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三应用研究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三应用研究(共12篇)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三应用研究 篇1

作者:李楠陵男1952。10。2

学历:大专职称:中学高级

通讯地址:重庆市万州区白岩路256号教委4楼万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联系电话:02358255282

电子邮箱:nanlingwz@163.com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三”应用的研究

【内容摘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三”的应用是摆在广大农村初中教师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本文从分析“模式三”环境下教学的特征入手,论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控制策略以及对“模式三”课堂教学评价的要素。

【关键词】模式三应用研究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农村教育信息化普及工程。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就是通过视听技术、卫星传播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手段开展教学,为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活力,从而带动农村教育面貌的深刻变化。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广泛深入应用,必然促进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必将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转变学习方式,使孩子们的视野从大山、草原、田野延伸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和海角天涯,感受到现代文明的气息,共同分享现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成果。

目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主要分为三种模式:“模式一”和“模式二”面向农村小学和农村小学教学点;“模式三”面向农村初中,除了具备“模式一”和“模式二”的功能外,还具有网络教室的作用。主要装备有卫星数据接收系统、卫星电视收视单元、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及相关外设等。用于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利用网络环境备课并开展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为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提供培训服务,为农民获取和发布信息提供服务,实现模式一、二的全部功能。

.本文针对目前“模式三”已经基本普及的现状,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课堂教学的应用作一些探讨:

一、“模式三”环境下教学的特征:

“模式三”的装备对象是农村初中,主要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利用网络环境备课并开展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提供网络环境,提供师生学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条件,提供个别化学习、合作学习的条件。由此可见,“模式三”就是基于网络教室的一种教学模式。

然而,对于广大农村初中教师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我们有必要对“模式三”的教学特征作一些分析:

(一)“模式三”课程资源:

现代远程教育以中央电教馆的资源为中心:它包括时事动态、课程资源、学习指导、专题教育、教师发展、少年文化、为农服务、使用指南、网站导航等栏

目;

大部分的“模式三” 教室都与中央电教馆的资源中心和互联网的资源相连结,为教学提供资源支持;教师设计、制作网络课程资源供学生使用,学生在课堂内外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活动,不仅包括网络资源,还包括其他学生和教师自己的学习资源如笔记、演示文稿、、教师的指导与提示等。.(二)教室发布教育信息:

利用“模式三”教室网络宣传课程的理念和大纲等,吸引学生查询有关课程计划等信息。.(三)网络资源的重构利用:

网络资源被重新组织,并为其他教师和学生使用。这种网络资源的重构往往为学生的需求而设计。

(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模式三”的教学,可以达到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模式三”环境下的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习惯,这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学生将网络作为创作和交流学习作品的场所,同时所创作的作品也丰富了网络学习资源。

学生参与网上活动,而且学生的网上活动将影响到他的课程成绩。

(五)教师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教师不再是文化知识传播的中介,而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向学生呈示或介绍相关资料,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充分地使用各种相关工具、资源。

(六)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是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的主体,运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编制教学软件,促进课程向地方化、校本化、个性化、综合化方面发展,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主动投身课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高网络时代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水平。

二、“模式三”的教学控制策略

控制是交互实施的一种必要手段,是学习者与网络课程、信息资源以及学习情景间的交互操作。“模式三”的教学控制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模式三”环境下,学习是个体与情景的互动过程中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比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原则上说,“模式三”应该赋予学习主体尽可能多的控制机会。

(一)教师控制的策略:

.教师要想通过“模式三”搞好课堂教学,备课是基本环节,备课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授课的成败,传统的备课方式,围绕着教学大纲、教科书、参考书形成教案,基本上是文字工作。将计算机技术带入“模式三”教学时,备课观念需要更新。首先,要合理科学地组织教材,相关的知识要尽可能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体系,知识要联贯,思维性要强,更多的精力应放在如何引导学生观

察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规律上。同时由于大量的教学内容,以计算机、图、文、声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师以书面处理文字的工作明显减少,伴随而来的是了解计算机、网络、平台......等内容。要对远程教育资料库的东西了如指掌,现有的尽量不要自己重复再制作,尽可能从资料库中调用。备课过程中更多的是思考、设计课件应用和制作脚本,以最佳的表现形式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计算机和网络只是一种信息加工和呈现的工具。在教学当中,教师不能由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代替,.相反教师在这种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教师需要不断的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构建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模式三”教学的需要。“模式三”的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制作教学课件、如何把它们组织成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形式。因此,如何制作符合网络环境下优秀的教学课件是网络环境下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教师还可以通过“模式三”发布学习要求,提供指导,对学习进程进行调节控制。教师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学习策略及相关的个案研究和学习范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还应该根据交互反馈的情况及时恰当地对学生予以评价,以维持较高水平的交互活动,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坚持性。

“模式三”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界限,拓宽了人际沟通的渠道,师生交往趋于多样化、平等性。.(二)、学习控制的策略

“模式三”环境下的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这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它使学生形成了长久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模式三”环境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

学生用BBS或在线聊天进行课堂交流,用BBS或电子邮件的形式交课堂作业。网络有先进的BBS、在线聊天等实时交流技术,它为各个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机会。“模式三”教学使交互式学习成为可能,教师可为学生创设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使师生之间在教学中以一种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学生在网络中不仅接受,同时也在表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与教师进行交流,向其提出问题,请求指导,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也可发生这种交互作用,从而有利于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进行协同式学习。这种交互式的教学加强了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更多的运用了网络中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

“模式三”可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重点解决自己尚未掌握的知识,解决了目前班级授课制之中的分层次教学问题、个性化教学问题。“模式三”教学允许一部分同学先行一步,使得学生因材施学成为可能,教学效率必将得到大幅度提高。.三、“模式三”环境下课堂教学的评价

“模式三”是借用农远工程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基于网络的教与学。环境与资源的作用不仅仅是为教师的教服务,而且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学服务,这在网络环境条件下的课堂更加重要。基于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优越性及其特殊性,其课堂教学的评价要素有别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一般课堂教学。

“模式三”环境下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的评价

在重视学科基础知识、能力评价的同时,运用网络环境的优势,强调如下几项能力的目标设计和实施的评价:

信息能力:信息的搜集、运用、加工、筛选、传递能力(包括主题浏览技能、交流技能、沟通技能、信息发布技能、网络参与技能等)

自主探究能力:利用网络资源增强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学习内容、空间,丰富想象力、创造力。

协作交流能力:利用网络优势增强协作交流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协作交流品质。充分运用网络进行人机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教学目标的评价还应注意是否体现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由于学生学科学习基础和运用计算机的基础不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适应学生实际,具有一定的弹性、灵活性。

(二)、学习方式的评价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为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要真正做到:从“知识接受型”转变为“主动探究型”,从单纯“理解型”转变为“实践活动型”。

网络教学环境下学习方式的评价要强化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利用网络资源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形成良好的参与状态(主动性、全员性);利用网络优势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过程;例如:学会浏览,学会选择,学会发现重点、难点;学会新旧知识的对比、迁移;利用网络资源在学好教材基础上拓展学习。包括预习、练习、复习及实践活动

探究学习: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积极、自主探究;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网络资源启迪思维,体现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创造性;在认真学习教材同时,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筛选信息,并加以归类、整理,分析、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增强合作意识,养成良好合作品质;创设网络环境下新型的互助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完成目标的学习方式。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充分体现网络信息交流的优势。

(三)、教师主导作用的评价

在网络环境下,对教师如何发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有着更高、更新的要求。

教学评价要注重:

教师如何充分运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运用原有合作学习方式协作交流,又要运用网络环境优势拓宽协作学习渠道,并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和谐、合作的良好局面。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调控能力必须到位。要协调好: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关系;网络资源和教材的关系;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的媒体的关系;课内学习和课外拓展延伸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和发展学生个性的关系。

(四)教学媒体运用的评价

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媒体这一要素已演变为独特的、丰富的网络环境,这对课堂教学系统的运行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充分重视网

络环境的功能,及其对教学系统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教学课件、学习资源的设计必须和教学设计同步,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提高整体学习素质。改变只局限在认知领域的功能,要有助于知识与能力、情感和态度,过程和方法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促进自主、探究学习。改变变相的灌输,过于着重呈现知识结论。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学会选择,学会提出问题,学会运用网络资源,促进合作学习。运用网络优势,提供更宽广的合作学习的渠道和空间。促进学习的拓展延伸。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开辟丰富的网络资源,在学好教材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总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三”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目前正处于发展壮大之中,它是以卫星数据接收系统和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中,学生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在局域网(校园网)与教师、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若教学资源不能满足要求,则还可以进入Internet网,寻求更多的资源或信息。因此教学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把媒体从原来作为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真正落实了因人施教的教学原则。它以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展示了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教育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参考文献:

1.《中国电化教育》2003。10

2.《中国电化教育》2003。11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三应用研究 篇2

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配备的三种模式中, 模式一是指教学光盘播放系统, 包括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配套教学光盘资源, 通过播放教学光盘对学生授课和辅导。主要适用对象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确需保留的教学点, 并且延伸到农村村小和乡镇中心小学。事实上,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一的覆盖不只是村小、完小和中心校, 也包括模式二和模式三的中小学。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三种模式具有向下兼容的特征, 模式三具有模式二和模式一的全部教学功能, 模式二具有模式一的全部教学功能, 因此, 对模式一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模式研究不仅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理论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该工程基本理论研究之一。

教学应用是实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效益的核心, 教学应用模式的构建和创新是教学应用的关键[1]。我国农村地区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相对较低, 光盘教学相对较容易掌握, 在资源应用的初期阶段国家对模式一大力支持, 中央将模式一作为“农远工程”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全国开展了“光盘教学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培训”, 各地在运用和研究模式一的过程中, 形成并总结了一些教学模式和方法。随着工程的不断进展, 各地的“农远工程”建设模式很多都在进行升级改造, 如:由“模式一”升级到“模式二”, 或由“模式二”升级到“模式三”。新的情况不断出现, 为此, 对模式一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模式研究也提出新的要求, 以适合不同地区的光盘教学应用模式新的发展。研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一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模式, 有其重要意义。

二、光盘教学应用模式的研究现状

笔者对中国知网2004年至2008年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分析、严格筛查, 发现从2005年11月份到2008年9月份期间的《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现代远距离教育》、《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电教》、《浙江现代教育技术》等杂志刊登关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一环境下的教学应用研究的文章有29篇, 主要涉及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两方面, 其中教学应用模式研究的文章14篇, 教学方法研究及应用体会的文章15篇。同时笔者查阅了相关的硕博论文。关于模式一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式的研究, 从内容上分析, 与关注教学应用模式有一定的相似性, 下文将对模式一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模式和教学应用方式中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者及相关研究从不同层面进行论述。

1. 分析光盘教学应用模式的研究角度

不同的研究者对该领域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 按照光盘播放与教师讲解的顺序或者说是教师播放光盘的方式进行分类, 统筹播与讲关系的有:文继奎 (2006.6) 将教学光盘的教学模式区分为以下三种:播放———讲解模式、播放———讲解———播放以及根据需要的插播模式[2]。谢文斌 (2007.10) 把“模式一”教学应用分为先讲后播式、先播后讲式及讲播同步式三种基本方式[3]。杨晓宏等人在论述农远教学应用模式构建的思路时, 从归纳的角度出发, 依据“三种模式”在教学中的地位和教学功能的不同, 从“三种模式”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经验出发, 把“三种模式”下的教学应用模式总结为作为“教师”的教学应用模式、作为“工具”的教学应用模式、作为“内容”的教学应用模式;从演绎的角度出发, 依据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内涵, 从课程的学科特性和教学的理念方法上, 可把基于“三种模式”环境的教学应用模式分为信息呈现型、讲授型、协作型和探究型四大类。在模式一环境下, 作为“教师”的教学应用模式主要是光盘播放学习模式;作为“工具”的教学应用模式主要有“学习目标———播放光盘资源、呈现学习内容———讲解”模式、“学习目标———播放光盘资源、呈现学习内容———讨论———讲解”模式、“播放光盘资源、设置教学情景———讨论———讲解———学习目标”模式。作为“内容”的教学应用模式由于受模式一环境条件的限制应用起来比较困难[4]。

其二, 按照不同的教师能力进行划分, 处理光盘与教学之间关系的有:王艳丽 (2007.3) 分析情景启发教学模式、“节目主持人”教学模式两种教学模式[5], 郭绍青 (2006.5) 提出的模式一环境下三种不同结构应用方式———替代性教学、替代与辅助相结合、辅助性教学[6]。

其三, 按教育资源的类型进行划分的是:胡丽春 (2005.12) 针对同步课堂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包、多媒体资源库三种不同类型的光盘资源, 提出三种主要教学模式及适用的教法, 即:同步课堂型教学模式、多媒体辅助型教学模式以及专题型 (或称研究性) 课堂教学模式[7]。

其四, 按照光盘资源的技术与功能特征以及使用光盘内容的情况进行分类的有:陈庆贵 (2006.12) 提出的直播教学模式、模仿对话教学模式、情景互动教学模式和资源整合教学模式四种基于光盘资源的教学应用模式[8], 沙凤林 (2007.9) 提出的全部应用模式 (基本照搬教学光盘内容) 、局部应用模式 (优选教学光盘内容) 、资源整合模式 (整合应用教学光盘内容) 三种基本模式[9]。

其五, 综合考虑模式一环境各要素并予以划分的有:王陆等 (2005.11) 按照“教师能力水平、适用课程类型、资源形态特征和资源播放方式”四个要素, 归纳总结出教学光盘资源的四种典型应用模式———全程依托式、分段依托式、组合分段式和多重组合分段式[10];刘天辉 (2007.3) 分析“模式一”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实例发现, 影响“模式一”中课堂教学活动实施效果的要素包括:不同课程类型、学科内容的教学特点、教师专业能力以及教学水平, 光盘资源的特征以及播放方式等。据此, 将DVD教学资源应用模式分为全程播放教学模式和辅助讲授教学模式两种应用模式[11], 高铁钢 (2007.5) 认为DVD光盘教学依据教师和DVD光盘教学系统在教学中的地位可以分为两类教学方式:一是DVD播放为主, 教师讲授为辅;二是教师讲授为主, DVD播放为辅。其中第一种可分为全程播放和分段依托两个子类[12]。

以上研究为模式一在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在推动模式一教学模式应用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均起到了很大作用。从研究者研究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 有的研究者关注教师的能力, 有的关注光盘资源的类型, 有的将教师的能力和光盘资源的功能特征综合考虑, 还有的除了关注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光盘资源的形态特征和组合方式外, 同时考虑到学习者特征、不同课程类型以及学科内容的教学特点等其他要素。有些研究虽在教学应用模式名称的陈述上有所不同, 但本质相似, 如陈庆贵提出的直播教学模式和沙凤林提出的全部应用模式, 本质都是基本照搬教学光盘内容, 陈提出的模仿对话教学模式和情景互动教学模式虽强调资源的功能特征, 仍与沙提出的局部应用模式有共同之处, 两人同时都提到资源整合模式;而王陆、刘天辉、高铁钢综合考虑模式一环境各要素并予以划分, 同时考虑到教师专业能力和资源形态特征, 据此提出全程依托式和分段依托式等类别。

以上研究现象可从两方面进行剖析:一是模式一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模式研究角度呈现多样性, 说明研究者对该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模式进行了较全面的理性思考;另一方面, 虽然关注点有所不同, 但研究仍集中在光盘资源和教师能力两个方面。分析起来, 这与模式一自身的特点以及所处的环境有关———利用模式一的优质教育资源, 为农村和偏远山区的学生提供丰富学习素材, 开阔学生视野, 解决农村教学点、农村村小、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或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 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内容。

2. 分析光盘教学应用模式的构建方式

从构建光盘教学应用模式的方式上来看, 相当一部分是源于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 如陈庆贵通过对应用案例进行认真分析, 反复进行现场指导和深入实地的研究以及深入到重庆、甘肃、贵州、广西、湖北、河南等地的农村学校, 听课、座谈、调研、并进行专题访谈活动[13];高铁钢随“2005年辽宁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省级验收工作小组”对辽宁省八县区32所学校进行验收工作时以听课、座谈、现场观察等方式与广大一线教师交流[14];郭绍青等人在近两年对实验学校的现场指导与实验过程中形成研究成果。可以分析, 多数研究是在调研过程中或与一线教师交流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归纳总结出来的, 通常用到的方法是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根据一定的理论演绎出相关的教学应用模式较少, 甚至没有。王陆在文中提到使用教育传播学中的模式研究方法, 也是基于这种方法, 实际教学应用模式研究仍是从实践中来, 再去指导实践。

3. 分析光盘教学应用模式的构建主体

上文提到的有代表性的光盘教学应用模式研究基本都是由教育专家或教育专家与课程专家合作构建出来的。可以看出在教育专家构建模式方面, 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教师构建教学模式的研究很少, 从作者单位分析检索到的光盘模式教学应用文章中, 一部分小学教师只谈到教学光盘使用的体会或感受, 如《浙江现代教育技术》2007年刊登的《“农远”教学光盘使用体会三则》、《使用“农远工程”教学光盘的体会》以及《青海教育》2008年3月刊出的《光盘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等, 这些文章并没有对光盘教学模式形成系统的思考或探讨。经了解, 模式一环境下教师的科研能力整体上还比较低, 在光盘资源应用方面刚刚有点头绪, 开始逐渐适应, 而教学模式的构建不仅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 更需要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 因此教师理论水平的限制导致他们离构建教学模式的研究还有一定的距离。随着光盘工程的不断进展和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由教师构建教学模式也将有其可能性。在专家与学科教师共同构建教学应用模式方面, 目前还没有相关的资料、文献或研究报告。考虑到专家和学科教师各自的特点, 笔者认为在专家与学科教师共同构建教学应用模式这个层面上对于模式一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模式研究存有一定的新空间。

4. 分析光盘教学应用研究的文献性质

从研究光盘教学应用方面的文献性质来看, 有两篇硕士论文 (王童, 《基于项目的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05;谢艳梅,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和一篇博士论文 (俞树煜, 《西部地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作了研究, 其中包涵模式一环境下的资源应用, 但对于基于三种模式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模式还没有出现专门的硕士或博士论文。如果说期刊数据库中的学术论文代表着研究的广度, 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研究的深度, 可以推论出, 基于模式一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模式的研究虽然在广度上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在研究的深度上还有待继续挖掘。

三、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 可得出如下结论:

1. 模式一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模式的研究取向宽泛而集中

对于模式一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模式的研究取向呈现多样性, 说明研究者对该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模式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理性思考。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大家的关注点不同, 但研究仍集中在光盘资源和教师能力两个方面, 这与模式一自身特点有关。有望运用模式一的优质教育资源解决农村教学点、农村村小、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或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 这也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内容。

2. 模式一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模式研究多来自于教学实践

教育专家或课程专家的研究成果, 大多来源于一线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 是对模式一环境下课堂教学活动实例进行分析并总结出来的, 或在调研过程中与一线教师交流归纳总结出不同的教学应用模式。通常用到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专家构建模式需要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形成, 并在教学应用中来检验其科学性、适用性, 是来源于实践并去指导实践的研究。

3. 构建光盘教学应用模式的研究呈现主体差异性

在教育专家构建模式方面, 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教师构建教学模式的研究很少, 部分教师只谈到教学光盘使用中的体会或感受, 并没有对光盘教学模式形成系统的思考或探究。随着光盘工程的不断进展和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由教师构建教学模式也将成为可能。在专家与学科教师共同构建教学应用模式方面, 目前还没有相关的资料、文献或研究报告。考虑到教学模式构建的条件以及专家、学科教师各自的特点, 笔者认为专家与学科教师共同构建教学应用模式存有一定的空间。

4. 三种模式环境下教学应用模式的研究广而不深

对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模式研究, 多停留在学术层面, 而在硕士或博士的学位论文中并没有开展专门的研究, 这说明该研究包括模式一环境下教学应用模式研究在广度上虽取得一定的发展, 但在深度上还有待继续挖掘。

5. 对新疆地区模式一环境下教学应用模式的研究较少, 潜力很大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三应用研究 篇3

关键词: 农村教师 信息技术 培训策略

目前,在中央“农村中小学现代化远程教育工程”和“三通两平台”精神指导下,农村学校班班通、网络、机房、网络等硬件逐步配备齐全,如何开展现代化教育,汇集优秀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农村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开展现代化教育最大的瓶颈。组织开展基于教研平台,将面授和远程培训有机结合,建立混合式培训模式,可有效、迅速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一、培训工作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切实有效的行政推进、机构推进机制。

我区教育局逐步探索和完善了农村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长效机制,一是建立运行保障机制。出台了《关于建立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运行保障经费的通知》,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用于补贴学校信息化培训,有效缓解了农村中小学培训资金困难的问题。二是建立激励机制。举行和校本培训工作配套的校本资源库建设、资源评比等活动,为鼓励农村学校,将农村中小学单拉出来进行评比。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极大调动了全区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参与信息化培训、资源建设、应用的积极性。三是建立督导考核机制。将教育信息化培训工作纳入学校目标和督导评估考核体系,制订了《校本培训管理方案》,每月采取定期检查,多种方法抽查的方式对校本培训进行检查。对在信息化建设上态度积极、成绩突出的学校,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优先予以资金和政策扶持。

二、基于教研平台、开展多模式、多样式、多途径培训。

区教育局搭建专门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考研平台,它将备课工具、博客系统、网络硬盘、即时通讯系统和其他大量网络应用工具进行了平台统一和功能集成,为我区教师的日常教学、教学研究及培训、成果展示等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为教师群体提供了跨学校、跨学科交流途径。

以教研平台为基础平台,通过面授和远程培训有机结合,利用网络平台的多种功能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在时间跨度上,每月进行一个模块的学习,给农村教师以足够的时间理解课程、利用网络平台集中教师共同讨论,完成作业,同时为城区学校和农村学习搭建共同学习的平台,达到帮带效果。在面授上,梳理整个培训的结构,让整个培训内容有连续性,并确定培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为远程学习做准备。远程学习上,初期主要进行利用平台学习、进行交流、提交作业等基本操作,并在每期培训结束后由学校总结本期培训不足之处,保持教师学习热情度,避免在每期学习结束后学员因对课程没有学会或懈怠而产生的不良结果。

利用教研平台中的录播系统,进行课堂实录,收集优秀课例,制作微课,交互课堂,通过网络学习、交流以达到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教师培训及资源利用上升一个新的层次。开展省、市、区、校级多方位、多级别信息技术及教育理念培训、比赛等活动,有效提高了农村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和与课程整合能力,做好了“农远工程”和“三通两平台”工程之间的衔接,缩小了城乡学校硬件、师资方面的差距。在培训方法、培训理念、培训模式、硬件建设模式、教育理念等方面总结符合自己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和经验。

对农村专业性强的教师开展培训,通过网络教研平台的培训旨在进一步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我区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并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将培训和应用有机结合,将培训融于平时教学应用中。

三、提高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能力,打造培训队伍,以点带面,提高农村学校质量。

提高农村学校信息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建立山阳区信息技术教师QQ群、微信群。以赛代练,平时加强联系,并进行信息技术教师技能大赛,开展了装机、安装系统等大赛,通过比赛提高农村学校的技术力量,并将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凝聚在一起,共同学习、提高、进步,同时,方便解决一些薄弱学校出现技术问题时互相帮助。

打造优秀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两支培训队伍,对于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各种比赛和教育局统一培训,增强信息技术教师能力,为开展培训奠定技术基础。在校本培训中开展电脑、展台、触摸电视、投影等硬件的基本操作及电脑基本知识、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网络等基本应用培训。

结合有关业务管理部门实施对培训实施引领。教研室、师训科、装备中心等科室相互结合,开展不同培训、活动,加强对农村学校培训工作的推动作用。

通过上述方法,可有效解决农村教师培训对象积极性不高,难以保证培训效果,培训内容单调重复、针对性不强,培训任务没有明确目标,培训评价滞后,培训内容缺乏目标性和连续性,先进性、持续性等问题。

参考文献:

[1]何兆明,黄洋.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推进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J].中国农村教育,2005.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三应用研究 篇4

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及其管理研究

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工作。只有应用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才能推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1、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目标

近期目标: 在全市初中,完全中学建立学校网站或网页,通过项目的实施为我市培养一批适应现代教育发展,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并能较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综合应用各种教学媒体的骨干教师队伍,通过骨干教师群体,带动全体教师积极利用远程资源开展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全面提高我市教育教学质量;

远期目标:利用各类远程项目资源加快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建成教育信息资源网络中心,完善和丰富麻城教育网站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以麻城教育网站为龙头,建设麻城教育信息资源网络中心,各校建立学校网站或网页,用公用或专用线路与麻城教育网站联通,共享教育信息资源网络中心服务器资源,构建全市初级教育信息网络平台。

2、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的具体措施

应用的关键是教师。加强教师培训是当务之急,不仅要进行设备使用的培训,更要教会教师如何使用“三种模式”来上课。各校受过培训的两名资源教师,要有步骤地对学校所有教师进行培训。各校都要制订详细的教师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采取多种方式,对所有中小学教师进行轮训。

应用的重点是面向学生。要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面向学生、用于教学,让广大农村的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要采取有力措施,在农村中小学广泛、迅速普及光盘教学或光盘辅助教学;卫星收视点必须进课堂,不能装备在小房间或会议室里;农村初中的计算机教室也不能仅仅用于上信息技术课,更不能仅仅用来学打字,而要与多媒体教室结合起来,尽可能多地用于各学科的教学和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整理、创造性地加工信息,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共同提高。教师通过创设情景、组织、引领、指导等手段,借助多媒体技术优势培养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应用的根本保障是资源建设。各学校在配置计算机时,普遍存在只注重硬件建设。只注重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配备,通常不配备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和管理软件,设备的开发利用不高。硬件平台搭好以后,资源建设就是最大的问题。资源建设必须保证质量,要符合国家的要求,保证在政治性、科学性上的正确,要严格审查。

3、应用必须得到组织领导和机制保障

加强领导,统筹规划,保证基础信息化工作有序发展。各学校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领导,统筹和领导,以要注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结合本校的实际,积极主动地为本校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事来抓,并且要抓紧、抓实、抓细,切实抓出成效。

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管理

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管理存在五大难题:一是制度不健全难以确保设备用于正常接收资源,二是硬件不足难以保证让每个教师都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三是教师对每天接收的学科资源不了解难以保证教师合理的选用资源;四是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程度不一难以营造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的校园氛围;五是思想观念没有更新难以形成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内在动力,个别教师干脆不和远程教育打交道。这不仅浪费了国家的财力和物力,而且,教师没有从远程教育资源上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与时俱进的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无法享受优质资源,无法从优质资源中获取良好的教育。那么,如何管好设备、用好资源、真正出效果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远程教育项目学校要做到“一保”。即保证设备的安全。学校完成工程建设后,要对所有设备都进行全面登记,架设避雷针、安装空调、防盗门、购买消防设备,真正做到防火、防盗、防尘、防漏电、防雷击、防高温,并安排人员全天候值班,确保财产安全。

2、远程教育项目学校要做到“三专”。即保证设备和软件专人管理、专人使用、专人维护,做好设备运行情况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到“小故障不隔夜,大故障不隔周”。

3、远程教育项目学校要认真落实“八项制度”。即认真落实《远程教育项目工程设备管理制度》、《远程教育资源收视制度》、《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微机室管理制度》、《消防与安全用电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教学资源采集与传递制度》等关于项目设备使用、管理与维护的各项管理制度,用制度管理设备,有设备才能应用。

4、建立促进应用的有效激励机制,确保师生长期应用。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当然也是远程教育工程主体。教师动了,设备也就用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对远程教育设备会用、想用、敢用教师不到百分之五十,因此,项目学校必须从硬件添置、技术支援、技能培训、教育科研等方面增加投入,确保教师能用远程教育资源。

5、加强校本培训,提高认识、提升技能,树立教师应用的信心。校本培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特点上:第一,具有时间上的灵活性,可以长期连续进行;第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以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边学边用;第三,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可以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安排培训内容,掌握培训进度;第四,校本培训省时、省力、省钱。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应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校本培训是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作用的关键,利用湖北教育网台的培训频道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新课程、新理念培训是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优势的具体体现。

三、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评价

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合理、正确的评价,既是对现有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评估,又可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下一步的发展提供参考。下面我将对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评价标准。

1、对学校管理机构与职能的评价标准

学校是否建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项目管理员和骨干教师参加的教育教学应用领导小组,领导学校是否开展远程教育。督促和检查学校年级组或教研组,是否制订各学科基于远程教育的具体教学计划,是否落实基于远程教育的教研活动。

2、学校发展规划与经费保障评价标准

必须制定本校现代远程教育的3~5年的发展规划,包括目标、规模、器材设施、教学教育应用、教师培训、经费投入等,保障学校远程教育的运行和持续发展。按照有关文件规定,提供保障教育教学应用工作的经费。

3、教师应用能力的评价标准

农村中小学100%以上的教师做到“能用”,即:会计算机的简单操作,会播放“空中课堂”和教学光盘,会使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备课和上课。农村小学60%以上的教师、乡(镇)中心小学和农村初中80%以上的教师做到“会用”。即会制作电子教案、会组织和整合远程教育资源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会修改或开发简单教学课件。

4、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评价标准

有两套设备的项目学校,必须完整接收中央电教馆和湖北教育网台的资源;只有一套设备的项目学校必须完整接收中央电教馆资源和有选择性地接收湖北教育网台的资源。因设备和停电等原因造成资源缺失,应及时补齐。对下载的资源及时进行归类、整理、编目、分发、建档、存贮和共享,定期转录为光盘保存,并通过其它方式搜集或自行开发相关资源。学校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每一学科教师建立计算机个人文件夹。

5、教学应用的评价标准

在学科教学中,根据教育教学进度,组织教师针对教学需要,认真查阅和分析远程教育资源,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选择资源用于教学,每位教师有开展远程教育的教学计划,有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电子教案(或文本教案),有实施远程教学的课后反思。

在课外活动中,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每周组织学生收看一次时事动态、思想品德、卫生、法制、安全、环保等节目,以及专题教学资料等。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 篇5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

为了促进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国家颁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本文通过分析现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若干对策.

作 者:余实 作者单位:湖南融众投资担保公司,湖南,长沙,410000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年,卷(期):”"(1)分类号:U7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现代远程教育 教学资源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三应用研究 篇6

安全管理制度

一、使用远程教育设备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禁止非正常关机,禁止随意插拨各种连接线。

二、管理人员要随时升级防病毒软件,保证每周进行日常病毒检测,装入计算机系统的任何程序、数据要经过病毒检查,同时做好重要数据备份工作。

三、相关人员不得传播、复制、编写病毒程序、严禁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发布、浏览、下载、传送反动、色情及暴力的信息。

四、禁止安装与工作内容无关的软件不得利用学校远程教育网络从事与教学无关的活动。

五、完善安全保卫措施,注意防火防盗。教室内应按防火规定配备消防器材,管理人员要熟悉消防器材的存放位置和使用方法,发现火情及时报警,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灭火。

六、加强教室内用电管理,定期对供电线路配电设备和照明器具进行检查,防止因线路老化、短路造成事故;按综合布线设计进行用电线路铺设,不得私拉乱接;远程教育室用电不得超负荷;每天下班前,须关闭所有用电设备,关闭总电源,最后关好门窗。

七、远程教育管理人员要熟悉设备电源、照明电及其他电器

设备开关位置,掌握切断电源的方法和步骤。

八、定期检查、保养远程教育设备,保证运行安全可靠。妥善保管硬件设备及其他相关设备的驱动程序、保修卡和重要随机文件。

九、使用人员如发现计算机系统运行异常,应及时与管理人员联系,非专业人员不得擅自拆开计算机调换设备配件,外请人员对远程教育设备进行维修时,学校相关人员应自始自终协同。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三应用研究 篇7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

目前, 已在广西中小学实施的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有“明天女教师培训计划项目”, 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 “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教育部支持八省区多媒体播放项目”, 教育部“西部中小学网络教室与农村信息示范学校基础项目”, 教育部“特殊学校教育工程”, 中央电教馆“朝阳行动计划项目”,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项目, 以及“广西乡镇现代教育资源中心工程项目”等。

一、当前广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情况

当前广西正在广大农村中小学全面实施以“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收视点”和“计算机教室”为主的“三种模式”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目前,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以下简称农远工程) 已进入了关键的教学应用阶段。因此, 积极探索和研究农远工程三种技术模式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模式, 使远程教育资源真正“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 是提高农远工程教学效果和应用水平、扩大应用普及面及提高农村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以下是三种模式的具体解释:

模式一是教学光盘播放模式, 通过播放教学光盘对学生授课和辅导。教学光盘资源通常包括:全国优秀教师的示范课、课例等课堂实录类、互动教学类、教学辅助类、各种品德、健康教育类、交互课件类等, 充分利用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 解决农村教学点小、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或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这些教学光盘, 对于开阔学生视野, 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很有帮助。根据该模式的特点, 教师使用光盘教学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按顺序全程播放录制好的教学片、教学课件和课堂实录等内容的光盘资源, 主要以播放光盘为主, 也称为直播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应用层次较低, 对教师的要求也不高, 主要适用于非常缺乏专业教师的学科或者是思想品德教育和安全健康教育等专题知识讲座中。二是教师对光盘资源进行仔细的观摩、合理的设计、节选、调整和整合处理,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分段播放或辅助播放。在这种模式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模仿光盘中的师生教学活动, 使电视中老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与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模仿教学活动四者进行合理的互动, 也可以选择适当的光盘资源设计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实现人机和人际间的交互, 教师还可以合理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来重新组合加工成新的光盘, 以适合个性化教学的需要。

模式二即卫星教学收视点模式, 是为乡中心小学配备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电视机、DVD播放机和1-6年级所需的教学光盘。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快速大量接受优质教育资源, 并同时具有教学光盘播放点的功能。该模式能为农村中小学带来优质、开放、动态和多样化的教育资源, 如全国优秀教师的示范课、空中课堂、教学案例、多种媒体形式的课程素材、典型的课件和专题教育等, 这些资源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无穷魅力, 既为农村教师接受现代教育思想、方法和技能的培训提供了途径, 也为农村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资源,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创造了舞台。卫星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基于资源的直播教学模式, 即接收的资源不经过任何加工整理直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 这种应用模式操作简单, 要求教师会收看直播的同步教学资源或会下载教学资源, 组织学生观看即可, 适用于农村小学缺乏专门教师的学科教学, 如英语空中课堂、专题讲座、特级教师辅导等;二是基于资源的整合教学模式, 通常包括一般层次整合和高级层次整合。以下重点探讨基于资源的整合教学模式, 以总结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卫星教育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技巧。

模式三即计算机教室模式, 是在模式一和模式二的基础上为农村初中配备计算机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 为学生提供初步的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 师生可以在网络和多媒体环境下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此种模式下, 教师除了可以充分利用“天地网”和光盘教学资源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 还可以利用网络教室的优势开展群体式教学、个别式教学或小组协作教学同时也为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个别化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了条件。因此, 模式三的教学应用模式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教室的优势, 创建最优化的学习环境来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目前, 农村学校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主要采用的教学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教室开展的网络环境下的群体教学, 也可看成是混合式教学模式;另一种是基于任务驱动的自主探究或协作探究模式。现代远程教育, 是新兴的教育技术手段, 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对我们来说, 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

二、在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仍存在的问题

广西在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中, 虽然取得可喜的成绩, 但我们要看到仍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模式一资源光盘种类单一、数量少、接收的资源相对滞后、部分学科资源与教材不完全配套。

模式三的硬件设备有的教师还不熟悉, 缺乏调试经验等等。

2、现代远程教育, 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 许多项目学校的教

师整体素质还不高, 亟待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技术水平, 特别是对骨干技术人员的培训, 将直接影响到对项目学校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水平。

3、由于项目刚开始实施, 对如何把远程教育与教育教学紧密

联系起来, 把远程教育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方面的应用研究还做得不够。

4、仍存在少数学校由于种种客观条件限制而并没有真正实施远程教育工程, 使许多机器设备被当成了摆设。

三、积极面对存在的问题, 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针对存在的问题, 应积极面对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积极向提供设备的公司反映情况, 并向自治区级、市级电教馆反映, 以求技术支持;今后将加强对一线教师和技术骨干人员的培训, 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从计算机的应用、网络技术、课件制作等方面加强培训, 提高一线教师和项目管理人员的应用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强远程教育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在此之后要更加努力工作, 进一步完善设备的安装和运行, 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把项目管理、应用和检查工作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要积极组织各项目学校利用项目设备、扩展项目提供的远程资源, 开展专题研究和应用研究, 保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实施监督机制, 力争让所有有远程教育设备的中小学校都能正常实施远程教学。让全区中小学的广大师生共享与发达地区同等优秀的教育资源, 以信息化带动农村教育的现代化。

四、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后所取得的成绩

广西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实施, 对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和提高教育质量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意义。给学校带来了三变: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学方法的转变, 学生学习习惯的转变;三多:主动收集教学信息的老师多了, 自觉研究教学的多了, 自主学习的学生多了;三提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研究水平。广大学生也认为现代远程教育是他们学习的好帮手, 教学内容丰富, 形象生动、直观, 便于理解, 使他们愿学、易懂、记得牢。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在广西广大农村中小学实施以来, 项目设备全部投入使用, 为偏远落后的中小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进一步扩大了信息技术教育的覆盖面。项目学校以提高项目资源的应用能力为目的, 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 着力研究如何利用项目设备资源, 为学生创设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学习的环境, 转变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方法, 促进教学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项目学校认真做好资源的接收工作, 注重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

远程教育工程要求每个项目学校都要精心制定项目设备应用教学计划, 每一周用项目设备教学时间在16课时以上, 使受益学生占项目学生总数的100%。项目学校组织学生以班为单位, 在微机室里定时收看教育新闻、空中课堂、示范课堂等。学生高兴地坐在微机室里, 电视机中直观的图像, 专家、特级教师生动透彻讲解深深地吸引着他们。虽然许多学校只有一台计算机, 但教师仍然想尽办法让学生用, 全方位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喜欢在微机窒里上课, 因为在这里我学到了好多书本里学不到的东西”。远程教育成效显著, 提高了项目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 特别是实践操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大部分教师能准确接收、熟练下载, 并能进行文字处理, 整理资源, 电子表格制表, 课件制作。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了学生思维。进而提高了山区学校的教育水平。现代远程教育不仅对广西的教育事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且对农村经济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项目学校为传播源, 向社区辐射, 传播农村实用技术, 经济信息和现代生活方式, 提高全区民众的文化和文明素质, 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富裕, 民主、文明奔小康进程, 真正做到了“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服务”。广西是个贫困省, 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农村实用技术, 对村民来说, 就显得非常重要。项目学校的电教老师与村主管科技的村委委员负责, 给村民发布有关种、养殖业技术、致富信息、购销途径等。有远程教育项目的学校, 每天晚上都有村上的村民在那里学习, 了解农业知识, 致富经验。不少农民观看项日设备下载的大棚蔬菜种植技术, 养猪、养羊、肉鸡、肉狗的养殖技术, 农药的配制, 农作物的市场行情, 使当地农民充分享受到了信息化带来的好处。

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初见成效。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 这主要得益于政府部门正确领导, 得益于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 更得益于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投入。

五、总结

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工程在广西的实施, 不仅促进了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打开了广西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 并且为教育事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同时推动着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 与时俱进, 不断总结经验, 扬长避短, 把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搞得更好, 为广西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丽、郭绍青、何长福.西部农村远程教育三种模式的特点及教学功能[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 (4)

[2]赵庆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信息化.2006 (6)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三应用研究 篇8

预计到今年底,“农远工程”完成投资111亿,其中,中央专项资金50亿,地方投资61亿。 “三种模式”将覆盖中西部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将使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得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以小班教学为主的教学光盘资源已经覆盖小学所有年级和学科,为农村初中提供了名师名课、示范课、教学实验、教学素材等教学光盘,教学多媒体资源覆盖初中9个学科和小学8个学科,共4129个学时。视频资源覆盖初中11个学科和小学7个学科,以及专题教育(安全教育、少先队活动、远离毒品等)、科学人生、世纪讲坛和学科实验等资源,共2099小时。教学素材资源7692条。这些资源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传输平台按照教学进度每周向农村中小学免费发送。

到目前为止,国家级面对面培训先后培训了15000多名一线教师,各项目省已有80多万教师接受了较为系统的远程教育应用培训。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县为主,国家、省、地(市)、县四级技术服务支持体系。培训了一支初步掌握远程教育应用能力的农村教师队伍,实现了工程确定的培训目标。国家级培训采取了集中培训和送培下乡相结合,培训骨干教师和全员培训相结合,面对面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把培训送到县、送到乡、送到项目学校。

我国已应用远程教育平台组织教学光盘应用培训、学校安全培训、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培训等,培训人次近300万。今年暑假,教育部还对西部100个县的农村教师进行了专门培训,并将培训资源发送给所有工程项目学校,实现了大规模、高效益、低成本推进教师培训的目的,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欢迎。

截止到2006年底,农村中小学拥有计算机数量由2002年的146万台提高到2006年的305.6万台;农村小学由2002年平均每98人拥有一台计算机提高到2006年平均每39人拥有一台计算机;农村初中由2002年平均每49人拥有一台计算机提高到2006年平均每19人拥有一台计算机。农村学生不仅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创新活动,还通过网络展示自己的优秀作品,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普及程度大幅度提升。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三应用研究 篇9

一、设备环境及安全

1、专用教室

2、附属设施

3、设备专用柜、桌

4、设备摆放及安装

5、安全设施

6、防雷与接地系统

7、电源及线路规范

二、档案

1、文件(1)、上级文件(含县级文件)(2)、乡、校文件及组织机构 乡镇远程教育工程领导小组 乡镇远程教育工程专家小组

各项目学校远程教育工程领导小组 各项目学校远程教育工程专家小组 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 远程教育技术服务小组 远程教育教研小组 校本培训领导小组

2、制度

内乡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安全管理使用责任追究制 内乡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设备安全制度

内乡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光盘播放教室管理制度 内乡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卫星教学播放教室管理制度 内乡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管理制度

3、材料类 接收设备材料

设备安装相关材料 校级验收表 校级验收报告

4、设备管理与登记 远教设备登记册 设备使用登记册 设备维护维修登记册

5、资源管理与应用 资源下载登记册、资源应用登记册

学校资源建设方案或计划

教师每学期网上观摩优质课10节以上观看信息反馈资料

4、格式化操作档案册

内乡县中小学远程教育设备安全工作值班人员交接表 内乡县中小学远程教育设备安全工作巡逻人员交接表 内乡县中小学远程教育设备、软件使用、故障排查记录表内乡县中小学远程教育设备应用登记表

三、教学应用和管理 教学应用计划 教学应用课表

四、教师培训及应用能力 校本培训计划 校本培训制度

五、教师现场操作能力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三应用研究 篇10

远程教育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学科教学水平及教师能力提高为根本。

远程教育是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载体。

远程教育是促进教师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应用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

优质教育资源要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

现代远程教育是农民致富的金钥匙。

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实施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

实施远程教育功在当代,利及长远。

实施远程教育工程,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实施远程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别。

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进程。

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

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三应用研究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 农村远程教学 应用模式

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促使人类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渴望不断的增强。传统的教育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获取知识的要求。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崛起以及网络课程的逐步普及,远程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形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远程教育系统不仅吸取了传统教育的所有优点,同时也克服了时间、空间和财务上的限制,广泛应用于提高城市和农村教育水平,以及教师及行政人员的培训。远程教育是集图像、语音、数据与视频为一体的多媒体通信业务, 通过电信网向位于两点或多点的教学点传递教学信息,实现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沟通,打破时空局限,实现千里对话如同亲临其境的临场感觉。

一、农村远程教育的三种模式

模式一:教学光盘播放点。主要由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教材配套教学光盘构成。其技术特性有:操作使用简单方便,易维护;资源再现容易,以光盘形式保存的资源可以随时播放使用;成本低。硬件配置简单使其成本相对低廉,易于普及;人机交互性差,信息只能单向传递;由于教学光盘的开发周期较长,因而信息更新速度慢。

模式二:卫星教学收视点。主要由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电视机、DVD播放机,IP卫星资源和教材配套教学光盘构成。其技术特性有:资源多样,既可利用光盘资源,又可通过卫星接收系统接收国家教育部门提供的包括图像、文本、声音及多媒体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还可收看“空中课堂”节目;成本较低,能够实现基本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信息更新及时,可以每天接受教学资源,时效性较高;操作相对复杂,需要专人接收整理资源,且教师要有一定的资源整合能力;交互性差,信息传递也是单向的。

模式三:计算机教室。主要由卫星接收系统、网络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学光盘播放设备,互联网资源、IP卫星资源及教材配套教学光盘構成。其技术特性有:多媒体资源非常丰富,除了可用模式一和模式二的资源外,还可以通过网络分享互联网上的海量资源;时效性很高,信息更新速度快;交互性好,信息传递多向度多纬度;操作应用较复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而且要有较高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成本很高,能实现网络教室的功能。

二、利用Internet 组建农村远程教育网

Internet 具有其他网络无法比拟的开放性、方便、价廉的优势, 但也存在着安全性不够理想、QoS( 服务质量)无法保障等缺点。目前Internet 在远程教育中主要用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考试系统和教师答疑等。学生只需一台终端,在任何能够接入Internet 的地方,通过调制解调器连接远程教育网站, 可查找课件、作业批改、考试、发布通知、BBS 讨论、IP 电话实现面对面答疑等。

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师生可以在任何具有上网条件的电脑上浏览教育网站,并方便地链接到任何有效的资源网页,相互之间可以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讨论,自主掌握学习过程。利用网络的开放性,随时随地都可以查到最新的教学信息,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电脑更方便地获取、加工、存储和提取信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自身素质,把学习所得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为学生服务。远程教育既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也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一个快乐、轻松的学习环境。网络化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利用网络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只有明确了个性化发展这一价值取向,网络资源才可能为我所用,成为教学技术和一种教学手段,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必然要素,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利用VSAT 组建远程教育网

卫星通信特别是VSAT 具有覆盖面广、建设方便等优势。工程设计中, 只需安装一副天线即可接入VSAT 远程教育网。但是采用卫星传输,其图像和声音质量不太理想,传输误码率较高,传输延时较长,图像易出现马赛克现象。卫星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利用卫星的宽带广播功能开展以图像和声音为主的单向教学活动。这种方式在早期的单向广播教学中有较多的应用, 但无法满足现代远程教育中实时授课的要求。二是利用卫星电路实现数据的交互,比如利用卫星电路实现局域网互联。使分布在各地的终端通过地面站( 卫星接收站天线) 与主站的局域网(LAN)上的终端(计算机)进行通信。

四、应用模式的思考

1.教学应用模式的应用离不开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

教学应用模式的构建本身就是在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经验和教学活动的重构,模式所依据的教学思想,乃是模式的精髓和灵魂。这种整合的能力对农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能力标准,利用各种途径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成为必然的要求。

2.应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应用教学应用模式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应用教学应用模式,促进农村地区学生的信息技能发展,是构建和应用教学模式的最终归宿。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应用教学应用模式,关键在于对环境的设计,这种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同时要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创设一种合适的学习工具。从这些关键的要求出发所构建的应用模式才能真正显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教学应用是实现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应用效益的核心,教学应用模式的构建和创新是教学应用的关键。农远教学应用模式构建,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三种模式”所提供的教学环境和资源,整合课堂教学中的各要素,形成既有经验和理论指导,又有具体操作规范和程序的稳定的教学活动操作系统。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对教学模式的若干理论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1996,(4)

[2]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的通知.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47&infoid=89

[3]杨晓宏,梁丽.解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6,(1)

[4]赵瑞斌等.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三种模式”教学功能比较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5,(9)

[5]查有梁.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6]郭绍青.正确认识国家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中三种硬件模式与教学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三应用研究 篇12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以下简称农远) 是通过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计算机教室三种技术模式, 将优质的教育资源从城市传递到农村中小学校, 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 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培训农村党员干部, 为农民提供经济、市场信息和实用技术, 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从2003年起, 通过5年的建设, 中央和地方一共投入了111个亿, 到2007年底全面完成建设任务[1], 覆盖全国农村中小学近36万所, 使1亿多农村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肯定伟大成绩的同时, 我们应当意识到如此耗资巨大的工程只是为农村中小学搭建了“三种模式”的硬件平台, 如何确保它的有效应用、发挥它的效益, 实现农远的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农远的根本目的是应用, 只有应用才会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 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为此, 国家和政府做了大量的努力, 设机构、组队伍、建资源、筹资金、做培训等, 然而收效却甚微:一方面, 设备不足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你用, 他就得歇着”;另一方面, 不少学校的农远设备仍处于闲置状态, 使用率低下, 甚至一些农村学校领导和教师坦言“根本没有使用”。当前农远应用并未真正走进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在某种程度上仅仅是公开课或示范课的装饰品。

至此, 农远的应用是否走进了一种“怪圈”———设备不足却又为何闲置?当前教师为什么在日常教学中较少使用农远设备?阻碍农远应用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笔者认为:我们是需要先进的设备, 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 但我们更需要先进的教育文化和培育先进教育文化的土壤。农远从外延上是技术支持下的改善和提高农村教育环境及质量的教育活动, 其内在本质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先进的教育文化[2], 它所蕴涵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如何很好地融入现行的农村教育体系中, 如何更好地形成一种应用的文化氛围, 除了考虑农远系统本身的管理、技术、资金、资源、培训等因素外, 其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农村和农村教育也不可忽略。农村和农村教育中既有对农远应用的有利因素, 也有其不利因素, 农远的任务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从而实现与其应用的环境之间的友好交融, 实现农远与农村和农村教育的双赢。为此, 本文从当前农村教育发展中的普遍问题出发, 着重分析农远应用和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 力争寻求农远应用新的突破。

二、应用环境:当前农村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分析

1. 升学为主, 结构单一———当前农村教育的主要特征

农村教育应该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但是目前农村教育结构单一, 基本还是以基础教育为主。长期以来, 由于受到社会、制度、文化思想等种种因素影响, 我国农村教育的办学模仿城市普通教育, 是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升学应试教育是主流, 而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门庭冷落, 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重应试升学轻技能教育,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是绝大多数农村孩子的“成才”之路, 高考目前还是很多人改变命运的最好方式, 是社会阶层变迁的关键所在,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

2. 应试为主的课堂和教育的“相对过剩”———农村教育结构单一导致的两大问题

这种升学为主的教育, 一方面, 导致了长期以来以升学为目的的农村课堂文化精神和“传道、授业”的教师行为文化的盛行:农村的课堂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升学为目的和价值取向, 在这种价值取向下, 有了“领导苦抓, 教师苦教, 学生苦学”的“三苦”精神, 有了急功近利, 以追求考分与升学率而牺牲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代价的应试教育, 有了以升学率为主的单一的评价制度, 有了一切为应试服务、为应试让路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严重脱离了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的“相对过剩”:一部分人跨过了这个“独木桥”, 接受了城市文明的洗礼, 却很少有人愿意回到农村建设他们贫瘠的家乡, 而另一些是被挡在高考门外的无一技之长而待业的初、高中毕业生。

3. 机遇与挑战并存———农远该如何作为?

升学为主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远的应用, 一方面, 学校对教师的年度考核一般都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 教师将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放在短期内学生成绩的提高上, 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较低;另一方面, 在应试价值观念的直接操纵下, 在此种文化氛围的压抑下, 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实施者对农远的实践望而却步, 浅尝辄止, 他们往往不敢承担由于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变革所引起的成绩波动的后果, 因而农远所蕴涵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难以得到真正落实。正如某些教师所说“谁敢把成绩放下, 去搞那东西 (农村远程教育) ”。

应试教育使得农远的开展举步维艰, “应试”是罪魁祸首?当我们把矛头指向“考试”, 要求“淡化成绩”时, 但冷静的想一想, 在目前除了“考试”, 似乎又找不到更加公平的方式。对于大多数农村的孩子而言, 很多人还是期望通过高考来跳出农门, 改变生存状态, 改变命运, “以人为本”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考试”对于他们还是比较公平的途径。“成绩”让人欢喜让人忧。“成绩”也许不仅是学校领导们在“翻来覆去地研究讨论”的问题, 也是教育界多年来探讨的一个难题。从上世纪90年代对“高分低能”的批判到现在实施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所面临的阻力,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成绩”, 为“成绩”所困, 但似乎又难以摆脱它的束缚[3]。

农远的实施是为了“走进课堂, 面向学生”, 通过三种技术平台将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送往农村, 但资源进课堂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是我们面临的最重要的也是“最艰难的领域”, 面对应试为主的课堂、农村教育的结构单一, 农远该如何作为?笔者认为, 我们应从农村教育的实际出发, 正确引导农远的应用, 为此, 我们有必要对农远的应用导向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三、应用导向:农村远程教育发展的策略思考

“导向”即指导行动和发展的方向。“应用导向”即以应用为发展方向[4]。农远的应用导向就是以农远的应用为发展方向, 从农远应用环境的实际和需求出发, 正确定位农远, 整体把握应用方向, 不断探索和挖掘应用潜力, 提供相应支持, 从而为农远的持续发展培育新的方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1. 应用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方向

农远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 农远要实现与外部环境及农远工程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融合和协同, 其应用必须将与农远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外因素看作一个整体, “把关注点放在技术、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上”, 以农村和农村教育所面临的典型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阻碍农村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为突破口[5], 思考农远能为之做何贡献, 只有立足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农远才能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才能得到认可和足够的地位, 才能赢得更多的支持, 从而走上健康持续的发展之路。

目前, 农村教育以升学为主, 教育结构单一、体制僵化, 已经成为制约着农村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对此, 农远应输送什么样的资源?如何引导农远的应用?如何看待农远与当前农村升学为主的教育之间的关系, 是重复、互补还是变革?

其一, 在农远应用初期阶段, 农远作为辅助的角色, 服务农村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需求, 是主要选择。

面对以升学为主的基础教育, 农远的实施和发展不能绕开考试。对于未来中国教育信息化将向什么方向发展?余胜泉博士认为, 应该是定位于“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增强, 同时也能够使学生的考试成绩有所提高, 这样比较切合中国的实际”[6]。同样, 笔者认为作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农远将城市里的优质资源送向农村, 正在改变着城乡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这种改变在当前应该更多地注重提高农村孩子的综合素质和考试成绩以及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比如:通过设计贴近农村学生生活、贴近学科知识的情景性资源,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服务于农村学生课外学习,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 资源建设还应着眼于农村孩子的课堂实际, 经过良好的设计, 增强教学效果和质量, 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另外, 也应该通过农远为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良好的资源和平台, 使他们逐步从基于资源的教学转向基于资源的学习, 从而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这样以来, 一方面, 使教师们感到农远是“雪中送炭”, 不是“锦上添花”, 至少在目前有利于促使设备真正地利用起来;另一方面, 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 配合科学的从评价机制、制度和政策上逐步地引导和推进农远的应用。

其二, 加强资源整合, 建设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普遍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并着眼于改革农村教育不合理的结构体系。

依托农村中小学, 整合各种涉农信息化资源, 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 建设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综合服务机制, 在服务教育教学的前提下, 发挥“一网多用”、“一站多用”的服务功能, 普遍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 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农村教育除了让农村学生获得个人社会阶层上升的通道之外, 还要承担起全面培养适合农村、热爱农村、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高、中、初级优秀人才, 多方面增加农村教育的出口, 培养农村学生的多种技能, 使之同时拥有升学、就业、致富的多种机会。[7]因此, 随着农远应用的深入, 改革农村教育不合理的结构体系, 推动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 发挥农村远程教育平台对农村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服务作用是其重要使命。笔者认为, 立足于农村的农远就有了两个面向———城市和农村。面向城市是指:为一部分农村子女升学走入城市打基础;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第二三产业转移而开展技术培训等。面向农村指:为一部分未升学的待业的初、高中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传授现代农业科技知识,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等。

2. 应用需要以行政为主导, 建立科学的导向机制

农远的实施要以行政为主导。一是要有相关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农远的应用;二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实际, 制定适合农远应用的评价体系并付诸实施, 从而激励和评估农远的应用。

首先, 农远是技术支持下的改善和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活动, 它的有效实施还需要政策等行政力量的引导和支持。为此, 我们可通过政策和技术相结合的手段, 引导农远的应用。政策的制定应结合农村和农村教育的实际, 把关注点放在农远和农村及农村教育的联系上, 注重对农村实际问题的解决, 对农远的应用予以积极的引导和保障。

其次, 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 引导农远的应用。现行评价体系中还没有建立健全对教师应用农远设备及资源开展教学的评价项目, 影响了农远的应用。在我们进行的“影响农远资源有效应用的关键因素”的调研中, 排在前四位的是:校长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同事或技术人员的帮助、能有充裕的时间学习和利用农远资源、持续有效的培训。教师将行政方面的支持放在第一位, 说明“评价体系对应用具有较强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作为教育管理的一种措施, 评价体系握有鉴定的充分话语权, 教育管理者通过评价体系来激励或引导被评价对象的价值观取向。因此, 评价体系不仅对农远的运行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 而且在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影响着与农远发展相关的人、财、物的分配和使用。评价体系显然是存在于农远运行过程中的一个隐性的重要因素”[8]。因此, 评价体系对农远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只有立足于学校、教师、学生及农远发展的实际, 改变片面强调结果而忽视发展的倾向, 制定科学的评价制度, 利用正确的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才能调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 充分地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使农远发挥最大的应用效益, 才能真正推动农远在农村学校教育教学中科学、持续而合理地应用与发展。

由此看来, 笔者认为, 加强农远应用的行政主导, 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 面对农村教育结构单一的现实, 可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 一方面保障农远为传统教育的有效服务, 另一方面使农远提供传统教育不能提供或难以提供的服务, 努力使农远成为农村知识分子服务于农村发展的有效平台;同时, 从政策上引导广泛联合如农业、科技、卫生等实践机构, 将农村中小学办成当地的文化科技中心、信息传播中心、党员教育中心和卫生知识普及中心等, 这样也有利于赢得他们在资源建设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另外, 应积极联合研究“三农”问题的学术力量, 共同开展基于农远实践的项目研究, 对农远的发展予以智力支持。

第二, 改革仅以升学率为评价的单一体制, 形成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教学评估新体系。教育评价多元化、过程化, 应遵循发展性教学评价新理念, 教学评价体系应“提高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实践的积极性, 注重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学生发展多方面的信息收集, 而不是单纯依靠考量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定教师的工作业绩。教学评估不仅是对教师工作状况的鉴定, 更重要的是要促进教师成长和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目的”[9]。

第三, 将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纳入日常的教学管理之中, 将教师对农远资源的应用纳入到日常考核中, 并与教师的职务晋升、评优选先、福利待遇挂钩, 真正使资源走进课堂, 面向学生。

3. 应用要以循序渐进为策略

农远以其符合农村客观实际的“三种模式”由城市向乡村输送资源, 这是历史性的创举和进步, 这是物质层面融合的基本实现, 但由于“文化滞后”现象的普遍存在, 以及我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独特的背景, 可以预见, 农远的应用将是长期的曲折复杂的过程, 是一个分阶段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 在农远建设阶段, 主要为农村中小学搭建“三种模式”的硬件平台, 输送基本满足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需要的资源, 为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为进一步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三种模式”是一种物化的知识力量, 它是人们阶段性的认识成果, 它也应将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检验、改进和完善, 从而更将反映和符合农村和农村教育实际[11]。

其次, 在农远全面应用阶段, 从应用的空间来看, 农远的应用领域主要有校内和校外, 学校是应用的主阵地, 随着应用的推进, 应用的空间也会逐步扩大;从应用的纵深来看, 农远应用水平的提升也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目前关于教师教学应用水平阶段的研究也较多, 如西北师大郭绍青教授提出的六个阶段[12]:迷茫阶段、准备阶段、模仿阶段、积累发展阶段、熟练阶段和创新阶段。这些关于教学应用阶段的研究为农远应用策略的研究和制定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第三, 在农远品质提升阶段, 农远以其先进的信息技术环境、丰富的资源, 真正体现了扩大教育机会, 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并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品质。体现了技术、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 体现了为了人、尊重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品质的提升。

每一个阶段既有有利条件, 也有不利因素, 我们要做的就是始终坚持以“应用”为核心, 以发展为目的, 加强应用, 缩短价值观念等非物质文化对农远的适应过程, 弱化文化“滞后”, 不断探索其未来发展的潜力与可能性, 为农远的可持续发展培育新的方向。

4. 应用要以人为中心

人是农远应用的核心要素, 主要体现在对资金、资源、农远系统的组织与管理等要素的综合配置中。正如祝智庭教授所说“技术是偏方, 人本是正道”, 人是能够将诸多因素进行合理统筹、科学整合、有效实施的真正“魔术师”。只有依靠人, 才能使经过精心设计的优质资源服务于农村中小学的广大师生、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 只有依靠人, 才能不断创新教学应用模式, 实现农远的持续发展。农远的建设和应用中的“人”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农远的组织队伍建设, 二是教师培训。其中队伍建设主要是指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相关部门人员配备及其职责的制定;师资培训是培养掌握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应用技能的农村教师队伍, 为农远的应用提供人力保障。

在农远的建设初期,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分别成立了由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的农远工程项目领导小组;地 (市、州) 、县各级政府也相应成立了以政府分管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各项目学校也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在农远工程全面进入应用的阶段, 农远的队伍建设应当“与时俱进”, 转变职能, 既重建设也重应用, 不断适应农远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应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信息化领导能力, 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农远应用方案, 协同教师制定个性化的专业发展规划, 配合新一轮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实施, 逐步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同时,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应从本地的教师实际、设备实际和资源实际出发, 坚持因地制宜, 按需培训, 注重实效的原则, 继续完善“省、地 (市) 、县、乡、校”五级培训体系, 并从培训目标、对象、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积极探索、总结适合本地的培训模式, 避免“一刀切”、“走过场”式的培训。

四、结束语

上一篇:征地拆迁经验总结下一篇:妇儿保健工作总结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