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远程教育及其优势

2022-12-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现代远程教育及其优势

现代政策网络的规范性特征及其治理模式的优势研究

摘要:根据已有政策网络理论研究成果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特征,现代政策网络规范性特征应包括:有中心节点的扁平化结构、信息传递和处理的网络化和技术化、政策网络行动者的独立性、治理理念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其治理模式的优势体现在结构力、技术力、独立性和整合力等方面,而且某一领域政策网络治理的有效程度,取决于该政策网络规范性特征显现的程度。提高公共政策效果的重要举措在于构建规范的现代政策网络。

关键词:政策网络;规范性特征;治理模式;治理优势;政策效率

一、问题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科学、合理地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历史上围绕政策效率问题,人类进行了长期探索,形成了现代社会两种治理模式:市场和科层组织。市场与科层组织相比,其优势在于能够解决科层组织因信息获取成本高而导致的政策低效率问题,但市场却存在不公平性等弊端;科层组织的优势在于能够解决市场配置资源导致的包括不公平性在內的失灵问题,但却存在因程序繁琐和官僚主义导致的低效率弊端。也就是说,市场和科层组织在解决公平和效率矛盾问题上都有各自的局限。

上世纪中后期,一种新的不同于市场和科层组织的公共政策模式在西方国家呈现:政策网络治理模式。随着西方政策网络理论的不断成熟和发展,政策网络开始成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结构和治理模式,政府的许多政策效率问题都可从该理论中找到答案或者得到解释。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在政策网络领域的研究广度和深度都要逊色许多。[1]100理论研究的不足,使得人们对政策网络治理的认识还很模糊,还存在许多不规范性认识。本文试图结合现代社会及其科技发展的特征,在西方政策网络理论框架基础上,探讨现代政策网络应有的规范性特征及其治理模式的优势,以构建起政策网络理论应用的新框架。

二、文献综述

上世纪后半期,新知识、新技术、新创新的价值观使公共政策呈现出复杂性、多元元性,政府的有限性和可质疑性等新特征。在这一新形势下,西方国家产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和科层组织的公共政策模式:政策网络治理。Kickert和Walter认为,[2]政策网络治理模式的核心是非政府中心化的多元共治,因为在特定政策问题或议程的制定中,官僚制机构、公共部门、私人部门与市场的关系结构中没有单一行动者有足够的资源、权力和能力处于垄断地位。

英国学者罗茨( Rhodes)是政策网络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贡献在于:一是根据不同资源主体在政策形成与执行时所扮演的角色,从松散到紧密把政策网络划分为议题网络、生产者网络、府际网络、专业网络和政策社群五大类,[3]13-14由此奠定了政策网络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体系;[4]二是提出了一个成功或有效的政策网络所应具备的基本规范。[5]143另一位政策网络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玛希(Mash)构建起了政策网络研究的辩证模式,包括政策网络中行动者的互动模式和影响政策结果的理论模式。[6]但罗茨和玛希都承认政策网络研究仍存在概念定义混淆等不规范性问题。[3]249-287近年来,西方政策网络理论主要围绕资源依赖、共同价值和共享话语这三方面进行研究。[1]91

总之,西方政策网络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框架。但为什么有些政策网络能够克服科层和市场缺陷而能较好地解决公共政策的效率,而有些政策网络却不一定能很好地解决公共政策的效率问题?西方学者对此并没有做出令人信服的、清晰的回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出现,社会运转和国家治理手段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已有西方政策网络分析框架呈现出新的局限:1.受技术条件约束,在原有框架下,决策程序复杂、决策成本高昂使其难以得到普遍性的应用,加上公众参与政策过程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社会和政府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不高;2.没有对大数据时代政策网络的规范性特征作出新回答,不能让人们从新时代视角去清晰、深层次地理解政策网络所应有的规范性特征及其治理模式的优势。

国内学者谭羚雁等[7]56最先运用政策网络理论分析了保障性住房政策中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认为我国住房保障政策领域已经呈现出某些网络化特征。刘海燕等[8]47-50研究了中国政策网络影响政策产出的四种模式(离散型网络、聚合型网络、发散型网络和断裂型网络)后发现,不同的政策网络结构产生不同的政策效果。龚虹波[9]145-150比较分析了中美四个水资源管理政策网络结构及其效率,建构了政策网络比较分析框架。章强、陈舜[10]38通过研究中国LNG动力船舶扶持政策发现,这一政策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原因在于:科层体制已不再是推动LNG动力船舶政策过程的唯一力量。朱光喜等[11]73研究了我国盐业体制改革艰难的根源在于盐业政策网络的结构特征:既得利益者(府际网络、生产者网络)能控制政策网络的关键部分并能直接影响或施压于决策者(政策社群),而改革倡议者(议题网络、专业网络)则处于离决策者较远的位置。

总之,当前我国学术界关于政策网络问题的研究,多数以运用西方政策网络理论解释或研究某一领域公共政策的效率问题为主。从这些研究中可以发现,政策网络存在多种类型或表现形式,有些领域的政策网络能够发挥出较高的公共政策效率,但有些政策网络的效率却很低。但到底什么样的政策网络能够出台高效率的公共政策?什么样的政策网络会产生低效率的公共政策?与科层体制和市场相比,政策网络治理到底有什么优势?国内学术界较少涉及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本质上,要厘清不同类型政策网络产生不同政策效率的深层次原因,需要对现代政策网络应有的规范性特征及其治理模式的优势进行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和总结,因为只有真正规范的政策网络才具有治理优势。

三、现代政策网络规范性特征分析

Powell比较了科层、市场和政策网络治理后发现:[5]139政策网络具有三个典型特征:资源、信任、外交。这些特征是西方政策网络理论所揭示的传统特征,虽然为我们分析现代政策网络规范性特征及其治理优势问题提供了启发,但只是從浅层次揭示了政策网络外在的、区别于科层和市场的特征,而且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使国家治理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而这三个特征并不能让人们从现代视角去清晰地、深层次地理解政策网络的规范性特征及其治理模式的优势。根据西方政策网络理论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发展的特征,要克服传统科层组织和市场机制的缺陷,形成自己独特的治理优势,现代政策网络的规范性特征应该体现在结构、技术、独立性和治理理念等方面。

(一)有中心节点的扁平化结构

传统科层组织由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构成,是权力层次十分清晰的纵深金字塔结构,各层级政府或机构之间是领导和被领导、服从和被服从、制约和被制约的关系,权力界限十分明显。信息的传输是一级一级以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方式来实现。这种结构一直难以解决官僚主义和低效率问题。要克服传统科层组织在结构上的缺陷,规范的政策网络应具有扁平化的横向结构特征:政策社群、府际网络、生产者网络、专业网络和议题网络是政策网络中的基本组织,他们之间是一种彼此平等、相互独立的扁平化结构,其行政层级少,专业网络和议题网络的作用突出。因为这种扁平化结构与金字塔结构相比,不仅能够降低甚至消除官僚主义造成的低效率问题,而且能大大降低信息传输成本。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政策网络的这一特征可更充分地展示出来:某一政策领域所涉及的各种政策主体可通过由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所构建的平台来传输和反馈信息,各政策主体是这一平台中具有特定功能的、不可缺少的节点,彼此平等独立,不存在严格的权力等级关系,相互之间是一种平等的服务和被服务关系。当然,由于政策制定和发布的需要,在政策社群中应具备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心节点,其功能是调动或整合政策网络内的各种资源,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市场虽然也属于扁平化结构,但主体的构成相对简单、比较分散,是一种无中心节点的扁平化结构,资源的配置或交换在价格机制这一无形之手调节下自发实现。科层、市场和政策网络的结构特征如图1所示。

(二)信息传递和处理的网络化、技术化

科层治理中,垂直的金字塔结构决定了管理幅度拓展的最大障碍是难以处理幅度拓展后所带来的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指数化增长的信息量。但在扁平化结构组织中,以云平台、云计算为代表的大数据技术却能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例如,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出现之前,企业产品和消费者需求信息主要依靠人工、信函、电话等方式传递,企业不能有效处理大量的原始市场信息,信息反馈和处理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只有依靠代理商建立层层销售渠道,在这种背景下,金字塔型的层级销售结构是有效的。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完全能够对大量的市场信息进行快速处理和传递,使得像阿里巴巴、京东这样扁平化的电商销售平台和销售渠道迅速得到发展,并完全打破了传统的销售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营销效率、最大限度地惠及了消费者。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正好迎合了政策网络扁平化的需要,推动了政策网络及其理论的迅速发展。作为扁平化的政策网络要有效地实现其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功能,同样要求建立起像现代互联网企业那样的信息传递渠道和运行机制,也就是直销式、网络化的信息网络平台和运行机制,才能使其信息传递和处理功能得到更有效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仅使政策网络中的信息能够得到迅速传递和有效处理,而且大大提高了政策网络中资源整合的能力和效率,特别是大数据技术出现后,可迅速获取或处理公共政策所需要的纷繁复杂的各种个性化信息,了解或获取政策所需要的相关技术,可使公共政策的针对性得到强化、参与性问题得到真正解决、科学性大为提高。因此,信息传递和处理的网络化、技术化应是现代政策网络最不可缺少的规范性特征之一。

(三)政策网络行动者的独立性

在科层模式下,金字塔上层控制了最高权力,下层组织在各方面都依赖于上层组织,行动和思想缺乏独立性,上级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指令下级,下级只能服从上级。这极容易通过阻碍行动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产生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低效率。要克服这一缺陷,现代政策网络应该避免这种严格的权力层级关系。例如,政策网络中的行动者或组织可以划分为中心节点和非中心节点,前者的主要功能是获取信息、整合资源、制定有效政策,后者的主要功能是实施政策或监督政策,各行动者之间不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约束与被约束的关系,而是一种因政策制定、执行或监督需要而联结起来的业务上的往来关系,政策网络行动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政策网络行动组织内部,虽然要求个体成员保持组织利益的一致性和统一行动,但个体成员拥有充分表达自己的价值观、言论自由等方面相对独立的权力。因此,规范的现代政策网络应该保持行动者的独立性:一方面,各行动节点之间是独立、平等的关系,中心节点或组织的权威不是体现在其权力上,而是反映在政策本身的科学性、正确性和被认可性等方面;另一方面,行动节点内部个体成员拥有表达其利益诉求、言论自由等方面相对独立的权力。

(四)治理理念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传统科层治理因集权需要,采取的是保守、封闭的治理对策,常常不允许在组织内有不同的声音,导致政策所能控制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有限,大大制约了政策制定或执行过程中资源的整合能力。资源的多样性和可拓展性是提高政策效率最重要的基础性条件,政策网络治理要充分实现资源的多样性和可拓展性,必须树立包容性和开放性理念:1.同一政策网络内可以表达不同的意见,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拥有不同领域的学者和行业专家,成员既可发出与政策相关的科学的、正确的声音,又可自由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和利益诉求;2.允许各种政策网络形式在网络结构中的存在,整个网络是一个政策共同体;3.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中心节点能充分尊重各种不同的利益诉求、听取各种不同的声音和意见,充分吸收其他节点的建议。这种包容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政策网络治理的资源多样性和可拓展性:一是可充分利用网络内的各种专业、技术和舆论等资源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二是可调动网络内各方面资源确保政策执行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顺利性;三是政策网络能够调动专业网络资源,在政策制定或执行过程中通过研发可拓展现有政策资源,解决或弥补政策过程存在的资源缺陷,使政策变得更加完善。因此,规范性的政策网络治理应该具有市场机制那样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理念。

四、现代政策网络治理模式的优势分析

现代政策网络的规范性特征决定了其治理模式的优势:现代政策网络治理模式既能克服科层治理在结构、技术、独立性和资源性方面的缺陷,又可克服市场因無中心节点导致的无序化和高成本问题,在解决公共政策效率和公平这一矛盾问题上拥有独特的治理优势。

(一)结构力优势

科层组织的金字塔结构特征使得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路径都要经历多层传导和实施,信息失真和执行偏差难以避免,经常发生。政策网络的扁平化结构可克服这些缺陷,因为这种结构使政府行政管理层次大为减少,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信息传输过程中的衰减和失真现象发生的概率,为公共政策的科学制定、正确执行和有效监督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扁平化可通过以下方式减少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的成本:一是通过直达路径可大大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降低信息传递成本;二是通过减少信息传递的环节,可大大降低传输过程中信息失真的概率,降低信息变异成本;三是扁平化可减少信息传递人员而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四是扁平化使分权得到真正贯彻实施,中层管理者有更大的自主权和积极性去执行决策,可最大程度地抑制官僚主义作风,降低政策执行成本;五是扁平化组织形式能够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各种环境,大大减少政策滞后所产生的风险成本。

另外,由于这种扁平化拥有中心节点,其优势还体现在:1.继承了科层体制中央政府的中心地位而可避免因过度讨价还价导致的决策低效率问题;2.中心节点的权威和主导力量可引领和调动网络内的资源配置,充分整合政策网络中各行动者的资源;3.中心节点的作用还在于可克服市场组织因无序状态而产生的包括不公平在内的市场失灵问题。总之,有中心节点的扁平化结构一方面可克服科层和市场体制存在的缺陷,另一方面又能继承这两种体制所具有的优势。

(二)技术力优势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政策网络还可通过建立由互联网、微信、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构成的网络化、技术化、系统化的信息传递和处理的平台和机制,从而大大提高其政策信息处理能力和效率,因而现代政策网络又具有现代信息技术所产生的技术力优势。这一优势体现在:1.在扁平化组织结构基础上,通过使用技术手段能够进一步打破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可使政策信息由源头大批量地直接达到政策对象,能够真正省略中间环节,全面解决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失真及信息变异问题,减少传递成本,提高传递效率;2.以云计算、云平台为代表的大数据技术不仅可收集到包括每一个政策个体其政策倾向在内的各种信息,而且可出台反映个性化诉求的公共政策,让公共政策真正惠及到千家万户;3.现代网络与信息技术突破了公众参与政策过程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大大降低了公众参与政策过程的成本,因而理论上能做到让包括所有公众在内的每一个政策个体或对象都能参与政策制定或执行的政策过程,可真正解决科层或市场体制下公众参与难的问题。总之,具有网络化、技术化特征的现代政策网络可真正实现政策信息的全方位的、有效的覆盖,拥有强大的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技术力量优势。

(三)独立性优势

由于现代政策网络中的组织和个体成员拥有相对独立的权力,网络行动者的价值观、言论自由等方面的权力能够得到充分尊重,因而现代政策网络既可充分调动这些行动者特别是专业网络、议题网络中行动者参与政策制定或执行的积极性和“自愿性”,又可保证网络行动者能够独立表达或展示他们的意愿、价值观和专利技术。具体来说: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这种独立性能让各种类型的网络行动者充分表达他们的价值观或展示他们的技术优势,使得政策条文和内容更能包含民意或某一领域的技术内涵,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民意性;同时,独立性可保证成员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避免出台因过度权力导致的腐败性、垄断性或歧视性的政策条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行动者的独立性可形成成员之间一种良性的相互约束关系,一旦某一行动者的行为影响另一行动者的利益,该行动者就会自觉地进行约束,因而可使公共政策执行过程处于一个良性的监管环境之下,从而保证公共政策执行的效率性和公平性。特别说明的是,政策网络中的生产者网络、专业网络都掌握着某一政策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其拥有的相对独立权力更能让这些政策网络行动者有积极性和动力来充分发挥其技术或专业优势,从而使该领域的政策能够得到科学制定和正确执行。

(四)整合力优势

科层体制下,各级政府可以凭借其拥有的权力迅速调动或整合各级政府所控制的政策资源,拥有强大的调动或整合资源的权力优势,这种强大的权力可大大降低其调动或整合资源的成本。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控制的资源是十分有限的,虽然其调动或整合资源的权力大,但所能调动或整合的资源却十分有限。市场机制下,众多分散、自由的市场主体在理论上可以利用或整合市场上的所有资源,但因其缺乏集中性权力而使其利用或整合资源的成本非常高,因而其整合力十分有限;同时,市场主体以赢利为目的,没有动力去整合无利可图的公共资源,缺乏整合公共资源的中心节点或主导力量。但规范性的现代政策网络却不同:因其包容性和开放性,政策网络一方面拥有某一领域内包括政府、生产企业、技术人员、专家学者、媒体和公众在内的多样化资源,同时又具备拥有核心权力的中心节点这一整合资源的主导力量,因而可克服传统科层组织在财力、人力、技术、专业和舆论等资源方面的局限,中心节点这一主导力量凭借其权威,通过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整合这些政策资源,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完善性。这是科层和市场所不具备的整合力优势。

五、案例比较分析

从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政策研究的成果中,文章选取了美国坦帕湾水资源管理政策、圣·安德路斯湾水资源管理政策、住房保障政策、控烟政策、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新医改政策、房地产调控政策、耕地占补平衡政策、LNG动力船舶扶持政策、盐业体制改革政策等十大政策作为案例,运用以上理论结论对这些政策网络的规范性特征及其相应的政策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从龚虹波[11]145-147的研究中可发现,美国的两个“水资源合作伙伴关系”政策网络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政府自治组织、大学、市政公司、民间组织、研究机构和媒体这些有着共同水资源边界的利益相关者构成,成员之间是一种独立、自愿、平等的關系。其网络化和技术化特征体现在,该政策网络构建了一个信息、技术、资源共享和交流的机制,通过政策网络成员间的合作和协调,形成解决政策问题的集体行动。但坦帕湾的“水资源合作伙伴关系”政策网络与圣·安德路斯湾的“水资源合作伙伴关系”政策网络相比,其区别在于:前者的中心化程度高、结构洞少,美国联邦政府以NEP项目经费支持这一有效手段成功介入,并引领了该政策标准和规范,在没有改变独立、自愿、平等的权力关系的同时,成功了解决了该政策网络中“自愿性”不足问题,政策效果好。圣·安德路斯湾“水资源合作伙伴关系”政策网络由于没有联邦政府NEP项目经费支持,没有中心节点主导,主要依赖民间自愿性行动,存在很多结构洞,各小团体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资源分割,因而其政策效果明显低于坦帕湾“水资源合作伙伴关系”政策网络,而且只有在水资源污染严重时,圣·安德路斯湾“水资源合作伙伴关系”政策网络中的行动者才会自愿采取行动。

从刘海燕等[8]49的研究中可发现,近几年出台的新医改政策在制定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以国务院医改协调小组为中心节点,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包括高校和国际组织在内的众多研究机构、相关利益集团与公民广泛参与的开放型、发散型政策网络。并构建了一个成员间相互进行知识交流、传播和辩论的网络化、技术化平台。例如,该政策在方案设计阶段,相关智库提出过8种方案,广泛吸取了国内外的医改经验,决策科学化程度大大提高;在改革方案初步完成后,职能部门的政策研究组织对地方政府和医疗机构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工作,基层意见、建议、经验融入了政策方案中。方案公布后,国务院协调小组公开征求意见:各政策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相关利益集团都以媒体访谈等方式表达了意见,公众通过网络、传真、写信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特别是专家在医改政策中的话语权大,该政策的出台是政策社群、卫生专家、公民及相关利益集团协调一致的结果。章强、陈舜[12]38_44的研究也表明,中国近几年出台的LNG动力船舶扶持政策也呈现出了类似于新医改政策网络在结构、网络和技术、独立性和资源整合等方面规范程度很高的特征,特别是专家、学者的意见被广泛采纳,因而其决策的科学化程度和政策效果大为提高。

从谭羚雁等[7]57-63、孙蕊等[12]、刘海燕等[8]47-50、朱光喜等[11]66-72这些学者的研究中发现,在中国近年来的政策中,住房保障政策、耕地占补平衡政策、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房地产调控政策、控烟政策、盐业体制改革政策等政策网络在结构、网络和技术、独立性、资源整合等方面都呈现出规范性程度较低甚至无规范性的特征。这些政策网络最突出的特征体现在:典型的科层结构而非扁平化、政策网络行动者缺乏独立性、有中心节点,但封闭不开放,资源整合力弱。因而,其政策效果普遍较低。当然,这些政策网络的规范性特征程度虽然都低,但相对来说,还是存在一些差异:住房保障政策网络、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网络在技术化程度和整合力方面要略高于房地产调控政策网络、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网络,因而前两者的政策效果要略高于后两者的政策效果;由于控烟政策网络和盐业体制改革政策网络结构中存在严重的利益对抗,政策网络资源无法整合,使得这两方面的政策基本上没有效果。

六、结论

根据西方政策网络理论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特征,规范性的现代政策网络应该具有中心节点引领的结构扁平化、信息传递和处理的网络化和技术化、政策网络行动者的独立性、治理理念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这几方面的特征。规范性的政策网络治理既能克服科层治理在结构、技术、独立性和资源性方面的局限,又可克服市场因无中心节点导致的无序化现象和市场失灵问题,在解决效率和公平这一矛盾问题上拥有独特的治理优势,即结构力、技术力、独立性和整合力方面的优势。

第五部分十个案例分析表明,某一领域政策网络治理优势有效发挥的程度,取决于该政策网络的规范性特征显现的程度:其扁平化、技术化和网络化、独立性、包容开放性等特征程度越明显,其优势就越能得到充分发挥,政策效果就越好;反之,其规范性特征程度越弱,其优势越难以发挥,政策效果就越差。而且有中心节点的扁平化结构的政策效果明显高于无中心节点的扁平化结构所产生政策效果;政策网络内严重的利益和价值对抗会导致其整合资源的力量无法实现,也就无政策效果可言。因此,提高公共政策效果的重要举措在于构建规范性的现代政策网络。

参考文献:

[1]范世炜.试析西方政策网络理论的三种研究视角U]政治学研究,2013(4).

[2] Kickert, Walter J M. Public governance in the Netherlands: An Alternative to Anglo-American Managerialism[J]. Public Administration,1997(4):731-752.

[3]D Mash and Rhodes,R.A.W.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 CJovernment[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2.

[4]Rhodes R.A.W. Understanding CJovernance: Policy Networks, CJovernance, Reflexivityand Accountability[M].Philade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1997:38-39.

[5]R.A.W.罗茨.如何管理政策网络?[J]王宇颖,译.中国行政管理,2015 (11):135-144.

[6]Mash,D.,Smith,M. Understanding Policy Networks:Towards A Dialectical Approach[J].Polictical Studies,2000(10):12-16.

[7]谭羚雁,娄成武.保障性住房政策过程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一一政策网络理论的分析与应用[J].公共管理学报,2012(1):52-65.

[8]刘海燕,李勇军.政策网络影响政策产出的模式分析[J].经济问题,2015 (2).

[9]龚虹波.水资源合作伙伴关系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一一中关水资源管理政策网络的比较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5(4).

[10]章强,陈舜.政策网络理论视野下中国LNG动力船舶扶持政策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38-45.

[11]朱光喜,朱燕,秦艳辉.盐业体制改革为何难一一基于政策网络的分析[J].领导科学论坛,2017(5):60-75.

[12]孙蕊,孙萍,吴金希,张景奇.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主体互动模式探究一一基于政策网络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 (11):213-216.

作者:曾广录

第2篇:从三维角度分析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

党的十七大发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号召。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要求各级党组织改进和拓宽当前以光盘电化教育为主的党员教育培训方式,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先进的教育管理理论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以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更好地承担起带领广大农民致富达小康的历史责任。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总要求以后,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在全国农村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意见》,在全国农村普遍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当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实时或非实时地传递多媒体的音频、视频或数据等信息,进行可视的、交互的远程教育形式。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则是将信息和现代教育思想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具有网络开放性、技术先进性、自主灵活性、资源共享性等特点,和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生动直观等优势,使广大党员干部足不出户就能接受到系统的教育和培训,了解到党员干部必备的一些理论知识。下面从教育学、管理学和社会学这三种学科的角度全面分析现代远程教育的优点和优势。

一、从教育学的角度而言。现代远程教育创新了教育模式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具有跨地域性、远距离传播等特征。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现代远程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一)教学时空的延扩性。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现代远程教育可以真正做到不受时空的限制,教学活动得到了极大的延伸和扩展。现代远程教育从受教育者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出发,给受教育者极大的自主权,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方式去学习,使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学习,把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为以“学”为主,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点,能充分发挥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员学习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活动也可以采用同步或异步、实时或非实时的方式,彻底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二)教学对象的广泛性。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打破了明显的校园界限,受教育对象扩展到全社会。不受年龄、性别、地区、职业和身份的限制,向所有愿意接受教育的人开放,为不同条件的人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为学员提供优质、全方位的教学服务,为教育的大众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现代远程教育追求的目标是使学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方便的形式得到最好的教育,同时得到严格的检测。

(三)教学资源的丰富性。现代远程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向学习者提供信息资源课件,实现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共享,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供受教育者选用。并且可以利用先进的视听技术与网络传输技术将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给每一个远程学习者,打破了资源的地域和属性特征。优秀教师的成果可以被高度地共享,可以有效地扩展教育资源,把最好的教育资源提供出来,有利于教育的大众化和终身化。

(四)教学手段的交互性。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种单向的媒体,学员往往处于被动、从属、消极的地位,缺乏信息的双向交流和反馈,无法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现代远程教育采用了新的技术,存在人工设计的反馈和互动机制,师生之间或人机之间的交互可以通过网络得以实现,极大地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现代远程教育有利于个体化学习,能激发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真正做到以学员为主体、以学员为中心、以学员为本的教育。

(五)教学媒体的集成性。现代远程教育建立在双向交互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具有数字信号处理、视音频压缩以及大容量信息存储能力,将文本、数字、图像、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媒体的教学信息建立逻辑连接,进行综合处理,并根据教学需要,予以传送和呈现。通过人机和人际的相互交流和交互作用,加强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多向互动和信息反馈。

现代远程教育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通过应用多项信息通信技术能够有效地扩大和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推动教育的终身化和平民化。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延扩性、广泛性、丰富性、交互性和集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会对教育领域起革命性的影响,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从管理学的角度而言,现代远程教育整合了现有资源

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它是一种社会职能,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又是文化发展的产物。从社会组织和人类行为的角度来看,管理就是组织的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中,运用一定的原理和方法,引导组织中的被管理者有序地行动,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并发挥作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由学习者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的新型教育方式,能充分整合各系统、各部门现有的基础设施、教学资源、管理队伍、师资力量等,为远程教育提供强大的师资力量、技术支撑。从上海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实践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远程教育实现了对下列三种资源的具体整合:

(一)强化试点带动,整合体系资源。目前,上海市在金山区、崇明县全境和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宝山区庙行镇、嘉定区江桥镇和华亭镇、松江区小昆山镇、青浦区重固镇开展了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在“一区一县六镇”建成基层终端站点692个,试点地区村、居民区实现了教育站点全覆盖,完成了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试点工作。

以上海市松江区小昆山镇为例,通过试点总结摸索出以“一基、一同、两握”为主要内容的成功做法。“一基”即“一个基点”,就是以加强农村远程教育站点管理与监控,促进“管、学、用”为基本点,保障农村远程教育网络的使用效果。“一同”即“一个同步”,是指在开始硬件建设的同时,镇党委同步启动了组建信息员队伍的工作,让他们全程参与设备的安装调试,及时开展关于设备管理、使用的培训,组织党员收看IPTV、参加网上学习等,这支队伍不仅在硬件建设中发挥了很好的联系沟通作用,而且在硬件设施投入使用后,立即成为了远程教育工作的骨干队伍。“两握”即“两个掌握”:一是准确掌握基层党员干部的学习需求。工作开展初期,对20个党支部、240名党员的教育培训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当前党员学习需求进行了梳理,为做好远程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也为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活动提供了指导依据;二是通盘掌握各终端站点建设。根据实际需要,在村、居民区建设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的同时,在镇机关和小昆山经济园区设点,方便机关党员和非公领域党员参加学习,同时还对各站点的硬件设施情况作了调查摸底,并根据党员人数采购相关设备,先后为17个站点配置了17台计算机、8套投影仪、9套音箱

和4台电视机,基本满足了党员集体学习的需要,避免重复投入,注重实用、实效。

(二)强化指导服务,整合培训资源。在现代远程教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各个区域大都挑选了思想素质好、年富力强、有文化懂信息技术的人员为信息员,同时聘请了有经验的电脑老师为管理员,专门负责组织、指导、协调远程教育工作的管理,实行授课辅导、上机指导、现场演练、释疑解答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一方面提高了管理员的操作技能,加强了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四个利用”原则:即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的软硬件设备,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的课件资源,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的场地院所,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的组织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益。

(三)强化职能对接,整合信息资源。在远程教育实施过程中,推进有条件的乡(镇)以村接收站点为终端的乡(镇)域网建设,开展电子农务,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进行对接,把农村政策、实用技术、农产品和农用物资市场信息、农业气象、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等各类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到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辅助教学资源库中,更好地为农业、农民和农村工作服务。积极引导尚未建设开通的涉农信息网络,统筹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平台,某种程度上也避免了重复建设。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可以利用的存量资源很多,一定要注意加强工作协调,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坚决避免重起炉灶、重复建设。要坚持艰苦奋斗,不搞一刀切,不搞一窝蜂,不搞铺张浪费,不增加农民负担。

三、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现代远程教育搭建了工作平台

从基本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代远程教育的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凸显和创新,即从服务经济转向服务社会,打破教育壁垒,增加教育准入功能,推动社会成员向中间阶层流动,服务大多数社会成员,培育橄榄型社会结构,突出了教育公平多元论中的大众化价值取向。因此,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现代远程教育不仅创新了教育理念,还搭建了工作平台,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一)搭建了教育培训平台。通过采取有力措施,把远程教育站点办成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培训点、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切入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示范点、农民群众学习科技知识的致富点、农村进城人员学习职业技能的传授点和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娱乐点。通过这一教育平台的搭建,达到让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先进理念占领农村阵地的目的,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另一方面,利用远程教育宣传平台,可组织村干部和党员学习法律法规政策,提高村级干部的依法施政能力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能力,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可组织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学习外地民主管理先进经验,健全完善各项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创新农民群众参与机制、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畅通农民群众参与村级民主管理的渠道。

(二)搭建了学习技术平台。通过管理学习模式的不断创新,以远程教育站点和播放点为平台,打造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定期组织开展技术专题培训,积极利用远程教育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培训,极大地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整体素质和致富能力。河南省武陟县通过构建技术服务平台,引导群众学以致用。针对群众学习中遇到的知识疑点、难点和技术难题,在全县开展远程教育“十进农户”活动,通过远程教育举办法律知识培训班200余期,培训家庭法律明白人2800多名。县农业局、畜牧局、科技局等单位开展专家答疑350多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2000份,解决农业、畜牧技术难题1550个,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450余期,培养农业技术人才2200多名,有效解决了部分群众看不懂、不会用、用不上的问题,实现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与社会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互惠双赢。

(三)搭建了增收致富平台。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可以促进农村党员和群众学习和吸收最新科学知识。通过采取“结合时令学、示范带动学、分类组织学、激励推动学”等方法开展远程教学活动,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拓宽增收渠道,带动一批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农村经济产业的技术升级。农村党员干部努力做到“三个一”:即致富经验传一传、实用技术带一带、贫困群众帮一帮,积极构建党员联系群众的学习制度,让党员把致富技术送到农户手中。贵州省黔西县在远程教育工作中,在“建、管、学、用、研”上下功夫,建立起“天网”、“人网”、“互联网”三网立体交叉的远程教育网络传输平台,远程教育网络覆盖率达lOO%。截止到目前,全县2825名教师和2165个村组结成帮学对子,50413名学生与52401户家庭相对接,建立起学生借阅课件登记制度,通过学生把课件、信息传递给家长和周围的党员、群众。洪水乡解放村村委主任李永德,通过上网学习板栗种植技术,种植板栗出售,仅此一项年收入就在5000元以上;源水村的农民赵明昌,通过上网学习野猪养殖技术发展特种养殖,现饲养野猪20多头,年创收50000元以上。

现代远程教育是在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推动下形成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是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办好大教育的重大战略措施。不管从教育学、管理学还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现代远程教育都有其显著的特点,在农村党员干部教育中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晏蔚青

作者:满媛媛

第3篇: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优势持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摘要: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加速我国现代农业步伐,但是纵观我国农业人口的整体素质,会发现绝大多数的农业人口文化程度不高,很难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农民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的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在技术与空间上解决了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局限性。本文通过研究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应用,来探讨农民教育培训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农民教育培训;应用研究

开放、灵活、自主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一大特点,其消除了在时间、地点等方面的诸多局限,整合多方资源,为各类社会人员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服务。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农民就不用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任意的时间都能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很好地解决了学习与农忙之间的矛盾。另外,农民还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有选择的学习。如何最大程度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为农民教育奠定基础,是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1按照农民的切身需求提供教育资源

1.1关注农民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农民能够坚持远程教育的动力,就要符合农民自身个性化教育的需求,课程要尽量生动有趣,接近农民的日常生活,知识、技能传授的方法要考虑到农民的接受能力 。同时,要为农民提供实时的市场信息和生产指南,帮助农民合理的确定生产计划,避免盲目的跟进,从而造成经济损失。

1.2关注培训课程的实用性

随着新时期经济的发展,农民更加务实,学习的目的性非常明确,这就要求远程教育课程关注培训课程的实用性,通过培训,农民能够解决眼前面临的困境。因此,现代远程教育培训课程,就需要在现有的培训方式和内容上有所创新,通过结合生产经营、娱乐休闲等,使得农民在教育培训中学到更加有用的知识。

1.3培训内容应与时俱进

农民的现代化远程教育培训,要紧跟着时代的步伐,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与特点,尽量的丰富远程教育课程的多样性,丰富培训形式,确保农民在新时期中新的需求得到满足。除此之外,要引导农民打破传统的壁垒,向新型的现代化的农民转型。可根据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开展对应的教育培训,将国外的先进设备与技术介绍给农民,增加农民的学识。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政策息息相关,而农民的信息接收能力较差,不能及时的了解相关的国家政策,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远程教育培训课程,要在这一方面为农民提供方便,有效地促进农民的生产,这也是农民参加培训的根本意义。

2建立适合农民特点的自主学习平台

2.1提供知识的平台

教育培训,本质上是一种知识的传播,远程教育培训提供知识的平台,应该包含以下四个具体的功能:课程设置表,引导农民了解课程的大概内容,将模糊的学习目标变得清晰化;知识文档,主要是为农民提供学习中用到的知识汇总数据包;参考书籍,参考书籍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归纳相关的知识,方便农民查阅;外部链接,这是为农民提供一个与所学课程相关的资源链接,是对课堂所学内容的补充。

2.2提供交流的平台

在学习中交流,交流中学习,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远程教育需要提供交流的平台,应该包含有以下具体的方式:交流社区,这是一个虚拟的社区,在这里,农民可以与各种不同身份的人士交流学习,同时在社区内开发不同的话题板块,让农民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参与讨论,与其他人组成团体,共同进步;知识论坛,在论坛中,农民可运用不同的方式,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其他同学或者教师展开交流,另外教师在论坛中开设的相关知识的讨论帖,能够使农民在讨论中得到提升,引发对相关问题更深层次的思考;虚拟课堂,教师通过直播或者录播的方式,在线进行知识讲解,农民在观看的过程中随时可以提问发言,这些数据都被后台所采集,以实时或者以定时的方式来回应,在课堂中,也可以进行同学之间的交流。在这里引入一个虚拟课堂实例为行业内的培训机构提供参考,该课堂通过PC客户端实现交流授课,全程音频授课,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同学A觉得这个知识点没有听懂,便可在实时交流区内发布留言,留言呈滚动播出,所有在客户端前听课的学生都可以看到问题,有和同学A相同疑问的同学,便在该弹幕中点赞,表示同问,此时,助教及时的回复,完成问答。另外,同学A的问题,也有其他同学进行回复,这样的虚拟课堂,充满了互通和时效性,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2.3提供学习的平台

远程教育给农民提供了一个完全自主的场所,在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班级的管理者都可在后台对农民的学习进度和状况有所了解,该平台应该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的功能:实际的案例,在学习中,不仅要知道解决问题的原理,还要能将这些理论应用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之中,课堂中的案例分析,能够进一步的增进理论的理解和应用;竞争机制,竞争在任何领域,都是促进事务发展的一大因素,学习中,引入相对有趣味性的竞争机制,很大程度上,会激发学习的热情;虚拟图书馆,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手头资料不能满足自身需求的现象,因此需要在相应的页面添加相关补充资料或者图书馆的网址链接,实现资源最大化的获取。

3结语

21世纪是大数据的信息时代,农民由于文化基础薄弱,更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不至于在现代化建设中捉襟见肘,现代远程对农民教育培训,无论是在教育的形式或者是知识的覆盖面上,都能满足农民教育的需求,根据农民的需求来建设和完善远程教育网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波,刘成玉.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与农民职业教育培训[J].农村经济,2013(01):111-114.

[2]毛汉硕,宋志生.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机制构建研究[J].广西教育,2014(35):45-47.

[3]吉文林.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应用[J].农民科技培训,2015(12):27-29.

作者简介:英红,中专学历,白山市农民科技教育中心,农艺师,研究方向:农民教育培训。

作者:英红

第4篇: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研究现状: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研究,古往今来都没有中断过。从研究文献看,大部分将理论联系实践。学者的研究主要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教无类”体现出的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全面性。众多研究中阐述了“有教无类”在两千多年前的含义及作用。“有教无类”提倡的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在两千多年前,教育就存在阶级性、垄断性,孔子这一思想很快便打破了这些束缚。当今我们倡导“教育公平”,呼吁人人接受教育,是“有教无类”的继承和发展,然而新的时代存在新的问题。“教育公平”不仅仅是使所有人都能接受教育这么简单。面对现今社会的贫富差异、地区差异、教学水平的差异,我们应当将“有教无类”赋予新的含义,重新理解教育公平对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通过“六艺”来体现孔子教育内容的全面性。研究学者们阐述了“六艺”的内容以及设立每一个部分的目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理论指导于当今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针对当今教育中日益凸显的某些问题而展开的,如今的“应试教育”忽略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味的讲求卷面分数,学生因升学考试带的压力不得不放弃一些自己热爱的学科。这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以及创造力,阻碍了他们将知识带向生活的道路。如刘秉泰、刘春颖所著《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张湘萍所著《孔子教育思想的相待阐述》明确阐述了素质教育的意义以及推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3、在教育原则及方法上,孔子主张则是多方面的。从搜集资料看,主要从“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方面来分析的。“因材施教”顾名思义,其主要手段的了解个性,针对性教学,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两千多年前还是当代教育中,因材施教都是重要的教育原则,教育不是为了按照统一的模版培养人才。它在主张“有教无类”的基础上承认差异的存在性,针对差异性提出不同的解决方式,既能轻松达到教学目的,又能保留学生的天性及差异性。“启发诱导”则是使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对知识产生强烈兴趣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目前在很多课堂上存在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考虑学生的感受,课堂气氛枯燥、死板。“启发诱导”是在提醒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注意方式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学习、感知知识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也应当重新审视自己在教学环境中所担当的角色,把握课堂气愤大局,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

4、孔子在德育与教师修养方面也提出了要求。研究中提到孔子十分注重德育,德育是一个人做人的先提条件,但目前学校开展的德育教育内容宽泛、教条,甚至有少数的老师本身缺少德育教育,这是一个亟待改善的问题,否则将严重阻碍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德育的开展环境不止是学校,社会、家庭,处处都可以开展德育教育,任何一件小事都是德育教育的范本,这就要求全体公民都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种品质不仅是自身修养的体现,也可以影响到周围的人。作为教师更应该注重自己的道德品质及自身修养,所谓“言传身教”,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只有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提高了,才能带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德育引导。孔子要求教师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并且孔子就是亲自实践的。研究中多次提到孔子的教学经历,他毕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无论作为教师还是作为普通的个人,都应谨记“学而不厌”,这与当代“终身教育”思想如出一辙,知识是无边的,学习是无尽的,我们应时刻学习来充实自己的理论基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教师,在“学而不厌”的基础上还应做到“诲人不倦”,这是一个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目前,存在很多教师打骂学生、教学倦怠等情况,都值得我们深思。“诲人不倦”应做到拥有耐心、爱心关心教育每一个学生。并且能够做到与学生平等,尊重学生,知道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孔子教育理论的研究有很多,但究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将理论联系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冯文全、焦彥蕊所著《孔子教育思想与我国现代教育思想的一致与冲突》、林忠、林楠的《孔子“教学相长”的思想对高校德育的启示》都阐述了孔子教育思想在当下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影响。这部分文章主要都是作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阐述了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启发性原则等的一些具体操作,更多的学者则是从单方面着手研究孔子教育思想,如应艳兰所著《孔子启发式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王雪峰、高畅所著《论孔子教育思想的主体性精神》,丁华平、王睿、周怡所著《浅析孔子教育学的思想》。有些研究则是利用孔子思想的很小一个点来引发现代教育的思考。

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教育实践的每个角落,范围之广是我们无法在一篇文章中全部涉及的,但也不能因此原因就对其泛泛而谈。我们应辩证的看待孔子教育思想,分析它与现代教育的一致与冲突,理性的批判和继承。将会有更多的学者不断的对孔子教育思想进行研究。时代在发展,教育也在发展,在漫长的教育实践中必然会有新的问题出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问题,但相同的是我们可以在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思考中得到启发,找到答案。孔子教育思想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教育环境下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是值得我们长期学习、思考和研究的。因此,我觉得研究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是十分有必要的。

第5篇: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及其管理研究

旺苍县陈家岭小学校

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及其管理研究

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工作。只有应用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才能推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1、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目标

近期目标: 在全市初中,完全中学建立学校网站或网页,通过项目的实施为我市培养一批适应现代教育发展,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并能较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综合应用各种教学媒体的骨干教师队伍,通过骨干教师群体,带动全体教师积极利用远程资源开展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全面提高我市教育教学质量;

远期目标:利用各类远程项目资源加快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建成教育信息资源网络中心,完善和丰富麻城教育网站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以麻城教育网站为龙头,建设麻城教育信息资源网络中心,各校建立学校网站或网页,用公用或专用线路与麻城教育网站联通,共享教育信息资源网络中心服务器资源,构建全市初级教育信息网络平台。

2、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的具体措施

应用的关键是教师。加强教师培训是当务之急,不仅要进行设备使用的培训,更要教会教师如何使用“三种模式”来上课。各校受过培训的两名资源教师,要有步骤地对学校所有教师进行培训。各校都要制订详细的教师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采取多种方式,对所有中小学教师进行轮训。

应用的重点是面向学生。要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面向学生、用于教学,让广大农村的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要采取有力措施,在农村中小学广泛、迅速普及光盘教学或光盘辅助教学;卫星收视点必须进课堂,不能装备在小房间或会议室里;农村初中的计算机教室也不能仅仅用于上信息技术课,更不能仅仅用来学打字,而要与多媒体教室结合起来,

尽可能多地用于各学科的教学和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整理、创造性地加工信息,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共同提高。教师通过创设情景、组织、引领、指导等手段,借助多媒体技术优势培养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应用的根本保障是资源建设。各学校在配置计算机时,普遍存在只注重硬件建设。只注重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配备,通常不配备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和管理软件,设备的开发利用不高。硬件平台搭好以后,资源建设就是最大的问题。资源建设必须保证质量,要符合国家的要求,保证在政治性、科学性上的正确,要严格审查。

3、应用必须得到组织领导和机制保障

加强领导,统筹规划,保证基础信息化工作有序发展。各学校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领导,统筹和领导,以要注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结合本校的实际,积极主动地为本校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事来抓,并且要抓紧、抓实、抓细,切实抓出成效。

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管理

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管理存在五大难题:一是制度不健全难以确保设备用于正常接收资源,二是硬件不足难以保证让每个教师都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三是教师对每天接收的学科资源不了解难以保证教师合理的选用资源;四是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程度不一难以营造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的校园氛围;五是思想观念没有更新难以形成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内在动力,个别教师干脆不和远程教育打交道。这不仅浪费了国家的财力和物力,而且,教师没有从远程教育资源上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与时俱进的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无法享受优质资源,无法从优质资源中获取良好的教育。那么,如何管好设备、用好资源、真正出效果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远程教育项目学校要做到“一保”。即保证设备的安全。学校完成工程建设后,要对所有设备都进行全面登记,架设避雷针、安装空调、防盗门、购买消防设备,真正做到防火、防盗、防尘、防漏电、防雷击、防高温,并安排人员全天候值班,确保财产安全。

2、远程教育项目学校要做到“三专”。即保证设备和软件专人管理、专人使用、专人维护,做好设备运行情况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到“小故障不隔夜,大故障不隔周”。

3、远程教育项目学校要认真落实“八项制度”。即认真落实《远程教育项目工程设备管理制度》、《远程教育资源收视制度》、《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微机室管理制度》、《消防与安全用电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教学资源采集与传递制度》等关于项目设备使用、管理与维护的各项管理制度,用制度管理设备,有设备才能应用。

4、建立促进应用的有效激励机制,确保师生长期应用。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当然也是远程教育工程主体。教师动了,设备也就用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对远程教育设备会用、想用、敢用教师不到百分之五十,因此,项目学校必须从硬件添置、技术支援、技能培训、教育科研等方面增加投入,确保教师能用远程教育资源。

5、加强校本培训,提高认识、提升技能,树立教师应用的信心。校本培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特点上:第一,具有时间上的灵活性,可以长期连续进行;第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以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边学边用;第三,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可以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安排培训内容,掌握培训进度;第四,校本培训省时、省力、省钱。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应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校本培训是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作用的关键,利用湖北教育网台的培训频道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新课程、新理念培训是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优势的具体体现。

三、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评价

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合理、正确的评价,既是对现有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评估,又可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下一步的发展提供参考。下面我将对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评价标准。

1、对学校管理机构与职能的评价标准

学校是否建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项目管理员和骨干教师参加的教育教学应用领导小组,领导学校是否开展远程教育。督促和检查学校年级组或教研组,是否制订各学科基于远程教育的具体教学计划,是否落实基于远程教育的教研活动。

2、学校发展规划与经费保障评价标准

必须制定本校现代远程教育的3~5年的发展规划,包括目标、规模、器材设施、教学教育应用、教师培训、经费投入等,保障学校远程教育的运行和持续发展。按照有关文件规定,提供保障教育教学应用工作的经费。

3、教师应用能力的评价标准

农村中小学100%以上的教师做到“能用”,即:会计算机的简单操作,会播放“空中课堂”和教学光盘,会使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备课和上课。农村小学60%以上的教师、乡(镇)中心小学和农村初中80%以上的教师做到“会用”。即会制作电子教案、会组织和整合远程教育资源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会修改或开发简单教学课件。

4、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评价标准

有两套设备的项目学校,必须完整接收中央电教馆和湖北教育网台的资源;只有一套设备的项目学校必须完整接收中央电教馆资源和有选择性地接收湖北教育网台的资源。因设备和停电等原因造成资源缺失,应及时补齐。对下载的资源及时进行归类、整理、编目、分发、建档、存贮和共享,定期转录为光盘保存,并通过其它方式搜集或自行开发相关资源。学校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每一学科教师建立计算机个人文件夹。

5、教学应用的评价标准

在学科教学中,根据教育教学进度,组织教师针对教学需要,认真查阅和分析远程教育资源,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选择资源用于教学,每位教师有开展远程教育的教学计划,有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电子教案(或文本教案),有实施远程教学的课后反思。

在课外活动中,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每周组织学生收看一次时事动态、思想品德、卫生、法制、安全、环保等节目,以及专题教学资料等。

在计算机教室中,在开齐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与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开展基于网络的学科课程互动教学。每学期每班至少开展2~3次学科整合的教学活动。在学校教研活动中,广泛运用示范课例和优秀教案等远程教育资源,组织教师采取观摩、研讨、说课、专题讲座、课例分析、教学评比、教学反思等多种形式开展校本教学研究。各学科组织基于远程教育资源的教研活动每月不少于1次。

第6篇: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精选)

摘 要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培养新型农民,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为此,要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关键词 远程教育 “三农” 农民素质 服务

Abstract The nuclear problem of building the new rural areas is that of the training peasants quality. Distance educational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iorities .So distance educational should, on the basis of systems trength, take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to do good servi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building of new rural areas.Key words distance educational “agriculture, the rural areas, and the peasants”peasants quality service

广播电视大学自办学以来,一直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地方、面向农村的办学方向。1999年8月,原教育部电教办转发《关于广播电视大学贯彻落实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实施“为‘三农’服务项目”。 2004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转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广播电视大学进一步面向农村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央电大明确提出:“电大作为我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要在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之一,就必须继续坚持‘四个面向’,并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断充实、丰富其内涵,把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作为电大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更加主动地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服务,为建设农村学习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这一重大目标对整个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奋斗目标,也为现代远程教育展示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发挥远程教育资源优势,运用远程教育教学模式,为建设新农村服务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是培养新型农民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据统计,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只占0.5%。农业部的调查显示,懂得如何使用农药的农民不足1/3。农村、农民教育的相对滞后,已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致富能力的提高,并成为制约我国农村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发展农村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已刻不容缓。

1、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而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现代化。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及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温家宝总理曾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然不能没有新型农民。

2、培养新型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的重要途径。当今社会,科技在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突出,已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到70%—80%,而我国仅为40%,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重要因素是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有效的应用与推广。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可以使更多的农民适应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发展的要求,使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培育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必然要求。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职业技能,既影响了现代化农业建设,也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影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进而影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

二、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有了很大发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教育还相当落后,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

1、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我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64岁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受市场、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广大农村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的从业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真正从事农业的农民,文化程度素质更低。

2、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整体素质偏低。2002年我国农村小学专任教师数为399.5万,占全国小学专任教师数的63%;小学学校数为38.4万,占全国小学学校数的84%,在校生数为8141.7万,占全国小学在校生数的67%。而占全国16%的城镇小学却占有全国35.7%的专任教师。可以看出,农村小学规模小,学生多,教学任务重,相对而言,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农村普通中学的情况与农村小学的情况类似,占有全国49.6%的农村中学却只占全国37.6%的专任教师。从师生比例上说,农村普通中学的比例也比城镇的低。虽然我国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7%;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86.5%。但是,农村教师的专业化不高,边远山区农村教师更达不到上述的学历标准。

3、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不协调。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农村教育并没有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一直在沿袭城市教育的发展模式,与城市教育采取相同的课程设置、教材、教法、进度,满足人们想通过升学来改变学生自身及家庭命运的心理需求。教学内容缺乏联系地方实际,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视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大批中学毕业生对生产知识和技术的需要。农民技术培训学校数和办学规模都呈减少趋势,形成了农村基础教育一枝独秀,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十分薄弱的局面。

三、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是在经济与社会转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特定时期产生和发展的新型教育形式,其社会性、开放性的本质特色,决定了它能够更快,更协调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承担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使命,主动为“三农”提供服务。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现代远程教育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一)与其他教育相比,电大作为我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其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系统运作优势。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工协作,进行系统办学,是电大远程教育有别于其他国内外教育机构的重要办学特征。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农村,覆盖全国的办学管理体系和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可以及时地反馈不同地方、不同层次人群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提供教育服务,比较好地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性人才。

2、远程教学优势。电大系统具有天网(卫星网络),地网(计算机网络和电信网络)、人网(以电大自身独有的办学系统和与之相应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为特点的管理网络)“三网”,“三网合一”是电大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和优势。覆盖全国的卫星教育网,通过卫星地面接收站,延伸到农村,覆盖到千家万户,把中心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传送到

基层农村边远贫困地区,供那里的人员学习,为全国各地农村的求知者接受教育和培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办学的开放性、灵活性。电大远程教育秉持开放教育的理念,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突出办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特别是基于网络环境的远程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为学习者个别化、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适应了社会多样化的教育需要和求学者个人的需要,具有时空自由、资源共享、方便迅速的教学信息、覆盖面广、学习成本低等优势,尤其适合我国边远贫困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等高等教育优质资源难以到达的基层农村人员的学习。

4、教学资源的多样性。优质的教学资源是实施远程教育的前提与条件。多年来,电大一直非常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积极构建反映远程教育特征、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多种媒体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努力为参加学历教育、短期培训的各类学生提供优质的多种媒体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在传统文字教材建设上,大多数教材设计采用“合一式”,即注重将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自学指导、自测练习有机结合起来,能有效帮助学生自学与思考;在其他媒体资源如录像、录音、VCD、CD、多媒体CAI课件、网络课程的制作中,积极把握开放性与灵活性、参与性与交互性、智能性与可控性的特点,从而制作出了一批受学生欢迎、形式多样的优秀教学资源。

(二)发挥远程教育资源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1、加强系统建设,增强服务能力。教育部办公厅转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广播电视大学进一步面向农村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指导各地方电大制定贯彻实施《意见》的具体措施,同时注意统筹当地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地方电大的办学优势,积极支持其开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实现农村教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大力强化系统建设,把县级电大作为重点,充分发挥县级电大工作站的基础平台功能。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县级电大工作站的硬件建设,狠抓县级电大工作站教师及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使县级电大成为服务三农的中坚力量。此外,有条件的地方还应以县级电大工作站为基点,使教学网络进一步向乡镇延伸,从规范运行、增强活力、资源共享、提高效能和协调发展等方面入手,探索管理的新模式,给基层电大更多的办学和教学自主权,提升其适应性、主动性,形成地方特色,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转变观念、重心下移。远程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意味着办学的网络、资源、服务和管理等要实现全方位的重心下移。目前,国家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燎原学校”、“村村通”工程等,为教育重心下移的实现搭建了一个平台。此外,在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要系统重点打造县级电大网络,其意义不仅在于使这些县级电大具备了功能完备的网络教学平台,成为为“三农”服务的县级区域远程学习中心,更在于以县级电大为基点,教学网络进一步向有条件的乡镇延伸。同时,开辟“新农村”远程教育网站,构建服务平台,把信息资源发送到更多乡镇,使县级电大和乡镇网站成为远程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信息中心。调整教学资源开发策略,提高服务效果。在内容上,要结合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特点,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资源,注重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贴近农村实际,拓宽服务领域。电大远程教育要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积极研究、探讨和把握农村受教育者的各种需求,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开放教育与普通教育兼有,高等教育、中专教育与各类培训并重,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兼顾,形成立体化、多功能的教育结构和层次体系,从而更好地提供适应性、针对性、实用性、灵活性、实效性服务。大力开展各类大、中专层次的学历教育,培养农村技术、管理、经营方面的专门人才;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以农村贫困

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为重点,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本、专科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新课程教学能力;积极参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文化科技素质和管理能力,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以农村青年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掌握种、养、加工方面的实用知识和技术,为推动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余善云.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服务终身教育体系方略[J].现代远程教育,2005;(5)

2.孙俊芳.关于电大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几点思考[J]. 中国远程教育,2005;(12)

3.张少刚.以科学发展观引领远程高等教育服务“三农”[J]. 中国远程教育,2004;(4)

4.彭坤明,周蔚.服务“三农”:远程教育的新使命[J]. 中国远程教育,2004;(8)

5.李龙仲.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索[J].终身教育,2005;(1)

第7篇:网络反腐败的特点及其优势

摘要:信息化时代的今天, 网络在反腐斗争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网络在第一时间内发布腐败信息, 成为反映人民憎恨腐败的渠道, 同时也给那些有腐败行为及腐败心理的人敲响了警钟, 利用网络反腐败虽不是万能的, 但它的透明度无疑使它成为反腐败的新宠儿。

关键词:网络 反腐败 特点 优势

一、网络反腐的含义及其特点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步将网络技术在信息传递方面的优势引入到反腐败斗争中来,各种形式的网络反腐措施和途径应运而生。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网络反腐开创了反腐败工作的新机制,拓展了公共治理的新思维,搭建了公共协商互动的新平台。从广义的角度考察,网络反腐包括借助现代网络通信技术举报腐败行为,协助反腐败调查;向社会发出呼吁,引导公共舆论,形成社会压力;向公众传播反腐败知识,公开相关信息,以此实现快速、广泛、有效地预防、遏制、惩戒腐败行为的目的。

网络反腐的核心环节是高效率地处理腐败信息。现代通信技术与网络平台大大降低了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成本,为民众提供了一个自由进出、高度保密、低成本、高效率的社会沟通渠道,从而打破了民众与政府之间的重重阻隔。通过网络,民众可以广泛收集、普遍公开并且快速无阻碍地披露腐败分子的腐败信息,甚至是直接与办案人员互动,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举报人可以有选择地公布自己的信息,从而有效地实现自我保护。显然,网络监督的这些特点是传统的一些办法所不具备的。

一、当前网络反腐的特点

1、网络反腐安全性高。网络反腐败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在于举报人不必担心受到打击和报复。网络的匿名性使网民在表达自己的反复意见时能畅所欲言,同时可以更大限度地保障网上监督者的人身安全,使其监督活动无后顾之忧。通过网络反腐败的好处就是举报人的不必担心遭到打击,可以很好的避免因层层批转、关系网密、工作人员不负责以及制度不严等造成举报人资料泄露的现象。网络具有虚拟匿名的特点,网民的网上身份可以隐藏,可以是非真实的,而且可以多样化、个性化。 网民在网上的言论由于虚拟空间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的自由,这种特点也使参与上诉、举报的网民不易被腐败分子知晓身份而遭到报复,减少了举报人的风险。

2、交互性强。 持此种观点的人认为,网络不同于传统的通信方式,尤其在一些大的论坛里,交互性很强,大家可以针对同一个问题相互讨论,了解双方的观点。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对同一问题交流观点、展开讨论,既可以连篇累牍,也可以短小精炼、一针见血;还可以组织“专家访谈”,组织问卷调查和反馈。 网络上蕴藏的海量信息,为纪检监察以及司法部门提供了丰富、直接且不易灭失的反腐败线索。与传统舆论媒体的单向传播相比较,网络的传播是交互流动的,一方面网民在网络上可以自行选择自己相关的内容。 另一方面,通过开设电子论坛、网上民意调查、设置讨论等手段,为网民提供了交流的场所,使广大的网民能够自由方便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在网络中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上论坛或电子邮件等形式发布信息,包括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根据个人需要进行粘贴、编辑和链接,及时便利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真正拥有了言论平等的权利。 这种言论平等的权利,只要正确引导、运用得法,就会形成一种社会舆论,成为反腐败的有力武器,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

3、网络反腐的抗干扰性强。网络给网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网民可以在网上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网络把话语权交给了网民,网民即使是遭遇到被“删帖”的时候也可以发出自己的抗议。网络打破了话语的垄断,把部分话语权交给受众。 这就是说,受众可以通过粘贴、编辑、链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评论,及时、便利、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们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当信息在网上自由流动和吸引众多受众的主动参与时,信息“把关人”的作用就会大大削弱甚至完全消解。与传统的言论监督相比,相关部门对信息的控制作用会大大削弱甚至完全消解,网络监督的抗干扰性不断增强。

4、网络反腐的快捷性。网络反腐要比传统的反腐方式快速,传统的媒体对事件的披露要经历一个过程,而网络的速度则十分的快捷。网络监督是点对点的反馈,不需要经过“上门—登记—谈话—反映情况—受理”等一系列复杂的程序,而通过网络直接实现点对点的沟通和反映,时效性强。传统媒体对事件的披露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制作、检查和审报过程,往往是事件结束一段时间后才能告之于公众。 在网民遍布各地,信息技术又日益发达的今天,摄像、录音、文字可以同期制作并即时公布于网络,使事件在最短时间内引起社会关注。鉴于网络这种特殊的媒体,将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提高,只要一条反腐败的新闻出现,将会迅速地传播到全国各地的每一个角落, 甚至跨越重洋。 这大大减少了传统信访繁荣复杂的程序,节省了上传下达的时间,降低了中间过程认为的因素干扰,提高了工作效率。

5、网络监督的立体直观,生动形象。数码技术的发展,为监督腐败提供了更有力的武器,网络可兼声音、图像、动作、文字为一体。 由于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特别是电子监控系统的完善化、精细化,网民可以多种渠道地搜集证据和信息,让全社会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关注到惩治腐败的进度。

二、网络反腐的优势

与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相比,网络媒体由于具有论坛、新闻留言板等带有公共领域色彩的互动平台,从而使网络舆论监督在反腐败斗争中具有以下独特优势:

1,网络舆论主体的匿名性,激发了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的积极性。人们在传统媒体上表达反腐意见时通常要署真实姓名,有时还需提供单位和个人身份的证明,这就给意见表达者带来顾虑。特别是对于个人信息的充分暴露往往会使意见表达者因害怕打击报复或带来其他负面影响而谨慎从事。相比而言,人们在网络媒体上表达反腐意见和建议一般都是匿名的。正是这种匿名性所带来的特有保护功能,使得人们通过网络表达反腐言论和揭露腐败行为时能够畅所欲言,而不必有所顾忌,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监督的热情和积极性。

2,网络舆论表达的自由性,凸显了群众舆论监督的话语权。传统媒体上出现的舆论多是知名人士的言论或媒体自身的意见,尤其是对焦点事件的评论,放眼望去,不是“专家指出”,就是“学者认为”,普通百姓的观点难得一见。而网络是一个开放、互动、广阔的信息交流平台,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大胆地借助网络发表言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人们在网上发表意见具有较高的自由度,普通群众因此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和监督权。

3,网络舆论传播的快捷性,提升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效率。人们在传统媒体上发表言论往往要经过层层筛选和过滤,发表反腐意见更需要经过严格审查把关,有的还要等待适当的时机,因而传播的时效性大打折扣。而网络舆论监督实行的是“点对点”的沟通,具有“瞬发而即至、始悉而周知”的传播特点,非常快捷和便利。任何一个会文字录入的人只要拥有一台联通互联网的电脑,就能迅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将其传播到其他地方,这种传播在瞬间完成。随着手机上网功能的开发和推广,网络言论传播的快捷性将会得到更大幅度的提升。

4,网络舆论集聚的爆发性,强化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威慑力。借助网络,人们不但可以非常便捷地参与各种反腐新闻的评论和意见交流,还可以通过犹如现实中的俱乐部、聊天室等虚拟社区,将遍布各地的网民汇集到一起,共同关注反腐热点信息和事件,各种观点互相碰撞、交锋和融合,能够在短时间内集聚广大网民的意见,最终形成并爆发出一股强大的网络舆论力量,给腐败分子及其腐败行为造成一种声势浩大的舆论压力,凸显其揭露、鞭笞和抑制腐败的优势。

第8篇:现代农业的优势

有数据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中低产田占总面积的2/3以上。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粮食需求不断增长。与此同时,农业还承担着农民增收、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任务。面对这些挑战,传统的农业增长方式显然难以应对。因此,必须改造传统农业,走现代农业之路。

第一,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保障粮食安全。

第二,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使农民通过农业产业自身增加收入,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才能对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第9篇:依托特色优势 发展现代农业

珙县课题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现代农业也是我国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珙县按照“经济要继续领跑全市、继续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行列”的总体目标,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一以贯之的工作思路,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整体质量、综合效益,实现农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加强支撑现代农业的基础建设

(一)加强农田水利化建设。坚持“远期、近期和当前并抓,大中小微并举,新建、配套与病险整治并重,开源与节流并行”的思路,加快农田水利建设进程。2011年,以沼气池、农村公路,烟水工程配套建设为重点,以户办、新村工程为载体,完成户办工程4500 户、新农村建设4 个村;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 平方公里,发展节水灌溉4000 亩;建设高标准农田5000亩;实施绿化造林2.4 万亩;新增提灌机械70 台550 千瓦,解决2.27 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二)推进耕地良壤化建设。在稳定耕地数量的基础上,着力提高耕地的质量水平和集约利用程度。今年重点抓好“金土地工程”实施,整理土地6800亩,新增耕地1045 亩。

(三)加快村道通达化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在前、资金保障为先、规范管理为要、责任落实为重、营造氛围为势,县财政计划三年内平均每年投入2500万元、项目及其他资金7500万元,强势推进“交通大会战”建设,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全县100%的镇乡通水泥路(油路)、100%的行政村(至村委会所在地)通公路,镇乡客运通达率达100%,村客运通达率达90%,70%的镇乡

建有客运站。2011年,完成通村公路硬化60 公里,通村通达工程40 公里,新建乡村机耕道20 公里,整治改造乡村公路200 公里。加强对通村公路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农民群众采取“一事一议”等形式开展村道建设,除省、市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补助资金外,县财政对通村水泥路(油路)建设每公里配套补助15万元;群众自愿捐资投劳修建的农村通社公路,每公里奖励5000 元;对无通达工程项目和通村水泥路项目的乡镇,每公里补助1 万元;非煤矿山和煤炭经营环节税费,属县级财政收入部分全部用于农村公路建设。

(四)加强农业生产机械化建设。针对山区县特殊的自然、地质条件和农业生产分散化、小型化种植的特点,积极推广适合山区县特点的小微型适用农机具,并对农用运输机械的购买进行定额补助,运输环节的税费实行减免优惠。

(五)加强农业环境生态化建设。继续巩固我县8.68万亩退耕还林成果,实施天然林保护、改造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重点解决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搞好面源污染整治,推广以沼气为重点的循环经济模式, 今年县财政投入300万元,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5000口。

二、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加强引领现代农业技术的示范应用

坚持推行“科技兴农”战略,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完善科技投入体系,确保县财政每年安排科技三项经费在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以上,乡镇科技经费达到本级预算支出的0.5%以上,企业科技经费达到销售收入的2—5%,为农业科技推广和示范应用提供经费支持。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实施基层农技站改革,增强基层农技站服务功能,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示范户为核心的技术推广平台。重点加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以及节本增效等先进实用技术的宣传推广。继续实施“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工程、“科技富民推进行动”工程、“产业化科技推进行动”工程、“生物技术产业工程”,大力推广“室外蚕棚养蚕”、“抛秧新技术”、“玉米软盘育苗”、

“脱毒马铃薯”和“节能型沼气”等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应用,积极推广园艺作物温室栽培、无土栽培、工厂化养殖畜禽等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大棚蔬菜、水果,普及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大户,发挥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完善专利支持政策,鼓励自主创新,县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对申报专利的集体和个人,给予5000—10000 元经费奖励。大力支持智溢茧丝绸、金鹰、金园、鹿鸣茶业、林海集团等龙头企业创建技术研发中心,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培训基地农户,做大做强以智溢茧丝绸公司为龙头的蚕桑产业,以金园食品、金鹰食品为龙头的畜牧加工产业,以鹿鸣茶业为龙头的茶叶产业,扶持林海集团“竹荪多肽特色味素”等生物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努力实现科技对发展山区农业的支撑、引领、突破和带动作用,力争在科技示范区,实现科技带动人均增收150元,辐射区人均增收120元。

三、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因地制宜培育富有特色的优势产业

我县幅员面积1149.5平方公里,70%属山地,呈典型的喀斯特地质地貌特征,终年少雨寡照,不适于精耕细作。如何突破传统农业经营规模小、劳动效率低、产业链条短、比较效益差和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的约束,发展现代农业,我县进行了深入探索。在立足粮食平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 48—50万亩,粮食总产量11—14万吨的基础上,坚持走因地制宜,特色富民的路子,利用国内特色独具的岩桂资源优势、适宜多竹生长的区位优势、全国大林业开发试验区和全国绿化“先进县”、“百佳县”优势,蚕桑、茶叶、烤烟等优势,大力发展蚕桑、烤烟、茶叶、林业、畜牧等“五大支撑产业”,建成4个10万亩基地(10万亩香精香料基地、10万亩笋材两用竹基地、10万亩园林绿化苗木基地、10万亩蚕桑、茶叶基地)。今年,我县坚持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亿元产业链、千万元产业镇、百万元产业村、50万元产业社”的产业发展目标不动摇,着力规划建设孝儿、底洞、下罗、上罗、洛亥等六个蚕业经

济区,全县新建成标准化桑园2万亩以上、蚕业百万元专业村10个,蚕业产业化、标准化示范村3个。以“南烟北移”为契机,引进先进的经验管理理念,对烤烟生产实施自然灾害保险,着力推进玉和—上罗、王家、曹营—洛亥三个万亩优质烤烟基地和20个烤烟百万元村建设。大力发展三元杂交生猪、优质肉牛、特色土鸡、肉兔等,着力建设无公害家禽家畜基地,实现畜牧业产值10亿元。积极推进石碑红卫村、洛表麻塘村两个茶叶生产专业村建设,力争优质茶园突破3万亩,产茶突破2000吨。整顿和规范竹木经营加工市场,实现林业产值3 亿元。

四、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积极推进辐射带动强的产业化经营

(一)狠抓龙头企业集群化培育,重点围绕茶叶、林竹、烤烟、蚕桑、竹荪、香精香料等优势产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打造产业化发展“旗舰”。全县已培育出“林海竹荪”、“智溢茧丝绸”、“金鹰食品”等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 个、市级企业2 个、县级企业10 个。

(二)狠抓专合组织多元化发展。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以龙头企业、经济大户、中介组织为核心,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组建农民专业协会,通过“支部帮协会”、“专家+协会+农户”、“能人+协会”、“农村服务组织+协会”等组织模式,大力发展和建设农村专合经济组织。使专合经济组织在产供销、技术服务和培训、规程、标准化生产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全县累计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5个,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行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入会会员达19846人,入会会员占全县总农户78000户的25.4%,带动农户73641户。

(三)狠抓特色品牌市场化打造。初步形成了“林海竹荪”、“上罗岩桂”、“下罗土鸡”、“底洞高山蔬菜”、“孝儿花生”、“洛表鲜果”等特色农产品。集中精力打造“品质优、叫得响、喊得亮”的特色农产品牌,扶持龙头企业、协

会申报注册无公害、绿色食品等农产品商标,目前我县已获得“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4个、“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 认证6个、“四川省无公害肉猪生产基地”认证1个、“无公害肉牛生产基地”认证1个,注册完成了珙县“老寨土鸡”商标。

五、用高素质的农民建设农业,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

(一)在培育模式上,坚持走抓点带面、典型示范的路子。重点抓好农村经营人才、乡土技术人才和村社基层干部三支队伍建设,在各乡镇发展了一批专业大户、运销大户,造就了一批“田秀才”、“土专家”,培养了一批对群众有感情、抓发展有办法的村支书、村主任。如我县青年农民王乾友多年潜心从事食用菌的人工栽培研究,目前已取得“玉米竹荪套作双高产栽培技术”、“人工三塔菇栽培技术”等食用菌人工栽培专利技术,已在全县推广种植,农民在玉米地内套种竹荪,亩收入可达2000-4000元。洛表镇茂林村农民林富海发明的静态爆破技术,市场前景广阔,不仅为其带来上千万元收入,而且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二)在培育渠道上,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利用我县建筑工人、采煤工人品牌和全市农村劳务开发培训先进基地珙县职业高中,重点抓好村两委主要成员集中培训、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和农民工培训工程,推动培训工作下乡入户进农家,今年预计培训农民工4.7 万人。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全县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增强在劳务市场的整体竞争力,全年力争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6.2 万人。

上一篇:八年级语文期中测试题下一篇:乡镇教育工作会议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