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精选9篇)
本文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针对分子生物学学科的特点.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阐述了改善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效果的几点措施.
作 者:李玉晖 朱清华 作者单位:李玉晖(合肥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安徽,合肥,230022)
朱清华(德州学院,生物系,山东,德州,253023)
关键词:教学效果,专业,学生
教学效果好是每个高校教师孜孜以求并不断努力的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呢?基于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努力。
一、敬业
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事业, 热爱自己的学生, 这样才能对工作始终如一, 满腔热忱, 无私奉献, 无暇他顾, 而不是患得患失, 忽冷忽热。就是说, 教师必须要有敬业精神, 要热爱自己的职业, 尊重自己的学生, 在全身心投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事业的崇高感和成熟的职业感。如此, 当面对莘莘学子会油然而生一分重重的责任感, 工作中做到一丝不苟。热爱与尊崇, 是做好工作的基础。
二、专业
作为一名教师, 必须要学养深厚, 对所授科目要了然于胸, 做到驾驭自如, 融汇贯通。在教师自身努力及各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支撑下, 应力求使课堂教学既赏心悦目, 又兼具润物无声之效, 使能够传达出真谛, 闪烁出美感;也才能使学生有不虚此听、耐人寻味甚至醍醐灌顶之感, 进而产生浓厚兴趣, 出现“无须扬鞭自奋蹄”的景象。如此, 也就应该可以说是不无成功之处了。这一方面要求教师有足够的专业基础知识, 同时也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和研究, 积极开展相关科研项目, 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 以期掌握前沿, 保持活跃的专业思想与兴趣, 并以此感染学生。同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有机地结合进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使教学科研相互促进。教师的专业素质, 体现在教师的言谈举止中, 在于专业的学习、研究、工作与长期积累。
三、方法
课堂教学必须讲究教学方法, 要注意表达方式的恰当合理, 做到思维严谨, 思路畅达, 对每次课的内容与形式要反复推敲, 精益求精。同时还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呼应, 了解学生的基础与状况, 重视学生提出的不太成熟的问题等, 以便在教学工作中能够有的放矢, 方法正确, 讲授起来更直观、生动、具体, 得到更多的积极回应, 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认真对待学生的反应, 也可以使我们体会教学相长的观念, 教师也会受到学生的求知热情与接触新知识时产生的最初感想的那种视角的感染和影响, 久而久之, 也可以防止教师的墨守成规、死板僵化给教学工作带来的不利。总之教师应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 时时想到学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主体, 更是教学工作中的主体。
四、加强个人品质与道德修养
高等学校教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 完成这种使命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 而且更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没有高尚道德的教师, 不可能倾心进行教学和科研, 不可能尽力为学生服务, 也就不可能成为学生效仿和学习的楷模。因此, 作为一名高等学校的教师, 必须在拥有高深学问的同时, 着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 具备良好的道德人格。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的人, 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投入教学, 也才会成为真正受学生欢迎的人。
参考文献
[1]孙武科, “概论”教学贯彻“四个一”模式思考[J], 现代交际—高教研究, 2010.10.
【关键词】中学历史 课堂教学
改变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是新课改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历史学科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新世纪新阶段,探讨历史课堂教学新模式,對提高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将“问题意识”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在当前应试教育环境中,历史课教师只重视对历史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前新课改和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应当有所改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中学历史课教师不应仅仅停留在传输教材知识上,他们应当创设自由、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回应问题,使课堂成为师生和谐互动的舞台。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课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历史歌曲和影像材料、展示历史图片等形式,让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强烈兴趣,激发他们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设置问题时,应当选择一些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然后与学生一道思考分析,而不是简单地教会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这里的“活”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氛围上,而且也包括学生质疑能力等方面。
二、将史学寓于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历史课教师要运用一些时事热点来对教材知识进行阐释,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授《三民主义》时,教师可结合当前我国广大民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对“三民主义”进行解释,让学生易于掌握该知识点。教师在讲授《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可要求学生咨询其爷爷奶奶或父母亲,了解他们年轻时的生活状况,再将其与自己当下的生活进行对比,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过去的生活方式有所了解,而且还能够让他们懂得当前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他们珍惜当下,教育他们为创造祖国美好每天而努力学习。
与此同时,历史课教师也可以将教材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一是将教材知识与语文知识联系起来,适时运用语文相关知识解读历史教材知识。例如在讲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时,教师可借助《范进中举》或《神童诗》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语词等来说明古人对科举的重视,加深学生对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认知。二是将教材知识与英语知识联系起来,适当地运用英语知识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讲授英国崛起历史时,在讲解英国议会制度和《权利法案》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Power”和“Right”两个英语单词来解释“权力”和“权利”的区别,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权利法案》的意义。三是将教材知识与地理、数学、政治等学科知识联系起来。例如教师在讲授《新中国的成立》时,如提到三大战役时,教师可通过对三大战役地点的详细分析,帮助学生记忆该知识;在讲授1929年“经济危机”时,教师可通过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不同点的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此次“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在讲授中国古代“青铜文化”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青铜”本来不是青色的,只是由于其出土后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产生铜锈后才变为青灰色,故称为“青铜”。将史学知识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不仅能使历史课堂教学趣味横生,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优秀人才。
三、将思想教育寓于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1988年11月公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就规定,在初中阶段,历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中国古代文化史教育时,既要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学术思想、伦理道德、教育、军事、对外交往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对人类历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又要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历史课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基本的教材知识外,还应向学生渗透德育知识的教育。例如在讲授《孙子兵法》时,教师既要阐明《孙子兵法》中的基本内容,同时又要进一步指出该兵书中所包含的奇正相生、虚实结合、冲虚备实的战略原则以及它在中国和国外的影响等。在讲述历史军事人物时,应饱含情感对他们的生平作出具体介绍,让历史军事人物的嘉言懿行感染学生。在讲授“西汉与匈奴的和战”时,不仅要讲清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建功立业的历史过程,而且还要介绍少年将领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公而忘私品德,让学生受其熏陶;在讲授“元朝统一全国”时,要重点讲述文天祥誓死抗元、坚贞不屈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高尚的民族气节;在讲述秦末农民起义、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农民起义、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隋唐末年农民起义及明朝农民战争等时,要揭示农民战争的原因及其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一点带面地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均很强的学科,是中职学校电器类和计算机类专业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把汇编语言知识、微机接口知识、通信技术知识等综合在一起,是电子专业最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是“电子类”高素质复合技能型人才所需全部电子类知识结构的载体,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现状:
1、教材编排与教学方法不合理。
2、学生基础知识薄弱
3、实验实训环境不尽如人意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中学 冯尚贵
浙江省环县楚门中学 章一英
浙江省天台县育青中学 胡学军
【摘要】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创新和改进教学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体育教学永远焕发生机与活力,实现体育教育的目标。文章结合中学体育教学实践,就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体育;教学效果;提高
体育教学是锻炼学生体质、磨练心理素质行之有效的手段,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体育教学可以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绪,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强健体魄,促进学生德智体共同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贯彻新课改教学理念,推进体育教学改革进程,实现健康体育教学的目标。
一、精心筛选课堂教学内容
体育课一般在户外进行,以运动为主,而且侧重于竞技类运动,这也是体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所以在新课标教学背景下,体育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时,应从多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和加工,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适应新课改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传统的体育教学已经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原有教材基础上进行筛选和整理,将教材中不利于学生身心发育的内容剔除,逐渐淡化“达标式”评价,适当降低练习难度。首先,要根据具体内容,对技术结构进行简化,改进纯竞技式的运动项目,在其中渗透与教学内容有关、且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比赛活动,并采用已经简化的运动规则,采用多样化活动方式,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其次,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特征,准确把握运动项目的核心,对其进行删改和精选,还可以适当增设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运动内容,如:舞蹈、武术、健美操等,或者根据当地的民间体育活动,灵活增设富有地域特色的运动项目。总之,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不要仅仅局限于竞技体育的课程设计模式,而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精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二、根据学生实际分组教学
学生自尊心强,都渴望超越自我,挑战新的.目标。因此,教师要把握学生这一性格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和练习难度,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挑战新的目标,循序渐进,逐渐超越自我,这样一来,既能在完成预期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身体素质,同时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学练活动中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练习耐久跑的时候,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式让大家一起练习,不但达不到预期的学练目标,还会让成绩较差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高低进行分组练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一起,成绩较差的学生为一组,这样一来就避免再出现以前你追我赶的现象,让从未体验过成功感觉的同学感受一次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学生的信心逐渐增强,掌握了耐久跑的技巧和方法。另外,成功的体验也能让学生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此外,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练的积极性。体育教育的成功与否要看学生能否自发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换言之,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练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的位置,强制学生参与不喜欢的教育学练,久而久之,会让学生丧失体育学练的积极性。因此,在学练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对学练项目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保护学生学练的积极性,这样一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快乐,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排球时,教师可以按照学生基础的高低分成初学组、基础组、精英组,初学组的学生由教师亲手指导教学,基础组由组长带领学生学练,精英组则让学生自食其力,按照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技术项目,提高排球技术水平。这样分组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自主学练的积极性。
三、拓宽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
新课改特别强调体育教学新的指导思想为“健康第一”。每一个学生个体都具备自身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创造条件。
1.由学生自己编排热身活动。热身活动的效果如何对整堂体育课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都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热身活动,这样的方法目的性和组织性比较强,可以达到充分活动、成功热身的效果。但长此以往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也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清楚热身的目的以及在时间、安全和动作方面的要求,热身的具体组织方式和内容可以由学生自主设计,分组实施。教师也要融入到学生的热身活动中,与学生一起运动并及时给予指导,在学生自己编排的热身运动中体现他们的主体作用。
2.由学生自己制作练习器械。体育教学主要通过身体练习的手段进行,为了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制作辅助教具。这样既能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又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比如,在教学投掷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对投掷动作的体会自制“沙包”、“纸球”、“纸飞机”、“响炮”等,在接力跑中指导学生利用废旧报纸制作“接力棒”,再如,用硬纸板自制飞碟、用空矿泉水瓶做哑铃……
3.由学生自己编制游戏活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游戏是学生最喜爱、不可或缺的形式之一,并且效果明显。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爱的游戏活动,一个游戏会因为游戏规则的差异有很多种玩法,如:网鱼、丢沙包、负重搬运等。可以先由教师提出基本的练习要求,然后由学生发挥想象力,积极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和认真实践。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掌握游戏方法和动作技能,又能实现锻炼身体的教学目的。
4.让学生自创练习方法。体育教师也并非精通各种体育项目,在一些项目上学生要比教师强。例如,在增强下肢力量的跳绳练习中,跳绳的方法种类繁多:正向跳、反向跳、体前交叉跳、双人面向跳、多人集体跳,甚至有俯卧撑跳……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一些基本的练习方法,然后鼓励学生自我创新。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教师要给予体育教学充分的重视,正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改变陈旧的传统教学观念,从教学现状和学生心理接受能力出发,强健学生体魄,磨练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之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发挥体育教学的学科功能,强化学生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顺国。浅谈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3)。
[2]崔兵。中学体育教学中个性发展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6,(21)。
[3]陈晓忠。浅析中学体育教学中个性的发展[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10)。
江主席曾经指出,看一个班子好不好,首要的一条是看团结不团结。实践证明,班子团结是班子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开展工作的基础。所以,团结问题是摆在每一名班子面前的现实而紧迫的课题。这里,我结合自己工作的实践,就增强班子团结意识,提高集体领导能力谈几点体会。
一、搞好班子团结,要有同舟共济“一条船”的崇高信念。
一个班子的组成,作为每个班子成员来讲具有不可造反性。组织上把每个同志安排到一起,就好比大家都上了一条船。这条船就是党的事业。大家同舟共济就可以乘风破浪,部队建设事业就能蓬勃发展;反之,船就可能搁浅,事业就可能遭受挫折。因此,要从维护党的事业的高度,看待维护班子团结。许多党委班子成员,刚到一起时,大家都有搞好团结的愿望,但大家在一起共事久了,有的同志遇到问题就不象当初那样容忍谦让,有了矛盾也不象过去那样主动及时地去解决。因此,搞好团结就要不断强化团结的意识,做到三个珍惜:一是要珍惜党的事业。应该把党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党工作,团结才有坚实的事业基础。二是要珍惜集体荣誉。党委是一个领导集体,这个集体的荣誉不是一个人所为,而是凝结着每个党委成员的智慧和心血。任何时候都要维护党委、集体的荣誉,维护班子的团结,只有这样才能最终维护自己。三要珍惜战友情谊。革命友情既是班子团结的结晶,又是班子团结的纽带。团结和友谊是互为因果的。班子成员能够在一起反搭班共事,是一种缘分,机会难得,就那么几年时间,应该珍惜。做到搭一任班子,交一生朋友。所以,大家在思想上要相互帮助,工作上要相互支持,生活上要相互关心,齐心协力地划好这条船。
二、搞好班子团结,要有五湖四海一条心的博大胸怀。我们单位的干部来自同国各地,班子成员也来自各个不同单位,经历各不相同,地域分布较广。这种五湖四海的鲜明物色,带来的好处是能够形成较好的人才组合,使班子显得更有活力,发挥大家各自不同的优势,推动单位的全面建设。但也容易产生一些问题,比如,由于历史的原因有的干部喜欢搭圈圈,搞一些老乡关系、故旧关系,互相关照、提携,久而久之,个别的可能深化成庸俗关系学。加之每个党委成员所处的位置,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自身原因的不同,也有可能在认识问题和自理问题上出现分歧。工作中出现矛盾是正常的,关键是看如何对待和处理。搞好班子团结,要有博大的胸怀。既要坚持原则,又要讲究方法,同志之间要以诚相见,多看别人的长处,有短当面说,背后不说短。这既是班子团结的成功经验,也是搞好班子团结和重要基础。
三、搞好班子团结,要有齐心协力一股绳的工作姿态。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搞好班子团结的根本原则。要做到军政主官向党委负责,副职和部门领导向主这负责。大家都自觉地围绕党委的意图、决心,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做好工作。
江泽民同志说:“领导集体成员在工作中要互相尊重、互相谦让、互相帮助、互相补充,这样才能增强团结,增强战斗力。“党委班子的集体领导作用发挥如何,取决于班子能否形成合力,各部门能否齐抓共管。这种协作必须建立在部队建设的整体利益上,坚决服从命令,执行上级批示,听招呼,守纪律,互相补台,互相支持。坚决反对那些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只顾局部、不顾全局的小团体利益。每个同志都要把自己分管的工作放在部队全面建设这个大目标之中。因此,搞好班子团结要做到互相支持不争权,互相配合不拆台,互相信任不猜疑,互相谅解不积怨,真正形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抓好部队建设。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有机化学》是高等学校化学类相关专业四大基础课程之一,主要阐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反应和机理[1]。该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理论性强、内容丰富、知识点零碎繁多,而且,各个章节既具有一定的关联度,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主次不分、重点难点内容无法理解、面对题目无从下手等问题。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建立起有机化学的理论框架,启发引导学生去钻研问题和发现规律, 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为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在教学内容、手段与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与创新,切实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探索学生易于接受的新型教学方法。作者结合多年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的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1 突出重点难点,注重归纳总结
有机化学作为我校化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一直以来,都面临着学生人数众多、信息量大、课时相对较少的问题。如何在规定的学时内按质按量完成本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是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把握好主次,强调基本概念的同时突出重点难点,使学生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例如,在绪论部分,除了讲述应有内容外,有两点应该作为重点特别提出,需要学生明确。第一,应重点为学生构建有机化学学习的知识框架,即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明确有机化合物主要是按官能团的不同来进行分类的,这就使得学生在了解这个框架后,会对本门课程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为接下来各章节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要强调化学键的断裂方式和种类,使学生明确,有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而且,在讲解过程中,要特别说明箭头的画法,即电子的转移,这是将来学生学习和理解反应机理的基础。
此外,还应注意及时归纳总结,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点通过特定的规律串联起来,引导学生从规律中掌握所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知识逻辑关系,增强记忆力,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根据亲电试剂的不同可以将该加成反应分为几类,而且,对于不对称的烯烃来说,加成时又有马氏规律和反马氏规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混淆,记不清哪个反应要遵循马氏规律,容易产生厌学的问题。因此,作为任课教师,我们需要及时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在这里只要让学生掌握加成的反应机理即可,不需死记硬背,上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我们可以把这些亲电加成反应都看作是经历碳正离子中间体的过程,学生根据碳正离子中间体的稳定性就能判断出加成产物,无需去记马氏规律,而且,该方法对于更复杂的反应也有效,比如溴化氢与三氟丙烯的加成反应是反马氏加成,通过上述方法很容易解释,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加轻松了。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门课程的关键。针对有机化学课程理论性强、比较抽象的特点,我们将身边的化学物质、生活中的化学以及有机化学学科近几年取得的重大进展,特别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使学生了解了有机化学和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以及学科前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热情和欲望听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 在讲授含氮化合物时,我们将前两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提出来,学生就想知道三聚氰胺的真实面目,画出它的结构式之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法商贩要选择三聚氰胺添加在牛奶中,而不选其它化合物。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提出自己的想法,经过与老师的讨论,他们很容易就理解了该类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又如,在讲授立体化学这一章时,我们以故事和图片的形式向学生讲述了发生在20 世纪60 年代的“反应停”事件,告诉学生导致“反应停”灾难产生的真正原因是沙利度胺(Thalidomide,反应停)这种药物的手性。“沙利度胺”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手性中心,具有两种互为镜像的R 和S 异构体,其中R构型的结构有中枢镇静作用,另一种对映体S构型化合物则有强烈的致畸性,而当时无数妇女服用的是消旋体药物,虽然减轻了妊娠反应,但随后全球有近万例畸形胎儿出生,导致婴儿畸形的罪魁祸首是S构型的异构体,“反应停”事件成为药学史上的沉痛教训。以此让学生充分认识手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手性分子立体结构的微小差异往往导致其在生理活性上产生截然不同的作用,对于手性药物,一个异构体可能是有效的,而另一个异构体可能是无效甚至是有害的。此外,在讲到烯烃的硼氢化反应以及卤代烃与金属的反应时,我们就会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给学生介绍相应的诺贝尔奖成果及应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多媒体与板书互补,增强学生理解力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广泛应用和普及,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的主要模式, 为高等院校提供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培养方式[2]。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有机化学的教学中,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解决了传统教学中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例如,在讲授立体化学这一章节时,利用板书很难展示分子的三维立体空间结构,任课教师讲起来非常吃力,而且学生也不容易理解。这时,就要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在课件中配以生动形象的动画设计,图文并茂地解释产生分子手性的原因以及如何判断绝对构型,这样既节省了授课时间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再如,对于有机波谱这一章,为了让学生容易理解,我们需要大量的谱图作示例,这时多媒体教学就显示出它的优势了,利用多媒体技术既可以模拟先进的分析仪器和分析过程,又可以准确快速地显示谱图,便于有针对性地讲解解谱规律。对于核磁共振的各向异性效应,用动画的形式来表示屏蔽区和去屏蔽区的环电流,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轻松地掌握不同质子的化学位移差别。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3]。根据我们的经验,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 就会事与愿违,对教学效果起到反作用。因此, 必须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 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提升教学质量[4]。比如,在讲授有机反应机理时,我们发现将反应机理画在PPT上给学生讲解,节奏快,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 缺乏思维的过程,虽然当时明白了,但课后让学生自己写却写不出,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将电子的转移方向即箭头画反,更不用说推测新反应的机理了。发现这个问题后,我们改变了授课方式,对于重要的反应机理,我们用板书在黑板上给大家写一遍,要求学生跟着一起写,书写过程中有不理解的随时提出,这样学生对机理的理解更充分了,从而加深了对反应的认识,使得学习效果有了明显提升。
4 开展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培养创新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善于与学生交流,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采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著名的教育学家蒂斯多慧指出:“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5]。所以,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的经验表明,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比如,在讲一个难度比较大的合成示例时,对于关键的合成中间体我们采用启发式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然后采用随机分组的办法让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给出可能的逆合成路线,每个小组再派个代表写出分析的思路和结论, 而且还要归纳出讨论及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不同的学生在进行讨论的时候就是知识灵感的不同碰撞,就会得到不同的合成策略,有助于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对知识点的掌握。最后,任课教师把所有的思路、结果和讨论方式进行评比和归纳总结, 评出即简洁又可行的合成路线以激励学生。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训练了他们的交流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5 结 语
以上提出的几点体会仅仅是作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供大家商讨,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改善教学效果均有一定作用。当然提高大学有机化学教学质量任重而道远,作者会尽其所能地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为提高有机化学教学效果、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宏纹.有机化学(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胡逢恺,李长江.多媒体应用于有机化学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黄山学院学报,2004,6(6):74-76.
[3]李正义,孙小强.浅谈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广州化工,2010,38(12):289-290.
[4]张新波,张斌,张雅娟,等.多媒体技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广东化工,2010,37(6):142-143.
关键词:概念教学;概念图;高效
生物学概念不仅是生物学科的基础,而且是生物学领域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单位。正确的生物概念,既是知识的组成部分,又可为进一步学习新概念及其他知识奠定基础。概念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生物学教学的基础和核心,而概念图又是概念教学的工具。概念图的运用是進一步训练学生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创建高效生物课堂的方法。本地区目前使用北师大版初中生物教材,如何高效进行生物学概念教学及概念图应用,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概念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础和核心
1.认识概念才能应用好概念教学
从科学认识过程可划分为实体概念(细胞核、染色体、基因等)、关系概念(光合、呼吸等)、过程概念(进化、发育、分化、消化等)。
从单元知识教学可划分为核心概念、一般概念。
概念有内涵与外延:内涵是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指内涵所适应的范围和条件。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总和。
2.概念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概念教学中要注意提问的目的
苏格拉底对学生发问,不在于考查对方知道了什么,而是通过巧妙的问题,引发对方内心的冲突,“迫使”对方反复思考自己的回答,发现自己回答中的破绽,最终接近合理的解释。
(2)概念教学中要注意情境设置
情境设置,可以将理性的教学内容以感性的方式直观反映出来;可使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熟悉、生动的形象;可使学生置身于可知可感的环境中观察、体验、感受。
案例:①讲生态系统概念时,设计了大量动物世界的画面,让学生观察各种生物间的关系。②讲微生物发酵时,用多媒体将半个厨房展现出来,创设生活情境。总之,情境设置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增强了生物课堂概念教学的实效性。
(3)概念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好阅读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教材的特点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多元化、多层次;情感性。我在概念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指导学生阅读:①指导学生读懂教材的目录,由字体颜色找主题,找知识点,明确大小关系,生成相应概念;②指导学生读懂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会应用概念;③指导学生读懂概念中重要的字、词、句,不断强化学生对概念中“关键词”的理解和掌握。总之,阅读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前提,做好这一步,为提高概念教学效果打好了基础。
二、概念教学的工具——概念图
1.认识概念图
概念图利用节点代替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将不同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通过连接词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显示,其包括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级结构四个基本要素。概念图能整合新旧知识,建立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从而在整体上把握知识,有效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情况,构建高效课堂。
2.发挥概念图在概念教学中的作用
(1)概念图用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进行教学的必要环节,它设计的对象可以是一门课程、一个教学单元,还可以是一堂课。我充分利用这些手头上的资源,对概念图进行取舍、再加工、整合,来归纳、整理教学思路,将头脑中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进行最佳的教学设计,做到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能成为主动参与者,真正提高了概念教学的效率。
(2)概念图用于合作学习工具
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概念图作为合作学习工具,支持学习者与他人共享学习成果,建立学习共同体。我把学生分成生物兴趣小组,每组有一名负责人(组长)。课堂上每人根据学习内容绘制概念图,这些概念图是学习的成果,反映了学生对某些问题的思路和观点。
(3)概念图用于评价
概念图作为评价工具,实现了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一方面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构图过程,了解学习的进展,及时进行诊断,改进教学;另一方面,在进行总结性评价时,教师可以适当采用绘制或补充概念图的形式进行,它可以让教师清楚地看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不同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能够给教师一个客观的图景,使教师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完善自己的概念结构。
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质量,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概念图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概念,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很适合生物学的概念教学,有利于构建高效生物课堂。
参考文献:
齐伟.概念图、思维导图导论[J].教育技术导刊,2005(5).
习近平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保证。这次大会在总结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理论上的一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确立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都是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深刻认识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至关重要。胡锦涛同志多次对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精辟论述,对我们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今天,我主要围绕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从五个方面谈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体会和认识,同大家一起研究讨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
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总体上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这个重要论断,从时间和空间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科学界定,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提供了根本依据。
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理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科学命题,最早是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10月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来的。他明确指出,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之所以还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从根本上说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对他们理论中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列宁也指出,马克思的理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论述告诉我们,他们的学说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之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
础上,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在革命胜利后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我国经验和研究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政治上,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道路”,用党的十七大报告的概括说,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理论体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的理论成果。“旗帜”,则体现了“道路”和“理论体系”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高举这面旗帜,既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又要在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就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高高飘扬。党的十七大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重要理论结晶。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全面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受住国内外政治**和经济风险等种种严峻考验,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说一脉相承,一是它们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在理论渊源上一脉相承;二是它们都坚持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在理论主题上一脉相承;三是它们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理论品质上一脉相承;四是它们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为立论基础,在理论基点上一脉相承;五是它们都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理论目标上一脉相承。说与时俱进,是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总结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鲜经验,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上都作出了各自的独特贡献。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理论。在这个理论体系指引下,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近30年来,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指导下的创新实践,既体现了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又必然会对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进步事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到21世纪中叶,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探索和回答三大基本问题展开,深化和丰富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个理论体系,内容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涵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等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三大基本问题,这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对这三大基本问题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创新程度、丰富程度和深刻程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探索和回答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从实践到理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造,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
《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年来,社会主义无论在理论上、实践上都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但也发生了严重曲折。在我国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既在独立自主的实践中创造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也在失误和挫折中汲取了深刻教训。在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如何科学总结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回答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邓小平理论紧紧抓住这个基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从时代特征和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从我们党的立党宗旨和治国目标,从我国面临的国际挑战和机遇,全面、系统、深刻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布局、战略重点等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
系列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广大人民的新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继续进行探索,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到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到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到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从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到正确应对和驾驭经济全球化、促进共同发展等等,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的世界大势和我国的发展变化,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出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思想,用新的思想观点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个基本问题上所形成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和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和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执政以后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如何认识、把握和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是生死攸关、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好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的问题,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围绕这个目标,邓小平同志对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新思想。江泽民同志深刻分析世纪之交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把握党的历史方位,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以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围绕这个目标,江泽民同志对在长期执政、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新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21世纪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围绕这个目标,党中央对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新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贯穿的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创新理论观点,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更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巨大政治压力和经济压力,面对着解放和发展社会
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繁重任务,解决好发展问题尤为紧迫。邓小平理论高度关注发展问题,明确提出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之一,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意义,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还科学谋划我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问题同党的性质、党的执政理念联系起来,明确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出“五个统筹”,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重大问题进行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和取得的丰硕理论成果,深化和丰富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使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总之,新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的过程,就是在整体上不断深化和丰富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把握和运用水平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以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这个重要论断,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搞改革开放没有丢老祖宗,老祖宗不能丢。马克思列宁主义告诉我们,科学社会主义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必须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必须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必须以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必须坚持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机制,等等。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当今中国社会的现实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脉相承的,这个“脉”,就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不从书本、概念和抽象的原则出发,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比如: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思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强调这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经的特定阶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提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指出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没有出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强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思想,强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提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思想,强调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强调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思想,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强调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方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提出社会主义和平发展思想,强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理论;提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思想,强调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等等。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这个“进”,主要就体现在提出了以上这样一大批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对毛泽东同志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重要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特别是根据我国国情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创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这些实践成果,都为我们党在新时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从理论渊源上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它们在立场、观点、方法等基本方面的共同点。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体系,既包括毛泽东同志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正确思想,也包括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毛泽东同志针对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产生的弊端,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努力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956年4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民主革命时期,我们走过一段弯路,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以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和同年党的八大制定反映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以及1957年毛泽东同志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报告等为标志,我们党开始了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并有了一个良好开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思想成果。但是,后来发生的严重失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严重错误,使得一些正确的方针政策没有得到贯彻落实。毛泽东同志带领我们党在艰辛探索中形成的重要思想成果,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阐明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所从事的事业与毛泽东同志的关系。他指出:“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既继承了毛泽东同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留给我们的重要思想成果,又以改革开放新的实践为基础发展了这些重要思想成果。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他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同志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重要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胡锦涛同志这些论断,从根本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的内在联系说清楚、讲明白了。
概括起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既生动而具体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生动而具体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再一次有力地证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仍然是共产党人正确认识、把握和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锐利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不断发展进步,最根本的就在于它既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既继承了前人,又创新了内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责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集中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我们党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探索真理、把握规律的结果。党的十七大要求全党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我体会,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这个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握好以下几点是很有必要的。
(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发展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好实践。这是因为:从精神实质上看,科学发展观所突出强调的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以及统筹兼顾的系统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就是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发展规律、运用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理论结构上看,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以丰富的思想内涵、严密的内在逻辑,构建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体系。从实践要求上看,科
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的最新认识。因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就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我们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创新驱动、坚持城乡统筹、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坚持内外协调、坚持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要牢固确立以人为本意识、全面发展意识、协调发展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就要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要毫不含糊地去改,切实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努力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我们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也是贯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灵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吸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拓展,对建设、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新认识、新实践,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前提为先导的。正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能不断创新、在排除各种错误倾向干扰的同时又能汲取各种失误的教训,不断解决新课题、实现新突破、开拓新境界,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丰富和发展。
目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阶段。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抓住机遇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应对挑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更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我们要充分认识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发展进程中,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创新领导方法,更加自觉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各级领导干部要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表率,在深化对世情、国情、党情的科学认识中解放思想,在认清目标、明确任务中解放思想,在对比先进、查找差距中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真抓实干,在转变观念中破解难题,在更新思路中转变发展方式,真正把解放思想体现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到解决问题上。坚持解放思想,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在党内特别是干部队伍中大力营造有利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倡导和支持党员、干部开动脑筋去思考,放开手脚去探索,使大家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对勇于改革创新的干部,做得对的要热情支持,做得不够的要积极引导,做得不对的要及时帮助他们纠正,以保护和调动广大干部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党的十七大以来,一些地方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要继续深入扎实地进行下去,以思想大解放和观念大转变推进经济社会大发展。全党同志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会越来越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越来越兴旺。
(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是贯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一条主线,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提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开辟、拓展并越走越宽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丰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越举越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就是这样内在地、有机地、不可分离地紧紧联系在一起。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的十七大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这“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辛探索得来的,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牢牢记取、坚持运用,并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加以丰富和发展。目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们在前进中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新矛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还面临着攻坚克难的繁重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这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
(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在当代中国,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指出,当前我国发展呈现的阶段性特征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我们要始终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坚持从基本国情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既积极进取、增强工作的紧迫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住机遇、促进发展,又充分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防止和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做法,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踏踏实实地艰苦奋斗。
党的基本路线是在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制定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这些精辟论述,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在党和人民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讲得很透彻、很深刻、很到位。我们要牢牢把握经济建设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展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定不移地按照“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是我们党经受风险考验、实现执政兴国使命的最可靠保证,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要求。
(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要靠我们党带领人民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靠我们党带领人民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靠我们党用自身的先进性来引领、用过硬的执政本领来推进。因此,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既是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所在。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创新型的国家才能实现繁荣富强,只有创新型的民族才能兴旺发达,只有创新型的政党才能永葆先进性。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党既要敢于和善于在自己领导的伟大事业中不断改革创新,又要敢于和善于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改革创新的思想作风、改革创新的工作方法全面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教育和督促领导干部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充分发挥各个年龄段干部的作用。要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切实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改革党内选举制度,以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为目标扩大基层党组织直接选举范围,加强党委的民主集中制建设。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的监督,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以培养和吸引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整体推进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激情。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组织设置创新、领导班子建设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党员教育管理创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通过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五、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和研究,进一步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丰富和发展,同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第一位的任务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
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干部学习培训工作,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增强贯彻落实这一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毫不动摇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要大力弘扬
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学习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提高理论素质、党性修养、实际能力,更好地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对于推进理论武装工作、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统一全党思想具有重大意义。这项工作将先进行试点,然后全面推开。
各级领导干部既是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织者、参加者,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实践者,抓好领导干部就能对广大党员起示范作用,就能带动一片。因此,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重点是抓好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学习。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学深一些、学透一些,作学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表率。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要把这一理论体系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将修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意见,推动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化、规范化。
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创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理论空间十分广阔,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开放性,将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种鲜明的特点,正是这个理论体系充满生机与活力、具有巨大真理力量的根本之所在。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创新也必须不断推进。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善于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以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思想理论界对党的十七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科学概念和科学命题反响热烈,对这个理论体系的研究踊跃、积极,召开了一系列专题研讨会,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理论文章,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现在重要的是,要再接再厉,乘势而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不断引向深入,特别是要在一些基本问题和重大问题上深化研究。比如:如何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的研究;如何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思想渊源和历史条件的研究;如何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特别是毛泽东思想关系的研究;如何深化科学发展观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思想新贡献的研究;如何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的研究;如何深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研究;如何深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制和机制的研究;如何深化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观和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等等。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是一篇大文章。大文章就需要组织精兵强将来做。中央对这项研究很重视,中央宣传部已经把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任务,作为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选题方向,向全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各省区市研究中心等布置了一批重点研究课题,正在组织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
【提高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推荐阅读:
提高中职PLC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11-06
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07-18
提高班级凝聚力的几点体会09-25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措施09-17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07-19
提高差生学习成绩的几点做法11-08
对提高领导艺术的几点思考06-20
提高税务稽查管理水平的几点思考10-30
提高班级有效性管理的几点思考06-22
关于提高平安创建三率的几点思考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