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精选12篇)
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平时积累,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二、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
三、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
1. 关于识谱教学
1.1 先唱歌,后识谱。
在唱歌课中,当学生走进音乐教室时,我会用今天要学的歌曲的音乐,并让学生和着音乐做一些简单的律动,使学生对音乐有了听觉上的印象,为学好歌曲做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歌曲并感受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再通过让学生唱歌,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歌谱中的难点,学生在识谱时降低难度,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太难,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加深对音乐的热爱。然后,再通过对歌谱的视唱、理解,又反作用于唱歌,使演唱更加完美。先唱歌后识谱就是先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让学生先唱唱歌,用自己的声音去表现音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这节课是轻松愉快、有所“成就”的,而且有表现自我的空间。
1.2 创编旋律,提高识谱能力。
以听为先导,创编为手段。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识谱教学也不例外。创造性地探索节奏、音响、旋律等音乐基本要素的各种变化和重新组合,以即兴活动的方式给学生发挥创造想象的空间和机会。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识谱能力,而且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其实,创编旋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丰富的创编形式能让同学们在乐趣与自己的成就感之中学习简谱,并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如果说“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的话,“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音乐离不开听,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和探索并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排除干扰专心的听,这只是注重了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如果能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多元化地帮助学习者消化、吸收音乐,这就注重了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理解多元文化。这些与音乐相关的领域相互沟通、彼此强化。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如动态的、视觉冲击等参与音乐的感知与体验,收效会不错。因此,采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一项调查显示:视听与只听获得的收益,视听明显大于只听效果。而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学生积极地参与。新课程也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与参与空间。
2.1 角色转换,即以学生为本位,改变以往被动的角色,让学生承担一定的课题,给学生以发挥的空间。组织学生生机勃勃地参与,带给学生快乐,使课堂内充满笑声。学生设计,教师补充,师生共同讨论。教学容量大,学生印象清晰、受益匪浅。
2.2 设疑。这是教师有目的地有选择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设疑是为了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是为了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找到正确的答案。“疑”可以是针对教学重点而设,也可以是为解决教学难点而设,还可以为启发诱导加深印象而设。
2.3 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在课内多听几首好的作品,而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利用有限的教材去激发学生欣赏音乐兴趣的火花。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学生有了这种动力就可以利用多余课内教学时间的多少倍,去寻找比音乐课堂内多若干倍的音乐作品。将视听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强调他们的创新性,使学生不仅听到声音,而且欣赏到形象,从而陶冶性情,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3.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应该鼓励主动地提出问题,从多个角度去学习音乐。任何问题都不是只有一种答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创作。教师要多问学生“想怎么唱?”“想怎么说?”“想怎么表演?”等,用看似平常又不平常的话语,营造一个民主、愉悦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音乐,创编音乐,表现音乐,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最好的发挥。
例如教学歌曲《闪烁的小星星》时,我问学生:“你们观察过夜空里的星星吗?它们能连成什么形状呢?”学生的想象力真的好丰富,有些人说像勺子、像小狗、像牛郎织女,答案五花八门,见解不一。于是,我肯定了学生的答案,紧随继续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随着自己所想的星星形状,通过自身的肢体语言,边唱边表演出夜空里自己那颗闪烁的星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唤醒了学生对夜空原有的认识,激励着学生自由地、多维化地想象,并鼓励他们大胆地表演出来。表演过程中,我看到了所有的学生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
4. 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校学习音乐的时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让学生多学知识,就要靠音乐教师多想办法、多出点子。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不可能事事都经历,所以,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可以在教师收集的音乐中尽情享受悦耳的音乐,通过丰富的画面展开想象的翅膀,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学生在欣赏《孤独的牧羊人》时,我做了一个测试,一个班先听后看《音乐之声》,一个班先看后听。在纯粹的聆听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其一般,甚至不愿意听;而后者学生则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观看和聆听的同时,有的学生居然学会了歌曲中最难唱的衬句。多媒体的运用使两节课的效果截然不同,可见,多媒体教学在音乐课中激趣的重要性。
5. 采用故事法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对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授课前先讲一个有关歌曲内容的故事,然后自然导入新课,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把这种兴趣迁移到学习歌曲上来,如教小歌舞剧《小放牛》这课时,老师先绘声绘色地说故事。然后问:大家还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具体情节吗?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小放牛”的故事(揭示课题)。
关键词:作文教学;写作情景;肯定激励
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语文知识各项能力的综合运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是,纵观当今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其效果不容乐观。对此,笔者特意进行了一番教学实践与探索,现将个人感悟总结、归纳如下:
一、为学生创设积极、主动的写作情景
有一次,一名学生突然在课间递给我一张小纸条,上面陈述了她同好朋友之间发生了冲突,想让我帮助她想一个解决的办法。看到这一情形,我同样以小纸条的形式对她进行了回复,告诉她一定要把两人发生矛盾的前因后果详细、清楚地告诉我。不出我所料,这名学生很快给了我回信,并在信中简洁地告诉了我来龙去脉:上课时,好朋友向她递过来一个小纸条,因为担心我批评她上课不认真听讲,所以装作对好友的纸条视而不见。没想到好友却误会她了,两人很长一段时间里谁也不搭理谁。明白了事件的起因,我又给了这名学生一封简短的回信:相信,只要你真诚地向好朋友解释当时的情景,她会理解你的,你们也能重新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事情最终也会朝着圆满的方向发展。
受到这一“突发事件”的启示,我在班级写作教学时给全班学生特意布置了一篇以“我和好友的故事”为主题的作文题目,与我进行纸条交流和互动的学生在这次作文写作中有令人惊异的表现。她在作文中将自己与好友冲突、和好的过程进行了细致叙述,文字虽然简单,但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真实。
事后,该名学生又给我递了一张小纸条:老师,以前我认为作文特别神秘、特别难写,以往写作时也都是生搬硬套、胡编乱写。可是,经历了这次的事件之后,我才明白:其实,作文就是我们将自己内心想要说的话用笔写出来,写作其实很简单,以后我再也不害怕写作了……
这一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传统写作教学模式中,多是教师根据教材上的要求死板地给学生布置特定的写作任务,学生也是在老师的多番催促下才会被动地开始动笔。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所特意营造出的积极、主动写作情景中真正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保证高质量的习作或文章。
二、重视对学生习作的正面肯定与鼓励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写作兴趣与积极性的重要部分。对此,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不应单纯千篇一律在班级学生的习作后面仅仅写一个“阅”字,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抹杀。相反,应当在给予不同学生作文指导意见或者点评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尽量多参与到作文自主点评的活动中。相信这对于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写作中的不足有着积极帮助,同时还可促使他们尽快弥补缺陷,从而达到自身写作水平的显著提升与发展。
对此,笔者在日常作文教学实践中通常采取如下作文评改方法:
1.针对学生的作文水平与基础采取不同的评改标准
对于语文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我会对他们的习作提出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句子通顺、逻辑合理,而且更要求他们在写作时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契合高水平学生的学习发展要求,从而促进他们写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而对于作文写作较薄弱的“后进生”来讲,对于他们习作中的任一闪光点我都会进行最大限度地挖掘,并以此给予他们正面的肯定与鼓励,当然也会比较含蓄地告诉他们习作过程中的不足或者蕴含的小问题。如“你的文章读起来很有条理,叙事性也非常强,但是,如果把文章中偶尔出现的错别字改正一下,整篇文章就更加完美了”这类的评改语言经常出现在我对学生的写作评价中。此举收获了很好的效果。
2.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对作文的评改
除了上述作文评改方法之外,我还会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对作文的评改。如,我会将班上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对各自的作文进行朗诵与鉴赏,并说出他人文章中的优点以及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他人文章中存在的不足,以及自己在日后的写作过程中应当避免的易错点。如此,学生就以大量的习作为基础,在丰富的作文互相评价、互相改正的过程中大大提升了自身的写作水平与能力。
除此之外,我还定期将班上一些优秀的学生佳作在作文课堂上进行朗诵,还会指导学生将其发表在班级的黑板报以及学校的优秀作品展示栏中。如此,就给予了学生极大的精神肯定与正面激励,有利于他们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以及积极性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长远的作文写作中。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与方式方法。如此,才能在优化小学写作教学效果的同时,切实提高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与技能。
参考文献:
杨世碧.国内外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及我们的应对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8(3).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
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三、第二节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2.学生角度
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在新课程实验中,学习习近平均数时,让学生去了解班级学生的身高或学校中每个班级的人数,并根据所学习的内容算一算平均数;学习了用复式统计图,让学生收集身边的一些数据绘制统计图等等。
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3.与同事交流(更应该关注教研组的资源共享的作用)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
●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展开对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
●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做课后分析等等。交流的话题包括:
我觉得这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我觉得这堂课比较糟糕的地方
是„„;
这个地方的处理不知道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
我本想在这里“放一放”学生,但怕收不回来,你觉得该怎么做?
我最怕遇到这种“意外”情况,但今天感觉处理得还可以,你觉得怎样?
4.文献资料
学习相关的数学教育理论,我们能够对许多实践中感到疑惑的现象作出解释;能够对存在与现象背后的问题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能够更加理智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教学经验;能够更大限度的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阅读数学教学理论可以
开阔我们教学反思行为的思路,不在总是局限在经验的小天地,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有哪些与特定的教学情境有关、哪些更带有普遍的意义,从而对这些行为有较为客观的评价。能够使我们更加理性的从事教学反思活动并对反思得到的结论更加有信心。
更为重要的是,阅读教学理论,可以使我们理智的看待自己教学活动中“熟悉的”、“习惯性”的行为,能够从更深刻的层面反思题目进而使自己的专业发展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教师的职业需要专门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它的最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径是教学反思。没有反思,专业能力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而教学反思的对象和机会就在每一个教师的身边。
数学教后反思“十追问”
反思是教师对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那么“教后反思”到底思什么呢?我认为固然反思内容众说纷纭,但就其本质而言离不开以下“十追问”:
一追问:学生在课堂上有多少自主学习的时间呢?
二追问:学生可以自由完成的事老师代替了吗?
三追问:在这节课上学生有多少的思维空间呢?
四追问:在这节课上学生获取数学知识过程感悟到什么做人道理?五追问:在这节课上学生通过数学活动那些生存能力提高了?
六追问:有几位学生可以获得个别指导与激励?
七追问:创造了几次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的机会?
八追问:课堂上出现几次激动人心的情景?
九追问:这节课与上节课比较有创意吗?
百兴镇中心学校 彭 勇
小学英语的语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许多教师头疼的问题。有些教师在模式的左右下多了些盲从,少了些思考;有的教学活动多了些程式,少了些个性;又有的教学过程多了些呆板,少了些灵动。我,作为一名年轻的英语教师,现就如何改善当前语篇教学的模式化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的思考,旨在探讨如何根据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课堂生成,实施具有个性化的语篇教学。我认为,要让语篇教学从模式走向灵动,教师应注重以下几个要点:
一、拓宽语篇教学的空间
面对实际交际情形,学生很难进行恰当的表达与真实的交流。假如英语教学活动仅局限于语篇所呈现的话语,长此以往,学生所能表达的语言就会受到很大局限。由于受小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的限制,在大多数小学英语教材中,大部分语篇所呈现的语言还处于相对简单的层面。而人们在日常交流中所需语言远不止教材呈现的话语。由于不同的语篇具有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内容与价值取向,因此每个语篇都为学生大胆想象和进行语言交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不同的语篇具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内涵具有不同的人文元素,对不同语篇人文内涵的挖掘不仅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语篇教学走出模式化倾向的有效途径。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丰富意外的生成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体验、学习背景、个性品质和思维方式,同样的教学预设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课堂都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生成。拘泥于教学预设的教学过程必然会走向呆板与僵化,并步入索然无味的模式。因此,要走出“千课一面”的语篇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根据课堂的不同生成对原来的教学预设进行及时的调整,使语篇教学在不同的生成、不断的调整中生成不同的精彩,呈现出不同的个性,逐渐从模式走向灵动。
面对意外的生成,大多数教师一般都拘泥于教学预设,对学生的“提前发现”不予理会,依然按照教学预设的轨迹继续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少了一份灵动,步入了常规的教学思路。课堂的生成将原本预设中的两部分教学整合在一起,这确实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是,正是课堂教学中许多不同的生成,使教学走出一种固定的模式,在更为灵动的教学过程中收获更为丰富的精彩。
四、自然提升文本的价值
学生情感态度的提升需要学生的自觉感悟,也需要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但教师的引导不是为了展示,不能将它作为标签固定在教学过程的某一个环节,也不能总是通过一句英语谚语来体现,而应该随着英语教学活动的逐渐展开,在语篇学习的不同阶段,以不同的形式,随时、随机进行引导,让学生伴随着语篇学习活动自然获得相关的感悟与情感态度的提升。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入,英语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呈现出一片繁荣,很多教师已经习惯于从各种教学观摩活动中吸取一些好的教学活动形式,而且这些形式被反复“复制”到不同的语篇教学中,渐渐地成了语篇课堂中的一些固定形式。比如,在很多语篇教学活动的尾声中,我们常看到授课教师通过PPT
呈现一句谚语或名言,以此提升文本价值、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这种固定的提升形式不仅使《新课标》中关于情感态度的目标内容成为粉饰英语课堂教学的标签,文本价值的提升被严重虚化,也使语篇教学逐渐走入一种令很多教师自己都难以接受的模式之中。
田本娜
一、为什么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是针对阅读教学的“虚效”而提出的。教学实效性的研究,正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如何?自从《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实行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但是如果说教学效果很好,恐怕还不切实际。教学效果不尽如意,表现在:大多数小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表达(口头、书面)能力等还不能令人满意。很多小学生的毕业考试分数很高,但分数里是否有“效”?不能不承认,当前学生的高分低能依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打不好,对于我**语教学综合水平和整体质量的提高将构成严重的阻碍。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总体来说,小学毕业生应该掌握 3000 个汉字,做到会读、会写(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会用;对于教科书中的课文能够理解,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和默读能力)、阅读欣赏能力及判断能力,能够阅读书报,能从阅读中吸取知识、感悟思想、丰富情感、提高品质;顺能够写出四百字左右的、简单通顺,的记叙文和常见的应用文;能够运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够有条理地、语气适当地和人交流。
从小学各年级来说,应完成“新课标”提出的各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从课文的学习来说,应完成该课文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
三、怎样实现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这个问题涉及语文教学理论、教科书、教师、教学过程等多种因素,我想主要从教学上谈点看法和意见。
1.认清语言的本质———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认识的工具。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那么作为学习语言的课程———语 文,当然不能脱离语言的运用。具体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 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就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我仍坚持 20 年前我在《小学语文教学论》一书中的提法:“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包括口头和书面语)的能力。”
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分不开的,为了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必须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我曾提出五项任务:(1)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2)培养和陶冶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操;(3)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4充实和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5)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多维的,小学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思想品德、道德情操、思维水平及学习习惯的全面进步。这五项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最基本的是第一项任务———“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严格说应该包括:识字、写字、听话、说话、读书、作文六种能力,其他各种能力和品质的形成,都是在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中统一实现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达到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自能交流,才能称得
上教学获得实效。
现在有的研究者强调语文素养的全面性,但在全面之中,没有突出最基本的因素———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容易使阅读教学方向不明,把握不住阅读课的本质。阅读课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课,也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课。阅读课要在“用”字上狠下工夫,要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写作,学会听懂别人讲话,学会熟练地和人进行口语交流。这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必须将这个核心突出出来,明确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阅读教学在使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提高其认识能力和情感素养,但任何思想、情感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所以阅读教学必须充分显现展示语言的 魅力。
2.阅读教学要体现课文这一文 本要素。
阅读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明确之后,应明确阅读教学的依据就是课文。阅读教学必须依据课文这一文本要素进行教学。
凡是选为课文的篇目,大都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有三:第一,语言规范、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背诵、记忆、积累;第二,凡是好的文学作品都反映了一定的写法,鲁迅先生曾说:“凡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第三,好的文学作品都表达了作者的审美与思想情感。
针对这三点:关注课文的语言、写法、思想情感,在教学时应该如何具体实施呢?第一,使学生吸收规范的语言。教学时,教师要将语言的规范性、生动性体现出来,使学生将词
句读懂,好的片段、全文要求学生背诵。第二,使学生学习课文写法。阅读教学既要教学生读书,还要教学生写作。在阅读课上,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如何观察生活、反映生活,如何构思和遣词造句等方面学习课文的写法。第三,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文学作品都表达了作者的审美观念。同时,语文教学的主要功能就是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提高其审美能力。审美个性的培养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所谓审美个性,主要指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审美活动中所形成的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特征,也就是每个学生对某一文学作品形成的自己合理的理解、感悟和感动。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积累;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理断学生阅读一篇课文,能够在语言上有所积累,这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一;能够在思想上有所领悟,在情感上有所触动,在心灵上有所净化,这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二;能够学到一点写作方法,懂得作文必须“情动而词发”,这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三。
3.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
阅读课要将课时交给学生。提倡学生“自读、自查、自写”;提倡学
生“说课”———说内容,说语言,说认识,说情感;提倡学生“写课文”———写事实,写心得,写真情。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都要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尤其强调说和写的训练。一年级开始训练学生说、写句子;二年级开始训练学生说、写片段,写日记;三年级进行作文启蒙训练,写学生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各种事物和人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四至六年级把习作放在重要地位,由片段训练到篇章训练,教师要有计划地进行作文指导。
平时应开展读写结合的课堂“小练笔”。我一直主张在每篇课文的讲读过程中,要有 10 分钟的练笔时间。重点是对语言的理解,对思想、感情的领悟等;阅读欣赏———可以采取朗读的形式;巩固运用———可以设计一些说和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当然,这还要依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千万不可将所有的课上成一个模式。如果平时的“小练笔”
抓得紧,逐步养成学生的习作习惯,学生就不会感到作文难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二年级重点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三年级以后,主要提高欣赏能力,重点训练默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读出心得体会的能力。一句话:让学生学会读书、作文。
4.提高青年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
(1)语文教师要提高人格修养。
首先,人格修养体现在心灵上,也就是体现在爱心上,教师应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所教的专业。其次,人格修养体现在道德规范上,主要表现为高度的责任感。再次,人格修养体现在教师的言行中,教师要真挚、诚实、笃信。孔子早就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明“正人先正己”。(2)语文教师要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文基本功:写一笔好字,说一口标准的、流畅的普通话,能背下几十篇名篇,能给学生写出范文,具有一定的语文专业知识。这是对青年语文教
师的基本要求。二是语文教学中传统的、现代的知识和理论。我建议:青年语文教师最好制订一个三至五年的学习计划,选几本精读书。古籍方面,可以选择《说文解字》《文心雕龙》《诗经》《史记》等,有条件的可全读,没条件的可选读。再经常读读《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时选时读,常用常新。此外,还要多读些文学作品,提高文学修养,以影响和
感染学生,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读经典作品,不能匆匆过目,有的应该熟读、精思、背诵、做笔记,坚持数年,定有成效。
当前,青年语文教师的工作任务重,压力很大。青年语文教师应把精力放在常规教学上,研究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不必人人都写论文,但是一定要写“教学日记”。“教学日记”的积累,就是教学经验的总结。有经验的教师则必须能写出论文。教师写论文时主要应该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多一点真实案例。我真诚地希望学校领导给青年语文教师创造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要坚持校本教研制度,让他们从从容容地教学和学习,逐步提高教学水平。5.端正教风,坚决反对“虚效”、“虚名”。
(1)反对“虚效”。我们为什么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呢?就是因为有“虚效”,“虚效”表现在什么地方?表现在应试教育的积弊上。当前应试教育依然有广大的市场,应试教育就是一切为考试而准备。例如学生到了四五年级,读书还不会概括要点,不会做笔记,为什么?因为教师在讲课时把要点都给他们概括出来了,写到黑板上了,写完了让学生去背,背完了应付考试。时间长了教学就产生了“虚效”,即使学生能考及格、考好,但能力还是没有提
高。还有就是作文考试以前,有些教师让学生在“优秀作文选”上选几篇,背下来应付考试,或者教师事先让学生“突击”出来几篇应考的作文,甚至允许学生“雇枪手”。部分教师的这种做法是极端不负责任的。学生的考试分数可能很高,但是他们不会读、不会写、不会欣赏,这样不仅产生“虚效”,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最主
要的是危害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以为学习可以“作假”,他们将来也可以在社会生活中“作假”。(2)反对“虚名”。
“新课标”实施以来,确实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教师,他们在教学上改革创新,将语文课教出了活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有的提法就过于膨胀,比如,有些教师的课被冠为“大师的课”、“经典的课”、“经典的设计”、“经典的教学”等。我总觉得,“经典”这个词不
能随意地使用。什么是“经典”?“经典”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有效的。教学过程是根据学生的变化来确定具体教学方法的,被封为“经典”的课,是不是再讲就不能变了,再变就不叫“经典”了呢?我们的课是要有变化的,特别是根据不同的学生,要改变我们的教法和设计。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切勿耽于“虚名”和功利。现在小学语文教师的负担比较重,我希望各级领导和全社会能够给广大教师创造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有一些学习、研讨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不一定非要人人写论文,前面提过的,写点“教学日记”就很好,把学生们思想的变化、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教学经验都记录下来,这也是培养研究型、特色型教师的基础和关键。
运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处于爱玩爱动的年龄段,这样我们就要针对他们的这一特点改变和运用崭新的教学方式,让小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而不是一味地被动学习。
首先,把枯燥乏味的知识形象化、趣味化,吸引孩子的眼球。比如,在课前设计学生喜欢的猜谜语、小故事、小律动进行导课,让一堂数学课的开始就充满愉悦性。同时,在教具的应用上要色彩鲜艳、新奇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运用多媒体教学,让音形色感染学生,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在可见中鲜活起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课堂上的互动让学生学习情趣浓郁。学生不喜欢老师一人讲解的课堂氛围,那么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才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教材中问题串是引领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把每一个引导的过程设计得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活力四射,把学知识的过程变成游戏或者娱乐的过程,在教学互动中学习成为快乐的事情。如在购物一课中,学生先设计一个购物的场景,找出其中的数学信息,然后实际进行购物,完成付钱、找钱的过程。这期间,知识完整化、互动愉快、学习效果显著。展示了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把学生紧紧地吸引,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比如,在学习乘法时,学生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基础上,让学生计算譬如买3元一斤的桃子,8斤要花多少钱等实际问题。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作用意义以及给自己带来的真实感受,让学生更有兴趣,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
第四,用创设情景的方法激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设计教学情境,是小学数学课堂上比较有意于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如妈妈今天带了100元钱去超市,他买了两桶牛奶花了35元,剩下的钱都买了5元一瓶的饮料,你能算出饮料多少钱一瓶吗?这样的情景,学生们在日常购物中也曾经历过,因此能够引发他们的兴趣,根据情境指引一步步去思考问题,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并不感到陌生,并且乐于参与到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来。
第五,形象的比喻方法让学生充满学习兴趣。年龄小的学生做事通常从个人兴趣出发的,教师教学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趣味性的问题,轻松愉快的气氛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如在时钟的认识这一课教学中,我把是真、分针、秒针比作爷爷、爸爸、孙子在公园走步,爷爷走得最慢,爸爸比爷爷走得快,而孙子走的比爸爸还快,通过这样的比喻,让小学生很容易就弄清了时分秒的关系,并对本课学习充满兴趣。
二、注重课堂实效性
1. 教师要把教材内容充分消化。
教师备好课是一堂课的成败关键,只有教师的准备充分,才能达成很好的教学效果,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备好教材教参,备好学生,准备好所用的教具课件,分析好本堂课的重难点。充分以教材为根本依据,针对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关注个性差异,做有针对性的引导,关注每个学生,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 实践与学习相结合。
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着,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应用,让数学知识得到不断的提升。在学习“克与千克数”时,我给学生准备了课件引出重量,先让学生估一估,再让学生去量一量,最后让学生去掂一掂。这几个过程是从直观引导到亲身体会几个重要环节构成,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了克与千克的区别,并能用课堂上的实践活动引申思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别。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对于新知识理解更加深刻,也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目标也达成了。
3. 转换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内容不断改变,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停的被调动。经常和学生聊天,与学生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学生和老师在一起有种轻松愉快的感受,课堂上有益于交流探究,老师的教导学生也更乐于接受。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了,课堂不乏味,不死板,学生乐于展示,这样教师可以运用讲述、游戏、比赛、讨论等多种教法来完成教学内容。同时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给学生鼓励和赞扬,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民主体现在课内外,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愉快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4. 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
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注重学生表达,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让学生敢说、愿意说,从而引发进一步思考。比如,在学习平移与旋转中,学生对于在地上滚动的球是否属于旋转现象时,充满狐疑,此时,我就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的理由和看法,学生们不断在前一名同学的说法上不断完善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5. 鼓励学生小组合作。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证明一个结论是否正确或者发现一个规律都需要有讨论研究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不是单凭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小组合作的方式最为可取。小组中分工明确,全员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能够起到互补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相应提升。小组合作学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且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培养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效率。合作学习是数学学习过程中重要环节,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欲望,使学生思维迸出火花。
三、培养学生勇于打破常规的精神,使学生形成创造性的学习习惯
1. 通过实践手脑结合。
动手实践是数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实践中学生手脑并用,详尽地了解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整理的习惯。
只有具备了牢固的知识基础才能以此为基点进一步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整理知识,对于以后学习中的知识重组与构建奠定了基础供一定基础。每一节课即将结束,都要留给学生自我总结学习成果的过程,在归纳与总结中理清知识脉络,分清知识层次,这样对于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是种锻炼,也是知识积累的一个过程。
3.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创新活动都离不开多角度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答案有时是多解的,思维方式是要求不断根据题意改变的,这样就需要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灵活运用已学知识打破思维禁锢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4.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对事物具有很强的质疑心理,我们只有迎合他们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时,让学生思考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是否相等?问题一出,学生们便议论纷纷,然后通过计算、实地测算找到了正确的答案。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动脑思考、动手实践,他们的质疑能力得到提高,探索精神得到发展。
总之,数学的教学方法多样,能否找到更适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发现、创造、日益完善,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面对的是年龄比较小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从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出发谈起,从学生兴趣引申到学数学,探讨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最后针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五年级;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诸能力的综合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其中书面表达能力主要就是作文能力。而作文教学对于语文教师来讲一直是一块比较难啃的骨头,尤其是那些写作底子比较薄的学生,更是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抓破了头皮。那么,如何开展小学生作文教学呢?我结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后的老师,尤其是针对小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来说,其学习兴趣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对写作教学的开展更是十分有利。比如在讲解《新型玻璃》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首先进行时下的玻璃样式的观察和研究,想一想现在我们所用的玻璃有什么特别之处,你希望改进成什么样子。然后让学生从课文中选一种新型玻璃,用第一人称“玻璃的自述”,介绍自己的特点和作用,将自己推销出去。这样的写作要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考范围和想象空间,从而更好地诱导学生进行写作能力的提升和完善。
二、着力基础,对教材进行加工重组
现有语文教材的课文编排,通常以单元为单位,单元内的文章在内容上的联系不是很紧密,而是为了训练某项语文技能把在结构和写作上有相似点的文章放在一起,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所以,课文应该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需要重新组合,以丰富学生对在内容上真正有联系的文章的感受,從而在“意相近”的层面上领悟文字如何达意及文章的意义。
三、广泛阅读,积累作文学习的素材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语文的一个重要方法。例如,在学校或者班级里开展“每天一背”的活动。教师可以去精心收集一些有利于学生作文的内容供学生背诵,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分享一些值得背诵的内容:如古典诗词名句、名人名言、警句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家学习兴致较高,完成背诵会有较强的成就感。同时,每个学生准备好摘抄本,在班级里成立班级图书馆、阅读角,创设平台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平时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同时上课也可以指定阅读,两者互相结合,要求学生将阅读中遇到的好词好句、心得体会记录在摘抄本上,定期组织组织学生互相之间进行交流,让一个人的积累成为全班的积累,点燃思考的火花。且可以让学生为自己的素材本起一个有创意富有诗意的名字,激发学生对自己素材本的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收集的兴趣。
四、善用想象,指导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童心,进行适当引导,引导学生不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提升写作能力。最简单也是有效的方式就是,能够进行留白的补充,也就是故事的扩写。让学生在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课文的延伸,用学生浪漫美好的想法去进行故事的扩展,用他们的所感所悟去构建属于自己的世界。对于学生来说,既能加大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掌握,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魅力,加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五、联系生活,促进作文教学高效实施
小学五年级作文教学的实施要与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更好地结合生活实践,教师就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例如:在写“我的……”这样的作文时,学生在生活中所接触的人主要是自己的爸爸、妈妈等,这些人虽然经常接触,但是真正让学生来描写,却不知该怎样下手,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学生在平时缺乏必要的观察,因此,写起来就觉得语言匮乏,难以达到预期的写作效果,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你能说出妈妈的特点吗?”“你和妈妈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你还记得吗?”“妈妈做的哪些事情让你很感动?”等等,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引导,逐渐地教会学生学会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以此促进作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六、重视讲评,反复修改
学生每次作文,只要一写完,上交给老师,似乎任务就完成了。大部分教师也只是对交上来的作文打个成绩,大概地写上几句评语,发还给学生,就算是一次作文教学结束了。试想:学生面对作文的单一读者——教师,得到的回应也仅仅是一个分数和一些模棱两可的评语,如何能提起写作兴趣呢?每次批完习作,我都会抽出一节课的时间来对本次作文情况作个讲评,表扬写得好的学生,让他们读一读自己的佳作、佳句,使其他同学学到方法。对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述并示出典型部分,组织集体修改,使同学们从中得到教训。“文章不厌千遍改,功夫不负有心人。”鲁迅、贾岛、王安石等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好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修改作文是作者对所写作文的内容不断加深认识,对表现形式不断完善的过程。学生完成初稿后,要多看几遍,多读几遍,仔细琢磨,看看层次是否清楚,详略是否得当,交待是否明白,用词是否准确,语句是否通顺,有无错别字和用得不当的标点符号等。只有经过认真修改的作文,才能做到思想内容和表現形式更加统一,才能更恰当地反映生活。在教学中,对于中年级学生,我总是在学生写完后为学生进行“草批”,指出习作中的不妥之处,再让学生自己修改,虽然教师辛苦一些,但学生的习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对于高年级学生,我会先让学生掌握评判标准,再组织学生自己评改作文,由四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每组负责批改四篇作文,要求小组成员在读完各篇作文后,互相讨论,交流意见,共评得失,使作文要求更加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评自改的能力。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甸沙乡中心完小吴顺祥)
2010年4月,我校德育组对学校高年级学生进行了青春期异性交往基本情况的调查,我发现全年级六个班存在男女生交往问题,分别表现为:男女生不说话;不希望男女生坐同桌;互相议论谁喜欢谁;上课男女生之间传字条;早恋等等。由此可见青春期女生异性交往问题是我校目前青春期教育最突出的问题。究其根源,我觉得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1)学生异性交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由于异性交往是敏感问题,处理该类问题时教师往往心存顾虑;
(3)家长对孩子异性交往只是限制或放纵,缺乏沟通和具体指导。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如何指导学生与异性正常交往呢?下面是我在德育工作中获得的一点浅薄之谈。
一、提高学生家长的意识。其实男女同学之间交往是有好处的:首先,智力方面。男、女生在智力类型是有差异的。男女生经常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就可以取长补短,差异互补,提高自己的智力活动水平和学习效率。其次,情感方面。人际交往间的情感是丰富而微妙的,在异性交往中获得的情感交流和感受,往往是在同性朋友身上寻不到的。这是因为两性在情感特点是有差异,女生的情感比较细腻温和,富于同情心,情感中富有使人宁静的力量。这样,男生的苦恼、挫折感可以在女生平和的心绪与同情的目光中找到安慰;而男生情感外露、粗扩、热烈而有力,可以消除女生的愁苦与疑惑。最后,个性方面。只在同性范围内交往,我们的心理发展往往会狭隘,远不 1
如既与同性又与异性的多项交往更能丰富我们的个性。多项的人际交往,可以使差异较大的个性相互渗透,个性互补,使性格更为豁达开朗,情感体验更为丰富,意志也更为坚强。保加利亚的一位心理学家说过:男人真正的力量是带一点女性温柔色彩的刚毅。我们都有过这种体验:有异性参加的活动,较之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我们一般会感到更愉快,活动的积极性会更高,往往玩得更起劲,干得更出色。当有异性参加活动时,异性间心理接近的需要就得到了满足,于是,彼此间就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愉悦感,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尽管健康的两性交往对我们的成长有诸多的好处,我们要把握好两性交往的尺度,防止“过“与“不及“。
二、要端正态度,培养健康的交往意识,淡化对对方性别的意识。思无邪,交往时自然就会落落大方。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言语、表情、行为举止、情感流露及所思所想要做到自然、顺畅,既不过分夸张,也不闪烁其辞;既不盲目冲动,也不矫揉造作。消除异性交往中的不自然感是建立正常异性关系的前提。自然原则的最好体现是,像对待同性同学那样对待异性同学,像建立同性关系那样建立异性关系,像进行同性交往那样进行异性交往。像关心兄妹那样关心异性同学,同学关系不要因为异性因素而变得不舒服或不自然。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要大大方方地接近,堂堂正正地交往。这种坦诚的正常交往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及学习生活都有着良好的促进和影响。
三、丰富的实践活动 为男女学生提供正常交往的机会。
1、以主题中队活动为契机,指导学生学会异性交往的方法。本
人根据男女生关系紧张(互不服气,互相指责),精心设计召开了“我是男生,我是女生,我们都很棒!”主题中队会。引导学生科学、全面的看待同性、异性同学,使男女生能够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中队会后,班内男女生交往呈现出很好的态势,男生表现出更多的绅士风度,女生则表现出小淑女风范,男女生之间的矛盾明显减少。
2、以艺术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与异性同学交往能力。广播操、舞蹈、小品、歌咏比赛等是学生十分喜欢的艺术活动。因为这些活动既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特别是能使人学会在异性的接触中如何彼此尊准、信任,做到落落大方,彬彬有礼,增强同学们集体主义和班级凝聚力,它集运动美、和谐美、默契美于一身,能在无形之中约束学生的行为规范。而且还使学生学会了与异性同学交往的礼节,在训练中、生活中做到尊重、信任异性同学,与异性同学交往落落大方、彬彬有礼。
3、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与异性交往的能力。课堂上回答问题、讨论问题,课后反思、作业制作活动,游戏等等活动中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使他们在实践与体验中对异性交往有了清楚地认识,能够体验到异性合作的快乐,使他们认识到:少男少女对异性产生朦胧的情感是一种正常自然和健康的事情;是生理上的需求;也具有青春期性心理好奇性、吸引性的特点。这些正常的异性交往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
四、针对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提高学生异性交往能力。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可以每天抽出一定时间陪这些
学生聊天儿,诉说心语。对学生提出的烦恼和问题教师要认真对待,跟孩子分析、比较,引导孩子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复习课是数学总复习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我经常听到数学教师这样感叹,“复习课难上”、“除了练习还是练习”、“学生无
生气,像木头人,教师提一下,动一下。” 确实如此,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有“新鲜感”,也不像练习课有“成就感”,但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的系统化过程。因此上好复习课显得既重要又困难。下面我就结合本人在总复习中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试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学生应当是课堂上一切活动的主人,也是数学复习课的主人,他们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协商探究者。因此,我们要求毕业班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的复习课教学环境,营造积极的复习课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理解学生间的差异,培养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实现“班级里能够创设一种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与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只有把学生的想法、意愿和经验考虑进去,只有得到学生的参与帮助,才能设计出高效的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方案。总之,教师不再是数学复习课中的“专制者”、“讲学者”、“供应者”、“评判者”,而是复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与促进者,是学生复习过程中的伙伴与朋友。
二、了解复习课的一般程序:
1.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有哪些?其中的哪些知识我们已经知道,哪些知识我们不知道或我们还想知道其相关的内容?
通过设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充分暴露掌握知识技能的实际情况,说说哪些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哪些知识还存在缺陷。然后教师分析哪些知识缺陷属于大部分同学的,哪些缺陷是部分同学或个别同学的,以及产生缺陷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了解学生复习的起点,才能做到从实际出发确定复习内容进行复习,从而使复习课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全面性。
2.本节课的这些内容我们将如何进行合作探究复习?
课堂上动员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宽松的复习活动中去。这时,学生们看、想、说相结合,在程序(1)中对自己产生的问题或同学们所提出的若干问题会比教师直接提出的问题感兴趣。此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同学围坐在一起,商讨问题,各抒己见,各显神通,共同探究。这样,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合作、交流与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在参与中求索、在参与中发展。其间,浅显的问题同学们合作探究、互相帮助解决,这里关键的是指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归纳,如把最主要的内容摘录下来,编写成复习提纲,编成练习题或编成问题的形式,揭示它们的内在联系,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不再是分散孤立的,加深了理解,又便于记忆。学生在编写提纲、练习题或问题的过程中,抽象、概括的能力也得到锻炼,学生结合具体例证,对于重要知识加以说明或进行编题训练、一题多解的训练,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
3.我们将怎样反思复习过程和展示我们的复习结果?
复习告一段落,结束前让学生回忆复习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已经掌握了,怎样掌握的,还存在哪些问题,可以用什么方式展示自己的复习成果。这样学生不但将学到的知识有条不紊地储入到“知识库”,而且培养了探究精神,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增加了合作精神,促进反思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加强。
各个复习程序中,教师为学生着想,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尽量创设“协商”情景,创设“问题”情景,创设“合作探究”情景,力求每堂课从复习目标、复习内容到复习方法,师生能共同商量,统一意见,力求形成这样的复习课课堂结构:课堂上教师不再是一个,而是几十个,评价与反馈也不再限于教师,而是形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纵向、横向的多元反馈评价网络,每个学生都成了复习的主人。
三、力求“保底”,力避“超限”:
既要保证合格率,又要避免因刺激过程多、过强而引起的心理烦躁或产生逆反心理现象的发生。
1、课前进行食打底,提高课堂参与率:
由于学困生与一般学生之间无论是在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还是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存在差异,因此学困生能不能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知识梳理、问题研究等成了复习课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了调动数学学困生参与复习课的积极性,我们常常把补差工作放在课堂教学之前,变“亡羊补牢”为“防患于未然”。既课前将一部分学困生找来,找一些有关下堂复习课的话题,同他们聊聊、议议,相机给他们补补差。这样课堂上他们就能和一般的同学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复习、探究,获得成功的机会将大大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将得以体现。
2、调整心理状态,引导积极参与。
在平时的复习教学实践中,我们非常注意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认真研究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对那些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的学困生,通过友伴引导、心理疏导等方法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其在复习中也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3、建立求助机制,拓宽求知渠道:
学生们由于受知识、经验等的限制,在开展复习时,经常会遇到许多困难。面对这些困难,我们一般引导学生从如下两方面科学地向他人求助:
⑴、广泛求助。首先要求学生们转变观念,摒弃 “老师是万能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是唯一的咨询者”等观念,树立起“能者为师”的观念;其次,要拓展“求助空间”,要走出学校去求助,能主动向家长、高年级的学生请教。总之,只要能有助于困难解决的就是我们的求助对象,就是我们的老师。
⑵、合理求助。当学生们开展复习时,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向他人求助。但是,在求助时,一定要注意适度、适时和适量:
一要适度。不能把碰到的所有困难都向他人求助,只有那些通过个体深思熟虑、小组集体讨论或查阅资料等方法仍无法解决的困难才向他人求助。
二要适时。在求助的时机上,不要一碰到困难就不论困难的难易程度,在主观不作任何努力的情况下立即向他人请教,这样比较容易造成依赖性心理,不利于健康成长。
三要适量。在求助时,一定要注意适量,不要把求助当成解决主题的主要途径。否则,最后虽然解决了主题,但是自己思考所得的东西却廖廖无几,使自主性复习成了“他人复习”的代名词,本末倒置。
4、构建主体参与,提高学习能力:
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研究性学力,解放学生的眼、耳、口、手,让多种感官参与到复习的行列中来。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看、思、说、做、评”活动,参与到主题式复习中来。
1、看,即观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前观察,课中呈求直观材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而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形象直观的表象,为开展复习提供相对清淅的表象,为提取和组合表象奠定良好的基础。
2、思,即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地思考,分析解决主题的方法,理清解题思路,明确解题方法。
3、说。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在组内认真地交流自己的思考所得;或者在组间交流本小组研究的结晶,使复习的思路越辩越清。
4、做。让学生在明确思路的基础上,通过分工与合作,自己动手操作,解决研究主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看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81-01
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仍没有走出“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怪圈。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小学语文教学在不断地改革,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推陈出新。现对小学语文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1、注意新课导入新颖。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知识是无穷的。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开发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一些古诗课文时,先配乐范读,然后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受了诗句的美,又弄懂了诗意,并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三、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
注重思维的引导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教学民主性则是其两大特征。启发式教学源远流长,有很强的吐故纳新能力,从2500多年前孔夫子提出“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原理,一直到现代毛泽东提出启发式教学的十大原则,有多少思想家、教育家在丰富它,所以从古代到近现代乃至当代,它都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在此过程中,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已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课本剧,以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五、关注个性,让学生愉悦地主动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
目前的教育中,有些教师虽然有个性化教学的意识,但很大程度是流于形式,“放手”不够,未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英语,复习课,学生兴趣
复习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此, 如何上好复习课一直是老师们关心的问题。 如果复习这一环节做得好, 教学效果一定不错。 但在平时, 只要一提复习课, 人们就会想到许多的文章、大量的练习题。 老师不辞辛苦地出题, 、判题, 把自己投入题海, 这样的工作方法使得老师觉得疲惫不堪, 效果不尽如人意, 于是抱怨学生不够投入, 不够聪明。 对于学生来说, 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失去兴趣, 厌烦学习, 甚至放弃这门功课。
这个学期我负责三年级的英语课程。 在第一节复习课上, 我把本学期的主要句型用课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再结合理解让学生把每个句型都以小组、个人或集体的形式进行操练。结果很多学生对于这种没有侧重, 平均分配句型复习时间的形式兴趣不高, 而几个基础较差的学生更是昏昏欲睡, 根本听不进去。 课后, 我在想, 怎样才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到他们想学的知识, 又不至于炒冷饭呢? 针对以上种种现象, 我尝试一些新的方法, 颇受学生的欢迎, 并且效果不错。
一、游戏式
将复习内容通过游戏的方式展示。 如在复习字母时, 我采用活动A:next Letter (下一个字母) , 这个活动可以使全班学生都参与。 游戏规则:学生1任意说出一个字母如g, 学生2可以接h。 在这种活动中, 每个学生的大脑都在活动, 想下一个字母可以接什么,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活动B:复习单词 (给一个单词, 让学生说出与这个单词有关的内容) 。 如food学生会出apple, orange, banana, pear, peach等。 活动C:把所学的单词分类, 让学生找出所学过的能通过形体表现出来的动词, 例如go to school, get up, by bike等, 教师说出一个词组, 学生做出这个动作。 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会很清楚地记住这个词组, 并且印象非常深。
二、歌唱式
在教学英语的过程中, 我常常利用英语歌曲复习旧知, 这样避免了机械性操练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 让他们快乐地复习旧知。 我还经常在课中让孩子复习所学歌曲, 活跃课堂气氛, 调整孩子们疲劳的脑神经。 这样既巩固了歌曲的演唱, 更巩固了歌曲中包含的话题、英语知识点, 还保持了他们自发学习英语的动力, 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孩子们有时兴奋起来会自己改歌词, 同桌对唱;有的还会自编歌词、边歌边舞。 就是在这些英文歌声中, 孩子们的英语思维在不断地发展, 在不断地拓展, 在不断地向深处延伸。
歌谣儿歌节奏明快、朗朗上口, 内容丰富有趣、生动活泼, 从中我们能让孩子们了解到许多外国习俗、文化知识、社会历史、异国风光, 还可丰富孩子们的语言积累, 为习得语言打好坚实的基础, 同时可拓宽孩子们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
三、实践式
小学生天性喜欢动手, 对于自己参与动手的东西尤其感兴趣。 他们总喜欢在课堂上“做些小动作”, 因此, 在学完颜色后, 我就给学生上了一节“美术课”。 课上我先要求学生把他们所带的颜料的各种颜色用英语说一说, 并且同桌互相操练:What colour is it? It’s... 然后由老师带领大家做一个游戏:Guess? What colour is it?通过猜一猜的游戏方式继续复习颜色类的单词。 等所有的单词都复习完了之后, 让学生取出调色盘, 并且出示卡片:red+yellow=?通过学生自己进行调色得出答案orange来。 接着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调色得出答案:red+white=?当然除了老师规定要调的颜色之外, 我还让学生自己模仿老师进行调色, 然后出题提问大家。 这样一节课下来, 每一个学生都对这些颜色类的单词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仅复习已学的单词, 而且在自己调色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其他颜色的单词, 大大扩充他们的词汇量。
四、故事表演式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好玩、 有趣的事情有强烈的好奇心, 在学完一本书之后, 我往往会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对话表演比赛。 在比赛前两天我会让学生自由组成4人一组, 并且选举一位组长, 由组长到我这里抽签表演的主题, 如:Let’s Go To the Park, Shopping, Animals, 然后由学生自己利用时间进行排练、表演。 在表演比赛的时候, 每表演完一组, 我就让其他各组对他们作出一个评价, 说一说好在哪里, 不好在哪里, 然后我再进行总结, 给他们打分。 我发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往往能够学到很多的东西, 不仅正确地找出一些小组表演过程中的语法错误, 而且对于学生自己找出的错误, 他们往往更虚心接受, 并且印象深刻, 不容易遗忘。
原来要上好一节复习课真的比上一节新授课更费心思。老师们要站在不同层次学生的角度上衡量教学设计, 考虑学生的真正需要,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使课堂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氛围, 也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习效率。 这样才符合我们新课程标准提倡的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玉玲.浅谈小学英语复习课教学[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5 (04) .
[2]徐英.小学英语复习课提高效率的对策[J].华夏教师, 2015 (S1) .
【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06-15
浅谈农村小学管理的几点看法09-24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论文11-13
浅谈小学生作文教学的几点感受 内容摘要06-30
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10-22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的几点感悟11-01
小学英语单词教学的几点建议(2014)10-29
《对小学语文复习课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10-22
关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几点思考06-02
浅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几点做法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