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精选8篇)
马嘉赛
(中国矿业大学理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摘要: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中所用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本文从实际生产生活应用与激光原理与技术之间、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思维方式之间的渗透及关联,以及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影响几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在激光原理与技术教学中进行科学性教学。
关键词:渐入渗透式教学
激光原理与技术
我们的前辈们总结出许多良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是按部就班渐进式学习的方法;另外一个是渗透式方法。按部就班地学习方法很简单,就是由一而二,由二而三,在前面的基础上学习新的东西。而渗透式方法是指一开始处于不懂的状态,但经过了一个长期的接触,经过时间推移不知不觉逐渐就已懂了,并学到了许多东西。这两种方法各有特色,对于我们的课程,可以采用这两种方法的结合。我们通过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吸收消化更多知识,掌握更多原理、本质及方法,将整个学习过程构筑成一个整体。
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是一门传统的大学物理类或光学工程类专业课程,也是不少信息类工科学科的必修科目之一。对这门物理/光学专业的必修课,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积极性也逐步变成教改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在课堂上要巩固和深化学生所学到的激光理论的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另一方面,在课堂之外的实际应用中,要训练和培养学生运用激光原理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凸显创新能力。对于过去那种按部就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因为其明显弊端而必须淘汰。本文将从如下几方面探讨如何在激光原理与技术的教学中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
1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之间的联系 激光原理与技术这门课程研究的对象是激光产生的原理、激光的各种特性、激光器的构建以及激光调制技术。在课程学习中,大量的物理公式的推导不可避免,但纯粹的推导往往令人厌烦,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痛苦不堪。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若插入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以及科技前沿的内容,就显得趣味横生,极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讲“激光器的应用”一部分内容时,将激光在现实中的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举个例子,用于医学的激光美容整形,立刻就凸显出激光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现代人的生活讲求实效,一个专业或学科能有多大的作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带来的功效。譬如在讲“光线传播的矩阵表示”时可以引入蝴蝶效应来讲解,既讲明了一步步相互推递的关联依赖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另外,在讲解激光产生的原理部分时,适当插入一些激光产生的背景知识内容,使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来龙去脉有更清晰的了解,更能够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关联
本门课程中既有广泛深入的激光物理知识,又有大量的公式及其推导,所以是一门物理和数学高度结合的课程。激光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掌握离不开数学的方法与思维,而学生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数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数学逻辑思维和方法在分析、处理、解决物理问题中的作用;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将激光原理问题和数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从物理公式中深刻领悟物理问题的内涵与实质,又能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书本上的知识是抽象出激光问题的实质来进行教学,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它研究的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所以其所有结论均必须受到物理实验的检验。因此,在教学时,讲授过程中必须遵循物理原理和条件的制约,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相互对接,这一点必须充分认识到。在针对学生的学习与探索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创新价值成果,体验创新的过程和喜悦,形成积极的创新意识,开拓自我思路并正确理解物理世界。所以课堂教学不能纯理论化,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遵循“教”服务于“学”的原则,既要重视物理原理知识,又要将实际应用结合。教学中要时刻把握以学生学会、学懂为第一要义,决不可本末倒置,出现教师压倒一切,不遵循知识体系逐步构建的现象,影响学生知识结构的平衡。所以《激光原理与技术》这门课,要想上好,除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外,还必须遵循“教与学”的相互渗透,惟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充分学好本门课程。3课程内容和思维方式的渗透
本门课程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在激光理论概念及其原理基础上的一系列理论方法。它的核心思想是源于对激光产生及其系统的分析,基本方法是建立在以激光谐振腔描述的振荡过程、原理、定律或定理。在教授方法上,有演绎法、类推法、图解法等。由于前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因此掌握方法与掌握专业知识同等重要,在讲授知识时,要有意的把所运用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并注重对其物理直觉思维的培养。而直觉思维必须经过一定的培养与训练,因为只有经过长期训练和多方面熏陶,才能在科学探索中凭借高度的直觉思维能力获得巨大的发现。比如在粒子数反转的导出公式时遇到的一些近似,为什么做这样的近似而不是那样的近似,就有直觉思维和经验。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明白直觉思维在激光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养成善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见解的好习惯,从而建立宽广、扎实的知识基础,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4教学手段的推广
一、课程地位的认识
机电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机电工业的振兴与发展标志着国家技术力量的强大, 决定着国民经济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的形成和机电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它既将互换性生产的标准化和计量学知识结合在一起, 又将机电产品的设计、制造、维修、质量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联系起来。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简而言之, 是机械图样的技术要求, 是一门技术语言。作为现代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 不仅要能看懂机械图样所表达的结构, 更重要的是能识别在机械图样上所表达的各种专业技术要求, 并初步掌握对这些专业技术要求如何进行制造、检测, 从而能正确判断产品与零部件的加工质量, 更有效地将产品精度控制在一定的公差允许范围内。所以, 该课程在机电专业学科乃至机电工业中,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上海开放大学机电专业针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增加了学员技能检测实训内容和实训时间, 共四项实验, 以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由于上海开放大学机电专业的教学对象主要是一线技术工人和技术管理人员, 目标是培养实用型、应用型、技能型的复合型人才,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专业的发展角度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从学员实际的“工学矛盾”角度来处理课程的知识内容, 按照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够用”、专业技能“实用、会做”的原则, 减少一些与专业培养目标关系不大的内容。
该课程是工程人员在机械领域中的一种工程技术语言, 学员在读图、识图中与此息息相关。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专业理论基础内容的教学, 也要加强标准件公差与检测的实用教学, 这样才能为培养和提高学员的操作技能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更好地让学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促进学员今后在机电领域的发展。
三、教学计划的安排
一线技术工人, 一般都有着丰富的操作技能, 但缺乏理论知识, 所以教学中要将重点放在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上。在备课时, 要按照“基础、够用, 实用、会做”的原则去备好每一次课, 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厘清每一次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分清重点和难点, 给学员梳理出应掌握的知识内容, 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讲解绪论时, 考虑到授课的内容是这门课的入门知识, 内容应与国家标准的建立相联系, 如果课备得好, 讲解得出色, 就能极大地增强学员学习的兴趣, 其中互换性、公差、检测与计量等概念以及生产方式和加工手段与本门课程的关系, 均能影响到学员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并为进一步学习本课程内容打下一个起始基础, 反之则会削弱学员的学习欲望, 所以这次课应是一个值得用心准备的一堂课。
本课程有绪论和10 章教学内容, 经处理后将第五章位置量规、第七章圆锥的公差与检测、第八章平键花键联接的公差与配合作为学员自学内容, 保留的教学内容编写成11 个教案 ( 11 个PPT) , 即11 次课, 每次课150 分钟, 分上半场和下半场, 课间休息一刻钟。本课程共安排11 次理论课、1 次实验课、1 次期中检查课、1 次期末总复习课、1 次机动课, 共14 次课。每次课的教学都要求贴合一线工人对本课程专业知识的需求, 符合教学规律, 并能保证按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 应采用生动的语言, 并尽可能联系现代企业机械加工生产实践当中的例子来讲解专业理论知识, 以便学员较好地理解专业理论与机械加工之间的关系, 为学员的生产实践奠定良好的理论指导基础。
四、难点内容的处理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主要难点内容有三。
一是光滑圆柱的公差与配合。这一章节是本门课程的入门知识, 第一次课中学员就会发现概念太多, 并看似简单, 却实有奥秘。初涉这门课程, 较难理解“公差”的概念, 对查表计算尤其感到困难, 对公差带图的理解更是难上加难, 没有实践经验的学员, 对图样技术与实际加工难以建立联系, 对配合的理解也是一样, 三种性质的配合, 与实际机器不能建立起相通的关系。
二是形位公差及其检测。说它是重点、难点, 是因为形位公差及其检测是产品加工质量的保证, 是装配互换性的重要技术指标的组成部分, 另外形位公差所涉及的术语定义都是抽象难懂的, 图样上形位公差的符号、代号的标注也特别多, 随着与ISO接轨的不断深入越来越体现了这一点。因此, 对于没有基础的高中生或非本专业的职高生来说, 更是难以理解, 就是在图样上标注和应用起来也同样感到困难, 甚至难以标注和解读。
三是基本设计的计算。公差与配合的选择是一个简单、重要且难以把握的设计, 学员很难计算并确定出非基准件基本偏差代号。同样, 对工作量规的设计计算也是不能很快掌握, 甚至一见设计题就摇头, 很多人不能将设计好的尺寸按要求标注出来。还有对齿轮精度的选择与应用, 在查表上一般不成问题, 但在理解与计算上学员就很难正确把握。
基于以上三点, 在课堂教学中, 所采用的教法要灵活多变, 要将抽象的概念与生产加工结合起来, 使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化、形象化,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专业理论知识, 完成由生产实践中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 并为理论知识指导机械加工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 公差原则及其应用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员在掌握尺寸公差及其检测、形位公差及其检测的同时, 具备准确地识读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 并应用于实践生产当中。这一知识直接影响到学员读图、识图能力, 以及在生产一线的实践能力, 因此是教学重点、难点内容之一。在课堂教学中, 除了要向学员讲清专业理论知识及其国家标准之外, 还要求学员将这一知识应用到生产现场, 使学员以此确定自己对这一专业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要对这一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作跟踪记录, 从而形成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 并由此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这样的方法会使学员更全面地理解本课程的知识体系, 也会有效地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五、教学方法的运用
1. 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辅助、是引导、是启发, 这也是上海开放大学“3L“教学模式所要求的, 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辅导, 学员如何去自学。一言堂教法已不适合如今的课堂, 微视频教法、三分屏教法、翻转课堂教法等现代教法应运而生, 尽管如此, 基本的教学方法还是启发式。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学员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 教师在教学当中应根据知识体系中的难点与重点启发学员, 培养其思考问题的能力, 这里的主角是学员, 配角是教师。
一是直观启发式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制作的优秀PPT教案、微视频教案、三分频教案、实验视频等直观地展示给学员, 如形位公差的检测视频, 使学员更直观地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 并为日后的实践操作奠定基础, 更大程度上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二是对比启发式教学。利用实验和企业实际加工,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在加工、使用、检测过程中进行对比, 变枯燥为生动, 变抽象为直观, 让学员亲自体验其中的技巧和技法, 使学员的专业技能得以逐步培养和提高。
在启发式教学中, 教师除了要熟练掌握相关教学内容外, 还要了解和研究学员的心理, 在此基础上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发挥其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2. 讨论归纳式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会发现同专业中的各课程和实训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互影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与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以及机械专业的实训实验和学员的生产实践之间就存在一定的联系。如: 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性都很强。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本课程的知识与专业其它相关课程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着重讲授知识的运用, 并利用学习小组给予学员讨论、归纳的机会。
如果在讲完测量技术基础知识后, 能给学员安排一次量具现场观摩课, 或列出主要量具清单让学员到企业去实地观察, 让学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去认识量具的名称、工作原理、性能参数和使用场合等, 这样的现场教学模式可以使学员 ( 一线工人) 产生学习兴趣, 增强动手能力, 并较快地熟悉和巩固所学的测量技术基础知识, 也能对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及表面粗糙度的学习奠定基础, 或作进一步的理解。
又例如: 在表面粗糙度定义的教学中, 教师将机械加工的零件图展示给学员, 并对照图纸和实物讲解基本概念及标注要求 ( 包括尺寸公差、形位公差) , 然后让学员在学习小组中分析一张其他学员带来的加工零件图纸, 经过分析讨论得出零件图上标注表面粗糙度 ( 尺寸公差、形位公差) 的含义、作用及精度选择的依据。最后, 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 由学习小组派代表回答。教师在学员“讨论、归纳”中加强引导, 以帮助学员巩固与消化知识, 提高技能, 更好地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应用的能力, 真正实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3. 理论实践互动式教学方法。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相辅相成, 理论与实践相对应。因此, 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 另一方面要重视培养与提高学员正确使用常用测量器具及处理测量数据的能力, 这是工程人员必备的能力。技术测量课可分三部分组织教学, 主要是学员在实际生产中结合教学要求去完成课程的学习。
一是常用量具的操作。螺旋测微类量具、光学比较仪检测轴径, 游标类量具检验孔径, 公法线千公尺及齿厚游标卡尺检测齿轮参数, 高度仪测量轴的台阶长度, 百分表和偏摆仪合用检测跳动公差。学员通过生产一线的实践, 并根据理论知识帮助自己分析所检测的数据。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有利于提高学员基本操作技能, 有利于培养学员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是专用量具的使用。让学员在机械加工生产中,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现场分析一些专用量具, 实际了解设计原理, 实际操作专用量具, 更好地掌握其使用方法。主要专用量具有锥度塞规检测内圆锥角, 螺纹塞规卡规检测内外螺纹, 三针测量螺纹的单一中径, 工具显微镜测量外螺纹的牙型、中径、螺距、花键塞规卡规检测内外花键等, 这些内容根据企业工量具条件选择性完成。
三是现代工量具的介绍。进入信息科技时代以来, 工量具同样也得到迅速发展, 因此, 既要将教材上的这些工量具作介绍, 也要将前沿工量具介绍给学员, 例如: 三坐标测量仪、2D影像测量仪、气动量仪、单啮仪、齿轮检测中心仪等, 一方面组织学员到有这些设备的实训单位去操作或了解这些先进设备, 另一方面组织学员到有这些设备的生产单位去了解检测人员的操作规程。其目的就是让学员进一步扩大知识面, 进一步提高学员对生产加工检测的了解和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 还要重视与机械零件 ( 如齿轮减速箱) 测绘相结合, 让学员通过确定主要零件的公差精度等级、制造工艺设备、配合性质及其标注, 增强学员综合运用本课程知识的能力。类似地就近取材, 结合相关定义, 给学员进行讲解, 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与总结的过程, 对于本课程的教学, 笔者仍在不断地摸索与实践,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目的。
摘要:针对上海开放大学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 结合开放教育教学实践, 通过具体实例阐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的地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计划的安排、难点内容的处理及教学方法的运用, 并进一步提出教学改进的思路。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黄云清.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第三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
[2]陆彩满.《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在高职教学中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35) :64.
[关键词]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内容;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148-03
自动控制原理是电气信息类,尤其是自动化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既包含深入的理论知识,又密切联系实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门课可以很好地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为学生以后从事自动化相关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还可以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因此,教好这门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学校开设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已有多年历史,而笔者从事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工作3年有余,现就本校该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及笔者几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几条浅薄建议。
一、教学内容的安排
自动控制原理的教材很多,我们主要使用胡寿松主编的《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一个学期48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8个学时。由于只有40个理论学时,课堂主要讲解第一章到第八章内容。
第一章和第二章是该课程的基础部分。通常讲解较慢,尤其是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第一章和第二章讲完,在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论体系、整本书的结构安排有了足够的了解后,再让学生做好相关数学知识的复习工作,后面章节虽然有难度,但学生理解起来也会相对轻松。前两章学生学好了,这门课就算入门了。
第三章是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本章是基础且重要的一章,但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二阶电路响应的知识,本章内容理解起来相对容易。几个重要的时域指标,调节时间、峰值时间、延迟时间、最大超调量等要求学生熟练记住。一、二阶系统较为直观,容易掌握,对于高阶系统没有固定的类似于一、二阶系统的解析方法,但可以利用Matlab软件来计算分析,要求学生掌握借助Matlab这一软件分析高阶系统时间域响应的方法。本章另一重点就是系统的代数稳定性判据,即劳斯判据。
第四章是根轨迹法。根轨迹可以直观地反映系统特征根的分布情况,但手工绘制精确根轨迹并非易事。本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根轨迹的基本概念和绘制根轨迹的8条规则,以及如何利用Matlab来绘制根轨迹。
第五章是线性系统频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主要通过Nyquist图、Bode图、Nichols曲线三种图形给出了线性系统频率特性的几何表示方法,同时给出了线性系统稳定的频率域判别方法。频率域方法较为直观,但Nyquist图画起来比较复杂,难以画得准确;对于一些具有典型特征的系统,如含有惯性环节的系统就较为容易;对于含有多种不同环节的系统则不太容易画出准确的图形。这部分内容仍然应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会用基本方法解决较为简单的题型。对于较为复杂的题型,则应掌握利用Matlab方法。Bode图相对Nyquist图能够较为准确地绘制,所以适合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一般介绍在Bode图上进行系统校正。Bode图上虽也可以进行系统稳定性分析且看起来简单,但对于稍微复杂的对象尤其是非最小相位系统来说比较复杂,学生难以准确掌握,这部分内容应该少讲。Nichols曲线虽容易分析系统闭环频率特性指标,但由于Nichols曲线的复杂性,现在应用较少,故自动控制原理中,Nichols曲线可不讲。
第六章是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本章内容为经典控制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一章将涉及控制理论的具体应用。系统校正方法较多,但目前课上主要介绍基于Bode图的串联校正,其余方法基本不作介绍。在有限的学时内应重点介绍串联校正方法,包括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滞后超前校正。这三种串联校正实质上分别对应PI,PD和PID调节器,在讲授过程中要讲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各种校正方法的实现,它们各自所起的作用,何时该用何种校正方法。除此之外,应适当讲解实际工程例子,让学生切身体会到PID控制器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也为学生后面从事控制理论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七章是离散时间控制系统。实际的控制系统大部分属于离散时间控制系统。因此,离散时间控制系统这部分内容需要重点介绍。Z变换是处理本章内容的主要数学工具。讲清楚如何由Laplace变换得到Z变换,讲清楚二者之间的变换关系,便容易掌握Z变换。掌握了Z变换方法,再去讲解差分方程及其求解方法就会容易很多。离散系统虽自成体系,尤其自身的一套分析方法,但与连续系统之间的联系亦应适当介绍,这有助于学生利用已掌握的连续系统分析方法去相应地解决离散时间系统的相关问题。
第八章是非线性控制系统。在有限学时内,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几种典型的非线性因素,以及描述函数法。由于相平面法较为复杂,对学生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这部分内容可供考研学生选学。
总之,在讲授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程时,内容上应不时地作适当的优化,应根据实际情况,对于不同的专业方向,根据其特点和要求,分别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内容安排。在学时允许的情况下,除了介绍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之外,还应结合习题、实物仿真和教师科研项目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实际演练,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本课程的实质和应用。
二、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知识体系的变化及学生知识结构变化,在讲授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时,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根据一些文献所述及笔者体会,可以尝试使用下面一些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一)项目式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虽早有文献报道,但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对于现在学生的学习状况,也难保证效果。文献[3]中提到的项目式教学方法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一种探究式教学方法,由教师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对工作过程的项目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工作过程的项目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项目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应用。用项目对能力进行反复实训,课程教学实现一体化设计。如此,将实现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的三个转变,即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从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工作过程为中心。这种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现在还是以考试为主要考核方式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法,在部分章节的教学中使用。比如,控制系统校正部分,这部分相对前面几章较难,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工程背景较强的综合应用题,让学生分组去完成。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把本课程核心内容掌握牢固。
(二)启发—引导式课堂教学
这种方法主要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入手,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4]这样学生不仅不会觉得理论知识枯燥无味,还会变得热爱这门课程。比如,在讲解自动控制装置的时候,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例子。我们在讲解时选用的是炉温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的核心是反馈控制。如何让学生理解反馈的含义至关重要。我们先给出一幅人工控制炉温的图,让学生试着回答工作过程。然后,提出问题:如果将人所做的工作换成自动控制装置,需要如何设计这个装置?这个过程中可以提出反馈的机理。将自动控制炉温控制原理图给出来的时候,学生将自然明白反馈的基本原理。
(三)实验教学
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有一定理论深度,又注重实践的课程。实验教学是学好这门课程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方法。这门课程实验主要包括在实验箱上对一些典型环节进行模拟和Matlab仿真两部分。目前本校实验主要是对基本原理的验证,即验证性实验。这类实验本身对学生不具有吸引力,加之实验设备容易损坏,经常不能顺利完成实验,明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所以该门课程的实验教学需要改革。除了基础性验证实验之外,还应增加一些创新性实验内容。如模拟PID闭环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倒立摆的PID控制器设计与仿真、单回路液位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等。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上网查询相关文献,分组进行选择创新实验内容。这部分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Matlab软件作为新型编程语言和可视化工具,有着其他软件不能比拟的优势。近年来许多教材都增加了Matlab软件内容。教师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教会学生应用Matlab软件解决自动控制原理中的典型问题。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理论联系实践较强的一门课程,考核方式也应该多样化,不能只有单一的期末理论考试。课程考核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取什么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最终成绩都将有直接的影响。[5][6]以往采取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的考核方式,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改革后将采取平时成绩占15%、阶段考试占30%、期末考试占45%、实验占10%的考核方式。采取这种考核方式不仅能够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的掌握程度,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够得到很好的提高。平时成绩主要包括作业和考勤。阶段考试分两次,每次总分50分,考试采取闭卷的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程度。通过阶段考试,学生将能够记住相关的基础知识。期末考试将主要考核学生基本理论的应用能力,改革后试卷中加大了系统设计方面的比例。学院建有试题库,有20套试题。提高实验成绩比例,也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为学生今后从事自动化方面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吴晓蓓.“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讲授的几个要点[J].中国大学教学,2005(9).
[2] 徐颖秦,潘丰.自动控制原理立体化教学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2(2).
[3] 周树道,王敏.项目式教学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教育,2014(16).
[4] 余纯,季立贵,冯俊杰,韩文娟.“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4(96).
[5] 周勇.自动控制原理考核改革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5).
[6] 李界家,魏惠芳.改革自动控制原理考试方式提高学生素质[J].教改创新,2012(31).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原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范围和过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的课堂教学, 其要求和实施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然而面对新课程的诸多新要求和新变化而尝试教学时,从教师的“教”的角度看,主要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课改,而在于怎样才能按新课程理念有效转变教学方式。如何转变理念找到设计教学的合理突破口,掌握实施新教学方式的策略,是我们急需共同探讨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过近几个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现作如下几点体会。
一、新课程的基本特点:
《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内容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变化最大的也是内容标准。微观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它有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一,强调专题性,打破了以往以中国史、世界史为分野的学科“本位”体系,按照内容性质划分为三大模块,分别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思想文化、科技等专题进行连续性的论述,这样有利于形成学习模块,有利于教学和学生自主性学习;其二,以问题为中心,三大学习模块以相应的核心问题为主题,总分为25个学习专题,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的把握。选修课也包括41个学习主题,可以互为补充。其三,改变了教学大纲以政治史为主的结构,明显加大了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科技史等方面的内容。在过去的教学体系中,受过去革命史观的影响,政治史一直是历史话语的主体。在20世纪80年代的史学研究中,这种情况在逐渐改变。整体观或者说是综合史观日益成为主流,加强经济史、社会史的内容正合时宜。从宏观体系方面来看,以专题史来提领国别史反映了人类社会由分散到整体的前进趋向,对于学生树立系统的人类观和历史观大有裨益。上述几个方面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史学研究的最新趋势。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体现了与时俱进的育人理念与革新精神。
新课程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八个方面:
1、课程目标的创新:新课程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三维目标。
2、课程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学科本位,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目标。
4、注重学生体验和知识更新:改变过去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强调注重课本知识的情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学生未来发展必备的知识。
5、课程的实施: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和简单适应,强调学生反思性、创造性实践以构建智能和人生意义的活动。
6、学习方法的变革: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关注体验性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和积极探索,提倡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推进信息技术的运用。
7、课程评价的改变:评价由重结果变为重过程,侧重学生发展,注重教师的成长。
8、课程管理的创新:改变过去管理过于集中的情况,强调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
二、新课程与传统课程课堂教学比较
表现方面 传统课程 新课程
课堂活动 教师中心 学生中心
学生的发展 单方向发展 多方面发展
学习方式 独立学习合作学习
学习状态 接受学习探究式学习
学习反应 被动反应 有计划的行动
学习内容 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批判思维和基于选择、决策
教学背景 孤立的人工背景 仿真、现实生活中的背景
教学媒体 单一媒体 多媒体
信息传递 单向传递 多向传递
三、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目前存在的基本问题:
1.初高中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所谓专题的形式。而这应建立在学生熟练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我们的众多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知识没有系统性,无法成为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因此,在进行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考虑学生通史知识的回忆和能力、方法的养成。这给教师增加了难度.。
2.新课程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
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理念有三:① 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知识应注重实用性。② 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主,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活动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好学生自主学习。③讲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课本的知识容量有限,很多现实有用的知识课本所及甚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教师必须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提供自学所需用资料的介绍。如此这样,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如何才能更好的去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呢?真是个题难。
3.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问题:
因为新课程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所以,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也很难把握。
4.课时的安排和教学的深度、难度问题。课时紧张,这是很普遍的问题.5.高考方案问题: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常说高考从高一抓起。课程的难度、讲解的深度以及上课的具体过程受高考方式的影响极大,但目前09年及09年以后的高考方案及其细节不明,如何把握?
四、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面对新课程的诸多问题,我们不能逃避,而应该积极应对,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来更好的推进新课程改革。
首先,正确认识新课程下三个角色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前提
1、新课程下的学生: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应以主动参与、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性进行学习。学生也是个独特的人,他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性,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实施新课程必须把学生当作有独立性的人看待,并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适应所教学生的情况、要求和认知的发展规律。
2、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也是新课程评价的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者,也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因此,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积极的去了解以往的上课与新课程要求对照有何不足,然后扬长避短,并按新课程、新理念充实自己、改变自己。
3、新课程下的课堂和教材:新课程下的课堂具有传递、交往、情感归属、社会适应和个性发展五大功能。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决不是唯一的场所。教材则是学生学习的素材之一,并不是全部。新课程有多种版本的教材,因此,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师只能是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
其次,备好课是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关键
通过本人的教学实践,对备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要认真钻研和把握历史课程标准,了解吃透这次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
2、找准每一节课的核心与重点;
3、注重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
4、落实与表述各项教学目标;
5、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结合。
强调备课时要做到五结合1.备课标与备教材相结合;
2.备课本与备材料相结合;
3.备课文与备活动相结合;
4.备知识与备认识相结合;
5.备教师与备学生相结合。
第三、新课程课堂教学方式的新探索
1.对传统讲授法的扬弃
不可否认,讲解作为一种古老的教学方式,在它沿用的历程中,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教学活动的发展和教学活动背景——社会的变化,逐渐显露出其不适合现代教学的弱势一面。但讲授法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将来都会长期存在于中学课堂教学之中,并依然会成为广大历史教师乐用和善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我认为对讲授法明智的态度与做法,不是抛弃,而是改变以前的满堂灌,并对之加以改造并使之趋向完善。
2.再现历史的情景或创设新情景的教学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试图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如音像器材、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电脑、多功能教室等来复原、营造历史场景,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历史。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历史图片、历史档案材料、历史电影的丰富,给开展这种教学方式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3.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模式”是指在一定问题情境的支持下,师生从背景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一种教学范型。这一模式的教学进程往往是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问题来进行,并且是以“问题”的驱动作为课堂教学动态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同时,课堂上的问题应当是有层次的,由浅入深、连续不断的,学生由“问题”学习始,终于更多的问题的形成和探究。
朱江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9)
摘要:从采用实例导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引导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四个方面讨论了3DMAX效果图制作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技法。
关键词:3DMAX8.0 实例导学 动手能力 自主学习考评
导言:
如今社会,无论是我们进行装修的房屋效果图,或是大街上看到的招帖、海报,还是房地产开发商为楼盘所做的建筑效果图宣传,大都需要运用到3DMAX8.0三维图像处理软件。它以友好的工作界面、强大的三维图像编辑处理功能、灵活的可扩充性已成为家装设计师、广告策划者、装潢设计者、网页制作者、创意摄影师等必备的工具。随着数码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能经常见到3DMAX8.0的身影。
3DMAX8.0效果图制作是一门面向教育技术学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它是环艺、装潢、室内空间设计制作等课程的先导课程,学生的学习兴趣极高。该门课程具有直观性强、命令繁多、灵活多变等特点。课虽好上,但是要想上好却不容易。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3DMAX8.0这门课程的教学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采用实例导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论语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使学生真正好学之,并达到乐学之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来说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实际情况是,学生刚开始接触3DMAX8.0这门课时,学习情绪都很高涨,但随着课程的进行,很大一部分学生会渐渐的失去兴趣,甚至觉得枯燥乏味。究其原因,就是一些教师完完全全地的按照教材的设置顺序来讲解。笔者接触了很多3DMAX8.0教程,发现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要么多半内容就是讲解界面面板操作,配上很少一些粗糙的实例;要么通篇都是实例详解。
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基本操作的讲解上,有的课堂甚至变成了微软产品说明书的培训班,繁琐的操作缺乏与有效实例结合,学生学到的操作不会灵活运用,逐渐就产生抵触情绪。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要想课程开展的比较顺利,第一堂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笔者在教学中总结出要摒弃课程的一开始就介绍窗口界面基本操作的做法,带领学生开展一堂图片欣赏课。这些图片涉及3DMAX8.0的各个应用领域,如环境艺术设计设计、商业展示设计、景区规划、家具制作、酒店餐饮空间设计、风牛马不相及的三维建模图像合成创意、三维卡通绘画、建筑效果图后期处理等一些典型应用实例。为了避免纯粹看热闹的效果,可以在欣赏的同时从构思、色彩搭配、创意等角度进行一些简明扼要的分析。通过欣赏这些实例使学生对3DMAX8.0的应用领域有个大致的了解,拓宽他们对3DMAX8.0功能的狭隘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也是宝贵的实例,而且更具有说服力,能进一步地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这些都为我们以后课程的开展铺设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每次课可利用两到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展示一些涉及本堂教学知识点的实例,比如在讲解综合应用图层和蒙版合成图像时,作为课堂讲授内容的热身阶段,可先将实例中应用到的素材图片和最终效果一并展示给学生,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也会比较饱满,态度比较认真,教学效果较好。
二、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3DMAX8.0课程教学活动一般是在机房进行,很多教师都引入了电子教室软件进行辅助教学。这样做的优点是每个学生都可以清楚的看到教师演示操作的过程和细节,但缺点是不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很多情况下仍旧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填鸭式教学,整堂课有一多半的时间仍然是学生坐在那里听教师讲解,没有多少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时间。特别是那些学生看书就能明白,动手就会的内容,对已经具备计算机基础的大学生来说,根本不能吸引他们,反而会使他们觉得教师是在照本宣科。学生迫切希望能亲自动手操作。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而是意识到自己是教学活动的主角,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则要帮助他们进入角色。“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要体现学生的主体角色,在课堂中宜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形成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3DMAX8.0课程中的操作和技能,学生需要到实践中去去应用才能更好地掌握,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师每堂课将要讲授的知识点和要训练的技能隐含在具体实例中,通过实例的讲解使学生熟悉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一些与本次课相关的任务,引导学生学习,将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把任务布置给学生之后,不要急于告诉学生如何去操作,而是要鼓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在必要时给予启发性的指导。由于3DMAX8.0的灵活性,解决途径通常有多种,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多种方案,在下课之前将大家的方法做一个总结,这样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得到启发,而且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这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达到学习目标,在这个学习活动中获得清晰的思路、方法,并掌握所要求的内容,将枯燥的操作命令通过生动直观的案例被学生内化吸收,达到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了动手能力。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会非常投入、全力以赴地完成与日常生活和个人兴趣密切相关的任务。
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若说课堂的任务驱动教学还只是模仿学习阶段,那么课下的自主学习就是创新的最佳时机。目前提倡终身学习,软件的更新速度也是日新月异,教师的讲授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也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知识基础,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系统、完整地掌握知识点,并能灵活运用。它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精神与积极思考的行为。
当今互联网是个丰富的网络资源平台,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目前博客是个异常火爆备受青睐的互动空间,很多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博客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将博客引入到教学中来。除此以外,我校还引入了网络教学课堂—天空教室,使其成为辅助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为师生搭建一个互动交流的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随时开展提问、讨论、交流等活动,克服了课堂中只能提问和指导一部分学生的局限,在网络中给每个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并使其在讨论中实现相互启发。除了由教师来解答问题以外,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分析解决,共同进步。在这里,教师转变为学习资料的提供者,将自己的教案,或者是搜集的一些经典的教程案例、学生的优秀作品都可以上传到教学空间里面。每个同学也可以将自己搜索的一些3DMAX8.0的网站和教程推荐给大家进行资源共享。同时教师应使学生明白在这个虚拟的学习环境里,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自由学习,教师在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督促,引导学生欣赏优秀作品,从构图思路、色彩搭配、想象力等方面借鉴经验,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效果。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大胆加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思考自己可以创作哪些作品,分析所学的知识如何在要创作的作品中进行运用,并通过实践反复检验和提高,逐步走向创新阶段。借助于网络平台非常适宜于开展作品设计大赛,师生共同讨论点评。教师对于学生作品中较好的要加以肯定和鼓励,甚至可以请其在课堂中给全
班同学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解,来调动大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不足的要进行诱导启发,教师切不可用先入为主的观点和已有的知识框架去轻易的否定学生的创意。通过一系列引导他们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策略的活动,使网络成为自主学习的主要认知工具和拓展课堂活动的基本平台。
四、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合理的考评机制不是为了让学生只将目光锁定在一个个的分数上面,而是要达到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效果,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创作的喜悦,树立学习的自信。3DMAX8.0的技能考核应贯穿于教学始终,成绩的考评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个部分。平时成绩主要采取课堂检查和评阅作业方式,课堂检查反映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情况,教师要做好随堂记录;作业的提交在每章结束之后进行,作业的内容涵盖了每章大部分的知识点,学生通过天空教室平台将作业提交给教师,教师将每章的优秀作业通过网络平台交流展示。期末的考核内容在考前两三周布置给学生,教师不限定作品的主题和内容,只对作品中要求运用的核心知识点提出要求,然后给学生留时间进行作品的构思和素材的搜集。为了避免学生投机取巧,实行拿来主义,在作品提交时要保留各个图层,并保存成MAX格式,还要提交一个设计文档,说明自己的构思创意和制作的主要步骤。教师将每个人提交的期末作品展示在教学网络平台上面,也起到一个相互监督的作用。这种考核方式与以前规定的统一素材统一最终效果的上机考试相比,学生学习态度比以前更积极,思路也更开阔,构思也很新颖,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创作愿望,使学生摆脱为考试而考试的心理,主动热情的参与到作品的设计中来。
五、结束语: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的各个环节中,合理地采用以上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我们组织的设计竞赛和期末考核中总能见到意想不到的优秀作品。我们的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学到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一些知识技能,最重要的是收获渴求知识的动力和勇于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晖,李莉.关于3DMAX8.0的教学[J].南昌高专学报,2004,1
[2]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张国荣.基于网络环境的“任务驱动法”在3DMAX8.0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8
[4]高宇.《3DMAX8.0》课程的教学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07,2
[5]樊秋红,张春英,李鹏.谈《3DMAX8.0图像处理》选修课的教学[J].现代企业教育,2007,2
从高中生写作现状来看,由于生活内容的相对单一,生活积累较为贫乏,使得模式化作文、套路式作文、应式化作文泛滥的现象,表现出千人一面、流于空洞、缺乏观点、思维僵化的特点,缺少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度思考和深刻认知。
对此,叶圣陶先生开的药方很简单,“写作基于阅读”[1],在建构主义看来,作者在建构自己的意义时,会直接或间接地使用其他作者的文本――实际上是参考他人的文本,当作者这样做的时候,阅读和写作的过程趋于统一。[2]故此,作为高中生学习实践生活中重要内容的阅读活动与阅读积累,应当成为写作经验的重要基石与借鉴。以读促写、双向驱动也成为提升高中生读写能力的重要手段。
从目前读写教学与读写课程开发的现状来看,并不能让人满意。“读写结合”这一关键词在“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共有600余条记录,其中大多为小学语文、大学英语和中学英语“读写结合”的研究,内容多涉及修辞层面的仿写。尽管“读写结合”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学习方式,但这一学习方式却极为单一,或是“专制、共性的阅读”[3],或是“听、抄、背的‘复习’式的写”[4],而且基本是指向仿写,读就是为了写一篇“状元文章”。甚至现在,一说起“读写结合”,许多人自然想到的也是“仿写”。新课标由于对“读的形态”的改造,从而使得读与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比如“读写结合”的各种“改写形式”[5]。但总体而言,“读写结合”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对高中“读写结合”的研究也很少,主要局限于以下几种形式:
1.停留于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分析、鉴赏和探究,割裂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缺少读写的系统对接,阅读课与写作课分道扬镳,无法承担为写作服务的功能。
2.阅读的功利性和任务性特点依然较为明显。由于高中语文的教学受应试影响总体有较为严重的理科化倾向,课外阅读在容量、频度、范围和质量上显得极为欠缺。对此,肖萍的观点是,学生阅读量的多少决定了其写作的宽度,学生阅读的质的区别决定了其写作的厚度。[6]如果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使学生阅读停留于浅表,学生将缺少素材的系统、有效积累和思想的萃取积淀,从而不能将阅读成果转化为写作能力。
3.写作教学本身重知识、轻能力;重形式化说理、轻深层次思维,也使得高中生的写作出现内容童稚化、思维低幼化、语言粗鄙化的现象。这和平时教学中轻视阅读迁移,为考而教的功利化做法有密切关系。
4.读写结合的尝试依然限于仿写。所谓仿写型读写训练,是指以训练语文基本功、培养初步读写能力为目标的读写训练,具体包括构思立意的指导、结构形式的模拟、语言修辞的借鉴、手法技巧的仿照,缺少深层次的读写迁移,作为读写课程进行开发则竟告阙如。
笔者曾经长期思考读写衔接两翼齐飞的系统策略,同时也在继续思考读写课程的研究、开发与领导。下面就将一些较为有益的尝试与同行共享:
1.?用摘抄、剪贴积累阅读材料,为写作提供丰富而丰厚的素材。
这个环节主要做几项工作:(1)推荐书目与自选书目结合。每学期的期初、暑假、寒假分三次由教育局层面、学校层面、班级层面给出三级推荐书目,供学生选择,制定自己一个学期的阅读计划,其中共读书目每学期一般不超过5本;(2)共性阅读与个性阅读结合,教师推荐阅读与自主阅读结合;(3)专题阅读与个性阅读结合。一般各校可以依据主题、人物、民俗、文化等不同专题,开设阅读课,进行推介,学生依据自己喜好和专长,自己选取专题进行深度阅读。
在师生共读、推荐阅读的基础上,我们更提倡个性化的阅读,提倡一校一品、一班一风、一生一格;也提倡校本化、班本化的阅读课程和阅读形式。
2.从三个基础层面重视阅读与写作的对接。
我们的做法是从摘抄、感悟、点评三个基础层面开展阅读与写作的对接。
在基础年级,尤其是初高中衔接的高一阶段,主要进行方法的指导、培训、熟化和习惯的培养。这一阶段以模仿性写作为主。刘永斋先生“读写结合”训练的三种类型,算是对“读写结合”研究较为深入的探讨,也有着某种程度的突破。“读写结合”训练的三种类型具体为仿写型、评论型、感触型(实际相当于读后感)训练。所谓仿写型读写训练,是指以训练语文基本功、培养初步读写能力为目标的读写训练,具体包括构思立意的指导、结构形式的模拟、语言修辞的借鉴、手法技巧的仿照;所谓评论型读写训练,是以提供综合认识能力、培养审美情趣为宗旨的评论型读写训练,具体包括思想评论和文学评论两类;感触型读写训练,是以培养健康感情、塑造高尚人格为导向的感触型读写训练,即抒写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受和联想。[7]南岩先生的“读写结合”的三条途径,实际就是将阅读引入写作,从事结构模仿、言语修辞模仿、读后感的写作训练。
3.重视文本的多角度、多侧面、重细节的立体化深度研究。
上文讲到,学生的阅读积累,既包括事实材料,也包括人物、文化、语言、观点、构思方面的内容。我们强调,要在读深读透一人、一事、一物、一俗等基础上,重视文本的多角度、多侧面、重细节的立体化深度研究,以便更好的做好写作迁移。以人物为例,如“杨绛”可以积累……再如“古镇文化”……在此基础上做好一材多用的研究。2015江苏高考“庄子的智慧”。
4.通过读写课程,强化教师和学生在读写课程中的领导力。
(1)通过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在课程中获得个性与创造发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为此,我们要求,每周学生对自己的阅读素材库做好分类、汇总,开展小组、班级、年级范围内的评价、交流活动;通过推介会、品读会、交流会、碰撞会,运用每周、每月的班级、学校读书简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流,比类以求备,借石以攻玉,让学生在阅读课中既能获得个性的张扬,又能得到创造力的发展。
(2)让教师在阅读课程中发挥指导作用。
每周的阅读课与写作课可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整合,教师在做好阅读推荐的同时,还应当做好两个工作,一是结合素材交流、审题、片段写作、作文构思,做好阅读成果运用的指导工作。可以提供一个话题,让学生运用自己积累的材料进行片段写作或整体构思,可以提供不同话题,让学生运用同一素材的不同侧面和角度进行写作训练,也可以提供共度、推荐材料,让学生结合特定话题进行审题、构思和篇章训练,使学生真正掌握手头材料的丰富意蕴,并做到活学活用。二是采取师生共读示范文本,以问题引领、多元解读、思考探求文本中蕴含的价值观念、人文精神、情感态度、哲理思辨。这一环节要避免填鸭式(即完全由老师宣讲)和放鸭式(即放任自流,让学生自由阅读,没有必要的规定、指导和点拨)两种错误。学生由于受阅读经验、知识面和能力所限,往往很难深度理解文本,走进作者心灵世界,因而对文本缺乏深层次的解读,不能发掘文本的重要内涵,得到写作启悟。有时学生的阅读情趣、品味也会由于年龄特点,会流于表面化和感性化。因此,教师不仅在文本的选择和阅读方法的指导上需要加以引领,更要从阅读的角度和文本的探究、思考方面做有效的指导,以期让学生读有所得、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有所写。
(3)阅读课程引导学生做好由读向写的有效迁移。
学习迁移理论认为迁移是“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简单来说,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影响。迁移不仅产生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同时也作用于情感、态度方面的学习。
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材料,丰富写作语言,掌握写作的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迁移。
知识技能方面的迁移可以从咀嚼字词,摹写句式入手。如词语的声、色、形、态,句子的长、短、整、散以及修辞的使用;还有表现手法的借鉴,如《麦天》。现代图式理论认为,学生大脑中既不缺少作文材料类的陈述性知识,也不缺少写一般作文的一般程序性知识(如怎样审题、立意,先写开头等),而是缺少关于这篇文章写完以后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知识,而这“什么样子”的知识就是图式。缺乏此图式,谋篇能力就弱,“图式”的激活建立在阅读之上,阅读质量直接决定了图式内容的丰富与否,也就影响作文成绩的好坏。
而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迁移则体现在: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分析阅读材料,体会文章中的深刻情感,进而使自身情感也得到一定的升华,当然也包括对作品意境的移植、思想的提炼与形式的借用。比如2015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庄子的智慧》,考生认为庄子的智慧,在于境界。在这一境界中他可以直接领会万物、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而非常快乐,能独守精神的月亮。认为庄子具有清洁精神而孤傲,能走向“道”,与自然相融,与万物合一,这显然离不开在阅读过程中对许多作品中思想的萃取。再如另一篇满分之作《农之月令》,则显然得汪曾祺《葡萄月令》的形式之美和神韵之逸。
当然,阅读向写作的迁移所借用的文本可以先从教材文本开始,也可以利用好试卷系统中的阅读文本,如《寒冷的味道》《跟着炊烟回家》《篱笆青青》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好文本,这方面,教师在前期一定要做好读写迁移的指导和引领工作,以便学生更好地在后期阅读中发挥个性化创造力。
写作是创造性活动,表现手法、艺术构思的借鉴,思想观点的撷取,意境的打造和移植已经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带上了自我创造、自我创新的鲜明色彩,古人所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其实讲的也是在积累和模仿基础上必然产生的创造活动。
作品中的雅词美句、精妙言论、动人情感、闪光哲思,不诵读不足以怡情养性,诵读亦可以帮助我们进入作品意境,把握文章神韵,体悟文本灵魂,激发艺术想象,产生心灵共鸣,收获审美体验。基于此,读写课程通过诵读文本,因声求气,静味涵咏,也可以陶冶性情,打造学生风格化的作品和人生。
以上是我前期读写课程开设的几点经验性做法,通过三年左右的尝试,对于区域性语文教学产生了较好的效果,2015、2016届高三在日常写作与语文高考中均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也存在几个问题,亟待解决:
1.如何进一步解决好几个不平衡现象?这几个不平衡表现在学生读写能力发展的个体不平衡、校际不平衡、教师间(班级间)不平衡。
2.如何处理好个性化阅读与应试(功利性)之间的关系?
3.高中生语文读写作为一门课程,如何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4.语文阅读的“度”的把握。
有鉴于此,提出以下设想:
1.高中读写课程要由课程管理迈向课程创新,进一步强化学校课程,探求阅读课程与校本文化建设融合的路径,打造学校阅读共同体,促进课程的重构、转化与创生。
2.让教师在读写课程的理解、创生中不断提升课程素养。要进一步明确教师即课程的理念,教师就是课程的开发者。在阅读课程的开设中应当充分给予教师专业自主权和课程决策权。
3.让学生成为阅读课程的积极建构者,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想、体验与文本的思想、语言、意境积极互动,化为一体。要继续鼓励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同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阅读方式与写作体验。让学生在写作中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想共鸣,从而提升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培育自己的生活情怀和责任意识,使学生的生命价值和思想价值得到发展与彰显。
参考文献: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全面建设和谐社会, 不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而且给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带来了良机。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 阐述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领会认识这一论断, 对于我们进一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是一场整体性的变革。它一方面促进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繁荣, 另一方面造成了一个起伏和失衡的社会环境。学生处在一种传统文化心理上的困惑与焦虑, 社会化过程中的选择与冲突交汇点上, 面对这些特殊情况, 如何改进政治课教学以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成为突出的问题, 也为政治课的教学改进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 国外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给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现代科学与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的引进, 促进了经济发展, 同时西方的社会制度, 思想意识, 价值观念, 生活方式等对人们的影响也随之加深。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开放以后, 一些腐朽的东西也跟着进来了, 中国的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丑恶现象, 如吸毒、嫖娼, 经济犯罪等。要注意抓取缔和打击, 决不能任其发展”。高校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 思想比较活跃, 但也容易受到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其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 使其健康的成长。
其次, 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给高校改进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在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 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 其他多种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并存的条件下, 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形态的主导地位, 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青少年。 (2) 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传统, 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 (3) 在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改善和提高的情况下, 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随着招生、分配以及经费制度的改革, 学校内部形成来源多层次, 多类别, 培养多途径, 多模式, 分配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新格局, 这一现实要求学校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拓宽思路, 改进工作方式, 适应变化和发展了的形势。 (4) 学生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受到影响, 出现实用学科热、打工热、择业进经济效益好的单位热等现象。如何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变化及特点, 对它们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这是摆在学校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总之, 形势的发展变化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怎样才能使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既符合社会需求, 又符合学生需求, 培养合格的人才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就专业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关系而言, 专业教育是使学生将来成为从事这种或那种职业的人, 专业教育是使学生成为各方面的人才所必不可少的。但是专业教育并不能取代马克思主义教育, 马克思主义教育是使学生成为我们社会所需要的人, 即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是专业教育所不能取代也不可能取代的。在社会主义国家里, 如果说, 专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那么, 马克思主义教育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因而在开展马克思主义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大教学模式改革的力度, 变“灌输式”为“启发式”,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按照教育理论, 教学这个矛盾体中, 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而以往的“灌输式”教学实际上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领导、同行检查、交流, 还是学生测评教师, 标准似乎只有一个。课上的好坏只是教师的事, 与学生无关, 可以说, 学生不是来上课, 而是听课。在课堂上,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教师讲什么, 学生听什么, 没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结果, 教师与学生都很疲惫, 长此以往, 更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 缺少活力。事实上, 现在的学生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很多, 他们缺少的是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应是一个畅所欲言的过程。在国外一些大学课堂上, 师生平等地围坐在一起, 教师更像一个召集人, 提出课程要求后, 师生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 气氛非常活跃。相比较来看, 后者更适合培养人才的需要。我们的任务不是灌输知识, 而是让学生把知识变为自己的能力, 符合社会的需要。前一种教学模式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思维的状态, 只是按要求办事, 不去创新, 成为所谓的“书呆子”。而后者则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进行了思维的锻炼。如果说体育锻炼能使一个人的身体更强壮, 思维锻炼则能使一个人思维更发达, 并形成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可使他们解决书本所不曾学到的知识和问题。思维越是发达的人越爱思考问题, 学习知识, 自然也就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由被动思维变为主动思维, 提高其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市场经济强调个体和个性, 它使每个人都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在拥有收获的同时, 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风险和责任。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和市场经济体制接轨的人才。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每个人都应该有更强的主人翁意识, 主动地去认识自己所在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以及它们的历史和未来, 把它们看作是时刻和自己息息相关的事物, 能够主动地发现存在的问题, 主动地提出合理化建议, 要有“让最优化的管理在这里实施”的责任心, 这就需要学生彻底改变以往的被动式的思维方式。在课堂上, 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交流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结合形势教育, 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的需要, 帮助学生形成多向型的思维方式, 启发他们的创造力, 形成主动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再次, 尊重教材, 不拘泥于教材, 在教学中切实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这是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主动思维能力的内在要求。在教材中, 我们看到的大多是理论上的东西, 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是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一个方面, 但脱离实际地学习, 很难把理论变成指导行动的指南。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其主旨在于使学生在联系实际理解原理的基础上, 更好地指导社会和生活实践,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 教师应带着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进入课堂, 提供联系实际、具有说服力的材料, 通过哲学课的联系实际, 达到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 深入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目的。启发学生交流他们的观点, 集思广益。当然, 畅通无阻的信息网络也给学生们提供了便利的获取新知识的机会。应该利用课堂这个场所, 发挥群体的作用, 让每位学生的可借鉴的信息、知识都变成群体的知识储备、信息储备。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 更好地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和主动思维方式的培养。
三教师要注意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帮助其树立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
马克思主义教育关系着学生成为什么人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教育是十分必要和十分重要的。因此, 我们必须对马克思主义教育予以高度的重视, 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 充分认识到从事马克思主义教育是十分崇高而庄严的事业。
教育者要首受教育。要胜任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这一崇高使命和承担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庄严责任, 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努力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 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对于一些人轻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错误认识和片面观点, 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有理有据地批评指正。人类社会是不断变化着和发展着的。作为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决不能是凝固不变的, 它必然通过不间断的更新和创新来增强自己的说服力和战斗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发展, 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 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列宁、毛泽东、邓小平, 同马克思、恩格斯的承继关系是非常清楚的, 但他们在研究现实问题的时候, 不是重复马克思、恩格斯对一些问题的具体结论, 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解决现实问题, 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的创新, 保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树常青。
关键词:民航新技术;讲座;教学
民航新技术讲座是我院民用航空系为系部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学时较短,笔者在此课程中承担了部分的教学任务。经过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几点教学经验,以期提高学生对民航的认知和学习兴趣。
一、内容安排
民航新技术讲座是大一新生的课程。在学生没有任何民航基础的情况下进行授课,对于上课内容要严格安排,切忌太高精尖,否则容易使学生因听不懂而放弃学习。考虑到以上因素,笔者对教学内容作了如下安排:根据笔者在此课程中承担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共分四次课进行。第一次课带领学生总览民航的各个工作种类——飞行员、空管、机务、空乘等各行业的工作内容,以此加强学生对民航的认知。第二次课介绍通用航空。目前我国在积极开放低空空域,发展通航企业,所以民航系的学生有必要对什么是通用航空,国外通航的发展,我国通用航空的发展现状、未来通航的发展形势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详细了解。介绍通航的各个类型,针对现在正在快速崛起的无人机行业,介绍无人机业发展的趋势、从业要求,技能准备等。第三次课介绍空中交通管理技术。因我院民用航空系没有空中交通管理专业,而考虑学生毕业后实际工作中对于此部分知识的需求,故在此门课中将空中交通管理技术作为一个主题进行详细讲解,包括空管的职能、空管的工作内容、空管设备等。第四次课介绍现今民航市场上流通的飞机种类。民航人有必要对民航的载运工具有详细的了解。
二、授课方式
民航新技术讲座一般是三个专业的学生同时授课,人数至少在100人以上,属于大班教学。因此,就要考虑教学效果问题。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吸收度,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授课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在几年的教学中总结出了以下效果尚佳的授课方式:
1.图片教学。大班、没有教材的教学忌讳教师讲解课件上出现大量文字,因此在制作教学课件时笔者尽量采用适合的图片来代替大量的文字描述。比如介绍不同空管席位负责飞机飞行的各阶段时,直接用图片给出飞机从起飞到降落的各飞行阶段,然后在图片中标注出不同阶段归属哪个空管部门管理。再比如介绍现今民航市场上流通较多的飞机时,可直接给出具有鲜明特征的各型号飞机的图片。
2.视频教学。第一次课介绍民航各行业的工作内容时采用视频教学最为适宜,也最为一目了然。一般学生对于课件上的图片和视频比文字理解得更好。再比如介绍通用航空时也可将通用航空的各种类型通过视频进行讲解,这样可以使学生对通用航空有更全面的认知。
3.引导性教学。我们经常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学生不知道所学为何用时也便没了学习动力。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笔者在授课过程中会逐渐渗透所讲内容的实用性,关于考研的、关于就业的或者关于今后生活的。例如对于通用航空的讲授,通用航空的发展必将意味着通航飞机数量的增加,这样就为我们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通航飞行员、通航飞机维修人员、无人机操纵人员等,让学生在学习中看到未来的希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4.互动式教学。为了使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也为了使学生自主学习民航知识,笔者要求学生课下搜集感兴趣的航空公司的基本信息,包括公司名字、飞机商标、机队组成等。考虑到学习与就业的结合可以要求学生搜集相关航空公司的招聘通知等,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了解就业的标准,从而不必在招聘时屡屡受挫。资料整理完毕后,学生会在课堂进行总结汇报,作为一个互动交流,扩展学生的基础民航知识。
三、考核方式
民航新技术讲座属于考核类型的课程,最后学生成绩的确定不是通过试卷考试。该课程学时短人数多,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给教师最后成绩的评定带来一定的不便。笔者与合作教师商定后最终通过学生搜集整理一篇教师指定主题的论文,结合平时课堂表现,最后确定学生成绩。考虑到平时成绩的确定有一定难度,教师会把成绩更多的比重放在论文的评阅中,包括论文写作的内容、格式规范、写作态度等。
民航新技术讲座对学生来说是民航系统的启蒙性课程,授课重点不在于细,而在于认知和扩展视野。通过扩展授课内容的范围,给学生的未来提供更多的可能,帮助热爱民航的学生合理定位并在民航业立足。
参考文献:
【关于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推荐阅读:
激光原理与技术教案09-15
关于演讲的几点建议与思考06-06
小议激光加工技术的课程设置论文05-28
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几点思考11-29
关于课堂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06-02
关于推行太谷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11-23
关于推动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07-13
激光原理考点总结06-12
关于提升群众安全感与满意度的几点思考01-07
关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几点思考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