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教学的几点思考(精选8篇)

初中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1

一,注重作文素材的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使学生有东西可写是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那么如何积累写作素材呢?1,细观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指导学生热爱生活,细心地体味生活,观察生活中细微之处,思考其中蕴含的深意,日久必会有所得。2,常读书。常读文质兼美的文章,既可以积累词汇,提高修辞技能和谋篇布局的能力,培养语感,又能够“他山之石”为我所用,积累写作的素材。3,勤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督促学生养成写日记,记笔记,做读书卡片的习惯。

二,注意作文技巧的指导。作文是一种能力,凡能力没有不是经过后天长时间的练习才

能习得的。因此,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要抓住文章中或语言或谋篇布局的特点,时讲时练,边讲边练。多进行一些片段的练习,因它学生参与度高,讲解及时,便于精批细改,又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质量。

三,提高作文批改的实效。以前我对每篇文章都精批细改,自己累得筋疲力尽不说,收

效却甚微。后来我效仿了另外一位老师的做法,自己轻松了,效果却很明显。她的做法是:1,写文章之前,先让学生回顾相类似的课文,重温结构要点。这一环节时间虽短却很重要。2,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当堂完成作文。3,放置三到四天。选一篇写得较好的文章精讲,从语言到布局都讲到讲透,然后让学生参照自批自改。4,老师再收上来打分登记。这样虽然多占用了一节课的时间,但效果较之前显著多了,学生不仅爱写作文了,注意提高语言的质量了,而且养成了当堂作文和自批自改的习惯,事半功倍。

初中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2

一、改进素材搜集方式, 增加学生作文素材积累

初中生写作素材不足是影响教学成效的重要方面, 繁重的学习压力让学生无暇顾及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 也就无法获得与积累写作的生动素材, 学生的文章容易出现“无病呻吟”的现象, 作文质量难以得到提高。针对这样的状况, 笔者采取“釜底抽薪”的方式夯实学生的素材积累, 首先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每天带着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自己周围的人和事, 积极的或消极的, 正面的或负面的, 熟悉的或不熟悉的, 在观察中逐步积累素材, 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学生在写作中才能够下笔如有神, 充满真情实感。其次, 笔者要求学生从网络、电视以及刊物等各种媒体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如社会关注的反腐败热点问题、群众收入与生活质量提高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等, 在这样的信息搜集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写作素材。

二、改进作文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成效, 核心是强化对教学方式的改革。传统的作文教学中, 教师忽略了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 也没有兼顾到课外活动资源的作用, 作前指导过程简单, 不够生动形象, 对学生的针对性指导意义不足, 这些都是影响作文教学成效提升的重要方面。笔者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逐一突破, 紧扣作文教学重点与要点, 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有效改进, 为作文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首先, 笔者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在阅读分析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技巧的指导, 向学生出示研究题, 其中就包含有教材写作方法与特色、文章结构布局等方面的内容, 引导学生对这一类型文章的写作技巧进行深入的分析与领悟, 还在教学结束之后开展仿写活动, 将课堂学习中所学的写作方法技巧灵活运用起来, 提高写作技巧掌握效果。

其次, 笔者强化了作前指导的形象性与生动性。与部分教师作前指导三言两语所不同的是, 笔者开展作前指导的时候丰富了载体, 活跃了氛围, 强调了方法, 每一篇习作的作前指导中, 都安排一篇下水作文作为分析研究的载体, 引导学生针对这一篇下水作文的选题、结构、写作特色、细节安排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分小组总结这一篇文章的成功之处以及有待改进之处, 并阐述自己写作同一类型文章的思路。这样的分析研究活动实际上也是对相关写作技巧的深化理解过程, 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提纲的设计, 能够为接下来的写作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写作质量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另外, 笔者还强调了现场指导的作用。在写景文章的指导中, 笔者直接将教学课堂搬到了校园之中, 搬到了校外风景之中, 让学生身临其境, 教师的指导能够提高学生内心的感知效果, 更具直观性与形象性。在写人的文章指导中, 笔者邀请一些先进模范人物走进课堂, 讲述他们的事迹。学生与先进人物面对面, 无论是肖像描写还是具体事例的描写, 都会更加生动传神。

三、改进教学评价方式, 激发学生作文学习兴趣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心理敏感程度较高,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作文教学这一难度较大的学科而言更有必要。笔者在教学中一方面以激励性语言提高学生的作文学习兴趣, 学生在选题立意、结构构思、遣词造句等方面具有了进步, 及时进行表扬激励, 尤其是对于作文写作能力较为滞后的中后学生, 更是注重发挥表扬激励的促进功能, 提高学生在作文学习中的积极情感, 以此提高他们学习作文的兴趣, 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情感基础。另一方面, 笔者定期分层举办作文学习方面的竞赛活动, 如举办读书笔记展览、口头小作文竞赛、命题作文竞赛等等, 并鼓励学生踊跃向各类刊物、网站投稿, 对学生作文写作方面取得的成绩与进步, 都加以表扬, 以及通过校信通平台与家长共享学生的进步, 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了作文学习的浓厚氛围, 对教学成效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138-02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师应切实地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作为新时期教学的重要目标。当今考试试题新,与以往相比,新试题较侧重考察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知识的运用能力,而减少了对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的检查。另外许多测量题的解法空间有所拓宽,目的是要考查学生的思维广度。

从学生解答情况分析,概括为“不授不会,新题不会”。就是说,题目所涉及的知识是教师没有在课堂上讲授的或讲授得不全面的,学生不会解答;题型新颖或问题方式不同于课本题目的,学生不会解答。究其原因是我们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方面的工作没有落到实处。今后,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有新的思想和方法。

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现在的初中学生,特别是生活在农村和偏远山区的学生,从小见识少、所学知识大部分来源于书本内容,对于生活中数学知识很难理解,因此,大部分学生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不少家长都是文化水平不高,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样教育儿女,甚至还有家长教给儿女的是“学那么多干什么,会写字就行了”,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不能只是一味地埋头教书,在这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帶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或是农村中知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并不是自己和家长所想的一无是处。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2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中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 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中学生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说他们笨,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成见,这样下去,他们对数学就会趣味全无,成绩当然会大幅度下降。

2.2 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多是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有理数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为正数,黑色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再如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时,我们应让学生动手去做全等三角形,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样化抽象为直观,学生易学。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爆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也会刻骨铭心。

2.3 利用中学生心理特点“好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学生正处于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因为他们想不到会有教师说的那么高),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很大的兴趣。

3 教会学生听课

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时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怎样听好课呢?首先,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第二,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都会强调某些问题(或多次提到的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的记住和理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第三,预习中打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听懂自己打记号的知识点。第四,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不足之处,多想多问多做。

4 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这样来进行:

(1)提出问题:(a+b)【sup】2【/sup】a【sup】2【/sup】+b【sup】2【/sup】成立吗?

显然学生的回答有:成立、不成立、不一定成立等等,教者此时可以借机激励学生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想法。

(2)引导学生计算:(a+b)(a+b)

(3)引导学生发现①算式的左边就是完全平方式(a+b)【sup】2【/sup】

②算式的结果形式是a【sup】2【/sup】+2ab+b【sup】2【/sup】

(4)进一步提出:能直接写出结果吗(a+1)【sup】2【/sup】?

这样学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这个规律可以作为公式.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既认识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对该公式的掌握也一定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5 营造创新氛围,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记什么不思索或少思索,教材上是什么样的问题题型,学生就只会解什么样的题型,缺乏灵活性、创造性等种种不良情况的存在,今后数学教师应当主动大胆实施“创新教育”

5.1 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从认知心理学看,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这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或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景(例如引发学生交流、讨论、表现),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需求,使他们建立起思维的意识。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 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容易使学生疲累、生厌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5.2 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多思: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急于一下子把方法原理告诉学生,否则学生只会忙于“收拾”,而应该精心设计问题或操作步骤,让学生学会观察、动手、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

如在教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边角边”这一课时,我并不是生硬地教给学生“边角边”这一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而是首先展示给学生一组标有角度和边长的三角形图片,请同学们先猜一猜,量一量,看哪两个三角形全等,然后再要求学生用已准备好的工具画出已知两边长分别为6cm和3cm且这两边夹角为40℃的三角形,再用小刀剪下,然用试着与班上任何一位同学的三角形去比较,看能否完全重合,通过以上的活动,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发现的结论,这样学生学习“边角边”时就不会那么生硬与被动,而是更轻松,更有体会,更有兴趣,培养了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求规律的能力。

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思维的培养。

5.3 巧编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热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应当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1)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2)设计开放题(题目的条件不充分,结论有多种性)例如:“比较大小:5a与3a”,就是一道很好的开放题。以上两种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多向立体思维选择信息,全方位观察思考,运用多种知识来重组解答,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充满思考性的练习题即使学生没能完全正确解答出来,也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去编设习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4

周淑琴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第七中学)

摘 要: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语文知识全面综合运用的过程,搞好初中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等综合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习;方法

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将初中阅读教学落到实处并取得成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研究学情,以学定教

当我们面对程度不一、良莠不齐的学生时,我们语文老师要从学情出发,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储备与学习期望,以学定教,制订阅读学习目标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水平。否则,就会背离学生的实际,导致事倍功半。我所带的班级大部分学生表达能力弱,语文底子薄,预习能力不强,学习方法欠缺,所以在阅读教学时,主要以朗读、诵读、讨论为主,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课堂上给他们充分说的机会,坚持下来,学生会学习了,表达和参与的激情高了,阅读教学才真正会有效果。

二、自主学习,适时点拨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潜心读书。教师在认真钻研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通过自读自悟,获得初步感受,并提出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其次,应组织学生进行有准备的交流,抓住文章主旨,品味语言的精妙,领悟一些表达方法。再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互动,加深理解,体会语言的精妙,领悟写法的独到。最后,遇到学生经过讨论、交流还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教师就应及时点拨。当学生归纳、概括不全面、不准确的时候,教师应启发、引导或进行精当的讲解,提高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指导方法,培养习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阅读方法不是现成的`知识点,要传授给学生自我学习意识和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持这种态度,让学生获得方法,这样,学生在今后的阅读学习中就能运用自己的方法去解读文本,透彻了解文本的内涵,并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同时,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养成阅读能力的重要条件。良好阅读习惯养成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如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摘抄选段、积极查阅资料的习惯。还可引导学生学会在读中思考理解,圈点批注,品味文章意境等,这样就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去感知、理解,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丰富情感体验,才能真正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5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凸显,新的课堂改革不断推陈出新,但其宗旨就是课堂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的主导性,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我校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处于尝试和摸索阶段,有些学科进行较为顺利,其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针对新课改,结合自己实际教学谈一点看法:

一、课堂上老师的主导地位不能丢

新课程强调发挥学生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但其实,新教材的内容更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得很透,抓住重难点,能很好地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自己看书探究,尤其是我们农村初中学生,他们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教师更要讲得精,更要善于引导,放手之前要先看学生的水平如何。比如现在我教的班级,703班的同学很活跃,设置问题就不能太放手,否则课堂就会成为菜市场,毫无章法;而701班的学生比较安静,我们得让他们有话讲,适当地设置幽默环节,否则课堂就会成为一潭死水,毫无生机;比较理想的教法是老师一定要担好引导者的“职责”,引导思维活跃的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式,而对于沉闷的课堂,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我经常采用各种提问方式去激发学生表现欲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成为一名教师,光有爱心还远远不够,爱心只是做好称职老师

教好书的前提。所谓“身正为范,学高为师”,要做一个好老师,不仅要能得学生心,还要在各方面都能在学生面前起到表率作用,无论是工作还是学识上都应该让学生佩服,这样学生才会对你产生信任感,才会甘心听从你的教导,才会喜欢上你的课,才能对你所教学科产生兴趣。数学这门课,由于受小学数学的影响,基础较差的学生较多,许多学生害怕数学,失去自信,作为数学教师你应当关心他们,给他们自信,课堂上要风趣、幽默,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要将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和课堂管理

备课既注重知识的落实,也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上课前尽可能地做好充分的准备,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去”,这样在时间的支配和知识上的引导,我们都能尽在掌握之中。上课过程中重视启发学生思维,我经常让学生做到“三动”既多动脑、动口,动笔,拿着笔上课,改掉部分学生把手放在口袋里上课的不良习惯,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违纪,应亲自参与管理,不能一味地推给班主任,否则威信只会建立在班主任那里,次数多了,学生只会厌烦你。

四、学生的作业检查要落实

根据各班中每名学生数学成绩,分A、B、C、D四个等级,布置的作业适合于每个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作业,当然也会有一定的提高题,让他们通过完成作业,感受

到他们数学知识在不断增加,能力在不断提升,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作业检查主要由各组学科组长和常务组长督促完成。教师的课堂管理应严谨有序,收放自如。

对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6

摘要:初中科学是初中的一门综合学科,强调让学生了解科学概貌,感悟科学探究过程,认识观察实验方法。在科学教学时,要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在师生互动的课堂中,用丰富的科学事实带给学生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让学生喜欢科学,会利用科学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本文结合自己过去的教学经历,谈谈自己对初中科学教学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初中科学 课堂教学 学生兴趣 有效性

一、依据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在课程设置上,科学课程设置在6~7年级,它是小学1~5年级的自然科学启蒙教育走向初中8~9年级的分科(物理、化学、生物)科学教育的准备和过渡。在内容上,它是小学1~5年级自然科学的延续,又与接下来8~9年级的分科(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相关联。在教学中,要把握它的承上启下作用,不让学生感觉到仅仅是对小学自然科学的重复,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又不使教学难度化,让学生失去学习科学的信心。基于此,需要教师明确科学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做到准确把控,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所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二、依据学生的认知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六七年级的学生一般12~13岁,正处在儿童向青年过渡的少年时期。他们生气勃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中学的一切都使他们感到新鲜、快乐。但进入中学后,学习的内容和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接受一些直观、感性的知识,而要通过识记和运用把这些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识点变成为更加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使学生成为自我学习自我思考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清楚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比如学习光年时,练习册上有道题目问:四光年相当于多少千米。这里计算是9.46×1012=3.78×1013,而很多同学写的答案却是:37.8×1012。不清楚他们怎么会这样错,这就是基本的科学记数法呀。带着不解我向数学老师请教,得知科学记数法还没有学,但接下来的数学课就会学到。于是在等待他们数学课上学过这个内容后,我再安排让学生订正练习册,这次大多数学生都是做正确了。所以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特点,碰到学生不懂的内容,可在教学中进行适当补充或对教学内容适当的调整。

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尽量用学生可接受的方式,把知识呈现出来。如在学习《海底世界》一节时,课本上用一个表格来说明“无论纬度的高低,海底表层的温度都在5度以下,都是非常寒冷。”若把整张表格直接呈现,大部分同学读起都会有些困难。于是我就对表格进行了拆分,先从引导学生看懂表头开始,再逐渐呈现不同纬度的温度,让学生一一回答。这样一来,学生们很容易就得得出结论了。再比如在《循环系统》的教学过程中,课本上心脏的结构图较为复杂(如图一),学生学习时抓不住重点,难以掌握。为了帮助学生对心脏结构的直观认识,我绘制了心脏的结构示意图(如图二)。通过示意图,直观的展现了心脏的结构,学生也就不再感觉这个知识点复杂难懂了。运用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让教学处于“最近发展区”之中。这样通过给一些难点知识铺设“台阶”,让学生感觉到“跳一跳就能够得着”新的知识,不但激发学生的热情,又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

三、注重课堂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战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是学生积极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学习者借助他人的帮助和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知识的过程。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有效解决教学任务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学习的自主性和多样性,让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获得乐趣和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养成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1、精心设计科学的第一课

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7

一、物理习题的教学应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并与生活实际问题思考结合起来。

习题的设计、选取、编制应体现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科技的意识,同时问题的设计应符合启发式和循序渐进的要求,学生能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使得学生增强了对生活、生产和科技中的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习题不能太难,脱离实际,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降低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望。例如:如图所示,小明在跑步机上锻炼身体。设他在跑步机上以5m/s的速度匀速跑动30min,跑动的总动力为40N。

求: (1) 他在这段时间内相当于跑了多少路程?

(2) 他在这段时间内做了多少功?

(3) 他做功的功率是多少?

此题所创设的情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把物理习题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将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注重社会实践,将应用问题物理化,物理问题应用化,让学生很自然地接受身边就有物理,物理就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平凡的现实生活中,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二、在习题教学过程中必须钻研教材精选习题,准确把握选择好习题“度”和“典型性”有着重要意义。

在掌握物理概念、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选择好习题的“度”和“典型性”是至关重要的。

1. 注意选择一题多解习题,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

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应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提高应变能力,启迪发散性思维,拓宽思维广度。例如,在学习密度应用时,我选用了这样的一道题:现在市场上买了一桶4.5kg的金龙鱼食用油,用此桶能装4.5kg的水吗?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用求4.5kg食用油和水的体积然后比较两者体积的大小方法来判断。为了起到一题多解、拓宽思维的作用,我启发学生从4.5kg食用油桶能装多少kg的水和4.5kg的水容积能装多少kg的食用油,若4.5kg的液体能装满4.5kg食用油桶,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引申扩散思考。通过这样的习题练习,既促进了知识迁移,又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 注意选择一题多变习题,诱导学生思考,增加学生的思维深度。

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应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深化。例如,“一列火车长150m,以10m/s的速度通过一座长3km的大桥,问需要用多少时间?”可以把题目改为:“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300s,那么桥有多长?”还可以把这道题改成:已知火车长、桥长和过桥时间,求火车过桥速度;已知桥长、火车速度和过桥时间,求火车长等题目。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习题探讨,开拓学生思路。

3. 注意选择典型习题,防止题海战术,提高学习质量。

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应充分考虑习题的质量,选择好具有普遍意义又有典型性的练习,做到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达到练习的目的。例如,在学完电学后,我从众多的习题中只选择了一题:小周同学在做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时,如下图连接器材。

(1)请你依题中的实物连接图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2)实验中,小周同学先将5Ω的电阻R接入电路,电路连接完全正确,将滑动变阻器阻值调至最大处,闭合开关S就直接读出了电流表的示数,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然后分别用10Ω和20Ω的电阻替换5Ω电阻,重复上述操作。他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错误是没有保持电阻R的__不变。

(3)小周同学发现错误后重新进行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__。

(4)小周同学发现有一个小灯泡,于是用这个小灯泡替换20Ω的电阻后,继续进行实验。电表测得示数如图所示,可知小灯泡的阻值是__Ω。

这道习题考查电路的连接、验证欧姆定律、实验总结、电表数值的读取、表格的理解、定律的应用等知识,既检查了基础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习题课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尽之任之。

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而老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个方面:(1)巡查指点,及时发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生搬硬套的现象。这时老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例如,在学过“二力平衡”后,我让学生讨论:“用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桌子,结果桌子没推动,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推力小于摩擦力B.推力大于摩擦力C.推力等于摩擦力D.无法判断”大多数学生认为选A,这就说明学生被“推动物体匀速运动才是平衡力”所迷惑而忽略静止状态也是平衡力的表现。找到症结后,我提问:“如果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它将如何运动?”从而解开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对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2)设计梯度,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进行引路,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逐级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例如:“在长1m,高30cm的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将重10N的长方体木块从斜面底端拉到顶端,测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5N,那么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刚学到机械效率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我便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设计循序渐进的3步解题: (1) 求总功; (2) 求有用功; (3) 求机械效率。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我的搭桥和引路下,顺利实现了认识的飞跃。

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8

关键词:初中生物 教学 思考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目前初中生物教学不被重视的现实情况下,面向全体中学生,使他们学好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学会生物学的科学方法及技能,真正使他们学得有趣、高效、获得成功和自信,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教材的几经变更,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跟随着改进。本文总结了生物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教师的角色要转型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探索性实验、独立进行科技制作、研究一些新科技问题并完成相关的科研学习报告、进行社会调查以及扩展性学习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这是旧课程无法比拟的。与此同时,新课程又能让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对研究课题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相关综合信息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因此,要想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教师”。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高素质的教师,要善于“反思”,增加内涵,提高教师的学识和能力,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利用直观教学,丰富学习感性知识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生动地说明了直观的价值,生物学是直观性较强的一门学科,直观教具有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等;直观手段如多媒体、录相、电视、网络等,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了理性认识,使学生对知识领悟得更透切,同时也可激发兴趣。许多生物学知识的传授必须以感性知识为基础,而初中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知识,难以进行抽象思维,利用直观教学,能打破传统教学方法对生物教学的时空限制及学生对生物知识感知的深度和广度限制,把那些无法感知的生物世界在课堂上活生生地展现出来,使教学具有了形象性、生动性、科学性和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各种实物、标本、模型等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讲花的结构时,我在校园采了朵紫荆花和桃花的模型结合起来给学生观察,学生很快地掌握花的各部分结构,且印象深刻。又如:学生学习显微镜使用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安装、对光、调镜、观察切片等活动。再如:讲根对水分的吸收时,用小孩拔河的fash动画来类比讲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使“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这一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动态化,生动、活泼、有趣等等,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获得知识。

三、突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师生互动”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师生互动”是否成功就要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实施“师生互动”,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体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去。

例如,在学习“伸肘和屈肘”时,可事先激发学生进行科技制作“肘关节模型”。课堂上,教师不急于讲解,而是先展示挂图和模型,同时演示自己的上肢,让学生一边实验一边分析,尔后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可以综合运用情景激发,师生互动,直观演示,将模型、挂图及自己的上肢对照起来,逐一指出肘关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尺骨、桡骨等各结构的位置及名称,再演示部分结构的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和探讨,从而得知伸肘和屈肘动作就是这样完成的结论。这种开放性的课堂,学生兴趣高涨,这样的课堂,真正的师生互动,促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完成认识上的飞跃。在这样高昂的激情下,顺便让学生再分析健康体育课上的引体向上、俯卧撑等动作的完成就是如此的轻而易举了。又如:学习水分代谢时,联系移栽幼苗时要带土的道理;讲光合作用时,让学生分析森林对环境的影响;讲食物的成分和作用时,结合学生生活联系膳食营养科学;讲述青春期的发育特点时,联系学生不要吸烟、酗酒及早恋的危害……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学习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成功中体验到动脑思考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随着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走进课堂,使得生物教学中时常困扰教师的许多问题如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抽象与直观等能够方便地实现相互的转化,通过声音、图画、色彩形状等多种刺激,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而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细胞结构、细胞分裂等微观世界的生命活动,基因工程、克隆等生物技术,都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的手段,使这些学生不易掌握的生物知识变得直观明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正在逐渐走向常规化。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高效,合理的使用才能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落实。

所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我们应该明确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尽量避免使多媒体成为花架子。同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还应注意把握使用的时机。例如,对于一些生理过程的教学,如果我们一開始便出示动画进行讲解,对于学生的理解来说无疑是高效的,但学生同时也就失去了抽象思维的过程和机会。对于实验性的内容,如果我们开始就将其操作过程及结果进行清晰的展示,那么学生的实验就成了照方抓药,对实验结果的观察成了一种形式,这对实验的顺利完成无疑是十分有帮助的,但学生却失去了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尝试,在观察结果中进行真伪辨别的机会。相对于得到的,学生失去的是更重要的科学素养构成的训练。

上一篇:生日晚会主持词模板下一篇:页面置换算法模拟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