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通用8篇)

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篇1

文/四川农业大学 行政管理专业

摘 要:

介绍了企业发展战略概念及自主创新的内容,湖州珍贝羊绒制品有限公司的自主创新内容,阐明自主创新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影响。

关键词: 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自主创新 珍贝公司

企业发展战略是对企业怎样变的谋略,是对企业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和谋略性问题的科学实际、新颖、独特、简单的解决办法。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化,竞争日益加剧,目标市场变得日益难以琢磨。实施企业战略管理必须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只有拥有核心能力,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并获取丰厚利润。建立核心能力所需的要素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文化等各个方面,企业的各部门只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共同追求如何获得在未来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地位,才能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自主创新是拥有核心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的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来源于自主的研究开发基础上的创新;二是来源于引进技术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强调科技自主创新并不是不要引进技术,而是要加强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湖州珍贝羊绒制品有限公司创建于1986年,坐落在纺织业极为发达的江南历史名城—湖州;是一家以生产羊绒衫、羊绒大衣、羊绒内衣、牛奶蛋白纤维内衣等产品为主的毛纺织企业,是浙江省纺织行业的大型骨干民营企业之一。

珍贝公司现下辖6个分公司和18个驻外办事处,占地面积600多亩,员工3000余人,拥有各类先进设备3000多台(套),其中95%的设备均是从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日本等国家进口的,拥有年产380多万件羊绒制品的能力。

产品主要以优质的内蒙古、新疆等地的羊绒,为主要原料,深受国内外客户的青睐,目前珍贝营销网络遍及全国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已经形成了

4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营销网络,500多个营业网点。此外还出口到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东南亚、香港、台湾等国家。注重自主研发

珍贝公司成立以来一直遵循“创新,稳健,求实,包容” 的总体发展思路,以创新精神引领公司的发展,积极探索行业前景与发展方向。倡导创学习型组织的现代公司氛围。几年来,珍贝公司在技术投入方面花了很大的精力,每年研发投入占营业额的8%,占去了企业相当大一部分利润。自主研发以来,新技术、新成果不断出现,很多技术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如:

①珍贝可机洗羊绒

由于羊绒纤维特殊的表面鳞片结构,在机洗过程中因机械力的作用会导致定向摩擦效应,从而使羊绒纤维产生毡化收缩,针对这个问题,珍贝公司在制造工艺上进行了重大革新,利用最优质的羊绒,并对羊绒织物进行活化处理,研制成了易保养“可机洗”羊绒产品。这一技术已经达到了国家纺织行业标准,并通过了国际羊毛局可机洗测试程序TM-31认证,目前可机洗羊绒制品已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并已投放到市场上。

②珍贝抗静电羊绒

在干燥的气候下,羊绒纤维的表面鳞片相互摩擦极易产生静电,在穿着和使用中产生电火花,刺痛身体,并引起吸尘及衣服缠裹肢体的现象,对人体产生电击。珍贝 “抗静电”羊绒衫不吸灰尘,不吸头屑,不起静电,特别是在穿脱时,不会产生放电现象,且这种性能不受洗涤次数的影响,形成永久的抗静电功能,深受北方干燥地区顾客的青睐。

③珍贝抗起球、防虫蛀羊绒

羊绒具有其他纤维无法比拟的优良特性,但客观上也存在着表面易起球,影响整体美观的缺陷。因此,珍贝公司采取了最新型的专利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后整理设备,运用新型的超柔软抗起球弹性材料,研制出“抗起球”羊绒衫。

羊绒是蛋白纤维,容易被虫蛀。为了解决羊绒制品在春夏季的储藏问题,珍贝公司在所有羊绒制品出厂以前,对每件羊绒产品做了永久防虫蛀处理,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穿着后,只需把羊绒衫清洗干净放好就可以了,不用再放樟

脑等防蛀药物,省去了很多的麻烦和担心。珍贝的“抗起球、防虫蛀”羊绒制品经国际羊毛局,英国依其利测试中心测定,确认其抗起球、防虫蛀效果且无任何副作用,不会刺激皮肤,符合安全卫生质量要求。

研发投入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奏效,而且有可能失败,是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为了适应市场和技术不断变化的要求,为调动广大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公司专门制订并完善了相关鼓励制度,推动内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建设,并从资金上给予保证。

公司设有培训制度,由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定期举办各类培训,对员工的操作技巧、研发技术、管理技能进行讲课指导,激励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公司是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一直来公司十分重视科技创新,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科技研发。公司与与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嘉兴学院、上海湛和科技有限公司等技术机构/院校进行技术合作;与各大城市的设计公司合作,组成优秀的设计师团队。不断提升公司的研发、设计能力,以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2 自主创新成效

作为传统行业,公司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已拥有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及外观专利70余项,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8项,获得世界生产率自主创新中国百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民营企业品牌最具竞争潜力100家、浙江省百强科技企业、浙江省绿色企业,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中国环境标志认证产品等荣誉称号。公司为实现技术创新,通过市场走访调研、与经销商深度洽谈等方式捕捉市场需求,建立合作创新平台。在分梳、纺纱、针织、后整理技术等方面均领先于国内同行,其中编织密度系数,普遍要比同行高0.1-0.2。公司产品遍布全国、远销欧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羊绒业竞争最为激烈的北京市场连续十二年被评为北京亿元商场销售量第一名(国家信息中心开发部、北京商业信息咨询中心《北京市亿元商场市场调查报告》);2009年被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评为“同类产品市场销量第二名”,“珍贝”牌获得产品销售额第二名。2009年,世界品牌实验室对“珍贝品牌”作出43亿价值的评估。3珍贝发展经验及目标

珍贝人注重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向社会介绍自己的名片,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因此,珍贝人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行CI战略,以优秀的企业理念引导职工,切实加强对职工的行为规范,营造企业内部融洽的人际氛围,培养和树立企业先进集体,激发员工“塑造自我,真诚奉献”的团队精神,在全国及更大范围内树立起与珍贝公司经济实力相适应的社会知名度。在新的世纪,珍贝公司全体员工将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开拓创新,用于进取,为公司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迈上新的台阶做出更大贡献。

作为传统的纺织行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羊绒同行中实现快增长,并保持领先优势。同时公司在转型中跨出了坚实的步伐,在主业稳步发展的同时要多元发展、多元兴旺。

一个企业要发展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往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个国家没有经济独立,就没有政治独立”。现在看来,这一说法已远远不够了,应当改为“一个国家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经济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企业的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陈玉荣 唯有创新才能赢得市场.珍贝成功之道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05-20

[2].许永土 创业富民,创新强企.企业谋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12-16

[3].蒋黔贵 斯达信息化与管理创新。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

2致谢

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篇2

据查有关资料证实:我国现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中, 大约有90%是20世纪70年代和70年代以前兴建起来的, 20世纪50年代和50年代以前建成的企业也占一半以上。这些企业由于计划管理体制延续了几十年, 传统管理模式很难一下子解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国企改革, 但国企管理还没能按市场经济来组织生产、流通、交换、分配的各个环节, 管理跟不上企业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据有关部门1997年对我国2585家亏损企业的抽样调查, 由于管理落后造成的亏损企业达到2112家, 占总数的87%, 问题非常严重。所以中央特别强调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那么管理创新究竟涉及哪些范畴, 它们之间又有哪些相互之间的联系呢?

一、管理理念的创新

一是从追求政绩的“乌纱帽”转变为承担盈亏责任的自我管理理念。未来的企业需要职业化的企业家, 不是官员型的企业家, 企业家的命运同企业的兴衰成败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二是从单一生产意识转变为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要效益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以市场来实现生产体系中的每一个环节, 尤其是在开发环节中把市场需求的产业和产品作为企业开发和创新的主攻方向, 否则企业的效益就无从谈起。三是从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 发展到对社会发展、环境和用户责任的经营目标多元化理念创新。从国际企业发展上看, 经营目标多元化已成为趋势。据相关资料透露, 在美国国际性评选优秀企业时, 采取九项指标, 其中企业的创新能力、长期投资价值;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等指标在整个指标中占了相当分量, 所以在经营目标上我们要进一步拓宽思维, 超前发展。四是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 从你死我活的竞争理念转向竞争与合作和统一的竞争理念的创新。其实, 这是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目前, 国际上原来竞争对手的企业之间, 纷纷掀起合作浪潮。例如:电子产品领域中美国的IBN与日本东芝的联盟;汽车行业中美国的福特与日本丰田公司的联盟;电器设备制造业中美国通用电器与欧洲西门子联盟。当今世界出现的这种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现象, 不是个别企业的经营战术, 而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所具有的竞争观念创新的表现。我国近年来一个突出现象, 是随着买方市场的到来, 企业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 特别是以价格为主的竞争几乎在所有市场上展开, 这种局面很不利于我国企业的成长和创新, 特别是不利于要迎接与来自世界跨国公司的竞争。所以建立多样化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对于实行管理创新与企业改革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二、决策管理的创新

决策管理是关系到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过去企业的决策管理多靠经验和主观判断, 现在不同了。面对错综复杂, 瞬息多变的环境, 企业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系统, 掌握方方面面的信息。因为信息是现代企业的神经系统, 是企业科学决策和及时应变的依据。所以要建立灵活准确的信息系统是企业决策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抓住这个内容当中的关键, 捕捉各个方面的管理信息, 使信息为我所用。使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为我所需, 是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一步。

三、战略管理的创新

战备管理从宏观上讲, 正确的战略使企业始终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总趋势, 企业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从微观上来说, 正确战略能够准确地把握未来可能发展的产品及市场范围, 使企业赢得持续的竞争力。从战略管理的创新角度上看, 在经营领域中, 过去我们企业战略是只重视生产管理, 而不重视开发和营销管理。这种战略, 显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技术创新, 产品开发是企业的灵魂, 同时生产的产品只要卖出去, 才是硬道理。所以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是在整个生产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 我们在经营战略管理上要实现由过去偏重生产管理到重视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的转变。

四、组织结构的创新

精干高效的组织结构是贯彻实施经营战略的组织保证。过去大型企业是庞大而多层次的管理组织结构, 弊端很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首先, 要剥离企业不应承担的各种社会职能和政府职能, 使企业轻装上阵。其次, 按照专业化社会协作的方向, 分离服务部门等非生产主体, 使企业精干起来, 再次, 强化生产过程前的市场研究, 经营决策, 技术开发和生产过程之后的产品销售, 用户服务, 广告宣传等经营职能, 使企业组织结构具有高度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最后, 随着企业业务流程的信息化, 企业可以削减中间管理层次, 变管理组织结构由原来的高耸型结构向扁平型结构再造, 这样才能大大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五、人本管理的创新

过去, 我们传统企业管理, 主要是以物为中心的管理, 而现代企业要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 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因为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 而知识的背后是人才, 人才高于一切。所以作为企业如何吸收人才, 留住人才, 如何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 这是人本管理必须研究和创新的主要内容。

目前, 虽说利益启动很重要, 但对多数知识分子来说除了追求物质利益外, 还有很重要的追求, 就是要体现人的自身价值, 重视人格尊严, 寻找施展自己才华的环境。如果得不到后者, 人才将随时有可能离开企业另找环境。所以人本管理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过多地强调管制、控制员工的方法, 也不可能用片面的物质刺激, 而必须研究如何尊重和重视员工的个性, 如何向员工提供发展机会, 使员工在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中融为一体, 这方面要不断地探索出好的管理模式。

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篇3

【关键词】企业;企业制度;企业文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代表最先进形式和未来主流发展趋势的企业组织形式——现代企业成为了我国企业的发展方向。完善的企业制度和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的首要特征,两者之间既紧密结合又有所区别。

1.企业制度和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内涵

1.1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企业根据自身情况,依法制定的关于企业股权、组织结构、管理、运营等方面的一系列规范和章程的总和。其具有合法性、强制性和普适性的特点。所谓合法性是指,企业制度既要符合国家法律规范又受国家法律的保护,既要符合企业股东利益诉求又要维护股东权益,对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的行为有依法、依规处理的权利;所谓强制性是指,企业制度是企业作用于员工的规范性要求,企业员工必须遵守,企业制度不依员工的意志而客观存在,是对员工的客观要求;所谓普适性是指,企业制度不仅适用于普通员工,同样适用于企业的管理层,制度的效力范围不受企业人员的职位和岗位限制,具有普遍适用性。

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特征之一。现代企业是适应市场经济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企业制度是否完善、是否合理、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和推动企业的发展,成为了衡量企业现代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1.2创新型企业文化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身的企业文化,文化是伴随着企业的诞生而出现,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丰富的。一般来讲,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的传统、风尚、价值观、目标、信念等,优良的企业文化会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起到支撑的作用。1984年,奎因等通过设计竞争价值理论模型,得出了四种类型的组织文化:支持型企业文化、创新型企业文化、规则型企业文化、目标型企业文化;其中将创新型企业文化特征描述为:寻找新信息、创造性对变革的开放性、预测、实验。[1]创新是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的主要途径。创新型企业文化包含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企业文化的树立与培养要以创新为核心,要能够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另一层含义是指,企业文化本身就具有创新性,不守旧,能够接受外部的优秀文化,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丰富。创新型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具有独特性、难交易性和难模仿性等特征。

创新型企业文化具有三个层面,最外层是物质文化层面,中间层是制度文化层面,最里层也是核心层是精神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与企业制度既相关联又不完全相同,它们之间是既共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企业文化不等同于企业制度,企业文化是核心、是理念,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中制度文化层的表现和具体化。制度文化层面的含义比企业制度的含义要宽泛,不仅包括具体形式的制度条文,还包括非具体形式的制度思想、理念等,企业制度只是具体化了文化制度层面的思想。但是,只有具体的企业制度并不能说明企业文化的完善与否和优秀与否,更主要的是看制度在实际中的行为和效果,这样才能体现出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2.企业制度和创新型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

2.1企业制度是创新型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企业制度一般是以文字、图表的形式出现,在形式表现上是具体的。企业制度对于员工的约束是强制性的,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企业目标实现的一种手段,是企业价值观追求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种意愿。但是企业文化的建设不只是出于企业管理者或是企业所有者的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还包括员工的参与,员工在面对企业制度时,如果只是一种被动的执行或出于免于处罚的心态而规避制度责任时,这时的制度并不能体现企业文化的内涵。如果员工能够认同制度并发自内心的拥护并能自觉遵守且能够影响他人,这时的制度就体现了文化的涵义。企业制度中包含有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意愿,体现了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的思想和理念,一定意义上来讲企业制度就成为了企业推广和灌输自身文化理念的主要渠道,这样企业制度建设就成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2.2创新型企业文化建设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创新型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其所独有的创新氛围会促进企业的创新进程,由于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较多,尤其是企业的一些创新活动会影响到一部分员工的个人利益,会阻滞企业的创新活动,在这些人员的思想和行动上就表现为不符合企业文化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不仅需要用文化的力量去引导员工创新,还需要用制度的手段去规范和保障企业和员工的创新行为。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制度层面同样具有创新精神,制度层面上对企业的创新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同时支持和保障企业创新活动的进行,对企业创新活动从目标、模式、过程控制、人员与物资调配等方面给予制度性的支持,相比较企业制度而言,创新型企业文化制度层面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撑是包括企业制度的规范性作用在内的创新氛围的营造。制度的形成及其生命力源于无声无形又无处不在的文化。简而言之,文化即是人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时的一种普遍的自觉,而制度则是对各种“不自觉”的纠正和规范。[2]

2.3以创新为纽带,做好企业制度和创新型企业文化建设

创新型企业文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均是以创新为核心内容。创新是一种破坏性活动,是新秩序对旧秩序的替换,新秩序能够利用比较优势使企业获得更强的竞争力和发展动力。创新型企业文化一方面表现为文化是在创新精神的指导和支持下形成的,另一方面表现为文化指导企业的创新实践,将企业的创新精神融于实践活动中最终表现为企业创新成果。在企业的创新实践中,创新型文化的力量是员工创新意识和创新行动的动力源泉,是能形成员工和企业创新凝聚力的最主要力量,是一种自发的、内在的驱动力。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创新内容表现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其中作为文化核心层面的精神层面的核心内容又是创新,这样创新就成为了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创新型企业文化在企业中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氛围,企业就表现为创新特征。

企业制度对于企业创新活动而言是在企业文化引导下的规范、约束,是保障企业创新活动的具体化表现。如果说企业文化的创新内容是以宏观指导和调控为表现形式的话,那么企业制度则是针对企业活动中各个方面和环节的具体规定,但这些具体规定的中心目的是以创新为核心内容的。所以说在现代企业中企业制度和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创新。

现代企业都有一套完善的企业制度,这套企业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制度在运营中的效果反馈以及企业发展需要可以进行适时的调整。而一个企业的创新型文化一旦形成则不会轻易的变动,会作为长(下转第86页)(上接第73页)期的指导思想作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企业制度是规范员工行为的,创新型企业文化则是引导员工思想的,只有在思想上具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动力,员工才会有创新动力。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企业要以现代企业为标准,发扬创新精神,既要搞好企业制度建设又要搞好创新型企业文化建设。 [科]

【参考文献】

[1](美)埃德加·H·沙因著,朱明伟,罗丽萍译.企业文化与领导[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89,56.

[2]刘燮,制度和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6):1-4.

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的探析 篇4

【内容摘要】:

当今市场经济中,如何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面临市场考验的重要问题,要想在这生死搏斗中站住脚,生存和发展下去,技术创新将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但是目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依然存在许多困惑和难点,传统观念的限制;资金投入的不足;市场变化快;管理人才紧缺都成为限制因素。那么面对当今竞争激烈的国内外市场,我们通过要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增强R&D经费投入,以及结合市场和培养人才的途径来解决。

【序言】:

本文以技术经济范式研究技术创新的理论为基础,首先对已有的技术创新理论作一综述,然后深入到企业层面,分析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并进一步针对运用技术创新如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做一详细的探讨和分析。

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企业核心能力的最显著表现和重要来源是技术创新能力。核心能力 最先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来自于企业的核心产品或核心技术,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就隐含在企业的核心产品或核心技术的发展过程。这一观点很快得到当时理论界和实业界的认同,也得到了众多成功企业的实证。后来,这一观点逐渐被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来解释核心能力概念,使之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理论体系和学派,但究其中心内容,基本源自于普拉哈拉德的主流思想:核心能力即“一组先进技术的和谐组合”,“是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因此,企业要实现持续稳定发展,获得竞争优势,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培育和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因此,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技术创新是企业产生核心竞争力和保持企业核心竞争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最强有力的保障,是培植核心竞争力基础的关键,尤其是对核心技术的创新更是如此。

虽然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理论和实践上己被世人所知,并且我国从1949年以来也一直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且在科学技术领域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由于受到经济和科技体制所限,我国的企业一直未能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有限,使得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低,难以获取由于技术创新所形成的垄断利润,严重的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力。使得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对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竞争力进行分析,探讨两者的相互关系及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不足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措施将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以更强大的实力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二、课题的基本内容,预计解决的难题

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正在迅速打破与重组世界经济的秩序和结构,并促成其由物质型经济向知识型经济转变。现代企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既面

临着迅速打破竞争格局、实现跳跃式发展的契机,同时又承受着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带来的剧烈竞争。身处如此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企业如何取得长远性的竞争优势并掌握竞争的主动权,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实课题。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科技创新己成为全球竞争的主焦点。现代技术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三、本课题大纲如下:

一、技术创新概述

(一)技术创新的涵义

(二)技术创新的特征

二、技术创新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一)技术创新对顾客的影响

(二)技术创新对产品的影响

(三)技术创新对技术的影响

三、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重视技术创新,建立科学战略,以管理创新促技术创新

(二)健全有效的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三)培育创新型企业文化

(四)健全组织结构,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

(五)加强技术研发管理

四、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创新和企业精神[M].蔡文燕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2、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3、程工著:企业技术创新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

版社2005年1月出版.4、赵国浩: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5、范晓屏.关于企业竞争力内涵与构成的探讨[J].浙江大学学报,1999(6):62-68.6、袁 灏: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7):78-80.7、黄平: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战略选择[J].商业经济,2008(12):21-25.8、李靖,胡振红: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8(2):20-51.9、赵敏:如何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9(1):34-35.10、张冬梅,谈新敏:试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文化环境的构建[J].法制与社会,2009(2):230-231.11、郭树民:价值网络中网主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

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篇5

提 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必要路径和法律保障,两者都必须立足具体国情稳步推进。

关键词:创新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国情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以实现科学发展、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以科技创新为中心所做出的全面战略部署。而知识产权战略是国家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利用等方面做出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和制度安排。两者之间具体是什么关系?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近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党和国家的重大报告中频繁出现,被赋予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被定位为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同时知识产权也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胡锦涛指出:“当今世界,国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调控能力,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能力。”

当前世界各个经济体已经被现代信息技术和交通工具连接成一个由众多国家组成的不可分割的立体网络,几乎所有国家都被纳入其运行体系中。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工业化尚未完成的阶段,对知识产权竞争还不适应,但是全球化的大潮迫使所有国家必须面对全世界的贸易竞争。所以尽快熟悉国际知识产权制度,指导本国企业壮大知识产权竞争的实力,在国际贸易中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无一例外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导致相互之间的技术竞争不再仅仅是技术先进性的竞争,更是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技术垄断性即知识产权的竞争。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孜孜不倦地努力将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引入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1994年美方断然退出了由WIPO主持的专利国际协调,另起炉灶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促成了适合发达国家标准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把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和保护范围提到了空前的高度,迫使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接受该协议。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利用法律和非法律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垄断和控制先进技术的扩散与利用。如美国在2002 贸易法规的快速审议授权(fast-trackauthority)HR3009中称:“美国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主要的谈判目标在于:确保任何有关美国介入的知识产权的多边与双边贸易协议规定都能够反映美国国内法律相似的保护标准;为知识产权领域内出现的新技术以及在传送和传播产品方面的新手段提供强有力的保护。”

另外,许多跨国公司组建技术联盟,通过一系列协议和契约,彼此将自己拥有的技术专利汇集成为“专利池”,同时力求将专利技术纳入标准,巧妙地将全球技术许可战略构建在标准许可战略之中,形成一条“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的链条。其战略目的就是为了在市场上形成寡头垄断市场的局面,实现技术垄断并控制市场,排斥所有竞争者。2006年之后,虽然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一直在平稳回落,但是,海关总署公布我国2011年进

出口外贸依存度仍然高达50.1%。国外运用知识产权保护抵制我国对外贸易,给我国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针对以上背景,我国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定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衡量自主创新能力的最重要指标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通过该核心技术占领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这是我国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

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必要路径和法律保障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成为生产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对经济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知识产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它是与知识资源在一个国家中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我国将知识产权从具有强制力和操作性的纯法律范畴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宏观高度,是适应国际和国内经济与政治形势的需要。知识产权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对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利用,它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比来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立意更高,范围更广,知识产权战略的操作性更强,方向性更明确。

以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利制度为例,其本质属性有两点:一是以法律手段实现对技术实施(营利性)的垄断;二是以书面方式实现对技术信息及技术权利状态的公开。专利权并非对技术的全面垄断,而是仅仅限定在对技术的营利性实施方面,它不限制技术信息的传播。通过专利公告,每年全世界有95%的发明创造可以在专利文献中找到,而在专利文献中公布又在其他科技信息源中发表的技术方案仅仅占5.77%。可见专利制度对技术的传播有益无碍。在科技创新的构思和立项阶段,进行专利文献检索,避免可能与已经获得授权的专利发生冲突,可使我们合法借鉴和利用现有的创新成果。在研发阶段,密切跟踪与创新项目有关专利的动态变化,及时进行专利申请,用法律手段保护创新成果。

因此,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必要路径和法律保障,最终目的是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知识产权对一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并不仅仅意味着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同时,也会有相应的弊端;例如,加入WTO的《TRIPS协议》使我国丧失了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决定知识产权保护的自由。目前来讲,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可能超过了社会发展水平。由此可见,国家应该综合考虑由知识产权引起的重大利益冲突,如体现私人权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行业利益与地区利益的冲突等等。因此我国在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时不能简单模仿作为知识产权强国的美国和日本的做法。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加强市场竞争规制,注意消除TRIPS协议下知识产权强保护的弊端;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符合国家实际情况的创新体系,积极培育自己的知识产权,以发展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增进和维护国家利益为宗旨。

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的定位、策略和具体实施方法,都取决于我国的具体国情,必须立足国情建立健全一个可以应对国内外挑战的国家创新体系。

创新是在人迹罕至的荒山原野中辟出新的道路,也是在前人的肩膀上向更高的目标攀登。我国许多行业的技术发展阶段处在从引进技术、跟踪技术阶段向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相结合转变,很多创新是在跟踪研究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的改进型创新,而非原始创新。企业是真正的创新主体,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目的是获得超额利润和相对竞争优势,而适合企业创新的环境尤为必要。如何针对企业实际情况提供适宜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政策,为自主创新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是各地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民营制企业通过从简单模仿到精密模仿,再到自主创新,完成了小产品大市场的跨越。但是从2008年至今,短短的几年时间,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减产停业倒闭的消息蜂拥而来。我国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产业集群被逐步分化瓦解,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信贷体系拒其于门外,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地价租金不断上涨。各种综合因素的集合作用,导致中国制造业环境全面恶化。同时许多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鼓励企业转型升级,着眼于前瞻性高科技企业,提出“腾笼换鸟”的策略,对“低端落后”企业一律进行排挤打压。事实上,产业转型升级没有错,“低碳环保”也没有错,但绝不是一蹴而就实现的。制造产业有其自有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产业升级和进步是市场的必然选择,市场竞争是升级的最大动力。我国很多制造业处在产业链的低端,但是什么样的林子养什么样的鸟,许多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是我们养家糊口的抓手,其经济和社会意义十分重大,在制定各项鼓励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国情和市情,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时不能好大喜功,追求形式主义。

我国已经制定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强调,要维持专利权人、发明人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平衡,维护激励技术创新与鼓励技术转移与扩散的平衡。现实中我国大多数企业创新能力很低,以模仿和改良创新为主。因此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既要保护外国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又要维护地方经济发展,如何求得其中的平衡是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关键。国外对手用知识产权制度给相关技术和文化成果的使用者或潜在使用者设置障碍,阻止竞争对手进入权利人的技术和文化成果的范围。对此我们要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在减少知识产权强保护弊端的同时鼓励国内具备条件的企业积极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浅谈诚信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篇6

用经济。只有诚信的企业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一个企业信用不好,将会在无情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很多的竞争对手,企业必须让消费者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满意,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一) 依靠诚信提高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没有诚信,就没有竞争力。一个不讲信用的企业迟早要被市场所抛弃,一个不讲信用的市场,最

终将被迫关闭,一个不讲信用的民族会被世界所淘汰,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则。没有诚信,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竞争力。可见,诚信是保持企业百年不衰的奥秘所在。现代市场经济,又被称作“信用经济”,在中国企业,诚信正成为时下热门的主题。家电企业在这方面尤为突出,如海尔、春兰、TCL等企业在多年的发展中,始终以企业的高质量管理和优质的大众服务为中心,以信用建设的基础获得了广大消费者和同行的称赞。春兰倡导“造福人类社会”,海尔倡导“真诚到永远” 的理念,强调产品可靠,温馨服务,诚信为本,以自身实力竭诚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贡献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在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坚定地贯彻落实诚信经营,树立诚实守信的企业形象,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舒适全面的呵护,让消费者感受到美好生活品质,而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社会各界的信赖,为提升中国家电行业整体水平做出贡献。

(二) 追求诚信 ,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开拓市场

诚信是质量的前提和保证,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从假酒、假药、假奶粉到今天的食品

中添加苏丹红,这些都是某些企业不诚信的表现。如今市场普遍从卖方走向买方,在产品出现普遍过剩的情况下,大众消费正逐步朝着认同质量和品牌的方向发展,提高质量,争创品牌,成为企业开拓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战胜对手的发展对策,成功之源。诚信是提高企业形象的必经之路,拥有诚信的企业将赢得更多顾客的信任和赞赏,从而将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信用高度实际上是一种财富,企业只有以诚信为根基,尊重规则、尊重技术才能实现高层次的创新,铸造诚信品牌的永恒。因此,产品质量是企业信誉的基础。或者说,质量的核心是诚信,诚信是质量的前提和保障。只有诚信,才能提高产品质量,才能开拓市场。

(三) 诚信是提高企业业绩的源泉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业绩良好是其主要目标。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

者之间、代理人和所有者之间、企业和供应商之间、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互信是提高企业业绩的基础,缺乏互信,企业就失去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反之,提高企业的业绩就不会是一句空谈而是指日可待的事。

(四) 诚信是企业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因素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坚守诚信,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用一些狡猾伎俩来欺骗交易对手”,确实是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方面。守信与失信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利益问题。信用有用没有用,是诚信更有用还是失信更有用,最终还是要在利益上见分晓。选择诚信、建立诚信、巩固诚信是人类社会在交往中避害趋利的必然选择。选择在生产经营中讲信用能促进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充分的利用,提高商业运作和经营管理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交往成本,最终推动企业利润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的实现。

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篇7

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原材料以及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涨都将带来中国企业的成本在不可逆转地上升, 中国企业的低成本优势正在快速衰减, 低成本战略之路越走越艰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低成本战略的中国企业利润越来越微薄, 生存越来越艰难, 部分企业纷纷破产关门。显然, 仅仅依靠传统的所谓低成本模式, 中国企业已经无法做大、做强、做久。随着中国企业低成本战略的失效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失败。商业模式及其创新受到了中国企业家的关注和热捧。

二、理论分析

1.业务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

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往往不是技术上的问题, 而是企业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与匹配、企业价值与客户价值诉求的匹配, 这些因素与业务模式创新的内容密切相关。业务模式创新即是对其构成要素的创新及其要素组合的创新 (如产品创新、经营策略创新和市场定位创新等) 。

2.运营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

运营模式创新包括营销推广创新、运营管理创新和资源整合创新。Keister (2009) 指出跨部门合作打破了企业内部职能部门间的限制, 而跨部门合作的实施需要建立灵活的决策机制, 需要对传统运营模式进行变革与创新。Adamantia.G等 (2009) 认为运营模式创新影响到企业价值活动体系创新。如海尔集团、美的集团、华为等通过运营模式进行创新, 在细分市场上获得了佳绩。中石油、中海油的资源优势和能源获取策略, 国家电网对风能的开发等, 保证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见运营模式创新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3.盈利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

简单的来说, 盈利模式就是在战略的指导下公司赚钱的模式, 盈利模式创新包括营利收入创新、成本控制创新和资本运作创新。吕赞、陈志刚 (2008) 认为“一个好的盈利模式对于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是极其重要的。如GE发动机从卖机器到卖运行时间, 远大空调从卖空调到卖“冷”和“热”, 重塑了传统的盈利模式, 创造了全新的盈利模式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结论、建议及未来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企业为了加快发展, 与世界接轨, 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不断地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一流的设备, 不断地从国外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然而这些方式却造就了极少的国际一流企业。我国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 是经不起市场竞争的考验和金融危机的影响的。人力资源、技术、设备、原料、信息流等已不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和缺乏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以致于我国高端市场以及国际市场绝大部分被外国企业占据着, 中国企业无力在高端市场上参与国际竞争, 无力与国际企业相抗衡, 而只能在低端市场上苟延残喘、谋求生存与发展, 获取微薄的利润。以致于大部分企业长期被国际跨国资本“定位低端”, 不被跨国投资机构看好。因此强化企业的创新能力, 摒弃传统的没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 塑造新的商业模式对我国企业非常重要。此外, 张其翔, 吕廷杰 (2006) 指出在进行商业模式设计和创新时, 一定要具有远见性, 同时在实践中还要进行不断的改进。根据上述研究结论, 针对商业模式创新, 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构建企业创新型文化

创新型文化鼓励管理人员和员工破除陈规、勇于创新, 鼓励管理者不仅要重视短期利益更要站在公司长期利益的角度, 不满足现状, 积极进取、不断创新。鼓励高层管理者进行高风险、高收益的商业模式创新。创新型文化为商业模式创新扫除了价值观、信念、习惯、制度等方面的障碍。商业模式创新应该以“顾客需求”为导向, 努力提高顾客让渡价值。

2.正确看待先进技术、设备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 平庸的技术搭配先进的商业模式所产出的绩效要远远大于先进技术搭配平庸的商业模式所产出的绩效, 所以先进技术与设备并不必然导致高绩效, 制约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不是先进技术与设备, 而是可以与竞争对手匹敌的商业模式。构建以顾客为中心的先进的商业模式才是企业的王者之道。

3.在对商业模式进行创新时, 请谨慎地选择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

企业高管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力之一, 因此, 企业高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企业在创新商业模式时, 要充分考虑管理人员的立场和特质如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态度、对企业创新文化的认可程度、教育背景、价值观、风险态度、信念、进取心、个人经历等。

参考文献

[1]Timmers, Paul.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J].Electronic Markets Journal, 1998, 8 (2) :3-81.

[2]Linder, J.and S.Cantrell.Changing Business Models:Surveying the Landscape[J].Accenture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Change, 2000, 6 (3) :42-49.

[3]Peterovic O, Kittl C, Teksten R D:Developing Business Models for e Business[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Commerce 2001, 10 (4) :185-210.

[4]魏炜, 朱武祥, 林桂平.基于利益相关者交易结构的商业模式理论[J].管理世界, 2012, (12) :50-61.

[5]吕赞, 陈志刚.企业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及策略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9, (3) :74-76.

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灵活性;扶持性

中图分类号:F2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095-02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往往缺乏市场竞争优势,然而,大企业的成长必须历经中小企业环节,社会关注中小企业的成长是培植大企业的有效途径。从制度层面,给予中小企业一定的倾斜,使其借助外力增强竞争实力,规避一定的市场风险,提升一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各国较为普遍的做法。

一、中小企业特殊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关系

为规范中小企业和职工的行为,维护企业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劳动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的规定,所有中小企业都会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通常在劳动及社会保障领域,中小企业的规章制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的权利和义务:职工享有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等劳动权利,同时应当履行完成劳动任务、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等劳动义务;企业负有支付职工劳动报酬、为职工提供劳动和生活条件、保护职工合法劳动权益等义务,同时享有生产经营决策权、劳动用工和人事管理权、工资奖金分配权、依法制定规章制度权等权利。

2.企业劳动用工制度:职工招用与培训教育;劳动合同管理;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具体规定。

3.职工劳动纪律制度:劳动纪律与职工守则;奖励与惩罚等具体规定。

4.保密制度与竞业限制具体制度规定。

5.其他附属规定。大部分关于中小企业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规定与大企业的规定相同,不具有特殊性,无法体现对中小企业的制度倾斜。少数的规章制度与中小企业的特征联系紧密,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有利于发现制度的特殊价值。通常,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内容,政府对中小企业进行制度倾斜表现在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等几个领域,其中在中小企业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关系方面呈现灵活性、激励性、扶持性的特点。

(1)创业人员的特殊劳动关系:《中小企业促进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失业人员、残疾人员创办中小企业的,所在地政府应当积极扶持,提供便利,加强指导。”创办中小企业的人员也是合法的劳动者,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员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在劳动关系中尤其要加强保护其合法权益的实现,这是法律保护弱者的基本原则的体现。

(2)劳动用工制度的特殊规定:关于职工招用和教育培训:《中小企业促进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规定:“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拓宽渠道,引导中小企业吸纳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中小企业促进法》第四十条规定:“国家鼓励各类社会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企业诊断、信息咨询、市场营销、投资融资、贷款担保、产权交易、技术支持、人才引进、人员培训、对外合作、展览展销和法律咨询等服务。”《中小企业促进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有关机构、大专院校培训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人员,提高中小企业营销、管理和技术水平。”吸纳高素质人才进入中小企业并建立劳动关系,对企业人才进行高层次培训,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潜力;关于劳动合同管理:新劳动合同法出台后,要求所有企业必须与员工建立劳动合同关系,从我国目前劳动领域的实际情况看,受到竞争和市场压力的影响,中小企业劳动合同制度落实缓慢,在管理方面存在诸多漏洞;关于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方面:目前,中小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处于盈利目的,随意降低制度落实门槛,违反制度规定,投机取巧,导致员工诸多劳动权益无法落实。

(3)对劳动关系进行支持的资金制度:根据创业人员的特殊劳动关系和政府对中小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的特殊规定,基本体现了政府的倾斜性保护态度,要使制度在实践中真正落实到位,需要资金进行配合,那么关于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和监督各环节都需要进行制度规范。政府可以灵活运用经济手段,采取补贴、贷款、担保、减税免税、奖励等多种经济调节工具进行支持,开源节流,高效使用和管理,保证资金的有效性。

二、中小企业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体系解读

如前所述,中小企业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基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本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二是特殊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处于发展中小企业的需要,企业在建立起符合基本法律规定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基础上,要力求构建符合政府引导、扶持意图的特殊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以适应中小企业特殊的外在市场环境。

(一)法律关系体系建立的中小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1.外在机会: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处于结构调整的重要阶段,向规范化、高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是未来长期的发展目标。根据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经济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培植大型企业占有市场份额,巩固市场优势地位,更需要大量的中小企业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同时促进就业,给予市场活跃的力量。依据我国目前的市场结构,大型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成为稳定国家经济命脉的根本,其发展的空间趋于稳定。而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的生产力尚未完全释放,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将成为未来发展的生力军。中小企业的市场机会将大大增长,同时也要接受规范化市场的要求,接受法律规范的约束。在我国法律规范体系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对中小企业进行约束的规范体系也需要不断完善,以适应法律体系自身的发展轨迹。

2.外在威胁:机会与威胁是同时存在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机会,但同时应看到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优胜劣汰的法则始终是中小企业面临的第一压力。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无序的竞争与政府调控和服务的失败都可能使中小企业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成为经济发展的牺牲品。任何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不是呈直线发展的,关于中小企业的法律体系的完善也需要在曲折的发展轨迹下展开。

nlc202309011557

(二)法律关系体系建立的中小企业内部条件分析

1.优势:中小企业在经营上有灵活、迅速、转型容易、管理成本低等诸多特点,企业的结构多是直线职能制的形式,在决策的制定与执行上有较大的灵活性,管理层与下属之间的关系紧密,企业的制度规定相对简单,有较强的操作性。企业的特色经营战略和信息时代下的科技发展战略非常关键。

2.劣势:中小企业的灵活经营特点容易导致管理上的随意性,企业管理层利用强势地位在企业中专断决策,变通执行规范制度,危害企业员工的合法利益。企业受到规模的限制,具有天然的竞争劣势。

三、自主创新与劳动、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发展的辨证关系

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是其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如前论述,中小企业面临外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限制,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信息时代自主创新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政府也将扶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进行了长期规划与部署。自主创新的条件下,中小企业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反映出三个层面的迫切需求:一是劳动用工制度的灵活性,为自主创新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供给;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定性,为自主创新创造稳定的人力资源生存基础;三是政府扶持制度的贯彻性,为自主创新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和技术发展条件。

结合前述中小企业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体系,自主创新条件下的体系也要有其特殊的适应性:

1.不完全契约理论对劳资融合之促进。企业是以劳动合同为核心的契约型组织,而劳动合同是一项特殊的“不完全契约”,重在对事前的权利进行机制设计或制度安排,激励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利润分享制、劳动管理的合作制等形式调动创新人员的积极性,在劳动用工制度方面实现突破。

2.辨证对待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同属社会法,都调整社会保险关系,但两者在调整对象和方式上有差异。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首先应该在劳动关系领域遵守法律制度,其次在保证员工基本社会保障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员工待遇,为创新人才提供优越的物质和精神条件。

3.政府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进与退。长期以来,行政因素过重是我国在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调整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大量的行政审查存在影响了劳动关系的自主和平衡;同时,政府在劳动与社会保障法领域需要到位的职责没有到位,致使法律制度无法贯彻。[6]政府在该领域职责的进位与退位直接关系到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春法.主要发达国家创新体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5.

[2]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33.

[3]胡长生.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刚性约束及其超越[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4):44-49.

[4]沈长月,刘志军.论劳动法的经济伦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0(1)下:105.

[5]田俊双,聂媛媛.浅析新劳动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商贸,2010(5):88-89.

[6]赵俊红.新角度看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J].商场现代化,2010(4)中旬刊:103.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科技厅2011年度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经济法制环境分析”(1105ZCRA24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贺荣兰(1979-),女,甘肃白银人,兰州大学法学院经济法学硕士,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法制研究。

上一篇:小学XX学年校本培训特色项目总结下一篇:城市全域旅游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