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2022-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国企改革中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创新研究

摘要:企业文化是世界一流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和文化支撑。新时代,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刻不容缓。本文分析了国企改革进程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并以国家管网集团为例,对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创新进行了思考,剖析了文化融合与创新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背景下实现文化融合与创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国企改革;企业文化;融合与发展

正文:

从人类数千年文明发展史来看,无论社会制度的交替、科学技术重大进展还是国家民族的伟大振兴,都离不开经典传承、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对于国家管网集团而言,进一步深化改革,以企业文化为先导先行,也是重要而必须的路径选择。

一、国企改革进程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国企改革过程中,企业的战略目标、发展方向、经营范围、人员构成等等都会随着企业改革而发生变化,因而对企业稳定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企业文化建设是国企履行政治责任的需要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每个人都应坚定文化自信。随着党对国有企业领导的不断加强和完善,国有企业作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力量,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应该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做文化自信的表率,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摆在重要位置。特别对于改革中的国有企业,需要通过塑造企业文化“软实力”,传递企业的文化自信,从而保障改革顺利进行,降低改革负面影响。因此深刻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作用,可以促使改革后的国有企业成为壮大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成为党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胜利的重要力量。

(二)企业文化建设是助推国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它可以有效引导企业制定更明确的战略目标,制定更完善的发展战略。企业文化活动还可以直接影响业务运营的有效性,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企业目标的实现助益良多。因此企业文化建设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持续的文化建设,企业才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于改革中的国有企业,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有效地向员工解释改革后企业的主要发展目标,传递企业坚定的信念,从而使员工能够充分了解改革后企业对自己行为的期望和要求,能够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了解如何更好地融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并朝着企业的既定目标而不断努力奋斗。同时,其营造出的文化氛围、竞争环境,不仅提升了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文化追求,还可以使员工更适应改革后企业的发展需要,促进提高工作效率,助推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三)企业文化建设是营造和谐稳定企业氛围的需要

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是通过文化“化人”,通过培养员工共同的价值观、道德素养、行为规范等,把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员工团结在一起,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同时,为每一个想要努力奋斗实现自身价值的奋斗者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坚定了理想信念,激发了工作热情,进而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关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努力为自己、为企业实现最大效益。国有企业需要在改革进程中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使员工逐渐将个人思想和命运与企业的安危和发展紧密联系,清醒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形成与改革一致的步调。并在员工与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在员工与员工之间,建立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关系,有效提升员工的团队精神,形成和谐稳定的企业氛围。

二、国企改革背景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上世纪60年代,气势磅礴的石油大会战拉开序幕。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培育了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形成了石油工業优良的传统作风。“石油精神”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人群中形成的。但它并不是孤立的,它充分汲取了中国共产党理论结晶,以毛泽东同志《矛盾论》和《实践论》指导油田开发,传承发扬中国共产党、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并吸收了中华民族文化精髓。

国家管网集团的干部员工来自于三大石油公司,信仰相同、文化相近,故而我们应当将新的企业文化同石油工业优良传统相融合。在国家管网集团组建初期,从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抓起,补短板、强弱项,做“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需要、服务行业发展”的坚定践行者、推动者、引领者。

没有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再好的创新都将成为无根之本、无木之源。没有创新的支持与发展,一成不变的文化也必将是一潭死水、缺乏生机。只有在文化发展、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融合创新,才能实现管理创新,服务好“实施四大发展战略”的目标。

三、文化融合与创新中的常见问题

(一)不能急功近利搞文化建设

不要以一种强势的行政命令方式来解决文化认同问题。企业文化是一种塑心工程,这与制度建设大不相同,制度只需要强化执行即可,而文化却需要潜移默化。因此,不能以急功近利的心态来搞文化建设,必须认识到对员工精神境界、思想观念的塑造是一个非常难、非常漫长的过程。应当通过有效的途径把我们的传统文化保持住,以企业“历史文化”为底蕴,进而持续开展“递进式”文化建设。这样的文化,才不是“口号文化”,而是“人心文化”。

(二)要避免文化融合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

当企业改革发生时,原企业的员工出于对自身企业文化的保护,往往会抵制外来的与其不兼容的文化,从而直接导致文化冲突产生。同时,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往往更注重业务整合、组织结构调整和人员岗位分配等工作,没有将“文化建设”置于先行位置。还有些企业解决文化融合问题都只停留在表面,仅是对原有文化进行简单的整合,没有真正地解决文化认同、共同价值观等问题,事实上,文化融合工作并没有落到实处。此外,文化建设切忌停留在穿工装、搞晚会、设计宣传标语等表面化的工作,这些形式化的活动不但无法引起员工的情感共鸣,更无法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和谐统一。

(三)要克服文化创新的两大误区

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克服两大误区。要克服一味固守本单位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的“守旧主义”;更要克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现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因此,绝不能照搬国内外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应当根据企业具体情况的不同、发展需要的不同、员工特征的不同来发展自身的特色企业文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着眼于员工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企业变革的交汇点上,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改造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地创造新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地借鉴外来文化。

四、国企改革背景下实现文化融合与创新的有效途径

在国家管网集团提出的“四大发展战略”中,管理创新战略是其中之一,它涵盖了对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创新的要求,为实现文化融合与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一)以完善制度打牢管理基础

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结合国家管网公司改革发展目标,制定与之相符合的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大纲,形成中长期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规划。建立各层级领导班子企业文化建设议事制度,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贯彻落实。鼓励文化创新,建立促进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和容错机制。二是关注逐层落地,切实做到工作一贯到底。要健全从上至下的企业文化管理组织结构,职责明确,工作到位。同时,坚持对企业文化建设涉及人、财、物力的持续性、计划性投入。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管理工作骨干人才的培养,建立企业文化建设专业队伍,并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培训纳入企业培训计划。对企业文化建设所需经费要提前做好规划、计划,充分满足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需要,确保足额到位,保障企业文化建设稳定有序。

(二)以头雁效应促进管理融合

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全面贯彻执行企业文化建设制度,带头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带头将企业文化理念与企业管理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将倡导的企业价值观融入到企业发展战略、制度制定、绩效考核等具体工作中,及时关注、督导企业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确保有计划、有措施、有时限、有实效。同时,通过各层级领导的表率作用,带动全体员工上行下效,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自觉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言谈举止,逐渐提升全体员工素质,不断凝聚团结向上的精气神,塑造出良好的企业文化形象,真正以文化可持续发展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获得持续性增长的作用。

(三)以问题导向查找管理漏洞

在新的企业文化推广中,可以尝试设立“试验田”,从班组开始示范推广,通过关注进展,帮助指導,及时了解问题及不足,总结文化融合与创新的成功经验,形成理论与实践成果,为大范围推广新的企业文化提供依据。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领导和工作人员要定期深入基层,与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积极征求员工对企业文化融合与创新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员工反映较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真正建立起双方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关系,这不仅能促进工作开展,更可以在文化重组中出现文化冲突、文化摩擦时,及时化解矛盾,化解文化冲突。同时,通过文化建设实践,借鉴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理念,不断尝试拓宽企业文化建设的渠道和范围,促使融合与创新后的企业文化能够在企业内部真正的落实,最终逐渐形成企业全体员工的共识。

(四)以“通心工程”传递人本理念

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推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满足员工利益诉求、维护职工切身利益及合法权益。对涉及员工权益、利益的改革内容,实行企务公开,建立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使广大员工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增强员工参与企业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其自豪感和归属感。二是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宣传,让员工能够多方面认知新的企业文化的理念,营造出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加强对员工企业文化的教育培训,可以结合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采取领导宣讲、交流座谈、分类培训等方式让员工了解企业文化内涵、文化故事等,使员工能够进一步的认识到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同时,开展全方位的企业文化宣传,利用企业的内网、刊物、宣传栏等渠道,全面的展示出企业的文化理念成果;借助对外宣传媒介,展现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创造社会价值的良好企业形象。

(五)以丰富载体助推深度融合

企业文化活动首先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鉴于国家管网集团的业务特定,所辖管道遍布全国各地,人员分散,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组织线上企业歌曲、演讲、朗诵比赛等独具意义、各具特色的纪念活动,使员工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被企业的理念和规范深深的影响,陶冶情操,引导员工认同企业、忠诚企业、奉献企业。其次,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借助传统节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营造和睦、团结、轻松的文化氛围。同时,开展各种技术革新、技能比武等活动,鼓励创新,包容失败,提高员工的技能和业务素质,调动员工参与到企业发展建设中来,以此推动企业发展,并进一步对企业文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小马.基于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探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12):143-144.

[2]赵宁宁.企业文化对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J].经贸实践,2018(22):222.

[3]石峰.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分析[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01.

[4]唐小翠.创新型企业文化建设探析[J].改革与战略,2020,36(08),63-69.

[5]孙家康.文化融合在央企改革重组中的作用[J].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2019,42(03),51-55.

作者:周蓓

第2篇: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与创新

摘 要:在新形势下 , 企业需要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 , 以确保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企业想要有长足稳定的发展 , 除了需要遵守市场规律以外 , 还需要注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方面是需要提升产品的质量与服务 , 另一方面是需要着重提升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中党建思想政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 , 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开展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 , 企业需要做好党建思想政治工作 , 这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前提。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企业文化建设;融合;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是紧密相联,同时企业文化对思想政治工作又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因此要将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化。要实施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文化管理戰略,其核心是贯彻落实“人本管理”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坚持把人作为企业管理和一切工作的中心。思想政治工作要培养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企业发展各项工作,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保证高标准完成企业各项工作。

一、新形势下企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存在“重经营、轻管理”的思想

在企业实际的经营过程中,由于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忽视,使得当前很多的企业存在很多不彻底的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重经营效益、轻思想政治工作,究其原因是企业管理者存在“重经营、轻管理”的思想,这对企业的发展带来直接性的影响,长此以往就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2.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员工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方面都随着经济的多元化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很难顺利进行。有些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在市场经济中并未起作用,或者有些人认为物质利益比思想政治对企业的发展更重要,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很难在企业内开展。一些企业职工工作条件差、工作量大,而思想政治工作着重于思想上面的引导,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实际问题都能通过讲道理解决,因此绝大部分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无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二、新时代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路径

1.以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活力,实现二者互促共赢

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共性表现在:一是目标的一致性。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致力于解决员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思想问题,从而增强企业凝聚力,保证企业高效率运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文化建设是运用特有的价值观、信念、理想来引导、熏陶、激励全体成员,使全体员工在企业精神和共同价值观的指引下,将个人追求与组织目标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合力”,凝聚到企业共同目标上来,推动企业发展。二是核心和对象的相通性。企业文化建设是把企业管理的重点与注意力真正凝聚到人的因素上来,以人为中心,实施人性化管理;思想政治工作是重视人的因素,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广大员工的主人翁地位,着眼于教育人、培养人和发挥人的潜能。三是实际内容的交叉性。企业文化管理运用企业精神、企业道德等精神文化因素来熏陶和塑造员工的价值观,影响和规范员工的思想和道德行为; 思想政治工作也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拼搏进取的企业精神。四是工作方式的相同点。两者都以人的思想和行为规律为依据,注重感情激励、精神感染、关系调适等工作方法的运用。

企业文化的辐射力是企业在长期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风格与风范,对企业员工带来的无形影响。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提升生产效率,促进内部的团结合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转型发展。要用以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活力,实现二者互促共赢。

2.关注员工的思想

企业在发展进程中应以员工为核心,员工的整体素质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前景。不仅如此,当企业的员工思想及素质不断提高之后, 企业整体的创造力也会得以提高,以此带领企业迈上更高的层次。在新时代中,企业的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工作也需要坚持与时俱进, 强调在工作开展进程中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这样既可以确保在市场竞争中凸显自身的软实力,也可以在多元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合理应对负面思潮,为员工价值观提供引导。基于此,企业在促进二者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关注员工的思想状态,要确保思政教育工作在企业内部的普适性,让员工可以深入理解所要传递的思想内涵, 当员工的理解能力得以提升之后,便能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进而在不断的改进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先进思想。由此可见,企业需要加强对员工的文化培训,确保每个员工都有接触思想教育的机会,让每一位员工的素质都能通过专业的培训后得以提升, 这样员工在企业内获得的机会更加平等,这对于员工心态的调整也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定期组织企业员工参与文化活动,既可以活跃企业的文化氛围,也能在文艺活动中宣传企业的文化精神,让员工在活动中实现放松身心与专业技能提升双管齐下。同时,企业也可以成立专门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部门,让企业管理者与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时倾听员工的建议,了解企业员工真正的需求, 这些都是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

结束语

在新时代向发展高质量经济转型时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工作思路, 深入落实转型发展战略规划、统筹推进党的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经营提质、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团结广大员工与企业同心同德, 顺势而为,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全力推进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孙玮.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融合发展[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03):161.

[2] 郑鸿.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探究[J].山西青年,2019(22):136.

作者:何三毛

第3篇: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创新

建设企业文化与开展政治思想工作,虽然着眼点和立足点不同,但两者具有相同的目标,具有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政治思想工作为建设企业文化提供必须的保证与支持,文化建设为开展政治思想工作提供基本的形式与渠道。企业有效的整合文化建设与政治思想工作,可以同时增加两种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引言

政治思想工作是树立企业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对企业经营和决策行为具有一定影响。将企业文化渗透到政治思想工作中,让两者相互补充、融会贯通,有助于在企业发展及改革中体现出文化的激励、规范、协调、凝聚功能,逐步弘扬企业精神、建设企业形象、树立企业品牌,让全体职工认同企业理念、明确企业定位,以企业为家,进而增强职工的劳动生产力与综合素质,推动企业持续、协调、全面发展。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差异性和共性

(一)建设企业文化和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的共性

建设企业文化是重要的管理科学,让管理中体现出人文趋势,而政治思想工作是以贯彻党的政策方针路线、确保企业性质为基础。两者间具有多个共同点,其一是方法重合、内容相似、目标相同、主体一致。就是围绕着经济建设而开展工作,为经济建设提供必要服务。两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人的主体作用、尊重职工人格。其二、两者都有重视增强职工的素质,统一协调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三、两者都以统一企业和职工价值观为目标,并职工与企业的利益统一起来。最后,两都有关注职工与企业的关系,使其建立起和睦、融洽、亲密的关系,提倡全面参与企业的管理与决策。

(二)建设企业文化与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的差异性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在方式、性质上具有的差异。就性质而言,企业文化是经济文化的一种,在社会文化中属于亚文化,其以现代管理学为前提,整合并吸收文化人类学、美学、公共关系学、行为科学、社会心理学等知识而形成的企业管理学;而政治思想工作是政治文化的一种,其以解决职工意识和思想方面问题为主。就方式而言企业文化重视情感,运用文化方式,建立企业文化环境,对职工的思想予以影响并协调其行为,进而建立起以企业价值观为重点的群体意识,增强企业创造力与竞争力。而政治思想工作则要体现在职工的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运用激励、疏导、谈心、教育、宣传等方式,采取适当的传播工具与宣传手段,营造出健康、和谐、团结的气氛,发现并妥善解决职工出现的思想问题。

二、改革政治思想工作对企业文化建立的作用

(一)政治思想工作保证并支持企业的文化建设

第一、政治思想工作要以“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为基本原则,激发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这和企业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原则相统一,共同体现出职工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第二、政治思想工作为建设企业文化指明方向。我们的企业文化要以社会主义为基础,在进行经济建设时必须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鲜明特点,要统一职工、企业、国家的利益,让职工成为企业经营的主体,成为企业的主人,并具有确保职工平等尊严、权利、地位等理念,这全需要借助政治思想工作为基础和保障。最后、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党组织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并积累下大量经验,其应该是建设企业文化和塑造企业精神的重要力量,党员要成为建设企业文化的模范和骨干。

(二)企业文化建设为改革政治思想工作提供实施路径

政治思想工作是塑造企业文化、发扬企业精神的重要方式,而建设企业文化为管理工作和思想工作的融合提供绝佳方式。建设企业文化需要在开展政治思想工作时以生产经营为核心,需要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进而影响职工和干部的道德领域和价值观念;要求企业将产品、技术、装备等物质力量和企业精神、价值观念、思想信念等精神力量结合在一起,实现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的全面融合。企业文化建设可以让政治思想工作更具文化内涵,提高其工作质量与效率。

三、企业文化建设与政治思想工作的融合方式

企业文化融合政治思想工作,一定要坚持以顺利、健康为发展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企业文化是政治思想工作的重点,而选择什么样的文化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实质。所以政治思想工作与企业文化要以党的精神为宗旨,以信念教育为内涵,将两者完善的融合在一起。

(一)创新政治思想工作的手段

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通过构建起活泼、生动、易于被职工接受的企业文化,运用制度激发职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并在自愿的前提上,塑造企业文化。一般情况下,此文化强制性较差,会降低职工的逆反心理与心理障碍。在不断改进、逐步丰富的政治思想工作环节上,此寓教于文化的措施能够发挥出关键作用。

(二)创新政治思想工作交流平台

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时,要特别重视文化因素对职工心理、观念等方面具有的重要影响,同时以建设企业文化为契机和平台,把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和企业娱乐活动、生产经营活动等有效的整合在一起,最大程度的降低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内的空虚感。

(三)创新政治思想的工作机制

就企业而言,要建立优秀的外部环境,在建设环境中提高职工的归属感,在心理让欺信任身边的同事和领导,更加热爱企业,在行动上会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文化的实质是管理方面的文化,和企业管理间具有特别密切的关联,在内容方面更加细化并延伸了政治思想工作。

三、结束语

创新与整合政治思想工作与企业文化,符合建设和谐社会与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适应企业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实现利润的要求,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让企业文化建设与政治思想工作整合在一起,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以实效为切入点,以创新为核心和重点,根据企业生产经营与发展的实际情况,运用灵活方法、开阔视野、创新思维,达到整合企业文化与政治思想的目标,以提高企业管理的科学性、法制性、生动性和人性化,促进企业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别盈莹.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J].经营管理者.2014(33)

[2]王鸣飞.浅析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J].新西部(理论版). 2014(22)

[3]黄建云.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创新[J].东方企业文化.2014(14)

作者:毛东伟

第4篇:关于企业文化融合与创新的思考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成长发展的一种恒久动力支持系统,影响着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方方面面。在这个以创新为特征的时代,企业文化创新已成为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要素;在企业兼并与重组的过程中,文化的融合则是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已成为当今时代建设企业文化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明晰建设企业文化的立足点,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企业文化融合与创新过程中的主旨精神。

企业文化核心目标:塑造“企业人”

理解企业文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那就是企业文化重在“化人”,即帮助企业的员工真正实现由一个社会人到企业人的转变,这是企业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因此,可以说,企业文化的中心目标就是塑造企业人,企业文化离不开“企业人”的塑造。而在实际情况中,许多企业家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却倾向在“人”之外设计方案、展开工作,例如,在企业发展壮大之后,购买篮球队、足球队、歌舞团等文娱项目。而事实上,这些并不是建设企业文化的主导方面,充其量只是辅助性工具,企业文化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塑造人心、改变观念,从而帮助员工实现由一个社会人到企业人的转变。

何谓“企业人”?全身心投入到企业的员工才称为企业人,当我们谈及人的时候,在哲学层面讲,人是一个身心复合体,用马克思的话说,人是一个二重性的存在。人既有灵魂,还有肉体,是灵与肉的存在。从人的身体角度讲,人与其他动物没有区别;但除了身体之外,人还有心灵,心灵的建构构成了人类文化成长最广阔的空间。从人的二重性这个角度来分析,企业人讲究全身心融入。作为一个企业老板,都不能容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职工,即人虽然在我的企业但是心就没有投入进来,或者说心从来没有在过我的企业。但这种情况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绝非纸上谈兵,现实中经常发生,这就需要企业积极主动塑造的“企业人”。

而企业人的塑造是一个过程,这里我们可以把员工的企业实践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合格——投入——创造——忘我。第一个层次:合格员工。“格”代表企业的规章制度,合“格”是企业对员工的最基本的要求,即要求员工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要求,中规中矩地把自己的分内工作做好。一个企业老板对员工的最低要求就是合格员工。第二个层次:员工全身心地、投入性地开展工作。投入性不仅仅是一个身份到位、行为规范的问题,它还涉及到心理认同、文化认同问题。第三个层次:员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企业创新的最基础工程。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只有把员工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个最基础的工作做好,企业才有可持续的创新空间。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老板眼中不能仅仅盯住高端员工,高端员工当然是人才,但是,这些高端员工的昨天和前天可能就是企业的普通员工,我们应把企业创新的眼光放在企业最基层的地方,对有培养潜质的基层员工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对于基层员工来说,这种帮助就是雪中送炭式的帮助。一个人最需要的可能就是雪中送炭,而对于管理者来说,最难做的事也是雪中送炭。从效果上讲,雪中送炭最能赢得人心,赢得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为了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可以先在一些企业的细节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比如,专门设立一个信箱——职工合理化建议箱,让员工每月至少提一条关于企业的创新建议或合理化建议。目的就是培养员工的这种创造性的意识,并让每一个员工都形成这种参与意识,而且应该变成一个刚性要求。最具可操作性的企业创新行为往往来自于企业第一线。在一线操作的员工,可能比工程师的感受更直接,更能知道哪种方法更到位、更效率。假设有一个3 000人的企业,一个员工每月提一条建议,就是3 000条建议,按1%的合理化采中率,则共有30条,用到企业革新上,形成的效益就会很可观。

最后,员工是忘我的员工。毛主席曾经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这种忘我的员工是在企业价值观层面的一个要求,并不是说让大家实实在在地真正地忘我。例如,有企业的口号是:在岗一分钟,奉献60秒。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员工并不喜欢这个口号,许多员工说看到这个口号感觉老板像张着血盆大口要一口吞掉员工。那么为什么还要提倡忘我精神?是因为即使做不到大公无私,做到先公后私还是具有可行性的。特别是在企业成长的关键时期,企业的员工能不能真正把企业的利益放在优先地位考虑,这一点是可以做到的。因此,培养忘我精神就是要让企业获得一种企业精神的成长未来、成长空间,例如企业愿景,它就是全体企业员工共同期望的一种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就有忘我要素体现在其中。

从管理的高度来看待文化融合与创新

当我们从塑造企业人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的时候,要进一步明确的一点,就是企业文化的融合和创新是一种管理诉求。而文化管理则是建设企业文化最根本的价值诉求。改革开放30多年,企业经历了经验管理阶段、制度管理阶段、文化管理阶段三个历程,特别是对于国企来说,这方面的感受可能更深刻。如果把10年作为企业成长的一个阶段,这30多年正好是经验管理阶段、制度管理阶段、文化管理阶段这三个阶段。通过文化建设来超越传统管理视野,提升企业凝聚力,打造高绩效团队,这是一个企业健康成长所不容回避的首先问题。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倡导“管理在现场,指挥在一线”的口号,领导干部要和员工搞“三同”,说明那时候的主要管理模式是经验管理。经验管理有一个非常主要的特征,那就是在人性假设方面,它是一种“经济人”的假设。在老板的心中,员工是经济人,来企业一天则企业发一天工资。员工也定位自己为经济动物:我来企业并没有别的奢望,只是为了养家糊口。经验管理的最大优点是领导能够随时掌控企业的运行情况。与此同时,经验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企业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企业一线中去了,那么相对应地,企业家对企业的战略、对企业发展外部环境的精力投入就减少了。现在流行一种说法,企业家要用80%的时间去思考企业的未来。这句话说明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战略谋划是很重要的,而在经验管理模式的背景下,企业家每天要花十几个小时在企业内部,有时甚至要合衣而睡在办公室,完全不可能拿出这么多时间来思考企业的未来。但是,在目前这种激烈的全球化、市场化的背景下,相比起内部处理的细节问题,企业更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发展战略。经验管理的第二个问题在于因为要层层监督、层层管理,导致管理成本太高。从本质上讲,现场管理的本质就是监督管理,企业家在一线的原因在于企业家不相信自己不在的情况下员工会好好干活。而人的心理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逆反心理:你越不相信我,我就越不出活。监督管理的客观效果加剧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互不信任。可见,经验管理是人治,人治会经常导致人际之间的冲突和摩擦。

企业文化融合要正视文化差异、各美其美。两个企业在重组过程中,要正视文化差异,不要简单粗暴地把一种文化替代另一种文化。说到各美其美,企业都有自己辉煌的过去,成长的历史,应正视兼并企业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几代人传承下来的,简单地忽略这种企业认同,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费孝通先生在说到两种文化交流时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句话首先着眼于不用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如何相处,其实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文化融合也具有这种特点,每个企业的文化都有历史,要看到不同资源的独特价值。文化只有通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才能形成文化合金,打造出一个“合金”企业文化。合金意味着文化形态的新的形成,而不是简单的原有文化的相加。

文化融合中的常见问题

文化融合中的常见问题,首先表现为集而不团,忽视文化跟进。虽然整体的协调到位了,但是文化的跟进却没有跟上,而企业最重要的是应该文化先行。第二,漠视员工归属感和文化认同。企业的老板不要以一种强势的行政命令方式来解决文化认同问题,因为企业文化是一种塑心工程,即塑造心灵的工程,和制度不一样,制度是束身工程,即制度是约束规范人的身体行为,而文化是塑造心灵的,所以文化的提升是从身体到心灵的提升工程。束身容易塑心难。制度推行不难,难在老板能不能从我做起,如果能做到,那么制度不难做到。最难做到的是文化认同,因为文化认同要大家从内心拥戴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启动慢,不能操之过急。世界500强企业对文化的改造周期平均为6~8年的时间,而中国的企业许多都是巨无霸的企业,从业人数在500强前列,所以我们解决文化问题,肯定会比500强还要难。所以,大家不要以急功近利的心态来搞文化建设。因为文化解决的是文化认同问题,心理塑造需要时间。我国有句古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又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说的就是心理沟通需要时间,对员工精神境界、思想观念的塑造是一个非常难的过程。第三,貌合神离,形连心不连。好多企业重组后又各奔东西了,就像拉郎配一样,最后也没有真正地解决心理的沟通和认同问题。貌合神离,说明文化建设没有落到实处。第四,文化传统、资源的流失。应通过有效的途径把我们的传统资源保持住。不管怎样重组,都要知道企业文化资源最可贵的地方在哪,不能像某些老板做房屋规划和房地产改造一样,在一夜之间把四合院推倒,这是对传统文化的漠视者,根本不考虑其中蕴涵的文化价值。一个社会越走向现代化,它越有一种文化的记忆,而这种文化记忆是让一个人心理认同的外在标志性的东西。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电子手段,把企业的旧厂房拍下来,建一个数字的档案馆,留给后代一些生动的回忆;另外可以让一些老员工讲讲过去,留些音像资料,形成企业记忆。历史很重要,而人一走就把这段历史全部带走了,要进行抢救式管理。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时间性,它是和记忆、历史、时间连在一起的,有历史的文化才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

文化融合的对策建议

第一步,培育核心价值观、愿景。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就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愿景塑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也为企业精神,即企业应确立一个非常独特的真正能体现企业性格的企业精神。目前这方面的突出问题是企业文化个性化不强,尤其是国有企业,出现雷同化的企业精神。例如:团结、奋斗、拼搏、和谐等等。企业应该在文化再造过程中解决文化个性问题。如“把干毛巾再拧出一把水”,人们一看就知道这是丰田的,还有“特别能战斗”,这是开滦煤矿的,这样的企业精神才是个性化的。

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的内容是企业文化的精髓、企业文化的核心,人们对于在企业再造中,改变企业精神心存疑虑,担心这样做会让企业伤筋动骨啊。在这个问题上,如果企业原有文化精神非常到位,就无须改变,需要的是认真去维护它。就像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样,它具有时间隽永性。这八个字囊括了做事、做人两个方面,成为激励清华学子的精神坐标。一个好的企业精神一旦确立,就要守护,而文化最难得的就是守护。我国有一句形象的话说“人走茶凉”,借用这句话我们可以反过来说:好的企业文化是“人走茶不凉”,尤其是对于国有企业。在这30多年中,其企业领导人平均调换了六任,不能因为企业一把手的离去或企业家的更替而改变企业的文化,经常更换企业精神,会动摇军心,使基层员工感觉到文化不严肃。

第二步,包容、理解和信任机制的建立。文化需要包容,一定认真面对我们所整合的企业文化资源,考虑他们的感受。国家与国家的交流互通中,强势文化要考虑弱势文化的感受,企业与企业之间也是如此。再造企业文化要特别关注弱势文化方的感受,比如兼并了一个小企业,但小企业也有历史,也可能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只有建立包容、理解和信任机制,才能做到良好沟通。

第三步,打造文化融合的优秀团队。文化重组后,为了让新的文化尽快实现文化再造,实现文化造血同盟,可以在企业中成立一个试验区,从一个车间或班组开始,首先把优秀文化示范性展示出来,并流传下去。

第四步,建立有效的文化沟通渠道。一旦在文化重组中出现文化冲突、文化摩擦,应该有一个文化沟通的渠道,不要把文化的情绪积累下来,企业应在一些细微的方面要及时化解矛盾,化解文化冲突。

企业文化创新的建议与思路

文化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在某种情况下,甚至可以说,文化创新和文化守护是相辅相成的,文化没有守护,就谈不上创新,文化资源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失掉。如果一个文化没有沉淀,每天都在创新,那就不叫创新,文化创新是与文化坚守连在一起的,文化需要一以贯之,先坚守后创新,而且坚守越长,文化认同就越到位。

将文化与战略有机结合,确保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将文化与战略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文化渗透到管理之中,避免文化的两张皮现象——文化是文化,管理是管理。文化要真正可持续发展,应该像人每天都要吃饭喝水一样,必须要文化渗透到日常的管理环节中去,这也有利于文化的量化。现在,企业文化已成为许多企业考评的重要依据,但事实上,文化量化是很难的,因为文化要解决认同问题,许多文化是不能量化的。企业要给文化留出一些空间来,避免有形的方面做得越多,内在的东西可反而被忽略了。如果文化量化过于刻板,有的员工可能会有意识在有形的文化层面上做文章,表面一看每一个方面都做得很好,但实际上呢,心理的问题没有解决,而文化还是要塑心的。

将文化与战略结合在一起,首先需要培养高层管理者的文化自觉。企业高层要有培养价值人,维护外圆内方管理模式的管理自觉。“有什么样的企业家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如果一个企业文化落实不到位,企业家要首先看到自己的责任,是自己没有做到位。企业文化是老板文化,这既是荣耀又是责任,而且责任更重。其次,需要全体员工的自觉参与。企业文化既是老板文化又不是老板文化,强调它是老板文化是在强调高层管理者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但企业文化的最后落脚点还是要落到基层员工的层面上,这就是文化落地问题,要让文化真正渗透到员工的内心,从这个层面上讲,这又不是老板文化。

注重解决文化的承传问题

第一,要具备持续性文化实践心态。文化不能一蹴而就,文化也不能急功近利,要有一种可持续的文化实践心态。企业文化不能忙起来放一放,闲来无事想一想。有些企业家始终把文化看作干扰企业正常工作的要素,应从根本上解决这个意识问题,确保文化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

第二,应注意持经达变,返本开新,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持经指手持经典,就是要把企业在几十年成长过程中的经验自觉维护。不能为了求变而不顾传统,企业历史越长越要注意这一点。达变就是要有变化。每年,海尔的文化手册都要修订,因此企业每年要面对新的形势。在不变之中谋求变化,即持经达变。返本开新,即企业家应经常带领员工们去反省,对于我们企业几十年的成长来讲,最重要的资源究竟是什么?当反省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找到了根本。这也是对现有文化资源的清理,通过这种清理来返本开新,当我们知道我们过去的辉煌,我们才知道未来往哪个方向去努力。

第三,培养文化建设的平常心。文化建设不能没有平常心,平常心是建立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上的。如果一个企业家只想赚钱,不想把企业做久做长,那么文化上就可以少投入甚至不投入,因为企业文化建设着眼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一旦企业希望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关注文化问题。人生最难得就是有一颗平常心,做企业最难得的也是如此。培养平常心要克服急功近利,要克服投机心态,就是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这样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台塑集团老板王永庆曾经说过:永远不要做投机生意。我们知道房地产业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最具投机性的行业领域,而目前在中国大陆的富豪排行榜上,行业比例最高的恰恰是房地产业。这个数据发人深省,如果都去搞投机,就没有人去踏踏实实做实业了,而实业救国就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无论如何我们要回到脚下最坚实的土地上,以一颗平常心去吧企业经营好。

培育员工的信仰与境界

培育员工的信仰与境界,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老话题。从大的社会环境来讲,中国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信仰缺失。信仰缺失就会导致人人什么都不怕,人总要有所敬畏,才知道底线,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引导树立这样的意识:企业的发展和成功,会带来员工事业的成就,使员工找到企业幸福感。同时,积极开展对员工人生信仰的培育,使之与企业愿景息息相关,达到员工与企业的真正互融。

企业健康模式:学习型企业

学习型企业强调团队学习、终身学习和全过程学习。通过学习,知识冲破个体限制,迅速在组织间传播,形成自我强化作用,提高整体的竞争力。学习型企业有如下几个特征:汲取先进文化理念、突破思维上限、有效沟通与对话、寻求团队共识。

面对现今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一个企业首先要树立其不断汲取先进文化理念的意识,并在实践中予以贯彻,不可固步自封,裹足不前。一个不断学习的人才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人,一个不断学习的企业才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企业。

理解“学习型企业”的关键,是要将企业视为一种生命体,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思维上限,创造出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的思考方式。学习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学习永无止境。

有效的沟通与对话要特别注意不同级别之间的对话。在企业内部,同级别之间对话一般来说没有障碍,而极差越高,对话就越困难,中国有句老话叫君臣无对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效的沟通和对话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及时化解矛盾,从而让文化处在一种有序健康的状态之中。

寻求团队共识。团队上、心理上相互认同,行为上相互影响,并追求整体成功。一个优秀的团队,每个成员应该达成一个共识:在一个优秀的团队之中,没有失败者。当一个企业真正通过这种文化创新、真正成为行之有效的学习型企业的时候,就找到了企业文化再生的源头活水。学习的目的就是温故而知新,温故即总结过去的工作,有什么教训值得汲取,有什么经验可以共享;知新意味着下一步的工作要开展了,哪些工作需要特别注意,哪些环节最容易出问题。学习就是解决思维相互交流的问题,在这个阶段,知识冲破了个体的限制,在组织之间传播,最后形成了团队合力。

企业文化的创新和融合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在这方面不仅要有理论的探讨,更需要企业家们在这方面做一些探索和实践活动,提炼出对整个中国企业文化的提升可资借鉴的经验出来。

第5篇:重组企业文化融合与创新

基于企业重组过程中文化融合的思考

【摘要】良好的企业文化能提高员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推动企业改革,带动企业发展。处理好重组企业文化的融合问题,就能使企业优化资源配臵,提高竞争力,实现1+1>2的规模效应。

【关键词】企业文化 重组融合 核心竞争力

一、前言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要“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质量”。在当今市场经济竞争的洪流中,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联合与重组,是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和企业自身特点,顺应经济规律,寻找适合自身发展,整合优势资源,提高竞争实力从而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也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和焦点。

2010年我们大桥局三公司重组并入中铁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顺应而生,目前,公司在产权重组、资产重组、业务重组、人力资源重组等方面取得的不错的成绩,在短时间内,公司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重组得以实现。与此同时公司企业文化的重组融合也不能忽视,不能忽视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许多企业通过改革重组,虽然规模扩大,但却难以创造出1+1>2的重组规模效应,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对企业文化融合在企业重组中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所致。因此,我们应当着手加强企业文化的融合,减少因文化差异而造成重组的不和谐,实现重组企业的平稳对接,提高各层级管理人员对新企业的认同感和执行力。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

既然重组中企业文化融合如此重要,那到底什么才是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呢?

它并不是平常人们认为的几组有气势、且放之四海而皆可用的标语口号,也不是经常组织员工的文化娱乐活动,更不是放在嘴上说,纸上写,挂在墙上的荣誉称号牌子。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倡导、积累,经过筛选提炼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以企业最高目标、共同价值观、优良作风、行为规范、标识、环境等为主要内容的,能够激发和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的总和。

实质上,企业文化是以人的管理为中心,以培育企业理念为核心内容,以规范组织、员工行为为基本手段,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同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延续性和保持性,同时具有变革性。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上层建筑,是企业的灵魂和潜在生产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对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企业文化好比是企业的精气神,它能有效的激活企业其他模块为了企业战略目标持续健康的运行。大桥局三公司的企业文化理念经过长期经营生产活动,针对自身的企业特色,浓缩成八个字:跨越天堑,超越自我。它象征着一种力量的征服,既代表桥梁的跨越,也表示前进中存在的艰难,表明企业员工强烈的进取意识,又折射出一种勇于战胜困难的气魄。如果说“跨越”是实在的行动,那么“超越”便是一种理念,是企业和企业员工所为之追求的主观目标。这八个字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我们每一次成功的跨越,都为下一次更激动人心的超越奠定基础,而不是满足于所取得的成绩,止步不前。所以说,“超越自我”是超越企业的既有,是一个现代企业和企业员工必备的忧患意识。只有超越,只有与时俱进,企业才能进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创新才能发展,创新和发展的基石是科技,这两点又都需要人去完成,所以,以人为本,科技领先,创新发展又构成了我们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进而,三公司的企业文化就为构建

“效益三公司、品牌三公司、文化三公司、和谐三公司”提供精神支撑。

三、企业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现在三公司处于重组并入港航局集团的关键时期,各项重组工作都在紧张有序,紧锣密鼓的进行中,随着进度的深入,重组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开始浮出水面。自然,企业文化的重组融合也不可避免要碰到很多阻碍和问题。包括物资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但是越有困难和阻力,企业文化的融合就越发显得势在必行。要知道现在企业间的竞争主要是核心力的竞争,企业文化则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最先进的管理思想是用文化进行管理,企业经营者必须注重企业文化的融合和价值观的塑造,这是全球企业不可逆转的大势。 1.企业文化融合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障。

加速文化的融合,追求“文化沟通”和“双赢思维”发展,“协作竞争、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是美国著名麦肯锡咨询公司提出的21世纪企业发展新战略。 在了解了企业文化的内涵之后,我们知道每个企业会因发展历程、发展目标、经营理念、队伍素质、地域观念等各有所不同,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也必然各具特色,互有差异。譬如三公司主业立足于桥梁建设,则有“跨越天堑”为之相呼应。那么在企业重组过程中,企业文化的互相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重组中的文化融合不是双方或多方原有文化的简单叠加,而是要把握规律性,必须对企业新文化进行一次务实的筛选再造。融合中最大的障碍在于管理者如何弥合不同文化差异的企业及其员工在重组中面临的矛盾冲突,如企业的观念层、制度层、物质层等。如果忽视文化融合的重要性,可能会导致企业重组质量差、效率低下,竞争能力减弱,难以持续发展,就会出现“貌合神离,形连心不连”现象。只有做到取长补短、扬优避劣,形成“结盟取胜、双赢模式”的企业文化,企业才更有生命力、凝聚力和竞争力。

2.提升管理水平需要企业文化深度融合

大量事实告诉我们,企业管理不能单纯依靠行政和制度约束管理员工。而企业文化具有一种以价值观为导向的内在驱动力和执行力,它贯穿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深入到企业员工的精神之中,指导着他们的日常工作和行为规范。因此,我们要把刚性的行政制度与柔性的企业文化结合起来,用美好的愿景鼓舞人,用宏伟的事业凝聚人,用科学的机制激励人,用和谐的环境熏陶人,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人企合一”的最高境界,促进企业持续有效科学发展。 3.面对企业重组中的企业文化融合问题,由于文化心理差异存在,不可以避免的容易出现这样几种情况和问题:

一是价值观的不同,使企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会出现不同甚至相反的认识、取向和行为选择;二是经营理念不同,使得企业在市场定位,经营方式、产品开发等方面决策困难以致造成错误;三是思考和解决问题方式不同,造成来自不同群体员工日常工作中的矛盾和隔阂,甚至出现明显亲疏,影响队伍团结;四是文化差异最终体现为员工素质差异,表现出方方面面不和谐因素,使企业重组后貌合神离,甚至格格不入。重组中的文化融合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发扬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把文化融合作为重组工作的重要内容,通盘考虑,全面部署,把工作抓实、抓细、抓具体,切实抓出成果。

四、重组企业文化融合需要经过三个阶段。

企业文化的融合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循序渐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认为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企业文化整合---企业文化磨合---企业文化融合。

一、企业文化的整合阶段。

1、

摸清双方企业文化基础,遵循规律,循序渐进,扬长避短。

企业重组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同文化的渗透与互融。在整合阶段,主要体现在优秀企业文化的拓展传播和共同学习与引进。要组织专门人员对双方的企业文化进行调查研究和评估,了解双方企业文化的特性,注意企业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挖掘和清理重组双方各自的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针对重组后的企业特点和经营情况作出思考,慎重取舍,做到取长补短、扬优避短。

2、 正确对待重组中企业文化差异。

在了解重组双方的企业文化后,不可避免的要面对企业文化差异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1.尊重现实与历史,不能一味的排斥对方的文化理念,要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求同存异是企业文化融合的基础。2.完善相应的制度建设,制度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和桥梁。企业重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譬如由于思想的隔阂、认识的不统

一、观念的碰撞、制度的不衔接而产生的问题等,一部分是可以通过完善改进企业制度来解决的。3.不断的创新、增同减异是企业文化整合的关键。从长期来看,企业在发展,环境在变化,员工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在这个关键时期内,只有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新鲜血液,才能增加相同性,减少差异性。

3、 处理好双方企业文化的关系

首先是“强势”与“弱势”的关系。企业重组中,往往会出现强势企业和弱势企业。在文化融合中往往容易出现重视强势企业文化,忽视弱势企业文化的倾向。需要强调的是,强势文化不一定是优质文化,弱势文化不一定是劣质文化。关键是要看是否与重组后企业的发展战略、行业实际、企业实际相适应。二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企业文化的重组,不是双方原有文化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全部推倒重来,而是在去劣存优的基础上,用发展、提炼的理念对企业新文化的一次催生再造。要主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挖掘整理本企业长期形成的宝贵文化资源。同时要用科

学发展观和系统创新的思维对原有的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等进行整合和提炼,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继承中创新、在弘扬中升华。

二、企业文化的磨合阶段

企业文化的整合准备工作处理好后,要想顺利完成重组,实现强强联合,更加需要一个处理企业文化冲突的磨合期,以减缓两种文化面对面的硬接触。企业文化的磨合阶段工作不能操之过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1. 要注重建立和完善重组后的企业理念体系,并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在企业内进行宣传贯彻,深化到企业日常生活和经营活动中去,特别是要重视用新的企业愿景、价值观念、企业道德和经营理念来统一员工的思想,激励员工的斗志,形成为新的发展目标而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2. 要注重企业制度文化的建设,把企业的基本理念体现到各项规章制度中去,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转化为员工的工作动力和自觉行为,使企业文化在磨合中逐步步入快车道。 3. 要注重全员参与,内部交流经常化。在企业文化的磨合期,沟通是最关键的环节。文化融于交流,没有交流就达不到真正的融合。正如邓小平同志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组后的企业文化影响的是全体企业员工,只有把它以各种形式贯彻到员工中去,接受现实的洗礼,接受实际经营活动的锻炼,才能够不断总结提炼完善,从而得到符合企业实际的健康、成熟的企业文化。 4. 要加强企业物质文化的建设,统一企业标识、塑造企业新的品牌形象。虽然这些只是企业文化的外延部分,但是能够对文化观念的融合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促使员工产生相同的群体意识,接受相同的文化观念。在实施过程中,其本身就是

统一思想、整合观念的过程,也就是企业文化有机融合的过程。

三、企业文化的融合阶段

企业文化的融合,不能只停留在理念上,不能独立存在。它最终是为了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持企业健康高效的运转。所以重组后的企业文化要推广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优化资源配臵,合理交流人员。

1. 提高资源的配臵能力,进而推进重大项目工程的实施,促进生产规模快速扩大,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风险共担,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以好的发展态势和良好愿景目标感召员工。

2. 构建和提供相应的平台,便于各个项目之间可以互相参观学习,拾缺补遗。在工作中要善于抓典型,树模范,用各种渠道给员工指明方向。进而让企业文化渗透到管理中去,使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3. 重组企业间人才合理交流。把握好企业间的人才渗透,使重组企业的管理人才可以交流使用,因为企业文化的最大载体在于员工,员工的一言一行都能体现企业文化的指导作用,加强人才交流,有利于加速推动企业的观念转变,使得重组企业文化更好的融入企业运作中。

经过这三个阶段后,企业文化的融合最终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的融合:

1. 思想融合。思想融合是文化融合的基础,通过思想融合来推进制度融合、管理融合、行为融合,实现最终的文化融合。在思想融合中坚持以“融情、融心”为切入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工作,实现人的情感相通与心灵相通。

2. 制度融合,是文化融合的重点,只有企业的制度融合了,重组企业才会政令统一,

步调一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企业。企业所有的改革思想和措施都必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最终固化于制。

3. 价值观的融合,是文化融合的保证,对于重组企业来讲,价值观的融合,形式上是文化的整合,而实质上是一次文化再造,其核心就是提炼与确立企业的新文化理念。文化融合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起新的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的灵魂则是体现其价值观的文化理念。所以我们要建设一个符合企业实际、提升企业形象、满足企业发展战略、具有时代气息、企业特色、健康向上并为广大员工普遍认同的企业文化体系,从而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和谐一致,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和谐一致,企业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一致

4. 行为融合,是文化融合的关键,企业行为、领导行为、员工行为的融合才是完全的文化融合。在行为融合上,主要表现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五、结语

企业文化是一种能够凝聚和激励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精神力量,是一种构建和谐内部环境的粘合剂和思想感情基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重组过程中,它的这种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而不可或缺。企业的重组真正产生“1+1>2”的效应,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融合问题,努力打造好有中国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才能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6篇:以简单、务实、创新的文化推动企业重组融合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实施结构调整战略已整三年了,旗下的晋西集团重组之后成为了地跨山西、河北、内蒙古、安徽四省区,拥有十个工业园区的大型企业集团。重组三年来,晋西集团以简单、务实、创新的文化体系加速融合,成为了兵器集团重组企业的典范,简单、务实、创新的文化体系成为晋西集团文化融合的利器。

崇尚简单文化,让员工快乐工作

建立简单的人际关系,减少内耗、提高效率。简单是为人处世中善于做“减法”的心态,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晋西集团董事长李照智在多种场合上讲:做人还是要“简单一点儿”,不要把自身的发展依托在“拉关系、搞帮派”上,各级领导要引导员工“简单做人”,营造一种简单的人际关系,为员工创造“专心做事”的氛围和平台,革除企业内部单位之间、部门之间尤其是下级与上级之间不必要的“应酬”与“请客送礼”,使人际关系更加简单透明,彼此之间真诚坦率,如此才能使员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并真切感受到工作的快乐。

完善管理制度,形成简明的工作流程,使复杂工作简单化。简单是返璞归真的思维方式,其精髓就在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为员工创造宽松有序的工作环境。董事长李照智常说:“能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好就是不简单;能把平凡的事情不出纰漏地完成就是不平凡”。晋西集团重组以来,积极推进各项制度的“废、改、立、延”,吸纳各方先进管理经验,不断优化管控模式,工作流程更加简单明了。要求各级领导提高执行力,严禁把“人情”和“关系”凌驾于制度之上;要求员工从最简单、最平凡做起,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而不是谋生的手段。目前,晋西集团上下形成了人人按流程办事、人人遵守规章制度的良好文化,领导干部工作失误,主动在班子会上作检讨,违反制度规定主动认罚,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企业管控能力和运营水平不断提高。

透过错综复杂的矛盾和现象,形成简单清晰的发展思路。重组之初,晋西集团各板块发展极不平衡,产品结构复杂、良莠不齐,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差异较大,尤其是被重组企业职工情绪不稳定,对重组现实难以接受,企业管理矛盾重重、错综复杂。领导班子认真审视各子公司发展现状,科学研判各板块未来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市场竞争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制定了“战略引领、科技创新”的发展方针,确立了“1234”战略推进体系,形成了简单清晰的发展思路,按照“三统一一融合”的原则,有序推进重组工作,转机建制、转型升级取得了新的进展。这些成绩无不得益于领导层有一种披沙拣金的睿智,能够透过错综复杂的矛盾和现象,形成清晰的发展思路,使决策更加趋于简单化。

倡导务实文化,推进企业稳健发展

晋西人的务实,表现在默默创造、不求奢华的内涵上。晋西集团领导班子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引导员工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事业,以务实的心态对待工作,脚踏实地做好每件事,取得了良好声誉。以优质资产组建的晋西车轴股份有限公司上市以来,一直保持着稳健的发展业绩,被誉为“山西军工第一股”,业内人士评价:“晋西车轴的业绩要远远大于公众形象”。重组以来,晋西集团重新调整了“十二五”发展规划,先后启动了晋西春雷铜材项目、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和马钢晋西铁路轮对项目,成为晋西集团重组乃至建厂以来在较短时间内开发项目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的阶段。这些项目建成之后,必将为企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晋西人的务实,表现在不甘落后、追求卓越的精神上。晋西人作风朴实,但极具挑战精神。重组三年来,领导班子瞄准“两个层面、六件事情”,把“打造兵器一流子集团,构建和谐新晋西”和“打造百亿企业”作为自身的追求,力争在兵器行业和铁路行业乃至国家层面建设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产品科研生产基地。晋西集团将“不甘落后、追求卓越”的文化融入安全、质量、保密和精益生产、精细管理中,把“抓落实”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业绩和能否驾驭复杂局面的一个重要标准。重组三年来,晋西集团一步一个脚印,创造出了优良业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居于兵器行业前列。

晋西人的务实,表现在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境界上。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乐于无私奉献是晋西人务实的最高精神境界和追求。重组以来,晋西集团成立了“帮扶救助基金会”,每年开展“帮扶救助”“金秋助学”和“慈善一日捐”等献爱心活动。在汶川、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先后多次举行了大型募捐活动,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表彰。一些基层单位也常年支持贫困县教育事业,连续多年向云南省红河县、山西省阳曲县捐赠10万余元的课桌椅,体现了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务实文化。

推行创新文化,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重组后的晋西文化需要传承,需要再造,更需要创新和发展。晋西集团大力开展以思维创新为先导,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三个创新”活动,其核心目的就是要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构建子集团运行机制,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大胆解放思想,创新思维。企业重组之后,面临着方方面面的矛盾和困难。晋西集团领导班子敢于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勤学善思善悟,以敢想敢干的胆识和魄力,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大胆解放思想、创新思维,站在子集团层面谋划企业发展,科学论证“十二五”发展规划,努力构建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各方面工作出现了新起色、新变化。

敢于挑战新技术,大力推进技术创新。重组以来,晋西集团领导班子时不我待,把各板块的科研力量迅速整合起来,打造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一方面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完善了科技带头人、技能带头人和中层管理人员聘任机制,建立了人才成长和发展通道,在抓紧企业内部人才培养的同时,深入高等院校招揽人才,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唐西生为特聘专家,努力建设高素质、职业化的技术创新团队;另一方面积极“借脑发展”,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中北大学强强联合,挑战新技术和新领域,加快技术创新步伐,营造了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

敢于突破陈旧的管理理念,使管理创新成为“常态化”。重组以来,晋西集团领导班子敢于打破陈旧管理理念,敢于摆脱经验的束缚,积极推进以“常态化”为特征的管理创新,抓管理、建机制、控流程,在生产、安全、质量、保密、现场管理等方面大胆创新,积极推进精益化生产、精细化管理和合理化建议的深入开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当前,晋西集团的发展正在逐渐由依靠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转变,干部员工在以“简单、务实、创新”为特征的企业文化体系的引领下,肩负建设“高科技国际化兵器事业”的重任,不断推进生产经营、科研开发和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

第7篇:职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策略探讨

[摘要]创新职校学校文化,应加强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文章通过对当前职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指出了加强职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的意义,探索实现职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途径,从而使培养的职校学生更加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职校;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融合

校园文化是每个学校在办学实践中逐渐孕育和形成的独特办学理念、道德规范、组织制度,体现全校师生价值取向的学风、教风、校风、师生的精神风貌以及学校所具有的独特校容校貌等共同整合而成的人文生态环境。不同的校园文化锻造出不同的学生品格和不同类型的人才,而特定的师生群体又固化着特殊的校园文化特色。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怎样建设校园文化决定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如何建设有职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中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保障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严峻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特征。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要适应就业要求,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势必要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企业需要新型技术人才,中职学校如果继续封闭守旧则无法胜任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的任务,而“校企合作,共谋发展”为两种文化的融合提供可能。

一、当前职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个性不足,缺乏中职特色

当前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脱离职业学校培养目标,没有体现职业学校的特色。当今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基本上照抄普 1

通高中的校园文化建设。没有体现出自己作为职业学校的特点。由于职业学校发展建设时间不长,校园文化建设大多仿效普通中学,没有自己的特色。以校训为例:随处可见“勤奋、求实、团结、拼搏、刻苦”等字样,而能鲜明体现职业学校专业个性特色的内容则明显不足。由此可见,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和重要补充的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及时跟上发展步伐。

(二)因循守旧,缺乏现代气息

我们的校园文化惯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治学格言、立身之道等,一些“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能补拙”等耳熟能详的内容充斥板报、橱窗和宣传栏,而现代科学的学习方法、成才途径以及本专业发展的动态等现代信息则少而又少。这与改革年代“时间就是金钱,质量就是生命”、“外树形象、内强素质”、“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等企业文化相比,现代气息实在不足。

(三)封闭办学,缺乏职业特色

综观目前的中职校园文化现状,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办学开放程度不够,脱离市场主体,缺乏“职业” 特色,忽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中职教育是定向教育,其人才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即为社会尤其是企业培养一线合格技术人才。中职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像中职教育的教学过程离不开企业一样,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也不应该闭门造车式地疏远企业。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未能体现中职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未能把培养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职业性人才的目标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发展规划之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学术气氛与职业氛围缺失。这就必然会导致人才培养上的尴尬局面。

因此,在中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加快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这样的中职校园文化才是完整的、有特色的、系统的。

二、加强职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意义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应尽可能突出“职”的特点,融进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

(一)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职校只有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毕业生才能适应整个社会特别是企业的需求。企业要求每个员工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协作共识的团队精神并遵章守纪,而现在很多毕业生刚上岗,不适应企业管理环境或者被企业淘汰,并不一定没有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而是由于缺乏适应企业管理和人际关系的能力素质,无法在企业的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臵,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因此,中职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必要专业操作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企业,并在社会、企业中生存、发展的能力。学校管理育人的手段方法与企业管理的手段方法往往差别很大,学生没办法通过学校的管理行为领会到企业管理。比如企业员工的纪律性要求和工作态度的严谨,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如果没有长期的养成教育,很难适应企业的这种制度文化。这些差异与限制导致了毕业生不能顺利地从学生角色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角色,从而达不到零距离就业的需要。这就要求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吸收企业文化的成分,从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中吸取有价值的元素,使之成为新的校园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

(二)培养职校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需要

校园文化是一种以育人为核心教育文化,而企业文化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这种校企文化的互补性对中职的学生成才尤为

重要。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看中的不仅仅是学生拥有的文凭和技能证书,他们更看重是其职业素养,即个人基本素质、基本职业技能及职业精神。企业认为学生除了应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和的心理健康素质外,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是否具有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意识;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职业纪律;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现在很多学生缺乏对所投身职业的基本素养的了解,还不懂得学历与职业之间经常不对称的关系。当你的职业素养不能适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时,就业难的问题就难以避免。一方面不少职业学校的学生感叹就业难,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也在四处寻觅、抱怨找一个合适的新员工难。良好的职业素养将大大促进就业进程与成效。这种职业素养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而是要通过一定的职业的文化氛围来陶冶学生,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逐渐感受和了解,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接受这种职业素养要求。

(三)推进职业学校特色内涵建设的需要

职业学校引入企业文化,凸现学校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凝聚师生,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向心力。通过引入企业文化可以强化师生员工的集体荣誉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促进招生、就业工作。职业教育是以招生为龙头,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越来越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通过引入企业文化,树立良好形象,有助于家长对学校产生信赖感,也有助于企业对学校的认同,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而广泛就业,又如同无声的广告,对招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产生联动效应。同时有利于塑造学校形象,推动学校文化建设。职业学校要引入企业文化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必须依靠学校文化建设的直接成果,而学校良好形象的塑造又必然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融合的途径

职校校园文化的立足点是以就业为导向,在建设职校园园文化的过程中,要凸显职业性特点,突出行业性特征,融入优秀的企业文化,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职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成功地实现对接。具体实现途径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寻求两种文化的对接口,注重职业素养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就要求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体现职教特色,就要使师生员工把“以就业为导向”办学认同为学校的群体价值观念,并以此为核心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企业要求每个员工具有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并遵章守纪,而现在职业学校学生普遍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和人沟通共事的能力,企业要求职工应有全局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不少学生由于年龄小,独生子女多,阅历见识浅,更缺少同甘苦共患难的锻炼机会,往往只看到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思考和先人后己的精神,这就要求学校要强化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

一要通过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正确的职业观,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提供良好的校内外环境对其进行职业性格塑造。突出“职”的特点和企业文化的氛围。二要通过创设相应的精神和物质环境,培养学生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适应其就业的需要,同时重视职业训练活动。三要提升学校的职业氛围,把学校的实训教室包装成企业“车间”,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把学生包装成企业“工人”。统一穿上实训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同时加强对“员工”组织纪律性教育,强调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

(二)寻找职业文化的渗透处,注重活动宣传策划。

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吸收、渗透更多的企业文化,要将职业教育与企业文化内容融入校园教育教学中,注重宣传活动内容

的策划,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

一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课堂教学是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的基本途径。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企业文化的宣传和讲授,学生可以直接获得有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内涵和精神。学校要把一些优秀企业文化以公共选修课程的形式纳入学校正规的教学系统中来,强化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接纳。二要引导学生利用实习、实训的机会把握和理解企业文化。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引导,让学生作为企业的一员,真切、客观地去体会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三要邀请企业文化学者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这种讲座可分为面对全体学生的广义企业文化内容的讲座和面对具体专业甚至某一具体企业狭义企业文化的讲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将企业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引入,也使学生通过这种引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了解和掌握企业文化的内容。四要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优秀企业文化内容的展示。这种展示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进入企业,通过企业的厂景、厂貌、文化宣传、人员介绍等现身说法与企业文化进行零距离接触;另一种是将某一个企业的文化作为专题在校内进行展示,或将几个或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成果进行综合的展示,实实在在地把企业的文化引入校园。

(三)搭建认识企业的大平台,注重校企联姻合作。

职校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以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努力争取校企零距离的对接,真正地实现校企文化互融互动,实现培养目标同社会需求的统一,专业教学同社会实践的统一,学生学习同就业的统一,找出了对新世纪中职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

具体的讲,一是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动手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等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

接获得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培养学生的过程之中,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并在交流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全面素质。二是做好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学生的实习经验也是企业选择人才的重要指标,学生们只有深入到企业中去,深刻地体验到企业文化,在企业生活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才能真正地适应企业的选择。三是加强校企的全方位合作,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更好地相通相融。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文化活动,企业也可以参与学校的文化活动,在相互参与中彼此借鉴,共同发展成为一个相互包容的整体。可尝试按照企业的架构组建班集体,在一些订单培养班,学校可尝试以企业的名称来命名班级,以企业的组织模式设臵班干部,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公约,结合企业和专业的特点规划班级活动。如此按照企业的架构构建班集体,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体会到企业的存在,感受到职业文化气息。

参考文献:

[1]陈林青.职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的几点思考[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13-15

[2]彭建胜,王宗凡.以职业文化传播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08(4):107-108

[3]刘汝.企业文化在中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渗透与主动导入[J].广西轻工业,2009(2):142-144

[4]张旭曦.职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007(7):25-27

[5]吴强.浅析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J].教育与职业,2007(7):182-183

第8篇:谈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融合

内容摘要: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核心竞争力,必须重视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建设我国现代企业文化要重点处理好三个关系,要体现民族特色、现代文明成果和个性特征。

关键词:现代企业文化 民族特色 现代文明 个性特征

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核心竞争力,必须建设好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我国现代企业文化要重点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融合

我国现代企业文化,首先要体现中华民族特色。优秀的企业文化总是在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的基础上,吸收本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显示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企业文化是亚文化,必然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包涵着丰富的、具有规律性的管理思想。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不仅可以与市场经济相容,而且能够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深厚基础,更能使我们的企业显示出突出的中国特色,即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我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说,指我国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物质、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它是包括风俗、习惯、心理、道德、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观念形态的思想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兵家和道家思想在许多方面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所倡导的经营理念、战略思想和管理原则是相符的。儒家尊仁德,法家严赏罚,兵家重谋略,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都可以给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借鉴。如儒家的“仁义”、“慈爱”、“忠信”、“诚敬”等思想,同现代企业发展的精神是吻合的,可以指导企业家和从业人员更好地做人做事,爱岗敬业,凝聚企业的向心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历史需要并将造就一批具有“国士”之风的现代企业家。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先生在给北京光华德鲁克研究会的开幕词中说,“管理者不能依赖进口。即便是引进,也只是权宜之计,而且也不能大批引进。中国的管理者应该是中国自己培养的,他们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只有中国人才能建设中国。”

培育我国现代企业文化最深厚的根基就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我们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养料,吸收传统文化合理内核,从六方面建设我国特色现代企业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我国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国现代企业制度要吸收儒家文化传统,坚持以人为本,对职工讲仁爱关怀。重视人际之间情感的交流和情感型的管理,成为企业文化民族化的突出表现。

树立合作竞争的“双赢”竞争理念。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协作经济,即合作竞争,实现“双赢”。“双赢”模式是我国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实践证明,和谐与竞争的统一才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我国现代企业要继承和发展我国“和”文化,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树立“双赢”的竞争理念。

发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华民族素来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在古老的《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宝贵箴言,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将充分调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整个组织充满活力地向前发展。

秉承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信任经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倡导“仁、义、礼、智、信”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培育我国现代企业精神,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国人诚实守信的传统,把诚信作为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贯穿始终。

强化敬业乐群的团队意识。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特别强调群体意识和团体主义精神。建设我国现代企业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强调群体牺牲精神、勤劳敬业精神、整体为上的集体主义道德,强化敬业乐群的团队意识,创造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发挥出企业的集体主义精神。

胸怀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要发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我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把发展现代企业同振兴中华民族联系起来。

历史性和现代性的统一

对于中华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一定要融入现代意识,要融入市场经济意识。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学习与借鉴西方先进的企业文化,体现现代文明的成果。企业文化本身就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西方国家出现的管理新潮,是一种新的管理科学理论。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企业文化成为培育我国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西方现代企业文化所包含的人本精神、科学理性精神、民主精神、自由、平等、人权、法治、市场经济等等,这些都是全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和最重要的基本观念,是社会进步和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和保障。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对西方企业文化中优秀的东西大胆拿来,为我所用,并要将其“本土化”。同时,西方每个国家的企业文化也各有特色,如美国企业重视的是创新精神,日本企业强调的是团队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个人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的迫切需要,而团队精神是企业作为有效率的科层组织的内在要求。我们要综采众家之长,把个人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结合起来。建设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个文化选择、文化组合和文化重构的创造性过程。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哲学方面,存在一些差别。比如,英美国家的企业比较强调“理性”管理,注重规章制度、管理组织结构、契约、个人奋斗、竞争等的作用。而东方的企业则更强调“人性”的管理,如强调人际关系、资历、群体意识、忠诚、合作等的作用。在是以理性为本,还是以情感为本的问题上,英美企业管理和东亚企业管理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而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企业管理模式。这些都值得我国企业借鉴,以取长补短。

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在学习与借鉴西方先进的企业文化的同时,还要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弥补我国传统文化中缺失的基本价值和思想观念。我国传统的等级制度、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和传统的计划经济使企业缺乏服务意识;官本位倾向和论资排辈的思想影响了人才的成长;法治精神的缺乏和对言传身教的重视给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带来难题;复杂的人际关系增加了组织的内耗;求稳怕乱的思想影响了企业创新精神、竞争意识的发挥;片面的群体观念影响了个体才智的发挥;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淡化了企业的人才激励机制。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特别要强调法治精神,因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重“人治”轻“法治”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依法治企”、“加强制度建设”,追求科学管理,这必然要求企业要从习惯的“人治”向现代的、科学的“法治”转变。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强调“法治”,并不是否认企业家和管理人员个人素质、管理能力和知识经验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关键是处理好“人治”和“法治”、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把二者有效结合起来。

我国要实现现代化,要跟上全球化的步伐,首先就需要在思想文化上“补课”,必须接受那些全人类共同的和现代化最需要的基本价值,补上自己的文化传统中“缺失”的部分。所以我国文化在与现代化接轨的过程中,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积极有效地接受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让自己的思想文化观念体系更适合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继承、发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使之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动力。只有将西方科学管理理论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有机地契合起来, 培育我国现代企业精神,这才是我国管理工作的根本出路。

共性与个性的和谐

企业文化的共性特点和个性特点是相辅相成,企业文化建设要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要体现个性特征。企业对自身共性与个性的认识与判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企业能否长足发展的根本。认清共性,对于企业来说,就是找准了立身发展的根本,而认清个性,就是找准了差异化发展的竞争之路。企业文化的共性内容应包括企业的最高目标、共同价值观、

道德规范、环境标识等。

企业文化建设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能较好地反映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应当体现共同理想、集体主义精神、主人翁责任感以及服务奉献精神、科学精神等,要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这是全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这是共性的东西。但由于企业行业不同,或同一行业所处地方环境不同、历史传统不同、体制模式不同、员工素质不同、承担的社会职能不同、规模大小以及追求的企业目标不同,进入市场的时间不一样,因此企业文化也有不同。

目前我国企业文化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共性有余,个性不足,缺乏鲜明的个性。许多企业文化存在口号式、公式化、雷同化、概念化现象,缺乏鲜明的个性,不能以通俗形象的语言表达,过于抽象,使人不知如何操作。

目前我国企业的理念使用频率最高的几组词语,如“求实、奋斗、团结、创新、拼搏”等,失去了企业精神的鲜明个性和特色,变成了所谓工业企业中标准件的组合。这也就是使某个行业、某个企业的企业精神变成了所有企业共有的“企业界精神”。缺乏针对性和企业个性,不能反映不同行业的独特传统、独特风格和独特追求,给人留下千篇一律的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构不成自己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要遵循个性化原则,要有特色鲜明的个性特征。企业精神的生命力体现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于拥有自己的个性,没有个性的企业精神是很难凝聚职工并焕发职工斗志的。企业精神的概括和提炼要富有个性、特色和独具的文化底蕴,在表达上要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突出个性,不求其全,但求其特,求其有独具的文化魅力。

凡是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例如, 北京同仁堂的“济世养生”、“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杭州胡庆余堂的“戒欺”,大家都知道这是胡庆余堂的企业精神;宁波雅戈尔集团的“装点人生,服务社会”,既有行业特点,又有独具的文化底蕴;广州五羊本田摩托公司的“聚五羊灵气,取本田精髓,创世界一流”的企业精神,使企业获得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大连燃料总公司的“燃烧自己,温暖他人”,既有行业特点,又体现了员工的奉献精神。 一些国际知名企业的企业精神就独具强烈的个性色彩,如硅谷精神:“容忍失败,鼓励成功”;松下精神:“把干毛巾再拧出一把水”,不但有特色,而且语言十分形象生动,让人过目不忘;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因为有不少发明创造而蜚声世界,它的管理之道是“无为而治”四个字,真正体现了高科技企业的企业文化特色,因为真正的科技发明什么时候出现是很难预定的,“无为而治”反映了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比较符合科学研究的特点;IBM的文化则是24小时到位的服务文化。

总之,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而又细致的建设工程,要循序而进,因势利导,根据企业的实际和可能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不要急于求成地提出口号化、雷同化的“企业精神”、“企业理念”,要充分体现民族特色、现代文明成果和个性特征。

第9篇: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摘 要: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最终目的在于为企业创造更多地盈利价值,让企业内部员工不仅成为企业的一份子,更成为拥有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对社会健康发展起到正面推动作用的建设者。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融合

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利用多种方式开展融合工作,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导向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以企业文化为基础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等几点途径,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通过两者的有效融合,使企业管理工作更加具有现代化的特色,对企业综合实力进行有效的提升。

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及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涵与特点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对象为企业职工,其目的和内涵在于企业用特定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通过一定手段和渠道来影响员工,让员工具有与企业统一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规范,使企业具有更为强大的团结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并约束员工的行为,令员工形成符合社会标准的道德品质。刘少奇同志曾说,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和。作为党的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其特点主要有三点,一是社会性,无论是企业本身还是内部员工,都是社会的一份子,企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社会的制约和影响,而企业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一也是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建设者;二是实践性,单纯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知识基于理论层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在社会活动中的有效时间,方能找出解决问题与矛盾的方法;三是长期性和复杂性,思想政治工作是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并不能一蹴而就,且由于人本身思想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加上环境变化的未知和快速,完全改变难度较大,只能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与广度。

1.2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目前针对企业文化还没有一个固定的官方定义,但我们知道企业文化是企业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所形成的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一种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具体而言包括企业所实施的行为准则、规章制度、道德标准、企业战略等等。这种文化的形成往往是被员工群体所认可且具有企业特色、符合企业发展的,因此从大的环境来看,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四点,一是创新性,企业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时代与环境的变化在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创新,以适应社会及企业发展的需要;二是个体差异性,同一种经济环境下必然存在着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企业,而由于企业规模、经营模式、职工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因素影响,这些企业的企业文化也必然各有不同;三是多样性,企业文化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规章制度,也有人文关怀,大到企业规划,小到岗位职能,都囊括在内,体现其多样化的同时也体现其全面性;四是人性化,企业文化能够拥有凝聚力的最关键原因在于它“以人为本”,做到尊重、关心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个人价值,并以制度保障他们的自身权利。

2 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的途径

2.1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目标都是企业员工,在进行两者的融合时,要对企业员工的主体作用进行明确,对员工进行全面细致的考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需要在完善的组织机制保障下进行开展,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工作进行开展。对工作中各个部门和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同时对工作流程进行规范,使两者融合工作能够有序地展开。同时,融合中要通过对人力资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分析,坚持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2.2 通过多样性的方式开展融合工作

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要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文化活动来进行。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将思想政治理念融入其中,对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积极有效的企业文化活动是促进两者有效融合的重要方式,通过创建企业内部交流机制,及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讨论和反馈,通过主题明确的文体活动,将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到活动的内容中,使员工在活动中对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有力地参与。利用现代化的交流平台和沟通机制,使员工能够对活动的感触、思政动向等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2.3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导向

我国的社会主义国情和制度使得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要保证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方向,对社会主义制度以及理念等进行贯彻和宣扬。在这一点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导向作用,对企业文化的整体方向进行明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对当代路线、方针以及社会主义理念进行贯彻和宣扬,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导向,使企业的发展目标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

2.4 以企业文化为基础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方式,企业文化是通过共同准则等对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思想政治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使得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得到良好的展开。企业文化在建设中会充分考量企业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两者融合能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具有时效性。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要对企业文化建设灵活、现代化的工作方式和思路进行学习借鉴,改变传统老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通过创新形式将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有效地创新,使其与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更好地融合。

3 结束语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有效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稳健运行的保障,通过对企业员工三观的树立,使员工更加有效地开展企业活动;企业文化建设是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管理思想、模式和行为规范等,进行整合建设,对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和生产经营理念进行展示。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有机的融合,能够对企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金刚.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探讨[J]. 办公室业务,2017(05):22-23.

[2]沈涛.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J]. 现代国企研究,2017(08):263.

[3]赵宏法. 以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 中外企业家,2017(08):151-152.

[4]佟瑶. 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研究[J]. 黑龙江科学,2017,8(23):50-51.

上一篇:我心中的宪法文章下一篇:百分制考核细则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