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形成的因素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文化形成的因素(精选8篇)

企业文化形成的因素 篇1

第 1期 人

理 V o l.12, N o.1 1997年 3月 HUMA N GEOGRAPHY M ar.1997 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 刘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

:本文在概要介绍岭南文化基本特征的基础上 , 从地理环境 的角度 , 探讨了

岭南文化特征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

岭南文化

基本特征

地理环境

岭南 , 作为一个地域性概念 , 指五岭以南地区 , 在地域上包括今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部分地区。由于岭南地区北依南岭 , 南傍南海 , 加上南岭万山叠嶂 , 不仅使岭南地区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 单元 , 而且孕育于其中的岭南文化也形成了迥异于岭北的文化特质 , 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岭南 文化鲜明特色的形成 , 地理环境因素起了重要作 用。

1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1.1岭南文化的重商性

在封建 社会小农经济条件下 ,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就存在有 “ 重农抑商 ”、“ 贵 义贱利 ” 的价值观念 , 中原正统汉文化下的社会经济 一直以自给自足、单一化生产的农业经济为主。而岭南文化在这一点上与 中原传统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历史上 , 岭南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一直是一个商业贸易比较发达的地 区 , “ 崇利 ” 的商品价值观念渗透到岭南社会各个角落。广东尤其是广州、潮州等地 , 人们逐利之广 , 上 至 官僚、地主 , 下至士子农人 , 经商活动十分普遍。清代仅潮州一地 , “ 不务农业 ” 的居民就发展到 10万户之多 , 务商 在平民中成为令人羡慕的职

业。与之相适应 , 岭南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向多元化、商品化 方向发展。明代 时 , 珠江三角洲就成为商品性农业区 , 土地经营方式已呈多样化特点 , 经济作物生产成 为最发达的农业部门 , 以至于明朝中后期 , 广东在历史上第一 次变为缺粮省 , 农业生产已带有较强的商 品 性目的。同样 , 手工业生产 也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以品种繁多、工艺先进而远销海内外。岭南地区物 质生产的多元化、商品化倾向 , 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1.2岭南文化的开放性

岭南地 处我国南疆边陲 , 位于南海之滨 , 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窗口。历史上 , 广州是外国 人居住和出入最多的城市之一。同样 , 岭南人也不断走出家门 , 向海外开拓 , 今海外华侨和华人 有 3000多万 , 而 粤人就占了 2000多万。频繁的贸易交流和人口流动 , 使岭南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文化态势。自 汉 朝以来 , 岭南不仅从海外引进了众多的花果和农作物品种 , 同时 ,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大量的 西方科学知 识也都由广东传入 , 并辐射内地。鸦片战争后 , 中西文化交流更为普遍 , 郑观应、容闳、康 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引进并介绍西方社会的政治学说 , 从而使岭南成为近代中华民族资本的摇篮 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启蒙之地 , 继而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 , 特别 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 广东又成为改革开 放的试验基地 , 其文化的开放性就更加明显。

1.3岭南文化的兼容性

具有开放性的文化必然具有兼容性。岭南文化正是在与海内外各种文化交流碰撞中 , 兼容并蓄 , 融 , 化长期交流整合而成。其中在与内陆 其他地域文化交流中 , 岭南文化接受并融汇了中原文化、楚文化、吴 越文化、巴蜀文化的深刻影响;而在与海外文化交流中 , 又包含了基督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 化、日本文化、西方文化的因 素 , 尤其是近代西方文化 , 对 岭南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岭南文 化这种包容 南北、兼纳中西 的特点 , 在民俗、饮食、艺术、建筑、宗教等文化

内容上均有反映 , 与其他 地域文化相比 , 岭南文化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从岭南文化 的区域构成看 , 其兼容性表现为各种地方 文化的共存共生现象。从地域上划分 , 岭南文化又可分为广府文 化、客家文化、福佬文化、桂系文化、海南文化等地区文化 , 在区域内部又表现出鲜明的区域差异。特别要指出的是 , 岭南文化的兼容性还表 现在对立异质文化的共生上。在岭南常可看到这样一些事实 , 高度文明的科学技术与极端落后的封建迷 信中许多家庭和市民身上同时并存 , 相安无事。这是岭南 文化兼容性的奇物反映。

1.4岭南文化的远儒性

也可称反传统性。岭南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 , 受到以中原 汉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但 岭南文化并没有被这种影响所 束缚 , 而且在很多文化物质上都迥异于中原 , 对中原传统文化表现出较大 的游离性和再创造性。如在 物质文化和观念文化中体现得很明显的重商性 , 就与传统的儒家文化大相径 庭。岭南文化的远儒性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得到了说明 , 从儒学人才来看 , 从汉到隋长达八百余年 中 , 广东被朝庭察举人才总共不过 24人。唐朝开科取士 , 北方进士、诗人如群星灿烂 , 而在广东唐前 期 没有一个进士 , 唐后期广东进士仅 5人 , 占全国 0.7%, 仅在广西之上。儒学人才的稀缺 , 这一方面 说 明岭南文化发展较少受传统文化束缚 , 对各种外来文化能兼容 并蓄 , 并以探索、开拓、进取、革新的 精 神不断向前发展。尤其是近代以来 , 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 , 康梁的变法 , 孙中山的革命 , 国共两党合 作及北伐战 争 , 都以岭南为起点。在当今新的历史时期 , 广东又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区 , 并取得令世人 瞩目的成就。所有这些 , 从文化背景上考察 , 都可以在岭南文化的 远儒性或及传统性上得到说明。

2岭南文化形成的地理因素

文化作 为一个复杂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体系 , 它是由自然、政治、历史、技术、经济、心理等多种因 素长期作用而形成的。但任何文化类型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产生、发展起来的 , 并接受其影响和制 约。岭南文化在 这一点上 , 则表现得更加明显。考察岭南文化的历史 , 地理环境在其发展过程中起了重 要的作用。

2.1地理位置对岭南文化的影响 2.1.1

自然地 理位置

岭 南地处我国南疆边陲 , 北隔五岭、南阻大海。横亘广东北部的五岭山地 , 在交通落后的古代 , 是 一道难以跨越的巨大屏障 , 极大地限制了古代岭南与中原的沟通。唐代以前 , 中原人对岭南基本上一无 所 知或知之甚少 , 斥之为 “ 蛮荒 ”、“ 徼外 ” 之地。同样岭南人也难以跨越五岭进入中原 , 对中原的经济 文化了解更 少。因而在古代 , 岭南一直保持着一种与中原基本隔绝的地理上的封闭态势。另外 , 广东一 带疆域被海洋包围 , 又使它 与大洋彼岸世界隔离开来。岭南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一方面极大地限制 了与先进的 中原文化的沟通 , 使得岭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另一方面 , 外来的影响少 , 又有利于形 成和发展自己的本根文化 , 特别是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积淀 , 形 成民族地方特色。在接受外地文化影响之 前 , 岭南文化已独立发展了十多万年 , 这是以后岭南文化 一直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最深刻的基础。

2.1.2经济地 理位置

岭南靠 海 , 南面与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隔海相望 , 是我国通 往东南亚、大洋 洲、中近东和非 洲等地区的最近出海处。自三国时代以来 , 广州就已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 到唐 代已成为世 界著名商埠 , 宋代广州与 50多个国家有通商及政治关系 , 元代广州与 140多个国家有贸易 关系。对外贸易 的发展 , 促进了物质生产的多元化、商品化 , 同时又伴随着各种海外文化不断向岭南输 入 , , , 迈 451期 刘

益 :岭南文化的特点及 其形成的地理因素

出国门 , 走上与世界各地交往的道路 , 从而逐渐打破封闭性 , 并最终使海洋给广东带来无限开放的优势 和生机。特别是 到了近代 , 海洋成为广东对外开放的主要通道 , 使广东能够得海外风气之先。历史发展 到今天 , 世界经济重心逐淅东移 , 海洋在经济贸易中的地位更 加重要。广东又凭其临海位置率先实行对 外开放政策 , 并由此诱发了新文化意识勃兴的热潮 , 产生了许 多新文化景观。正是由于岭

南拥有经济地 理位置优势 , 使岭南文化得以在一种开放式的文 化态势下不断发展。

2.1.3政治地 理位置

古代岭南一直远离中国封建社会的 政治中心 , 加上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 , 使得岭南开发较迟 , 社会 经济落后 , 被中原王朝视为化外之 地。梁启超评价广东说 , “ 朝庭以羁縻视 之 , 而广东亦若自外于中国 , 故就国史上观察广东 , 则鸡肋而已 ”。“ 自百年以前 , 未尝出一非常之人物 , 可以为一国之轻重 ”。岭南 的这种政治地位和儒学人才的稀缺 , 使岭南文化得以未被强大的中原儒学文化同化。政治经济的落后 , 又使得岭南人没有中原人那种 固步自封的优越感 , 而更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并接受其影响。因而岭南 文化能在对各种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基 础上 , 保 持着一种反传统性、又不断变革创新的文化特质。政治地理位置对岭南文化的影响还 表现在大规模的移民上。中国古代封建社 会时期 , 阶级斗争激 烈 , 民族矛盾复杂 , 战乱频频发生。而岭南由于地处偏远 , 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 加上岭南社会经济落后 , 开发潜力大 , 因而常成为北方人口逃避战乱的理想场所。历史 上共有四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高潮 :秦汉 时期、两晋南北 朝时期、两宋时期和明末时期。除秦汉时期移民是因戍边需要而有组织地输入外 , 其余 三次移民高潮均是因北方战乱而引起的。大 规模的人口南迁为中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在岭南的传播 作出了重要、最为直接的贡献。而且由于南迁人口来源复 杂 , 在定 居地区的分布上差异很大。

2.2自然环境对岭南文化的影响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 和发展的基础 , 也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必备条件。自然环境对岭南文化的 作用 , 主要表现在生存自然环境和生产自然环境 对岭南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上。

2.2.1生存自 然环境

岭南属 热带、亚热带气 候 , 日照时间长 , 气温高 , 雨量充足 , 河流纵横 , 原始森林茂密 , 毒蛇猛兽 和 “ 瘴疠病毒 ” 多。这样的生态环境 , 在生产力低下 的古代 , 显得十分恶劣 , 淮南王刘安谏汉武帝远征 岭南说 :“ 南方暑湿 ,近夏瘴热 , 暴露水居 , 蝮蛇蜇生 , 疾疠多作 , 看作未刃血 , 而病死者十之二三 ”。恶劣的生存环境 , 一方面使得外来人难以久居 , 岭南土著文化 只是混合于外来文化 , 而没有被外来文化 消灭。但另一方面岭南人为克服生活上的种种困难 , 被迫与大 自然进行顽强的斗争 , 从而形成了岭南人 特有的文化 特征 :一方面 , 勤劳、勇敢、敢于冒险、勇于开拓;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求助于神灵 , 笃信鬼 神 , 求助于超自然力的保护。即使在现代文明社会 , 这种求神拜佛 的风气仍然承袭不衰。

2.2.2生产自 然环境

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 使得岭南各种资源极为丰富 , 为岭 南人民提供了优厚的生产条件。古代的岭 南 , 盛产各种奇珍异宝 , 诸 如珠玑、玛瑙、玳瑁、象齿、犀角、能言鸟、宝石、美玉和名贵香料等 , 成 为岭南人向中原统治者进贡的 珍品 , 并 吸引了大量商人来岭南贸易。农业生产方面 , 岭南丰富的光、热、水、土资源为农 业土地利用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 不仅粮食生产条件优越 , 而且极适于热带、亚热带水果 和经济作物生长 , 因而岭南 的农业生产在秦汉时代就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 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表现更 加明显。由于珠江三角洲水网密布 , 内涝严重 , 明代以来 , 当地劳动 人民总结长期的土地开发利用经验 , 因地制宜地创造了果基渔塘、桑基渔塘、蔗基渔塘 等基塘农业景观 , 既解决了水患 ,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 又发展了经济和渔业生产 , 以至于使珠江三角洲发展成为商品性农业区。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 , 使岭南 的农业生产 不断向多元化、商品化方向发展 , 这与中原那种始终以农耕定居的 , “ 重本抑末 ”、“ 重农抑 商 ” 观 念占主导的农业社会文化形成了鲜明对照。这也是岭南文化 中重商性文化物质形成的物质基础。46人

企业文化形成的因素 篇2

1 太极拳的溯源与历史传承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和影响,蕴含诸多中国古典哲学、艺术、伦理学、民俗学、中医学、宗教等文化内容。明末清初是中华武术大繁荣时期,也是各种武术流派形成的重要时期,以“太极”命名的太极拳也是在这个时期完成了它的理论体系和独具特色的技术体系。

关于太极拳的形成与传承,杨露禅(1799-1872年)之前鲜为人知,直到其在北京授徒传拳后,人们才知道杨露禅学拳于温县陈家沟的陈长兴(1771-1853年)。随着太极拳传播范围的不断扩大,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年)于1852年又师从温县赵堡镇的太极拳名师陈清平(1795-1868),“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并创立了武氏太极拳。此后,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太极拳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遍及华夏大地。除陈式外,依次形成了杨式、和式、武式、吴式、孙式等流派。正如康戈武总结的那样,“……综观上述八式(包括李式和郝式)太极拳的传承沿革,吴式、李式源自杨式,杨式溯源至陈家沟的陈长兴;郝式、孙式源自武式,和式溯源至温县赵堡镇的陈清平,武式溯源于赵堡镇陈清平和前已溯源于陈家沟的杨式。陈家沟和赵堡镇相邻,同属河南温县辖地。显然,现传各式太极拳皆溯源至河南省温县”[1]。

诚然,我们可以从太极拳技术的传承、沿革上溯其源头,但如果脱离其创立背后独特的地域特征和历史文化因素,太极拳的形成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2 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创生太极拳的历史因素

2.1 温县的地域文化特征

温县古属覃怀之地,河内县,因属地有温泉又称古温,位于河南省北部的黄河北岸。境内地势平坦,属黄河、沁河的冲积平原,西南与9朝古都洛阳、东南与7朝古都开封相距不过100公里。由此可见,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温县处于河洛地区和覃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传播交流的枢纽位置。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温县深居中华腹地的覃怀、河洛地区,长期以中华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傲立于世。《盐铁论·通有》记载:“魏之温、轵,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正因为如此,覃怀成为河洛向西北、东北联系山西、河北的地区性都会。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曰:“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三河”(黄河、洛水和沁河)河东、河内与河南这三地居于天下的中心,好像鼎的三个足,是帝王们更迭建都的地方。地带乃是当时国家的经济中心,而其中的“河内”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天下的粮仓、国家的经济中心。

覃怀地区不仅是我国远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古代文化传播的中心之一。这里曾产生过许多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的思想、理论、智慧和成就,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春秋卜商(今温县人)传播孔子思想;司马家族(今温县人)使分裂的中国重归统一;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隐居覃怀,访道修炼,追求自我;唐宋八大家魁首韩愈(今孟州市人)饮誉世界;五代画家荆浩(今济源市人)得益焦作的湖光山色,成为山水画鼻祖;北宋画家郭熙(今温县人)秉承荆浩,终为画坛巨笔;元代许衡(今焦作李封人)在教育、历法、哲学、政治、文学、医学等方面皆有颇深的造诣和卓越的建树,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通儒。明代朱载堉(今沁阳市人)潜心学术,乃为世界文化名人。

2.2 黄河、洛水交汇形成天然的太极图形

黄河流经温县境内后,南岸一大支流洛水在巩义市洛口以北投入黄河母亲的怀抱,一清一浊两水交汇形成了天然的太极图形。太极图是河洛交会的自然现象,这是因为太极图很像是黄河、洛河交汇形成的旋涡,通过这个自然现象触发灵感,人文始祖伏羲演绎出八卦。《周易·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的传说已成为炎黄子孙民族灵魂的文化渊源,太极则代表了河洛先民对宇宙及世界万物的认识水平。

温县毗邻黄河,陈家沟距洛水入口处最近,远古的文明深深地浸润着这片土地,各流派的哲学思想也在这里生根、结果、发扬光大。宋代理学的创始者周敦颐受河洛象数《易》理的影响,发挥了部分道家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又系统的宇宙构成论,并且以图形的方式演绎了宇宙的形成。他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周敦颐描绘的太极图是图式简单、内涵丰富、造型完美,它不仅包括宇宙、生命、物质、能量、运动、结构等内容,还可以揭示宇宙、生命、物质的起源,并且为后世太极拳的产生提供了丰富、深刻的理论依据。《太极拳论》开篇就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充分说明了太极拳理论与《太极图说》的一脉相承。

陈氏太极拳第16世传人陈鑫(1849-1929年)认为:太极拳“理根太极,故名曰太极拳”,又说:“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极之理,而后与全体之上下、左右、前后,以手足旋转运动发明太极之蕴,立其名以定为成宪。”[2]还说:“学太极拳,学阴阳开合而已。”并且用13年的时间,以易理说拳理,完成了太极拳理论的恢弘巨著《陈氏太极拳图说》。

3 覃怀文化和河洛文化的共同滋养是创生太极拳的社会因素

3.1 四大怀药促进了太极拳的养生思想

河内位于太行山南麓、黄河北岸,集山阳、河阳于一身,属于“乾乾为坤、阳阳为阴”之地,所生之物以“阴”见长,“四大怀药”以其滋阴补阳的独特功效蜚声海内外,成就了该地区“天然药库”的美誉,至今温县还是怀山药和怀地黄的主产地。据《本草纲目》记载:怀山药味甘性平,不寒不热,可健脾补虚、固肾益精、益心安神;怀地黄味甘苦,性寒凉,可滋阴养血、生津止渴,填骨髓,补五脏。千百年来,历代中药典籍对四大怀药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本草纲目》记载:“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神农本草经》载有:“山药以河南怀庆者良”宋《图经本草》载:“牛膝生河内山谷……”宋代医学家苏颂曰:“菊花处处有之,以覃地为佳。”有史料表明,自公元前734年卫桓公以怀山药为贡品进献周王室起,直至清朝末年,四大怀药一直作为贡品进献历代王朝。“四大怀药”自古至今中外驰名,被誉为地道药材,向来为医家所推崇。

中医药学是建立在古代哲学之上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古老学科,其中药材的辩证施用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内容,一个地区中药材的品质和功效直接影响到了这一地区养生文化的进步。“四大怀药”独特的功效不仅解除了人们的病痛,更为该地区的养生思想奠定了基础。

3.2 道教的兴盛丰富了太极拳的养生理论

覃怀之地“天然药库”的美誉,秀丽的山川,肥腴的土地,淳朴的民风,便利的交通不仅促进了医学的发展,更吸引了大批的有道之士在这里寻仙问道、修练养生之术。

西晋时期魏华存在覃怀著述《黄庭经》。据《怀庆府志》记载:魏华存,字贤安,西晋任城人……自幼好道,读庄老,常服气辟谷,摄生修静,志慕神仙。其修真的主要方法有存思、内视、咽津、叩齿、辟谷食气等。通过“心”的意念调节,发挥脏腑的作用,将元气集中于丹田之中,达到百脉畅通、返老还童的功效。魏华存是道教上清派的开山师祖,魏夫人祠就在今沁阳西北的沐涧山上。

唐朝茅山派宗师司马承祯对覃怀地区养生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覃怀志》载:司马承祯字子微,温人。博学能文,隐天坛山(王屋山主峰),自号白云子。师事潘师正,得辟谷导引之术。著有《坐忘论》、《修生养气诀》等。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唐睿宗曾在西京长安皇宫内向他求教阴阳术。

覃怀地区医药文化的发达和道教的兴盛不仅促进了养生理论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养生理论向武术运动的渗透,为太极拳的形成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喝口陈沟水,都会翘翘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这些当地流传的谚语,突显了当地民间习武风气的兴盛。陈王庭(1600—1680)晚年正是在追求功名无果的情况下转而向内追求自身修养的提高。他从覃怀地区深厚的养生文化中汲取营养,结合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参透了《黄庭经》内功修炼方法,并将其融入到祖传拳术之中,实现了祖传拳术由刚猛到柔顺的转变,创造了独树一帜、流芳百世的太极拳。我们从《陈氏家谱?陈王廷》中所载陈王廷的遗诗《长短句》中可见一斑:“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修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参透机关,识破邯郸,陶情于雨水,盘桓于山川……”。[3]

3.3 新儒学的成长充实了太极拳的理论内涵

太极拳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吸收了道家的养生思想,而且还从儒家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特别是宋明以来新儒学关于气、理、心和性情的大讨论,直接影响了太极拳理论体系的构建。

唐代韩愈首倡古文运动,开儒学义理之先河,新儒学由此兴起;北宋邵雍,居洛30载,学河图洛书,推演八卦象数义理,创“先天象数”之学,成为宋明理学的鼻祖之一;北宋洛阳程颢、程颐援佛、道入儒,提出“天理”之说,讲“穷理”、“尽性”,其学说为朱熹所承,是为程朱理学,河洛又成为宋明理学的源头。

“太极”作为理学的最高范畴是理学家必须回答的命题,从宋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到朱熹与陆九渊的“无极—太极”之辩,再到明末清初王夫之(1619—1692)的“太极阴阳氤氲论”,太极经历了宋元明清由“气”入“理”,再到“气”不断发展深入的一个过程。在这6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潮和流派的哲学家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太极”的辩论,并且在各自的层面上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张载(1020—1077)以气为世界的本源,他说:“太虚即气”,又以气的阴阳为“两体”,并对“两体”进行了解释,说:“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在这里,张载的“太虚”、“一”等同于“太极”[4]。邵雍认为:“太极一也,动而生二,二则神也”。又说:“一动一静者,天地之至妙者欤。”[5]朱熹则纳“太极”入“理”以理来规定太极的内涵,他说:“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又说:“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所谓太极者,合天地万物之理而一名之耳。”[6]明清之际的哲学批判家王夫之继承张载的唯物主义气一元论,并对老庄哲学、佛教理论深入研讨,在批判中注意吸取其中合理内容,最后给“太极”下了一个定义:“……太者,及其大而无尚之辞;极,至也,语到至此而尽也。其实阴阳浑合者而已,而不可名之为阴阳,但赞其极至而无以加,曰太极。太极者,无有不极也,无有一极也。……阴阳之本体,氤氲相得,和同而化,充塞乎两间,此所谓太极也。”[7]

由上可知,温县特殊的地理环境为温县独特的太极文化现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河洛文化和覃怀文化的共同哺育,为太极拳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四大怀药的奇特功效促进了覃怀地区养生文化的兴盛和发达,传统的儒家思想、道家的养生观念以及宋明理学的研究成果成为太极拳理论汲取传统文化精华的直接来源,为太极拳体系的最终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持。

4 结语

太极拳在形成过程中,不仅发展出了成熟的技术体系,而且也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理念,因此如果单从技术体系来研究太极拳,可能会对太极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片面的理解,研究分析太极拳形成的文化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太极拳形成的原因。太极拳轻灵圆活、舒展大方、动作处处带有弧形的运动形式,以及“不偏不倚、无过不及”阴阳互为其根,动静互为始终的指导理论,“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的练功方法,不但体现着太极拳创始者对“太极”思想的精确理解和对生命价值的理想追求,而且充分体现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果说陈王廷创立太极拳存在历史的偶然性,那么,太极拳的形成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康戈武.解读“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J].体育文化导刊,2008(1).

[2]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3]陈沛菊,乔凤杰.陈氏太极拳图书译注(卷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4]赵馥洁,张载“太虚”之气的价值意蕴[C].“张载关学与实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9.

[5]邵雍.皇极经世书观物内篇[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6]朱熹.周濂溪集[M].湖南:湖南省濂溪学研究会岳麓书社,2006.

人生信仰形成中的文化因素的作用 篇3

摘 要 人生信仰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人生问题上的体现,各种文化在人生信仰的形成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期,文化有冲突和融合,在人生信仰中也会有一定的体现,人们寻求信仰是一种理性化的过程。

关键词 人生信仰 文化 价值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打破了人们原先的秩序和生活方式,增强了经济的活力和效率,但同时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引起人生观念、价值观念诸多方面的变化,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伴随而来的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多元文化的互相冲突和融合,使人们的人生信仰也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一、中国的本土文化对人生信仰的影响

﹙一﹚儒家文化

儒家具有入世的精神,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儒家讲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主张人生在世需要建立功业。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体现了儒家的入世精神,儒家文化强调要有入世之行,出世之想的思想境界,总是自觉的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兴衰联系到一起;儒家对道德和幸福的观念,儒家主张群体的幸福高于个人的幸福,精神的追求高于物质的追求;儒家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出因人施教的教育方法;儒家的法律思想,体现在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主张通过调节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儒家的经济思想,儒家的诚信思想,对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建立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道家文化

道家崇尚自由,道法自然。道家的自由精神主要表现为开放心灵、拓宽视野、解放思想等;道家孕育兼容并包的精神风格,道家式的忧患意识则是对整个人类的前途命运的终极关怀;道之境界,追求自然的原则,将道的境界落实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自身的价值追求诸方面去。有利于人们开阔心胸,排解烦恼。

﹙三﹚佛家文化

佛家以空为其主导思想,讲究悟性。通过去除烦恼心志、淡化心理问题,这就是佛家解除烦恼痛苦的方法,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认为人生是解脱的,人是宇宙万物的主人,人有创造的自由和能力。鼓励人们看淡名利,随遇而安,追求自由自在,不被外物所扰,达到空的境界,从而不为外物所干扰。

二、外来文化对人生信仰的影响

﹙一﹚伊斯兰文化

伊斯兰文化注重人的价值,重视人的社会关系,追求人的道德修养和理想境界;肯定人的主体作用,追求人类自由的价值和意义;珍惜人的生命和人生,艾哈迈德•爱敏说:“伊斯兰教重视人生,反对弃绝现实生活,反对出家修行,提倡自食其力,反对独身主义,反对不劳而食[1]。”伊斯兰文化强调社会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认为人生来具有“社会性”,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鼓励人们注重人的社会关系,人是社会中的人,强调人具有社会属性,注重集体主义精神。要求人们珍惜自己的生命,自食其力的生存。

﹙二﹚基督教文化

基督教文化引导人们不断地去探索、征服未知世界;注重人的力量和价值的确认,寻找自我﹑肯定自我。鼓励人们去征服世界,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追求科技和社会的进步。同时在寻求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也在寻求人类自身的进步,在此过程中找到人的价值,肯定自我和确认自我。

三、中外多元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同时,随着人们交往的加深,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不可避免。由于文化的起源和客观条件的不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质和自己的文化核心。这是各种文化差异的关键所在,同一种文化可以存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国家可以存在同一种文化。

信仰是在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信仰的确立是以一种文化为前提条件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出现了文化的多元化,文化冲突是精神方面的冲突,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趋势是中西合并、内外互补、多元融合。西方的现代文化,借着自身在经济、科技方面的优势,进行着一场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佛教产生于公元4世纪,佛教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后,和中国的文化融合后,变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基督教在中国也有广泛的传播,伊斯兰教在中国也有传播。“一种文明,能安顿个体精神已经不错,而如果能安顿群体性的社会理性,则就更好了[2]。”

文化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对外界事物的看法。马克思曾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基督教文化注重人神关系,在这种背景下形成了契约和法的精神。儒家文化注重任人和人的关系,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温情的人文氛围。在顺境中人们多以儒家为指导,建功立业,锐意进取。在逆境中则多以道家为指导,淡泊名利,明哲保身。

不同文化的边缘文化比较容易融合,而核心文化比较容易产生冲突,多元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会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又都会进一步的发展。

四、人生信仰的冲突和融合

人类需要信仰是基于人对终极关怀的渴求。信仰“是一个整体性的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的精神活动。信仰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以最高信念为核心,形成一种完整的精神导向,并调动各种精神因素为它服务[4]。”辞海解释,信仰是指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的信服和尊重并依其为行为的指导,信仰的确立就是对自己将来发展方向的确立。我国民众目前信仰现状的调查表明,“有信仰者”只占28%,明确表示“没有信仰”或只是“曾有信仰”的人高达58%[5]。信仰是自己行为的价值尺度,并为自己设想出未来,并为之奋斗。随着时间的变迁,社会条件的变化,在不同的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信仰,不同的信仰不断的冲突和融合。信仰是由文化的价值核心决定的,人们的信仰常受到多元价值的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的伦理文化为主的,但西方的文化也对人们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我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文化发生冲突时,会给人们的思想造成激烈的碰撞和沖击。中西方文化不断的冲突和融合,文化的冲突导致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困惑。文化随着社会现实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信仰也要受到客观现实的制约,当信仰价值观和现实生化出现冲突时,信仰就会遭到人们的怀疑,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获利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逐渐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衡量成就大小的标准,导致人们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了内在信仰和理想的追求。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在社会的变革、经济的转轨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关于文化冲突、同化和重塑是社会变迁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会出现的价值体系断层,会出现信仰的多元化,信仰处于矛盾中。如出现的社会现象,信仰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宗教迷信等等。中年知识分子成为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变化的承受者,因为他们生长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下,现在又要适应新的市场经济的新规则,在以前的环境下他们处于有利的优势地位,在新的环境下面对新的情况他们的优势就没有了而且必须适应新的环境因此而感到迷茫,他们持有传统的观念没法解决新的问题。他们处于新旧两种制度的转型期,在适应变化方面就困难一些。他们需要调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状态,以便来适应新的环境。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来适应新的变化,这也是道家文化的精髓,随着环境的变化来调节自己以便适应事实的变化。值得关注的另一个是大学生群体,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应试填鸭式的教育只关注孩子的智育教育,而忽视信仰教育,在这种背景下只有少许的大学生确立了明确的人生观和人生信仰。

人生信仰具有时代性,人生的追求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人具有社会属性,人们应该去把握时代的趋势,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有意义的人生就是要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追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统一起来,充分利用社会发展所提供的机遇,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1]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史.商务印书馆.1991(第一卷):13.

[2]余秋雨.余秋雨人生哲言.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202-23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李德顺.论信仰.光明日报.2000.3.21.

关于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篇4

企业文化是人类文化、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文化经过渔猎文化、农耕文化发展到商业文化的产物,是商业文化中的一部分,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工业社会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应当说,有企业和企业管理存在,就有企业文化存在。但是,一般说来,这时的企业文化属于自然生成的企业文化,真正把企业文化当成一门科学来对待,有意识地对它进行研究并运用于企业管理实践,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企业文化热潮的兴起源于日本对美国的挑战。日本经济的冲击引起美日比较管理学的研究热潮。

日本是个岛国,资源贫乏,火山地震不断,既没有像中国那样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也没有像欧洲那样的现代科学技术,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这种条件下,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引进美国的现代管理方法,60年代实现了经济起飞,前后只用了不足20年的时间,令人难以置信。

日本经济重新崛起,创造了连续增长的奇迹,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作为一种超级经济力量出现于国际舞台,大有取代美国、欧洲之势。是什么力量促使日本经济腾飞?本来日本的管理是向美国学的,日本成功的奥秘是什么?美国学者把目光投向日本,探讨美国输给日本的缘由。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一批美国学者,不仅有管理学者,而且有社会学、心理学诸多学科的学者远渡重洋赴日本考察,掀起了美日比较管理学研究热潮。美国学者考察研究的兴趣开始主要在企业管理方面,对美日两国的不同管理模式进行了全面比较。特别是考察了企业之后,他们发现,日本企业与美国企业之间一个最大的差别,是日本企业的员工有“爱厂如家”的思想,而美国企业的员工缺乏这种思想。这证明,美日两国不同管理模式的背后是文化的差异,因此美国学者又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化比较研究方面。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日本的企业文化再好也只适用于日本,而不能简单地移植到美国企业。美国学者学习日本的最大收获,是发现了文化力是推动经济、推动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密歇根州立大学特普斯忒拉教授等人合著的《国际企业的文化环境》一书指出:“美国人特别易于漠视其他文化。国家的宏大规模和在联邦之内所讲的共同语言使美国人得以避免真正地在思想和行为方面接触外国方式。我们的大熔炉观念把我们基本上有着封闭的文化这一事实掩盖起来了。我们的贸易壁垒正在崩溃。这也是我们文化壁垒崩溃的时候了。”企业文化的研究,从此在美国成为热门话题。

美国企业文化研究的热潮,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代表作是哈佛大学伏格尔教授的《日本名列第一》,影响很大。1980年7月,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播出电视节目,“日本能,为什么我们不能?”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这一阶段起到了动员和准备作用。第二阶段是两国管理的比较研究,发表论著较多,代表性的有《日本企业管理艺术》(1981年2月出版,作者是斯坦福大学帕斯卡尔和哈佛大学阿索斯西教授)、《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1981年4月出版,美籍日本人威廉。大内著)。第三阶段可以说是深人改革的研究,主要目标是重建与美国文化相匹配的经营哲学和工作组织,恢复美国的经济活力,与日本人一比高低。代表作有1981年9月出版的南加州大学奥图所著的《未来的企业》,1982年7月出版的哈佛大学迪尔教授和麦金塞咨询公司顾问肯尼迪合著的《公司文化》,1982年10月出版的麦金塞公司顾问彼得斯和沃特曼合著的《追求卓越》。《公司文化》与《追求卓越》这两本书成为当年的畅销书。从此以后,“卓越”和“文化”成为管理研究的重点,从1983年到1985年,《追求卓越的管理》、《追求卓越的热情》、《创造卓越》、《公司文化的管理》、《美国企业精神》、《公司内部的企业家精神》、《重新创造公司》、《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等一系列管理著作出版,并成为20世纪80年代有重要影响的著作。

对美国人决心重塑企业文化的决心和举动,日本人作出了积极反应。他们深感自己对企

业文化理论研究的薄弱。美国学者对日本企业文化的赞赏和对其经验的理论概括,不仅进一步激发了日本人的自尊心,而且使日本人受到了研究企业文化理论的启发。20世纪50年代,在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日本虔诚地向美国学习现代管理思想和技术,但他们没有机械地学,而是巧妙地把西方管理经验加工改造成适合日本国情、具有日本特色的管理模式,并使之获得了日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支持。很快,日本学者企业文化研究成果陆续问世。1984年中野郁次郎所著的《企业进步论》出版。1985年,社会和学术界开展了题为“21世纪革新企业研究”的学术研讨会,其中对“文化革新方向:企业文化的创造与渗透”进行了深入研究。同年,名和太郎的《经济与文化》一书问世,从整体上分析了日本经营管理模式的文化背景,探讨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力的作用问题。与众不同的是,日本企业界一些著名的企业家如松下幸之助、上野一郎等对自己的经营管理经验进行系统整理,对自己公司文化实践经验进行新的提炼和概括,来支持和丰富学术界的理论研究,他们在企业文化研究热潮中非常引人注目。

企业文化形成的因素 篇5

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将使软件企业的发展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一个大型的企业都有他完整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作为规范化管理,有统一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统一的设计(标志、制服、办公用品、建筑等等),利用整体表达体系(尤其是视觉识别系统),传达给企业内部与公众,使其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以形成良好的企业印象,最终促进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销售。企业文化的建立基于以下三点:VI:视觉识别 MI:理念识别 BI:行为识别

建立丝路企业文化,从以下三点展开:

一、执行VI手册,视觉展现风采

丝路公司作为软件行业的开拓者,已经建立了我们的徽标、名称识别,在企 业文化建立发展过程中关键的就是如何去统一的运用,如何向外部展现丝路风

采。

1、徽标、名称识别:在办公处醒目位置(如前台)标注丝路名称及徽标;

丝路为日资企业,设置的时候可采用中日文对照的形式。

2、会议室:会议室正面墙上悬挂雕刻粘贴板式企业徽标和企业精神;

3、宣传栏:公司适当位置设宣传栏,内容为公司简介、产品简介、企业业 绩图片、意见建议栏等。要把“软件创造未来、丝路编写神话”做为企业发展的动力,粘贴到宣传栏正中,作为一种引导方向。

4、交往、识别用品:名片、员工证卡、员工胸牌、贵宾证、通行证、参观证、宣传物品等,统一制作,有徽标、有企业主打色,重点突出丝路品牌。

5、员工着装:作为视觉识别的一个重要环节,员工整齐划一的着装,是对外展现丝路企业风貌的一个重要环节,丝路200多名员工,而又作为高新技术产

业,统一着装是必须的而且也是企业文化展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窗口。

二、执行MI手册,理念塑造品质

1、丝路理念:以高度的技术水平,优质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

求,为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实现作出应有的贡献。

2、丝路理念的执行和品牌的推广

(1)、产品的开发

一个企业的发展需创造出自己的品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新,研发新的产品,知识工作者是软件业的主体,用实践阐释理念,制定团队协作手册,公

司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都能够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能够面向问题从积极的角度

敞开心扉进行交流。作为公司管理团队要鼓励领导层之间,领导与下属之间,以

及员工之间、项目组之间进行开放式的沟通与协作。向员工讲清开发新项目的意

义、计划安排,使员工了解即将面临的任务,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做好准备,干好工作。

(2)、售后服务

以客户为本,对客户负责,更多的关注辅导客户如何实施,确保快速成功的运作,且不断帮助客户固化优化,做客户信赖的朋友。对客户反应的问题,建立

一套售后服务机制,定期展开客户回访;制定解决问题机制,如对客户反映的大的问题,可以限定在3日内解决,而小的问题就可保证在24小时内解决,对待

客户,应该考虑可持续合作,在客户已有软件可以使用的时候,不主张更新,我们企

业可以考虑优化原有配置,让客户感觉到我们与他们之间是朋友而非利益关系。

(3)、品牌的推广

展开特色活动宣传丝路品牌,得到广泛认同,不断创造效益。利用网络、广

播、专栏等传媒,运用理念故事、报告会、座谈会、演讲等形式,采取悬挂理念

套图、图示、标语及技术展示等氛围烘托的方式,卓有成效地开展好理念宣传,品牌的推广。

三、执行BI手册,行为规范全员

在日益激烈的企业管理软件市场竞争环境中,组建、培养游戏的团队和加强

对各项业务活动的管理,确保实现企业绩效。

1、教育培训

(1)、继续发展以人为本的人才战略不断为员工提供教育、赴日培训和赴日

工作机会,使员工和公司一同成长,贯彻“培训就是对员工最大的福利”的人才

战略,通过不同途径抓好过程培训,做到培训目标具体化、工作经常化、内容丰

富化。培训资格的取得具体明确,每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而且等级不同,明分细化。同时对员工的行为素质培训,培训员工用统一的行为标准待事接物。

非常严格遵守社会规范,如让座,如礼貌用语,这是对内对外交往必备的,而丝路的员工做的更好,展现丝路人的特色的精神风貌

2、整合管理规范、岗位规范

针对人事、财务、开发、售后、销售、绩效考核等系统管理,建立流程管理

规范。如建立部门负责制,即部门员工对部门领导负责,领导对公司负责,层层

贯彻、落实,以部门为中心展开工作,同时注重部门之间工作的协调。制定岗位

职业道德规范,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和技术比赛活动,树立员工爱岗敬业精神,立

足岗位争创一流业绩。

3、整合奖惩规范,完善员工福利,确保员工的“归属感”

(1)、依据岗位规范、工作业绩等内容整合奖惩管理规范,注重项目目标与员

工个人目标、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奖励为主、惩罚为辅,严格考核、奖

惩兑现。为员工交纳各种社会保险,安排合理的休假制度;

(2)、开展一些特色活动,如为员工集体召开生日聚会,一起户外旅行,办理

集体健身卡,提倡阳光生活;业余时间组织公司员工观看体育赛事,并用体育精神

激励每个人;建立公司内部的爱好小组,比如,体育,美术,音乐等,让员工增进交

流、身心放松,提高工作效率,让员工有归属感,更能够全身心的融入到丝路这

个大家庭,能够更好地为公司服务,发挥自己的能力,创造价值。

4、注重“交流”、“共享”

鼓励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及部门之间主动、公开的交流,不拘泥于形

式、地位,鼓励员工以任何形式向任何一个管理者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如利

用网络做一个互动平台,比如休闲灌水,员工有奖知识竞猜等等创造交流平台,整合意见促进发展。还可以通过公司内部网的论坛、电子邮件、每周例行工作状

况通报和通知,每个人公开自己的工作计划,每个人了解自己在公司计划中自己

工作的位置;召开通报会,时间在20分内,每人3-5分钟,内容是之前工作状况

描述,简单总结[感触和经验],下一个工作中自己要做的事情.具体安排,和有关

请求,以及自己的一点建议。

公司以及各部门的工作目标、计划要强调“共享”,以保证每一位员工都能

够参与到公司的发展与建设中,如建立公司内刊,公开公司的发展计划与目标,鼓励大家发表自己的作品,同时采取一些奖励措施,如制定一些“突出贡献

奖”、“最佳员工奖”“专业技术奖”等,部门主管也应负责建立共享的目标和

计划,并主动寻求资源以保证计划的顺利执行和实施。

四、注意事项

1、建立企业文化以规范、美观、大方、节俭为原则,杜绝大而全,突出主题、突出特色,特别是视觉识别系统制作时充分考虑二次利用;

2、除特殊需要外,浅绿色为企业的主打色;

3、对网站、宣传栏等要定期针对相关内容进行维护和更新;利用户外媒体时

要突出丝路品牌印象;

4、公司及全体员工要在经营理念的引导下,规范行为、视觉统一、突出特色、塑造丝路品牌。

5、企业文化的建立需要全体丝路人的共同努力,丝路企业文化在公司的发展

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公司发展的基石。丝路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突出“以人为

本”、“以客户为本”、“以技术为本”、“以协作为本”。

企业文化建设策划书(范例)

----

【阅读字号:缩小 放大】

工程项目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和展示企业实力的窗口,直接反映着企业形象,影着企业市场竞争力。项目企业文化建设在集团企业文化中占据着显著位置,具有举足重的地位和作用。为通过富有集团特色的项目企业文化建设,统一项目价值取向,塑项目团队精神,挖掘项目内在潜能,以最小的成本、最优的质量、最美的形象回报社探索一条具有中铁隧道集团特色的项目企业文化建设新路子, 结合企业文化落地和目法施工实际,制定本策划书。

一、指导思想

以《中铁隧道集团2006—2010年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意见》为统领,紧紧围绕项目业文化建设实际,突出抓好“三个手册”的贯彻落实,达到培育员工队伍、促进项目管建设精品工程、锻造企业品牌、提升企业形象的目的,为干好在建项目拓展市场不懈力。

二、遵循原则

坚持集团理念统领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原则,坚持行为识别系统规范项目和员工行的原则,坚持视觉识别系统统一鲜明的原则,坚持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坚与施工生产同部署、同检查、同奖惩的原则,坚持过程控制提高执行力的原则。

三、策划内容

1、策划并进行理念识别系统宣贯;

2、策划并进行行为识别系统宣贯;

3、策划并进行视觉识别系统宣贯;

4、遵循集团理念确定项目建设指导思想,以优良管理、优秀队伍、优质工程践行业理念;

5、开展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和形势任务教育;

6、整合优化项目规章制度,规范岗位行为;

7、制定员工培训规划,开展业务技术培训;

8、规范并开展项目和员工礼仪活动;

9、设计制作项目团队手册/员工手册;

10、执行工程总公司企业文化有关要求;

11、加强外协队伍企业文化建设统筹;

12、开展项目特色企业文化建设活动。

四、策划实施

1、成立项目企业文化建设推进领导小组,组成人员:项目部经理、专职党工委书或副书记、工会工委主任、团工委书记、经营财务部部长、工程部部长、办公室秘工区主任、党组织负责人、工会负责人、团组织负责人。

职责:(1)党政领导共同负责,工会“三工”建设和团组织的文化活动纳入项目企业文建设,不具备设立专职人员的必须配备兼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项目党政共同负责项企业文化建设,项目经理是第一责任人,党工委负责日常工作,工区主任是第一执行

企业文化形成的因素 篇6

中职学生的就业走向大多是企业,因此,职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必须亲近、融合。所以,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贯通“企业性”,强化先进企业文化的渗透与主动导入。主要从学校环境创设、学校6S管理、课堂教学的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渗透以及校企文化的交流等五个方面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真正使学校与企业达到双赢。

一、课题研究主要的实验活动

1.环境融合。一是将学校建成“准企业”,将学校的实训中心包装成企业的“车间”。即按照企业生产场景布置实训中心,并在实训中心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使学生踏进实训楼就仿佛置身于企业生产车间之中;同时要求学生统一工服(实训服)。二是校园环境布置注重体现企业文化特色。在教室、宿舍、食堂、公共区域等位置张贴宣传标语,我们根据专业实际悬挂国内外20位知名企业家的名言;在创设班级文化氛围时,各班引入企业的核心理念,可以通过班标设计、教室布置、特色班训等途径来很好地体现这种理念。以学生求职就业的需求为目的,精心选取内容设计了 “最受雇主欢迎的10种技能”,“知名企业用人理念”,“知名企业文化”和“经典企业标语” 这4个版面。在企业文化资料收集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团队合作,并引导他们寻找班级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共性,使班级文化在企业文化的补充和延伸中得到了深化和完善。通过让学生研读企业文化并交流学习心得体会,让他们领会在企业用人理念和文化中渗透着的诸如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团结协作、乐于奉献、乐观向上、永不言弃,勇于创新等一系列的德育理念,从而达到积极德育的目的。学生在上述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与感染,增进了对企业的感情,增强了班级的团队精神,对于培养蓬勃向上的班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管理融合。6S管理是现代企业采用的一种较为成熟的管理模式。它是企业文化进校园的延伸,既能提升学生的修身素养,又能提高学生间的协作能力。

我们积极引进6S管理,在具体的操作上注重抓好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制度建设。在遵循职业学校管理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将教学区、实训区、生活区三大区域的管理要求与6S管理一一对应,分别细化成教学区、实训区、生活区的6S管理标准和要求,以便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之中。二是抓好6S项目的实施。开设6S管理课程,对学生系统地开展6S管理教育,使企业文化进入课堂,为培养适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综合技能人才打基础、做准备。把6S管理作为加强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以6S管理的标准来要求和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课堂融合。一方面,我们开设专门课程,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企业文化专题教育。另一方面,我们重视学科教学渗透,任课教师在学科教学时要结合学科教学的内容有意识地融入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接受企业文化教育。如,在课堂(班级)文化建设中,重视提炼课堂文化的内涵,强调了尊重他人、注意倾听、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命运、关键时候不掉链子、差不多就是差的多、崇尚技能从爱护工具开始、对学习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打扫卫生是工作的开始等企业文化的理念和准则。

4.活动融合。我们在课内教学活动中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法,以班内业已形成的班组为项目组组织教学活动,鼓励班组内相互协作,发扬团队精神,共同完成学习项目;鼓励班组间有序竞争,营造赶超氛围,提高学习效果。我们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学校校园文化活动体现职业文化,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对接。如,项目的设计要显示教师的智慧,项目任务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企业实际,反映实用,教学过程中重视过程管理、现场管理,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中逐步养成细致周到、一丝不苟等作为企业员工的特质。如:通过开展“温馨教室”“温馨寝室”创建活动,校园整体环境素养水平有了大幅度改进,学生生活和学习环境中长期存在的脏、乱、差等现象有了很大改观。通过开展“学企业名人,谈成长感悟”征文比赛活动,引导学生学习企业家成功创业的历程,激发学生创业的意识。通过举办班标设计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展示良好的班级风貌,凸显职业学校特色,提升校园企业文化内涵。

5.双向融合。一是我们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让教师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参加实践的教师在教学中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到课堂,并按照企业的综合需求,有目标地培养学生,使学生在校园、课堂、实训室也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市场的脉搏。二是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让学生感受企业的氛围,熟悉企业的环境,了解企业对员工、对岗位的要求,寻求自己与企业员工的差距。如我校在与福建九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中,在职业素质的培养上,除了严格执行学校的各种管理规定外,通过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加入了企业提出的训练内容,同时根据校企合作情况,组织学生了解公司的生产和经营情况,在思想上转换自己的角色,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同步。三是定期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聘请企业管理层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的教育,让学生多了解企业的情况和要求;聘请企业一线高级技工来校指导学生实习训练,让学生在技能训练中掌握企业对员工基本素质、职业素养、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使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之中就按企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有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

二、研究的成效

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的平台,使企业文化全方位融入中职学校,促进了内涵发展,实现培养目标与就业导向的统一、教学内容与就业需求的统一、学生能力与实现就业的统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促进了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企业文化的融入,深化了校企合作的内涵,增强了中职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凝聚力,有效突破了校园文化长期与企业和社会脱节的瓶颈,彰显了“企业化”的特色、使“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基本宗旨得到了充分体现,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了学生的实习、就业的适应力和稳定率,从而提高了我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促进了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企业文化的融入,使中职学校学生在学习期间体验到企业文化,增强了对企业文化的亲近感,最大程度地消除了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文化冲突,潜移默化地形成先进的企业文化及价值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上进心和敬业爱岗、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近两年来,我们学校的毕业生深受企业的欢迎。

(三)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文化的融入,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认识在提高,角色由被动为主动,企业乐意将企业目标,价值观念等文化输出,同时,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为企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用得上、留得住的技能型人才,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

三、研究的反思

本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中职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以及企业的转型发展,企业文化融入中职学校的实践研究还有待深入,更需要与时俱进。

(一)企业参与力度进一步加强

当前职业学校发展重心已经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教育的重点放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训练上,校企合作也是“联姻”,唯有共建才有共赢。企业参与校园文化的积极性要提高,鼓励企业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等,让企业文化之花在职业学校校园里盛开。

(二)教师的企业文化进一步加强

教师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实践者、传播者,教师的文化底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发展方向和高度。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重构教师能力和文化结构,加大下放体验企业的力度,提炼企业的先进文化元素,让教师成为校企文化结合的纽带,引导教师在课堂上引进和传播企业文化,丰富和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

(三)学校的企业文化氛围进一步加强

企业文化形成的因素 篇7

一、文化创意企业集群的内涵特征

(一) 文化创意企业的特征

文化创意企业旨在向消费者提供以文化为内涵的产品和服务, 作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有着明显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标志性特征: (1) 以创意为核心。文化创意产品是与高科技、文化相互交融、集成创新的产物, 即以创意为核心, 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 创造出新的价值。 (2) 强调个人创造力的发挥。文化创意企业的精髓是人的创造力, 是一种以创造力为本质而制造产出的企业。 (3) 文化创意产品具有高附加值属性。文化创意产品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品。

(二) 文化创意企业集群的特征

文化创意企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 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文化创意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的空间上集聚, 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文化创意企业集群的特征有: (1) 专业化特征, 正是这种专业化特征, 才使集群内的各种资源之间产生紧密的共生、协作关系。 (2) 聚集性特征, 表现出空间集聚、灵活专业化生产、合作网络、社会文化、自我增强、内部整合与外部链合等特征。企业集群并不是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简单聚集, 而是一个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层面的区域复合体。它创造了一个高质量的地区商业环境, 群内存在的独特的区域创意文化、知识、信息、社会关系网络和良好的中介服务机构等构成了其独特的经济基础。

二、文化创意企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企业集群这一经济现象的形成有着复杂的机理,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究。综合起来, 有以下几种: (1) 外部经济。外部经济分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两方面。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某区域内同业企业数增加, 共享当地的辅助性产、公共基础设施与服务、劳动力供和培训等所带来的成本的节约。在企集群中, 由于大量同行业企业或机构聚于特定区域内, 一方面企业可以通共同使用公共设施, 减少分散布局所要的额外投资, 并利用地理接近而节省相互间物质和信息流的运移费用, 而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 同行业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 通过合资、合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生产、销等价值活动, 使平均成本明显降低。外部范围经济是指同一区域内单个企生产专业化而多个企业分工协作, 组成地方生产系统, 这样通过企业间的分工与协作、交流与沟通带来各项成本的节约。 (2) 聚集效应。 (3) 约交易成本。大量文化创意企业之所以聚集在某一特定的区域, 是因为这样能节约交易费用。在文化创意企业集群中, 企业空间上的接近, 大大降低了每次交易所面临搜寻签约履约等费用。 (4) 创新优势。企业集群之所以具有创新优势, 是由集群内企业的相互学习和知识溢出、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压力、强大的集群创新服务体系和浓厚的创新氛围等因素造成的。

文化创意企业是生产文化创意产品的一种特殊企业, 文化创意企业集群的形成是文化创意企业追求外部经济、规模经济、集聚效应、降低交易成本的结果, 这种集群一经形成会进一步提高各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新优势。国际上加拿大的动画产业园、纽约的SOHO区的发展, 我国北京、上海、深圳、长沙等地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发展是最好的例证。

三、文化创意企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需要文化创意企业和政府内外发力, 共同努力推进, 二者缺一不可。就企业而言, 要做到: (1) 增强文化创意企业间的合作竞争意识, 实现成员企业双赢发展。集群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在竞争与合作之间寻找平衡点。竞争能促使企业提高效率, 改进产品质量和创新。但过度竞争又会使企业家心力交瘁, 阻挠学习和创新, 所以在集群中加强合作很有必要。竞争合作理念并不仅仅是同行之间处理双边关系的准则, 它也应该体现于集群中上下游企业间的互动上, 即无论是横向的还是纵向的企业都需要树立竞争合作意识。 (2) 提高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意创新能力。创意创新能力是集群创新能力的基础, 集群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企业创新能力增长的基础上, 为此, 文化创意企业要强化创新意识, 构筑企业的创意创新体系。文化创意企业有必要制订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创新战略;建立研发机构, 加强与其他相关研发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人才激励体系;加大对创新的投入。 (3) 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文化创意企业集智力资本与高科技于一身, 是人力资本主导的知识密集型企业, 因此, 人才是创意企业发展的前提, 也是文化创意企业集群的糅合剂和可持续发展动力。集群里的文化创意企业必须以创意人才为核心, 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引进、激励文化创意人才, 并完善创意人才的交流机制, 实现创意人才资源的合作、共享。

政府的推动是文化创意企业集群形成、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其对集群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支撑作用。 (1) 规范竞争秩序。同类企业集聚通常会造成过度的低价竞争、相互模仿, 从而最终导致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 区域形象大受损伤。政府在规范集群竞争秩序方面应该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责任, 在规范企业行为和产品质量标准方面下功夫。 (2) 优化集群结构, 促进产业升级。政府可以通过项目审批程序实现其产业导向功能, 使投资合理化, 对符合产业升级方向的项目给予支持, 而对重复引进和盲目投资的项目则严格把关不予批准, 将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 (3) 促进集群内外的信息交流。政府应通过自身的情报系统从外部获取有用的信息, 以地方产业总代表的身份与大学、研究机构以及文化创意企业集群外的企业建立信息渠道。政府应该出面组织展示会、广告宣传等活动, 提高集群整体的知名度, 树立地方品牌。

摘要:企业集群是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文化创意企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主要有外部经济、集聚效应、降低交易成本及创新竞争优势等。在现实中, 促进文化创意企业集群的形成、发展需要文化创意企业和政府内外同时发力, 共同作用, 二者缺一不可。

关键词:文化创意企业,企业集群,形成机理

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形成的因素 篇8

【关键词】制度 企业 文化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规章制度等外在因素的差异对其文化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我们从制度入手,探索这些因素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通过相关研究来寻找适应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这是成功建立起企业特有文化的重要保障。

一、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全体员工的积极认同、实践与创新而形成的整体价值观、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习惯的总和。

虽然不同企业所在的行业、规模、地域存在差异,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方法也不同,但企业文化在本质上却具备着共同的特征:第一,可塑性。优秀企业所具有的强势文化,是通过反复强调,不断培训、实践、总结、提炼和改进形成的,而这种过程正是一种塑造的过程。第二,特殊性。每个企业所在的地域、所处的行业、领导的经营理念、公司的发展阶段都不同,因此,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具有自己的特殊性。第三,人本性。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共同塑造、执行的文化理念,其核心是价值观,其实质在于重视人,重视人的思想。离开了组织成员,离开了人,就谈不上企业文化。

可见,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它渗透于企业一切管理活动和行为之中。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那么这个企业就等于没有灵魂,管理方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企业文化又受到了企业所处的制度氛围的影响,存在着个体差异,这就需要企业在构造管理模式时,不能搬硬套其他企业的管理方法,需要充分考虑自身所处的制度的特点,才能产生突破性的效果。

二、制度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对于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关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的人把企业制度与文化分立开来,强调企业文化与制度的不同作用,有的人把企业制度归入企业文化,强调企业制度在企业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但有一点似乎已形成了共识,那就是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对每一个企业来说都非常重要。既然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都很重要,那么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关键。根据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掘出两者之间的联系:

第一,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根据企业文化的“总和说”,企业文化涵盖了企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不管是企业的外在表现,还是内在精神,都是企业文化的构成部分。企业制度不仅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且体现着企业的内在精神。但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不仅仅局限于制度这一种表现形式,企业的内在精神,也不可能完全用制度来体现。

第二,企业制度本身能体现企业文化,但并不一定能真实体现企业文化。一个企业的制度能否真实体现企业文化取决于企业制度的形成过程和执行情况。一方面,企业制度的形成过程包括制订企业制度的动机、方式和方法。不同的企业会采用不同的方式与方法来制定制度,有的是学习和借鉴别人的规章制度,有的只是模仿甚至照搬,学习和借鉴重在强调企业制度的内涵,模仿与照搬则重在强调制度的形式,前者是一种务实的文化,后者只是一种务虚的文化。另一方面,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完善制度本身,而应同时强调制度化和制度执行的过程,从而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第三,制度化过程既是推动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阻碍企业文化发展的主要屏障。制度化过程能促使企业井然有序地运行,却又会让企业走上按部就班的道路。认识制度化过程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利弊,有利于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清醒地意识到并有效地避免制度文化给企业变革带来的阻力。在变革前,我们要预见变革后企业文化与现有制度文化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策划制度变革的有效方法,在变革时有计划地实施制度变革,变革后,密切关注原有制度对新文化的负面影响,及时纠正。

第四,企业文化是一种柔性的管理手段,而制度是刚性的。文化和制度并存于企业,软硬结合,刚柔相济,这样,员工才能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企业文化补充了企业制度刚性的弱点,有效地消除了员工对制度控制的抵触性,企业制度则提升了员工的贯彻执行力,是企业管理的辅助工具。制度可以生成企业文化与品牌,因为,制度的形成保证了企业宗旨、企业精神、核心理念与价值观的实现。可见,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都非常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只有这样企业才可以平稳的向前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制度因素在21世纪呈现出了更加复杂的联系和难以想象的变化。要想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其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方面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企业文化的内涵充分反映出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并与企业内部保持较高的整合度。通过对企业主导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改革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的转变,使企业文化成为蕴藏和不断孕育企业创新与企业发展的源泉,从而形成强大的企业文化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虞雪娟,张运久. 浅析现代电力企业文化建设. 改革与开放,2011.

[2]左冬梅. 浅谈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财会研究,2010.

上一篇:鼠年公司晚会祝福语下一篇:财政提质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