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通用10篇)
余塅乡中小学教务处 李进刚
在全国课改风生水起的今天,我县部分学校已经开始融入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中,而我校至今还未跳出传统教学的思维怪圈,新课改的氛围尚未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可以说“如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我校教师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面对我校的教育教学现状,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的新课程改革刻不容缓。现根据修水县教研室《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修水县中小学“30+15”课堂教学模式指导意见》,我就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一点拙见,仅供参考。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向正在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充分自由发展每个学生个性这样一个课题。根据我校情况,在“自主学习,发展个性”上,较普遍地存在着“教师要我学,我不得不学”,学生的学习处于消极被动的接受状态;在教学方法上,不是一问到底,就是一讲到底;对学生的要求,是“一锅熟”、“一刀切”,“齐步走”,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2、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教学效益不高,“差生”面得不到有效控制,出现“堂内不足,堂外补”,加重师生负担的状况。教师心态是:全校学生生源质量差,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3、我校多数班级班额小,适应现代化的小班教学的特点。教师能面向全体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改革有利于进一步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我校青年教师较多,特别是近年来特岗教师逐年增加,这些教师刚从师范院校毕业,他们迫切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业务素质,可是他们苦于没有人传、帮、带,个人缺乏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只能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不仅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更有利于促进全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改时间管理:课堂师生时间分配为“30+15”或“25+20”。
2、改自习辅导时间模式:早自习(教师指导学生自习)、午自习(教师下班辅导)、晚自习(自习时间不提倡教师讲授新课)。
3、改备课模式:针对如今教案抄袭成风的现象,建议教师改抄教案为编导学案,导学案既当老师教案,又当学生学案。用一年的时间编好后,只要教材不改版,来年经过复备仍可以用,这样既可以减少重复照抄的负担,又可以节省备课时间,有利于教师提高备课效率。
4、改上课模式:“自主学习(预习导学)---交流展示(交流导学)----释疑点拨(释疑导学)----当堂训练(训练导测)”学案导学四环节
5、改作业方式:当堂训练、当堂过关(堂堂清);每周一测(周周清)。减少练习本等过多的课外作业,给学生减负——学生只做练习册(语文、英语另加听写、作文);给老师减负——老师只改练习册,练习册全批全改。注重基础知识训练,如《芝麻开花作业本》可作为课堂作业完成,努力做到85%以上的人达80分,25%以上的人达90分;如《一课一练》或《优化设计》作为课外作业完成,尽可能做到80%以上的人基础题过关,提倡教师减少基础题不必要的重复训练(建议自主准备当堂过关训练题),减少难题、偏题、怪题的训练。
6、改考试方式:减少过多的单元测试,每单元考试一次,提倡每月一小结(提倡教师自主命题)。减少重复考试,提高考试效率和检测效果。
7、改辅导方式:个别辅导、基础过关、分层训练,整体提高(“抓两头,带中间”即一手抓尖子生和学困生,一手抓中等学生的数量和质量)。
8、改教研模式:成立教研组,选定教研组长,教研组长按主任工作量的一半计算报酬。各教研组每周一次教研活动,每月进行一次教学常规检查,每学期一次说课比赛。
9、建立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小组负责课堂教学过程的监控,由教务处牵头,教研组长担任中心小组成员,每天的随堂检查性听课并写出反馈意见。
10、启动教师“青蓝工程”,建立并推行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制度。帮扶新教师成长。
11、小考变一年备考为六年备考,中考变一年备考为三年备考。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并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认真的教学,保证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不给下一个年级的教学留下茬口和隐患,不让不合格的学生进入高年级;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处处要为下一年级的诸学科教师着想,每一章、每一节都要保证学生全面掌握,做到“学懂、学透、消化”,不留“生米”和“夹生饭”给下一个年级,为下一个年级教师的教创造有利的条件,为学生的迁移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德育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必修课。德育管理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的办学方向与育人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我校领导对德育工作非常重视,在教学管理、教师培训及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我校根据教育部要求,开设德育课程:在中职各专业一年级开设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在二年级开设哲学基础知识和法律基础知识,在高职各专业开设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医学心理学等课程。然而,我校德育课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德育课教学往往远离实际,成为抽象的纯理论学科教育。如重明理轻导行;重灌输,轻感悟;重接受,轻体验;重书本,轻生活。教师讲得累,学生厌烦。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应与时俱进,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通过开设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构建职业指导体系和以服务为主导的就业服务体系,对中职生讲授关于职业和中职生个性发展特点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以提高中职生的职业选择和决策能力。
近年来,对高等学校职业指导的理论研究成果逐渐成为我国理论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而对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开展有针对性职业指导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我校根据实际情况与学生特点,对德育课进行了改革。2006年率先在护理专业开设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创造性地确定德育内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我校生源状况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和社会办学力量的兴起,中等职业学校面临许多困难,其中生源质量下降等问题不容忽视。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且学生大多学习成绩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规划职业生涯时多数学生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调查显示,只有少数毕业生能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个性特点、个人特长选择职业,大部分学生从职校选择到专业选择,基本上是由父母安排,有的甚至是被父母强迫来的。加之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存在认识误区,认为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导致学生自暴自弃,觉得前途无望。因此,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不仅对学生的个人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来源。
2 培养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措施
2.1 编写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
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课程建设是核心。自2006年6月起,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我们借鉴国内外职业生涯规划的成熟理论及其他职业学校的经验,结合我校就业工作的实际和要求,建设护理专业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体系,编写了校本教材《职业指导》。从2007年6月开始,由学校领导牵头,集中来自省内其他兄弟学校的专家,吸取校本教材使用和教学中积累的经验,编写并出版了省编教材《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规划》,逐步开发出一套适合教学需要并尽可能与专业要求接轨的课程教学指导方案与教学模式。
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内容:一是针对新生在第一学期开设的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内容的职业指导课,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使其结合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规划个人职业生涯。二是针对即将实习的学生在第四学期开设以“如何成功求职”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指导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掌握求职技巧,了解创业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2 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
据了解,有些学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教学手段和方式比较单一,仅仅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实效性较差。由于缺少联系实际和个性化指导,案例分析不充分,学生参与性不强,教学效果不显著。从2008年起,我校在护理、助产等专业采用以多媒体为主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的使用,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于一体,具有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课程建设中,我们制作的系统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录像、人格与职业选择匹配测试系统及建立的案例库、习题库、问题实时解答系统等丰富的网络资源,既有利于任课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良好的人机对话界面,自由地进行备课以及添加、更新资料,又有利于学生研究型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也进行了改革,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教育思想和医学教育的重大变革,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由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能力为主。针对本学科涉及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采用教师讲解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课程建设中,我们把吸引学生参与制订教学计划、满足学生自我需求作为主攻方向,启发和诱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特别是将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新的教学资料引入教学活动中,尽可能辅以做游戏、角色扮演和开展辩论会等活动,增强师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让学生分别站在社会、学校等角度对职业教育发表看法,组织以“顺境与逆境哪个更有利于个人成长”为题的辩论赛。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潜能,又给予学生充分展示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我们在课程改革中还采用理论讲解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如在教学中即时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用这些知识分析成功人士案例、毕业生求职案例,并将案例教学细分为分析性案例、模拟性案例、调研性案例等。把每阶段的教学环节系统化,从实际问题入手,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即针对每一个实践性问题,组织学生到人才市场进行现场观摩,把课堂练习和实战演练相结合,一般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通过实战帮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制定、应聘表的设计、应聘方法的选择以及劳动力市场资料整理、职业发展预测等技巧。为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我们还多次组织学生到招聘现场观摩,同时广泛收集适合本课程教学的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开展课堂模拟招聘会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增强他们在求职、应聘方面的能力。
3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
3.1 统一学生思想,提高了其对自我发展的认识
2006年6月,在即将完成第一学期教学任务的同时,根据教学情况,我校进行了“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自我认知、专业认知、环境认知等5个方面。调查显示,有95%的学生认为中职生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在自我认知调查中,“你认为是否了解自己?”一项中有超过80%的学生回答是肯定的;在专业认知调查中,“你对专业的满意度”由原来大部分学生不满意,到现在62%的学生满意;在环境认知调查中,有82%的学生对未来就业有危机感,从而降低了就业期望值。这些调查结果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总之,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多学生意识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从而端正了学习态度,加强了对专业、职业的了解,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结合就业形势进行综合考虑,确立符合个人实际的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指导学生根据自身职业发展目标,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实现学业与职业的无缝对接,提高就业成功率。
3.2 锻炼教师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关于高效课堂改革的立足点问题
我认为高效课堂改革的立足点在于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会看书,会思考。如果这些能力还没达到一定的水平,进行高效课堂改革就有如空中楼阁。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一些关于如何自学、如何看书和如何规划时间的辅导和训练,同时高效课堂改革也应该考虑到学生、学科的差异而灵活进行。
二、关于高效课堂的“高效”问题
什么是高效?就教师方面而言,首先要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前要充分的预设、制定合理的目标、巧设难点的突破等。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杂乱无章的,也就是低效的。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制定目标就如同打篮球,栏架高了,学生投不到,自然丧失信心;低了,轻松将篮球灌进框,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好中差三类学生,要让差的有所得,中的有发展,好的有突破。巧设练习,突破难点,巩固重点。要高效就必须当堂检测,发现不足,及时纠正。其次必须适时调整课堂状态。要避免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要让课堂成为活动的场所,成为体验的阵地,惟有实践和领悟得来的知识,才可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第三必须加强科学的学法指导。陶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科学的学习方法,是高效的前提。科学预习是关键,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自己去寻求方法,确切说是先学后教,这是有效教学规律之一。
就学生方面而言,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不是看看书而已,还要考虑一些基本的问题,比如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可以吗?新学的知识和之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这样听起课来自然就更有把握了。其次要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上课要做到学习用品准备齐全,耳、眼、手、脑全到,做到声声入耳、动手动脑、用心学习。坐姿端正,起立站直这样的细节都不可放过。
三、关于高效课堂的容量问题
在构建高效课堂时,往往存在一个误区:容量一定要大,不大不足以显示教学内容的丰富;难度一定要大,不大不足以显示课堂就学的水平和功底;速度一定要快,不快不足以显示课堂教学的紧凑。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三高”课堂不一定就是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学生收获的多少才是衡量课堂高效低效的标准。
四、关于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新课改下我校语文教研教改的几点做法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师资配备一直不足,语文组共九位教师,其中女教师八人,而任教两个班的语文兼任班主任的女教师就有六人。“团结、进取、创新”是许中语文组的作风,全组成员勤奋团结、互敬互爱,求实创新,资源与经验共分享,问题和困惑同探究,形成了积极求索、锐意进取的学习风气和教研氛围。
一、规范流程,精心设计,做一流导学案
如何做好语言学科的导学案设计,充分发挥导学案的导学作用,一直是语文组重点攻克的难题,经过全组教师的多次研讨并结合学校的教学管理,我们逐渐规范并完善了导学案的编写格式与流程,创建并实施集体电子备课,集思广益,凝聚个人才智并转化为集体优势,通过教学信息的交流与互补,课前对教材、学生、教法、学法、课程资源等进行分析与整合,课后对上课情况反思并提出改进策略,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流程大体如下:备课组研讨,设定框架→个人初备、制订导学案初稿→集体研讨、修正导学案→学科组长审查签字→发送至年级电子信箱→教导处审阅→教师复印教导学案并使用→课后交流与反思。看似繁琐的操作在形成模式后却显得简单而高效,最主要的是这套程序极大地保证了导学案编写的质量。
二、静心反思,改进提高,全面推进课改 1.实施日反思制度
“在研讨中发展,在反思中成长”,这是许中语文教研的目标。“三年反思必成名师”,反思已成为许中每位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语文学科组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到位。每节课后,授课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和抽测情况作全面反思,总结教学得失,将反思详细写在教学案的反思栏内。反思中注重针对教学不足,从教师自身角度找原因,注重透过问题的表象来看实质。课堂亮点作为教学资源记载下来与组员分享,重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制订整改措施,同时在下周集体学习时作重点研讨。
2.实施周反思制度
每周二对本周的教学工作实施回顾反思:①分享成功:回放课堂精彩片段,且表述课堂能呈现精彩的原因;讲述课堂教学亮点并做分析,经研讨做年级推介及全校推介。②梳理课堂不足:找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各年级备课组员的交流讨论,制订出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解决措施。
日反思与周反思相结合,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联系,将亮点与问题同时呈现。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导学案编写能力,业务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提高,促进了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推进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三、开展主题研讨,提高全组教师课改认识和理论水平自2007年学校实施开放式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我们组就把每周二下午固定为业务研讨学习时间,起初我们重在解决教师对课改的认识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论坛活动,例如针对组员们不能正确接受评课时量化评分并公示的情况,组内开展了“感谢那些给我课堂提意见的人”的主题论坛活动,每位教师都登台谈感想,开始教师们还没放开,谈到后面,连组内年龄最大的朱子富老师都动了真情,说今后会诚恳接受组内老师的评课意见,积极参加组内的学科教研活动。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我们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我们把每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炼成小课题,分给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每周的集体学习就变成了课题研讨交流会,大家各抒己见,激烈争辩,在讨论中找到方法,在争辩中形成共识。
集体学习时,我们还会安排主题教研,学生培训中各年级组着力攻克的一部分,力争保持教学的连续性和教研的整体性。如作文教学,七年级备课组会着重探讨、解决怎样审清题意,紧扣主旨进行写作这一基本问题;八年级备课组则紧握接力棒,着重指导学生们该怎样选材,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九年级会着重语言、构思训练,力求学生们写出文采,写出特色。
往大了说七年级组有着我们的精英队员,他们在短短的一年里便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提升学生有效合作探究、展示生成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八年级组有着我们最严谨的队员,她们不仅将学生们的学习行为规范到极致,还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思维能力。这一年也是学生们极为充实的一年。扎实的语文基础、出色的表达能力,让九年级的语文课堂如虎添翼。
九年级组有着我们最务实的队员,她们分享专题教学中的有效做法,也将九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上的薄弱之处反馈下来,并借助全组老师之力,在三年里循序渐进地逐步解决。
五年来,主题研讨伴着我们一路前行,帮助我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为我们课堂创新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帮助我们走到了全省课改的前列。
四、转变职能,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在教学改革中,许市中学语文学科组除了进行教学教研外,已经逐渐发展为一个教研与管理的综合体。语文学科组在学校教学管理中较先推出组内业务周评审制。学科组将教务处的月查工作细化为周查,并实施组内自查,组内各教师都分担管理任务,既体现公正原则,又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集评比与交流于一体,将常规工作的检查真正落到实处。更为重要的是语文学科组率先实行业务量化公示制度。由学科组长牵头,专人负责将每周常规检查、课堂教学、教学反思、业务学习等量化计分,综合统计,以分值的方式体现组内教师的工作并公示,接受全校师生的评价与监督。正是由于语文学科组的这种创新和敢于直面自我的工作方法和精神,充分调动了组内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打破了传统学科组的职能,推动了学校学科组的建设和教学管理。
五、以桂苑文学社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在语文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成立了桂苑文学社,这让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如鱼得水。以桂苑文学社为依托,语文组教师积极组织、举办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如开辟班级图书角,并积极倡导全校开展大阅读;成立校园广播站和小记者团,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开展各种形式的作文、书法、语文知识、课本剧表演、辩论赛和经典诵读竞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遵循了大语文教学观的理念,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营造了良好的文学氛围,促进了学风的建设,为我校被评为岳阳市“十佳书香校园”作了坚实的铺垫。
五年来,在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语文学科组教学教研工作日趋特色,教师业务素质整体提升。其中黄爱姣、黄德清、刘晓苹、刘云燕等教师先后在广东、河北以及省内各地市进行公开课的授出与专题讲座,获得高度好评。黄德清老师参加全国课博会,所教《散文阅读》一课,被组委会评为优质课。刘晓苹老师参加市“金鹗”杯比武,荣获一等奖;此外有关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论文、课件、教学设计、反思等也在各级教育刊物上发表、获奖。2011年上半年语文组全体老师参与了《初中语文导学案》编写,受到岳阳市教科院的好评。
学科组工作提升的最大受益者还是我们的学生,他们学业成绩稳步提升,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在市、区组织的抽考、毕业会考中,我校语文学科一直稳居君山区第一名,而且还跃入岳阳市前六名的行列。最可喜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了。他们在和外校教师交流,面对新闻媒体的采访时,一扫往日农村孩子的羞涩与胆怯,用自己的热情和阳光感染着每一位来访者。前来我校参观的教师们给与了学生很高的评价:思维敏捷,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太强了……诸如此类的称赞不绝于耳。据学校跟踪调查显示:已毕业的三届学生在各自就读学校表现出高于同龄人的管理意识和水平,大多数担任学生会、班级管理职务,并以优异的表现得到肯定。此外我校学生在师范委培面试时表现了强大优势,他们大方、自信,即兴演讲娓娓道来,让评委老师不由叹服。
改革开放的近30 年来,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公有制占据整个国家经济主体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形成了现在的公有制占据主导、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生;过去的城乡二元制结构,也逐渐被打破,社会成员的结构由过去的工农兵,变成了现在各种社会身份、经济地位差异,企业主的出现、个体经营者的产生、独立职责者游离于社会任何组织的现象、没有任何职业且生活无保障的人员大量涌现,使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发生了彻底改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为了适应国内外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以及推进民主政治方面进行过不断的改革。一是撤销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专业经济管理部门, 调整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职能定位和机构设置;二是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社分开方面有明显的进展, 强化了政府宏观管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三是编制法制化加强, 普遍实行 “ 三定”方案;四是政务综合管理迈出了新步伐, 如 2003 年组建的商务部;五是精简了机构和人员, 提高了行政效率。仅就政府机构改革而言,改革开放后5次机构改革。
应当说,由于种种原因,政府职能的转换进程相对较为缓慢----来自各级权力机构的内部抵触,改革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一些机构不愿意既得利益受到改变和影响,想方设法找出各种理由阻止机构
的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留下的习惯的思维与行为方式的惯性,驱使着各级机关自觉不自觉地沿袭过去的行政行为;社会中介发展缓慢,导致社会与民众自治能力的低下,一些中介应当承担的职责无法承担,给各级政府机关不放权留下了广泛的空间和充足的理由;市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转变也相对起步较晚,为政府机构职能转换的缓慢,提供了一个社会经济和社会结构的理由;社会民众的自我管理能力与意识的缺失,使得我们社会中的多数人,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也不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有些问题不得不完全依赖和依靠政府管理,许多事情需要政府包办代替;当时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给我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需要我们澄清理由与实践中的许多问题,客观上也影响了我国政府体制、政府职责转换的进程等等。
因此, 当我们回顾改革开放后的 5 次政府机构改革时却发现, 它们无法应付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发生了彻底改变情况下新的挑战。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都是一种 “ 应急式”被动式的改革。1982 年的机构改革增设了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 目的是要促进体制改革;以乡镇政府取代人民公社, 是要巩固包产到户的成果。1988 年国务院新设立特区办、版权局、专利局、环保局、技术监督局、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是要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撤销国家经济委员会是要为各级财政和国有企业的承包铺平道路。1993 年, 将国家税务局升格为总局, 新设立国家外汇管理局, 是要为税制改革和汇率并轨奠定基础。1998 年, 强化经贸委的功能, 组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是要加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紧缩的能力。2003 年, 设立商务部是为了加入WTO的需要, 成立国资委是要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是要减轻农民负担。正是由于这种 “ 应急式”的改革,缺乏首尾一致的明确思路, 机构是分还是合、是上规格还是降规格、单独设置还是内设于某一部门以及职能的配置等, 都是服从于短期的政策目标, 从而使一些根本性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 职能转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与 “ 小政府、大服务”的新的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渐进式和政府主导型的改革过程中, 中国近30 年的政府战略基本上是一个经济 “ 赶超型”的战略, 政府深深地介入了经济生活。它一方面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但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出现了社会的非均衡发展, 导致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缺失。两大矛盾日益突出:一是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二是广大社会成员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在 2006 年全国人大召开期间, 代表们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是所谓新时期的 “ 三座大山”(即上学难、看病难和就业难)就是这种发展非均衡性的突出表现。也就是说, 时至今日,政府职能转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政府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 而该管的事却没有管好。下面的数据 可以较好地说明这一点。2002 年我国人均 GDP 水平接近1000 美元, 与英国、瑞典、芬兰、丹麦、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 1960 年的人均GDP 相近, 但该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占 GDP 的比重为 7.15%,与发达国家 1960 年普遍在 12.5%至 20.5%之间的支出水平有较大差距, 甚至低于当时人均 GDP 仅 458 美元的日本(8.0%)。另一则数据显示, 我国社会保障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不足 15%, 而在不少发达国家, 如法国、丹麦、瑞典等国, 其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公共总支出的比重超过 50%。国际经验说明, 当一国人均 GDP 从 1000 美元向 3000 美元过渡时, 也就是该国公共需求快速扩张时期, 这一时期需要的 是 “ 小政府、大服务” , 但根据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调查显示, 我国目前却存在 “ 保障型公共产品总量短缺” , “ 文体娱乐等高层次需求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服务水平不高” , “ 公共产品硬件供给不足” , “ 公共产品分配严重不均衡”几个突出问题。
第二, 与第一点相联系的政府部门的权力过大。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府权力结构,把触角伸向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通过政府部门对权力的分割而支配、控制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尤其是在现行管理体制中,政府以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去管理企业,造成了政府部门分兵把口行使企业董事会职能,特别是一些专业经济行政部门还直接充当大中型企业的“婆婆”,掌握着整个行业的企业管理大权。
在很多政府部门, 集决策、执行和监督于一体,拥有过多的资源配置权力, 由此造成部门主导的公共政策, 部门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 进而导致公共政策的变形和被扭曲, 甚至导致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集团化。人们通常说的 “ 跑步(部)前(钱)进”就是这种权力集中的一个注解。它会诱发创租和寻租活动, 使腐败滋生和蔓延。某些政府部门或行业单位,凭借其行政特权通过合法与不合法的收费,甚至采取不正当的手段索、拿、卡、要,为本部门、本单位人员的消费而谋取经济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部门利益与个人利益交织在一起,使得一些部门和单位追求自身利益的愿望更加强烈,加之政府机构庞大,财政供养人员不断增加,在财政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只有靠多收费来弥补经费不足,从而加剧了利益的部门化,形成了政府部门争吃企业饭的局面。近年来, 一些矿难和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 以及国家药监局集体腐败和其他管制失灵的事件不能不说与这种权力的集中有莫大的关联。最终必将损害公共利益, 阻碍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
由于权力的部门化和利益的部门化,也引起了政策规制的部门化,把政策变成了维护本部门的权力、谋取本部门利益的手段,从而影响了政策系统协调功能的有效发挥。例如,有的部门为了谋求本部门的利益,制订出一些对本部门有利,而对别的部门甚至全局不利的政策,对企业、社会行使规制权力;有的部门对上级的政策采取为我所需的态度,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或只执行对己有利的政策,不执行对己不利的政策等等。
第三, 与第一、二点相联系的是横向部门划分过细, 职能交叉严重。大多数西方国家内阁机构或组成部门的设置都很精干, 除内阁办公室外, 一般在 12 至 19 个之间。而我国现在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却有28 个, 加上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等, 共有 66 个机构部门。如农业管理方面,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局;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劳动、人事、教育等部门职能交叉;在对外商投资、境外投资等方面,发改委负责项目核准,商务部负责企业设立及合同核准。其次,对于关系到大部分公众利益、问题日益突出的食品、安全、药品等监管领域,职能交叉的状况更为严重。如食品质检就由质检、工商、卫生、农业等多个部门参与管理。实际上,近年不论是宏观调控还是各类专项行动,决策部门多采用行政管理上“轰轰烈烈”的方式,十多个部门联合下文、联合行动已成常态,但最后往往互相推诿责任,谁都不负责。“权责不明,导致问责无门。” 职能交叉导致的另一个后果是行政成本高,效率低下。2006年,我国财政的行政管理费为7571.05亿元,占政府财政支出的18.73%(不包括预算外行政事业费),占GDP的3.59%。世界各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平均为15.6%左右,高收入国家为9.5%左右。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部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特别指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着眼于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和管理创新,政府改革已经从减人、减事和合并机构这种横向结构变革,开始扩展到减少行政层级这种行政架构上的突破。从“市管县”到“省直管县”的行政层级改革,绝不仅仅是一个取消市级管理层与扩大管理幅度的简单问题,而是广泛涉及到行政管理层级的调整,省与市、县职能的重新界定和配置,地方政府内部事权、财权的重新安排,司法体制、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地方政府权力的政治监督等一系列重大体制改革。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现状
从1992年始,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各省纷纷推行省直管县试点改革。截至目前,全国22个省(不包括台湾省)和5个自治区都已陆续开展了财政省管县、“强县扩权”或“扩权强县”改革。
改革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通过理顺财政分配关系,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通过对部分强县下放部分行政审批权、经济管理权和社会管理权,努力实践县市分治。
改革的实质是在调整省、市、县三者之间的权力关系和利益关系。从政府权力角度看,省直管县改革实质上就是在省、市、县三级政府之间对财权、事权和人事权三种权力进行重新分配,以提高效率。从各省区开展省直管县改革的实践来看,三大权力改革呈现出明显的非同步性。财政省直管改革开展最为普遍,除宁夏在自治区成立之初就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以外,全国试行改革的21个省均已开展此项改革;其次是事权,事权包括经济管理权限和社会管理权限。扩大经济管理权限的改革排名第二,有19个省区开展了相关改革;排在第三位的改革是扩大社会管理权限,有12个省区开展;人事权的省管县改革进度最缓慢,仅有5个省区开展相关改革。
建立省直管县体制可以有效减少政府管理层级,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城乡统筹发展能力,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试点改革,最早推行改革的浙江省,从2000年起,进入全国百强县的数量不断增加,到2009年已有26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范围,占了百强县的四分之一。安徽省从2004年开始实施了一系列“强县扩权”改革后,自2005年起县域经济增幅连续5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域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由2004年的26%提高到2009年的48%以上,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公共服务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省直管县改革遭遇法制障碍。尽管我国宪法中没有规定地级市这一级地方建制,但是实行市管县体制以来,在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性的文件中,地级市的管理权限得到了明确的认可和设定。因此,在市管县体制下制定的一些法律规范就会成为制约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顺利实施的法制障碍。
二是政府层级间的矛盾增加。就市县而言,其关系演变为两个平等的行政主体之间的竞争关系。此外,当前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主要涉及的是经济管理权和部分社会管理权,扩权县与原辖市在行政关系上还有上下级关系,县里的工作需要两面周旋和汇报,这增加了县的工作难度。而县与县之间因制度环境的一系列变化,双方竞争更趋激烈。
三是县级政府机构和人员设置与省直管县改革要求不适应。目前县级政府机构设置总体上比省直单位机构要少得多,有些省直单位在县政府没有对口单位,造成了诸多不便。实行省直管县后,中间环节大大减少,县级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将进一步扩大,工作任务会有很大的增加,领导职级如果不变,这种级别落差会影响到工作效果,甚至是队伍稳定。另外,省直管县后,县级政府与省级政府的沟通和交流会越来越多,县级政府人员的业务素质与省直部门有较大差距,难以与省直部门实现有效对接。
四是财权、事权、人事权三权改革不匹配。人事权改革的严重滞后,影响了省直管县改革的整体推进,使得省向县(市)下放的权力可能被中间层级截留。财权与事权匹配是财政体制的核心问题,然而,在改革实践中出现了行政管理体制与财政管理体制相冲突的状况。由于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权与地方政府经济管理事权和社会管理事权不一致,使得县级政府在承接和运行一些权限方面出现困难,导致难以履行本应承担的管理责任。
五是金融业管理体制与省直管县不相适应。一方面,金融组织体系较为单一。尽管名义上银行、证券、保险在县级层面都设有机构,但是主体仍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另一方面,现行金融管理体制的限制,县支行支持县域经济的能力有限,由于实行省管市、市管县体制的发行、股份制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信贷资金管理上向大城市、大项目倾斜,同时,县支行的授信权限和额度非常有限,信贷准入门槛过高,经营管理权限受限,这些因素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与省直管县极不相适应。
六是对县级政府权限的监管缺位。省直管县实施后,扩大了县级政府的发展自主权,减少了来自原管县市的监督,而来自省级政府的监督又由于管理幅度较宽而可能导致力度不够,制度内的本级人大和党的纪律部门的监督成为象征,制度外的社会和舆论监督作用也很有限。
全面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第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理顺司法体制。中央和省要加快立法,制定和完善与省直管县改革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体制改革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实行省直管县改革,县级政府所有的经济政治社会管理事务都要与原管县市脱钩,相关业务由省级直接管理,县级层面应当被赋予与市一级政府相当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并承担与其对等的责任。同时,要理顺司法体制。原市级“两院”的职权可以通过设立区域性的“两院”来行使,或授权在县级层面设立省级“两院”的分院来行使。
第二,建立健全区域发展协调机制。组建跨行政区划的区域性协调机构,加强县与县、市与市和市与县之间的协调沟通。根据市县分治的改革思路,明确市县的职能定位,引导走差异化竞争轨道。对于国家有关部门规定须经设区的市审核、审批的事项,确保采取委托或者授权的方式下放到县,对于县尚无能力承接和运行的权限,需要积极争取省和原辖市的大力支持;打破传统等级制的行政理念,倡导不同层级间开展互利合作,县实现直管后,还需要继续巩固和原辖市之间联系,进一步加强部门工作对接和区域协作,提高社会重大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急协调处置能力,促进彼此间共同发展。
第三,转变政府职能,厘清垂直部门运行机制。建立科学的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在省级政府机构的直接领导下进行考核和评比,重塑县级政府的效用目标,切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地方政府角色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重大转变。厘清垂直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的运行机制,建立与省直管县相配套的管理服务体系。市以下的垂直管理部门调整为县的政府工作部门,行使与设区的市相同的行政管理权限,业务上接受省直部门的领导。各家银行的省行对县级银行实行直接管理并赋予县级银行与设区的市银行相同的权限,取消业务限制。
第四,加强人事权改革是趋势。要改变管人、管财、管事“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县级领导班子由省委直接任命,县级中层干部由县自主任命。县级主要干部的级别不能以在市委中的位置来衡量,要根据干部能力和县规模大小做适当调整,安排一定数量的正处高配副厅、副处高配正处,成绩突出的重要部门和乡镇领导级别高配为处级。此外还要加大省与县之间干部交流力度,通过培训、下派、上挂、交流和人才引进等方式,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五,机构配套改革不可少。对职责重叠或相近的党委和政府部门可考虑进行合并推行大部门制,构建大规划、大经济、大建设、大监管、大文化和大保障等工作格局。扩大行政服务中心职能,将各部门的行政审批、公共企事业服务集
中到中心统一管理,减少审批环节。另外,加快培育发展县仲裁、鉴定、检验检测、第三方审计等社会服务组织,提高放权后的自我管理和运行能力。
一、现阶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教学模式传统,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应试教学观念的影响,社会、家长评价一个学校、教师是否优秀的主要因素就是学生的成绩,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很多语文教师也将主要的精力放置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上,教学模式也多使用传统的机械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教的累,学生却昏昏欲睡,这种教学模式必然是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久而久之,还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教学资源单一。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资源均比较匮乏,虽然网络教育资源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很多学生却未掌握这些资源的应用方法,而教师在课堂中也仅仅依靠教学参考书来开展教学活动。这就对学生的阅读面产生了较大的制约,这样学生的语文水平也是难以得到提升的。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1.处理好几个关系。首先,教师应该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现代社会需求的是综合性的人才,显然,传统的填鸭式、机械式教学模式是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要正确的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让语文课堂真正的活跃起来。
其次,教师应该处理好课堂内外的关系。
语文学科与其他的学科有着较大的不同,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师不仅需要重视课内教学,更要注重课外教学,考虑到这一因素,教师就必须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自由空间,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正确的处理好课堂内外的关系。
最后,教师应该处理好短期效应与长远目标之间的关系。
为了提升学生分数而开展的突击教学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益处并不大,一个学生的综合语文水平是应该从听、说、读、写几个方面进行分衡量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正确的处理好短期效应与长远目标之间的关系,着重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2.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要想有效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教师不仅需要组织好课堂教学,还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则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规划与组织下开展自主学习工作,在指导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护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自主”进行有机的结合。
3.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要想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就需要在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初中语文中,探究性学习主要应用在阅读和教学中,但是,语文学科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不同,其探究性学习也是要注重科学性与规律性的,若教师放任学生去探究而不进行指导,那么往往是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的。考虑到这一因素,在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优化与整合,把握好相关的学习原则,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中职教学的改革一直以来是各中职人关注的问题。就语文学科而言,随着教材、学生素质的改变,改革的方式也必定呈现多元化。
中职语文在职业教育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教学思想该如何转变?如何规范教师?又如何规范学生呢?如果能把教师、学生以及专业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如何解决以上问题,笔者做了一点思考。
一、中职语文的教学任务与现状
中职语文,表面看是为学生学习专业做必要的知识铺垫,具有为专业服务的属性。但语文本身又具有工具性,不能因为它在职业教育中的附属性而忽视了其更重要的自身的作用。通过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中职语文应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发展学生的智育、德育、美育及情感教育,使学生首先具备一名合格高中生应具备的文化素养,否则学生单纯是某些专业技能突出而基础匮乏,又如何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呢?所以要求教师首先要明确语文在职业教育中的专业附属性和本身的基础工具性,把握好这二者的关系,二者兼顾,相得益彰;把握不好,则顾此失彼,这正是对中职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
中职语文的教学任务明了了,并不意味着任务就能很好地落实。所以必须对中职语文的现状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落实方法。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中职语文教学环境的现状。
中职语文有来自专业课的干扰。这种干扰主要表现为轻视语文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作用,认为中职语文无足轻重,职业高中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硬本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而语文则没有什么大用处,学不学无所谓。这种观点学生有,教师有,学校领导也有。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消极应付断然不能学好。教师认为多教少教,教好教坏都无所谓,不愿在教学中多下工夫,不愿探求适合中职语文的教学方法,教学效益很难提高。领导不重视,教学管理不能严格把关,不论学得如何,毕业时全都过关,于是恶性循环,效益愈加低下。
简单地提语文必须为专业服务,这种提法取消了语文的独立性,使之沦为专业的附庸,无视语文教学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功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专业的学习。
二、中职语文教学任务的落实方法
排除专业课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干扰,教师自己必须明确中职语文的教学任务,加强对中职语文重要性的认识,决不能妄自菲薄,自坏教风,要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体现中职语文的重要作用。
但是仅仅靠语文教师的努力恐怕很难改变这一大环境。校方也要努力创设“爱语文、学语文”的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语文教学与丰富的校园生活相结合,让语文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这两个结合,不正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最佳机会吗?只有与语文教师并肩作战的队伍加大,才有可能改变学生对语文的态度。
教学环境改良了,教学的主导——教师的态度端正了,那么怎样去传授语文知识呢?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就成了语文教学得以实施的一个关键。
中职学生大多基础差,而且是很差,对学习无兴趣。他们并非爱学专业课,这只是社会的功利性使他们重视专业课,而对语文的态度可有可无。若使连初中文化都没掌握多少的他们完成高中语文的教学任务似乎不太切合实际。语文对他们的作用一方面是对专业课的辅助。把专业课的内容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如将专业教材中的某一章或某一角从语文角度来分析,语言的准确严密,论证的方法,记叙描写事物的特征,说明的方法等,都可以找到来练习。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作用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熏陶。尽管学生的文化底子薄,但作为正常的这一年龄段的少男少女,他们的情感世界是敏感而丰富的。那么对他们注重情感教育、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塑造健康人格,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能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这又会是多么重要啊!而且关于这种类型的中外经典作品又比比皆是——小说、散文、诗词歌赋——是学生乐于积极接受的。所以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应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文章。学生内心感受丰富了,对周围人、事、物的态度也定会有很大的变化,有感而发,下笔也定会言之有物。更何况一个人的德远比一个人的智慧重要。所以教材选择的切入点应是一个关键。
教材内容的确定,还要有教学方式的辅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能提升学生的有效注意力,我们就应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去教学。
将音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优美流动的音乐中学习课文。中职课本中很多诗文情感浓郁,选取一些切合诗文主题的背景音乐,使沉闷的课堂转换成配乐朗诵的舞台,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提高课堂的形象化,展示辅助教材的生动有趣的图片,使抽象性的文章形象化。
竞赛式教学。枯燥的内容,可选取这一方式。这正适应学生展示自我的心理欲求,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表演式教学。戏剧单元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通过声情并茂的分角色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俗话说“先礼后兵”,这一对策也应用在学生身上。所有问题在不断的解决,给了他们良好的学习空间,对他们也要有所制约。课堂的参与量、文学素养的提高程度是对他们的考核,这种考核绝不是期末的试卷成绩,灵活性可以很大,但要显示出学生的收获。这种收获量的大小应直接与毕业成绩和就业分配挂钩,和专业课的比重应是等同的,这才能达到学生真正重视语文。语文应是爱学的又是不能不学的学科。
另外一点,授课的班型不应太大。无论哪一学科、哪一专业,对于如此基础的学生来说班级人数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希望各职业中专的领导作一斟酌。
无论哪一学科,只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定会探究出适合的教学方式。只要各方面共同努力,一定会取得可喜成果。因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殡葬改革是我们党和政府一贯倡导并积极实施的一项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涉及到千家万户,既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关系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贫困区(县)在认真贯彻国家殡改政策、落实殡改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但由于根深蒂固丧葬习俗的影响,封建迷信活动屡禁不止,丧事大操大办现象依然存在,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相称,与国家殡改工作的要求不相符。民政部门面对新形势、新政策、新变化,为贯彻实施好《殡葬管理条例》贯彻实施,履行殡葬改革工作职责,必须树立新观念,采取新措施,进行新思考、新探索,才能有效推动殡葬改革工作,开创新局面,为促进社会全面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做贡献。
一、目前贫困区(县)殡葬工作改革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殡葬改革政策法规的实施,各地着力制定出台地方性法规,强化殡葬行业监管,加强殡仪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文明祭祀。贫困区(县)也是一样,领导高度重视,健全组织机构,推出工作措施,落实《殡葬管理条例》。提高了人们对殡葬文化的认识,到指定的殡仪馆办理丧事的数量连续上升;加强了部分殡葬设施建设,固定投资逐年增加;加大了服务保障力度,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殡仪服务体系。但由于贫困区(县)的小农意识强、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较多,多数人传统的入土为安意识还是很浓厚,县城区域经营性公墓入葬率不高,农村公益性公墓地还没有起步,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
(一)传统丧葬习俗盛行。一是乱埋滥葬,造成耕地惊人浪费。以慈利县为例,据统计,全县50多年来葬坟用地达到近30万亩。就是县城四周也能时不时见到坟丘墓碑。二是墓穴黑市交易成风。加重了群众的负担。每当城区居民死亡后,丧事承办人都要四面出击东求西拜找墓地,墓地黑市价已从几百元炒到几千元。三是大操大办之风滥行,与现代文明相悖。每当人死亡后,丧户肆意在居民区、办公区或街道边搭设灵棚,为死人做道场几日几夜,锣鼓响、鞭炮鸣、亲人哭等,弄得鸡犬不宁;出殡时又招摇过市,堵塞交通,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秩序。更有甚者送殡队伍绵延几百米,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浩浩荡荡,热闹非凡;冥纸、冥币已经从传统的纸人、纸马到现代的冥纸洋房、冥纸小轿车、冥纸家电随处可见;修高坟、立大碑。
(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由于受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慈利县财政每年对殡改工作的投资比例相对较少,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县城所在区域:公墓山墓区,扩容提质不到位,环境设施较差。殡仪服务单位建设起点低、规模小,可供选择的服务项目少,无法为死者提供穿衣、化妆、设道场、打斋、念经超度、运送尸体到火葬场火化、存放骨灰盒等“一条龙”殡葬服务。农村区域:上千年的山区丧葬习俗根深蒂固,入土为安是少数民族的根本丧葬观念,公益性公墓地无法规划,也无法设立,农村殡仪服务还是一片空白。
(三)火葬工作迟迟难以启动。因种种原因和多方条件制约,慈利县火葬工作难以启动,不仅如此,土葬规范工作也不尽如意。根据慈利县殡仪馆丧事办理情况统计,县城区域每年入葬公墓山的只有7%左右,其他大部分是自己在城区周围选择和购买坟地进行土葬。通过调查研究和日常掌握,一是在广大农村就是人死后土葬,二是部分逝者火化后进行土葬,三是新老城区开发,导致老坟迁移新建。四是受传统观念制约,城区部分人员悄悄买地建墓。
二、制约贫困区(县)殡葬改革发展的几个因素分析
(一)[:http://]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殡改工作是一项社会改革,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但是在我们的具体工作中,部分领导干部对殡葬改革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宣传教育不力,致使殡葬改革推行起来困难多,难度大。配合殡改工作的有关职能部门,认识不够到位,行动不够积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推一推,动一动的态度和做法,使殡葬执法工作举步维艰;有的地区、部门和单位对自己的村(居)民、职工非法买卖墓地,搞封建迷信活动不闻不问,不加制止,甚至帮助推脱责任。个别乡镇和村干部不重视殡葬管理工作,没有把殡葬管理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没人管也没人问。由于受传统的封建陋习影响,一些人对殡葬改革工作认识不够,丧事大操大办,看风水,出大殡,烧纸马,搞封建迷信活动,厚养薄葬、移风易俗还没有形成氛围。
(二)殡葬管理有序化进程还相对缓慢。殡葬改革是一项攻破千年陋习的社会改革,任务是长期而艰巨的。一是殡葬管理法规可操作性不强。目前还没有一部殡葬管理法,立法的层次不够高。现有的法规可操作性不强,一些规定过于原则、笼统,制约措施少,起不到应有的强制性作用。如省、市《殡葬管理通告》规定对违规土葬的遗体可以强制执行,但具体如何操作,所承担的费用如何分摊等等都没有没有明文规定。现行的《殡葬条例》对一些具体的事情处理缺乏明确的界定,尤其对违法行为和事件的处置,缺乏强制性的明确规定。如对违法土葬如何纠正?个体和民间从事遗体收殓、殡仪等服务项目如何规范?对非法从事遗体冷冻、冷藏的单位和个人、非法从业者如何取缔都无法可依。二是执法管理力量薄弱。区(县)民政局殡葬管理所机构规格提升难,增加人员编制难,解决充足办公经费难,因而在对违犯殡葬管理办法的人和事查处时,部门对等配合难,查处的力度到位也就难。三是殡葬市场管理无序。集市摊点、大街小巷,谁想经营就经营,殡葬管理部门基本上是管不了、管不好。主要表现在:城区小巷、舍区内存在搭棚闹丧现象;非殡葬单位和个人越权经营出租冰棺和灵棚;医院救护车和厢式货的非法接运遗体;花圈店和流动花圈摊点无证经营,出售纸钱、纸屋等封建迷信用品,影响社会风气等。
(三)殡葬保障亟待加强。从城区来看,多数公有制企业已基本改制,丧葬费又没有纳入养老保险统筹,很多家属丧葬费得不到补助。从农村来看,贫困区(县)大部分乡镇的地理位置离城区较远,丧户在丧事中花费不少,烟花、鞭炮、乐队、买烟酒设宴招待客人,另外还要买骨灰盒等等,这样下来,一般家庭要花去至少近万元,靠种田维持生活的农民和低收入的城市困难居民,面对如此高的丧葬费用难以承受,加之县财政每年在殡葬改革方面投入的经费比例较少,多数人认为火化不如土葬省钱,给火化政策的推行制造了障碍。
三、促进贫困区(县)殡葬工作改革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着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殡改工作的氛围。
一是营造良好氛围。一项改革工作,必须得从改变思想观念入手,只有转变了观念才能化被迫为主动。首先要结合相应法规,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规范性的文件,在群众中产生先入为主,政府强力推行思想意识。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宣传栏、横幅标语,分发宣传材料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国家殡葬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宣传殡葬改革对保护资源,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宣传乱葬对于生态环境乃至子孙后代生存环境的危害性,让广大群众认识到实行火葬是一种有利于节约土地、净化环境、节约开支、减轻农民负担的好事,在全社会倡导一种厚养薄葬、文明殡葬的良好社会风尚。积极营造大家的事大家办,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是抓好典型,正面引导。任何地方任何人都存在“从众”的心理。大多数的人都不愿第一个“吃螃蟹”,做有违习俗传统的“出头人”,所以正面引导,树立典型非常重要。可以倡导离退休的老同志,特别离退休前担任领导职务的老同志,开展“百年之后丧事易俗”签名活动。或者抓住当地有一定声望的人去世后,革除旧习,丧事文明新办的典型,加以宣传,扩大影响,从而促使文明、节俭、环保办理丧事的新风俗形成。
三是科学合理规划殡葬服务设施。殡葬服务设施是文明丧葬行为的载体,规划好可以进一步推动殡改工作,否则会延缓殡改工作进程。要结合县域实际,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制定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全县殡改工作发展规划,规划要富有超前性、可行性,要体现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理念。
(二)加大投入,着力夯实殡葬改革工作的基础。
一是加大业务部门投资补助力度。建立殡改投资年增长机制,让殡仪设施的改善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当地政府安排相关配套资金,逐步解决设施陈旧、规模过小的难题。
二要积极做好公益性投入工作。突出殡葬服务的公益性,除殡仪服务等中间环节可以推向市场外,火化和安葬环节建议由政府承担起来,实行免费服务。目前,从我县的具体情况来看,每一具遗体火化(含车辆接运,送至市殡仪馆火葬场)约需800元,按人口死亡率约年千分之五左右计算,全县每年仅遗体火化投入就要约272多万,加上建公益性墓地等其他公益性投入,县财政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同时,多数区(县)系国家、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目前县级可用财力少,“吃饭”财政的局面尚未改变,主要靠上级财政补助和转移支付,财政支出压力大。因此,当前最主要的还是要大力发展经济,通过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为殡葬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撑。
三要实行服务收费减免政策。为促进殡葬工作的顺利开展,减轻弱势群体的丧葬负担,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对低保户、五保户、特难户、优抚户等弱势群体,实行丧葬收费减免的办法,免收火化费,运尸费减半收取,为顺利推进殡葬改革,减少工作阻力,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三)严格管理,着力构筑殡葬服务市场正常秩序。
一是健全组织。在县乡成立由政府领导、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对殡葬改革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在民政部门分别设立专门殡葬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机构,备落实编制、配备人员和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建立一支殡葬管理和执法队伍;对纳入政府公共管理的遗体火化、公墓和公益性墓地建设规划,以及建墓、入墓情况提供公共服务,进行广泛监督。
二是齐抓共管。明确公安、工商、国土、卫生、城管、林业等相关的执法部门职责,搞好协作配合,进行依法管理。定期召开殡改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形成社会齐抓共管的新局面。作为主管的民政部门,经常深入基层,调查了解情况,解决疑难问题,加强业务培训,适时召开座谈会、研讨会,虚心听取意见建议,不断提高干部的依法行政水平。充分发挥殡葬协会的作用,加快培育和发展殡葬协会,指导殡葬协会完善自律机制,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建立对协会灵活有效的管理体制和社会监督体系,促使其独立健康发展。
三是督查到位。坚持严格执法,对私自土葬、大造阴宅、乱埋滥葬等顽疾,采取强制措施,依法严肃处理。加大查处力度,坚决制止荒山和林地承包者利用所属的土地非法出售墓穴行为。坚决制止非法乱建公墓的行为,情节严重者追究当事人的行政责任。对“三证”不全、管理混乱、缺少投入的经营性公墓、殡仪服务单位,要采取提示警告,限期整改、停业整顿、社会公告等硬性措施。加强对殡葬用品店点的审查审批,对无证经营、销售封建迷信用品的,要坚决予以取缔,绝不姑息迁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通力配合。
(四)强化服务,着力提升群众对殡葬改革工作的认可度。
在抓好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和殡改工作管理的基础上,始终把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升殡葬服务水平作为殡改工作的主要内容来抓。
一是坚持行业自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殡改政策的变化,殡葬管理部门要以创新的理念,下大力气改进社会殡葬事务管理,制定殡葬服务行业准入条件,依法加强殡葬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和退出管理,使包括遗体管理在内的社会殡葬事务管理规范有序。引进竞争机制,逐步打破殡仪服务属地管辖的束缚,引导和支持良性竞争,提高市场化运作程度,努力实现殡葬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殡仪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促进殡葬管理工作深入健康有序发展。
二是规范服务行为。制定《殡仪馆管理规范》、《殡仪馆服务工作规范》等一系列规定,对殡仪馆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进行了全面规范,使每个工作岗位都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同时,积极开展殡葬“阳光服务”活动,规范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公开收费标准和收费程序,提高了殡仪服务透明度。
三是提升服务水平。服务宗旨明确,坚持“丧主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搞好优质服务满足群众和社会对文明、节俭办丧事的要求。服务项目自愿,不准向丧主强加服务项目和擅自提高档次标准,出售的各种丧葬用品一律明码标价,严格按物价审批标准收取,对丧户提出的合理要求实行无条件满足,对特殊要求实行协商满意制度,广开服务项目,满足在丧葬活动中不同的消费需求。服务礼仪周到,在为特殊对象提供特殊服务的环境中,服务礼仪的格调注重庄重、肃穆,服务人员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节制自己的言行,为丧户提供满意的服务,所有工作人员上班必须统一着装,在任何情况下不与丧主发生争执,实行24小时营业制度,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借工作之便刁难丧主和接受丧主礼品、红包、吃请。积极开展优质文明服务活动,吸引广大丧户在殡仪馆集中办丧,从而形成文明节俭办丧的良好风气。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也到了关键时刻,教师应该分析教学现状,找出现行教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改革,探究更好、更合理的教学方法。
1.改革教育体系,制订科学的高中语文课程方案
合理且有效的教育体系是保障教学效率的关键,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学,只有制订合理的语文课程教学方案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高中语文在高考中很难提分,因为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学生可以做到从一开始就认真对待语文这门学科,那么相信学生在高考中的语文水平会有很大提升。改革教育体系,需要从高一开始进行改革,增加语文课程在高中课程中的比例。学生普遍认为在高中阶段真正重要的是文科综合或者是理科综合这种在高考中占有重要比例的科目,往往会忽视语文的重要性。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必须告诉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带给学生这种意识和感觉,例如,学校可以合理安排有关语文学习的活动,如诗歌朗读、作文比赛、汉字听写大赛等,还要为学生安排语文自习课或者为学生安排语文课下学习时间。对于高中生来说,学生的时间一般是被安排好的,即使是自习课也被安排成为特定科目的学习时间,学生没有自己的独立学习时间。据调查一些学校没有为语文安排课下学习时间,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学习语文,给学生一种语文在高中课程中不重要的错误感觉。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首先应该改变学生和教师这种错误的观点。
2.完善考试机制,增加教学的监测力量
考试是检测教学质量的标准,但并不是唯一标准,检测教学标准的方法有很多,考试是一种有效且可行的方法。学生进行高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面对高考,高考对于每一位高中生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用考试作为一种检测教学质量的方法极其有效。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时刻处在紧张状态中,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考试中总结考试经验,让他们在大型考试甚至是高考中不会有紧张的情绪。对于军人来说,要把平时的训练当做打仗,这样战士在战场上才可以从容应对;对于学生也是一样,要把每一次考试都当做高考,每一次考试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机会,学生通过面对各种各样的考试才可以总结出应对考试的方法和策略,也可以总结出考试经验。以语文考试为例,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考试策略,有些学生擅长先写作文,一些学生习惯先做阅读,这些做题技巧都是学生在平时考试中总结出来的最适合的经验。
3.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
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并不是单纯地学习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提高,空有做题的技巧是无法达到高考对学生的要求的。所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感,语文归根到底还是一门语言的学习,要进行语言学习,学生就不得不培养语感。所谓语文的感觉就是体会语文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感情和作者的内心世界。例如,在做阅读分析题时,如果学生没有语感就无法体会文章所表达的各种感情,这样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文章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方法是多样的,例如可以为学生安排每天定量的语文阅读,让学生通过不断阅读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样要为学生安排写作内容,最常见的形式就是让学生写日记,很多老师让学生每天都写日记,有时学生实在没有内容可写,为了应付老师只能写流水账应付。笔者认为为学生安排不定量的写作内容即可,让学生在自己有情感要表达或者是有灵感的时候进行写作。教师可以不定期地检查学生的写作内容。
4.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课堂内容
新课标对于教师有明确要求,要求教师用多媒体进行辅助课堂教学。现代教师必须学会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在教学中最常使用的就是多媒体,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语文教学中经常会让学生分析文章或者是各种题材的内容,这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出来。有时候声音、图像或者是视频更有助于学生体会情感,而且可以给予学生直观刺激,加深学生的印象,有助于长久记忆。不仅如此,通过给学生观看一些图像或者是聆听一些声音,还可以激发学生灵感。
结语
对于高中语文进行教学改革,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加深教师对于语文的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学生和教师走出对语文认识的误区。另外,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领路人,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带领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宝杰.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10:78-79.
【关于推动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课堂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06-02
关于生本课堂的几点思考09-14
关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几点思考06-02
关于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09-20
关于演讲的几点建议与思考06-06
关于乡镇职能转变的几点思考09-30
关于小学国学教育的几点思考11-14
关于中国城市垃圾问题的几点思考06-03
关于加快小集镇建设的几点思考06-03
关于乡村建设规划的几点思考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