, 几乎每个农户都表达了种植粮食收益较低的想法。因此在农村出现两种现象:一是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 从事农业生产之外的其他行业, 以期获得更大的收入, 这形成了农村的“空心化”;另一个甚至可说是“空心化”现象发展的更进一步, 也即是本次调研所主要关注的, 各项资源向各级城镇积聚, 促使贫困村庄相对富有的农户纷纷外迁到城镇, 参与到城镇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的进程中, 并在此进程中获得自身的利益。乡镇工作人员上移到县城居住, 也体现了城镇的积聚效应对他们的吸引。城镇化进程中, 县城是县域范围的发展龙头, 经济、人口向县城的聚集促使了各项基础设施、文化设施、商业氛围的进步, 而基础设施、文化、商业的进步又进一步增强了在其在全县范围内的吸引力, 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向县城积聚。而居住的“逐级上移”则使得人口向县城、乡镇进一步集中, 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积聚效应进一步得以放大。

根据以上结论, 提出以下三点以供讨论。

1. 该现象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县域城镇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吴良镛教授多次倡导建立“区域城镇体系”, “统筹城乡发展, 完善城镇化进程”, “发展县域经济, 促进县域整体发展”, 并且提出了“县域城镇化”构想。本文通过调研, 明确了在修文县的范围内存在以下的事实:广大农村基层, 除了存在人员前往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大城市的跨省区市流动, 促进大城市的城市化之外, 普遍地存在乡村人口在县域范围内的流动以及向“县城—中心镇—镇”的积聚, 并且这一积聚过程所发挥的作用正在逐渐凸现。

这一积聚过程, 正是说明“县域城镇化”实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一方面, 县是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基层治理的基本单位, “农村、农业、农民”关乎国家运行的根本, 地位非常重要, “县域城镇化”能够保持农村地区的稳定, 并且减轻大城市地区过度城市化的压力, 其在整个城镇化进程当中尤为必要;另一方面, “县域城镇化”依托于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 并以县域整体发展为诉求, 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县域城镇化”提供了可能, 对县域内城乡的统筹发展、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能够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 加强县城—中心镇—集镇对于广大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构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已成必然趋势。

2. 加强基层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人口能力, 使基层城镇成为农村地区的“造血库”与“发展核”。

此前, 针对落后地区的农村发展, 采取过集中劳务输出 (出省打工) 、专项扶贫款等方式。不过俗话说“远水解不了近渴”, 且单纯的“输血”促增长的方式很难形成持久的发展动力。因此, 针对较落后农村地区的发展, 作者认为优先发展一批基层城镇, 发挥其根植农村、贴近农村的优点, 加强其“造血能力”, 在城镇形成一大批发挥当地特色的能够延伸至农村的产业, 增强其对农村地区的辐射作用。通过加强以县域为单位的发展, 注重发展县域经济, 注重“城—镇—村”体系中的产业布局等, 实现由基层城镇带动的农村区域“内生”式的发展, 从而带动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

3. 加强对农村地区尤其是基层城镇的基础设施投入, 促进“县域城镇化”,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调研表明, “逐层上移”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是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而便捷的基层交通系统能够大大加强城镇与农村的联系。因此, 在“县域城镇化”的进程中, 需大力加强对于农村地区尤其是基层城镇的基础设施投入, 包括交通运输等工程型基础设施向乡村的延伸, 教育文化等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服务均等化, 以加强城与乡之间的联系, 实现城乡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促进县域内产业吸纳能力的提升, 同时也让全体民众能够享有更好的生活服务。让整个农村地区的人民“安居”且“乐业”, 以城乡人居环境整体发展来统筹城乡建设, 实现整体的协调发展。

摘要:笔者根据2008-2010年间对贵州省修文县的实地调研数据, 着重研究了“村庄—乡镇—县城”三个层级的居住现状, 总结提出我国农村地区“村—镇—城”、“逐级上移”的居住模式, 即村庄中富有阶层转向乡镇居住, 乡镇中富有阶层转向县城居住。在此基础上, 作者对产生这种模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进一步讨论了农村地区的住房保障、基础设施、文化建设等新需求。

参考文献

[1]安新固, 吴金腾.关于当前农村人口流动的调查和思考[J].决策咨询通讯, 2008 (01) :80-86.

[2]窦效民, 顾绍梅.人口流动与社会政治稳定[J].河南社会科学, 2002 (03) :62-65.

[3]王天营.农村人口流动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基于一个村庄调查的思考[J].中国统计, 2007 (11) :13-16.

[4]吴良镛, 毛其智.关于我国中等城市发展问题的探讨——兼论京津冀地区中等城市的成长[J].城市发展研究, 2004 (06) :51-52.

[5]吴良镛, 吴唯佳.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探索与建议[A].顾朝林.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第1卷第2期)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8:14-15.

[6]吴良镛.中国城乡发展模式转型的思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30-31.

[7]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发展趋势论[A].吴唯佳, 武廷海.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第3卷第3期)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1-14.

创新经济:“村发展”攻略 篇8

在中关村发展集团媒体见面会结束后,他热情地与各路记者交谈,并坦言,“要发信息,电话可是接不过来哦。”

半小时前,他刚刚完成了示范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股权投资和创新合作的签约仪式。沉甸甸的果实,传递着他的快乐。萦绕于心的喜悦爬上他的眉梢。

而坐在于军身旁的最亲密无间的搭档——集团总经理许强介绍说,此次签约举足轻重:是践行“三个北京”和建设世界城市的大战略;是建立目标清晰、有制度安排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路线图的大转化;是建立从要素聚集、聚合到聚变的创新资源统筹运作平台的大整合;是开创以“四个一批”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的大发展。

与此同时,记者还细心地发现此次中关村发展集团的简称也由此前的“中发展”演变成“村发展”。中关村管委会李石柱副主任亲切地把其唤作“村发展”,“中发展”似乎易让人误以为是中国发展集团,而村发展似乎更加顺理成章,贴近中关村人感情。

值得一提的是“村发展”将代表政府,5年安排300亿进行重大产业化项目股权投资,支持重大产业化项目、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成长性的企业。

以往,中关村的一系列重大活动都会放在核心区举行,而此次移师京西无疑增加石景山园的曝光率。这从主管石景山园工作的石景山区李艳副区长从容走进会场的喜悦神情中得到验证。

作为东道主,匆忙而过的她不失时机地和记者握手言欢。

“村发展”转化路线图

渐渐地, “村发展”在中关村呈现出她的无穷生命力。引项目,促产业,抓金融则是其三大拿手好戏。

在于军看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就是要建立目标清晰、有制度安排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路线图。

为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着力抓好一批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工作要求,中关村管委会将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工作作为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主要抓手。大力推进重大成果产业化工作平台体系建设。

而中关村发展集团则成为了加快重大成果产业化的一套工作机制的有力抓手,引进和转化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规模化前景的成果,促成了一批重大项目落地。

当记者尝试理解“村发展”集团对中关村所能产生的影响时,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无疑是最好的向导。

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为此建立了四项工作机制。一是建立挖掘重大科技成果的六大渠道。

在他看来,应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举办中关村科技沙龙、发挥中国技术交易所作用等,建立了高校院所、海外高端领军人才、中央在京企业和军工集团、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跨国公司和境内领军企业、国际一流实验室等六大渠道,深入挖掘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建立备选项目库。

在完善项目评价筛选机制方面,郭洪倡议建立专家库,由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973、科技支撑计划等专家。以及中关村企业家顾问委员会成员等对备选项目,进行技术、市场、团队、管理等综合评价,筛选出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产业带动作用强的项目。

“市级财政5年统筹安排300亿元,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为重大项目落地提供资金支持,带动中央和市属企业、战略投资者、创业投资机构等社会资本投入则旨在建立项目落地机制。”在财政支持下,郭洪提出了充分发挥北京市重大项目联席会集中决策、统筹支持的作用。组建项目联合工作组,指派专人全程跟踪协调,加快推进项目落地的举措。

而如何做好项目落地后的持续服务,也成为郭洪关心的一个问题。“支持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采用担保融资、信用贷款、引入创业投资和战略投资者、到代办系统挂牌和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等方式,持续融资和发展。”

在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廖国华看来,实施对核心人才的股权激励、加大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产品的政府采购支持力度、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承担单位享受“十百千工程”企业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则起到加速器的作用。

“村发展”运作大平台

记者了解到,引进重大项目和统筹产业布局是中关村发展集团首要任务。

“以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区域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建立起创新成果的主动发现机制;以政策集成为优势,以平抑产业化成本为突破口,建立起高效率、低成本的新型产业培育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本纽带为调控手段,建立起规划布局合理的产业化机制。”

董事长于军强调,中关村发展集团将以政、产、学、研、用、金高度互动为着力点,通过三大转化机制的创新,为国内外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北京提供全方位服务。

“大力支持以需求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资源效率,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增长能力,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为实现大整合, “村发展”将建立从要素聚集、聚合到聚变的创新资源统筹运作大平台。

总经理许强告诉记者。集团将充分利用好政府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股权投资资金等手段,积极服务于各区县、各园区的产业发展,重点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重大成果产业化,推动重大项目在京落地。

据了解,中关村发展集团将力争实现对中央、北京市和各区县三级资源的整合;实现从创新成果到创新产业集群的产业化链条各环节资源的整合;实现政、产、学、研、用、金各类型创新主体资源的整合,形成创新资源统筹运作的大平台,服务于创新活动的开展,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

“在政、产、学、研、用、金各创新相关主体中,科技金融是最关键的环节。”于军告诉《中关村》记者,为此,中关村发展集团第二项任务就是统筹融资,探索建立起与创新相匹配的金融支撑体系,解决科技与资本结合的问题。

“集团将代表政府,进行重大产业化项目股权投资,支持重大产业化项目、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成长性的企业。”

在会议现场。许强表示,集团将把国有资产资本整合起来,并通过引进战略投资、发行中期票据及企业债、信托计划。上市等方式增强集团融资功能,与政府、银行等机构一起建立多渠道、多层次、以风险投资为主的投融资体系,将社会流动资金转化为风险基金,用于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使其真正以资本的面貌与高新技术相结合。

通过政府资金整合,社会资本的进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都将从中受益。通过对目前已经成功落地的典型项目进行剖析,中关村发展集团还初步总结出了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

业化的几种有效方式。

于军说,发挥政府股权投资的引导作用,促进国家战略核心技术产业化、政府股权投资与国企战略投资相结合。依托行业龙头企业产业化组织能力优势、政府股权投资发挥天使投资人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化投资平台作用,做好保障和服务,加快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

重大项目落地为安

记者了解到,此次首批签约的股权投资项目,都是自主创新、在国内外具有领先优势、具备产业化条件的重点项目。其中,中科院光电院和中视中科公司的激光显示大屏项目,是继黑白显示、标准彩色显示和数字显示后的第四代显示技术,是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关键战略,是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高技术基础产业,它将为显示行业带来一场革命。

北京中视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贾中达接受《中关村》采访时表示,中关村发展集团通过对中视中科的支持。会在北京形成激光产业基地,会提升国内激光显示产业的总体水平,对该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上下游企业的发展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另外,京联云公司手机中间件项目、国智恒北斗电力全网时间同步项目和清华大学新型镁离子抗衰老药物项目也都属于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领域,具有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具备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和条件,符合国家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具有良好的成长潜力和市场预期,同时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

“京联云先期目标是联合国内知名手机硬件设计公司开发低成本智能手机终端。

京聯云软件首席执行官庞宇征向《中关村》杂志介绍了京联云与“村发展”合作的初衷。他说公司后期将长期捕捉运营商和用户的移动互联需求,结合技术进步和最新的市场理念,致力于成为最大的个性化定制移动智能终端的操作系统和中间件供应商。

“国能风力发电公司的兆瓦级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参加了上海世博会。据我们测算,国能风电公司有望在五年内发展成为产值过500亿、利润过百亿的大型企业。”

国能风力发电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大龙告诉《中关村》杂志,目前公司兆瓦级垂直轴风力发电样机已正式下线,首批将运往张家口张北县风力发电厂进行发电运行试验,后续也将在北京选择适合的风场进行有关试验,该产品未来两年的订单已被国家电网公司和欧盟有关国家全部订购。

总经理许强是怎么想的呢?他表示,集团拟就对国能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的投资启动尽职调查工作,对其所提供材料进行进一步的核实,并对公司的历史、技术、产品、市场和经营等方面做全方位的调研和评估。作为“村发展”集团总经理,他以令人愉悦的谦逊展示他对工作令人印象深刻的负责态度。

记者了解到,签约战略投资合作意向的1 0家企业,均注册在中关村示范区内,其中有8家是深交所“三板”企业,分布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国家大力支持的新兴行业及公共管理服务领域,在行业细分市场上占据较大份额,主营业务清楚、发展战略明确,具有较高收益率和成长性。

“2009年9月,国家正式确立天地互备、以北斗为主的电力授时体系。随着我国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全面实施及电信等其他行业的授时需求,初步估算北斗授时体系产值规模近千亿元。”

北京国智恒电力管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吕建光接受《中关村》采访时强调,中关村发展集团作为战略投资人进入公司这些企业,将对我们公司完善治理结构、获得持续的资金支持和服务产生影响。

许强告诉记者,对上述公司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符合北京市产业发展政策要求;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对鼓励中小高成长性企业的发展能够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

中关村发展集团高度重视与在京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与清华、北大、中科院、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重大项目筛选和落地服务上进行全面合作。

上一篇:一缕书香散文下一篇:免费广告摄影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