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2-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对美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初中美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我校地理位置属于城乡结合部,大部分都是农村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和教学,加上农村家长的不重视,学生的兴趣很难得到支持和发挥,学生对美术的理解,完全停留在美术就是画画的简单理解当中,这就给初中美术教育教学,特别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美术教育教学带来更大的挑战。

一、新课改下课程理念的变化

新的课程理念打破了以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材体系结构,构建以促进美术素养的形成为核心、探究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人文性为基本特征的美术新体系。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以“接近社会、贴近生活、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及课题,从而发挥美术教育的社会功用和价值!

二、山区农村初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原因分析

(一)“非升考科目”观念根深蒂固

初中美术属非统考、非升考科目,美术教师既没有竭尽全力为学生挣“分数”的动机,也没有“被淘汰出局”的压力,更不用去承受来自社会、家长和上级主管部门对教学成绩过度关注而产生“高山压顶之势”的心理负担。而对美术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缺乏正确的理解,必然产生对美术教学工作的误区。

(二)学校领导不够重视

在实行素质教育多年的今天,相当一部分学校重智育轻美育的思想还依然存在,对音体美等一些非统考科目不重视,甚至认为这些科目可开可不开,自然对一些教学器材配备就不放在心上,有部分领导在大小教育工作会上几乎从未提到与音体美科目有关的问题,完全处于被冷落的地位。

(三)社会观念影响

美术教师在农村初中似乎只是“配角”,美术课也就成了对学生的“赠品”,还没有到期末,就有很多老师在“盯”着“要课”,大家都认为美术课不重要,美术教师也就很随意,甚至主动把自己的课让给其他科目的老师,只求一身轻松。

(四)自身条件制约

农村初中的学生大部分都来自比较贫困的农村家庭,和城市学生相比,他们见识浅,参加活动少,甚至连接受美术课学习的机会都很少。从电影、电视、展览中接受美学教育的机会就更不用提了,加之老师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生错误地认为美术不是主科,与升学无关,认为美术无非就是学画几张画而已,仅仅把美术课堂当成是一个减轻学习压力、放松自我的场所,没有积极学习的兴趣。

三、在美术教学中得几点做法

(一)消除“懈怠”思想是前提

“懈怠是失败的祸根”。要消除美术教师的懈怠思想我认为可以按下列学习法一试:

抽部分学生或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倾听学生其对美术教师授课态度、方法的评价;与美术教师倾心交谈,听一听他们对农村美术教学的态度和看法,确定他们是否存在“懈怠”的心理。

分析教师存在“懈怠”心理的原因,是因为“非中考”观念的影响、“社会评论”冲击、领导不重视,还是其他原因呢?然后对症下药。

(二)搭建艺术平台是动力

经常听到一些农村美术教师埋怨:“农村学校要什么没什么,艺术活动难于开展,学生学了到哪里展示呢?学生当然不想学了。”给教师的十八条建议中指出:“新课程强调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校本、班本资源,开展本土教学和校本、班本教学”

美术教学不是让学生学会美术课本里的知识,而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够自主地从生活、自然界中发现美,并创造美。所以农村美术教师应当将课本与本土资源结合起来,为学生搭建艺术平台,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的机会。

(三)灵活驾驭课堂是关键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过程,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关键。一些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较深的教师,教书非常“认真”,把课堂教学当成“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干、开发智力。“一本教案、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便上完一节课,致使课堂僵化,效率降低。如何才能体现“灵活”二字呢?略举笔者认为重中之重的三点。

1.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培养兴趣

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又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生物,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所以,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培养美术兴趣。

2.信手拈来,创设情境

课堂情境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创设了好的课堂情境,就等于上好了一节课。但情境的创设绝不是靠绞尽脑汁、冥思苦想“造作”出来的,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了然于胸,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不断地有灵感产生,将生活中的情境“信手拈来”,抓住一切机会,不着痕迹地巧创佳境,才能使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3.将课堂与自然融合起来

艺术来源于生活,离开生活,无艺术可谈。艺术本身就是对生活和自然的一种再现和创新。所以,教师不能将生活与艺术隔离开来。课堂教学并非要在教室上,完全可以灵活安排,实现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的目标。

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儿童与生俱来就热爱艺术,这种活动在他们对世界还只有淡淡认识的时候就开始了涂鸦和歌舞。所以我们美术教师不应该完全在学生身上找借口,尤其是山区农村的美术教师更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充分利用校本、班本资源,因地制宜,将艺术与生活、自然密切联系起来,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心情,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让山区农村的孩子也能尽情地遨游在艺术的海洋之中。

作者:王艳

第2篇: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已经开设30多年。2006年全国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达成了“在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的共识,此共识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如今的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笔者结合理论与实践,对《大学语文》的教学进行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大学语文 ; 教学现状 ; 教学思考

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已经开设30多年。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也是一门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外,面向理、工、农、医、政法、财经等各类学生开设的素质教育课程。它以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为目的,同时注重对大学生人文精神与品德素养的培养,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2006年全国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达成了“在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的共识,这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大学语文是高校里的一门基础性课,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等各个方面。所以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是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替代的。首先,大学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在21世纪的新时代,尤其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新技术的不断更新,终身学习成为每位大学生应必备的能力。学习能力的核心是语言的感受、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大学语文课程培养了学生这样的学习能力。其次,大学语文课程可以丰富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主要是收录了古今中外著名的作品,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道德等内容。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再次,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开阔视野,增加智慧。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文理相互渗透,历史、哲学、文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的知识都包含其中。最后,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唤起美感体验,提高审美鉴赏力。文学可以丰富人的内心世界,提高人的文学素养,培养人的生活情趣。然而,现阶段各大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面临诸多困境。

一、课程不受重视

高校都开设有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但是由于过多的重视本校的专业课程,导致了对大学语文课程不够重视的现象显现。首先,大学语文的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高校政策主要是集中力量发展特色专业,忽视对大学语文的重视,导致教师队伍的薄弱。其次,大学语文的课时太少。高校的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开课一学期,一般为30个课时左右,由于课时少,教学的重点无法突出。

二、教材特点不突出

目前,大学语文教材版本众多,加上我国高等院校对大学语文课程的不重视,选用的教材存在随意性。大学语文教材的篇目基本上选用古今中外的著名优秀作品,但是很多篇章学生已经在中学时期学习过,教师很难讲出新意。

三、学生学习积极性差

各个院校对专业课的重视,使公共课处于边缘状态。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课,没有思想政治理论的权威性,也没有英语的等级考试。所以,学生的对上大学语文是处于可学可不学的心理状态。学校的不重视,教材的随意性等问题,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差。

大学语文的教学与其他专业的教学不同,它有助于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与人格魅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大学语文现状,教师如何进行教学,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有几点思考。

一、重视文本作品的分析

大学语文的课时不多,教材内容也较繁杂,进行有效的教学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与重整。学生在課外时间很少阅读文本作品,仅仅只在课堂的几十分钟里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缺乏其深入的理解。分析文本作品是学生学习的根本,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例如在讲李清照的《永遇乐》中,首先知人论世,了解李清照及其写作背景。再精读作品,感受李清照国破家亡的凄凉悲苦之感,同时要领会这首词不仅仅写了自己晚年的孤寂,也流露出了对国家变故、昔乐今哀的深切悲痛。

二、培养创造性意识

作为高校教师,与中学老师的一个很大区别在于,既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指引者。能在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中讲出新颖的见解,对于老师来说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与文学素养,更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这是当代大学语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还是以曹植的《洛神赋》为例,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再解决问题。

三、合作交流学习

为了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学习。合作学习要求组内成员阐述自己的观点,这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爱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还可以促进他们思维的创造性发展。每次课教师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所学内容的相关问题,课外时间进行分工合作学习,在每一节课的前五分钟让每个小组的代表上台发表见解。每个小组的成绩都列入期末总成绩。合作交流学习既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也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课堂的教学中也不断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课堂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如此学生很容易被多媒体教学的内容所吸引。对于教师来说,课件可以一边上课一边把相关的资料展示给学生,不需要再在黑板上书写笔记;同时也可以把一些相关的图片、音乐等播放出来吸引学生。可见,多媒体教学给课堂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多媒体也需合理的利用。例如讲《十年一梦》,若在课堂教学中播放一段有关文革时的视频,学生很容易“感动”,笔者以为是在迎合学生的“兴趣”。但一味地迎合学生来进行教学,而忽视教学的本质,是决不可取的。

总之,大学语文课程虽是一门公共课,但它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各大院校与教育者们应该齐心协力把大学语文课程的活力与魅力释放出来,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国英.实用大学语文[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1-3.

[2]余中民.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资源利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4):104-106.

[3]徐景宏.探索大学语文教学新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科教研究,2013:59-61.

作者简介:吴晗(1990—),女,重庆人,重庆经贸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作者:吴晗

第3篇:对情境教学认识的几点思考

摘要:多数教师对教学情境创设有基本的认识,有些教师对教学情境的概念、设置、要求等把握的不好,对教学情境与教学情景不加区分。一是教师对情境教学不够重视,学校应通过组织教师学习与培训,优秀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提高教师利用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力。

关键词:教师;教学情境认识;教学情境创设

问题的提出

在新课标环境下,情境教学走进了课堂,并成为了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纵观目前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创设,虽然有许多可喜的地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少教师不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有些教师创设情境的内容脱离学生的社会生活、生产实际,使得学生的学习枯燥乏味;有些教师对教学情境的概念、设置、要求等把握得不好,对教学情境与教学情景不加区分,创设情境的手段单一等。为了使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明确一线化学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与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就创设教学情境的认识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1.1 多数教师能够正确理解教学情境

有的教师能认识到教学情境是指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或活动背景,也能认识到教学情境应包含促进学生发展的知识、情感与实践内容。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具体环境,情境在激发人的情感方面有特定作用。教育学家熊川武认为情境是指由特定要素构成的有一定意义的氛围或环境。由上述情境的定义可以看出情境是参与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和环境。因此教学情境是指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或活动背景,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不但存在于其中,而且得以在其中应用。

1.2 教學情境与教学情景是有区别的

部分教师认为教学情境就是教学的情感环境,认为教学情境等同于教学情景。有的专家认为“教学情境”与“教学情景”不是同义词,而有的却认为它们是一样的,在使用上也不加区分。由于没有统一的认识,使得老师们产生了对“教学情境”与“教学情景”的混淆。过去,人们往往误认为教学情境就是“教学的情感环境”,只要在讲授新课之初设置某种情景,引发有利于后继教学的情感就是实行情境教学了,以至于把“教学情景”作为“教学情境”的同义词,对二者不加区分。实际上,教学活动是知、情、行等相互交织与协调发展的过程;教学活动不仅需要适宜的心理环境,还需要适宜的实践和人际场环境;“情境”一词所指的时空范围比“情景”要大,“情境”比“情景”包含着更多的情形,“境”中有“景”。教学情境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而设定的背景和景象,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反应。可见,二者是有一定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互相替代。

1.3 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地改善教与学

大部分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功能和意义把握得比较好。但有少数教师错误地认为设置教学情境只是为了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出新课。教学情境的特点和功能不仅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还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效地改善教与学。当学习的内容被设置在该知识的社会和自然情境中时,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化学与社会生活关系,也能够促使学生将课内与课外社会生活建立联系,从而有利于养成向真实社会生活环境迁移的习惯。

1.4 设置教学情境应符合一定要求

设置教学情境的要求多数教师了解得还是比较全面的。为了保证教学情境能充分地发挥其功能,在设置教学情境时,要注意情境作用的全面性、全程性、发展性、真实性以及可接受性。教学情境的设置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某一个方面的需要,要既能为情感教学服务,也能为认知教学和行为教学服务,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情境设计可以有所侧重、偏重于某些方面的内容,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变通处理。避免只是为了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出新课而流于形式的、失败的“伪”情境。教学情境可以分阶段设置,逐步地扩展、深入、充实、明晰,在教学的全过程发挥作用。课堂中创设的教学情境越真实,越接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就越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和内化。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也遵循这一规律。因此,情境的设置要考虑学生能不能接受,在教学中创设化学教学情境要设计好合适的“路径”和“台阶”,有层次、有梯度,便于学生将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

思考与建议

目前,大部分教师对教学情境有基本的认识,但仍有不足。教师要与时俱进,学会反思、研究、改进与创新,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和提高。提高教师对教学情境创设的认识,至少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 加强学习, 提高认识, 注重情境教学

教师要加强学习, 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提高对情境教学重要性的认识。由于不少化学教师情境教学相关经验与知识不足,学校可以有计划地邀请这方面的专家、学者给教师作报告、指导与培训,提高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能力。同时,教师自身应有利用创设适宜教学情境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自觉性。

2.2 加强教学管理

学校不仅应要求教师进行情境教学,而且要对情境教学的质量进行积极、认真的督查。在工作中,往往决策比较好,但在落实上却容易出一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决策目标的实现。因此,学校既要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也要做好对教师情境教学的督查工作。

2.3 优秀教师对新教师进行传、帮、带

以“传、帮、带”提升新教师的教学情境创设技能。为新教师选择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搭班教师,老教师可以帮助青年教师寻找、分析、反思教学问题,新教师可以不断地从“老”教师那里得到指导、启发和经验。同时,新教师可以从“老”教师身上看到完整的教学过程,学习到执教时调整教学策略的非言语线索。在此基础上,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反思、创新,实现自身专业化成长。

结语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对知识无穷的渴望和热情,促进学生的高水平思维,促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和谐融洽、兴趣盎然的探究氛围中,从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发展各种能力。实践证明,提高教学情境创设,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才能更好地揭示化学教学内容的学科思想,高效地落实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K].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2]熊川武.教育实践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乔金锁,郭彦青,雷金仙等.化学教学论与实验研究[M].新华出版社,2005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

[5]王洪涛.高中化学情境创设探析[J].考试周刊,2012, (76):147

[6]李健萍.新课改下对化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26):19-20

作者简介:刘建宏(1990-),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化学学科教育。

作者:刘建宏

第4篇:对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有效教学”的目的

搞有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虽然小学课改已经进行了一轮,但问题依然很多,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课改就是一句空话,素质教育更是无从谈起。主要问题有:

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繁琐地分析讲解,生怕学生学不会,学生以听为主,以记为主,很少动口动手动心,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包办代替严重。

二、是课堂作业很少,课堂上也没时间做,课后作业一大堆,学生课后敷衍了事,负担重不说,质量也上不去。

三、是教师课堂提问不断,偏执地理解启发式教学,课堂以问答为主,问题大都价值较小,学生没有多少意义上的收获,善于表达的学生又不多,表面热闹,但没有深层次的思维活动。

四、是教师表演,学生配合,学生是老师上课的陪衬,课堂虚假,学生学会了作假,学会了顺从,学会了“表演”,没有自己的方法,更没有自己的思想,学生“被教育成了奴隶”。

五、是随着年级的升高直至到初、高中,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淡、成绩越来越低、方法越来越少、习惯越来越差,觉得学习是一件无聊的苦差事,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师生关系又不和谐,导致学生厌学,厌学已成为当代教育的重病。

六、是从文化的角度说,课堂“奴化、被动、虚假”充斥,看不见“民主、自由、人文”的影子,而“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存方式”,导致社会人“奴化、被动、虚假”和社会缺少“人文、科学、创新”,学生与生俱来的积极性、好奇心、创造性被湮灭。

七、是一谈到搞教研,就是集中学习、培训、念材料、看录像、备课听课,教师是被灌输,而不是教师自己的反思与改善。

八、是在课程管理上的问题。课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课堂,是“建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成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而现在人们却常常把学科活动(像古诗背诵、口算比赛)、音舞绘画、教师学习、表演课堂、教研活动等说成是课改,实际是假课改,没有触及课改的核心内容。

课改存在的核心问题,是一定程度的“教师角色转型不到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不到位,三维目标落实不到位”。从而课改现状距课改目标距离还比较大。

进行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有效教学”是非常必要,迫在眉睫。

(二) “有效教学”的做法

1、全员洗脑,建立全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行动的灵魂,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动——韩立福”,所以全体教师要进行洗脑,首先涉及的内容就是教学理念,这些理念主要有: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苏格拉底”, 对课堂来说,教学不是讲授而是训练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学生要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走下神圣的讲台;学生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与学生要交真正的朋友,改变“操纵+依附”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教学要面向学生内心世界,培育学生完善的人格。

2、角色要转型,方式要转变,目标要多维

一、是课堂以学为主,淡化教师讲授,进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不要对学生学习过程包办代替。课桌改成“圆桌式”,讲台撤掉讲桌,教室只有东西南北之分没有前后左右之别。

二、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意识和能力。训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形成合作探究学习机制。

三、是教师角色由“知识讲授者”向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变化。教师要“走下讲台闭上嘴”。教师的组织任务是调动和协调学生学习,教师的引导任务主要是制定“学案”和提供帮助,教师的合作任务主要是巡回个别指导和精讲点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主人的帮助者。

四、是教学任务由“知识与技能”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转变。学习任务的完成,由依靠课后作业向当堂完成转变。

3、做好日常四件事

一、是理论学习。学习要以“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以“新课程指导纲要”和 “课程标准”为依据,以韩立福博士的“关于有效教学的著作”为行动策略。在学校要形成了一种学习氛围。在学习、上课、备课、批改、辅导几件事中,学习用的时间应该最多,学习应该成为最具个性化、常态化的一件事。教师的主要工作不是写教案、不是讲课、不是批改,而是学习。

二、是建立方法和模式。我们课题的名称是:“问题发现—合作学习—问题评价”。我们课堂的两种基本课型是:“问题发现课、问题解决课”,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任务方法+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全面评价”。“问题发现课”就是预习课,怎样预习则要教给学生一套预习方法,“问题解决课”的流程是“回顾预习—组内交流—组间交流—师生合作—课内练习”。形成“先学后导,当堂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程序是“回顾预习——问题发现——组内交流——组间交流——倾听教师小结——问题解决”。

三、是设计学案。教师由“设计怎样教”的教案变为设计可供学生使用的“怎样学”的“学案”,学案由“我的任务、小资料、我的预习、我的合作学习、我的训练”组成。学生按照“学案”学习,课堂不是教师“执行教案”,而是“互动生成”。教师的“导学预案”主要是“时间预设”、“教师行为预设”、“期望学生行为”、“本节核心问题”等。

四、是建立学生合作学习机制,这是重中之重。

在习惯方面,主要是预习的习惯,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习惯,学习要动笔的习惯,在交流中学习的习惯,倾听、追问、表达的习惯。

在方法方面,主要是预习、阅读、思考、观察、记忆、笔记、合作、倾听、表达的方法。 在能力方面,主要是按照学习目标的限定和自学提示或导学案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的相关能力,像“读、画、写、记、练、思”等。

在机制方面,主要是小组内的分工、职责、纪律、合作要求、默契合作等。 在心理方面,主要是心理安全,快乐,平等,自信心,进取精神,完整人格等。

4、建两个文件夹,搞“两个结构化”

建立教师课程文件夹和学生学习文件夹,取代传统的教师教案本和学生作业本。这是方法更是策略。

实行教师结构化备课,主要内容是:从“学生、课程、情景、自己、设计”五个角度,从“时间、知识、环节、教师活动预设、期望学生行动”五个方面,按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进行备课。“有效教学”的教师备课,应该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以往是“课时计划”,现在是基于合作学习机制、一定的学习流程基础上的“互动生成”。备课在生活中,生活就是备课。课堂学习流程,一会儿李显义老师会重点交流。

学生结构化预习,当前我们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我的资料、我的收获、我的问题”五个内容。

5、使用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这个内容赵凤云老师会重点交流 指标有四个方面:

学生学习:主体、方式、兴趣、交往、思考、生成; 师生教学:问题、对话、刺激、指导、训练、评价; 教师素养:情绪、技能、组织、方法、策略、设计; 外部观察:真实、思想、技术、任务、智慧、艺术。

以上24个课堂导学观察点,在实践上我们有时合并成八个角度:“预习效果、合作机制、学生状态、教师角色、教学设计、学案设计、学习效率、整体效果”。有些东西如“课堂秩序良好”、“严格执行教案”、“讲授基本功过硬”、“学生认真听讲”、“课堂结构严谨”等都不再列入其中。

搞“有效教学”会收到多方面的效果。

1、核心收效是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逐步靠近课改目标。

2、其他收效,大概有七个方面

(1)师生关系得到改善,由原来某种程度的“敌对”关系变成今天的朋友关系,校园意外地没有了训斥和体罚,教室充满和谐和绿色;(2)教师校本研修得到真正落实,教师为了搞课题主动学习。这种人本化的学习,目的上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内容上瞄准最新课改成果,形式上随时随地不拘一格;(3)教师专业成长成为现实,他们的进步真是相当快,老师们的教育理念,也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岗位研修意识比较强;(4)学生人格得到丰满,他们快乐,他们真诚,他们努力,他们自信,他们心里安全,比原来懂事儿多了,综合素质提高多了;(5)校风与学校管理得到改善,“要想地上不长草,只有侍弄好庄稼”,抓好业务是一把“双刃剑”;(6)家长与社区的认可得到提升。像奈曼四小,今年四五月份成功地承办了“奈曼旗中小学“新课程有效教学”现场会”,得到了参会领导和教师的好评,之后全旗有三分之二的小学、三分之一的初中到这所学校观摩学习;(7)教师职业幸福感得到加强,职业倦怠有所削减,老师们说“很忙很充实,很累很成长”,教师工作更加主动,过去领导督促教师,现在教师督促领导,再回到从前的教学,教师们会不同意。

第5篇:对教学案的几点思考

由《海燕》教学案所想到的

为了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用最少的时间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我校教师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案。我校教师使用教学案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很多年了,每年都对它的内容,格式等方面进行修改,教学案日趋成熟。

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老师,对教学案的体会尤为深刻。

1.从“教案”转变为“教学案”,其实就是教学重心由如何教授学生转变为学生如何更好更有效的学,把教师的教学目标改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对一堂课的教学重难点非常清楚,教师教授的过程一目了然,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方向,有目标,有的放矢。例如在《海燕》的学习目标设置为1.在朗读的基础上体味作品的深刻含义,把握海燕精神。2.理解象征、对比、烘托等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地人生态度。学生拿到教学案后,就能清楚知道从哪些方面学习《海燕》。教学重难点为1.反复诵读,深层领会作品的诗情画意和理趣。2.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第一课时教师注重朗读的训练,通过朗读感知课文,第二课时重点了解象征的含义,由此可见,学生对每篇文章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了解后,会更有利于学。

2.教学案中的“课堂助学”部分是教师整堂课的教授过程,学生在预习时就可以知道新授课大致的流程,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中,通过教师简单的引导,学生很容易从“课堂助学”中找出整堂课的主线,便于学生形成对这篇文章,这一单元以及整本书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

3.教师在设计教学案的时候,会把与课堂内容有关的知识点设计在教学案上,提高了师生的课堂利用率。

4.学生在预习时有任何不懂的问题都可以写在预习导学上,教师在批改时对学生的疑难一清二楚,在授课时就会有针对性的解答,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时效性。

教学案有很多的可取之处,但几年的教学也发现了些许不足。

1.语文课要上的有语文味,那什么是语文味呢,就是指要有语文学科本身的味道,就是要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运用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语文课的味道来自语言文字本身,就像饭菜的味道主要来自大米和青菜一样。只有抓住语言文字,进行反复而细致的咀嚼品味,才能真正尝到它的滋味。使用教学案,教师和学生都受到了教师备课时的思维限制,学生会对学案产生依赖,不利于学生思维拓展。教学案中的课堂巩固练习基本都是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组成,从而变成了题海战术,练习的形式单一,让学生误以为:只要把教学案上的题目都会做会背了,就是学语文。语文的听说读写在教学案中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2.一张教学案的容量是有限的,包含了教案和学案,课时少的课文就绰绰有余,但像《海燕》这样的文章,可能要2-3课时才能结束,那么在题目的量就有可能少,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第6篇: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目前,我们虽然有一整套作文教材,但真正落实教材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其原因并非教材本身问题,而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与驾驭教材的能力问题。经过一年多的调查与研讨,现就我校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现状分析

1.作文教学无计划。作文教学历来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不仅与阅读互为双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外显为一个人的语文素质。但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不仅无标无序,且作文题重复又重复,千人一腔,给学生的语言表达、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教师没有一个写作教学的系统计划,学生没有一个写作提高的渐递梯度。具体表现为:(1)走马观花。即写作训练跟着阅读教学亦步亦趋,学什么课文,写什么作文。例如:初一第一册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散文,学了课文之后便让学生以景物为描写对象,或即景生情,或托物言志。若作为单项训练未尝不可,但如果是为了配合阅读教学而置学生的写作现状而不顾,则劳而无功。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写什么丢什么,走马观花,过目即忘。(2)没有过渡。在作文训练之初教师便把全套本领、所有要求全方位下放,在学生根本未曾达到应有水平时却以高标准、严要求来强化作文教学,以期学生一步登天,写出十全十美的作文来。例如:初一第一学期,根据学生实际,作文教学应从基本功练起,即书写规范,标点、格式正确,完整地记叙一件事等。而我们的第一次作文课便将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第一次考场作文便将“生动形象”、 “议论抒情”、 “点题扣题”作为评分标准,在此情况下,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与日俱增,难怪有的学生哀叹:我上小学时好歹写一篇作文就能获奖,到中学我费半天劲也得不了高分。这种没有过渡的作文教学,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写作信心,造成初一讲审题、立意选材,到了初二初三还是讲这一套,学生听烦了,老师讲腻了,而成效甚微。

2.作文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教师本身因为对作文教学缺乏应有的热情而怕批改作文,自然也使得学生缺乏写作的热情而怕写作文。这种情况表现在作文教学的四个环节中(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由于无计划,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该上作文课了,临去教室的前几分钟还没想出一个合适的作文题目,直到走进教室才挤出一个题目来。这样的命题根本谈不上符合学生实际、有真情实感。其结果,或老调重弹,或曲高和寡,学生望题生厌,望题生畏,哪里还有写作的兴趣?接下来的作文指导则是简单化、庸俗化、套式化,引而不发,疏而不通,越指导,学生的写作越僵化,长此以往,将学生的一点点灵气全磨灭了。再说批改:一是习惯于精批细改,劳而无功,大多数学生根本不关心评语,只看一眼分数便罢。 那是因为老师的评语从小学到中学全是一套话。二是批改拖沓,一篇作文拖上十天半月,学生自己写的什么都快忘光了。批改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导致批改方式僵化,教师独揽批改大权。讲评随便,无针对性,药到病不除,尽管学生作文写了不少,但写作水平提高却不快。

3.作文与阅读、生活脱节。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写作教学常常与生活脱节,作文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生活也不能化为作文题材,学生既没有丰富的词汇,又不熟悉多样的题材,作文时文思枯竭,硬挤强凑,自然文不成篇。其次,读与写分离,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读不能很好地为写服务,写作也无法促进阅读。

二、采取对策

对于上述现状,谈几点思考和建议。

1.制定作文教学计划。计划必须符合学生的写作实际,又要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所定计划要确保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客观上行得通,不能成为学生的障碍。计划要细致、明确,哪个学段应掌握哪些写作要领,必须达到怎样的写作水准,可以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表现手法等都要具体。目标、措施既要具体,更要明了,教师要胸中有盘棋,学生要心中有颗子,教师教有方向,学生学有奔头。计划还要检查、调整,适时地查漏补缺,以期完善,防止计划的随意性、教条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由浅入深,在不知不觉中步入写作的殿堂,这样,畏难情绪自然烟消云散。

2.激发写作热情。学生作文需要热情,而这种热情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的命题要围绕学生最关心的内容来确定,这样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在作文指导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真正为学生排忧解难、牵线搭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冲动。指导前要仔细分析学生作文的症结所在,做到对症下药。

其次,评改作文历来为众多教师所头痛。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敢于放手,要采用多种批改方法,激发学生的评改欲望,力争做到教师面批、精批与师生互批、学生共批相结合,提倡写、评、改一次性处理。这样趁热打铁,学生就会兴致勃发,信息反馈快,评改质量高,写作效果好,批改费时少。真正做到“多快好省”。第三,教师适时地写下水文,与学生同写、同批、同改,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上学期本人与学生同时在课堂上用45分钟完成一篇下水文,第三节课上我首先读了我的作文,让学生集体批改,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作文课上得生动而又有实效。教师每学期至少写一次下水文,既可以体会学生写作时的心态及可能遇到的障碍,又可以“逼”着自己不断地学习、充实、提高。

3.多渠道拓宽写作途径。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一切手段来拓宽学生的选材范围。首先阅读与写作要紧密结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捕捉名篇佳作中的闪光点,通过对课文的仿写、改写、缩写、抄写、补写等各种形式,培养学生多角度利用课文的能力。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续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排比段的仿写等。指导学生同中求异,不断拓宽写作思路达到创新的目的。再有写作与生活要紧密结合。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学生一是不会关注社会,二是生活面太窄。要想拓宽学生的选材面,就要组织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生动的具体事例。我年级多次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如参观、采摘、各种文体竞赛等。学生参与了这些活动,有切身体会,文章写得有声有色。在活动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写随笔,记日记,养成日写百字、周成一篇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之后,写创造型作文。

第7篇:对中职英语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受普高扩招的影响,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每况愈下,英语教学更是严重受阻,教学效果不堪入目。为了实现高效课堂,作者根据自身教学实际,从有效教学的概念入手,阐述其内容,并就如何实现有效教学从多方面进行了思考,以期提高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中职英语 有效教学 思考

新《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建立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语言,培训技能,进行实践,提高语言综合应用的能力„„”。由于大多数中职学生英语基础不扎实,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英语课堂上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课堂不乏少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显得重要。如何才能提高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呢?现就此谈一些个人的观点。

一、“有效教学”的概念

“有效教学(efficient instruction)”这个词是舶来品。它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后逐渐引起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它要求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它是一种为了提高教师课堂的工作效率、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现代教学理念。

二、“有效教学”的内容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以前教学太注重当下发展,实际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无效、低效是相对有效教学而言。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得少到懂得多,从不喜欢到喜欢这门课程,这都表示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更进一步来说,无效低效也可以说是不需要教师教,学生也能理解;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发展。所以有效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

三、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一)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目前,很大一部分中职英语教师思想素质不高、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缺失,严重影响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学能力是关键。只有拥有了较强的素质和技能,加之不断的自我学习提升,我们才能源源不断地给得起学生所谓的“一杯水”。有了高素质的教师,才会有高品味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也才有基础和保证。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教师在主观上作积极的努力,争做学生的贴心人,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体谅他们学习英语的难处,尊重他们的思想,辅之以不断的激励。

(二)创设合理情境 、优化教学设计

语言学家克鲁姆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因此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的教学情境是中职英语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师可运用计算机软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设计出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在动态的真实环境中进行英语运用活动,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合理的教学设计是保证课堂教学实效的必要条件。教师需从校情、班情、学情等实情出发,以学定教,制定恰当而且实际的教学目标,做到目标全面、具体、适宜并便于检测;进行多层次教学设计,设计好内容、设计好任务、设计好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用”,体现师生的互动、全员的参与和深度的参与。

(三)教学过程情感化、活动化、层次化

1.教学过程情感化。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充分体恤中职学生的心理,以情感化的教学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追求中职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师具备了创新意识,并不断翻新自己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教学效果将不断提高。比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饱满的精神,以和蔼可亲的教态,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信,“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效应则跃然于课堂。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

2.教学过程活动化。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围绕目标设计任务型活动,将学习任务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要,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学生全员参与,师生有效互动,本来枯燥的内容变成了易学易懂的知识,学生在欢快的活动中,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各种听说训练,不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竞赛是英语课堂常见的教学活动形式之一,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都比较乐于参与,课堂气氛也活跃,学生在兴奋的状态下轻而易举地接受新知识,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应当适时采用。

3.教学过程层次化。尝试适合中职英语教学的各种方法,是适应新形势下不断变化的中职学生的需要。其中,分层教学法不失为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好方法,包括针对不同学生实施的同班分层教学法,对规模不同的班尝试大班教学与小班教学法,对不同专业采用口语教学法(如涉外服务、酒店管理等服务类专业),现场实际操作归纳记忆单词教学法(如机电、电子、焊接等工科类专业)等,通过分层次教学,不会漏掉任何一个学生,所有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升、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建立科学评价机制,进行有效教学评价

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的评价,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评价要注重诊断与指导功能,突出激励作用。评价方式应以形成性和发展性评价为主,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选用准确的评价语言,正面评价学生,让学生感到有奔头、有信心。

(五)形成反思习惯,提升教学智慧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自觉养成经常总结与反思的习惯,其有效性既来源于低效课的反思,也来源于有效课的再修正,更是在优质课的基础上充分吸收、转化和再利用。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水平、优化课堂教学,教学反思可以记录该课时的成功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加以实践和完善;也可以记录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的前车之鉴;可以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将解决方法记载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还可以记录教学中学生的独到见解,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

(六)适当利用媒体设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有效的媒体手段有助于课堂容量、密度和速度的提高。尤其是在复习课堂上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手段,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更能提高学生的参与面,短、频、快的大容量课堂节奏能有效的吸引并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益。

教学过程是一个包含多种复杂因素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在个性和合作的教育实践中反思自身的教学过程,改良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思路,树立有效教学理念,探索有效教学策略,循序渐进,实现有效甚至是高效的课堂,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收获和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中职英语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戴昉.浅谈如何实现中职英语教学的有效课堂,《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年26期 2. 邓胜立.浅谈实现中职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新课程研究》 2009年07期

3. 王成群.中职英语课程中无效教学和有效教学的分析与评价,《卫生职业教育》 2009年13期

第8篇: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和创新性极强,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之一。成功的作文教学能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写作基础,失败的作文教学不利于人才素质的培养,必然失去语文课程的奠基作用。经过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调查、实践、学习和分析、研究,我认为:创新是农村语文教学的生命线,创新是农村作文教学的力量之源。

(一)、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作为农村初中的一名语文教师,结合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有着一种比较清醒的认识。虽然有不少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尝试和改革,在快速作文、自能作文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农村地域经济的滞后和学校基础条件的薄弱以及环境条件的制约,作文教学依然走不出误区。仍然停留在写写练练、讲讲评评之中,仅仅表现为一种教学常规或模式。学生的写作水平总是提不高,往往为作文而作文,更谈不上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认真分析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滞后根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缺乏系统、全面的素质教育之作文教学理论的指导和培训,走不出应试教育的巢窠。作为作文教学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和主导者的语文教师,不管是近年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还是有着数十年教龄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或中青年骨干教师,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从应试教育走出来的,从根本上缺乏系统、全面的素质教育理论的指导和培训。观念陈旧、教法呆板,加之受质量压力的影响,作文教学往往只是重复于大量的写、练、评,局限于审题、立意、选材的讲评和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应试训练而已。如此的训练,自然只能培养机械的作文,为了考试而作文,谈不上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更谈不上创新。

2. 经济滞后,基础条件差,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和阅读教学跟不上时代步伐,难以满足作文教学的要求。作文教学本身有着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需要师生增加知识的储备量,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但由于农村经济落后,一般学校办学条件差,图书存量少。要么图书陈旧,要么适应性差,图书室、阅览室开出率低,而学生也因家庭经济条件差,很难添置满足阅读需要的书刊。在信息教育方面,也因农村环境差,上网遥遥无期,自然限制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和信息的获取与储备。

3. 生活空间狭隘,视野狭窄,立意、选材难以出新。农村师生生活在乡村,不是平川便是山区丘陵地带,受生活环境的制约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加之,校园教育教学活动的相对集中,一般来说都走不出校园,走不出学校、家庭这个生活区。出门少、阅历浅、视野窄,对外面的精彩大世界缺乏了解,无法感知日新月异的周围世界和新人新事。其结果,导致学生作文的素材贫乏,只能局限于校园师生或学生之间或家庭之中。基于此,也只能完成一些《师生情》或《父母情》等这样的限题作文,对社会新闻只能望洋兴叹,无动于衷。

作文的立意、选材自然难以出新。

4. 教学粗放,训练呆板,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学生作文难以提高个性化和创新能力。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必然围绕考试这个纲,加大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的训练力度。在教学中往往是对同一题材或体裁作文的反复训练,以求在多练中总结经验、以多取胜。在技巧的训练中,也只能蜻蜻点水,点到为止,如扣题、点题、议论、抒情等。学生长期受累于“技巧点拨式”的训练之中,受制于教师的点拨,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只能机械作文或填鸭式作文,根本谈不上自主作文,失去了作文教学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重形式,不重内容;重环节训练,不重写作积累;重技巧训练,不重基础训练,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能正确使用,语言贫乏,缺乏形象性、生动性和美感。

(二)、作文教学的重点和几点教学实践尝试。

透视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能力的现状,对照课程说明的相关要求,不难看出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重点除进行常规的程式训练和技巧点拨、指导之外,而应把学生素材的积累、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方式的改革作为教学重点,籍此解决学生作文视野狭窄、材料陈腐不新、思维呆板、作文结构形式不新、课外训练少、课堂教学效益差等弊端。

在农村初中,也有不少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作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他们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以不同形式激发学生情趣,调动学生的作文灵性,变机械作文为自主作文,取得了较大成功,在一定范围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洋县退休教师张定明老师的自能作文

(三)、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改革方向的思考。

正因为农村经济滞后,办学条件差,小农意识强等方面原因束缚和制约,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也像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一样,收着基础条件和人文地理因素的制约。但素质教育的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是本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因此,农村初中作文教改应克服先天条件的不足,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创造条件,大胆创新,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以提高写作水平。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推进作文教改:

1、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扩大生活范围,主动积极地感知社会生活,提高社会积累,不但解决积累素材、丰富内容的问题,还是学生的生活与社会相结合。

2、创造条条件,利用现有条件,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拓深学生得知识层次。可以开设阅读课和新闻课等,让学生通过书刊或影视教育去了解社会,增进学生的知识储量。

3、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通过自能作文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进而柔化作文难度,培养学生作文的自主性。

4、强化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增

进学生作文的独创性。

5、重视传统文学和当代美文的阅读、诵记,扩大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进学生作文的文学性和语言美,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

6、改进传统的作文批阅方式,指导学生自改或互改,鼓励为主,多角度地激励

学生,变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

第9篇:对中职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数理教研室

摘要:本文总结了数理教研室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的教学法以及对一些

问题与现象的分析,并为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水平而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以及对某些方面改革的思考。

关键词:脚手架、分组教学、分层教学

一、生源质量

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导下,在高校招生逐年扩招政策的影响下,中职学校的入学条件在逐年降低,直到没有分数线就可以入学的程度,这使得中考成绩处于最底层的学生进入到中职学校,所以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较差、比较懒散、毅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具体到咱们司法学校,学生具有这些共同特点,他们的思维更偏向于文科,所以对于数学的学习,学生赶到困难重重。结果步入恶性循环,形成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直至不学的局面。

二、数学的地位

在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文史、数学等专业除外)的教学中,数学是以基础课的身份出现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数学是学习专业课的一种工具,专业课中知识的学习与问题的解决,需要数学知识提供支持,这在理工类的专业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所以理工类的专业对于数学的要求也更高;另一方面,数学是基础中的基础,通过数学的学习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静心思考的能

力等等,这些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需要具备的,也是学生行为、处事、解决问题所要具备的能力,所以数学又是基础中的基础,因此在中学的教学中,数学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在中职学校中,数学应以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为提高学生素质特别是专业能力服务。它的教学内容,要求的难度和广度既要联系实际生活又要与专业紧密结合,数学课既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为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老师们的努力

针对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厌学的情况,数理教研室的老师们在数学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

1、搭建脚手架。

搭建知识的脚手架是数学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由于我校学生的数学基础非常薄弱,加之学生对学习重视程度不足,所以经常出现短时间内讲过的知识,学生已经印象非常淡薄,甚至已经完全遗忘,在这种基础上要给学生讲授新知识,搭建学生学习的脚手架就成为必然的选择。通过搭建脚手架,我们让学生顺利的实现从最近发展区到新知识学习的跨越,并以此达到使学生"爱学"、"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2、奖励刺激。

学生的兴趣是多方面的,玩手机、打篮球、踢足球、看视频等等,学生对很多都是感兴趣的,而且不需要任何的鼓励与奖励,学生就能在这些事情上全身心的投入,但是说到学习,学生的表现却是另一番景象。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我们采用对回答问题、探讨问题并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加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一种方式使用的时间久了,学生

也会产生厌倦,未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对回答问题的同学进行掌声鼓励,老师通过言语、肢体动作等对学生进行肯定,以激励学生的学习。我们的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必要时可采用物质奖励。

3、动手实践。

与能够动手操作的科目相比,同时与学生能够很容易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科相比,数学课动手操作、能够真正参与讨论的机会是少的,为了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感受知识的产生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我们仔细研究所要讲授的内容,利用知识本身的特点,制作能够让学生动手实践的课堂活动。例如:(1)在学习向量的坐标运算、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互补角的正切值等知识点的时候,我们将所要学习的知识制作成“几何画板”格式的课件,“几何画板”为学生的动手操作提供了一条途径。(2)在学习《对数函数》的图像时,我们可借用计算机教室,让学生在计算机中操作电脑中的数学软件来完成绘制对数函数的图像。

4、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的教学方式是许多学科都在采用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活跃了课堂的气愤,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果,也有利于因材施教,因此我们也在采用这种方式教学。不过没有一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分组教学也不能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分组教学也存在学生参与程度不同、学生之间的合作不够、学生众多,教师不能全面照顾的问题。具体到数学学科来说,在学习概念性的知识的时候比较适合采用分组教学,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但是对于复习课,尤其是通过做练习掌握知识的课,分组教学并不太适合,虽然同学间的交流能达到彼此间互相帮助的目的,但却让学生失去了更多自己动脑思考、

自己动笔计算的机会,反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我们不选最新潮的,不盲从,我们只选最合适的.5、培养数学情感

引入我们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题材,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1)建立网购价格表、电费、水费等相关收费的函数,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函数的理解;除此之外我们还为学生介绍发票、车上的速度表、高速公路上的限速牌等学生身边的数学。(2)结合时事与科技知识讲数学的巨大作用。如我们为学生介绍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有什么用,谁在用大数据等当今比较热门的、前沿的领域。以此增强学生对数学更深层次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数学情感。

四、对教学与改革的再思考

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并结合对教育理论和当今中职教学改革的思考,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分层教学。

学习是一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才能实现真正的教学。但当前,我校学生对待数学存在“不感兴趣、害怕困难”等心理,在我们与学生交流中发现,有的学生对文科是很容易接受的,但是对于数学,就明确表示,从小学开始,数学考试就没有及格过,对数学一点也不感兴趣。这样的学生的数学基础是非常差的,在同一个班级中,有的同学的数学也确实不错,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是比较明显的。针对这种情况,采用年级分层教学,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层次上,由浅到深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力所能及的思考;使每

一个同学都发现自己的进步。针对不同班级,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作业和考试还可培养学生务实进取的精神。分层教学最终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都得到充分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日有所学。

2、改变数学考试方式

我校的教学计划中将数学定为考试课,数学考试的形式也是闭卷试。对于我校学生来说,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还应具备基本的运算能力(运算的速度与准确率),还有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的学习,学生要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目前我校的数学考试方式给予学生的压力还是不小的,一些学生也为数学的考试而忧心忡忡。改革原有的数学考核形式,采用开卷试、大作业等多种综合测试形式,以不同的考核方式,来适应不同阶段、不同专业学生。

3、外出交流

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讨论可以激发出思维的火花,有利于学习的进行,对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当今教学改革的实践等问题我们也不能闭门造车,需要多与其他兄弟院校进行交流、讨论、沟通。由于我校的特殊性:——文科偏重,学校在选择交流的学校时,可以有意选取一些偏向文科的学校,如果其他省份有好的经验与做法,我们也应该积极学习与交流。

有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引,有同事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司法学校的教学能更上一层楼,也期待着学校更美好的未来。

五、参考文献

[1]李希宁.对中职数学教学的思考[J].大观周刊,2011,2

[2]郭新燕.浅谈中职数学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融合[J].语数外学习,2012,12

[3]张楚贤.关于提高中职数学教学质量的探索[J].中职教育,2013,10

[4]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

[5]杜玉祥,马晓燕,魏立平,赵继超.数学差生问题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市美食文化节下一篇:新任工代会主席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