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创新型人才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新与创新型人才(精选8篇)

创新与创新型人才 篇1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徐小洲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今天我来到这个会场,和大家共同探讨什么是教育界的责任,我们肩负的使命是什么

近60年来,我们的教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这些发展让我们沉浸在喜悦当中.确然,有很多成就值得我们去继承,但今天我要说的是,我们的未来还面临着一些挑战,我们的教育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在引入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想到一个对大家来说都非常熟悉的人,其非常有社会责任感,对推动社会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就是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媒体上曾报道过他的重要讲话,也比较系统的阐述过他的教育看法.钱学森曾说:“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什么”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他还接着说“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这里,他说的是大学.同志们,放眼望去,我们的中小学,整个教育系统有没有这个问题 我们有没有考虑过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担当什么样的责任

下面,我围绕三个方面,来谈一下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一,时代诉求与素质教育核心

(一)国际创新竞争的时代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教育者承担的是什么责任 教育工作者应该做一些什么 这是一个国际竞争的时代,创新能力是国际核心竞争力.中华民族要走向辉煌,就必须注重人才,注重创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创新型国家,大势所趋,中国也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道路,我们国家希望能够在201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和世界强国还是有差距的.国庆刚演习过,演戏上我们通过各种科技力量的展示,展现了我们的这六十年的发展成果,我们发展很快,对此也很自豪,但是我们在这些关键性的军事技术上和美国等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对具体有多少差距,说法不同,有人说差距15年,有人说差距30年.30年是什么

概念 你可以想像30年的差距有多久吗 简单地说,就是刚改革开放初期和现在的概念,我们甚至可以体会到3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差距.我们很看好我们的科学技术,我们科学产量占世界的4.3%,人口占1/10.建国60年来,大家都很高兴中国的经济发展,但我们的技术大多是靠引进对外技术,依靠率达到50%,美国的对外技术依靠率只有5%.2008年,美国有一个全球综合国力的排名,中国排到第4位.大家可以看一下,中国经济总体排在第3位,而教育是排在第10位.再看一下具体的数字可以发现,中国的人均GDP是2400元,再看美国,看看日本,看看德国,我们与他们的差距很大.美国的面积和中国差不多,GDP是大陆的3.4倍,日本地域面积相当于中国的云南,但是他的人均GDP是中国的14倍.中国现在的科技实力相当于美国的20%,教育实力相当于美国12%.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任务,这就是教育者要去弥补这个差距的责任.60年了,我们重大的科技原创只有十几项,美国是几千项,很多技术原创几乎是零,这里有很多数据,比如,研发投入占GDP总量上,国际公认为2%,美国,日本的为2.2%,韩国为2.4%,中国仅为1.4%;在对外技术的依存度上,国际公认为20%,美日为2%,中国为5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上,发达国家为40%,中国仅为8%;SCI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率世界平均值为9.56,中国为4.6;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上,发达国家为45%,中国仅为15%.所有这些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差距非常大.在军事力量方面,中国仅为美国的5%.中国在轨卫星一共20颗,且中国官方一直声称都是民用卫星,最多也就是军民两用.美国的卫星数量超过400颗,占世界卫星总量的一半以上,军用卫星超过100颗;空军上,中国仅为美国的20%.中国空军22万人,各型作战飞机3000余架,直升机250架,600座地对空中程导弹发射装置,2000门高炮.美国空军38.26万人,配备预警机52架,战斗机2674架,战略轰炸机174架,侦察机57架,运输机846架,加油机607架,教练机1225架,直升机220架.另外,美国民用直升机在1万架以上;海军上,中国仅为美国的15%.中国海军30万人,配备74艘主战舰艇,55艘柴电潜艇,6艘核潜艇,55艘中型和重型两栖攻击舰.美国海军57万人,配备潜艇95艘,航空母舰12艘,导弹巡洋舰30艘,导弹驱逐舰57艘等.这就是我们跟美国的差距.我们都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话“落后就会挨打”.放到现在依然是至理名言.中国的南沙群岛几十个,这么多的岛屿,归属权是属于中国的,但是,现在中国大陆占8个,台湾1个,加起来是9个,但是别的国家占的数量相当的多,越南占领了28个,菲律宾占领了7个,马来西亚占领了3个,印尼占领2个,文莱占领1个.大家可以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是因为我们还不够强大,我们的科技实力还不够威慑,而我们这个民族的责任要靠谁来承担

(二)未来创新的责任在教育

2003年的时候,有个统计,每万人中研发人员的数量.结果显示,中国研发人员是15个,法国是127个,韩国是81个,德国是122个.未来的责任在哪里 在于我们的教育.我们要把这个数据拉近,回头再看看我们的教育,我们可以自问,按照目前这种教育状况,能够给未来带来多大的竞争优势,如果我们的教育不革新,不改革,按照这个样子,大家想想看,能敢超这些发达国家吗

(三)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素质

我们讲素质教育讲了多年,大家都在讲,素质教育到底应该抓什么 我认为,重要的方向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这里所说的创新型人才并没有说把经济都放在知识和能力上,我要说的主要是人才.人是有人性的,还要有才华,这才叫“人才”.在教育下一代的时候,我们要知道,仅仅做好人是不够的,还要做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是多维的,创新型人才是多元化,不是让少数人上少数的重点大学.教育的使命是什么呢 有一句话说“不让一个人落后”.二,创新型人才及其基本素质

(一)创新力与创新型人才

创新力具有多维性,创新型人才不是宝塔尖.几十年以前,美国有个著名的科学家,心理学家吉尔福特(Guilford,1897-1987)早于1950年就发表了著名演说“创造力”.他基于因素分析法提出,“人人都有创造力”,只是在表现方式或创造力等级方面并不相同.也就是说创造力不仅在少数的人身上,创造是多维度的,只是每一个人的创造力等级不一样.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耶鲁大学心理系斯腾伯格(Robert J.Sternberg,1949-)教授提出创造力 “三侧面模型”.他认为,创造力由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得侧面构成:智力,智力风格与人格特征,每个侧面又包含更多的子因素.这三种维度相互结合的过程,成分,方面以及各维度所起的作用等有所区别,呈现出创造力的复杂多样.(二)创新型人才基本素质

创新是非常复杂的,就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在不同的系统,始终是不一样的.一个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创新型人才包括四方面基本素质:思想品德,科学知识素质,综合能力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具体可以细化到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拓展能力,良好的体魄,健康的心理等180个因素,概括地说,就是,创新型人才因素是多维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创新力这些因素里与知识有关的占了多少 我们的普通教育有多少跟这些有关

三,基于创新素质培养的教育创新

(一)基础教育是创新力培养的关键期

美国创新教育家,心理学家托兰斯(Torrance,1962-)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对小学一年级学生至成人开展大规模创造性思维测验.测验表明,儿童至成人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呈犬齿形曲线:小学一至三年级呈直线上升状态;四年级下跌;五年级又回升;六年级至初一第二次下降.初一到高二或高三又持续上升.高二或高三以后,青少年的创造力基本保持不变,甚至有下降趋势.后来又通过调查发现,创造型学生行为特征包括:好奇心,不断地提问;思维和行动的独创性;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个人主义;想象力丰富,喜欢叙述;不随大流,不过分依赖集体的意志;主意多,喜欢搞试验;顽强,坚韧,喜欢虚构,富于幻想.而且通过调查,显示:基础教育是创新力培养的关键期.基于上面的认识,创新素质培养是教育创新的问题,基础教育是创新与培养的关键事情.创造性的培养不一定是学校的责任,但创造性培养的基础在教育者的身上.(二)教育创新的基本策略

我向来反对过早的教育,人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的,并不是越早越好,知识不是学得越多越好,是吸收得越多越好.有人说,中国的中小学质量是最好的,读中小学应该在中国.正确地说法应该是,中国的中小学培养学生的考试制度是最好的,但考试分数高是衡量质量的标准吗 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最后发现,美国的学生创造力非常高.到底,我们该重视什么问题呢 有很多实验表明,好奇心,独特性,独立性,不随大流,主意很多,喜欢冒险,富于想象,这些素质都是创新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作为教育者,创新教育应该怎么搞 我们需要哪些创新教育策略呢 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什么 这里我有几点策略建议:

创新与创新型人才 篇2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及必要性

目前, 创新教育表述有多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把创新教育定义为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另一类则把创新教育定义为是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我们一般认为, 创新教育就是为了使人能够创新而进行的教育。凡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 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教育。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访问时说:“大学应教给学生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塑造创新型人格, 造就创新型人才。

我国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被严重固化。据统计, 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 平均要参加上千次的测验与考试。经过这样的“千锤百炼”之后学生所有的灵感、悟性都被消磨殆尽。由此学生受教育程度越高, 思维就越是单一, 视角也越是狭隘。美国也有一项调查表明:一般人在5岁时可具有90%的创造力, 在7岁的时具有10%的创造力, 而8岁以后起创造力就下降为2%了。这说明我们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被知识的经验性所束缚, 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我国的高等教育如果不注意让大学生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 那么培养出的大学生将不能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势必会阻碍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因此, 必须在高校进行创新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高校创新教育的实施

1.树立创新教育观

创新教育不是一般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学内容的增减, 而是教育观念的重新厘定。创新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化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所以对高校来讲应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比如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改变以知识多寡、分数高低、学习优劣作为衡量人才的旧标准, 逐步树立起“会做人、会做事、会求知、会创新”的新人才质量观, 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淡化教育的工具价值, 重视教育的本体功能, 树立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自身潜力, 发挥学生才能的新的教育价值观。

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渠道。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就是要改变以往的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 注重创新意识的培育。教师要通过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施来增加课堂信息量, 要尽可能的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育方式。启发学生积极去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使学生养成善于独立思考, 富于批判性思维。倡导教授、知名学者给学生上课, 帮助学生了解本学科领域前沿的进展, 激发他们了解未知世界的强烈愿望, 开拓学生视野, 诱发学生的创造性。

搞好课堂教学同时还要丰富实践教学环节。实习安排上, 方式要灵活多样, 要鼓励学生到自己联系或由学校负责安排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 多参加面向社会的科技咨询, 教育服务等有益的活动。学校也要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与联系, 为使学生更多地接触企业和社会创造条件。

3.教学民主化

传统的教育中, 学生往往是进行模仿性学习, 服从性教育, 重教有余重学不足, 学生围绕教师转, 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教师就要善于引导,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 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条件。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 教师唯有民主化才能更好地尊重学生, 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江总书记在全教会上曾说:“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 创新思维, 营造崇尚真知, 追求真理的氛围, 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种宽松的环境就是教学的民主与开放。

4.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邓小平同志指出:“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 不能轻易否定考试的作用。”“但也不能迷信考试, 把它当作检查学习效果唯一方法。”高校也要认真研究改进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改革考试的形式。完善建立一套科学、可信的教学评价体系。把学生的课堂理论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实行弹性学分制, 改革教学管理, 允许教师教学内容上的个性化, 允许教材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鼓励教师采用各种有利于检验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试考核方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新思想、新观念, 创新素质逐步在其中培养形成。

三、创新人才的培养

1.创新人才内涵

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且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认为: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包括6个方面:一是博专结合的知识基础;二是以创新思维和能力为特征的智力和能力;三是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四是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五是国际视野和竞争意识;六是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

2.创新人才的培养

(1) 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 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 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等的有机结合。创新思维是对人的认知活动而言的更多地体现在与发散思维的关联上。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往往与问题情境的设置、认知策略等联系起来。还有的利用头脑风暴法和戈登技术, 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 塑造创新人格

在创新活动中, 创新思维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但创新人格在人的创新活动中也是举足轻重的。没有创新人格, 人的创新活动就将陷于困顿。创新人格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和高度发展, 是创新型人才表现出的整体的精神风貌。

(3) 提高创新能力

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得到增强, 但是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创新需要合理的基础知识体系。只有脚踏实地学好知识, 真才实学,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提升创新能力。

高校历来是传播、扩散和创造知识的重要基地, 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动力和源泉。我国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作用, 积极迎接时代的挑战, 开展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未来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教育, 历史赋予了教师光荣的史命, 我们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因此, 如何进行创新教育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实施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国高等教育, 2006, (5) .

[2]关注创新人才培养, 关注大学生就业.中国青年报, 2006-9-23.

[3]温恒福.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创新.中国教育报, 2002-12-21.

创新与创新型人才 篇3

现代世界经济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其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主要来自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根据“十一五”规划远景目标,我国将在2010年把经济增长模式由现行外延型转向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内涵增长模式轨道上来。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的发展,将对我国财经院校教育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财务、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适应金融创新的潮流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市场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新变革,产生新事物、新手段。

金融创新包括制度创新、市场创新和工具创新,其中工具创新是主体。创新工具的发展是各国金融机构为适应新潮流,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稳定成本,确保利润以抵御各种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所做努力的结果。它的发展给世界经济和企业理财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金融市场工具及其运作体系的不断创新、不断演化构成了金融发展史。社会环境的改变,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知识经济导致衍生金融工具等创新工具在相对数量上剧增,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所需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最终爆发变革。

金融创新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货币产生直到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市场的兴起和发展。这一阶段对人类经济历史发展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形式为:货币形式的演变与发展;存款、贷款业务的产生;银行的出现;资本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以及金融工具的出现,如1553年的股票、1555年的债券、可转换债券和1911年的认股权证等。这些都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一阶段产生的金融工具影响深远,目前被称作传统工具。第二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后到20世纪60年代。在这一阶段,国际金融市场平稳发展,起主要作用的还是那些传统金融工具。在第二阶段后期,开始出现少量的金融创新,譬如:平行贷款、背对背贷款、证券抵押等业务。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金融创新进入大发展时期,如20世纪70年代的浮动利率债券、货币与利率掉期、期货、期权等一系列创新工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20世纪80年代后,在前期发展的基础上,衍生出了越来越多的金融创新工具,如货币期货合约期权、股票指数合约期权、欧洲美元期权、调换期权、美元及市政债券指数期货、平均期权、长期债务期权、复合期权等。尽管金融创新是一个历史范畴,回头来看,它是传统工具,但是从特定时期看,它是一种创新,适应特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新潮。回顾历史,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高潮都是由创新作为原动力的,历史上每一次升级性的金融发展,都是在金融创新的推力作用下实现的。其原因是:一旦旧的金融架构不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靠原有工具的数量扩张无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时,它便会阻碍或制约经济的发展。只有通过金融创新的质的飞跃,才能冲破束缚,从而达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需要。在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螺旋上升发展中,孕育着一次又一次的创新,将金融发展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的新的高度。例如,金融业的金融工具突破后,公允价值会计强烈地表现出向许多行业的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浸润的趋势,这一点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表美国,表现得尤为明显。

二、财务、会计人才培养的创新

从上述对金融创新演化历史的回顾,可以感悟到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会计创新人才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1999年江泽民同志在会见“两院”院士时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指运用一切已知的知识、信息创造前人未曾有过的设想,最终产出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这些产品可以是物质的、精神的,也可以是有形的或无形的。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特有的禀赋,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征。

(一)人才能力培养的创新

1.注重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有创新能力,才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高科技革命的需要,这也是大学生自身生存的必要条件。市场经济要求公平、公开和公正,面对错综复杂、变化莫测的各种价格行情和供求关系,惟有创新才能成功。创新也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集中表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有创新,才会进步,才有发展。对大学生而言,创新是社会赋予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无论他的社会地位高低,只有在创新中推陈出新,才能与时俱进,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使自己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2.注重当代大学生竞争能力的培养

经济全球化、高科技革命和经济结构调整是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趋势和基本特征。整个世界正处于开放、发展、融合和竞争的历史变革时期,市场经济特别是金融市场的飞速发展为人与人、企业与企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公平竞争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和条件。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它为每位大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施展才华的时代大舞台。社会主义金融市场建设中展现出的无数新领域、新空间正是财务、会计大学生日后的用武之地及其发展领域。而不具备竞争能力的人,则会被历史无情淘汰;那些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人必将在新领域大展宏图。大学生肩负着很重的压力,要将之转化为动力。要有敢于冒险、敢于胜利的胆识。因此创新人才竞争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

3.注重当代大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

面对市场经济,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正确处理与管理对象之间的关系,具备较高的管理技巧和管理能力。现代社会对一个成功的管理者的管理能力要求是:有远见、讲信誉、具有人际沟通的能力和技巧;有魄力和能力尝试新事物,即使失败也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优秀的管理者不仅能独挡一面,而且要具有卓越的组织能力和高超的领导艺术,能带领众多精英共同努力、共铸辉煌。

4.注重当代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个人做一番事业能否成功的因素,30%取决于智商,70%取决于情商。这种情商就是在关心自己的同时学会关心他人,约束自己,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维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其中融洽的人际关系是最难做到也是最重要的。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事情仍然是處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情感关系、利益分配关系等等,交际能力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一个人在一个团队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的人际交往应该掌握六个度,它们是:广度、向度、态度、信度、适度和大度。

5.注重当代大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律能力不是“生而有之的”,当代大学生的自律能力非常不均衡,有些甚至非常糟糕,因此急需引起注意和培养。自律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为上的约束;二是心理上的约束。大学生只有培养起具有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才能成为一名有创新能力的、健康、合格的财务、会计专业大学生。

(二)素质教育的创新

在高校财务、会计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应把创新素质教育放在突出地位。创新素质教育的实质是让受教育者在心理、品质和能力方面具有开拓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的特点。创新素质教育一方面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由教育本身的要求所决定的。教育是人类文明成果的延伸和继续,人类一切文明成果都要通过教育来继承和发扬。教育不仅要使受教育者继承现有的知识和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学会自己去获取知识,学会自学、学会思维、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没有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民族是愚昧的民族。落伍于时代的民族是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教育的本义与灵魂,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财务与会计素质教育一般包括教育观念创新、教学内容创新和教学方法创新。

1.教育观念创新

解放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先导,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就谈不上创新教育。要改变那种农业经济时代先干后学、工业经济时代边干边学的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应该是先学后干,樹立终身教育的教育观,在认识世界中改造世界,在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树立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整合以及多学科交叉为基础的教育内容观。在知识经济时代,受教育者的基础越宽厚,视野越开阔,融会贯通能力越强,就越容易进入学科前沿,创新能力就越强。要树立让受教育者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方法观,因为个性发展是创新的原动力,也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核心。没有个性发展的全面发展,不是真正的全面发展;而没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只能是畸形发展。

2.教育模式创新

创新教学模式是在创新教学思想指导下,构建教师主体对教学过程进行直接取舍与优化组合。其中,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师是开展创新教学模式的两个关键因素。创新教育指导思想与应试教育指导思想截然相反,它是开发人的身心潜力、培养人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人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的教育活动。要构建与创新教育宗旨相吻合的教学模式,必须对教学过程的直接要素进行认真取舍。其形式是师生合作互动、生动活泼、开放、主动、和谐、愉快、共鸣、受鼓励、被信任、有启发、组织引导、转化式的,实现以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个辩证统一体,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正确地掌握和使用创新教育模式;另一方面要总结和积累经验,提高教学艺术,以“实”和“创新”为主旨,让教室变为学生充分展示其才能的舞台。

3.教学内容创新

创新与创新型人才 篇4

论文摘要: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创新,提出了“以创新教育与科学研究贯穿干教学全过程”为主线,创建了以“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课程教学创新模式,构建了“同类合并、相对脚、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最新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理念与思路,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创新教学模式教学与科研互动创新课程体系发电厂电气主系统

教育教学改革涵盖了学科专业建设、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各个方面,只有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才能不断完善高等教育的目的,从而达到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而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工科教师,尤其对刚提升为本科院校的中青年教师,如何把自己所教的课程不断地改革完善,怎样“以教学促科研、搞好科研为教学”则是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本文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提出了“以创新教育与科学研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为主线,创建了“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课程教学创新模式,构建了“同类合并、相对集中、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最新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理念与思路,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合理地解决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繁、多、杂与教学时数偏少以及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交叉与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之间的矛盾。

一坚持“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思路来构建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要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科研水平的提高是关键。没有科研的支撑,就没有创新型教学,科研可以保证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只有创新之师才能造就创新之生。作为刚提升为本科的地方性院校来说,科研水平相对滞后,相当一部分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难以找到自己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作者通过几年的努力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以下三条经验,以供商榷。

一是要坚持创新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现教学科研互动。在教学中搞科研,深入钻研每一个知识点的内涵,面向生产实际和专业前沿发现问题,寻找课题,以挖掘创新潜能和发现所要解决的问题;搞好科研促教学,将在科研工作中所取得的一些成果及科研论文中的主要论点引入课堂教学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中,以此启发学生独立思维与专业思维,努力形成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二是坚持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教学相结合。结合电力行业特征,采用技能训练资格认定和校企互动方式,使学生学习知识与社会需求直接挂钩,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就业机会;同时,教师、学生深入企业,发现问题,找到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师生共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和关键技术问题,产生经济效益,形成教学、科研、实践良性循环。

三是坚持创新实践教学与专业技术发展相结合。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将实验室建设成集实验、实习、新产品开发与设计及科学研究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了工程素质训练、科学研究试验与专业技术进步的有机结合。

二以“同类合并、相对集中、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最新技术相结合”原则来优化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存在教学内容多、繁、杂与教学时数偏少以及学科专业技术发展快与教材更新慢的矛盾,要达到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首先要对所授课程的教学目的和知识点的内涵十分明确,根据专业特征,结合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和行业发展最新技术,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同类合并、相对集中、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最新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理念就是指将原分散在各个章节属同一类或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删除过时的旧内容,增加学科专业当前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研究热点等内容,在内容编排上按照“基本原理与方法——应用技能——当前研究动态”的层层诱导递进式顺序来编写,使重组后的课程教学内容与知识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先进实用。

《发电厂电气主系统》是一门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实践性、综合性强,面向工程,与其它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课联系非常紧密相互交叉的主干专业课。根据上述特点和要求,对<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重组,构建了创新课程教学体系。将原分散在各个章节属同一类或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删除过时的旧内容,增加电力工业当前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研究热点等内容。如增加未来电力系统、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新型电气设备的发展趋势等,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和创新灵感。

三实施“三个模块”,采用“全程案例贯穿式”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个模块”是指将课程的整个教学内容划分为重要内容、一般内容和自学内容三个模块。重要内容(主要是指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应用技能)在课堂上精心讲解,并通过课外作业、专题研究、实验等其他环节的训练得到巩固和提高;一般内容(主要是指新技术、新产品应用介绍等)则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展示、介绍;自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行个性化教育)则通过设问、质疑、写读书笔记、小论文的形式得到训练。

“全程案例贯穿式”教学法是指根据课程特点与专业特征精心选择或设计一个规模大、有代表性、有实用价值,并且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引导学生进入课程,随着课程教学的展开,让学生一步步深入到案例中,学到案例中相关的知识,随着课程教学的结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把案例中的相关问题一一得到解决。

本课程选择推出“一个火力发电厂电气部分的设计”为全程教学案例,围绕该案例,实施“三个模块”,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展开一个个知识点,最终完成整个课程的学习。

四结束语

创新与创新型人才 篇5

摘要: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创新教育,主要是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意识的人才。高中语文是一门具有极强创造性的学科,其教材内容留给学生的想象空间极为广阔。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观念转变、学习方法指导、课堂氛围营造、鼓励学生质疑等方面,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为他们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高中;语文教学

当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而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实质就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强弱,关键取决于其国民创造力的高低。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民族振兴、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而高中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肩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回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和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切实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服务。

一、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地开展高中语文教学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所谓正确的人才观,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人才观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是否正确认识教育的本质。从客观上讲,学生本身都有其优点和长处,其将来都可能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成为人才。因此,教师绝对不可以仅凭个人的喜好和判断来为学生定性,而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点,相信并积极鼓励他们,不断地帮助他们,从而使学生走上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反之,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以智力模式和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把他们人为地分成三六九等,那么势必会束缚甚至于扼杀学生原本的创新意识和精神,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并进一步激活其创造性潜能,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其能力范围内体会到创造的乐趣,持续增强自信心,从而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持续发展。

(二)转变教学指导思想

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创新教育,就要求教师切实转变面对学生进行单一知识灌输的传统教学观念。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而不能教师一言堂;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使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而不能单一地灌输知识;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课内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教学的知识不仅包括教材内的知识,也要涵盖与教材知识有关的新知识,更要包括师生针对教材知识互动中而形成的新知识。

(三)明确科学的培养目标

爱因斯坦曾经就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谈到,采用专业的知识来对人进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利用专业教育培养的人只能是有用的机器,而不可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实施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怎样进行人的创造力的开发与培养,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思维。

二、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这一过程中学科门类不断增加,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再也不会存在终身受用的知识。目前和未来的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应该能够独立学习、独立工作,并且要具有创新能力和科学的预见能力。鉴于此,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如果学生不会自学,那么他将来也势必不会单独去创造,也就不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为学生指导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比如,第一,对于美文,要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下来,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规范的语感。第二,在学习课文或者阅读中外名著佳作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养成摘抄的习惯,不断积累精彩语句或段落,从而为以后的作文积累素材,为我所用。第三,在日常读书看报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坚持用自己的话概括主题思想,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第四,在自学课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动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把学生的创新潜能与欲望充分激发和调动起来,其目的是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最终达到创新思维形成的目标。而传统课堂教师一味地灌输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特点营造浓厚的课堂氛围,从而在轻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性,进一步拓展活跃思维,逐渐培养起创新意识。另外,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深度思考教学内容,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使学生对于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例如,在教学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时,教师围绕一大问题,即“你理解的梦想是什么?”来展开教学,教师抛出这一问题后,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学生就这个问题与课文结合起来思考,并将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与自己所理解的梦想进行对比,从而就更加深刻地理解“为民请命”的献身精神的无比崇高,进而会逐步树立起更为远大的个人理想。可以说,教师通过营造和谐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能够为学生构建鼓励大胆思考、深入探究的环境,从而保证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最终培养出创新思维。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一切创造活动都具有一个本质性特征,那就是该活动具有独创性。因此,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要首先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大胆质疑,甚至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惜刨根问底。一切知识的获得,一切发明的产生,无不是从“疑”开始的。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就学习内容生成疑问、向教师提出疑问,并且积极探究思考解决疑问。首先,教师课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和理解重难点,不在无意义和价值的问题上过于纠缠。要引导学生对于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深入研读,进而就文章内容生成有价值的疑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生疑的条件,从而鼓励激发他们积极地进行思维训练。其次,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在其认为没有疑问的地方提出质疑。譬如,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于一些课文认为不重要,或者对于文中的一些词语、句子往往读过之后没什么感悟,提不出什么问题。而事实恰恰相反,学生忽略的地方往往可能是对于课文理解的重点之处,或者是容易引发错误认识的地方。这时候,教师可以巧妙地故意设疑问难,引导启发学生得到意外收获,从而使其思维触类旁通。再次,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针对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观点来阐释,进而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质疑的活动,从而为学生搭建阐述观点、分享看法的平台。比如,在教学鲁迅的小说《祝福》时,教师可以鼓励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观点来对祥林嫂的性格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比较,从而进一步确定自己的观点,这一做法的目的是不用所谓统一的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施建能.浅议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课外语文,,(12).

创新与创新型人才 篇6

摘要 本文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传媒实验室为例,探讨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创新型传媒人才的途径与方式。

关键词 传媒实验室 实践 创新 应用型人才

高校实验室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场所,是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平台。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大力推进创新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因此,高校实验室对人才的培养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为此,要多角度、全方面的对实验室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进行挖掘。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传媒实验中心所探索出的实验教学模式、类型及方法,既为如何进行实用创新性传媒人才培养提供直接的经验,也为如何利用高校实验室的软硬件资源,搞好实验教学工作,提供相应的参照。

一、教学模式创新

相比于其他种类的高校实验室来说,传媒实验室的人才培养途径当然是要围绕传媒人才的打造和市场对创新型传媒人才的要求,一面配合各个学校实验教学理念与定位,一面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最终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育。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传媒实验中心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建立起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人才紊质培养相结合、人才素质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强调专业教学、实践及专业人才技能培养的同步性与综台性。而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则通过课堂上教学与拟真实践、课外专业技能培训、教学与社会活动实操、学术活动与讲座、学科竞赛等途径,综合而全方位地为培养传媒市场所需要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构建出以下四种实验教学模式。

1 教学与实验一体化模式

教学与实验一体化是指传媒实践教学遵循专业作业流程规律,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对教学与实践进行拟真设计的实践教学过程。在这一模式中,可以由教师设定题目。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定题目,通过小组分上、各司其职,团队协作、共同作业,完成项目、汇报总结等环节,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专业技能的同时,锻炼其创意能力、管理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项目运作能力,并同时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模式将理论有机地融入到实验教学过程里,并突显和实现对传媒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素质的初步结合与培育,经过反复的理论与实验的融合与磨合,让学生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更好的培育和养成。

2 教学与培训一体化模式

教学与培训一体化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指传媒实验室按照传媒人才的专业要求,根据专业实践的发展状态,让学生及时补充专业实践中出现的新知识,使其与专业实践发展同步,始终能够学习到最新的专业技能,在教学与实践中进行专业技能强化与提高的实践教学过程。在这一模式中,聘请校内外的优秀教师与专家,一方面利用传媒实验室的设备资源,搭建讲解、演示、实验操作平台,对学生没有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加以课外培训,如大洋非线性编辑软件、Adobe公司出品的图片编辑与绘制软件、录音与导播技术等。通过现场讲解,现场实操,帮助学生熟悉设备和软件功能,技术操作流程。学生通过模拟、实际操作等技术和方法,结合实验教材独立完成实验。培训以学生自愿参与为基础,以专业技能的系列讲座为形式,在培训过程中以实际应用操作为手段,并在培训后加以考核,从而帮助和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全方面的扩展和提高,提升其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为学生讲授专业前沿知识、传统文化和专业在社会上的应用环境等,为学生巩固知识,增强文化底蕴并能够更快地了解工作性质,先行具备从事专业工作的先进理念和社会视野,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技术学习打下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钻研能力、探求精神和综合素质。

这种模式。能够适应传媒行业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改善学校教育相对于业界发展来说一直体现出的滞后局面,为学生及时补充业界最新需要的专业技能。使传媒人才的培养能够保持在与行业发展的同步位置上。

3 教学与社会实操一体化模式

教学与社会实操一体化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指传媒实验室结合专业人才市场的要求,在教学与实践中引进社会实际操作项日,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社会实践要求对接的实验教学过程。这一实践模式是为让学生更快地了解社会工作环节,熟悉工作流程,促进学生就业而开展的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形式。在这一模式中,依托学校与学院社会活动项目多、北京市传媒资源丰富的特点,将实际要开展的活动或媒体项月引入学生的实践教学,让学生直接参加学校及媒体机构的项目运作及生产,使学生在具体的媒体实践中进行专业技能实际操作,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如为某公司进行形象包装,包括CI企业形象设计、公司宣传广告创意、宣传片制作、公司形象推广策划、宣传册设计、网站设计等一系列的创意策划活动。这一模式通过教师组织和把握,采取项目招标的形式,完全由学生执行、策划、运作,直至项目的完成和总结,使学生参与真正的社会实践,加强和培育其专业素质。使其创新能力在实操中得到肯定、创新信念得到巩固,以培养真正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传媒行业是一种需要更多实操的领域。就传媒人才培养来说,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创新素质和创业素质的培育,高校专业教学中所有的理论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学生是否能够顺利进入行业的社会实操环节、体现专业实操的能力、担当专业实操的责任 教学与社会实操一体化模式满足了培养传媒人才的特殊要求。

4 教学与竞赛一体化模式

教学与竞赛一体化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指传媒实验室中的实验教学结合教学内容,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的各类竞赛或者自办竞赛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这一实践模式是通过让学生通过竞赛,充分展示创意能力、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合作和竞争意识、培养其思维能力及其意志力。在这一模式中,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各类专业竞赛,如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金铅笔奖、金犊奖等,由教师进行指导,可以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选题、创意、策划、执行、操作等的一系列活动。另一方面,传媒实验室根据专业课程进度和人才市场需求,自拟题目,在院系内或者联合其它高校的传媒实验室组织开展竞赛活动。如主持人大赛、公益广告大赛、城市宣传片大赛等。大赛的筹办包括策划、宣传、聘请专家、现场拍摄、会务、报道等完全由学生完成,在筹办过程中,锻炼其策划能力、协作能力、公关能力、沟通能力、运作能力、应变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意志力。

传媒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并且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使得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各类媒介机构与公司、从事媒介行业实践的传媒人,均卷人到各种各样的竞争环境与过程。先行导入竞争因素。让学生能置身并参与,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传媒实验中心开展实验教学的有意作为经过教学与竞赛一体化模式,可以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冶炼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课程类型与层次建设

高校的人才培养从来都应该以学生为本,不仅要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还要培育人才的综合素质提高。为实现教学目的`,实验教学需要有不同的实验教学方式和层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实验教学体系是由如下实验类型构成的。这些实验类型同时结构出其独到的实验教学体系与层次,为实用创新型传媒人才的打造,提供了坚实支持。

1 专业基础实验

这种实验类型是高校专业实验教学必备的内容,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其内容主要是对专业基础技能进行系统的教学与培训,让学生掌握以后从事相应的专业上作所需要基础技能。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广告学专业中设置美术基础、广告摄影、摄像,造型艺术、Photoshop、Illustrator软件等实验教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动手实操能力。在传播学专业中,则设置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共关系、摄影与剪辑、新闻写作、报刊编辑等实验课程,以培养传播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涵育专业素质、掌握实操技能。

2 专业提高实验

这种类型的实验教学是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开展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传媒实验中心将这种类型的课程,开设为着重于创意设计型实验教学的课程类型。其间,主要通过参与项日、活动等,使学生在拟真和实际的情境下,实现专业技能的提高。如广告学专业中设置广告创意、版式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广告影视制作、广告音乐形象设计等课程。通过试验教学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广告设计制作的技能和方法,提高其综合专业素质。传播学专业中设置媒体经营与管理、广播电影经营与管理等课程的实验环节,以提升传播系学生进行媒体项月的策划、管理、运营和媒体公司管理、运营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而在这种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中,是要通过实验教学内容、形式及环节的设计,实现传媒专业学生基础技能的提高与运用。

3 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实验

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后,需要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来提高专业综合能力。通过虚拟媒体公司、创意工作室、校企合作、参加竞赛等方式,造就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和提升。传媒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场地、器材与相应的指导,为学生承担的创意活动和项目提供便利条件,让学生利用传媒实验室的设备与专业传媒机构、公司合作,进行项目的创意、策划、运作,并为学生创新学习活动提供实践指导和服务。这种类型的实验教学课程,以实现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为追求,以培养出当下社会最需要的实用创新性传媒人才。

三、实验教学效果实现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递进式的教学类型与层次,帮助学生提高了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想象力获得不断的激发及培育,并通过策划、设计、管理、运作和宣传、营销等实践环节,让创新意识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素质,这也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传媒实验中心进行实验教学的终极追求。在多类型、分层次、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中,传媒学生的专业技能趋于成熟,专业素养不断提高,创新素质不断养成,为他们将来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掌握传媒相关技术、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形成了促进。实验教学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

1 专业技能成熟

通过一系列的横向、纵向的实验教学类型和层次、体系的设置,在基础性、提高性实验和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实验教学中,学生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在递进式实验教学环境与进程中,使得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专业技能,达到了市场对传媒人才需求的行业标准及要求。

2 专业素养提高

通过课堂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媒体机构的项目运作及生产中,学生不仅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其创意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公关能力、协作能力等。以及作为专业人才所需要的感觉、素养等均得到了培育。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经验的积累,在实验教学的积极体验与参与里,提高了自己的择业和就业竞争力。

3 创新人才素质养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传媒实验中心所设置的社会实操的环节和虚拟公司的运营,主要让学生起主导作用。通过创意、策划、公关、制作等一系列具体运作中,增强学生的勇气、毅力、信心,坚定其意志并培养其勇于探索的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从而能将学生打造成具有独立创新能力、坚定信念和百折不挠意志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创新与创新型人才 篇7

2005年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与2006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并且强调了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及其重要性。创新型国家战略思想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而艺术设计作为以创新为核心的我国创意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教育则更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然而近几年来, 我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并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本应乘着顺风车一路突飞猛进的艺术设计专业却蝉联几年成为了“著名”的“黄牌专业”, 这背后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教育产业化给艺术设计专业带来了诸多问题

1、盲目开设专业与大规模扩招导致供需倒挂

时至今日, 我国高校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系、学院数量居全世界第一, 且不论我国是否有足够的师资能支撑得起这样庞大的数量, 这样林立的专业教育机构可以培养多少设计人才?市场是否需要这么多的设计人才?当把教育经营成生意, 无视市场需求与自身条件, 盲目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在我国广泛存在, 也最终导致了学生毕业“僧多粥少”甚至“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就业局面。

与此同时, 大规模扩招也加剧了专业与市场供需问题。在研究生录取率几乎稳定在每三人考研录取一人的今天, 考研的难度大大降低了。同时, 一些学校在生源上的恶性竞争, 也直接导致了生源质量的下降。以可持续的眼光看, 这样大规模的扩招不仅浪费了学校的资源, 损害了学校名誉, 对于行业的发展更是非常不利。

2、招考制度不合理导致设计人才质量堪忧

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应用类学科, 专业技能是其发展的基石, 然而目前的招考制度却本末倒置。忽视学科特征, 将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文科类专业考生的招考制度生拉硬套在一起, 最终常常导致招收的考生质量与专业要求差距较远。

“为考学而考”、“半路出家”等等畸形的考学生态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然而, 没有长期美术训练培养出的专业技能作支撑, 没有健康积极的学习动力作能源, 这些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及未来发展无疑令人担忧。

3、学科建设不科学, 设计人才与市场对接错位

人才的培养是面向市场的, 而培养出来的设计人才不能与市场接轨、市场渴求人才却无人可用, 正是学科教育体系需要反思的事情。为他人服务的设计在学校的象牙塔之中更形似自我满足的艺术。

二、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1、不从实际出发, 盲目鼓励设计创新

设计本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 不考虑现实条件, 这样高度理想化下的创新脱离实际与市场, 建造空中楼阁是断然经不住时间考验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 创新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与灵魂, 这样的专业属性也要求艺术设计必须具备创新性与独立性, 然而同时作为一门具有较强社会功能性的学科, 基于现实的“有度的”创新才是最重要的。

2、忽视学生实践性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是多种综合知识的集结体现, 在具体的教学中, 尤是在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教学, 在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 忽略了对于设计实践的学习。设计实践是艺术设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目前的研究生教学过程中, 于象牙塔中危襟正坐闭门造车实乃现在教育之常态。

3、硕士研究生导师师资结构较为单一

我国目前大多数院校的艺术设计导师都主要来自高校艺术设计或相关理论专业, 他们大多都有着相似的经历, 知识结构也如出一辙, 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十分有限。同时, 从学校到学校的经验导致其授课内容也只能从理论到理论, 难以从实际出发, 更不要说解决实际设计问题。

三、如何培养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型人才

1、保证生源质量

保证生源质量是培养创新型艺术设计硕士研究生人才的最根本。在扩招的大环境下, 就需要通过调整考试方式与考试内容、适当提高专业性考试在整个考试中所占的比例来选拔具有较强创新意识且专业能力优良的学生。只有保证了原料的优质, 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2、加强学校师资建设、引进优质教学经验

加强学校师资建设、引进优质教学经验是培养创新型设计人才的关键。其中加强学校师资建设首先就要严格把控教师质量, 教师要具备一定理论水平的同时, 更要参与设计实践, 亲历由构思到设计生产的全过程, 深刻体会实际解决市场问题的设计道理, 方能言传身教于学生, 敦促学生的进步。

3、促进不同门类学科间交流

长期以来, 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课程几乎就只在“设计与艺术”范围内徘徊, 这对于艺术设计这样综合类学科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不同门类学科的相互渗透, 给知识结构单一的艺术设计带来了多角度看问题的思想支撑, 开拓了艺术设计的疆域;与此同时, 学科间跨界的思想交流碰撞, 也给艺术设计带了了更多新鲜的空气, 有效的促进了设计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 新媒介的层出不穷, 如今跨界设计已成为流行, 而在学科设置上, 尤其是具有优秀资源的综合类大学, 就更应当结合自身优势, 紧跟时代步伐, 积极发扬设计综合性的特点, 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人才。

4、培养学生职业生涯意识, 积极面对市场

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助于学生树立前进目标, 带着明确目标去学习不仅增强了学生自信, 而且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设定未来职业的同时, 实际已经迫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必须面对市场、思考市场, 以后的每一步的学习都在围绕着如何使自己更符合市场要求的主题, 每一次的创新都在实际的行动中进行试炼。如此一来, 时刻关注市场动向, 时刻根据市场动向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与状态, 最终当学生毕业真正面对市场挑战之时, 学生也势必与市场良好接轨。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文化产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也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艺术设计专业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探索, 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型培养也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遵循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规律, 从根本上保证生源、师资的优质, 用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科学发展专业教育, 提倡多跨学科多元化创新型的培养模式, 为祖国输出更多优秀的创新型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袁继涛.浅议当前艺术设计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中的弊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3) .[1]袁继涛.浅议当前艺术设计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中的弊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3) .

[2]杜.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探讨[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09 (7) .[2]杜.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探讨[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09 (7) .

良师交流指导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篇8

1942年12月2日,费米带领一个科学家队伍,第一次直接产生人类可控制的核能。这是人类第一次自行制造能量,而不依靠太阳。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记得60多年以前,我做费米的研究生的时候,费米老师每星期都花半天和我单独讨论。目的是,通过指导训练让学生对一切物理问题都可以独立思考,进而去寻找答案。他经常让我就某个课题考虑—下,过一个星期给他一个“演讲”。很久以后我才意识到,这是指导学生独立工作的绝妙方法。

那个时候我最有兴趣的是粒子物理。有一天,费米问我太阳中心的温度是多少?我说大概1000万度吧。他接着问你有没有自己演算过,我说没有,因为这个计算比较复杂。他说你一定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和估计,才能接受别人的结论。

太阳内部的温度分布与亮度分布方程式算起来是很麻烦的。那个时候算尺是很重要的工具,现在大家可能不知道算尺是什么,大家都用计算机了(中国古时的算盘是欧洲算尺的前身,而算尺是近代计算机的前身)。就这样,费米老师和我合作,手工做了一把6英尺多长、全世界唯一的专用大算尺。我很快地用这把大算尺,检验了太阳内部结构的计算结果。这个独一无二的经验使我终生难忘。

那个时期费米非常忙,因为当时正好是研究原子弹的时候。他对我就像对孩子一样,引导我的兴趣,跟我一起长时间讨论。整个的研究工作就像日常生活一样,不仅有趣,有意义,也很好玩。

爱因斯坦的研究成果,影响了全人类的科学文化发展。1952年,我和杨振宁合作写了两篇统计力学的文章,爱因斯坦看到后请他的助手考夫曼来找我们,询问能不能和他一起讨论—下。我们非常兴奋,来到他的办公室。他的桌子上就放着我们的文章,他说:“我看了这两篇文章,觉得很有意思。”他问了我们文章中的一些细节,他的问题都着重于物理的基本概念,我的回答使他很满意。他说的英语有相当重的德国口音,而且讲得很慢。我们讨论的范围很广泛,讨论了一个多小时。最后他站起来和我握手,并且和我说,祝你未来在物理学中获得成功。我记得他的手大、厚而温暖,对我来讲,这实在是一次最难忘的经历,他的祝福让我深深地感动,同时也令我备受鼓舞。

这些经历确实令我终身受益。我在很多的场合反复提到:真正的最上层的学习教育是一对一的。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科学人才,必须要有良师的指导和密切的师生共同讨论研究过程。

上一篇:2024年度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水平能力测试考试下一篇:新型农民职业素养