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建议(共11篇)
陕西省山阳中学
刘小菊
敖雪松
[摘要]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实现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而不只是要求学生纯粹掌握计算机技术。对学生而言信息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工具。明确这一点,信息技术课就不再是简单教会学生几个按钮的操作、菜单的使用,而是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掌握如何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增强信息技术意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不仅要开好必修课,同时也要开设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社会各方面需求的信息技术人才。
关键字:信息技术
新课改
教学
建议
素养
一、信息技术课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中学信息技术课绝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同一个模式的专业人才,从现实上说,中学生刚刚在打基础,也不可能就成为专家。我们的教学应着眼于建立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增强信息技术意识;着眼于让学生了解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着眼于让学生掌握文字、图形的输入、输出等基本技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着眼于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着眼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文明使用网络信息,树立安全忧患意识、合作意识等。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 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要充分让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影响一代人的成长。
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而信息技术课本中的内容能更是迅速更新,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并且将先进的理论与技能展示在课堂中,向学生做一定的介绍,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创新能力。
作为教师,应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启发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上喜欢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但这种方法往往使我们的教学侧重于对学生操作技能方面的培养,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等。因此,我们应该灵活多样,根据具体的授课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另外,不妨借鉴其他课程的教学方法,如归纳知识点,编写讲义等。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改的要求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再是学习的工具;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例如学习一 单元知识时,首先,让学生准备一些自己喜欢的、与本单元知识相关的学习主题。如果学生不习惯,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看一些学习相关主题的范例,如“野生动物保护”、“旅游专题”、……,当然还可以让学生看看围绕这些主题制作出来的电脑作品。这时学生自然会问这些材料哪里来?老师则可以顺势引导学生去网上查阅资料,并向学生传授如何“双击浏览器图标”、“在浏览器的地址中输入搜索网站的域名”和“通过关键词搜索”这三点主要操作技术,让学生围绕自己的主题去搜查资料。之后学生自然会继续查找与学习主题有关的资料。随着资料的增加,学生很快会提出如何将有价值的资料保存下来。这时老师就可以讲解下载文字、图形、图片的技术操作,传授如何下载自己喜欢的网页的方法。课后要求学生最终确定自己的学习主题,并以书面形式上交给老师。在教师审阅完后,让学生以电子稿的形式完成作业。这样,即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通过自己的设计、组织、安排,从而完成较高质量的作品。
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软件中寻还应帮助,还可以在网上寻找帮助,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有能力也有义务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带入课堂,这样不仅可以影响其他教师,使他们也关注于现代化教学,更重 要的是很多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我们的课堂丰富、生动、有效起来。例:FTP服务器可以帮助教师统一下发学习资料和上交练习作业,FlashGet软件可以模拟操作过程。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指导,给学生分组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想象并完成这些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精神。
多组织一些讨论活动,将学生的作业成品展示出来,与其他信息技术教师交流教学心理行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实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三、教师角色的转换
角色转换有两重含义:一是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二是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
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所担当的角色,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主动学习建构起来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可有可无、无事可做,而是比传统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不可缺少。因此,不能认为只有站在讲台上讲课才是教师的本分。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起支架;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进一步完善任务创作;在任务完成后及时做好评价工作。给予学生肯定,一方面鼓励他们自主完成,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四、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是学习之母,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的前提是“兴趣”。但只有兴趣不等于就能学好信息技术课。如果不加以引导,有些学生仍然不会重视,上课玩玩电脑了事,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教学的方法,将学生初始的兴趣逐步转移到课程的教学上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准备适量的范例与练习,组织好教学。
1. 引入趣味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课题能否成功的引入,直接决定了一节课的效果,每节课我都力求采用同学们最感兴趣的事物来引导他们,比如学习Word中“文档格式设置”这一节时,我进行了以下设计:在讲解这部分教学内容前,我事先用Word软件制作了一篇精美的电子报刊,向全班学生演示,并适时提出任务:如何利用Word制作电子报刊?同学们学习了“文档格式设置”这一节后,就能独立制作一篇优秀的电子报刊来,从而引入了新的课题,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2. 讲课内容取其精髓,激励同学们主动获取知识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并没有严格的难易程度界限,特别表现在应用软件上,比如Word、Powerpoint等,并不是必须掌握了所有的琐碎的基本知识才能做出作品,讲授新课时,我的经验是打乱教材顺序,首先抽取精髓,紧紧吸引学生的兴趣。比如讲Powerpointj时,我首先用Powerpoint做了一个课件作自我介绍,课件中使用文本、声音、视频、动画及幻灯片的切换,而且每一 对象都进行了动画设置,展示完成时,他们很好奇,我就带领他们学习具体如何去实现它,简单介绍了文本、声音、图片的插入,幻灯片的切换效果的设置及每一个对象动画效果的定义,然后要求他们也做一个自我介绍的课件,他们很快就完成了,他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很兴奋,但是种种问题也出现了,为了让课件更为美观、更丰富,字体、字色怎样改变,幻灯片的背景如何更换,以及我没有讲到的各种媒体的使用,如自自选图形、艺术字等如何应用、凋整?通过思考、实践,有的同学掌握了这些知识,没掌握的怀着迫切的心情认真听讲,也能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只用了几个课时,大部分同学就能随心所欲望的制作作品了。
一、情境创设, 真实合理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 基于“在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新课程理念, 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然而, 由于很多教师对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质把握不够准确, 以至于创设出来的教学情境或为教学需要而有意杜撰, 或忽视学生的认知水平、远离学生“最近发展区”, 使教学情境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纵观众多采用情境教学法的信息技术课 (包括一些优质课) 上出现的一些问题, 我认为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情境创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 情境创设要真实、合理、有效。实践证明, 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学习任务时, 会持续保持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然而很多时候教师为了教学需要而创设的一些牵强附会、貌合神离的教学情境很难让学生在情境创设的问题解决中体会与总结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 更别说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了。
第二, 情境创设要以学生“最近发展区”为基础, 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创设的教学情境远离了学生“最近发展区”, 超过或低于学生的认知范围, 都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 让学生借助教学情境有效学习。
第三,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可喧宾夺主。教学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因此, 为教学需要而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是实际生活问题的去粗取精。
二、不同课型, 不同策略
新课程“国培”中信息技术学科根据课程内容侧重点的不同提出了四类课型, 即理论课、技能课、实验课和作品制作课。教师可根据各课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每类课型的特点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最佳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理论课涉及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 如信息的概念及其特征,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等。教师可根据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 或通过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兴趣, 或利用直观演示、类比、趣味游戏将原理性知识形象化。
技能课是一种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及某些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型。根据技能的复杂程度, 可采用不同的授课思路, 如惯用的讲练法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技能课的教学不能设计成单纯的技能训练, 而应该注重利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真正利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技能, 并反过来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实验课主要涉及一些像计算机硬件组成、计算机网络中相关物理设备的连接和局域网组建等内容。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实验报告的内容, 报告设计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实验课的教学效果。以“计算机硬件组成”部分为例, 由于大部分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没有见过构成计算机的主要硬件实体, 如电源、主板、光驱、CPU、硬盘、内存等, 至于硬件组装更是遥不可及。通过《计算机硬件组成实验》中对这些硬件实体的观察和电脑整机组装过程的亲身体验, 让学生结合理论对整个计算机硬件系统有一个直观、整体的认识。还有“网络技术基础”部分, 提到了很多硬件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等, 如果通过理论课的形式讲授, 因其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离较远, 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此时, 若在实验课中将这些设备准备好, 让学生在了解这些设备功能的基础上, 完成网络硬件设备的连接以及相关的系统设置, 并最终实现上网, 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作品制作课是为了综合应用某一阶段所学内容而涉及的一类课型。一般需要学生经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 在多媒体一章的内容结束后, 要求学生制作一多媒体作品, 过程经历“需求分析—规划设计—素材的采集与加工—作品的集成、测试、发布与评价”。作品制作课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师要综合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 根据学生的层次差异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设计出不同层次水平的任务, 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第二, 注重任务之间的相互联系, 并且各个层次的任务难度要呈现一种梯度上升的趋势。
第三, 要有科学的评价激励策略, 以免让一些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选择较简单的任务而蒙混过关。在实行学分制的学校, 教师可考虑将任务按不同难度计分后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总成绩考核,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 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寻求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法, 并在交流和比较中根据不同的问题需求, 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 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解决策略。
三、主题活动, 扎实有效
新课改让教师感受最深的就是教材的变化, 为了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 新教材增加了“任务”、“交流”、“探究”、“实践”、“拓展”等栏目。另外, 为了能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探索性学习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几乎在每一章的最后一节都设置了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主题活动。需要强调的是主题活动只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载体, 教师在组织过程中要准确把握主题活动的核心和目的, 抓住重点, 促进主题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切不可为了图形式, 捡了芝麻, 丢了西瓜。比如在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第一章的主题活动“欣赏多媒体作品”中, 教师不能一味地给学生播放一些精美的多媒体作品, 让整堂课都在学生啧啧的赞叹声中度过, 而应该根据活动目的, 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 针对多媒体的用途、内容、形式、结构布局、运行速度、运行环境的通用性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展开讨论, 分析作品的优缺点并针对缺点给出自己的修改建议, 从而给学生在思想上, 知识、技能的掌握上及多媒体特点的体验上带来一定启示, 真正达到主题活动的目的。
关键字 终身教育;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教学;因材施教;培养能力
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要适应未来的信息化社会。因此,探索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显得尤其紧迫和重要。以下是我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对教学方式作的一些思考:
一、明确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础的思想
终身教育思想强调人的一生都要受教育,特别是高速开展的信息社会,学习将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调整本人的学问构造才能在一日千里的将来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将是一个人能否生存和发展于社会的首要条件。因此,中小学进行信息技术教育要以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及信息收集、加工、发布等信息处理的实践技能为目标,并能主动地利用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育具有可持续开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体现创新教育的思想
创新教育是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课改的一个重要主题,
三、体现“教会学生学习”的思想
信息技术教育除了要教给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外,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让学生积极行动起来,逐渐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要培养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充分考虑学生特点,采用愉悦式教学,因材施教
高中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参差不齐的。由于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所接受的信息技术教育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这就导致他们在高中阶段的起点也是不同的。再者,由于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很大差异,学生学习新知识前的准备知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获得适合的指导和最佳的发展。而在课堂上,我们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和目标供学生选择,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或个别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感觉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我们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
1.根據学生的知识结构设计教学方案
了解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用优略差详、分层任务、小组互助、分层评价的方法来设计教学,要按照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布置课堂任务。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它的任务则是发给那些走在前面的学生,完成一个任务,就在学习成绩表为学生加上一颗星,并发给下一个任务,有的学生可以多完成一个任务,有的可以多完成两个任务,三个任务,或更多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同学之间互补指导和交流,之后再学生间、小组间、师生间进行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
2.采用分组合作学习
通过“请小老师”法,让学生保持学习积极性。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的组长就是小老师,组员在做练习、作业时遇到困难可以找组长来帮忙解决,在帮助别的同学的同时也会让他们在原本觉得索然无味的信息技术课变得有成就感。
3.挑选适合学生分层学习的教学内容
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作业,让能很快完成课堂作业的学生另外加做选做作业,一方面可以让这些学生提高自身知识、技能水平,另一方面避免出现基础好的学生无事可做的情况,完成作业后还增加他们的自豪感,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4.借助兴趣的帮助帮学生寻求适合自个的学习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充分发挥兴趣的作用,使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5.恰如其分的课堂评价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观念中,教师的评价是主要的课堂评价,所以学生学习情况、学习成果大都不能轮到学生自己来说话。如此评价方式对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所以我们应先明确学生的学习需要,评价标准应是学习者学习方面目前的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是实现再一次进步的基石。如何正确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工作中进行恰当的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合理发展的需要,迫在眉睫。
6.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随着知识化、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对于人才素质培养者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必须不断地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信息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不断发展。
由此可见,在新课改的引导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而是首先使学生接触、了解计算机、网络文化,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益,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职业,他们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都应该是有用的。
参考文献:
[1]邬志辉.王克胜.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信息技术教育,2007(3):38-39.
[2]韩忠强,王世军,董玉琦.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61-66.
识谱唱谱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识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新课标也指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在过去的传统的教学中,识谱训练呆板、单调、乏味,远远不能适应现在素质教育的要求,违背了新课程中的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这一点。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对唱歌、游戏非常感兴趣,一旦让他们识谱,就感觉索然无味,课堂气氛也出现冷场,那么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如何有效地展开识谱教学呢,根据我的教学实践反思如下:
一、兴趣导航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人们进行求知活动和学习的心理因素,学生只有对简谱产生兴趣,才能去积极思考,因此在识谱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学生爱玩好动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造融合的学习节奏和游戏来引导他们的兴趣,在游戏中让学生愉快的训练。比如在学唱《美丽的村庄》时,让同学们做游戏“灵活的舌头”,同学们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先用“啦”进行模唱,再唱谱子,学生们兴趣盎然,学的不亦乐乎。
二、先唱后识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信息技术教育已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由于各种原因,部分老师总是对该学科的实际教学过程大打折扣,没能正确领会该学科的真正教学目的,使该课程的学科价值不能充分体现.为此,总结多方面原因,我针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即可以适当改变教材的内容,使其体现的更科学、更合理、更完善、更具导向性;其次,任课老师一定要深入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的`真正教学目标,改变以往以计算机技术培训为目标的教学理念,正确把握信息技术课程的命脉,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实施教学;最后,我们要进一步提高“用而必学,学有所用”的教学意识,让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学科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尽可能起到最大的帮助.
作 者:王世贵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靖远一中,甘肃白银,73060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6)分类号:G633.67关键词:信息技术 计算机技术 学科整合意识
打造化学高效课堂是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开展,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我省也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改革,要求逐步地还课堂、还自主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这样对我们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前用大量的作业,大量的讲课以及题海战术逼出成绩来的方法违背了教育规律,已经行不通了,实行省规范后,我们课堂的时间少多了,所以我们必须要靠提高课堂效率来实现教学任务。高效的课堂不但要求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而且还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仅仅是课堂上讲的多了,学生记的多了,但是没过几天所学的内容几乎又全忘了,这样也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打造有效的高效课堂。新课改对广大教师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如何尽快地融入到化学课改的浪潮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打造有效的化学高效课堂是每一个化学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打造化学高效课堂要有正确的认识。首先必须对高中新课改理念有深刻的理解。其次必须对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特征有到位的把握。高中阶段是学习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的阶段;同时高中阶段也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黄金时期,高中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正在不断地加强,自我控制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而这些都离不开老师科学的训练和正确的引导。结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实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一、想方设法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人的学习都离不开兴趣。高中生还只是一群大孩子,要让他们学好知识首先就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只要教师肯动脑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件太难的事情。教学中可以通过几个途径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首先,我们要做好化学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实验是研究和学好化学的基础,我们不仅做好课本要求的演示实验,还补充一些趣味实验;我们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这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我们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兴趣。高中生对新鲜事物都很好奇,而我们的化学奥秘正好能够满足他们的这种好奇心,所以课堂上我总是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让学生积极地进入情景,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问题的猜想以及结论的分析总结。这样的情景导学比老师一个人在台上讲要生动有效得多。另外我也穿插讲一些化学趣味故事和化学名人故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我们制作化学多媒体课件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课件的形象直观、活泼生动正好能够吸引高中生的眼球。所以课堂中,只要有机会我就会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比如化学课上在讲同位素时,我穿插了一小段《氢弹和原子弹爆炸》的视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第四,开放化学实验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们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实验,把所需仪器和药品提前报给实验老师,老师提前准备好仪器和药品,在课外活动时,学生可以自主探究,很多学生积极参与。
第五,我们还要注意到教师自身的涵养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学生讨厌这个老师的话,那么该教师教的这门课学生就不会有任何兴趣去学习。所以做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很重要。我认为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要具备一些条件:知识渊博,关爱学生,风趣幽默,乐观向上。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你,同样喜欢你所教的课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总之我们要注意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打造化学高效课堂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要循序渐进,不要一步到位。为了打造化学高效课堂,我们教师要特别注意循序渐进。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当时学生可能记了很多知识,但是过不了多久又忘记了,学生的能力没有任何的提高,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很多教师常有疑问,这么简单的问题讲过很多遍,学生怎么老是不会呢?其实是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注意八个字:允许犯错、耐心引导。如果学生暂时没有学好,那一定是在某个方面出现了问题。这个时候教师一味地心急或者训斥学生是没用的。正确的做法,教师应该首先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允许学生犯错误。然后通过面批面该去了解清楚问题的症结。出现的问题可能有多样的原因,可能是老师的进度太快,可能是以前的知识没弄明白,还可能是有其它方面的心理负担等等。教师应当要依据问题的性质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不要被暂时的失败所吓倒。教师应该明白,教师的宽容和鼓励是学生前进的无限动力。解决了遇到的问题,学生才能逐渐地找到良好学习的方法,今后的学习就会轻松自如了。
三、注意使用学案导学法。高中化学教学中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教师把学案作为问题的载体,让学生在学案中感觉问题、发现问题,师生共同确定一个中心问题,把该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整个学习过程的驱动力。通过学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说、自练的方法和机会,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与施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乐学、活学、会学。学案导学法的实施分为2个阶段:
1、课前预习阶段
教师将学案精心编印后,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预习。同时教师要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如要控制自己的预习时间,以提高效率;可以要求学生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等。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以使上课的讲解更具针对性。课前预习阶段是“学案导学”教学法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
2、课堂讨论、探索阶段 在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综合问题。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以教师提问学生,也可以学生问教师。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一般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充分利用图、表及其它声像材料及时进行引导、点拨、归纳。教师在讨论中提出的点拨、引导性问题,要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设疑要科学、严密、有趣,要结合学生化学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的实际,经过努力可以得到解决,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当然,作为新授课,无论教师对教材内容怎样挖掘,最终都应回到课本这一层面,所谓深入而浅出。
学案中的课堂练习题应尽量在课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出解答,一方面让学生有适当的训练,既巩固所学,又使学生学有所用,并获得一种艰苦(脑力)劳动后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可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信息;同时,练习中少数较难题又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对学习的积极主动状态;这样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
四、注意适时使用合作探究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的一个亮点,而且合作探究教学可以真正地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合作的多样性,合作中即有教师与教师间的集体备课合作,也有教师与学生间的合作,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所以我们要根据教学的情况合理地来使有合作教学法。合作教学法能使学校的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可以让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在合作中师师合作进行集备,能让教师更高效地备课,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知识综合的问题。师生的合作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课堂教学效果肯定比传统教学方法要好的多。生生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共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加深学生间的感情。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五、师生课前充分的准备是打造化学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对教学的内容、深广度做好精心的集体备课和个人再备课,相互多听课评课,通过批改导学案,发现质疑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课。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要为课堂做的准备要更多,学生要想在课堂中做到高效地学习,提前预习填好导学案的简单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并在导学案上提出质疑问题:同样重要的还有对相关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总结。也就是要做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师生平时的准备越充分,课堂就越轻松有效。师生课前充分的准备是打造化学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打造化学高效课堂势在必行。作为一线的化学教师我们必须将提高课堂效率作为我们工作的一个中心任务,将打造化学高效课堂落到实处,才能让学生既能高兴地学到知识,又能愉快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打造化学高效课堂的方法还有很多,以上观点若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新课改下化学高效课堂的研究] 2010-09-03 20:22:29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实用基本功》一书中指出:传统教学方式又称“讲解——接受”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展开,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仓储式”学习过程中,学生无法获得亲身体验,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抑制,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并非由自身主动建构而成,而是被动获得,因而不十分牢固。由于缺少能力的系统培养,因而无法开发出学生的中和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现代教学方式是贯穿现代启发、导学、合作、探究与创新精神的教学。新课程对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要求是,教师如何实现从以往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发者。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师生的互动方式更和谐,我校在“十一五”科研课题“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研究中尝试学案教学及小组合作学习,学案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宗旨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完全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且我通过学案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感受到了新课改下化学课堂高效教学的乐趣,同时让学生们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二.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与主要内容
(一)学案的制作及应用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我们学校在“十一五”科研课题校本培训中,开展了学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学案的制作及应用》、《进一步规范、深化我校学案教学的几点要求》等内容,并派老师参加黑龙江省新课改培训,到衡水、昌乐、杜郎口等学习进行学习研究。通过学习使我明确了学案教学的中心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案教学的理念是“先学后教、学练结合、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学案教学是我校“十一五”科研课题的呈现形式。学案的制作是建立在教师“三级备课”的基础上的,所谓“三级备课”是指首先教师先独立备课,形成对学案内容的基本构思,然后再集体备课与同组其他老师的构思综合,完成学案的编制,最后再次独立备课,完成对课堂的教学设计。学案的组成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预习导学案(课前):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导学提纲等,第二部分是课堂训练案(课上):包括高考精题点拨、当堂训练(限时训练)、知识总结、疑点反馈等,第三部分是巩固反思案(课后)包括精选作业、自编题训练、学后反思等。通过学习和研究明确了学案与教案的关系、学案与教辅资料的关系、学案与作业的关系。教案实际上是教学设计案,是完全站在老师的角度,体现老师如何教,教案是为教师上课做准备的,以教师为中心,具有单向性、封闭性;学案是为学生自主学习设计的,以学生为中心,具有互动性、开放性。在设计学案时我本着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知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我们在学案的设计上更有二中自己的风格,不同于其他任何一所学校学案的编制,尤其在课前预习案中在学校的指导下,我们更重视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照学案照片)学案的应用要做到“五个提前”,学案下发后要做到粘贴、督察和评价。学案要提前编制完,要提前印制,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教材、学案及相关资料提前预习,完成学案中导学提纲部分,对于提高班的学生主动性强,自学能力强,可以提前把当堂训练题和课后巩固题选作,在上课前教师要做到提前检查学生的学案的预习情况,这样不仅起到检查督促的作用而且老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在预习中存在哪些问题,为课上教学做准备。学案发下去为了防止学生们弄丢了,我就要求学生们把学案粘在教材上,并且让课代表和小组长帮着粘,定期收上来检查,学案的粘贴和保存情况也量化到小组的评价中。通过三个学期的学案教学,我们发现还是把学案粘在教材上保存的时间长,并且便于学生们复习。(展示高子航的学案)在课堂教学中我校教研的重要任务是课堂教学“九大环节”与学案的有效结合,尤其在小组合作汇报展示、点评深化这两个环节尤为重要,老师在对学案内容的处理上要注意学生能自学明白的,老师不讲,学生自学不明白的要小组研讨交流,如果实在有困难老师必须讲。在学案教学中我们全体化学教师会牢记“先学后教、学练结合、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我们化学教研组通过教研结合课堂教学,不断研究、不断反思,使我校的化学学案做到了真正成为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案,更重要的是我们全体化学教师很快转变了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们的学堂,成为学生们自己的讲堂,为推进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做出了贡献。
(二)学生对学案的预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要想让学生做好对学案的预习,教师必须做到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在课前教师要把学案以小组的形式提前收上来,进行批阅,这个环节很重要,如果操作的精细,评价的合理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班的学生每天早自习都会主动把学案交到我的桌子上,因为第一名交上来的给小组加5分,第二名加3分,第三名加2分,其他后教的都给加1分,这样每天早上小组长们都比着教学案。学案的上交一要速度,二要质量,如果一个小组6个人学案预习都得A,那么就给这个小组加5分,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小组既是第一名上交学案又是小组全A,那么这个小组就会得10分,同学们的热情特别高,这样做不仅保证了预习的速度同时也保证了预习的质量,为高效课堂做准备。
(三)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的灵魂 小组合作学习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小组的建立和建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灵魂,小组合作学习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小组合作学习能做到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在课上怎样把学案与教学有效结合,这非常重要,要做好就必须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我了解有些学校的老师也搞学案,但是课上还是按老路子讲,结果学生的学案成了一张白纸,根本没有起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在这个环节我是这样做的,学案中【自主学习】的部分因为学生已经自学完成,所以课上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检测,可以随机点或者抢答形式或听写等,但要注意必须有评价,学生们才有积极性,才会变成自发的行为;学案中的【合作探究】部分由小组同学定时讨论解决,有问题向老师请教,然后给学生们展示的机会,一般把这个机会给每个组中的待优生,可板书、可口头表达,展示结束后机会就转给每个组的优秀同学,对展示的问题进行点评(包括字迹工整程度、知识点的准确程度、对重点问题的点拨、扩展和延伸),这一环节中所叫的同学都是随机点的,目的是让全班同学都参与,提高整体的能力。在教学中最开始课堂的教学速度很慢,但后来随着同学们主动意识的增强和评价机制的完善,课堂就变的高效起来,比如在待优生展示时,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自发主动地讨论【当堂训练】的内容,有的小组进行的特别快,展示结束他们的【当堂训练】题已经弄明白了,最后全组同学再帮助这位展示的同学。我发现在课堂中作为老师的我真正做到了组织者、激发者和引导者,通过实践我发现我必须还应是评价者(评价学生们的课堂表现、点评重点知识点等)。课堂真的变的高效起来,孩子们不断的带给我欢乐和惊喜。每节课上完后都让我感受到每一个孩子都是具有巨大能量的个体,这种感觉太好了。
(四)每周一次的自习考试是高效课堂的检测
自习考试内容是依据高考题型设计的,化学选择题7---8道,大题四道,答题时间一节课,自习考试的成绩也量化到小组评价中,不同的分数段加的分值不同,这一形式也促进了课堂的高效。自习考试就像一面镜子,学生的成绩与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成正比的。我班的同学(提高班)每次测试的平均分都是80分以上,比普通班都要高20多分,这是高效课堂带来的收获之一。
(五)评价机制是高效课堂的血液
要想实现高效课堂,老师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引导者还有评价者,把机会还给孩子们,这就要求必须有评价机制,这样才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评价机制就像人体的血液一样,贯穿了高效课堂的始终,评价机制要想运用的好,就必须调动小组的同学们,让同学们进行自主管理、自主评价。
三、成果实践效果我在高二的七、八班进行了高效课堂的研究,高效课堂的研究完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我也真正的体验到了教学的乐趣。通过对高效课堂的研究,提高了学生们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并且学生们的成绩也取得了大幅度的提高。08—09高一下学期期末连考中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最高分93分,及格人数50多人,而希望高中只有3人及格,最高分69分,我们90分以上有三人,而市五中90分以上5人,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作为普通高中的我们如果想取得高考的成功就必须走高效课堂发展的路子,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高考的全面胜利。
一、树立正确课程资源意识,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与开发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 所以技术教育应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满足社会技术发展的新要求, 适应社会高速发展对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内在需求。作为一门基础教育课程, 由于开设时间较短, 能够用于支持课堂教学实践的配套资源非常有限, 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要想让课堂变得鲜活与生动, 就一定要紧紧抓住学生眼球, 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使学生的技术素养能够达到社会要求, 做到“与时俱进”。从学校层面来说, 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意识, 使教师和学生都认识到自己是课程资源的创生者, 鼓励教师和学生从身边物品入手, 通过自制教具和学具, 开发建设有用的课程资源;从社会层面来说, 只要与教育利益的相关者, 都要积极行动起来, 开发和建设符合通用技术教育需要的课程资源, 一定要注意课程资源的实用价值, 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二、制定符合教学实际的三维目标,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可以看出,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我们要从技术课程性质出发, 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 确立符合教学实际的“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包括:概念、原理、规律、事实等方面;技能包括:观察、阅读、调查、计算等方面, 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与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这一目标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人际交往的过程与方法, 等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要包括对自己、对他人、对自然界及三者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等方面, 还包括做事的态度与表现出来的具体品质。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以上三个维度的目标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要注重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 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要想真正实现三维目标, 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课标和教材内容, 仔细分析学生学情, 从学生角度出发, 引导学生感知、了解、体验、感悟,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任何新鲜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没有接触这门课程之前, 每位学生都对通用技术这门课程存在强烈的好奇心, 这种好奇心就是主动探究与探索的内在动力, 对于学生来说, 这门新鲜的课程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在学科介绍和学习方面正确引导, 不但要对小组讨论、相互评价、动手实践等环节做好简介, 还要善于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给大家讲解, 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每一节课, 组织好每一次教学, 演示好每一个实验。实际上, 每一个细节的成功, 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必定会促使学生产生“我要试试”的想法, 这种求知欲和好奇心, 一定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正面的鼓舞。
四、通过任务驱动法,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意在通过任务的引导, 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通过自主合作方式完成任务。例如, 在教学“技术问题”这一部分时, 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回家与父母讨论当前需要解决的生活问题; 将讨论结果归纳为一个问题, 并进行陈述;在课堂上讨论交流, 分享问题探讨成果;最终形成结论, 找出哪些是技术问题, 并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其中, 可以针对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排序, 隐含应如何解决的问题, 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采用以上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活中的技术问题, 并思考怎样鉴定技术问题及怎样解决, 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协作能力。
五、丰富教学实践环节, 让学生体会实践的乐趣
通用技术课程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 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 帮助学生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并鼓励学生尝试制作各种小实验和小手工。例如, 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个设计课题, 背景是:当病人在医院输液时, 必须有亲朋好友在一旁看着, 否则病人睡着了, 输水结束了也不知道, 会引发非常严重的后果。要求学生针对这一情况设计一个自动报警器。学生经过短暂思考后, 运用弹簧秤开关的原理设计了一个输液报警器, 当药水快要输完时, 可以唱歌报警。学生在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 切实体会到了设计的乐趣与创造的成就感。
总之, 通用技术教学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 需要广大任课老师在今后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怡.浅谈在高中通用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 (下) , 2012 (07) .
[2]黎峰.对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几点建议和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19) .
关键词:新课改;化学教学;实效性;思考
新课程改革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自新课改实施以来,高中化学教学改革逐步深入,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好的因素,制约着化学教学的实效性:如有的教师对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太适应或把握不够,仍然采用传统的课程框架来统筹课堂,知识系统、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评价方式等都未有实质性的改变,新课程教学的优势并未有效发挥;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未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互动采用傻瓜式的问答方式,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缺乏,质疑精神被扼杀;有的教师在落实教学目标时以知识目标为主,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如此种种,都对化学教学实效性的提升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值得引起注意。因此,为了推动化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实效性,针对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注重学生探索精神的开发与培养
化学实验是检验真理与发现真理的过程,在化学教学特别是化学实验中学生的积极探索与勇敢质疑无疑更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如:在“电解饱和的食盐水”这一实验中,教师往往总是先把正确的操作方法详细的讲解一遍,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学生并未很好地理解。如果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当学生出现阴阳极接反而无法电解时,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理论指导,学生经过反复实验终于试验成功,这样学生不仅在试验中巩固了知识,而且其不断探索的精神也得到了培养,效果自然会更好。另外,用于实践是化学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到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中去。如:《化学》(必修Ⅰ)第95页的实践活动——雨水pH值的测定;《化学》(必修Ⅱ)第68页的实践活动——在塑料袋中放一只熟透的苹果,再放一些未成熟的青橘子,密封好,每天观察其变化,学生不难理解酸雨的成因,不难找到催熟未成熟的香蕉或橘子的方法。
二、注重教学内容处理的整体性与连续性
高中化学内容博杂,在有限的时间内肯定无法兼顾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哪些东西学生自己可以自学,并给学生及时的启发与引导,引导学生主动往“深”和“全”的方向发展。同时,在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落实教学环节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其思路的整体性与连续性,注意知识体系的构建,把课堂糅合成一个整体,并尽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生活化、经验化。如:在讲解“CO2气体的制作方法”时,教师在选材方面可以向学生说明气体的选料时,CaSO4是微溶物,因此用盐酸要更好一些。再如,钝化现象,学生在了解了铝表面生成的致密氧化膜能阻止铝与浓硫酸接触后,教师可以接着补充,向学生讲清当用硝酸汞处理过铝以后,铝表面致密的氧化膜会被去掉,而且会出现长白毛的现象,教师将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开展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这样学生在遇到新问题后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三、注重师生互动
“教师只说不听、学生只听不说”的课堂是机械的课堂,是教学目标达成度较低的课堂。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的绝对支配地位,学生变成看客,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自然不高,以至于学生在习惯了这种教学方式后突然给学生机会提问时,学生竟然不知道如何提问,学生的问题意识被扼杀在了教师的强势控制中。正因为学生参与度不高的课堂教学实效性极低,新课改提出了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平等地开展对话,通过情景设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四、落实质性评价
以考试评价为代表的终结性评价仍然是目前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主要评价方式。特别是在高考的压力下,学生大搞题海战术,过程与感悟成了细枝末节。然而现实是,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考试更偏向于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蕴藏丰富信息与情境的材料题越来越多,计算题也大多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为了计算而计算的题型大量减少,学生如果不理解所学的知识,不知道活学活用,灵活面对,照旧“地毯式”地轰炸,势必难以取得好的成绩。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必须积极落实新课改中关于评价机制改革的相关精神,重视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等质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在增强教学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功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吴启建.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
[2]阮方来,熊言林.试谈目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化学教育,2008.
(作者单位 甘肃省酒泉市玉门一中)
【摘 要】 本文通过自己十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经验,对新课改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展情况做了一些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并总结出一套如何在新课改下让学生把信息技术这门过渡学科学习好、掌握好,为其它课程的更好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技术;时间;兴趣;协作学习;网络环境
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造,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处理信息能力,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作为一名农场的信息技术老师,在电脑硬件和软件相对落后,学生认知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如何把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教好是一个长期探究的问题。刚开始教这门课时,看到学生那兴奋劲,认为学生一定喜欢这个科目,可担任这个科目后才发现,学生实际上只是喜欢玩电脑游戏,并不喜欢教材的内容,要想完成教学目标并不是我想像中的那么简单。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是与农场的学生平时接触电脑少,大多数家庭还没拥有电脑,不能自由使用电脑,即便有电脑也不会利用电脑学习。这可能是与学习压力大有关,他们每天可能8个小时甚至10几个小时都在学习,一旦坐在电脑前,就只想着玩了。二是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信息技术在一些地方只作为考查科目,并没有把它纳入到升学考试当中,所以社会、家长乃至学校对信息技术课都不太重视;三是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本身不感兴趣,对信息技术教材上那些术语、操作、菜单、命令、语言等感到乏味。四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外面的网吧、家庭电脑等场所真正用电脑知识的地方很少,以至于很多学生一谈到电脑就觉得什么都懂,但他懂的无所谓就是些上网玩游戏、聊天、看电影等知识,真正的电脑知识他们知之甚少。针对以上原因,结合新课程改革我做了一些尝试。下面把我这十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总结如下:
一、把上机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接触电脑
我在上信息技术课时把尽量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当然这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让学生玩电脑,而是老师少讲,学生多练。并激励学生谁先完成教学目标谁就可以自由支配电脑(包括在电脑上随便看看、修改修改桌面、屏保等)。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本大多都涉及到网络,可农场学校的微机室有的根本没有连接网络,有的即便连网,网速也很慢,要想在没有准备素材的短短一节课内实现教学目标是不太现实的。为了能给学生留出足够的上机时间,课前信息技术老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是认真备课,准备相关素材,像那些需要从网上查找的资源老师可以先从网上下载好,放到一个文件夹里面,然后通过共享的方式让学生再从老师的电脑上下载来用。对于网络知识的学习我们可能用远程教育网来替代因特网。现在大多数农场中小学校都装备了远程教育网,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最大发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强有力的学习动机。而且远程教育的资源是在校园网内共享的,所以网络速度非常快,节约很多上网时间,为学生节省时间提供了便利。
二、以自己的重视带动学生的重视
作为信息技术老师自己首先得重视这门课,既要认真备课,积极准备授课资料教好自己的课程,又要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在新课改下教育中的领航作用,让学生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其它科目中理解记忆不够深刻的知识,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从网上获取的课件、视频资源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巩固等,让学生了解学好信息技术知识对其它科目理解的重要性。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不局限于玩玩而已。另外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单靠教好课本内容还不行,还要有过硬的电脑知识,无论在软件还是硬件上都要有“两下子”,有机会就在学生面前“露一手”让学生从内心羡慕你、崇拜你,从而带动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渴求和重视。
三、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那些工作在信息技术课程一线的老师已经讲了很多,诸如:选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运用教学艺术等等。我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了。只提几点实践经验拿出来供大家试用。
(一)在教学上注意临场发挥,这不但指的教学方法,还包括教学内容,我们不能照搬教材,不能因“材”施教,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把课本内容(也就是“材”)灵活的转化为学生容易吸收的知识。比如讲PHOSHOP的图像合成时,如果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有的学生做起来可能没有兴趣,如果我们让每个学生在摄像头前把自己拍下来再去做和某个名星或景点合成的练习,学生们就会用心多了,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了自己。其次就是实行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特别对信息技术这种重实践的学科来讲,更能发挥它的优势。首先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师生之间的交流从心理上有它先入为主的优势,学生之间的交流更能用同龄人之间所特有的语言与方式进行,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二)学生从心理上非常乐意去帮助他人,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能缓解教师对几十名学生的课堂辅导任务,不但使学生能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是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懂得与他人相互协作的重要性。再者就是得注重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决知此事要躬行”。信息技术学科操作性特别强,不动手是绝对学不好这门课程的。中小学生刚刚接触计算机,有的农场贫困家庭的孩子甚至没有见过几次计算机,所以计算机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其实只要学生动手去实践,去操作,很快就能克服这种心理,原来计算机是如此的简单有趣,了解计算机是今天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智能工具。另外,动手实践是学习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一项基本方法,学生在平时不断的自我实践过程中,逐渐培养出一种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基本素养,这也是中小学计算机教学的目的所在。边动手边动脑是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模式,这样就避免了死记硬背、“纸上谈兵”的传统学习方法。
四、优化校内网络环境,给学生一片灿烂的天空
俗话说:好的环境可以让坏人变好,坏的环境可以让好人变坏。所以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古代的孟母三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目前,中小学校都有了自己的网络教室,连入了互联网,小学生在三四年级就开始接触到网络,到了中学,据调查,中小学生上网的主要地点依然还是学校,他们的网络水平大部分还很不成熟,这就给了我们一个良好的教育机会,就是让学生一开始接触网络就着重培养他们的好习惯。学校可以建立网络兴趣小组开设网络活动课,将素质教育的阵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指导学生处理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休闲娱乐与学习工作的关系。引导学生将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习和创造当中去,让学生从被动的沉溺在营业性的网吧里接受各种信息转为主动的将精力用到学习网络知识技能,或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学习各学科知识,同时,学校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舞台,让孩子们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如定期举行电脑作品制作大赛,并将有创意的作品展示出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性,提高自身的是非分辨能力,把网络道德教育有的放矢的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去,让学生在认识社会的真、善、美的同时,也正面了解社会的丑恶的一面,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为此教育部已于1999年底拟订将信息技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计算机运用意识、提高科学文化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为此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然而如此重要的一门学科,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可谓是喜忧参半。由于信息技术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对这个学科的关注程度在逐渐的提高,对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加强,但是由于它始终不是一门升学考试学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受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制约。
1.由于社会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以及在学习兴趣方面的差异,导致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班上有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使用计算机,现在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已经达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然而也有个别的学生以前从没接触电脑。这两种层次的学生在一个教学班里,可想而知是会给教学带来些什么样的困难。
2.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有限(高中的周课时:1节),课程所覆盖的内容有限。要想在这些有限的课时和有限的教学内容里,完成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3.信息技术课教材的设计问题,也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现在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基本上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连贯性,这种被称为“零起点”的教材一律从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的基础应用讲起,忽略了学生初中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这样就会造成知识的重复学习和学生的厌恶情绪,给教育效果带来严重的影响。
二、几点探究
对于以上的现状和信息技术的功能特性,为适应社会未来的发展,教师如何策划自己教学活动方案、主导教学活动过程、完成教学活动任务、实现计算机素质教育的功能和目标,推进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养成,就此我在近几年教学中有以下几点探究:
1.理论联系实践、将理论融入实践、在实践操作中再认识理论
中学信息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发现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放在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上。在计算机课程中,学生往往对直接接触计算机兴趣很大,愿意动手操作;而对于学习计算机原理,兴趣就小多了。鉴于此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机器来学习新知识,同时,努力改变目前教学中的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学习。根据“Intel未来教育”的思想:课程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自己设计课题再作研究的形式,使教学活动从引导激发兴趣出发,通过让学生观察、归纳、猜测建立解决课题的各种假设方法,再通过上机实验,回答自己的假
设,得到一种新的认识。进而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螺旋式的上升,就可培养学生一种不断去探求未知的冲动和能力。例如上课前演示一个用QBasic编写的动画程序实例,让学生马上动手制作,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5分钟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讲解程序实现的原理和该程序中用到的基本的函数,指出哪些同学找对了哪些路子,再让学生自己各显神通,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实现,然后教师再总结归纳„„,同时这样方法也能有效地让学生快速安静下来并集中精神听教师讲解。
2.在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
努力突破其它课程只能单独给学生一些孤单经验、缺乏横向联系、缺乏各学科相互作用、不能给学生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限制。通过运用多学科综合知识,有目的、有系统地进行“教、学、研、做”合一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得到系统的培养。例如,由教师组织引导,让学生自己运用学到的各种计算机知识,动手制作各学科简单的课件,几个学生组成1个小组,从策划、写脚本、美工、到运用学过的各种软件制作、处理各学科素材,然后整合集成、得出结论或成果,让学生把学过的各学科知识消化揉合,培养综合能力。
3.坚持分类原则、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个体的信息技术素养的不同,在教学中坚持分类施教,分类辅导。我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知识水平、爱好分组,如有的同学喜欢程序设计,有的同学喜欢动画制作、有的同学爱好图象处理、有的同学热衷网页制作,把这些学生分组对待,让他们在完成基础知识后能自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不懂的再向教师提问。同时,把各组学生又分成A、B、C三个小组,让基础最好的学生做组长,负责带动和组织本小组的其他同学,这样其他基础差的学生在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带领下,也成了整个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在上机实习时对各小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请A小组学生作C小组学生的小老师,做到人人有长进,个个有提高,同时减轻教师的负担,使分类辅导成为可能。在课程安排中,注意从活动的内容上,从一般学生和优秀学生的培养上,尽力分别对待,对于优秀学生作品及行为,教师做深化指导,以提高其学习层次,对较差的学生耐心辅导,以保护其学习的积极性。
4.教育理念和教学知识应该先进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因此对学生进行的计算机操作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教育时,应把计算机定位成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辅助工具,让学生感受到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的现实意义。要求教师具有超前意识,尽量让学生接触到代表电脑操作系统发展方向的最先进的操作环境,并经常性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流行的、最新的应用软件或小程序,介绍它们的用途和综合运用方法。也可以让个别学生上台介绍他们使用某个软件的心得和同学们共享。通过这些做法,让学生自觉接受、学习、探究计算机知识。
5.不墨守成规,对学生宽严有度
由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了人们的生活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地利用互联网络这个庞大的资源。充分利用电脑游戏软件。
电脑游戏作为绝大多数青少年学生都喜欢的东西,教师不应采取回避的态度,要对不同游戏区别对待,对健康的益智类或策略游戏,允许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游戏,偶尔也可以网络对战的形式分组比赛,活跃课堂气氛;而对于一些不健康或不适合学生的成人游戏,则明确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态度:“绝对不行”。这样,学生不但不会反感,反而能听教师的话,和老师走得更近。
(一)七年级上学期的安排。
七年级第9册的内容为:信息与信息技术(理论)、Word(操作)、Excel(操作)。教材内容涉及考试的三个模块,占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55%左右。
七年級上学期的教学内容非常重要,在学业水平考试中所占比重很大。然而,上学期一般有17-18周,各校信息技术课时安排在七年级时一般安排1个课时,去除中秋节、国庆节、元旦,即不超过16节课,这个课时量相对第9册的内容而言很少。另外,由于七年级上学期距离考试时间较远,初中学习压力又比较重,从初中生大脑记忆规律和实际操作时间考虑,七年级上学期主要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应性为主。因此,学生在七年级时,我们更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无论如何,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应用技术课,其考试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为应试教育增加砝码,主要目标还是通过考试增强学生的基本技能,增加学生兴趣,扩展学生知识范围。
(二)七年级第10册的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理论)、Photo Impact、Movie maker、Power Point(操作题)。教材内容涉及考试的两个模块,占考试内容的30%左右。而下学期一般有16-17周,去除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妇女节、儿童节,按每周一节课计算,即不超过16节课时。结合内容而言,时间比较充裕。结合经验来看,计算机基础知识一般1-2个课时即可完成。Photo Impact不属于考试内容,可用4个课时。Movie Maker属于选修内容,并且Movie Maker在实际操作中,5分钟的影片以学生机房的硬件条件而言,导出时间达20分钟左右,初中课堂一节课一般在40-45分钟,连上讲课时间和操作时间,无法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有效完成教学安排,因此,Movie Maker一般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1个课时做演示操作,可以适当安排学生操作,但是不要导出。其余时间,教学安排以Power Point为主,并以制作电子报刊的形式安排复习Word和Excel。另外,利用所有学生需要制作演示文稿的机会,比如:元旦晚会、圣诞晚会、儿童节等,让学生合作完成幻灯片的制作。
(三)八年级第11册内容为:网络基础(理论)和Frontpage的使用。第12册内容为Flash和机器人。教材内容涉及考试的只有网络基础一个模块,占考试内容的15%。八年级整个学年,除非老师占用其他科目课时,否则,课时总量不超过32节。复习时间比较紧迫,要求教师抓紧时间将考试内容讲深、讲透。因此,Flash和Frontpage仅在八年级上学期做简单讲述,每个项目学生操作时间不要超过6个课时,共12个课时。从2012届实际学习情况来看,基本能完成教材要求。Flash中的元件、关键帧、两种补间动画、引导层、遮罩层基本能做简单应用,Frontpage中基本能完成对网页的布局和生成。
在八年级下学期剩余时间安排对三个模块理论知识的复习和Word模块、Excel模块和Power Point模块涉及考试操作的梳理。在期末考试中,安排笔试,既可以提起学生对信息技术科目的重视,也可以对复习起到督促作用,并且梳理知识点也可以为下学期的复习起到预习作用。
(四)八年级下学期以“任务表”的形式,进行复习。
操作题包含三个模块:Word、Excel、Power Point。由于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练习系统在5月份时才开发出来,在此之前,我们一直以“任务表”的形式进行复习。此任务表以高中会考操作题为蓝本,由教师自编。
图1 信息技术任务表
图1为八年级下学期,3月份Word复习中的任务表,完成时间为20分钟,基本50%的学生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0分钟内完成的学生将在剩余25分钟内完成扩展练习。
任务表的题目是根据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来编制的。将Word、Excel、Power point中的各个考点,以一个考点一条操作的形式编写出来。而正式的学业水平考试也是以这样的形式来考核学生。因此,以任务表的形式进行复习,可以帮助学生适应考试模式。
在进入5月份后,以“操作题”、“判断题”、“选择题”的形式组成试卷,给学生进行练习。尤其要利用好5月份的模拟考试,以我们的经验而言,由于我校准备的模拟考试完全按照中考标准流程,考试氛围非常严肃,在经历5月份的模拟考试后,不认真的学生基本收起玩乐的心思,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复习。
二、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五月份模拟考试成绩、7月份学业水平考试情况
尽管2012届自入学时,教育厅就已下发文件明确了中考改革,但是考试要求是在八年级下学期3月份才真正下发。在此之前,为了将来的学业水平考试,在进行教学安排时,必须将所有教材内容全部讲完。
在我们在教学计划中,在八年级上学期末安排进行以理论和操作步骤为内容的期末考试,5月份由云南省组织了第一次模拟考试,7月份正式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
我们以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世纪金源学校为样本,选取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5月份模拟考试、7月份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作为源数据,三次考试总分均为100分,题型结构为:填空题5题,共10分;单选题45题,共45分;多选题10题,共20分;判断题10题,共10分;连线题3题共15分。题目由教师参照高中会考自己编制。
学业水平考试按分数划分等级,A等:90分-100分;B等:70分-89分;C等:60分-69分;D等:0分-59分;P等:补考后60分以上。
表1 三次考试及格率对比
由表1可以看出:八年级下学期时,及格率为47.6%,超过半数的学生不及格;五月份模拟考试,及格率达到86.7%;七月份学业水平考试,及格率达到98.8%。
表2 三次考试成绩的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成绩逐次提高,也就是说,我们所采用的复习计划是有效的。
三、建议
尽管,我们教学计划给学生带来的成绩提升很明显,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不足。
首先,尽管制定“任务表”后,学生的成绩和动手能力有明显提升,但是学习兴趣却降低了。在和学生谈话后,学生表示,尽管任务表的正式程度引起了学生的重视,同时也加重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在任务表素材的选用时,增加一些娱乐性的内容,让学生觉得亲切。比如:Word素材可以定位为关于新生代明星的杂志封面制作。
其次,后期的复习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以我们的学生为例,最后两个月,每个班每周信息技术课课时都在2节以上。所以,我们在制定计划时,要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尽量精化考点,剔出难点做强化训练。比如:word中表格格式的修改;Excel中图表的插入、公式和函数的区分;Power point中声音的设置、文本框超链接的设置等。而比较简单的项目,比如:字体、字号的设置,艺术字的插入等则不必每个练习都涉及。
最后,信息技术仍然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门课,教师们在教学中也需要谨记这一点,不要让紧张的考试氛围影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可程度。(编辑王立建)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建议】推荐阅读: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改进措施06-26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师的压力和出路10-30
新课改中美术教学的几点做法09-22
对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07-13
语文教学适应课改的几点看法06-23
对语文新课改的几点反思精品教学反思07-22
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几点体会09-23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肖力)06-21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探析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