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课堂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推荐8篇)

关于课堂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1

教育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一些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建立了新的教学模式,运用了不少新的教学方法,而成效并不显著。究其原因是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管理。课堂教学的管理是让课堂教学顺利实施,并取得最佳效益的保证。那么,我们该如何搞好课堂教学的管理呢?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认为我们的课堂管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1.师生关系要准确定位

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他们有选择学习方式、学习行为的权利和自由。教师则应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是学生的朋友。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一切合法的学习权利,对全体学生负责,并有义务为学生的发展构建起合理的发展基础。

2.要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形成意识

以人为本是整个课标的准则。人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再加上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生活阅历和经验,不同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标准,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堂学习环境也应有所差别,怎能采取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呢?再者说,如果我们的课堂都采用“命令式”“指令式”和“规定式”来要求学生,势必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光靠外力来强制是远远不行的!因此,我们只有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他们的差异,以人为本来培养“规范意识”,只有当那些有意义的“规范”进入人的意识领域后,才能真正地体现规范的价值和意义。

3.要创设合理环境,形成创新的氛围

新的课程标准认为,课堂不仅是师生获取知识的地方,更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对于我们广大教师而言的创造,也就是要敢于突破常规,去发现那些相对自己来讲从未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然而,要“创造”就需要有适合创新环境的氛围。我认为创新的课堂管理环境应具有以下特点:

3.1课堂环境的安全性。任何创新,无论从外界环境还是从心理环境来讲,都需要有一定的安全性。想创新难免会有失误甚至错误,如果我们没有建构出适合创新的安全环境氛围,不用说学生,几乎所有人在创新时都会有很多顾虑。举个简单的例子,学生学习时突然发现一个很好的问题,这个问题和其他学生的观点明显不同,甚至与教材上的阐述也有出入,但对该问题他却有独到的见解,这可能就是一种创新发现。

面对这种情况,学生会怎样处理呢?是放弃自已的问题人云亦云,还是把问题提出来让大家共同研究、分享?这就完全取决于学生所取的环境条件了;如果安全,学生会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反之他可能会选择放弃。如果选择了放弃,这样的课堂也就基本上没有了创新的痕迹;学生只是在课堂上按老师的备课进行表演,完全丧失了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3.2课堂环境的自由性。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种动态的课堂资源,都值得去开发、去钻研。正因为学生是动态的、是有思想的、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所以更要求我们的课堂绝不能束缚他们,像有些学校倡导的所谓“课堂规范表演”只能禁锢学生的思维,即使课堂上也有“交流”,也无疑是一种形式上的交流,或者说,只是为教师的某种需要而服务的。这样的课堂,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是极为不利的。这显然背弃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反之,如果我们的课堂能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把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他们,让他们真正的做时间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教师做他们的服务者、组织者、建议者、学习的参与者的话,学生自然就会扩大他们交流的范围,使自已与别人的差距降到最低,甚至为零。这是一种多么美丽的教育景观!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所期待的面向全体、共同发展、尊重差异的最有力的体现吗?

3.3课堂环境的信任性。也许有人担心:如果给了学生自由、安全的环境,他们不去认真学习那不就糟了吗?于是我们广大的教师不敢放开手脚去解放学生,把本来应该由学生来做的事情,最大范围地给包下来,进而代替他们去做了。于是学生减少了获取知识的经历,省去了许多必要的思考,获得的全是所谓的“知识精华”,而对于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却浑然不知或知之甚少。这样看来,确是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如此下去,一旦评价体制一变,考试命题方向一改,学生再想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时,才发现问题和知识之间的距离原来是那么远,关系是那么的复杂和陌生,理解是这么的困难。待到那时,再用认知时间的若干倍来重新感悟知识的来源和发展,这样一来,学生怎能不累,教师岂能不累呢?

所以我们教师首先应完全打消各种顾虑,充分地相信学生,给他们提供安全、自由、信任、尊重的认知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解放他们,放手让他们去发展,不要担心或害怕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问题是很正常的。如果没有问题那倒是不正常的。只要你能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任其自由发挥,而又及时引导,学生定会给你惊喜的表现!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抓重点,出发展”的内涵。

3.4课堂环境的情感性。教育的含义就是“爱”。这种“爱”不仅包括学生之间的“友爱”,也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还包括学生对教师的“敬爱”。课堂管理应全面体现情感的交融,关注学生的各种认知活动,给学生更广泛的心理支持,进而建构一个自由平等的、安全和谐的、宽容解放的、服务支持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与他人友好的相处、团结协作的精神,重视师生之间的心理交往度,找准心理情感的给合点,激发学生的“向师性”,实现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那么,无论是师生之间这是生生之间,都将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以信任换取信任,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关于课堂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2

高校课堂教学管理是高校教育功能的集中体现, 是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同时也是全面贯彻高等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环节。不同学者对课堂教学管理的内涵有着不同的见解。课堂教学管理的内涵就是要运用各种手段, 协调师生关系,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实现教学目标。

二、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管理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 政府管理部门还是各级学校, 在这一方面都比较重视, 但是到了大学, 对这方面的要求似乎降低了。此外,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 高校课堂表现出来一些不同于以往的形式。就像有些教师讲的那样, “课堂教学每况愈下, 学生不爱听, 教师也不爱讲, 上课对教师对学生来说都是受罪”。这种状况下, 高校课堂的主要表现有:

1、迟到。

学生进教室时雄赳赳、气昂昂, 和老师连招呼都不打, 满教室找他 (她) 认为“合适”的座位, 丝毫不会觉得难为情。

2、在课堂随意说话, 屡禁不止。

“教师上面讲, 学生下面讲”, 颇有唱对台戏的味道, 在被教师批评时甚至公然顶撞。

3、课堂气氛沉闷, 提问时学生大都无精打采, 要么一问三不知, 要么给个痛快话——以“不会”、“不知道”了事, 更有甚者表现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 好像不会回答问题还很理直气壮;一旦教师出现“跑题”, 学生马上精神百倍, 兴奋异常。

4、不听讲, 打瞌睡、看小说 (或杂志) 、赶做其他课程作业等。

5、玩手机。

现在的手机功能越来越强, 发短信息、QQ聊天、上网、听音乐, 很多课上都会出现由手机产生的“动静”。有的学生甚至在教师板书时用手机拍照。

6、在教师讲课过程中, 无故擅自离开教室, 有些甚至一去不回。

7、逃课, 甚至出现了“必修课选逃, 选修课必逃”的“潜规律”。

有些逃课学生在老师点完名后收到同学发来的类似“老师点名了”这样的信息, 点名一段时间之后奇迹般地在教室门口出现, 找种种理由变“逃课”为“迟到”。

8、学习动机不纯。为了取得学分, 有些学生在考试期间采用各种手段作弊, 交头接耳、夹带、传纸条, 试图“蒙混过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上述问题已经从个别现象发展为当前的普遍现象, 而一般院校比重点院校问题更严重。在这种局面之下, 教学质量从何而来?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已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原因分析

上述课堂教学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也不是某位教师、某个部门的问题, 仔细分析起来, 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1、教师因素

教师是课堂教学和课堂教学管理的决策者。教师的思想观念、素质高低是能否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管理的关键。

(1) 缺乏课堂教学管理意识。在精英教育阶段, 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比较高, 素质也较好, 任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知识。扩招后, 学生素质“一年不如一年”, 而有些任课教师虽然看到这种现象, 却没有建立管理学生的意识, 同时也缺乏管理学生的方法。在高校教师的职业活动中, 关于教学的研究并不受重视, “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 谁就是个傻瓜”的思想观念较严重, 这种风气和倾向不利于课堂教学管理的实施。

(2) 业务素质偏低。由于种种原因, 有些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并不是他最擅长的, 业务基础知识不扎实, 容易出现“照本宣科”现象, 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部分教师虽也认识到课堂教学秩序的混乱, 但由于主要原因出在自己身上, 因而底气不足, 不能做到“理直气壮”地管理学生, 教学效果自然不好。

(3) 驾驭课堂环境的能力有限。由于不是师范科班出身, 部分高校教师缺乏课堂教学管理理论知识和相应的管理经验, 导致出现课堂教学秩序混乱和课堂教学管理的松懈。具体表现为:

(1) 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教师工作责任心很强, 也很想把课堂教学管理好, 但往往不能恰当处理知识传授与课堂教学管理的关系, 造成师生情感对立, 势如水火, 一个要强管, 一个不服从。

(2) 吃别人嘴短, 拿别人手软。学生给任课教师打分制度的实施, 使得部分教师担心严格管理学生会导致学生给自己打低分, 影响到自己教学业绩的考核或教学评优, 从而降低对学生的要求。

(3) 任课教师的任务就是讲课。部分教师狭义地认为自己的职责是授课, 只要把知识讲清楚就算完成了任务, 忽略了“育人”方面的责任;有的教师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人了, 不用天天强调课堂纪律, 放松了对课堂教学的管理。

2、高校因素

(1) 扩招的负面影响。目前, 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扩招后学生素质的大幅度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 这是导致课堂秩序不好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 师生比例失调、教育资源短缺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

(2) 落后的高校教育观念。高校是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基地, 但许多高校却像企业一样, 培养出来的都是量产的“标准人才”。高校服务于社会的观念还没有和社会的需求完全接轨。

(3) 对课堂教学管理的忽视和误解。课堂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 课堂教学管理本应成为高校管理的重点, 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部分高校管理者看来, 课堂教学管理就是课堂教学, 二者并无差异, 其工作就是在课程统筹安排时确定有教师上课, 认为只要管到了教师就必然管到了课堂。对于教师来说, 按时上课, 维持上课一般秩序, 完成教学任务, 考出满意成绩, 也就实现了对课堂教学的管理。

(4) “旧”的影响。旧教材——部分任课教师为了备课方便, 无视学校关于征订教材的相关要求, 一直沿用以前的教材, 在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上没有“与时俱进”, 忽略了学生对前沿知识的渴求, 诸多“上世纪的实例”直接导致学生对教材、教师和课堂的逆反心理。旧授课方式——现在高校课堂的授课方式仍以教师讲授为主, 没有或者很少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总是担心如果让学生自由讨论, 会出现冷场、控制不住、内容讲不完等问题。

(5) 授课班级的规模越来越大, 影响课堂管理的质量。班级规模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 班级规模越大, 学生人数越多, 课堂管理的难度也就越大。在教学实践中, 班级规模会影响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另外, 班级规模也会影响学生的情感联系和人际交往。集体越大, 情感纽带的力量就越弱, 同学间相互交往、了解的机会就越少, 班集体的凝聚力就越不容易形成, 良好的集体风气和行为规范就越不容易树立, 这些无疑都会给课堂管理带来一定影响, 同时也给正常的教学活动带来一定影响。

3、社会因素

(1) 在当代大学生中, 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这些孩子一直在长辈的精心呵护下长大, 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容忍与谦让, 遇到问题固执己见;认为外界事物均应为自己服务, 奉行“拿来主义”;平时信心爆棚, 遇到挫折时心理准备不足, 马上转变为悲观失望。

(2) 长期以来, 中小学教育片面最求升学率, “以考高分为第一要务”, 导致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缩水, 降低了待人处事方面的教育和要求。此外, 大学生活大多远离父母, 出现了“父母管不到, 教师不深管”的真空地段, 中小学教育的缺失在高校课堂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3) 存在高校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学了能不能很快有用, 是不是可以就业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的脱节让学生很无奈, 由此导致学生学习心理浮躁, 甚至厌学。“学与不学一个样, 学好学坏一个样。”

四、解决对策

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必要手段, 而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 只有良好的课堂教学管理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针对高校课堂教学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笔者从高校的内部系统高度提出如下解决策略。

1、学校方面

(1) 抓好教育, 师德先行。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 用师德标兵宣讲、集体师德学习等方式, 提升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观念, 促使高校教师以培养“全面、合格人才”为己任, 兢兢业业, 恪尽职守。全校教师统一口径, 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避免出现“同在校园里, 处处不同天”的现象。

(2) 注重培养, 改善条件。加强高校教师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特别是对青年教师, 更要重视这方面的锻炼。通过技能培训、教学观摩、讲课比赛等方式,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 鼓励使用先进的教育技术。

(3) 完善制度, 奖惩分明。通过进一步完善学生给任课教师打分制度、学生座谈会和调研会制度、课堂教学管理的奖优罚劣制度, 为教师营造一个合适的教学氛围。

(4) 群策群力, 齐抓共管。要彻底改变授课教师与学生管理教师“零接触”的状况, 通过开展授课教师与学生管理教师的交流活动, 大家互相沟通, 协作完成课堂教学管理。充分发挥教师的管理职能, 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教师方面

(1) 自觉增强教师的历史责任感, 做一个负责任的教师。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高校教师必须牢固树立起教书育人的信念, 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行动起来, 将信念转化为动力。

(2) 提高业务素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是课堂教学管理的基础。崇拜是最大的学习动力。如果高校教师能把课讲得层次分明、绘声绘色, 一定能够让学生对老师刮目相看, 能够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而所讲授的内容也会被学生吸收、消化。

(3) 重视课堂教学管理。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场所, 无序的课堂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要把课堂教学管理当作自己分内的事, 把它提升到和传授知识同等重要的高度, 用优质的课堂教学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它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影响课堂环境,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谐的师生关系, 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 高校课堂教学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才能收到好的成效。我们广大教师要转变课堂管理理念, 培养具有实用能力的应用性人才。

摘要:课堂是教学的基本场所, 课堂中集结、交织着各种教学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相互间形成的各种关系。课堂管理的主要功能就是协调、控制、整合这些教学因素及其关系, 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 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文章在总结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的内涵和学生种种“不良表现”的基础上, 从教师、高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了造成该问题的原因, 进而提出了解决高校课堂教学管理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课堂教学,管理,原因分析,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马会梅.课堂教学管理的心理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9 (2) :175-177.

[2]戴翠萍.发挥任课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管理作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13) :20-54.

[3]孔兵兵, 赵永行.高校课堂教学管理探讨[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9 (3) :75-77.

[4]卢晓春.现代课堂教学管理初探[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07, 24 (1) :73-75.

[5]吉彦波.“第三世界”高校教师必须加强课堂教学的管理意识[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3 (2) :36-37.

关于课堂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3

一、坚持与时俱进,在教育思想观念上求更新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所在。教学管理工作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伴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实践,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更新的课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在教学管理上还存在思想观念上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意识;管理理念上存在着“人治意识”过重,法制观念不强;管理方法上存在着时紧时松、随意性、盲目性大、协调配合不够;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或“学生的主观作用”等问题。因此,教学管理工作要在更新思想观念上求突破。

一是确立教育创新的观念。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必须更新思想观念,它是研究探索教学管理特点和规律、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在教学实践中,各级领导和管理干部要随着军队院校教育思想、体制和办学模式的重大变革思考和筹划教学管理工作,不断开阔视野,调整视角,力求在教学管理理论、教学管理机制、教学管理方法、教学管理手段和教学管理人才建设方面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切实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二是确立管理创新的观念。在管理中坚持德法并举的原则,形成有形管理与无形自律相统一、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协调、管理者接受被管理者监督与被管理者参与管理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三是确立从严治教的观念。依法治校,从严治教是做好教学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本保障。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管理制度,要深入研究探索如何依法施教、依法施管、依法执纪、依法培养良好的教风、学风的方法和途径。克服凭主观意识抓教学,凭经验抓管理的习惯做法,树立依法管理本身就是按照规律办事、就是科学管理的观念。只有通过法规制度建设,

才能逐步培养严格的教风和学风,才能使教学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四是确立辩证思维的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育理论的引入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主体、控制对象、内外环境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学管理工作中涌现出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坚持依法从严治校与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相统一,正规的秩序与自由的学术探讨相统一,封闭式管理与开放式教学相统一,全面发展与培养学员的个性发展相统一。要从内在的、本质的统一中,辩证的思考谋划加强教学管理的思路、办法和措施,耍善于抓住有利于搞好教学管理,提高办学效益的积极因素,兴利除弊,因势利导,使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有效。

五是确立人才兴校的观念。人才是第一资源,办高水平院校,出高质量人才,关键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员队伍。一定要把教员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树立教员队伍建设是院校发展建设的根本大计的办学理念。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用好人才。

二、实施科学管理,在提高教学质量上见成效

军队院校教育和院校建设是一门科学,既有部队建设的一般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必须探索和确立同院校建设相适应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力戒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学管理工作,一方面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工作相适应;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具有他自己的规律性和相对的独立性。经过多年来军队院校教学管理的经验表明,教学管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动态性、周期性、规范性和适应性等特点,这些鲜明的特点时时处处体现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管理和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教学管理工作,必须依据其特点实施有效的科学的管理。管理的好,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工作的发展。

一是建立正规的教学秩序。在教学实践中要以部队条令、条例、《院校教学工作条例》、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建立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依法统一教学指导思想,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统一考核制度,科学实施各项教学活动,确保各项教学活动有条不紊、标准正规,使全体教学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避免教学管理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员、学员、管理者,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互相制约、不可分割的系统和整体。这就要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员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确立学员的主体地位,强化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谋划、决策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加强对学员的教育引导,使他们具备端正的学习态度,明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科学的学习方法,刻苦的钻研精神,培养学员自我获取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通过充分发挥三者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教学管理工作的目的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力地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是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无论是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过程,或是评价教学质量和健全规章制度,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其核心内容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体现管理的教育性,促进学员德、智、军、体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管理中要遵循教学规律,围绕教学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周密计划,严密组织,科学管理,最大限度的促使教、学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思想、知识、能力等诸方面向高层次转化,促进学员军政素质的全面发展,确保教学活动的正规有序。

四是加速现代化教学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教学的硬件和软件,逐步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要将以讲解教材、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转变为以增长经验、发展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要将传统的、严格遵守常规的“我讲你听”式转变为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

三、加强队伍建设,在塑造育人形象上下功夫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树立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并以此推动院校的全面建设。近年来,院校干部队伍建设的整体情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有的干部不注意加强学习,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不振,工作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缺乏应有的危机感、责任感和进取精神;有的全局观念、服务观念淡薄,想问题、办事情首先考虑个人利益;对教学管理调查研究不够、协调性差;个别管理干部责任心不强,能力素质和管理水平低,模范作用不好;有的青年教员缺乏条令条例意识,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师德、品德有待提高。因此,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强化各级领导依法治教、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意识,教员按纲施教、严谨求实的教风,干部依法管理、言传身教的形象,努力营

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良好氛围。

一是树立领导和机关服务育人的形象。各级党委、领导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持深入到教学第一线,调查研究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行政管理上,要严格按照《院校教育条例》抓落实,严密组织、科学管理、依法行政。在研究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问题上,应先听取专家咨询小组和群众的意见,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科学决策、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在教学组织和管理上,要密切协调、相互配合,避免政出多门,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在营院建设上,要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育人环境,充分发挥服务育人的功能。

二是树好教员教书育人的形象。教员是教学管理中的一只重要力量,教员的言谈举止对学员有着极强的示范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按纲施教、严谨治学,才能保证教学和人才质量的不断提高。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加强教员队伍建设,提高教员队伍素质。坚持用江主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教员的头脑,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修养,强化献身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为学员树立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榜样。严格按照《教学管理规定》、《教学大纲》等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办公秩序,规范言谈举止,为学员做好表率,形成从严治教的良好氛围。特别是中青年教员,要加强军事训练和政治理论学习,牢固树立条令意识、军人意识,强化职业道德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切实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对严密组织教学、教风严谨、授课质量高、自身形象好的教员,要大力宣传和表彰,发挥典型的引导作用。

三是树立管理干部管理育人的形象。管理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质量的培养。管理干部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育人观念,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榜样意识和创新意识,要熟悉教育理论、教学制度、教学要求、教学对象。加强政治理论和管理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教管能力。既要“想管”、“愿管”,更要“会管”、“善管”。在教学管理中,要坚持教管并举,疏堵结合,互相渗透,努力提高管理效果。在组织实施教学中,要严谨细致、求真务实、雷厉风行,发挥好桥梁作用。在日常管理中,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当好标杆、树好形象,切实发挥“一线带兵人”管理育人的作用。

四、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在调动教员积极性上求实效

教学管理的核心是做好人的工作。只有充分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体作用,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教学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充分调动教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是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是认真落实教员政策。从思想上、政治上、学习上、生活上关心教员。尊重和信任教员,牢固树立依靠教员办学的思想,充分发扬民主,创造条件让教员参与院校的管理、决策、发展,使教员树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增强责任感。大胆放手使用教员,选拔、培养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给予重任,让他们在教学、科研实践中增长才干,贡献聪明才智。鼓励教员不断更新知识,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热情关怀教员,积极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落实各种待遇。

二是正确引入竞争机制。在教员的任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打破教员任职终身制,打破分配问题上的大锅饭,消除论资排辈的观念。从而革除干不干一个样,千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弊端,形成一种心理压力,激发教员对自身水平和工作上的不满足感,调动教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是有效采取激励措施。有效的激励是调动教员个体和群体积极性的有力措施。在实施激励过程中,要注意贯彻鼓励为主的原则,对在教学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注意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运用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带头作用和榜样作用;注意贯彻效益原则,不能片面强调只讲贡献,不计报酬,要突出效益,给予物质奖励或奖金,注意贯彻管理原则,与评选先进、晋级晋职等挂钩,不能简单地搞平衡照顾。

四是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教员积极性的高低,不仅受其自身思想觉悟程度的制约,而且还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一个好的环境中,教员会精神振奋,心情舒畅,奋发向上。相反,则会使教员情绪低落,不能安心教学工作。因此,要积极改善院校教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保证创建一个团结和睦、奋发向上的集体。曰作者单位:装备指挥技术学院

关于课堂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4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育。这是一项长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学校教育是我国主要的教学形式,班级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对完成教育和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觉得要做好班级工作,就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班主任要尽快赢得学生的尊重与喜爱。

我根据低年级学生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年龄特点,在课余时间里尽量多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一起交谈、游戏、活动,使他们与我无拘无束地相处;在课堂上,我以新颖、活泼的教学风格,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中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和尊重;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尤其是奖惩方面,对好学生和后进生应使用同一个标准。通常好学生容易得到老师的偏爱,而后进生常令老师对他产生偏见,所以班主任处理班级事务时,一定要公允,要一碗水端平。如果处理有偏颇,则会助长好学生的坏习惯,压抑后进生的上进心。因为我对好学生和后进生的错误和缺点一视同仁,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形成了良好的班风。他们自然就对我敬而爱之,由此而产生一种“爱屋及乌”的效应。

其次,要以师爱来激励学生进步。

一个班级肯定既有好生,又有后进生,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成员——班主任,千万不能因为后进生学习不好或行为习惯不好而放弃对他们的培养与转化,这些后进生真的无药可救吗?或许班主任的冷眼相看,是把他们推向更为错误方向的助力。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了解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在班级管理中,我始终将自己“与人为善”的爱心和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后进生。在班集体,我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后进生能够感受到集体温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

怎样让后进生感受到班主任与大家的关心呢?

安排座位,我坚持好中差的搭配,要求好生帮助后进生;课堂提问时,我激励后进生踊跃发言,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教课中,减少后进生开小差、做小动作的机会;班级活动中,我不忘留给他们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对父母离异的学生,经常与他们交谈,解开他们思想中的困惑,把单亲家庭带给孩子的亲情缺失、心理障碍尽量化解。对于屡教不改的不良行为,我则寓爱于严,严中有爱。

与好生相比,后进生的自尊心更强。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到一些大人或同龄人的冷落、歧视和嘲笑,使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叛逆的心理,缺乏自信,对外界极易敏感,外表又套有一层硬壳,各个方面表现得满不在乎。其实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一颗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和信任的心。因此,一旦他们表现不好,我一定是做到心平气和,以诚相待,切忌当众批评、挖苦,或者变相体罚,否则必定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增加转化工作的难度。

教师的爱心还应表现在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掘和肯定上。为了做到防患于未然,我试着吸收后进生参与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让他们承担某一方面力所能及的工作让他们在管理中和完成某项活动的过程中克服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价值、树立自身形象的舞台。比如:班级的卫生保持工作很让班主任头疼,我采取的方法是:在班级的三个大组中,分别选取一位卫生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担任卫生组长,对他委以“重”任,负责监督提醒这个组里的每一位同学保持他位置周围的卫生,如果地面脏了,卫生组长督促他收拾干净。实践证明,这种委以任务的方法不但让班级卫生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也不失为转化后进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好就好在使后进生感受到自己不是一文不值,容易产生“老师相信我,我一定要好好表现”的想法。

后进生意志薄弱,自控力差,行为极易反复无常,所以做后进生的思想工作不要简单地认为通过一次谈心他们就能彻底改好。遇到后进生不良行为出现反复,班主任一定要耐心客观的分析不良行为反复出现的原因,要及时发现、及时抓住、及时引导,做到防微杜渐。

当然,这里所指的耐心教育并不是消极等待,而是要做有心人,为后进心的转化积极创造条件,古人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才也。”后进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比如学习差的,有可能他在体育方面很好,或在音乐、美术方面有特长,还有可能劳动能力很强,甚至力气大都是闪光点。班主任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掘其身上的潜能,充分肯定,千万不要吝惜“好话”,积极的评价能使学生的进取之火燃得更旺,使后进生

重新找回自我,获取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

曾听年长的教师说过,毕业后的学生往往是当时成绩差的或者表现不好的更有礼貌,毕业后仍会回母校探望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因为前者在学生时代属于“与众不同”者,在对他们的教育问题上,教师以爱心、耐心、诚心相待,以浓浓的师爱激励他们成长,老师的这份爱心永远藏于他们心中,他们理解了教师对他们的关心、教育和爱护而心存感激。

再次,选拔、培养能干的班干部

一个班的集体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班干部决定的。班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他们是“班主任的左右手。”所以唯有慎重地选拔和培养班干部队伍,班主任工作才能逐渐从繁重走向简单与轻松。那么,组成一支良好的班干部队伍就是一个最好的解决办法。

其一,要大力表扬班干部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班干部树立威信;

其二,在鼓励班干部大胆工作,指导他们工作方法的同时,更要严格要求班干部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

其三,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

四、实施自我管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整体的育人工程。把学生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构筑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因此,我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我管理体制,为学生设置多种岗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岗“施政”,提供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班主任工作)当然,班规的具体内容每学期都根据班级的实际和学校的要求,及时地作出适当的调整,使班规跟上适时变化,不断提高要求,引导学生的行为和品德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促使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调整而不断成长。

1、建立值日轮流制。

建立值日轮流制,班中的事由值日班长全权负责,常务班长协助工作。值日班长、卫生组长负责检查当天的卫生、纪律,督促每一位同学做好自己的份内事,记载班务杂志,检查班干部的工作情况。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管理能力,班组的自我管理得到了加强,班集体内部也日趋团结。

2、民主改选班干部。

为了使更多的学生有当班干部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相信“我能行”。同时也能时时督促班干部把事情做好。我采取班干部定期轮换制的方法。班干部从同学中间选举产生。由学生自我推荐作竞选演讲,再由学生民主选举,班主任优化组建班委会。这样既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又有利于班干部摆正个人和集体的位置,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班干部的职责是协助值日班长管理班级,负责文体、劳动、学纪律等各方面的工作,并记录工作情况。

3、事事落实到个人。

明确每位学生在班级中的位置和责任,使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为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就要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班级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担负一项具体的工作,人人都为集体作贡献,人人都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我在班级管理中建立起了一套“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的制度。它包括班干部管理制度、值日生管理制度和以好带差责任制度。比如,在我班制定的卫生值日表中,使打扫卫生的责任更加细化:扫地拖地、擦窗摆桌椅等等这些劳动细节都责任到个人,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怎么干,打扫起来又快又干净。在这种广泛的参与过程中,使学生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责任意识。

五、寓教于乐的主题班会

儿童心理学专家朱智贤说过:“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常与行为品德有关。”不从根本上去抓品德教育,就不能促使他们健康诚长。我班采取讲故事、表演、演讲等多种形式的班队会,以及有针对性的主题会来加强师生间的思想交流,在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学校的教育职能是毋庸置疑的,家庭的教育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除了寒暑假,平时的生活基本是学校和家庭两部分的衔接。经常与家长联系,尤其是借助于电电脑这些快捷的通讯工具,可以及时交换学生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支持班级工作,已成为我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教育手段。

关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5

摘要:班主任工作在很多老师的眼里是一项琐碎的工作,是一项机械而又重复的工作。因此,很多老师总觉得班主任工作单调乏味,难于取得突破性进展。其实不然,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应该讲究策略,以下是本人关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以尊重加快适应,以沟通促进和谐;培养班干,目标明确;管理目标要循序渐进;管理措施要富有人文关怀;发挥班队会的功能,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关键字:尊重 沟通 班干 信任 循序渐进 人文关怀 班队会

如果说学科的教学工作是给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领航,那么班主任工作则是在知识的海洋中给学生塑造高尚的灵魂。班主任工作在很多老师的眼里是一项琐碎的工作,是一项机械而又重复的工作。因此,很多老师总觉得班主任工作单调乏味,难于取得突破性进展。其实不然,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应该讲究策略,以下是本人关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以尊重加快适应,以沟通促进和谐

作为班主任,我们常常会接手新的班级。在新接手一个班时,很多班主任往往会想出各种办法对班级进行整顿,如:制定各种严厉的班规,以此控制学生,试图显示自己的威严,树立自己的威信。不可否认,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针对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来说,未必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时期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尚属于不稳定期,尽管具有可塑性,但叛逆心理已开始初步形成,加上还有对以前班主任管理办法的习惯和认同,如果处理得不好,势必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一些个性张扬的学生会与新班主任树敌,直接影响到班级管理的效果。

接手新班级,班主任应“蹲下来”学会适应学生,而不是单方面强迫学生适应自己。所以,在刚接手新班级时,我一般会延续上任班主任的一些管理方法,沿用以前的班干部,尊重学生的已养成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然后再慢慢渗透自己的管理和教育方法,使孩子有一个过渡期去适应新的班级管理方式。

记得我在接手一个新班级时,开学第一天,当我走进教室那一刻,看到的那一幕是我始料不及的:整个教室“热闹非凡”,在教室里追赶打闹的,在走廊外面闲逛的,还有坐在地上玩游戏的„„他们全然不把我这位新班主任放在眼里,看到这样的场面,我有点不敢相信,这和我之前所想象的反差太大了。我一时变得有些措手不及,直觉告诉我:这是一帮不好对付的小家伙。这时,我很想发脾气,但最终还是忍住了,我能理解学生开学前的散漫表现,或许这不是他们的本质,或许他们只是没来得及把心收回到课堂上„„我静静的看着他们“表演”,过了一会,他们似乎意识到了我的存在,才慢慢地静下来。此前,我从原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那里了解到这个班级学生的一些情况:个性及其张扬,学习氛围不浓,集体观念淡薄、自控能力差等。怎么办?如何扭转这种局面?是立刻整顿、扭转局面,还是让顺其自然、逐渐过渡?经过思考,我还是决定让其慢慢适应。在我看来,接受任何一个新事物,总有慢慢适应的过程。对于一个新班级,与其努力让全体学生顺应我,倒不如尊重他们,让我来慢慢接受吧。于是,我用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基本摸清了学生的情况。通过与家长对话,了解一些特别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平时一有闲暇,我就去和学生们“混”在一起,与他们一起玩游戏,一起聊天,加深对他们的了解;并在学生中收集一些建议和意见。这期间,我开始向学生提出一些我的新规定,期中过后,经过一段时间磨合,针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制定出了新的班级管理规则,从学习、纪律、安全、卫生、文明礼仪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规定。由于事先已经对学生进行了新班规的宣传,所以规定一出,已得到学生的默认并能顺利执行。

其实,尊重和理解是加快师生相互适应的基石,而沟通则是架起师生和谐共处的心灵之桥。所以,面对新班级,我们班主任应该在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让其合理过渡。

二、培养班干,目标明确

经常会听到一些班主任同行们抱怨:班干部管理不得力呀,班干部形同虚设呀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常有之。其实我们不妨反思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我想,问题主要在于班干部的培养这个节骨眼上。曾经有个朋友的孩子当选为副班长后问我:副班长是干什么的?我不禁愕然!是呀,连班干部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又如何谈班级管理呢?利用好班干部,充分发挥其作用,既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又有助于班级的管理。但是,如果班干部培养的目标不明确,会导致责任不清,执行无力,其负面影响会更大。所以,班主任应重视班干部的培养。那么,怎样培养班干部?应培养什么样的班干部?这就成了班主任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培养信任型、能力型和自信型的班干部。

(一)以信任激发班干的积极性

作为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很多时候是无法亲历亲为的。怎么办?这就靠班干部了。用好班干部,班主任工作就如鱼得水;用不好班干部,班干部形同虚设或起负面影响,则会加重班主任工作的负担。在这一点上,我绝对坚持。就拿我去年新接的班级来说吧。刚开始,我自认为学生都会以当班干部为荣,试图通过竞选演说的方式选举产生,这样选出来的班干部更容易开展工作,没想到我失败了。一些具有组织管理能力的学生都纷纷表示不想当班干部,这是我意想不到的,或许这是高年级学生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了解其原因,他们有的是担心这样会影响学习,有的是觉得班干部工作责任重,弄不好会得到老师批评,又会 2 得罪同学……为了能够用上一个好的班干部,我经过细心观察,并耐心做学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为班集体做贡献。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很信任我的班干部,放手让他们管理班级,让他们为班级管理出谋献策。我把班级常规管理的内容分项落实到他们身上,制定出各种管理检查登记的表格,赋予他们实质性的工作内容。这样,他们就不会感到迷茫,不会出现管理中责任不清的现象。

(二)以指导提高班干部管理能力

指导班干部工作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信任班干部并不等于完全放手,班干部毕竟只是班级管理中的执行者,并非完全的决策者。如何有效的提高班干部管理的能力,增强执行的力度,确保管理的效果?这需要班主任对班干部进行管理工作的方法指导。指导可以是预见性指导,也可以是即时性指导。预见性指导则需要考虑到班级的特点以及在管理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或暴露出的问题,教给班干部预防的措施和处理的方法;即时性指导则是针对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指导班干部解决的方法。如:平常发现班级管理中不到位的地方,班主任应提醒相关的班干部,并教给他一些方法,这样能提高管理的效益。

(三)以鼓励增强班干部的自信

班干部是为班集体服务的,他们的工作也是辛苦的。应该让班干部体会到“苦中有乐”,以苦为荣,以服务为荣。在课余时间,我经常和班干部一起聊天,从班级管理聊到学习生活,消除了他们工作上的疲劳。用好每周的班队课,及时小结反馈上周班级常规检查的情况,在全体学生面前,对班干部工作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能为他们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其目的是更有利于他们开展工作。期末结束时,通过学生评选,对表现优秀的班干部,给予表彰奖励,以此来激励他们工作的热情。

班干部的职责是贯彻班主任意图,协助班主任实施班级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管理的成败。其实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我们会听到一些埋怨的声音:我的班干部不得力呀等,其实者不能怪班干部。俗话说:天底下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所以,班干部的工作方法、工作热情、成绩,班主任应时刻加以指导和肯定。因此,班主任工作应不但要重视班干部的选用和培养,更应关注班干部工作的方法和情绪。

三、管理目标要循序渐进

在我看来,要管理好一个班级,不能光在口头上对学生进行各种忠告和教育引导,而是应将对学生的各种要求和要达到的目标书面化,使它成为班级管理实施的依据。因为学生的能力有限,目标制定不宜过高,否则会使学生望而生畏;由于学生的意志力缺乏持久性,所以目标实现的周期也不宜过长,这样会令学生感厌倦。因此,班级管理的目标应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班级管理的制度和规定中考虑要周全,要求要明确。此外,应根据学生实 3 际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学生制定出短期目标,并积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比如:班级卫生方面不够好,就利用一两周的时间开展“关注卫生”的专项整顿,每天走进教室,检查走廊、室内的卫生、看看是否有乱丢、乱涂、乱画等现象,这样的工作反复多次后,学生的卫生意识也就慢慢增强。分阶段进行专项整顿,其好处就在于化整为零,各个击破,这样容易看到效果和成绩,总比“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效果要好得多。

四、管理措施要富有人文关怀

法律法规是严肃的,惩罚是无情的,但是我认为班级规章制度应体现其人文性。我想:想尽办法惩罚学生的各种违规行为,倒不如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所以,我班的制度严中有松,重在鼓励,健全激励机制,开展“争得小红星,实现小愿望”活动。具体做法是:班干部在班级日常管理中,针对每个学生的各方面表现好坏,记红星表扬或记黑点警告,每周一及时公布得星情况,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期末累计小红星达到规定数量的同学,我就帮其实现一个小小的愿望。我规定:一个小黑点用五颗小红星抹除,让学生明白,自己犯了错误,要努力去弥补过错。这样富有人文关怀的措施大大激发了学生遵守班规的主动性,也促进了良好班风的形成。

上进之心,也是人皆有之的,只是有明显和不明显之分而已。孔子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应该正视学生的过错,允许学生有过错,更要给予学生改过的机会,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因此,管理的措施应偏重于激励,应体现人文性关怀。

五、发挥班队会的功能,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任何一个集体乃至社会,如果缺乏正确的舆论导向,那将会是一个不健康的集体和社会。班级也不例外,营造弄良好的舆论氛围,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将会使班级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那么,如何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呢?班队会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对学生中出现的好人好事,哪怕是一件小事,也不应该视而不见。在班队会上,让学生针对这样的好人好事以及所涉及到的价值取向进行表扬和引导,使学生的潜意识内形成一种正确导向。而针对一些不良的行为现象和风气,哪怕是一种苗头,也应该让学生进行批评和议论,在集体内造成一种声势,使学生对是非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利用班队会,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设计会议的主题,提供可舆论的话题,充分发挥班队会的舆论功能,做到好事有人说,坏事有人讲,逐渐营造班级监督舆论氛围,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及时有效地遏制住一些不良的行为和风气,大胆弘扬优良的班风,使班级体得到健康的发展。

关于精细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篇6

技术室

王蒙

论文摘要:本文从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入手,阐述了精细化管理对当前单位持续进步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生存的基本土壤是单位由上而下的文化、组织、制度保障,强调了精细化管理“以人为本”的本质,并着眼于“以人为本”这一根本要素探讨了如何实施更好实施精细化管理,及实施精细化管理所需要克服的困难。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 人本

正文:

我们一般在家里煮鸡蛋,无非找一口锅,放上水和鸡蛋,打开火,煮上几分钟,等自己觉得差不多了,关火取鸡蛋,放凉水里冰一下,就完成了。那么,如果采用精细化的方式,将怎样煮鸡蛋呢?

在日本的超市里,鸡蛋售出时都会附赠一份说明书,介绍的是怎样煮鸡蛋的步骤: 1.采用长宽高各4厘米的特制容器; 2.加水50毫升左右; 3.1分钟左右水开; 4.再过3分钟关火; 5.利用余热煮3分钟; 6.凉水浸泡3分钟。据说,这样煮出来的鸡蛋,不但生熟适度,并且能节约4/5的水和2/3的热能。

两种煮鸡蛋给人以截然不同的感觉,其迥异之处就是当前我们所熟知的一个词――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发源于日本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精细化则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

一、如何实施精细化管理及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1、实行精细化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是工作中唯一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主题因素,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确立基层人员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并围绕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组织一切管理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人员的能动性,全方位地去调动基层人员的积极性。使全体基层人员都以主人翁的态度关心单位,做好本职工作,从而使单位真正实现“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事事能做好”的局面。因此,实行精细化管理,就必须把以人为本的思想渗透到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把识人、用人放在管理工作的首位,进而形成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的良好氛围,达到管理精细的目标。

2、实行精细化管理的根本在制度。实行精细管理是一项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要由浅人深,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只有基础管理进行长期的细化,使其根植于管理创新之中,渗透到日常管理之中,融会于生产经营之中,才能营造出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制度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在实践中针对新情况、新要求不断完善、补充各项管理工作制度和工作标准,真正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才能形成一种具有强大动力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使基层人员在一种动态管理中不断完善自我,使单位在动态管理中不断得以创新,进而实现管理中的人本内涵,发挥精细化管理的作用。

3、实施精细化管理关键在领导。其实具体的来说,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精细化管理是一把手工程,它的发力点在于抓落实。领导是单位的核心组织者和指挥者,具有决策、组织、指挥、创新和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职能。实行精细化管理,需要领导者发挥组织职能,为单位的运行制订制度和规则,从而发挥“人”的作用。同时,领导者通过指挥协调各个部门的相互关系,调动各个群体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进而实现制定的各项目标、计划和设想。因此,实行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在领导。在于领导发挥核心的组织和指挥职能。

4、实行精细化管理的成败在考核。精细化管理所有的运作程序和流程都是建立在严密完整考核平台上的,这个平台由若干个具体目标组成,一旦其中一个缺项,就会产生多米诺效应。对于管理流程的每个环节都应该做到严密监督和控制,抓住考核这个核心,就会全盘皆活。通过严格的考核,才能做到软指标硬化,硬指标量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性的标准化,定量的数据化,从而保证精细化管理的目的性和有效性。成功在于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精细化管理是精在事前,细在过程,细节管理,精益求精。

二、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保障条件

1、文化保障。要建立精细化的单位文化。长期以来,单位管理如何精与细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一直在实施,但以往这样做,有些是自觉的以精细化管理理念为指导有意识地开展的,也有不少并非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而是从加强管理、使资源得到充分运用或者提高各项工作效率等角度出发,在这种出发点下针对管理的具体内容做到精查细找、精打细算的。

对于以往无意识的以精细化管理理念开展工作的情况,现在就要求重新以精细化管理理念审视以往的工作,将一切工作自觉纳入精细化管理视野。

达到这一要求,需要建立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基础,尤其要建立精细化的单位文化。精细化管理就是将精细化的思想和作风贯穿于单位各个工作环节。精细化管理最根本的一点在于人们思维模式的转变。推行精细化管理,就是要从思想源头培养人员追求精细化的文化氛围。通过单位文化建设,转变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使精细化成为单位全体成员的自觉行为。

2、组织保障。精细化管理是一项庞大的、持续不断的工程。为了扎实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成立专门的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推介机构,负责指导、推动、协调、督促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开展。

3、机制保障。这里的机制保障主要是建立推行精细化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开展精细化管理取得成效的做法和经验及时进行总结、交流、表彰、奖励,及时加以推广;对各岗位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的建议或办法,并进行相应的鼓励公示。

三、更好的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随着任务的高速推进,精细化成为单位发展的必经之路。粗放的管理模式让精细化措施的推行大打折扣,严重制约着竞争力的有效提升。目前单位的精细化的土壤并不成熟,粗放化和精细化的界线并不明显,要想达到良好的精细化管理效果,必须抓住精细化中的瓶颈,即“人”的因素。因此,如何更好的实施精细化管理,本文主要从一下几点进行思考:

1、人员自作主张和持怀疑态度的抵触行为:

在管理中,基层对上边布臵的事情往往并不“理解”,认为那样做对他们并没有什么用,有的人员甚至按照自己的理解行事。为此,让人员具备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常识,知道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基本方法及重要意义,大家形成统一的共识,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应该如何去做,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就可以减少自作主张或持怀疑态度的抵触行为。

2、管理者要重视“执行的过程”:

基层人员,工作内容往往是由基础性工作、临时性工作、阶段性工作、协助性工作等多种方式构成的复合体,事情又多又杂,为了完成任务,应付考核,只好眉毛胡子一把抓。“哪一样都抓、哪一样都抓不好”成为自然法则。所以管理者应站在基层“执行状态”的角度,正确考虑人员承受专业难度和强度的“极限”,合理地设定岗位职责和工作量。超过了这个极限,就算是机械,也难免要“抛锚”。

尽量不要超越“专业”极限:“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是精细化的特点。不熟悉的“异域之事”,未能经过培训的“意外事件”,只会使应变能力有限的基层感到困惑。勉为其难、影响效率和效果,宁可另设岗位,或深入培训,也不乱了阵脚,才能达到高质高量的理想效果。

工作量要适当:无论是人,还是设备、计算机等,都有一个正常工作的时限和节奏。如汽车每小时行驶不超过多少公里,创意人员需要多少小时才能产生一个好的创意,运动员每隔多久要中场休息等,都有一个极限的标准。一味地追求挑战极限,让人员疲惫作战,只会让精细化变成粗耕化。一会扯到东,一会又扯到西,也定会造成哪一方面都顾不好的结果。

3、执行不到位:

“赢在执行”是一个陈旧却新鲜的话题。说其陈旧,是因为这个道理似乎高、中、基层领导无人不晓;说其新鲜,是因为执行不力而造成任务失败的例子周而复始。也许正如某本书所说,中国人有不求精的习惯。所以,我们必须强化人员的意识,通过学习、考核等强制措施将以下几个要点在他们的脑海中打上烙印。

布臵不等于完成:人们往往有一个误区“只要方案好,其它问题就不用多考虑了”。试问,把一个好的方案放在抽屉里,它会自动生效吗?答案显然是,不能,它必须要借助于不折不扣的执行。一项工作,调研和规划仅仅是事先的准备,工作的正式展开是从布臵以后才开始的,工作的内容贯穿着执行始终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因实际的需要而长短不等,有的只需几分钟,有的却可长达数月乃至数年,所以,布臵仅仅是工作的第一步——预备。

布臵完成以后,执行者是否就能立刻弄清执行的意图、要点、方法、步骤、技巧等,这还需要一个过程,较为复杂的执行更需要示范、演练、指导等。真正到了执行的时候,会遇到什么障碍,该如何去解决等还是未知因素。复杂的环境中,任何事情并不可能处在一种理想的“真空世界”。

严格是保障:精细化是市场竞争的产物,“6西格马”管理的核心是挑战极限。形象地说,执行者就像电子游戏中的主角,除了要战胜对手、虫兽的攻击,还须跨越火山、沟壑等自然障碍,没有较强的执行力,执行的效果定会大打折扣,甚至根本就执行不下去。管理中,上纲上线是从情理的角度看问题,严格与否是从事理的角度看问题,只要有人开绿灯,就一定有人会效仿。这样的执行,从开始到结束,执行就会递减式地打折,最后,干脆就不执行了。所以,执行必须要严格,对于执行力不强的人员,可以通过培训、示范、演练、指导等方式进行提升,使其达标。

过程控制是关键:“下级应付上级检查、上级检查走马观花”的现象在人们的心中由来已久,有人甚至对考核、检查的字眼持怀疑和不理的态度。所以,在执行的过程中,到底是在认真执行,还是在走马观花,还是在应付了事,什么样的动机都有可能存在。过程的控制应该重点考虑如下几方面:第一,将执行者进行分组,缩短管理的宽度。第二,加强执行过程的跟踪。对执行过程进行抽查和指导,也可采取反复突击检查的行动。第三,加强执行的反馈。对执行过程必须如实地进行总结和汇报,对遇到的问题要求及时反馈。第四,立竿见影、赏罚分明的措施。执行优秀者,当场就奖,可以树立榜样,激励众人。执行不力者,当场就罚,可以引以为戒,防范未然。

四、结束语

关于课堂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7

一、新形势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要求

首先,必须以学生为本。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提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开始在学校内展开,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模式、教学制度、教学服务方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真正体现为学生服务,

其次,必须坚持创新性理念。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高职教育更多的重视学生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性,很多时候是一种被动的调试。随着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中一定要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发挥高职院校学生的创造潜能和积极性,不是去被动适应环境,而应该是去主动创造未来。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高职院校学生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再次,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必须坚持信息化理念。进入新时代,信息化浪潮日益深入,各行业都不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新技术领域开始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同时还应该具备全方位的素质。所以,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要从信息技术角度进行探索,发挥其在管理过程中的优势,提高教学管理的改革空间。

二、提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的策略分析

1. 不断创新高职院校教学理念

在当前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创新高职院校教学理念尤为重要。首先,优化教学思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任课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依托,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中活跃起来,以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为依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其次,因材施教。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是为提升学生步入社会的适应能力,老师应该做到具体学生具体对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析学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引导学生对自身内心世界进行发掘,实现个人学习水平的不断提升;再次,丰富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多层次的教学手段。同时,在学习好理论知识的同时,学生应该加大实践课的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真正把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起来,提高社会契合度。

2. 完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

首先,使“行政化”远离教学管理。从很多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看,“行政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管理的进一步优化和发展,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健康发展。基于此,学校相关领导一定要从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听取教师、学生的意见,确保形成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优化教学管理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高职院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实现高职院校的深入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奠定重要的基础;其次,健全教学质量监督体制。教学管理作为高职院校管理的中心环节和基本活动,在整个学校的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则是确保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关键,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质量监督的重要性,积极聘请校内外的专家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性提供重要的前提;再次,以人为本积极落实教学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层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在制定管理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因素,不断提高任课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实现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充分的准备。

3. 强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在提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的过程中,良好的管理队伍建设非常重要。所以说,在新时期的发展下一定要采取积极措施强化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首先,加大对学校相关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依托于学校的有利条件,采取集中短期培训方式,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对现有的院、系级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其次,强化教学管理人员的相互学习。在可能的条件下,相关部门适当组织院、系教学管理人员分期分批到校外参观、学习,与兄弟院校交流经验和体会,开扩视野,做到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优势互补,不断提升本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再次,加强教学管理研究。要高度重视教学管理研究的重要性,积极鼓励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开展教学管理的研究,及时对教学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并抓好教学管理研究成果的评奖工作,对获奖者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为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有序提升奠定重要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吴炜,龚谦,卢小萱,万健.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的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05).

[2]叶鉴铭.示范性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8).

[3]肖辉赞.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关于课堂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8

【关键词】小学教学;教育与管理;原因与建议

一、小学教育中进行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小学教育属于学生接受学校的教育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如果没有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引导,那么在其以后的求学生涯中,必将面临更大的困难,例如学生的个人素养难以得到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较为缺乏、不具有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甚至于创新思维的培育也将成为问题。由于种种后果,小学教育必须要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对自身的教学管理进行创新和改革。

二、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在教学管理中的缺陷

(一)对教师的培训还不够完善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矣。由此看来,在我国古代,老师能够解答学生们内心的疑惑,传授知识。而在当今社会,我国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还没有得到整体的、较为科学的教学管理方面的培训。这就为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设下阻碍。

(二)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并未深度了解

小学生处于人幼年阶段,各方面的发育都不成熟,尤其是心理发育。如果教师还是只在理论上进行知识教育,不加以心理引导,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在讲诗歌的时候,如果仅仅只是大致解释每一句的意思,这是对学生们的知识汲取没有任何帮助的,显得十分教条与古板,不利于顺应现代社会的学生全面发展的号召,更不利于学生们在教学课堂中心智的开发以及课堂兴趣的培养。

(三)教学管理观念过于传统

当代学校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仍是偏传统、充满教条色彩的教育方法和教学观念,按照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分数排名进行教学,不仅难以激起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不利于新课程的改革。所以,如果要改变这种毫无活力的教学氛围,首先就应破除传统的教学观念,活跃课堂气氛,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

(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没有相互结合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就表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亚于学校教育,但是当前我国的现状却是一味强调学校教育而忽视了家庭教育。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即使学校的知识传授的多么丰富,孩子在不良的家庭背景中仍然毫无用处。如果一个智商超群的神童成长在充满烟酒、麻将的家庭中,天赋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教育,即使后天学校倾注全部的师资力量于他一人身上也是无济于事的。目前在我国的学校中普遍有学生出了校门就不归学校管理的认识,这实际上是相当不正确的,学校也有义务提醒广大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结合,才能为孩子的成长带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如何增强小学教育的教学管理能力

(一)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一个优秀的教师教育出来的学生水平都不会太差,这就提醒我们要注重对教师自身素质的培训。为贯彻落实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新改革,我们应对已经招募的教师进行更为彻底的培训,在培训中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还应该注重对其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也才能够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二)破除教条性的传统教学观念及改变教学方式方法

要进行彻底的教育改革,就应回到改革的出发点进行深入的探究,讨论改革的目的、标准是什么,以什么样的新形式改。对此,给出的建议是:不要拘泥于学习成绩。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不应只是拘泥于一些偏形式、偏理论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孩子,深入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发现他们各自的天赋,并放大他们的这些优点,而不是紧抓他们的缺点来教育,并且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放权,锻炼学生们站在讲台上的勇气,而不是单纯的授课。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只是时间的问题,切合了当前对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营造积极活跃的教学环境

教学的设备以及教学的课堂氛围共同构成了教学环境。一方面,教师中的教学设备应该配备充足,小到一根粉笔,大到投影仪,都应在开学前进行检查,以不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为前提。试想一下,如果在教师授课到一半时,发现粉笔不足,那该怎么办?不仅打断了教学进程,而且使课堂纪律以及教师的心情都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教学质量的下滑也是必然的。而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渲染一种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这不仅对于教学有所益处,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学生们乐于学,教师能够轻松教,何乐而不为呢?

(四)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前面已经谈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校也有一定的责任对家长进行提醒,这里要说的是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学校将孩子的课堂表现反馈给家长,家长向教师述说学生的具体情况,达到相互了解的程度,不仅能让家长适时调整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还能够促进教师深度了解学生,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达到了双重教育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评价标准,虽然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出现教师的培训还不够完善、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并未深度了解、教学管理观念过于传统、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没有相互结合等的一系列的问题,但是改革仍在进行中,就目前来看,形势一片大好,只要正确掌握相应的对策,一定能够真正在小学教育中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平.小学教育的基础特征与启蒙作用分析[J].考试与评价,2014年05期

[2]崔桂华.浅谈小学教育[J].新课程学习(下),2014年08期

上一篇:卓有成效管理者读后感下一篇:感恩母亲的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