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前沿概论(推荐8篇)
中国,古老而文明的象征,五千年的文明繁衍至今形成了一种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魂!中国的生命中蕴含着两百年前的辉煌,一百年前的耻辱与一百年后的奋争 百年前的炮火轰开了这片古老大地的国门,持有先进武器的列强在我们的土地上纵横驰骋,使我们的民族濒临灭亡。我们依靠民族的意志与精神战胜了苦难,重新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昔日的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今日的十五国联军退守三八线,历史的瞬间让我们为百年战火的耻辱划上了句号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不再惧怕武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重新实现成为世界强国的梦幻。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发展,掠夺与侵占的内涵变得深远。经济手段的蚕食是一种无形的掠夺与侵占,它虽没有战争那样残酷,但仍会导致一个民族从物质到精神上的逐渐消亡。一个失去民族工业、失去民族文化的国家,在当今的世界里,同样意味着遭受殖民统治似的损失。麦当劳、奔驰汽车、松下电器等等,在带给我们世界先进的产品、先进的管理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民族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经济列强在疯狂掠夺之余嘲笑我们的无知、无能,大量倾销劣质产品,大力宣传所谓的西方文明,在物质与精神上逐渐使我们丧失反击的能力。这是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耻辱,一种比武力侵占容易让国人忍让、接受的耻辱。中国人何时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中科人清醒的意识到:竞争的成败在于效益的高低,效益的高低源于现代化管理、领导者的思维及全民素质的提高。中科人自喻为拓荒者,选择了一块提高民族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土壤,并在这块土地上默默耕耘。多年的辛劳换取的是为社会贡献出的一种现代化管理工具,她的应用可以使国家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她的推广需要众多有识之士加入我们共同的事业与我们携手认同,用我们共同的智慧创造我们民族的未来?
科学发展观唤醒创新基因的特征,创新是一种观念,观念没有理性。创新是博弈中的常数。文化创新是大自然中的无性繁殖,文化创新又类似嫁接,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这个独特形式进行文明的创造,当最终看到创新的结果时,那已经不是原来的文明了。人与他物的合成都属于未来,人的生存道路就是与他人一起创造未来。
《博弈圣经》中说:“博弈的结构,不仅需要自己,还需要另外一个人和一个观众,这是博弈存在的三条件。”任何文化思想的传播都是除自身条件之外,还有两个条件才能构成,因此创新的文化基因也一定是一个三元结构,这样才能构成遗传与生态的文化遗传基因。任何被优先唤醒的科学与博弈的基因模式,都是一种观念思潮,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源头。
科学发展观就是被唤醒的大自然的基因模式,它不是一个人的文化,里面不存在个人理念,它是大自然自身发展的一条道路。我们的观念一定符合科学与发展,沿着大自然铺设好的这条无形的道路前进,这本身就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
我们的未来该怎么做,从人们首次仰望科学发展观开始,就把这个命题错误地当成了理论进行猜测、评估。社会上一些聪明人开始对科学发展观的背景、起源、本质、内涵、核心等等进行了字面上的解释,结果是众说纷纭。人们凭个人的主观想象,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更遥远的猜想,好像人人都在谈宇宙的大爆炸、星系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基因的排序、生命的合成等等。一个世纪性命题,是刚刚开始的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一个文化进程也不可能突然被高端人物的智力所理解,也不可能被几句话所解释。
《博弈圣经》里《博弈文化盛宴》一文中说:“领导人的行为一半是道德,一半是博弈。博弈是决策优先,道德是对抗默认。超智慧的领导人知道多少忍让,又何时竞争。他们总是寻找战略主题,制定规则,让他人竞赛。”只有竞赛,人心才会振奋,并被命题统一;只有竞赛,才能显示出文化命题引起壮观的生物秩序。
其实,很多人仍处于一个低级竞争的认识阶段,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经济竞争行为还是很简单的,大多数人见到利益的时候,本能地表现出原始竞争的自私,用战略的长远眼光看待这种赤裸裸的竞争行为,好像直接扑向食物。或许人们还不能真正简单地认识这些词的意思,如科学、文化、文明、知识、规律、真理、战略、战术、哲学、经济学、感情、爱、爱情、熵、正理、交流、观念、进步、道德、博弈等等。人们还缺乏太多知识,根本不知道科学发展观在传递执行中,需要一个正理均赢论的主线作为度量人力行为的尺子,直接将它引入具体事件中,就会对它产生疑惑。
假如科学发展观是文明的起源,是又一次东方文明的轮回,我们就不应该思考科学发展观的诞生和死亡,而应该考虑它的繁殖和成长。如果东方社会是个大摇篮,科学发展观和它的民众做着的都是幼年的事情。
成长中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引导人们用国正论的创新思维分清实体与性质的知识论。在科学发展观可靠、包容的系统中,以人为本,不分领域,不讲智力,不管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真正广泛地让每一个人的观点和其他角色建立关联并在改革开放的自由环境中进行文明的创造,以占优之和让更多的个体形成不同的繁盛,和科学发展观时代一起成长,让繁荣的过程在自己身上发生,与时代共荣。
一个时代辉煌的历史,首先是有一个文化命题,《博弈圣经》中说道:“任何一个创新,首先是标题的创新。”任何事情都是先有一个命题,人们因命题集合起来,与命题互动。未来繁荣的社会到处应该看到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集体活动和竞赛。成长的第一特征,就是通过竞赛激起的情绪在飞秒瞬间优先唤醒更多人和主题一起呼应,像重大庆典的阅兵式,整齐的方块队伍,用皮鞋踏动大地的声音,最能激起一个民族的兴奋之情,从而自我显得无比强大。因此,我们发现人的精神会融入背景,成为自然实体的一部分。一段时间之后,一部分被优先唤醒的人已经呈现出中心,成了积极分子。在各行业走在前列的人已经成了专家和明星,这都是竞赛的事实。由此得出,离主题越近,越容易成长。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成长和繁荣的过程就是把握科学、正理、均赢、连续与创新的博弈过程,也是人类寻找正理的持续发展的过程。或许,不久之后,更多科学家、思想家、发明家、政治家彼此携手去研究这个文化命题,把各行业零星的理论归纳成发展原理、发展观念、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他们会完整地告诉我们关于科学发展观自身的来龙去脉。
1 生物技术对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意义
农业生物技术是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它是整个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基础。生物技术可以培育出优质、高产、抗性强的农作物以及畜禽、林木、鱼类等新品种;也可以利用自然界的再生能源, 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可以进行无废物的良性循环,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它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 加快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农业发展,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减少环境污染, 保持生态平衡具有重大意义。
2 农业生物技术最新进展
农业生物技术是21世纪高新技术革命的核心内容之一, 发展前景广阔, 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农业是经济基础产业, 许多国家将农业生物技术作为生物技术发展的优先领域, 主要着眼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迫切问题以及农业生产的环境污染问题等。农业生物技术成为2l世纪最重要的农业技术, 主要应用领域如下:
2.1 良种选育, 品质改良
人们利用生物技术把一个品种、品系的理想遗传性状转入另一品种、品系, 从而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种。品种改良可改善农产品色、香、味、形等性状, 提高或降低某种成分含量, 缩短果树生长周期, 增强耐贮藏性能、提高作物经济附加值, 使人类有日益增多的丰富营养可供选择。如中国农业大学成功地将高赖氨酸基因导入玉米, 获得的转基因玉米中赖氨酸含量比对照提高10%[1];Mei-jer等将富脯氨酸基因成功地导入水稻中获得转基因植株, 提高了籽粒的蛋白质含量, 改善了稻米品质;将冷水鱼的抗低温基因克隆到西红柿中, 得到抗冻西红柿, 使西红柿生产期延长, 提高了其耐贮藏性和经济效益[2];科技人员从矮牵牛中分离出一种蓝色基因, 导入玫瑰花中获得开蓝色花的玫瑰。同时农业生物技术在动物品种和产品品质改良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如美国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将某些动物生长激素基因转移到细菌中, 然后由细菌繁殖产生大量有用的激素。这些激素在畜禽新陈代谢过程中, 能促进其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和脂肪的消耗, 从而加快生长发育, 即在不增加饲料消耗的情况下提高畜禽产量和品质。科学家已经成功地把某些动物基因转移到牛、猪、羊等的受精卵中, 获得性能优异的畜禽品种。另外将牛、猪、羊等生长激素基因分离出来转入到牛、羊、兔、鱼基因中, 不仅可产生“超级动物”, 还改善了其品质, 使脂肪含量显著减少, 瘦肉率明显提高, 生长速度加快。
2.2 提高植物抗性
2.2.1 抗逆性
常规育种对作物抗逆性的培育非常有限, 而农业生物技术已经在作物抗非生物逆境方面取得了相当成就。农作物所处的非生物逆境包括干旱、盐碱、冷冻、高温、营养盆瘤、重金属胁迫、水灾、紫外线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人, 农作物抗非生物逆境的机制得以揭示。当前, 全世界都在利用生物技术手段从不同角度研究植物抗旱的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抗旱新品种培育。如中国已经克隆了脯氨酸合成酶、山菠菜碱脱氢酶、磷酸甘露醇脱氢酶等与耐盐相关基因, 通过遗传转化获得了耐盐转基因苜蓿、草莓和烟草, 这些转基因植物已进入田间试验阶段[3]。
2.2.2 抗虫性
粮食生产过程中控制害虫的主要方法是化学杀虫。近年来发现长期使用化学杀虫剂可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害虫耐受性、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基因工程技术培育的抗虫新品种可克服以上缺点。1987年, 比利时科学家首次成功地将Bt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 毒蛋白基因导入烟草, 美国用农杆菌介导法将Bt基因导入壳籽棉, 育成世界上首例抗虫棉, 棉铃虫危害率下降50%[4]。中国科学家在1991年成功地将苏云金芽孢杆菌Bt杀虫晶体蛋白基因导入棉花, 获得了一批具有良好抗虫性的转基因棉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科学家从寄生在异小杆线虫消化道内的一种发光杆菌 (Photorhabdus luminescens) 的细菌中找到一个蛋白复合物, 它由A、B、C、D4种成分组成[5]。这种蛋白复合物除了对鳞翅目具有杀虫活性外, 对鞘翅目和双翅目也都有很强的毒杀活性, 是一种广谱杀虫基因。这些获得的新基因对于农作物持久性抗虫育种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2.2.3 抗病性
为了降低作物的病害, 研究人员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病毒植物, 比传统培育技术更有效地培育抗病作物。目前最有效的培育方法是将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导入植株获得抗病毒的植物。如1986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已将烟草花叶病毒 (TMV) 的外壳蛋白基因转移到烟草、番茄中[6], 用于大田生产达90%。中国研究人员将黄瓜花叶病毒 (CMV) 卫星RNA基因转入烟草、番茄、黄瓜, 将马铃薯x病毒 (PVX) 的CP蛋白基因转入马铃薯等。
2.3 生物农药
长期以来化学农药在农药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但随着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 人们日益青睐农药残留小的绿色农产品。生物农药本身具有对人畜毒性小, 只杀害虫, 与环境相容性好, 病虫害相对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 因此生物农药开发利用进展极为迅速, 日益成为农药产业发展的新方向。近年来, 随着最新分子生物学手段的应用, 转基因生物农药新品种不断涌现, 向更安全和更环保的方面发展, 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如美国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生物农药, 已经生产出杀虫广、毒性强的微生物菌株, 扩大了防治对象, 增强了防治效果, 只要把其喷洒在侵害作物的害虫上便可达到“以菌治虫”的目的。
2.4 植物组织培养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研制生长激素、农用疫苗和诊断盒, 生产以防虫、杀虫和减少环境污染为目的的新产品;利用细胞移植技术, 将花蕊、子房或其他组织离体培养出再生植株, 获得多种稳定的、有某种优势的品系, 大大提高了培育优良品种的速度;生产无病种苗;利用细胞融合方式, 从事杂交育种工作, 以改变传统育种的冗长过程;保存种源, 增进生物的多样性, 避免原生种破坏而灭绝;大量繁殖、生产苗种, 比如台湾外销的蝴蝶兰[7];生产昂贵的医药及化工产品, 如抗癌药物如紫杉醇、生物碱、色素、香料等植物次生代谢产物[8]。
2.5 环境污染
生物技术已是环境保护中应用最广的、最为重要的单项技术, 其在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治理、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废物资源化、环境监测、污染环境修复等环境保护各方面, 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为重金属废水、石油废水、油脂废水、农药废水及生活污水提供了一条十分经济有效的可再生利用途径。比如利用生物技术分解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如有机酸、氨基酸等有机物, 作为细菌的食物。在无氧的条件下, 一些杆菌通过发酵分解废水废物, 产生甲烷, 废水被净化。有氧的条件下, 细菌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 净化污水。因此生物技术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无限希望。
2.6 植物生物反应器
植物生物反应器以常见的农作物作为“细胞工厂”, 通过大规模种植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医用蛋白、工农业用酶、生物可降解塑料、脂类以及其它—些有益的次生代谢产物等的一种技术。如利用转基因烟草表达了乙型肝炎的表面抗原[9,10], 并可在小鼠体内引起免疫反应等。利用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动物口蹄疫、结核病等兽用疫苗、降钙素和人乳铁蛋白等功能蛋白在植物医药蛋白及植物生产中起到很重要作用。Large Scale Biology公司和斯坦福大学利用修饰后的烟草花叶病毒作为瞬时表达载体, 已经合作开发了一种肿瘤特异性疫苗, 可用于阻止细胞的恶性生长, 这种产生肿瘤特异性蛋白疫苗的病毒快速表达体系为治疗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另外一个引起全球关注的研究成果是, 2000年瑞士的Ingo Potrykus教授将水仙的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和番茄红素环化酶基因导入水稻, 研制出一种富含β胡罗卜素 (维生素A前体) 的金色大米, 食用富含铁质和维生素A的这种转基因水稻, 将大大减少发展中国家儿童贫血症和维生素A缺乏症的发病率[11]。
3 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
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是当前最具潜力、发展最迅速的产业之一, 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影响巨大, 其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对解决农业生产面临的品种品质改良、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效益衰减等问题潜力巨大, 前景十分诱人。
近年来, 科学家们已经从单细胞测序开始测绘水稻等重要生物体的基因图谱。随着水稻等农作物基因组计划的成功实施及基因工程的深入研究将引发新的农业生物技术革命。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和蛋白质等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农业生产更加方便顺利, 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高产、高效、优质农业提供有力手段, 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技术保障。科学家预测, 生物技术到2015年会取得革命性进展。这些进展可以帮助人类解决很多目前无法医治的疾病的治疗问题, 彻底消除营养不良, 改善农产品的生产方式, 消除各种污染, 延长人类寿命, 提高生命质量, 为食品安全提供新的手段。有些成果还可以帮助人类加速植物和动物的人工进化以及改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等。产生新的有机生命的研究也将会取得进展。但农业生物技术发展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如转基因农产品食用的安全性问题, 转基因技术产品广泛使用对生物链产生的不利影响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等。
摘要:现代生物技术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得到了日益广泛应用。本文阐述了现代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抗病虫害、生物农药、组织培养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发展优质、高效、高产、生态农业, 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物技术,生态农业,前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丽萍, 许卉.植物基因工程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J].滨州师专学报, 2004, 20 (2) :26-30
[2]蔡文汉.农业生物技术研究进展概况[J].北京农业, 2011, (2) :9-10
[3]郑爱珍.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 2005, 33 (7) :1258-1260
[4]曹军平.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及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3) :671-674
[5]罗洪发, 罗国才.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及其潜在生物安全性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11) :53-55
[7]赵凯, 王晓华.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讯, 2003, 14 (4) :342-345
[8]钱丽娜, 周振.低碳农业背景下生物技术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2) :315-316
[9]韦翠珍, 马桂莲, 等.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7, (4) :31-33
[10]符少辉, 何忠伟.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现状与策略研究[J].科技导报, 2004, (9) :38-41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科学素养;STS教育理念
大学专业教育关注的是各学科的、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这一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专业优势,但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知识体系的联系,造成学科封闭和文理隔离,束缚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而且,课程设置及内容往往落后于科学发展的速度,许多前沿知识难以走进课堂,学生缺乏对“高、新、尖”科技知识及发展历程的基本了解,缺乏对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影响的认识。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尝试建立由多学科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开设以介绍科学技术前沿专题知识为主线、穿插科学发展观及科技应用探索背景的课程——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形成文理交叉、理工渗透、专业基础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作为对专业教育的重要补充。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方法等进行探索性研究。
一、明确课程目标定位,创新教学理念
1围绕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确立课程教学目标
作为综合性很强的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其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
科学素养的缺失、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足,不仅仅在部分文科大学生身上有所反映,在某些理工科学生中也同样存在这方面的问题。科学教育的对象,不仅是文科学生,而应面向全体学生,只是各有侧重。更何况科学与人文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人文的科学是跛脚的,没有科学的人文是盲目的;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开始就有着深厚的人文基础。创新能力与开拓精神更多地来源于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碰撞与交流。
这就启迪我们要围绕科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确立课程教学目标,明确培养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维度:(1)是所获知的科学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科学知识界定问题,获得新知识,解释科学现象,对科学事件做出有科学依据的推论。(2)是明确科学是人类获取知识和进行探究的一种形式,理解科学活动的典型特征。(3)是了解科学和技术如何形成我们的物质世界、智力和文化氛围。(4)是做一个反思型公民,积极主动地从事与科学有关的事件,并有自己独特的科学意识。
对于文、理、工科学生而言,通过对于科学技术前沿的了解,认识和理解科学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自身的发展所起的影响作用,重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态度、观察与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科学的批判精神,也包括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技能力,学会使用和管理科学与技术以适应现代化的社会生活。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应进一步注重将专业知识与应用技术结合的能力,努力培养应用与创新技术的能力。
2强化“STS”教育理念,深刻认识科技与社会的关系
STS教育即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在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全面开发现代科学技术对心灵的教育功能。从当前世界面临的与科技有关的重要问题入手,去探询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问的互动关系,去探询作为一个科学家和决策者对这种互动的影响;使当代大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着清醒与深刻的认识,树立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的价值观,并提高参与社会民主决策的科学素养。
二、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创新教学内容
1反映科技前沿,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21世纪科技发展的趋势——跨门类科学与技术整合化,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科学技术高度社会化,社会高度科学技术化,建立以科学技术前沿专题为主线,融科学于技术的理论体系。课程教学内容分为自然科学篇、高新技术篇、科技发展战略篇三部分,自然科学部分主要讲授学科结构、重大成就和前沿报告;高新技术部分主要讲授人口健康与现代生物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光电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与建筑技术等;科技发展战略主要讲授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与强国之路。在整体构架和安排上,充分体现该课程的跨学科性、多元性和前瞻性等特点,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前沿动态、热点聚焦,穿插科学发展观及科技应用探索背景,同时又注意不同学科之问的差异性,形成文理交叉、理工渗透、专业基础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与个人兴趣有选择地开展主题研究,强调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方法、探索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理论联系实践,促进基础知识与应用技术的衔接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往往认为教学主要是知识的积累过程,因而将掌握知识本身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习本质上就是增加这些事实材料和解题的技巧,不强调知识在真实情景中的运用。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往往认为学生从学校里获得的抽象知识能够直接迁移到实际应用的新情境中去。显然,这不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的。为此,在教学中注重通过自然科学以及高新技术的发展过程,研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目的是激发学生追求科学的热情。注重分析科学技术发展的要素,如市场的需求、科学知识的准备、技术的研发和资金的投入等,告诉学生应去研讨什么和如何进行。重视知识在真实环境中的应用,重点阐述高新技术的科学基础、技术要素等;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探究科学知识如何与应用结合产生新技术,新技术如何与市场结合形成企业;这是我们采取的又一改革策略。这样不但可以使知识的应用性需求成为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置于真实的世界之中,建立问题与生活之间的纽带,强化概念、内容与社会、经济以及技术条件间的联系;面向实际,加强实践环节,还可以使学生在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形成知识的应用和创新的体验,强化了科学技术对于广阔世界的现实意义。
3把握科技为“人”的本真属性,实现科技与人文的沟通与重构
在功利主义当道的科技时代中,人文教育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它直接触及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在科学技术教育中强化STS教育,就是尝试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教育进行沟通与重构,注重介绍在科研问题中的各种观点,并通过科技发展过程说明任何科学成果都是社会的产物,并非少数人关在象牙塔中所能得到的。教育学生懂得社会、集体和实践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在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进行感悟与反思,关注人类为什么去从事科学技术,以什么样的态度去从事科学技术,以什么样的方法去从事科学技术,怎样对待科学技术的结果,如何运用
科学技术等;这一切,涉及作为科学技术主体的人的利益趋向和价值判断,体现了人类对科学技术的人文态度。
在21世纪多元价值并存、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代中,将科学技术教育的精神与人文精神渗透于专业教育之中,为学生建立价值定位,把握科技为“人”的本真属性,使当代大学生成长为新时代有科学理性与远见的知识分子。
4拓展学科领地,突出全球化视野下的本土特色
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化社会中,全球化趋势日益壮大。世界各地区间的“相互关联性”与日俱增。全球化趋势对高等教育最大的冲击就是世界各国的大学都直接或间接地卷入全球性的竞争之中,各大学培养的人才将不仅是为满足各国国内的市场需求,更必须能适应全球性就业市场的趋势与要求。相应于这一变革,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就必须拓宽学科领地,在全球化视野下,融入中国本土特色,充分反映世界科技动态的同时,展示中国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民族工业发展现状,激发当代大学生振兴民族工业的信心和斗志。
三、探究与应用结合,创新教学方法
1以专题探究式教学为主,培养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首先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教”意味着更多地控制和支配,而“学”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因而,建立由多学科精英组成的教学团队,有效组织多学科交融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及教学评估等环节中,都努力从“引导”的角度去唤起学生“学”的兴趣与动力。以科技前沿专题为主线,开设若干个专题供学生自由选择。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营造主动学习的环境与氛围,创设有利于学生达到理性思维彼岸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教学及相应的实践活动。通过学习专题的确定、调研问题的界定、学习方法的选择、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等环节,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培育科学精神。只有通过探究活动,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和本质,并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科学技术探究的经历内化为科学素养。
2完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为学生搭建自学平台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建成了以文本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音视频资料库等丰富l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为学生自学提供信息资源与交流平台。
3以实践活动为拓展,实现科技教育与社会互动
为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得到来自实际的体验和感受,我们以科技文化活动为主要载体,在课程教学中安排了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既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科技教育与社会的互动,收到良好效果。
4完善考试与评价方法,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以作业成绩+课堂讨论成绩+调研报告成绩+笔试成绩汇总,作为对学生学习状况的综合评价。另外,对于在科技服务、科普教育活动中表现特别突出者,对于在科技制作、创新大赛中获奖者,分别予以相应的奖励加分。这种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发展状况的考核方法,虽增加了考核与评价的难度,却为学生提供了有选择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考试科目:《土木工程概论》
大作业题目(内容):
一、简答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改性混凝土类型及特点。
答:(1)纤维混凝土:掺入纤维后的混凝土可以提高延性,可以在实际工程中应用。(2)聚合特混凝土:有树脂混凝土、浸渍混凝土。树脂混凝土强度高、耐腐蚀性强、成型 好。浸渍混凝土可以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耐腐蚀性,减少透水性,但是成本较高。
(3)套箍混凝土:采用密百钢筋或焊接环形箍或横向方格网等置于混凝土中构成,也称为 约束混凝土。约束混凝土具有强度高、塑性好、延性大等优点,可以节约材料和减轻自重,适 宜于要求具有较好的抗爆、抗震和抗压性能工程。
(4)密筋混凝土:在混凝土中两向加置密置的变形钢筋,配筋率高达 10%-20%。密筋混凝 土抗冲剪强度很高,达到 300Mpa ,抗压强度可达 400Mpa。
2、简述桁架的受力特点和适用场合。
答:桁架分为铰桁架和刚接桁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主要承受轴向拉力或压力。用桁架做成 的结构自重比较轻,强度较高。一般应用于起重机机身、吊臂、工业厂房屋盖和屋盖纵横向支 撑,桁架桥梁。
3、简述混凝土碳化内容及其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答:混凝土碳化是混凝土中性化的一种常见形式,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向混凝土内部扩散,并与其中碱性水化物,主要为氢氧化钙发生反应的物理化学过程。混凝土的碳化将大大降低混凝土的碱性PH值。当碳化到钢筋表面时,钢筋有锈蚀的危险。
4、简述横道进度图表示施工进度计划的特点。答:建筑施工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表达方式,可以直观的将施工过程流水作业情况表达出来,其优点是:直观、简单、方便。
二、论述题:(共2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论述全面质量管理(PDCA)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答: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企业全体职工及有关部门同心协力,综合运用管理技术、专业技术和科学方法,经济地开发、研制、生产和销售用户满意的产品的活动。全面质量管理过 程有四个阶段:计划,执行,检查,处理。
PDCA循环基本内容:PDCA循环工作方法的基本内容就是四个阶段、八个步骤。阶段P:(1)根据调查研究取得的大量信息,确定达到的目标和经营方针。(2)根据目标和方针制定计划。
(3)分析可能发生的问题,制定对策和各项措施。阶段D:(4)根据计划要求,落实措施,组织贯彻执行。阶段C:(5)检查执行情况,分析实施效果。(6)掌握应该巩固的成果,提出存在的文题。阶段A:(7)总结经验,肯定成绩,巩固措施,制定标准,提出存在的问题,拟出解决办法。(8)提出下一循环意见。
PDCA循环工作方法,可以使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骤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图像化和科学化。
PDCA循环工作特点:PDCA循环是一个科学管理方法的形象化,其特点有:(1)大换套小环,环环相扣,适用于企业各方面各层次的工作。
(2)不断前进,不断提高。一个循环结束,生产就提高一步,再制定下一个循环,再提高。(3)关键在于处理阶段,重点在于制定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否则不会有新的基础上的继续转动。
在企业管理中,推广应用PDCA循环工作方法,将使全面质量管理科学化、现代化、形成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
2、谈谈你对土木工程专业的认识,你如何学习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怎样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答:(1)、历史沿革 恢复高考以后,1982年、1983年、1997年进行肋三次专业目录的调整,调整过程中坚持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用性原则,专业按照学科划分。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1993年改为建筑工程专业,1997年起将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地下工程等近10个专业合并成为现在的土木工程专业。
(2)、土木工程相近的专业
土木工程2级学科: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市政工程、供热空调与燃气。
土建类学科:建筑学、城市规划、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 水利类:水利水电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 交通运输类:交通运输、交通工程 环境工程:环境工程,安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3)、培养目标和业务范围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具有初步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能力。在房屋建筑、隧道与地下建筑、公路与城市道路、铁道工程、桥梁、矿山建筑等的设计、施工、管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4)、学科和专业基础知识
掌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掌握工程地质与土力学基本原理和试验方法,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掌握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和适用条件,掌握工程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画法几何基本原理。掌握工程结构构件的力学性能和计算原理,掌握一般基础的设计原理。掌握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项目管理与技术经济分析基本方法。(5)、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环节
主干课程:力学、土木工程
所学习的力学课程是基础,注意到力学分析模型都对实际做了一些简化,实际工程结构和构件与理想的力学分析模型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考虑材料的特性,如:强度、变形特点。
公共课程理论性较强,系统性较强,需要认真听讲,作业认真完成。
土木工程基础课程是土木专业课学习前奏,注重理解,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作业独立完成,及时与老师交流;课后复习,预习课程内容。
课程论文
专业班级:电科080
1学号:
学生姓名:
题目:浅谈中国物流的发展状况及其发展方向
摘要:物流,简单来说,是物质实体从供给者向需求者的物理性移动。物流代表着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目前已初步具备了发展物流和配送技术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各类物流企业迅速成长,物流经营管理和服务创新出现新的局面。但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对此国家也对此采取了一系列政策:统筹规划,增加投入,抓好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与建设;认真落实九部门文件;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加强物流基础性工作等。
关键词:物流物流产业类型 物流企业 发展水平政策走向
自物流概念诞生以来,物流产业逐步形成并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现在已经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其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物流,简单来说,是物质实体从供给者向需求者的物理性移动。因此,物流既存在于流通领域,也存在于生产领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目前,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正处在“十五”末期,即将步入“十一五”,我国经济结构面临新的变化,那么,在这种变化之下,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撑力量的我国物流业究竟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未来又将朝什么方向发展呢?
一.中国物流产业的形态结构
由于中国的物流产业还未上升到充分的市场竞争阶段,在这样的产业格局中,资本驱动就成为物流领域中经营制胜的不二法门。中国物流产业层级,大致由以下三种形态构成:资本驱动型、市场主导型、市场选择型。
资本驱动型:处于产业层级的顶端,几乎涵盖物流领域所有的高附加值业务品种,如航空货运、海运、航空快递、汽车物流等。在这个产业层级中,由资本筑起的行业进入门槛,既有效地规避了市场恶性竞争,也稳定地获得了行业话语权和市场定价权。高额而稳定的市场回报,使这个领域的诸多企业最终成长为行业的领袖级企业。
市场主导型:随着传统制造业产能规模的不断集聚和放大,一些大流量的物流业务品种不断流出制造企业,这就衍生出了第三方物流。因其市场需求巨大,这个层级的物流业务品种就成为众多企业竟相争夺的焦点。由于受资本及资源的双重制约,目前在这个层级中做大的中国物流企业并不多。但从长远看,在工业物流领域迟早会诞生出一大批实力强大的、能为不同产业
提供全流程服务的配送企业,并最终主导市场,也由此获得相应的市场话语权。
市场选择型:在物流产业的底层,集中了80%以上的中小物流企业。由于受资本投入的制约,这些企业服务功能单一,服务半径偏小,因此只能获取一些市场回报不高的物流业务品种。被选择,从另一个侧面说,就意味着可能被淘汰。在这个层级的物流企业,如果不能对自身的服务方式进行精确定位,并以此而做专做精,将时时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险。
二.中国物流企业的构成1、原有的国有物流企业通过重组改制和业务转型,向现代物流发展,已成为我国物流市场的骨干力量,如中远物流、中海物流、中外运物流、中邮物流、中铁快运和招商局物流等几大国有骨干物流企业等。
2、出现了营业收入超亿元甚至10亿的私营物流企业,如广州宝供、浙江传化、天津大田、广东南方、北京宅急送等。
3、大批外资物流企业,特别是世界知名的跨国物流企业,纷纷进入我国物流市场,如丹麦马士基、美国总统轮船、英国英运、荷兰天地、美国联邦快递、联合包裹等。此外,港台许多物流企业进入内地,如香港和记黄埔、嘉里物流、利丰集团,台湾大荣、长荣等。
三.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水平
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国际上一般以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来判断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比率越低,则物流业发展水平越高。我国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是21.3%,而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这项指标仅为10%左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物流管理的粗放与落后。
我国物流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物流服务的组织化水平和经营的集约化程度不高。二是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不仅总量不足,而且配套性、兼容性较差,不能满足物流增长的需要。三是物流的组织和布局不尽合理,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极大影响了物流资源的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四是物流发展缺乏统一、协调的产业政策体系支持,很多政策措施需要有关部门落到实处。
四.我国物流业的宏观政策走向
1.统筹规划,增加投入,抓好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与建设
各地在规划建设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符合国家规划的总体要求,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要优化整合利用、改造提升现有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设施的综合效能;三是对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政府要增
加投入,经营性设施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扩大融资渠道,实行企业化经营;四是要注重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五是要采取积极措施,提高重点物流区域、物流节点城市的物流组织化水平;六是要注重区域物流的协调发展。积极建设区域物流系统,扩大地区之间的物流合作。
2.认真落实九部门文件,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要鼓励生产与流通企业改造企业流程,分离外包非核心业务。要引导企业逐步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运用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理念、模式与技术,实现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以及再生物品回收的一体化运作,以订单为中心改造现有业务流程。要鼓励流通企业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方式,促进流通的现代化。要加强配送中心建设,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配送服务。
二要加快发展与培育专业物流服务企业。要放宽市场准入,逐步取消对物流企业经营范围的限制,促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批发、零售企业的服务延伸和功能整合,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鼓励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多式联运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等多种形式进行等资产重组,逐步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跨国、跨所有制的大型专业物流企业。
三是用信息化推进物流现代化。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推动企业内部流程改造,积极探索物流一体化管理,大力推进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网上支付系统和配送管理系统,促进信息资源共享。要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提高交通运输的组织水平和作业效率。
四是积极发展满足物流运作需要的运输服务方式。要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发展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散货运输、航空快递运输等方式,推广应用厢式货车、集装箱、散粮车辆,开发使用各种专用车辆,加快集装箱中转站及散装码头建设,加强各种交通设施建设的紧密衔接配合,提高运输速度和效率,降低成本和减少浪费。
五是简化通关程序,提高通关效率。海关、质检、外贸、税务、外汇等部门要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实行申办手续电子化和一站式服务,对进出口货物实施“提前报检、提前报关、实货放行”的新模式。要发挥口岸联络协调机制的作用,加快“口岸电子执法系统”的推广应用,全面推进地方电子口岸建设,建立大通关信息平台,积
极推进口岸执法管理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地方物流商务信息的资源整合,努力实现一种认证、一个门户和“一站式”服务。
3.进一步加强物流基础性工作
一是物流标准化工作。物流标准化工作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物流的规范化和高效化。因此要在对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现行标准,并与国际标准接轨。二是物流统计核算工作。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去年建立了全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制度,有条件的地方要参照这一做法,建立起本地区的物流统计核算制度。
三是物流教育和培训工作。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物流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快发展学历教育,鼓励高等院校开展物流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的专业学历教育。加强对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等,通过不同方式和各种渠道,培育市场急需的物流管理人才。
四是物流科技和理论研究工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要联合和团结有关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技术攻关、理论创新、成果评选推广等工作。有关政府部门要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那样支持物流科技和理论研究工作。
五是行业自律,重点抓好物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要形成物流的服务标准,促进开展信用交易,完善信用交易的相关政策。
参考文献:
(1)汤浅和夫《图解现代物流-物流管理》文汇出版社,2002-07-01
(2)《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4-2005)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5-1
(3)《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4-2005)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5-14
从东风——日产看企业的并购与整合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
从东风——日产看企业的并购与整合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世界著名汽车集团为了互补优势、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纷纷进行兼并重组,着手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属地生产、全球采购、世界营销、合作开发已成为战略合作的着力点。2002年9月19日,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公司”)与日本日产汽车公司(一下简称“日产公司”)签署了为期50年的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以50:50的出资比例,组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在近年来出现的并购浪潮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并购后资源整合的重要性。
关键字:东风——日产 企业并购 整合策略
一、行业背景及参与并购的企业背景
1.行业背景
随着汽车技术的日益成熟,汽车企业之间的竞争优势越来越依靠规模经济。通过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渠道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世界汽车工业的“巨头”企业陆续进行战略调整和整合,相继发生了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雷诺与日产、通用与菲亚特、帕卡与达夫、大众与斯堪尼亚联合重组等一系列汽车业的重要并购事件。目前这种兼并重组正在一浪高过一浪的进行,据有关专家预测,在乘用车领域,今后几年随着规模较小企业的破产和被并购,世界上将形成6~9家跨国汽车集团的新格局;在商用车领域,世界上大多数企业也将向梅赛德斯奔驰、沃尔沃——雷诺、帕卡——达夫等大企业融入与靠拢。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汽车行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汽车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建成了一汽、东风、上汽、重庆长安、福田等重点企业集团和一大批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汽车年产销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实力明显增强。国际各大汽车集团都先后在中国建立了合资、合作企业。
2.参与并购企业背景
(1)东风公司的背景
东风公司创立于1969年,是中国政府明确重点支持的汽车行业三大集团之一,经营规模在中国工业企业500强中位居前茅。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东风公司发展迅速,1993年产销汽车达21万辆。但紧接着,东风的事业开始滑坡。1996年,东风的产销量尚不足12万辆,虽然1997年开始有回复性增长,但1999年效益又再度下滑。进入新世纪之后,东风公司的眼光开始投向国
际竞争,并试图按照:融入发展,合作竞争,做强做大,优先做强“的发展策略,积极与跨国公司展开战略合作。
(2)日产公司的背景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成立于1933年,是日本三大汽车制造商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产公司的汽车大量出口美国市场,进入了飞速发展期,并在20世纪的70年代和80年代成长为世界十大汽车公司之一。随着日本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陷入长期的低迷和萧条,日产公司也受到了严重影响,连续7年出现了亏损,濒临倒闭。在极度的困境中,法国雷诺公司斥巨资收购了日产汽车36.8%的股权,成为它的第一大股东,获得了经营管理权。同年,传奇人物卡洛斯·戈恩被委派到新日产公司担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使日产公司起死回生。
二、并购后的资源整合根据东风公司与日产公司战略合作协议基础协议之补充协议有关内容,将东风汽车全部资产划分为四类,其中:
A类资产为现有的其他合资公司,包括:与法国PSA集团的合资公司(含神龙汽车有限公司)以及日本本田公司的合资公司(包括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和东风本田零部件有限公司);
B类资产为非核心业务企业(包括文、教、卫、公安、消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水、电、气等公用事业,房地产等福利事业);
C类资产为分业经营企业,包括集团下属的建筑公司、技术研究中心、印刷厂、工贸有限公司等,共有26家企业,人员7.9万人;
D类资产为汽车和零部件以及装备等核心业务企业,包括商用车和乘用车制造部门等68个企业或单位。
整合的范围包括C、D两类企业,合资范围为D类资产。
东风公司以其D类企业(含股权)资产现有状态作为对“新东风”的出资,同时,日产公司将对D类企业进行增资,成立共同经营的合资公司,该合资公司名称仍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即“新东风”)。
1.战略整合属同一行业的并购与被并购企业战略整合由两个中心构成,一是在同一个行业内决定竞争地位的因素,二是从长期盈利能力和决定长期盈利能力的因素看行
业具有的吸引力。从内外部环境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分析法,即SWOT分析法。不同行业的企业并购的战略整合,一般要从两个层面来考虑,及业务战略和竞争战略。东风——日产的合资属于同一行业的并购,应从两个中心出发。
根据东风公司业已与其他国际合作伙伴及日产公司达成的共识,在东风公司与日产公司展开全面整合的同时,东风与PSA(雪铁龙——标致)的合资企业和东风与本田的合资企业将按照合资之初达成的协议,继续独立运行,不进入东风与日产的战略重组。
东风日产本次合作,涵盖了包括重型卡车、中型卡车、轻型卡车、经济型轿车、中高档轿车、大客车、皮卡等全系列车型。商用车生产基地落户湖北十堰、襄樊、浙江杭州和广东深圳;乘用车生产基地择址湖北襄樊和广东广州,合资公司将从日产引进六款乘用车在襄樊和广州生产。在国内销售的所有商用车均使用“东风”品牌;所有乘用车均使用“日产”品牌。
事实证明,收购一家在经营策略上不能互相配合的公司,即使价钱再便宜,也会后患无穷,而如果并购双方能够互相补充,目标企业的发展能够有机的与并购企业的经营战略相整合,则会产生并购的正面效应,给并购双方带来价值的增加。
2.结构整合对于刚刚完成并购法律程序的公司来讲,股东们特别是主要股东,首先要考虑的是要以最快的速度创建董事会,以保证代理人到位,并履行其职责。其次要考虑经理层的创建,经理层人员除了要求具备的市场意识、决策和管理能力、冒险和创新意识、有魅力和有感召力外,还要有对涉及并购后公司的相关行业业务知识的掌握,对公司文化的融合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公共关系能力。最后是利益机制和风险控制。不管是并购后还是并购中的公司,都存在相关利益人的关系如何处理和相关利益人可能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风险。因此,对并购后的公司建立利益机制和对风险进行控制是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任务。
在新东风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人名和职务的分配上,按照协议,前八年CEO由日方人员担任,董事长由东风人员担任。东风的目标是想通过新公司的严格训练,培养一大批能够驾驭国际市场能力的东风人。双方在技术中心、生产体系、销售体系等方面,也没有像其他合资企业一样另起炉灶,而是本着尽可能利用现
有资源的原则,注重资源整合。
3.人力资源整合并购企业在开始对被并购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分析评价前,首先要做的是双方成立人力资源的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由双方主管人力资源工作的人员组成,目的是得到被并购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状况。再次就是进行有效的沟通,减少误解的产生,确保并购的成功。最后要进行人力资源的整合和调配,这是关键一步,因为所有并购后的工作取决于把人力资源的管理整合和调配到位。
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打造卓越团队,成就精彩人生。“追求卓越、不甘平庸”是全体东风日产人自公司创立之日起就矢志不渝的梦想和不断前进的动力。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目标是建设卓越团队、打造四支队伍,即:一支能驾驭市场、充满激情的经营者队伍;一支善于管理、勇于执行的职业管理者队伍;一支大胆创新、精工细节的技术专家队伍;一支爱岗敬业、技能娴熟的技能员队伍。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关爱、公平”是组织对员工的态度;“专注、合力”是组织对员工的期望。
公司薪酬哲学:公司采用整体薪酬模式,即以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符合国家法规的福利回报员工的劳动价值。同时,在薪酬配置的过程中,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基于对公司的价值贡献,立足于员工的付出和创造,坚定不移地向优秀员工倾斜。
员工培训:公司为员工提供众多的培训机会。公司针对不同职种、不同岗位,积极组织各类有针对性的培训,大力提升员工岗位技能与自身素质,每人年平均培训时间超过25小时(包含工厂工人)。
4.企业文化整合在并购中,不论是并购交易完成前还是完成后,“文化差异”都是经常导致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企业文化的管理整合,涉及整合双方的理念、价值观、经营哲学、行为规范以及领导人的喜好等。企业文化管理整合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一种文化强加给另一种文化;二是两种文化并存并初步融合;三是创造一个混合型的文化。
东风公司在与日产公司合资合作过程中,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融合,并积极实践,努力寻求双方企业文化的融合点。一是尊重双方文化差异,实施多元文化
战略。突出的是把党建工作的相关内容写进了双方合资合作的合同,创造了中外合资企业党建工作的范例。二是把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努力实现双赢。三是重视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大力推行绩效管理,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从而在合资合作过程中初步实现了文化的有机融合,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三、结语
东风公司和日产公司的此次合作以及并购后有效率的管理整合,提高了东风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东风公司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再次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已经构建起比较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和体制框架,为东风公司的国际化打下了良好基础。这次合并清理了东风公司过去40年遗留的历史包袱,引入了日本汽车的制造理念,雷诺公司的世界级管理水平,加上中国广阔的市场,形成了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公司。
参考文献
1.张夕勇:《并购与管理整合——正在改变着中国与世界》,北京,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丁友刚:《中国企业重组案例——制造业专辑·上》,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企业并购与重组》,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4.杨洁:《企业并购整合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5.刘大卫:《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1、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 是中学物理教学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物理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科学, 又是青少年接受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起着突出的作用。因而, 它在最基本的层次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及科技发展的程度。所以, 中学物理教学不能裹足不前, 要适应时代的需要, 要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
2、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 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而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学校,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 同样中学物理素质教育也应以课堂教学为主。物理素质教育, 包括物理知识、物理方法、物理思维、物理能力以及物理兴趣的培养等等。因此,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适时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 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物理兴趣, 提高学生物理素质,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 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当今社会知识和科技飞速发展, 不仅对学生知识的占有程度有更高的要求, 而且对学生的能力和非智力因素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特别是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要, 给中学物理教育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创新教育, 因此,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除了讲授原有教材基本内容外, 还应充分运用一切素材, 适时地渗透现代物理知识教育, 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不断探求真理的习惯和能力。
二、中学物理教学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的原则
1、以培养兴趣为主的原则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 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 唤起学生探索物理规律的激情。所以,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渗透物理前沿知识的教育, 应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为主, 避免枯燥无味的灌输。
2、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原则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进行现代物理前沿知识的渗透, 目的不在增加学生的知识, 加重课业负担, 而是通过现代物理知识的渗透, 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发展方向和整体结构, 开阔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兴趣, 激励学生的创造思维, 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 在教学中渗透物理前沿知识要适时、适量, 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3、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原则
渗透现代物理知识, 应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 深入浅出, 以简代繁, 不可脱离学生心理实际, 作过深、过难、过高的要求。一方面, 应从内容上进行筛选、简化, 形成学生易于接受的科普性知识, 便于学生认知和理解;另一方面, 应从形式上、教法上、具体操作手段上进行探索和研究, 采取尽量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方法, 循序渐进的进行,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渗透现代物理知识, 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既介绍物理学的新进展, 新成果, 又介绍这一成果将给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带来什么作用, 产生什么影响, 有多大应用价值。这样,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观念,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5、与课程内容相结合的原则
在渗透现代物理知识的过程中, 应紧密配合现代教材的编排内容进行, 寻找最佳切入点, 把握最恰当的时机, 选择最合适的内容, 方可收到好的效果。如:初中物理九年义务教材第二册, 讲导体的电阻及其相关因素这一内容时, 便可引入“超导”的有关知识, 介绍超导现象的发现过程, 超导材料的选择, 高温超导研究的现状, 未来超导材料的应用前景、技术革新及其带来的社会效益等等, 这样, 学生便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甚至跃跃欲试。
三、中学物理教学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的方法
1、充分利用电脑多媒体教学手段
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教学技术中最先进的一种方法, 它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声像并茂的特点, 利用它可以实现人机交互、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 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从而提高现代物理知识的渗透效果。
2、录相手段的应用
录相教学是电化教学的一种常用手段, 它同样具有声像并茂的特点, 且直观形象, 生动有趣。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利用录相手段进行现代物理前沿知识的渗透, 是一种难得的好方法。问题是录相资料从何而来, 靠自己制作显然有很大局限和困难, 不防从教育电视节目中或从专题性科普知识节目中进行裁录, 在教学中, 适时地通过录相课的形式, 放给学生观看, 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 中央电视台制作的“黑洞之迷”、“宇宙大爆炸理论”等节目, 都是很好的录相教材, 如果能利用网络资料, 当然更好。
3、通过活动课程, 渗透现代物理知识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适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来渗透现代物理知识, 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比如, 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展览;开展常规性的科技教育活动;聘请科学家作科普讲座、报告等, 另外, 也可通过读书竞赛、办黑板报等形式, 对学生进行现代物理知识的渗透, 使他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总之,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既有它的必要性, 又有它的可行性, 也可以说是势在必行。初中物理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多元化的。每个教师的特点不同, 因而教学特色是各有千秋。每个物理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来教学, 无论什么样的方式, 我们都要有意识地把现代物理前沿知识渗透到我们现在的物理教学中去, 真正地使初中物理教学能够做到———增长科学知识, 加强能力培养, 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欣赏与创造美的能力, 能使我们的教学对象———青少年成为新世纪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渐进培养,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0.4
关键字:高职院校 现代物流概论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42
1 引言
本课程是面向物流管理专业专科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这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它综合物流学、管理学、运筹学等基础上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主要任务是:针对物流活动和物流管理实践提出的问题,以现代物流管理思想及原理为主要理论构架,使学生全面了解市场经济环境下开展物流管理的相关背景及意义,了解物流管理的基础知识与理论,掌握现代物流系统各环节的基本运作内容,深刻把握建立现代物流管理体系、开展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初步具备管理企业物流活动的能力,促进学生从业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2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现代物流概论》的重要意义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并通过案例讨论对物流管理实践问题进行分析,为日后学习专业技术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应用能力。该课程的后续课程有 《物流成本管理》 《物流采购基础》 《仓储与配送管理》 《供应链管理》等,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起到支撑作用。
现代物流概论的教学重点是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具备管理企业物流活动的能力,促进学生从业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要求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掌握基本概念、理论、方法的同时,自觉地应用所学理论与方法去分析处理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分析、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是每章的实践与训练项目的开展和实施效果的评定。
3高职高专《现代物流概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选取困难
高职高专的 《现代物流概论》教学中,教材的选取成为一个问题。同类教材的编写侧重于理论研究,这样的教材适用于研究型本科生或研究生使用。教材以理论为主,而没有相应的切合实际的新鲜案例,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困难。
(2)偏重于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
《现代物流概论》课程的特点是知识面宽、实践性强而且学科交叉。由于该课程的学时有限,教师在授课中偏重于理论的讲解,而忽视了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以笔者所在的广东某民办高职院校为例,学校对物流管理专业投资的实训设备有限,这使得教师在講授该门课程时没有实训设备和场所可用,只能以讲理论为主,或从网上下载相关视频作为辅助资料, 学生几乎很少能看到或者操作实际的物流流程,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让他们有这个专业比较枯燥、没意思的错觉,从而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此外,很多教师认为,专业的入门课只是为了入门的,学生能了解个大概就可以了,没必要配合更多的实训,所以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几乎很少安排实训的环节。
(3)考核方式单一,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也是现在很多课程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虽然我们把学生的总评成绩设置成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的模式。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作业占30% ,期末考试占70%,闭卷考试,侧重于理论的考核,而缺乏对能力的考核。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同学认为只要在考试前突击复习就可顺利过关。
3高职高专《现代物流概论》的课程改革思路
鉴于现代物流概论具有专业启蒙课的性质,授课状况如何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影响很大,也影响到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对现代物流管理这门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结合我院 《现代物流概论》教学的实际情况 ,就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谈几点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
作为教学过程的两大要素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在教学观念上进行根本的转变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 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明确,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对所学知识将分别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和归纳总结法等等)自主学习。通过以上几种学法,可以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统筹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讨论,这样可以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挖掘学生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增加课内外的实训项目
物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现代物流概论》教材里,对物流的七大功能都做了简单的介绍,那么如果在教师讲到每一个具体的功能时能设计一个的课内实训,让学生加强对相关知识的更加深入,那么学生不再是仅仅从图片或视频里去吸取这些知识,兴趣就会提高。比如讲到仓储这章内容时,我们可以带学生到某企业仓库去体验下进出货的简单操作、认识仓库里有哪些设备。此外,部可以请校外的物流专业技术人员来校给学生开讲座,把企业的前沿的一些物流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专业的发展前景。另外,还能跟本地的物流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带学生到物流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体验真正的物流操作和管理过程。企业的一些技术和管理难题也可以作为一个项目,由学生在老师的指
导下完成,学生通过参与物流的运作项目,把自己所学的物流知识应用于实践,提升学生的了职业能力。
(3)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的选取
作为授课教师一定要意识到此门课程是专业基础课、是专业入门课,在讲课过程中就应该把握尺度, 在内容上遵循 “宽、新、浅、用”的原则。所谓“宽” ,即知识面宽、适用面广;所谓“新” ,就是要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新方法;所谓“浅” ,就是以够用为度、通俗易懂;所谓“用” ,就是要注重应用、面向实践。比如在讲授《现代物流概论》课程中的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作业环节时, 应侧重讲授这些作业环节的概念、分类、方法、原理。但对于方法的讲解不应太深入,只要求学生了解有哪些方法,而对于将这些方法熟练应用,应该在《运输管理》及《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中着重讲解。即在讲授《现代物流概论》时应注意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相关专业术语、活动的基本运作流程等。endprint
(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现代物流概论》的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企业参观、热点问题讨论等。
①多媒体教学是通过采用PPT、视频等方式来辅助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现代物流概论》的教学中,要求教师精心设计PPT,并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录像,例如某物流企业的整个拣选过程,放映给学生们观看,然后让学生指出这家企业在拣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提出解决的办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基本原理与概念的内涵。
②案例分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物流行业概况,了解主要的物流企业的基本情况。案例内容要求包括企业发展沿革过程、营业项目、服务特色、设备设施基本情况以及具体的作业流程和企业的战略优势等。通过对案例的学习,让学生们了解目前物流行业的情况,使他们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独立分析能力。《现代物流概论》包含了很多的理论的东西,如果纯粹讲述理论,很难起到教与学互动的效果,并且比较深奥,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很难得到提高。采用案例教学法,给学生提出一些他们简单易懂的感兴趣的案例,让学生自己结合案例进行思考,则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利于学生学习的效果。
③ 情境模拟就是在教学中创设有关情境,充分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讲授销售物流部分, 就可以通过让学生角色扮演的方式, 让学生将销售物流的一系列环节进行演练。在此, 以 “某企业啤酒销售” 为例。
④企业参观,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考察成了《现代物流概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去企业参观之前,要制定详细的考察表,在表中列出在考察中需要了解的问题,如了解企业的经营思想、了解企业的业务情况、了解企业的基本流程以及一些调研的问题等等,并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实际观察中发现问题,回来后完成考察报告。
⑤热点问题讨论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关注物流行业时事的变化。在物流管理的教学活动中,讨论的成功主要在于讨论题目的设计,问题不能简单化,可以是目前物流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热点问题。通过讨论使学生们澄清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了解物流最新的动态,开拓思维。
(5)采用多种考核方式
以前的考核方式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而且对没有激发学生的对学习的积极性。高职高专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因此,对现代物流概论课程的考核,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考核方式。用开放式的作业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采用小组讨论、 学生自己制作PPT、 演讲等等形式。传统的作业必不可少, 但开放式的作业更能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也能更好地展现高职高专学生的活力, 充分展现年轻一代的勇气, 让他们更好地表现自己。
参考文献:
[1]邓勤.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刍议——以《现代物流管理》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4):29-32.
[2]吴清一. 现代物流概论[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3]戴海容.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0(12):38-40
[4]李昕.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现代物流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2):201-203
[5]赵艳.基于职业导向的现代物流概论教学探讨[J] .中国市场, 2011, (41): 165.
【现代教育技术前沿概论】推荐阅读:
现代教育技术计划09-10
现代技术与教育融合11-06
现代教育方针12-05
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06-05
现代教育技术汇报材料06-09
现代教育技术考试方案06-13
《现代教育技术》学习要求09-11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反思11-23
研究课堂现代教育技术11-27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材料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