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改善企业管理 服务经济转型升级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着力改善企业管理 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精选10篇)

着力改善企业管理 服务经济转型升级 篇1

阅读次数:7531 发布日期:2009年9月17日 编辑:本网

台州市路桥区工业经济局

台州市路桥区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充裕、行业特色明显,商业氛围浓厚,素有“百路千桥万家市”之美誉,是我省浙东南重要商贸中心之一。但路桥工业在经过建区十多年的快速、粗放型的发展后,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路桥企业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为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企业竞争力,区委、区政府将推进企业精细化管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作为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重新树立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进行重点推进。根据区委、区政府的要求,我们从氛围营造、典型培育、专业辅导、政策保障四方面入手,扎实推进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推进企业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从2004年开始,我局逐步在工业企业中开始推广以精益生产模式为核心的精细化管理,不断推动企业对精细化管理从陌生到接触、从接触到接受、从接受到自觉实践,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并参与到实施精细化管理中来。

1、营造氛围,使精细化管理价值是“可知”。区委、区政府对企业管理创新工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路桥区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暨推广精益生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全区精益生产模式的推广。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各有关部门统一思想认识,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打造核心竞争力,作为增强工业企业抗风险、谋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我们积极加强宣传推广,通过组织参观样板企业、召开企业经验交流座谈会、举办专家论坛讲座、专题辅导培训等多种方式,让企业切身体会到什么是精细化管理、为什么要实施精细化管理、如何实施精细化管理等问题,在全区营造了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良好氛围。

2、培树典型,使精细化管理价值更“可感”。路桥中小企业大多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于科学管理的价值认知不足。因此,我们积极培育典型,用事实说话,以典型企业的实际成效促进其他民营企业更好地实施精细化管理。中日合资企业浙江爱信宏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采用日本丰田的精益生产模式,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表现卓越。我们便将他树为精细化管理的标杆企业,在全区进行宣传推广。同时,我们进行精细化管理的本土化移植试点,着力培育实施精细化管理成效明显的本土典型企业,鼓励其他企业去参观考察,使他们从这些身边具体可感受、可认知的案例中,认识到管理创新的价值,增强推行精细化管理的信心和决心。

3、专业辅导,使精细化管理推广更“可行”。我们针对区内企业的情况进行了多层面的专业辅导:一是面对面加强培训。组织多批次专家学者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专题讲座,转变观念,树立精细化管理的新理念;针对企业中层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使其尽快掌握精细化管理的实践方法。近年来,我区每年都开展三次以上的专题培训班。二是点对面进行推广。召开全区中小企业精益生产现场会,组织企业参观样板企业,交流经验,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三是点对点现场辅导。培育和引进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充分发挥专业机构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和现场辅导。目前,多家管理咨询机构在我区开展管理咨询服务。他们根据不同企业的生产特点,再造生产流程,设计看板,制定生产标准,培训员工等等,帮助企业建立适合自身实际、针对性和操作性更强的精益生产模式,避免了盲目模仿。

4、政策引导,使精细化管理实践更“可推”。为了使精细化管理在全区进行全面推广,区政府出台了《路桥区工业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指导意见》,着重加强三方面引导;一是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对推广精益生产运行一年以上,效果显著的企业,按实际给付的咨询费总额的10%比例给予奖励,最高奖励为10万元。二是加强对管理咨询公司的引导。经区推广精益生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的培训中介机构,来我区成功推广精益生产的,每完成一家企业的辅导,给予1万元的资金的奖励,以提高推行精益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三是加强对三方交流的引导。每年安排专项经费30万元,用于企业精益生产管理分层次的专题培训,建设模拟生产线,创建政府、企业与专业管理机构的交流平台。

二、推进企业精细化管理取得的成效

经过这几年的实施,我区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工作成效逐步显现,表现出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1、企业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不断提高。经过几年的推进,我区企业对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企业参与度不断提高,实施企业数量不断增长,涉及面不断扩大。自2004年以来,我区浙江三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吉奥汽车有限公司、浙江肯得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等近20家企业先后导入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实现了精益生产从点到面的整体突破。我区五大主导行业中,汽摩和机电两大行业的骨干企业已不同程度采用精益生产管理模式。目前,我区推行精益生产模式,已处于从试点企业的“小试”、骨干企业的“中试”转向全面推广的阶段。下阶段,我们将把精益生产管理推广至塑模、建材行业,并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在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中普遍推广精细化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我区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效果开始显现。经过几年的实施,我区企业对如何实施精细化管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实施效果不断提高,企业开始切身体会到实施精细化管理所带来的效益.如:浙江三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精益生产以后,公司库存量降低了80.5%,流动资金节省近2600万元,仓库数量从9个减少到2个,人均生产效率提高28%,产品利润率增加了5%。浙江荣鹏气动工具有限公司通过导入精益生产方式,库存量降低了60%,仓库也从7个减少到2个,人均生产效率提高了20%,生产成本降低了5%。

3、精细化管理的经济效益不断体现。2008年,受金融危机等许多因素影响,我区经济发展也遇到较大困难,企业出现了较大的生存困难,在严峻的形势下,全区实现规模上工业总产值444.3亿元,同比增长16.1%。但其中实施精细化管理比较深入的汽摩行业实现产值96.46亿元,同比增34.7%,明显高于其它行业。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的情况下,1—7月份,全区规模上工业产值负增长9.89%,但汽摩行业规模上产值仍保实现同比增长12.32%。

三、推进精益生产的几点体会

总结近年来我区推广精细化管理的情况,有以下几点体会和感想:

1、领导重视是关键。我区在推进企业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专门成立相关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工作。区委主要领导更是将推进中小企业管理创新作为“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进行攻坚破难。正是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区的精细化管理推进工作迅速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起来,经费、政策等各项措施都得到了有效保障。

2、思想认识是基础。精细化管理的引进和推广势必要对企业原有生产管理模式进行变革,涉及到企业生产形式、管理制度、人员职务等各个方面,同时还会触及一部分的即得利益,开始推行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阻力。因此,在推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首先就需要公司从董事长到普通员工都具有“精细化管理”的认识,尤其是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只有作为企业最高决策者的高层管理人员真正树立起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推行精细化管理才能够成为现实。

着力改善企业管理 服务经济转型升级 篇2

一、秣陵实现领先跨越, 必须强化转型发展的“支撑点”, 加快推动科技创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科技创新是核心引擎。无论是从江宁所处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发展时期, 还是从秣陵亟待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的现实需求来看, 加快创新驱动都是必然的战略选择。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区域跨越发展的根本动力, 以一批创业中心、孵化中心、研发中心为载体, 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提高产学研结合能力, 打造创新型、活力型的秣陵新城。一是创立街道科技创新中心。在电子信息科技创新园创立街道科技创业中心, 作为创新基地。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 对科技创新成果进行转化。先行启动建设5000平方米科创楼, 作为街道创新启动区, 5月份正式挂牌运作。二是强化“三创”载体建设。按照集中、集约、集聚的标准加快推进“三创”载体建设, 借助新一轮产业调整和实施“腾笼换凤”计划, 腾出足够发展空间, 集中力量建设“三创”载体, 每年建设创新创业载体5万平方米。充分发挥企业楼宇、闲置厂房作用, 实现存量资产与“三创”载体建设之间的巧妙对接, 规划启动产业园内一层标房的拆迁改造, 同时对社区工业园进行定位挂牌, 推进园区的“二次开发”。三是大力引进科技型企业。加快推进科创中心建设, 进一步扩大知名度, 形成品牌效应, 吸引更多高科技、成长型企业入驻, 当年引进科创企业10家, 五年内累计突破30家, 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四是加大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积极鼓励企业创办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 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当年建设企业研发中心3家, 五年内累计突破20家。加快推动产学研合作, 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 开展校企之间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合作, 建立产学研互动机制, 以合作、共建等多种形式兴办研发机构, 共享科研设备、设施与技术, 加强联合技术攻关, 加快成果转化, 共享创新成果。当年举办产学研对接活动2场, 完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0项, 五年内累计突破50项, 形成科学高效的产学研合作体系。

二、秣陵实现领先跨越, 必须紧盯产业发展的“聚焦点”, 实施产业倍增计划

没有一定的产业规模, 转型升级就会失去依托、失去支撑。“十二五”时期, 秣陵街道将瞄准江宁的智能电网、汽车制造、无线通信等主导产业, 发挥资源禀赋优势, 主动承接、优先接受这些重点产业的新辐射、新带动, 加快培育街道自己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 扩大产业优势, 以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区域综合实力。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推进现代产业发展, 在秣陵片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百家湖产业园、社区产业园产业转型升级, 优先布局科技创新型企业, 重点发展电子、软件、工业设计等产业, 建立和完善以园区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和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中心的创新服务体系。二是调整产业规划。承接江宁全区重点产业辐射带动, 集中力量主攻电子信息、汽车及配套、智能电网、无线通信四大主导产业, 壮大产业规模, 扩大产业优势。依托江宁重点主导的汽车产业, 大力发展汽车及配套产业, 推动产品升级换代, 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当年引进汽车及配套企业10家、产业规模达25亿元, 五年内形成汽车及配套企业30家, 产值达40亿元;强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链式扩张, 以英华达企业为龙头, 促进电子产业集聚, 更加凸显“电子名街”的产业特色。当年引进电子信息企业15家、产业规模达30亿元, 五年内形成电子信息企业90家, 产值达80亿元;依托江宁“无线谷”建设, 大力发展无线通信产业, 承接无线谷研发、创新、产业化转移。当年引进无线通信企业5家、产业规模达5亿元, 五年内形成无线通信企业20家, 产值达20亿元;承接江宁产业的直接辐射, 大力发展智能电网制造业, 重点依托四方亿能, 带动智能电网产业规模发展。当年引进智能电网企业3家、产业规模达8亿元, 五年内形成智能电网企业20家, 产值达30亿元。三是实行大项目带动。把大项目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始终坚持大项目带动, 立足现有基础, 盘活在手资源, 承接、承载好大项目, 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 通过大项目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延伸产业链, 促进产业效益提升和转型升级。

三、秣陵实现领先跨越, 必须找准招商选资的“切入点”, 优化增量投资结构

招商选资工作, 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 实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的重要工作, 是推动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努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有效途径。秣陵街道地处南京南部新城至空港新城的南北向发展“金轴”之上, 与开发区、科学园融为一体, 得以充分接受江宁重点产业辐射带动, 具有得天独厚的招商选资先天优势, 必须紧紧围绕转型升级, 加快调整招商思路,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大力强化项目跟踪, 切实做好招商选资工作, 为实现新一轮跨越增动力、添后劲。一是强化招商选资意识。按照“招大、培强、选优”的要求, 树立强烈的招商选资理念, 积极转变招商工作思路, 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有效开展招商选资工作;继续加大“零用地”招商力度, 重点发展地铁沿线、百家湖小龙湾地区等重点地段的楼宇经济、总部经济, 提高土地集约化程度。二是实行产业定位招商。加大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围绕园区定位、主导产业特色进行定向招商, 推进以商招商, 增强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三是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严把项目准入关, 所有项目必须履行报批手续, 对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划、不符合园区发展定位、不符合环保标准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制”。加大项目考察力度, 对一些大项目的母公司进行“反向考察”, 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评审、联席会议等一系列程序, 确认其投资意向和投资能力, 决定项目是否进入。

四、秣陵实现领先跨越, 必须抢占智力优势的“制高点”, 加速推进人才战略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是永不枯竭的战略资源。经济发展、社会发展, 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硬实力、软实力, 归根结底要靠人才的实力。秣陵的科技创新、转型升级, 迫切需要人才支撑, 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支撑。一是优化环境引人才。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工程,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加快人才培养。结合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引才计划及市“紫金人才计划”, 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及其重大项目的落户, 重点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发明成果的拔尖人才, 引进一批善于组织科技研发、能够统领科技资源的领军人才和行业拔尖团队。重点做好与人才相关的医疗卫生、子女入学、劳动保障、家属就业等一系列配套服务工作, 确保各类人才舒适生活、安心工作。当年引进培养副高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高级人才20名, 五年累计突破100名, 为科技创新储备力量。二是创新载体聚人才。以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和重大产业化项目为载体, 积极鼓励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通过科技项目合作促进学术、人才的双向交流, 吸引高级人才来秣陵创新创业。当年引进重点产业紧缺人才2名。三是强化培养育人才。充分用好各类资源, 加大对各类人才的培养力度, 有针对性地分类搞好各类人才的培养, 建立广覆盖、多层次、开放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全年开展知识产权培训1场, 科技创新人才培训2场,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训4场次。

五、秣陵实现领先跨越, 必须坚固产业集聚的“凝合点”, 实现园区提档升级

做企业转型升级的“服务员” 篇3

梦佳以生产日用陶瓷为主,产品种类多达200种,其自主研发的“全自动超智能马桶”更是独领风骚。但有了订单却没有利润,向高端洁具和卫浴发展的路子一直没有打开,苏一直在寻找瓶颈突破口。

.在中山对口帮扶潮州指挥部主导的“专业对口”行业协会的牵线搭桥下,梦佳与中山市雅立洁具有限公司(简称雅立)“对上了眼”,并迅速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准备启动项目。

一个是卫生陶瓷产业的翘楚,一个是淋浴房产业的专业户,通过对口帮扶走在了一起。双方商定,从信息互通、技术支撑、产品研发、产品展览等方面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经贸合作。

《小康》杂志记者在梦佳的产品展览场看到,各式各样的产品琳琅满目,雅立的淋浴房、按摩缸、浴室柜……梦佳的智能马桶、洗脸盆、小便器……“产品互补”令整个展览场成为一个配置齐全的卫生间。“一方面可节约参展成本;另一方面,利用两家企业产品的互补性,丰富展品内容,扩大展示效果。”苏洽鹏说。

这是中山-潮州专业镇对口帮扶的典型案例。在古巷镇副镇长陈文禧看来,尽管古巷镇的陶瓷产业发展比全国其它地方“走得稍微早一些”,但多年积累的科技、人才底蕴也维持不了企业的快速成长。在这个阶段,与来自中山的企业联手开拓市场,分享彼此客户资源,优势互补,在古巷镇尚属首次。

实现两地共赢

2013年年末,广东省启动新一轮帮扶工作。其中被视为创新之举的专业镇对口帮扶,在短短的1年时间里,中山潮州两地政府、企业之间的对接已风生水起。

由于中山、潮州两地的产业结构具有高度相似性和互补性。早在2014年4月份,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就充分肯定了中山潮州专业镇帮扶的工作。他表示,专业镇产业链的互补发展,将有利于把粤东西北地区的帮扶模式变为珠三角城市延伸发展的模式。

按照“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突出特色、强化功能、提高效益、繁荣经济、促进民生”的方针,中山潮州专业镇对口帮扶要立足两市专业镇的特色,与中山市各有关单位开展发展思路、干部交流、创新平台、特色产业、行业协会、企业发展、市场开拓、招商引资等八个对接,制定了“一镇一特色、镇镇有亮点”帮扶方案。“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环境,说到底,专业镇帮扶就是把两地各行各业特别是优势产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最终实现合作共赢。”中山市对口帮扶指挥部办公室专业镇发展部副部长曾培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是有局限性的,需要政府帮他们扩宽思路,营造良好的转型创业环境,这需要政府一定要有所作为。而企业在具体经营过程中,政府就只需要做好他们的服务员工作,解决企业融资、技术、人才等发展瓶颈,促进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经济存量。”曾培勇说。

这种帮扶到企业层面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的深度对接让镇区的基层活力也调动起来了。有中山的镇干部曾对媒体表示,在以前的对口帮扶中,他们镇一级干部总认为跟自己关系不大,“但现在,我们比谁都急!”

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山对口帮扶潮州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张翼翔表示政府牵头的专业镇对口帮扶工作适逢其时且成效显著。“我们给企业提供菜单,企业自己选择与未来发展适合的‘菜’,然后我们牵线搭桥,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之间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张翼翔简单比喻专业镇对口帮扶的作用。

向深度合作发展

一年来,为了促成两地产业链跨区域融合,中山对口帮扶潮州指挥部组织两地开展交流活动47次,联合参展22次,推进了25个项目建设。其中,中山阜沙镇与潮州古巷镇组团参加2014中国(上海)国际厨房卫浴设施展览会,同步开展“展中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达成合同成交额15亿元。同时,创新办展形式,建立3D展览馆,也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在潮州市鸿翔礼服有限公司经理董锦伟看来,正是通过专业镇对口帮扶,企业才走出了转型升级的困局。董锦伟的企业位于城西街道,虽然礼服生产一直是家族事业,然而由于缺乏设计能力,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一次指挥部组织的交流活动中,董锦伟所在的公司成功“结亲”设计能力强的五洲(中山)实业有限公司。目前,两家公司联合打造的婚纱晚礼服设计研究中心已经建成,已服务企业8家,设计婚纱晚礼服约140款,其中三款带来了8000多件的订单对接。

在专业镇对口帮扶中获益的不仅仅是单个企业,许多同类企业都从中尝到了甜头。

以广东康纳卫浴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康纳)为例,该企业的产品主要以内销为主。董事长陈淑定摸爬滚打十多年,除了老客户,基本看不到新客户的面孔。原因很简单,内销原本就不是潮州陶瓷企业的强项,既缺人才,又缺品牌。

2014年初,陈决定和中山爱沐村卫浴有限公司合作,这个决定让康纳2014年的销售额暴增200-300%。随后,其它企业纷纷效仿,目前,已有20对企业“联婚”,实规销售额近2.1亿元。

不过,在张翼翔看来,简单的搭台只是专业镇对口帮扶的初始效用,如何从产业链全方位纵深切入,倡导建立新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才是支撑企业长盛不衰的法宝。2013年12月23日,潮州-中山产业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这是中山与潮州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实行全面合作的首个启动项目,一方面强化人才引领、科技支撑,为企业转型增添助力;另一方面发挥政府金融服务的巧手作用,带动一大批本土企业贷款融资。

“产业创新中心完全面向市场,以企业创新需求为导向,实施市场化运营。引进华南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院校、研究所和检测机构入驻,设立技术研发、检测、孵化中心和实验室,为潮州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产品检测、产业孵化等技术支持和咨询、培训、融资、市场推广等服务。”张翼翔表示。

目前,企业都可以定期查看到产业创新中心的工作人员推送的最新科研信息、科技成果合作项目以及进行远程的视频会议,“可以说,专业镇对口帮扶促进了潮州中小企业的发展,让潮州的中小企业步入了专业、智能、高效的信息化时代。”张翼翔说。(杨明、张翼翔对此文亦有贡献)

强化社区服务 着力改善民生 篇4

千方百计改善民生

——塘平社区服务和管理情况汇报

近年来,塘平社区在区委、政府、凤翔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各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社区发展全局,以全力构建 “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居民自治、文明祥和”的新型现代化社区为目标,以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为载体,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强化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着力提高社区服务质量,不断推进 “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和谐社区建设。2007年被临沧市委评为“临沧市文明社区”;2008年荣获“云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云南省五四红旗团组织”、“临沧市民主法制示范社区”等称号;2009年又被命名为“云南省文明社区”、“云南省和谐示范社区”、“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

一、社区基本情况

塘平社区位于临翔区凤翔街道东北,地处临沧城郊南汀河畔。辖区面积2.8平方公里,社区设党支部1个,党小组2个,共有党员48名。下辖8个居民小组,设有工会、团支部、妇联、警务室、卫生服务站、老年协会、民乐队、文艺宣传队等组织。社区现有工作人员9名,社区志愿者近100多人。辖区内有驻社区单位18个,共有居民2027户、5303人。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突出党的领导,构建社区服务体系

1.加强制度建设。结合社区实际,建立健全了《社区党组织共建联席会制度》、《社区党组织工作制度》、《社区党组织议事规则》等制度,并在社区党员中开展了“设岗定责”活动,明确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职责和任务,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根据每一个党员的自身特点,认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引导党员自觉参与社区建设,让每个党员在各自的社会角色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加强班子建设。一是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班子。结合2008年社区“两委”换届,坚持把党性强、能

抓服务、比效率”(“三抓三比”)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采取有力措施,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二)整合资源,开源节流,不断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多方投入推动社区办公场所建设。社区本着“方便群众,便捷实用”的原则,投资70多万元建成300多平方米社区工作站,配备了8台电脑,1台打印机,1套多媒体设备和电子显示屏。

二是整合资源推动社区活动场地建设。社区通过资源整全资源将原来自然形成的垃圾场投资23.6万元建成3000多平方米室外活动广场(篮球场、地掷球场、门球场)。

三是开源节流推动辖区硬件建设。社区多方筹集资金38万元,在辖区内安装了48个监控探头,建成了社区治安防范监控网络系统,对社区内的交通安全和治安状况进行重点监控。对8条背街小巷进行硬化,安装了路灯118盏,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三)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全面拓展社区服务领域

1.健全就业服务网络。一是千方百计与各方面联系就业信息,积极为失业人员寻找就业机会;二是办好信息栏目,及时提供就业信息。2010年通过社区与用人单位

书,免费供青少年阅读。为杜绝未成年人沉迷于网吧,义务巡逻队员对辖区网吧进行定期不定期巡查。

5.建立特色文艺团队。成立了社区健身队、社区歌舞演出队、小脚老奶舞龙队、娃娃舞龙队、民乐队等文艺团队。每逢节日、庆典,都组织开展文艺表演。并配合有关政策法规进行自编自演,社区工作人员亲自参加演出,同时充分利用小区宣传栏、文化活动站、图书室、科普课堂等载体,广泛进行计划生育、科普知识、法制知识等宣传活动。

6.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一是大力宣传创建卫生城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居民住户均按规定和要求进行卫生清扫,排除卫生死角,社区环境卫生得到了明显改善;二是社区卫生服务站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基本能满足辖区居民的就医需求。建立社区家庭健康档案3120份,建档率达到90%。

7.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依托社区旅店业信息采集窗口对出租房和流动人口进行清理、登记、办证、建立台帐、掌握其基本情况。

着力改善企业管理 服务经济转型升级 篇5

工作总结

2011年,我院在内黄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关心支持下,以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为主题,对照创建标准,按照服务规范的要求,攻坚克难抓落实,凝心聚力谋发展,促使了常规工作有创新,重点工作有突破,阶段工作有成效,提升了服务水平,提高了社会效益,赢得了群众的满意,促进了预防接种工作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完善创建制度,强化队伍建设

根据创建活动要求,2011年6月15日召开专题会议,传达了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统一思想,使大家认识到:进一步转变服务观念,以群众满意为标尺,扎实开展创建活动,推动预防接种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体现。为保证创建的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明确各自的职责和职能,完善了单位服务承诺、办事限时、首问负责制、目标责任制等十五项制度,努力做到有章可循。并制定创建计划,结合创建标准及当前预防接种门诊工作要求,在每个月例会上进行交流。为保证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我单位注重加强院领导班子建设,凡涉及院重大问题的决策,都经过讨论决定。领导带头执行廉政建设,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不参加用公款支付的高消费娱乐活动,自觉规范自己的“工作圈”、“社交圈”、“生活圈”,从严要求自己。根据全

县党风廉政建设要求,认真抓好院职工作风建设,教育职工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努力为群众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

二、对照创建标准,狠抓措施落实

结合我院的自身实际工作,我们将创建活动同单位具体工作紧密结合。与院预防接种门诊签订了目标责任制,与每位门诊职工签订了工作责任书,进一步强化了责任意识,并将考核结果同每位职工的工资、奖金紧密挂钩。平时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组织专人进行抽查考核,保证目标责任制的完成和奖惩的兑现。同时,在创建过程中,我院召开了职工座谈会、服务对象、社会各界座谈会,并发放“问卷调查表”50张,收回50张,满意率100﹪。广泛征求对我院预防接种门诊的意见和建议,并认真加以梳理,针对有群众反映预防接种门诊秩序混乱,卫生环境差。院领导知道此事后非常重视,立即召开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会议,对此事立即开展调查和整改,招聘临时工作人员3人,接种高峰期由单位派人维持秩序,加强大厅和接种室清洁工作。我院确保每条建议落实到群众中,不留在口头上,对存在问题认真整改,责任明确到人,坚持抓好工作落实。

一是强化教育提高职业道德素养认真抓好科室人员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结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组织《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河南省计划免疫条例》、《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执业医师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做到知法、守法。不断提高科室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岗位人员的法纪教育和监督管理,进行政策、法规及警示教育,构筑思想道

德防线。树立先进典型,弘扬行业正气。认真学习和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讨论活动。

二是完善公开、公示两项制度。积极推行公示制度,在接种大厅设立专门公示栏,将接种门诊工作程序、服务范围、国家免费疫苗种类等有关制度、规定向群众公示,严格按照物价部门规定收费,把收费疫苗种类、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服务承诺以及有关接种程序、规定及监督咨询电话向社会公示,提高预防接种服务工作的透明度,保证儿童及家长享有知情权,为加强社会对免疫预防工作的监督,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实施后,十一种疫苗纳入免费接种,我院立即行动,张贴宣传单60000余张,张贴宣传标语500余条,宣传横幅15条,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制作专题访谈片和电视飞播等形式,及时把这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传播到千家万户,以良好的信誉取信于民。

三是提升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强化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理念,完善责任追究制,努力减少医疗纠纷。积极开展业务及技术操作规范培训、服务质量。大力推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推行首问、首诊负责制,尽心尽力为服务对象排忧解难。努力改善、美化接种大厅环境,增添了饮水机、沙发、体重秤等便民设施,大力开展惠民便民亲民服务。推行“一站式服务”,减少环节,方便群众。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有问必答,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限时办结,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达到以群众满意为目的。

三、加强创建工作管理,打造满意工程

服务群众是预防接种门诊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我院担负着大半个县城和全镇的预防接种任务,提高服务水平尤为重要。我们十分注重对全体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知识更新,明确每周五为接种门诊学习日,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提升服务理念。针对过去在服务上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进,一是制定服务承诺,并公布上墙,规定全天24小时接诊;规范收费标准;院通过整顿纪律作风、制定和完善规定,促进干部职工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的转变。针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院面对服务对象从规范服务态度、规范服务环境、规范服务语言、规范服务手段做起,并推出了“五个一”工程,即一张笑脸相迎、一声问候暖心、一把椅子让座、生人熟人一样周到、大人小孩一样欢迎,赢得服务对象的普遍赞扬。

我院紧紧围绕“诚信为本、服务第一”的优质服务理念,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创新服务、优化环境、构建和谐的服务关系为主题,认真实践“服务、服务、再服务,便民、便民、再便民” 的工作理念,努力创建“便民、规范、廉洁、高效”的服务团队,着力打造“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效率,一流的形象”品牌,更加突出了接种门诊的服务观念,把以窗口为载体的公共服务体制建设摆在龙头地位,通过改造软硬件设施来解决窗口进一步发展的难题,以此为切入点来带动疾控更新服务理念,创新管理体制,推进自身改革。通过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活动,不但破解了窗口发展的难题,同时也促进了接种门诊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是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制建设值得借鉴的大举措。

着力改善企业管理 服务经济转型升级 篇6

为深入实施“二次创业”工程,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实现转型升级,现制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实现转型升级暂行办法。

一、专利授权资助

1、对在专利申请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予以资助。

2、资助对象:已取得授权的中国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

3、费用资助标准:发明专利资助10000元/件;实用新型专利资助5000元/件;外观设计专利资助1000元/件。

二、高新技术产业奖励

4、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并已投入生产的,给予一次性5万元奖励。

5、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除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外,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

6、对新获得国家、省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支持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10万元、5万元配套资金支持。

三、技术创新奖励

7、对新获得国家和省级重点新产品认定并批量生产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10万元和5万元奖励;获得省级新产品鉴定的企业给予一次性5万元的奖励。

8、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10万元、5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20万元、10万元奖励。

9、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检测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给予一次性50--10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省级上述机构,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市级上述机构,有项目研究实绩的给予5万元奖励。

10、对新列入国家和省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重点示范项目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5万元、3万元配套资金。

11、鼓励开发区工业企业购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在本区实现产业化并经认定的,自购买之日起3年内,所购买的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增值税开发区留成部分50%奖励给企业。

12、对新认定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试点单位,分别给予一次性15万元、10万元奖励;新认定的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给予一次性5万元的奖励。

四、品牌创新奖励

13、对新注册商标并实现规模生产且成功通过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体系进行商标国际注册的企业,给予一次性10万元的奖励。

14、对新通过AAA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认定的,给予一次性5万元奖励。

15、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工商总局批准)、安徽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30万元、10万元的奖励。

16、对新获得安徽省政府质量奖、安徽名牌产品称号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10万元、5万元的奖励。

17、对开发区内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和省级标准制定,并成为相应标准起草单位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20万元、15万元、10万元和5万元的奖励。

18、对新获得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5万元奖励。

五、上市融资奖励

19、鼓励企业上市,企业因上市而补缴的税费,省级及以下留成部分由开发区财政按照等额补贴,全部补助企业用于生产发展。20、具备上市条件的园区外企业,将企业总部迁至开发区注册上市,一次性奖励1000万元。

21、在境内外成功上市的开发区企业,视企业业绩一次性给予500万—1000万元奖励。

六、鼓励引进人才

22、引进人才的重点对象分为四类。第一类是高层次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两院院士、享受省级以上政府特殊津贴、获得省级二等以上科学技术奖励以及获评省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称号的人员。第二类是专业技术人才:符合重点领域、产业、项目发展需求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高级技师资格或全日制高校博士学位并在某一专业领域有显著成绩的人员。第三类是管理人才:在所在工作岗位取得显著业绩且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型企业(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第四类是急需紧缺人才:当前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关键岗位急需紧缺的高级职称技术人员。

23、采取“刚柔结合”的引进形式:一是“刚性”引进。通过调入、考入、招聘或长期挂职(1年以上)到开发区企业工作;通过创业,承租、领办、联办高新技术企业或从事其他专业服务来滁工作1年以上。二是“柔性”引进。通过担任顾问、短期挂职、兼职及其它方式,进行政策指导、项目攻关、咨询讲学、技术服务、专利开发、技术转让等。

24、“刚性”方式引进的人才:(1)提供人才公寓供其免费居住3年。3年后在开发区工作并定居的,发放一次性安家补助。具体标准为:两院院士30万元,国家级专家20万元,省级专家15万元;第2、3类人才10万元;第4类人才5万元。(2)发放生活补贴。生活补贴在其工作满一年后发放,最高发放3年,具体标准为:两院院士10000元/月,国家级专家6000元/月,省级专家3000元/月;第2、3类人才1500元/月;第4类人才1000元/月。(3)引进人才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学,可选择市辖区内学校入学。(4)提供科研经费。引进人才带研发项目来滁工作,研发项目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可按有关规定程序向相关部门申请专项科研经费。(5)定期组织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健康疗养,通常每年一次。

25、“柔性”方式引进的人才:引进两院院士以及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人员,根据其在开发区工作时间和业绩,每年发放最高5万元的生活补贴。引进其它类人才,其在开发区工作时间累计超过7个工作日,按100元/日发放生活补贴。引进人才作出突出工作业绩的,可参加健康疗养和各类人才评选表彰,根据项目申报科研经费。

26、对享受政策待遇的引进人才实行年度考核、动态管理,对考核优秀且做出突出贡献的,开发区予以特别奖励;不能很好履行工作职责的,不兑现相关政策。

七、附则

27、以上规定所涉及经费,开发区财政将设立“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专项基金”,纳入开发区财政预算。

28、具体操作办法:

申请奖励或资助的企业法人必须在取得授权或认定之日起6个月内向开发区经贸局提出,并同时提供以下材料:⑴申请报告;⑵《滁州开发区企业科技创新奖励资助申请表》;⑶授权或认定的证书和文件的原件和复印件;⑷能够证明申请人身份的有效证件或执照(如法人代表身份证、营业执照副本等)的原件和复印件;⑸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企业向开发区经贸局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资料后,开发区经贸局提出初审意见,开发区财政局审核,分管领导审查签字,再由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审批。所需资金从开发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专项基金”中单独支付。

29、本办法适用范围仅限于在开发区及科技孵化中心注册、税收缴入开发区金库的企业;滁开管发[2009]12号《关于加快发展保增长设立专项基金的暂行规定》中的奖励政策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执行本办法。

着力改善企业管理 服务经济转型升级 篇7

在接受采访前, 岳阳市畜牧水产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克祥同志给我们讲起了一则行业内的新闻:辰溪县特禽养殖合作协会会长舒远良经过潜心钻研, 他发明了鸡用眼镜, 并于2006年3月获国家发明专利。土鸡戴上眼镜后, 有效解决了规模养殖发生的啄毛、啄趾、啄蛋等问题, 提高了鸡的成活率和外观形象, 当年使售价由每公斤10元提高到32元左右。他的“眼镜鸡”声名远播, 自己也迅速致富。目前他的特禽协会已发展到300多户。

说完这则消息, 陈局长随即话锋一转说:我们畜牧水产业就要学习这些先进的发展理念, 转换养殖方式。根据我市“五市一极”的发展目标和“十二五”的具体部署, 我市已经制定了“十二五”养殖业专项规划。并确定了规划的开局之年2011年全市养殖业的发展目标:全年计划出栏生猪750万头、牛14.5万头、羊40万只, 出笼家禽3 010万羽;生产水产品38万吨, 其中名特16万吨;实现养殖业产值160亿元, 占农业经济比重的53%以上。饲料产量360万吨, 产值100亿元, 占全省42%以上。为确保“十二五”养殖业目标特别是2011年各项经济指标的全面完成, 我们必须做到五个方面的转变, 努力实现我市现代养殖业的转型升级。在养殖布局上, 实现由分散养殖向集约养殖和规模养殖转变;养殖方式上由产品数量型向数量和效益并举转变;在养殖业结构上, 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在养殖的方法上, 由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在养殖理念上由传统型向生态环保型转变。以实现“养得好, 不出事, 少污染”的目标, 切实做到“数量保市场, 质量保健康”, 让百姓吃上放心健康的畜禽水产品, 坚决杜绝类似河南双汇“瘦肉精”事件在岳阳发生。

为确保2011年工作目标的实现, 要严格落实“六个进一步”的工作措施。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行先进养殖方式。推广生态环保、标准化养殖等健康养殖方式, 努力拉长养殖加工短腿, 以“一体 (以生猪为主体) 、两翼 (名特水产和草食动物) ”带动全市现代养殖业的发展。进一步抓好动物防疫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强化日常免疫和强化免疫相结合, 加强疫情的监测, 及时果断处置疫情, 保障养殖业的生产安全。切实做好投入品的安全监管, 加强对畜禽水产品的检测检疫, 以及专项依法整治, 强化畜禽水产品安全监管的能力建设, 确保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 进而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进一步发挥科技在养殖业中的作用。抓好生猪品改、牛冷配和水产亲本更新, 积极推广适用安全的养殖业技术, 从而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加强渔政管理, 维护渔业秩序和资源的可持续性。继续强化春季禁渔、资源增殖放流、整治以打击非法矮围为重点的非法捕捞, 以保证正常的渔业秩序, 提升养殖捕捞效益。进一步抓住政策和市场机遇、打造工作亮点。特别是要打造出一批标准化规模养殖、健康养殖、畜禽水产加工的亮点。进一步抓好干部队伍建设, 激发工作活力, 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培养一支管理精良、技术过硬的行业管理队伍。

着力改善企业管理 服务经济转型升级 篇8

【关键词】服务型;企业转型;党组织;服务型;升级发展

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早已成为我国企业党组织的工作指导思想,表明了党时刻联系着群众,为群众着想,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能够加强凝聚力,促进企业和谐,进而推动企业发展,为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服务。

一、企业转型升级的概念

企业转型升级是指企业利用其现有资源,改变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寻找更适合企业生存发展的新途径,使得企业与现有环境相适应,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Gary Gereffi(1999)认为企业转型是一个企业提高其获利能力的资本和进入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的过程。毛蕴诗(2011)对此补充道,企业转型升级不仅仅是附加值和获利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是生产效率和投入产出比率的提高。杨芳兰、郭东强(2013)通过对企业知识基础论的阐述以及知识基础论在转型企业中的运用,提出企业转型就是企业原有知识存量,特征和组合发生变革的过程,是企业知识存量增加的过程。

二、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内涵

通常意义上讲,服务型的党组织为了凝聚民心,为了给予群众周到服务,为了促进和谐,已把服务作为了基本的价值取向与功能定位的基层组织模式与工作的形态。服务型的党组织和管理、权力、命令等型的党组织在相互关系上有显然不同。服务型党组织的整个工作都是以服务为主要纽带,建立起来的组织体系与工作的机制(上级的党组织、基层的党组织、党组织服务的党员、党组织与党员共同服务的人民群众)通过服务实现党组织的必有功能与作用,密切党群的联系,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三、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服务型的党组织建设关系

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直接的服务对象就是企业与企业职工,企业党组织以及党员干部以什么服务态度与行动来对待企业与员工,影响着企业的和谐,企业内部关系和谐了,就会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服务。

四、抓好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企业转型升級服务的措施

4.1把握好企业的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1)企业党建工作的核心职责就是团结人心,激发职工们的主动性及积极性,一同来推动企业的发展。党组织必须要起着模范的带头作用,带动全体的职工齐心为企业出谋划策,真抓实干,利用好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大、更好的经济效益,作为企业的党组织既要引导企业注重经济的发展,又要承担社会责任,同时也要关心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

(2)职工相当于企业的经营者,企业可以通过他们的劳动获取经济利益;职工也可以说是企业的主人,享有着公民以及企业民主的权利、人身的自由权。在职工受到经济利益受损害或者民主的权利、人身的权利等受到严重剥夺的时候,企业的党组织这时必须出面来维护职工的利益与权利。

(3)企业的党组织一定要真心实意的关心职工的困难,帮助有困难的职工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是一项暖民心的工作,可以体现出党组织在职工心目中的形象。职工也是社会人,也有交流情感的需求,企业的党组织一定要为职工的业务学习、活动等创造有利的条件,必须尊重且引导企业自发组织,例:不同的爱好小组(协会健康的发展),给些适当的物质支持。

(4)企业的党组织必须从职工的表现中提炼出良好的企业精神,为企业的全体职工提供最大的精神动力,关键是在企业发展中遇到经济困难的时侯。好的企业精神可以凝心聚力,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使企业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与此同时,企业的党组织除了在精神上给予职工鼓励外,也必须要关心和帮助职工解决具体的困难。

(5)党组织必须要监督企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该为党和政府分忧,为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为贫困的地区、受灾的地区人民奉献爱心,塑造党在人民心中的伟大形象。

4.2加大企业基层的党组织建设

(1)加强企业的党组织与党员的服务理念:1)党员作为企业的骨干力量,必须要为人民服务坚定信念。以自身的服务行为与表现,带动职工们共同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2)确定好企业党建工作的定位,适应职工的需求,化解职工当中的各种问题或矛盾。3)企业的党组织与党员要以服务职工、服务发展作为职责,自觉的实现服务型的党组织及服务型的党员。

(2)提高企业的党组织与党员的服务能力:1)企业的党员干部必须要加强理论的政策水平及政策的应用能力,为职工解答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2)党组织的党员干部明辨是非能力要强,要能分清楚主与次,并尽全力的解决职工们最关心的问题,或者企业发展中的关键的问题,协调企业和社会或职工之间利益的关系。3)企业的党组织必须要根据社会的形势与职工的需求变化,不断的创新工作的思路与方式,并且不断的培养党员干部们服务方面创新的能力以及环境适应的能力。

(3)健全以服务为导向的组织体系:1)党组织必须需要有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更要有帮助职工解决实事的能力及水平。2)党组织与党员干部一定要明确工作的职责以及工作的任务。服务的目标、任务、内容、职责通过分解与配合构成企业服务型的工作体系,致使贴近职工并服务职工和企业发展,为企业与职工解决具体的问题。

(4)建立企业服务型的党组织工作的机制:1)建立协调的机制,有效解决职工的具体问题,避免互相推诿、扯皮行为;企业的党组织必须把常规性的工作做足、做到位,例:传达党的良好政策、明确工作的职责、搭建沟通平台、制定有效的制度、了解具体的情况等,为做好各项的服务工作打下基础;尽量发挥发挥职工的参与权,对有关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问题、企业重大的改革事项等,都要通过职工的代表大会,促使企业党组织、企业的管理者、党员干部等各项的行为在职工的监督之下。2)必须建立信息反馈的工作机制,来收集、评估及分析职工对企业的党组织和党员及对企业的管理者提出的意见及建议,对企业的党组织及党员的工作起到推动作用。3)党组织必须发挥平台服务的作用,合理利用平台帮职工办实事,激发职工对企业积极的工作热情,企业的党组织必须搭建适合企业职工的联系方便和乐于接受以及办事效率较高的服务平台,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体系,让企业服务型的党组织逐走向以服务职工为导向的发展之路。4)在企业服务性的党建工作中,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包括服务企业及职工工作的目标、组织的原则、工作的纪律、工作的职责、考核的办法、经费的保障等,让企业及职工的各项工作做到按章办事,工作效率得到不断提高。

结束语

加强企业服务型党组织的建设不是简单的工程,企业的党员必须要把学习放在首要位置,做到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生活中、工作之中,促使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能顺利进行。总之,只要抓好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就能为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赵晖.谈如何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J].化工管理,2013,(10):40-41.

[2]孙黎海.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理论架构[J].理论学刊,2013,(08):36-37.

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篇9

当前,我国经济正进入换挡降速,提质增效的新常态,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支柱,不应仍处于“只观群山不见峰”的常态,理应有强烈的紧迫感和焦灼感。同时,县域经济发展的进步应是相对周边地区而言的,停留在对自身旧常态发展中的比较,迎来的将会是“温水煮青蛙”式的消失。

总书记在北京APEC峰会上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为县域经济转型指明了思路:

1.向产业发展要动力。要促进农业产业化,引进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及新型加工技术,大力开发高效生态农业建设;要用“四换三名”壮大实体经济,加快优化和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坚持生态工业产业发展;要利用当地资源,健全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发展生态服务业,打造县域旅游经济,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2.向创新转型要活力。要着眼战略转型,呵护青山绿水,以建立经济开发区、生态农业区、文化旅游区等承接产业转移,注重人居环境,提高企业进入门槛,严把环保准入关,建设新园区,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改善投资策略,共担利益风险,增强创新驱动。

3.向产城融合要引力。要致力产业转型,加快三产融合,打破传统的产业界限,以现代服务业为方向,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新型工业为支柱,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信息、物流、配送、电商等消费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同时,通过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土地使用权市场、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4.向特色产业要内力。围绕“两富”、“两美”浙江建设总目标,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导向,聚焦全省着力培育的七大产业,兼顾茶叶等历史经典产业,合理利用资源要素禀赋,进一步增强生态经济“造血”功能和内生发展动力,积极谋划建设特色小镇,做好“特色”文章,增强地方经济竞争力。

5.向公共服务要助力。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营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扫除一些体制性的障碍,比如“运动员和裁判员合一”的问题,落实新环境保护法,如建立了生态红线和生态补偿制度,发展绩效评价机制要从“唯GDP论英雄”最终转向“居民幸福指数论英雄”,对破坏环境、污染水体等环境违法犯罪行为要加大查处力度。

“一江碧水、两岸青山”,是生存之本,亦是发展之源。经济新常态下,丽水地区的郡县之治在绿色生态发展。

经济转型升级及招商引资 篇10

区工商质监局

刘锋

内容摘要:昆山在打造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过程中紧紧咬住四个坚持和使用一套组合拳,第一坚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互动并进;第二坚持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双管齐下;第三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第四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

昆山,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是苏州市下辖县级市,荣获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两个第一、昆山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之首、实现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七连冠”等等殊荣。

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区委党校安排2018年秋季主体班赴昆山学习调研,时间紧任务重,现就昆山经济升级转型及招商引资做一下粗略的归纳。

昆山的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

昆山在步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牢牢树立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但是在突破全生产底线、环境保护红线的情况下的硬发展没道理,多还旧账,不欠新帐,实现了由加快速度发展到加快转型的转变。”2016年1月,昆山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昆山在打造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过程中紧紧咬住四个坚持和使用一套组合拳。

四个坚持:

第一坚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互动并进;第二坚持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双管齐下;第三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第四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

一套组合拳:

(一)、注重四大抓手:一主抓高端产业培育;二主抓创新要素集聚;三主抓企业创新发展;四主抓传统制造业升级。

(二)、做好三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新兴产业“插柳成荫”。

也就是说要加快高端人才高科技企业的引进,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推动创新驱动,牢牢树立投资是第一大动力,投资仍然是稳增长的重要手段。项目建设是第一抓手,有效益的项目速度不能慢,有发展前景的项目不能让,有竞争力的投入不能停。要加快开工一批项目,抓紧实施一批项目,如期建成一批项目。要强化项目建设责任制,做到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狠抓项目进度,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以达到“插柳成荫”的效果(没有产业支撑的增长,是不可能持久的)。把扩大有效投入,作为推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组合拳中间的重要议程,既保持定力,又主动作为。昆山在2015年到2020年推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从“昆山制造”向“昆山智造”转变。昆山现在新兴产业投资重点行业和重点的领域一个是高端装备制造,一个是新型平板显示,一个是新材料,还有生物医药“小核酸”全国最大基地就在昆山。这些产业落户昆山后为昆山的经济提速和转型升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篇文章,原有企业“老树开花”。

转型升级并非要放弃传统产业,而是用创新的办法来提质增效,实现产业的升级,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培养专、精、特、新产品,来加快化解产能过剩,来淘汰低端的设备工艺。“老树开花”既是企业的共同要求,更是保持持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转型升级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要把转型的重心落在传统优势产业上,要鼓励现有的企业就地转型升级,提高企业内涵发展能力,推进产品产业的结构高端化,企业不在低端抢饭吃,而在高端有作为,老产业要有新的绝活,收到“老树开花”的成果。

第三篇文章,落后产能“腾笼换鸟”。

加快淘汰(关停并转)落后产能,盘活土地存量,拓展发展空间,斩金截铁处置僵尸企业,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依靠优势企业带动落后企业走出困境,获得新生,尽可能变包袱为财富,从而降低处置僵尸企业的社会成本。僵尸企业已稀释银行贷款和政府资源,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土地等宝贵财富及发展资源,却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政府与其补贴僵尸企业,不如对参与这个重组兼并的优势企业进行补贴,政府腾出宝贵的土地资源、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以实现“腾笼换鸟”的目的。

昆山围绕推进转型升级,狠抓项目落实;坚持调整存量和优化增量两手抓;实现经济发展既有量的提高又有质的提升;做到减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通过写好三篇文章,构建科技含量高,项目产出高,税收贡献高,产业带动能力强,三高一强的产业新体系。

为了打好这套组合拳,昆山做到“政府推动,部门互动,企业主动、政策推动,上下联动”。

通过三个支持:通过支持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服务链的完善,来打造创新发展新的环境;通过支持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突破,来实现转型升级的新跨越;通过支持兼并重组,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腾出发展空间来实现经济更具有质量更优结构更有效率的持续性发展。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土地对于昆山来说是稀缺资源,土地资源紧缺是制约招商引资经济发展一大瓶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这是昆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出路。其用地总规则是:用好总量、用活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防止“征了不用、多征少用、征作它用”。具体:

一、企业投资要有强度,外资企业每亩八十万美元以上,内资企业500万人民币以上,投资在一千万美元以下的企业,在昆山拿不到土地,只有去租厂房。

二、配套土地有限度,不允许拿了土地后迟迟不投入,改变土地性质。

三、厂房建设的高度,随着现代化的提升,没有航车了都是office,都是电脑机器控制的,所以厂房(除加工厂房)的高度一般情况下是有限制的。

四、土地开发要有精度,城市扩展要有规划和精度,不能多年后出现无序状态。

五、村庄整理(城中村改造或项目动迁)要有深度,城乡一体化的规划要做好,配套还建要做好,动迁就快,投资项目落地就快。

六、盘活存量要有力度。

七、市场化操作要有透明度。

在国务院2016年5月10日印发《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之前,昆山早在2006年就实施了“自主创新、自主创业、自创品牌”的三自创新战略,实施了六个一批专项计划:办成一批核心技术项目,扶持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培育一批自主品牌,做大做强一批品牌企业,孵化了一批科技创新项目,最后申报了一批自主专利技术,确保自主创新取得实质性效果。

为了不让创新成为空中楼阁,昆山把握了五大要素:一、人才是基础;二、企业是主体(政府不是主体);三、政府是推手(政府给政策);四、园区是载体;五市场是导向(没有市场哪来钱)。

一、人才是基础。

创新驱动实质就是人才驱动,必须牢牢抓住人才这个根本,谁拥有创新的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作用,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发展之基。

昆山在2010年就开始大力实施人才生根战略,大幅度增加人才投入,大力度推进人才国际化,大范围用好用活人才,成为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地。事业因人才而新,人才因事业而聚,让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昆山将自己打造成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地。

昆山对人才引进和产业升级,制定了一个政策总纲和23个配套细则,形成一套人才政策体系。

在吸引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单个人才最高可获1000万元奖金,团队最高可获5000万元的经费支持;对引进的院士和国家最高科技奖项获得者,给予最高一亿元的支持。

另外推出高质量发展3015财政扶持的政策体系,30就是市和区镇两级财政每年投入超过30个亿,重点用于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方面;15就是建立15亿规模的专项资金池,重点奖励顶级科创企业。

在资金服务实体方面,昆山设立一个是5亿规模的综合风险资金,另一个是总规模6亿的市场化的创新投资基金,扩大国有担保公司资金池的规模到10亿来惠及更多的中小企业。

为了强化人才支撑,激发创新活力,昆山从2009年开始实施了人才和工匠经济政策,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社会氛围,累计评定享受政府人才津贴人员到目前为止是6513人,发放人才津贴总额是1.73亿人民币,涉及到1050家重点企业。

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政府制定措施是:评选一次可享受政府津贴连续三年。政府津贴分三个档次,原来是每人每月一千、两千、三千三个档次,到2007年这个档次升为每月一千五、三千、五千三个档次。

昆山对接国家公布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体制改革意见》、中办和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自身制度改革意见》,开展了昆山工匠评选,分三个档次,一昆山工匠、二高科技重点人才、三高科技优秀人才,让人才和工匠价值获得充分认可,使更多的人有志于成为好工匠和创新人才。

昆山每年开展各类的竞技大赛,搭建技工成长平台,营造尊重技能人才、爱护技能人才、培育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厚植工匠文化,使工匠人才有舞台、有支撑、有激励、有荣誉感、有自豪感、有获得感,从而激发技术工人创造性的精神动力。

昆山看到了高技能人才对实体经济的特殊重要性,“实体经济需要博士,然而更需要技师”,昆山让有特殊技能的工人的薪酬水平高于公务员和大学教授的薪酬水平。

所以2014年12月29号,光明日报又在头版头条刊发了一篇通讯——“江苏昆山:这个转型发展的人才密码”文章不仅全面展示了昆山人才工作的突出成绩,而且深刻阐述了引进一个领军人才,集聚一个高端团队,新办一个优质企业,带动一个新兴产业,这样的连锁效应是创新型经济发展一种新模式。

现在昆山的人才贡献率为56%,超过江苏全省水平十四个百分点,人才结构日益在优化,人才效益日益在凸显。

昆山有2000多名的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这是昆山在全球召过来的),不是留学归国人员我们都要,符合我们产业对接的我们才要,对接不上我们不要,要了也没用,浪费人才。昆山在世界上有五个留学人员的工作站:美国的纽约、波士顿、日本的东京、德国的杜塞多夫、新加坡,也是全球五个人才工作招聘站,互相对接,这2000多人都是这么过来的。

昆山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38个,国家重点科技、重大科技专项32项,占全国地级市首位;获得中国专利奖金项一项,优秀奖四项,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17名,两院院士18名,院士工作站有8家,拥有国家重点新产品33个,中国驰名商标18个,省著名商标75个,省品牌产品113个。

2017年昆山人发明专利是57项,为全国同类城市第一,昆山在2011年就荣获了中国县级市聚集创新竞争力城市,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二、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科研院所是依托,“产、学、研”合作是纽带,三者合一,必须要完善。企业以创新为导向,以技术为生命,以质量为追求,来增品种、提质量、创品牌。

昆山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是1064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69家,各类企业与全国一百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464个“产学研”联合体,省级以上的科研项目700多项,院企合作、校企合作在技术转让、成果推广、产业基地等方面实施了数百个合作项目。拥有院士工作站8个,博士后工作站62人,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为96.7%,成为企业转化成果和实现利润的核心动力。

到去年年底昆山上市企业突破一百家,全市还储备了近百家上市挂牌的后备企业,形成证券市场的昆山板块,募集资金130.43亿人民币。

实体产业是经济的心脏,金融资本是现代经济的血液,离开了金融实体经济只能自我循环,有了市场、金融平台的结合,实体经济就能几倍几十倍的放大实力,效益就能成几何级数的增长。企业要把精力放在创新上,高等院校要把研究院建在产业链上,政府要把创新要素集聚在企业上,创新出成果了。

三、政府是创新推手。

为增强科技创新动力,昆山强化四个对接,(一)科技要同经济对接;(二)创新成果要同产业对接;(三)创新项目要同现实生产力对接;(四)研发人员的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

加大财政对科技投入,落实自主创新配套政策,昆山这四年全市县研发投入占每年GDP的三点3.5%,超过100亿,设立人才和科技专项资金不低于地方财政的6.2%,超过80亿。这些拿出去的奖励纳入财政预算,人代会审核通过,具有法律约束力,不因为主要领导更替而改变。政府要实施扶优扶强领引工程,引导企业由加工制造、设计制造向自主品牌制造发展。

四、园区是创新载体。

昆山一共有四大类21个园区作为创新的有力载体,第一类,四个国家级的四类开发区;第二类,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第三类,国家级综合保税区(由全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园区升级过来的);第四类,国家级服务外包商务区。14个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八个特色产业基地(模具、可再生能源、机器人、软件、高端装备制造,电路板、传感器、精密机械),五个国字号产业园(国家留学人员产业园、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创业服务中心、清华科技园、工程技术研究院)。

集产、学、研、技术合作转移为一体,这样的技术支撑体系,来助企业创新,这就不仅为企业提供了特色服务,还能为创新发展献言献策,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另外,昆山还有两个国际合作基地,一个是中德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里面现在有136家企业,德国企业为主,也有欧美企业;另一个是西班牙产业基地。

昆山还有深化两岸合作基地(试验区),这是获得国家十三五规划点名昆山项目,是国务院批准设立,因为昆山市是大陆台资投资最活跃,台商企业最密集,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台资占全国的台资的九分之一。

园区经济是昆山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所在,集聚昆山90%以上的工业产品,整个昆山就是大园区,园区经济极大地提升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品创新的承载能力,2015年创新能力排全国所有城市第11位。

五、市场是创新的导向。

昆山的创新从市场的需要处出发,占领市场最高点。其创新来源于市场需求,创新的成功也来源于市场调查,即要创新也要接地气。

在新常态下,昆山经济的发展没有停留在世界工厂定位上,其着眼于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出效益高的新型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向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仅要适应新常态,更要引领新常态。新一轮发展目标,昆山是通过建设四个高地:(一)创新资源集聚;(二)高端人才创业;(三)科技成果转化;(四)科技金融服务;真正使转型升级的切入点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真正使转型升级的着力点成为全面发展的突破点。

通过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型新产业基地化、优势产业高新化、传统产业品牌化;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提升、产业竞争向产品竞争提升、本地制造向当地创造提升。以实现“四化三提升”来抢跑中国制造2025。

招商引资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昆山的招商引资工作就始终确立了“办好一个外资企业就是一本最好的投资指南的理念”。很多外商都是通过在昆山投资者的介绍慕名而来。

昆山在招商引资方面的做法为:

一、是采取以外引外,以大引大的办法来着力吸引新办规模大、档次高的外资项目,使开发区从作筑巢引凤向引凤筑巢来转变。

二、是走出亚洲,面向欧美,不断地拓展招商渠道,把招商引资的触角伸向世界上经济与技术发达地区。在积极的搞好对外宣传的同时昆山组织有关人员对欧美国家的驻上海领事馆、投资中介公司以及大的公司驻上海办事处,进行走访,了解投资信息,建立合作关系。

三、是坚持双向选择,择优接纳,编制产业导向政策,把利用外资同调整优化开发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结合起来,鼓动外商兴办独资企业,鼓励外商与市县企业嫁接、合作、合资,扬长避短,各得其所。规模小,档次低,对环境有污染的项目,昆山坚决不上,这是一条硬政策。

各开发区在搞好自身开发建设同时坚持辐射性发展。昆山的开发区,尤其是经济技术开发区,它具有一把扇子两个功能,对外吸收对内是辐射的功能,有力地推动本地的对外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开发区既是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窗口,又是辐射乡镇、带动全市县区发展的龙头。

另外是建立配套基地,使配套区成为乡镇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乡镇开放型经济发展,把项目落实在开发区乡镇配套区,注册在开发区,享受开发区政策。

四、是从形态发展向功能发展转变,不断强化产业导向功能、鼓励资本集聚功能、艺术孵化功能、辐射扩散功能和配套服务功能,来增强持续经济发展的后劲,开拓招商引资空间,提高开发区的开放性经济水平。

项目是地方产业成长的细胞,产业是承载项目的一个土壤,一个新的项目,就是一个新的经济的增长极。

在新常新常态下,扩大有效投入有效投资,既是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关键支撑,也是新旧动能转化的一个有力抓手,更是实现经济目标的一个坚实的保障。

产业竞争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项目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强劲推手。龙头性的重大项目引进是今天的投资强度,是明天的经济效益,更是未来的产业竞争力。一个重量级的项目可以振兴一方经济,一个标志性的项目可以刷新一座城市的颜值。

昆山在招商引资时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注重项目抓招商;

二、意向项目抓落实;

三、在手项目抓到资;

四、在建项目抓投产;

五、关联项目抓配套;

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吸引上下游产品的配套企业,形成项目群、产业链。

每个地方领导、开发区园区的主任、招商局长、搞招商人员,对园区的发展都必须要回答好下面几个问题;第一、这个开发区的主攻产业是什么?第二、发展主攻产业,园区有哪些优势?围绕主攻产业招来了哪些企业?目前这些企业进展到什么程度?第三,还准备再对接哪些龙头企业?第四,围绕龙头企业集聚了哪些关联企业?

现在园区全面招商转向集群化招商,首先要找准园区的行业龙头项目,改变过去招商都是别人介绍什么项目就碰到什么项目园区就招商什么项目,没有目的性(不能捡到盘里全是菜),现在要要搞集群化招商,要把精力下到找集群的龙头企业上。

集群化招商就是要对入区集群化招商,对已经入区的每一个企业去了解该企业用谁的产品,谁用你的产品,最大的那个企业在哪里?这样招来一个企业跟着配套的就是一组企业,这叫做集聚关联,配套企业就是产业链,也叫集群化、集聚化,形成横向配套,纵向延伸。

招商做到了有的放矢就会越来越轻松,不仅效果好,而且增加了你的把握度。以后每个地方每个开发区每个园区,一个季度召开一次已经入区企业的项目推荐座谈会,缺啥补啥,定点招商。

要设计园区的产业、地区的产业,然后按照产业链围绕产业的定位去招企业找企业。生产厂家在哪里?产业链还有哪些环节没进来?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按图索骥寻找对象,有效的方法就是去找已经入区的那个企业的供销业务经理,找供销经理比找董事长更有效果,因为他更了解供销企业的脉络,对产业链招商有作用、更有效。可以说入区企业的上游和下游企业都是招商的对象,使原有的盲目招商可以变成点对点的精确制导、精准招商、精准发力,招商引资必然事半功倍。

总之,首先要明确主攻产业,要按照地方的特点,明确自己的主攻产业,对各自的主攻产业要进行分析,加快园区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更好的实现产业集聚。第二,培育产业龙头,这个龙头就是主导产业的核心。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间的复苏带动作用,使整个产业形成集聚效应。第三,要开展集群化定向化招商,也就是说要认真梳理上下游产业链中间的行业领军企业,要认真梳理上下游产业链中间的行业领军项目合作。

集群化招商是招商引资实现突破的有力途径,关键一个就是政府的软环境,政府的面貌要改变,要完全彻底服务于招商引资,整个区域的各部委办齐心协力,为了同一目标打好组合拳,地方经济就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上一篇:写心愿的小学生作文下一篇:整改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