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几点思考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几点思考(共11篇)

关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几点思考 篇1

城区28校

郭红彬

评价对科学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因此,要想使小学科学新课程改革顺利开展,就必须对评价加以改革,以全新的课程理念为准绳,以课堂教学评价为规范,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与个性发展,强调对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跨学科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多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那么在小学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究竟如何展开教学评价呢?

还记得在刚刚步入科学课的教学实践时,尽管《课程标准》中对评价作出了一些解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格外注意了评价这一环节,但是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教师不会评价学生、学生不会评价自己,更不知怎样评价别人的局面。每到评价环节,课堂的秩序大大不如从前,教师的组织能力面临新的考验……。这使我们这些刚刚步入科学课程的教师感到在教学中不知如何处理,一度曾陷于困惑之中。有的教师丧失了进行评价的信心,有的教师甚至提出是否可以回避这个环节,把它绕过去。当时我们的困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1.教师应该如何评价学生

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引下,《标准》中对评价环节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科学课的评价要从过去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到现在的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评价形式上,也要从单一的评价主体发展到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将更趋全面、合理;评价方法将更加灵活、多样。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传统的应试观念影响,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还是注重对最终的结果加以评判,以得失成败论英雄,总是尽揽对结论有效的信息,而回避一些对结论虽然看似无效,实则恰恰能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信息,如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学习态度、方法等等,结果造成了评价问题中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2.学生如何进行自我评价

在进行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我们明显感到由于受旧观念和教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也把关注的焦点对准了学习结果,即那些可以量化的东西。同时我们还发现,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进行学习时往往缺少应有的自信心和渴望成功的欲望,凡事从兴趣出发,稍遇挫折,就灰心丧气,停滞不前。而且不会与人进行合作,不能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交流共享,即使勉强能够表达出来,但是在表达的过程中总是显得底气不足,开始的想法很好,在实际操作中又觉得漏洞百出,最终造成了不敢想、不敢说的局面。3.学生之间如何进行相互评价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还发现,学生对实验材料始终存在好奇心,总是抑制不住地把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奇感消失后,学习热情也逐步减退。这时学生开始东张西望,不再关注别人的活动了。由于不会倾听,导致学生在相互评价时常常出现机械性地重复,评价方式也显得很单一。另外,由于独生子女的自身弱点,他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总认为别人的想法不好,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意见,这就使得在评价环节中出现只盯住别人的缺点,而不去发现他人长处的毛病,不能全方位评价别人,更没有好好关注同伴在观察方法、语言表达、操作技能等方面的长处。4.学生也能评价教师吗

在过去评价主体单一的情况下,教师就是绝对的权威,评价活动就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不敢,更不会对教师进行客观地评价。新课程让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学活动也由过去的教师单一讲授变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的活动。这就给学生评价教师搭建起一个心与心交流的平台。民主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学会思考的学生当然会对教师有一个自己的评判。但是,习惯于受压抑的主体意识一旦得以释放,似乎一下子又无法适应。所以出现了学生不知该怎样评价教师,对教师又该评价些什么的局面,弄得教师常常处于干启不发的尴尬境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也在不断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尽快解决评价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多几把尺子去衡量学生,并努力把评价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断学习和实践摸索,我们逐渐走出了关于评价的困惑,努力提高了自己对课堂评价的认识,开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在评价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尽力拓展相互合作的空间,在评价中促进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凸显科学特色,秉承科学理念,关注对学生实践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一、提高认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育都取决于学生积极主动的自身努力,取决于学生是否参与整个教育评价过程、怎样参与以及参与了多少。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和发展。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而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者。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逐年加快,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知识源,更不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裁判员。一名优秀的教师会很好地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他应该是学生科学学习中的伙伴、参与者、激励者,同时又是课堂教学的调控者。明确了这样一种教师角色的定位后,我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学生,把评价的目标指向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上课时不再是背写好的教案,也不再是只关心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提出了“让教案跟着学生走”的响亮口号。

我在讲授《纸》一课时,先出示一张手工纸,让学生尝试着用这个现成的材料来进行一个“小小设计师”的比赛活动。由于问题的空间是开放的,又贴近儿童生活,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当黑板上出现了五颜六色的小纸船、小衣服、剪纸、书法等作品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还为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评价搭建了一个平台。接着我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本组同学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大家一起研究确定可行的研究问题,并自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时,只见各小组同学纷纷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办法,然后由小组长把每个人的意见综合起来设计出一个小组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方案交流时,学生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断为别人和自己进行补充、修改,既敢于肯定自己的长处,又汲取了别人的经验,最终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设计方案。然后,他们就按照自己的设计开始动手进行实验了。汇报时,我不但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还注重了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态度和创新方法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使评价在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教得生动有趣,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二、弃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评价中张扬学生的个性

过去的评价中,教师一直是评价者,学生是被评价的对象。在这种评价活动中,由于评价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很难发挥其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因此,评价对他们的激励作用也很难体现。教育评价的操作定义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在对信息与标准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因此,教育评价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要完成这样一种价值判断,单靠教师的力量是无法全面、准确达成的,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学生本身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个性群体,同样一个评价,对某人可能产生激励作用,换成另外一个人时,所起的作用就可能微乎其微,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可见,评价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是十分重要的。

在教学《我们在生长》一课时,我让学生回忆有哪些变化说明我们在不断生长?学生提出:“我的手在长大”,“我的个子在长高”,“我的体重在增加”──接着我马上问:“我们怎么记住这些变化呢?”这时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可以用红印泥拓印、可以用笔在纸上画下来、还可以拍成照片保存下来,可以用尺量,把数据记下来……学生的这些创意不但得到了我的赞扬,我们师生还马上付诸行动,一起设计了一张“我的生长发育记录单”。这看似简单的设计环节,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原则。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不但能使学生自主参与,而且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同时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把课堂变为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学生往往在这种情况下潜能会受到极大的激发,从而探索出各种各样的的创新方法。教师只有敢于将自己置于“无知”的境界,不轻易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以评价语言促进学生去自行探究,才能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去,自己反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与改进,达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张扬个性的目的。

三、尽力拓展相互合作的空间,在评价中促进学生的表达与交流

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如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这种客观开放精神的形成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得到。这种思维与存在方式应当从孩童时代抓起,否则就只能产生出一批批盲从、独断、不宽容的人,他们在理智上必然缺乏独立性、自主性、批判性。通过对自己和对别人的评价,恰好可以达成这样的目标。为此,在科学课上,我总是尽力拓展让学生可以相互交流的空间,尽量给出一定的评价时间,创造让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的机会。

其实,别说是在课程正逐渐走向综合化的今天,就是在过去,因为学科的关系,对同一事物的表达有时往往也是不同的。所以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必须加强。如常规训练中要强调让学生说完整话,说话要注意条理清楚、简洁、生动。进行实验设计时,一定要先交待设计的意图,接着再介绍实验所用的器材、方法与步骤。汇报观察或实验结果时,要先讲清条件,再说出现象,接着分析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最后推导出结论。实际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推理的过程。如果学生能够表达清楚。就表明他的思维也是清晰的。

四、凸显科学特色,秉承科学理念,关注对科学探究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科学探究的目的固然是解决实际问题,但我认为,探究所经历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态度、科学情感和科学价值观,与科学结论的获得相比是同等重要的。特别是现代的科学教育改变了过去那种生硬、呆板的面孔,特别强调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

关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几点思考 篇2

为此, 针对这种情况, 我校专门召开了专题会议。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教师们对新课程理念及新课程标准理解太肤浅, 便盲目运用于教学实践;二是急于追求课堂教学新形式的思想所驱使。于是, 我们锁定了综合实践活动在我校开展的方向: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连续的、动态的、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不应只求得“开花”而应继续求“结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的学习。同时研究制定了一套具体的改进方案。

一、教学管理与教师教学实践要为学生的主体探究服务

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参与者不应只是引导学生“走进去, 轰轰烈烈, 问一问, 写一写, 热热闹闹”, 而应增加更充实的内容引导学生“问一问、想一想、做一做, 再想一想”的深化学生主体探究的教育理念来组织教学。要在教学管理新理念的指导下, 广泛地开发教育资源, 应从实际出发, 不能错误地认为校外有了观察的地方, 校内不用再建活动场地。如我校种植系的同学在《家乡可食性野菜的调查》活动时, 如果只是停留在调查的结果, 不去想办法证明, 就会让人担心, 缺少说服力。学生深入主体探究, 通过学生的动脑和实践:用动物先试验和实验法等, 学生会有更丰富的体验。所以要建立和完善各色的活动基地。活动基地是学生活动的必要场地, 使学生有处活动, 能亲身在基地里活动探索验证知识, 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实践场所, 能吸引大批的学生活动, 如雏鹰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种植园、各种模型基地、标本室、手工活动室、实验室开放等活动基地, 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场所。同时建立安全机制:教师对学生活动有绝对的监控机制和能力, 规定活动组不得少于三人, 组长负责安排活动:野外和夜间项目要有教师和家长跟随, 不得参与研究药类和其他危害人身健康的项目建立信息员等要求, 确保学生安全。

二、教师服务学生深化的主体探究做到“放、导、帮”

建立反思机制: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建议, 教师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积极进行反思, 总结经验, 查找漏洞。提高教师对实践活动的调控能力, 善于激发学生的闪光点, 使实践活动的开展既充实又有意义。放: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建立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心理, 广泛接收学生建议, 建立信息员直接与教师进行沟通;建立“小主人意见箱”;教师审核学生提出项目的可行性, 以便组织开展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活动项目;导:激发学生深入主体探究的兴趣, 如校内外群体竞技法:使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动手能力并巩固活动兴趣, 增强了荣誉感;成果激励法;课堂教学激励法:课堂作业有意深化、广泛, 提倡动手作业, 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发挥基地作用, 促进学生主体积极主动参与设计探究;帮:对学生的主题探究进行帮助主要体现在, 对活动技术进行帮助, 对活动设备给予帮助, 及在不能很好地解决全部问题时, 给予一定帮助, 如火箭比赛中, 对水的反冲不理解, 不能把握好水量, 所以总是失败, 这时就需要帮助了, 学生是没有收入的消费者, 活动所需物质阻碍着活动的开展, 学校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购买器材为学生提供方便, 提高使用效率。给予学生主体探究时物质的帮助。这样, 学生在“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的探究过程中能走得更加深远, 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使综合实践活动不再流于形式, 步入上升的良性轨道。

三、教学实践活动要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起来

一切的教学活动应尽量为学生参与学习的学习热情服务是我的深刻体会,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越高学习的效率越高, 反之学生厌学、逆学, 教学效率会事倍功半。一是选择和利用有利的学习环境。在组织《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教学时, 课堂上简单的课堂说教, 只能是枯燥的, 我开发学校的种植园为教学资源, 带领学生到种植园观察植物的生活环境,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喜闻, 他们认真观察, 表现出只怕比别人观察得少的心理。这时组织学生提问、交流, 学生会有滔滔不断的话语和无数个为什么等待你的讲解, 学生这时“喜学”, 教师说的每一个字, 都会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二是趣味游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磁铁的力量》教学中, 学生玩“巧取烧杯里的区别针”游戏, 我提出要求:不许倒掉烧杯里的水, 又不能用夹子等东西, 那怎么将区别针取出来呢?引导学生边思考边实践, 开始有的学生感到茫然, 过了一会我发现有的学生采用了用磁铁在烧杯外吸住区别针, 沿杯壁向上移动的办法。有的学生先用磁铁吸住一根长铁丝, 再让长铁丝吸区别针。虽然第二个办法不能说明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吸铁, 但他是经过积极思考后才提出来的, 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所以对这位学生的方法我也给予了肯定和点拨。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对游戏的喜爱, 他们在游戏的挑战和情趣中进行着新知识的探究, 是真正的玩中学, 深刻体会到了新知识生成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游戏中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目前, 我校的综合实际活动“有形无实”现象基本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能够真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全新的教学模式。校园内又一次掀起了课改得的热潮。现在, 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已走到了建设学校特色的道路上, 如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家乡地下水的调查》案例得到市级奖励;《可食性野菜的调查》在省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奖;《羽毛系列标本的制作活动》得到市级奖励等, 综合实践活动工作得到了领导们的好评。如今, 学生更加热爱参与综合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他们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得到了提升。而作为小学科学的教师在工作中思路清晰, 教研的热情高。

关于小学科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3

一、培养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观察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小学生年纪小,理性思考能力弱,学习的进步主要是在激发兴趣的前提下完成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对科学产生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努力学习,攀登科学知识的高峰。青霉素的发明者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曾深有感触地说:“我唯一的功劳是没有忽视观察。”的确,观察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发现事物本质,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并且要让学生产生兴趣,饶有兴趣地观察周围的事物,既要观察事物的表象,有哪些部分组成,有什么表现等,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白事物的本质属性,在观察中保持全面性、精确性和敏锐性的特点,尽力让观察变得更科学。如教学“常见的植物”这一段时,教师可以设置活动,让学生看、闻、摸、听,测量,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就能明白“观察”和“看”有什么不同,什么样的行为是“观察”,“看”有哪些行为表现等。学生调动全身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进行全身心地感受和体验,就能获取很多有用的信息。然后就是将这些信息记录下来。怎么记录呢?常用的有很多种方法,包括文字记录、图画描绘、采集标本等,同时,学生可以自己用语言和形象的肢体语言对植物的外观和属性进行描述。在这些活动完成之后,学生会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观察的植物,有一个大概的概念,并且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不仅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而且逐渐形成了科学素养。

二、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回答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通常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能够提出问题反映了一个人思维活跃并且愿意思考的特质,所以可以说,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是一个人优良创造品质的具体表现。学生在学习中开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的问题在思考讨论后得到有效的解决,学生会有一种满足感,从而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提高。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提出心中的疑问,质疑问难,并通过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课堂教学。

首先,教师要积极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面对全体学生进行教学,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从学习中得到自信。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客观学习情况上的差异性、层次性,少用“一问一答”的方式组织教学,以免造成学生不必要的紧张心理。其次,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愉悦、和谐、幽默的情感氛围。因为情感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最佳情感参与教学,营造轻松、愉悦、和谐、幽默的情感氛围,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等方式,让学生进入最佳的情绪状态,积极准备参与课堂教学。再次,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受到环境的熏陶感染,从而努力学习。营造环境氛围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具、环境布置、座位组合等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和表现,在客观上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

三、教会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从看得见的小变化开始探索世界

大千世界,蕴含着许多的科学原理,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自己身边的生活,从自己看得见的小变化开始探索世界。比如学生种下凤仙花的种子,慢慢地,种子发芽、长高、开花、结果,果实成熟后,用手一弹,可以将种子弹出去,四散飘扬,就这样它的后代就遍布花园了,生命就是如此的奇妙;给学生准备一些蝌蚪,让学生带回家观察,什么时候蝌蚪尾巴变短,什么时候长出腿,什么时候会跳到陆地上生活,两栖动物的成长过程尽收眼底,由此学生就明白了原来动物就是这样生长发育的;引导学生认识并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冷与热,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从而知道了照相机、摄像机等成像原理;找来电池、导线、小灯泡,点亮了小灯泡,认识了简单电路和串联、并联电路;用尺子、橡皮筋、琴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会控制声音,防止噪声污染等。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进行认真的观察,从这些非常小的现象中,学生能够知道整个世界的组成和变化。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而且能够激发学生探索世界的欲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体现了科学的本质内容

《科学》是一门脱胎于自然课的新的课程,对于自然课而言,科学课有所发展,也有新的要求。科学是站在自然(常识)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对科学本身的认识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不同于《自然》的重要表现,因而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本质是什么?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但是有三个基本方面是大家都认同的,一是科学是一种实证的系统;二是科学的结论是符合逻辑的;三是科学的结论是有局限性的,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在小学文化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体现这三点。

五、正确看待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权威者,他操纵着学生的活动,指挥着学生的思想,用素质教育的观点来比照,我们知道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发展弊大于利,是非常不可取的。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活动,但是,教师也不能完全放任学生的探究活动,因为小学生的年纪毕竟很小,没有自控能力,探究活动如果缺乏教师的指导,则在一些地方肯定会不到位,也不能有效进行。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指导和帮助,尤其是要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指导的对象,实际的掌握尤其重要,在学生遇到困难并且无法解决的时候,才是教师进行指导帮助的最佳时机。

小学一年级科学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4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最为重视的问题之一。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其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泛,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然而其课程内容过于抽象化,使得学生理解存在困难,导致课堂质量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本篇文章将阐述当前科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研究目标,并在提升教学效率方面提出一些合理的见解。

现如今随着新课标的提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形式与结构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为此,教师们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此提升教学质量。

一、科学课教学的主要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探究作为研究的中心。探究不仅是科学课程的学习目标,同时也是科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方式,将探究活动融入科学课程中是当前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

(一)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提出问题便是探究活动的起点,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再根据其提出的问题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从而给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教师而言,应当将学生自身的好奇心作为出发点,允许其提出任何问题,同时也要容许其犯错,一定不能挖苦与讽刺。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培养,学生们逐渐能够对常见的自然现象提出一些合理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的结果展开相应的猜想。

(二)加强课程的趣味性

为了改善课堂质量,教师还需要加强课程的监测与督导的工作。科学的学习并非仅仅止于教科书本身,而是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并利用现代信息化设备,促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够置于整个情境之中,帮助其对于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感知与体验进一步加深。

(三)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它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与实施研究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要素。探究也是学生一项重要的学习行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此时教师便需要对其展开引导,与之交流,了解其思想,并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二、科学课教学的主要方法

(一)利用课程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一年级的科学教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解程度,课程内容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当前新课标的要求下,合理利用相关课程资源,安排学生们自主完成探究活动,在提升其自身探究能力的同时,还能对其习惯予以培养。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们逐渐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在进行问题探究时,会积极与他人展?_讨论,并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教师在进行《校园里的植物》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学校的花坛中,让学生们自主观察植物的特点,并以小组的形式,展开相关的讨论活动。之后回到课堂教学,教师可以选择几种代表性植物进行详细讲解,并将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另外,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下载一些植物的网络资源,以此让学生们了解到更多植物的特性。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效率

一般而言,科学现象的产生过程需要很长时间。因此,对于教师而言,一堂课程的时间是绝对不够的。为此,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制作相关课件,以此完成辅助教学。在课堂学习时,教师可以使用自己提前制作好的微课视频,让学生们自主学习。如此不仅节约了教学时间,而且提升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进行《观察一颗植物》的教学时,许多植物的成长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发现其具体的变化。因此,教师可以提前对植物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拍摄,将其做成多媒体微课程资源,并在旁边用文字进行描述。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主进行操作,一步步观察植物的实际变化。通过自身感官体验,学生对于植物的成长有了更深的了解,进而也加深了对知识理解的程度。

(三)构建创新平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良好的科学素养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应在新课标的前提下,以大局为重,为学生创设全新的学习的平台。学生们通过相关探究活动,能够进一步了解知识的本质,从而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而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例如,教师在进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的课程教学时,除了让学生们按照教材规定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外,还可以在课外时间进行自主探索,在家长的引导之下,完成探究活动。在课堂汇报的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由于一年级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年龄阶段,提出的测量方法自然五花八门、各种各样,教师需要对每一个学生提出的方法予以相应的反馈,指出其中的不足,促使其不断改进。经过课程学习,课堂效率大幅度提高,学生自身的科学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教师需要加强课程的研究工作,转换原有的教学思路,将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依靠创造性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生物教学评价中的几点思考 篇5

李亚男

教学评价在教学质量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具有导向、诊断和发展的多重功效。教学过程中评价到位可以使课堂教学高效,而现实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对教学评价的细致研究。也许现在提起评价,我们不会只想到考试,但是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评价的问题。笔者将从生物学科出发寻找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相关材料提出可行性建议。

1.注重教学而忽视评价

在教学中忽视评价在备课的阶段就已经体现出来,我们会很认真的准备各个环节,设计各环节的问题,但对于目标达成的评价情况却涉及很少。还有一些课堂现象也体现车了这一问题,例如:教师针对某环节中的一个问题进行提问后C同学没答对,接着B同学答对了一半,最后A同学终于回答正确。此时的老师有松了一口气的感觉,紧接着就进入下一环节。这种遮蔽现象使得我们忽略了大多数,没有对整体学生的学习情况缺少正确评价。

评价应该贯彻在教学活动始终。在教学中教学目标确立好后,应该先设计评价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中,我们习惯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评价目标的达成,建议“练”不要是单调的习题也可以是有趣的活动,让评价渗透在教学活动中并与之整合。

2.学习之前缺少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预测,诊断性评价有利于教师对新的教学内容中重难点的确定。试问一下自己,在讲授新课之前你的学生对新的内容了解多少呢?我们往往都是自己凭借着往年旧的教学经验来看待而每一届新的学生。

生物学中进行诊断性评价可以设置在导课和自主学习环节。导课中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小常识或者是学生的一些前科学概念为素材。例如在讲《呼吸作用》一节时,设计了生活中常见例子的微视频——关于“卧室中摆放植物越多越好的争辩”。我们可以收集同学们对此问题的看法,从中就可以知道他们对植物光合作用的掌握以及呼吸作用的了解。课前的自主学习也是很好的诊断性评价,例如在《鸟的生殖和发育》一节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后只对两个问题有争论,一是发育成鸟的是卵黄还是胚盘?二是系带具有保护作用吗?此时老师就不能在按照自己设计的已有方式讲授了,应该调节方法或举例说明白。

3.课堂教学目标达成过于依懒小卷

小卷检测已经成了每节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不可否认这种形式可以有效地对知识识记及应用进行评价。可是过于依赖小卷不仅会使学生感到疲惫,也缺少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教师可以适当的向活动、趣味赛、手工制作以及实验等评价方式检测目标的达成。

4.分层评价多流于形式

分层教学是我们课堂中一直都在实施的模式,可是在分层评价上我们都没能够找到更有效的途径。对于生物教学中的分层评价主要有如下方式:(1)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表现给予不同分值的评价,相同问题的回答,层次越低的同学分值越高。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有利于调动基础弱的同学的积极性,缺点是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评价并不能够说明他学习目标的达成。(2)在问题以及习题设置的难度上进行分层。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评价,可是后续的跟进经常会流于形式,不能追踪到位。

一、如何进行生物学评价 1.依据目标定位评价 2.根据分层设计评价 3.开展活动实施评价

4.评价应该贯彻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在教学中教学目标确立好后,应该先设计评价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中,我们习惯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评价目标的达成,建议“练”不要是单调的习题也可以是有趣的活动,让评价渗透在教学活动中并与之整合。

5.如何进行诊断性评价 6.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生物课程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评价应以生物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关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几点思考 篇6

审计成果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要意义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助于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被审计领导干部十分关注的关键环节。评价原则、依据、方法、内容的确立能进一步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也能有力地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助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经济责任审计单纯的定性评价受主观因素影响,定量评价又难以量化。科学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为经济责任审计注入了科学含量,使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又充分考虑审计的实际情况,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助于引导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利用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形成的结果为当地党委、政府、组织、人事部门管理和使用干部提供了决策依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也充分听取当地党委、政府、组织、纪检、人事部门的意见,反映民意,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具有客观性、公正性、时效性强的特点,成果明显。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由于不同性质、不同部门、不同层次领导干部的审计评价标准很难统一,审计评价尚不够规范。主要的问题在于经济责任审计缺乏具体的评价标准。目前各级《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较多是对审计的具体操作、审计内容、职责、执行等进行了明确,而对审计评价却缺少具体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这给审计评价工作造成困难。尽管某些暂行办法和规定中已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责任,但条文规定相对于基层部门实际操作而言,仍较宽泛和宏观,容易导致不同的审计人员面对同样的问题,可能会带有主观性,做出不同的审计评价,影响审计的客观公正。一般对经济指标的分析仅仅包含今年与往年的纵向比较,即“量”的比较,而对于今年的各项经济指标之间的分析、对比,则存在较大的盲区,缺乏“质”的飞跃。

三、经济责任审计科学评价的原则

为了做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应该按党政机关、司法机关、群众组织、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和国企领导及其门类、层级特点等分类制定审计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同时,确定一些基本原则,逐步统一规范审计评价,提高审计评价质量。

(一)客观性原则。经济责任设你就评价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以客观事实和数据为基础,尽量采取写实的方式给予准确、恰当的描述和评价。

(二)辩证性原则。审计评价既要反映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问题,又要反映其相关业绩,并避免相互矛盾

(三)重要性原则。审计评价不宜面面俱到,应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突出重点进行评价。

(四)相关性原则。审计评价应紧紧围绕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相关经济责任进行,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不相关的经济责任不宜评价。

(五)历史性原则。审计评价要考虑当时的政策环境、当地的经济运行环境,要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相适应。

(六)充分性原则。审计职能范围之内的、审计已经查明、证据充分的事项才能评价,否则则不宜评价。

(七)统一性原则。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统一性原则,是指“三个统一”:评价标准统一、评价内容和范围统一、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统一。

(八)系统性原则。对于工作业绩的评价不能单纯用静态数据比较,应尽可能连续系统地分析评价绩效数据的来龙去脉及前因后果,分清主观和客观原因,分清前任基础情况和后续发展情况,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严防短期行为。

四、经济责任审计科学评价的参考标准

对于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科学评价,主要应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个人廉洁自律及遵守财经纪律情况、重大决策事项、目标完成及经济和社会效益指标等几个方面入手。本文主要提出对重大决策事项的评价标准可供参考:

1.主要评价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建立情况,民主决策情况,决策执行情况、决策是否顾及到近期和长远的发展及决策有无造成重大损失浪费情况。对重大经济决策一般从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及决策执行的有效性两个方面作出评价。

2.对重大经济决策规范性评价分为规范、基本规范、不规范三个等次。规范等次的标准为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健全,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专家论证意见,提供的决策方案至少两个,决策时主要负责人能够尊重多数领导班子成员的意见,决策的内容没有违反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基本规范等次的标准为建立了重大经济决策议事规则,决策的内容没有违反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但个别环节没有得到很好执行;不

规范等次的标准为缺少重大经济决策议事规则,或决策前可行性研究和专家论证不充分或缺失,或决策的内容违反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

关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几点思考 篇7

由于小学面临的教育对象年龄小, 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 他们普遍缺乏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所以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 常常遇到一些困难、出现一些问题。例如, 有的教师刻意凸显合作学习形式, 忽略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有的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时, 学生主体参与率较低, 往往出现启而不发、各唱各调、好学生一言堂等现象;有的教师用合作学习完全替代教师的教授, 导致学生学得肤浅;有时教师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太短, 学生还没进入角色, 时间就到了;有时教师设计的话题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 导致学生失去兴趣, 降低了讨论的热情和效率;有时小组讨论陷入混乱、无序状态, 教师难以掌控课堂局面……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那么,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呢, 笔者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小组合作

创设情境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体验学习, 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引发合作的欲望,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学习活动中去。例如, 在教授《克的认识》一课时, 当学生用天平测量出各种较轻的物体重量时, 我创设了让学生用天平称出一袋牛奶的重量 (210克) 。当学生把砝码逐一放入天平的左盘, 天平仍不能平衡时, 同学们个个抓耳挠腮 (大小砝码加起来仅为199克) ——“砝码不够, 怎么办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 有的小组利用刚称出的图钉当砝码, 有的小组利用称出的桃子当砝码, 有的小组用橡皮、黄豆当砝码……各个小组同伴各抒己见, 讨论激烈, 他们最终测出了这袋牛奶的重量, 小组合作学习的魅力得到很好体现。

二、教师积极引导, 推进小组合作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应在做好学情调查的基础上, 及时做好组织引导工作。在学习小组生生交流讨论时, 教师要深入其中, 听听学生交流的内容, 看看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遇到哪些困难, 并及时记录下来。教师在课堂小结时, 抛出这些问题, 引导各组学生发表意见, 自行解决。如果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遇到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教师要及时指导, 但不要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应该帮助学生归纳出解题的思路, 让学生按解题思路去探寻问题的答案。如果在组内还不能解决的问题, 组长可以把问题展示在展板上, 让全班同学共同讨论交流, 帮助解决。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的交流过程是学生思维火花发生碰撞的过程, 经过思维的碰撞, 学生对问题就理解得更加透彻了。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 还要善于总结反思,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单独谈话等方式, 总结成功的经验, 反思不足。同时,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反思, 养成学习总结和反思的习惯。

三、发挥学生特长, 优化小组合作

在课堂上, 学生个体展示是亮点和高潮, 是形成人格、自主自强、勇敢有为的重要途径。每节课教师都要设定重要篇幅, 通过学生个体展示来促成学生学习品质的塑造。具体可以体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学生自己根据习题的难易程度来确定组内的展示人, 一种是由教师在课堂上临时指定展示人。前者有利于体现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后者有利于教师根据习题的难易程度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总之, 展示方法要灵活, 不能教条。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和思维特点, 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发挥个性特长, 然后再进行合作学习。这样, 所有学生才能积极参加讨论, 激荡学生思维, 才能让学生在多样性的独立思维基础上交流发展求异思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可采取互相帮扶的策略。帮扶从广义上来讲, 主要包括优生对学困生的帮助、优生与优生间的互助及优生和优生间的相互激励。要想实现学生间的帮扶和激励, 就必须在小组建设时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编排。例如, 若以8人一组的话, 中间四人一般是优生, 或者是两位优生和两位次优生, 小组的两端分别安排中等生或后进生。这样的编排方式非常有利于中间两位优生或次优生间的互助, 也有利于优生对两边成绩较差学生的帮助, 从而实现一对一的帮扶。不过, 这种组合方式要求教师对每位学生有全面的了解, 尤其是一对一的同学, 教师要考虑他们的性格尽量相似, 因为性格相似的人更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助与合作。

四、重视教师引导, 评价小组合作

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并不是一个旁观者, 而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引导者, 是“平等中的首席”, 但教师参与学生活动要讲究艺术。在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中, 教师要走下讲台来回巡视,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发现有的小组遇到困难或异常现象, 教师应对他们进行适时引导, 帮助解决问题, 或纠正异常行为。例如, 小组在进行实验活动时, 常常因为互相等待而浪费时间, 教师就要及时提醒与引导:在记录员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时, 操作员可以同时进行下一次操作, 而无需等记录员完成记录后再进行下一次操作。教师应积极参加学生的学习活动。例如, 在学习“可能性”一课时 (学生要通过从装有不同颜色乒乓球的袋子里多次摸球、记录颜色, 最终推测出袋子里有哪些颜色的乒乓球) , 有一个小组得出结论后, 觉得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有些无所事事, 于是我十分“疑惑”地说:“真的是这样吗?让我看看!”在我证实了他们的推测之后, 我由衷地发出了赞叹:“你们怎么这么厉害?你们是怎么知道结果的?”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在我的赞美声中被调动起来, 很快又一次投入到小组讨论中。为了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 取得更好的效果, 对于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情况应该进行适当的评价。在小学一年级学生刚入校时,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可以采取的形式有“摘星星”“插红旗”等。当学生渐渐熟悉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下, 偶尔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教师角色对其他同学的成果或表现进行评价。随着小组合作学习的进一步深化, 评价工作应该更多地交给学生来完成, 尤其要加强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 可以让小组代表进行课堂学习总结, 然后教师再作综合点评。这样做, 在初期可能会花费一些时间, 但如果长期坚持, 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表达能力一定会不断增强。

关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几点思考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1、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小学儿童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有意识的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运用“迁移”培养兴趣。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不失时机的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

2、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會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3、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儿童作文是儿童思维的产物,也是作文能力表现的前提。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或结合课文、或結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意想不到、耳目一新。利用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渗透到活动中去,如欣赏音乐作文,我是利用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到的节奏、旋律等知识,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体味乐曲的情感和意境,产生共鸣,再进行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建创造出符合本曲主题的连续画面,最后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4、因地制宜的运用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作文创新能力。(1)引导求异、求新思维。学生作文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读精课文,分析、探讨作者的学作技巧,获得与他人和前人不同的独特的见解,形成求异思维品质。学生作文中只要有一点求异思维的思路、语言,教师应该给予分析指点、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要特别重视学生作文中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独树一帜的见解,这是学生形成主见意识的幼芽,教师应该加以保护和培植。(2)设立自主自能作文。进行作文的自我训练是学生自我建设、独立奋斗、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的感知、操作、观察、分析、探索,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自主学习不仅智力品质得到发展,首创精神也得到了培养。自主作文,通常可以用日记(周记)的形式来完成,学生自主的选题、选材,取各自想写、好写、乐写的内容,各展所长,发挥各自优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极具特色,而且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3)拓展观察思考空间。生活是作文之源,要想作文创新,文章本体的材料必须向生活提取。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而,指导学生作文创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幅射、导向、延伸功能,把学生作文同学校、社会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会生活、增强实践能力中,提高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拓展主见思路。

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应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长期的实践,能得到以下五点体会:①特长得到发现(包括自己显现),经过学校教师以及社会各方面培养,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②由于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培养,促进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进而使学生对文化学习有新的认识,学习的自觉性得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得到大幅度提高。③全体学生在学校的正确引导下,都有了自己的特长爱好,学校的学风、校风得到进一步优化,这种影响力是无形而巨大的。④学校、教师通过对学生个性特长的重视、培养,学生能从悲观情绪中摆脱出来,在每次成功的喜悦中,使他们对于生活充满自信,还能逐步纠正部分学生心理偏差。

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意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能激活,创新作文能力一定能提高,学生独特个性一定能得到发展。松和谐的评述氛围随着新世纪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的是有个性、有特长、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读书有感:从前读书,一目十行,读完作罢,书云亦云,如需记忆,死记硬背便可。现在读书,知作者资料,了解作品创作背景,一字一词一句,仔细斟酌品味,多有自己所感所思所悟,作品主旨与自身所悟合一终为所学所获。妙哉,妙哉!

关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几点思考 篇9

时 间:

小 花2014年7月13日

小学毕业班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传统的复习课,一般是由教师带领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与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并通过各种类型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特别是重难点知识,增强解题能力。这样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技能的熟练程度,也是复习课的重要任务,教师“牵”着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忽视了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策略、合作技巧、自我反思等的培养。笔者认为复习课应该确定复习课的目的,拓展复习课的功能,来提高复习课的实效性,从而培养学生进一步的数学思想。

一、完善整体的知识结构

巩固“双基”、查漏补缺、建构知识是复习课的基本功能,在新课改强调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指导下,教师要认识到查漏补缺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主动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由“点”到“面”的系统知识。

时刻谨记复习课的目标和任务,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再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自查、自补,最后由学生自主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明确查和补的内容不应仅是知识和技能方面,还应包括数学基本思想和方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如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收获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小学阶段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举例说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什么是图形的面积?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相关的知识?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回

顾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内容,并通过与学生一起探讨合作交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较强的记忆,为以下的复习做好铺垫,以便形成知识网络。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完善知识的建构,重视练习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需求,努力“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课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习题练习经常是查漏补缺的方式。复习课应以基础题为主要内容,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水平差异,设置不同层次要求的题目,调动各层次水平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巩固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发展性练习。如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小学六年级了,学过很多有关图形的知识。我们要对学过的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进行整理、归类、比较形成知识网。自学完成以下图1的填空,完成后小组同学交流说说,这些计算公式分别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长方形是通过数方格来推导的,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的面积公式通过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的,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是通过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的。”“转化,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转动图为图2)我们换个角度再来看,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这像——树。”“这多像一棵知识的“树”啊!图形与图形之间紧密联系,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哪个位置?”“对,是‘树根’,是基础”。这样的复习过程,既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又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

二、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情感态度的养成,都离不开学习者的思考、反思。复习课上的反思,是基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基础上的活动。反思目的是让学生自纠、自补,最后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反思应从不同角度进行,既可以回味学习过程中的心里感受,也可以自查学习效果,还可以回想思考问题的过程。例如复习《数的认识》,由于这部分内容多而杂,学生感觉知识点一多就乱!在复习整数、自然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因数、倍数;分数、小数等概念之后,笔者发现学生思绪比较乱,就停止引导归纳,让同学们看书76页,看看书对比,老师还有什么知识点遗漏复习了。这样让学生通过跟教师一起复习整理、自己看书对照、与同学交流等活动,发现知识网络中遗漏的知识点,同时自己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自查、自补来达到“温故知新”的功能。在复习阶段,让学生反思学习历程,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反思,清点自己学习的成效和收获,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成长的脚印。实际上,学生知识的掌握要通过自我反省才能牢固,要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才能深刻。互评,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教师的适时指导、点拨对学生的反思能力形成非常 重要。

三、强化知识的应用价值

复习课上体现知识的综合性,更能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应突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设计综合性的、多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多种策略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当应用已复习的知识点时,教让学生拿出自己手中的一个平面图形,量出所需的数

据(取整厘米数),并算出面积。请选一个图形计算它的周长和面积。(单位:米)

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一方面,在复习和整理有关的数学知识时,要注意寻找这些知识的现实背景,尽可能从这些背景引入复习;另一方面,在设计和编制复习题时,尽可能从生活题材出发,挖掘和发现这些题材蕴含的数学问题。

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课的效率,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生和教材,把握好复习的总体要求,精心编写复习计划,设计复习过程。在教学目标方面,侧重知识点的掌握与熟练运用转向侧重学生智能、情感的全面发展,不断拓展小学数学复习课的功能,引导学生在情感、态度、品德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同时,不仅要重视数学知识技能的巩固和强化,还要重视对蕴藏于数学知识技能背后的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集合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平洛小学教师张小花

关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几点思考 篇10

【摘要】本文根据高校招聘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借鉴企业人才招聘测评制度的经验,对建立高校人才招聘评价机制进行一些思考,提出一些探索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师;招聘;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5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7-0000-00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发源地,也是知识密集的人才聚集地。办一流大学,要有一流师资队伍来支撑,建高水平师资队伍首要环节是把好进人招聘关,本文真对当前高校人事招聘机制环节中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进行探索和思考。

1当前高校人事招聘中的几个误区

在高校人员招聘工作中,因没有一个很好的招聘评价机制,使得高校招聘工作往往陷入盲目的误区,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1.1对招聘需求信息上的误区

高校人才招聘渠道大多是:通过网上公开招聘进行人才信息发布;应聘者投递个人资料;参加省市级人才招聘会或通过同学、同乡、各种渠道推荐获得人才信息情况。作为人力资源部门往往只注意从信息渠道提供的材料中看专业、学历、导师等选人,而忽略了应聘者的学校文化积淀、专业排行、家庭背景等考虑,其结果往往招聘效果不佳;另外盲目赶赴各类招聘会,针对性不强,往往无功而返;再有仅凭私人介绍或在招聘会上散发学校招聘信息宣传页,覆盖面窄,不仅应聘人员不足且应聘者对招聘学校整体专业情况了解不深,这种传统的招聘渠道,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负面效果和信息诚信差异较大。缺少客观、科学评价,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1.2对应聘者面试环节的误区

面试是许多高校招聘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在不少高校中往往把面试环节混同于一般专业面试,误认为高校教师专业试讲面试合格就可录用,而忽略了对应聘者的品德、性格、人文素质、团队意识、兴趣爱好等全面考察,影响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整体素质质量,因此专业面试不能替代人事面试。

1.3对教师岗位招聘要求的误区

大多数高校教师招聘宣传,只介绍学校概况、需求专业、招聘人数、联系方式、优惠政策等,而对从事教师职业的特殊说明确很少提供,如:教师的仪表、授课能力、普通话、团队意识、心理测试、创新能力、爱心、责任等,造成一些应聘者由于对教师岗位缺乏认识,仅凭学历、专业等条件与高校签订合同,一旦走上讲台,才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教师岗位,有的甚至不能胜任教师工作,导致人事招聘工作被动,只好提前辞聘或解聘。

1.4聘后管理服务认识上的误区

高校人事部门往往把招聘工作误认为应聘者通过面试、试讲、合同签订完毕,招聘工作即终止,而忽略了聘后管理服务,实际上许多应聘者考虑自己前途的发展,仍会通过各种关系或途径了解所想应聘单位的各种信息,如果人事部门的聘后管理不能跟上或不给予重视,应聘者听到的一句怨言或一句误导就足以毁掉一个优秀人才的加盟。

2成功企业人才招聘的范例和经验

由于高校招聘评价机制现有的范例不多,所以想参考、借鉴一下企业的人才聘用评价机制,从一个侧面探讨作为高校的人事工作者应该如何对教师的招聘评价进行考量,并得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2.1企业人才测评制度的透视

“招贤纳才”是一项看似简单却需投入大量精力的工作,而且在招聘时,企业往往会放下手中的工作来组织招聘,影响项目的正常进行。故管理者们常常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案来适合组织的需要。对比现在事业单位当中常用的一些传统招聘手段,比如面谈,自荐,测验,参考工作经验等方法,目前企业较为先进的招聘方式是一种名为“人才测评”的方法。“人才测评”充分利用了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实验中实施常模分析(从大量的测试中总结被测试者的的共同素质特征,并利用该特征制定测试系统),因此,人才测评的针对性和分工都较传统方法明确、科学;测评结果也比传统方法要真实、有效的多。从使用过人才测评技术的美的集团、万和集团、五羊-本田摩托(广州)有限公司、新天利电子有限公司对人才测评的评价来看,均反映人才测评技术准确、高效地反映出员工的水平和人格特征,被测试者也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确实有某些特点及不足。招聘组织大可不必采用兴师动众的传统面试方式,既浪费人力物力、也没有好的效果。招聘单位可借助于人才测评软件,只需给被测试者做一个简单的职业心理(素质)测试,就可以对被测试者的人格特征、解决问题风格、能力层次等有一个准确的了解。人才测评的主要依据就是心理学家们在大量的实例筛选中发现智商水平和情商素质及能力结构与人的成就机会存在着具有某种必然联系,因此,现代人才测评才以他独特的预见力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占着重要地位,受着测评用户的青睐。

2.2员工的培训与考核

企业的管理者们知道如何利用现有及潜在资源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他们对新员工进行培训,促使新员工早日发挥自己的才干,在这里,就涉及到员工在各种能力层次和人格特点上的优点和不足,对员工的特长,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去发挥和利用,对于不足,要让他们改过和弥补。但对员工的能力层次和性格特点,刚到新公司,管理者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和精力去了解,不如利用人才测评技术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进行测量,测试系统会对被测试者的各种能力情况情况输出详细报表,如领导能力、社交能力、工作能力(又分为几大类)、工作投入度等等,既节约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在进行员工考核时,亦可选用不同的测评系统(管理人员考核版和普通员工考核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智商、情商水平进行测量。由于测评项目分工细密,因位施用,针对性强,故深得测试用户的信任。

2.3员工的激励机制

时刻记住,把“人”拿掉,“企”就成了“止”。很多企业如是说。自然,员工的激励充当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一课。一个好的企业必然有前卫的激励机制。但员工的激励建立在对员工的了解基础之上。如,需要激励的员工属于什么类型,什么样的说教方式对他(她)更有效,他的职业价值观中更注重什么?他更注重的是工作环境、工薪、福利、进修、晋升、自由还是创造或人际环境?这些都需要管理者去涉足。并不是所有的离职者都因为自己所在的企业没有前景,或者工资太低,或者环境太差。早在20世纪初期,我们就清楚关于人的“X理论”“Y理论”„„但很多企业却并没有把这些理论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去。目前,不少企业利用人才测评技术,对员工进行一下“职业生涯设计”的测评,了解员工究竟喜欢从事什么行业,擅长什么行业、职业价值观中更注重什么?这样一来,人力资源管理就会步上一个新的台阶。

2.4员工的晋升机制

关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几点思考 篇11

关键词: 小学计算机 科学与技术 课改分析

新课改具体要求下,小学教育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对学生长期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计算机课是我国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对计算机的正确使用应该从小学生开始,树立好正确的计算机价值观,为将来高中、大学甚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正确运用网络,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小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目标改革

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深化改革,不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更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因此,小学教师应该从综合素质、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不断提高学生知识储备,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而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中,实现新课改,使小学生对计算机有全面了解与认识,计算机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还可以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努力提高学生合理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小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活动主要按照三个层次进行:

首先,文化基础教育。由于小学生对计算机认识不够,通常认为计算机只是游戏、娱乐,不知道计算机深层次的应用,这时,需要计算机教师为学生全面讲解计算机文化及发展历程,使小学生正确认识计算机和网络。

其次,技术基础教育。小学计算机课程应用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使用计算机,以及应用计算机中的部分技术,如计算机中所带的画图功能,教师可以通过画图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想象能力,再通过图画制成动画,向学生讲解这就是大家喜爱的最早动画片制作过程,引导学生多次练习,从中找到学习计算机课程的乐趣。

最后,应用基础教育。掌握计算机基础技术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日后工作和生活中熟练简单操作计算机,因此,只有将网络技术应用好,才是对小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最好诠释。例如:对腾讯微博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好并应用网络知识,还可以促进学生结交更多朋友,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

二、遵循精简原则对课程进行设置

目前,国内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极不完善,普遍存在问题,如课程设置并不能全面包含小学计算机教学目标,不能有效利用小学有限的计算机课时,一堂课下来,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际操作技能均不能让学生有明显收获,内容单一,趋于形式化,课程设置不能周全考虑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性,进而不利于提高小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重要性的认知度等。使小学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影响小学生计算机知识掌握,阻碍学生计算机素质提高,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三、改革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关联起来

计算机科目实践性很强,教师要把握好理论与实践操作训练的课时与内容分配,合理安排讲与练,做到精讲,多留时间让学生实际练习,也就是所谓的精讲多练。这就要求教师讲时充分利用时间对教学内容精髓给予讲解,点出基本知识点,而不是花大量时间“复述”与传授表面知识,保证学生有充足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做到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四、完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

计算机教师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我们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提相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就所提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计算机技术飞速向前发展的同时,小学计算机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同样需要得到我们的重视,虽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不属于小学教育主修课程,但是这门课程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通过定期对小学计算机教师进行培训,要求他们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更好地帮助和指导学生学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并提高学校综合竞争力,为教育事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上一篇:弟弟婚礼发言词下一篇:汉服英文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