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作文教学的几点感受 内容摘要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小学生作文教学的几点感受 内容摘要(精选11篇)

浅谈小学生作文教学的几点感受 内容摘要 篇1

浅谈小学生作文教学的几点感受

内容摘要: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是基础是学生写作的启蒙阶段,尤为重要。许多小学生都怕写作文,感到作文难,无兴趣,语言贫乏。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孩子们表现的更为突出,因此,对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本文的作者通过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近十多年来的习作教学感受,认为抓好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创新手段,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二是抓住时机,有效开展习作训练;三是评价激励,促进学生乐于表达。

关键词:作文教学 兴趣 训练 评价

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是基础是学生写作的启蒙阶段,尤为重要。许多小学生都怕写作文,感到作文难,无兴趣。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孩子们表现的更为突出,因此,对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近十多年来的习作教学感受,本人认为,抓好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创新手段,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二是抓住时机,有效开展习作训练;三是评价激励,促进学生乐于表达。

一、创新手段,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想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从兴趣入手,使之达到作文乐的境界。那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从以下途径激发孩子的习作兴趣。

1、设置一定情境,集中让学生观察描述。著名作文教学专家贾志敏说过:“为学生设置一定情境,集中让学生观察描写是提高学生快速作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小学生抑制力较差,在观察过程中,注意力容 易分散,往往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因此,根据写作训练的需要为学生设置一定情境,如在学校举行的拔河、跳绳、打扫教室等活动,让学生带着写作的要求去参加、去观察,注意力就会集中。之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具体情节描述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完成了一次习作,提高了写作的兴趣。

2、开辟“作文园地”。利用黑板报、墙报等,开辟“作文园地”,将本班学生中写得较好的文章,优美的词语、句子、片段,精彩的开头、耐人寻味的结尾、新颖的选材、与众不同的写法、恰当的修辞方法登上去,供大家阅读、欣赏、学习。让这些写得成功的同学自己誊写出来,这样一来,就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成功心理、表现欲,使他们进入到自己作文“乐”的境界。

3、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作文比赛。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可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作文比赛,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表现自己,哪怕一点点的成功,及时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的鼓励,增强他们的满足感,培养他们的作文兴趣。如“看谁的作文开头最吸引人”,“谁的作文结尾最能给人以悬念”,“谁的过渡句用得好”,“谁想象得最合理、最丰富”,“谁的描写最精彩”„„这些比赛的形式很容易让学生接受,能不断激发学生向更好的方面发展。

4、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小学生性情活跃,喜新好奇。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单凭几篇阅读教材是不够的。平时,应不断地给学生增添新的内容,以拓宽他们的思路。读多,才会积累多;积累多,才会有内容可写。因此,要结合课文的学习,经常推荐一些课外阅读材料及一些好的文章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抓住时机,有效开展习作训练。

对小学生开展有效习作教学,培养了良好的习作兴趣后,更要注重 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对他们有效开展习作训练。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我的“长生果”》一课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成语,和饱含情感的叙述结合起来,阐明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唯一的听众》一课,从典型事例中表现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篇篇课文,大处、小处;宏伟的、细腻的,大到人生哲理,小到文章的遣词造句,写得生动而又精彩。我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抓住了作为写作初学者的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把积累文中好词佳句作为孩子们习作积累的重要途径。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便有意识的加强了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和积累,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词、句的理解是阅读教学中对给定文章的词、句围绕中心加以解释和体会,包括解释词、句的意思,体会词、句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中人物心理,学习作者用词的精确性、语句的深刻性,理解这些语句在文中突出中心的重要性,记下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妙词佳句。时间一长,词汇丰富了,写作时笔下自然就有“神”了,文章也会“生色”了。

2、利用精彩语段练习仿写。

当代小说家叶文玲曾说:“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作文由不会写到会写,由写不好到能够写好,都要经由由仿写到创作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十分正视语文课上阅读剖析这一环节,这样才会从中把握必然的写作体例、技巧,才会有的放矢地仿写作文。精彩语段模仿,内容较多,范文较广,它是训练学生作文基本功的一种有效方法。主要包括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描写等。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中,有一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通过一个排比句将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形象的写了出来。我让孩子也仿照这种写法介绍一种事物的不同特点,于是一个个普通的不起眼的东西也变得生动了起来。如一个学生写到“池塘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池底的小鱼;池塘的水真平啊,仿佛是一面光滑的大镜子;池塘的水真美啊,把周围的山、蓝蓝的天空倒映在水中,鱼儿在期间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真像走进了延绵的画卷”。再例如:学习《白鹅》一课时,作者写白鹅高傲的特点,主要通过白鹅叫声、步态和吃相来描写的,我让学生仿照这种描写方法,写自己熟悉的一种动物,学生的构段和语言表达都比平时要好。

3、巧借文中空白练习补写。

大多的文章,作者往往都会留有令人回味的空白之处,或是某个情节的缺省,或是心理活动的空缺,或是列举事物的省略等等。让学生填补出这些空白,既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又能使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内容,披文入境,融合进文中,走入人物心中。这样的设计可谓一石三鸟。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时,在学习第7自然段的时候,我让孩子想象聋哑是怎样画的,画得怎么样,先同桌互说。在巡视时,我突然发现班上一位同学正看着插图呢,一边看一边眉飞色舞地说着。本想过去制止,走到跟前才听清他说:“一位戴着眼镜教授模样的人,边看边笑眯眯地点头,嘴里还不停地说着:‘年轻人,好样的!比我们学院的才子们画得都好’。”一会他又模仿小孩子的声音 大叫道:“画活了!画活了!鱼儿都游到纸上了!”猛然我惊醒,是啊!画得怎么样并不一定非得就画论事啊,还可以通过周围人的反应啊。于是,我让那位同学起立将刚才说的再说一遍,起初以为我是批评他,他吓惨的笑脸在我肯定的眼神下活灵活现地表演出周围人的表现。表扬了一番,其他孩子也打开自己的思维,模仿者画面上的人说话兴致勃勃地赞叹着。我让孩子大胆去想象:“周围的人议论纷纷,他们赞叹着,讨论着什么?”并写出来。孩子们迅速写起来。一个小插曲,成就了一次读写结合的机会。

4、练习写好读后感。

有些文章的内容能震撼读者的心灵,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此时,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感触最深的一两点,写一篇读后感。写作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或直接与文中的主人公对话,还可以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在学习《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乌塔》等,均可在老师有效指导下试着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认识,作文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评价激励,促进学生乐于表达。

学生关心学习结果的程度远高于他们关心学习过程。学生了解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更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情感。教学实践告诉我: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

每次阅读学生的习作,我都以一个“忠实的读者”的身份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内心独白,将严格的要求与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相结合,根据儿童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更具 人性化,凡是学生作文中值得肯定的地方,我都加以赞赏,不以老师的语言、情感去替代儿童的语言、情感,始终以读者的意识参与其中,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作文,与之进行平等的交流。

在学生的习作中更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指出其“不同凡响”之处,更能起到鼓励引导的作用。例如:班中有位学生写《记一次义务劳动》,文章大意是我班同学在劳动中不怕脏、不怕累,干得热火朝天,任务提前完成。但文章内容“言之无物”。对这们的文章如果让他重写,那就会打击他的积极性,使他的写作兴趣丧失殆尽。于是,我首先肯定了他文章的长处:语句通顺,选材较好,中心明确,同时又指出他的不足,并启发他努力回想一下当时劳动的情景:大家是怎样干的?劳动最好的同学是谁?他是怎样干的?再告诉他文章应该怎样言之有物,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结果这位同学没过多久就写出了一篇好文章。从此,写作成了这位同学的一大兴趣。

总之,小学生作文教学谈起容易,做起来更需要广大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真正于学生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生作文教学的几点感受 内容摘要 篇2

一、宜合理使用多媒体

所谓合理, 就是指多媒体CAI要符合语文教育教学规律, 符合学生的语文认知规律。

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最终目标, 这种语文能力的养成是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为基础的。而在实际语文教学中, 我们却经常发现以媒体信息的展示来代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情况, 这完全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另外我们也看到为追求辅助教学的课件美观, 有的课例采用了大量无关的图形、图像、音频等信息, 背离了教学大纲的要求。

因此, 必须明确, 多媒体CAI作为一种教学形态, 它同样也应该符合语文教育教学规律, 符合语文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语文认知规律。

二、运用CAI宜有针对性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用来支持教学工作,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突破重点难点, 主要用来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实际问题。既然传统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那我们就应首先从这方面入手,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解决这些局限, 这样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才能体现出来。

所以, 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也只是工具, 和教科书一样, 具有提高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范围和延伸教师功能的作用。它与其它工具相比, 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我们教师不应只满足于将它作为一种“新鲜事物”, 而应该明白, 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像黑板粉笔一样, 是自己的一种教学工具, 要让大家深刻理解它的强大功能, 再从本学科的角度出发, 研究如何应用计算机来辅助自己的教学。同时, 选用的媒体又要具有推广性, 尽量简化使用条件, 使较多人都会使用。

三、宜灵活使用多媒体

“CAI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就是计算机辅助教学”, 这已成了大多数人的思维定势。按照这一理论推断, CAI课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唯一要素, CAI课件数量的多少、质量的好坏, 决定着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很多一线的教师在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时也经常抱怨CAI课件的缺乏阻碍了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这一认识是有失偏颇和错误的。这种狭隘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观已不能适应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飞速发展。我们大多数教师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的工具作用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丰富内涵, 从而大大缩小了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空间。

CAI是指用计算机帮助或代替教师执行部分教学任务, 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提供技能训练, 直接为学生服务。用于执行教学任务的计算机程序称为教学软件或课程软件, 简称为课件。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和教科书、投影、幻灯、挂图等一样, 具有提高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范围和延伸教师功能的作用。而计算机和其它工具相比, 又具有许多无法比拟的特性, 因此, 它所发挥的功效也大得多。而很多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仅仅把它当作演示CAI课件的工具。

浅谈小学生作文教学的几点感受 内容摘要 篇3

——关于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摘要:

农村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弱,课外阅读少和知识不丰富,导致了他们作文时无从下笔或者总是口号式的几句,空洞无物。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之一,笔者认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应该循序渐进,长期耐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修改能力,通过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类促进学生作文的提高。

关键词:农村

小学

作文教学

策略

我们农村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弱的,因为他们从小受的熏陶少,见识短浅,有些少数民族的孩子到四年级还不能听懂普通话,不能读通任何一篇课文。课外阅读少和知识不丰富,导致了他们怕作文,厌作文,感到作文难写,写起作文来总是咬着笔杆冥思苦想,觉得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无从下笔或者总是口号式的几句,空洞无物,所写作文地点所及不过房前屋后;人物所及不过小刚阿丽;事件所及不过斗牛牵马洗菜做饭„„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之一。本人多年在农村从事小学语文和作文教学,多年孜孜不倦的探索总结,得出如下几点策略: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要取己之长

作文写景写物,关键要抓住其变化特点,才能栩栩如生,有血有肉。而要抓住其变化特点,主要就是要观察。

观察不能理解成简单的“看”,笔者认为:观察的“观”是看,是观其形,是为了知其然;而“察”是了解思考,是察其神,是为了知其所以然。学生的观察能力决定他们面对一处景或者一件物所能理解的深度,其理解的深度又决定其作文的深度。对于山里的孩子,景和物是他们视野里比较丰富的东西,村子前后怪石林立的山石、山上千奇百怪的植物、树林里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都是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城里的孩子吃过猪肉却没见过猪跑,而我们的孩子,即使没吃过猪肉,谁没见过猪跑呢?猪肉是死的,猪却是活的,这就是我们的优势。在给学生讲授的时候,要采取讨论的方式,学生自由发言,讲述他们所看到的变化,有疏漏或者错误的地方,由其他的同学加以指正,学生回去再进行观察,之后他们就会在心里自主总结,并逐渐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在学生生活的周围,往往有许多的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抓住其发展的规律特征,下笔成文。只要用心观察,就会有写之不尽的作文内容,更能培养我们热爱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操。

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要投其所好

语文的表达能力分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作文主要锻炼的是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但是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往往是密不可分的。表达能力是练出来的,但是要练出效果,要让学生自主练,乐于练。众所周知,想要让学生写得好作文,首先要让学生爱上写作文,要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只有学生有兴趣了,作文教学才会事半功倍。因此,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在保证完成课程要求的习作的前提下,要找出学生津津乐道的内容,从说到写,投其所好,逐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1、从说到写,说是兴趣,写是目标。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则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要充分发挥学生说这一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说全说细,说得清清楚楚的了,再下笔去写,就能得心应手。

另外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要为孩子创造语言表达的机会。可以利用早读时间或者每天上课前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说话或者讲故事,内容不限,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但说话时间由短到长,说话要求也是由易到难,分时间段逐步深入。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作文直接挂钩,由观察到说话、由说到写,读写结合、以说促写,不断协调说与写的关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自然会得到稳步提高。

2、积累词汇,为学生的“写”奠基。农村孩子手中可供阅读的书籍少之甚少,在我所任教的班上,基本上每个学生手上都是除了课本再没有别的阅读材料。在这种状况下让学生词汇的积累成了一个难题。为此,我把学校闲置的旧报纸和《半月谈》全部拿到教室,我确定大多数学生读到的第一本课外书就是《半月谈》,但是因为对于他们,这是很新鲜的,他们个个读得津津有味、废寝忘食。由于农村孩子的家长普遍没有什么文化,孩子们在家里不能受到半点文化的熏陶,在积累词汇的过程中又失去家长的作用,因此老师在这当中就少不得科学合理的指导和有力的监督。同时,学生因为能读到的书少,就必须把课本用得非常的充分到位,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中的每一个小故事小资料,将课本的作用发挥到极至。

3、学生练笔,由近到远,由浅入深。

(1)从“我”写起,发现闪光点:学生习作,最怕的就的无话可写。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我”是学生自己最熟悉人,“我”的每一个经历都是学生亲身经历亲自体验的,他们对自己的所见所想,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非常清楚。因此刚进入习作阶段,就应该从“我”写起,写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来。

另外,在写“我”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大胆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写出来,在自己的作文里为自己唱赞歌,然后老师在每一篇作文里挑亮点,给每个学生的每篇作文唱赞歌。让学生为自己创造出来的闪光的东西所感动。

(2)从“你”深入,寻找倾吐的快感:第二人称作文通常也是学生比较爱写的种类,通常是以书信或对话的方式来写,可以倾吐心中的不满、倾诉满腹的委屈或者分享快乐等。多让学生写写第二人称作文,让他们找到倾吐的快感,忘我地进行写作,这也是培养写作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

(3)从“他”升华,创造创新高潮:学生是生活在群体中的,“你我”之外,还有更多的“他”由于“你”和“我”都是一个个体,只有“他”才是一个群体,因此将文章内容引像“他”,其可写的内容也就丰富起来了。只要我们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人都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只要细心观察,勤于练笔,要写出一个生动鲜活的“他”也并不是难事。

4、发挥想象,为文章戴上花环。孩子的想象又是丰富多彩的,如一个月亮可以想象成圆盆、小船,同样也可以想象成香蕉、气球„„引导学生锻炼着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手法,将文字弄得光彩夺目,犹如公主戴上花环。

5、拓展空间,拿掉学生的紧箍咒。

学生在写命题作文的时候,往往大同小异,千篇一律,因此,我们在给学生布置作文的时候,要六给学生广阔的空间,让其海阔天空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穷其才以成文,尽量不要死命题,规定一个写作范围,给学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进行作文,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丰富多彩,五花八门。在作文指导中,我们还应该设计提问方法和引导,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课堂作文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上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要补己之短

以前有位作家曾说过,一篇好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往往需要详细批改,但是做过语文教学工作的都清楚,要对学生的每一篇作文进行详细批改,工作量太重;但是倘若只对文章进行简单批改,又达不到效果。很多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甚至不加修改、敷衍了事,写出来的作文文法不通、语句不畅、病句连篇甚至没有标点。

这就是学生作文中暴露出的不可避免的“短”。如果这个短不补上去,作文要成功就不可能。因此,我想到了让学生参与作文批改的方法来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主动性。把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次作文,小组内互相评改,让学生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人。这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作文评改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对照题目,看自己的内容是否切题;其次,让学生检查文章的条理、详略的处理,中心材料是否充实具体;再次,检查是否有病句或错别字;最后,看看采用修辞手法可否使文章更精彩。

这样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促进了大家情感交流和语言交流,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课标下数学教学的几点感受 篇4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用人教A版数学教科书实施高中数学教学也有近两年时间。从当年自己用老教材学到现在自己用新教材教,整个过程我对新教材的教学感受颇多:课本内容更贴近生活了;课堂教学更活跃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了;教师角色转变了;学生数学文化素养提高了。由此以来当今教师的责任更重大了,可反倒学生们有些能力下降了。下面我就根据自己这两年来对新教材的学习、研究及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教材内容丰富了,学生兴趣增强了

高中新教材在内容上的一大特点是:高中数学有众多新增内容:比如算法初步、向量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概率与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初等函数的导数和应用、矩阵、数学史等等。另外教材内容的选取也更贴近生活了,教材中就有众多日常社会生活中的数学举例,比如:彩票中奖与概率、产品验收与抽样、风险大小与概率、广告中的数据与可靠性、销售打折中的数学、试验田的安排与优化等等。这些内容的增加及丰富程度不仅仅给授课教师耳目一新的感觉,让教师对教材的研究有更大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感受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数学,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中的无穷奥妙,因此,在学习与生活实例相关的数学知识时,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身边的实例,对要学习的这个知识形象地引导学生进行地学习;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兴趣也就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也就增强了,这样我们不仅能收到比较好的教学的效果,同时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方面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二、教师角色转变了,课堂气氛活跃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到:要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要有利于形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中,教师是新教材的首位学习者,更是新教材的实践者,同时还担负着对新教材的研究任务。此时,教师不仅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者角色,同时教师还得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只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我们更应提倡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互动”的情境,同时,教师应理解、了解和信任学生,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三、新课标要求增多了,教师责任重大了

新教材内容增多了,也就意味着授课时间更紧了,教师就得更加科学合理的去安排授课内容,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授完规定课程内容,同时还必须得保证教学质量,可以说这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我们就必须对新增内容整体把握。新增内容提供了新的算法、思维、解题技巧,为学生学习添加了新的活力,为他们的个体发展提供了空间。

另外新教材中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计算器)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实践证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产生重大的影响。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要走向现代化。不可否认,不少课改的课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确实起到不小的作用。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数学授课教师都必须具备这方面的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得按照新课标要求在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方面下工夫。

四、实施新课标上道了,学生的某些能力下降了

除了上面这些好的方面,我个人认为在新课标实施的同时也相应的降低了学生的某些能力或是带给学生不利之处,例如在数学学科某些知识的要求上对学生的要求由原来的理解、应用降低为了解,但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应用到这些知识时,学生由于对他们不够熟练,或是理解不够透彻,只能绕道而走。比如:初中新教材中“根与系数的关系”这个内容是以观察与猜想的形式并做为选学内容出现在课本中,从而导致了很多教师和学生的忽视,但高中教材很多知识便需直接应用到这一知识点,这样以来便会导致学生初高中知识的脱节;同样“二次函数的性质”这样重要的内容初中新教材也是以选学形式写入其中,导致很多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理解不够透彻,掌握不够牢固,以致于学生们在高中学习有关二次函数知识时感觉特别吃力。

另外由于新课标鼓励学生使用科学计算器,使得绝大部分学生不习惯笔算,甚至像物理、化学之类不提倡使用科学计算器的科目,学生也习惯性的用计算机进行计算,从而导致很多学生的笔算能力大大下降。

综合以上这些,我们可以看到:新课标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还体现

浅谈小学生作文教学的几点感受 内容摘要 篇5

随着新世纪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教学。在本期的英语教学中,本热人也使电教媒体深入到了课堂。它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认知更加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其较强的魅力,对于英语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电化教学优势,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活跃语文教学课堂,使学生的语文课堂更加生活化,促使教学效率不断地提高。

运用电教设备辅助英语教学,可以创设一个优良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对环境进行选择加工,创设所需的教育情境,让他们在声像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改变了传统落后的教学呈现方式,能通过情景画面,更生动,更活泼,更丰富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了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而多媒体手段应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初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对学习内容却兴趣不浓。因而,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便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而实践证明,电教设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生的语文课堂上散发着它较大的魅力,让教师轻松地引领学生学习;让学生“爱学”、“乐学”。有了学习兴趣,就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动学生情感。让学生走进作者的世界,领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其中的情境。

浅谈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篇6

关键词:作文兴趣写作技巧 作文训练模式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要写出成功的文章,决非易事,所谓“呤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于学生来说,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一方面就要不断阅读,积累语言材料,丰富头脑。语言是文章的基本组成。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文章表情达意的效果。巧妙高明的语言能“妙笔生花”,为文章增添不少的风采和内涵。另一方面还需要多观察,多思考,勤练笔。天地自然、日常生活中蕴含着无数可描可写的事物,世间万物,处处变化运行着可歌可泣的现象。“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要把学生引向他们自身生活更广阔、更深入、更真实、更缤纷的世界,让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身心去感受,用激情去探索,积累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明白写文章就是写我们的生活,写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除此之外,恐怕不可能找到什么终南捷径。怎样才能让学生做到以上这些呢?

一、将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结合,培养学生作文兴趣。....

“写作不是空白的稿纸上涂上了一些字句。”因此写出最佳作文必须首先要挖掘学生心灵中的积蓄,激发创作的灵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特别是一些所谓作文差生,要善于采取相应的对策,有效的排除作文差生的心理障碍,提高其兴趣。

1、对一些有探索性的问题开展辩论。

现在许多的课文文本都有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去探讨质疑。我就经常通过组织辩论让学生去深入思考,让他们去积极查阅资料,灵活组织语言,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阅读兴趣。

以前我在教《珍贵的教科书》这篇课文时就遇到过这种情况:在学习课文时,我引导同学们讨论张指导员的优秀品质,大部分同学都认为他这种舍身护书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而有一个男生却说:“我不喜欢他,他为什么要为了这一捆教科书而死呢?真不值!他活着,还有机会帮那些孩子找书啊!”我微笑地赞许了他的独特看法,接着就让学生围绕“张指导员死得值不值”这个话题进行辩论,让他们各抒己见,学生在激烈的争论中不仅领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也体验到了民主、宽容的学习氛围所带来的乐趣。

2、以课文为范本,尝试传授学生一些写作技巧。....

中学语文选编的课文多是名家文质兼美的佳品,古含中外,无所不包,是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范例。执教以来我确立“教学生从课文里学,作文”这一课题,孜孜以求,认真实行,效果颇佳。

我们所教学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很好的范文。所以,要充分利用课文教学来进行作文教学。比如:我们在讲授朱自清的《春》之前,要求学生以“春”为题写一篇文章;然后结合讲《春》对这篇文章进行讲评。讲完后,要求学生模仿其中的一个景段,按写景的特色、顺序,写一则练笔。这样,学生写起来就会觉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文可写了。

为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选材,教师要立足课文进行有的放矢的讲评。本学期,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以“今日家事”为题的文章,要求学生通过一件事,反映家庭生活的某一点变化。我首先让学生重新回顾曾经学过的文章《山的那一边》、《爸爸的花儿落了》、《台阶》等几篇文章,要求他们找出这几篇文章的共同点,即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这些文章都是从“小”的角度反应了“大”的主题,且选材新颖、巧妙,值得借鉴。在此基础上,诱导学生明确“小”与“大”的联系,使学生掌握如何通过细微的现象,把握时代的脉搏,表现时代风貌,然而让学生结合自己家庭生活的实际,写这篇文章,发现确有新意、深意。

作文教学能够与课文教学充分联系起来,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相得益彰,值得我们这一位语文教师去尝试。

二、经常组织课外文学阅读欣赏课。

文学需要感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人的感悟力、他们各自的出身、性格都不相同。中学生因为年龄和阅历的关系还缺少这种对文学的感悟,而且即使有,他们的感悟力差异也大。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一些文学欣赏的引导。教师可多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作品,进行一些适当的精辟点拨。我就经常在读到好文章之后,向学生推荐。我并不期望他们记住多少,只是希望他们在听、读过程中,欣赏、捕捉到文学的那种美。审美素质也就在这不知不觉中形成并提高。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文学欣赏水平,光靠语文课本是绝对不够的,因为世界的多姿多彩,文学的百家争鸣,一本课本是不可能包容的。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广泛涉猎各类文学作品,吸取更多的营养,增加知识积累。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莫泊桑的小说《羊脂球》,沈从文的《边城》,乃至于卞之琳的诗《断章》,还有《红楼梦》《水浒传》等名著在我的课堂都成了初中学生的赏析对象。我们常说: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教师不但要有一桶水,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已去找水的能力。宋代理学家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还得自己去寻觅。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学生阅读量大了,知识积累多了,阅读兴趣就会越来越高,“找水”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进而使阅读写作渐入佳境,最终达到“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境界。

三、运用“说、写、评、发”的作文训练模式,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坚持课前一分钟口头训练。课前一分钟口头训练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每个学期内容各不相同。初一年级,安排“复述新闻”及“背诵古诗文”;初二是成语典故及“我喜欢的一句名言”;初三是“小散文”及“老师精选的佳文”。课前演讲这一方式,促进了学生阅读课外书,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还提高了语文鉴赏力,锻炼了语感。这是因为,学生一是想讲得比别人好,二是要讲得好就要看书,看好书。于是学生在无形中兴趣增强了。这是我平时对学生进行的“说”的训练。

在学生对“说”有基础的前提下,每次布置作文题时,先给学生作文要求或写作情景,再请几位同学上台进行三分钟口头作文(说),然后班上的同学进行点评,大家提建议后,接下来就一气呵成,形成文字(写)。

做完后全班交换评改(评)。学生相互修改作文,学生与老师一起参与讲评,共同探究。学生在批改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进行语文实践。在批改中,大家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每次的批改,我都提醒学生让他们对文章的错别字、病句、优美语句、篇章结构及主题思想等诸方面作总体评价。然后交回来,教师总览,再由几个同学对本次作文进行综合分析。同学们的批改各有特色,不少同学的评语几乎比作文原文的篇幅还要长,可称得上精美的赏析文章。有位同学对一篇文章的„今天,太阳似乎起得特别的早,公鸡就起来大声的唱歌。‟是这样评价的:“似乎含金量不足,你可以这样来写„今天,公鸡早早地叫出了太阳。‟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不足为训,希望你在遣词造句上多下功夫,增强语言的文学色彩。”通过互评互改,同学们对文章的分析评价能力得到了锻炼,“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整个课堂洋溢着融融乐乐、愉悦合作的氛围。

给学生一种作文成就感,作文教学要跨出校门,放眼大处。培养写作兴趣还有很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发表(发)。经常推荐学生参加由市镇组织的征文比赛,如《给父母的一封信》“禁毒征文”等。近几年,各地屡屡举办征稿活动,作文教研活动等一些有益的活动,为作

文教学提供了更大更新的场所,作文教学要跨出校门,放眼大处,高瞻远瞩。应适当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报刊、杂志、文学团体的征文活动,了解不同镇区学校的写作动态,同时在活动中去发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免做“井底之蛙”。每次学生作文后,我都选出较优秀的文章及时推荐给学校文学社,当他们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章成为铅字时,总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因为自己的作品全世界人都能看到了。不少同学的文章还被国内各大教育网站转发、推荐。

四、坚持每周练笔,即每周必须写一篇作文。

在起始阶段,要对学生的“练笔”有所“点评”。点评要对症下药,语言要简短幽默,要以鼓励为主。当然,评语重点应酬放在技巧上,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及兴趣。每周练笔还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我常在学生的作文批改中写这样一句话“贵在坚持”。心理学认为:要培养一个新的习惯,或者改变一个旧的习惯,必须设法使我们开头的坚决,尽量强烈,而且始终不要有例外,一直到形成习惯为止。学生形成习惯后,练笔之作,题材非常广泛,多是思想和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练笔不受作文形式的限制,这样学生就有机会表现自己,能及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写下来。多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也没有一般命题作文的“挤牙膏”、无病呻吟的现象。学生尝到了写作的乐趣,乐在写中,其乐无穷,写作能力自会提高。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 篇7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具有艺术性的。这种艺术的首要本质在于:依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愿望和动机,这是获取高质量教学效果的因素。

语文阅读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情感性、阅读思维的情境性、知识技能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语言的示范性。阅读教学可以达到以下几个要求:

(一)突出情感因素

这是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决定的。语言是一种工具,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语言工具的功能本质,即表情达意。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特别是诗、词、歌、赋、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其中无不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数理化等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区别。欲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愿望,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动人,教出情味。不论是教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拟或是教说明文或议论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憎爱之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引入情境,激励思维

这是阅读思维的情境性所决定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根本的不同。其他学科的思维训练只是把语言作为媒介,通过对本学科的概念、公式、定理或理论、观点的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活动来实现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则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的。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或凭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熏陶,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当然,阅读教学也离不开抽象思维,也不应忽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一般教师往往只注意课文中的理智因素,而忽视了蕴含于字词句篇中的情感因素,其结果是:本来极其生动、情感强烈的作品,经过肢解、剖析,只剩了干巴巴的几条筋。这种单调枯燥的情绪体验,又怎能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乃至最终丧失学习语文的动力呢?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的方式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这既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只要这样才能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不会学”变为“善学”。所以,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学生实际,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开启学生思维,象导游一样,一步步将学生引向柳暗花明之处。

(三)联系生活,激励学习

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语文,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如一位教师讲《落花生》一课,针对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选材难这个问题,自始至终围绕作文选材进行讲读,使学生认识平时留心观察和勤于积累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一堂课讲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四)讲究口语艺术

这是阅读教学语言的示范性对语文教师的起码要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十二倍”。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强调:教学语言“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教师以自己活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即使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普遍应用的时代,语文教学这一基本方式和特点也是不会改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永远都是语言运用的艺术。

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和阅读思维的情境性要求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又具有清晰严密的逻辑性,能够再现作品中的形象和画面,成为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所叙述、描写的形象、画面的艺术再创造,从而能够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论是讲解还是描述,还是复述,其语言都应当活泼新颖,富有情感和魅力。总而言之,都应当对学生是一种新异的刺激,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引起学生的模仿和学习。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真的。”据此,我们可以说:“在阅读教学中,有风格的教学语言才是真正的艺术。”语文阅读教学艺术化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有独特的风格。或善于条分缕析,准确严密地阐明事理;或善于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描述事物;或善于简明扼要、冷静客观地叙述;或诙谐幽默、富有情趣,善于诱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等等。无数事实证明,一个语言表达颇富特色的语文教师,对学生在语言修养方面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甚至使某些学生终生难忘,终身受用。所以,欲实现阅读教学艺术化,教师必须着意学习和训练教学语言,讲究口语艺术,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总之,情感、思维、需要、方法、语言是构成阅读教学艺术的五个基本要素,它们互相联系,相互作用,交叉渗透,缺一不可。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语言感知课文传达的情和意,引起大脑神经系统的思维活动,理解知识和获取知识,并不断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进而推动其更加自觉积极地学习。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是贯穿始终的。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的要求组织指导读写听说训练,使学生又将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这个过程既符合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这个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了阅读教学中学生认识过程的特殊规律。教育学考试指导简答题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一)简答题题型特点:在试卷中,简答题在总成绩中所占分值最高。考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你对简答题的回答情况。简答题涉及的都是较大的问题,让你阐述一种观点,或者对某种理论作出解释,也可能是提供证明,有一定的系统性。回答要层次清楚、言简意赅,论点或根据不可遗漏。简答,这既是简答题内容上的要求,也是这类题的题型特点。

(二)简答题解题技巧:(1)对已有的科学事实和观点做出肯定,阐明其具体表现,这是简答题中比较好对付的一类问题。在回答中,只要说明“是怎样”,就可以了。

1、教学为主的标志是什么?

“在时间上,大部分用于教学;在内容上,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

2、如何使学生掌握科学概念?

①合理利用日常概念;

②充分利用感性材料和经验;

③注意“变式”在掌握概念中的作用:

④要将词与感性材料相结合;

⑤正确下定义;

⑥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

3、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就是这种性质的问题,表现出较强的理论性。

(4)还有一种特殊问题,对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或观点,要求界定,加以区别。考试大 回答这类问题,语言必须简洁,直接点出差异所在,就达到了题目要求。有时,最好的办法和策略,就是叙述概念,自然把差异说了出来,不必再写什么。

4、再认和回忆有什么不同?

这时叙述概念:“再认也叫认知,是对过去感知过的对象再接触时,有熟悉感,知道它是知觉过的对象”;“回忆也叫再现,是指过去经历过的对象不在主体面前,由其他刺激作用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过程”。这样两相对照,就是一种差异显示。

5、在简答题中,最简单的是一些记忆性问题,不要求你解释,只要求你整体把握。一个问题,回答的要点多,是这类问题的特点。

6、我国普通学校应当遵循哪些主要教学原则?

①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③直观性原则;

④启发性原则;

⑤循序渐进原则;

⑥巩固性原则;

⑦因材施教原则。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8

【内容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当然,在看到这些变化的同时,我们也要静下心来对目前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问题进行反思。本文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几个困惑点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初步的梳理出来,希望能引起各位同行的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 数学味 合作学习表扬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学生的知识面广了,学得活了,学习兴趣浓了,课堂开放了,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力增加了。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只注重形式却忽视实效的现状,甚至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在此,我想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理解与思考,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和同行。

一、生活情境多,数学味少

课改前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关“数学味”的问题存在两种极端的现象:第一,课改前,单纯的传授数学知识,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应用,而是单纯地为了掌握数学知识,为了在各种考试中获得好的成绩,数学教学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就是数学味太浓的数学教学;第二,课改后,针对以上弊端,《新课标》提倡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于是课堂教学又变成了单纯地研究学生的实际生活,一节课从头到尾都是研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过分淡化了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研究,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阻碍了学生在数学上的进一步发展,这就是数学味太淡的数学教学。

记得曾经听过一节《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课,课的结尾有这样一个环节让我有很多思考,教师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并能进行准确计算的基础上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学校准备在教学楼的前面建一个面积是12平方米的长方形花坛,请你设计一下花坛的规格。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应如何设计?小组讨论后组织反馈,学生说出了设计的方案,接着教师让学生拿出白纸和水彩笔,在白纸上画出各种设计方案,学生便开始拿着彩笔画起来,画的过程足足有5、6分钟,我认为教学的这个环节是很不妥的,这一段时间的学生在操作中已经没有了数学思考,有的只是手工制作而已,从而造成了数学味的严重流失。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这节课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设计也密切地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但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并没有真正认识“0”的作用与意义,数学知识几乎成了生活例子的附庸。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正确处理好生活味与数学味的关系呢,本人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处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刚刚接触数学知识,所以,即使是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对他们来说也是很难理解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通过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相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但是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时数学教学就不能再停留在与简单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这个层面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内部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数学思维方法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到协调发展。

其次,要以数学的眼光组织学生的学习素材。《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但这里所说的生活实际绝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复制。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数学的眼光组织从生活中提取的学习材料,对现实生活情境作合理有效的加工,将现实的生活问题作“数学化”的处理,去除一些无关的、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素,最大限度地凸显材料的本质,以利于学生的探究。

二、合作频率多,发挥实效少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这次课改的一个显著特征。但有些教师对自主、合作、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没有搞清楚,对它们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课堂教学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马上就沸腾起来了。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多数学习小组的学生都是抢着各说各的发现,每个人都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本无心倾听别人的发言;而且发表意见者往往只是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常常会为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而其他学生则端端正正的坐着,一言不发,冷眼观战,还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上述种种现象表明,教师尽管重视并为学生提供了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但是对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过程、方法显然重视不够,指导不够,没有把合作学习的作用落到实处。所以有人批评我们的课堂有“温度”而无“深度”,或许就是这个道理吧。针对课堂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我想谈一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首先,要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我们应该根据不同教材内容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一些约定俗成的、概念性的问题,如教学圆的各部分名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等,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更为直截了当;对于那些简单的、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安排合作学习了;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才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合作。因此教师在安排学生合作时一定要选择有价值的交流问题。

其次,在一个问题提出之后,小组合作之前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只有在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已经有了自己初步的想法的基础上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确保其顺利的开展,并真正收到实效。

再次,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如独立思考、善于倾听、积极交流等,在交流时要充分发挥好小组长的组织、管理、协调等作用,让交流有序、有效进行。最后,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深入各小组了解合作学习的开展情况,当小组合作学习有困难时要及时地加以引导和指导,以确保学习任务的完成。

三、课堂表扬多,激励作用少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基于对这一理念的认识,大多数教师开始学会尊重、赏识和肯定自己的学生,多角度的认识学生,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他们身上一点点微小的进步,都会得到老师们及时的表扬,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孩子们渴望进取的内心世界,在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学习的兴趣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实际教学中在这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误区,例如:即使是一个十分简单的回答都回得到老师的大力赞扬:“你真棒!”“你真聪明!”“真了不起!” ……课堂上赞扬之声不绝于耳。这样的表扬真的有效吗?

教学实践表明:对于教师过多的、廉价的、针对性不强的表扬,不但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让学生产生浮躁心理,认为这么简单的问题,都说我是最棒的,看来我可以不听讲了,或者不用认真听讲了。那么,如何才能让表扬的作用发挥的更好呢?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表扬要有针对性。表扬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对于解决同一个普通的问题,后进生能够说明基本的解题思路,教师就可以表扬他:“能完整地把自己的解题思路说给同学们听,你真棒!”然而,如果优秀的学生也给出同样的回答,教师则可以说:“你的解题思路很清晰,如果能表达再简练一些就更好了!”表扬还要找准切入点,针对学生的具体行为进行。例如,课堂上,在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之后,我们不能只是一味的表扬“你真棒!”“你真聪明!”听到这样的评价学生虽然会很高兴,但是往往不知道自己到底“棒”在哪里,“聪明”在什么地方。这时我们不妨换一种评价的方式,如“你真棒,能说一句完整的话”、“你真聪明,能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你真有智慧,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学生的具体行为进行肯定,不仅让学生得到了表扬,而且知道了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表扬,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进步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其次,表扬要适时、适度。记得有一次听课,执教老师教学的是《20以内的加法》,练习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8+5=(),一个学生回答“12”,此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教师用严肃的目光看了一下同学们,然后又用和气的口吻对这个学生说:“不错嘛,离正确答案只差一点点了,想想正确答案是多少?”学生迟疑片刻答“13”,“你真聪明,只是稍微思考了一下就得到了正确答案。”然后教师就让这位同学坐了下去。听课过后我不禁有这样的困惑:老师的评价合适吗?这位同学真的会了吗?懂了吗?个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当出现上述情况,发现学生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答案不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找出错误的原因,然后才能作出相关的评价。

总之,课程改革没有固定的、现成的模式,我们只有不断的经历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抓住数学的本质,并与新课程理念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数学教育的最大价值,才能将课程改革不断引向深入。文题: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

类别:小学数学

姓名:李珊珊

工作单位:赣榆县沙河镇第三中心小学

浅谈小学生作文教学的几点感受 内容摘要 篇9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解题方法

作者:严雪花

来源:《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年第04期

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阶段之一,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小学数学基础打得是否扎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初中数学学习是否轻松。小学阶段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观察、分析、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不是单纯的教与学,而是引领学生发生知识的迁移,利用先前的知识结构省时省力、有理有据地解决问题,形成类似题型的解答模式。常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数学中的“渔”,就是各种各样的解题方法。但在众多的解法中,有的方法轻松省时,有的方法却费时费力,有时学生往往会做,但因步骤繁琐而粗心大意计算错误了。因此,在解答数学题时,通过一个解题方法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数学知识素养程度。同时,选择一种好的解题方法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我在数学教学中总结的几种解题方法做以浅谈:

如果比的前后项都是整数时,我们可用短除法进行化简,最后把互为质数的两个商对应地写在比号的前、后即可。

转化法也是计算小数乘法时的一种简便方法。我们可以利用积随因数扩大或缩小而变化的规律,先根据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适当扩大一定的倍数(10、100、1000……倍)转化为整数后再运算,再把积缩小(两因数扩大倍数之积)倍,即为原算式运算结果。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分数或百分数应用题的解法,而分数应用题在毕业升学考试卷中也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只要教师授之的“渔”简单、易理解和掌握,学生对分数应用题可说是迎刃而解,节时又省力。这个“渔”就是下面我所浅谈的算数方法:

解题步骤,先弄清要解决什么问题;再找到单位“1”,看单位“1”具体是多少是否已知(根据单位“1”是否已知,将确定最后的运算方法);然后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分量与标准量相应的分数关系;最后,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未知量。具体公式如下:

分量=标准量×分率

标准量=分量÷分率

浅谈小学生作文教学的几点感受 内容摘要 篇10

内容提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的教学的策略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学习方式上的改变,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课堂的有效性的。

关键词:情境,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方法。

过去,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可学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索教学的有效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那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结合我的学习和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创设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情境。

1.事导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课的起始阶段,能否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可以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用“孙悟空分饼”的故事导入:一天,孙悟空把 1

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师傅和师弟吃,他先把一块饼分给师傅唐僧。师傅说:“悟空,先给我半块吧,那半块留下来,免得路上挨饿。”悟空就把饼平均分成2份,给了师傅1份。猪八戒看见了,嚷着说:“1份太少了,我要2份。”于是,孙悟空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4份,给了猪八戒2份。沙僧一看,急着说:“师兄,每天都是我挑行李,我最辛苦,我要3份。”孙悟空听了,便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6份,给了沙僧3份。猪八戒看见了,气得大叫:“师兄偏心!我要4份!”当学生们被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时,教师设问:“小朋友,你知道谁分得最多吗?孙悟空这样分公平吗?猪八戒要4块,孙悟空该怎样分呢?”由此引导学生展开操作、观察、思考、交流、验证、探索,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精神愉悦,又较好地激发了认知冲突,为后继教学埋下了伏笔,一举多得。

2.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动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让学生剪一剪,拼一拼,把圆分为四等份,八等份,十六等份,然后再拼一拼,看看有什么发现?

通过学生边动手,边动脑,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

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如《百分数应用》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生活中打折、购物返钱、买几赠几的商场促销方式,进行对比练习,不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又在应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这一方法。如在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

(一)》时,我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数后,一一写下。这些数有些乱,怎样把这些数整理整理?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学生纷纷说:一位数为一类,两位数为一类,三位数为一类……;或者整十数为一类,不整十数为一类,整百数为一类,不整百数为一类……;单数为一类,双数为一类……虽然孩子的分类有些笼统,有些幼稚,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但对于学生来说,每一种分类方法都是他们自己的发现,甚至是创造,如果老师不放手,不让学生去讨论、去合作学习,就不可能得出如此丰富的分类结果。我肯定了他们的分类,接着问:谁知道40、56和100是由什么数组成的?是整十数还是不整十数?学生纷纷说:“40是由4个十组成的,还可以说是由40个一组成的,是整十数。56是由5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是不整十数。100是由十个十组成的,是整百数。”问:“300是由什么数组成的?谁来回答这个问题?”生一说:“300是由300个一组成的。”生二说:“300是由30个十组成的。”生三说:“300是由3个一百组成的。”真不简单。我说:一百一百地数,3个一百是三百。那么8个一百是多少?一个学生举手说是八百。又问:“一千是几个百组成的?”同桌数一数、说一说:“一百、二百、三百、四百……八百、九百、一千。10个一百是一千。”我再让学生小组讨论:300、800是整百数吗?一千又是整百数吗?一千是几位数?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这个学习的过程,从而获得不同的收获,并使每个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巧妙运用激励评价,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时时刻刻存在,在评价学生时,鼓励性语言要公正而不失偏颇。学生有了进步,教师要不失时机,进生鼓励表扬,当学生不能回答教师的提问时:“不要紧,仔细想一想,你能回答出来的。”通过这样来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勤于思考,一定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有意识地使用鼓励性语言,融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学生受益匪浅,教师的威信、可亲可敬的形象就会植入学生的心田。

五、适当选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教法;相同的内容、相同的课型,由于各自的风格不同,习惯不同,教法也不相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思维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低年级偏重直观操作学习法,高年级偏重于知识迁移学习法及尝试学习法等。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教法,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都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它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教学中要尽量从内容上求异,从题材上求趣,从形式上求新。要加强直观教学,充分运用电教手段,扩大容量、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屏幕上光、色、形的变化,能给学生以新奇的刺激感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从激发学生获得成功的欲望入手,通过教师引发性的谈话,创设情境、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如教学《年、月、日》,教师可通过“年、月、日,同学们平时听说过吗?老师有几个问题不明白,谁能从这张月历上给我一个正确的答呢?”的谈话引入新课,然后出示月历和思考题①一年有几个月?②每个月的天数是一样的吗?有几种情况?③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哪个月是28天?④这一年一共有多少天?⑤每年都是365天吗?(出示闰年月历)这一年有多少天?⑥根据一年的不同天数,年可分为平年和闰年,怎么判断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呢?⑦为什么四年中就有一个闰年呢?让学生眼看、脑想、手算,通过独立思考后获取知识,感到成功的喜悦。寻找、发现、认识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法,使学生愿学、爱学,才能在较短间内掌握所学知识。

学习古筝的几点感受 篇11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我国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和创造了能演奏七声音阶的骨笛、陶埙等乐器了,大型编钟的出土不但让国人自豪而且让世界各国感到震惊。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音乐不断吸收外来因素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音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独特的审美观念和音乐思想。这些古老而悠久的音乐文化已经被世界各国人民予以高度重视,作为中国人更应当引以为自豪。通过对这些充满着浓郁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的深入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中国音乐必将再现往日的辉煌。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拨弹乐器之一。古筝是一门易学的高雅艺术,民族特色浓郁,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的生动诗句来描绘古筝的美好境界,陶冶身心。古筝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戏曲、曲艺的伴奏,因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被称为“众乐之王”,亦称为“东方钢琴”。因此与古筝高雅艺术的追求已深入到各个阶层。

古筝学习的意义首先是适应时代的发展,时代需要具备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就是能够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高度的专注能力,大胆的表现能力,深刻的理解能力,优秀的记忆能力,良好的协调能力,沉稳的自控能力,接触的组织能力,锐意的创新能力,自主的学习能力等十大能力,使 学习者奠定复合型人才的能力基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开发智力的潜能,陶冶道德情操的教化功能,是古今中外所证明并实践的。如《西楚霸王》,该曲音色饱满,气势雄浑。聆听此曲,既能感受到项羽那气盖山河的英雄气概,亦有“死亦为鬼雄”的英雄末路的悲哀与无奈。这里既有古代英雄美人扣人心弦的精彩故事,亦有儿女情长、生离死别的唏嘘慨叹。演奏这首乐曲,从技术上要注意把握对旋律线条的精雕细凿、还要控制好音响上的强弱变化,要做到强而不躁、弱而不虚。既要通过力度的对比来体现乐曲的魅力,又要通过表演的夸张来刻画音乐情绪的变化。同时还要深刻理解这首曲子的历史背景和深层次的情感世界,这样才能达到高水准的要求,才能把乐曲丰富的思想内涵表现的更具艺术感染力。因此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宝库中最璀璨的的乐器瑰宝的古筝,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天籁之音,具有滋养灵魂的作用,使习筝者潜移默化之中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古筝有利于想象力的发展,无论技巧、旋律多么简单,一首乐曲的演奏不是机械的手指运动或单纯模仿教师的演奏,它应该是演奏者对作品的再创造,必须建立在理解、内化乐曲的基础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未曾有声先有情。幼儿的“情”来自对音乐的创造想象,同样是旋律11|55|66|5-|44|33|22|1-|有的孩子认为是小雨点一滴一滴的落下,有的孩子认为是老爷爷爬山,有的孩子认为是星星眨眼睛,为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儿童必然会在日常生活中丰富自己的现象,发展了想象力。在如《雪山春晓》这首乐曲,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在连续的上行或下行中跌宕起伏,音乐情绪高亢、嘹亮,气息悠长。描绘了雪峰层叠的青藏高原,在春天到来时冰雪融化、万物

复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还有着浓郁藏族音乐风格的“长袖舞曲”。一群藏族妇女踏着悠扬的节奏,翩翩起舞,洁白的长袖随着音乐旋律飘动,优美的歌声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春天带来的愉悦情绪,给人无尽的遐想。

古筝的学习有利于意志力的发展:俗话说:“勤能补拙”。由于勤奋,即使基础稍差,也能提高能力出成果,而且勤奋的关键在于意志力。古筝学习中技能技巧的熟练,需要坚持不懈的练习,一个难点有可能要经过上千次的正确的重复练习才能掌握,因此,古筝练习有利于培养儿童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持之以恒的良好学习习惯。每一首古筝曲都需要有较好的基本功,不但是体现在对音准、节奏的把握,还有演奏法劈、托、抹、挑、勾、剔、摇等,音质的按音、滑音、吟音、颤音、泛音等一些基本技巧的处理上,从单手(右手)弹奏到双手同时弹奏,从摇指的出现到快速指序的应用,要掌握古筝丰富多彩的弹奏技巧,需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总结(上学期高三文四)下一篇:总经理在公司新年联欢会上的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