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议论文800字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议论文800字(精选4篇)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议论文800字 篇1

那么何为继承?

继承在字义上有三种解释,第一种是依法承受,常见为财产继承;第二种泛指把前人的作风、文化、知识等接受过来,如继承优良传统;第三种指后人继续做前人遗留下来的事业,正如继承先烈的遗业。

通过这三种解释,我们可以看到,继承即原封不动,复制粘贴或搬运前人的东西。我们可以学到前人优秀的品德,继承他们的精神。

可只毫不犹豫地继承真的对吗?

而创新又是什么?

创新在新华词典中的释义为,抛开旧的,创造新的。通过创新,我们可以创造出独属于我们的东西,独属于新时代的东西,忘却旧规,迎来新风尚。

可过去的时代也有自己的风华。

李可染说过:“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只继承,不创新,你是迂腐陈旧的,你会被时代的风浪冲刷拍打。

亨利·梭罗曾说:“后代人抛弃了前代人的事业,如同抛弃了几条搁浅的船。”只创新,不继承,你是脆弱青涩的,你需要举步维艰地艰难生长。

胡锦涛曾言:“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轮子。不善于继承就没有作文wWw.ZuoWenWang.Net/创新的基础,不善于创新就缺乏继承的能力和活力。”

即使是神学色彩浓厚的各家宗教,也信任科技的力量,即使是代表着新时代的航天技术,也崇敬古代飞天第一人万户的精神。继承和创新从来不需要碰撞,而是需要去融合,以散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日本木工大匠秋山利辉,73岁了仍在亲手教授学徒们怎样使用工具。这位大匠27岁时开办“秋山木工”学校,培养的诸多一流工匠行走全球,实践着“守破离”的匠人哲学。“守”,坚守传统;“破”,创造性转化;“离”,开拓新事业。他守着木工的传统,却开拓了新的事业。

故宫的画“活”了,通过现代高科技让千年前的画动起来,是创新和传承的结合,正是这样的结合使我们穿越千年,一睹属于那个时代的风华。它让更多人体味到中华文化,了解到中国历史。

古人的跪拜屈膝之礼去繁就简,成了握手作揖,多了礼仪之邦的尊荣与大气;清朝的宫服除去多余累人的装饰,成就了精致的旗袍,增添了一份现代女性的妩媚与风姿。

谁说创新必须破旧立新,标新立异?时间齿轮改变的是历史的轮廓与沧桑,沉淀的是民族的契合风骨。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议论文800字 篇2

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存在着千城一面, 缺乏特色。重建设, 重项目, 重模仿。而轻视了应用, 规划, 研发。在这个大环境之下, 建造者去追求建设速度, 运用西方技术理论, 采用现代高新科技和新型材料。在得到建造速度的同时使生态环境受到过多压力。在建设中传统的营造技法及理论没有得到应用, 在此过程中遗失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现代化技术固有自己突出的优势, 但放眼中国建筑历史, 从园林山水的处理, 到木建筑的大、小木作及榫卯结构。先辈们适宜的处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运用一些特殊的技术方便于建筑营造等等。而这些理念方法都重视环境的整体性, 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符合可持续发展。且况没有自己文化的建筑只是徒有其表, 没有内涵。所以传统的建筑文化建筑理论及许多传统的建造经验是应该运用到现代建筑当中去的。

2. 生态低技术材料

2.1 生土

生土直接来源于自然, 生土建筑废弃后不产生废料, 可直接回归自然。生土建筑还有很好的保温储热性能, 在冬季白天吸收太阳能, 且把热量储存起来, 到夜间再释放出来, 从而提高室内温度[1]。如西北窑洞, 使窑洞环境得到冬暖夏凉的效果。但因为生土材料的的抗剪、抗弯、抗折能力很低, 导致生土建筑在抗震能力方面有着先天不足, 但也有一些生土建筑在经历了几百的风雨侵蚀和期间的地震摇撼, 任完好无损, 说明生土结构只要经过合理设计, 构造措施得当, 也能满足抗震要求[2]。

2.2 石材

在古代, 石材被广泛运用于建筑建造, 而现今应用也极为广泛, 首先石材与相同厚度的豁土砖墙比较, 保温隔热性能好, 耐久性也较好, 废旧之后处理也较为方便, 而且经过美化处理的石材更具有观赏性]。如赵州桥, 经过洪水冲击、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的考验, 仍安然无恙。

2.3 木材

木材以其特有的可再生、可自然降解、固碳、美观和调节室内环境等天然属性, 以及加工能耗小, 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3]。同时木材也存在干燥收缩潮湿膨胀、容易腐烂、容易变色, 易燃等缺点, 但在现代的科学技术条件下, 这些缺点在各种技术的作用下已经得到弥补。

从传统的生土, 石材, 木材, 再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材料, 人们一直在追求更高的安全性, 舒适性, 经济性, 忽视了材料的环保性。钢筋混凝土的优越性是很显然的, 但其所带来的污染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这样的情况下, 传统材料就显得尤为优越, 传统材料不全等同于生态建筑材料, 但传统材料的可循环利用及少污染的优势是无与伦比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传统材料的再次使用, 利用现代技术对传统的材料进行研究与使用。在现在技术的基础上拾起我国古代建筑材料的精华来进行继承创造, 创造出适用于中国的特色绿色建筑材料。

3. 传统建筑营造技术

中国古建筑主要使用了木材和砖瓦, 以木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由大木作柱、檩、梁等构建构成。构件之间的再以榫卯相结合, 使构成的框架有一定的弹性。榫卯这种构件连接方式, 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 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 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 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4]。木材与现代钢筋混凝土相比, 其耐久性和强度差之过远, 但是经过工匠的处理和独特的建造方式, 将小小的木构件建造出体格庞大建筑, 并且使脆弱的木材建筑在历史的长河下得到存活。如山西应县佛宫寺内的释迦塔, 木塔已经历900多年历史, 遭受过风雨侵蚀和多次的大地震, 又遭到过战争炮击, 仍屹然耸立。充分显示其结构之坚固。

如今人们拥有了更加先进的材料, 若是更好使用了技术, 那么创造出来的价值将是巨大的。在传统建筑中, 榫卯只是传统技术中的一个比较有突出特点的营造技术。中国还有更多的特色传统技术。历史已然证明传统技术的精妙之处, 不能让那些智慧沉寂在书本资料和文物古董之中, 应将其运用在当今的建设之中, 释放其光芒。

4. 传统建筑规划的文化理论

在中国, 风水之术源远流长, 风水之术里面对事物描述的用词是难以让现代人接受的, 如龙脉、龙穴、五鬼、白虎等言语。但客观角度来讲风水确有值得人们学习之处, 古时风水是人们在建筑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经验, 古人只是通过特定的方式将风水表达及传承下来, 不能因为他的一些玄乎的名词就对其进行否定, 而是应该合理进行分析, 取其精华, 为我所用[7]。

风水用玄乎的词语去表达了他的内在含义, 剥去他玄乎的词语外衣, 实用性是显而易见的。如城市交通的内中外环线, 是为了舒畅交通而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 在风水之中, 环线为青龙环抱, 是有聚气功能, 是吉利的处理。再如高架桥下面商业难以发展, 以现在的思想分析是因为人流量少及桥下有噪音和尘埃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在风水理论中的解释是因为距离龙体太近, 需要得到龙体的生气又要不受到龙体的伤害则需要和龙体保持一定的距离, 所以不应过于靠近龙体。虽然只是十分浅显的例子, 但究其因果, 虽然用语玄乎其玄, 但内在的科学道理及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其可用之处是值得去探索和继承的。

风水之术是我们传统建筑中的比较突出的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 建筑所包含的文化也不仅仅如此, 我们有着大量的资源去挖掘和继承。当我们将其表现在当代的建筑之中, 那么建筑所蕴含的厚重文化会使其拥有其更深层次的魅力。

5. 结语

在如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 传统技术常常被人不屑一顾, 但是对于正处于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解决建筑问题, 利用低技术本土化、乡土化道路, 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方法。生态型, 可持续发展型的建筑是当今建筑界最热的话题, 在建造过程中的消耗资源少, 技术难度低将会被更多的建造者使用和接受。还有现在提倡绿色环保, 保护环境, 而古理论是尤其重视环境整体经营。总而言之传统的营造技法和规划理论可大限度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提供健康适用、高效使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5], 符合当今的发展趋势。所以我们从环保的理念出发, 运用传统的方法, 可促进城市的和谐, 可持续成长。

参考文献

[1]阚蔚.浅谈低技术生态材料在建筑和室内环境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 2012, 12:88.

[2]路晓明.豫北地区生土建筑的结构类型与构造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 2010.

[3]木质材料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DB/OL].http://www.c-bm.com/hydt/lianjiel.aspid=23132&page=1, 2007-7-20/2015-5-5.

[4].上善若水.榫卯-结构之魂[EB/OL].http://slxxwdza.blog.163.com/blog/static/172948391201495542331/, 2014-10-05/2015-5-5.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议论文800字 篇3

1.浙江浦江“江南第一家”又称郑义门,是浙江省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基地之一,其创建并倡导“以德正心、以礼修身、以法齐家、以义济世”的传统文化儒学伦理,是古代廉政文化先进家庭之典范。曾居住于此的郑氏家庭,是从南宋初年延续至清朝康熙年间的大家庭,历经四个朝代,先后有173人为官,官位最高的至礼部尚书,却无一人因贪污而被罢官。今天我们继续强调领导干部要清正廉洁,但又赋予了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容。这说明(B)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传统思想对当代的价值观念仍有影响 ④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A.①② C.②③

B.①③ D.③④

解析 “今天我们继续强调领导干部要清正廉洁,但又赋予了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容”,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思想对当代的价值观念仍有影响,①③当选;②与材料无关;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④错误。故选B项。

2.春运,不是迁徙,而是情感的回归;春运的列车无论驶往哪个方向,都在开往回家的路上。在布满现代生活方式的今天,春节民俗依然活跃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间,每年的这个时刻,无论身处何方,都会燃起人们对家的渴望。这表明(D)A.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稳定不变 C.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解析 材料中“春节民俗依然活跃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间,每年的这个时刻,无论身处何方,都会燃起人们对家的渴望”,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我们对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故选D项;A项与题意不符;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B项错误;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C项错误。

3.(2018·江苏盐城中学模拟)下面漫画真实记录了北京的习俗风貌和已经消失的生活场景,并成为人们追忆老北京的精神寄托。该漫画(A)

漫画风俗——我的老北京

①体现了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老北京文化 ②说明了习俗风貌是老北京文化的物质载

体 ③体现文化传承通过生动幽默的方式焕发生机 ④作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北京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①③ C.①④

B.②④ D.②③

解析 很多习俗风貌属于非物质的东西,不能作为物质载体,②错误;建筑是凝固的艺术,④错误。故选A项。

4.在我国传统民间医药学中,艾叶用于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历来就有插艾叶的习俗,人们认为插艾叶能够起到驱蚊杀菌、祛邪避秽的作用。这表明(A)①我国的传统节日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②端午插艾的习俗能够推动社会和人的发展 ③传统民间医药知识能为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养料 ④端午节插艾的习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③ C.①④

B.②③ D.②④

解析 端午插艾这一传统习俗既有科学依据,也带有迷信色彩,②④说法片面。故选A项。

5.坠马髻是古代女子发髻的一种,因其式样如同骑马发髻坠落而得名。某博物院推出的“坠马髻颈枕”就是根据“坠马髻”设计的,这种纪念品一开始销售就引发了许多人探究的兴趣。这启示我们要(C)A.保留习俗,复制那些“压箱底儿”的物品 B.继承传统,展陈艺术水平高的藏品 C.推陈出新,推出馆藏文物的衍生品 D.因时而变,设计融入时尚元素的服饰

解析 某博物院推出的“坠马髻颈枕”是根据“坠马髻”设计的,这种纪念品一开始销售就引发了许多人探究的兴趣。这启示我们要不断进行创新,推陈出新,推出馆藏文物的衍生品,C项正确;A项中的“复制”不符合材料主旨内容,B、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6.(2018·云南昆明一中联考)2017年7月,重庆市公布首批“重庆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此举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不断提升特色村寨的品质,更好地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能(A)①扩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品牌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展现传统文化魅力 ③有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各国文化传播交流 ④保持民族特色,使之成为展现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 ③中“促进各国文化传播交流”的说法与题意无关;④夸大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作用,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故选A项。

7.无论身在何方,家乡是始终牵着你的那根红线,每个人都会希望家乡变得越来越好。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谁不说俺家乡好”特别节目,记者们用话筒记录着人们对家乡巨大变化和幸福生活的话语,也同时勾起了人们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中央电视台国庆期间推出“谁不说俺家乡好”特别节目(D)①有利于彰显节目文化内涵,打造国人共享的精神家园 ②能够让特别节目完全适应现代生活,滋养人们的心灵 ③实现了与时俱进,确立了国庆节日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④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

A.①② C.③④

B.②④ D.①④

解析 记者们用话筒记录着人们对家乡巨大变化和幸福生活的话语,也同时勾起了人们对家乡的无限眷恋。这说明中央电视台国庆期间推出“谁不说俺家乡好”特别节目,有利于彰显节目文化内涵,打造国人共享的精神家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①④当选;②中“完全适应现代生活”、③中“确立了国庆节日的生命力和感召力”的说法错误。故选D项。

8.影像的数字化使文化产品的载体越来越轻盈,精神产品的传播也越来越迅捷。互联网的发明和应用,打破了文化传播的时空界限,让文字、视频、音乐可以在瞬间传到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这说明(C)A.新传媒已取代旧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B.科技进步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C.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D.教育在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作用日渐重要

解析 A项与实际不符;B项夸大了科技进步的作用;材料未涉及教育,排除D项。9.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互联网与教育不断融合,在线教育日益火爆,人们的学习方式正发生深刻变化——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能力,在网上找到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课程,学习变得更为主动和灵活。这说明(D)①科技进步是文化多样性产生的前提 ②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 ③“互联网+教育”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④在线教育有利于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 互联网与教育融合,实质是借助互联网技术促进教育的发展变革,这说明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②当选;学习者可以在网上找到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课程,说明在线教育有利于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④当选;①中“前提”的说法错误;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③错误。故选D项。

10.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它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分界的标志,是中国思想界向先进方向转变的关键。这说明(D)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

B.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C.教育在影响着文化的传播

D.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解析 材料中“五四运动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思想界向先进方向转换的关键”体现了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D项当选;其余三项与题意无关。

11.某制鞋公司成立初期收集了300多件上至先秦下迄民国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代表性鞋履,认真研究“张良跪履”“谢公屐”等典故所代表的文化经典,然后把鞋与民俗、鞋与小说、鞋与民间美术等结合起来,制作出独具特色的文化鞋。从“鞋文化”到“文化鞋”蕴含着(B)A.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 B.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C.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传统文化采取不同的态度 D.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解析 文化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A项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于糟粕要剔除,不能根据个人的需要来确定态度,排除C项;D项将文化发展归结于文化形态的变化,没有明确文化发展的实质,排除D项。

12.习近平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材料的文化生活依据有(B)①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②发展是继承的结果,文化只有发展才会繁荣 ③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不断创新的根本动力与源泉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 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并不是继承的结果,②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③错误;材料通过习近平的话强调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①④是其依据。故选B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每到传统节日,总有一些东西使我们的心变得柔软,有对于家人与故乡的眷恋,还有对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珍视。“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很久的年俗。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种全新的基于互联网的年俗文化正逐渐形成:在网上采购年货,在群里拜年、抢红包、晒晒年夜饭,看看网络春晚……

针对传统年俗的变化,有人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传统节日会丧失鲜活的生命力,也有人认为会迸发出新的生机。你支持哪一种观点?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解析 解题时,认为“传统节日会丧失鲜活的生命力”,可从民族节日是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的特点等角度,说明互联网会使人们远离现实、会使传统节日渐失民族性;认为“传统节日会迸发出新的生机”,可从互联网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具体说明。

答案 观点一:传统节日会丧失鲜活的生命力。

理由:①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互联网时代,人们在虚拟空间上的联系更紧密,但在现实空间中的关系日渐疏远。每到节日时,人们总是感觉味儿淡了。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传统节日需要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传统节日习俗中最宝贵的仪式感与虔诚度渐渐淡化,在互联网漂亮的外衣下,传统节日会丧失鲜活的生命力。

观点二:传统节日会迸发出新的生机。

理由: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具体内涵应因时而变。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传统节日文化应不断发展,拥有新的时代内涵。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继承。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节日文化的有效传承。③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互联网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让传统节日有了更广阔的共享空间。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发展,使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充满生机与活力。

14.(2018·黑龙江牡丹江一中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外的金字塔、古希腊神庙、古罗马斗兽场、故宫、白塔寺、黄鹤楼……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与中华民族生息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多森林而少顽石相关,所以中国传统建筑被称为“土木的史书”。

中国传统建筑常用“斗拱”这种世界建筑中独一无二的结构形式。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这种建筑技术的长期利用,创造出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结构特征、艺术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将灵巧的木构架推向了极致,长久持续,一直流传到今天。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秦佑国教授面向非建筑专业学生开设了《建筑的文化理解》一课,希望同学们通过了解中外传统建筑发展的历史及其社会文化,培育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和鉴赏品位,提高建筑文化的修养。课程座无虚席,网络点击率居高不下,受到师生广泛欢迎。

(1)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在大学开设建筑文化课程为什么能促进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

(2)目前,我国众多传统古建筑面临年久失修和城市改造的局面,请你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就如何更好地保护中国传统古建筑写两条宣传标语。

答案(1)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在大学开设建筑文化课程能够形成重视建筑文化的氛围,激发学生传承建筑文化的热情。②古建筑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传统建筑课程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传承建筑文化。③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在大学开设建筑文化课程,可以很好地了解建筑文化,促进建筑文化的传承。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开设建筑文化课程,有利于增强保护古建筑的意识,促进中外传统建筑文化的交流。⑤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开设建筑文化课程,可以通过对建筑文化的继承,促进现代建筑文化的创新。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议论文800字 篇4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管理理念,传统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是利用数字技术对图书馆中的文字、图片等相关信息进行处理与保存, 并利用多媒体方式实现的一种分布式信息系统。数字图书馆的产生不分时间、地域, 它能随时对相关信息资源进行储存、查询, 并将传统的纸质图书转变为数字图书的方式。在进行管理期间, 还能对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收集以及传输等, 从而促进数字图书馆实现广阔的分布范围、大规模发展方向。

一、数字图书馆管理对传统图书馆管理的继承

数字图书馆的实现是对传统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继承发展, 因为图书馆是一个知识集中的主要机构, 在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中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 并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1]。从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上看, 图书馆已经开始向着数字化方向发展, 但在我国, 数字图书馆还没有得到积极完善与普及, 要使数字图书馆在各项工作中都能稳定运行, 就需要利用一些先进技术、相关内容积极更新到传统图书馆中去。因为数字图书馆对传统图书馆的继承就是在资源基础上完成的, 传统图书馆能够为数字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提供基础, 如果没有传统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将不会存在。所以, 数字图书馆中存在的数据库信息, 能够促进传统图书馆中相关内容的完善性。而且, 数字图书馆从发展到维护再到发展, 各个环节以及各个层次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 但这些人力资源在传统图书馆中都更为普遍, 因此, 在数字图书馆发展与进步道路上, 就应根据传统图书馆中的相关内容, 将其纳入到数字图书馆中, 并促进内容的优化性。然后, 对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进行了科学分类, 有效查询, 并促进其共享工作与传递工作的效率化发展。最后, 按照传统图书馆的基础条件优化进行, 在一些条件得到充足准备后, 对传统图书馆中的管理工作进行优化, 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及先进设备、专业管理人才对各个环节的工作积极改进, 以保证数字图书馆能够正常运行[2]。

二、数字图书馆管理对传统图书馆管理的创新

(一) 管理理念的创新。

促进传统图书馆管理方式的创新性, 就要更新管理观念。因为数字图书馆在管理工作中, 不仅要加强一些数字信息, 还要让一些读者、管理者认识到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存在的差异, 在能够保障他们自身效益基础上, 保证读者在查询资源与借阅期间更方便。所以, 更新传统图书馆的管理观念, 能够将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服务效能积极改进。只有实现更好的服务工作才能解决读者遇到的问题, 才能促进服务工作形成统一标准, 所以, 观念的更新理念的形成在不断延续[3]。

(二) 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要实现数字图书馆, 还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创新发展。因为传统图书馆在社会发展中之所以无法树立自信, 主要是在管理期间出现严重的人力资源问题。因为在传统图书馆管理工作中, 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 每天需要面临较为繁重的任务。所以, 为了解决该问题, 就要促进人力资源的积极管理, 并将其放在核心位置。而且,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 还要充分发挥每个管理人员的自身职能与角色, 并促进人员之间的分工与任务。而数字图书馆的形成是利用管理技术来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 它的形成不仅能加强图书馆管理方式与管理流程的简单化, 还能根据相关的激励机制, 抑制各个人员的行为, 从而使每个人都能具有充足的发展空间, 都能为图书馆的积极发展与建设提供建议[4]。

(三) 管理机制的创新。

改变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机制, 并实现创新性以及促进数字图书馆的主要趋势。如:知识管理机制的建立是管理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为在数字图书馆发展中, 各个方面都需要创新, 所以, 建立知识管理机制能够促进图书馆建设的效率性发展, 并为其提供有效保障。而且, 数字图书馆就是以知识与技术作为依托的, 并根据读者的基本目标, 帮助他们在知识方面获得较大成果。另外, 数字图书馆还是知识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联合发展, 所以, 还要利用一种协调方式, 以促进管理工作的标准化。所以说, 在数字图书馆发展中, 建立创新性的管理机制, 能够促进整体性的效率发展, 从而为未来的良好发展打下基础。

(四) 管理服务的创新。

在传统图书馆发展形式上, 要实现创新性发展, 并形成数字图书馆, 就要促进管理服务工作的创新性发展[5]。因为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发展中最基本的职能, 而且, 数字图书馆也是对传统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创新性。所以, 为了社会群众在图书馆中能够获得较大便利, 并促进数字图书馆实现全面化、多功能的服务模式, 实现良好的服务工作发挥其较大作用。在具体工作期间, 数字图书馆在当前发展中是以先进的系统为基础成立的一种服务模式, 在界面与功能上与传统的图书馆相比, 都实现了较为突破性的变化, 特别是层次的鲜明性以及功能的先进性。而且, 在数字图书馆服务发展中, 利用的各个网络技术、查询技术都是最先进的, 对于不同的读者, 都能满足其要求。所以说, 数字图书馆在管理与服务工作中, 具有深层次发展意义。例如:在读者查找相关文献资源期间, 可以将学科管理员作为主要服务人员, 并帮助读者进行相关信息的查询, 以为各个读者带来较大方便。另外, 随着大数据时代不断来临, 图书馆在服务与管理工作中, 不仅要进行财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还要对一些财务数据进行合理分析, 以促进数字图书馆能够更好发展。而数字图书馆的形成还可以对各个平台上的不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并选择一些样本进行重点研究, 从而保证图书馆的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更准确、更高效。

三、结语

在数学化发展时代下, 图书馆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发展方向。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 它继承了传统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优势, 还对传统图书馆进行优化与创新, 以保证数字图书馆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依拉·艾尼.论数字图书馆管理对传统图书馆管理的继承与创新[J].中文信息, 2016, 2:47

上一篇:2024毕业晚会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24式简化太极拳简化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