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示范:从“重庆问题”到“重庆实践”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重庆地处内陆、城乡差距巨大、经济形态复杂, 是中国经济社会的缩影。作为一种国家战略, 重庆将在实现自身腾飞的同时, 带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作为改革创新的先行者, 重庆的发展将贡献有益的思想、创新和模式, 其发展经验将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解决“重庆问题”的实质是落后地区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

所谓“重庆问题”, 就是重庆区别于其他地区而具有的不同矛盾、特殊市情的总和。

“重庆问题”既具有普遍性, 也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是制约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重庆问题”的实质是落后地区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 是一种国家使命和历史责任感的体现, 也是重庆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的逻辑起点。

解决“重庆问题”的重要性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 从国际层面来看, 作为欠发达地区的重庆的现代化路径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提供有益的探索和经验;第二, 从国家层面来看, 重庆的发展将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注入强劲的活力;第三, 从西部来看, 重庆内陆开放和多形态经济发展与融合都将是西部地区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第四, 从城乡统筹发展来看, 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庆, 将为国内外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必要的经验和模式;第五, 从人与生态和谐发展来看, 重庆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的实践探索, 将为国内外其他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重庆实践”的基本框架

“重庆实践”就是指围绕“重庆问题”, 结合重庆独特的地理区位、经济状况、历史文化及国家战略定位, 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区域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的发展范式, 是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方式与道路的全面反映。“重庆实践”是立足重庆实际, 着力破解“重庆问题”, 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寻求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探索出的新路径, 是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重庆实践”是重庆人民的智慧凝结, 并与重庆特定的历史背景、实践基础、发展任务、客观条件等紧密相连, 反映了重庆发展的思路和状况, 符合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要求。

重庆实践的核心是解决民生问题。科学发展倡导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其关键在于“让人民得实惠”。重庆全力打造民生工程, 提高广大群众的满意度、幸福度, 真正实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如“五个重庆”的建设着眼于实现出行的便捷 (畅通重庆) 、生态的良好 (森林重庆) 、身心的健康 (健康重庆) 、生活的安逸 (宜居重庆) 、社会的稳定 (平安重庆) , 为百姓安居乐业创造必要的条件;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公共租赁房建设成为全国解决城市“夹心层”住房问题的典范;“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 着力大幅增加“两翼”农村地区收入水平, 提高农村市场化程度, 培育新农村市场主体, 以便缩小城乡差距。

“重庆实践”的基础是改善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 “重庆实践”的基础在于不断改善社会发展环境, 提升重庆城市综合竞争力。通过实施“畅通重庆”, 大幅度改善交通条件, 并通过“大通道”建设, 不断改善重庆的交通区位条件;通过“内修精神外洗脸”为重庆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即一方面通过“唱读讲传”活动, 提升干部群众的精气神;另一方面, 通过“打黑除恶”, 为重庆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为重庆经济发展确立良好的商业伦理。

重庆实践的重点是科学运用政策。“314”总体部署、国务院3号文件、城乡统筹试验区、保税港区等重大政策, 均是中央为重庆量身定做的, 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支撑。在获得这些政策以后, 重庆积极思考, 锐意进取, 努力解读其中蕴含的科学发展之道, 争取政策效应完全发挥。积极实施“部市合作”战略, 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搭建了重要的桥梁;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初具雏形, 有效汇聚全国乃至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种种经济要素, 力求实现各种经济要素的最优组合;充分运用保税港区等优惠政策, 顺应国际产业转移趋势, 打造亚洲最大的笔记本产业基地。

“重庆实践”的动力是创新体制机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重庆实践”的发展动力在于创新体制机制, 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 重庆着力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率先突破, 从根本上破除制约重庆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方面, 重庆创造性地实施了“八大投”模式, 将原来以政府出面举债为主的投资方式转变为投资集团向社会融资为主的市场化方式, 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的良性投资格局;在区县发展体制方面, 重庆市对区县大幅扩权和大力扶持, 每年给予每个区县2500万元工业园区发展基金 (2010年起增加至3000万元) , 通过区县联动发展、推动重庆城乡统筹发展;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 重庆率先打破原有的户籍制度, 并配合实施公共租赁房建设, 至2012年前要实现300万农民进城, 到2020年实现1000万农民进城,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重庆实践”的示范意义

“重庆实践”彰显的示范意义, 那就是在较大的行政区范围内, 基于重庆现行的经济社会运行状况、利益分配格局和现行体制机制, 通过改革创新, 不断突破现行的一些条条框框, 探索解决难题的突破口, 为国内外类似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成功经验和实践模式。其示范意义,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破解城乡统筹难题。重庆是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大舞台, 必须不断破解城乡统筹发展难题, 建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格局。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存在的难题, 但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成功经验尚不多见。京津沪三个直辖市, 城市化程度很高, 其城乡统筹的示范意义不具有典型性。而重庆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 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积极探索, 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破解内陆开放难题。内陆地区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开放区位, 开放资源相对缺乏, 这导致内陆开放一直是困扰内陆地区发展的难题。“重庆实践”的探索, 将有助于内陆开放高地的建设, 在国家层面形成一个政策的洼地, 吸引大量的人才、资金和产业进入内陆。因此, “重庆实践”提出的内陆开放经济发展模式, 必将为其他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破解多层次、多格局协调发展难题。重庆是多层次、多格局经济形态地区协调发展的实验平台, 必须不断破解具有复杂经济形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 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多层次、多格局的经济形态的协调发展, 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在城乡统筹实验的过程中, 重庆市已经在“大城市带动大农村”方面做出了诸多的尝试。因此, “重庆实践”在复杂经济形态背景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尝试, 必将为国内兄弟省市、国外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成功的经验和深刻启示。

破解欠发达地区现代化难题。重庆是欠发达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实验模板, 必须不断破解欠发达地区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难题,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然而, 重庆深处内陆, 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比较低, 思想意识相对封闭, 实现现代化谈何容易?因此, “重庆实践”中的现代化理论和实践, 将为国内和国际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现代化提供值得借鉴的实践参考。

上一篇:煤矿采掘机械自动化和智能化应用研究下一篇:探讨以整体护理为指导开展危重患者护理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