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区域经济发展(共8篇)

区域经济发展 篇1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但是全国范围内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很不均衡的。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针对每一个区域而言,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它能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维持区域经济稳定以及提高区域人民的生活水平。除此之外,区域经济政策还能优化资源的配置,使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益更高。本文就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展开阐述。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区域政策;影响分析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并不能有效对每一个区域的经济进行调控。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制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更需要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控。若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逐步解决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区域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区域经济政策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概述

(一)税收政策

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众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税收政策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是国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包括消费税、增值税、所得税等等。就某一个区域而言,区域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更为明显。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制定出适合区域发展的更加细化的税收政策十分重要。比如,针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部门,对其征收高税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发展,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对中小企业积极扶持,采取减免税收的政策,减小对区域中小企业的发展压力等等。区域税收政策是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强有力的手段,能快速的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作用。

(二)投资政策

投资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很大,它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包括投资领域投资领域、投资方式、投资质量标准、投资财务标准等问题。政府的投资政策主要体现在对基础实施和对企业的投资上,但是对于不同的地区,政府应该采取不同的投资政策。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区域政府要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区域的投资,完善其水电供应系统,加大对交通运输建设,还要加强对公园对娱乐场所的投资,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为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对企业的投资,要合理分配其投资的区域,政府应首先考虑对经济不发达区域的投资,拉动其经济发展;还要确定对区域的投资项目,要依据区域的资源情况,包括人力资源情况和自然资源情况,选择适合该区域发展的投资项目;对于区域不发达的产业类型,对于区域的投资可以首先考虑发展该区域的该类产业,让区域的产业类型能够多样化。

(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转移支付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政府的财政资金的单方面的无偿转移,是二级分配的一种手段,是减小经济发展差距的一种手段。包括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等等。转移支付有三种模式,一是自上而下的转移支付,二是横向转移支付,三是纵向和横向混合使用。在纵向上,一级政府针对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转移支付的力度也不尽相同。对于区域经济落后地区,政府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给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充足的财政支持,让区域经济发展有充足资金作为发展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有足够的动力;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基于其有一定的财政基础,可以减小对那些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否则过多的财政资金容易让经济发达区域滋生懒惰情绪,没有足够的生产积极性。在横向上,可以由经济发达的富裕地区向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纵向和横向结合的模式就要综合各区域的具体经济情况进行财政转移支付。

二、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区域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收入分配和经济结构都具有调整作用。首先,区域税收政策直接影响投资,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在经济不发达的区域,区域政府通过对外来投资者实行税收优惠,降低其投资成本,获得更多收益,能够有效吸引投资者对本区域进行投资,促进该区域的企业产生发展;对本区域中小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减小它们的发展压力,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经济发达区域,各类企业密集,有许多高污染的区域,区域政府应适当提高对其的税收,控制这些污染环境企业的发展,改善区域的环境,给区域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不同区域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的税收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区域经济、区域企业的协调发展。

(二)区域投资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投资能有效缩小区域经济的发展差距,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投资,可以逐步使其经济实力加强,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让我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人们的收入差距。区域投资政策是对生产要素的一种分配,它可以改善生产要素不足区域的要素拥有量,使要素过剩区域的要素重新分配以达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对区域的基础设施投资,尤其是对交通运输的投资,便捷的交通使得各区域的经济交流更加方便频繁,用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去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完善,可以吸引投资者这对本区域经济投资,带动区域的经济逐步发展。对区域工业企业的合理分配投资,即加大对区域落后地区的企业投资,减少对发达地区的企业投资,能有效改善落后区域的工业发展状况,增加该区域的就业量,促进经济发展,避免发达地区对工业和经济的垄断,缩小收入水平差距,维持社会稳定。

(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能够有效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缩小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先富区域带动其他区域后富,实现经济发展的公平机制,包括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的公平,经济发展机会的公平,还有各区域人们收入的公平。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能保证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政府对区域的转移支付带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能够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拥有雄厚的财政基础,使得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增强。财政转移支付使得资金在各区域间得到合理配置,特别是富裕地区对贫困地区进行的财政转移支付,使得资金在区域间流通,发挥其更大的效用。

三、结束语

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某些地区经济的发展繁荣,而是全国地区均衡和共同的经济发展。区域政府根据各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制定符合自己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区域经济政策,才能对各区域的资源么进行科学合理的调配。随着区域经济政策不断实践完善,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将会日益凸显,合理的区域经济政策不仅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对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于诗琦。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国商贸,,(28):165―166。

[2]江世银,杨伟霖。论区域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06):65―68。

区域经济发展 篇2

1.1 区域资本市场的概念

区域资本市场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融资期限在一年 (不包括一年) 以上的金融工具交易所形成的市场。区域资本市场的期限长、借贷量大、风险高、收益高。区域资本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资本支持、品牌提升、战略并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2 区域资本市场的共同特征

首先, 在区域资本市场中, 经济发展水平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旗鼓相当, 有明显的区别特征表现在整个资本市场中;其次, 在区域资本市场范围内, 出发点要主要以生产的地域分工和交换贸易的全局背景主, 具有明确的区域战略主导产业、产品链, 对于本地区的产业机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可以依靠主导产业来进行带动。同时, 以主导产业为核心, 对相关产业及产品进行发展, 从而使得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连锁效应得以实现。此时, 区域资本市场起着资金融通、资本运营、产权流动的关键作用;第三, 在统一资本市场中, 区域资本市场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区域经济一体化被推动的同时也使得全国经济一体化得到了推动以及整个经济发展速度也得到了加快;第四, 对于促进地区性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区域资本市场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我国发展区域资本市场的必要性

首先, 我国国情需要发展区域资本市场。在市场经济中, 区域内活动的资本资源流量越来越大, 且区域特色也比较明显, 从而使需要通过区域资本市场来引导经济发展。我国经济的增长也逐渐地从产业推动型转化为资本推动型, 而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也越来越显示其巨大的活力, 当然资本市场也是如此。

其次, 社会进步、社会分工需要发展区域资本市场。在资源、科技发展水平或者在经济社会中我国各地区的差异都较大, 那么要以相同的模式进行发展必然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3 区域资本市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首先, 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转换可以通过区域资本市场的建立而快速、有效的完成, 从而使得区域内的主导产业链和经济增长级能够迅速的形成, 并且也使得区域经济的共同高速发展得到了加速;其次,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 区域资本市场在自己的分工体系、完成市场定位形成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区内的合理利用资金、有效避免重复投资, 区域资本市场对其具有促进作用, 而且还能够促进合理分工协作, 从而使得那些低级别的竞争性内耗能够得以防止;再次, 区域资本市场的成熟运作, 不仅会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且它是强化市场机制的主要途径;最后, 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能够通过资本市场的创新和发展形成, 从而使得资本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得以提高。

4 完善我国区域资本市场

4.1 完善我国区域资本市场的基本原则

4.1.1 开放性发展的原则

区域资本市场的运行首先要对区域内外的联系有利, 要能够促进区域内的开放和区域内的横向联合与协作, 并且还要对区域资本市场中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有促进作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的限制和束缚受到了全球化商品生产的影响。因此, 区域资本市场在促进经济发展的时候要对不能超过市场容量的限制给予考虑, 从而在发展区域资本市场时把资源开发和市场开拓结合起来。

4.1.2 总体最优原则

发展区域资本市场要受到宏观高层政策法律法规和低层次经济发展区域状况的限制, 同时还要受到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限制。区域资本市场是一个开放性的市场, 需要与其他区域资本市场进行合理的分工协作与磨合, 因此, 在空间上各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资本市场与全国资本市场最大限度相适应, 在时间上, 区域资本市场的优化表现为一个整体。因此, 对区域资本市场优化问题的分析不能只从某一时点或者某一阶段进行。而是对其分析需要从区域资本市场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来进行, 那么这就需要区域资本市场在发展过程中要追求总体最优。

4.1.3 发挥区域经济优势原则

对于商品经济来说, 发挥区域经济优势是客观要求, 区域资本市场要想发展就不能脱离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区域内发展何种产业、形成怎样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由区域社会经济基础条件决定的。区域资本市场形成和发展最重要的条件和基础就是区域内各种条件的有机结合。因此, 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能够把同一产业或者同一产品在不同地区生产费用的区间差异和同一地区不同产业部门经济效益水平的差异体现出来。

4.1.4 协调发展原则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 效率和公平原则是一对矛盾, 主要表现如下:提高区域经济效率, 就可能扩大区域间经济差距, 而人为的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又可能降低区域经济效率。提高区域经济效益是发展区域资本市场的首要目的, 进而使得全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得以提高。发展区域资本市场, 首先要服从区域内和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目标, 其次对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能够承认并最终, 再次对于效率和地区平衡发展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协调好。

4.2 完善区域资本市场的建议

4.2.1 强化资本市场发展的创新精神

首先, 要树立大市场观念。一般来说, 极强的流动性和地域的淡化性这两者特性是资本市场中资本所具有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就是实现全球一体化, 在国际资本方面, 已经具有了以下特点:流动领域拓宽、流动速度快、规模扩大;在国内资本方面, 通过资本市场可以对更大范围的资金进行运作, 已经没有了边界和地缘的限制。其次, 树立不断创新的观念。

4.2.2 资本市场发展创新的制度环境的构建

第一, 加快体制改革步伐。主要就是把改革速度的快与慢的关系、改革的点与面的关系、改革质量、内容和数量、形式的关系、整体改革与局部改革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就行。第二, 加快企业主体的制度建设。第三, 加快适应资本市场发展创新的宏观体制环境建设。第四, 利用和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 促进体制改革创新。第五, 加快资本市场的监管体制建设。在资本市场制度环境建设中, 对区域资本市场的监管体制建设的改进以及对资本市场发展的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4.2.3 增强资本市场发展创新的政策推动力

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必然会框定一个区域性资本市场的政策制定、实施以及创新等行为。区域资本市场的政策创新就是要根据本地区以及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 对资本市场发展规律、发展趋势、发展阶段进行充分考虑, 从而对有限的政策、条例和法规进行实施。

4.2.4 在竞争中加快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

对于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各区域资本市场都应该能够适应, 各地域资本市场都应该培育、并购与重组以及发展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企业主体, 都应该对资本市场的至高点进行抢占。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在竞争中, 各国资本市场都在互相交流和作用。对于这个大的体系, 区域资本市场应该积极地参与, 然后把先进的资本运行机制和管理方法从这些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中学到手, 这对于区域资本市场的健全和完善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5 结语

总而言之, 发展和完善区域资本市场, 有利于促进资本的积累和转化, 能够把目前困扰许多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很好地解决, 从而使得区域内企业的市场化进程得到快速的发展;发展和完善区域资本市场, 还能够拓宽区域内各类企业融资渠道;发展和完善区域资本市场, 对于调节和改善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从而能够很好的合理利用资源, 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和完善区域资本市场, 对于我国各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能够得到协调和平衡, 进而对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经济的持续增长, 将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资本市场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事实上, 我国有些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必须对现存的区域资本市场进行完善。本文主要对区域资本市场、我国发展区域资本市场的必要性、区域资本市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完善我国区域资本市场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资本,区域资本市场,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杨晓丽, 孙云辉.经济增长与区域资金流动的关联性——基于中国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J].理论探讨, 2009, (02) .

[2]胡明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思路探析[J].辽宁经济, 2010, (08) .

区域经济发展 篇3

远方出版社出版的《区域经济崛起的路径探寻》一书,内容立足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经济发展的现实,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提出了大胆设想和创新思维,虽然只是阐述了一个“点”,但由点及面,由小见大,由局部到通盘,由微观到宏观,对区域经济建设进行了具有创新性和指导性的有益尝试。

从全球来看,自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以来,经济发展战略日益成为国家和地区事务的重心。政治家(官员)试图借此实现自己治国和治理一个地区的抱负,而普通民众则希望由此带来新的福祉。如果把经济活动比作阿基米德所说的地球,那经济理论就是一个支点,而那个撬动地球的杠杆,无疑就是经济战略。分析此书,不难看出,立足于巴彦淖尔市区域经济崛起的基础理论和总体战略,就是那个支点;适时对路的经济发展战略,就是那个撬动经济崛起的杠杆。

该书对区域经济路径的探索远不止这些,如果说上半部分是对区域经济的理论分析的话,那下半部分就是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所进行的探索与实践。不可否认,此书的理论论证是严密而周详的。而书中提到的“三七战略”正是巴彦淖尔市对区域经济理论崛起的最佳路径。实践证明,他们的路子是对的。

所谓“三七战略”,是指打造区域经济崛起的“七大战略产业”,建设区域经济崛起的“七个特色园区”,实施区域经济崛起的“七项战略措施”。

尽管巴彦淖尔市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崛起不能再依赖以往传统的“大而粗、短而旧、单而耗”的资源消耗型发展路径,必须实施产业链构筑,并发展循环型经济体系。针对区域经济特色制定了起龙头作用的“七大战略产业”,分别是金属冶金及下游产品深加工产业、煤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电力产业、规模化种养殖业和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

根据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分别建立了“七个特色园区”,分别指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磴口县工业园区、杭锦后旗工业园区、乌拉特后旗青山工业园区、乌拉特中旗甘其毛都口岸加工园区、五原县工业园区、乌拉特前旗工业园区。并在此基础上,引进并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按照“一条主轴线、三条次级轴线”的城镇体系框架,进一步完善城镇空间布局,提高城镇在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带动和集聚能力,逐步实行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七项战略措施”是区域经济战略的重要战略支持,为构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七项战略措施”分别指“招商第一”战略——招商引资信息、网络、队伍、政策体系建设措施;“水源优势”战略——节水农业、储水工程和水权置换措施;“筑巢引凤”战略——硬软件建设的措施;“向北开放”战略——加强国际合作,尤其是与蒙古国的软便件建设措施;“经济人才”战略——政府行政效率提升和经济干部培训措施;“服务集聚”战略——建设服务集聚区的行动措施;“生态环境”战略——节能减排行动措施。

区域经济发展 篇4

教材:张秀生,《区域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第二章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经济发展观的演变

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条件分析

一、区位条件

二、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的界定 2.自然资源的特性

3.自然资源利用的特点和类型 4.区域自然资源优势评价

三、人力资源

1.人口在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两重性 2.人力资源的概念 3.人力资源的特点

四、制度环境 1.硬环境与区域发展 2.软环境与区域发展

五、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人口、资源、制度环境

第二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1.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及配第的观点 2.亚当·斯密的观点:五因素理论 3.大卫·李嘉图的观点:资本积累 4.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力的发展

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1.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2.索洛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3.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4.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理论 5.新经济增长理论

三、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 1.需求的拉动 2.供给的驱动

第三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1.大推动理论 2.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3.平衡增长理论 4.其他均衡发展理论

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1.赫希曼的理论 2.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3.增长极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对策论文 篇5

一、我国已经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转型期

当今,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更多的重大挑战,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经济发展转型期。从中央到地方,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直接将经济发展放到了各项工作的首位。这里的条件允许范围包含着各项规章制度的允许,也包含着生态环境的发展需求、社会公众的心理状况、技术利用等的允许,是一个保证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凡超出此框架的行为虽能引起经济的临时性发展,但必将会产生十分严重的经济发展后遗症。在我国,不论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落后地区,环境的治理与经济发展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现象,这已经是近40多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党和国家一直注重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但是在实际的社会运作中,存在地方利益或小团体利益占上风的事实―――宁愿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也要保证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造就了手中有钱、人人幸福指数持续下降的局面。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依然存在互制性,但由于政策得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均在可控范围内。我国虽然也强调环境保护,但彻底实施环境保护优于经济发展的方式,还是从近几年治理雾霾开始,加上许多诸如人工成本的持续上升、人们的生活观念的转变等因素,大大刺激了我国的经济转型。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依然是一个突出问题。我国的经济政策一直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让先富带动后富。可是,我国东、中、西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等的差距随着整体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变得越来越大。这些差距不仅开始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而且有可能威胁到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建立。

2.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依然尖锐。几十年前,经济落后、技术落后……许许多多的落后,为了某些需求,导致了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急剧恶化的社会发展局面的出现。现如今,经济总量已经是过去的许多倍,虽然经济增速放缓,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发展速度仍处于高水平。环保技术、治污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是,环境的改善和发展与经济发展矛盾依然尖锐,这就值得国家的相关部门进行思考、研究、引导。

3.城乡差距加大,城市化进程依然高速前进。城市是经济的发展核心,农村是经济的基石,二者相互促进,是社会发展的伙伴。但是,城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参与者,他们进入城市有着形形色色的原因,但可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城市经济好,工资高,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二是城市的生活环境好,交通、银行、超市、学校等等均超过了农村;三是农村就业困难重重,甚至除了务农,无所事事,而城市有许多的就业机会;四是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更为严重,有的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诸多因素,造就了我国持久的城市化进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的消亡。据有关机构统计,近,我国每年约有600个村庄消失,已经超出了社会发展的正常合理区间。究其原因,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了许多多多的不良社会发展现象。虽然,党和国家已经认识到区域经济发展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但仍需在政策机制上进行约束与引导,以促进我国社会的整体健康发展。

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研究

下大力气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地区协调发展,是中央和各级政府长期坚持的全部区域发展政策的基本指导方针和基本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伟大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

1.利用政府公共投资缩小区域发展差异。公共投资一般被界定为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形成的固定资本,由于有政府不能在微观层次上直接介入企业活动领域的特定认识,这些政府投资往往被限定在特定的公共服务领域中,因此这些资本被称为公共投资,也被称为政府投资。公共投资是政府调节经济的主要工具之一。政府公共投资可以在局部范围内刺激区域经济发展,也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利用政府公共投资,可以给区域经济发展搭建快速发展平台,不仅使投资本身刺激消费需求,活跃经济增长,还能大大降低民间投资的风险,使其他的民间资本进入区域经济发展框架,多维度地促进经济腾飞。

2.实施政府优惠政策引导下的全民发展方式。经济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内存在和发展的,与政策环境密不可分,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适当出台鼓励性的投资经营政策是各个国家经常采用的手段。在我国,有关促进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政策文件较多,但多是宏观指导性的,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漏洞。政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可以参照我国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制度进行,享受优惠条件的企业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如是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否具有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否具有较高的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企业总资产和销售额成长性指标是否呈现高态趋势等。在优惠政策上可以有地方政府的现金奖励,也可以有所得税常年减免;可以有增值税部分比例返还,也可以申请无偿研发经费补贴;可以在贷款或利息给予优惠,可以在购买土地价格方面给予优惠等。

3.优先发展循环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是一个行政的表述,包含着环境友好型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的取向和特征。经济增长本来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的福利,是人本主义必然的逻辑,但是幸福、福利有短期和长期之分,局部和全局之别,持续和不可持续的不同,为了短期的利益污染环境是与绿色经济取向背道而驰的非人本主义的虚幻增加,可以把环境友好型的经济模式称之为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可以促进或制约经济的发展,但两者存在正比例相关关系,这就导致了许多地方经济发展同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有的地方空气污染、水土污染很严重,几乎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所以,优先发展无污染的绿色经济实体,让他们承担经济发展的关键点,才是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健康的唯一出路。

四小结

区位条件与区域经济发展 篇6

区位条件就是一个区位本身具有的条件、特点、属性、资质。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人类对自身场所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条件的好坏。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随之不同,例如,在选择工业区位时,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等一般是主要的区位条件;而在选择农业区位时,光热与温度条件、土壤条件、劳动力条件、交通以及市场条件则构成主要的区位条件。对一个地区的区位条件的分析,使得在选址和规划中,充分发挥该区域的区位优势,尽量避开不利条件。区位条件影响着某事物的选址,以及选址在某处今后的发展状况。

我主要通过分析《广州大学城选址布局的区位条件分析》《世界杯足球赛主办国区位条件分析》和《黔西南州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三篇文章,来探讨一下区位条件的选取与区域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前两篇主要是根据区位条件而进行选址的分析,后一篇则是根据黔西南州的区位条件分析它的经济发展,也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选址对于某一区域今后的发展状况。

广州大学城的选址主要是通过从宏观、中观、微观等角度对广州大学城的选址进行论证分析,认为将其布局于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小谷围岛及其以南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宏观层面上主要是通过南北方的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市经济、文化的差异的对比,发现北京的科教职能指数远远高于上海和广州,而经济方面,2000年上海和广州的GDP总量约为北京的3倍,这种南北方文化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谐调格局势必会影响全国经济、文化体系的建构与完善,广州建立大学城的必要性;中观层面上广州大学城选址小谷围具有多重区位优势,主要是从广州城市空间发展关系上,产业空间发展关系上和交通、文化、旅游网络体系的说明它的优势性;而微观层面上则是落实到了小谷围的具体用地条件,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充足的发展空间等区位因素。文章由大到小的来分析了广州建立大学城的必要性,以及具体选址在小谷围的优越性。就像电影镜头的由远及近,通过政策、交通、土地等清楚的分析了选择小谷围作为大学城的区位优势。

世界杯足球赛主办国区位条件分析,分析了世界杯举办国多集中于欧美国家的原因, 并以世界杯举办国德国为例, 对其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足球文化产业机制等区位条件进行分析, 由此提出科学的选择主办地和量力申办所需重点考虑的区位因素。在对德国的区位条件分析上选择了德国 3 个主要城市气候状况,通过一系列的数据来表明德国比欧洲北部和印度等国家更具有气候优势来举办世界杯;而在社会经济方面通过对德国3 个主要城市的环境污染状况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较低, 适合大运动量的足球赛事的举办。在足球文化方面同样的是通过德国多次获得世界杯冠军,论证着德国浓厚的足球文化;本文一大特色就是通过较多的数据的比较来论证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浓厚的足球传统及健全的产业机制是德国承办世界杯足球赛的区位优势。

区域经济发展 篇7

关键词:区域,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影响

制定经济政策是区域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 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经济政策能够有效地对经济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和配置, 通过对区域的经济关系进行控制和协调, 实现区域的经济发展目标。对于政府来说, 制定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则是对市场机制运行中产生的漏洞和缺陷进行纠正, 让区域经济稳步增长和均衡发展。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涉及很多方面, 包含财政、金融、产业、外贸等经济市场的方方面面。这些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1 区域税收政策

1.1 区域税收政策的内容和作用

世界上大部分的市场经济国家都会实施税收政策来作为自己的一种国家区域政策, 税收政策主要实施在一些政府期望能够更快更好发展的区域, 对一些企业进行税收上的减免以降低企业和公司运营的成本, 从而对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宏观调控, 这就是区域税收政策的核心内容。税收政策最大的优势就是税收政策具有选择性, 在税收政策的实施中可以做到有重点、有侧重地对企业进行税收上的优惠和限制, 这样实施税收政策体现政府经济政策意图的同时, 也可以有效地处理在区域经济中显露出来的一般的突出经济问题, 故而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例如, 对于一些经济发展不够均衡的区域, 可适当地限制发达地区, 防止发达地区在经济上的过度膨胀, 对次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进行政策上的鼓励, 以帮助此区域更加迅速的发展[1]。

1.2 区域税收政策的意义

对于一个经济区域来说, 税收是调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调整税收政策, 能够为一些特定的企业和公司更多的发展机会, 从而用更少的运营成本, 给他们迅速崛起的可能, 让他们能够担负起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责任;而且区域税收政策的制定不会对国家经济体系造成负担, 十分适合政府财政能力不高、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落后的国家。对于中央政府来说, 想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进行有效的控制, 实施合适的税收政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税收政策带来了如此多优势的同时, 也让税收政策成为了一项临时性的政策, 因而不具有经济政策的长期性。

1.3 区域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3.1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投资产生影响

税收优惠的直接结果就是企业税负的减轻, 企业运营成本的下降, 企业和投资人的收益也会更多一些。相反, 税收的优惠没有了, 投资者的收益也会减少。所以在税法统一的前提下, 对经济落后的地区实施税收优惠能有效地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 对于经济发达地区, 就没有必要再去实施这样税收上的优惠了。在一些国家希望经济能够更快发展的地方也要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 让区域内的企业有更多的发展机遇, 早日能够挑起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梁。在税收优惠方面, 区域税收优惠可以和行业税收优惠一起实施, 这样可以在保护行业竞争公平的前提下创造发展区域经济的条件。

1.3.2 税制结构影响区域财政

对不同的主体税种的实施也能够对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我国的一些落后区域, 自然资源丰富, 但是企业的管理落后, 效益也不好, 税制结构不以商品劳务税和资源税为主只会造成税源数量和质量的降低。故而税收收入也可以不受企业成本费用的影响, 这样对于企业财政的收入也是一个保证。在税制结构上以商品劳务税和资源税为主, 不仅能够减轻落后区域的经济压力, 还能够促进区域中各项事业欣欣向荣。这样的税务结构, 减轻了纳税企业的税务压力, 也解决了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 使得落后区域能够得到更大的经济优势,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也被有效地减小了[2]。

2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2.1 财务转移支付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为了解决中央和地方之间财政的不平衡, 国家实施了财务转移政策。财务转移支付政策的实施为区域间各项事业的均衡、协调发展创造了政策上的条件。在财务转移支付政策中最主要的就是区域补偿政策, 这种政策是世界各国解决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政策, 其原理是在控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对区域收入进行转移, 所以区域转移支付政策对区域内的经济调节是直接的, 而且被转移的收入被应用到社会福利和财政补贴中, 有效地缩小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财政转移支付的目的是提高贫困地区的社会福利, 让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高。

2.2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能够有效地抑制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而且对实现社会的公平, 解决了经济社会的“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合理的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能够形成一种区域内经济发达地区对经济次发达地区的援助机制, 提高社会服务的平均水平。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利于提高中央财政宏观调控的能力, 在进行财务转移支付的过程中, 地方政府得到了补助, 边缘资金得到了利用, 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 政府宏观调控的政治意图也得以体现。而且, 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能够活跃地方政府的增收节支, 让地方政府的经济循环更加合理。我国目前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大多不够规范, 地方政府过多地把财力花在税收和与中央的拉锯中, 无力发展经济, 这也是政府职能没有正确发挥的原因[3]。

3 区域投资政策

3.1 区域投资政策的内容

投资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国家对区域投资的分配能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助力。国家对区域的投资主要分配在社会基础设施和工业企业的布置上, 这两个方面是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部分, 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包含对交通运输环境的建设, 对居民供电系统、供水系统的建设以及解决居民住宅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建设可以让区域的投资环境越来越好, 更容易吸引到外界的投资, 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为区域的经济增长做准备。在工业企业的建设方面, 国家政策将重要的工业企业定位在一些区域的重点位置, 以图区域经济可以在工业企业的带动下迅速增长的同时实现共同发展, 对一些落后的、贫困的地区政府一般会加强投资的力度, 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实力, 控制住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 实现区域共同富裕。国家的区域投资政策对区域经济的作用不言而喻。

3.2 区域投资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投资是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区域投资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生产力的布局调整。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如果没有政府的投资, 经济上就会落后发达区域, 没有投资, 区域生产力也就得不到发展, 对区域的投资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必要前提。区域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另一个作用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投资包含着各种生产要素, 投资的对象包含人、财、物等, 这些生产要素受到投资的要求和配合, 区域生产力才得以发展, 对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进行区分投资, 自然能够有效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进行控制。而且区域投资可以将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的社会生产力, 可以满足区域对科学技术的要求, 让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各种商业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利用, 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就提高了投资的效益, 甚至, 投资还能对社会的再生产结构起到巨大的影响。区域投资往往能够帮助被投资的产业迅速发展, 只要投资的方向正确, 就可能促进区域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 并给一些薄弱产业也带来发展的机会, 这样企业内部的结构也就得到了改善。新的产业间的比例关系会让区域间的产业结构日趋完善、合理, 故而区域投资能够有效地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比例关系, 同时实现区域发展的各个经济目标。良好的区域投资不仅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实现区域共同富裕, 还能发展区域生产力, 实现政府区域经济资源配置的职能, 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目标, 完成科学技术到生产力的转化。

4 其他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1 区域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对于一个区域来说, 要想能够更快地发展, 实现经济的崛起, 就必须要拥有足够的资本, 这是经济发展最关键的基础因素, 往往也是制约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区域金融政策就是充分利用当前存在的信贷货币, 提高资源利用, 促进经济发展。故而金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金融专业本身就有分布不均匀的特性, 这就让区域金融的层次和形势更加复杂。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能够聚合资本的形成, 对经济发展产生一个强大的推动力, 还体现在对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了, 让社会资源的利用率更高。金融政策能够对经济的发展起到能动作用和调控作用, 所以, 区域金融政策的实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4]。

4.2 区域产业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产业政策指政府对产业进行保护、调整和完善参与企业、产业的运营活动以及对商品、金融、服务进行干预, 来调控市场形成和市场机制, 从而影响区域的布局和发展政策的总和。区域产业政策能够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 合理利用区域资源谋求最大区域效益;让区域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 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有效促进产业发展;加强对区域积极协调发展的调整和统筹,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 实现共同富裕。

5 结语

对于区域社会发展来说, 区域的经济能否如同预期一样迅速而又健康稳定地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问题。近年来, 我国不断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 区域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合理实施区域经济政策能够有效地减少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促进区域经济快速、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江.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和区域经济增长[J].财经问题研究, 2012 (02) .

[2]刘玉珂, 邝湘敏.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湖南省级数据的实证[J].经济地理, 2012 (01) .

[3]刘渝琳, 刘明.开放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优惠投资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J].世界经济研究, 2011 (06) .

区域经济发展 篇8

关键词:区域物流区域经济

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正在加速,区域经济已发展成为全球范围的新趋势。随着区域经济开发实践内容的日益丰富,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主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由简单的以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为主的静态研究转向为以发展过程和内在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动态研究,具体表现在越来重视区域内及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及相互作用规律。伴随着这种转变,人们对区域物流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振兴区域经济的重要内容,区域协同化则是区域物流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趋势。本文试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入手,分析现代区域物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探讨如何构建现代区域物流体系,对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内在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协同发展模式,谈点个人的认识。

一、构建现代区域物流体系的重要意义

1.区域经济发展与竞争的迫切需要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区域物流发展的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市场作用范围逐步扩大,呈现出区域→国家→全球的局面。这使得每个企业、地区以及国家都置身于国际市场大循环之中,通过各种经济纽带紧密连接而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企业间紧密的联系、依存性产生了供应链现象,即“未来的竞争不是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众多企业间、供应链间的竞争则共同构成了区域竞争。全球经济一体化同时加剧了地区间竞争,也凸现出区域物流体系构建的战略意义。

2.物流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体化的现代物流系统的形成,能促使以最优的速度、时间、组合实现商品生产、消费的转移,最大限度地节省流通费用。作为区域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现代物流对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共识,物流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经济的拉动和激活作用。现代物流的发展成为影响地区供应链体系之间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不容忽视的方面。通过生产、流通、消费的有机连接,加速社会再生产过程,现代物流已经成为构成现代供应链、价值链管理的载体和基础,直接影响着地区生产、销售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决定着地区商品流通的成本和效益,影响着消费者的满意度,进而涉及到企业以及地区的经济核心竞争力。只有在现代物流服务的支持下,区域经济活动才能够满足信息与商品的全球性快速流动和增长,才能够满足全球化资源竞争的需要。加强区域物流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振兴区域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市场化体制不断完善,国内经济发展已经呈现出区域特征,如“泛珠江三角”经济联盟就是典型经济聚集区域,这种典型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全国范围内经济聚集吸引、辐射、扩散的中心,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3.区域物流协同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整体物流效率的提高,无法单凭企业力量而实现,而需要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包括供应链协作、物流共同化等协同方式的物流协同已经成为现代物流运作的重要趋势。而且就整个物流产业而言,随着物流规模和物流活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物流产业日益朝着专业化、社会化;功能和服务的系统化、业务运作的网络化、管理手段与设备的自动化、区域上的全球化等方向发展。而产业内部的联合与合作,即物流企业间集约化与协同化发展则是满足物流产业衔接性、服务性、整合性、协同性的重要手段。

4.提升区域经济整体水平、强化城市联系的需要

区域物流一体化,则意味着突破行政区域划分的市场壁垒,打破条块分割,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可能促进区域产业链的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强化城市联系,优化城镇体系和城市布局。这就更需要各方、各层面区域物流协同,调整区域内部各经济聚集点--经济聚集带--经济腹地等关联体系的内部结构,构建科学的区域物流体系,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能。

二、现代区域物流系统理论分析

区域物流系统是在一定经济区域范围内,为有效达成以低物流成本向顾客提供优质物流服务的系统,是所在区域内众多物流环节和物流运作的各组成要素在物流运作机制的综合作用下,提高物流效率,获取物流利润为核心目标的区域性物流综合体系。构建区域物流体系的目的就是为有效达成在区域内所有企业在涉及物流活动的各个物流环节和专业物流企业的物流运作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达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

1.区域物流理论体系的构成

物流产业的特点决定了现代物流经济在空间层面上的运作和演化,涵盖了经济区域内资源开发、商品生产、成品运输和仓储直至废弃、回收的整个社会经济循环过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现代物流这一新兴的管理技术和经济组织形式,其内涵的不断丰富和扩展,区域内、区际间的物流经济运行的关联也不断增强。由此,现代区域协同物流理论体系主要应由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构成,是区域协同物流理论体系的重要研究内容。

2.区域物流体系的空间表现

区域物流体系空间层次可划分为:物流基本聚集形式;物流网络;物流经济圈三个层次。作为区域物流体系中的物流经济圈,应至少存在一个或多个物流经济发达且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物流中心城市和物流经济带,这是物流经济圈发展的核心和增长极。与物流中心城市和物流经济带相连的周边地区,则通过物流通道实现区域内经济发展的融合性和互补性,构成区域物流经济的一体化关系。作为物流经济水平较高的区域联合体,物流圈的形成是区域物流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物流圈的发展,则体现了物流经济活动由原始均衡状态到区域差距性分化,再到缓和差距的物流经济高级化均质过程。

三、“泛珠三角”区域物流体系规划与构建设想

1.建立“泛珠三角”区域物流发展规划的技术程序。根据上述区域物流系统理论分析,结合泛珠三角”区域实际,“泛珠三角”区域物流系统发展规划的技术程序可参照图1所示进行。

2.引入先进理念,制订“泛珠三角”区域物流发展规划。现代区域物流是从整个物流系统的总出发,通过统筹协调、合理规划、完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从系统总体优化出发,系统整合现有条件和资源,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的局限,按照“大物流”的思路进行物流的整体规划,实现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物流系统战略功能的重构。

3.结合“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特点和区位特点进行总体规划。依据区域经济学的原理,“泛珠三角”区域各省会主要城市定位于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并围绕定位进行总体规划。

4.突出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政府的产业政策、市场管理法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等在物流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泛珠三角”区域物流体系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协调。

图1、区域物流规划技术流程图

四、“泛珠三角”区域物流系统的构建

1.“泛珠三角”区域物流圈

“泛珠三角”区域物流圈,应是以各省省会城市和香港、澳门特区为物流中心城市,依据各省、区地理分布、交通运输网络形成的物流通道,联结而成的物流网络体系。如图2所示。

图2、“泛珠三区域”物流圈示意图

2.“泛珠三角”区域物流系统的构建与运作

区域经济的调控治理,一般是以行政区域为基础。“泛珠三角”区域物流体系应在“泛珠三角9+2”框架协议下,尽快成立区域内推进现代物流发展协调小组,建立协调会议制度。具体应由区域各级政府的综合部门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牵头,由商务部及交通、铁道、民航、邮政、海关、质检、信息、财政、税收、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吸收相关协会参加,形成区域内物流发展部门协调制度,研究区域内物流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快区域物流的发展,构建现代区域物流体系。

所建成的区域物流系统,在功能层面上应保证区域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物流作业能力,具备高效的运输、保管、包装、搬运和物流信息等功能要素;在消费层面上应保证本经济区域内商品流通及其它物流服务的供应与各类消费者物流需求的吻合;在产业层面上涉及物流产业规模数量等组织构成,物流产业服务领域范围、水平等因素,应保证经济区域内物流服务力量;在资源层面上应保证区域内、区际间,为实现物资时空转移所直接或间接所消耗的经济资源的高效利用性和整合性。区域物流系统的构建,其具体目的应在于运用物流链管理的方法解决单一企业以外的各种物流问题,以实现区域或更大范围的物流合理化。

“泛珠三角”区域物流体系的建设,通过各方各层面协作,形成高效、畅通、网络化的区域物流体系,为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现代物流服务支持。随着物流经济和物流技术的发展,现代物流发展区域化、协同化趋势日益受到重视,物流合理化从最初的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发展为供应链整体的物流合理化和整个区域内物流活动的合理化。

作者单位: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雨露)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 J.鲍尔索克斯,戴维J.克劳斯著;林国龙等译. 供应链过程一体化[J].物流管理,1999.8:66-68.

[2]钱东人,朱海波.新编现代物流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2:56-58.

上一篇:爱岗敬业的事迹材料下一篇: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事业的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